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考研经验(11篇)
1.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篇一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硕士笔译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4月21号中午知道自己被拟录取了。说实话,并没有太激动的感觉。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心理素质不行,属于焦虑性人格障碍。从初试成绩出来,到国家线出来,再到川外出复试名单,再到出录取名单。我是一路焦虑过来的。然后过了几天,我就想着在论坛上写点东西,写给自己,也算写给以后考MTI的年轻人。但是那几天一直在武汉,酒店里只有网线没电脑。51假期回家,发现家里宽带欠费停机。又安装了联通的宽带才回归网络世界。于是就拖到了现在。
我是湖北一所二类院校的冷门专业(非英语)的。所以,如果有因为自己学校或者专业不好而犹豫要不要报考MTI的就坚定信心努力复习就行了。有人说复试会歧视非英语专业或者非名校的。但是我觉得,只要你的表现足够好,这些都是浮云。我在复试的时候就主动说我不是英专的学生。老师就问我什么专业。我就抓住机会还给他们科普了一下我的“牛逼”专业。所以,信心很重要。我复试的时候也遇到一个山东的同学,他说自己是三本的。所以说,只要你想考,努力了,成绩之外的因素都是浮云。
为什么要报考MTI笔译呢。第一我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兴趣。大学四年几乎什么也没学到。第二我觉得自己还算比较喜欢英语。第三不考研我就只有找专业方面的工作而我很讨厌。第四我抗压性不行,没准备好进入社会。第五笔译应该比口译竞争小一点。第五翻译硕士不考数学和二外。最开始我之所以报川外只是因为我想去重庆。我老家和重庆接壤。方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和重庆一样。在重庆读书,离家也近。回家或者照顾父母也方便。后来买了很多学校的真题做,发现川外的题目最简单。尤其是汉语百科,几乎是高中的文学历史地理就可以搞定。不像其他很多学校还有翻译术语的名词解释之类的。另外我觉得,MTI考川外比考重庆大学或者其他非名校的一类院校要更有优势。毕竟川外是专门的外语类院校,全国就那么几个。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好好读出来,在西南地区混应该还是可以的。废话就说这么多,我来说说我是怎么复习的。
如果我说我其实不算太认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我装。但事实是,我确实不能算太认真的那类人。在学校,我经常能看到很多同学提着一个考研班发的袋子,装着很多书,拿着一个大水杯。风尘仆仆,满面愁容在图书馆和食堂穿梭。我知道我不是这些同学的对手。因为我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我把自己定义为效率型选手。每天规定多少任务,完成了我就玩。绝对不会多花一分钟看书。我具体说说我自己的各科复习情况。
一、政治。由于高中学的文科,感觉政治编点口水话的功夫还是没有丢的。我大概11月开始看政治。就是买的.任汝芬序列一和序列二。每天看一点,做一点。看完对一下答案就行了。然后就是最后个把月,我报了一个冲刺班。我感觉作用还是有的,常红利老师讲课确实不错,也挺幽默。后来我还在新浪关注了他的微博,发现他确实是个负责的老师,不是单纯的生意人。冲刺班发了很多资料,常红利老师都会讲解。然后我就背答案和那些套话。所以复习效率不错,但是我认真程度不行。最后也才考60几分。不过川外只要总分上国家线之后政治分数就没用了。全看其他三门课的成绩。所以这样说来,考川外的话,专业课比政治重要多了。
二、英语。川外的题目简单是相对的。比如基础英语就比较难。基础英语我的复习就是做专八资料。每天做一套专八就差不多了。我还买了一个留学词汇书。每天背25个单词。虽然到现在基本上全忘记了但是感觉考试的时候还是起到不少作用的。单词始终是第一位的。记不得单词怎么翻译。然后最后一个月买了一本雅思的写作书,背了一点范文和模版。最后我基础英语68分。我感觉川外的题目你做专八的题目就绰绰有余了。至少难度上绝对够了。
三、百科。川外的百科题目真的很简单。高中如果选的文科的话就更简单了。最后两篇文章难度也不大。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因为百科确实没复习。不过考其他学校的同学估计就得下点功夫了。
四、翻译。整体感觉难度也不大。虽然我分数很低。词组翻译基本上都是比较常见的。还有当时很火的“叙利亚危机”这个词的翻译。所以,看新闻关注热点很重要。在我平常的复习中我订得有中国日报,上面有很多比较热的词组自己要多留心。但是除开一些中国特色的词组翻译之外,中国日报的利用价值不大。文章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写的,完全是中文写作习惯。看点什么经济学人和新闻周刊就很好。虽然我看不懂,但是看的时候查单词也是复习啊。然后每天一篇中译英,一篇英译中就行了。无聊的时候看看小说,或者看张培基老先生翻译的经典文章。比如有天我就看张培基先生翻译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当时在图书馆,立马就眼眶湿润了。想着,可要考上研究生让家里的老父亲开心一下。动力又来了。
我的初试复习就是这样。绝对不是最用功的人。能考上估计也有一丝幸运的成分吧。
最后说说复试。上午笔试下午面试。有些是第二天面试。笔试就是英译中,中译英各一篇。难度不大。但是也不简单。进复试之后还是要继续复习,我是因为焦虑,学不进去没办法。下午面试就是先抽签。三个教室。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依次走一圈就行了。老师的问题都不一样。比如问对你抽到的签号有什么想法没。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翻译。你为什么要报川外的MTI。“走进川外走向世界”怎么翻译。你读过什么外国文学作品吗。你对重庆和川外的印象啊。各种各样。基本上没有特别专业的问题。刚好是我喜欢的。刚开始还担心老师会问翻译理论,我完全不知道任何理论。所以,我觉得,进复试之后老师看的都是你的表达能力,口语听力这些。理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后来学的。但是读到大学毕业如果英语发音或者听力有问题,就不大好改了吧。这次笔译进面试有100多,但是后来除开推免只录了60几个。淘汰率还是很吓人的。
希望明年考试的同学都能考上!
