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2024-11-10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精选19篇)

1.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篇一

训练口齿。多念文章,任何文章,每天定时定量当然是好的,甚至可以录下来,自己听,找不足,这是提高你吐字能力、让你口齿清楚的办法其实,任何时候你都有时间锻炼这个能力。当你毫无头绪,不知道如何入门的时候,你拿起一本书读起来,便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把报纸上大段的新闻缩减成一个概要,提取内容的主干,记得说给别人听。(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轻松搜索到

和羞涩和腼腆说“不”。这一步你必须跨出去,多与人沟通,尤其是辩论,有意识的通过实践提高自己,一方面是表达的勇气和自信,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效果。

有恒心。下决心很容易,坚持下去很难。这和培养外语会话能力、和健身减肥等一样,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如果能坚持,相信一个长时间未见你的朋友会对你的感觉大为改观,这是由内而外的。所以,勇敢的跨出你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怎么提高逻辑能力

条理做事。我们要想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在做事方面极具条理性,有了这种条理性之后,我们就可以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得到锻炼,并且养成一个逻辑思维的习惯。

制订计划。对于复杂的事情要学会去一一分解,对于简单的事情要学会坚持,从而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理性思考。对于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的去思考,从而让事情可以在理性的分析下一一解决好。细节观察。在现实当中要注意事物的细节观察,从而可以不断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方面的提升,学会推理,学会分析。

语言表达力。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你的逻辑思维有了,你的语言表达就非常有逻辑性,从而让自己的思维亮点展现出来。想像力。这也是逻辑思维的一个基础,我们要学会想像,更多的去拓展自己,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篇二

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可思”

课堂上努力控制自己说话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千万不要担心他们不会说或者说不好,就匆匆地自说自话,把答案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从而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和动脑的机会。

二、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孩子“会思”

方法就是我们征服未知的工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确实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这样学习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1.看 一 看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使学生考虑问题时能有条不紊,按照一定的顺序,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进而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规律,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算式9+1=10、9+2=11、9+3=12……9+9=18,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第1个数都是9,第2个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再辅以适当点拨:得数个位上的数和加号后面的数有什么关系? 从而很快发现规律:得数个位上的数比第2个加数小1,方便口算。

2.画 一 画

一年级教材中,经常出现这类“排队问题”。 (1)小朋友排成一队做游戏。从前面数,小明排在第3个,从后面数,小明排在第4个,这一队一共多少人?(2)小朋友排成一队做游戏。小明的前面有3个人,小明的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多少人? (3)8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做游戏。从前面数,小明排在第3个,从后面数,小明排在第几个? 在排队问题中,学生只要画一画图,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3.排 一 排

在“比一比”这一单元中,两个物体比轻重,学生感觉很容易,可对于出现两幅图时,有三个物体比“谁最轻、谁最重”。孩子们往往无所适从,我就教他们“排排队”,把它们从重到轻排列。如下题: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4.说 一 说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由于低年级学生词汇贫乏,表达能力不高,因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鼓励他们多说,通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语言也许并不是老师想要的那么准确、流利和规范,但是,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循循善诱下,你说、她说、互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思路越来越明朗、清晰,再结合实物演示,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再如,看图列式时一年级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教者千万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列式就行了,不妨多问问:这幅图知道了什么? 要求什么?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地训练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想 一 想

“分清左右”和“比多比少 ”应该是一年级上册内容中的难点所在了,甚至到了中高年级,仍有不少学生对此类问题稀里糊涂。原因何在? 我想,主要是面对问题,学生没有好好地想一想,缺少思考的方法,只是凭着感觉“猜”。那怎么办? 我的办法是“先想后做”。比如在“认识方向”这个知识点中,形如下面的填空:1(% %)在苹果的左面;苹果的(% %)面是橘子;苹果的(% %)面是香蕉。2(% %)的右面是香蕉 ;梨在 (% %)的左面。不管题目的语言叙述顺序如何,我都让学生先找关键词“谁的哪一面? ”中“谁的”,从而明确以谁为观测中心。如果观测中心已知,如题目1中都是“苹果的什么面”,那就以“苹果”为观测中心,伸出小手,先指向观测中心,再指向另一个参照事物,就能明确方向了。如果观测中心未知,如题目2中“(% %)的什么面”,不知道是“谁的”时候,我们可以倒过来向反方向看,比如从香蕉向左面看、从梨向右面看。这样,学生先动脑、再动手,有章可循,手脑并用,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再比如,在比多比少中,我也是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先思考“谁大? 谁小? 求大数还是求小数? ”再动笔做题,这样正确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孩子“乐思”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是人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所以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乐思、爱思。

1.情 境 模 仿

小孩子都喜欢模仿。教学中,不妨“投其所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多进行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丽丽去商店买文体用品的情境。在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参与购物,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通过认币、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学生自然学会了使用人民币,在购物活动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感受灵活思维和与人合作成功的快乐。

2.对 比 训 练

人的一般认知发展, 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对比练习巩固知识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链接”让学生对比,主动寻求知识之间潜在的“联结”,使学生把知识连点成线成面成网,培养反思习惯,训练数学思维。

例如:树上有10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3只,第二次又飞走了3只。树上的小鸟少了几只? 两次一共少了几只? 树上还剩几只小鸟? 在对几个问题的对比分析中, 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训练思维。

3.开 放 拓 展

当一年级学生遇到那些解法开放且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时,往往会觉得很新奇,更容易激发求知欲望。例如3+()<11,()里可以填几 ? 最大填几 ? 最小呢 ? 在解题过程中,根据实际选取最合理的答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新课标》与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求变,有益于克服思维的单一化。只要教师从一年级起,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尤其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肯动脑、会思考的人,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解数学题当成一种乐趣,数学思维能力也将是终身享用的“资源”。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从相信孩子开始, 播撒思维的种子。每天改变一点点,孩子们也会一点点改变。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和“三少”的弊病。现代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篇三

