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2024-10-19

世界著名大学介绍(精选12篇)

1.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篇一

世界十大著名化妆品企业介绍

1.欧莱雅集团

欧莱雅集团(L OrealGroupClichy),在经济寒潮下欧莱雅度过了它的100周年纪念,总纯利润下滑26.6%到19.5亿,但高端系列产品仍然盈利。2008年欧莱雅在研究和发展方面投入了产品销售总量3.3%的资金。欧莱雅今年的战略是继续提升广告方面支出的同时缩减存货量,推出低价位系列的产品和重视产品的创新。

2.宝洁

宝洁(PROCTER&GAMBLE),尽管这一年宝洁高层有很大的人事调动,骨干们纷纷退休,留下的精英队伍现由EdShirley继续领导。上财政美容和个人护理产品的收入增长10%,达278亿。六月集团以不公开的价格连续收购了Zirh和TheArt两个高端男士护理用品品牌。上年9月份又成功将Nioxin研究实验室(头皮护理产品制作)纳入旗下。继续保持美国护肤品领头羊位置的玉兰油,销售超过了20亿美元。

3.联合利华

联合利华(UnileverLondon),销售量基本上跟往年持平,增长主要由于价格上升。今年一月PaulPolman接任了已退休的PatrickCescau当上集团的CEO。同月联合利华以4.115亿收购了专业护发品牌Tigi,以示集团开始往专业护发方向发展。年末又把肥皂品牌Cosmivoire纳入旗下。力士也从2008年开始成为联合利华的其中一个资产高达1310亿的品牌。集团的25强品牌收入占总集团收入的70%。今年,联合利华会努力推动销售额的继续增长,减少支出和提升新产品投产的质量和速度。

4.雅斯兰黛

七月FabrizioFreda成为新任雅斯兰黛CEO。随后雅斯兰黛的孙子WilliamLauder接任了已退休父亲LeonardLauder之位,担任集团的执行董事长。Freda为集团定出新战略计划,要把现有的资产多元化集团变成一盘更强大的国际生意。二月份他们发布出一个四年改建计划,有意裁减4.5亿到5.5亿美元开资。第一步是在未来的18到24个月内裁减2000个(大概6%)员工。此举期望能为集团提升利润到12%-13%水平(现时是7%-8%)。

5.雅芳(AvonProducts)

雅芳的重组计划期望从2005年开始为期三年,内容包括简化雅芳在美国的分销网络以及缩减其产品的数目。所有节省出来的开资都用于扩大广告的投入和加强雅芳直销力量。2008年雅芳广告支出高达3.91亿美元,几乎是2005年的三倍。

6.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

市场在西欧,占公司客源的68.5%。集团有意在中国发展护发产品市场,六月份在上海建了妮维雅工厂。妮维雅是旗下最大品牌,2008年取得了10%的全球销售增长。其他品牌,包括优色林、莱珀妮、SBT的销售分别上升了12.6%、10.2%和35.7%。集团从2008年12月开始加入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宣称占有全球美容护肤产品股票的4.8%-4.9%,并有意在2010年前上升到5.5%。

7.资生堂(ShiseidoCo.)

资生堂从去年开始的三年计划目标是让集团成为一个“全球玩家”争取获得10%运营盈利。亚太区是其最大海外销售区,销售额得到7%增长,达1096亿,集团预期销售量在中国会持续增长。资生堂将继续加强化妆品系列在百货公司的销售,扩展更多的百货公司专卖店,致力推动出口量,目标是出口产品达到总销售的40%。

8.Chanel(香奈儿)是唯一挤进前十的法国企业。据TheNPDGroup研究公司的数据,旗下两大香水产品:Coco小姐和No.5在2008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上升19%和14.5%。集团与女星KeiraKnightley合作拍的广告为Coco小姐系列香水带来了不少销售刺激,使之成为08年第三最好卖的香水,而No.5则排名第五。

9.花王(KaoCorp)

受2008年经济寒潮影响,上个财政的美容产品收入下降6.3%到5883亿日元。亚洲销售情况比较理想,主要是碧柔系列在中国和印度利西亚的反应热烈。北美和欧洲的销售受到经济环境、竞争对手和汇率波动的影响而疲软。

10.强生(Johnson&Johnson)

主要增长源于Aveeno、可伶可俐、露得清以及强生成人产品的销售,其次是去年六月强生对大宝(北京)化妆品公司的收购所带来的销售刺激。

2.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篇二

一、两个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2012年排名

( 一)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

“2012年世界最好大学排名”是采用了QS ( Qu- acquarelli Symonds) 世界大学排名提供的数据资料。在前400名之中, 美国大学有83所, 英国45所, 德国35所, 澳大利亚22所, 法国19所, 加拿大和日本各16所, 荷兰12所, 韩国11所, 中国9所。前十均为美英两国的大学, 总分所在的区间为95. 1 ~100。其中美国有6所, 英国有4所。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排名第1, 英国的剑桥大学排名第2, 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排名第10。我国排名靠前的5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 ( 第44位) , 清华大学 ( 第48位) , 复旦大学 ( 第90位) , 上海交通大学 ( 第125位) , 南京大学 ( 第168位) , 总分区间为53. 2 ~78. 8。

( 二)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2]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从2004年起每年进行世界大学排名, 由汤姆逊—路透社集团所开发, 用于评判世界级大学在所有他们的核心任务———教学、研究、知识转移以及国际化等方面的表现。2012年排行榜中, 前10均为美英两国大学, 总分所在的区间为90. 4 ~ 95. 5。其中美国有7所, 英国有3所。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排名第1, 英国的牛津大学排名第2, 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排名第10。我国排名靠前的5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 ( 第46位) , 清华大学 ( 第52位) , 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第201 ~ 225位) , 南京大学 ( 第251 ~ 275位) , 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总分分别为70. 7和67. 1, 其他几所大学的分数均显示为数据保留。

共有12所世界大学进入这两个大学排行榜前10的名单之中, 其中在两个排行榜中都出现的有8所大学, 占总数的66. 7%。这说明, 尽管两个排行榜所采取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 但是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大学均满足这些不同指标且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些大学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大学, 均能经过不同维度的考察。这也说明, 两个排行榜的指标能能够够在在一一定定程程度度上上较较准准确确地地反反映映出出世世界界大大学学的的发发展展情况, 如麻省理工学院在两个排行榜分别排名为第1、第5, 剑桥大学的排名分别为第2、第7。

二、两个排行榜的排名分析

( 一) 指标分析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行榜所采用的一级指标为: 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生比、国际化、每一位教工的论文引用率, 占总分的权重分别为40%、10% 、20% 、10% 和20% 。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排行榜所采用的一级指标为: 教学、国际化、企业经费、研究、论文引用, 占总分的权重分别为30% 、7. 5% 、2. 5% 、30% 和30% 。

这些指标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学术类指标, 主要是学术研究方面, 包括研究环境、研究产出以及研究声誉三个方面, 其衡量方式为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 以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学术产出及其影响在排行榜中所占的权重均达到60%, 甚至在有的排行榜中还超过了60% 。排名前10大学均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二类是主体类指标, 包括生师比, 即学生与教师数之比。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所大学所有的基本教学条件。第三类指标是国际化类指标, 主要通过学校所拥有的国际学生、国际教师、国际合作的学术研究项目以及学术期刊来度量。第四类指标是质量类指标, 包括教师质量、学生质量 ( 主要是毕业生) 。通过获取教师获奖种类、次数及学术成就的资料, 通过对雇主的调查访问以及了解学校校友的获奖种类及次数, 可以度量这些指标。

