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魅力作文

2024-08-13

语文的魅力作文(14篇)

1.语文的魅力作文 篇一

从小我就喜爱上了文学,我觉得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社会进步的见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精神食粮。每当我打开充满书香韵味的世界名著的时候,总觉得有一股深深的吸引力,并常常忘了自我,陶醉在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里,犹如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遨游在对语文探索的汪洋大海之中。使我博古通今,获益匪浅。

当我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使我知道了做人要有无比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当我阅读鲁迅的回亿性散文著作时,我了解到童年鲁迅的往事和喜怒爱好。梦想追求。知道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每本名著的惊心动魄或柔清似水的每一幕幕,都在我的心中翻滚,回味,陶醉。

好的作品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哲理,让我不断质疑,让我不停思考,让我不放弃追求。

经常思考,怎样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有意义。语文回答我说:“纸上得来终我觉战,绝知此事要鞠行。不但要读好书,还要亲身去社会实践。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怎样面对呢?语文又告诉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保持乐观态度,把握一切转机。

“人生应当怎样树立理想抱负呢?”她又在我耳边窃窃私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时,语文还警惕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她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她还教育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夜如梭。”教育我要珍惜时间,不做时间的奴隶,要做时间的主人。

真是让我触动和感激,一个诲人不倦,教我新知,告诉我做人的道理,不时提醒我自我反省。我身边无处不在最挚爱朋友啊,就是你语文的魅力。

“努力!继续吧!”她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攀登、勇往直前的过程,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让自己在语文之行的探险中尽情地漫游。

2.语文的魅力作文 篇二

一、自由的阅读

自主的语文课堂,把阅读的自由、阅读的权利、阅读的时空和阅读的欢乐都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现自我,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读书和探究,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例如,《少年王冕》一课,检查预习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别的同学听。有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是因为他读出了王冕的孝顺;有的同学读第五自然段,因为喜欢雨后的美景;还有同学读第六自然段,他们读出了王冕勤奋学画,终有所成,为他感到高兴。

二、美妙的安静

自主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有内涵的安静。在这种安静的氛围当中,学生可以静下心来,尽情享受文本所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浸其中。例如,《黄河的主人》一课围绕“‘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静思默想,划出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并记下自己的感悟。只有让学生与文本潜心对话,才能真正进入文本世界,形成独特感受。

三、智慧的发现

自主的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天地,成为学生的探索发现之旅,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获得顿悟。例如,学习《望洞庭》时,对“潭面无风镜未磨”中“潭”字的推敲。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两句诗,对照上下句的用词来体会。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发现:诗中使用“潭”字,既避免了重复,又体现了“无风”时水面的平静,“遥望”时湖面显出的小,还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宽广。

四、亲密的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的语文课堂应该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生成更多的智慧。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作者在写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时,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家乡灞河柳是为了衬托、对比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加突出这株柳树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这样的自主阅读,合作分享,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五、灵动的抒写

课文是学生习作的好例子。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是怎样写的。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樟树的外形。这段话从整体到部分,通过对樟树枝干、树叶等的描写,突出了樟树外形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写,仿照作者的写法,描写一种植物,突出它的外形特点。有效的仿写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展想象力,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会写作的方法。

3.语文的魅力 篇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从我懵懂记事起,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三字经就伴随着我。每每听着、看着,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中,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三字绎,我爱上了汉字,有了识字的兴趣。

上了小学后,针对班里出现了一些打闹、不讲礼仪的问题,班主任王老师说出了《弟子规》中“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等学习规范的句子。我惊讶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髓,简短精悍的圣贤良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于是,我开始学习《弟子规》,一本书下来我不仅领悟到了在情操、人格、品德、精神、智力等方面的道理,而且我的字也练得非常漂亮。语文的魅力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它。

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我认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很重要。毛泽东读书有备好红、黑两色笔,阅读时有划符号或写批语的习惯。我通常分三步学习语文:预习基础知识,要注意从名著、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中,从日常的语言中积累精华。语文课上,我紧跟着老师的思路,细细品味每句话。课后,要趁热打铁,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拓展训练,进而运用到生活中,写出好文章。

“好书与人分享,阅读丰富人生。”读书使我爱上了语文,语文学习又使我更加酷爱读书。有了语文,丰富了我的知识;有了语文,使我与人交流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有了语文,使我感悟出了一些人生道理。语文,你永远在我心,你永远是最美的文化!

太原市杏花岭小学五(7)班

指导教师:王卫红

一片绿叶与小鸟/芦宣伊

2月27日 晴

春姑娘唱着歌儿,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了。杨树泛了新芽,一片绿叶由嫩黄转入了深绿,它和它的兄弟姐妹们每天迎着阳光,吸着雨露,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不知什么时候,树枝间出现了一个鸟窝,两只鸟儿飞来飞去,忙忙碌碌。不多时候,鸟窝间出现了吱吱喳喳的声音,几只小鸟的小嘴正张着……

一天,鸟爸爸和乌妈妈飞出去给孩子们寻觅食物,忽然,天阴了下来、风刮起了、雨下来了。绿叶心里很着急。它好担心,看见几只小鸟冷的缩成一团,忙探着身子替它们遮住……小鸟们哆哆嗦嗦抬起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绿叶哥哥。”叶子的腰肢伸得时间太长了,它与树枝妈妈要分离了,风一吹,飘飘摇摇坠落,嘴里还喊着:“树枝妈妈快帮帮……快帮帮小鸟吧!”