。
2.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篇二
近年来,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成果的日益加大, 对口译、笔译类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适应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提高国家在国际的竞争力,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简称MTI) , 首批批准北京大学等15家高校为教育试点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 截至2014年7月, 翻译硕士获准试办的高校已达206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培养更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发展途径, 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发展指引了方向。
自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来, 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就开始与国内的翻译行业合作, 探索培养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途径。2008年9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了《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 (学位[2008]28号) , 允许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报名考试工作, 同时在报考等级考试的过程中可免试部分口译、笔译专业性科目, 只需参加具有实务性的科目考试。这是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 该考试作为国家翻译人才评价的统一标准已纳入职业资格的统一规划。这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职业资格 (水平) 实现有效衔接, 从而促使我国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的特点, 达到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能”标准, 这个通知同时也标志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职业管理机制实现了有机结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通过几年的发展壮大, 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果, 但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处于在探索中总结经验的初级阶段,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仍在研究如何较好的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获得的从事翻译职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 以及如何把翻译硕士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有效衔接, 这些问题存在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些方面。
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视,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大招生, 大量没有职业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攻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行列, 这些研究生英语的理论基础较好, 但缺少实践经验。翻译硕士培养年限一般为两年, 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在经历第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 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一般经过半个学期的实习实践, 但他们要胜任翻译口 (笔) 译的职业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需取得相关的翻译职业资格证书。
相对于学术型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教育,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起步较晚, 在其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 不可避免的是在翻译硕士的培养过程可能沿袭学术型学位教育的模式, 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导师指导、毕业标准等诸多环节都以学术型学位为参考或完全依照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 完全没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 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定职业背景这一重要属性。以前, 我国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时重视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实习实践, 忽视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证书考试的工作, 使在校培养不能与翻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效衔接, 造成了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学位教育后, 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费用去考取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 以使自己能获得在相关行业任职的资格。
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 注重课程设置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特别注重符合职业需求, 力求达成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相互支撑, 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应针对着重培养学生的笔译和口译实践能力。针对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证书考试可适当更新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考试。此外, 在翻译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越来越注重采取突出实践与职业相结合的手段。口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市场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因此, 口译教学应以实践为主, 口译课的内容应完全根据市场需要和实际工作的要求而设置, 目前的口译教学往往离不开外交题材和重大记者招待会、国家领导人讲话等。笔译课程设置主要是控制翻译理论的课程比例, 加大文学翻译的课程比例,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题材的笔译讲解, 过分追求笔译的译文效果, 从而降低了实践课程的实际意义。
(二) 优化教师结构
重视师资能力培养翻译人才, 目前我国的翻译硕士师资水平仍有待提升, 部分学校存在师资不足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该鼓励校内教师接触实践丰富翻译经历, 并给予支持, 为教师开展翻译实践提供必要的平台, 同时注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资深翻译工作者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充分发挥双导师制, 专业指导与实践指导的相互配合。翻译硕士研究生从校内导师学习了专业知识, 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 能够加入到导师的翻译工作中, 参与中外名著、学习书、学习资料等翻译工作, 再经过校外导师对处理实践问题和发展职业技能提供指导和支持下, 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 增强了职业能力。
(三)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终目标, 是相关的职业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这就必须考虑相关职业场所的实际需求,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校内训练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对内, 建立了口译实验室、同声传译室、多媒体教室等为翻译硕士提供了方便的实践场所;对外, 培养单位与一些大中型的翻译公司、政府机关、出版机构、语言服务企业等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基地, 保证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 切实把翻译硕士研究生送到职业培养的第一线。使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职业能力和素质, 真正做到培养能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外语教学, 2010 (7) .
[2]苗菊, 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 (MTI) 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3) .
[3]张旭东, 王颖鹏.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MTI) 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J].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1) .
[4]张淑林, 夏清泉, 陈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有关问题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 (1) .
3.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篇三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念,术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083;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15-05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erminology Training for MTI Students
LENG Bingb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rminology courses offered by 18 foreign universities for their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graduate progra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erminology training is indispensible for MTI student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MTI terminology course.
Keywords: MTI teaching principle, terminology courses, necessity
引 言
翻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应对我国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批准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1]。目前全国已有159所高校取得试点资格。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旗帜鲜明地提出其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近两年来以《中国翻译》为代表的期刊讨论中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办学宗旨、教学方法等内容已经成为时下翻译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当前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已日趋清晰,穆雷在2012年中国职业翻译交流大会发言中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是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2]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语言服务行业和产业所需人才,而今天的语言服务产业是曾经的翻译作坊无法比拟的,其时效性和规模性导致了为提高翻译质量与效率而出现的职能专业化分工。
“不管是一般性译者,专业性译者,还是字幕译者、本地化操作人员,译者都在依次履行以下职能:译前准备人员、档案员——资料员、术语专家、惯用语专家、校对人员、审校人员、编辑、掌握多种工具的电脑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管理译者和翻译任务)。一名译者在履行翻译服务承诺的过程中,同时肩负若干职能。在恰当的环境下,这些职能还会演变成对应的翻译的不同职业。这种演变,在翻译的各部门,尤其是在提供语言服务的行业中得到了体现。”[3]
本地化教学的探讨和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内容的本地化培训的开展就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体现。翻译行业高度的专业化导致了译员的不同职能,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特征的本地化技能培训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在语言服务产业中拥有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的职业技能打下了基础。
本文笔者要探讨的问题是: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是否应该有“译员术语能力培养”的一席之地呢?为提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培训,但近两年讨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将基于前人关于国外大学开设术语课程的引介成果,梳理总结国外术语课程在“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方面的情况,来证实术语教学应该并且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并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开设原则作简要探讨。
一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1.必要性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内在需求
