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2024-12-16

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15篇)

1.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一

小学2014年上学期期中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三年级本次试卷侧重于生活知识,有填空、选择、判断、回答问题。难易程度属于中等,试题比较灵活,旨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社会常识居多,较容易。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学生的思维定式,不灵活,不能根据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对答,如试卷中的选择题。个别同学把第三小题选错。如:有的同学把发现有人触电他还用铁棒切断电源;;有的同学把第三题的连线题连错了,匪警电话、病人急救电话还不会连,说明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不准确,不扎实。

2、个别同学不认真审题。如:第四道大题第二小题:地板脏了爸爸妈妈没时间拖你该怎么做?有的同学答我把它拖干净。从他大体上看该同学不认真。

3、学生学习时,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孤立地来看待,自己不会或者不太会用旧知识来联系新知,用旧知来理解新知,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任课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校学习四五年的时间,一贯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不是主科的内容,就可以不去认真对待,作为教师本人就要树立大教育观,不要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感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这绝不是在说大话,教师应该先从自身做起,从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

三、改进措施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样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的内驱力,使自己从内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倍功半。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多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如三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比较多,课堂上就师生一道编写歌谣进行记忆,教师及时把一些编写的比较好的歌谣发到网上,从另一个侧而又激发孩子学习的学习热情。

3、作为科任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育人放在第一位,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蹲下来看学生,教与学的一些矛盾就变得少了,或者容易解决了,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而易见。

4、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心里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决不姑息,因为育人这是我们全校每一名教师的职责。

5、要抓好校本活动,以点带面,校本活动的成员是每个班级的相对较好的孩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本活动,加大对这批学生的培养力度,让他们影响班级的其他同学,这种影响力是巨大的。有力的。

6、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资源的开发者,信息的传播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身边的资源为已用。及时把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二

一、开卷考试试题的特点

1. 题目新颖, 联系时政热点。

试题借用最新时政材料创设情境, 提问往往以“请谈谈”、“请列举”、“请你怎样解决”、“你准备怎样以实际行动”等方式提出,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试题的设问紧密结合相关材料, 运用课本知识, 分层次提出问题, 由浅入深, 逐步推进, 浑然一体, 试题所用材料, 紧扣时政热点, 力求把学生带入材料, 促使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命题的模式从考查基础知识向考查学科能力转变, 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过渡。2011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试卷题目设计新颖灵活, 符合“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品质”的“两个贴近”理念, 试卷紧密联系时政热点, 几乎囊括了今年所有的重大主题, 如:2008年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试卷第1题:“关于中央一号文件”, 第2题:“感到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 第11题:“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12题:“食品安全”, 第13题:“建党90周年”等。

2. 题目灵活, 富有创造性和综合性。

开卷考试重在考查能力, 试题所用的材料, 设问以及答案, 力求考查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的归纳思维、类比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答案不拘泥于书本中某一节、某一框的知识内容, 覆盖面广, 综合性强, 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 并做到融会贯通, 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 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扩展, 实现书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 注重学习与重点知识相联系的热点问题, 在解决热点问题中运用重点知识, 重视构建知识体系。

3. 题目开放性, 答案多元性。

试题紧密联系实际, 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来处理实际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答案应该是学生对材料分析、理解后得出的结论, 没在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 而且答案不唯一, 只要主题明确, 紧扣材料, 有所创意, 态度正确就行。试题的评分标准也把握适度。一般来说, 言之有理, 也可酌情给分, 这种鼓励答案多元化, 不拘一格的评分标准, 能充分地、多角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如:2011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思想品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 (1) 本试卷体现新课程理念, 具有开放性评卷组织单位应根据评分标准和考生答题实际订出相应的评分细则。 (2) 评卷时应尊重考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 鼓励创新。主观性试题应采意给分。

