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2024-11-26

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校园(精选8篇)

1.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篇一

弘扬雷锋精神 创文明和谐校园

——月庄中学学习雷锋实践活动方案

2012年8月25日 弘扬雷锋精神 创文明和谐校园

——月庄中学学习雷锋实践活动方案

2012年8月25日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十多年来,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提倡“以德育人”,雷锋精神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归德镇党委、政府“人人学雷锋,建设雷锋镇”的号召提出之际,学校根据工作安排,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我校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注重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充分发挥班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营造关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团结带领青少年为构建和谐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学雷锋树文明之风活动,力求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破坏公物,不打架,不说脏话,不吸烟,不玩手机,男女生不进行不文明交往。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月庄中学学生管理的办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把文明行为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尊敬带给老师,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每班要召开一次学习雷锋的主题班会,出一期学习和讨论雷锋精神的主题黑板报,组织班级学雷锋活动,准备一本“班级学雷锋活动记录本”,推荐一名“校园 2 小雷锋”等候选人及其先进事迹,每人写一篇学雷锋活动的心得体会。

二、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 创文明和谐校园

三、活动对象及时间

全体教师,全体学生。长期开展。

四、具体活动安排

1、9月3日——9月10日 学习动员

(1)9月3日(星期一)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学雷锋活动”动员。(《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倡议书》发到各班级)

(2)9月3日(星期一)下午,各班召开“弘扬雷锋精神,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的主题班会,深化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研究本班开展学雷锋活动计划,并于6日之前将计划交到校团委。

(3)在9月7日之前,各班出一期“弘扬雷锋精神,创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黑板报。

2、9月10日——年底

本实践行动阶段

(1)立足校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学雷锋活动。在校园内,开展雷锋故事宣讲活动和雷锋故事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学雷锋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雷锋榜样进校园”、“雷锋精神大家谈”、“雷锋事迹在身边”等学雷锋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礼仪、3 维护就餐秩序、维护校园环境、爱粮节水等活动。也可以走出校园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慰问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导;开展志愿者便民集中行动,向社会公众提供普及文明风尚、科普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进行植树、护花护草活动,为街道、社区等单位打扫卫生等。(外出活动时,需打出校旗、团旗)

(2)以年级为单位,宣传雷锋和刘成德的事迹,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学习时代楷模,以及弘扬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充实和提升学习雷锋精神的内涵。(具体时间及形式由各年级安排)

(3)成立班级学习互助组。大手拉小手,各班要充分发挥互助小组的作用,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4)成立班级文明督查小组。对班级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督查整改;年级组织学生会各部加强对本年级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督查,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5)各班要将班级学雷锋活动情况及时记录到“学雷锋活动记录本”中,并及时把活动情况向校团委汇报。

(6)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诵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大力倡导雷锋精神。

4(7)每周三下午第四节各班开展讲雷锋故事和讲刘成德事迹活动,树立榜样,比学赶超。

3、学期末

深化总结

(1)今年将组织“校园小雷锋”,“十佳好少年”,“雷锋式的好学生”,“优秀团员”评选,并予以表彰,各班要收集本班的好人好事情况,对本班亮点的好人好事要有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向学校推荐上报一名“校园小雷锋”等候选人及其先进事迹。

(2)组织同学每人每月写一篇学雷锋活动的心得体会,利用班级学习园地、风采栏进行展出交流。

(3)各班要对学雷锋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交到校团委。

五、班级评比量化标准

1、对学雷锋活动形式有创新,效果好,能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的班级,进行综合评价,拟评选出6个“学雷锋先进班集体”并进行表彰(每年级2个),先进班集体获得者在班级量化积分中加20分。

2、班级推荐的“校园小雷锋”等候选人先进事迹突出的,加10分。

3、班级集体学雷锋活动照片及学雷锋活动总结材料,都能按时上交的,加5分。(照片可以是电子版的)

4、凡自创的弘扬雷锋精神的诗歌、散文,典型学雷锋活动报道或心得体会稿件被校采用的,加5分。

六、活动要求

1、强化领导,明确职责。要提高对本次活动的认识,把其作为学校德育整体工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制定好活动实施方案。校长为活动第一责任人,分管主任为活动第二责任人,团委书记、班主任为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要及时、主动向学校领导汇报,做好组织、协调和调度工作。学校要及时挖掘典型,总结和推广活动中的好典型、好经验。

2、强化安全,确保落实。要广泛宣传,营造活动声势,严格按照活动安排及要求,开展相关活动。要强化安全意识,确保整个活动万无一失,不出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3、及时总结,通报情况。各班级要将活动方案,活动的总结材料及活动图片、影像等资料及时整理上报。

希望各班以学雷锋活动为契机,增加班级体的凝聚力,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使学校的校园环境、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都有一个质的提高。