一天,几只小鸟在地面上轻快地跳跃,笨拙地试着飞翔,它们不知道的是脚边那一片叶子曾经保护过它们,鸟儿飞上了蓝天,落叶笑了。

太原市杏花岭小学五(7)班

4.语文的魅力作文 篇四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口头作文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其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内心深处自然萌发表达的欲望,他们的语言就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走进生活,积累口头作文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将会显得有气无力、干瘪无味。小学生作文就经常要写一些观察日记啦,植树种草等等过程,我觉得,这是引导孩子观察和体验的好方法。

春天的时候养养蚕,可以带孩子去寻找桑叶,喂蚕换叶、倒蚕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蚕吃桑叶的过程,吐丝结茧的过程等等;也可以带孩子亲手播种下花种,给它浇水、松土,观察植物发芽、破土、生长、开花、结子等过程;夏天可以带孩子去钓鱼,在现实中演一把“小猫钓鱼”的游戏,可以把宝宝带到游泳池里,即使不会游泳也没关系,可以让他体会漂浮在水中的感觉……这些有趣的活动,只要教师耐心引导,就会发现孩子们已经学会使用不同的词语描绘所见所闻所感了。这些正是孩子口头作文需要的素材。

1、捕捉生活见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见闻,挖掘生活素材。现实生活广阔无边,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

如:一年四季的景色、使用的家具、田间的庄稼、饲养的家禽、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它们。当学生观察完后,他们很想说出自己的所看、所见、所做、所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积累的词语,及新学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这一篇口头作文时,我预先要学生回家或在学校的生物园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生观察完后,我再进行口头作文教学。这时,学生都踊跃举手,积极说出自己的内容。有的说:“我喜欢小白兔。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红眼睛,一双长长的耳朵,全身的毛都是白色的,我摸一摸,啊!真柔软呀!我最喜欢小白兔的尾巴,短短的,像一个小雪球一样。妈妈告诉我,小白兔最爱吃红萝卜。”有的说:“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它有一双像黑宝石一样的眼睛。夜晚时,会闪闪发光。小猫的耳朵是三角形的,脸上长了一些胡子,尾巴长长的。小猫的爪子下有厚厚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耳朵、胡子、肉垫是小猫捉老鼠的好帮手。我真喜欢小猫,因为它帮我们捉老鼠。”从小学生说的作文中,看出学生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见闻,这都与捕捉生活素材离不开的。

2、身临其境,体验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我经常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例如,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在不同季节到来之际,我会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有什么感觉),看一看(看到什么),想一想(明白了什么),说一说(有什么收获)……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的手》时,刚好是春天,校园里到处是嫩绿一片,我抓住时机,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植物的变化、同学的衣着、感受天气的变化等,再让孩子们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孩子们有了观察春天的经历,完成的效果当然理想。此外,我还利用一些时间,先让同学上讲台“畅所欲言”,讲他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有趣事、新鲜事,情到深处还可以演一演,或者小品,或者歌舞等,评评谁讲的、演的最精彩,然后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说出来,并说出你的感想。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说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言之有物,说话时更能“文思泉涌”。

3、小组合作,参加实践

5.做魅力教师,教魅力语文 篇五

沧州市第三中学杨晶晶

前两天,我布置了一篇作文,主题是“个性老师”。有几个学生提到了我,其中自然涉及到了外貌描写。那溢美之词让我不用揽镜自照也知道绝对不合乎“真实”原则。但我的心被一股暖流包围着、浸润着,因为他们欢欣和信任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是在用心描绘着他们心中的语文老师。所以,我丝毫不敢怠慢,因为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本身的姓氏之外,还多了一个姓氏,那就是“语文”。在这里教师已经与课程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所以应该让我们的魅力渲染课堂,让我们因课堂而魅力无限。

我们的魅力来自口吐锦绣,唇齿噙香

语文的心是一颗诗意的心、浪漫的心。语文教师的诗意应表现为诗意的语言。那刹那间的感受,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那入木三分的刻画,那缥缈俊逸的漫笔,那纵情恣意的挥洒,那诙谐幽黙的调侃……是语言的魔力。做语文教师应该就是写一部曼妙的诗,内容缤纷多彩,语言行云流水。也许不一定华丽,但一定传神;不一定深奥,但一定隽永;不一定井然,但一定震撼。这样,语文学习就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此刻腹有诗书的教

师又怎会不气自华呢?

魅力还来自那一方无限神奇的黑板

板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创造的灵感。提纲挈领的板书,勾勒出文本的筋骨和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别具一格的板书,使学生眼睛为之一亮,不禁拍案叫绝,叹服设计之巧妙,无声中播下了创新的种子;你看,东一组词语,西一副板画,随着课文的深入解读,板书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水到渠成,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再看,邀请学生上来板书,在老师的现场设计下,居然“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课堂,怎不令人向往? 魅力再来自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课堂

一堂课就象一出戏一样,既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舒缓场面,也有使人紧张振奋的高潮。就是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

上课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错落有致,才能形成鲜明的节奏。

学生们也忽而变身为记者、转眼又成了主持人、当回导游试试看、演员同样能胜任。

拟条信息表祝福,文明又温馨;对对妙联,古老文化得传承;意境优美的歌词我们也拿来品一品。面对如诗的画卷我们也聊发诗兴。

如此的语文岂不是魅力无穷?!

