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2024-09-01

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12篇)

1.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篇一

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工作总结

在本学期集体备课中,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每一位老师努力着、奉献着;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着;用智慧与汗水精心浇灌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田”,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所分配的备课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本学期我们在学校教研组的领导下,切实可行地开展备课组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研讨课文的重难点,课后拓展小练习,反思等;我们互相切磋环节,努力探究课堂最佳教学环节,力求课堂教学的优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我们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提前进行阅读和研究,集体商讨出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出每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每个老师都能在集体备课时候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还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二、团结协作不断完善

在这学期备课中,全体组员拧成一股绳,大家聚在一起钻研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再认真分析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制作课件。然后大家再一起讨论研究,对教案、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尽量做到最好。为了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在缺乏其他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我们组老师挖掘自身资源,依靠集体的智慧,为每个单元出好一张练习。临近期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反馈学习情况,老师们精心组织期中复习,针对本册书的重点难点出好复习卷,使学生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勤于研究大胆创新

在教研方面,备课组成员能积极参加此次的教研活动,活动中人人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详细的记录。并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理念更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为三大着力点,力争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教研新路。

四、我们今后努力方向:

1、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的艺术性,开展备课组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努力提高我们组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严格抓好平日的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入手,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古语“教不严,师之惰”,以此相互勉励。、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将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竞争的学习风气为主,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扩大阅读量,进行有序地专门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

4、尽力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想各种办法,常抓不懈,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悄悄回顾的同时,更深感日后工作的任重道远,引领孩子们在求知路上不断走向成功,让我们自身更加成熟,将是我们永恒的追寻!

2.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篇二

目前, 传统的语文集体备课正走向一条程序化、单一化的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1. 重形式, 轻内容

集体备课时, 任凭备课组长大呼小叫, 招朋引伴, 备课成员依然胜似闲庭信步, 姗姗来迟, 个别备课成员甚至借故身体欠佳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推脱;个别教师由于绩效工资, 害怕别人超越于己不利, 采取“沉默是金”的哑巴原则。传统集体备课最终沦落成为煞有介事、无关核心的空洞的形式主义的载体。

2. 重备课, 轻反思

新课程理念中, 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 反思非常重要, 但现在集体备课中关于课后反思的内容却鲜有耳闻。

3. 重统一, 轻差异

在传统的集体备课中, 有些教师采用拿来主义, 照本宣科, 全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主张和创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各异, 其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安排不同的练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尽最大的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骨干教师, 轻其他成员

学校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 每组常常挑选一位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在传统的集体备课中, 往往是备课组长一人讲经说法, 其他人或是随声附和, 或是“沉默如金”。因此, 最后形成的成果其实并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往往是个别骨干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

5. 重传统, 轻创新

为应付检查, 传统的集体备课往往是备课组长将本学期教材的各章节分给各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各自查找资料, 编写教案, 全然不顾内容是否符合校情、教情、学情。备课组长只是将各位教师的备课汇集复印, 分发到个人。备课组长与教师成为集体偷懒的怂恿者和实践者!

正因为传统的语文集体备课有以上种种弊端, 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新型的集体备课形式喷薄而出, 它以聊天的形式进行, 教师以或立、或躺、或坐、或笑、或说等态势无拘无束地心旷神怡地进行集体备课, 这种集体备课形式就是聊天式集体备课。

二聊天式集体备课的特点

1. 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集体备课需要时间进行保障, 传统的集体备课时间是学校安排的、固定的, 往往是每周一次。而聊天式集体备课突破了传统集体备课时间之拘囿, 可秉烛彻夜畅谈, 也可寥寥数语, 可于日暮, 也可于晨曦, 甚至于上课之前寥寥数分钟。

2. 突破了地点的限制

传统的集体备课地点往往是固定的, 但聊天式集体备课则可以或于曲径通幽之处, 或于其乐融融之家中, 或于风驰电掣之公车之上, 抑或于草庐之中等。

3. 突破了人数的限制

以备课组为单位, 由备课组长组织进行, 全体教学人员参与教学案的制定、收集素材等过程的教研活动。这是传统的教研活动的要求。它往往由本学科教学人员组成, 人数常常是确定的。但是, 聊天式集体备课的人数却非如此。其形式格外地自由不羁, 或三四人, 或十几人, 或几十人等。

4. 突破了学科的限制

传统的集体备课, 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 针对同一学科的教材、大纲等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局限性, 同一学科的知识往往涉及其他学科。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富有个性灵动的学生时, 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在聊天式集体备课中, 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 借鉴吸收, 拓宽思路, 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以求达到集体备课实效的最大公约数。

5. 突破了人情绪的限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和调节。传统集体备课之时, 场面往往庄严而肃穆, 备课成员正襟危坐, 脸色森然, 情绪低落。若有校长莅临指导或其他学校同仁在侧观瞻品赏, 则备课成员个个如坐针毡, 诚惶诚恐。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 备课质量可想而知。而聊天式集体备课恰恰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的, 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敏锐、牢固、活跃, 人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富有创造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很显然, 相对于传统的集体备课, 聊天式集体备课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聊天式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