穆雷、王巍巍在讨论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落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如何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问题时,列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学校的八个办学选择方向,其中有六个方向,即通用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传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翻译管理对应的课程组都建议学生研修“术语学”课程[4]。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各个高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进行办学,从以上75%的特色方向都建议开设术语学课程来看,研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非常有必要。
又如,现今学界和翻译界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培养体系中的一个讨论热点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因为“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建立学位论文的具体写作模式、明确评审标准”[5]。陈琳、章艳在当下认同的四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他们不仅对文本翻译的述评写法做了分析,还将术语翻译述评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一种可能范式。同时指出“术语翻译的写作模式还没有付诸实践,囿于认识的局限,具体的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 [5]。由此可见,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研究应当有所作为。
2.必要性二:语言服务产业的重要环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可能成为语言服务产业中的各类从业者,如软件编制者、术语专家、项目管理者、译员(口、笔译)、测试人员等。在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中,术语专家可以被称为“术语表制作者”。随着各种翻译辅助系统的开发和对术语一致性与准确性要求的提高,翻译项目提供者的需求远不止对材料进行翻译。他们对术语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将其视为头等重要的材料,并要求对术语进行特殊处理。正因为如此,即使翻译的各个部分已普遍开始使用辅助系统和翻译机器,术语专家的工作仍必不可少[3]。术语专家作为语言服务产业上不可或缺的职业角色,应该成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nlc202309041247
二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可行性参照
国内术语学专家梁爱林、邓愉联介绍国际上5所欧美大学的术语教育情况[6];李健民还调查了德国15所高校及奥地利和瑞士5所高校开设的术语课程[7]。在此我们来梳理这23所国外大学(两份调查都介绍了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术语学课程,从“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角度入手,来论证:参照国外大学的术语课开设经验,具有一定特色的术语课程是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联系产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注重实用性课程”的教育宗旨,具有开设的可行性。
1.开课层次
在李健民调查的德国15所开设术语课的高校中,有10所术语课程是针对翻译硕士层次,有3所高校术语课程不仅开在翻译硕士层次,而且还用于翻译本科;奥地利排名前三位的大学也都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还有瑞士的两所大学同样如此。根据梁爱林、邓愉联的引介,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也开设了术语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23所高校中设有翻译硕士项目的18所高校,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术语课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欧美大学的翻译硕士项目中,为翻译硕士培训术语能力是一种广泛的做法。
2.术语课程共性
为便于分析、总结规律,我们将18所高校翻译硕士项目开设的术语课内容整理如下:1)德国安哈特专业学院:术语的收集整理方法和术语工作的原理;2)柏林洪堡大学: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导论、建立术语库和术语工作实践;3)海德堡大学:开设与翻译相关的术语工作课程,内容包括术语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4)西尔德斯海姆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科隆应用科学大学:有4个主要课程模块组成,包括术语科学的基础学习,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术语工作的课题实践及术语学论文;6)莱比锡大学:面向翻译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学,传授术语学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7)马格德堡专业学院:术语学工作方法导论、普通术语学课程;8)美茵茨大学:术语学和计算机辅助术语学的深化知识;9)慕尼黑语言与口译学院:专业翻译领域的术语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方法;10)慕尼黑专业学院:术语工作导论;11)慕尼黑外语学院:面向高级口、笔译人员的职业培训;12)萨尔布吕肯大学:包括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应用术语管理软件的实践工作;13)维也纳大学:包括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的术语表、学生日后从事翻译职业后的发展等,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术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关系;面向译员的课程还着重探索如何利用好新的技术,如机助翻译系统、联机(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等;14)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为了把更多的内容融合或者压缩到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有术语管理基本原则和问题导论、术语数据库管理入门、术语管理实践应用(包括练习)、术语库的准备(大约50个术语条目)、因特网通讯和万维网研究、术语与翻译管理的高级应用(如翻译记忆系统和机器翻译);15)格拉茨大学:面向翻译的术语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成果可在最后的考试中作为辅助工具使用;16)茵斯布鲁克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包括3个部分——针对概念的术语工作方法(理论部分)、术语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术语管理系统和翻译相关软件方案;17)日内瓦大学:术语学与术语工作方法导论,以及用于翻译和术语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课程;18)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在术语学导论讲座的基础上,辅之以术语工作、术语学相关工具等实践课程,全面传授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计算机辅助术语管理、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是大多数翻译硕士项目设定的课程。特别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教学方案注重术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具有以上高校术语教学的典型特征。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调查的23所大学中,有3所大学的术语学教学活动提及与企业挂钩。其一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该校与联合国驻维也纳的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展面向高级翻译的术语教育,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其二是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大学,学生在硕士论文的选题中,总是尽量选取那些必须对概念和名称进行双语术语处理且有具体需求企业的专业领域,作为论文工作的研究对象。经导师同意,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第三方委托的研究项目来完成[7]。其三,芬兰瓦萨大学与同行或者业界展开课题合作对术语学的教学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瓦萨大学的在职术语学培训计划就是与诺基亚(Nokia)电讯公司和ABB公司(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联合筹划的产物。此外该校与芬兰一家ABB分公司还有用术语分析的方法为公司开发新的文献著录系统的横向课题[6]。
根据以上对国外大学术语课程的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问题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外翻译硕士项目中开设的术语课程完全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可以成为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置的有力参照。
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以上18所国外大学翻译硕士项目共同的术语课程内容来设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语言服务产业中术语专家的岗位职责描述来安排。正如穆雷所说:“清晰地描述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把握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以进行与人才规格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2]。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的术语专家,其岗位职责一般包括:1)找出所有现存的术语资源;2)找到资源,尤其还要找到能够回答术语问题的信息提供者,这些问题来自企业内部的所有待译文件,有时甚至来自外包的翻译资料;3)创建翻译记忆库并及时更新;4)创建译前词典;5)创建翻译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源,并及时更新;6)就术语的选择向译者提供建议,尤其在使用标准、本地化的地道用法和新词的使用方面提出建议;7)简化资料查阅,更新资料并补充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料;8)告知译者所有与术语相关的问题:新出版的词典、使用标准、修订后的内容、客户评价、典型问题的解决等[3]。
nlc202309041247
此外,梁爱林曾从术语的属性出发,深刻地论证了中国术语学教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术语教学要做需求分析”和“术语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术语能力”[8],由此我们反思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术语教学开展的原则,可以得到如下启发:第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培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只有获取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术语学知识与理论,包括术语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并且有实践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术语工作者。目前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仅在翻译技术类课程中开设术语管理或术语工具课程,无法真正打造学生的术语能力,我国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应当开设独立的、理论和实践平衡的术语课程。第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要重视机辅教学: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语言服务行业培养人才,考虑到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流程特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机辅术语教学将直接服务于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特别要将教会学生使用术语工具、能用计算机化的术语工具开展术语管理、利用好在线的术语资源和术语产品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中的机辅内容可与现有的翻译技术课程打通,以共享师资。第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是面向语言服务产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这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术语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如术语库、词典)或者系统化的术语工作成果。因此针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术语培训,应该在传授基本的术语学理论、方法与原则基础之上,突出实践性和术语使用的标准化,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各试点学校的办学方向,安排个性化的案例教学内容等。
四 结 语
本文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的教育理念出发,基于前人对国际上18所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的情况引介,提出并论证了术语教学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还就术语课程开设原则提出了一孔之见。鉴于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术语课,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培养术语课师资就成为当务之急。庆幸的是,与本地化课程相比,我们开设术语课的前期基础要厚得多。此前,许多前辈都曾提出在中国大学开展术语课的构想,而且他们对教材、师资、教学法等实际问题也曾讨论过,而今面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这样一个更加具体的目标,笔者认为这是术语教学进入大学讲台、术语学在翻译界取得学术地位的一次契机。在此笔者分析讨论了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开设术语学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学课程,以实现一直以来术语学同人在大学开设术语课的夙愿,同时也能为培育我国高层次、职业化、专门化的翻译人才这一跨学科的事业尽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EB/OL].[2012-10-19].http://baike.baidu.com/view/2381566.htm.
