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10-04

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1.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一

2015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 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 在被除数 末尾用 0补足 ,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连除的算式可以写成被除数除以几个数的积,但除以几个数的积时,必须给这个相乘的 式子加上小括号。

4、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不为 0时,除数大于 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3.5÷5=0.7 ②当除数不为 0时,除数小于 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3.5÷0.5=7

5、小数除法的 验算方法 : ①商×除数 =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 =除数

6、商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 再根据 “四舍五入”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求出商的近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 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7、循环小数 :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 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如 5.3… 7.145145…等。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 叫做循环小数。(如 5.3… 3.12323… 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如 5.333… 的 循环节是 3, 4.6767…的循环节是 67, 6.9258258…的循环节是 258 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②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5.333…写作 5.3;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 7.4343…写作 7.4 3;有三位或 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 10.732732…写作 10.732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 外 ,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 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 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 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轴对称图形的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平移: 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3.平移图形的画法:(1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2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平移所需距离。(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

4、平移几格并不是指原图形和平移后的新图形之间的空格数,而是指原图形的关键点平移 的格数。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平移、对称 1.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

(1选好基本图案;(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平移的格数和方向;(3平移,描出对应点;(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1先选好基本图案;(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3选好关键点,并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 倍数和因数

像 0, 1, 2, 3, 4, 5, 6,…这样的数是 自然数。像-3,-2,-1, 0, 1, 2, 3,…这样的数是 整数。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 数。

(一 2, 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 0, 2, 4, 6, 8的数是 2的倍数。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 0或 5的数是 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是 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 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 2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 0的数既是 2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既 是 2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都是整十数,最小的两位数是 10,最小的三位数是 100(二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的倍数。

同时是 2和 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 0, 2, 4, 6, 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 是 3的倍数的数, 既是 2的倍数, 又是 3的倍数。(同时是 2和 3的倍数, 一定是 6的倍数, 最小的是 6。

同时是 3和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 0或 5, 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3的倍 数的数,既是 3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同时是 3和 5的倍数,一定是 15的倍数,最小 的是 15。

同时是 2, 3和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 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3的倍 数的数, 既是 2和 5的倍数, 又是 3的倍数。(同时是 2, 3和 5的倍数, 一定是 30的倍数, 最小的两位数是 30,最小的三位数是 120 9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9的倍数,它也一 定是 3的倍数。

㈣找因数

在 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

1、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 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运用除法算式,思考 这个数除以几能整除,那么除数和商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找一个数的因 数,通常用列举的方法,可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也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

㈤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 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 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 2, 5, 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 2, 5, 3;如果还 无法判断,则可以用 7, 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 7, 11等。只要找到一个 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 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 个数就是质数。

㈥数的奇偶性

运用“列表” “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 “画示意 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偶数 =偶数 奇数-奇数 =偶数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奇数

偶数×偶数 =偶数 偶数×奇数 =偶数 奇数×奇数 =奇数

第四单元 多边形面积 ㈠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 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 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 来确定。

㈡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知识点: 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将图案进行 “化整为零” 式的计算, 即根据图案的特点, 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 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补充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㈢动手做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 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 一点。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 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 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从 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 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如果用 S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 a 和 h 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 h 补充知识点: 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同时,其面积也是相同的。(二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 =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此: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 如果用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 a 和 h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 式可以写成:S=a 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 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三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 =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 +下底×高÷2

如果用 S 表示梯形的面积,用 a 和 b 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 h 表示梯形的高,那 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 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 ㈠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1”的含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通常叫做整体“ 1”。

分数的意义:把整体“ 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是 几,整体就被分成了几份,分子是几,就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数对应的 “整体” 不同, 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即 分数具有相对 性。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大, 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 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

