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12篇)
1.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一
通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一、项目研发背景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迄今在北京开课只有两年,对于课标、教材以及授课的模式和方法,任课教师都在努力地学习和探索中。2009年,笔者通过参与北京市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到各区听课、交流,对北京的通用技术教学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发现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沿用了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美术等)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则完全照搬了初中劳技课的教学模式。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其课程性质突出体现了综合性和实践性,所以开发、研究适合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其教学模式应具有如下特征:①集中体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将各种观点和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高中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②培养学生具有多种自我管理技能、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这些技能不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是基础性的。③调和学习风格和技能水平的差异,使更多的学生在完成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体验到成功,同时学会互相理解与尊重,学会沟通交流与合作。④直接、切实和有目的地与校外社区资源发生联系,突破学校围墙的局限。⑤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并感受技术的价值。
笔者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是以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进行展示为方法,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体现了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体验性等特性,是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项目开发过程
(一)理论依据
项目的开发与实践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霍尔模型”理论进行支撑,将项目学习中所涉及的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纳入知识维度(如结构类型、绘图方法、工具使用方法、认识材料、受力分析、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分析、模型制作方法、流程设计与优化、技术测试方法及系统的优化设计等)、时间维度(涵盖了项目研发的各个实践阶段)和逻辑维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储备、技能基础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项目实施与进展的多层次。
(二)实践项目介绍
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它区别于科学的最本质特点就在于它的行动性。技术在本质上是内化于各种技术形态和载体之中、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人的智慧与知识。笔者在实践中选择了以“悬臂梁结构模型”为研究项目,是基于如下考虑:第一,其结构源于生活,第二,在教材中有所涉及。
悬臂梁结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例如:街灯、空调室外机架、吊车、铁塔、桥梁等。悬臂梁是一种外延承重结构体。梁的一端为不产生轴向、垂直位移和转动的固定支座,另一端为自由端。从工程角度来讲,悬臂梁应该有长度的要求且要承受荷载。它们看似构件组成简单,却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复杂的加工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所以将此项源于实际生活的结构项目,确定为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实践项目是合乎通用技术教学要求的。
“悬臂梁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要求,是在给定的PVC型材中选择并进行结构的设计与制作,且符合整体质量不大于90克、悬臂的长度不小于350毫米的技术条件。学生可应用所学习的系统设计、结构设计、流程设计等理论知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制作结构模型。将计算作品的承重比值(承重质量与梁的自身质量之比)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三)项目实践主要过程
1.初期尝试—国际部学生的课堂教学
首先在我校组织国际部的学生中进行初期尝试,目的在于投石问路:一是为了解制作完成这样的一个项目所用的时间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是为随后的大范围课堂教学摸索经验。为此选择了事先给定图纸,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图纸进行制作的方法。此阶段的收获在于:既看到了学生对此项目有很高的关注度,又证明了该项目的可行性。
2.进一步试验—四中全体高二学生的课堂教学及校级展示
为达到课标要求并适应四中学情,我们做了前期的调研、实践和论证,做了严谨的计划和预案。为形成恰当的探究梯度,在“悬臂梁结构模型”制作之前,还设计了一个体验任务,即在限定的条件下,用给定的材料制作一个边长不小于80毫米的正方体,并进行承重测试。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仅学习材料选取、加工技术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流程设计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悬臂梁结构设计与制作做好了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此项目被我校学生会确定为校科技节竞赛活动项目。
“悬臂梁结构模型”设计进入实质性阶段,学生要想实现自主设计,必须要对“结构形状”、“结构受力状态分析”、“材料性能”、“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等相关知识和原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第一,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结构形式,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结构画出1:1的加工图,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加工制作方法。第三,要求学生通过预承重,细致观察结构的形变及受损部位,记录、分析并进行优化设计,最终才能完成实验报告。
在学生们的热情感召之下,我通用技术组的教师与学生会共同组织了“北京四中悬臂梁结构模型承重大赛”。经过班级、年级的选拔,最终进入校级决赛的有6支队伍,比赛结果
最高承重比为323(梁自重为65克,承重质量为21公斤)。学生的出色表现激励着我校通用技术教师们继续研究、完善悬臂梁结构模型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
3.冬令营活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交流与展示
2010年2月,寒假期间,悬臂梁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项目成为北京市高中生冬令营活动项目。虽身处寒冬,但整个冬令营活动进行得非常有序、高效。来自6个远郊区县的学生们仅仅用了近48小时的时间,就从一无所知到完成自己亲手制作作品。当看到自己制作的悬臂梁结构能够承载高达30公斤的重物,承重比约500时,他们表现出了无比的激动和兴奋。从学生们的现场感言中,从随队通用技术教研员及一线任课教师的高度评价中,我们清晰地听到这样一个声音:这是一个适合于高中生学习的好项目,可以在很多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学中进行实验和推广。
4.北京市高中生技术设计创意大赛—面向全市学生推广、普及
2010年5月29日,首届“北京市中学生通用技术创新设计大赛”决赛在北京四中举行。大赛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四中承办,有34支代表队、500多名师生参加了悬臂梁结构竞赛活动。在比赛中,本次决赛的最大承重比为895(梁自重为73克,承重质量为67.5公斤,梁的结构没有损坏)。
三、项目实践效果
学生们在“悬臂梁结构模型”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践行了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的理论知识,形成了整体的设计思路;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加工的技巧,感受技术的魅力与
价值。
学生章桔然在总结中谈到:“我们现在面对的世界,技术飞速发展,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都时刻离不开技术。不管你是否从事技术工作,都要接触技术、使用技术,都有可能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都要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职业问题。因而,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是我们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础。”
学生杨光临谈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而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吊起地球。’阿基米德用的是杠杆;我用的是悬臂梁。检验一件悬臂梁的好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我们制作的好与坏也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展现。我们可以先用很轻的重物为自己的悬臂梁预承重,与此同时,我们自己则需要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感知器官。耳朵,要聆听悬臂梁结构在承重时是否轻松,注意不同的响声;眼睛,要敏锐地观察到悬臂梁的形变发生的位置,尤其要注意的是连接处、后下底部、前端悬重物处,以及悬臂梁与测试台连接是否稳固等等。在整体结构制作基本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悬臂梁进行‘减肥’,即把多余的无用的部分统统减掉,以使质量达到最小。”
2.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二
1教学现状
1.1 课堂教学与现实相脱节
在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是围绕一本教材,或者可能再增加几本参考书目。然而,由于金融实践的日新月异,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论与业务的发展异常迅速,在业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上不断推陈出新,而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因此,学生们时常会发现课本上讲的和实际生活有较大差距,甚至相反。
1.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课程,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依赖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讲解,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机械学习而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考核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学生课程成绩一般都由“期末试卷分(70%)+平时作业(20%)+考勤(10%)”3部分构成,而期末考试由于形式所限,其内容又更偏重基础理论部分,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上课心不在焉、课后疏于思考,依赖考前突击,背背教材、笔记内容也可顺利过关。显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实践部门的用人需要。
2项目教学法
2.1 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程所必需掌握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再以每个项目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务操作完成各个独立“项目”而进行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相较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单项传输作用,项目教学法赋予学生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善课本知识落后、僵化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增强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更加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
2.2 项目教学法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项目式学习采取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各小组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完成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在项目学习中,教师要摆脱以往单方面传输信息的角色定位,“甘当配角”,学生也要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变成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式学习采用课后学习和准备以及课堂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2.1 确定项目主题