6.谈谈语文教学的“鲜活”魅力 篇六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驱动下,越发感受到来自语文课的“鲜活”魅力。不论是我的自身,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不断地朝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的方面发展。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亲身体验的来自语文课堂的几点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和感受。

一、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中国几千来尊师重教的传统,把教师定位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赋予了教师极高的地位和权利,于是,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距离。因此,教师只仅仅就是腋下夹一本教课书,手中捏着一支粉笔,一副严肃的冷面孔,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授课”机器,学生则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施教机器。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一言堂”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一味养成了总是看着教师的脸色行事,没有十足把握不敢轻言,不敢尝试的陋习,哪里还谈得上自主学习?可想而知,在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篇 一律,毫无棱角可言。

自从我接受新课程实验任务后,总感觉走进语文课堂,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气氛,其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有的`互动活动场所。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笑容,动不动就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帮助学习。时而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天真地回答;时而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加赞赏;时而和学生融为一体,或读或演……即使学生误解了,说错了,也不大声斥责,而是耐心解释,引导其弄清真实情况,并对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示谢意,感谢他(她)能把老师当作朋友一样而说了心里话。他们不仅听得进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之声,而且对自己做得欠妥之处也能勇于承认,真诚检讨。正是因为我与学生处在了一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零距离状态中,我始终以对话的方式就某个问题彼此间不断地交换着意见。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学生则把对老师深沉的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自然是思维更活跃,情趣更高涨,学习效率更高了。

我认为: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我常常尝试这样的课堂语言:“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这一遍比前一遍读得好多了,再来一遍会更棒!”“你理解得真透彻,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你的想法真奇妙,还能想出不同的办法吗?越多越好”……在这种商量的口吻中,自主的前提下,耐心的引导中,赏识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学生的心目中,始终感到的是老师是自己可以依赖的大朋友,是来帮助自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想法,也乐于大胆地提出来,和我一起讨论,共同解决。整个语文课堂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各种奇思妙想,常常令在座的老师为之振奋,来自童心的精妙回答时时令旁听者拍手叫好。“我在背课时怎么就没有设计到呢?”这是教师们课下交流时经常感慨的。学生动了、课堂活了,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创造能力得以提高,这是我走进新课程的第一收获。

二、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过去,由于受老师、知识、应试等旧观念的影响,带着问题读书的这种学习方式逐步被异化为教师用陈旧、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式”的方式,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继而转

7.打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篇七

一.教学情景是魅力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密切相关。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采用一切有效方法, 创设乐学的教学情景, 带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 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通过画面再现情景

在教学中, 图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结合语言环境,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在课堂中, 可以通过挂图、投影片、粉笔画等来创设画面情景, 同时, 课文中的插图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 通过这些图画的应用, 将课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切。同时, 在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画面后,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并且适时提问题, 调动学生情绪, 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 导入课本难点教学。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再现, 使得教学有境、有形, 而且配之以讲课时的“情”, 强化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 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2.组织表演激活氛围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其本身就具备一种戏剧性。为此, 要利用语文这一特点, 构建表演情景, 激发学生热情,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加强对语文的快速理解, 与此同时, 通过表演, 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本描写语言,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节内容时, 有一段讲述的是一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傲慢无礼、出言不逊, 这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表演, 一位学生饰演徐悲鸿, 一位饰演外国学生, 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将当时的情景形象地表演出来, 让学生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 为祖国争光的情感,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语言描述情景

教学过程中, 教育共同规律就是以情动情,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同时, 也感染着学生。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激动与欢喜, 从而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学科, 为此, 教师要很好地运用激情的语言, 将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情感调动起来, 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明示或者暗示, 或者是通过形象和抽象的语言, 做到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其录音、投影、摄像等多种功能, 将教学信息以音像、动画、图像、图形以及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对学生的各种感官造成刺激,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真实感受,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性学习平台。

二.教学方式是打造语文魅力课堂的关键

魅力课堂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首先, 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打造全面“全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在新教学理念下, 要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此, 就要优化教学氛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好玩、好动, 为此, 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得课堂教学互动有序, 保证语文课堂活而不乱, 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际操作中,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采取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 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特征,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手,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二、科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 教师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 坚持帮助、尊重、启发与爱护学生的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 要注重课堂活动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 设定一定主题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投入到情感体验与互动中, 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8.魅力语文 魅力课堂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情;激情;灵活;巧妙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当你静下心来,烹一壶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扬的音乐,打开书卷,书中世界,洋洋大观,尽收眼底,可观宇宙之大,可察品类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觅知音于今人,岂不雅哉?岂不乐哉?……说得真好!这种悠哉与乐哉的陶醉也应该为我们的学生所拥有。可是很长时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知怎么了,学生缺乏自主实践的欲望,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兴趣不浓,故而语文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在这里我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个人做法与大家商榷 。

一、深情的读

首先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教学口语及丰富的体态、手势、 表情、眼神等态势语言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进入 作品意境。对于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我总是首先范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人格,形象思维和对美的感受力。比如我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让学生去感受诗情、诗味 、诗理。