可以看出, 这些排行榜对一些可以度量的指标十分重视, 因其具有可获得性易于比较,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在某几个方面的实力, 但是也存在过于依赖数字的弊端, 对于一些难以度量而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十分重要的指标则关注不够, 如大学办学思想、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组织结构以及本科生的培养过程等等。因而, 从某种意义上讲, 现有世界大学排行榜在本质上是学术研究方面的比拼, 尽管学术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 但并不是唯一的职能。大学的宗旨是什么, 值得每一个关注大学排行榜的人士深入思考[3]。

( 二) 我国高校在排名上的差距

从上述两个排行榜的2012年排名及我国排名前5位高校的排名情况可以发现, 我国高校与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确存在较大差距。

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QS排行榜中, 我国排名前3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在前两项 ( 学术声誉、雇主声誉) 的得分和世界排名前10高校的差距并不大, 大多只有5分左右的差距, 甚至在雇主声誉方面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得分均高过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 但从国际化这个指标开始差距明显加大。我国的5所高校在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方面得分均未超过60分, 而世界前10大学这两项的得分大多在90以上。由此足见我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有待大大加强。而在最能代表一所学校学术能力的指标“每一个教工的论文引用”上, 我国5所高校的得分大多只有世界前10高校得分的1/2, 有的只有1/3。这也说明我国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在世界上还不够强, 虽然在论文的总量上我国并不差。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的排行榜中, 我国大学仅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具体的得分数据。在“企业经费”这个指标上, 我国的两所大学均高过前10大学。这也说明我国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高校的办学经费以及获得的社会资助经费是非常充足的。在教学方面, 虽有一定的差距, 但并不大, 只有10 ~ 15分的差距。在国际化这个指标方面, 差距较大, 相比于大多数前10高校都有20 ~30分的差距, 但是也和少数高校的国际化程度相似。而在反映学术水平的两个指标“研究”及“论文引用”方面, 世界前10高校均在90分以上, 我国的两所高校显然差距十分明显, 即差距在30 ~40分。这也再次验证了QS排行榜的相关得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同时再次提醒我们: 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还有待大大提高。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重点表现在教师的学术成果方面[4], 即论文发表与论文被引用上面。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高校特别是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高校的学术研究与世界主流学术研究仍有距离, 具体表现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传播能力亟待加强。由于我国大量的学术成果并非以世界通用的语言来撰写, 导致有些学术成果虽质量很高, 但由于语言障碍而没有被世界同行所知晓, 更谈不上被引用了。同时, 我们也不可忽视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性, 特别是吸引国际上的教师和学生来我国的大学进行中长期的任教和学习。

三、我国重点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方向

( 一) 准确研判形势

担负追赶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重点大学要正确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以及国际著名大学排行榜的发展态势, 准确判断自身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断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认识, 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不断完善自身的战略定位,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 努力构建既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又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办学体制机制。要努力在一流特色办学方面形成自己的理念和风格, 在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实现世界一流, 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世界一流, 引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 二) 明确当前追赶的主要方向

国内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等“985”、“211”工程高校, 并不缺乏建设的资金。其资金来源既有国家的专项建设经费; 也有各级政府的财政经费, 同时还有社会的捐助与委托项目经费; 另外还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创收经费。从这一角度来看, 经费并不能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障碍。目前, 迫切需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教师队伍、学生群体、学术成果, 尤其要特别重视我们与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存在较大差距的一些指标方面的建设。同时, 也需要重视科研、教学科研人员的招录与管理、合理的生师比、充足的经费来源、充分的学术自由、先进的办学理念等等一些基础条件的建设。根据上述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的建设重点是大力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及传播学术成果能力。

( 三) 大力建设学术研究平台

相关高校要充分把握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所带来的重大契机, 挑选若干个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有鲜明的特色、实力较强、水平较高, 且有突破的潜力的学科、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努力构筑一批综合型、开放式、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大平台或协同创新中心, 在资金、条件建设上予以重点支持, 使它们率先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水平, 以高水平的平台开展各类学术研究, 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 吸引和留住一流的教师, 以此形成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的“磁场”, 同时加大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孵化地”。

( 四) 积极推进学术工作的国际化

这里的国际化指的是学术要立足于全球的视野, 要以国际通用的标准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学术的国际化交流, 既要借助国外优秀的智力, 也要让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相关高校需要把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建设放在国际视野中去开展, 以国际一流大学的相应绩效表现为目标, 采用国际认可的标准来评判自身的工作。例如, 在对教师个人进行学术评价时, 采用学术声誉、学术产出、学术影响等国际化的指标, 使用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的方式对教师学术声誉进行评议; 以国际通用数据库上的数字来增加评价的公正性、透明性与客观性。长此下去, 我国高校才能与国际一流大学站在同一大平台上对话, 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传递出去, 并不断拓宽传播的范围。

( 五) 抢占学术制高点

在追赶的过程中, 积极的学术竞争不可缺少。我国大学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争取在一些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占据世界的一席之地, 如航空航天、海洋深潜技术、信息技术等一些高精尖端并带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 彰显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学术水准与学术高度, 为国家学术独立与学术繁荣作出贡献。在这方面, 相关高校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把握一些国际交流平台所提供的机会, 参与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内的知识合作研究与成果分享、研究方法的创新、知识成果的创新, 以尽快缩小差距, 赢得追赶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rankings/top-400-universities-in-theworld.

[2]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http://www.timeshighereduca 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2-13/world-ranking.

[3]耿有权.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的辨证思考[J].江苏高教, 2010, (5) :40-42.

3.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篇三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加州科技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赖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佛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范德比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密执安安阿伯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乔治敦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伦敦大学经济及政治科学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约克大学 University of York

沃里克大学 University of Warwick

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ircan Studies

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都柏林大学 University of Dublin

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海德堡大学 University Heidelberg

柏林科技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Berlin

柏林自由大学 Der Freien University Berlin

法兰克福大学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莱比锡大学 University of Leipzig

波鸿大学 The Ruhr University Bochum

慕尼黑大学 Ludwig Maximil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波恩大學 University Bonn

爱希斯特大学 University Eichstatt

哥廷根大学 University Gottingen

舍根大学 University Gesamthochschule Siegen

罗马大学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Roma

米兰大学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Milano

斯德哥尔摩大学 Stockholm University

瑞典皇家工学院 Kungliga Tekniska Hogskolan

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维也纳大学 Vienna University

巴黎第一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

巴黎第三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3

巴黎第四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4

巴黎第五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5

巴黎第七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7

巴黎第八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8

巴黎第十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0

巴黎第十一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1

巴黎第十二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2

巴黎第十三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13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L’Ecole normale supērieure

巴黎理工大学 Ecole Polytechnique of Paris

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ürich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lc202309040340

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阿姆斯特丹大学 Amsterdam University

鲁汶大学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

哥本哈根大学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赫尔辛基大学 University of Helsinki

雅典大学 National and C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

布达佩斯理工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udapest

奥斯陆大学 University of Oslo

华沙大学 University of Warsaw

莫斯科大学 Moscow University

圣彼得堡大學 t.Petersbury State University

科英布拉大学 University of Coimbra

马德里大学 University of Madrid

巴塞罗那大学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渥太华大学 University of Ottawa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京斯敦女皇大学 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