1. 开放性原则

聊天式集体备课开放思维空间。备课人常常打破心灵之禁锢, 若脱笼之鹄, 放飞心灵, 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开放了自己思维之空间, 培养了备课人质疑之意识, 挖掘了备课人质疑之潜能。聊天式集体备课开放了教研领域:它不仅开放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 也开放了与本学科有联系的学科内容, 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得以交融, 得以拓展。聊天式集体备课开放了教研时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 可以在课前, 也可在课后等时间自由交流。

2. 民主性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集体备课时的拘谨、骨干教师的一言九鼎, 其他教师的人云亦云, 聊天式集体备课创造了一种更民主、更平等、更宽松的相互合作的教研氛围。这既可使教师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 在教研中像亲人拉家常那样亲切、朋友聊天那样友好, 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讨论交流, 相互沟通, 共同提高, 这无疑培养了教师们合作、研究、创新的教研精神。

3. 个性化原则

传统的集体备课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与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方面都过于统一, 甚至连教法都整齐划一。再加上备课组长的权威性, 教师们往往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 囫囵吞枣, 完全照搬。魏书生先生曾告诫我们:“一个教师, 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 不是去证明, 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 不加任何改变。”因此, 在聊天式集体备课中, 教师常常要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实事求是批判地吸收集体备课生成的智慧, 设计出符合本班实际的、符合自己个性的教案。

4. 批判性原则

心理学认为:“疑, 最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与传统的集体备课相比, 聊天式备课对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的特点。教师时时体会到山重水复般的迷惘与疑虑, 孜孜不倦的执著与痴迷, 蓦然回首的发现与狂喜、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整个教研过程因为有了教师批判性的参与而绚丽。

5. 记忆性原则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对记忆的作用明显。这是因为积极的情绪能激起识记活动的有意性, 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迅速地激起识记活动的有意性, 促进了识记的自觉程度, 使记忆达到最佳效果。消极的情绪状态对记忆的作用则相反。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 聊天式备课人员则改变了传统集体备课中教师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对教研内容的暂时性遗忘, 大大提高了知识、能力水平的发挥, 也加深了对教研内容的记忆。

总之, 传统式语文集体备课虽有优点, 但弊端明显, 而聊天式因为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 开放、合作、研究、批判、创新的教研精神而美丽, 所以, 语文集体备课时, 我们应在发扬传统式优点的同时大胆采用聊天式, 将教师自觉、自由地凝聚在一起, 思索、研讨、质疑、反思、争鸣、创造, 使每一位参与者的成长路途中都流溢着创造的灵光、智慧的异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浅议小学语文的集体备课 篇三

集体备课是同年级、同专业、同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由中心发言人主持,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展开讨论,求得共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的出发点是让教师合作研讨,以集中群体的智慧,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扬长避短,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高效率地进行,使其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小学语文的集体备课其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集体备课的具体流程:

一、制定备课计划

(一)确定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二)首先要研究本册语文教材的特点、本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分析本年级学生的学情,制定本学期本年级本学科教学计划和各组教学计划。

(三)确定每次备课的时间、地点、集体备课内容及每次的主备教师。

(四)提出本学期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五)要求一个年级要“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统一单元考核。

二、个人初备

(一)基本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标》,依据“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备出本学期、本单元、本篇课文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备出单元间、各篇课文间知识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备问题的预设及设计意图。

(二)备课内容

1.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细化,提出明确的学生三维学习目标。

2.教学资源: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需求,认真钻研捕捉包括语文教科书在内的所有教学资源,精选并创造性地整合和使用。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精心研究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学习。

4.学情:通过恰当的方式,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设学生学习的起点、梯度作准备。

5.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师应提供的帮助和指导,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

6.教学媒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并适时、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7.课堂流程:(预设各个环节可能需要的时间,突出重点,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学主要环节——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小结——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和课后)

(三)编写好教案

教案要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操作性,要有利于各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三、集体研讨

教师把自己的教案(初案)完成以后,交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进行集体研讨。研讨时由主备教师采用小学语文“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设想、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流程以及为实现目标采取的教学手段,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阐述学生在本册、本组、本课的知识积淀。学习本册、本组、本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方案。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求做到:

(一)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进行重点段落的阅读分析以及如何过渡衔接。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怎样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及其设计意图,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

(四)说作业设计:说每一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说学生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力争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预见性)。

(五)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然后全备课组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四、主备教师试讲

根据备课组优化的教案,主备教师首先在备课组教师中进行试讲,然后依据上课的实际情况由全组教师进一步总结和不断完善,从而确定教案,打印教案,交给本年级语文教师使用,以便资源共享,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

五、二次备课,上课

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所得教案进行增、减、补、删,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使其能完全适合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

六、课后反思

备课组教师授完课后,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所得所失,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相互进行交流、学习,促进每位教师的快速成长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集体备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集体备课成员应有“备”而来。集体备课是通过教研组或备课组“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过程而完成的,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每个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应就所备内容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集体的智慧加以取舍、完善,形成高质量的教案。

(二)要集体合作与择优分工负责相结合。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事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教师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合作,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搞好集体备课。

(三)坚持集体备课,施教时又不失个人风格。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要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集体备课,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个人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