㈡(真分数与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像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特点:分子都比分母小;分数值小于 1。、、、,…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 等;分数值大于或等于 1。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特点:由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组成的;分数值大于 1。带分数的读法: ★补充知识点: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㈢分数与除法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为 0)。分数的分母不能是 0。因为在除法中,0 不能做除数,因此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 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 0。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分数 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的值相当于商。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把所得的商写在带 分数的整数位置上,余数写在分数部分的分子上,仍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㈣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 不变。因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也是不变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个数÷另一个数 = =,得到的商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没有单位名称。㈤找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列举法:运用找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到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 因数,这些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再看看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 大公因数。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因数,再看看这些因数 中有哪些也是较大的数的因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两 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例如:找 15 和 50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可以先找出 15 的因数:1,3,5,15。再判断 4 个数中,哪几个也是 50 的因数,只有 1 和 5,1 和 5 就是 15 和 50 的公因数。5 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 1。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 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 1。,即比较量÷标准量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㈥约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像 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 1 了,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分 子与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

数;分子分母是两个不同质数的分数一定是 最简分数;分子是“1”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掌握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去除。补充知识点: 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比较,有些时候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 以采用约分后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 ㈦找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先找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找出公有的倍数,找出两个数公有 的倍数,看看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大的数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 围内),再看看这些倍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如:找 6 和 9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0 以内)可以先找出 9 的倍数(50 以内)有:9,18,27,36,45,再从这些数中找出 6 的倍数 18,36,18 和 36 就是 6 和 9 的公倍数,18 是最小公倍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 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㈧分数的大小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 小。(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第六单元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知识点:了解组合图形:有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运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和“添补法”。分割法,即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分割图形越简

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 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添补法,即通过补上一个简单的图形,使整个图形变成一个大的规则图形。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知识点: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主要是以方格图作为背景进行估计与计算的,所以借助方 格图能帮助建立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数方格的方法:满格记为 1,少于半格记为 0,大于半格记为 1。尝试与猜测 鸡兔同笼 知识点:运用列表的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折中列表法)解决类似 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也可用“方程”来解决。点阵中的规律 知识点: 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在“点阵中的规律”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出后续图形中点的 数量。第七单元 可能性

1、判断游戏是否公平,要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2、摸球游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1)通过游戏所列的条件,推测某种情况出现的概率;(2)能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写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推测可能发生的结果。知识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客观事件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 0”,客观事件中,“一定能” 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1”,当可能性是相等的时候,用数据表述是“ ”。逐步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2.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二

确定位置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确定位置)

二、层层深入,直奔主题 3.说一说:说说自己的座位。4.总结引导:引出“数对”表示方法。

举例说明:××同学的位置是第三组第二个可以简单的表示为(3,2)说一说:3,2分别表示什么?

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表示? 引导学生小结“数对”的表示方法。5.确定位置:引导学生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填空:(课本63页)

观察情境图后完成填空。

2.看地图,说位置(课本65页第1题)3.了解感知 展示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o,东经116o。

6.课后作业:65页第2题剪下附页2,摆出游 乐场的平面图。并回答图下问题。

四、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课中的表现做一个评价。

教学内容:数学游戏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巩固对“数对”的认识。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巩固对“数对”的认识。教学难点:在想象与推理中巩固对“数对”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做几个数学游戏。

二、连棋子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互玩,准备两种颜色的棋子和两颗

骰子,一张方格纸做的坐标图。第一个小朋友先投投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入(2,4)位置上。第二个小朋友接着同样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已经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每放对一个棋子,可以得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得两分。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

三、寻找秘密点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互玩。第一个小朋友在心里先想好一个秘密点的位置,并记录下来。第二个小朋友开始猜秘密点的位置,猜的不正确可以提醒相差的格数。三次以内(包括三次)猜中的即位赢者,反之则为输者。

四、总结评价 做玩游戏,你有什么感受?