西安大略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东京大学 Toky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早稻田大学 Waseda University

庆应义塾大学 Keio University

筑波大学 University of Tsakuba

墨尔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奥克兰大学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坎特伯雷大学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台湾国立大学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4.世界著名大学研究 南邮感想论文 篇四

南京邮电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的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为本科院校,定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几十年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经济与管理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光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数理学院、传媒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体育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院(系、部),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等13个研究院(所、中心)。校园环境怡人,有仙林、三牌楼两个校区,占地133.2万平方米。学校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到通信,到信息技术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学科专业数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宽、实力由弱到强,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和36个本科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另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6个;有通信工程等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截止到2007年底,有教职工1561人,其中专任教师9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8.9%,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5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66.5%。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4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次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人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45人次被授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一大批教师作为会士、专委会主任、专家等活跃在国际电联、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学会等学术机构,其中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委会和多媒体通信专委会挂靠我校。学校教学基本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现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和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已建成一个以万兆光纤为骨干的高速校园网络环境,通过Cernet及Chinanet双路由与Internet联网,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双覆盖,技术手段先进,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图书馆纸质文献藏量125.8万余册,其中信息、通信、电子等专业文献的收藏富有特色,享誉一方。学校十分注重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十五以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1门,省级优秀课程群2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材建设体系,有2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12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及立项建设精品教材;2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截至2007年底,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1681人,研究生2080人。长期以来,学校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从严治校、严格管理,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每年吸引并保持着充足、高质量的本科生生源。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1997年以来,在校本科生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50余项,其中国际级奖20项,国家级奖170余项,省部级奖560余项,获奖档次和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邮学子曾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夺得全国最高奖“索尼杯”。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近10万名,主要分布在通信、邮政、广电、国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涌现了一大批杰出校友,有“华夏IT英才的摇篮”之誉。毕业生以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学校大力提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在现代信息交换与通信网络、移动通信与电磁兼容、信息理论与通信信号处理、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像处理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通信与信息网络安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量子信息处理、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优化技术等研究领域有较强优势。近三年,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1147项,发表学术论文3172篇,954篇被SCI、EI、ISTP收录。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1990年起就成为联合国国际电联亚太电信组织(APT)在中国的培训基地之一。十几年来,共培训22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批学员。较早与美、英、德、法、加、俄、澳、日及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校际合作关系,先后有800多位国外、境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学校也选派教师出访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与英国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等11所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信息科技人才。通过主办国际与地区性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南邮人秉承务实进取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信息特色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明确将“信息化”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内涵之一,为我校快速、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正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四大战略,努力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5.著名作家介绍 篇五

提起冰心先生,70年代出生的青年朋友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桔灯》、《寄小读者》„„而时光倒流回孩提时代,“冰心”这两个字会让我们想到更多。冰心先生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创作主题,早在1924年,她创作《寄小读者》时,就写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此后,她不断书写这句名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对此更是坚信不已,因而这句话也成了冰心老人人生感悟的结晶。

1900年10月5日,冰心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时任“海圻”巡洋舰副舰长,母亲出身书香世家,能诗善文。5岁时,冰心随父母迁居烟台,度过了七年多与海为伴的生活。这些童年时代留下的关于海的回忆,为冰心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冰心先生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文学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按冰心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1919年那场“‘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1919年8月25日,冰心以“女学生谢婉莹”之名开始投稿,而文坛上最早出现“冰心”这个名字,则是在她陆续发表了《两个家庭》等五篇连载小说之后。很快,冰心便以小说享誉文坛。1921年,她发表了散文《笑》,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篇散文也因此被誉为“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

冰心先生喜欢随时随地用小纸片记下些不规则的长短句。写时并未在意,更没有打算拿去发表,然而,后来被弟弟们整理出来,便结集出版成诗集《繁星》与《春水》。这些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独树一帜,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冰心先生赴美学习英国文学,她陆续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里发表了29封寄给小朋友的信,并结集为《寄小读者》出版。这部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冰心在美留学期间的见闻感受,更逐渐积淀出冰心所独有的“爱的哲学”。正如冰心先生自己所言:我最喜欢小孩子,在他们细小的身躯里,有伟大的灵魂!

冰心先生在小说领域也留下了如《两个家庭》、《超人》等轰动一时的佳作。而其中最为青年人所熟知的恐怕就要数发表于1957年的《小桔灯》了,它曾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文中塑造的那位沉着、机敏的小女孩形象,与那盏温馨的小桔灯,今天看来仍记忆犹新。所以,人们在谈及冰心时,“感到她是坐在家中写一些孩子们喜欢看的文章”。在大家的眼里,冰心是孩提时代的一个“伙伴”,就像那盏“小桔灯”,保留了童年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在小朋友的眼里,冰心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巴金、萧乾等一批老一辈作家眼中,她则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巴金先生就曾谈到,少年时代的自己,也正是从她的作品里知道了爱星星、爱大海,而且从那些亲切的语句里,重温了永久失去了的母爱。沈从文先生也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冰心女士所写的爱,乃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

冰心老人是一个充满了爱心、富于生活情趣的人。生活中的她爱猫、爱孩子、更爱开玩笑,所以,冰心老人的心不老,她手中的笔也永远不会老。冰心先生有句名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1980年,她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7年8月25日,备受世人关注的“冰心文学纪念馆”在福建落成开馆,舒乙先生在开馆致辞中讲道:它是第一个为依然健在的大作家建立的文学馆;它是第一个纯粹为作家建立的专业馆,馆主是纯粹以自己的文学成就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它是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文学馆„„

1999年2月28日,这位可亲可爱的世纪老人在北京谢世。那一刻,没有悲哀、没有哭泣,只有满屋的玫瑰散发着芬芳;没有“悼念”、“追悼”的字眼,唯有横幅上冰心先生的手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朱自清(1898——1948)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苏江都县。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而 “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走上文学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山东尼山,看到一条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的飞逝和短暂,因而,对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在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忆起1924年应夏丏尊先生之邀,来到宁波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的情形。那时的春晖中学,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骄子——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弘一法师„„他们或以文学为业、或借文学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笔下的白马湖温馨依旧,却又略带了几分淡淡的感伤„„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回国后将旅欧历程写成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段时期,他的作品里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抒情格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应约为中学语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于1933年7月出版。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1925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人景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室和文学教师。”

1992年10月,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巴金(1904——)

大家可知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冰心、夏衍,被称为文坛三位“世纪老人”。其中两位文坛元老由于一段“金坚玉洁的友情”而形成了一段佳话。他们一位是被人尊称为“文学祖母”的冰心老人,另一位则是我们今天节目中,要向大家介绍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原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诞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1914年巴金十岁时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此后,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有很大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1929年1月,巴金从上海鸿兴坊搬至闸北宝山路宝光里十四号,与索非同住一楼。直至1932年1月下旬离开,共住三年。在这里创作了《家》、《雾》、《新生》(第一稿),翻译了《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同月中篇小说《灭亡》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至四月载完,在文坛引起反响。决定发表《灭亡》的是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者叶圣陶。《灭亡》的发表使巴金开始了文学创作,从此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左上图为巴金先生与叶圣陶先生,下图为巴金先生与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家》的演员的合影。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巴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

