《女娲造人》读后感

2024-12-18

《女娲造人》读后感(9篇)

1.《女娲造人》读后感 篇一

(一) 教学目标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 它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中的两篇短文, 展开丰富的想象改写而成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 情节较易复述。根据这一特点, 确定目标为:

1.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 在复述的基础上, 感受文中关于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3. 想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求、研究的方法, 自己感受, 比较阅读作品, 理解想象手法, 运用想象手法。

2. 通过阅读、讨论, 明确文中关于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感。

(三) 教学难点

在课业活动中, 激发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 与他人合作探究, 掌握想象的手法并运用。

(四) 本文在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后文的关系

本文处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书中, 是本册中的一篇神话故事。与后面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 互相呼应, 共同探讨人类的起源。所以, 要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作为神话, 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我们大家喜欢不喜欢童话?

全班: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你知道哪些童话啊?

(生众说纷纭, 涉及自己知道的各种童话故事。)

师:那大家喜欢不喜欢神话?

全班:喜欢。

师:很好!大家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神话呢?

(生争相把以前所知道的神话说出来。)

师: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一篇神话。在学习之前, 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思维活动。

(放古典音乐, 投影课件封面。)

师:请针对屏幕上出示的“山楂和美女蛇”, 展开你瑰丽的联想和想象。看看它会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教师针对想象力和联想力, 略评。)

(投影课题和作者。)

师:在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活跃着各色各样的人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他们从何而来?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说法, 我们中华民族也有着我们的瑰丽奇异的说法:女娲造人说。法国学者帕斯卡曾说:“人类所有才能中与神最接近的就是想象力。”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女神作一次亲密接触, 共同研讨《女娲造人》。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 哪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头脑中的女娲的形象?

生 (1) :美丽、善良、温柔, 很漂亮。

生 (2) :是一个女子, 长长的头发, 很勤劳。

师: (笑) 很符合中国人对美女的要求标准。可是有许多古书上是这样记载描绘女娲的 (出示女娲人首蛇身的图片) , 很出人意料吧。不论女娲的形象如何, 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中, 她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全班:造人。

(二) 速读课文, 复述情节

师:对!那我们的竞赛就从这里开始。请大家速读课文, 做好复述的准备。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全班速读课文。适当做标记)

(两分钟后, 有学生举手)

师:真棒!已经有同学读完了。太神速了!

(学生纷纷举手)

师:咱班的学生太厉害了! (翘起大拇指) 读的很快。可是阅读的效果如何?我们通过复述来检查一下。谁来?

(学生踊跃举手)

生 (3) :本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刚开始大地上有了鸟兽虫鱼等, 可是仍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后来出现了一个女神, 有一天她在小河旁, 影子映到水里, 她笑, 影子笑;她假装生气, 影子也生气。于是, 她灵机一动, 决定找一个和她类似的生物。于是她揉团黄土, 捏成和她相似的小东西, 神奇的是, 这小东西一接触地面, 就活蹦乱跳, 并且喊“妈妈”。女娲非常高兴, 给它取名叫“人”。女娲捏呀捏呀, 人也越来越多, 可大地太大了。女娲就用藤条放到泥水里搅动, 然后一甩, 落到地上的小泥点也成了人。不久, 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可是人有生老病死, 女娲就把人分成男女, 让他们结合来繁衍后代。

师:非常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 (4) :我来补充, 就是女娲捏人, 累了她就随便找个地方歇歇, 然后接着干。

师:哦, 读得很仔细, 这说明女娲怎么样?

全班:勤劳, 喜欢捏泥人。

(三) 整体感悟, 探究品味

师:刚才大家就课文情节做了复述, 下面我们针对屏幕上的题目分组展开讨论, 明确问题的答案。

投影出示合作探讨题:

1.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2. 女娲作为神的特点是什么?作为人的特点又是什么?

