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Microsoft Word 文档(20篇)
1.让数学走进生活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一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总之,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数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数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让数学走进生活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二
一、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小学生的兴趣, 是从对具体事物和具体活动中获得的, 将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引进课程, 教师应创设一种贴近实际的生活化情境,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去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为学新知识作好准备。例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 通过拓展故事情节, 很自然的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 教师再加以点拔, 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 提出:在第一阶段, 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地成长,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从而愿意亲近数学, 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对数学保持一种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重要的素质, 它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发展, 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由此, 我根据实验教材的内容, 经常设计一些相关的生活问题。例如:在上《可爱的校园》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10以内的数数身边的物体, 用1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 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听到过或用过哪些数等。上《认识钟表》后问学生上午某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下午某个时刻你周围的人又在干什么等等, 我还注意定期让学生进行生活小调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要求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联系生活学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 数学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 如果在教学中是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 那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 学生不但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无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所以, 在课堂中, 我让学生自由地找教室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然后告诉同学或教师, 顿时, 学生活跃起来, 让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 有的把自已的发现马上告诉同学, 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教师分享, 在集体反馈观察情况时, 个个也都抢着说。小朋友们找到了窗户的面、黑板的面、画框的面、书的面……
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接近了现实生活,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 生活问题数学化, 探究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 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 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3. 课外延伸生活化, 应用数学
3.让生活融入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三
一、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小学生的兴趣,是从对具体事物和具体活动中获得的,将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引进课程,教师应创设一种贴近实际的生活化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为学新知识作好准备。例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的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拔,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在第一阶段,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地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保持一种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重要的素质,它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由此,我根据实验教材的内容,经常设计一些相关的生活问题。例如:在上《可爱的校园》一课时,我让学生用10以内的数数身边的物体,用1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听到过或用过哪些数等。上《认识钟表》后问学生上午某个时刻你在干什么,下午某个时刻你周围的人又在干什么等等,我还注意定期让学生进行生活小调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如果在教学中是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那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不但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无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地找教室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告诉同学或教师,顿时,学生活跃起来,让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有的把自已的发现马上告诉同学,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教师分享,在集体反馈观察情况时,个个也都抢着说。小朋友们找到了窗户的面、黑板的面、画框的面、书的面……
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接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生活问题数学化,探究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應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3.课外延伸生活化,应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课的最后,可以设计“小小商店”这样一个情境,学生自己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自己去购物,在买卖过程中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又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学习了统计,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学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和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4.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篇四
大靖初级中学朱成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为他们创设情境,因为学生学习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
二、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剪刀、等实物图形,指出这些物品上哪里有角,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三、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5.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篇五
重庆市长寿区桃花九年制学校 严明全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才能真正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6.让数学走进生活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六
姓名
得分
一、看拼音,规范正确地写词语。(10分)wǎng luò qiǎng jié bù shǔ tú jìng huì zhì
shǔ míng kān dēng
mù yì
píng mù dào xiè
二、辨字组词。(6分)
童 憧 瞳
蜂 峰 烽
()孔()装()憬
蜜()山()()火 惕 剔 赐
形 型 刑
()牙 赏()警()发()()法
图()