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 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说起巴金先生,冰心老人对她的这位小弟曾经这样评价:“巴金只有在他痛苦的时候才是快乐的。”也许,忧郁、痛苦是冰心老人在巴金先生经历了几十年人生风雨后,对他性格的一种概括。但事实上,在阅读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和《随想录》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的他除了性格忧郁之外,更是一位热情、真诚、坚强而执着的老人。生活坎坷也好,疾病折磨也罢,顽强的巴金先生始终没有在命运面前屈服过。他的生命与思想同在,与文学同在,只要有可能,他一刻也不愿停止思考和写作。他热爱读者,真诚地坦露心灵,无情地解剖自己,把“说真话”作为晚年反省的核心。在写给 “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道:“我不是文学家,也不懂艺术,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提倡讲真话,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所以我说:‘把心交给读者’,我要用行动来补写我用笔没有写出的一切。”有很多人称巴金先生为“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我想,对于这份赞誉,巴金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像个战士一样,不停地战斗在文学的战场上,永不退缩。他用他的笔,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开辟了一条寻找真理的道路。

巴金先生晚年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修建一座现代文学馆,集中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历史。在他的倡议下,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巴老的梦想在他的有生之年终成现实。如今,新落成的现代文学馆早已成了北京城内的一大文化景观,引人瞩目。

老舍(1899——1966)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先生是一位全才的文学家,其作品除大量的小说外,有新旧体诗歌、散文、话剧剧作、歌剧剧本、电影剧本、曲剧、京剧、相声作品,等等,还可用英文写作。老舍先生有深厚的书法及诗词功底,提笔就写,一挥而就,即兴做诗,合辙押韵。

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 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老舍先生于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 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决定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左图为老舍先生与曹禺分别在耶鲁大学与在国内的合影。

老舍先生应召回国后参加了许多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与1951年12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老舍先生 “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弃世。

6.世界著名诗人名录 篇六

莎士比亚

T·S·艾略特 艾·丁尼生 爱恩·哈密尔顿 奥顿 拜伦 本·琼生 勃朗宁夫人

查尔斯·托姆林森 狄兰·托马斯 菲利普·拉金 华滋华斯 济慈 克·马洛

路易斯·麦克尼斯 罗伯特·勃朗宁 罗伯特·彭斯 罗赛蒂

诺曼·麦凯格 乔弗雷·希尔 乔叟 汤姆·冈 特德·休斯 托马斯·哈代 威廉·布莱克 维·亨·戴维斯 西·希内 雪莱

约翰·多恩 约翰·弥尔顿

美国

W·S·默温 艾伦·金斯伯格 安·塞克斯顿 狄金森 杜利特尔 惠特曼

加里·斯奈德 肯尼思·瑞克斯洛斯 朗费罗

路易斯·辛普森 罗伯特·克里利 罗伯特·佩恩·沃伦 威廉·斯塔福德 沃莱斯·史蒂文斯 西尔维娅·普拉斯 约翰·阿什伯利 约瑟夫·布罗斯基 詹姆士·赖特

德国

歌德 海涅

弗里德里希·席勒 高特夫里特·凯勒 卡尔·克罗洛 卡尔·马克思 利利恩克戎 萨克斯 瓦尔特 维尔特 西蒙·达赫 伊凡·哥尔

俄罗斯

阿赫玛杜琳娜 阿赫玛托娃 勃洛克 弗兰科 高尔基 莱蒙托夫 涅克拉索夫 帕斯捷尔纳克 蒲宁 普希金 丘特切夫 施企巴乔夫 苏尔科夫 屠格涅夫 西蒙诺夫 谢甫琴科 叶夫图申科 叶赛宁

伊萨科夫斯基

法国

保尔·魏尔伦 贝朗瑞 波德莱尔 伏尔泰 亨利·米肖 吉·阿波利奈尔 拉马丁 勒内·夏尔 欧仁·鲍狄埃 普列维尔 圣琼·佩斯 伊夫·博纳富瓦 雨果

智利

伽·米斯特拉尔 尼克诺尔·帕拉 聂鲁达

罗马尼亚

米·爱明内斯库 杨·阿列柯山德鲁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迈克尔·布洛克

西班牙

费·加·洛尔伽 古·阿·贝克尔 维森特·阿莱桑德雷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密·瓜尔兑亚

瑞典

哈里·马丁松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意大利

彼特拉克 夸西莫多

欧杰尼奥·蒙塔莱 朱塞培·翁加雷蒂

新西兰

詹姆斯·K·巴克斯特

古巴

何塞·马蒂

爱尔兰

叶芝

奥地利

莱·马·里尔克

澳大利亚

朱迪丝·赖特

以色列

耶胡达·阿米查依

波兰

密茨凯维支

捷克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秘鲁 胡安·里奥斯

南斯拉夫

弗·普列舍伦

尼日利亚

沃·索英卡

希腊

阿斯克雷比阿底斯 奥季塞乌斯·埃利蒂斯 柏拉图

乔治·塞非里斯 萨福

匈牙利

7.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篇七

英国BDP是欧洲最大、发展最快的多学科建筑设计工程公司。它成立于1961年,发展至今已成为引领业内众多领域的顶尖机构。BDP立足欧洲,放眼世界,在英国、法国、爱尔兰、荷兰等国家拥有15个工作室,员工超过1200人,包括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规划师,照明设计师,城市设计专家,可持续性设计专家,声学设计专家等各类专业人才。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以及对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强大能力,成就了BDP今天享誉国际的专业地位。

Richard Rees简介Richard Rees是英国著名建筑师、规划大师,执掌BDP公司整个城市设计部门。他曾在香港工作10年,主持过许多主要的规划项目,拥有极其丰富的城市设计经验。在Richard Rees的带领下,BDP荣获了许多国际奖项,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近期的城市再生项目代表之作:Liverpool ONE。

1|kievl final central park 2rev

2|kiev aerial view1 rev2

英国BDP是世界顶尖的大型跨学科建筑工程顾问公司。不久前,它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2009年度评奖中上演了一幕帽子戏法,囊括三项大奖。其代表作品“Liverpool ONE”城市再生项目更是备受推崇,还夺得了伦敦“世界零售与休闲评比”的年度大奖。在这一期的“欧洲界”栏目里,我们有幸采访了英国BDP公司的城市设计部负责人、著名建筑师、规划大师Richard Rees。

Rees先生,您好!很荣幸能采访到您。相信以您的专业地位和市场阅历,一定对世界各地特别是迅猛发展的中国城市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著名建筑师及如此成功的设计公司的高层人士,您觉得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有哪些格外引起您关注的地方?你们是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是否有兴趣参与到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之中?

你好!我想说,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我们有三点关注:

1.影响——对环境的影响;

2.可持续性——创建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

3.个性特征——创造一个基于大规模建设的发展个性特征。

是的,我们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深感兴趣,因为我们对以上三点拥有丰富的经验。我在香港居住了10年,在那儿做了大量主要的城市规划,因此我对中国发展的尺度和相关议题都十分熟悉。我们有兴趣贡献出这些方面的丰富经验。

作为西方设计事务所,你们是否觉得进入中国时有什么阻力或障碍?如果有主要是哪些?你们的设计理念和运营方式应用在中国有没有遇到什么难点?