首先由教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预先提供若干项目选题。如第1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可设“Basel III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对策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对策分析”等选题;第2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可设“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等,依此类推。然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4~8人的小组根据预设项目选择主题,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项目。无论是自拟项目还是自选项目,各小组需利用书籍、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提交项目申请书,在教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项目主题的最终确定。
2.2.2 项目的执行
项目的执行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讨论—总结。每个项目可以进行以下步骤,循环进行。首先,分析问题。各小组根据所选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子项目,进行各组员在该项目中的分工,各组员针对其分配到的任务,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再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以发现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和答案。教师分别参与小组讨论和分析过程(可以现场参与,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予以恰当引导;然后,集中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或几个代表,对所选项目的讨论结果及理由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其他小组可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对学生讨论中有争议或疑问的地方予以评议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项目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启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最后,总结归纳。教师归纳总结某项目的研究结论,讲解相应知识模块的理论知识点及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然后围绕下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引导下一个项目小组同学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各个项目可以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如此循环。
2.2.3 项目成果的评价
每个小组梳理所研究项目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成绩由3部分构成:教师评分+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价参数是由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项目总目标和各子项目具体目标而定,涉及组员参与程度、文章质量、目标解决程度等。
3结 语
3.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三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科研项目;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90-02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所以毕业生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和单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将各类科研项目引入课程体系,加深对课程理论的应用和理解,尽快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参与项目的具体研究和实施,通过自身的深度参与,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类课程是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其中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既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价值,又可以独立解决很多的工程问题,这些课程最适合采用教学与科研项目集合教学方式。
一、在理论教学中灌输科研项目研究的前瞻性
对于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所有机械设计类课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纯粹按照严谨的理论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用。所以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教学内容的理论意义、价值与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将教师的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机械专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纵向或横向课题,在其所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必定都存在与机械设计类课程非常贴切的内容,需要应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例如在解决某型号转塔冲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就要了解机床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工作原理,需要涉及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内容;要对机床的振动与噪声进行实际测量,需要掌握机械振动、机械测试与分析等课程有关的知识;为了对机床进行减振降噪,可以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等课程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总体而言,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尤其是横向课题,都有很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与学生分析与探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在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
目前针对工科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而言,以“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非常贴切现行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内容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工程主题与教学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在进行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与讨论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课题的来源、背景、研究需求和研究目标,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去查资料,阅读查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到企业,进入生产现场和使用现场,获得对所研究课题的感性认识,掌握和了解课题实际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以及教师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便于制定更为具体和合理的研究计划。例如在对某型号的路灯灯杆进行强度与可靠性研究时,可以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再进行实际测量,最后进行优化设计,这一过程几乎会涉及到机械设计类的所有课程。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学生可以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还需要2~5年时间的重新学习与培训,才能具备较好的工程素养,也才能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造成企业人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而是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近几年本科教学大纲经历了至少两次修订,修订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行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在工程应用、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合作的课题中来,在项目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就可以实现新大纲修订的宗旨,满足新大纲的要求。横向课题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来的技术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课题的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提升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首先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调研与查阅资料,包括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产品质量的评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查阅文献的能力。确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过程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在此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大量的研究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系统知识应用于理论计算,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了解理论研究的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从事实验分析和实际测试,不但可以在实验室对试样进行试验,进一步熟悉实验室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到车间进行实际测量,掌握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并在试验和测试完成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学习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计算软件等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研究工作,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及时了解优化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让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对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对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和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产品、要求、技术、研发甚至市场都有比较全面的接触。这样对毕业生就业而言,所提供的参与这些企业课题研发的经历,对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学生一旦进入相关行业,马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独当一面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
四、在项目成果的总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學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改进与研发过程,可以应用到所学的很多知识,也可以掌握很多新的思想、理念、方法和研究手段,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通过对项目的总结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项目研究过程还包括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尤其是需要对照预期的研究指标进行分析与汇总,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可以提供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学术论文与专利的机会。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目前对这种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不作要求,一般总是认为本科生没有能力独立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但实际上对很多学生来说,只要阅读过一定数量的科技文献,再经过一定的指导和锻炼,加上教师的认真修改,本科生完全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是质量较高的国际论文。相对于较为专业的学术论文而言,撰写专利,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再加上一定的指导,应该可以完成专利的授权,这一点对将来学生在企业工作非常有利。
目前所有大学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工科学校来说这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从参与的课题中提炼新的内容,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也可以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参加各项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
总之,让学生参加教师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0-104.