(四)集体备课应注重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教学中,学生情况的变化,教学中的新情况,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原因,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地改换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4.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发言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遵循新课标精神,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实践,经过2天的讨论,补充和修改,对本册知识点做了梳理,并用这课知识树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我们把全册知识点分为三大板块:基础、阅读和综合运用,下面我将顺着这三个板块和细分下去的点做一个阐述,并把侧重点放在我们年级组普遍认为的重难点和易错点上。

一、基础

(拼音、识字写字、偏旁、笔顺、查字典和仿句造句)

1我们这次考试拼音失分较多,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轻声(孩子的子),前后鼻音(领)平翘舌音(怎么的怎)掌握不好。

2识字写字是我们低段的教学重点,一类生字220个,二类生字432个,要求我们落实在每一个字上,一类生字还要求按正确笔顺书写,书写规范,正确,注意间架结构,所以花在识字写字上的时间是最多的。

3本册还有一个重点是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在每一个单元都有设计,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查字典重点是要教会学生拿到一个字会找它的部首,这又回到我们字形结构和笔画上了。

4这册的句子主要形式是仿句和选喜欢的词语造句,一般是在课文中选一个句子,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写,难度不大。

二、阅读(读 背 积累)阅读在低段来所占分量不是特别重,但是我们这次考试也是丢分较多,所以阅读也不能轻视,要从低段抓起,我们准备从下学期加大课内课外阅读量,阅读的专项训练也要跟上。这里我们把它分为读、背和积累3个板块。

1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 2背是指这册我们要求背诵的7篇课文和7首古诗。积累,阅读必须要有大量的积累,不管是课内外,都要随时随地积累好词佳句。

背诵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是问题,但是遇到按原文填空,容易写错别字,这也是一处值得注意的地方。

三 综合运用(口语交际 写话 综合实践活动)

1一般在每个语文天地有一个口语交际,也可以贯穿在课文中,比如我们年级2班,在上完《小马过河》这课,就利用孩子们都喜欢这个故事的契机,开展了一次不错的口语交际活动; 这学期,我们年级的孩子最开心的是我们语数学科举行的“跳蚤市场”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买卖二手物品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大方有礼貌地与人交流,也学会了认识人民币;孩子们都期盼着什么时候再举行这样的活动。写作方面主要是看图写话,这个学期还有应用文 日记和留言条,在看图写话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对写话感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同时学会正确使用常见标点符号。日记和留言条,把格式写对很重要,我们年级的老师总结了上口又好记的儿歌,比如留言条:称呼顶格加冒号

二行正文空两格

署名写在右下方

日期写在署名后

以上是我们年级组的梳理成果,还不成熟之处,敬请指正。

5.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篇五

时间:2008年9月10日

地点:河头店镇东大寨小学多媒体教室

中心发言人:王友明

单元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编排教材,共安排了四篇文章。《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作家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的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之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正确读写“杰出、修筑、施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之情。

3、让学生通过读书,树立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

4、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

教学重难点:

1、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教学手段:读中感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等。

课时划分:

6.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蝴蝶谷”名称的由来,凭借课文想像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1.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2. 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简介课题:两山之间的部分称“山谷”,有的山谷聚集着大量的蝴蝶,称“蝴蝶谷”。台湾的蝴蝶谷最为著名。

二、预习课文,检查字词。1. 生轻声读课文,要求:

圈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同桌合作,相互检查字音是否正确。2. 再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3. 检查预习词语和生字。

4. 随文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有语气的朗读重点句子。师:听说要去蝴蝶谷观光,生字娃娃们可高兴了!“赶”在哪句话中?找出来读一读。

蝴蝶们是怎么赶来的?“赶”字怎么记?(指导识记方法并扩词)它们千里迢迢赶到这里聚会,心情怎样?这句话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识记生字:丛、季

小结: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要学会科学地选择最合适的方法。1. 师:赶来聚会的蝴蝶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理解词语: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你能读出来吗?

2. 师:为什么每年春季会有这么多的蝴蝶赶到蝴蝶谷呢?读第一段。

识记生字:源、茂、祖

3.“撒”在哪句话中?读一读。怎样记?(情景记忆法)识记二类字:瓣、缤纷 指导朗读。

4.喜欢黄蝴蝶吗?找出描写颜色的词(金光灿灿)。识记生字:耀、景(组词说句子)

5. 师:蝴蝶谷迷人的景象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齐读最后一段。

识记生字:批、翩

6. 回顾全文:台湾的蝴蝶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识记了生字,理解了词语再读课文,会更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吧。

7. 写字指导。

针对学生指出的难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描红,重点练习四个字。

8.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台湾的蝴蝶谷 色彩斑斓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迷人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以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为主线贯穿全文。重点放在识记方法的指导与运用,让学生学会科学地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教师适时地总结、提炼,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拓展识字方法(如:“情景记忆法”)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好重点句子,进而理解整篇课文,体现了《课标》中低年级以识写字为重点的阅读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台湾的蝴蝶谷》集体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在美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写会剩余生字,做写字作业。

3.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4.进一步感受台湾蝴蝶谷的美。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学具准备:课本、四线方格本、词语积累本、铅笔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生字 a.开火车读生字 b.齐读生字

三、背诵课文 1. 第一自然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 a.填空 b.齐读第一段 2.句子一:

师:听说蝴蝶谷里的蝴蝶很多,这么多的蝴蝶是怎样聚到山谷里来的?