我们的公司有很多懂得中文的员工,因此语言不是问题。主要的不便和阻碍在于距离。因为我们是一个欧洲公司,因此我们的工作主要开展在欧洲。不过我们现在使用了更多的视频会议,并且在重要的时刻访问中国,因此我觉得我们能够在欧洲做好中国的项目。另外,这里有一个关于中国付费系统的问题。就中国的合约和汇款来说,对西方公司总是有些困难的。我们可以开设中国的分公司,但这需要足够的工作量和一些很大的项目作为保证。我们的工作地点将仍然设在欧洲,直到和中国政府或中国大型设计机构建立起一些联系。目前,我们和深圳设计院在广州网球中心项目的合作就非常成功。

关于问题的第二个部分,我想首先是关于客户的,尤其是一些总的来说没有经验的客户,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大型项目。即使对一些相对来说有些经验的政府官员来讲也是如此,因为当他们面对一些发展项目大到要建设整个全新的城镇或城市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从未做过。在已建成的项目里也几乎没有什么可供他们参考的、可持续性的、高质量的案例,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此外,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多数客户经历的项目是比较少。

另一个议题是关于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法。铺路总是最先的,而且是在咨询规划师的和各种专家顾问会议之前就已经被工人们与世隔绝地建好了。这就意味着很多可持续性因素在我们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要知道,领导这些庞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不应该只是工程师,而是总体规划师、能够总体看待整个地区生活方式的设计者!

人们不该抄袭欧美过时的想法而一味的建设庞大的路网。

另外,中国有一个困难之处,就是它在能源方面为自己制造了问题。当然,中国有各方面的问题,但总体规划的原则是一样的,不管是在中国、南美、欧洲或非洲文化之中。BDP可以提供的帮助就是优秀的规划原则,那么这就对总体规划师的管理地位提出了要求。我想我们能够、也必须提供我们的经验,因为过去10年我们也面临了很多发展的压力,但它不能阻止我们向更加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迈进。

1)As a well known architect and the director of a very successful practice,what are the key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draws most attention of you?Are you interested in Chinese market and the next stage of Chinese development?If yes,what is your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There are 3 things that I would say are the key to the nex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1)Impact-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2)Sustainability-creat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Identity-creating identities for development within a market that is based on mass production

Yes,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next stage of Chinese development because we have experience of dealing with these 3 topics.I lived in Hong Kong for ten years,and did a major amount of masterplanning there so I am very familiar with the scale and issues related to Chinese development.We are experienced in all of these so we are interested and we would like to contribute.

2)As a western design practice,do you feel any inconvenience or obstacle when entering Chinese market?If yes what are the major issues?Are there any difficulties to apply your design philosophy 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jects in China,where apparently has its own operational system and social value?We have a lot of Chinese speakers in the office so language is not a problem.The main inconvenience or obstacle is distance.We are mainly working from Europe because we are a European company.We are now doing more video conferencing and we are capable of doing projects from here with key visits to China.

Also,there is an issue with the Chinese Fee payment system,in terms of Chinese deeds and payment transfer,which are always difficult for western companies.We could open a Chinese office but we have to have high volume of work and guarantee of some very large projects.We are working from Europe until we establish any relationship with government or a larg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China.We have worked very successfully recently with the Shenzhen Design Institute on the Guangzhou Tennis Centre.

For the second part of question,I think the first problem is with the client,especially the ones in China who are generally inexperienced,and most of them have never done any big development.Even with relatively experienced government t officials,when they come up with a development of a whole new town or city,they don't do it all the time.There are very few built schemes of very high quality and with good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for them to copy,so that is a difficulty.Also,I think there is the general difficulty with clients that most of them only build something once,

The other issue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way that things are done in China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The roads are put in first,and they are done before any consultation with the master planner,they are just done by engineers working in isolation.It means a lot of decisions on sustainability have already been made before you get onto site,and that is a great difficulty.People leading big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hould not be just engineers.They should actually be master planners who are looking at the whole idea of the life style of the place.People should not just simply copy outdated European or American ideas of creating large road networks.

8.世界著名温泉小镇 篇八

箱根是日本著名的温泉之乡、疗养胜地,位于神奈川县西南部,距东京90公里。箱根温泉一带群山环抱,湖水如镜。温泉众多。以箱根汤本、塔之泽、堂岛、宫下、底仓、芦之汤、古贺等“箱根七汤(温泉)”加上箱根山附近的小涌谷、宫城野、千石原、芦湖等17处温泉统称为箱根温泉乡。“箱根七汤”始建于1684年~1687年间。箱根温泉乡共有温泉336处,温泉涌出置在日本全国名列前茅。箱根以箱根汤本为中心,集中有大型饭店和温泉旅馆,芦湖的游览船、大涌谷火山等景观也是箱根必游之处。

法国埃维昂

埃维昂--E-vian--就是依云。依云镇背后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是依云水的源头,来自高山融雪和山地雨水在阿尔卑斯山脉腹地经过长达15年的天然过滤和冰川砂层的矿化形成了依云水。法国科学家们专门到埃维昂进行研究,发现依云的矿泉水是世界唯一的天然等渗矿泉水,PH值几近中性。1824年法国第一所温泉疗养院在埃维昂建立,现在更发展成为欧洲最出名的水治疗中心Spa中心。

比利时斯帕

SPA的起源地,一座位于比利时靠近德国的边境小镇,它的名字就是SPA.而从罗马时代开始,它就以温泉而闻名于整个欧洲。在斯帕.温泉已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氛围,代表了放松、健康和愉悦。在斯帕,實在有太多的温泉馆了。整座小城.随处可见。要论起奢华和古老,建于14世纪的温泉疗养中心(the rmesdespa)则是一定要泡的地方,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SPA理疗中心:斯帕人坚信。只有这里的水疗,才能叫做SPA,所有其他地方的所谓SPA。全都是“山寨版”。

德国巴登巴登

Baden在德语中是洗澡的意思。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温泉疗养区,称为全欧洲夏季休闲之都。早在公元一世纪,吉罗马人就在山谷里发现了温度高达69℃的矿泉,罗马皇帝卡拉卡拉曾于公元213年到此享受温泉。漫长岁月里,造访过巴登巴登的名人还有:拿破仑三世、俾斯麦、维多利亚女王、瓦格纳、拉姆斯……最经典的宣传语来自马克·吐温,他说:“5分钟后你会忘掉自己,20分钟后你会忘掉世界。”1823年第一座水疗馆Kurhaus完成后。就吸引各国贵族富豪及名人前往度假,水疗馆及其周遭开始添设各种休闲设施,包括赌场、音乐厅、剧院、餐厅、商店街等。

捷克卡罗维发利

卡罗维发利是捷克著名的疗养胜地,有“矿泉城”之称。镇内共有12股温泉。全以数字命名。自19世纪发展温泉疗养度假以来。已有许多名人到访.如贝多芬、巴赫、歌德、席勒等。马克思还三度到访。

英国巴斯

9.世界著名童话 篇九

小鹰刚出生这几天可享受了非常舒适的生活。每天鹰妈妈都会四处出去捕食,将自己口中的食物喂给自己的孩子,所以小鹰每天都在期待着妈妈的到来。

过了一段时间,小鹰的妈妈将小鹰带到了空中。这让经常呆在自己窝里的小鹰感到非常的害怕,特别是从高空俯视地面,小鹰怕得连眼睛都闭起来,不住的在母亲的怀里颤抖。

小鹰被妈妈带到一块空地,小鹰好奇的问妈妈:“妈妈,我们要来这里干嘛呢?”