4.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四
设计
摘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课程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总体改革思路是紧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尝试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工厂供配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创新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将课程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划分为若干个典型项目和任务,并下达给学生。教师按项目和任务完成的进程进行能力要素的教学和训练,学生带着任务,边学边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多渠道提升认识,形成能力,实现从理论知识到职业能力的转化。
“项目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职业行动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与企业及学院变配电所的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对工厂供配电技术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共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共同研讨教学模式等。确保本课程整体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整体设计和实施方案
2.1 课程整体设计的步骤:
首先,选择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综合项目分四个子项目来完成。四个子项目分别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压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高压配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车间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低压配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
每个子项目基于工作过程按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项目内容。例如:项目一: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压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基于工作过程按能完成下列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项目一的教学内容:高压配电所电气设备的选择;高压配电所主接线方案的选择;高压配电所电气设备的安装;高压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高压配电所常见的异常现象及事故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内容按上述典型工作任务顺序重新排序,以“理论够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来选取教学内容。并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的一体化和系统性,采取项目教学结合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协同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及创新素质。力求学生具备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2.2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等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大部分学时在校内变电所、校外实训基地、供配电实训室中进行。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同时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任务,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设计、观看技能操作、维修录像、仿真软件、实训室操作演练、校内变配电所、校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等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特点,边教边做,边学边练、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在学习成套配电装置的安装时,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成套配电装置生产厂家长春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去见习,由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现场介绍各种常用电气设备在配电柜中的位置、布置、安装方法、配线工艺要求及常用组装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学生通过到成套配电装置组装车间参观、技术员现场讲解和观看工人现场组装成套配电装置,认识了各种常用高低压电气设备,了解了常用组装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装、操作成套配电装置的技能。并且带领学生到学院高压配电所、车间及车间变电所参观,由学院变电所的技术员讲解成套配电装置的操作与维修方面的技能及注意事项,然后组织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练习,组装常用低压成套配电装置、高压配电柜的继电保护装置、计量回路等,练习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检测及维修等,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另外,利用“五一”和“十一”放假期间学院供配电系统检修的机会,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与学院供配电系统检修,并将检修过程录像,维修录像资料给全体学生放映,并由参与维修的学生讲解。这种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了。
2.3 考核评价方法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过程考核与实验考核、期末卷面理论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指标转变为知识、技能、习惯、品质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占30%)、实验考核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组成。
参考文献
[1]卢旭锦.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2]黄瑞梅.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改革.作者简介:王育波,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厂供配电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5.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五
园林专业是培养从事国土与区域、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各类绿地及环境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监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
(1)。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教育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实践能力培养这一
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重点掌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为中心,突出实践教学“五环节”,抓好实习基地建设“三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1突出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五环节”
1.1“现场教学”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现场进行。如在讲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要点时,将学生带到绿地现场,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绿地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思、平面布局、植物的选择及配置方式、小品、附属设施的色彩搭配、设置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初步掌握该类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身临其境,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场导入新课后,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将现场拍摄的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2“尝试设计”初练技能
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任务。设计任务的布置应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有个渐渐适应的过程,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从中找到设计的乐趣,树立起做好设计的信心,这对培养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项目,让学生无所适从,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产生怀疑,对完成设计失去信心。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做出设计方案。学生在尝试性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会主动去查资料,到类似绿地现场观摩,向老师请教,与同学商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方案规划设计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完成的规划设计方案既有手绘方案,又有通过计算机绘制的方案,这样既可培养他们的规划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其通过方案绘制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
力,手工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也可得到锻炼和提高。
1.3“课堂讲评”找出问题
规划设计说明编写和方案汇报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做得再好,如果设计说明写得不好,汇报时表述不清甚至紧张得语无伦次,就不能充分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设计效果也大打折扣[2]。为培养学生设计说明书的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完成后,我们模拟设计项目的方案汇报会,让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并组成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审组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点评。点评过程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每个评审组的学生可就方案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并对方案的优劣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点评他人方案的过程中,会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方案的构思、平面布局、立面设计、植物选择与配置等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对评价者本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过程,对规划设计者而言,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听取他人对自己方案的评价,可发现方案的不足,为下一步修改完善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点评结束后,教师可做概括性总结,对方案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通过这种模拟汇报和互评讨论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在同学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性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较好地给自己定位,增强自己的设计方案个性,同时还可对整个设计程序有清晰的了解。老师通过学生尝试性设计方案的汇报和学生间的互评,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这样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1.4“方案修改”巩固提高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方案汇报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理论知识再学习和实践技能再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这次设计时一般会根据方案汇报会上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及时纠正尝试性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吸收其他同学在设计中的精华,从而起到巩
固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作用。
1.5“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学生方案修改完善后,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方案进行再一次分析和讲评,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方案将与这个绿地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系统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可对前面
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总结,形成系统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园林规划设计中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园林设计实践、现场讲评等贯穿于教学中,构成了一个理论、实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实践——归纳总结五个过程,符合一般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2抓好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基地建设“三模式”
2.1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模式,就是以园林规划教研组为主成立园林规划设计室,对外承接生产性规划设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参与项目的研讨、分析和设计,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目的[4]。具体做法为: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工作室的导师队伍,一名或几名导师与三、四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形成以师带徒模式,共同承担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首先对项目的背景、委托方的要求、预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介绍,并对相关工作如资料收集、方案深度及时间节点等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并写出前期分析报告和方案基本构思。前期分析报告和方案基本构思完成后,项目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充分讨论酝酿,确定方案主题思想、构思原则、平面布局、系统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做出方案草图并在对此进行反复讨论、修改,确定方案。方案确定后,设计小组成员再次分工协作,完成相关图件如现场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重要节点效果图的绘制及规划设计说明、汇报课件制作等相关工作。在这一系列工作过程中,导师应始终注意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带领和指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力争拿出最佳方案。通过生产性项目的规划设计,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熟悉规划设计全过程。多次的讨论修改,对学生而言还是一次次学习提高的过程,不仅可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和规划设计水平大大提高,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使其不仅具备一名优秀规划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具备