3.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师:下面, 带着我们的个性和理解, 思考探讨屏幕上的几个题目。

(学生讨论约八分钟)

师:好, 请各组同学选一个题目, 展示本组的答案。

生 (5)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不是真的。之所以出现人是女娲造的这种说法, 那是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 人们无法正确解释, 只好用这种说法来解释了。阅读提示中就有。这是神话的写法。

师:这位同学非常聪明, 还给我们点明他的答案的出处。这个题目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 神话是虚构的, 它有时是因为一些问题无法解释, 像盘古开天辟地, 有时是表明美好的愿望, 像嫦娥奔月的传说。

生 (6) :我想回答第二个问题。女娲作为神的特点是她能有70种变化, 还能捏个泥人变成真人, 甩出的泥点也能成人。作为人的特点是她有人的情绪和喜怒哀乐。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表现女娲喜怒哀乐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紧承着女娲的喜怒哀乐, 我们来看最后一题: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哪组同学来回答?

生 (7) :我来。当小泥人落地就跳跃欢呼, 并喊“妈妈”时, 表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后文许多小泥人的跳跃欢呼也是。

生 (8) :还有!女娲的满心欢喜, 眉开眼笑也是的。还有女娲的日夜辛劳, 都是的。

师:非常棒!泥人的跳跃欢呼体现了获得生命的喜悦, 而女娲的表现则体现了创造的成就感及创造的喜悦感。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生 (9) :做出一道难题后, 我就很高兴。

生 (10) :背出一篇文章后, 我就很有成就感。

(四) 拓展延伸, 个性阐释

师: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它就像一个万花筒, 从不同的角度, 展现的是不同的美妙的景致。所以,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娲造人有的是捏的, 有的是甩的。对不对?

全班:对!

师:我们上美术课做泥塑时有这样的体验, 即精心做的东西和粗制滥造的东西, 我们对它的感情有点不同。 (学生笑, 点头) 那大家展开想象, 女娲造的人和甩的人会有怎样不同的命运?讨论三分钟, 然后进行你富有个性的阐述。

(学生激烈的讨论)

生 (11) :捏的人将来大富大贵, 甩的人将来一辈子受穷。

生 (12) :捏的人因为是一个一个精心捏出来的, 所以很强壮, 但很自私。而甩的人因为是好几个或者是十几个一起出来, 所以集体感很强, 可体质不好。

生 (13) :我想接着他的说, 就因为捏的强壮, 有力量, 甩的体质不好, 要想抵抗捏的人, 就得联合起来, 就必须有集体感。

生 (14) :捏的人因为少, 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成了奴隶主、贵族等, 而甩的人因为多, 很普通, 将来就成了奴隶、下等人。

生 (15) :捏的人和甩的人到了黄土地上的成了黄种人, 到了黑土地上的成了黑种人, 落到雪上的成了白种人。

(全班大笑)

师:这位同学不仅为我们黄种人想了来源, 还为其他的人种做了解释。很富个性!有可能你还有更富个性的想象, 那么, 下课后相互交流, 好不好?

全班:好!

(五)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以没有诗歌, 也可以没有童话, 但是不能缺少 (全班:想象) , 对!不能缺少想象。它就像我们的翅膀。用“奇思妙想”中的说法是 (全班:让想象飞起来!) 。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飞翔在生活的花园里, 飞翔在诗意的人生中, 一路播洒快乐的歌声。

师:最后, 留一份作业。请看屏幕。

(屏幕展示:假如女娲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我们这个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的社会, 面对环境和社会问题, 诸如沙漠化、战争、贫富差异等问题时, 她会怎样?请展开想象, 写一篇短文。)

(学生读, 然后急切讨论)

师:如果有精彩的想法, 就用你手中的笔勾画出来。今天就到这里, 下课!

三、案例分析

教育理念:一切从人出发, 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 确定“人”在当代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一)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用无意注意参与学习的动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 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 本节课开始就设置情境, 让学生针对屏幕上的“山楂和美女蛇”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全身心投入文本的阅读和领悟。

本节课也不断拓展语文内涵, 突出人文熏陶, 即依照文学鉴赏的要求来改进语文教学, 以文学化的方法来教文学作品。在不忽略语文工具性的前提下 (对想象能力的培养) , 加大文学作品的人文性。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和愉悦的引导下、切身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从而从人本位的角度让学生增强作为人的自豪感, 和作者达到共鸣。