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教学难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勘探考察吗?这节课我们将随森林考察队去大鸣山考察。

二、动手时践、探索新知(多媒体出示情境图)1.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你有什么方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2)量一量,说一说小青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2.测量填空,确定位置

(见课本64页第2题)活动要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标图后填写空格。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引导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体验思考:小芳看小丽在北偏东50o的方向上,小丽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观察坐标图、确定位置(课本64页得2题)引导学生观察坐标图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总结评价

3.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三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教学难点: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1)猜想: 出示四个转盘:图

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板书 :可能性大,可能性小(2)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1)汇报,全班交流。

2、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桌交流并回答。(2)实验验证:

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投影出示 落地的情况 1 2 3 4 5(3)、汇报交流。(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2)、讨论:(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① 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三、巩固练习:

P76试一试。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列举出来并验证。

四、评价小结:

4.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四

学科:数

年级:四年级(上册)课题:正 负 数

2017年10月29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正负数》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随着教科书的再次改编,《正负数》这节内容由过去的从温度引入并认识正负数,改为两节内容,即《温度》(直观认识正负数)和《正负数》(了解正负数和整数的意义)两节内容,新教材的改编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习目的更明确,认识负数的关键是理解负数是表示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小学阶段学习负数限定了了解的层次,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现实生活丰富的实例,直观的认识正负数,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设计理念:

以游戏和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记录生活中相反意义的数量,并进行讨论比较,引发学生学习新数的情感需求,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性简洁,准确。在学生记录、交流、比较的过程中,因需要而思考,因思考而创造,经历了一种符号化到数学化的过程: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凸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教材分析

《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二课,它的上一课是《温度》,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可以在数的前面加“+”和“-”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中,教材通过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0的特殊意义,为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较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在《温度》这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可以在数的前面加“+”和“-”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为素材,从中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学生初识正负数,对正负数读写的指导、练习,对正负数意义的引导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早已知道0表示什么都没有,但在本节课中,0却是一个表示分界、基准的数,这与学生以前的认知有所不同,因此“了解0的内涵,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2、结合情境,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3、通过列举生活中运用正负数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0的内涵,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体会正负数在生活的例子。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最近几天气温一直下降,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的气温情况,出示:

缙云零下4℃ 五台山零下16℃

杭州3℃ 上海2℃ 石家庄零下2℃ 南京0℃

你能写出下面的温度吗?说一说他们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的表示方法引入新课,在复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游戏: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

教师说一句话,学生说出相反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说话游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反的量的概念。

师:这些都是相反的话,今天呢。我们也来学习两个相反的量---正负数

师出示课题

(正负数)

1、师:当温度低于零下2度时,我们说零下25度,可以用-2℃表示,这样比较方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你能记录下他们的高度吗?(生尝试记录)汇报结果:

方法一:高于海平面8843.43米

低于海平面155米 方法二: +8843.43米

-155米

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你能说说“+”和“—”表示的意义吗?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话,比如(+8843.43米表示比海平面高的高度是8843.43),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初步体会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出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动作,体会到两种物体的测量均以水平线为基准,初次体会正负是相对而言的。

2、出示课本情境图2 师:第二幅图(右图)用正、负数来表示每个队的答题结果的要求:答对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扣10分,记作-10分。

分组合作说一说。

要求说一说每个数前的“+”或“-”表示的意义,小组内互相讨论,组织语言,师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小组汇报,说一说图中的“+”和“-”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不同的情境下,正负数表示的意义不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师出示题目:

电梯上去5层,我们可以用()层来表示,下来3层,可以用()层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第三幅图(右图)列表显示爱心超市3个月的经营情况

交流:3月份盈利16900元,记作+16900元;4月份记作-127元,显示亏损127元;5月份记作15200元,显示5月份还是盈利15200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正负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四幅图(右图)存折显示支出用-记作,存入用+记作。师提问:分别用+、-表示存入和支出情况。生组内讨论,【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知道正负数在生活中表示的意义,也要让学生学会生活的一些事情,如何通过正负数表示出来。

思考:通过以上的生活实例,你发现了什么?