七、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克峰

副组长:邵学强 张现盛

组 员:胡永华 刘庆丙 团委 学生会 班主任

附:学雷锋活动宣传口号

1、向雷锋同志学习

2、学习雷锋事迹 弘扬雷锋精神

3、践行雷锋精神 建设和谐归德

4、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5、学习雷锋 从点滴做起

6、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7、寻找身边的雷锋 争当文明学生

8、学习雷锋 奉献社会

2010年9月

2.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篇二

一、学校概况

建院附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部管庄地区, 2001年由北京市第119中学东校、杨闸中学、管庄二中3所中学合并成立, 是普通公立完全中学, 现有教学班35个, 师生1200余人。

从2004年开始, 学校参加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EPD) 教育项目, 成为项目成员学校。2005年正式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 (ESD) 项目实验校。随后, 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精神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 学校逐渐明确了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多年来, 学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创建绿色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研究到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活动, 建院附中的校园建设不断朝着“绿色”“生态”“环保”的目标靠近。2008年, 学校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团中央三部委联合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学。2008年学校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共同颁发的“青少年爱水行动”最佳项目学校奖;同年, 还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组颁发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称号。

二、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原则

1. 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 进一步推动学校在各个管理领域, 如行政管理、教学和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团队活动管理、后勤管理, 融入环境保护、勤俭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计划、建立机构、组织培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等环节, 科学系统地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 共同参与原则

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需要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干部、教师及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共同参与, 为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鼓励家长、社区、媒体、政府机构等人员的有效参与, 切实推动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建设工作。

3. 循序渐进原则

在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过程中, 特别是在环境建设和开展教育活动方面, 依据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 开展切实可行的创建活动, 在创建中探索, 在创建中提高。

4. 育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创建节约型学校也要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生态学校的建设, 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习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节约教育和宣传, 培养具有节约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满足节约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

5.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学校自身条件, 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发挥师生智慧, 充分体现活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创造性地开展节约型学校的创建活动。

6. 效率优先原则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总务等各领域、各环节, 建立健全学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在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节粮等工作中, 科学设计, 节约成本, 提高利用效率, 争取以最少的资源代价, 发挥最大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构建节约型 (绿色) 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们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 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广大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既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也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许多孩子生态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比较淡薄, 节约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 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节约型学校建设, 这对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及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构建节约型 (绿色) 校园, 我们责无旁贷, 我们身体力行。

在几年的创建过程中,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推进和深化学校的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学校的生态建设, 紧紧围绕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热情, 注重“实践性、开放性、主动性、过程性、研究性”,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从管理入手

(1) 成立管理组织, 加强创建力度。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创建生态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起点和标志。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任组长,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参与的特色建设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了由德育处、团委、总务处、教学处等牵头组成的宣传与教育、环境与设施等具体的工作保障小组, 做到创建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出成效。

(2) 制度创新。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它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 而是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 在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 学校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 补充完善了能源与物资的使用管理制度、资源与能源的统计公示等节约管理制度;对原有的旧制度认真修改、科学完善, 既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又降低资源的消耗, 避免了传统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制度性浪费。同时, 从学校行政管理上把好教育经费的预算关、使用关和学校资产的管理关。

(3) 关注细节。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大工程, 但更要从细小处入手, 要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发挥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想点子、谋方法, 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要增强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下班只关电脑主机而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大白天光照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仍然开灯;门窗大开开空调或空调温度设置过低等现象。建设节约型校园, 首先要在全校树立勤俭办学思想和节约观念。要大力倡导节约是美德、节约是智慧、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的观念, 提高师生员工对节约的认同感, 增强节约的责任感、光荣感, 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度消费观与正确价值观, 养成节约的习惯, 形成节约的风尚, 自觉投入到节约的行列之中。如, 电器在不使用时应关闭电源以减少能耗;教室、办公室、楼道等场所除了照明、多媒体上课、电脑等正常用电外, 严禁使用大功率生活电器等;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严禁跑冒滴漏, 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

(4) 推行无纸化办公。学校是用纸的大户, 在学校校园网全面开通的情况下, 为促进无纸化办公进程, 学校专门成立了研发小组, 根据学校管理各方面的需要, 开发适合本校的管理软件, 相继推出了即时通讯系统、成绩管理系统、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电脑报修系统等一系列网上办公的软件, 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工作效率。最近, 学校又引入了网上协同办公系统, 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节约了办公成本。同时, 我们倡导打印纸双面用, 有效提高了纸张的使用效能。

2. 从育德入手

(1) 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 中华民族长期与自然共存, 保护资源, 崇尚节俭, 反对奢侈, 积累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和经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无不倡导和身体力行俭朴的生活。勤俭节约精神在我们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上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种勤劳俭朴的民族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 我们要通过大力弘扬这种传统精神, 让勤俭的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2) 价值观和消费观教育。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 已经影响到校园内, 现代学生追求名牌、追求享受, 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 学校德育要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职责, 教育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 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 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校园普遍的价值取向。