二、开卷考试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1. 教活教材, 拓展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要深刻研究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并利用这些因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经验型政治教师已远远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与课堂的束缚, 密切关注时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树立“大政治”的观点, 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 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课外书籍, 努力拓展知识面;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大项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鼓励学生质疑好问,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中, 对于书本中的一些浅显的知识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朗读等形式, 让学生自学, 留有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材料要来自生活,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要让学生关心生存空间, 关注社会热点新闻, 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子有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如果教师总是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把课堂上教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 一味“一言堂”、“满堂灌”, 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应当是主体。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 活跃思维;在双向活动中求得共识, 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产生内在的觉悟, 从而提升理解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使学生充分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在学生回答问题, 尤其是争议性问题时, 不要立即给予点评, 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应广纳学生的不同意见, 让学生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学习、领悟、加深认识。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 探索开放性试题, 尝试试题答案的非唯一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三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4.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四

林显华

一、考试整体情况

七年级考生为442人,全段平均分为73.24,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4分,优秀率为40.54,及格率为84.46,选择题平均分为30.03,非选择题平均分为43.21。

二、试卷特点

从整卷来看,社会部分得分总体弱于思想品德部分,这跟社会部分知识性更强,要求学生有更多知识积淀有关。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读图分析题。总体来看,题型全面,试卷比较灵活,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审题和解题的能力,非选择题大多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试题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能力。本次试卷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但突出能力。基础题约占绝大部分,基本上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2)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考察的是书本的重点知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

(3)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大都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鲜明地反映了当前的时代特征。

纵观全卷,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遵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选取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例如社会选择题,第2题、第4题、第7题、第10题;非选择题,第13题。均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4)试题灵活,紧扣教材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以情景材料为中心命制试题,例如思想品德非选择题第3题,问题的引出和解决紧扣住教材知识,着力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并且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中,不少是学生易错易混的。

总之,本份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总之,本次试卷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为我们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4题根据题干要求,让学生选择选项中比例尺最小的,正确答案是A,其中选A的人数占到24.9%,选D的占15%,选C的占4.3%。其中,选B、C的学生没有掌握比例尺的比值大小知识(即比例尺的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即比例尺越小),而A选项却是比例尺最大的,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比例尺大小还是模糊不清的;选D的学生还是有点粗心,因为对于比例尺不同表示方法的大小比较,通常是统一化成数字式,而且要注意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1千米=100000厘米),可见这部分学生化简出现了疏漏。此题是基础题,出现正确率低的原因还是教学时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特别是对于错误的学生没有及时发现、及时解疑答惑,问题的堆积是很可怕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7题的正确率也不高,仅为61%,正确答案是C,11.7%的学生选了A,19.7%选了B,6.6%选了D。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题干要求,粗心、马虎、想当然,即没有抓住题

眼“等高线地形图”,这也告诉我们师生:审题是第一要义。本题只要审题仔细了,不应该错选的。

三、对今后教与学的建议

考后反思

很多考生都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很好应对,因此“平时根本就不需要多花时间、考试前只需看看课本、考试时能多抄点内容”即可。然而这样的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对考生能力上的要求很高而且试题灵活,有一定难度,涉及知识面又广。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地进行学习,提醒学生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学生们必须走出这一认识上的误区。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课堂教学当中更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课后更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尤其是个别因不认真而不会的差生,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不定的抽查和辅导,使他们起码能够通过查找书本尽量多地找到一些最基础的知识。

对教的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开卷考试,基础知识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事实上这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概念不清,因而造成失分较多。因此要严把知识基础关。(2)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放任自流,很少主动学习,除了教师指定的作业外,不想再看书,这是开卷考试考不出好成绩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有效性,精讲多练,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提升成绩的重要机会和重要时间,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不要寄希望于课外。(3)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条理比较清晰,虽然开卷考试,学起来也不容易,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梳理:将知识点串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4)强化主干知识的教学。对重点知识,要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同时要形成板书,让学生做下笔记。因为我们学生的耳朵不好使,听过就忘。(5)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掌握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对学的建议