(二)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本节课以此为指针

首先让学生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衔接, 接着自主阅读, 和文本对话。然后教师、学生、文本展开合作讨论进而探究文本的内涵和魅力。最后让学生再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思考、写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自身的“读写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着重在于引入互动机制, 改变师生关系。教师应认识到教学过程“先生在创造学生, 学生也在创造先生”, 师生互动应成为教学的灵魂。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课前准备, 以及课堂教学上都充满创造性的人性化的乐趣, 教师应和学生平视, 与学生对话。

(三) “一节课一个重点, 一节课一点提高。”

语文强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物声”的教学境界。可是, 语文的范围是浩淼无边的, 所以不可急功近利, 而应循序渐进。本节课于是在目标设置上抓住一个重点, 即“想象力的理解和应用”, 并且以此为线索, 逐一展开, 贯穿始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想象的手法, 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在以后的写作中的能力。

(四) 引入综合活动, 并得以实施落实, 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偷懒”, 它是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本节课在问题的解决上, 主要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交往。

2.《女娲造人》教案 篇二

执教: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张穗欢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详略有致的安排写作结构,并会运用到写作上。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演绎与扩充,体会想象联想在创作中的作用,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会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想象,详略有致地进行讲述。教学难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融入写作。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障碍。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类的起源导入,引出神话出现的原因——古代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所以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想象化、人格化,并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出很多动人的神话故事,我国就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它就是——女娲造人。(生回答,师板书课题。)

二、阅读《风俗通》进行思考,引出学习的第二个目标——应根据写作中心安排文章的详略。1.请学生朗读《风俗通》,其他同学思考《风俗通》中分为了几层意思。2.学生回答分3层意思的缘由。

3.师问:如果老师就以《风俗通》为材料,让你去扩写成一篇文章,题目为《女娲造人》,我们应该

着重写哪个层次呢?为什么?

4.生回答,引出目标二——在进行文章扩写时,需根据中心选择重点描写的部分,做到详略得当。5.师板书:根据中心,详略得当。

三、通过课文与《风俗通》的比较,找出扩写的内容,总结扩写的方法。

1.师引导:我们知道了应该在哪个方面进行详细描写,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扩写呢?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呢?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作者袁珂是从哪个方面着手,进行扩写的。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将课文和《风俗通》进行对比,回答老师的问题。

2.进行朗读比赛(每小组推荐一个同学进行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带有感情)。师生共同评分。3.学生总结出课文进行扩充的方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师总结并板书:情节具体化,人物形象化。(师根据板书进行扩写的指导。如何将情节具体化,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将人物形象化)

四、学生活动:展开想象的翅膀

1.师投影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写作步骤进行分析该如何进行文章的构思。

(投影内容: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宫。)

a.师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分析:材料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两个,一个是以后羿为主,一个是以嫦娥为主)

b.定下文章的重点之后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扩写?思考扩充哪些情节,如何扩充使人物更加形象生动?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口头作文。

3.师请小组代表分享合作成果。(在学生回答后,师根据板书分析该小组扩写是否能够做到将情节具体化,人物形象化,提出修改建议。师给该小组评分。)

4.进行第二轮写作(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讲进行小组文章的修改,补充)5.学生成果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师生给小组评分)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从袁珂走进了神话世界,明白了在写作中需要根据中心去安排文章的详略,也学习到神话创作中想象的魅力和方法。神话之所以有无限的魅力,是因为写神话的人用了他精彩的构思和恰当的方法进行写作。希望我们也能够用我们手中的笔,将我们的世界描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业

1.将《嫦娥奔月》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2.推荐阅读鲁迅的《 故事新编·奔月 》,领略作者超人的想象力,体会作者改写的意图。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障碍。所以我以这篇课文作为范文,引出扩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扩写。这个切入点既能结合课文进行分析,又能指导学生的写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另外将小组合作引入课堂,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享受到合作的快乐,在这些方面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过还有些做得不够的地方,由于第一次承担区的公开课,经验有些不足,面对50多位听课的老师时,我也有些紧张,导致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节奏有点快,有些知识点本来还可以再展开讲,但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取了较生硬的方式,在上课大约4、5分钟后才能将心情平静下来,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到自己心理的调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尽量不要影响到教学。

