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试卷

2024-11-24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试卷(10篇)

1.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试卷 篇一

第三单元简单统计综合测试

(一)一、填空。(20分)

1、七亿六千零三十万零二十八写作(),四舍五入到“亿”位

约为()亿。

2、2.3小时 =()时()分,0.75立方米 =()升。

3、A =2×3×5,B =2×2×3,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4、一幅地图,图上用5厘米的长度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的距离。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如果两地实际距离相距126千米,那么

在这幅地图上应画()厘米。

55、六年级某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9,那么女生占男生人数的()%。

6、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米,每段

长是全长的()。

7、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乙数

比甲数少()%。

8、要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

()厘米。

X49、如果Y= 4,X和Y成()比例,Y= X,X和Y成()

比例。

310、1.2 :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1、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被乘数。()

2、经过圆心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

3、被减数、差、减数的和与被减数相除,商为2。()

4、将50克盐溶入2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5、角是轴对称图形。()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括号里,10分)

5518 ÷a=8 ×a,那么a是()。①真分数②假分数③零④1

328 的分子加上6,要使原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①6②8③16④203、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和厚都是5米,把它锯成1米长的两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米。①50②40③25

11114、把3:2=10:6 改写成 2×10 =6×3 是根据()。

①小数的性质②分数的性质③比例的性质 ④比的性质

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8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0天完成,甲

11和乙的工效比()。①8 :10 ② 4 :5 ③10:8 ④5 :4

四、计算题。(26分)

1、直接写出结果(5分):

20.77+0.33=1.68+1.5=7÷1.4=9+9 =2.6-1.7 =

112÷2÷ =32÷53×0 =333÷7=(0.18 +0.9)÷9 =

2、脱式计算(9分):0.9+99×0.9=

837113379 ×[ 4 —(16—4)][2 4 -5)]÷10

71125÷ +959 113、求未知数X(6分):

3313X1 -4 X= 5X -4 X = 81.25 :0.25= 1.64、列式和方程计算(6分):② 一个数加上它的50%等

24①一个数的3 是16,它的5多少?于7.5,这个数是多少?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6分)

图中的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应用题。(33分)

1、只列式不计算(8分)。

(1)一个机关精简后有工作人员120人,比原来人员少40人,精简了百分之几?

(2)某机器厂五月份用去钢材68吨,比原计划节约14吨,节约了百分之几?

1(3)徒弟加工零件45个,比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 多5个,师2

傅加工零件多少个?

(4)一段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列式或方程解答(25分)。

1(1)一袋米,第一周吃了40%,第二周吃了,还剩6千克,5

这袋米原来有多少千克?

(2)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完成的个数与零件的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就可以完成这批零件的一半。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用6小时,乙单独做要用4小时。1甲做完后,两人合作,还要几小时才能做完? 3

(4)一个工厂由于采用新工艺,现在每件产品的成本是37.4元,比原来降低了15%。原来每件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5)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5小

时正好相遇。已知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之比是4 :5,两列火车 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篇二

班级:姓名:座号:得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读拼音,我能规范地写出相应的字词。(4分)

shū jíkǒngbùxīng wàngmóguǐ

()()()()

二、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读音划“———”。(3分)

优待(dàidāi)剥削(xiāoxuē)夹(jiājiá)衣

转(zhuǎnzhuàn)椅被铺(bǔpǔ)散(sǎnsàn)布

三、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拘留匪徒憧憬B、焦急审阅陈设

C、思索幻稚剧烈D、残暴苦刑隔壁

四、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3分)

轻于()毛精兵()政不()不忙一()而入

重于()山死()其所千()一发满脸()肉

五、选词填空。(4分)

剧烈激烈猛烈强烈

(1)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的()阻击,再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

(2)()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3)我的心()地跳动起来。

(4)汽车()的灯光照过来,刺得我睁不开眼睛。

()

六、在下面句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1、()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却十分密切。

2、()发奋学习,()一定有进步。

3、()困难有多大,我们()能战胜它。

4、多读科普读物()能扩大知识面,()能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七、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李宁光荣地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改病句)

2、运动员冲向终点。(改为比喻句)

3、难道书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吗?(改为陈述句)

八、填空。(2分)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会议上的演讲。

九、我们学过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你从中知道李大钊

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2分)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亲每晚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爹为什么要烧掉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籍”字是()结构,部首是(),音节是()

共()笔。(2分)

2、第三自然段加标点符号。(2分)

3、“那年春天”是指()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4分)

4、“含糊”的意思是;文中指

。(2分)

5、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二、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18分)

雪中送炭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员来了。警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被子!送给我?这那儿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我怎么说,警卫员()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在文中的()选择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分)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拼音,并打上“√”(2分)

3、“这下可糟了!”中的“糟”表现在(2分)