(1)提高听课效率,重视基础知识。有些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试,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前读读提纲或书本就可以了,实际不然,现在考试大多是考你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假如上课不听懂,基本概念不搞清楚,是很难考好的,因此功夫应化在课内。(2)认真对待作业,尤其是非选择题。有些学生做作业极不认真,尤其是非选择题,平时不养成认真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习惯,乱做一通,考试时,一看要通过阅读材料回答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平时就要养成多思,认真作业的好习惯。(3)学会梳理知识,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要熟悉。有些学生对书上的原句或重点句子往往考不好,说明对教材还不够熟悉,因此,平时在学习中,重点的句子务必记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4)启发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从而掌握把所学的各种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中试题 篇五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__________,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是

____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______,长约____________千米。2.古代印度人民留下了两部著名的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____________,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是

_______________。

4.四大文明古国是指_____________、古代印度、______________、古

代埃及。

5.我们常说的“两河流域”是指:______________流域和______________

流域。

6.马赛族人是________洲热带草原上的一个著名的游牧民族,_____________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使用_______________语。7.___________人创立了七天一周的星期制度,____________人发明了阿

拉伯数字。

8.2001年10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__________召开,同年中国

加入了______________组织。

9.两河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后来的_____________文明、_____________文明,都是在它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

10.佛教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佛教徒尊称他为

_________________。

11.联合国的总部位于__________,WTO的总部位于___________。

二、判断说理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四大洋按照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2.清真寺是佛教的和尚或尼姑修行的地方()

3.阿位伯人信仰万物有灵,盛行守护神崇拜、星辰崇拜等。()4.有“干旱大陆”之称的是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地区。()

5.印第安人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每到一地游牧,也只搭建简单的住房,没有窗子。()

6.《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出自《一千零一夜》。()7.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最早种植棉花的是中国。()8.撒哈拉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三、简答题(共17分)

1.为什么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我国在联合国的职责是什么?

6.3.4品德与社会期中试卷分析 篇六

付艳攀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60名,活泼好学,思想品德比较高尚,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好好学习,这次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但是有个别学生思想懒惰,不好好学习。

二、试卷综述

品德与社会试卷由判断、填空、选择和简答题组成,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问卷内容,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卷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试卷题型灵活开放、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三、试题特点

(1)改变了试题偏、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试题的考查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案例去反映所学知识。

(2)离开了课本,走进生活,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去应用课本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使学生通过认识、理解、感悟、探究、反思等考查活动,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促进品德与社会的全面实施。

总之,我感觉此次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贴进学生生活、关注身边事物、强调能力立意、突出综合应用。

四、考试情况分析

下面就答题的情况和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作简要分析: 第一大题是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简单知识掌握是否正确。学生答题正确率高。说明学生在练习生活实际方面是非观念强。

第二大题是判断题,主要考查对学习活动和学习窍门的掌握情况,这道题学生掌握较好

第三大题是选择题,这道题考察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学生在答题情况较好。

第四题是简答题,答题情况良好

五、改进措施

从试卷中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现就卷面上反映的问题提几点意见

1、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答题技巧。

深州市实验小学

7.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七

1 研究对象

我校0801~0808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431人, 0819~0822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214人。

2 结果对比

高职护理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体解剖学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结果显示,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 经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结果, 笔者比较了2份试卷, 发现2份试卷的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当。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从11个可能引起这一结果的方面着手, 对学生开展了调查。调查问卷中提问的方式为封闭式, 即在问题后列出备选答案, 使学生在“是”、“一般”、“否”中选择一个。共发放调查表645份, 回收有效问卷645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护理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相比, 其学习动机明确, 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此外, 任课教师授课时的语速、授课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及与学生的互动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原因可分为两大因素, 分别为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4.1 学生的因素

4.1.1 对专业课程的感兴趣程度

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课程, 首要因素就是兴趣。对于人体解剖学, 很多学生刚开始都觉得很害怕, 会出现一定的畏惧心理, 学习兴趣低下。通过教师从模型到标本、从局部到整体的介绍之后, 大多数学生都能逐渐适应, 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成绩较好。

4.1.2 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

通过调查及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 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 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学习热情高, 学习效果好, 尤其是班主任担当任课教师时,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明显提高。

4.1.3 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预习程度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职护理专业仅11.6%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 而中职护理专业仅为9.3%。

4.1.4 听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听讲认真程度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上课打瞌睡, 说话和开小差, 个别学生玩手机。这些情况都使得其学习效率大为降低。