审稿

3.作文 女娲造人 篇三

就在这时,一位名唤女娲的貌美神仙从天而降。她刚一落脚,便对眼前景象赞叹不已!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女娲不禁驻足观赏。而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只见一群动物狂奔而来,围绕在女娲身边不停地叫道:“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更有甚者,竟拿来瓜果佳肴招待于她。女娲感到有点受宠若惊,忙与他们打招呼,话感谢。

可就在这时,女娲注意到了一个现象:一群黑乎乎的猿猴不同于其它动物在迎接自己,而是只在远处凝望自己。女娲不禁有些疑惑,便朝它们走了过去。

可是,当女娲朝前一步,那些猿猴便往后退一步,女娲前进,猿猴就退。就这样反复了几次,女娲终于忍不住了,但她没生气,只是微笑着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一开始猿猴没吭声,直到女娲问了几次,一个稍大胆点的猿猴才回答道:“女娲娘娘,不是我们不肯理您,而是我们的样貌实在丑陋,声音也粗犷无比,我们怕吓着您!所以……”

听到这儿,女娲算是明白了,但女娲没说什么,只是叫他们下午来这儿,她要送他们一个礼物。

到了下午,这空旷的土地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只见女娲让他们在那儿整齐地排队,便施展法力给每一只猿猴整容。只听“倏”的一声,猿猴们的皮毛开始脱落,前额也在变高,同时出现了下颏……

过了许久,终于,一个个黄皮肤、黑头发的生物出现了。而女娲却已疲劳不堪。“女娲娘娘,您……”,不知是谁,叫了一声,震惊了大家,这声音甜美清脆,很是动听。有人起了个头,便是许多的声音接踵而来,有的温润爽朗,有的婉转轻快,有的细软悦耳,有的声如洪钟……

还有些已跑向河边,查看自己的模样。大家见到河中的美人样,不禁欣喜若狂。

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满是倦容的女娲不禁会心的笑了。

但是,现在又有一个难题出现了,就是,他们的名字――猿猴。这二字不仅复杂,还极是难听,所以必须要换一个名字。

终于,经过了女娲的日思夜想,给他们取了一个新名字――人。这是根据他们的外形所造,简单易懂、优美易念。

4.《女娲造人》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女娲造人》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二、说学生

1.能力方面,学生感悟能力尚可,但表达能力非常差,不能将自己自己体会到的用恰当的词语和通顺流畅的句子表达出来,尤其遇到鉴赏品析,学生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2.习惯方面,通过实践和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时,积极的学生一直踊跃参与活动、大胆发言,而一些内向的学生则只看不说,只听不想。

3.作文方面,学生平时不善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明显体现出空洞、陈词滥调等缺点,极有必要加强练习。

三、说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简单,易于掌握,学生基础薄弱,需要多给予方法指导,多进行练习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故事情节。

(2)从课文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强化学习体验,掌握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析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展示的习惯;(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3)通过实际体验,积累素材,完成作文。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遵循学校的“四五”生本课堂模式,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欲望,主要利用自主探究形式参与学习,辅以小组合作,保证学生足够活动的学习时间,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教法:

问题教学法:我设计了问题链,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学习,再到拓展延伸,用问题将课堂内容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能够尽可能地流畅,衔接紧密。

2.学法

(1)自主学习法:对简单一点的问题,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挑战自己,发展自己;

(2)讨论探究法:对需要概括的问题,我给学生设置了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取长补短完善问题,并从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整体感知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a.找出原文

b.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

预设:天地之间没有人类,女娲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应该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来,让天地生气蓬勃起来。2.她是怎样造人的? a.找出原文

b.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

预设:a.她先是用黄泥揉团成人

b.用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c.把小人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自己创造后代。

3.现在有了人,女娲还孤独吗?她现在感觉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你能不能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预设:喜悦之情(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一是女娲在造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创造人类成功的喜悦感;二是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重点研读

1.想象一下,看到自己造的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女娲心中是怎么想的。2.女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勤劳、智慧、伟大

3.文章是如何塑造女娲这一形象的?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4.本文以“女娲造人”为题,好在哪里? 女娲是本文的主要人物,“造人”概括了本篇的内容。

拓展延伸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

(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给大家讲讲。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辟地 神农尝百草 仓颉造字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作业布置

5.《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篇五

范例一 一.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二.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 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范例二本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

1、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第四个教学环节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深入挖掘。

2、教学细节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想象”的规范写法、第二个教学环节的“查一查”的理解等。

3、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还及待提高。因为这也制约了我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希望自己能在不断克服不足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能在不断聆听专家的斧正中提升自己!