3. 从活动入手

(1) 积极营造节约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建设节约型校园。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为此,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 时时处处精打细算, 上上下下勤俭节约, 彻底杜绝学校管理中的一切资源浪费现象, 使同学们都能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同时, 我们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资源条件, 让节约的宣传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堂、食堂以及校园的各个角落, 使浪费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我们在校园的突出位置布置宣传展板, 从多角度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我们的操场边, 甬路旁, 楼道中, 教室里, 定期更换不同的宣传环保、节约、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 让节约、环保、生态的理念渗透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我们面向师生征集“打造无浪费校园”的校园标语;组织学生制作节水、爱米手抄报, 张贴在校园各个角落;设置分类垃圾箱, 在学生中开展废弃材料制做环保纸篓、布袋等废品回收、再利用实践活动;废旧光盘换树苗等活动, 积极营造一种“我节约, 我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我们还通过宣传表彰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 批评揭露各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

(2) 教育效果的展现不是一时的, 而是贯穿于学生一生的。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 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发展了个性, 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我们始终围绕生态、环保、节约、可持续等理念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在开展“我爱我家——绿色班级文化评比活动”中, 我们提倡班级环境的布置要勤俭节约, 既要体现班级特色, 又要防止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能节约的就要节约, 能自己动手的就自己动手, 即花小钱办大事。这不仅是创建节约型学校的需要, 而其本身也是对师生进行再教育的过程。

(3) 作为E S D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 我们紧紧依托“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这一研究课题, 探索在中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模式。“节”字系列活动, 指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粮、节物”活动。在活动中, 我们引导学生“爱生命、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从举办“节水、惜水”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设计家庭节水方案, 到开展“节能减排”漫画比赛;从鼓励学生深入社区调研节电情况, 到举办“环保小论坛”;从组织毕业年级捐赠参考资料和教科书, 到将毕业生的校服洗干净捐给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中学;从节约每粒粮食的“爱米行动”到“共同承诺, 节约粮食我签名”活动, 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让他们体验到自身能为社会所作的贡献,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生命的意义、集体的力量、学校发展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以及国家的需要。目前签名活动已在一届又一届新生中传递和延伸, 校内影响不断扩大, 不少家庭也加入到我们爱米行列中来。我们希望, 通过这样的活动, 能唤醒更多人珍爱粮食的意识, 将“爱米”行动带出校园, 走向社会。

(4) 创新学校的常规活动, 实践生态教育活动。

在举办开学典礼时, 我们以生态教育为主线, 以师生对话的形式, 别出心裁拉开序幕。在典礼上, 有“通惠河采风”生态小组活动小品展示, 有师生共同为生态校祈愿、签名承诺, 有学生生态手工作品展示, 有绿色生命接力启动等环节, 使在场嘉宾和师生触动很大。在举办“科技节”时, 我们举办成了解节能环保最新成果的课堂, 成为学生为学校改扩建工程——建“绿色学校”出谋划策的载体。

在“艺术节”上, 学校兰圃文学社, 进行历史名剧、校园剧、课本剧展演。学生们用自己的观察视角, 倡导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认知自然、善待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 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和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消费观等。

构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系列讲话。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向国旗献词的时间, 形成了保护绿色环境、塑造良好品格的系列献词。如:《绿色, 地球的颜色》《让世界充满绿》《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人人种上一棵树》《珍爱生命之水》《天天都是环境日》《珍爱生命, 注意安全》《用超越开启春天的旋律》《诚信, 从我做起》《净化语言, 美化校园》《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等, 利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 向全校师生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发出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和谐社会的倡议, 鼓励同学们将行动落实到平时的点点滴滴, 落实到节约一滴水一张纸, 落实到文明语言、仪容仪表, 落实到关爱一棵小树、一棵小草……

(5) 利用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等节日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6) 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低碳生活, 率先创建“建院附中碳汇科普林”, 成立了“天之蓝”“地之绿”“水之清”等小队, 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践行碳汇林行动。

全校师生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倡议, 参加了“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大家熄灭电灯, 切断电源, 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学生打着“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的宣传标语走上街头, 走向奥运场馆, 吸引众多行人加入到了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4. 从课程入手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使生态教育活动固定化、系列化。例如:《通惠河采风》是历史组教师开发的一门注重活动探究体验的校本课程, 在高二年级实施。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 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在活动中要采集水样, 采访居民, 参观古建筑, 了解污水处理等, 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又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由生物组教师组织研发的碳汇科普项目, 是在整个世界关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各国强调的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必须从娃娃抓起的养成教育的培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生物组的教师们正积极依托在常营公园内建立的“建院附中碳汇科普林基地”, 向学生和社会宣传推广碳汇理念,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大力倡导“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链接家庭、社区和社会“小手拉大手”, 对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碳汇科普林”建设工作将作为一个长期的、固定的教育环节一直坚持下去,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林业碳汇工作的热情, 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作为北京市节能减排示范学校, 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留住一桶水”项目活动, 并获得“全国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勇于创新奖”和“优秀创新小分队”称号。政治教研组把“留住一桶水”项目活动作为一个实践探究的课程在初二年级全面展开。