4、将“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其句意。(2分)

5、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雪中送炭》中的“雪”在文中指

“炭”指(4分)

6、仿照画线句子的写作方法也写一句话。(2分)

7、你有过毛主席这样的行为吗?请简单写出来。(2分)

8、你看了这篇短文后,你对毛主席有什么话想说的呢?请你说一说。

(3分)

第三部分:习作(40分)

(一)小练笔: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

血换来的,你想对我们的革命先烈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请你用80--

--100字写出自己的感想。(5分)

(二)大作文: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35分)题目:给我带来了快乐

3.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三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及表面积计算;长方体驼教宓奶寤扑恪⑻寤腿莼囊庖寮暗ノ唬惫廴鲜对仓驮沧都霸仓⒃沧兜奶寤扑恪?/SpAN>

2、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表、条形、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3、比和比例: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含比例分配)。

4、总复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整理;第二部分是配合知识的复习。进行多种形式的联系,最后综合,作复习后的检查之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掌握上述几何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掌握统计的简单知识,会填写统计表,在老师的帮助下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3、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和比例应用题。

4、通过小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计算和解答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编排特征:

1、加强了操作环节,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特征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实物→模型→标准图形这一认识总过程中会说名称,找出特征,并能用文字描述特征与公式。

2、加强分析统计图表的训练,看懂统计图表回答有关的实际问题,不要求独立绘制统计图表,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3、突出比和比例教学,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重在概括教学上,为初中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要用知识联系来弄清概念,但不能相等而言,只能说“相当于”。

4、总复习安排:十分加强数学知识复习和整理,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且覆盖面大,本册分四部进行(数与计算;常见数量关系和应用题;比和比例;量与计量;简单统计图表;几何图形)每课时复习内容都分成知识整理和练习两部分,而在练习中既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又有综合内容。

四、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比和比例及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解应用题的知识。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有关应用题。

六、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措施:

班有学生本42人,其中19名女生。学习态度大多端正,上课专心听讲的有40%,积极举手发言的;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7名学生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过硬。有10%学生聪明伶俐,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良。有75%左右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自觉完成,有十来个同学要老师监督下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不理想,4、5名学生甚至次次不及格。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大多数学生计算没有过关,粗心大意,往往接近胜利而告失败;概念理解有偏差,对特殊情况不会分析;应用题中,理解不深刻,数据不同平时实际问题不会解答,编题形式发生变化,就目瞪口呆,学得不活。

为此,本学期实施以下措施:

1、提高四十分钟上课的效率,改进教学方法,跟上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多提问,让他们解题思路展现给同学们,大家一起讨论帮助,让他们跟上同学们的学习脚步。上课时,做到精讲精练,面向全体同学。

2、每次的新授内容讲透,即多让新授展开讨论,象几何多动手操作,制作立体图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而理解题意,提高解题能力。

3、数学兴趣课上尽量多给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兴趣题,几种典型的类型的解题方法教给他们,发展他们的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

4、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中午等时间给他们个别指导,并且随时鼓励他们,上课时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5、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加强知识的迁移,重点突出算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单元、重点、难点、关键:

单元 课题 重点 难点 关键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及体积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的公式推导及表面积体积应用 突出难点,认识和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每个面的长与宽是什么。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根据统计表各类要求正确填写有关数据并能作简单计算,(百分数、合计数)回答问题 统计图中空间年份的表示 明确复式统计表的格式、用途。比和比例 掌握比、比例及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运用意义判断正、反比例两个量 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方法 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区别比和比例 总复习

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试卷 篇四

天河区黄村小学黄智培

一、参加第四周六年级网络教研的学校及老师:

新元小学黄穗滨江丽萍

新塘小学周影华

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黄英

珠村小学姚丽湘黎东莲

华工附小 傅伟明

棠下小学曾晓妮陈英

黄村小学黄智培邓丽霞

农科院小学曹华中.华景小学陈昌燕范美容

体育西路小学黄玉群 陈玉可

骏景小学黄沛娥

棠东小学梁永威

昌乐小学韦彬琳

(xuchunxia、)

首先,谢谢各位老师为六年级的教学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网络教研的主题是:“如何使学困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六年级的老师们都能积极参加,畅所欲言,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做法毫无保留上传到网络,与同行们分享,相信对看过的老师都会有所启发。

二、下面,就对老师们的见解进行小结:

1、从正反比例的意义入手,加强训练

新元小学黄穗滨和江丽萍老师的教学经验是:1.运用以前所学的乘除法的常见的数量关系;2.让学生知道必须有两个相关联的量;3.通过演变成运算,化难为简。

Xuchunxia老师的教学经验是:

1、复习有关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2、在讲解正比例的意义时,先出示两个表格(第一个是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另一个是两种量不成比例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什么叫做成正比例,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成比例的概念;要学习反比例,学生也相应容易一些。

华景小学陈昌燕和范美容老师的教学经验是:让学生通过列表——观察——讨论——归纳——写关系式的方法正确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前提条件,第一通过生活事例理解“相关联”的意思,第二观察这两个量是否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第三写出这两个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如果这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否则就不成比例。

2、从学生的生活例子入手,灵活地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新塘小学周影华老师的教学经验是: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进行引入,在结合以前所学的乘除法常见的数量关系,记他们知道正反比例的知识是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有据可寻的,让学生接受起来不至于那么困难.这时在强调讲清正反比例的共同点,同时指出不成比例的特殊例子,加深他们对比例判断的认

识.提高判断正反比例的能力.

体育西路小学黄玉群和陈玉可老师的教学经验是: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进行引入.然后关键是讲清正\反比例的共同点:都存在两种相关连的量;而且都在变化.区别:正比例: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最后,让他们自己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与验证.另外,还要强调不成比例的特殊例子进行加深认识.棠下小学曾晓妮和陈英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应用具体事例,依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昌乐小学韦彬琳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帮一,让好的同学先讲课本的例1,比较形象也比较容易理解,再讲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单价、数量和总价。

3、在比较中加强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珠村小学姚丽湘和黎东莲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先从熟悉的数量关系入手,教学生先写出关系式,从关系式与正反比例的关系式进行比较,从而能顺利的对正反比例进行判断。

黄村小学黄智培和邓丽霞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关于正反比例的教学,采取以下的方法:

1、首先从正反比例的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相同点的同时,重要抓住不同点;

2、在课堂上练习时尽量让他们多讲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谁是一定的,成什么比例,如果可以的,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找出相关的正反比例的例子进行比较;

4、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正反比例的理解。

4、正视和关爱学困生的学习

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黄英老师的教学经验是:

1、对意义中的关键字眼(如:相关联、比值一定、积一定)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理解透彻。

2、对要判断的两个变化的量能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看它们什么一定,学困生应最弱这一点。

3、对判断的过程要让学困生多说。

4、用同一个例子加强正反比例的对比。

5、反比例的题目用正比例解答,我认为是错的,因为是对意义的不理解。

华工附小 傅伟明老师的教学经验是:我觉得学困生学不好正反比例的知识,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你怎么帮,你如何教都是徒劳的.一测验还是不懂,只要他觉得自己要学,能主动去学,特别是上课认真听课.所以我们先应做好中下生的思想工作,使他能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那么对于"一个量变大,另一量变小,...就是反比例.反之则是正比例."如此简单的知识,考个七八十分应不成问题.

农科院小学曹华中老师的教学经验是:从简单的数量关系式入手,如“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指导学困生进行正反比例的思维训练,一定的数量是由另两个相关联大量相乘还是相除得到.让学困生感受到“判断正确”的喜悦.唤起学困生大学习兴趣。

骏景小学黄沛娥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关于正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我们采取了以下的做法来帮助学困生:

1、联系以前学习的和这个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困生知道正反比例研究的其实就是以前所学的乘除法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让他们觉得正反比例的知识是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有迹可寻的,让学困生不至于望而生畏。

2、紧抓住正反比例的意义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教学,即正(反)比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二是这两种量必须是用除(乘)法计算的。三是这两种量的比值(积)是一定的。

3、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的判断正反比例。

棠东小学梁永威老师的教学经验是:首先,让学生复习巩固好常用的有关乘除法的一些数量关系,让他们能正确地说出已知其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用什么方法计算。其次,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当相关联的两个量用除法计算时,而且商不变时,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当相关联的两个量用乘法计算时,而且积不变时,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关系。这样本人认为就可以把本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演变成运算,化难为简,并经过本人的尝试,这对学困生来说可起到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反思

5.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试卷 篇五

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基本上已经正比例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是学生能根据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情境

(一)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

(二)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

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

(三)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练习题

P26页第1、2、3题 关系式:X×Y=K(一定)

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

6.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试卷 篇六

学情分析

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通过本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

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下表)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三、巩固反馈.

1.解答下面的应用题.解答后,再利用原题中的数量关系,编出两道与原题相连的应用题.

(1)某电视机制造厂平均每天制造电视机800台,20天能够制造电视机多少台?

(2)学校用102元买来120个练习本,平均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2.给下面各题补充上一个条件或者问题成为一步计算应用题,再解答.

(1)一批货物,运走10.5吨,_____________.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

(2)修一条长3800米的水渠,_____________.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白羊只数的相当于黑羊的只数,_____________.黑羊有多少只?

(4)一列火车7小时行驶420千米,_____________?

3.解答下列应用题.