范例三 1.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课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2.人来到这个世间是文章重点描写的内容。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小人儿,这个“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开口叫她“妈妈”;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为了加快速度,她就藤条一挥;为了解决人类延续的问题,女娲“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作者娓娓道来,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不断前进,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

3.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作者又进一步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做了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大胆的,也是真实而合情合理的。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这正是这篇童话真实感人的地方。

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范例四教学反思: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尤其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做了大胆的想象,闪现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火花,如“人间混乱,女娲造人是为了管理这个世界”;“和盘古比赛,盘古造出了各种兽,女娲造出了人”;“女娲无意间造出了人”„„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得到了训练。针对学生习作情况,我还专门让学生朗读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 “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

6.女娲造人反思 篇六

如何培养想象力,本文主要通过把《风俗通》和本文进行做比较,得出了增加的内容。但我并不是很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通过比较,只能说是扩写,或者说是细节描写,而扩写和神话的想象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我也没想出更好的办法。

本文比《风俗通》多了五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部能找出来,只找出两个,还有三个是我根据参考答案添加进去,如果我没有参考答案也是没办法完成,原因是答案有些过细了。

因为昨天布置给学生一个写作任务:游天街。本来这节课想提供一些想象的方法,但似乎也很难提供一个比较成熟的知道想象的方法,前几天通过《皇帝的新装》让学生明白了,想象不是胡思乱想,他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因为那一节课有一些学生想象说,皇帝改邪归正,大臣们也改写归正,最后讲实话的孩子被皇帝认为义子,最后他当上了皇帝,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引导学生分析,皇帝的性格和他的处境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最终学生认为这样的想象脱离了作品的现实。可能性最大的是:皇帝给骗子加官进爵,最后找了一个借口,让骗子“自然死亡”,比如骗子在一次酒后忽然暴病或者掉到河里淹死之类,至于小孩子可能皇帝不会理睬,以免事情闹得越来越大,他做的事情就是减少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

7.《女娲造人》读书笔记 篇七

天地分开后,到处充满着生机,景色迷人,美得无法形容。

当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女娲,有一天,她在小河边散步,这时感到很孤独,她想着想着便在河边坐了下来。

她看见小河里的影子,忽然想起来,“对了,难道我不应该做一种像我一样的生物吗?”于是顺手从河边抓了一把湿漉漉的泥捏了一个像她一样的泥人放在地面上,这时奇迹出现了,这个小家伙马上活了,不停地喊妈妈,女娲乐在心头给小人娶了一个名字叫“人”,女娲特别的高兴,便不停的用泥土捏了好多小人,但是女娲正高兴时她又要面对一个新的困难。她一个人捏的速度很慢,所以他要想一个办法让速度更快,想了很久才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从崖壁上摘下一根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浑了浑黄的泥浆,一挥地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可爱的“人”,但是有了人类却没有人类的后代所以女娲从人类中分出了男人和女人,让他们结合起来创造后代,这样后代一天比一天多。

8.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探究女娲形象的意义。

3.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古人对解读自然奥秘的追求,激发想象力,产生探寻人类起源的兴趣。

4.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文章。教学重、难点: 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教学建议:

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复述故事,并与课后练习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得对于联想、想象方法的启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具体分析女娲的人物形象及造人后的喜悦,来了解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温暖,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破解这一谜底。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一起感受神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新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对于古代的神话,我想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有谁能给大家讲讲其他的神话故事?老师点评。

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女娲 w ā 茫莽mǎng榛榛zhēn 澄澈chéng 掺合 chān 揉团róu