不同的孩子,既然其认知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认知的欲望,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是与孩子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做法和尝试:

一、根据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内容确定训练目标。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必须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在训练方法上,首先要教给学生通过数量关系列出等式,然后再填充数量关系中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又快又准地列出方程。其次,还要教给学生会比较、会鉴别以及题型归类等多种方法。

二、强化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表述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产生思维结果,这个结果是要通过语言表述的。反之,语言的磨炼也促进思维更精确。在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如在教学求多边形面积时,一定要让学生讲清算理,多说几个因为什么,所以才有这样的结论。特别要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来进行训练,通过语言表述说明思维的形成过程。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质疑收集和把握大量信息,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要提倡不懂就问,在课堂上不能把师生的问答集中在优等生身上,而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内容时,多数学生会总结出在比例中,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如果教师再进一步引导,有些学生还会大胆提出外项的积减去内项的积等于0。这时,教师再启发小组内学生质疑、总结。这样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识面也拓展了,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只要训练就有效果。教师在每一节课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要特别注意联想和逆向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产生的作用。如已知时间和速度要求路程的计算题,就应推出一个求速度和一个求时间的两道除法算式,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五、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要教会学生懂得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重视孩子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48000÷400

=(40000+8000)÷400

=40000÷400+8000÷400

=120

48000÷400

=48000÷(100×4)

=48000÷100÷4

=120

以上两种算法尽管结果相同,但思维过程不同。因此,教学中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要让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并且有理有据地说出思维过程。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这项训练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随意性的。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挖掘素材,精心设计课型,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练习题,还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东街小学)

4.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四

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给与学生引导。第三,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5厘米、8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5、8、4厘米和5、4、3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8、4、3厘米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当选5、8、3厘米小棒时首尾相接但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又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就更加清晰了。因此,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一般为长方形),让学生算一算它的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根据初中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就能根据前面的知识做出如下猜测:1、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2、长边和它的高的积。3、短边和它的高的积等。这时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去想象、去探索。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求知欲,积极性就会提高,思维也就更活跃。教师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更有利于促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心理,让其产生共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选用引例:“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吃仨,小和尚仨吃一个,正好吃完,问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 因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方程,由于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寻求解法上,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重要地是加深了他们对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印象以及学好每一个小概念的意义的认识。这样以来学生就更有兴趣来学习这节课,初中生具有极大的创造能力的潜质,只是这种潜质需要不断地激励才能迸发出来。

如何开发数学思维能力

抓好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数学教材课后的习题,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型等特点。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还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习题的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能够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在拓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设计一些有代表性、难度相当、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求法,然后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变换中得出圆的面积求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面积的公式。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既巩固了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必须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怪圈,给教育提供一个宽松发展的环境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国家虽然三令五申,但应试教育的魔咒仍然未能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副作用”。

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走向极端;导致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化、传统化;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等等。这一切使得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忽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必须打破常规、陈旧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教师可提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由重视知识的灌输到更多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根本理念。

5.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五

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慢,因此我们会发现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是大量存在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不能灵活解题。课堂讲授例题,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按模式解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练习较多,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口答与笔练。一连串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些提问是学生无法预测的,因为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的。应用各种方法转换教学形式,使学生适应各种变化,加快思维节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

3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

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运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自我评价,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进评价,了解内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培养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帮助老师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领悟能力,给老师一个更直观的画面。

另外,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帮助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和老师讲解过程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轻松中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4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

在小结和复习时使用思维导图精心备课可以让课堂更主动地掌握在教师手中,知识脉络的清晰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每节课的内容多是零散的,理解难免有些片面,容易导致记忆的混乱和理解的不深刻。如何避免? 对学完的完整一节进行总结,是避免这种情形的有效办法。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和板书设计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全册教材进行书目整理,制作提纲导图。这样的导图可以在学期开始时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既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又能在期末复习时进行双向整合,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帮助。 在板书设计时,教师可以一改以往线形的板书结构,用彩色粉笔勾勒“思维导图”,它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边讲边展示在黑板上,最终学生以知识块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这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便于学生参考、复习、记忆。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笔记效率

6.运用多元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篇六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思维意志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教师应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研究情景,激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思维意志。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用多媒体展示,某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分裂一次需要10分钟,那么,1个细胞1小时后分裂成多少个细胞?1天后又分裂成多少个细胞?

在这里,所给的情景不仅活跃了学生数学活动本身,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中出现的数学思想有: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递推思想、模型思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例(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思考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例如:用0、1、2、3、4五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并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23140是第几个数?

解:第一类:1××××型:P44=24;第二类:20×××型:P33=6;第三类:21×××型:P33=6;第四类:23×××型:P33=6;前三类共有36个,第四类的六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为:23014, 23041, 23104、23140、23401、23410。从而可知23140是第40个数。

排列组合的难点是含限制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但如果利用分类思想,按被限制元素的个数、被限制位置的特征进行分类,使每一类都成为最基本最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再结合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用特殊方法,培养敏锐思维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其次,控制恰当的教学节奏;还可组织快速抢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当机立断、急中生智的能力。再次,指导学生总结各类习题的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注重巧思妙解,熟练掌握化归法、类比法、数行结合法、待定系数法等重要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快速敏捷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复习时,这样设计问题训练:

1. 若,则(c-b)[(a-b) 2+(a-b) (a-c)+(a-c) 2]的值是()。(B)

(A) -5%% (B) 1%% (C) 9%% (D) 15

2. 使二次方程2kx2+(8k+1) x=0有相异二实根的条件是 () 。 (D)

(A(D)以上结论都不对。

(A) k<-116%% (B) -1≤k≤1%% (C) k≥-116

3. 若三角形的三边a, b, c所对的角分别为A, B, C,并且满足条件acosA+bcosB=ccos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D)