[2]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14.
[3]达尼尔,葛岱克.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8-49,57,52.
[4]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31-32.
[5]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譯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6):49.
[6]梁爱林,邓愉联.谈国外大学的术语学教学[J].中国科技术语,2007(6):5-8.
[7]李健民.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26-29.
[8]梁爱林.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34-35.
4.2018翻译硕士考研:软环境 篇四
2018翻译硕士考研:软环境
美国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湾成立,海基会以“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为己任,主要任务是执行台湾当局委托办理的两岸民间交流中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两岸同胞入出境收件、核转,大陆地区文书验证及送达,两岸人犯的遣返,经贸纠纷的调解处理,学术文化交流的沟通等等。其资金来源大多是当局拨款,少部分为工商企业界捐款。
八、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应邀访华。
九、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国、法国、俄罗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席位由俄罗斯联邦接替)、英国、美国。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最初为6个。1965年,通过修改宪章,非常任理事国数量从6个增加到10个。常任理事国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要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这就是“大国一致”规则,通常称为“否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权。非常任理事国无否决权。每个理事国都有1个投票权,程序问题要至少9票才能通过。实际上,在程序问题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拥有否决权。因为安理会会员国就该问题是“程序问题”还是“实质问题”产生分歧时候,就可以把该问题认定为“实质问题”,有人称其为“双重否决权”。
5.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篇五
2016福建师大翻译硕士考研心得分享
主人公不是在学校专心准备考研的那种考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着实很累很辛苦,且一开始都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以后的路该何去何从。经历了这些,我们总结了一下他的福建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心得体会。
我是边工作边准备考研的。确实很累。一开始都会很迷茫。首先是参考书的问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译英就是ZF工作报告了。我本来以为内容没多少。结果10月份才发现一年的报告有60多页。结果我来不及念了只看了几份。也没有熟读。
6.考研翻译硕士冲刺备考三方面建议 篇六
翻译硕士的就业前景是可观的,也是市场急需的人才。要顺利通过专业硕士的备考是不容易的,除了词汇的充足,文学素养也很重要,翻译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经过不断地积累才能逐步的提高的。尤其是备考的方法,一定要正确选择,本文分享一下翻译硕士专业课备考的三个方面,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请看下文。
一、学习方法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二、心理准备
一定要有吃苦的勇气和准备,要几个月如一日地看书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很容易迷茫、懈怠和没有信心,这时候一定要坚持,要和别人做做交流,千万别钻牛角尖,一定要学会坚持,成就竹子的也就那么几节,成就一个人的也就那么几件事……即便最后失败,也要学会对自己说!!“吾尽其志而力不达,无悔矣!”
1、坚决果断,早做决定,决定了就全身心投入。
2、一定要有计划,一定尊重你自己定的`计划。
3、跟时间赛跑。多一点儿快的意识,少一点拖拉和完美主义。考研说到底就是应试,总共就几个月时间,不要心存打好基础、厚积薄发的幻想,直接抓住要害,就可能成功。
三、专业课复习特点
考研总的来说可以说是专业课的较量,公共课过线很容易,但是拿高分很难,专业课中基础英语拿分较容易,而专业2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在基础英语中,阅读题并没有太多的答题技巧,而在做翻译题时的答题技巧则是这里想说的重中之重。众所周之,翻译方法可以被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这两种方法本来就没有好坏之分,在翻译时,考生应该根据具体的翻译材料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翻译,北外的老师对于选取翻译策略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就是:“能够直译的就尽量直译,不能够直译的,就意译。”
参考书方面:简单一句话,学校指定了书,就应该按照学校指定的书看,而且不只要看,还要能背下来,虽然不是死记硬背,但是,基本的文章结构你最好按书里的结构来,把考点和重点一一的总结出来。
答题方法方面:现在想强调一下翻译理论的答题方法,最好采用先将主要理论家和流派的核心观点答出,然后“拆解”主要观点,对其进行详尽的阐述。详细的说,就是要求你将题目中的概念准确说明,最好加上一点自己的理解,不过要以原书为准绳,把书上的点都说到了,在进行自我的发挥,切记不可随意发挥!最后一点就是书写要工整,最好有条目,是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7.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篇七
1 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的必要
一门课程是否具有设置的必要, 主要似应考虑其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学习需要。
1.1 目标需要
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是一门可以与专业紧密结合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只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当前不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纷纷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大形势下, 仅开设单纯为传授语言基础知识性的课程, 从长远的观点看也不失为一个夯实基础、切实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但毕竟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稍远了一些, 在一定程度上势将被压缩, 代之于某些与实际应用结合更为紧密一些的课程, 而科技英语翻译在其中似应占有一席之地。
1.2 社会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发展和全球化速度的加快, 使得我国各行各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社会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仅靠规模有限的英语专业来培养翻译人才, 显然已满足不了我国社会不同专业对翻译的需求, 用人单位也更青睐那些专业精通、外语能力同时又很过硬的双料人才。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条件下,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成功转型屡屡出现,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也并非无此可能。因此, 高校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促使这种变化的发生, 实可谓顺势应时之举。
1.3 学习需要
在课程设置的设计过程中, 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 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成败与优劣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教育改革层层深入, 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入学英语水平已大为提高。虽然各个院校情况不一, 转变时机也还需要根据本校的生源时机进行选择, 但毕竟已使得硕士生教育层次的课程有条件从单纯的语言文化基础类课程向高级应用类课程转化。从实际情况看, 他们也有对词类课程的学习愿望。笔者所在院校研究生处曾陆续对2007-2010级研究生进行课程设置调查。从已回收的293份问卷来看, 虽则所列课时不等, 但希望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者为253人 (占86.3%) , 不希望开设者仅40人 (占13.65%) 。从调查结果来看, 这一实用性课程的开设确有必要。
2 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科技英语翻译与其他课程一样, 主要是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再创造, 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点。在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 应将其建立在科学而合理的基础上。因此, 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似应考虑这样两个原则:内容的系统性和材料的针对性。
2.1 内容的系统性
科技英语翻译是翻译学科下面的一个分支。既如此, 编排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首先就应当考虑到该课程的系统性。
传统的翻译教学基于认知学习理论, 在内容的编排上比较讲究循序渐进, 翻译理论的介绍和翻译技巧梳理得脉络清楚, 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其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之后, 最后可打下相对良好的翻译基础。过程虽然慢一些, 但功底扎得相对比较扎实。只要工作中结合实际翻译需要多加实践, 翻译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当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虽然事事讲速度, 可单凭感觉什么能立竿见影就随时教什么, 当然也能学会一些有用的技能, 但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支离破碎, 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因此, 传统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合理内核,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仍需保持。如果每个教学单位都能有一套内容系统而实用的教材自然最好, 若条件不具备或现有教材中无切实可用者, 即便采取拼盘教学, 也应适当注意整个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2.2 材料的针对性
在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的前提下, 具体选择课程中使用的翻译练习材料时, 则同时应照顾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实践性很强这一明显特点。过于强调经典, 固然也能为学习者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提高学习者的欣赏水平和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免也会发现, 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所减退。鉴于此, 还是需要尽量贴近各院校硕士生的翻译需求为佳, 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