三、按要求写词语。(6分)(1)近义词:快捷——()瞬间——()沉迷——()(2)反义词:清新——()自豪——()方便——()(3)写出ABAC式的词语:()、()、()
四、选择序号填在横线上,使这段话变得完整、通顺。(10分)(1)我的眼前是 草滩,草滩上生长着 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它蓝似海洋,可比 ;它蓝似天空,可比。A、天空要蓝得深沉 B、海洋要蓝得纯正 C、一垄垄黄灿灿的 D、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E、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2)我们说的普通话以()为标准音,以()为基础的。A、北方话
B、北京话
C、北方语音 D、北京语音(3)按笔画从少到多排列顺序,第四个字应是()A、虎
B、兔
C、龙
D、蛇(4)下面音节错误的一项是()A、女nǚ
B、缕lǚ
C、趣qǜ
D、御yù(5)“华”字作为姓氏时,应读()A、第一声 B、第二声
C、第三声 D、第四声(6)叙述的方法有四种,“中间插人其他的叙述”是()A、顺
B、倒叙
C、插叙
D、分叙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8分)(1)太阳升起来了。(改为拟人句)
(2)天这么冷,穿一件单衣怎么行吗?(不变句意,换个说法)
(3)红红的柿子挂在树上。(改为打比方的句子)
(4)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它。(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连成一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1)是一篇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我们从中不仅知道了要正确利用媒体,而且从中学到了演讲稿的写法,如:、、、。
(2)信息传递方式在变化,在发展。远古
→古代
→近代
→现代
→当代。
(3)经常和别人进行,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习惯。
三、阅读选文,完成练习。(16分)书
书籍就像繁茂的大树,伟人之书是根,大家之书是干,名家之书是枝,其余不过是叶,树叶落了,枝干犹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书林新叶催陈叶。
书籍就像浩瀚的海洋。涉足沙滩者可以拾到漂亮的贝壳,至于海中蕴藏的无数珍奇,只有勇敢无畏的探海者才能得到。
书籍就像无价的宝石,有的价值连城,有的弃之不惜。
有可读之书,有可用之书。有可读而不可用之书,有可用而不可读之书,有既可读也可用之书。耳读是极为重要的读书之法,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也。但神读才是读书的最佳境界。神读方能神解,神解方能彻悟。读书能神解,下笔才能有神。
读书的过程,是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个再创造的过程。读书而无创造性思维的介入,不可能把书读活。
是人读书,不是书读人。人读书,可以把死书读活;书读人,可以把活书读死。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分)彻悟:
价值连城:
(2)文中写书籍像,像
,像,这运用的是的手法。(4分)(3)短文中叙述的书有五种:
、、、、。(5分)
(4)重要的读书之法是
。(1分)
(5)文中画“——”的句子怎样理解?(2分)
四、习作。(30分)
7.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七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学设计应体现课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体验也很丰富,具有自己的特点。如他们大多都有过干农活的经历,在模糊中就认识了株距、行距、单产量、土地面积等;有的有过卖菜的经历,潜意识就知道了重量、价格、单位,会算简单的小数乘除法……生活无处不跟数学发生联系,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熟悉的事物,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细心观察,找到新知的数学原型,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乐学易懂。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学设计就注重引入学生生活的题材,我提前安排学生找一找他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通过学生寻找,他们发现:数学课本的价格是4.48元、小强的身高是1.30米、一只鸡的重量是2.5千克、一斤白菜卖0.8元、一本练习本的价钱是0.4元……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教学时只需适当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就是身边的、有趣的内容,他们学起来当然津津乐道。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
“数学情境应当成为学生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这样才能激活原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数学的距离,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周长”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提供了“两只小蚂蚁沿着两片大小不同的树叶边赛跑”的情境,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样一个情境,情不自禁地给两只小蚂蚁加油。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动画显示第一只小蚂蚁输了,同学们都很气愤,认为不公平。借助这样一个氛围,我适时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毫无顾虑地大胆回答:两只小蚂蚁的比赛不公平,原因是它们爬的两片树叶边的长度不一样。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我抓住时机,提出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两片树叶的周长不同,为什么?从而引出了课题:周长。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设计,具有童心童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又学得轻松愉快。
三、例题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让学生主动探索。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时,就没有照例题一一讲解,我将学生带到操场,分组演示相向而行、同向而行、背向而行。通过把教室搬到了操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亲身体验,省去了老师许多抽象的讲解,学生在参与直观的演示中很容易掌握了“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这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时、分、秒”的认识是教学的难点,课堂一开始,我就让他们比一比哪个组发作业用的时间最少,用秒表记录各组所用的时间,在比赛中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我让他们亲身体验“一秒钟、一分钟”的长短,让学生完成他们一秒钟、一分钟内可做的事,如拍球、呼吸、跳绳,心脏跳动的次数,写字的个数,朗读课文的字数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时、分、秒的单位”。可见,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通过重新处理教材例题,使枯燥无味的数学例题充满生活气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作业练习生活化
8.让生活融进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八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原则,即数学教学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由此,数学应该注意让生活融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做到生活与数学达到一体化,成为不可互缺的整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数学的奥妙,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
一、在生活中,捕捉“数学的影子”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已充满好奇,老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结合教材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掌握新本领。如在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应用题’中一道题,就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物园售票处规定:1人券的票价是2元,团体券是15元(可供10人参观)。三年级(1)班有38人去动物园参观,买门票最少要花多少元?”这道题旨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我就利用这一点,在上课开始时,我就问:“同学们,你去过动物园吗?谁买的票?谁能把怎样买票的经过说一说呢?”经过引导,回忆,学生很快就把这道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找到数学的乐趣。
二、在课堂中巧用比喻,让数学生活化
联想,是思维的翅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比喻,以诱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生活化了,学生学习起来就增添了趣味,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