其次教师不仅自己范读还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尤其是通过重音、停顿 、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处理,通过文字表象 ,揣摩到作者心中的画面。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时,引导学生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通过指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领悟到“偷偷地”“钻”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小草机灵可爱和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性格;“嫩嫩”“绿绿”从触觉和视觉上给人清新悦目的感受。强化朗读训练,可以品味文章升华语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深情地朗读,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体味,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二、激情地演

在语文教学中在讲授童话、小说体裁的课文时,我总是鼓励学生编写课本剧,让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在改编课本剧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研究课文,详细地分析课文,去挖掘更深的东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演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掌握文章主旨。比如我在上《皇帝新装》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班里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去编课本剧。学生们积极地行动起来自做道具,看着课堂上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把骗子狡猾、贪婪,皇帝的愚蠢生动地表现出来引得阵阵大笑,在笑声中学生们加深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些东西是老师花很多时间所完不成的,通过编写课本剧,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新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创造潜力是惊人的,他们设计了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三、灵活的用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施审美教育,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可是现在不少人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而不注意文本内涵的挖掘,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助手,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我让多媒体成为释疑激趣的好助手。我在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文时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现象通过图片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边欣赏那“碧蓝的清水”,“蔚蓝的天空”听着“轰隆的鸣沙巨响”从而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沙漠的奇怪现象,帮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而水到渠成地释疑解惑,明白奇怪现象的成因,从而把握教材的内涵。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不再单纯的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教学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加快信息速度,加大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妙的问

语文课堂就是人的课堂,就是情感的交流所,不能平平淡淡,死气沉沉地渡过,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语文课堂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巧设问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

我在教学《论美》一文时从班级女生着装入手,我班不少女生内穿长长的羊毛衫,外穿短外套,有的羊毛衫甚至都包到臀部了。我问一位这样着装的女生问她这样美吗?该女生很自信地说:“当然美了,今年就流行外短内长这样的穿着打扮”。我笑着问该女生:“你一定知道黄金分割吧?如果一个人的下半身占一个人身体的0.618,这样的体形是最美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上半身比下半身长,也就是腿很短,这样的体形看起来美不美?”该女生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不美!”我让该女生走到讲台前,并让一位身材高挑正常着装女生也走上讲台和她一比较,大家哄堂大笑起来,该女生红着脸跑下讲台。从此我班再也没有那种外短内长的打扮。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我们不仅要注意外表美,更要注意心灵美,外表美只不过是夏日的水果很容易腐烂的,从而很自然地切入到《论美》一文中,使学生对美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尽的义务。

9.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篇九

所谓“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而“魅力”,则是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不难看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指语文教师在人格方面表现出来的“很能吸引学生的力量”。就其本质而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师内在素养和禀性的总和,是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习惯、意志、气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为什么语文教师应该充满人格魅力呢?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及劳动过程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年轻单纯的青少年学生,这些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可塑性大,摹仿力强,“向师性”、“从师性”明显等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他们总是把教师的所作所为视若权威,奉作经典的。因此,无论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智慧、品德、修养等,做好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即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教师希望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首先自己应当具有这样的品质。一句话,教师应当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丰富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不令而行,心悦诚服,尊师敬师,乐而好学。就教师的劳动过程而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去直接影响学生的。而青少年都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特殊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确立教学新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可见,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很好的贯彻上述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创造性的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个充满人格魅力、深受学生爱戴的语文教师,可以更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而一个毫无人格魅力、丝毫不能吸引学生的语文老师,要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重视人格魅力的建设。那么,怎样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呢?下面我分四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应心中有爱。这种语文教师,可以是其貌不扬的,但同时又绝对是“光彩照人”的,是师爱让他焕发出神采,产生独特的人格魅力。爱心,是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是一种十分高尚的情感。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于个人情绪的偏爱,而是要真诚的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是公正的,理智的,无私的。这种爱就是“师爱”。师爱的外在表现就是始终保持对学生态度真诚和善,言行得体,内在表现则是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这种崇高的师爱,必然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使学生产生肯定的情绪反应,使他们乐于与教师

接近,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劝告,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有一位特级教师有“五个允许”、“四个原则”,对学生是“五个允许”,即允许学生学习中有错误,允许学生改变看法,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随时质疑,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问题,对自己是“四条原则”,即表彰和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学生的错误答案,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与疏漏,结果师生关系十分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语文素质得到了提高。这“五个允许”和“四条原则”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是师爱的最高境界,具有这种师爱的教师,就会使学生对其产生异乎寻常的向心力,就会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由衷敬佩,教师的人格魅力就由此产生。

其次,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应内涵丰富。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是学生眼中的“百宝箱”,时不时有一两件灿烂的“珍宝”显露出来,让学生为之惊叹向往。拥有“百宝箱”的语文教师,是学生敬慕的对象,拥有“百宝箱”的语文教师,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个“百宝箱”,就是语文教师的内涵。一个语文教师,应是内涵无限大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只会照本宣读的教书匠。怎样丰富自己的内涵呢?我认为,第一,教师要有意识吸收各种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随时发散出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如我教《出师表》一文前,就读了小说《三国演义》,阅读了《三国志》,了解了三国历史,三国人物,在讲课的时候,穿插其间,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就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第二,教师更要吸收各种看似和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要博览群书,文艺性的,科学性的,哲理性的,都要涉及,平时不妨多留意文化信息、体育动态,国际国内时事等,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信手拈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教议论文《成功》,谈到作者所概括的关于成功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我用深受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员姚明的例子来证明这个公式,顿时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学生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还有的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整堂课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另外,我个人认为,当代语文教师内涵的丰富性还可以延伸到两种意识:人文意识和审美意识,一个语文教师,要关心民间疾苦,培养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个语文教师,要学会赏名画,听音乐,观自然风光,培养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意识,只有教师具有了这两种意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师丰富的内涵,是他具有人格魅力的基础。