4.1.5 课后复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中职护理专业还是高职护理专业, 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 消化课堂知识。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想起来或者等到要考试时才复习, 而有些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根本不复习。根据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提示我们及时复习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1.6 实验课的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上实验课时觉得新鲜又刺激, 但时间一长, 新鲜感没了, 加上解剖标本都是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 熏眼又刺鼻, 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产生, 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4.2 教师的因素

4.2.1 上课时能否做到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调整讲课的速度

学生对那些上课时语调适中、对学生不会的或不能理解的问题能够反复讲解的教师表示欢迎, 学习效果比较好;而有些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 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这也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有关。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教师在授课时更应注重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4.2.2 上课时的互动频率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

很显然教师若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热烈, 学习效果就好。而有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 讲课无激情,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固然就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差的现象。

4.2.3 教学方式

人体解剖学知识本身比较枯燥,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使用大量形象的图片及动画, 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 这种教学方法较受学生的欢迎。此外, 在教学过程当中, 模型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使学生对无法看到的结构有较为直观的感受。而有些教师上课时不带模型,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4.2.4 上课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

教师上课时若只是单纯讲解人体解剖学知识,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不感兴趣。若在讲解的过程中适量穿插一些与该组织部位相关的生理、病理和临床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2.5 合理运用各种记忆方法

对于学习过程中一些较难的知识点, 可以采用诗歌法或者谐音法进行记忆[2]。比如:十二对脑神经就可以采用诗歌法: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十一副舌下全。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很多都可以编成诗歌, 只要做到押韵, 朗朗上口, 就能方便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以把授课内容编成诗歌来讲解、归纳,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编歌诀来进行归纳和记忆。

5 讨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现状,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就应从学生与教师2个方面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好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3]。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 共同实现教学目的标过程, 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与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交流, 因为教师对待学生和学科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博与专相结合。作为一名任课教师, 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讲解一门课程的同时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进行积极鼓励和适当的奖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还应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讲练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法等, 加上多媒体教学、适量的模型应用、适时的学生反馈等方法,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求知欲。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远强.巧编歌诀助解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9) :69.

8.“用教材教”品德与社会 篇八

一、“用教材教”要求教师有敏感的生活触觉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决定了老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具有开阔的视野及敏感的生活触觉,及时捕捉、补充鲜活的课程资源。比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诚信教育的内容,其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诚信”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还结合相关社会时事,补充了汶川地震中在手上留下“遗言”的灾民的感人事例、奥运会运动员食用兴奋剂的相关处罚规定、周老虎事件及三鹿奶粉事件等,从而拓展和丰富了教学主题。学生通过分析身边的鲜活案例,加深了对“诚信是金”的理解,提高了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深度。同时,我也结合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并随时注意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并且懂得学以致用,以道德标准评价社会事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

敏感的生活触觉是需要培养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勤于学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笔者在重阳节晚上收看《艺术人生》之“佳节又重阳”时,听到松堂关怀医院院长谈及“人生是一条线段,而不是射线”的有关内容时,马上对品德教材中的“生命教育”专题作了调整。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我们除了物质上的节约之外,还能节约什么?我想:我们的品德教育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它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引导学生过好人生轨迹中的每条“线段”,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其中“低耗高效”的效能观应该从小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整体把握教材,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教学中才可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水到渠成,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用教材教”要求教师重视学习指导

“教是为了不用教”,这是教育老前辈揭示的“教”的追求与最高境界。所以教不可以包办代替,同时也不可放手不理。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有效的学习指导能使学生迸发学习热情,做好学习准备,更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可贵的生成性资源。