10.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篇十

2014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以下资料由文汇南师考研网提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推荐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参考资料

研究方向 0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57文学基础综合复试规则 复试:

1、笔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综合(面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西方文论史②中国古代文论史。文学基础综合含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1、《欧美文学评论选》(20世纪)汪介之、杨莉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初试指定书

2、《欧美文学评论选》(古代至18世纪)汪介之、杨莉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初试指定书

3、《欧美文学评论选》(19世纪)汪介之、杨莉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初试指定书

4、《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初试指定书

5、《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汪介之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复试指定书

二、参考资料使用方法(南京师范大学考研论坛)

1、参考资料使用方法:

(1)目录法:拿到一本书首先是看前言和一本书的目录,然后才能看内容,这样才能系统的明白哪一个章节讲的是什么内容,对学习有什么好处和帮组,同时在了解目录的同时,更加深入了这本参考书籍的内容。

2、学会做笔记

这个笔记并不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而是通过自己的复习,将章节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之后,默写出来的,这样一方面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一方面查漏补缺。千万不要认为这样会影响复习进度,浪费时间,反而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3、学习计划法

11.世界著名的“垃圾危机” 篇十一

黑死病

1346年到1353年,黑死病造成几百万人的死亡。但无人意识到,死神正是从自己每日丢出窗外、遍地开花的垃圾中飘然而出。

1348年,当黑死病蔓延巴黎时,当地路政官要求,“居民清扫自家房前街道,并将垃圾运送到指定场所……任何违反者将处以十倍罚金”,但几乎无人遵从这一条例。

1395年,巴黎的路政官颁布了一条或许是空前绝后的对乱丢垃圾者最为严厉的处罚,“凡向塞纳河倾倒垃圾者……处以绞刑”,但这丝毫没有吓住那些居民。

直到19世纪中叶,大部分欧洲城市居民还是不断将垃圾丢在马路上。直到19世纪末,有关人士指出疾病是由细菌传播所致,才从根本上转变了市民的观念。

“拉芙运河案”

在美国,曾有一条意为“爱之河”的拉芙运河。1947年到1952年之间,当地一家化学公司在拉芙运河上堆放了数以百计的废渣圆桶,运河被垃圾填满后,在此修建中学和运动场,建起住宅区。后来发现这里出现地面塌陷、孩子皮疹患者增多的现象。1978年春,许多建筑物渗进了各种剧毒化学物质。经环境保护部门对当地空气、地下水和土壤监测,发现有六六六、氯苯等82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11种是致癌物。1978年,卡特总统宣布该地区处于卫生紧急状态,800个家庭被迫疏散,学校也关闭。这就是最著名的案例——“拉芙运河案”。

印度鼠疫

1994——10月间,印度遭受了一场致命的鼠疫。30万苏拉特市民逃到印度的四面八方,不到两周时间,这种可怕的瘟疫已扩散到印度的7个邦和新德里行政区。鼠疫的流行,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许多国家中止了同印度的来往。苏拉特市是印度最脏的城市,贫民窟、集市、街头巷尾,垃圾成堆,臭味熏天。鼠疫流行期间,每天清出的垃圾多达1400吨。遍地的垃圾成为老鼠繁衍滋生的温床。

法国“癌症镇”

2005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市附近发现一个“癌症镇”。在此前的10年里,当地1800名居民中有多达78人患上癌症,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由于调查该现象与政府兴建的垃圾焚化炉有关,受害居民把有关责任者告上了法庭,被告中甚至包括当时的外交部长等政要。

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

2006年,一家荷兰公司通过代理公司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的居民区倾倒了数百吨有毒工业垃圾,垃圾排出的有毒气体己造成包括4名儿童在内的7人死亡,另有23人因严重中毒被送往医院急救,约2万人因呼吸障碍或其他不良反应被送往医院就诊。

毒垃圾事件引起阿比让居民的愤怒和恐慌。怒不可遏的抗议者将运输国务部长打成重伤,并且焚烧了阿比让港务局局长的住宅。事故发生后,科特迪瓦政府集体辞职。

那不勒斯“垃圾危机”

2007年,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爆发了“垃圾危机”,街头垃圾成堆,有些学校因为老鼠横行而停课,旅馆客房入住率明显下降。人们愤而放火,焚烧垃圾。暴力冲突造成数十人受伤。

那不勒斯在1973年就曾因垃圾危机爆发霍乱疫情。由于城市各处垃圾场爆满,居民的垃圾无人回收,人们只好都把垃圾丢到大街上,据悉城内至少堆积了10万吨腐烂的垃圾,而且以每天1100吨的数量剧增。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发现,居住在垃圾场附近的人死亡率比一般人高9%到12%。那不勒斯的垃圾危机甚至引发了市民和警察的“城市游击战”。

“太平洋垃圾漩涡”

被形容为全球最大垃圾场的“太平洋垃圾漩渦”自10年前首次被发现后,面积不断膨胀,估计现在的总面积已有两个美国那么大。漩涡的发现者穆尔警告说,如果人类不减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胶用具,“垃圾漩涡”的面积将在未来十年内增加一倍,甚至危害人类健康。

英国老鼠

虽说英国是先进国家,但自古以来的老鼠为患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现在,英国的家鼠的数目甚至已经超过人口数,对环境清洁构成严重威胁。

12.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篇十二

一、《世界在行动》栏目概况

《世界在行动》创办于1963年1月,最早的名字是《世界晚间》,从名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面向世界的新闻时事类栏目。

格拉纳达电视台创办这一栏目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格拉纳达电视台是商业电视台ITV的西北部授权分包商,而ITV垄断了英国的电视广告业务,公众认为ITV在获得巨大广告利润的同时,应该辟出专门时间开办相应栏目为公众服务;二是电视竞争的需要,195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办了公共事务类栏目《全景》,1958年,其电视观众已经占全英人口比例的25%,这给ITV和格拉纳达电视台以巨大压力,它们迫切需要创办一档高品质的新闻时事栏目和BBC抗衡。

《世界在行动》栏目风格的确立离不开其开创人蒂姆·哈维特。蒂姆·哈维特原来在英国《每日快报》工作,是该报的资深编辑,他编辑的报纸风格明快,布局紧凑,喜欢使用大幅冲击力强烈的图片,他认为受众最想看到的是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它比任何生动的语言描述都重要。在电视时代,蒂姆·哈维特仍旧秉承这一新闻理念。在创办《世界在行动》之前,蒂姆·哈维特先创办了一个新闻时事类栏目《探照灯》,每周两期,每期关注一个话题,为了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栏目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使音画俱全、视听兼备的电视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但是,这一栏目非常短命,仅仅办了27期就停播了。

虽然《探照灯》的光束并没有照射很远,但是蒂姆·哈维特没有放弃,他紧接着就创办了《世界在行动》。为办好这一栏目,蒂姆·哈维特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毕业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记者、编辑组成的采编团队,团队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导演、摄像、调查记者和录音四个人组成,这样的队伍既专业又干练,一辆汽车就可以容纳,在采访现场可以迅速、灵活地实现采访目的。他们使用的主要是16mm电影摄像机和同步的录音设备,这在EMG系统(电子新闻采访设备)出现之前已经是非常先进的设备了,它能够更好地实现蒂姆·哈维特的新闻思想。