地理教研组更是在此基础上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 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北京的水文化、水资源的匮乏等方面, 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 精心选择, 系统设计, 使之成为宣传水土保持的校本课程。目前, 《保护生命之水建设绿色北京》校本教材已由全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以“保护生命之水, 建设绿色北京”为主题的节水五进行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园区、走进社区也随之展开。

5. 从未来规划入手

2010年朝阳教委投资2亿元, 正在把我们学校打造成东部地区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作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我们将抓住学校改造的契机, 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星级要求和北京市教委制定的《节约型学校建设的标准 (试行) 》, 充分贯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原则, 设计建设北京市首座生态教学楼。

针对建院附中用地面积不足的问题, 该工程在保证适宜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地下体育场馆,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决了室外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做到了“小地办大事”。在节能方面, 采用风能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作为学校用电的主要部分, 同时利用市电作为辅助电源。在节水方面, 采用高级氧化和絮凝过滤单元深度处理, 将废水回收利用,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 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与校园绿化设计、景观设计、生态建设充分结合。校园内绿地、道路雨水以渗透为主, 屋面雨水以回收为主, 主干道雨水排入路旁绿地或渗沟渗透。在节材方面,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在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改扩建过程中,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校内绿地及屋顶绿化按生态效应种植, 形成群落。垃圾严格分类, 不可再利用的垃圾, 经由最先进的悬浮燃烧炉洁净处理, 余热再利用。这些装置的使用, 将大大节约水资源、电能源等, 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我们的成绩

1.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林业局三部委联合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2.2008年学校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共同颁发的“青少年爱水行动”最佳项目学校奖

3.2008年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组颁发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称号

4.2009年学校在北京市构建节约型学校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

5.2009年“留住一桶水”活动方案获得北京市教委、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授予的“全国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勇于创新奖”

6. 学生节能减排宣传小分队被中国青年丰田环

境保护组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ESD) 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全国组委会评为“优秀创新小分队”

7. 多名教师多篇有关生态建设方面的论文和案例获奖

8.2010年3月7日和9日, 分别有两批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国政协委员, 利用会议的休息时间, 专程来到建院附中, 调研座谈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和生态文明特色教育情况。随行的还有《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及华夏小记者团的4名小记者

9.2010年3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门采访了学校的校长和书记, 并报导了建院附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事迹

1 0.《人民政协》杂志连续4期对学校生态校园的创建进行了报道

五、结束语

3.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篇三

3月2日下午,在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新华区体育路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以雷锋为榜样,开展“读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主题班队会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3月3日,中共新华区委宣传部、新华区教体局、共青团新华区委、新华区计生委联合在新华区实验小学举行“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一起成长”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该区30名青年志愿者与新华区30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志愿者将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结对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3月4日上午,联盟路小学红领巾志愿者们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到湛河堤上进行义务劳动。孩子们的身影在湛河堤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并题词的纪念日。50年来,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进步,健康成长。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在校园中形成“人人当雷锋、天天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教体局党委在2月29日向全区各中小学校下发了《2012年新华区教体局学雷锋活动月实施方案》,各校团支部、少先队围绕今年的学雷锋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3月5日上午,新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参加了平顶山市“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并积极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树城市文明新风”的活动口号,学生们踊跃在活动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3月5日,平顶山市新华区光明路小学的部分少先队员来到残疾人程莉莉的小书亭,帮她打扫卫生,陪她说话聊天。

据了解,程莉莉从小身患小儿麻痹,双腿不能直立,要靠双拐走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市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自强不息的程莉莉在迎宾路中段办起了一个小卖部。1995年,光明路小学少先大队与程莉莉结为帮扶对象。17年来,光明路小学的同学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始终坚持帮助、照顾程莉莉。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带着学校准备的礼物和自编的小节目慰问、看望程莉莉;闲暇之余,同学们还经常带着抹布、水桶来到小书亭帮助她打扫卫生。当日,孩子们再次来看望程莉莉,小书亭内外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鹰城街头爱潮涌动。

4.弘扬廉政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四

——蕲春一中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汇报材料近年来,蕲春一中坚持不懈地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不断弘扬廉政文化,围绕“播撒廉洁种子,培育崇廉校风”主题,把廉洁教育融入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各项活动中,通过开展贴近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崇廉尚洁”的校园文化氛围,全体教职工自觉提高了反腐倡廉的意识和自觉性,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学生文明守法,诚实守信。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为“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县委授予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局授予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一、强化措施,建立廉政文化长效机制。