(A)等边三角形%%%%%%%%%(B)以a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C)以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D)以上都不是。

组织学生经过5分钟快速抢答(先让学生在小组中抢答),并介绍学习方法,最后大家总结出解选择题的方法是直接法、排除法、特殊法、逆向法、综合法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敏锐思维的目的。

四、运用变式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或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能否熟练应用各种思维方式,迅速解答各类试题,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强弱的依据。对中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式,应利用典型试题,点拨思路,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通过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启迪学生抓住关键,总结规律,培养收敛思维能力,从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不良因素。

例如在研究三棱锥(即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三角形“五心”的关系时就可设置以下问题:

(1) 当三棱锥是正三棱锥时;

(2) 当三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

(3) 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

(4) 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内时;

(5) 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

(6) 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7) 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

(8) 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

(9) 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且顶点在底面三角形外时。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深拓广,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新课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们自主地学习知识,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摘要:本文从激发思维动机、运用思想方法、巧用特殊方法、运用变式训练四个方面, 对运用多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肖燕鹏, 谢元生.建构式教学方法.武汉:数学通讯, 2004.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 2007.

7.思维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篇七

“钱学森之问”为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一难题同样需要语文教学做出回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民族的创造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不注意引领学生质疑、思考、探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殊不知,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对话,思维对话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启发、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需要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入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形成思维习惯,进而发展成为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能力,由此也就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钥匙。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试举几例:

一.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逆向思维、反转思维等方法。

1.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例如,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苏洵在《六国论》中的回答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苏辙在《六国论》中的回答是:“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到答案,进而引领学生讨论、探讨发表自己对于“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2.对同一事物,可以有相反的观点

例如,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一事,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的《乌江亭》则有不同的看法:“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变换了思维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依照这种思维方法,在学习《失街亭》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马谡固然有错误,诸葛亮难道没有错误?

3.对同一事物,可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结论

如成语“滥竽充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第一,从成语本义来看,讽刺了南郭先生缺少真才实学,不会装会,终被识破,落得个逃之夭夭的下场。第二,从成语的对立面看,可以提出其截然相反的观点。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无法再混下去后,“逃之夭夭”,说明他识时务,有自知之明,这样的看法因为从反面思考,与众不同,就富有创新性。第三,从南郭先生能够在齐宣王时顺利混下去,到了齐湣王就混不下去的原因考虑,可以得出不恰当的体制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根本原因的结论,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二.比较思维

比较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思维方法,也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象间的类比和对比等,揭示出对象间的高低、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规律。

1.类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类比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可用类比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岳阳楼记》,了解了课文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句中的“谪”,是“官吏降职或流放”的意思。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遇到“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的“谪”,稍一类比,就明白是同一个意思了。再如,学习文言句式,当学生学习了《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句子,了解了“不亦……乎”的格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可译作“不是……吗”“不也……吗”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句子,就明白怎么翻译了。

2.对比

对比是将两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可分为正对与反对。有时候,两组比较对象在客观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大体相似,但细细比较起来,却发现存在微观上的差异,而这微小的差异却决定了比较对象性质上的不同,这就是正比。如补叙与插叙这两种叙述方式,看似基本一样,但仔细分析却发现,补叙大都没有具体情节,前后也不需要过渡,而插叙却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前后需要过渡。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对比出这些差异,就顺利界定出什么是补叙,什么是插叙了。例如在现代散文《怀念红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段就是插叙的部分,第一段把自己与红狐的矛盾对立直观地摆在读者面前,第二段则生动地叙述了事情的原委,是因为红狐把自家的花母鸡叼走了。通过这段插叙使上下文连接了起来,而且使情节波澜起伏,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当然如果去掉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表达。而莫泊桑小说《项链》却有一个最典型的补叙的例子。小说结尾,写佛来思节夫人知道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当时还了她一挂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时,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的这一句话就是点睛之笔的补叙。没有这一段补叙,叙述事件就不完整,就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反比是将截然相反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求比较对象的特点、特征更加鲜明的一种比较方法。如倒叙与顺叙的比较,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比较等等。

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横向比较,比如写作背景、描写方法、思想内容、人物特点的比较等;纵向比较,如故事情节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的相关作品比较等。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比较。首先是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从时令上看,前文字字秋色,后文句句冬景。其次是内容侧重点不同。前文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安谧、宁静的自然画面,接着以主客问答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后文写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再次是心境追求上不同。前文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而后文表现的却是保持乐观情绪,应对人生坎坷,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自我调适而不怨天尤人的心境和情怀。正如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

三.其他思维方法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本能的思维方式,依靠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思考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意象来熟悉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组合想象、取代想象、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等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老师可以采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识记。其中作用之一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作用怎么去判断?这时你可以举出代表性的事例:小说《智取生辰纲》中“天气热”的描写和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的描写,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有了这个形象的事例,学生就好理解了。

2.图解思维

图解思维是一种运用图表、图画、关键词等把信息传达分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如魏书生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运用的就是图解思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绘制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图;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利用人物关系图进行教学,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学生在把握小说中的人物时就省事多了,而且不易混淆。可以指导学生图解篇幅较长的文章,从而搞清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苏教版)的篇目时,由于里面文章较长,为了全面地把握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以便让学生能够总结出人物的特点和人物成败的原因。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以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建议我们用属性列举法训练这种思维的流畅性,简单的训练方法如下:

(1)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定语形容某一个名词。

(2)想出一个故事的多个结局。

(3)给一个故事拟定多个标题。

(4)用给定的字组成尽可能多的词,或用给定的词语组成尽可能多的句子。

其实,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不再一一列举。需要强调的是,作为语文教学,要积极创设思维对话的情景,把思维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

8.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篇八

美国科学家实验证明,在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成绩优于吃素食早餐者,而不吃早餐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差。