为了让“诚信教育”更有成效,在与学生讨论“三鹿奶粉事件”之前,笔者特地提了一个问题:问题奶粉是因为含有一种什么物质?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答对!备课时我估计到大多数学生回答该问题有困难,一方面因为三聚氰胺是专业名词,学生几乎未接触过,名称又不好记;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学习欠缺钻劲。因此,我想这是一个教育的好时机,该事件的补充、该话题的引出一举多得,它不仅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做事之本”“保护品牌要象保护眼睛一样”等道理,而且还能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用教材教”的实际意义。课堂上,我与学生分享了这样的体会:好学的人一定是留心生活的人。对于奶粉事件,好学的人肯定不会放过几个问题:问题奶粉中添加了什么?为什么添加?造成了什么危害?我想,这不是答不上一道题的“问题”,而是值得我们反思且应引起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接着,我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方法指导,以典型事例分析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三、“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加强反思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课时的限制与课程资源选择的丰富性形成了一对矛盾。假如受制于时间放不开手脚,只局限于教材,课堂教学将缺乏必要的拓展延伸;假如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不加选择地增加话题与内容,我们又将无法落实教学计划,使教学随意性增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广园小学)

9.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九

一、填空题(10分)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也有自己的(),任何人不可能(),重要的是要有()。

2、每个同学都有管不住自己的烦恼,我们应该()自己的行为。

3、每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对象,我们对他们应表现出一定的()和()。

4、恶语伤人只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对方是一切成功交往的前提,做到沟通()。

5、男女生友好相处,具有智力互偿、()等作用,这对于我们相互()是十分有益的。

二、判断(正确的划 “ ∨”,错误的划“ × ”)。(3分)

1、赞美别人就是拍马屁,就是恭维他。()

2、小利给我讲故事,我心不在焉,甚至打哈欠。()

3、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很多人都在走,小洪却没有走。绿灯亮了才开始走。()

三、辨一辨,写一写。(7分)

1、李铭已经有几双运动鞋,看到周围的同学都穿耐克鞋,就叫着买,他认为只有穿这种鞋才显得“酷”,妈妈只好给买了一双,你认为他这是从众行为吗?为什么?

2、要考试了,同桌对我说:“帮帮忙,考试时让我抄抄填空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填空题(10分)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也有自己的(),任何人不可能(),重要的是要有()。

2、每个同学都有管不住自己的烦恼,我们应该()自己的行为。

3、每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对象,我们对他们应表现出一定的()和()。

4、恶语伤人只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对方是一切成功交往的前提,做到沟通()。

5、男女生友好相处,具有智力互偿、()等作用,这对于我们相互()是十分有益的。

二、判断(正确的划 “ ∨”,错误的划“ × ”)。(3分)

1、赞美别人就是拍马屁,就是恭维他。()

2、小利给我讲故事,我心不在焉,甚至打哈欠。()

3、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很多人都在走,小洪却没有走。绿灯亮了才开始走。()

三、辨一辨,写一写。(7分)

1、李铭已经有几双运动鞋,看到周围的同学都穿耐克鞋,就叫着买,他认为只有穿这种鞋才显得“酷”,妈妈只好给买了一双,你认为他这是从众行为吗?为什么?

10.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十

(本套试卷共五道大题,总分3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中国。

2、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

3、()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被称为两弹元勋。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8 分。)

1、“0——9”这十个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象征,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玛雅人是最早培育玉米的居民。()

4、日本人喜欢用碰鼻子的方式见面互相问候。()

5、古罗马是佛教的发源地。()

6、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说明修建长城只有过而没有功。()

7、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3年4月4日发射成功,这颗卫星叫“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8、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9分)

1、五彩缤纷的节日:伊斯兰民族的()

A、狂欢节 B、圣诞节 C、吉尔邦节

2、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

A、中国 B、意大利 C、印度

3、()创立了进化论。

A、袁隆平B、达尔文 C、马丁·路德金

4、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

A、长江 B、亚马逊河 C、尼罗河

5、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叫()

A、梵蒂冈 B、罗马 C、加拿大

6、中国被世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袁隆平B、华罗庚 C、钱学森

7、加拿大著名的瀑布是()

A、黄果树大瀑布 B、庐山大瀑布 C、尼亚加拉大瀑布

8、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A、刘家峡水利工程 B、葛洲坝水利工程 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9、2013年6月11日()发射成功。

A、神州十 号 B、神州九 号 C、神州十号

四、连线。(每题1分,共4分)