再次,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应课上有情。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上课内容精彩,让学生百听不厌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也一定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情感作用,做到课上有情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一论述阐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情感,充分发挥情感作用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优化课堂教学情境,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一定善于发挥自己的情感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有情,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合格语文教师的第一要素,不是他的专业水平和基本功,而是他的人文情怀,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才有情,才能感染学生。而语文教材的特殊性,尤其决定了教师有情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因素不断加强,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就

可以利用这些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采用朗读启发,研读回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感情的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趣。如我教《孔乙己》一文,在分析到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时,我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接着又请学生再现“抖抖索索摸出三个铜钱”的动作,再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前后两次出场作对比分析,通过这些方法,孔乙己,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形象就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个教室被一种凝重的气氛包围着,下课铃响了,师生都意犹未尽。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有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情的学生,有情的教师,也一定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最后,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张扬个性的语文教师。我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评论自己从小学到现在的几位语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偶像型,冷静型,温情型。偶像型的语文教师,感情丰富,语言犀利,内容精确,思维富有跳跃性;冷静形的语文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教学内容清晰,逻辑性强;温情型的语文教师,对待学生亲切温和,善于以情感人,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这三类教师,尽管各有各的教学风格,但都是学生的最爱。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就是由教师不同的个性造成的。新时期的教师,应当努力从教师的群体形象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应当努力在教育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实践自己的创意。一个张扬个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能由他的个性化风采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文教学氛围,学生就会被这种独特的教学氛围所吸引,投身其中了,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原则。而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为这种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它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经验和技巧的,而文学作品又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个性化的,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这一特点,它尊重个性,重视情绪感染,教师必须贴着人物心灵去教,学生必须贴着人物心灵去学,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共鸣,才会达到教学目的,进而得到人生志趣上的启示和寄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感化熏陶学生。同样的一本教材,不同个性的教师的教法可以不尽相同,甚至还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完全是教学个性化的必然结果。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有的教师着重分析儿童对不受约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有的教师着重分析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对儿童的吸引力,有的教师着重分析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有的教师着重分析私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个性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都是可行的。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师,能调动学生情绪,令人难以忘怀,教师通过个性的力量把知识技能变成了学生能吸收的营养。这种能够张扬个性的语文教师,充满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10.语文的魅力作文 篇十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小而言之,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大而言之,它有时能影响一生的发展。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言,过去我们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或以笼统的“很好!”、“好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以“你说错了,请坐!谁来说?”这类简单、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否定学生的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评价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借助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学生定能如坐春风,课堂显得生机勃勃。比如课堂上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

“——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 “——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了。” “——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老师甘拜下风!”

“——多动听的声音啊,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如此生动、亲切、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受激励呢?学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时就会产生积极表现自我的欲望,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准确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同样应毫不吝啬地使用一些有层次性的评价语言加以赞赏。如:

“——学贵有疑,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不简单!”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用心思考了!” “——你的思维很敏锐,这个问题很有深度!” “——你真能发现问题,瞧,都问到点子上去了!”

相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运用以上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思维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更加高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借助巧妙机智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

“——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同学帮你补充,好吗?”

“——你能举手回答真好,不过,请你再想一想再说,好吗?” “——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它同学的回答,好吗?”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

类似以上这种亲切的话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曾听一位老师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期间有好几个学生都提出了几个重复的问题,这时老师评价说:“重复的问题不要提。”显然这种评价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老师能换个说法:“噢,你是认为这很重要,想再强调一下,对吗?如果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可以再提出来。”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课堂上好表现,但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理解有时不可能十分准确、全面,这时教师就要以充满爱心、饱含智慧的话语加以引导,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更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借助饱含深情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只要老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曾观看过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的课堂实录。课堂上,当王老师叫同学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时王老师发现有一位女生低着头未举手,于是她走到这位学生跟前轻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老师不吱声。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了起来,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接着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小女孩听了小脸乐得像绽开了一朵花。

胆小的孩子心灵往往敏感而又脆弱,亟需老师的呵护和关爱。要知道,在关键时刻老师这一句真诚的赞赏,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赏识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平添无穷的力量,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四、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同学读得多好,陆晓荣同学听得都入了迷了。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既肯定了那位同学精彩的朗读,又借助听课同学的表现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揭示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学习,学生怎么会不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呢!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学校 肖红梅

11.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篇十一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更应该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在我们看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品德人格高尚、宽容平等、学识水平高、情感丰富、具有同情心的人。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道德素质;专业素养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有较高的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所教学科中有所创新,适应社会对培养人材的要求。什么是素质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包含的范围很广。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品德人格高尚,有宽容平等的心地,学识水平较高,情感丰富而奔放,能同情关心人。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才算得上是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品德人格