1.为使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经校委会集体研究,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张立军同志为组长,校总支委员为成员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和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本着以教育为主导,以制度为保障,确保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政令畅通,顺利开展。

2.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学校制定《师德师风考核标准》、《教师从教行为规范》。同教职工签订了师德师风考核目标责任书,细化了工作责任,1

每学期由教研处牵头,组织专班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并填写师德师风考核表,存入个人师德档案,把考核结果同推优评先、职称评定、晋级提干等紧密相联,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廉洁从教的积极性。

3.全面推进校务公开。为增强廉政建设的透明度,我校一直坚持校务公开,利用宣传橱窗定期公开校务、财务收支情况。实行民主理财,对大宗物品采购实行招投标方式,严格实行阳光操作,有效地遏制了滋生腐败的源头,对教职工敏感的热点问题,如评模评先、职称评定、晋级、提干资料订购等。都由教职工集体讨论,张榜公布于众,取信于教职工。

二、抓好阵地,创设廉政文化宣传氛围。

1.利用校园立体空间建立廉政文化宣传角。学校在办公楼、办公室、教室等显要位置,张贴关于廉政、廉洁文化相关的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图片,用师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有效地宣传廉政文化的内涵。在校园里的绿地上树起了“珍爱生命”等校园绿色标语,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在食堂、厕所、寝室等地方张贴“节约用水”等标语,教育学生要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楼梯、走廊等处张贴了“脚步轻轻勿扰人”“请把火柴留给你的生日蜡烛,而不是香烟”等,教育师生文明做人,讲究公德。在校园各处墙上悬挂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利用一切场所营造浓郁的廉政文化氛围,让廉政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师生把廉政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践行。

2.利用德育期刊《政教资料》来造势宣传。《政教资料》是我校的德育橱窗。学校为弥补固定宣传阵地内容不易更换的特点,通过《政教资料》这一校本教材,精心挑选,结合形势,以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内容进行廉政文化宣传,提高廉政文化理论的高度,丰富了廉政文化的内涵。

3.在校园网站上开辟“廉政文化进校园”专题,专题内有廉政文化宣传的图片、文字材料,通过校园网站这一平台,发表师生的优秀廉政文章,交流廉政心得,以弘扬廉政精神,传播廉政知识,深受师生喜爱。

三、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活动实效。

1.廉政文化进课堂。学校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挖掘文本的教育资源,结合身边的廉政案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补充、强化相关廉洁点,将廉政文化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意识行为中,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渗透丰富的“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如语文课上的公仆风采,政治课上的廉政故事,数学课上的节约计算,音乐课上的廉洁之声等无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廉洁教育。

2.廉政文化在课外。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状况,组织引导学生挑选,阅读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格言、图片和漫画,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组织撰写读后感,把“崇廉尚洁”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廉政文化熏陶,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3.将廉政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学校每个学期将开展一次《崇廉尚洁,诚信做人》为主题的廉政文化教育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对全校师生进行国旗下讲话,洗脑洗心。各年级各班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开展一次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读书比赛活动,开展一次以廉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开展一次以廉洁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力推进了廉政文化进校园,促进了我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更加爱岗敬业。今年高考学校有2名学生录取北大,300多学生进一本,800多人进二本。冯春保校长被评为全县党员十佳标兵,何亚龙同志被评为市级师德标兵,王楚兵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5.弘扬廉政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汇报 篇五

灵台一中创建于1940年,2004年过渡为独立高中,2013年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现有73个教学班,4027名学生,265名教职工。

根据县纪委和教育党工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指示精神,学校按照廉政建设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要求,以“敬廉崇洁”为主题,以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广泛传播廉政文化和廉政知识,培养了广大师生廉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俭办学”;教师“廉洁从教、服务学生”;学生“敬廉崇洁、诚信守法” 的良好氛围。

一、全局性领导,多举措部署

为使我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学校成立以校长周建荣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玉敏为副组长,各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为成员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及工作职责,做到了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工作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在对廉政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灵台一中“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灵台一中教职工十不准”等规章制度。

二、全校性发动,多渠道宣传

为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切实把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到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利用广播站、橱窗、校园网站向师生进行敬廉崇洁意义的宣讲,提高全体师生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职工例会和政治学习,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文件,并用典型事例阐述腐败行为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爱教、爱生的良好氛围。利用班会课、黑板报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培养学生的高尚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三、全方位拓展,多领域渗透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了全方位拓展,多领域渗透,做到了八个结合。即“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把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贯穿始终;与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使学生明廉耻、重诚信、守信用,从小培养浩然正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廉政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二者结合起来,加载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内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教代会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廉洁从教一票否决制;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把廉政文化嵌入队