一名优秀设计师的良好品质。
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性规划设计项目之余,工作室还可通过实际项目成果展示和优秀规划设计作品展,同时结合相关专题讲座,为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把握时代脉搏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此外,工作室还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合作,或导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规划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敢于争先的职业
精神。
2.2“项目合作”模式
“项目合作”模式是以“工作室”的名义与园林设计院所或相关单位合作承接项
目,或是与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直接将教师和学生安排到他们所承担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中,把实践教学过程渗透到实际项目的研讨设计中。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学生亲临规划设计第一线,亲身经历实际规划设计项目完成的全过程,这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尽快适应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与项目组其他成员协作,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体会到自身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们还可看到和学到许多他们在学校看不到和学不到的东西,利于他们拓宽思路,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工作过程中与项目组其他成员间的研讨和合作,还使他们学会交流、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对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2.3“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
“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即与校外相关企业或部门签订协议并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基地规划设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形式,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所谓定期实习,是指学生每年定期到基地实习1-2周;不定期实习,是指当这些实习基地有项目时,吸收部分学生做项目组成员,参加项目从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构思、规划、设计、绘图、汇报全过程。
“项目合作”模式和“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的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就业能力等[5],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园林专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广适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紧紧抓住教学过程和实习基地建设这两个环节,广开思路,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途
6.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六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企业岗位任务及所需能力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任务是汽车维修典型和经常性的任务,针对此任务设置的《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为总体目标,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熟悉岗位工作的整个过程,同时维修效益、质量、安全、节约、管理和协调等意识强化。但授课课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具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理论基础差、动手实践能力强、对身边真实的案例感兴趣的特点。
不喜欢在教室听教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点,更喜欢边动手边学习,这门课程近几年也在积极探索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项目任务中去,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到社会中去找作业。从而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1.课程改革思路
首先将原有的针对书本知识点的大纲全部推翻,收集行业、企业各岗位要求,查找出发动机电控技术能完成的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整理,归纳出课程标准,并将整个课程划分为 8 个项目,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常见的电控系统维修项目,并利用我系学生创业团队东亚汽车维修有限公司选取出符合本项目需要的工单,作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项目中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需要的理论基础。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最终让学生小组对抗,选出最佳方案在故障车上进行故障排除,让学生自己的方案付诸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单选取
一个项目中的工单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选取工单的主要标准就是本项目内的,并且工单的发放要按由简到繁的顺序发放,先布置简单故障案例,教师给定故障原因范围,再进一步发放复杂的多种可能的工单。
3.编写学习任务书
由于课程知识点比较杂而多,学生拿到工单的时候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给一定的指引,将用到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整理归纳,以习题的形式下发,学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先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再完成排除故障的解决方案。
4.课堂进行小组对抗争取奖励卡
在课堂上学生首先对学习任务单的知识进行汇报,随机选取两个小组对抗,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最后教师通过几个讨论题将知识点高度总结。课堂上第二部分是学生汇报设计的维修方案,首先一组学生可以主动汇报,汇报完其他组同学觉得自己的`方案更好可以进行对抗,最终选取最佳方案。在对抗后小组互相查漏补缺,让维修方案更加可行。获胜的小组得到一个奖励卡,拿到奖励卡可以参与东亚汽车维修有限公司进行故障车维修(故障车虚伪本工单的故障)。其他组同学则在我系师生共同研发的一汽整车试验台上进行模拟故障排除。在此过程中通过竞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师生共同建立维修日记
项目结束后,师生要共同建立一个班级的维修日记,详细记录维修车辆信息、故障现象、故障维修步骤及维修心得,以便在日后的维修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6.发现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整个学期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就是故障车辆和本门课的项目有时对应不上,故障车进厂和学生学习项目距离时间有时会很长,所以计划发展多个实习地点,建立一个可以互相沟通的故障车网络平台。教师将需要故障车信息发到网络平台、实习地有对应车辆和教师联系,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故障车辆维修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维修厂维修故障车。达到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结语
7.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七
Java语言是SUN公司在1995的提出的革命性编程语言, 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编程语言之一。由于Java不断地发展壮大, 近年以来, Java课程已成为本系计算机专业的重点课程。然而, 在实践的教学中, 老师们常碰到一个问题:Java知识点多、涉及面广, 学生在学习了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中, 每次实验的章节针对性强, 很难把课程的整体串联一起;另外, 学完后, 由于没有系统地经历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 知识很快就淡化了。本文针对这种教与学的问题, 提出以课程设计为中心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进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 项目教学法理论依据及其与课程设计的联系
项目教学法也叫做案例教学法, 来源于哈佛大学MBA课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解决的问题, 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而教师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情境”, 即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来解决的问题, 然后使他们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 进而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通过教师的指导, 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被称为协助会话,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了意义建构。
2 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
课程设计通过项目做为驱动的方式, 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Java知识,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Java语言编写的熟练程度和规范性;另外, 通过团队协作模式的项目训练, 也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软件职业素养, 为将来的工作求职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 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了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 理论课程选择较重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重点突出, 重点应该讲授课程设计中的必备知识: (1) 面向对象, 使学生深入掌握面向对象的概念; (2) 图形用户界面, 使学生重点掌握事件处理机制及其概念; (3) 输入输出, 使学生掌握输入输出处理原理; (4) 网络编程, 使学生掌握Socket编程原理及概念; (5) 数据库编程, 使学生掌握JDBC数据库连接的方法;而对于基本语法, 由于和其它高级语言一致, 可以用很少课时介绍一些不同, 以学生自学为主;另外, 次要知识, 要求学生课下按需要自学。
2)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
Java语言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设置, 实践教学中, 给学生布置和课程设计相关的一些任务, 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 理论结合实践掌握相关知识;除此之外, 要针对于实际项目需要, 补充两方面知识:首先, 介绍UML, 使同学们理解建模语言在开发中重要性, 培养他们先分析设计, 再编码的习惯;其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介绍项目设计流行开发工具, 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开发质量和效率, 例如对于Java来说, 开发环境发展比较快, 可选择JBuilider 2005, Eclipse, Netbean等工具进行介绍, 并指出其特点, 让学生们针对项目需求去选择。
3) 结合学生情况, 提出参考项目
项目题目设置要针对学生情况, 应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 且综合性较强的项目, 这样学生能够在做完后有比较大的提高。例如: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添加, 查询, 更改学生的信息, 能够通过图形界面GUI进行学生管理, 我们发现此项目的教学效果不错。为什么呢?首先, 它比较综合, 涉及知识广, 特别是Java最重要的知识点, 如文件 (或数据库) 操作和流输入输出, 图形界面, 异常处理;另外, 它贴近学生, 便于分析设计的进入。除了这个项目, 应尽量给学生多提供些项目题目, 如:扫雷游戏、拼图游戏、简单的计算器、日历记事本, 聊天室等等;目的是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兴趣、方向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 甚至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允许情况下来自选题目。
4) 项目过程辅导, 引导学生完成项目
教师可利用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参考学习资源, 针对每个项目提供所需的背景知识、参考案例、交流平台、项目要求、开发流程、注意事项等, 并去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辅导, 鼓励学生自主建立小组 (视情况决定人数, 每个团队人数不宜超过5人) , 自主分配角色, 另外分配组长和教师沟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针对共性的问题教师应进行全体辅导;针对个别的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组织讨论来解决问题, 如无法解决, 再另行辅导并给出具体参考解决方案。
5) 项目的评审总结及其评价
在实践教学每个阶段, 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 不同小组可以通过论坛、博客或wiki方式交流开发经验和困难, 使学生能学到不同的项目经验;最后阶段, 教师评价学生项目, 应着眼于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 因为教学都是围绕项目的目标, 是否到达学生知识的建构为中心来展开的, 所以此情况是主要评审依据, 当然还要根据其他情况综合评审, 如:项目难度, 开发工具, 文档标准, 编码质量等作为辅助依据。
3 结论
通过教学探讨, 除了展开基于项目的课程设计外, 我们发现教学中还要正确处理它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虽然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之优势, 但它并不能替代其它教学手段, 因为各种教学手段在增长学生的知识, 提高其学习能力都有其自己独到的效果;例如, 其它典型的教学方法还有讨论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等。综上所述,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在每个学习阶段, 可以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法结合在一起, 并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任务, 让学生们去解决, 最后再通过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形式让学生了解Java语言开发程序的过程, 掌握的Java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概念。
参考文献
[1]耿祥义, 张跃平.Java课程设计[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阳.浅析项目教学法在Java编程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 2009, 7.
[3]冯相忠.计算机类专业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J].福建电脑, 2009, 8.