高出

低于

答对

答错

盈利

亏损

存入

取出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课件出示)

1、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是正数呢?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举例说一说。

小节并板书:像10,200,8843.43.......比0大的数都是正数。(“+”可以省略)

像-155,-10,-127........比0小的数都是负数。(“-”不可以省略)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小组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0”不仅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基准,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表示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2、观察温度表,说出温度表中0以上、0刻度、0以下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认识正负数时才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了0的问题。通过辨析与解释,得出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进一步理解正数、0、负数之间的关系。

三、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1、师出示生活中见到过的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的,并和同学们交流。

(1)妈妈在存折上存入2000元,用()来表示,那么支出100元表示为()

(2)如果进3个球记作+3,那么失2个球应记作()。(3)电梯从7楼下到-2楼,总共下了()层楼。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见到的实例,让学生对正负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请你在表格内用正负数记录乐乐家的收支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正负数可以表示家庭的开支情况,让学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3、下图每格表示100米,笑笑刚开始的位置在自己家。

⑴如果笑笑从家向东行300米表示为+300米,那么她 从家向西行500米可以表示为

米。

⑵如果笑笑现在在超市,说明她从家向

行了

米,可以表示为

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如果规定正数所表示的数量后,与其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负数表示,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意义。

四、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自主完成)自主学习《你知道吗?》的内容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负数

像+10,+200,+8843.43.......都是正数。(“+”可以省略)

像-155,-10,-127........都是负数。(“-”不可以省略)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负数》教学反思:

《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内容,第一课是《温度》,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从温度的知识中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负数。知道了可以以0℃为分界线,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和学生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温度复习

为了新旧知识点的自然衔接,课前设计了重温温度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顺势过渡到新授的环节,生成自然。

(二)通过现实情境中相反意义的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首先观察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图片,理解以海平面为基准的意思,分别记录他们的高度,由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的意义。紧接着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初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一组意义相反的量。接着,我对其它三幅图表示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正负数表示的意义不同。同时充分发挥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正、负数和0的关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说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

(四)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奥运会的比赛情况、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做生意、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5.新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计数单位,读法和写法。2.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会正确地进行大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

二、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教学难点:数中间有0的读、写法。

四、教具准备: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师生共同整理数位顺序表。(1)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2)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大数的读、写法。

(1)怎样读一个多位数,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读下面的数。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2)怎样写一个多位数,指名写下面各数。三百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万

3、改写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2)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把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3)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6500000(4)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70000000000(5)省略万位后面尾数求近似数。4560152 479523 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约等于579万的数:

六、课堂小结。

关于多位数的读写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口算卡。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导

1、复习口算乘、除法。

(1)学习了哪些口算乘法和除法?(2)积、商的变化规律是什么?(3)如何利用规律进行口算?

(4)做一做第113页第4题,说说口算过程。

2、复习笔算乘、除法。

(1)因数、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以及余数应如何处理?(4)笔算第90页第5题。

二、练习指导

1、第98页第6题。

(1)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说一说。(2)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动手笔算出来。

2、第98页第7题。

直接写出结果,说一说分别是怎样运用积、商的变化规律的。

3、第99页第2题。(1)分析错误原因(2)改正

三、课堂总结

你掌握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图形与几何

第三课时 空间与图形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0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会画垂线和平行线。教学重点:理解各种图形的意义以及关系。

教学难点:按要求画图。

教具准备:量角器、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导

1、复习角的意义和分类。

(1)什么叫角?你学过了哪几种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你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吗?(3)你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吗?(4)一幅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你都记得吗?

2、复习垂直与平行。

(1)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怎样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二十一第9题。

180度的角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360度的角呢?怎样画出来?

2、练习二十一第10题。

3、练习二十一第11题。

4、练习二十一第18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整理和复习,你对相关知识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第四课时 空间与图形

(二)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的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角、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辨别。教学难点:动手做图的能力。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把下列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5度 38度 91度 89度 178度 63度 115度 138度 19度 179度 128度 75度

锐角 钝角

2、已知∠1=75度,求∠

2、∠

3、∠4的度数。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下列度数的角,你会画吗? 15度 75度 105度 150度

二、课堂小结

要抓住图形最本质的特点,找到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

1.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奥秘。

3、了解图形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有顺序数图形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分类复习

1.结合教材,复习“不确定性”的知识。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如小明会成为科学家)2.结合课件,复习“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要想使获得最高分(或者一等奖)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两个游戏的游戏规则?