(1)一种毛线,每千克的价格是66.5元,买0.5千克应付多少元?

(2)肖师傅一天共生产250个零件,经检验有225个是一级品,求一级品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家庭作业.

1.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种小麦的面积是玉米的倍.种小麦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丰华农场种小麦165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

.种玉米多少公顷?

3.丰华农场种小麦165公顷,种小麦的面积是玉米的倍.种玉米多少公顷?

4.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种小麦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简单应用题

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例1 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91人.这个工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364+91 = 455(人)

答:这个工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

改编: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7.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篇七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

8.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八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好,有能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有约30%的学生连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不具备,最简单的基础题都无法完成。本学期在代课阶段,要侧重于抓学生的学习习惯,构建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整体氛围,争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进步,语文能力均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阅读课文24篇,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主题分别为: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试问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课文后的作业题除朗读、临写等常规训练外,还有常用词语的训练(比较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

习作7课,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综合练习7个,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与本单元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更大程度上带有举例性质,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又要防止拔高要求,过度延伸。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多种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7)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38个生字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文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四、习作训练:

课次 内容 要求 童年趣事 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情有趣的小事里选择一件写下来。注意将有趣的地方写具体。一件往事 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老师老师不知道的故事,发生过你从没对别人提起过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题目由自己定。写一篇读书笔记 从你读过的书中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抓住书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一篇习作。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记一次实验 选择一个科学课上的实验,将经过学下来。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边实验、边观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经过、结果写下来。成长的烦恼 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要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与别人交流交流,让烦恼烟消云散。调查统计谈感受 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自己的感受。给老师的一封信 给老写一封信,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关心,写出自己像对老师说的心里话。

五、教改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9.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九

共10个课时

区燕慧 霍洁玲 陈正清 黄少玲 江文艳 刘安明 向往奥运

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

2.理解词语:流光溢彩、魅力、锱铢比较、沁透心脾。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①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勉力,影响着一切。②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二)能力训练点

l.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作者对2008年奥运会的渴望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美与追求。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教师教法

点拨、诱导。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 交流资料,诱发“向往奥运”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当得知中国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是啊,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体会一下一个体育记者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吧!

二 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 1 自读自悟,把握情感基调

(1)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句子,并在课本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2)学生按要求自学。(3)组织交流。a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谈谈从那些语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一些阅读感受的交流,汇集在一起,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的情感基调有个整体的把握。)2 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

(1)提出研读专题。“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2)小组合作研读。A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B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甚至联系自己收集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进行感悟 C反复朗诵品味

(3)集体交流感受(重点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感悟得比较肤浅,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相机指导有关语句的朗读,反复揣摩,以读悟情。

三 含情诵读,抒发“向往奥运” 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2 互相交流朗读。先同桌互读互评,然后班上朗读评议。3 在交流中,相机指导朗读一、二、四、六、七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兴奋、神往、渴望、自豪的感情。四 拓展实践,引发“向往奥运”

1读写“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等词语。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复习复述课文内容

(二)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对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爱慕与留恋。

课文2、5、6自然段都是作者对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回忆。可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感受。

如:①“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会使得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变得多么美好。”

②“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③“我怀念采访他们的那些日子,他们让我感到了青春,感到了力量,感到了友谊,感到了和平。”

④“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了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2.对奥运精神实质的赞美。

作者对奥运精神实质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要帮助学生结合上下文,借助会徽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奥运精神的赞美。

3.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向往。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来体会。如①“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③“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③“我渴望能够有机会采访我们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奥运会,那将是一次更加难忘而美好的经历。”④“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三)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自由读、指读、齐读。

(四)总结、拓展

1.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时,除了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外,还穿插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使人感到作者的感受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2.交流:你爱好体育吗?喜欢哪些奥运明星?

3.角色体验。

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自己喜欢的一位奥运明星,与他(她)畅谈2008年奥运会。想一想你准备跟他(她)谈些什么?

组内轮换当小记者,找一两组上台表演。

4.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1.以“北京奥运”为主题办一张手抄报。附:板书设计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作记号。

2. 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 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4. 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赞颂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的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板书课题《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后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1881年,年仅21岁的詹天佑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祖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刚刚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顺利地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他又设计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生字表自己识字。对于字音不好掌握的字要多读几遍,字形复杂的字要自己想办法记住它。

三、学习生字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生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挠”读náo,不读ráo;“竣”读jùn, 不读zùn;“要挟”读yāo xié,不读yào xiá.这几个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不要读错。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本课共有10个生字。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查字典,找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选择出每个生字的正确意思。

3、课堂讨论重点生字的识记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生字的字形,然后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有些字可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如:

挠 绕 竣 俊 控 嘲 毅 扛 绘 浆 岔 藐

饶 娆 骏 峻 空 潮 屹 杠 刽 桨 盆 蔑

利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很快记住生字,又能帮助学生复习熟字,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方法。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以“杰出”为例,“杰出”一词的意思是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人。在课文中杰出的人指的就是詹天佑,理解了杰出一词的意思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扫清障碍。

以“要挟”为例,“要挟”的意思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之后,还应让学生找到“要挟”一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结合上下文对这个词做进一步的理解。在课文中“要挟”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科学技术落后、缺乏科技人才的弱点,强迫清政府放弃修筑权,以此来达到他们通过控制铁路来控制中国经济、交通、运输等命脉的卑鄙目的。

以“周密”为例,“周密”的意思是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而文中詹天佑就是一个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做事周密的人,“周密”也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之处。

以“赞叹不已”为例,这个词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表示称赞的程度很深。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前文讲到帝国主义者要挟清政府,嘲笑中国人民,而詹天佑带领设计、修建的铁路却在今天让外宾赞叹不已,通过今昔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内在的情感。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表明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藐视:轻视、小看。表明外国人、帝国主义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嘲笑:指不怀好意地取笑别人。表明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政府无能的状况幸灾乐祸。

勉励: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鼓励人继续努力去做。

五、造句训练

1、弄清词义。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楚词语的意思。(1)“赞叹不已”一词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2)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

谁 看到怎样的景象就赞叹不已。

谁 听到怎样的情况就赞叹不已。

谁 想到怎样的情景就赞叹不已。

2、让学生用“赞叹不已”造句。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然后用笔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同桌两个同学互相交流,讨论这些画出的难句应如何来读。

3、把通过交流之后能读得流利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读。

4、对于集体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长句,学生在朗读时可能有困难。

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教师范读这句话时语速可以稍慢些。可以这样停顿: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听读可以使学生有些感性认识,模仿起来就不再困难了。

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詹天佑在主持修筑这条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把最使人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想简单在旁边写一写。

这项要求放在第一节课,可见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也不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时作点批注的习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要过高,圈圈画画、三言两语即可。

2、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最感动人的是哪些地方,自己写下了什么批注。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

第2 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1、轻声读全文,然后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说说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清朝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后,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和阻挠,以及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国内外的反应。第三段(第4、5、6自然段),讲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第四段(第7自然段),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

三、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杰出 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让学生画出有关句子自己再读一读。

2、理解这一段中的重点句。

(1)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投影:

①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要挟”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要挟”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在帝国主义看来,修筑这条铁路,中国没有技术力量,没法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这说明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他们干涉、侵犯中国主权的野心。)投影:

②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还没有出世”是什么意思?这家外国报纸为什么这样说?)

(“还没有出世”表面是说还没有出生,实际是讽刺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是对中国的蔑视和嘲笑。这家报纸这样说的意思:一是京张铁路修筑的难度的确很大;二是嘲笑中国工程界无人,蔑视中国人;三是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以此发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3)指导朗读。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要在指导学生理解以上两个重点句的同时,指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两个重点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在帝国主义极力阻挠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在理解了重点句之后,可以说出詹天佑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有杰出才干的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说说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找到文中描写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困难的语句。教师可帮助学生将这些归纳为三方面的困难:地势险要、气候恶劣和设备缺乏。

3、面对这些困难,詹天佑没有屈服,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詹天佑一面经常以一定要修好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高度责任感鼓励工作人员;同时虚心求教,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亲自勘测绘图计算,克服勘测线路的困难,利用两端同时凿进和中部凿井法,加快隧道工程的进程,缩短了工期,并设计了“人”字形的线路,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困难。)

(1)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先让学生将前面画出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特别要注意这几句话。

①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从这句话学生可以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②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通过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可以体会到这句话讲的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因为这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一条争气路,这条铁路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外国人会讥笑我们。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我们的自信心。这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2)詹天佑对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这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智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安排:

让学生读懂这一段文字,说说什么叫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什么叫中部凿井法?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明白了,还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简单示意图。

②引导学生联系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施工有什么好处?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勘测工作极其周密,没有丝毫差错。从而更能体会出詹天佑的科学态度和杰出的才能、智慧。

(3)对于青龙桥附近火车爬坡的问题,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刚才学习“开凿隧道”这部分内容的三个步骤自己学习。学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也可以制作简单的模型示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4、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理解了第三段中的重点语句,难点也基本突破,这时可提问:詹天佑是怎样使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

首先,詹天佑有为国争光的爱国思想;其次詹天佑有严肃认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最后詹天佑有勇于创造的智慧和才干。这几点充分证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学习课文第五段

1、自由读第五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找到有关句子画下来。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投影上面这句话,然后提问:“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赞叹不已”的意思是不停地赞叹,外宾们可能会说:“詹天佑留下的工程真了不起。”“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中国人了不起。”以此再次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1、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表达这一中心思想的?