我指导学生学习倒数这一概念时,发现学生对“互为”一词理解不到位,要求写出1/3倒数时,学生明白1/3的倒数是3,可表达时却写成了“1/3=3”。我就打了个比方:张三李四互为朋友,可以说张三是李四的朋友,那么,李四必然也是张三的朋友。听到这里,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我话又一转:“所以李四就是张三!”这时学生们笑声响了,不用多说也明白“1/3=3”错在哪里了。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与数学课上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虽然貌不相似,神却相通,只要细心,就可以把许多比喻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三、在问题中学习,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的交流机会,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问:“大家都有坐过车吗?为什么车轮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知道吗?”这一问题就是出现在学生身边的一个“鲜活”的问题,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学具袋中取出纸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选出适合做车轮模型的纸片,用牙签当车轴分别在不同位置组装一幅车轮模型,并试着滚一滚。比较一下如果你坐在车上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根据以上实驗,各小组交流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你能用什么办法来找准安装车轴的位置?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车轮这一连串问题来引入,既激发了其内有的学习动机,又使他们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在练习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9.让数学走进生活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九
新墩镇南华小学
师耀华
为加强甘州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提高图书装备水平,近几年,甘州区连续几年分春秋两季,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购置图书、书架等。同时,区教育局相继出台了中小学图书管理各类规章制度,并引导各学校积极开展以经典诵读活动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读书工程。为了加强图书管理员管理水平,提高业务素质更好的发挥图书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图书借阅率,3月24日,甘州区举行了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培训活动。在培训开班仪式,区教育局副局长王颖局长对甘州区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早晨由河西学院曹文兰教授针对中小学图书管理基础知识和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图书借阅做了专题讲座,下午由图书管理工作突出、读书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的甘州区图书管理示范学校的西街小学、北街小学、党寨中学、梁家墩中学图书管理人员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就如何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做了经验交流。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为图书管理工作的教师提供了工作方法,同时,组织参训教师观看了图书管理规范化的学校图书管理录像。
俗话说:“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一定的收获。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来说,仅靠千佛一面的课本根本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碗水,也不仅仅是一桶水,他们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这就需要不断地挖掘图书室这一巨大的知识宝藏,让那些图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渗透到每一个学生鲜活的灵魂之中,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孩子们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吮吸到知识的琼浆。
7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甘州区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班。市教育局王局长的动员报告鼓舞人心、当前我区中小学图书管理的现状分析以及我区未来几年发展前景构想的报告,立足现实,分析透彻,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在这次培训中,区教育局特别邀请了河西学院的曹文兰老师给我们讲课。听取了专家绘声绘色的演讲,让从事图书管理的我又有了新的收获。说实话,对这项工作我的热情很高,很希望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但和我区大多数小学图书管理员一样,在这次培训之前,我对图书管理工作的流程、方法、作用和意义不是很了解,对图书的分类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际的管理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没有人指导、交流。只能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去体会,也走了不少弯路,给图书管理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学习图书管理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正在这个时候,区教育局组织了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得到培训通知时,我很激动。心想:一定要认真学习,回来把工作做好。曹老师不仅是理论方面的专家,而且是图书管理工作的行家。他的课深入浅出,把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学员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员们学起来一点不吃力。曹老师的讲座让我学到了许多图书管理专业知识,让我这个既是教师又是图书管理员双重角色的人满载而归。回来以后,我一定把这一套新理念运用到我们学校的图书管理之中,让我们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尽情地在书海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这次的培训虽然时间很短,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重新认识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性质,也重新认识了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总之,图书室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管理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图书管理员不仅自己要更新观念,认清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要在工作中付出辛勤的劳动,努力使图书室成为大家需要去的地方,乐于去的地方。
10.让幽默走进课堂 Word 文档 篇十
宣威市海岱镇羊场完小
何永平
一位教师夹着课本兴冲冲地去上课,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关着,他用力推了一下,没推开。大约等了半分钟,上课铃响了,还是没人开门。此情此景,真令人火冒三丈,但他忍住了气,转身从后门走进教室。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等待着“暴风雨”的到来。但同学们出乎意料地听到的是柔和而幽默的语言:“也许大家都喜欢走后门,但老师对于走后门没有研究,今天是个例外,以后绝不再走。”同学们一下就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这种情况以后再也没出现过。试想,如果此教师采取撞开或踢开,然后对学生大训一通,那么这堂课将是怎样的效果。课堂上出现突发情况,有经验的老师总能随机应变,用高雅幽默的语言使课堂紧张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在笑声中获得某种启迪,受到某种教育。除了处理突发情况,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不可以幽默呢?知识本身是严肃的,有时甚至显得深奥、枯燥,教师如果寓幽默于娓娓道来的讲解之中,比如插入一个笑话,猜上一个谜语,来一题脑筋急转弯,便会产生许多情趣,变严肃为活泼,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有味,便创造了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一、教学新内容时,插入幽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学生在开始学习标点符号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知道标点符号的作用和重要性,先向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很有钱,但是很吝啬。有一次,一个亲戚来到他家做客,坐了一会儿,天就下起了雨,雨一直不停,天已经很晚了,财主知道这个亲戚不会走了,便写了一纸条放在桌子上,自个出去了。亲戚拿起字条一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亲戚心想:这分明是撵我走,1
我偏不走!便提起本来给这句话加了标点。后来财主回来了,见亲戚还坐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当他拿起纸条一看,便什么话也不说了,原来字条被改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初步认识,接着学习各种标点符号时,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还有一位教师,学生刚开始写议论文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皱起眉头,他们说议论文枯燥难懂不好写。这位老师在讲解时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四岁的儿子也会写议论文。有一次儿子说:“我最喜欢爸爸了(这是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给我买玩具,还常常带我到公园去玩(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这是结论,与开头相呼应)。”这一例子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了笑声,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消除了写议论文的畏难情绪。另外,在教学生字时,教师还可以恰当引用谜语,不但锻炼学生智力,增加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牢固掌握了这个字,如教学“名”字,可以设谜面为“一口咬去多半”,“卡”字“不上不下”,还可更有趣一些,比如“锁”字,可设为“一只小铁狗,守在家门口,客人抬头见,只好往回走”。