经在本院研究生中调查发现, 硕士生在翻译方面比较普遍的需求大致有三:一是在校期间的学术需求, 二是毕业时的考博需求, 三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专业资料翻译或专业交流需求。在校期间的学术需求指的是研究生为完成学业对翻译方面的需求, 如有的导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对部分专业资料进行翻译、写毕业论文时要对摘要进行翻译以及部分学生在对外发表学术论文时习惯于先写后译再寄出等情况。考博需求则主要源自各高校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在外语方面, 博士生入学考试一般比较侧重考查与该学历层次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 翻译这类应用性很强的题型总是会频频出现在各高校博士生英语入学考卷中。专业资料或专业交流的需求虽然不是每个研究生毕业后都会涉及, 但凡是进入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者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有可能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通过对部分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得知, 以上几种需求比较普遍。
需求一旦明确, 选材的难易度就相对降低了。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适合每一个具体专业, 但针对大专业选材, 使翻译材料具有相对的针对性还是可以做到的。
3 教学模式的选择
相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模式的选择则应更为灵活, 可以因教材、教师、教学班规模的情况不同而不同。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主线来展开的, 但科技英语翻译既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突出特点, 在教法上则注定不能单纯采取传授或曰灌输的模式, 而应当以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原则。目前, 在不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正趋于多样化, 见诸刊物的包括互动式、答辩式、任务式、体验式等。由于教学班规模不是很大, 我们在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时主要以研讨的方式进行, 姑且称为“研讨式” (Seminar Approach) 教学模式, 实施程序主要为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 课前由学生围绕任务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媒体搜集资料或翻译材料, 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首先由个人就任务进行陈述, 尔后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乃至争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此种方式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启发思维, 二是可以拉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深层互动, 三是有助于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 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变量很多, 教学模式也不应当一成不变。一种教学模式在某种教学环境下适用, 换了一种环境可能不适用。在某个时期适用, 在另一个时期可能就不适用。因此,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 不拘一格、不断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凡是适于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者均不妨尝试应用。
4 结束语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须的, 不改革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更不能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因此, 科技英语翻译之类实用性课程的设置是必然发展趋势, 本文仅就其设置的必要、内容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发表了一孔之见, 如何开设得更好, 尚需要我们今后在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探讨和研究。
摘要:“科技英语翻译”是为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英语课程。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与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可避免地在发生着转型与变化。该文基于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调查结果, 探讨了我国理工科院校, 尤其是军队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在这一转型时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问题。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曹曦颖.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 .
[3]陈秀.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5) .
[4]李亦凡.信息技术观照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
[5]秦洪武, 王克非.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J].中国翻译, 2007 (5) .
8.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理工科院校;MTI培养
一、引言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将一种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与将文中的词语用软件作简单过程处理的机器翻译不同,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够利用数据库功能和翻译记忆程序,为翻译人员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这样便能够有效节约翻译时间及成本,同时确保翻译品质和风格的一致性。CAT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技术,也就是当译者在前台进行翻译工作时,CAT的后台同时自动进行语言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
CAT在国内作为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最初是按照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设立在翻译方向课程体系下的一门选修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还是授课方式上,该课程均以课堂理论讲授和掌握翻译软件原理为主,真正与实践结合的翻译活动不多,考核方式也均以给定的翻译语篇为主,学生毕业后仍然无法真正领会和展现应有的翻译技能和方法,甚至造成了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一些误解和偏见。自从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翻译专业硕士在多所高校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一种全新模式,CAT也成为MTI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俞敬松、王华树(2010)以北京大学为例,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课程设计定位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思路。王立非、王进铨(2008)着重介绍了panaconc软件在翻译语料库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张霄军(2010)以英国四所大学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工具和资源课程为例,讨论了我国MTI教学中相关课程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批准开设MTI培养工作的高校中,大多数理工类院校专业英语开设时间相对较晚,与校内强势学科相比普遍较为薄弱,但理工类院校专业的大背景恰好为MTI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条件。如何能充分挖掘理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使得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真正能够发挥其优势,这是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
二、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与CAT课程设计
燕山大学于2011年正式招收翻译专业硕士,在此之前,学校已开设学术型翻译方向硕士课程多年,并在科技翻译与文学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由于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如何既能发挥学校已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科研积累,同时又能借鉴学校在工科领域的强势研究特色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之初,我们已充分意识到依托校内强势学科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雄厚基础的重要性,努力挖掘二者之间合作的接面,而CAT是相比其他MTI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门课程。因为,一方面它具有能够借助英语专业语言翻译优势和翻译辅助软件快速处理大批量翻译文本的强大功能,为理工类项目提供专业而准确的翻译服务;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课堂项目模拟训练逐步使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的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和熟悉项目整个流程及岗位职责,为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设计适用于理工类院校MTI教学大纲中CAT课程大纲的总体思路和培养目标。课程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所涉及的处理翻译相关任务的高级技能,全面了解并深入掌握至少一种国际通行的机器翻译工具的用法,通晓机器翻译和CAT的工作机制。通过前期选修语料库语言学课程,让学生熟悉其基本原理,逐渐掌握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技术与工具进行翻译工作的技能,并依托专业语言服务商和校企合作项目所提供的真实产业实践语料,突出科技类文本翻译实践的比重,了解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学会并自主创建具有理工类特色的双语术语库和翻译语料库。