多吃硬食

吃硬食可促进咀嚼,咀嚼运动可使面部血液循环加速,流向大脑的血液量明显增多,促进大脑发育。

防止肥胖

科学证明,摄入脂肪过多易生成“肥胖脑”,即脂肪在脑组织里堆积过多,大脑沟回皱褶少,皮层平滑,影响智力发育。

多吃鱼虾

鱼虾中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锌、铁等微量元素,被称为“脑黄金”。

防治便秘

9.怎么样培养孩子空间思维能力 篇九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活动,以明了其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思维能力是有它的阶段性与内在规律的。

例如,从出生到两三岁,处于感觉动作思维阶段。

孩子在这段时期里,是利用感知觉和动作来认识事物的。

他们要认识事物,离不开触、摸、拉、推、扔、敲等动作。

例如感知用筷条敲打碗可以发出声响,用手使劲推门时门会打开。

三岁至六、七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即能利用语言、事物的表象或形象进行思维。

七至十四岁,进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可以进行思考,探索。

因而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越级作超前的训练。

第二、通过日常生动活泼的事例让孩子得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锻炼。

在看一些侦破电视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同找事实,线索、寻细节、听关键的谈话,预先作各种推理与判断,看是否与结局相符。

第三、孩子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应该让他们找年级高些的同学接触、玩耍、运动、游戏、这也是一种提高思维能力的办法。

年级高些的同学,谈问题的表达能力,所谈问题的内容层次要比较复杂一些,高一些,玩耍的花样,运动的应变能力,做游戏的灵巧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所帮助。

(二)

1、应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因此,对待年龄越小的幼儿,最好采用一些直观法,如参观、浏览、直接接触各种实物,尽可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知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感知到的知识越多、越正确,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越强。

2、要启发孩子积极思维,要给孩子充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善于启发孩子积极思维,例如给孩子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依赖大人,而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虽然遇到较大的困难,但家长和老师也不宜急于直接回答,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他们自己去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答家长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10.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篇十

[关键词]创造意识 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 创造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0

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型的时代,需要具有知识积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培养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有新意和逻辑的独特思考方式。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深入事物的内部,看清其实质,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有创见、有新意的想法。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发散——体现思维的活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发散性探究,寻求不一样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发散性、多样性、流畅性等特征。根据心理学理论,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这个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发散思维能力有多强,他的创造力就有多大。教师可以把发散思维的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某工程队要修一条全长40千米的道路,前4天已修完整条道路的20%,按照这样的进度,还需几天才能修完这条道路?并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自主完成,方法多种多样:1.40×(1-20%)÷(40×20%÷4)=16(天);2.40÷(40×20%÷4)-4=16(天);3.1÷(20%÷4)-4=16(天);4.(1-20%)÷(20%÷4)=16(天);5.4÷20%×(1-20%)=16(天);6.4÷20%-4=16(天)……这样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开阔思路,教学效果显著。

二、诱发——显现思维的丰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有找到的窍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求异中创新。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去验证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经过探究,学生发现这种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又会有什么关系呢?”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激烈地争辩,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及时安排学生做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以及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探究活动当中。最后,他们发现:“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时,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 / 3。”有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等底不等高时,圆柱与圆锥的高和底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使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诱发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深化了认知,提升了能力。

三、独创——实现思维的创新

要想让学生有所创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探究,敢于创见。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使课堂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数学程课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创性的思维能力。独创性的思维是新颖、独特、有创见的思维,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培养有创见的思维,并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

例,执教“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张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圆环形产品,它的内圆半径为3厘米,外圆半径是5厘米,那么这个圆环形产品的面积是多少?一般的方法是先算S外=3.14×(5×5)=78.5(平方厘米),然后再计算S内=3.14×(3×3)=28.26(平方厘米),最后S环=78.5-28.26=50.24(平方厘米)。可是有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S=3.14×(5×5-3×3)=50.24(平方厘米),他的思路是内圆面积等于π乘以内圆半径3的平方,外圆面积等于π乘以外圆半径5的平方,所以可以先算出外圆半径平方与内圆半径平方的差,再乘以π就能得到结果。方法不同,结果却相同,这是一种很有思维创见的方法。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勇于创新思维。

思维创造是最具特色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创新思维活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去开展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活动,要针对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思维训练,引领学生“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将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11.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篇十一

1 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又被称为国学,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中医学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也属于国学范畴, 与中华文化有着同根互生的密切联系。有鉴于此, 我们的中医教育就应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去追寻中医学的发展足迹, 准确理解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弘扬传统文化。

而《黄帝内经》做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医家之宗”, 今天仍然是中医的必读教材, 其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至今还在医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甚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内经》日常的教学中, 如何渗透这些传统文化, 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思维方法、人文知识、古代哲学知识、方法论知识等, 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乃至于提高我们整个中医专业教育水平以及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发挥重要的作用[3]。

2 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内经》中的思维模式如取象类比、司外揣内等, 基本上涵盖了学习中医所必备的思维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渗透与培养。

2.1 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

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贯穿《内经》理论的各个方面, 如在精气学说中, 天人活动现象相应, 可称为“同象”。《内经》论述的天人同象的内容很多, 而且也是其重要思维方法“取象类比”的重要内容, 《素问》之重要篇章《阴阳应象大论》, 即取“天人阴阳变化之象相应”之意来名篇, 其中确也大量论述了此类内容;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便是基于“天人同象”的论点, 取天之象应人, 深入讨论了人体阳气的功能与特点。

取象类比还体现在诊病的思想中,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的“五脏之象, 可以类推”, 正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进行诊断思维的应用实例。正如王冰所注释:“象, 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 然其气象性用, 犹可以物类推之, 何者?肝象木而曲直, 心象火而炎上, 脾象土而安静, 肺象金而刚决, 肾象水而润下。如是皆大举宗兆, 其中随事变化, 象法傍通者, 可以同类而推之尔。”此外, 关于四时五脏之脉, 《内经》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进行描述。平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春应中规”、“春日浮, 如鱼之遊在波”;“夏应中矩”、“夏日在肤, 泛泛乎万物有余”;“秋应中衡”、“秋日下肤, 蛰虫将去”;“冬应中权”、“冬日在骨, 蛰虫周密, 君子居室”。