因为《世界在行动》的创办初衷是为了和《全景》竞争,所以栏目组有针对性地做了多方面改革:一方面是控制节目时长,当时《全景》的节目时长是45分钟,在20世纪70年代又增加到50分钟,而蒂姆·哈维特认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收看电视新闻对于观众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非新闻节目能够特别有趣,因此,《世界在行动》的节目时长一直维持在26分钟左右;另一方面,栏目组认为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如果播出多个新闻节目将会冲淡重大新闻事件的主题,所以《世界在行动》与早期《全景》栏目和电视新闻杂志的风格不同,每期节目只关注一起重大新闻事件。

《世界在行动》的第一期节目是《核军备竞赛》(ATOMIC ARMS RACE),围绕原子武器竞赛来反映美苏以及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以后又曝光了鲍尔森地方政府腐败丑闻,揭露了乌干达总统阿明(Idi Amin)的大屠杀,英国石棉行业工人的疾病、英国在福克兰群岛与阿根廷打仗时还向该国出口武器的行为,爱尔兰牛肉加工行业的腐败,使监狱里的年轻人受到约束的压制政策,以及臭名昭著的司法错误事件———伯明翰6号。[1]这些节目的播出不仅使《世界在行动》的公共事务新闻栏目定位得到明确,还使它成为全英当时影响最大的调查性新闻栏目。

让《世界在行动》蜚声世界的还有它的“成长系列”。1964年5月5日,《世界在行动》播出了一部纪录片:SEVEN UP,14个年满7岁的儿童在片中畅谈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愿望。这部纪录片由初出茅庐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指导,力图通过这14名儿童的成长经历来展现英国人的生活状况。以后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特都会找到这14名儿童,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成长系列”最近一期已经出品到49岁,当年懵懂无知的儿童已经年近半百,岁月的沧桑在这部纪录片中一览无余。这部纪录片在播出后受到高度赞扬,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认为它是一部进入了人们神秘生活中心区域的纪录片,其创意不仅富有灵感而且伟大。“成长系列”节目也被广泛模仿,美国、苏联、日本、南非等国家都出现过类似节目,在英国电影协会2000年评选的“英国最伟大的100部电视节目中”,“成长系列”位列第26位。

包括“成长系列”在内的纪录片不仅在英国播放,《世界在行动》还把自己的节目远销到世界各地。在它的全盛期,仅全英就有2300万电视观众,几乎占当时英国人口的一半,如果加上外销节目,《世界在行动》的电视观众可以达到2500万人。

《世界在行动》不仅有很高的收视率,其节目质量还得到业界承认。栏目先后获得电视和电影领域的多个奖项,其中包括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皇家电视学会奖以及艾美奖,等等。

《世界在行动》于1998年停播。在此之前,《世界在行动》曾经卷入一起谋杀案。1990年,爱尔兰工人奎因死在牢房中,警方认定是其狱友肯尼迪杀害了他,而《世界在行动》通过采访了解到有警察参与了谋杀,法院采纳了《世界在行动》的证据,宣告肯尼迪无罪释放,并逮捕了3名警察。但是随着证明这3名警察无辜的新证据出现,1998年法院重新审理了这起案件,判定《世界在行动》报道失实,构成诽谤罪,赔偿受害人200万英镑。1996年,《世界在行动》又播出了大型调查性报道节目《圣米耶尔:光环是否逝去》,结果被英国零售商Marks&Spencer以诽谤罪告上法庭,后来,《世界在行动》败诉,向Marks&Spencer支付高额赔偿金。

另外,《世界在行动》的观点左倾,经常被英国政府诟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和BBC前负责人伊恩·崔司欧文的交谈中说:“《世界在行动》充满了托洛茨基式的内容。”随着英国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缄默不言,1998年12月7日,《世界在行动》播出了最后一期节目“Britain on The Booze”,英国调查性报道的旗舰栏目就此沉没了。但是这一栏目的辐射作用并没有从此消失,在《全景》《内幕报道》《刀刃》《目击者》等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在《星期日电讯报》《私家侦探》等平面媒体,一大批曾经在《世界在行动》工作的新闻记者在新的媒体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世界在行动》无畏犀利、桀骜不驯的风格也通过他们传扬到了新的媒体。

二、《世界在行动》对英国调查性报道的贡献

《世界在行动》刚刚创办时,蒂姆·哈维特就通过播出调查性报道为它打上了桀骜不驯、无畏犀利的烙印,他的继任者大卫·普罗莱特在1967年又进一步成立了调查性报道组,使调查性报道成为《世界在行动》的主打题材。以后的吉利米·艾萨克斯、迈克尔·帕金森、约翰·波特等相继承袭了这一风格,使这一烙印更加清晰。《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性报道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因此被称为英国40年以来最成功、最大型的调查性报道栏目。

(一)专注调查性报道题材

《世界在行动》十分青睐调查性报道题材。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和皮特·本杰明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2]澳大利亚新闻学者皮特·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这种报道“常聚焦不义、丑闻或违法活动”。[3]调查性报道是《世界在行动》的重头戏,其知名的调查性报道作品有“曝光波尔森行贿案”“揭露西米德兰兹郡重罪组腐败案”“调查新纳粹主义团体Combat 18”“戳穿罗恩·哈伯特(L.Ron Hubbard)领导的科学论派制造的外星人欺骗事件”“调查不同类型避孕药存在的危险”“揭露苏格兰场和毒品之间的关联”“曝光英国皇室存在的税收漏洞”等等。

《世界在行动》的素材不仅有上述的这些硬新闻,而且还含有大量社会问题,比如单亲家庭、地域歧视、失业救济、性病传播,等等。

另外,从《世界在行动》的栏目名称就可以看出,它的视角和调查领域绝不仅仅限制在英国本土。事实上,在栏目成立之初,蒂姆·哈维特和他的同仁们就开始关注世界性题材,在它所有节目中,25%的素材来自国外,诸如美国、中国、希腊、法国、印度、刚果等国家,它尤其喜欢来自美国的素材,有13%的新闻来自这个国家。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来自国外的报道,《世界在行动》在节目中插入了大量的背景内容,例如在关于希腊君主政体的调查报道中就插入了希腊政府的流亡、希腊内战的始末以及其君主制度的渊源等背景知识。《世界在行动》还注重从英国的立场解读新闻事件、寻找新闻角度、把握新闻主题,当然这也部分削弱了这一栏目的客观性和公众性,这正是《世界在行动》一直被部分电视观众以及同行诟病的地方之一。

在《世界在行动》的所有调查性报道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关于“伯明翰6人案的调查和报道”。1974年11月,爱尔兰共和军炸毁了伯明翰地区的一个俱乐部,21人死亡,警方和法院通过葛瑞丝测试(一种检验硝化甘油的方法)认定格力·亨特等6人制造了这起爆炸案,并且判处他们终生监禁。《世界在行动》的记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发现葛瑞丝测试有个致命错误,一些普通物质在这项测试中也会呈现阳性反应,包括那些通过玩牌可以接触到的物质,而这几个人在被逮捕前刚刚玩过牌。经过《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报道以及其他相关证据陆续浮出水面,1991年,案件重审,亨特等6人被无罪释放。