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对于教师基本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双语交际能力,而且还需要掌握包括最新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在内的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及其他工具(俞敬松、王华树 2011),而纯粹的英语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理工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课程实际要求,因此,我们参照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建设中的经验(俞敬松、王华树 2011),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阶段性地聘请我校及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实践环节。这种以实例讲解为核心的授课方式充分整合了理工类院校传统优势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资源,符合MTI培养目标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要。在具体实施环节,本文提出适应理工类院校的CAT课程的培养模式,即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建设;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建设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践培训。
三、理工科院校CAT课程的培养模式
(1)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目前,国内大型语言供应商和软件开发企业在针对CAT技术开发方面,尤其是适应MTI教学需要的具体软件开发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例如云计算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突破性地实现了翻译、审校的并行工作模式,并且可以在同行的WORD文档中实现自由翻译,不必单独运行任何程序。同时自动断句,支持网络辞典聚合功能。具备翻译协同功能,使译员之间,译员与审校之间实现实时交流与协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国内主流的CAT系统提供了实训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创建自己的教案,在课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提问、答疑的方式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过程。学生对自己翻译的句子没有把握的,可以提出求助,老师将实时看到并可给出指导和改正。求助、指导和改正将自动以不同颜色字体显示,而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做出面向全体学员的回复。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任务素材进行扩展,制作新的任务素材并导入实训平台。任务素材导入时,教师可以参考岗位等级设置素材的难度等级,从而系统帮助老师根据岗位等级筛选对应的素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分析单个学生翻译的以往成绩,这样既可以了解全班教学情况,也可以掌握单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查询与分析,了解学生的翻译情况,针对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在语料库和术语管理系统设置方面,国内成熟的翻译软件开发商所设计的语料管理系统提供专业的建库工具套件,具备术语语料文件上传、术语语料文件导入和导出、术语语料编辑、术语语料审核、语料检索、术语检索、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通过引进适用的CAT设备资源并进行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实训平台为整体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
(2)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目前市场上对翻译人员的各行业专业要求及翻译速度、翻译实战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国内大型语言服务提供商与高校共同建立的翻译实验室,将外语教学和相关企业项目实践活动结合可为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教学素材,而翻译产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平台以及多年积累的翻译项目的管理经验也可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从业必须掌握的辅助翻译工具和软件。根据我校在机械制造、材料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实力,我们鼓励CAT从业教师和学生联合申请有关科技类别语料、术语项目建设等科研课题,联合专业翻译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建课题组,为课题的实施提供各种语料工具。通过联合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不但会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文献和论文提供翻译服务平台环境,逐渐创建以工程技术领域项目为特色的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提高我校各学科学术论文外文翻译水平,各学科外文文献利用水平,而且必将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学科研究中外文文献利用,使其成为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用的语言翻译服务平台。
(3)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翻译实践平台应充分发挥理工类院校现有的教学和实验资源,以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应模拟项目翻译平台为支撑,结合项目对翻译任务进行详细的流程设计和任务分解,以实际翻译项目处理流程和翻译团队成员为参考,针对翻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特点围绕团队的核心成员,设计整个流程,重点突出翻译活动的生产及管理环节上。翻译活动中的非核心流程和成员则可先由项目翻译平台系统通过情景模拟和虚拟角色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实训的针对性,又保留了翻译场景的完整性。我们将现有产业项目纳入到翻译教学环节中来,以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练,并参考翻译团队的实际分工,让师生通过扮演特定角色,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了解该角色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协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等职业技能。通过创建不同的项目组合模式和流程,我们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如何在纯商业模式下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使学校外语教学、翻译课程教学、软件辅助翻译工具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体系。我们通过加强学生在软件辅助翻译学习中对翻译流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技能,为社会培养既胜任外语翻译工作又懂得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模拟项目实践,该翻译实践平台可依托我校工程技术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真正有机会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进来。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而且为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翻译技术支持。
(4)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训与实习。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学生缺乏足够的指导,教材和课后练习内容有限,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以及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就业上面临很大压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因此MTI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巧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仲伟合 2007)。CAT课程的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翻译实训与实习应基于理工类院校在工程技术领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以及校企合作项目中所逐渐积累的专业素材,凭借翻译服务商所提供的专业实训教学平台,以人机模拟实训为切入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对实训平台所打造的各领域的双语稿件进行自主练习,并且采用网络版CAT工具便捷地进行翻译、定义术语、求助、查看指导信息等。在针对翻译能力的单项训练过程中,实训平台系统会根据学生当前的翻译情况给出实时的指导供学生参考。在训练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译文,原文—译文,原文—译文—标准译文3种对照方式,对自己翻译的成果进行逐步查询,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和实践的同时,我们邀请专业项目翻译团队中的项目经理、译员、审校来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学生可组织模拟团队,在平台上开展团队实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后,理工类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所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增强就业能力开拓更加畅通的渠道,而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对实习就业人员开展工作培训,以提高毕业生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综合能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训与实习的模式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机会,同时还能使学生学到企业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网络化技能应用和团队协同等工作模式,创造一举两得的机会。
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行业和专业特色(李丽君 2011),只有立足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优势,通过打造契合时代发展的CAT课程培养模式,将翻译辅助软件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结合,自主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翻译语料库和术语语料库,大力拓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互动,才会使学生获得更具指导性的翻译实训与实践机会。这对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加大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必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丽君. 论翻译专业硕士在理工科类院校的发展[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0-121.
[2] 王立非,王进铨. 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41-44.
[3] 俞敬松,王华树. 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J].中国翻译,2010(3):38-42.
[4] 张霄军. 英国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及其启示[J]. 外语研究,2010(6):76-79.