伍建设之中,弘扬奉献精神;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有意识挖掘廉政教育资源,使学生既学文化知识,又接受廉政文化教育;与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严格执行财经制度,搞好校务公开,特别是收费公开,严禁教师向学生及其家长暗示或索要礼品、滥订资料、有偿补课等行为;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采用发倡议书、开家长会等形式,请家长给学校工作提意见,欢迎家长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监督,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四、全面性活动,多样化载体

在党员干部教育方面,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等材料,实行领导班子公开廉政承诺,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组织进行全体教职工进行拒绝有偿家教签字仪式。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对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教代会,集中民情民意、决策科学民主。学校在坚持民主管理的同时,实行阳光工程,做到办事内容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会议等形式虚心接受家长的监督。在国家助学金、中央

福利彩票资助金、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校内贫困生资助等方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公示,做到程序合法、操作透明。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收费前做好收费标准的公示,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监督。

在教师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并把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相联系,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廉洁奉公的积极性。组织全体教职员工签定廉洁从教承诺书,承诺不有偿补课、不乱征订教辅资料、不乱收费、不收家长财物。注重把廉洁教育始终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6.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篇六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也迎来了我校学雷锋活动主题教育月。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四十七年来,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提起雷锋,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我们从书里和电视剧里都曾经知道过他的故事。这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他短短的二十二年的人生岁月中,为他人、为社会做了无数的好事,为人们送去了无数的温暖和安慰:例如帮车上的列车员拖地、打扫候车室,为丢失车票的妇女买票,给家庭困难的战友家中寄钱等等。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献爱心,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只有大家都来奉献爱心,我们的大家庭才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在此,我代表学校团委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努力创建节约型校园。自觉抵御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同学间不进行物质条件的攀比,用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充实自我、陶冶情操。

二、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

要团结同学,友爱互助,热情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将学习雷锋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学会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学习雷锋“严于律己”的精神

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课堂秩序、积极营造校园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主动拣拾废弃的垃圾并投入垃圾箱;不乱采花草和践踏绿化带;自觉抵制在学校的墙面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爱护公共财物,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树立“校园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

四、学习雷锋渴求知识、发奋学习的“钉子”精神

珍惜时间,勤于钻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保证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后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复习,提高课后的学习效率;自觉培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面对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诚信接受每一次的学习检验。

7.透过教育生态理念看和谐校园构建 篇七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念,生态环境,和谐校园

当前, 我国教育界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规模, 轻效益;重升学, 轻人文;重模式, 轻创新;重发展, 轻稳定;重行政, 轻服务;重眼前, 轻长远”的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正在引发教育生态的深层危机。为确保当代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理念——教育生态理念逐渐被教育人所倡导。教育生态理念, 既蕴含教育生态性又具有教育因子和谐性, 两者既高度统一又相互和谐。它近接西方人本思想, 远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者如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人本主义、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现代科学理念;远者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老庄的人性自然与自由主张、孔子的“游于艺”与“和为贵”等。教育生态理念引领当代教育教学运行于均衡、协调、有序的发展态势, 笔者尝试透过这一理念感知现代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人来自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是教育内部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外部条件, 它驱使校园内部机制启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长流不息。当人们置身于别致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路面、葱郁成行的树木、翠绿连绵的草坪、芬芳四溢的花圃之中, 其中兼有小桥流水、池塘山丘、树庭院落等自然点缀, 一种清新自然、恬静典雅、美丽安详、具有环保意义的绿色空间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

校园既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 又是学生流连忘返的成长乐园。每当学生跨进风光旖旎的生态校园时, 迎来俯拾不完的美景, 身心愉悦, 情感升华。有唐诗曰:“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 正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内,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并因此展开灵感的翅膀, 放飞美的心灵, 恰如是“景美则心旷, 心旷则神怡, 神怡则智清, 智清则学佳”。校园和谐的生态性, 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二、文化生态导向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人类的生存环境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 而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整合为文化生态环境。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体现为该文化系统的内、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链。文化生态链是一种比自然生态链更为复杂的系统, 它既包括人的人文素养, 也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它既是若干年国人文化的积淀, 又有外来文化的渗透。

校园文化是人类文明生态链的一个环节, 是学校主体成员经过长期奋斗在治学目的、方法与态度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特色又富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 是物质、精神、制度、学术、形象等多元文化的整合, 是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张扬的融合, 是面向未来和与时俱进的融合。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被称为校园文化力, 这种文化力是学校特定的、个性化的综合实力, 是一种校园文化辐射, 是教育人对知识的孜孜追求所呈现的学术氛围、校内外学术团体营造的社团氛围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组织氛围等多元文化的整合。

校园文化还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考风与对外文化宣传等途径得以彰显, 并使之形成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这里既有深刻的人文底蕴, 又有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既蕴含着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 又渗透着放眼未来的治校方略。譬如, 其中的校训, 每当人们读起时, 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这种敬意既莫名又顺理成章, 她既是一种魅力, 又是一种震撼心灵的文化导向。