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其职业活动应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高尚的品德人格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将起重要作用。语文老师肩负双重职责: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阅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老师不仅要能教好书,还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有人的说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首先要能做到;要求学生要有文明的行为,自己就必须待人礼貌。要时刻记住,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学生的“监督”,并将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因而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德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其本身就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和结构。而人格品德则是语文教师能否开发,利用自身这种重要课堂资源中的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是人格品德低下,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也难以达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难以创建师生共享,共识的教学情景。

现在的语文教材绝大多数是名家名著,这些文学作品中无不凝聚着作者对人生、社会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如果执教者没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广博的学识水平,要想认知领悟,并传授给学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例如,《屈原列传》讲到屈原有“正道直行”的美德,深厚而又执着的爱国情感。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受了渔父的思想影响,竟然把屈原当成一个迂腐的文人。这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责无旁贷,要把学生引导到热爱祖国的情感思路上来,让学生领悟到屈原伟大的品德人格。

二、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情感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入情感因素,以情感人。现在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名著,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我们虽然与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是朴素的人类情感,或者共同的文化源泉,会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出作者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让学生体味到作者的情感,教师首先得付出真情,使文体的情与读者的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有情文本的情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例如《荷塘月色》,老师对作者如何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修辞手法等等,会不厌其烦地分析得非常透彻,但对文章中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往往轻轻带过,要不就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说是白色恐怖下的忧郁之情,这都是不得其味的教学。

创作总植根于爱,文学作品是一个特殊领域,是一个汹涌着人的情感的领域。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审美特性,可以说,没有至深的爱就没有人性的深度。教学时老师如果能注情于书,专情于课程,抓住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根本,就一定能品出味,读出情,悟出理。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刘氏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如果教师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又怎么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进入角色,或纵情渲染,或娓娓而谈,或潇洒飘逸,或沉郁顿挫,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情感或启示。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有较强的语感能力,才能使学生体验、领略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满腔热情,并能把那种热情化作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以此感染学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师应该有宽容平等的心地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呈现开放性教学状态,在学生的学习中创造一种开放自由的心境。教师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促使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能力的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而应该平等相处。课堂上也应该是民主、和谐,互相切磋,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的场所。其实在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讲述过孔子的这种教学态度。为了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孔子首先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为了让学生能大胆“言志”,又进一步启发:“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学生终于毫无顾及地发表己见。为了不妨碍学生的自我表白,在发言过程中,孔子始终未作任何表态,只是到最后才表明“吾与点也”。名师出高徒,受孔子的熏染,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成了当时的名流;宰予、子贡等能言善辩;子由、子夏等擅长文学;而冉有、季路等则成了高级行政长官。

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在今天依然很有借鉴意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很难统一,其实也用不着统一,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思想,只有创设这种宽松、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有利学生的独立思考。让他们冲破思想牢笼,大胆地去质疑问难,去穷究探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宽容平等之心,高高在上,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热烈讨论的气氛,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素质教育、个性培养永远都只能是一句遥遥无期的空话。

四、语文教师应该有广博的学识水平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水平,课堂上才能产生高屋建瓴的优势。“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的这段话,其实也可以用来说明: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水平,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引导好学生是做不到的。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水平,对事物的看法才能产生广度和深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看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思想的深刻,目光的敏锐来自广博的学识水平。例如,对《项链》中女主人公的分析,按《教参》处理,她是一个资产阶级虚荣心极强的女人,但我们如果能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虚荣心其实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人性普遍的弱点。人要有理想,不过理想不切实际就变成了幻想。

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他往往能够超越集团、民族、乃至国家的界限,着眼于全人类去思考问题。例如《三块钱国币》,《教参》提示“表现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吴太太的自私和狡辩”。如果我们能立足现代人性的角度,静心思考:吴太太实在冤枉得很!而剧中杨长雄是个不分是非,仇视富人,无原则同情穷人的大学生。在与吴太太口角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无赖狡辩。李嫂固然值得同情,而杨长雄只是强调“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还说李嫂“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力,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这简直就是满嘴胡言,难怪吴太太说他“胡说八道”。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像专制时代那样,政治压倒一切,漠视人性。如果我们具有广博的学识水平,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不难发现《教参》中有许多违背人性和人情的说法,在今天的教学中是不能照搬运用的。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然而,要在教学中实施这个理念,我们语文老师自身就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思想有广度,有深度的创新型人才。

五、语文教师应该极富同情心

新课标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益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极富同情心,懂得理解和关爱他人,并形成一种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懂得关爱他人,而又极富同情心的人,共建社会和谐。