二、学生出错时,插入幽默,间接启发教育学生。
笑话是一种纠正手段,是对错误的、不合理的东西的一种揭露和批判。清人石成金在《笑得好初集》中指出:“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味,可称度世金针。”由此可见,笑话不完全是消愁解闷的玩意儿,而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它可以谈明理,可以通世故,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学生容易写错字或书写不认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法教育他。比如一个学生写字马虎,经常把一个字写了分开,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笑话:一位新来实习的老师 2
发作业,叫了“朱肚皮”几次没人应答。最后作业发完了,老师问谁没发到,一学生站起来,小声地说:“老师,我叫‘朱月坡’”。同学们听后,笑得前仰后翻,接着我便启发同学们:“写字的时候该不该乱写?”从这以后,同学们乱写乱画的情况少了。学生对多音字经常混淆,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讲四人帮横行时期,在接见外国代表团时发生的一件事,当外国人盛赞中国李时珍在医学上为世界人民作出的贡献时,一位“领导”居然问道:“李时珍到了没有?”急得翻译忙提醒:“李时珍是明朝„„”他竟暴跳如雷:“什么明朝?今朝一定来!„„”同学们听后,笑得不可开交,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多音字的学习不在马虎了。通过这些笑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启发教育,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其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用幽默的方式,说出其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三、学生疲惫时,插入幽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有一些幽默,思想意义并不明显,但富有情趣,可以调剂生活,愉悦感情,增添乐趣。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学生感到疲惫时,谈谈或听听有趣的事,会帮助消除疲劳,增加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在笑声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老师看到有的学生上课昏昏欲睡,便深情地吟咏“暖风熏得学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的诗句,大多学生听后,睡意便烟消云散。教师插入几题脑筋急转弯,也可以不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如教师在黑板上写上“123”,然后问同学们这个数能除尽吗?答案是黑板擦。又如“黑人和白人夫妇生下一婴儿,牙齿是什么颜色?答案是刚出生的婴儿没牙。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说出不同的答案,最后,有的同学还是把答案“碰”出来了。也可以猜上道谜语,如“空中一座大弯桥,五颜六 3
色造得巧,人人仰头桥下看,谁也不能上去走。”谜底是“虹”。还可以让学生讲一个生活中的小笑话,互相猜谜,互相脑筋急转弯问答等等,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疲劳,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1.联系生活学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教学 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和形式,对孩子们才具有亲和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一切数学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生活中学数学,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的视觉得到刺激,他们的思维很快被带到数学世界,兴趣盎然。让学生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也体现了数学思想。
生活中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哲理,使数学教育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数学。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是很多,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百分数”有一个较具体的感性认识,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了一条新闻:
到昨天为止,第一小学已向汶川灾区捐款7200元。其中同学们捐款6084元,占捐款总额的84.5%;老师们捐款750元,占捐款总额的10.4%。另外,学校“地球村”废品回收款366元,占捐款总额的5.1%。
问:从这条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样引出课题,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百分数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和欲望。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六年级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出教学楼和运动场的面积,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出平面图。想一想:就我们学校的校园建设方面,你想向校长提出什么建议吗?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后提出了如在篮球场南侧增加两个乒乓球台、把体育室扩建成两层楼的体育活动中心等非常实际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实际能力。
例如:学习《简单统计》后,让学生到自己的生活小区调查每个家庭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算出一个小区的居民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自己查资料说说这些塑料袋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吗?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人们丢弃塑料袋的活动,亲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不但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且更让学生认识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大的污染和危害,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今年的六年级学完《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去两个商场或超市调查某种商品每个月的销售情况,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思考:根据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如果你是其中一家商场或超市的经理,你有什么更好的经营策略?等等。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应用的过程,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2.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十二
据报道, 北京有一名14岁的小女孩, 为了帮助一位卖牛奶的老太太达到收益最大化, 她通过大量的统计、调查, 设计了一套方案, 使老太太每个月可以多赚几十元.小女孩的行为就是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最好例子.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力.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作为数学教师, 要善于把数学教学生活化,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让数学更好地体现生活, 让生活融入课堂, 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联系生活,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学生是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 从而, 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因此, 教师应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走入数学情境中,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用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
案例1
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 教师课前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在一个月 (按30天算) 内老师每天给你们1000元, 但在这个月内, 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利息1分钱, 第二天给2分钱, 第三天给4分钱……即后一天的利息是前一天的2倍, 你们愿不愿意?