古希腊 清真寺

古罗马 佛塔 伊拉克 雅典卫城 印度 圆形剧场

五、问答题(3分)

1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探究 篇十一

一、如何理解有效教学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记得余文森老师写的《课堂教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觉得: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

二、制约影响学生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制约影响学生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知识差异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接触外界事物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原始知识不同。因此,课堂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从而制约了课堂有效性的发展。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纪律松散。从学生的因素讲,在城关地区,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班化是现在一个教学现状,导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很难整体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农村地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科目,可以不像语文、数学学得扎实,对于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课堂的纪律松散,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形式化,缺乏实效。课堂中,常常呈现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形式,情境表演注重课堂气氛”等现象。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但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讨论时间得不到保证,在情境中的体验得不到满足,又如何谈课堂的实效性?

(四)教具单一,作业布置不灵活。现有的教学课堂,经常出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是课堂的常客”的现象,布置作业时也只是将课本中的重点抄一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得到满足,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且在分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因而,它再也不是“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教好品德与社会要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因而,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五、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課程的三个特点。“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教学的改革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儿童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了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案例透析 篇十二

一、融入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游戏世界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社会》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中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老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活动才有实效。例如,我在教学《找朋友》一课时就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我来问,你来答”这个游戏,让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其他同学来回答,如果这位同学的答案满意,就可以成为他的好朋友。活动中,我也参与其中,没想到竟有许多学生成了我的好朋友。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始终坐在同学们的中间,没有高高在上的严师感,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由于我的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和我一起在玩中去感受寻找朋友的快乐。设计这个游戏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学会理解他人,关注他人。在活动中,教师的亲自参与,会营造出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能主动感受、体验,掌握所学知识。

二、体验生活,震撼学生的内心世界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都较优越,在长辈的宠爱下,他们幸福、快乐地成长着,不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不知道创造幸福生活的艰辛。我们的教学应该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和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教学《我长大了》这课时,课前我设计了搜集“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一活动,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自己的像册,听爸爸妈妈讲讲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然后精心挑选婴儿时,幼儿时,小学时的照片各一张在班上交流,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欢乐和泪水。学生们回到家以后,都认真地搜集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想讲讲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的发言,有的谈自己是如何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慢慢长大的;有的谈小时候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的谈自己慢慢长大后的想法;还有的学生谈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一些看法。

父母对于子女深切的爱是从子女诞生伊始就产生了,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并贯穿于子女成长的整个过程。学生沐浴在这种至爱之中,但往往是身受却未必感同。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情感是本主题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我在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把情感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如从课前调查访问学生家长到请一些学生家长认真做准备、制作录音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始终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中,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看,基本上达到了“以情动人”“以情晓理”的效果。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可见,教学内容只有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或去验证,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学生们在搜集资料、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家人,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

三、细心发现,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现行的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上又注重以主体活动的形式呈现。为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提供了线索和空间,并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范例。教师就应该走进这个范例,将教学的目光转移到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调节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活动过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学生才能有真话可说,有真情表露,教学活动才能更吸引学生。不至于出现活动中学生只顾自己,难以组织的现象。如教学《我来试试看》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了活动内容,创设了“数学王国算奥数”,“蔬菜乐园刨黄瓜”,“巧手之家扎辫子”的三个活动,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亲身实践,去尝试一项自己在生活中从来没做过的事去做,让儿童在活动中大胆去面对所碰到的困难,勇敢去试一试。课堂上孩子们则在活动中表现了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数学王国中的孩子冷静思考,紧锁眉头;蔬菜乐园中的孩子则是卯足了劲,拿着刨子使劲地刨黄瓜;巧手之家中的男孩子正手忙脚乱地帮身边的女孩子整理发型,还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同学请教……这就是鲜活的、生活化的课堂,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明白了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第一次,但不要害怕,要鼓起勇气去试一试。只有动脑筋、多思考、多练习,碰到困难时多请教,坚持不懈,才会学好真本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同时进行相应的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等方面的品德教育。教师只有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入手,学生才会有真实有效地体验,我们的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升华主题,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

儿童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意识。《品德与生活/社会》要组织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同时注意把课堂活动与儿童生活相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如教学《你真棒》这课,先让孩子去观察和寻找周围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上课时请小朋友们说了好多班里表现好的同学,你们真棒!老师接着说能找到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你的优点,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真棒!然后课件出示片段。

(1)在跑步比赛时,一个小朋友跑得很快,冲过了终点,边上的同学欢呼雀跃。(录像定格)当你看到这幅情景时,你会对取得胜利的同学说什么?那个同学心里会怎么样呢?