2、教师总结:

詹天佑的杰出贡献集中反映在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险恶环境,能想方设法、依靠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修筑了京张铁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干。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为国为民担风险,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中国心。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课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的事情。这件事反映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爱国思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请每个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朗读时可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或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边练边想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一段或这一句所应体现出的思想感情。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那句话或那个自然段,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了以后说说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选出每个小组读得最好的同学。

(3)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听了以后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能否表达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读的标准不强求一致,这项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不断实践中得以提高。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教材分析:《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二册教材修订后的新增篇目,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二组,属略读课文。全文向读者介绍了宋庆龄和保姆李燕娥之间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宋庆龄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真诚平易对待他人的优秀品质。文章截取了她们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断展开叙述,语言朴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教学中应抓住她们之间的身份差别,体会人物语言、行为,进而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宋庆龄尊重爱戴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2、抓住人物的具体事例和具体表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自主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审题激疑,感知内容。

1、你听说过宋庆龄这个名字吗?对于她你了解多少?(关注学生认知基础,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2、你了解宋庆龄的保姆吗?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自由谈话,有意识地引发对比,在伟大与普通的对比中,激起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从题目的理解中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读书质疑,学读定向,自主研讨,交流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地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针对学生读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理解。教师可以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参考性题目,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如:(1)“晋谒”“搭讪”“绝口不提”“显赫”的意思。(2)李燕娥对敌人的利诱,为什么都能一一拒绝?

(3)通过读文和课下搜集的资料,你认为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4)你认为,宋庆龄和保姆之间和谐融洽的关键是什么?

(尊重学生的读书方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汇报交流,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人物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与启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讨论进行相机点拨。

三、拓展理解,加深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加深对人物精神境界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联系现实及自身谈感受。

四、实践活动,指导课外学习。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成一篇读后感。

2、读读柯岩的其他作品。走向生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疑激趣

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

总统夫人的回答是:“戴维·科宁斯”,“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三)自主探究

可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四)合作交流

可先组内交流,然后集体研讨。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六、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附:板书设计

9.走向生活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都需要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作用及怎样收集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阅读、写作文,还是进行口语交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处处需要我们收集有关的资料。那么,收集资料有什么作用?怎样收集资料?(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学习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二、自学例话,交流点拔

1、自由默读,思考勾画

(1)阅读文章,注意收集有关资料有什么好处。

(2)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2、全班交流,教师占拨。

(1)结合文中例子、所学课文或课外所阅读文章,谈谈收集有关资料的好处。

(2)交流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确定最适合本地人际的方法,一般来说最主要、最常用的是查阅书报杂志。

(3)如何查阅书报杂志?(先看目录、标题,再找到相关页码、版面快速浏览,然后从中找出需要的资料摘抄、剪贴或复印。)

三、互相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交流内容:平时收集的与本单元所学四篇课文有关的课外资料。

交流方式(出示小黑板,下列方式请任选一种):

展示、介绍图片

播放音像制品,一般不超过3~5分钟

朗读文字资料片断

交流过程:先独自或小组合作准备,再上台向全班展示介绍,教师随时激励学生收集资料的热情,充分肯定好的点子、办法

四、布置作业

注意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为口语交际、习作做好准备

积累 运用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词语。

2、从短文《奇怪的大石头》的阅读中受到启发。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读读文中的16个词语,看看可以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⑵ 说说词语的大意,可以查字典理解词义。不必要求讲解词语的意思。⑶ 质疑 ⑷ 背诵词语。

2、全班简单交流。

二、阅读短文《奇怪的大石头》

1、初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2、小组学习

⑴ 李四光是怎样从一块奇怪的大石头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活动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⑵ 同学之间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李四光的资料。

3、以质疑的形式在全班展开交流和讨论

⑴ 李四光小时候对这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在从启蒙老师、爸爸那里都没有得到明确答案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在学习了地质学后又专门考察了那块大石头,弄明白了它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儿来的。经过进一步考察,发现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懂得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现象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并且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注重实践、勤于思考,找出答案,也许真理便在其中。

⑵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仲揆,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曾从事蜻蜓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注重研究构造体系对矿产分布的控制;并倡导将地应力分析用于地震及地区稳定性研究,取得了成效。著有《地球表面行迹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蜓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步入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科学奇迹。那么,你们都对哪些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呢?