“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花丛,()树林,()小溪,()山谷里来聚会。”

a.指名填空 b.指导美读 c.背诵句子 3.句子二:

师:这么多的蝴蝶聚到了这里,于是山谷里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

a.指名填空 b.指导美读 c.背诵句子 4.句子四:

“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a.齐读句子 b.指导美读 c.背诵句子 5.背诵整篇课文

师:蝴蝶谷美吗?课文写得也很美,想不想背诵这篇课文?

四、写字

师:优美的诵读令人陶醉,一笔好字同样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下面我们来写字,好吗?

a.做好写字准备

b.观察剩余字,描红。

c.布置作业,每个生字抄写两遍,要求:书写工整,笔画舒展,字体大方。

五、积累

挑选备课中你喜欢的好词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六、结束 教学反思:

7.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篇七

关键词:集体备课,图书馆,拿来集思广益

“这节课注重了实践性, 又注重知识学习与能力建构。”“学生展示具有活力和张力。”……当区级公开课《走进图书馆》得到如此评价时, 我的内心感慨万千, 这节课凝聚了众多老师、学生的共同智慧, 是集体备课的结晶。从这节公开课的生成“窥豹”, 可见语文集体备课之“一斑”。

一、集体备课, 学生亦角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除了同组的语文老师, 我们特邀了几位同学参与, 想听听他们对这节课的想法, 结果出人意料。

对于介绍借书流程, 同学们认为纯语言阐述过于单调且不直观, 最好通过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 并自告奋勇担此重任。后来他们果真先预习了借书知识, 去了泰州图书馆, 在一般不允许拍照的情况下争取到图书管理员的同意, 拍摄下借书流程, 使听课的老师和其他同学一目了然。

对于卡片展示, 同学们认为光呈现制作好的卡片于展台上, 然后点评缺乏生命力, 最好由制作者根据设计意图上台介绍。比如被文字的优美打动的可以声情并茂地将摘录内容朗诵出来;被文字内涵打动的可以畅谈自己的感悟等等。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再进行点评, 会有一种思维碰撞的火花与激情。课堂采纳了此条建议, 卡片介绍与评价环环相扣, 同学们意气风发。卡片环节成为整节课的一大亮点, 听课老师被深深触动, 有老师课后即表明回去也要好好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能力。

学生在集体备课中的参与为优化课堂提供了助力, 他们也应是集体备课的主角。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又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亲历言语实践才能获得。因此, 他们是活动的主体。这个主体不仅仅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还指学生与教师一样同是课程的策划者、实施者,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如上例所示, 集体备课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可以为教师提供很多点子。教师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点子使教学的质量更高, 效果更好。而且在信息化的今天, 学生往往拥有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 他们也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因此, 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 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引导他们参与集体备课, 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绚烂火花。反过来, 教师成熟的经验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提高分析文本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密切教与学的关系, 充分发挥合力。

二、集体备课, 奉行拿来

集体备课的时候, 老师们不吝赐教, 让我感动, 更让我受益匪浅。面对林林总总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我思考着, 梳理着。

一位老师建议整节课找一位学生主持, 老师在一边观战, 彻底放手给学生。可我总觉得这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有差池。少了教师的参与, 似乎不太像语文课, 更似主题班会展示课。最终, 我决定不放弃“导”的身份, 与学生共赴“战场”。

一位老师对现场检索进书库查书的环节表示担忧, 认为会耽误时间, 会冷场。我觉得走进了图书馆, 书库近在咫尺却任它形同虚设有些资源浪费, 肯定会留下遗憾。于是我将介绍借书流程环节与进书库查书同期进行。果然, 当同学们了解完借书流程时, 两位进书库实地演练的同学已拿着“战利品”凯旋等待展示。环节紧凑而自然。

由此可知, 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的智慧要有选择地、有补充地衔接到自己的课堂上而不能完全照单全收, 要奉行“拿来主义”。

奉行“拿来主义”, 关键是知道拿什么, 这就要求集体备课必须是以个人钻研为前提。若没有, 就与新课程提倡发挥教师个人特点与个人教学艺术的观点相背离了。集体备课不是把教师变成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 每人负责一个环节, 生产出整齐划一的“规格产品”,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前期准备, 结合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取长补短, 再进行二次备课。重要的是在集思广益中明确能够与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实际、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符合的内容、方法。

不仅如此, 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情来对集体备课的精华进行调试。比如在卡片展示后本来设计了卡片收集整理环节, 但是同学们热情洋溢, 争相点评, 若不打断, 时间安排就不够了。可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 当学生思想的火花熊熊燃烧之际, 教师不能为了既定的教学流程而扑灭它们。于是我临时取消了收集整理环节, 找时间再补, 让学生继续大显身手, 而这个环节也成为给听课老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亮点环节。所以集体备课不能是定案, 而应是预案。预案的调适原则, 是学生的思维、表现推着老师走,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正所谓“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一节课折射了集体备课的优势, 引发了我关于集体备课举措的思考。但所谓思考, 亦只是冰山一角。教无止境, 学无止境, 愿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且行且思, 充分挖掘集体备课的内涵, 将教学活动由个人艺术变为集体智慧的舞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杨顺昌.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有效集体备课的探究[J].学周刊.2012 (10)