此外, 取象类比还运用于辨识病机的过程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泄。”五脏六气皆有其功能特点, 以取象类比之法对病象进行分类, 继而以类推理, 就能确立病象的病机属性, 其中便含有病因、病位、病性的信息。如“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肝为风木之脏, 风病属于肝;“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 风性动摇、善行而数变, 故属于风证。“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水液混浊, 皆属于热”, 以排出的病理性体液的清冷、混浊定寒热。”“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 从病象表现论病变上下。病变在肝、在上在下, 属病位;病变为风、为寒、为热, 属病因、病性。病机十九条中每条所说的病机所在虽然单一, 但它却是后世证候表述的学术渊源。

2.2 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

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 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其内部情况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灵枢·外揣》云:“远者司外揣内, 近者司内揣外。”揣, 推测, 揣测。从表现于外的音色等症状变化,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如马莳所注:“人身之音与色, 是之谓远, 可以言外也, 而即外可以揣五脏之在内者;人身之五脏, 是之谓近, 可以言内也, 而即内可以揣音与色之在外者。”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六腑及人体肢体关节四肢百骸都通过经络与五脏建立密切联系, 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人体内藏的脏腑经络精气神的活动必然反映于外在的生命现象, 人体外部的生命活动征象也能反映机体内部生理、病理状况。

《内经》强调内外相应的整体思想, 认为体内外变化相应的关系“若鼓之应桴, 响之应声, 影之似形”, 并借器具贮藏咸盐后, 就有盐卤外渗;琴弦将要断绝时就会发出嘶败之声;树木腐朽枝叶就会枯谢等自然现象, 形象地论证了“有诸内, 必形诸外”的道理, 因而提出“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的观点, 形成了“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断思路。

此外《内经》中还有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等思维方式, 而且各思维方法之间并不孤立, 应灵活、综合运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传授正确的学习思维方式, 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模式。

总之, 在《内经》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以及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 如讲座、病案分析、课堂讨论等等, 总之经过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还能为学生以后的临床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供清晰的思路与方向。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角度入手, 探讨了在《内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方法, 如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以及加强中医思维模式的训练等等, 为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医思维,《内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宏利, 刘庚祥.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简释[J].中医药学刊, 2004, 3 (22) :510.

[2]肖相如.关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 2004, 11 (23) :76.

12.孩子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 篇十二

1.拥有同情心

知道有人在密切关注他并让他学会自己去探索,经受风险颠簸,失望等,然后在慢慢过渡到另一边。同情心有时候很难。知道有人关心,理解可以帮助他收拾残局,这也是培养适应能力的基础。

2.重视解决问题的经历

控制好你的焦虑,因为你不能让挽救孩子成为一种习惯。相反,当她陷入困境时,尽可能多给他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在给孩子讲解或解决问题时,你要教一些他不能解决的事情。你的目标不是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帮助孩子通过处理这些问题的经历来肯定自己的能力。

3.帮助调节幼儿情绪

当孩子们感到不知所措时,他们可能会崩溃。相比之下,孩子们应该可以更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并接受挫折的考验。这样他们会更加适应失败并克服挫折。所以接受孩子的情绪并尊重他们的情绪。他可以从这些经历中吸取经验并学习。

4.让孩子保持激情

我们所追求那些包括我们的基情——这些都取决于孩子们的努力工作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要确保你的孩子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追逐自己的`激情——这些并不能简单的从家庭作业中和电视时间中来进行判断。

5.培养孩子适应能力的误区

通过面对失败来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这也仅仅是一个神话罢了。孩子们通过成功处理失误就是在发展他们的适应能力。当孩子们有了内外两部分的支持而开始筹备的时候,他们能克服差异化。当一个孩子没有内外的支持时,并且他都是从失败中学习,这个孩子就可能有一种失败的姿态。也正是这些内外的支持帮助孩子把失败转变为信心,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可以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你不能保护你的孩子免受大雨的侵袭。你所能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知道怎样去找到遮雨的雨伞并通过这场暴风雨变得更加自信。现在是时候开始训练孩子了。某一天,你的孩子开始回忆时,并记得这些艰难时刻。

★ 培养自信孩子的方法

★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方法

★ 培养孩子耐心的方法

★ 培养孩子消防意识的方法

★ 培养孩子高情商的方法

★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 六个培养优秀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

★ 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 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有哪些

13.培养孩子人际能力五种方法 篇十三

(一)和他人呆在一起是发展人际智能所必需的条件

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简单: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父母需要花些力气为孩子们找些玩伴。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有时这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日托中心或一个操场的角落就能给孩子提供一笔财富。

◎ 小贴士

什么是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的定义是“理解他人和关系的能力”。美国人际智能较高的名人中包括人权解放战争的领导者马丁・路得・金博士,前总统罗纳多・里根和比尔・克林顿,以及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卫夫瑞。

(二)让孩子同时担任领导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有些孩子,比较特别,有在角色间串来串去的倾向。孩子需要同时熟悉领导者的角色和习惯被人领导,这是很重要的。

6、7岁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们这些概念,也有对这两种角色进行体验的需要。父母经常希望他们的孩子扮演领导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时孩子也是这么希望的);事实上,成为一个领导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先成为一个好的被管理者。

◎ 小贴士

人际智能到底有多重要?