校园文化辐射是一种巨大的文化生态力, 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滋润着师生的心灵。犹如说,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手增添力量, 给蒙昧的双眼带来光明, 让弯曲的脊梁变得挺拔, 使卑微的人们变得自信。因此学校要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 要强化校本文化的建设, 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的文化氛围, 让这里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浸润”其中, 感受这一文化的滋润, 接受这一文化的洗礼。因为这一特色文化的浸润, 校长具有绅士风度, 教师具有学者气派, 学生具有君子性情。

三、个性张扬与民主自由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 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身体运动、自然观察、存在等多元智能, 但各个人的具体智能层面却不一样。即使是孪生子, 两个人也不会拥有完全一样的智能层面, 其思维方式、智力优势、内在需求与个人特色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形成智能生态链。该智能生态原理要求, 当代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拓展空间, 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合理地开发。换言之, 当代教育不是培养精英,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让每个人都有所发展, 各尽其长, 各尽所能。

从人性的本质来看, 追求个性张扬与民主自由既是人的天职也是人们的生活境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1] 创造,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之源。教育作为一项创造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都要为营造校园自由民主氛围尽心尽力。学校领导尤其要让教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使得他们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有益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多次强调, “要给教师思考的时间。”[2] 同样, 教师也要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就此,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要解放小孩的自由, 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 开展他们的天才。”[3]

四、和谐氛围与协作精神

从生态视野角度来看, 自然界的各物种之间均处于一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的共生状态, 动植物和人类之间互相需要,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庞大的地球生态之家。在此, 每一个物种都是主人, 同时又都需要其他物种的支持, 彼此依存, 生生不息。就校园生态之家而言, 作为校园人际生态的主体, 师生关系应彻底地走出传统的“非生态”误区, 从单向倾斜走向双向平衡;教师的角色从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观察者、调研者、评估者等, 教师引领但不再指令学生的具体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变得更加自信, 更有活力,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努力创新。

换言之,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境界, 追求自由、和谐、宽松的多向交流氛围。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可以消除学生的某些胆怯与依赖心理。没有胆怯, 学生就能积极参与, 勇敢探索, 勤奋思考。教师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权益、把引领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看做课堂教学的信念。他们举手投足都带有亲和力, 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目光投视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 送给暂时不能回答或答错问题的学生以理解、信任、激励的眼神, 送给不敢发言的学生以关爱、期待、启发的眼神, 送给回答正确并富有创意的学生以佩服、赞许、欣赏的眼神等, 从而使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和合作方式感受亲切, 感受温暖, 感受成功和喜悦。

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生态的主导, 生生关系是校园人际生态的主体。除此之外, 还有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师生与后勤人员、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是校园人际生态中的又一重要因子, 他们之间的和谐协作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当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时, 其间各种要素相互配合,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相互完善, 共同推动自然界向更高层次进化和发展。在人类社会中, 无论是人还是组织, 其事业有成的秘诀之一就是成员之间彼此喜欢, 彼此欣赏, 彼此信任, 追求合作。追求合作使得人与团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很多时候, 一个团队所能给予一个成员的帮助, 更多的在于精神方面。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能够鼓舞每一个成员的信心, 一个充满斗志的团体能够激发每一个成员的热情, 一个时时创新的团队能够为每一种创造力的延伸与智能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和睦融洽的团队能为每一位成员带来一份温馨的感觉。和谐推动协作, 协作增进和谐。培养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让团队精神感化人, 让合作理念成就人, 这是教育生态理念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五、管理人性化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以来,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人性管理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人性不喜欢被“管” (制度管治) , 但却喜欢被“理” (非制度理顺) 。换言之,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靠发号施令, 而是依靠社会关系的总协调。人性化管理是人际生态关系调整的一个因子。管理人性化、教育人性化, 通过教师这个桥梁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 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必然会营造出和谐协作的空间, 整个教育生态链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

教育生态理念要求, 学校的一切机制应顺应人的禀赋, 提升人的价值理念, 挖掘人的潜能, 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校长的“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4] 便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说:“如果有人问我怎样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教育经验本质时, 我就回答说‘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5] 当教师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 他们就会感受到幸福。成功的校长, 就是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思想上“合心”, 言论上“合拍”, 工作上“合力”, 才能增强教育的向心力、学校的凝聚力与教师的归宿感。

六、教育多元化

生态世界观认为, 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多元化与开放性是保持自然生态稳定的必要前提。教育生态理念承认和鼓励每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千差万别, 但这些“千差万别”必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拥有这一平衡, 当前教育就能避免急功近利, 就能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内在品质, 就能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并反过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理念要求, 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皆以保证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宗旨。这一宗旨基于教育性、主体性、创新性、实践性、能力性、高效性、合作性、差异性、健康性、艺术性等多元教育的和谐实施, 多元化教育的和谐实施又使学校的师生队伍建设、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得以可持续地发展。多元教育的和谐发展, 必将增进教育生态链良性互动。