语文教师理应具备同情心。富有同情心才能读出许多作品的真味。不仅于此,教师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只有自己富有同情心,才能做好学生的向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教学中认真体味出作者的动机,品味出作者对不幸人物的同情,并引导好学生对他们的同情和关爱。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无不充满着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忧虑和关切,表现出了深刻的人民性。阿Q是处于社会最底层,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短裤。人应该都有自己的尊严、自由和价值,而阿Q没有。别人要他承认是“虫豸”,他自己当然知道不是,但又别无选择,只有承认才会被人放过。人具有自我调节系统,现实被迫无奈只好求助于精神。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变态补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变态反抗,是一种愤怒情感的变态发泄。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没有人同情的冰冷社会里,他苦苦地挣扎了一辈子,只供别人快活,只要出现在咸亨酒店,就会招来嘲笑。他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最后是连腿也被人打折了,用手走路,满手是泥,不仅没有人同情他,还要被人嘲笑。他完全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因此,死也是静悄悄,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怀念,被社会遗忘得干干净净,只因为欠了十九文钱,咸亨酒店的老板还记着他。祥林嫂同样是生活在一个没有人同情的冰库一样的社会里,她也是苦苦地挣扎了一辈子,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每次出现在鲁镇不是被当作不吉祥的东西,就是被当作笑料。就连死也是在大年三十,让人厌恶。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生活在没有人同情的社会中,可见人要是生活在一个没有同情心的社会里是多么的可怕啊!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同情心,他能真正解读这些人物吗?他能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进入角色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同情心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表现,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去关心他人,教会学生善于同情人,可以使他们具有高深的道德情操。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同情心,无视社会的病痛,无视民众的呻吟,不懂得同情、关爱人,能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吗?

以上五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对一个语文老师的职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至少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具备这些心理素质,他(她)必定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深受学生欢迎的的老师。

12.如何打造语文课堂的魅力 篇十二

一、精彩的导入是魅力课堂的序曲

精彩的课堂导入对于语文魅力课堂的打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中来。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像是戏剧的序幕,让学生望眼欲穿,就像是音乐的序曲,让学生心向往之,又如一道风景亮丽的画卷,让学生翘首以盼.新课的巧妙导入,如投石激浪,往往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勃发热情,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设计的新课导入最好是对课文知识的必要的补充,如能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会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优美隽永的散文,有意味深长的诗歌,又跌宕起伏的小说,还有严谨无比的科学小品文。我们设计出来的导入可以入李清照一样的婉约哀怨,也可以如苏轼一样的大气磅礴,我们可选择清新自然的语言,也可追求气吞万里意蕴深长。在讲《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看着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常常想;你们是幸福的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请愿,对条约似乎已经陌生了,但是,我们忘不了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得硝烟,忘不了飞行员王伟同志的不明失踪,假如你是他们的亲人,你将怎样为他们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当年是怎样纪念刘和珍君的。

二、语文课堂的魅力靠卓越的口才打造

在当今社会里,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异彩纷呈、日新月异,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良好的口才,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语文课堂的魅力打造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堂充满魅力的生动的语文课,必须有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他一定是一个谈吐不凡、知识丰富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尽量做到自己想表达什么就能用语言精确的表达出来,并且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像经过思考之后写下的文字,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语文老师之所以能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因为我们饱受了诗书的熏陶,那些名言警句、那些诗词佳句文人逸事,说起来当然如数家珍。我相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这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天文地理到艺术创作,应该多方面的吸收,多方面的涉猎。

三、激情是魅力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打造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激情是它的主旋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想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我们语文老师自己必须先有激情。一个语文老师的澎湃的激情来源于对语文课堂和教学工作的深深地热爱,来自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挖掘与提炼。文学的东西,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我们用神往的充满憧憬的语言表达的时候,才能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师生的共鸣的境界。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美,升华学生的审美需要。就拿高尔基的《海燕》来说吧,这篇课文采用象征的表达手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对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到来的描绘,给我们描绘了一只不怕闪电,勇敢再在风浪中搏击的海燕。我们朗诵时就必须把那种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激情诵读出来。进而感染学生海燕当时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的理解。

四、魅力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不是通过老师的嘴说出来的,应该运用想象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作者与学生在心灵上能够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写作背景。一篇课文不管是什么体裁,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方面的文章都需要我们去想象,去再创造,既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想象,去领会作者的感情、作品的意境、主旨、内涵。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通过想象去领会郭沫若心中的境界,体味“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让学生运用想象力,一起玩味作者所展现的景象。

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在思维方面有时可能会停滞,我们要适时的启发学生自觉的打开想象的窗。如我在教学《驿路梨花》时,启发我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题赞美雷锋精神如梨花般开遍山野,传扬四方,哈尼小姑娘开旅店,增加经济收入,是不是违背了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可以从这个方面去思考。”听了这句启发,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我认为哈尼小姑娘不应该开旅店,即使是开旅店也不应该收钱,收钱就充满了铜臭味,违背了雷锋精神。”马上有人反驳道:“不收钱,怎能支持旅店的正常运行,哈尼小姑娘又不是百万富翁,如果不收钱,你去!”班上的同学马上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自谈自己的理由,发言十分的精彩。我们大家知道,想象力比知识还要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够超越思维的约束,冲破已有的知识的局限,一种大胆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魅力的打造离不开对于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深悟文学的美。

五、有效的师生互动是魅力课堂的关键

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不是老师的专场演讲,必须有师生的有效互动。这种互动的创设关键在于老师。高质量的问题的设置,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引导到意境中的关键。在解决问题时,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其中,或独立思考或和同桌讨论,都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同时我们还是学生学习的最亲密的伙伴。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直接说出答案,应该寻找一个切入点,把学生引导到最近的思考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示、启发、点拨。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些高质的问题,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因为这样,才能营造所问问题的情景,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比如: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请用你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都能够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对知识的理解。