顾问型人才需要很强的人际智能,就像老师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人们的职业,有很强的人际智能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一位律师如果有很强的人际智能,他就能感觉到法官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就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在这个案子中获胜。

一个领班或一位管理者如果能理解他的手下并能知道如何激励他们的话,他们会把生产计划安排得更好。

一位会计或软件设计人员如果能读懂客户的需要并能明白他们的目标,那么他们会做得很好。

一位销售人员如果知道他的消费者的需要,他会很成功。

实际上,在每个工作领域,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都是很有价值的。

(三)运用电影作为一种手段是孩子们思考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很好的办法

当我们去思考电影或电视中的角色的思想和谨慎的行为时,这些角色显示的,经常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夸张、更富有讽刺意味、他们的动机也比较明显。

看看男女主角的表演,然后想想这些,不管是杰克・查,西尔富斯特・史泰龙,哈里・波特,还是梅格・瑞恩,他们都能给孩子提供一条简单而又安全的途径去发展他们的人际智能。

◎ 小贴士

较高的人际智能表现为什么?

较高的人际智能包括善于观察,从人们的行为中进行推断,读懂他们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和善于倾听。这些都聚集在一条唯一的通道上,使得人们善于理解他人.

(四)运用文学作为一种手段,以一种相似的方法,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办法开始观察和推测

给孩子念完故事,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觉得他会这么想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怎么想呢?”“你曾经这么想过吗?什么时候?”

当孩子更大些时,可以要求孩子谈谈书或故事中的那些和他们最相近的角色,然后可以和他们分享一下处世的方法。

◎ 小贴士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幼年时喜欢:

●和别人一起玩

●和别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欢一个人待着)

●注意别人、照顾别人和教育别人

●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游戏中竞争

●和指导者联合并形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

(五)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个人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们看到成人或他们的父母表现有些狂妄的情况太多了。也就是说,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爸爸或妈妈的感受会那么特别,他们的行为那么特别。(大人们也经常不向孩子们解释他们的行为。)

不管这种表现是表达对别人行为的失望、对自己行为产生的挫败感,还是由于学成了一些东西而感到高兴,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们谈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么做。

(不要用一本正经的口气和孩子说这些,我们必须记住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自信的分界线经常是很不明显的。不管怎么样,注意这几点,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

这样做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这种敞开心扉和自我反省可以促进父母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的发展。

◎ 小贴士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长大些会喜欢:

●组建团队,或者在同伴中推动关系的发展

●解决冲突或设计出解决方案,使得每个人开心

14.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篇十四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各种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 对新的数学内容的认识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思维活动大都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的。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时候, 有的学生会认为圆就是自己平时踢的足球形状, 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引导, 不能够一味地对学生的这种看法给予评定, 而是要给学生讲明他们这种看法不对的原因。教师可以拿出各种实物及模型来让学生进行观察, 其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体、长方体、圆锥、球形等, 让学生将这些模型按照平面和立体两种类别进行划分, 结果很多学生都将圆形划分到了平面图形这一类别中,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 领会“把圆规有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 再把装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 就画成一个圆。”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平面上画出一个首尾相连的曲线就是圆形, 因此圆形是一个平面图形。所以同学们所说的足球是圆形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通过这种观察演示的实验方法, 对圆形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对数学几何学习拥有了更大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

二、设置悬念, 诱发兴趣

三、善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现代数学教学中去, 加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是集几何图片、声音、色彩为一体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静态单调的数学课堂教学动态化, 可以将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丰富多彩的感情认识, 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感性依托, 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这章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个圆, 并将这个圆划分为红黄两半, 然后再平均分割为8份, 展开后拼接成为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 采用这种方法依次地将这个圆分割为16份、32份、64份等, 然后进行拼接,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拼接的图形和长方形越来越接近了。在这种情感的认识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知道的求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来猜想圆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种动态的演示, 可以明显的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大胆地猜想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作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高教学的效率。

15.挖掘思想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 篇十五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活动 圆周角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40-01

一、运动变化、引出定义,培养学生的运动变化观和建立数学概念的能力

圆周角和圆心角都是与圆有关的角,用运动变化观,它们是同一运动条件下的两个不同的运动状态。由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本质特征最容易从运动中显示出来,如何把静止的问题变成动态的问题,让学生受到一次运动观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演示如下:在橡皮筋AB上任取一点C,将这点运动到圆内,圆外、圆心、圆上……

教师启发引导:当角的顶点运动到圆内时,这角管它圆内角;运动到圆外时,这角叫做圆外角;运动到圆心时,已知它是圆心角,运动到圆上时,这是一种什么角?

由此通过运动变化的演示,引出圆周角的由来,并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演示中观察圆周角的特征,归纳出圆周角的定义,引出课题。

这种引入的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概念产生的来龙去脉以及本质特征,还加深了对隐含概念本身的动静辩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二、类比联想、探讨结论,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及探索能力

作为教材的课本一般都是直截了当给出发现的结果。圆周角定理也一样,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分析和归纳等发现过程。作为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讨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是比數学知识更值得重视的问题。因具体的数学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遗忘,而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笔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圆周角定理的教学设计如下:

引导1 在圆心角的学习中,一条弧确定一个圆心角,对于圆周角,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呢?

观察教师演示:在自制模型中,演示■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让顶点C在AC1B上运动,由于橡皮筋的弹性作用,不论C运动到什么位置,始终构成AB所对的一个圆周角。

引导2 上面的演示说明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由于它们顶点的变化,这些角的形状与位置也随着变化,它们的大小是怎样的关系呢?

观察教师演示:先考察■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在模型中,任意固定■所对的某一个圆周角顶点C的位置,得到■所对的一个圆周角∠ACB,用硬纸板剪下与这角相等的角样,然后不断变化这顶点C的位置,分别用这角样与各不同位置下的圆周角作比较。为防止认识的片面性,再考察另一段弧■所对的圆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方法同上。

通过以上演示观察,启发学生得出猜想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引导3 上面的猜想告诉我们:任意一弧所对的圆周角都等于同一度量,这个度量是多少呢?是由什么因素所决定的。

让学生通过上面演示中剪下的■与■所对的两个圆周角的硬纸板角样的比较,分析概括得出:较大的弧所对的圆周角较大,较小的弧所对的圆周角较小。从而进一步得出圆周角的度数是由它所对的弧来决定的。

引导4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由它所对的弧决定的,而这条弧的度数又与圆中什么角有直接的关系呢?