掘起jué 捏泥niē 2.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四川省新繁县人。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然后进行复述。

在读课文的时候思考:女娲为什么造人?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为复述情节做准备。

2.比较阅读:

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丰富了以下内容:1.造人动机的产生 2.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4.女娲的情绪和心理 5.作者的评述

点评:足见作者想像的丰富

四、合作探究 思考: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1.女娲造人的情节是虚构想象的,因为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对人类起源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但又想探究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而奇特大胆的想象恰好是神话故事的一个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跳读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感到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感受。①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②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观看女娲造人动画,加深理解。

明确: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明确: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五、拓展延伸: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1.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创造了人

2.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因为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师插言:神力),她手一挥,池塘里的泥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吹一口气,便变成了人

3.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因为看到天上的神仙你争我斗,感到厌倦,便来到凡间,想在大地上也布满像神一样的生物,但让他们团结、友爱、善良,这便创造了人 4.我改编的也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出了第一批人后,教给这些人造人的方法,让他们帮着造。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帮着她造。这样就会很快地将人类布满大地。

六、百家争鸣: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违背了科学性,今天学习这个故事是否有意义?引导: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未知的世界。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

课外再收集一些人类起源的说法,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写一篇文章,300字

七、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八、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9.女娲造人课件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4)

清晨,我们踏着满地的金黄,在瑟瑟的晨风中来到这里,开始我们又一个崭新的一天;傍晚,我们迎着醉人的晚霞,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在这无数个来来往往的的路途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能不能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呢,让我们来相互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资料)好,今天就让我们到《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中去看看女娲是怎样把人造出来的。(书写标题)

二、文本对话

1、个别朗读:(5)

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好,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1)

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们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将采取智力竞赛的形式,来一场超级小组的选拔,具体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

⑴ 首先将全体同学分为两大组,在答题之前由每组为对方选择答题的符号,然后各组选一名同学来揭开题目答题。

⑵ 当该名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困难时,他将有三种求助方式:从课堂上任意一个人那里获得少许提示;指定本组的一名同学替他回答问题;和组员讨论两分钟然后做答。每种求助方式只能用一次,用完为止。

⑶ 每组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本足不扣分但给对方组加100分。

规则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在进行超级小组的选拔之前,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仔细研读课文,为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针对你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5)

三、问题探究

1、第一组问题:

好,时间到。在比赛之前,我希望听到同学们用充满自信的声音来回答我:你准备好了吗?好,超级小组选拔赛正式开始。首先请A组位B组选题。

(1)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人类诞生之前的世界的?可以借助这幅图片结合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天上有太阳、月亮和行星,地上有山川草木,还有鸟兽虫鱼。)

(2)类: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是的,女娲造人的喜悦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无一不说明了,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充满了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能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1)共:女娲造人共用了几种方法?(两种:用黄泥揉团成泥人;用枯藤挥洒泥点,甩出小人。)

(1)创:女娲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创造人的?请结合课文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

2、第二组问题:

(3)风俗:将本文和课后所给的《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进行对比,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情节?首先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这两则短文。(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3)丰富: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请侧重任意一方面来具体谈一谈、(言之有理即可,但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示例: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2)特殊:课文中多次提到人类诞生之后称女娲为妈妈,作者这样写什么特殊含义吗?(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所以作者要将女娲塑造成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的形象来歌颂。)

(1)生存:女娲是如何解决使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这个难题的?(把人分为男女,让人类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已延续下去。)

3、第三组问题:

(1)有人说:想像是人类最美的花朵。作家袁珂就采撷了想象这朵花,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使神具备了非凡的创造力,也表现了人类许多美好的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同时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从中,我们明白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下面,通过这组必答题,来看一看哪一组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在此之前,先来总结一下分数。

(6)小猪: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和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8)眼镜蛇:在两分钟之内,根据大屏幕上所给出的图案说出你由此联想到的事物,每说出一种事物加50分。

四、总结(1)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无论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或是从猿人进化而来,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生命本身的就是个奇迹,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奇迹变为永恒。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慈爱、辛劳

女娲 母性 爱

上一篇:《狼王梦》心得体会800字下一篇:沈阳2012劳动用工备案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