[5] 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中国外语,2007(4):4-6.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GPA115034)]
9.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篇九
北鼎教育-北二外英语翻译硕士复试经验
复试经历:提前一天报到,找到住的宾馆后就开始复习。
复试分四部分,第一天上午体检,下午外国语水平测试,我二外是日语,进去后先自我介绍,这个提前准备好就行。接下来老师会问你问题,都是贴近生活的问题,比如:你来自哪里、你周末都干嘛、总之很基本的对话,不过我就惨了,之前日语没系统练过听力,老师问问题后,实在听不懂。老是重复再加上提示,再加上自己的猜测,瞎蒙的。真是囧死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啥,最后老师很温柔的对我笑着说她明白了。出来后,我寻思着日语肯定过不去了,日语占10分,要得6分才及格。复试各部分一科不及格都不行,以为自己肯定会输在日语,结果录取后看了一下,日语给了我7分。由此看来,外国语测试老师一般不会为难人,不过也有日语不及格的情况。我的建议是,里头面试的几分钟你不用掌握多高深的语法,因为到那时候紧张的关头,能说出一些词组也行,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好。接着下午6-7点笔试,汉译英(禽流感),英译汉(汶川地震政府工作计划之类的)各一段,允许带字典,不过时间很紧,第一篇英译汉特长,顶多只能查几个陌生单词,有的人最后没答完,可能是第一篇浪费太多时间了。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不过时间要掌握好,翻译的质量要高。第二天上午专业课面试,先在备考室,按初试成绩叫人,我刚过线,所以等了三个小时,大概是11点轮到我,在外头两分钟时间看视译材料,第一篇英译汉是今年的新型禽流感,第二篇汉译英亚洲经济发展。进去后有四五个老师在前面坐着,进去后先报自己的名字,完了就开始视译,到第二段翻译一会后老师打断了,问我你认为与其他竞争者相比,你有什么不同?然后我说我有经验,曾翻译过我们学校土木专业的材料,然后,然后老师直接说翻译几个土木词汇:路基,轨距,我基本都答不上来,我说因为是2年前翻译的,所以忘了。老师最后说:说一个你记得的土木方面的单词,我就记得信号:signal。说完自己就笑了。另一个老师问我在学校的成绩表现,最后就没问题了,让我出来了。我问了一下在那新交的朋友,收集了她的问题:喜欢什么运动,喜欢什么音乐,你是什么样的人……专业课面试我的建议是老师一般不会问很专业的翻译理论知识,之前我准备的都一点没用上,不过最后还是遛一眼,万一老师会问。还有回答问题时,扬长避短,不太擅长的东西千万不要轻易说,因为老师会根据你的回答细节再问你问题。我提到的土木专业翻译就是例子啊,比如老师问你喜欢什么书,一定要说你自己很精通的书,老师说不定会问你里头的细节。总之,说话小心。写了这么多,写自己没怎么用功看书是在显摆,而是让以后的学弟学妹们压力不要太大,放松点。打好基础,北二外难度不是太大。
10.考研 翻译硕士专业四点复习方法 篇十
翻译硕士是要经过一点点平时积累,积少成多才能取得成效的一个科目。当然,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考研专业课考研辅导老师们经过多年的辅导经验,根据这一科目的特点为的考生们制定了基础阶段复习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详细计划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严格来说所谓的基础阶段要划分为两种,因为考生存在本专业考研以及跨专业考研,因此为了考生能更明确自己的定位,进行有目标的学习,我们把基础阶段划分为零基础阶段以及基础阶段两个子阶段。20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安排。
一、学习目标
目标1:了解基本的翻译流派和翻译理论
目标2: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兴趣爱好,基本了解改专业的知识框架和理念,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夯实基础;平时每周一份南方周末了解社会热点和动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目标3:对翻译流派和翻译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总结,列出考点和重点,同时练习翻译材料,了解翻译评分的要求,提高翻译技能。
二、注意要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本阶段学习重在理解,不需强制记忆,但一定要全面。
3)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三、计划掌握
在翻译硕士复习的整体规划中,我们划分了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冲刺阶段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建议在每个阶段考生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计划的精细安排,从宏观到微观,先指定阶段性目标,比如上面基础阶段专业课复习的三个目标,之后以目标为框架将学习细化到月、周、天甚至到小时,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有压力去督促自己学习,圆满完成复习任务、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是在计划的同时广大考生们也要注意变化。因为复习的过程很漫长,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可能面临也中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考生需要将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并不是说今天存在突发事件,那么今天的任务就不需要完成了,而是要把今天的任务细化到后面若干天中取完成。
四、心态调整
11.考研英语翻译八大技巧 篇十一
技巧一:随语境选词义
汉语词汇的意义相对稳定,而英语词汇往往一词多义。英语词汇的最大特点就是词汇意义随上下文的语境不断变化,因此,在做考研英语翻译题目时,考生切忌随意照搬英文词典上的释义,而要根据上下文重新确定某些单词的意义。
例1:Furthermore, humans have the ability to modify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thus subjecting all other life forms to their own peculiar ideas and fancies. (2003年考研英语第61题)
译文:而且,人类还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让所有其他形态的生命服从人类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想象。
解析:很多考生将该句中的other life forms译为“其他生活方式”。而life一词在词典上既有“生命”的意思,也有“生活”的意思,本句上下文讲的是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对比,因此life在这里只能翻译为“生命”。
技巧二:理清句子结构
英语是形合式语言,讲究形式逻辑的配合;汉语是意合式语言,讲究意义逻辑的配合。理解英语句子首先要分析其语法结构,然后才能了解其意义;理解汉语句子则主要依赖各词语间意义的配合。考研英语的翻译题目基本上都是长句,若考生理不清句子的内在形式逻辑——语法结构,便无法理解句子的意义。
例2: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financing of pure science at the expense of technology or vice versa often depends on the issue of which is seen as the driving force. (1994年考研英语第75题)
译文:政府究竟是以减少对技术经费的投入来增加对纯理论科学的经费投入,还是恰好相反,这常常取决于人们把哪个看做驱动力。
解析:原文中变色部分的结构是介宾结构,of是介词,which引导的是宾语从句。大多数考生知道动词可以接宾语从句,但容易忽略介词也可以接宾语从句,因此很多考生将此结构错看成定语从句,认为which是关系代词,指代the issue,从而导致该句理解错误。
因此,考生在考前务必做到对基本的英语语法心中有数。建议考生对长句分析进行专项训练,可以把往年的真题作为训练的素材,反复练习,解读长句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技巧三:化长句为短句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一方面,这是因为英语连词功能强大,可以将数个简单句连为一个复杂句;而汉语中的分句主要依靠标点符号(主要是逗号)连为复句。另一方面,英语中的短语和短句有明显的形式之分,有谓语动词存在即为句子,反之即为短语,短语只能是句子的组成部分;而汉语的短语和短句有时界限模糊,可以将短语当短句使用,如“社会和谐”既可以说是一个“主语+谓语”的短句,也可以视为主谓短语。这样,在英译汉时常常需要将英语长句截分为汉语短句,而截分点一般就是连词和短语。如果句中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可以视为天然的截分点。