有学生脱口而出:寻找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圆心角是什么关系。

引导5(结合观察演示)一条弧所对的所有圆周角都是相等的,只须找到某一圆周角与这段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就行了,在AB所对的所有圆周角中,顶点C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的圆周角与圆心角∠AOB的关系最明显呢?

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可以得出关系:

∠ACB=■∠AOB

继而启发学生归纳猜想

2: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不仅发现了定理与推论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运用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猜想等合理的思维方式参与了探求知识的全过程,学会了运用类比、化归、由特殊到一般、变静止为运动、从归纳到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去研究认识问题。

三、分类转化、证明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上面发现推出的结论还只是一种猜想,要证明本定理的正确性,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并抓住机会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以及在证明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设计如下步骤:

引导1 猜想2结论的发现是由圆周角在某种特殊位置中观察得出的,猜想正确与否,要有证明。首先我们须分清何为特殊,何为一般?

在模型中演示圆周角的各种位置变化,在变化中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各种位置特征,从而归纳出划分的各种类型及分类的标准。

引导2 我们对一条弧所对的无数多个圆周角划分了三种类型,因而须对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证明。首先最特殊的往往是最容易的,所以第一种特殊情况是我们的突破口。在对其它两种一般情况的证明中,是否想到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呢?该选用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启发学生运用转化并指导如何创造转化的条件,将一般的情况转为第一种特殊的情况来解决。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本定理回头再考察猜想1的正确性,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本定理的一个推论。

四、概括提炼、巩固小结,培养学生揭示学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对本节学习与探求活动中及数学知识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和概括,设计了如下讨论题:

1.圆周角定理与推论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数量关系,突破这一表面现象,挖掘其实质,你能发现隐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什么?

2.在探讨与发现结论的活动中,我们都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回忆它们的发现过程,有何启发?

3.今天的学习活动由“猜想”得出了定理与推论,可见猜想是获得重大发现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献出了毕生精力,留下终身遗憾,对此你有何感想?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讲解课本中有关例题并配备四个达标训练题(略)。

16.如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十六

基本方法

锻炼思维方式

玩一些手脑并用的游戏

爱玩游戏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手脑并用的游戏。比如和孩子下象棋等,这些益智类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孩子手、脑的锻炼,让孩子的手脑合作更加灵敏,反应更加敏捷。

观看科普类书籍/节目

大脑多进行思考,思维自然就能变得更加敏捷,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多看一下科普知识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这样做技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同时,也能锻炼思维,让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就是语言。在生活中,家长们可以多让孩子进行语言的锻炼。常见的就是让孩子根据实物进行即时的语言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思维,让思维为孩子的语言提供信息。这样做不仅可以训练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口才。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让孩子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对孩子联想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孩子把思维发散出去,没有对与不对的限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提高联想能力就可以提高思维跨越度,往往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点,从而大大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

教育方法

培养敏捷思维

经常带孩子到户外

大自然中一个个不期而遇的未知领域,都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如,一只青蛙跳,一只鸟雀飞,一只野兔蹿,一只蚂蚱蹦,一只蝴蝶舞……都哪能惹得他们一惊一乍,而每一次的好奇能够让他们勤于思考,增加快速反应的经验值,为孩子各种思维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敏捷性奠定了基础。

用家庭教育去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的个性化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才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利用一些个性化的教育手段,给孩子们的思维加速,锻炼他们的思维敏捷。在此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游戏-指鼻子

锻炼敏捷思维

游戏准备:

2个人以上即可

游戏方式:

1、明确只能喊头部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头发、眉毛、牙齿、下巴、脸面、额头的口令,错喊为输。

2、活动两人一组,随意面对面坐下;

3、甲左手掌拉着乙的右手掌,手心朝上,用右手掌蒙在乙的手心上。

4、乙的左手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

5、准备就绪后,甲扬起右手掌拍打一下乙的手心,同时喊出一个口令:“眼睛。”乙要很快移动食指,指在眼睛上。

6、甲如此不断拍打乙的手心喊口令,直到乙按照口令指定准确为第一局活动结束。

7、第二局活动交换操作,乙拍打甲的手心喊口令,甲按照口令指鼻子眼睛。甲指定准确后再次交换开展第三局、第四局……在一定时间内以拍打手心喊口令次数多者为胜。

8、如果是很多孩子,则可以分组同时进行,胜出的孩子可以与别组胜出的孩子一起进行复赛、决赛。

游戏升级:

1、说出的口令与指的位置不能相同,比如口令是指鼻子,则听令方的手指必须指向其他部位,指鼻子则算输。

2、改变说法:比如口令改变为“鼻子下方的嘴巴”,需要孩子指向嘴巴而不是鼻子。

点评:

17.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七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也是特别要求人类智能的时代。近日,广州市少年宫新设了“思维培训班”,专门教育孩子如何思考,中大人力资源中心心理中心也开设了类似的“英才训练班”,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思维培训班”讲些什么?有必要让孩子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吗?