这是一个让学生直接体验的例子, 既有趣味又联系生活实际, 像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 而且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奠定“兴趣”的基础.
二、走进生活, 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在各方面都有许多应用, 教师要充分把握, 为学生提供机会, 注重选择反映生活需要的问题作为应用题进行教学, 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
案例2等差数列的应用
在入冬前, 园林工作者为了防止培植的花草受到霜冻的影响, 需要购买塑料薄膜为花草搭建御寒的“房子”.已知商店里出售的塑料薄膜是卷在轴上的一卷, 其中有一种内径为12 cm, 外径为81 cm, 薄膜的厚度为0.01 cm, 且这种薄膜的宽度正适合此园林工作者的要求, 经过计算, 该园林工作者买走了一卷塑料薄膜, 问:这卷薄膜到底有多长?
也许有人会问:展开来量一量不就可以知道薄膜的长度吗?这是当然的, 但我们感兴趣的是:如果不展开, 能否算出薄膜的长度?
这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薄膜近似地看作是一圈一圈地卷在轴上的, 计算每圈的周长, 再把各圈的周长相加.由于薄膜有厚度, 按照薄膜的厚度中心线的长度计算各圈薄膜的长度.考虑一般情形, 可设内径为d, 外径为D, 厚度为t, 由内到外各圈的半径为r1, r2, r3, …各圈周长为c1, c2, c3, …则
……
显然, 各圈周长组成一个公差为2πt的等差数列.
因薄膜的总圈数等于, 故各圈周长的和l是
把具体数字代入, 可算得这卷薄膜的长度为503734.5 cm, 约是5040 m.
至此, 学生就会发现:这么长的一卷塑料薄膜, 真的将塑料薄膜展开来量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想要知道塑料薄膜有多长, 只有依靠数学知识.这样, 教师适当地利用生活资源, 就有效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征服欲, 激励了学生学习并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热情.
三、回归生活, 将数学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 应随时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纳入课堂中, 使书本世界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相符, 强调对“生活的回归”, 使知识不再是与生活隔离的东西,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即知识”.
四、参与探究,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广泛, 小至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醋茶的买卖, 大至天文地理、航天事业等, 均大量存在着数学的踪影.
13.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十三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信心和期望。
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吧!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去体验父母的辛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教师会发现,把孩子真正当作了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就等于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一扇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作文、用作文,从而使他们产生想写、想写好的内在动力,形成乐写、会写、善写的良性循环。
一、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能成为作文中鲜活的材料,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的取材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如我教五年级上学期《智谋》这一单元时,结合单元主线,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分成小组自己批来报纸,然后在街上叫卖,看谁的办法多、方法巧,能使自己的报纸在最短时间内卖完。学生们对这一活动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因此,特别投入。有的学生卖了一上午的报纸,只卖了一张,赚了一角钱,而有的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一下就把报纸卖完了。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受益非浅,他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如:报纸要分门别类放好,标题要醒目,要善于吆喝,要找准目标„„他们的感受也非常多,有第一声吆喝的艰难,卖出第一份报的惊喜;也有赚钱的艰难,从而更加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还有的从卖报这次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再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怎能不文思泉涌呢?