8.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讨 篇八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集体备课,是借助资源共享、集思广益的方式提高教学成效的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效果的策略进行了详细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集体备课  有效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利用集体智慧探究最佳教学手段的途径。这一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的教学效果,并且还为教师提供了经验交流的机会,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集体备课效果,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推行探究式备课法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雷同,传统的备课过程也是以“怎样教”为中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集体备课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怎么学位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也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不断加深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利用多位教师的集体智慧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教材,合理划分每篇课文的知识类别;清楚把握每一章节、每一课文中的学习重点、难点;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并以“学生怎么学”为中心探究出一些科学生动、灵活、有趣的的教学手段,以满足多种层次、多种性格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初中语文集体备课中,通过探究活动,教师不仅对教材有了更深度的把握,并且在沟通与辩驳中相互之间也有了很多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上的分享,最终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重视备课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学科素有“大语文”的称号,其所涉及的领域和整个生活等同,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阶段,就放开眼界,不要把备课的内容只具局限于有限的教材,而应该将其与鲜活的、丰富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新课改倡导实践教学法,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以生活化备课方式践行新课程理念。在实际备课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各尽所能,尽量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中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以帮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及实现相关知识的拓展,不应只拘泥于有限的教材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逐渐养成生活化备课观念,习惯于将现实生活作为备课素材库,随时从生活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料。只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有话要说,才愿意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教师与同学分享,最终激发其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中取材的集体备课思路, 真切地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并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积极建设充满活力且足够开放的语文新课堂”理念。

三、鼓励学生参与集体备课

新课标倡导学生要在参与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而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初中语文的集体备课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与教师享受同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与途径,并且他们还拥有异于教师的独特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教师主动邀请学生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在与学生沟通中,往往会碰撞出意外的智慧火花,让教师更清楚怎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集体备课活动时,应积极摒弃传统的备课观念,将以往封闭的备课模式完全抛弃,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备课中来与学生一起备课。学生参与备课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搜集备课资料、评价教学方法等,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大大丰富语文教学的备课途径,最终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高效备课

当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可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效果与效率。在集时体备课应做好以下几点:①语文组集体商讨,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等。②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依照备课组的具体要求精心书写教案、制作课件,并交给小组长审阅后上传到事先指定的邮箱,每个备课人员都能共享该邮箱的资源。③每一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都要使用集体备课中商定的教案与课件,并及时反馈真实教学情况并客观评价教学课件及教案的优缺点。④在教学反馈后及时修改与优化教案与教学课件,然后保存留用。⑤初中语文备课组在整理完本学期所有课件与教案之后,将电子版打包传到教务处邮箱进行审批,最后保存到学校的教案及课件库中。⑥学校定期更新课件与教案库数据。这样一来,一个学期结束学校就能保存完整该学期的所有语文教案及课件。对下一学年的教师来讲,只要对这些优化过的教案与课件进行细节上的修改即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大大减少了未来同年级语文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能保证教学资源的优越性。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集体备课,不仅为教师深层次、多角度解读教材开辟了新途径,而且还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技巧分享搭建了平台,有利于设计出更优质的课件与教案,为提高教学实效创造条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俊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5(07)

【2】陆娜.浅谈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J】.软件 教育现代化,2015(17)

9.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篇九

主备人 :张永锋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1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让学生给以下三个句子断句: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基础梳理(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传: 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5.其 ⑴始舍于其址。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⑶距其院东五里。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⑻问其深。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⑿盖其又深。⒀则其至又加少矣。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归纳:请把以上“其”的用法归类,归纳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我”。

3、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18);语气副词还有其他用法,如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连状)(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6).火尚足以明也。(连状)(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归纳:请把以上“以”的用法归类,归纳有哪些用法?

1、介词“因为”(1)(11)

2、连词“因为”(2)

3、连词,表目的“来”(4)(6)(5)(10);相当于“而”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 今义: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今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3)(8)(9)

(今义:

4.于是余又叹焉。古义: 今义:

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作业: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课后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品读课文 教学过程: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小结: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

——必修二第二单元

备课组长:张永峰 主备人:郑海霞

一、单元内容概要

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内容完全按照古典诗歌发展顺序编排。首先有《诗经》,它是诗歌创作的源头,接下来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出现时异军突起,衰落时很少再有人采用。《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三首》中《涉江采芙蓉》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产生于汉末,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对于阅读陶渊明其他作品也很有用处。总的来讲,本单元的诗作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有民歌,也有文人创作;有鸿篇巨制,也有短小之作;有四言、五言、还有骚体。其中,《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重要源头,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又为唐代五言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1、强调课前预习,自主习得。《诗经》和《楚辞》里生僻字及一些特殊词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给学生初步阅读疏通文意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按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意,并将一些字词读音和意义记住。如:“匪我愆期”中“愆”的含义,“偭规矩而改措”中偭的读音及意义。

2、强调识记、背诵。文言文知识点比较琐碎,需要识记的内容有文学常识,比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喻为‘乐府双璧’”,等等,另外,要加强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巩固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完成知识的迁延,光有课内的强调还不够,需要结合课外习题精讲精练,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完成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3、朗读时,要让学生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诗经》是四言诗,由两个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但缺少变化;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有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上下两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又不乏韵律感;五言诗也是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相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活泼,韵律感强。