记者调查探访“思维培训班”

据广州市少年宫“成长空间”项目负责人介绍,少年宫近日开设了有关思维培训的课程,具体包括 “学前学习能力培训”、“学前儿童多元智能培训”、“聪明树左右脑思维训练”、“综合智能开发英才训练班”等内容,专门针对4~6岁的学龄前儿童和 9~11岁的小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逻辑思维训练”部分专门教孩子“如何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中心心理中心日前也开设了类似的“英才训练班”。据了解,中大“ 英才训练班”由语言学、心理学等教授进行授课,针对8~14岁的小学生设置了培养和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专家认为,“逻辑”是思维的纽带,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可以最有效地提高思考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记者在这一培训班发现,思维训练以小实验、讨论、实践的方法进行,比如,组织“为什么一根头发能知健康”等讨论,训练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此外,“奥数”训练也被当作“智力的体操”引入其中。

记者在广州市少年宫网站发现,与合唱、美术等培训班家长们“抢学位”的状况相比,“思维培训班”并不十分热门,仍然剩余部分学位。少年宫有关负责人表示:“家长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尽早培养孩子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仍然更多地把注意力聚焦在了对孩子特长的培养上。”

家长心事思维训练会否束缚想象力?

“科学思维训练班”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家长对此有些担心。从事杂志社工作的李先生说:“孩子们是最富想象力的,小时候就应该给他们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天马行空想跑多远跑多远。那么小就进行思维能力的培训不见得对孩子有利。”

在外企工作的Lucy认为:“孩子们较少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这是非常珍贵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一辈子都保持这种自由的、善于质疑的好奇心,而不必较早地给他们思维的框框。也想了解一下,如果真要训练逻辑思维的话,从几岁开始好呢?”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

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

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

“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

“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

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5个逻辑思维的培养方法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一、学习分类

这是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培养孩子的认知发展,让孩子可以自己通过对于事物的判断来归纳分类,像是一些明显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等,当孩子不能够立刻分辨出来每种事物的特征,家长可以从旁引导,但是不要采取包办的政策,这就不能够让孩子提高观察能力了。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二、认识群体差异

每个群体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像是动物是一个宽泛的群体,植物又是另一种群体,让孩子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基础事物可以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知虽然看似跟逻辑思维没有关系,但其实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逻辑思维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三、了解顺序的概念

数字表示了一种顺序的概念,而数字的学习可以很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了解顺序的概念其实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处着手,例如让孩子可以数一数花朵有多少花瓣,筷子有多少等,孩子可以通过触摸或是视觉体验等来了解顺序的概念。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四、建立时间观念

对于宝宝来说,小时候对于时间概念并不是很明确,建立时间观念可以循序渐进,但是孩子还是有必要理解些时间的动词或是名词,像是立刻,马上等,宝宝也许也会更加懂事听话些。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五、空间感的培养

空间感也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好方法,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来锻炼宝宝的空间感,像是 “请把勺子放在碗里”等,或是通过一些模型,例如将三角形放入空的长方形里面,然后问一问宝宝的表述。

★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方法

★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

★ 怎样训练爆发力

★ 孩子与大人作文500字

★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 孩子怎么样能长高呢

★ 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18.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篇十八

一、双语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认知积极性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贴近学生生活, 引发他们的兴趣。 (2) 摸清学生的心理, 引导他们想象、创造。如, 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听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童话故事吧, 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无联系?学生都积极地思考着并表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更好地引导其积极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

(二)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注重在“读”字上下功夫

双语教师应重视朗读, 首先教师要善于朗读, 利用绘声绘色的范读, 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味, 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 并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提高思维能力。

二、双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一)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者先要会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动力。创造欲望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 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 培养想象、联想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 指导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汉语言文字与生活的联系、作品中的前后内容或人物间的联系。读者想象丰富, 能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丰富文章的内涵, 深化文章的意境, 完成对作品的鉴赏。

双语教学,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从而打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门扉, 把他们引入积极思考的王国。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19.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方法 篇十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28-01

学习语文知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阐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课堂环节,以有助于小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教学《三个伙伴》,老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四个问题:

1.课文中谁有三个伙伴?

2.这三个伙伴分别指谁?

3.他们怎样对待维佳的?

4.在这三个伙伴中,你最喜欢哪一位?请说出你的理由。

通过这四个小问题,小学生能逐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受到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明白了是非对错。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讨论,提高思维能力。例如,看图作文《该怎么做》,讲了小松打破花瓶后该怎么办。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认为小松不告诉爸爸可能会被责骂甚至挨打,有的认为小松告诉爸爸后也可能被责骂或者挨打。对此,教师不应该立即介入讨论,应将学生引入文中的情境,让他们思考:如果我是小松我会怎么办?这样,学生能够把自己带入问题中的情境,有人说只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爸爸就不会打我们,有人说我们要当诚实的孩子,不能说谎。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出发,探索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进程为主线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例如,通过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辨析形近字、同义字,形近字“列”与“例”,“列”可以发散成出列、列入、前列、列队、并列、陈列等词,“例”可发散成例证、例子、例句、实例等词;同音字“宏”与“洪”,“宏”可发散成宽宏、恢宏、宏远、宏伟等词,“洪”可以发散成洪水、洪亮、洪灾、洪流、山洪等词。

另外,教师可以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天上的街市》,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前提下,启发他们找出作者联想与想象的顺序,板书如下:街灯——明星——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骑牛来往——流星——灯笼。这样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让他们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默记在心,对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有很大的作用。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有的学生提问:“地球爷爷有手吗?”“地球爷爷的力气有多大?”“老师,您能看见地球爷爷的手吗?”这时候,教师要肯定学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使他们通过学习科学事例,获得正确的认识。又如有的学生提出“地球爷爷有没有脚?”对于这样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学生,要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循循善诱,这是学生不断修正自身知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对问题的争辩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有差异才会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大大增强。针对有意义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告知答案,应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思考,尤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发问、争辩,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解析代替学生的探索过程,应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夏夜多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星星看见了,为什么高兴地眨着眼?”这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提出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池塘里的睡莲姑姑很美。”有的学生反驳说:“不对,因为萤火虫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照亮夏夜。”还有的说:“因为小蜻蜒、萤火虫和睡莲姑姑都帮助了小蚂蚁。”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教师此时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学生们齐答:“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样,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统一了思想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改革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找到更好的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医院党政办工作总结下一篇:《永别了,武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