例3:①He believes that this very difficulty may have had the compensating advantage ②of forcing him to think long and intently about every sentence ③and thus enabling him to detect errors in reasoning and in his own observations. (2008年考研英语第46题)
译文:①他相信这种困难或许可以扬长避短,②能迫使他长时间专注地思考每一个句子,③也因而使他能在推理和自己的观察中发现缺点。
解析:该句是典型的长句,可根据句意,按截分点将其分为三部分译出,这样易于理解,译文也显得比较通顺。
技巧四:化被动为主动
英语中的被动式明显多于汉语。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强调改造自然,因此在说话的时候喜欢把人作为主体,其表现就是常常使用主动句。西方人恰恰相反,讲究“物我分离”,强调人和自然并非一体,自然可以为人类所改造,因此在说话时常将被改造对象作为主体,多用被动句。所以,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原则之一就是化被动为主动。
例4:But his primary task is not to think about the moral code which governs his activity, any more than a businessman is expected to dedicate his energies to an exploration of rules of conduct in business. (2006年考研英语第49题)
译文:但是他的主要任务不是思考约束他活动的道德准则,正像不能指望一个商人把他的精力用来探讨商业经营准则一样。
解析:该句中的变色部分如果译为“一个商人(不)被指望”明显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要化被动为主动。然而,并非所有的英语被动式都一定要化为汉语的主动式,汉语中也有“被”字句。但中国人使用“被”字句多表示贬义或逆境,“被”字的很多替代词都体现出这种用法,如“遭到”“受到”“遭受”等。因此,若英文句中的动词有贬义含义,翻译成中文时常常使用“被”字句,如下例:
例5:Over the years, tools and technology themselves as a source of fundamental innovation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by 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1994年考研英语第73题)
译文:多年来,工具和技术本身作为最根本的创新源泉,在很大程度上被历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们忽视了。
解析:该句中变色部分用的是被动语态,其动词ignore (忽略)是贬义词,译成汉语时保留被动,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技巧五:前重心向后移
西方人说话一般重心靠前,先表态,后说事实;中国人说话刚好相反,重心后置,先说事实,后表态。如英语中的问候语“Nice to meet you!”,其中nice是表态,to meet you 是事实;汉语一般会说“见到你很高兴!”,其中“见到你”是事实,“很高兴”是表态。在翻译英语长句时,我们要注意将表示作者态度或观点的词放到句子后半部分翻译。
例6:①There is no agreement ②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1999年考研英语第74题)
译文:②所谓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探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用的研究手段,①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解析:原文中①是表态,②是事实,汉语译文则要逆序翻译。
技巧六:化代词为名词
考研英语翻译中常常涉及人称代词指代对象的翻译。英语和汉语都有代词,但却有所区别,英语习惯用代词指代,而汉语习惯重复名词。英译汉时常常需要找到英文原文中代词指代的对象,并将其以名词形式译出,否则,汉语译文会让人感到费解。
例7: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2001年考研英语第71题)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以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排污超标(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解析:原文中的they如果直接译为“它们”,译文就会指代不明,因此最好找到其指代对象cars,将其译为“这些汽车”。
技巧七:化抽象为具体
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例如在“It is a near miss.”这句话中,a near miss就是一个抽象表达,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说法,可将其译为“这真是九死一生。”。汉语中的“九”和“一”是具体的数字,却表示抽象的概念。考研英语的翻译题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其对应说法的抽象英语名词。这些抽象名词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抽象化词尾,如-tion、-sion、-ture、-sure、-ty、-cy、-ce、-bility、-ism等。将这些抽象名词译成汉语时,通常可以采用增加范畴词的方法将其具体化,常见的范畴词包括“情况”“问题”“样子”“态度”“姿态”“性”“化”“度”“论”“品”等。例如,arrogance可以译为“傲慢态度”。
例8:Whorf came to believe in a sort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which, in its strongest form, states that language imprisons the mind, and that the grammatical patterns in a language can produc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culture of a society. (2004年考研英语第65题)
译文:沃夫进而相信某种类似语言决定论的观点,其极端的说法是:语言禁锢思维,语言的语法结构能对一个社会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解析:很多考生在平时复习时从未见过determinism这个单词,以至于考场上无法准确翻译。如果知道英译汉中“化抽象为具体”的规则,就很容易看出该词是以-ism为词尾的抽象名词,因此,可增加范畴词“论”将其译出。
技巧八:化静态为动态
英语的核心句型是“SVO”,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简单句模式,一个简单句只能有一个动词存在,其他词均是静态,英语属静态化语言。汉语的句子允许连动,即两个或多个动词同时出现,如“我拿起书包走向教室”这句话,其中“拿”和“走”都是动词,汉语属动态化语言。在英译汉时,常常需要将英语静态表达转化为汉语动态表达。一个常见的转译规律是,将英语中动词派生来的名词和形容词等转译为汉语中的动词。
例9:They are the possessions of the autonomous (self-governing) man of traditional theory, and they are essential to practices in which a person is held responsible for his conduct and given credit for his achievements. (2002年考研英语第64题)
译文:它们(自由和尊严)是传统理论定义的自主人所拥有的,是要求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因其业绩而获得肯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翻译硕士考研经验】推荐阅读:
北外翻译硕士考研心得03-16
翻译硕士考研百科知识06-19
翻译硕士考研辅导班10-29
考研调剂经验分享:翻译硕士调剂篇03-06
考研翻译硕士英语口译字母图像解析06-29
mti翻译硕士考研热词09-13
2015翻译硕士考研英译汉指导:否定转译 中公考研11-28
俄语翻译硕士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