(2)让我们继续看录像。(点击继续播放“赛场内外”的录像)在跑步比赛中,一位小朋友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跑在了最后。(录像定格)请想象这时候边上的同学会说什么呢?

预设:生1:他怎么跑得这么慢……

生2:他虽然跑得很慢,但他……

(3)在赛场外,的确有个小朋友在说:“他跑在最后,真慢!”(继续播放录像)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4)如果你在现场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说?

(5)教师小结:这个小朋友跑得确实不快,可他已经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参与比赛了,而且落后了也不放弃。他同样很棒!如果我们能对他喊一声“加油”,给他一些鼓励,他会觉得他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就是赞美的力量。不仅小朋友们希望得到夸奖,你们的长辈希望得到夸奖,其实生活中一些你们不认识的陌生人也希望得到你们的夸奖,哪怕是一点两点,他们都会非常开心的。得到别人的肯定,受到别人的夸奖,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赞美,学会说“你真棒!”这一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就必须选择能让学生们感兴趣的课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比一味的讲解更具体,更透彻!

13.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十三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期中阶段性书面考查测试题

你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

是留下一棵树,还是留下一朵花? 是留下一个生命的春天,还是留下一片永恒的绿沟? 你说,我说,他说:

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一、相信自己,我会填(36分)

1、古代埃及人发明了 文字,古代巴比伦人发明了 文字,古代中国人发明了 文字,古代印度人发明了 数字。

2、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因此,日本被称为。日本多火山、多地震,被称为。著名的 就是一座火山。

3、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农业高度机械化,是世界上最大的 出口国。

4、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的国家是,首都 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

5、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 革命的开始。

6、在世界上,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平均每 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

7、我国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季。

8、我国许多资源的 量都居世界前列,而 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火眼金眼辨真伪。(8分)

1、()古阿拉伯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后来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通用于全世界。

2、()二战期间,日本对我国进行野蛮侵略,给我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3、()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多数人的祖先是来自不同的国家。

4、()中国石油年产量和煤炭储量都是世界第一。

5、()英国人认为13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13和星期五相遇更忌讳,这时候许多人宁愿呆在家里不出门。

6、()现在,世界人口早已超过60亿,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7、()我国各种资源齐全,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地大物博的国家。

8、()保护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势在必行!

三、我会选择,我快乐(14分)

1、下列国家不属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是古代。

①埃及 ②中国 ③英国

2、下列国家中,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

① 美国 ②俄罗斯 ③中国

3、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① 第一个 ②第二个 ③第三个

4、美国人富尔敦造出了世界上。

① 第一台蒸汽机 ② 第一艘轮船 ③第一列火车

5、是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之一,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① 土地荒漠化 ② 沙尘暴 ③植被减少

6、“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的自然景观处于我国 省。

① 云南 ②福建 ③广东

7、挖野菜、挖甘草和大量饲养山羊是内蒙古阿拉善草原的三大“杀手”,其中危害最大的是。

① 大量饲养山羊 ②挖野菜 ③挖甘草

四、世界之最连线(12分)

莫斯科红场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 世界上最大的雨林 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三北防护林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

欧洲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保护自然的行动

五、分析说明题(20分)

1、说出你知道的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习俗。(6分)

2、中国环境保护标志的寓意是什么?(6分)

3、看了这副漫画,你想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做?(6分)

——咳咳咳,人类啊,为了你们救救我吧!