8.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八
【关键词】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4.012
一 、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地铁上、候车时、和旅途中学习的现象。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和移动化趋势,实现方式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则趋于交互性与及时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则是体现在信息容量微型化和碎片化,注意力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微视频课程是将正常课程按照知识点、知识模块按正常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解,通过拍摄制作成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等特点。它能让学习者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满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如 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和网络播放观看视频的需求,通过点播学习一个个小知识模块,实现随时随地在“移动”的状态中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微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满足了人们在移动学习角度下获取资源的需求。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 -2020 年) 》中强调指出,在新时期理念创新应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的先导力量,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环境趋于信息化,创新的核心在于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2012年9月,教育部开始重视微课程体系,并征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又面向全国高职院校高校举行了微课程教学比赛,掀起了一股关于微课研讨的热潮。与此同时,高校与媒体平台迅速合作,比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合作开发了“凤凰微课”,内容覆盖面广,极大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各种微课网站也迅速出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选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逐步推开,微型学习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微课程释义
关于微课程的定义,本文认为微课程就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或者是重点、难点、疑点,抑或某个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展的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
关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发轫于国外的教学研究。最早提出微课程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2008年秋一经提出就引起很大反响,戴维·彭罗斯更是把微课程这个新发现戏称为“知识脉冲”[1] 。按照他的理论,微课程是充分运用建构主义,以互联网在线学习或移动互联网学习为手段的实际教学方式。而微课程的“知识脉冲”影响到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即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上,主要围绕讲授核心知识点展开。胡铁生提出要根据认知科学规律,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比如学生保持注意力时间短、有效学习时间短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应该在教学中将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的、微型的的视频点播资源,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的实现。
“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冗长到短小、由封闭到开放、由零散化到体系化的过程,微课程完成了从 Mini course 发展到 Micro lesson,再到 Micro lecture,最后到 MOOC 的演变过程。目前国内微课程在设计方面的文献较多,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现状发展、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综述类的文献在设计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但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流程和标准,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2011 年,胡铁生基于区域资源建设经验,提出了区域“微课”开发的四个步骤和两个途径[2]。梁乐明提出了基于国内外三个微课程平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和设计模式[3]。李小刚等人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并探讨内容、媒体和可用性三个方面的设计[4]。张琛等人总结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原则[5]。陈怡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6]。李焕亮提出了移动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7]。
目前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虽呈上升趋势,但在设计、开发与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充足,基于移动学习角度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较少。本文试图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三、微课程的特征与设计
微视频是一种新媒体,在行业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虽然对于微课程的定义未能统一,但其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微视频一般是时长 30 秒—20 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8]。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理解的缺失,加上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课程的框架,大多数的微课程成了网络视频版的“微格教学”或是把传统的视频切割为很多短小的组合,目的用以观摩教师教学而并非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笔者认为,微课不应该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手段,教是应该为学而设计,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先对比一下微视频课程与传统视频课程的区别,见表1。endprint
(一) 微课程的特征
与传统视频课程特点不同,微课程视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微课程主题非常突出,教学目标具体而细致。如何设计和创建微课程,应该以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某道学科难题、某个定义理解等为依据的。例如,教学中的疑惑点、重难点、容易理解片面的内容部分等。传统课堂需要完成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实现数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两相比较,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单一和聚焦,一般只要求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微课程聚焦和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是通过合理的解构对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切割,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微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不断积累目的。
2.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目前,微课程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其他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脚本、教学辅助资源、师生对课程各环节的反馈与评价、素材资源清单、教学反思记录、微课程评价量表等多种资源。这些文件内容结构紧凑,类型也相对丰富。同时,这些资源会随着教学实际需求和应用资源的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5]。相比之下,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其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修改。
3.短小精悍,使用灵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15分钟左右。一般而言,微课程的持续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讲授“满堂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能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者而言,他们有利于保持更高的注意力,能更有效的利用短时间进行微课程的知识建构。由于微课时间较短,所以视频资源容量一般在百兆以内,其视频格式也一般为流媒体格式,支持网络点播等功能,如MP4、avi、flv等。教师在开发微课时,技术难度也比较小,且灵活多变,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
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程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微言大义、时短高效,这一特点更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符合“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
(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步骤
一般而言,微课程的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上传到平台6 个步骤,如图1 所示。
四、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和反馈学习结果、选择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设计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技术支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一)明确的设计对象
关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首要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习者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新鲜、带有刺激性的事物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微课程时,应尽量保证微课程时间短、重点突出且具有创新性。 其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较低,他们很难吸收哲理性较强的知识,故微课程的设计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知识点的设计应该遵守直观性原则。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的设计微课程,如在考试临近之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考点归纳一类的微课程。
(二)合理的内容设计
要制作微课程的视频,首先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按照微课程授课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合理的切割,尤其是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大而全,必须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化,重点选择小而精的知识点。要做到一个微视频能独立承担完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7]。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成若干小知识点,或者为学习者提供单一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教学知识点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切割处理:另一种方案是将传统教学中原本完整的教学内容,划成三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视频设计与制作的重点,落在第三模块即学习对象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对应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制作视频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三)合理的教学形式
分析近年来全国和各地市级微课大赛获奖的微课视频,其获奖者都是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进行充分的分析后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形式。有的老师讲解的是导游英语相关的知识点,其录制视频的地点就选在了景点;讲解机械制造的老师就选在了厂房;还有的老师运用纸片和卡片,没有授课者的出镜,这种新颖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相应的技术支持
微课程能否顺利的录制技术,技术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除了相应的录制设备如摄像机、智能手机、微单、平板电脑等,后期的视频处理软件如Snagit,Camtsia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将学习单元、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整合起来,对视频片段来说,借鉴翻转课堂理论体系,或者说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对微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制成视频,并提前安排学生课前观看,等到了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而微课程所提倡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微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微课程的视频资源等,都为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endprint
1.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关键。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视频资源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实际应该是作为实施翻转课堂或者微课程体系的必备环节,是正式课堂的扩展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和前提,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需求,按照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制作。学习者需树立微学习目标,熟知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还应该配合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或者测试,用来巩固所学,同时检测学习者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
2.课堂活动。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从而实现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根据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学习者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进行习题测试的具体情况,提炼并概括出课堂上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进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者分组进行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最后一个步骤是交流思考或者讨论的成果,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反馈与评价,至此学习者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探究。 当下全国职业院校内已经刮起了微课程资源建设和“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之风。基于此教学者应该以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功能的本质,微课程这一教学时间模式,未必能适应于所有的课程。
微课程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显著特征的学习资源,是一种新的探索实践,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角度看,目前并没有足够充足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微课程体系,因此需要加强对微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与实施微课程。在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学习目的的基础上,优化设计微课程内容,用微课程来更好的完善和补充课堂教学。
科技改变生活,同样也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教育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将来。微课程是一个细分的、简化的半结构性课程,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同时又易于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教学资源技术日益云端化和共享化,微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操作起来也越来越便利,这些都为微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与学习、讨论、协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微课程体系方兴未艾,进一步研究微课程设计策略及教学模式,必将促进学生微学习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2]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65-7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百度百科.微课[OL].
[5]李小刚, 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0-33.