七、教育人文化

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环链显示, 人只有在生态环链中才得以生存, 人与自然万物生态环链须臾难分;人的生态自觉性表明, 人是生态环链中唯一有自觉意识的物种, 人既有维护生态环链平衡与稳定的自觉意识, 又有破坏与保持生态环链平衡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 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资源非理性的开发使得自然“生态环链”失去了平衡, 但与之相应的生态人文教育又能使它保持动态平衡。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途径使其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与修养, 成为每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创造性的思维和多维性的知识视野。人一旦具有“高品位”, 就能科学地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就能进一步地追求人性的完美, 就能圆满地解决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矛盾。

当前教育正在努力实现六个转化:传授知识转化为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化为自主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使用从机械僵化转化为灵活多变;填鸭式教法转化为多变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单纯的认知与接受转化为兴趣和爱好;他律性管理转化为自律性修养。为此, 在课程设置上, 要注重人文与广博知识教育, 推崇“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方法上, 注重人本性, 倡导“和谐教育”;在方式上, 以参与、合作、体验内化途径, 即“知、情、意、行”相结合;在目标上, 学校要引领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 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通过开展亲情、感恩、行为规范、劳动以及审美等多元化教育形式, 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维系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 培养学生心存他人、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现代公民意识。

八、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诸多方面不受威胁, 其中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安全体系 。就范围大小而言, 可分成全球、区域与微观生态系统;就系统形式而言, 可分为自然生态、人工生态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生态安全可以调控, 通过调控, 安全系数可以提高, 安全隐患可以排除, 灾难程度可以减轻。

由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机制, 社会局部不和谐的现象此起彼伏, 所以即使管理再完善的地区或单位皆有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安全隐患, 而一切安全隐患都源于人们心理安全机制的缺失。对此, 学校应努力完善“安全管理规定”, 制订“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开设心理咨询室, 配挂心理咨询信箱, 以排查与摸底、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与有关学生促膝谈心, 从而构建覆盖全校的安全防范机制与心理疏导机制, 从根本上消除内外安全隐患, 彻底杜绝突发事件, 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拥有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理环境与安全的育人环境。总之,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 必须基于安全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终上所述, 当迎来教育生态时代时, 人们将幸福地感受当代教育的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与生态性。生态和谐的校园, 在自然景观上, 呈现为“掬漪”潋滟, 佳木葱茏, 碧草如茵, 花香流溢, 使身处其中的人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个性和谐发展;在文化上, 校园环境孕育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有着高度的人文启迪;在内涵上, 人本管理、内和外顺、公平正义、政通人和、和衷共济、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在结构上, 校园组织结构、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学校与个人家庭社会教育竞相和谐;在育人上, 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整个育人的时空充满人文的亲和力和艺术的浪漫力;在价值观上, 全体师生员工以和为真, 以和为善, 以和为美, 以和为贵。一句话, 倡导教育生态理念将使亲和、融洽的精神渗透到校园内在机制的每一个环节, 最终使他们连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54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97.

[3]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268.

[4]黄学华.浅谈当代校长的素质结构与管理意识[J/OL].励志网[2008-2-25].

8.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篇八

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在同步增长,资源、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例如,水土流失问题;水污染极为严重问题;草原退化问题严重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气候因素外,最主要的是不合理利用,超载过度。还有“垃圾围城”的现象,也较普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人为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现象,经常出现。我们要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模式,通过人类的合理性行为、知识和科技进步,自觉调控“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下保持资源持续使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出现的这些新理论与新观念,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的精神是相吻合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不论儒家、道家、墨家,都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的“天人合一”论,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一切物类的平等理念。它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重视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其中最突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天人合一”最可贵之处,在于当它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肯定了人的主体精神,又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一方面,人不是自然的奴隶,人将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这是人对人类自身认识的飞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后人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另一个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类只有遵守自然法则才可能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我们必须转变人与世界相对立或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来,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围绕着人、为了人而存在。其结果是自然作为对象被无限改造、征服,生态逐渐恶化。而在生态文明观看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把人的主体性绝对化,也不能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而是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精辟地指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再次,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逐步树立起“一个地球”的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因此,提高生态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应当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任务。

第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道德既包括人对自然的道德,也包括人对人的道德。从“人是自然”的观念出发,人对人的道德亦是人对自然的道德的表现。合理调节与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全人类真正和平相处,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

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目前,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要尽快补充修订环境保护法,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并建立独立的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专门环境资源管理机构,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

[3]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口技的课文及翻译和课下翻译下一篇:1997.1考研管理类联考逻辑真题(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