二、了解克隆技术

1、学生结合课前准备谈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2、教师补充介绍克隆技术成果。

三、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投影出示口语交际内容。

板书:假如我会克隆,我要„„

1、自由读。

2、质疑。

四、展开想象,畅谈理想

1、学生交流。

教师可提示学生: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2、班内典型交流。

各小组内推选一名想象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的典型,在班内进行交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病和不良的交际习惯,要给予及时纠正,对交际中遇到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点拨和诱导。教师也可以利用范文加以引导。

五、发挥评价功能,激发交际兴趣

口语交际结束后,以各小组为单位,民主评选五名最佳表现者。评选标准:

1、有关克隆的想象奇妙,有益于人类。

2、交际过程中,表达流畅,讲普通话。最后颁发小小纪念品。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假如我会克隆》

习作要求 把关于克隆的想象写下来。要写清楚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习作重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习作指导 1、回忆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口语交际课上关于克隆技术的美好想象吗?想不想把你的想象告诉更多的人?今天就让我们把它写出来。2、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有关习作的要求。

⑴ 自由读。

⑵ 质疑。3、写法指导

⑴ 想象要大胆,力求新、奇、趣、有益于人类。⑵ 要写清楚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⑶ 构思要巧妙、脱俗。4、注意问题

⑴ 所有的想象都要以有益于人类为前提,严禁胡思乱想。⑵ 文章的中心是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千万不要把重点放在“我是怎样克隆的”方面。

5、范文点评

假如我会克隆

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克隆我的杰克。(开篇点题,中心明确突出)

前年,我用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买了一对小鸡。黄的我取名杰克,黑的我取名莉莉。它们着实叫人喜欢。软软的绒毛,清亮的眼睛,叫起来尖脆悦耳,跑起来活蹦欢跳,谁见了都想摸一摸,亲一亲。(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我精心地喂养着它们,嘴里往往念念有词,手里的饲料成了我“玩弄”它们的工具。它俩也真乖,只要听到我的叫声,便马上来了精神,扑楞着翅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写活了,还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来,莉莉死了。它是被邻居的猫咬死的。看着死去的莉莉,我悲伤地流下泪水。杰克也围着莉莉悲哀地叫着,叫声十分凄凉,十分孤单。直到我打死了邻居的猫,杰克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有情有意。)

杰克慢慢长大了,脱了绒毛,换上了一身漂亮的羽毛,乌黑闪亮的长尾巴,金黄闪闪的颈毛和尾毛,红亮高大的红冠,俨然成了一个英勇的武士。(外貌描写真漂亮。选材典型,写出了鸡的“人性”。)它特别听我的话。我说“杰克,来,亲亲。”它就一下子飞上我的肩膀,将脸贴在我脸上。我说:“杰克,唱一个。”它便引吭高歌。我爸我妈却指挥不动,它只听我的指挥。爸爸妈妈说:“它还怪有人性的呢!”

可是,有一天,杰克也死了。它死在邻居的狗手里。爸爸妈妈发现后,飞快地追赶,虽然从狗嘴里夺回了杰克,而它却已气息奄奄了。妈妈见不能活了,使宰了杰克。

我伤心得很,我失去一个多好的伙伴啊!妈妈端上鸡肉,香喷喷的,可我吃不进,眼泪巴嗒巴嗒地直掉。(心里的悲伤写得细腻。)妈妈安慰我:“孩子,不要这样。你看,杰克虽然死了,但它的羽毛还在,你如果想它,就摸摸它的羽毛吧!”

杰克的羽毛插进花盆里,很漂亮。

杰克,我的杰克,我如果会克隆,我将会用你的羽毛,克隆一群杰克!那样,杰克就没有死。杰克就永远地给我欢乐。

【评析】 小作者将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写得十分清楚。描写、抒情都十分出色。内容悲伤之中有趣味,真是范文啊!

我要克隆我自己

看动画片《西游记》,只见孙猴子拨一根毫毛,在嘴上轻轻地一吹,于是就变出了一群孙猴子。它们与孙悟空一模一样,本领一模一样,将妖精团团围在中央,直到打死或活捉妖精。一看见这种场面,我就怦然心动。我要是有这种本领多好哇!(联想广)

听说现代科学技术高超,发明了克隆技术,孙悟空不就是在克隆自己吗?我不也可以克隆一群我啊。(确实有相似之处)

爸爸望子成龙,叫我又学这,又学那。可我不感兴趣,不去学吧,不行,老师要点名,爸爸还盯暗梢,心不在此,但你必须人身在此,我分身无术啊!我克隆一个我,让他代替我去学钢琴,老师老爸都还以为我潜心在学哩,我不正好踢我的足球?(原因一)

现在,唉,也真是的,干嘛作业那么多?数学、语文、自然、外语,还加了一本又一本的《创练考》《精编》、《精练》,学习尖子们都叫嚷着做不完作业。把眼睛做近视了,把腰做歪了,把背做驼了,何况我这个差生呢?(语言优美,突出了作业负担过重。)对,再多克隆几个我,让他们都帮我做作业,一人一门课,这样,我不就解放了吗?(原因二)