还有一次,在执教三年级的开放单元《集市和超市》时,我带学生到华联去参观采访,一方面让他们观察商品分类、了解专有名词、搜集最有趣的广告语,还让他们注意商品价格,试着用五元钱搭配几个色香味美的菜(包括主料与配料),用一元钱买一样最物美价廉的东西。在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积累了很多情感的体验: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学习语文的美好。有一个小组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们竟然查找华联与其他商场的不同之处,并现场采访一下营业员,找出它生意好的原因,有的看到顾客随意乱扔 商品的现象,给商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他们深切感到自己是 在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对人对事的认 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次作文光题目就叫人眼花缭乱:《我是配菜师》《采访记》《有趣的语文》《我设计的广告语》„„
看来,只有把学生融入到社会 之中,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二、注意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 真理的追求”。作文教学就要从作文的情感交流功能人手,在课 堂上激发情感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与人交流的快乐。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学期《成长的经历》这一单元时, 结合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我想引领学生回顾成长的历程,触发学生对父母的一份感激之情。“情为所动,文思泉涌”, 如何找准切人点呢?我首先开了主题为“成长的足迹”的班会, 每个学生都带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照片, 向同学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平凡朴实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的家庭故事讲述 出来,在幼小的心灵里攥起一圈圈涟滴。有的学生还把爸爸妈 妈珍藏着的小时候的纪念物也拿来了,有的拿-支胎毛笔,有 的拿来了父母记录的《成长日记》„„把这些珍贵的纪念物看 一看,读一读,心中怎会不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呢?父母 关心自己的一幕幕场景就会像放电影似的一一重现。作文写完后,我鼓励学生依据作文内容给父母写一封充满 感情的信,并要他们的父母看了信后也写一两段自己的感想,孩 子的信虽然写得很幼稚,但却是用心写出,真诚热情,洋溢着对 父母深深的爱,父母从孩子的举动中也体味到了人生的乐趣,感 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是情与情的碰撞,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它使 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学生在运用作文进入 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作文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产生积极 而持久的作文热情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处于 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作文、玩中学作文,游戏中学 作文,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构建活动情境,激发观察动 机,引导自主观察,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 性的发展。如我在教三年级第六单元《鸟儿》时,让学生描写小鸟。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色彩斑斓,逗逗它,如果它开心,还会叫你一声“妈妈”呢!学生很感兴趣,认真观察鹦鹉的外形,千方百计逗鹦鹉说话。在活动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 想、嘴要动、手要写”,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我要他们作现场 解说,由于活动组织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现场的解说模拟活动充满了欢乐、真实的气氛。全班每个学生都十分投 人,调动了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作文的训练效果呈现最 佳状态。
还有一次,天气晴朗,四年级第九单元的作文课时,我干脆把学生带到操场的草地上,学生席地而坐,柔和的阳光洒向大地,微微的风掠过脸庞,我打开录音机,让学生静听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中有雨声、风声、刹车声、鸡鸣狗叫声„„我让每个孩子在心中想象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然后,我绘声绘色地说了一个文章开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 晚,张小明正坐在桌前写作业,突然窗前红光一闪„„”。学生 正侧耳倾听,我嘎然而止,然后要学生续编故事。由于环境的清 新,再加上身体无束缚,学生思想上的条条框框似乎都彻底解 除,他们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 氛围中,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学生想象非常奇特。有 的把红光想成是飞碟,有的想成是时光倒流器„„在教学过程 中,我尽量不打断他们,我和周围同学一样沉浸在孩子们自己 创设的故事情境中,有时听了他们故意设置的悬念,我也和其 他学生一样问:“后来呢?”听了学生的口头作文,让我大为惊 讶,惊讶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惊讶于他们内在潜能的巨大。看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儿童“思维无禁区”, 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激发出创新的潜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自主选择作文方式,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选择作文方式,才能使他们常学常新,百写不厌。一次,我结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水》,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水中的微观世界,学生看到了平时难以发现的细菌,我让学生自主命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有的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写的童话妙趣横生;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又通过查资料上网、向自然老师请教等多种途径了解了更多的细菌知识,写的科普小文章使人读了受益匪浅。
五年级第二单元要求同学们分成小组合编探险故事,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首先让他们自由讨论,撰写活动计划,计划中要写明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特别要写清分工。然后根据计划各施其责,分工搜集资料,集体讨论撰写形式、故事情节,沿着情节脉络编写故事。孩子们的文章异彩纷呈,很有个性。有的采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
用小剧本的形式,写成了多幕剧;有的用章回小说的形式,每一节都设置悬念,使人读来饶有趣味;还有的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整篇文章脉络清楚。读完他们的文章,我感到非常惊喜,看来,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文方式的权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尊重他们特有的观察、思考的特殊性,学生们就能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飞翔,产生更多的好作品。
五、积极鼓励,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给孩子的常常是冷酷的一面,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评语是冷冰冰的:描写不具体,语句不生动,中心不明确„„如此一来,谁还敢“亲近”作文呢?我想,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心灵对话,才能真正激起他们对作文的热爱。首先,我把评语情感化,呈现出评语“温情”的一面,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发现这一点呢!”“好可爱,老师真想见见它!”“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没必要这么难过!”“这一处写得不够好,能把外貌部分再修改一下吗?”„„学生很喜欢看我的评语,因为这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即使我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每次改作文,我都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红波浪线画出来,看到学生欣赏自己作文的得意劲儿,我想:那渗入心田的甘泉不正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吗? 看来,只有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式作文教学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还给儿童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解放孩子的身、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心,才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说,无拘无束地写,让作文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写作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
–
14.让生活走进课堂 篇十四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优化;生活实际;生活素材;生活情景
一、联系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寻找生活事例中有趣的数学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括的紧密联系,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可以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五星啤酒’、“古井贡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两杯开水哪杯更甜些:一杯开水300克,放人18克糖,另杯开水400克,放人23克糖。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充实课堂教学