4、要分清《诗经》和《离骚》里特有的语助词、语气词等,否则容易造成理解错误。比如:“言既遂矣”和“静言思之”中的“言”为语助词,“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及“岁亦阳止”中的“止”为句尾语气词,“謇朝谇而夕替”的“謇”是具有楚地方言特色的句首语气词,等等。

5、比较阅读,加深印象。在比较当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认识。比如:《氓》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同为婚姻生活中的悲剧形象,可引导学生探究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的社会根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忠君爱民、以身殉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弃官场、心向田园的陶渊明形象的比较,他们都对黑暗现实做出了反抗,选择却截然不同,两人在文学史上又都是值得称颂的光辉形象。要学生懂得品评人物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主观臆测,挖掘积极优秀的作品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引导。

6、引导学生从课内挖掘并积累素材。平时作文中发现学生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而且内容乏味肤浅。本单元所选诗歌篇目,无论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形象,还是作品中塑造的客观形象,都具有其可悲、可叹、可歌、可泣之处,毕竟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是在老师的引领下有较深层次的认知,作为写作素材用起来更能得心应手,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也是写作素材重要来源之一。

7、总结概括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了解诗体的变化。前面说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完全按照古典诗歌发展顺序编排,唐诗宋词元曲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篇目,所以建议本单元学习完之后,引导学生概括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诗歌史能形成整体上的宏观的把握和认知。

三、课文内容简析与教学设想

1、《〈诗经〉两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其“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历代文人骚客从中获益众多。课本选入的两首中《氓》偏重于叙事,《采薇》则重在抒情,但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都是丰富复杂的。

《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女子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鉴赏本诗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是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本环节可结合女抒情主人公对男子称谓的变化来探讨;

二是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探讨其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 三是引导学生明确赋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尤其要提到的文中三四两章以桑树起兴,善意劝解,并以此喻女子容颜由盛转衰,婚后时光的推移,还要点明文中三写淇水的作用。《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退伍士卒对军旅生活的回顾。教授本诗时主要抓住三点:

一是分析前三章语言上采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二是鉴赏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艺术手法;

三是探究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思归之急切,戍边之辛劳,爱国之浓烈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2、《离骚》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政治抒情长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伟大思想和人格。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九死而不悔的执着,给后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不尽的精神动力。教授本诗时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屈原这位伟大人物和“楚辞”的基本知识。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应的材料,上课时资源共享。

第二,讲述课文时,首先,强调朗读,体味“骚体”的特点。其次,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义,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最后,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屈原与众不同形象的句子,仔细感知屈原的形象特征,明确屈原的伟大人格。第三,明确赋比兴手法手法,“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及意蕴。

第四,课文是节选部分,可适当介绍其他部分内容并摘抄《离骚》中的名句要求学生熟记。

3、《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和是民歌《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对后世影响巨大。

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授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布置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复述故事大意。第二,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常见实词的意义,特别是“相”的用法和诗歌中的偏义复词。

第三,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了解封建家长制度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第四,分析刘兰芝人物形象时应抓住文中的三处铺陈来分析。

第五,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以及在尖锐矛盾冲突和曲折故事情节中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第六,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4、《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的思乡之情。鉴赏本诗时,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要把握哀怨基调,读出层次感,体会抒发的感情。

《短歌行》要求学生明白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10.4.24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篇十

主备人:石霞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区别形近字。2.能体会反问句中的语气。

3.说说自己生活中动脑筋解决的事情。4.能看图讲故事。5.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基础知识训练。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区别形近字。2.能体会反问句中的语气。

3.说说自己生活中动脑筋解决的事情。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比一比加点的字。

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看这些字有什么区别? 2.查字典,看这些字还能组成什么词?

二、读一读,体会句子的语气。

三、给学生介绍陈述句,反问句。

1.说明反问句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强烈。2.学生自己读句子。

3.说说两个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四、说说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2.评价学生动脑筋想的办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动脑筋解决问题。4.说说图上的内容。

让学生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

1.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六,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说说瓦特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平时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3.让学生读课文说说瓦特看到水开了时壶盖为什么会动? 4.他由此想到了什么?

七、扩展活动

1.肯定学生的说法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断的研究。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说说你在平时对哪些现象产生了兴趣?

4.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时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感兴趣的事。

八、总结全文

1.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2.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想对瓦特说点什么。板书设计:

壶盖为什么会动

瓦特认真观察会动的壶盖

发名了蒸汽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2.评价学生的说法。3.学生自由朗读短文。

二、反馈:

1.让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 ——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 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作业设计: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 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完成课后作业2、3题。

四、作业设计

(一)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2)dé()(3)děi()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2)把弯由的伸开()

(3)爽快()

(4)一个劲儿地()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2)只有()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象 一()秤

一()船

四()柱子

两()树

一()线

(三)比一比,组词。

官()称()柱()象()

流。齐读(蒙上拼音)。

6.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呢?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指名介绍。

从前有一只狮子,他力气很大,脾气也很大。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根本不把别的动物放在眼里。

2.自由读,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生谈不同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默读,思考:狮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师板画。他心情怎样?读词:又疼又痒

(三)学习第三----七自然段

1.狮子用了哪些办法赶走红蚂蚁呢?结果怎样?默读3---7自然段,用~~~画出。

2.汇报。

3.刚开始:

①出示: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可是累得筋疲力尽,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

自由读,找出描写狮子动作的词,师用三角形标出。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狮子此刻的心情。指名读,你从狮子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结果怎样?指名读。板书:赶不走。你什么时候有过筋疲力尽的感觉?读词:筋疲力尽。带着体会读3段。你觉得此时的狮子的心情怎么样?