(1)在飞镖游戏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积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2)在转盘游戏中,要想使获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应使一等奖的图案数量最多。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经历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练习

1.根据给出的条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涂色。2.根据转盘填空。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个盒子里都只有一个红球)(1)任意摸一个球,从()号盒子里摸,最有可能摸到红球。(2)从()号盒子里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红球都摸不到。4.根据要求填一填。在布袋中放入6个彩球,如果要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该怎样放?把方法写在横线上。

(1)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多。(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少。(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和红球的次数差不多。(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或黄球。

设计意图:结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转盘游戏,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与事物本身的数量有关,也与总数量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6.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六

一、填空。

1、五亿零二百十六万七千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亿。

2、7千米50米 =()千米;5.6时=()分。

3、12的最大约数是(),最小倍数是()。

4、2/27 的分数单位是(),去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以后其结果等于1。

5、624=3( ) =( )%=( 小数)=( ):( )。

6、( )的 3/4是27;4比5少( )%。

7、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8、在比例尺是1:25000的地图上,A.B两地距离是16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9、速度一定,时间和距离成( )比例;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 )比例。

10、甲数是乙数的 57 ,甲、乙两数的差是40,甲数是(),乙数是()。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1是闰年。 ( )

2、从条形统计图里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

3、张师傅加工了101个零件,全部合格,零件的合格率是101%。( )

4、49 5 和 549 的意义一样,积也相等。( )

5、男女生人数比是5:3,女生比男生少10人,则男生有50人。( )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3.14。

①大于

②小于

③等于

2、把12分解质因数是( )。

①12=3221

②12=223

③223=12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了( )倍。

①2

②4

③8

4、盐占盐水的.1/10,则盐与水的比是( )。

①1:10

②1:9

③9:10

5、三角形的底、高增加10%,那么新三角形面积比原三角形面积增加( )。

①10%

②20%

③21%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6084

1-0.25

545 508

0.80.125

1/5 + 1/3

1/15 5/6

498 49 8

2( 1/2 + 1/3)3

2、用简便方法计算(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

316 +4.25+656 +5.27

24(1/4+ 1/8)

3、脱式计算。

(0.1258-0.5)4

(1- 1/48/9)7/9

5/17 [(17/24 +1/16)1.6]

4、求未知数x。

2.3X-0.25= 14

120 :15 =X:0.8

5、列式计算。

42的6/7减20的差除以4,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

1、张华同学上学期期未考试,语文、数学和社会三科的平均成绩是85分,其中语文83分,社会82分。数学是多少分?

2、一个养鸡专业户,今年养鸡1250只,比去年增加了14 。去年养鸡多少只?

7.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七

(XX新北师大)

时教学设计第 周第 时

授时间:XX年

日题复习比较与分类型复习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复习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

3、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正确分辨物体的位置和顺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审清题意。教学难点关

键教学资源教

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位置与顺序”及立体几何图形。

二、复习“时间”。

三、复习简单统计’

四、小结:’

1、说一说。让学生与同桌说说自己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左边有几个人,右边有几个人。

2、我说你摆。学生每人一组立体几何模型,老师下口令,学生按要求摆放。如:先放一个正方体,在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圆柱,在正方体的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放一个长方体。教师边说边巡视学生的摆放情况。

3、做本第100页第1题。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立体几何图形。说一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所指示的位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交流。

1、我拨你说。

2、我说你拨。每人一个钟面学具,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然后同桌交流检查。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和同学要给予帮助。