数学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部门与生产活动中。而且还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从购物到每天的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带给人们的各种各样信息都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需要我们捕捉生活素材,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的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信息,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比较大小的练习”时,他将搜集的四年级学生在运动会上取得各项成绩,如,男女60米、800米、跳高、跳远、铅球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裁判总监”,重新确定他们的名次,并说明为什么。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题材必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教材的更新速度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现行教材中还随处可见诸如“修一条水渠”、“筑条河堤”、“供销社有化肥 ”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已经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面对教材跟不上理念的问题,只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改动教材。例如,同样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位教师课开始。就让学生讲甲与乙的年龄关系:“乙比甲大1岁若甲l岁,则乙2岁,甲2岁,乙3岁,甲3岁,乙4岁,”一直往下讲,当学生自感罗嗦麻烦时,老师讲话了“是否需要用一个什么来概括一下甲与乙的年龄关系昵”?于是引出了用字母表示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说”以后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字母表示数的简约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再现生活情景,激活课堂教学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来激活课堂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并不是上课就直奔主题DD介绍圆的各种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画法,而是先组织一个投沙包的游戏,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把沙包投入相同的地点,这样学生有争议说有失公平性,从而引发了怎样站位才算公平的实际问题,体验与圜相关的经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向,使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又如教学“小数初步认识”时,在唤起学生原知后出现以下两条信息,让学生读读想想:①王是老师身高165米;②咱们班的期中考试数学科平均成绩是925分。显然,这些没有小数点的数据跟学生所掌握的生活常识是相矛盾的,“这是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的心里形成疑团,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激化下强烈地高涨起来,产生了纠错的欲望,这时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牛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考虑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和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郑继明。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J]。 考试周刊,20xx(18)。
[3]李红熙。让数学课程魅力而升[J]。 新课程学习, 20xx(12)
15.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十五
一、活用生活资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无处不在, 你感受到了吗?例如, 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入, 举一个事例, 一个学生从学校出发, 先向东走100米, 然后再回过头向北走100米, 请问这个人在什么位置?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回答起来并不困难。但是问他们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这个问题, 学生就感到茫然了, 于是趁着学生急于求趁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切入新课课题, “为了满足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又如:在“轴对称图形”课中, 先让学生通过折、看、得出对称, 再让学生走出教室, 引导学生观察树叶、菜叶、花叶、动物的长相,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树叶、蜻蜓、蝴蝶……”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机会,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用数学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捕捉生活素材、创设数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提供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缩短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了一道“走了多远?”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中首先规定从起点开始向左记为正, 向右记为负, 让每一位同学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数。 (学生一) :我向左走了3步, 再向右走2步, 离起点有多远? (学生二) :我先向右走10步, 再向左走10步, 离起点有多远?面对自身很熟悉的事情, 学生的兴趣都很高, 纷纷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笔者趁热打铁, 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答案, 逐步导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顺利进行了这一节本来枯燥的课程, 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沉闷的课堂变成了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乐园, 通过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开发教学资源, 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 最终应用到生活中的。所以数学不是一堆知识的简单堆砌, 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因此, 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 只有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 通过亲身的经历才能真正理解数学, 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如综合运用长方体表面积展开图的知识, 美术、生产常识等知识, 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多种多样、经济美观实用的长方体形状包装纸盒, 将所学知识变成“产品”。开展“奇妙的黄金矩形”活动课, 学生通过画、剪、折等实际操作, 感到数学的美, 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这样的题:小亮家搬入新居, 顶楼的平台长16米, 宽10米, 小红想建一个边长5米、围墙高1米、门宽1米的凉亭;爸爸想建一个长8米, 宽5米的草坪;妈妈想建一个半径为4米的花坛;爷爷想建一个长10米, 宽3米的走廊种葡萄。但是, 他们都没想好究竟怎样设计合理。请你做一名“小小设计师”帮小红家出出主意, 好不好?这类题目参与性强, 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利用所学知识按自己的思考原则设计不同的方案, 从而体验数学与美的生活处理。
16.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十六
一、合理用好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而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注重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教师应充分领会编写的意图,尽可能发挥好教材中每一幅插图的作用。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适当改编教材主题图,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虽教科书中学习材料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而编写,但必竟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不同。因此,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说教师拿到教材后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教材提供的一堆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改编教材主题图,例如:教学第几,教材上是买票图,如把这幅图制成电脑,可多次使用,让学生具体情境中区分第几和几个。但没有多媒体,教师可利用磁性板画上几条线作为跑道,贴上几个小动物图,教师创设开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看图先说说动物们的名次,并填上数。然后引导学生们想象一下你认为最后谁会得第一?为什么?此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教师可让学生摆一摆,说说,填填,在愉快的情景中感知序数的含义。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在实践中教学,教学离不开实践。
1、在生活经验提炼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贴近生活的表演、操作、比赛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效果会更佳。
2、在生活找数学,引导学生发散联想,深化新知。学生学习数学不仅限于数学知识,更重要是数学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是概括而抽象的,但数学的应用又是极其广泛的,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方法论上,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上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在劳力上劳心”,劳力与劳心相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例如:教学图形后,引导学生找找生活中立体图形,也可用学具搭一搭或画一画生活中的图。从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还可延伸到课外,布置课外实践作业。例如:学了分类后引导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或家中的玩具,并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学了“时间的认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制定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数学思考,又渗透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17.让书籍走进生活 让阅读成为习惯 篇十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崾岘小学 张 强
读书,是让你会分享人类精神的财富,熏陶至纯的情感,结淀丰厚的底蕴,拥有聪慧和独立的思想与个性。英国作家毛姆曾这样写道:“如果你在图书馆待上一天,不管这座图书馆有多小,当你面对着人类积累下来的无穷智慧,你的心中只会满怀敬畏,甚至会夹杂着淡淡的悲哀。想想看吧,有多少美妙的故事你从未听过;有多少对重大问题的探求,你永远不会去思考;有多少令人欣喜、发人深省的思想你无法分享;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你服务,而你却不会去收获劳动成果。”
遗憾的是,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的增多,分散了学生对读书的关注.特别是动画片、电脑游戏使很多学生上了瘾,一有时间就按耐不住,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空余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我的孩子也是如此,虽然买了很多书,但都搁置一旁,无暇问津。面对这样的状况,该如何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读书上呢?这既是家长的困扰,也是让教师感到头痛的事。