[6]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1
[7]陈怡,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李焕亮,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Abstract: The Mini-Lectures is a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hich refers to a teaching activity about a knowledge point or teaching process. Most of the Mini-Lectures are represented by micro-video. Using the micro course, students can obtain information by mobile learning ,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concept of learning. The author overviews the concepts of Mini-lectur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ing principles, and proposes appropriate teach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mobile learning
9.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九
摘 要: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网络化教学的时间灵活性和形式多样性优势,网络教学平台可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补充。如何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思想指导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构是提高网络化教改效果的关键。文章结合梧州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本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际情况,针对课程学习特点,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探讨如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搭建合理的网络化自主学习环境,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环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高校的课程改革当中,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已经成为高校教改的重要走向。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能为课程提供新型的网络化学习方式与教学渠道,打破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作业。因此,如何结合课程的特点与辅助教学的需求,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建构合理化的流程功能模块,使其能提供引导及激发学生自主协同学习的学习环境,达到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成为了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架构的依据与开发的关键。本院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学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考虑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如何在课程改革当中引入适当的教学理念,建构更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环境,是推进网络化教学辅助进程中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Java语言课程课堂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缺乏关联,不利于学生整体专业素养的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属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一项,该系列课程还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先修课程,以及数据结构、数据库、JSP等相关后续课程,这些课程均为培养专业程序开发人员的基础科目,从内容上看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在许多IT培训课程中都设计成为相互关联的系列课程体系作为培训套餐。而在高校,由于这些课程之间的教学安排存在时间间隔,许多学生存在考完即放、学完就忘的问题,没有真正形成整体的知识系统。而Java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基础不牢,将会影响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成为培养具有扎实过硬专业基础的程序开发人才的阻碍。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存在瓶颈。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内容以理论传授为主,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虽然已采用多媒体授课,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演示程序的优势,但是同时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知识,围绕课本内容展开教学,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学习环境单一,学生缺少自主能动性。传统教学主要以课堂授教为主,上机实践为辅;学生学习主要围绕课本及上机指导训练,很少主动搜索其他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而围绕专业知识的讨论及师生的交互更甚为有限。虽然可通过课后习题辅导、组织实验小组等措施弥补不足,但由于时间及空间局限性,收效甚微。而缺乏良好的多元化教学环境,将大大阻滞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灵活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难以形成学生自主消化的知识体系。
(4)训练及考核体系单一,学生缺少自我检核的途径。现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主要通过课程作业、实验实训及考试为主,次数及数量均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从理论到编程技能再到项目开发的大量训练及自我检核的要求。
2.网络教学平台自主环境的建构思想
(1)开放式的通用程序设计课程平台的设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知识体系整体性的认识是影响该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构建开放式的通用程序设计类课程平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Java课程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类先行及后续课程的学习的平台,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掌握情况选择知识体系中的课程进行补充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建构形成整体性的知识体系。
(2)课程引导模块的设计。在网络化教学环境当中,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选择不再是线性单一的模式,所有章节开放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学生自由选择。在没有教师授课的情况下,传统的按知识点先后顺序罗列的方式会缺乏吸引力,学生无法产生逻辑性的学习动机,依然被动学习。因此尝试在课程内容展示前,设计导航式的课程引导模块,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章节知识点的体系结构和学习阶段,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学习不再“迷航”。
(3)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设计。根据学生程序设计课程学?的需求及自主学习认知的过程,可以对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习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知识。在具体教学平台系统的设计中,按照认知学习过程的需要,可以将章节介绍、课件、视频讲解、课后作业和章节测试整合在同一章节页面当中,并根据认知过程对课程资源的次序进行布局。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可以通过设置章节简介栏目,让学生了解本章的学习任务和重点、难点,通过引导动画的方式,引入所讲述的知识点;通过章节列表呈现学习内容;通过设置小动画的方式将主要知识点穿插在课件内容中,使得重点、难点知识通俗易懂;通过视频的方式将案例具体的过程及讲解录制下来,便于学生课后学习;在每章内容页面结尾部分,提供了对应的课后习题,为学生提供练习途径;设置章节测试功能,为学生提供自我测试的渠道。参考网站及资源下载的模块,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网址和课外辅导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及进行知识更新。
(4)设计协同作业的学习环境。在程序设计课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网络教学环境当中,实验实训环节则是仅次于课程内容环境的一个重要模块。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当中,除了提供内容科学的实验指导书外,还在系统中设计了协作讨论、即时答疑的功能。这将为学生提供协同学习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同学分享讨论及老师答疑的方式,共同帮助学生编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5)提供全面的知识测试体系。根据遗忘曲线规律,所学的知识必须通过及时的巩固加深才能真正转化为知识,因此作业和测验是巩固与加深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在系统结构规划中,可设计每个章节页面的课程作业模块,使得学生可在学习环节结束后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检查理解和掌握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在知识测试模块中设计有章节测试与阶段测试两种。对于章节测试,教师可通过随机组题的方式检查学生每个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至于阶段测试设计,教师可在后台根据难易程度及知识点比例进行自由出卷,与实际课程考核衔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测试考核,也可以打印输出实际试卷,用于课堂或期末考核,从而真正实现满足课程需要的目的。
3.网络教学平台自主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基于B/S模式,采用ASP语言结合ADO以及 MS SQLSever 2000技术进行开发。平台系统分前台、后台两大部分,分为管理员、课程教师及学生三种权限。管理员负责对课程生成、用户类别进行管理;教师则可对课程的教学资源、课程通知、课堂内容、辅助资源、试题库等进行管理;学生可通过平台实现课程选择、课程学习、课后作业、答疑交流及自我测试等操作。根据以上建构思想,基于自主学习过程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通用教学网站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及界面如下表所示。
4.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本院程序设计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如下图所示)经历了教师自主研发试用到实际使用阶段,所有课程均已开通,其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已可投入实际教学使用,至今运行良好。通过本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负责教授的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平台,并构建出统一的学科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辅助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平均成绩均比往年有所提高,对课堂传统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
5.结束语
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应用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足提供了极大的补充,通过教学理论分析指导下的网络教学环境的建构,为本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网络化条件,能有效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和兴趣性,提高学习效果。然而本项目所做研究也只处在初步探讨阶段,对如何设计平台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技术更好地推进教学思想的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改善。随着教学理论、网络学习理论的逐步完善以及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必将朝着更成熟、更科学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0.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
一、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以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先理论再实践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实践操作学时也有所增加。但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许多学生在较短的实践操作课程中对专业技能掌握仍然缺乏,职业能力培养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为繁杂,课时相对不足,导致教学深度相对缺乏,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足,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教学方法上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缺乏系统整体的训练,对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完善。[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