②他的伙伴小兔看见了,蹲在一边干什么?他笑什么?

③狮子见小兔在笑,有什么反应?理解“恼羞成怒”恼什么?羞什么?怎么怒的?请生读狮子的话?大组读

4.后来:

一句话提醒了狮子,他纵身跳进河里,河水立即把红蚂蚁冲走了。

①后来怎么做的?这个办法好吗?从哪儿看出的?(立即)狮子有没有费劲?

②他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板书:提醒)指名读兔子的话。

5.对比读,体会

①再来看看狮子刚开始是怎么做的?引读。后来——引读。

②这时的狮子会想些什么?

③刚开始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后来跳到河里,毫不费力就把红蚂蚁赶走了,这是为什么?

四、总结教育,点明中心。

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看看兔子想告诉狮子什么?齐读。(板书:动脑筋)那么狮子明白了吗?他明白了什么?

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

一、导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瀑布吗?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2.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出示教学挂图

二、教学认读生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2.把不认识的字,小组讨论解决。3.小组讨论解决不认识的字。4.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认读生字的? 5.提出应注意“瀑、叠”。

三、初读课文

1.师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3.师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双手()的歌声(()的家长()的祖国(()的妈妈()的水桶(2.找朋友(连线)。

高兴地 跳着 仔细地

顺利地 点头 紧紧地

兴奋地 完成 沉着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中的生字。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能理解文中的比喻句。4.能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教学方法:朗读法、观察法

0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主备人:石霞

教学目标: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忘、挖”等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忘、挖”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2.毛主席的画像。

3.井和人们从井中提水的图片。4.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挖、喝”等8个字。

2.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挖、喝”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听歌吗?现在我们就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你听懂了什么?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瑞金市沙洲坝的老乡们是怎样怀念这位伟人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题目识字、分散难点

课题中的这几个生字,谁认识?(字卡依次出示:忘、挖、井)点拨:忘:形声字;扩词;用“忘记”说话;书空。

21.认读“井、乡、面、忘、想、念”,并组词。2.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3.重点指导:忘、想、念。4.生描红、临摹。

八、练习设计

巧填成语

()涯()角()流()息()瞪()呆

九、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收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图片、资料、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井、乡”等12个生字。听写“忘、挖”等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本课的挂图。

2.井和人们从井中提水的图片。3.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席、导、解、乡、面

2.认读词语:挖井、战士、革命、想念、时刻、立刻 3.用“想念、时刻”练习说话。

二、引入课文

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瑞金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昔日的身影。(板题)

三、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的?(预设问题:1.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2.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45.阅读短文《美丽的水花》》,理解内容,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6.学习写启事,让学生了解启事的用途、形式及如何写启事。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教学难点:学习写启事,让学生了解启事的用途、形式及如何写启事。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写词语,根据字形猜字义。

2.词汇的拓展练习,读一读,选两个词语写话。对比词语的替换练习、使句子更生动,更具体。3.读一读,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自学。4.背一背,学习背诵古诗《忆江南》。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学过的词语写话。教学难点: 学习有感情背诵古诗《忆江南》。教学过程:

一、通过听写词语,根据字形猜字义。

1.让学生说出组成的字结构。2.根据字形猜字义。

3.选词写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说写句子的能力。4.练习用文中的词语说话并写下来。

5.词语替换,让学生用另一个词语替换三句子中加点的语。6.师生评议,订正。

二、读一读,这四句话,要求学生独立识字,检查识字的情况,以求做到师生心中有数。

1.让学生读文中的名句.2.学生自己读名句

3.学生互读的名句,教师点评指导朗读.4.反馈总结.三、背一背,学习古诗《忆江南》。

1.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背古诗

四、结合《忆江南》说一说家乡的水

1.评一评家乡的水。2.用一句话来形容家乡的水。

11.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集体备课;评价机制;思考

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非常重多的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又是学校里的业务骨干,兼任着很多额外的管理任务。相比其它学科来说,语文教师任务重,责任大。很难拿出充足时间静下来深入研究课本、教学方法和学法。那么怎样才能紧跟社会和课改的步伐,有效实现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我认为只有通过集体备课,高效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给教师减负、给教师充电。下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集体备课,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集体备课要立足教学的实际情况

备课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教学经验多么的丰富,也要很好的备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备课也是学校教学检查重要督查内容。但是由于语文教学任务繁多,我们不可能做到处处到位,很多时候会出现应付敷衍的情况。这样无形中助长了抄袭、敷衍的不良风气。因此,我们学校有必要采取集体备课这一形式,进而达到节省备课时间,减轻备课负担,又能够集思广益搞好教学工作,可谓一举多得。