因为读书少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明显低于读书多的学生,表达能力也欠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作为教师,不但要经常向学生宣传读书的种种益处,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读书的氛围,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美文佳作,布置几本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多接触书,直至与书为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中的美妙,非亲历而不能知.如果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种种快乐,相信一定会爱上书。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启蒙者和引领者,他更应该多读书。
赶快读书吧,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采用扶放结合式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扶放结合式是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课,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待不同的类型的课文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①采用“筛选精彩段落—品读”式。新课标强调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方法正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筛选精彩段落—品读”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写景或某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具体操作是通过自主悟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再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朗读展现这种情感,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②悟读—批注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略读课文,也用于其他各种课文的教学。如略读课文《七颗钻石》,先让学生通过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再作上旁批,通过交流感受小姑娘和妈妈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爱心。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五、善于积累资料,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动向,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载体,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展评、表彰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攀比心理组织阅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让数学走进生活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八
一、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如:在教学线段时我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定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我布置了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二、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9.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十九
一、找数学,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 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 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第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 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 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 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 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 学生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而低年级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 共用了多少钱, 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大约要多长时间等等, 也许, 交上来的日记还都比较幼稚, 语句不太通顺, 但他们确实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 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 再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 () 克、你的体重大约 () 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 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数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 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 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可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动, 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 再通过起名字, 比较长的比较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一节新的图形认识的学习, 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用数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 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 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 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 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 他们是十分乐意的, 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 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 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在一级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 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 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 回家的路上, 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 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 由好奇引发需要, 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 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20.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二十
一、自行车中的比例问题
众所周知,在一辆自行车里面至少有一个前齿轮和一个后齿轮,而齿轮齿数与转数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等量关系,这种关系则可以运用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比例问题来进行解释。所以,在教材中设计了自主测量的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思考: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之后,再向学生展示前后两个齿轮,让学生自主动手数一数,然后思考: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来思考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的齿数之间的比与前齿轮的转数与后齿轮的转数之间的比的关系。即: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自行车有关问题的重点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渗透有关比例的问题,要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数学课堂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二、自行车中的圆问题
在一辆自行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圆形,其中车轮、齿轮都是圆形的,那么,自行车行驶的距离与圆之间到底有什么具体的联系呢?又常常涉及哪些问题呢?通过上述比例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齿数的比例,而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应该怎样求出来呢?与车轮的周长相等吗?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车轮转动一圈与蹬子转一圈的演示过程展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下面的式子: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能将有关“圆”的知识点与比例的问题以及自行车的运动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而且通过公式的转化我们还能将其转变为求圆的相关问题,比如,一辆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可见,自行车里也包含圆的问题,这对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自行车中的排列组合问题
在教材的活动2中可以看出,我们所涉及的问题不再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而是一辆变速自行车,也就是说,在这辆自行车中有多个齿轮,这也就形成不同的齿数比,那么,前齿轮和后齿轮的比有多少种组合情况呢?此时,我们就可以将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之中,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加深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在授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辆变速自行车,并明确前齿轮的数目,编上前1、前2、前3等号码,后齿轮的数目,也编上号码:后1、后2、后3、后4……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自合,并思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前1只能与后1只组合吗?有效地将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自行车问题中,进而在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的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让数学走进生活Microsoft Word 文档】推荐阅读: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09-14
让和谐走进心灵06-26
让理论走进群众09-30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06-13
作文 让感恩走进心灵08-08
让感恩走进心灵演讲稿07-05
让快乐走进心灵优秀作文08-20
让传统文化走进你身边作文07-01
走进新课程让我们一起体验成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