听爸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西湖风景总相宜,黄山奇峰秀丽,泰山雄伟壮丽。可我是往之而身在家呀!我如果克隆出我,那我可就云游四海,游遍五洲奇山,阅尽人间春色,这也不枉此一生啊!(幽默风趣,又有对称美。)

喔,我还带着我的克隆体,随我去战斗。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小偷,我勇敢地冲上去与他斗争,无奈我身小力薄,最后还是让小偷跑了。有了这一群我,再碰上小偷,我可真像孙悟空一样,团团将小偷围住,将他捉拿归案!(首尾呼应,结构安排恰当。)

啊?这一群克隆的我诞生之日,那可是我幸福之始啊!(总结全文)

【评析】

这篇文章幽默风趣,很有意思很有趣味。童心可爱,童心可叹。既表现了当代儿童美好的心愿,又批判了现代教育的不合理现象。

10.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试卷 篇十

《球》教学设计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王毅臻

[教材简解]

本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个选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理清了“球”与“圆”的联系与区别,又为学生进入中学进一步学习球体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基础上认识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称,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球的特征。

难点:球的直径的测量,球与圆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着力突出两点:

第一,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尤其是几何图形,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对于本课内容的教学,教师时刻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既凸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又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是与活动紧密联系。力图体现“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多个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如猜谜语、自学活动中的切一切,摸一摸,吹泡泡等等。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大致如下:猜谜-找生活中的球-小组探究球的特征(通过操作感知球面、自学概念以及切球,吹泡泡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空间思维)-巩固练习(仍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出球体

1、猜谜语

“外表白白嫩嫩,心里花花绿绿。在白沙滩打滚,在温泉里游泳。”(汤元)

2、师:做好的汤元是怎样的形状?(学生回答)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学生自由说)

小结:它们都是球,球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球)

二、探究球的特征

以四人为一组,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实物球(乒乓球、桌球、排球、篮球等),充分发挥想像力去玩一玩,即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说说对球的认识。

1、“摸一摸”,感觉球面

学生动手触摸球面,感受不同质地、体积的球的表面。

小结: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

2、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球心、球的半径、球的直径。(教材p18第4、5小节)

(1)什么叫球心,球的半径和球的直径?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球的半径有多少条?球的直径有多少条?

(3)球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讨论汇报交流球的特征:在同一个球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等等。

小结(结合动画课件)并板书:球心 Ο

半径 r

直径 d3、观察、操作并思考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同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转动两块木板间的球。

观察木板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为什么?

(2)两人为一组量所带球体的直径,到讲台(展台)前交流,说一说怎样使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需要注意什么?

4、以四人为一组,拿几个球形物体(腊制或橡皮泥制)选任意位置或角度切一切,观察切开的面是什么形状?比一比切面的大小。

小结(结合动画课件):将球选任意位置或角度切一刀,得到的切面都是圆形。通过球心切开时,得到圆的面积最大

5、“创造一个球!”

师:我们了解了球的特征后哪个同学能在教室里很快造一个球出来?

(学生自由说)

师让学生演示:吹肥皂泡(大小不同的肥皂泡)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是不是每个肥皂泡都是球?它们有什么特点?(较小的泡可以视为球,太大的泡容易变形。)

小结:这些肥皂泡表面只是一层薄薄的膜,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球的表面。由它分隔,形成球内空间和球外空间。想象一下它的球心、半径和直径。

(再吹几个泡,让学生边观察边想。)

三、巩固练习

1、比较球和圆

师:这些泡很接近我们想象中的球。你会不会将球画在纸上?动手画画看。(学生操作并展示,交流是怎样画的。)

师:看看你们画的球,我们说“球就是圆”可以吗?(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不是圆。切一个球,可以得到大小各异的圆。只不过象其它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一样(例如正方体),当我们把球画在纸上时,将它平面化了;不过,我们可以把球画出立体感。

(电脑演示画球、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盒子,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电脑显示正方体内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正方体棱长的一半。

3、一长方体盒内装满24个汤元(附图),汤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找出球的直径。可以先找出长方体盒子长24cm,宽18cm,高12cm,再求出直径即12÷2或18÷3或24÷4;也可以求长宽高的最大公约数。)

4、先放映短片(从太空看地球),讨论地球的形状;再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介绍赤道。接着要求学生计算赤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5、练一练(教材p19第2题)

可以四人小组讨论,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教师操作并直观演示。

6、一个半径3厘米的球从斜坡上滚下,从它开始滚动到停下一共转了100圈,这个球最多滚出了多远?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怎样的收获?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

《球》教学设计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王毅臻

上一篇:4.25抗震救灾工作汇报下一篇:愚人节发给好朋友的愚人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