二、通过集体备课能够有效的提高备课效果

1、集体备课是教师对教科书进行横向探究和评价,进而能够提高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我们高效设计教学,以“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为首要任务。也就是要求我们摒弃以前教学中老师主导,孩子们跟随的学习模式。积极倡导孩子们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有效的进行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总结。要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首先就要从我们教学理念的转变开始。为了有效地实现孩子们学习方式的改变,把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性落实到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之中,使孩子们真正实现高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有效关注和指导,了解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无形中给我们的备课增添了很多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集思广益才,这样才能取得高效的效果。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能够有效传递方法和教学经验,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我们业务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完善。实践证明通过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促进了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推广。

2、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水平。现阶段,我们小学语文集体备课需要有效加强,重点着眼于我们备课能力的提高。集体备课是一个循序螺旋式提高的过程。在我们小学语文备课过程中,最怕流于表面,搞形式主义。这样不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宗旨,而且造成了我们教学水平的停止不前,甚至降低。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要牢记集体备课的宗旨,并制定成套的反思、檢查和评价制度,来保证我们集体备课真实有效的进行。

三、强化措施,力求成效

1、授课轮席制。备课的好坏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知道其成效。集体备课中要想检验备课是否适应学生实际,就需要我们进行授课检验。但又不能让每一位老师都把课讲一遍,同时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授课轮席制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选一人授课,其他人评课,轮流授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讲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评课教师也要认真负责,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备课的完善和提高。

2、提前组织试讲。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骨干教师示范性的试讲;另一种是由随机抽取教师练兵式的试讲。完成试讲后,组织评课环节,对备课和授课组织研讨。

3、设置有效的反思环节。集体备课,授课后,所有成员都要对备课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方案,并从我们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孩子们学习的实际出发,加以修改、反思,使备课更加完美,将创新进行到底。

4、个体的微调。备课效果的好坏最终要落实到孩子们的身上,要通过课堂的授课效果来检验,只有通过授课才能对我们的备课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我们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备课方案进行微调,使之更适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四、备课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个性魅力

集体备课是面向全体小学语文教师的,目的是要通过集体的教研最终形成教学的共案,供学校同年级语文教师共同使用。这就要需要我们通过研讨求同存异,最终形成共案。但并不是要摒弃我们自己的个性,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尊重我们教师的个性特点,允许我们的个性在教案中得以适当的体现。力争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

总之,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一门教学艺术,它既注重教师的创新性,又注重教师个人教学技能和才能的有效发挥。所以,只有充分发挥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注重个性的发挥,才能激发教师的备课热情,使集体备课收到良好的备课效果。

12.二年级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篇十二

沭阳县西圩中心小学 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活动时间:3月11日 活动地点:办公室

参加人:张芝 钱思娣 郁辉 陈周 李玲 活动内容:第四单元 活动过程:

中心发言人(李玲):今天,我们对二语第四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希望各位同志能够积极发言,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编排特点----李玲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4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

(一)(二)《木兰从军》和《练习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认识 1个偏旁,2个多音字。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认识 1个偏旁,2个多音字。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体会母亲恩情的珍贵。

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安排如下: 9.母亲的恩情„„„„„„„„2课时 10.沉香救母

(一)„„„„„„2课时 11.沉香救母

(二)„„„„„„2课时 12.木兰从军„„„„„„„„2课时

练习四„„„„„„„„3课时

二、本单元教材认识及建议------张芝

1、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变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陈香救母》这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从课题上看,“劈山”是手段,“救母”是目的;“劈山”表现的是神奇的力量,“救母”显示的人间真情,这正是这篇神话的魅力所在。本课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课文记述的是小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后,上山拜师,顽强学艺,刻苦练功,决心救母;《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及《木兰从军》。(3)、学会默读课文,会讲述《沉香救母》这个故事。(4)、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3、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及《木兰从军》。(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三、集体备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

1、预设教案----钱思娣: 《母亲的恩情》

教学内容:《母亲的恩情》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诗的具体情境。文章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什么?(板

教学过程

书:孟郊要出远门)你知道他母亲是怎么做的吗?(板书:缝衣 一针针一线线 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教学:缝补 针线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小 精 灵 儿 童 网 站]

3、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小精灵网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 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 天天挂念 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读第三、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多了白发 眼睛湿润)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教学过程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 迟 言 寸 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抄写这节课所教的字 话题讨论: 郁辉: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创作诗的具体情境,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表达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当我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朴实的话语,简单地情节,真挚的感情使我的心在一次次地颤动,一句句浸满情与爱的字符波动了我心中那根叫“亲情”地弦。这真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该知道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陈周:

这是一个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深受学生喜欢,曾被拍摄成动画片《宝莲灯》。所以对于故事情节来说,孩子并不陌生。所以课的开始学生特别容易兴奋激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以《宝莲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我的全部》这首歌为导入,让学生倾听这首感人的曲子,并抓住歌词中的“我是娘的全部。娘是我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让学生说一说对这句歌词的理解,立刻学生被带入到被沉香和母亲之间深深的母子之情之中,并为下文的学习铺下了一个情感的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引到语言文字上来。这是决定这篇课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然,教学结束,很有可能学生仍然沉缅于生动的故事情节,停留于动画片中肤浅的对话形式。

张芝:

我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而木兰听了他们的话后,又是怎么回答他们的话的,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的事情,但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上一篇:我心中的中小名人-淦显云下一篇:户外广告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