(一)分析职业能力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为使网页设计课程构建更符合学生与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调研,结合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企业专家访谈等方式,对网页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展开系统调查,理清网站编辑、网站制作人员等具体社会需求;同时对计算机专业从事网页设计相关岗位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进行对岗位能力等各项内容的调研。同时,高职院校应突破原有课程教学体系,去除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模式,以网站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专业职业技能为目标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网頁设计课程以培养优秀网页制作人员为教学目标,确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构建理念,注重基本实践能力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各类网页设计制作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网页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等能力。[2]使其课程构建既能够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素质,也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制定课程标准
结合计算机专业技术要求以及企业用人需求构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标准。首先应明确能力目标,也即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技术设计与制作网页,具备自主动手、信息整合以及自学、合作等能力;其次为知识目标的确定,要求学生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会使用HTML语言,能够设计与制作网页动画等。此外为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思维,有网站策划能力等。
(三)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课程组教师应深入企业与社会,了解专业最新要求;院校也有必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以工作项目作为载体,将教学融入项目当中,围绕工作过程明确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完成流程,提炼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合理选取工作当中使用率高、典型性工作任务作为学习项目,对网页设计教学内容实施科学整合与序化,同工作实践中的应用组合成功能模块,促进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重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教学模式也应满足教学目标需求,采用工作过程化的模式。具体可通过工作任务、企业任务等针对性强的工作情境引入,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方法等;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为完成网页设计制作问题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则通过“情景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参与网页设计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开发应用能力。[3]
(五)更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实现进一步更新,具体应结合用人单位网站设计制作岗位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全面分解并归结出对应的课程知识点,构建起课程系统,结合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式,明确网页设计、网站运营、网页测试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构件、明确网站架设,提升专业技能。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具体可将学生网页设计实训内容分为独立任务模块,包括模仿操作内容、独立操作内容以及工学结合三种类型,其中模仿操作开展为通过一个系统的网站,引导学生分次完成,使其掌握基础理论以及基础操作技能;独立操作即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工学结合则可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利用工作室项目,组织学生完成实际网页设计项目。总而言之,通过此类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态度,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能够将繁杂、分散的网页设计课程知识点有效整合与分解,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工作化,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网页设计教学应不断研究与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为精确,使学生职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1.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3-9795(2013)02(b)-0082-02
1 “项目课程”的教学法理论基础和含义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项目课程的总体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对接”:课程结构和岗位任务的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能力的对接、教学情境和工作情境的对接。项目课程的核心内涵有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的项目活动为主体。项目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项目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技能、获取理论知识。项目课程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实现了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
2 基于项目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计
以“项目课程”的教学法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行业模块和素质模块。
2.1 基础模块:职场素质英语
本模块以提高职场环境下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单元主题与教学内容,并在其中穿插英语基础语法与写作技巧,同时兼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听力和口语内容,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山东省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为其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语言基础。
根据素质教育通行理论中提到的基本素质和较高素质,结合课题组总结出的职业需求,我们设计了包含八种职场素质的教学内容(见表1)。
2.2 行业模块:IT英语
本模块依据电子信息行业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环节或场景设计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具备在本行业领域内运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的能力;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英语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信息技术工作相关的业务的能力,兼顾交际技能、职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内容安排:见表2。
2.3 素质模块:文化提升
素质模块包括英语技能类、英语文化类、英语应用类等,比如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兼顾学生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
这三个模块中,基础模块和行业模块是必修课程,素质模块作为选修课。它们既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又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应用这一体系,学生在掌握相关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之外,能有一些语用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策略的意识,并最终形成英语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 基于“项目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实验设计与展开
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类型为“不等控制组设计”。实验设计根据每单元话题(项目)组织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交流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学习内容,课后进一步开展讨论、自评和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形成对他们的形成性评价。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活化教材:教师要在授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教材透彻的分析以及决定精讲的内容和顺序,使教材不这么死板,让教材通过教师的调整活化起来。
(2)巧设项目:这是该教学法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项目的设计应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对于项目的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项目目标。
(3)设计活动:“活动”是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包括问答式教学、模拟与角色扮演等等。
(4)提高素质:教师从课堂的主导位置变成了辅助位置,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师和组织者,由此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施。因此,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教学理论知识,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3.2 实验数据及分析
(1)实验对象分析。
实验班和对比班随机指派。本实验选择了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2011级四个班分两组进行试验,这两组学生男女生比例、平均年龄和前测成绩均不存在明显差异。
(2)实验基本数据。
山东省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实验班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实验班最高分为95和92分,最低分为59和53分,平均分为71分;而对照组最高分则是89分和85分,最低分则是28分和44分,平均分为64分。说明试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基于项目的学习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巩固,增大了学习的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益。
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于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是认可的。实验组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提升职场交际能力,是学习英语的良好途径。10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策略更加多样,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目的性更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融洽,学习效果明显突出。
(3)实验结论。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项目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点,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上,大量的任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参与机会,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第二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课程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准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得不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各种资料,然后要自主思考、发挥想象力,通过组织编排才能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三点,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学生要使用有意义的、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这也使得学生的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到了提高。
此外,项目课程教学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课前在任务的设计上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要在课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教师还要转变角色,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的激励者和引导者。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有着无法超越的先进性。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4)存在问题。
教师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容易忽视学习法的指导。课下查找资料时,面对无限的资源,有些学生存在被网络诱惑,偏离主题或者走马观花、蜻蜓點水的现象。课上部分学生有时依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学生只关注自己那部分项目,老师不安排项目时或已完成项目时往往表现得无所事事,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李挥.项目课程:高职教育走向优质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7-09-12.
[2]王余明.对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7-69.