4、请你设计一句“与环保有关”的广告词(语言简洁)(2分)

六、根据下列叙述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10分)

14.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 篇十四

五年级 张寅静

忙忙碌碌中,半个学期过去了,开学至今,品社学科在教研这一块仍以一人之力苦苦支撑,尽管是兼职,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研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以精品与常态并存为研究思路,借助研讨,关注并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规范。以教学案例的示范和分析为载体,帮助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常态课”为研究切入口,开展研究。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层面开展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走向德育经验的提升,从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走向有效落实能力目标的研究。从活动作业的有效设计走向德育价值的凸显。真正使教师的教学感性与理性交融,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

2、加强对常态教学的研究。

提高常态课教学水平,落实德育教育功能。学科教师应进一步端正认识,深刻认识品社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 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使品社学科的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真正发挥和落实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3、梳理五年级品社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解读教材,便于一线教师能顺利开展品社课堂教学,本学期我围绕“三维目标”对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通过梳理教材知识点,可以发现本教科书在设计具体内容和选择教学材料时,特别注意贯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融入到各年级的学习主题中,并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4、组建一支品社学科教研团队。

加强品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加强教研力度,本学期调整扩充中心教研组成员,以点带面,进行各年级各册教材的知识点的梳理;整理教案;收集课件及拓展资料;及时提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帮助班主任兼课老师上好各自的品社学课。同时积极发挥中心组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教学骨干教师等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培植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扩大优秀教师队伍,大面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教研团队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塑造“明理、博爱、雅慧、灵动”的童园学生形象为目标,立足学科,细化目标,课堂落实、善思慧教。

15.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活”起来 篇十五

所谓“活”于教师即打破“一言堂”旧习, 冲破“满堂灌”陈规, 科学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 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 使教学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 教学内容与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于学生即注重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 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等,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 体验生活, 明确责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在“活”字上做文章呢?

一、教师力争教“活”

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担任语数主课教学任务, 兼带品德与社会, 担子较重, 没有精力挖掘资源, 加之教材改编, 插图代替了结论性语言, 大多反映不好教。笔者认为, 要教好一堂课, 教师必须学习和钻研课程, 提升自身素质,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

1、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接受并运用新理念, 做到有的放矢。观念要新, 情感要真, 语言要清。心系每个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 善待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 应当体现在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去掌握知识技能。营造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 容许学生挑战, 提出不同意见, 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2、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首先课堂提问要注重学生实际, 不提让学生难于回答的问题, 如学生回答有困难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予以点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及时肯定或表扬学生的成绩,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让学生动眼观察思考, 动口议论表达, 动耳感知体会, 动脑思维创新, 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突出主体性, 活化了思维。

3、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师生的人际关系,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只有双方的活动相互配合、协调, 只有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并且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教学的高质量。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 提出问题, 让学生从图上了解信息, 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二、学生力求学“活”

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仅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不仅是理智的活动, 而且是情感活动。小学生年龄虽然小, 但他们有情感, 有思维,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 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 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规律表明, 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通过学生个体 (自己) 的大脑进行系统的独立思维的结果。这个学习过程是任何他人 (包括教师) 都不能代替的。

三、电教手段激“活”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文字、表格、图形、图象和动画的能力, 具有图文声像并茂, 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的学习材料, 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 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 展开丰富的联想, 拓宽思路。教学中, 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四、开展活动促“活”

学生个性的发展, 意志的锻炼, 品德的形成仅*环境的陶冶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 还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突出主题活动

我们利用麻城市教育局举办的“念亲恩、畅梦想”书信文化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 表达对亲人的感谢, 孝行天下, 让学生学会感恩。其他活动如“3、28”安全教育日等, 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行动上得到感悟体验。

2、规范课间活动

如拍皮球、跳绳、乒乓球、吹泡泡、教师与学生一起玩飞碟, 学生开心极了, 这样既密切了师生关系, 又陶冶了学生品德。

3、发展兴趣活动

如歌咏赛、书法赛、棋类、绘画、朗诵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良好的兴趣爱好,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当今时代, 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 教育不仅教会学生一种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总之,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 在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自觉性, 自强不息的独立性, 多元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品德与社会》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 它将思考权、发言权都还给了学生, 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等的互动逐步加以解决, 从而促进了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上一篇:中科院研究所有哪些下一篇:小学体育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