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科学的使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教学,开放学习实践,都是魅力课堂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更多的魅力,收获更多的喜悦!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是对艺术和自由的演绎,一堂具有魅力的语文课,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对好奇心的刺激,在不经意间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无法预约的美丽。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向同仁们的学习,从导入、口才、激情、想象力、互动五个方面就如何打造语文课堂的魅力进行了论述。

13.语文的魅力作文 篇十三

一、教材一定要吃透

很多语文教师而一堂真正充满个人特点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入教材。而这些归结于一句话。一些教师对教材不屑,囫囵吞枣般一带而过,即使课堂多么具备个人特色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课堂点滴都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所以笔者在备课时,无论什么情况,什么题材,什么内容,都细致入微地研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标点也不忽视,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

笔者建议教师重视说课练习。某些教师不认可说课,甚至抵触说课,认为说课无法体现个人特色。笔者认为只有说好课,才能讲好课。只有说课好的教师,才是用心讲课的教师,只有用心授课的教师才会拥有真正的个人特色。说课可以明确这篇课文在本章节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通过小小的一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何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都在说课中体现出来。通过说课,教师深入了解了教材,自己的个人特点也融在了说课中。

很多教师比较怵头《粜米》一课,首先学生没有生活背景,不能感同身受地去体会。课文中一些用词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尽相似,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在讲授中没有足够的发挥场所,固定的气氛和场景限制了教师魅力的彰显。而如果教师深入挖掘教材,通过点滴细微,融入个人的情感,一堂成功的课就呼之欲出。比如当账房先生报出“糙米五块,谷三块”时,农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什么”,重点在于小小的标点符号“!”,之后将作者细微的描写与“!”符号的使用联系来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通过声、形、心三者的紧密互动突出农民受到强烈打击,无法接受残忍的现实。教师以“于耳、痛于心、苦于形”形象地示于学生,自身充满感情,充满怜悯之情,学生也会在氛围中被感染,进而去理解这篇课文,并且从心里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

二、身先士卒,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教师必须做到

对于名篇佳作,教师应该一字不落地全文背诵,一些经典片段更要信手拈来,出口成诵。一些语文教师讷于言,这恰恰是教学中的忌讳。所以在这里建议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很好的背诵功底和朗诵功底,这是彰显个人魅力的外在表现。很多学生特别喜欢和佩服的语文教师在这两点上都非常出色。

三、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教学规律烂熟于胸,笔者提到怎么才能让学生明了阅读的意义呢?这就要求他们在阅读中饱含深情。一些学生饱含深情只是装腔作势,没有领会文章的真谛和真情所在。对此,教师要以身示范,首先教师感染了学生,学生才会走入书中,走进课文,才能在阅读中知情表情,提高自身素养。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

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课堂上能否充满个人特色,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语言对于环境和气氛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美丽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美;悲伤的语言让学生沉浸于悲伤;快乐的语言让学生开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使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感情细腻,处处真情。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并不了解周总理曾经对国家的意义,对那一代人的感情。他们会觉得文章矫情,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语言功能了。笔者曾经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过实验,在一个班级平铺淡然地阅读,在一个班级满含深情地诵读,并且配有低沉的音乐,效果截然不同。后一个班级的同学在笔者如泣如诉的诵读声中,眼含泪花,很多学生课后大量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并且视周总理为自己的终身偶像。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下工夫锤炼自己的语言,既要精练的语言还要优美的语言,既要规范的语言,还要流畅的语言,既要幽默的语言,还要明快的语言„„一堂成功的课就由这些语言完成,语言的作用时刻不能忽视。

五、拥有自己的教学艺术,在巧妙的设计中彰显个人特色

小学语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涉及各方各面,包含各个题材。教师要适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转换,在巧妙的设计中,表现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任何形式的表现都是可以包容到课堂上的,但是真正好的设计形式应该是不留痕迹的,只听到鸟飞过的声音而看不到鸟的身影。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满堂课让人眼花缭乱,却找不到课堂的实质。所以一个真正有个人特色的教师,应该是将个人特色服务于教学,而不是将教学成为自己彰显个人特色的舞台,本末倒置。所有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感受到学到了东西,有所收获,而后感叹教师的设计不错。

如《火烧赤壁》中,曹操笑了几次,是一个比较适合设计的场景。有的教师用曹操笑声贯穿全节课,学生都被笑声所吸引,就忘记了文章的精妙所在。不如点到笑声,由笑声说开去更适合掌握文章的实质。

14.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篇十四

阅读了浙江,北京、江苏及山东四省市的课改经验后,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江苏省的《情境教育》这一课改经验,更是令人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切地感受着新课改的变化以及它新的理念与新的思路。回想曾经,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曾过分依赖于课本,以致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况中,课改的东风将情境教学吹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后,它为我们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它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种种意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上的重点。若仅用“粉笔加黑板”的单纯模式,再配合教师的一张嘴以及一本语文书,就能感染学生,使其进入情境当中,这是很难实现的。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怎样使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我们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积极地去实践。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记得在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因为这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远远没有学习其他体裁的文章时那么浓,更别说理解课文了。面对着一问题,我很是头疼。我决定为他们创设一个情境——制作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我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中,充满了学习热情,整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切来源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上一篇:主持商务中心工程验收下一篇:六一舞蹈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