12.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二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开发方面,邱梅等人在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点上做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 以下简称《环评导则与方法》) 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意义、原则、思路、内容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评导则与方法》项目化课程的设计过程、目标、内容、实施与优化,以期为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等提供参考、借鉴和依据。
1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意义
《环评导则与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环保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培养高端高素质的环保技术、技能人才意义重大。但是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与学习的难度较大,在高校课程改革中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但取得的成果不多,实际效果不明显或者难以推广。在当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课程开设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生、本科层次还是专科、高职层次,课程设计都过于理论化、知识化、教条化、程序化,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日新月异的技术体系发展不符,导致出现教学过程、实训实习与现实环境、工作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甚至发生引用文献废止、技术内容过时等情况,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开展《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项目化设计,通过对工作过程及岗位要求的分析,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指标,对指导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原则
课程开发设计既要考虑课程的特点,也要考虑教育教学的层次,还需要结合课程对应的实际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需求。通过综合分析以上这些因素,确定《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2. 1应用性原则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对应的职业领域是环境影响评价,它属于第三方盈利性中介技术服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对《环评导则与技术方法》课程所涵盖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政策的应用,是一个把抽象的技术体系与现实的委托项目结合起来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环评技术的学习、领悟到项目的实际应用之间跨度较大,应用性非常强,不容易把握。在课程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应用性原则这个因素,通过项目化来缩短技术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 2职业性原则
《环评导则与技术方法》课程涉及的内容不像物理、化学、经济、医学那样,有较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它主要是对环境保护相关学科知识、技术的应用,其本身的基础知识比较少,而且直接对应职业岗位,需要与具体工作结合才能显现其特性。就像计算机软件一样,只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与具体的对象结合才能表现其价值。因此,在《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开发设计中,应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项目化,以培养学生熟练开展具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职业能力。
2. 3实践性原则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教学是以学生实践为目的的,为了让学生将技术与项目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项目实践经验对以后的工作很重要,没有一定的实际项目经历,很难进行技术与项目的融合。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都要求必须具备一定时间相关工作经历的人员才能参加考试的原因,也是很多企业将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作为职员招聘条件的原因。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将真实的环评项目开发设计成课程教学项目,使课程项目化设计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2. 4开放性原则
基于《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特点,该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依托于对真实工作项目及其过程的分析、开发。而应用于课程的真实环评项目主要源自于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的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以及合作企业提供的素材资源,然后通过校企合作完成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但是不同的项目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也不可能一个项目涵盖所有的技术应用,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开放性原则,广泛地收集项目素材,为课程项目化开发选择合适的真实项目依据。
2. 5综合性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除了要应用本身的技术内容以外,也需要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识图与制图等多个科类的知识、技能的支撑,而且真实环评项目会涉及到不同的业务领域时,比如化工、冶金、水利、交通等的建设项目,还需要了解这些项目领域的知识,所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以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与方法为主线,对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故在课程设计时,要为其他知识、技能找到切入点,并将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融入设计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3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思路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秉持“技术服务社会、实践融入教学”的理念,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将教师在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中主持过的典型环评项目进行课程特性与环评技术特性的融合,分解成项目分析、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影响预测、环保措施、环评文件等七大模块,构建并设计成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具体思路是“职业岗位分析→课程目标定位→典型环评项目遴选→课程资料整理完善→按照七大模块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与项目化开发设计→组织实施→项目化课程论证与优化”。
4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内容
4. 1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岗位及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分析( 见图1) ,确定《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如表1所示。
4. 2课程内容开发
4. 2. 1典型项目遴选
作为课程教学素材的典型环评项目的遴选,须以代表性为准则,选择的项目要具备时效性、技术应用覆盖广、项目资料完整、报告文本规范、方便教学实施等特点。一个项目很少能同时具备上述特点,所以一般情况可以选择多个项目,以其中一个项目为主体,其他项目进行技术补充。因为环评工作项目在环评资质范围中被分成了轻工纺织化纤、化工石化医药、冶金机电、社会区域等11个类别,而且各个项目的技术复杂性、工作难易程度差别较大,比如涉及现有工程、存在依托、环境保护要求高、中试项目、方案比选、水土保持等情形,所以在遴选项目时,可以分别按照项目类别、难易程度和复杂性进行多组遴选。
4. 2. 2资料整理完善
项目遴选完成以后,要按照课程目标定位、教学要求和环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素材、项目资料的补充,并按照七大模块进行分项整理完善,以便顺利开展课程设计。
4. 2. 3课程内容设计
设计的过程主要是把真实项目与技术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按照教学要求开发设计成课程教学项目( 任务活动) ,它包括技术内容的构建、教学项目的开发等环节。
( 1) 技术内容的构建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的技术内容是以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为参考构建的,构建思路如图2所示。
( 2) 教学项目的开发
在构建了课程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典型环评项目与技术内容进行融合,以技术内容为核心、以典型环评项目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素材资源为补充,按照七大模块开发课程教学项目( 任务活动) ,详见表2。为了便于教学实施,还需将教学项目按七大模块整合成教学项目( 任务活动)设计单,明确每一个模块的课时分配、教学要求、技术导则与方法要点、资讯与素材资料、分项教学项目( 任务活动) 、过程记录、考核评分、知识链接、技能拓展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内容。
5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组织实施
5. 1组织实施的条件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施、专业教师和管理机制等条件配套,才能保障教学的效果。
5. 1. 1教学设施
《环评导则与方法》课程项目化教学需要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配备电脑、多媒体、环评软件、绘图软件、照相机或DV、手持GPS等工具,开发有足够的课程教学项目,并有稳定的用于课程开发的真实环评项目来源,所以最好能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设施,以保障教学需求。
5. 1. 2专业教师
环境影响评价正处于一个体系上升发展阶段,是一项受行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咨询服务工作,目前来说政策发展较快,技术更新比较频繁。因此,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实际项目工作经验,有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有项目资源的储备,还要经常参加环评项目实践、新技术培训,及时把握行业发展的动态,以保障课程开发设计的时效性和持续更新。另外,由于教学任务较重,除了主讲教师以外,还需配备辅讲教师。故最好能组建由主讲教师、实训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共同实施。
5. 1. 3管理机制
因为每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教学过程须实行开放式管理,除了正常教学安排以外,还要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可资利用的学习条件,如文献资料、网络资源、项目资源、实践场所等。
5. 2组织实施的办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 1) 教师分发课程教学项目( 任务活动) 设计单及项目的基本素材资料,并进行项目介绍、技术要点解析和教学要求的说明;
( 2) 学生以每组3 ~ 5人为宜进行项目分组,由项目组长领取项目任务、分配组员工作,然后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可以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咨询教师,按照设计单开展项目工作,完成并提交项目文本,开展成果汇报;
( 3) 然后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批阅,结合教学过程、指导情况等进行项目考核和点评,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
5. 3课程的考核评价
5. 3. 1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部分。过程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完成提交材料的情况、项目过程的文本质量、学生汇报成果的情况以及项目工作过程体现的综合素质等。结果考核的内容包括项目环评文件质量、评审报批情况以及课程考试。
5. 3. 2评分标准
课程按百分制计分,满分为100分,其中过程考核30分,结果考核中项目环评文件报告质量、评审报批情况30分,课程考试40分。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 1) 学习态度: 3分
遵守学习纪律,服从项目工作安排和管理,积极主动地完成课程项目。
( 2) 完成提交: 3分
对岗位工作认识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效率较高,及时、完整地提交了项目文本。
( 3) 文本质量: 15分
按课程项目设计单的要求完成课程项目模块,文本内容达到教学要求,符合技术导则与方法要点的规定。
( 4) 成果汇报: 3分
PPT制作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表述简洁、容易接受,解释和回答问题准确、合理、有据。
( 5) 综合素质: 6分
掌握了课程项目要求的知识,操作技能熟练到位,养成了较好的职业态度,有较完整的项目资料储备和项目工作记录。
( 6) 报告质量: 20分
内容完整,技术应用到位,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技术要求,装帧规范,及时提交。
( 7) 评审报批: 10分
材料准备充分,汇报过程流畅,举止得体,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解释、回答到位,专家建议及意见记录清楚,理解到位; 能根据评审要求进行报告修改,制作修改清单,并报批、存档。
( 8) 课程考试: 40分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出题考试,按照试卷的评分标准进行计分。
6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论证与优化
根据课程项目化开发设计的组织实施及其过程、效果分析,一边实施一边查找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调整典型项目的遴选机制、课程内容构成及顺序、组织实施及考评的细节,逐步达到课程设置的要求。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技术方法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的核心,是环境影响评价教育教学的关键内容。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开发设计的意义、原则、思路入手,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岗位及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为依据,系统地探讨了该课程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开发的课程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及论证优化。
【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推荐阅读: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10-05
刘丽基于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设计10-29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1-05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10-19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10-10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06-16
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07-03
例谈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