在《世界在行动》采制的调查性报道中,还有一些十分敏感的话题,譬如它对英国情报界的调查。1984年7月,《世界在行动》播出了一期名为“The Spy Who Never Was”的节目,采访了英国军情五处一名掌管对内反间谍、反渗透的高级官员彼得·赖特(Peter Wright),爆出了英国情报界的很多黑幕,其中包括他们企图推翻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工党政府的计划。后来,彼得·赖特又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著名的《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这本书和《世界在行动》播出的节目激怒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不允许在英国本土销售,《世界在行动》也受到政府警告。

(二)采用多种调查方式

《世界在行动》是英国较早采用隐性采访方式的电视栏目。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隐藏记者身份或者隐藏采访真实意图的采访方式,对于电视新闻记者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微型摄像机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原生态地捕捉到新闻现场的画面而不干扰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可以有效地保护新闻记者的人身安全,可以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敏感的新闻题材。1996年10月,《世界在行动》记者道达尔·麦金尔泰就携带微型摄像机乔装进入贩毒组织内部,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毒品交易内幕,节目播出后,在英国引起轰动。《世界在行动》的记者对于微型摄像机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1998年,他们在一栋正在建设的楼房工地安装了多部微型摄像机,从可口可乐的饮料罐到金鱼鱼缸都成为记者观察的“眼睛”,通过这些摄像机,记者搜集到了建筑商使用伪劣建材的很多证据。这种拍摄方式还影响到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电视调查记者,BBC记者就利用同样方式曝光了一些交易商在金融交易中的欺骗行为。《世界在行动》不仅在调查性报道中使用隐蔽摄像机,在一些社会调查中也使用这一采访方式,比如对英国老年人生活和贫困人员的调查等。使用隐蔽摄像机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尤其通过正常途径不能采访时,这种方式就成了新闻记者的唯一选择,但是隐性采访的滥用也会引发诸多问题,很多国家的新闻媒体对隐性采访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性报道有一个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就是注重保护信息来源,尤其是匿名信息来源。《世界在行动》的记者认为消息来源是调查性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线索就意味着一个好故事的开始,如果媒体不妥善保护信息来源,那么也将导致栏目生命力枯竭。1991年,栏目记者苏珊·欧尼福通过匿名消息来源了解到爱尔兰一些肉食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她在匿名消息来源的帮助下曝光了其中的内幕,后来的官方调查也证明记者的报道是完全正确的,都柏林地方法院在调查该事件的时候要求苏珊提供消息来源,但是被她拒绝,她声称即使受到法律制裁也不会提供消息来源。1995年,苏珊被指控犯有蔑视法庭罪,但后来被免予刑事处罚。《世界在行动》的这一作风得到了英国民众的肯定,就在苏珊走上法庭的前一年,她被授予了维护信息自由勋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这一栏目提供新闻线索,并在记者采访时给予帮助。

(三)创新报道叙事风格

在《世界在行动》出现之前,英国新闻时事类栏目大都采取演播室+新闻现场的播报方式。创办于1953年的BBC《全景》栏目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播出方式,主持人先在演播室中对新闻背景、主要新闻人物等作简单介绍,然后出现新闻现场,记者在现场采访调查,再随时插入演播室画面和主持人的播报评论。

而《世界在行动》主要采用的是情节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情节纪录片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之上,以纪实手法与戏剧效果相结合,来再现历史事件的电视节目模式。[4]在这样的模式中既有纪录片的真实,又有情节剧的虚构,它通过情景再现的艺术真实将电视观众拉回到新闻现场,使电视观众仿佛看到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由于这种方式较多采用内视角的叙事角度,所以它能够避免叙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可以更好地表现现场和事件,使报道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例如1972年播出的节目“Angry Brigade”,反映英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离校生组成的左翼团体“愤怒旅”制造的一起爆炸案。纪录片开头是一个身着黑皮衣的男子手持一个礼品盒从地铁下来走进一栋住宅楼,把用礼品盒伪装的炸弹放在一个房间门口,伴随着炸弹定时器“滴答、滴答”的声音,炸弹突然爆炸了。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这种“真实再现”在《世界在行动》的多部纪录片中都可以看到,只要摄像师无法拍到,而剧情又特别需要,栏目组都会安排“演员”按照实际情节“表演”一番,这种“真实再现”可以将新闻事件最具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大程度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前期采访再精细,新闻记者也无法了解到新闻现场全貌,这种拍摄手法容易出现“真实再现”不真实的问题。

另外,《世界在行动》的情节纪录片叙事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演播室播报和议论,通过镜头呈现“事实”和“证据”,摆脱了沉闷的传统播报方式,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创新。但是,以假乱真的情节纪录片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有自身致命的弱点———主观色彩过于浓厚,新闻记者在虚构现场的时候却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对客观、公正、真实、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也形成了挑战,更重要的是,情节纪录片是在虚构现场和证据,所以就缺少了“用事实说话”的保护,一旦报道惹上新闻官司,就很难全身而退,后来的现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世界在行动》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两起法律诉讼败诉,需要向对方支付高额赔偿才一蹶不振、败走麦城。

三、《世界在行动》带来的启示

《世界在行动》35年的发展历程是英国调查性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调查性报道演进的一个缩影,从它身上可以折射出英国调查性报道的特质。

首先,《世界在行动》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第四等级”作用。英国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出现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后期以《派尔麦尔公报》的《现代巴比伦的处女贡品》为标志,英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调查性报道。早期调查性新闻是英人将报刊变成“第四等级”来分权、制衡、监督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从而构建新闻自由体制的路径选择之一。英国报刊史学家瑞夫骄傲地宣称:“在英国,极少有公共与私人的恶行能够秘密进行,永远也别指望这样的恶行会不为人知。任何一个公共职位的任命都会受到报刊详细的调查和拷问;任何一位阁员的行为都会被置于批评和质询之下。”广播电视媒体出现以后,“第四等级”的理念得以在新媒介中继承发扬,尤其是作为英国电视新闻时事类栏目标志之一的《世界在行动》对国内外多个政治、经济黑幕的曝光以及对社会的干预,使英国媒介“第四等级”的冠冕更具华彩。

其次,英国电视调查性栏目重视创新。在《世界在行动》诞生10年前,BBC已经成功开办了一档公共事务类栏目《全景》,1962年,曾经有1200万名电视观众收看了它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报道,由此可见它在英国的受欢迎程度。为了能够同《全景》抗衡,《世界在行动》在栏目风格、叙事方式、拍摄手法、事件呈现等多方面展开创新,实现了英国调查性报道的新突破,《四点档案》《直面事实》《今晚》等栏目都继承了《世界在行动》这一理念,推陈出新,使英国调查性报道在20世纪中后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再次,《世界在行动》的停办反映了电视调查性报道在英国的式微。《世界在行动》是英国电视媒体调查性报道的旗舰,它的沉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终结。20世纪末,由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以及调查性报道采访难度和危险逐渐加大,调查性报道节目成本日益升高以及网络媒体的冲击,英国很多电视媒体减少了这一类节目,有的媒体甚至取消了这一节目类型,英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因此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雨果.德.伯格.英国调查性报道30年[M]//李青藜,译.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戚鸣.实用新闻采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52.

[3]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441.

上一篇:毕业后给老师的教师节祝福短信下一篇:小学生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