3、完成本第101页的认一认。做本第1030页练习题。

、让学生观察图,帮助学生弄懂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意思。

2、学生独立解决完问题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统计出的数据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本节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说说自己前后左右都有谁,都有几个人。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生:小组内交流独立完成练习。学生各抒己见。认为那样是有顺序地摆放。作为复习,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的主线,引入新。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板书设计复习位置与顺序前左

8.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38页内容,学习4的乘法口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小熊请客的情境图,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4的乘法口诀,理解相邻几句口诀之间的关系。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乘法口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编制4的乘法口诀。学习难点:

能较熟练地背诵4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解决问题。教具准备:

糖葫芦图片。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好客的小熊,今天他又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家中做客。(板书:小熊请客)小熊听说后,想请大家吃冰糖葫芦,不过他请客可是有要求的,他要请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的、积极回答问题的、坐姿标准的„„你们想成为他的客人吗?(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熊请客”,期待着同学们的精彩表现。(教师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编制口诀

1、观察图画

引出问题

小熊要亲手制作冰糖葫芦,你们瞧!他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2、学生观察汇报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引出问题。

3、小组合作

完成表格。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组织汇报

教学预设:

(1)连加的方法。

(2)运用已学口诀算出2、3、5串需要红果的个数。

(3)每多一串就多四个红果,用前一个得数加4就可以算得。

(4)数一数的方法。

(5)知道4个10是40后,用逐一减4的方法求得等等。

5、整理算式

编制口诀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表格整理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

(1)指名板演,其他学生本上独立完成。

(2)组织汇报,集体订正。

学生汇报自己编制的口诀,教师进行板书,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口诀中应该注意的字的写法。千万不能忘记“十”

三、抓住特点,记忆背诵

1、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的特点。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2、根据特点记忆背诵。

指导重点记新学的六个口诀。

(1)齐读。

(2)男生读女生记。

(3)女生读男生记。

(4)男女生合作读记。(女生:一四

男生:得四

下一遍男生问女生答)

(5)同桌互考

(6)教师打乱顺序考,学生背答。

四、课间活动

快乐动脑 数学游戏《数桌腿》

1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3张桌子„„

五、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1、39页第2题

(1)同桌比赛,先做完的同学起立。

(2)组织订正:指名学生说出计算结果及使用口诀。

(3)教师总结表扬胜者、鼓励败者。胜者自我鼓励(嘿!嘿!我真棒!)2、39页第3题

(1)独立完成,同桌订正。(2)组织反馈,有无异议。

3、具体运用:

(1)你能编一道用4的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实际问题吗?(2)按小组来计算我们班的人数。

我们班的同学分成9组,每组4人,还剩下2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

六、总结知识,相互评价(1)学生:学会了什么

(2)你认为谁会成为小熊的客人?为什么?

七、布置作业

回归生活

观察生活中关于4的乘法问题,说一说。

板书:

9.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买文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通过创设“买文具”这个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让“9÷3×5-2=1”这个等式成立的问题,自然引入中括号;最后,在认识中括号的写法和用法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新课改也指出要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索、大胆交流,让学生在热烈、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新知的学习。

但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可能或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课时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计算、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算式,发现数学世界真是奇妙无比。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去研究、学习吗?

师引入新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梳理(课件呈现):

1从图中可以知道计算器、铅笔盒、圆珠笔、足球的单价。○2从图中还可以知道每盒钢笔的价钱和每副羽毛球拍的价格。○(2)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 22×3=66(元)

24÷4=6(元)66+6=72(元)。综合算式: 22×3+24÷4 =66+24÷4 =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5)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全班齐练,两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6)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下面计算式题: 35+65×40÷5 12×(153-83)÷8(96-6)×(15+9)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1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尝试探索,领会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 ]”来表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1、3、4题。

全班齐练,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共同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师追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师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10.2024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十

南留完小 曹胖胖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对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将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较快地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采用为获奖同学买奖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提出与情境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感知、交流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解决问题,还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3.部分后进生掌握不够好,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还不够灵活,需课后辅导。

上一篇:快乐过生日的作文下一篇:教育培训学校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