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作业(精选8篇)
1.文学鉴赏作业 篇一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近代文学》课时作业
【95】(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一)《春望》(3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诗中一个“
”字写出了荒芜之景,令人满目凄然。(1分)【小题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B.颔联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颈联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一万两黄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道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尾联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答案】 【小题1】深 【小题2】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整体理解诗歌可知,前四句写景。其中表现“荒芜之景”的字也只能是形容“草本”的“深”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首先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从中找到切题的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一万两黄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的说法不正确,原诗中的“家书抵万金”是说因为战乱家书难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其中的“万金”非实指。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内容的能力。
点评: 根据文段的内容分析各个选项的正误,务必要结合文段的内容。对于文言文语段,首先要对文段有一个大致的正确理解,其次在审清各选项的基础上,从文段中寻找到相关语句仔细读一读,找找说法有没有出入。根据相关语句的内容把错误的选项挑出来。
2.走近名著。(3分)
【小题1】根据要求填空。(1分)他经受了这初次的打击,正如他在学习拳击时经受了朱赫来初次的打击一样:当时他虽然倒下去,可是立刻就站了起来。
这段文字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中的“他”是____。【小题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童年》中外祖母关心、疼爱阿廖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
B.父亲给鲁迅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使他充满了感激与尊敬。C.在小人国里,格列佛犹如一只渺小的蚂蚁,可以任人踩踏。
D.孙悟空在无奈之下,请求观音菩萨帮助,擒住牛魔王,最终找回袈裟。
【答案】
【小题1】保尔(保尔.柯察金)【小题2】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解读能力。B、《山海经》是长妈妈买的。C、在大人国里,格列佛可以任人踩踏。D、最终找回“芭蕉扇”。
3.语文学习之旅,也是文学欣赏之旅。在你曾驻足的名著名篇中,你最喜欢的文学 之旅是什么?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项,说说你读后的感受,120字左右。(8分)A.随同英子永记父爱一起成长 C.走进《孙权劝学》领悟开卷有益
【答案】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近代文学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评分标准:①7-8分,感想切合篇章内容,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简明,字数符合;②5-6分,感想符合篇章内容,条理基本清晰,语言基本通顺,字数基本符合;③5分以下,语言词不达意或感想偏离篇章内容或字数严重不足。
B.陪伴花木兰远涉边疆替父从军保家卫国 D.体会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感悟人生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在《雪》中赞扬了他在日本仙台学医期间所遇到的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老师。B.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浪之歌》中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抒写了他对自己祖国的深切思
恋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C.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世界文豪托尔斯泰那双锐利异常、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D.宋濂在《与朱元思书》中激励我们读书要“勤且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 人。【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C、美国作家茨威格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世界文豪托尔斯泰那双锐利异常、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5.下面两个人物都出自古典名著《水浒传》,请在横线上分别写出他们的名字。(2分)【甲】小名“铁牛”,与宋江交情最好,可是反对宋江接受招安最坚决。他性情急躁,刚直勇猛,而又鲁莽。
【乙】担心店小二拦截金氏父女,他就掇条凳子坐在店中两个时辰,以拖延时间让金氏父女远走他乡。
【甲】是 ;【乙】是。
【答案】李逵 鲁达(鲁智深)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对有关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6.欣赏《已亥杂诗》(龚自珍)答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题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小题2】请写出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相同含义的诗句(或名言,成语)。
【答案】 【小题1】A
【小题1】示例:生当作人杰……春蚕到死丝方尽……随风潜入夜……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小题1】类别积累,只要表明“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名言,成语即可。
7.名著阅读:(3分)
名著《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步曲中的第一部。【小题1】其它两部分别为 和。
【小题2】主人公 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变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答案】
【小题1】《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题1】 阿廖沙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8.古诗文阅读。(4分)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①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注释】①陂:山坡
这首诗中、等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村生活,这里显得、。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答案】陂田、竹篱(或者榆钱、槿花等任写2个即可)(2分)宁静、和谐(意近即可)(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9.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铭”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B.《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曲牌名。
C.《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D.《河中石兽》选自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项表述的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知识点的对错。A错,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0.下列各句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曹雪芹。B.《美猴王》选自《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C.《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字佩弦。D.《忆读书》选自《冰心选集》,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家冰心。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A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B.《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藤野先生》《雪》都选自这部作品。C.《五柳先生传》《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陶渊明、柳宗元、宋濂,他们均是唐代作家。
D.《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用反选排除法,B错,《朝花夕拾》是散文集;C错,《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宋濂,《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D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答案为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阅读下面古诗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其一)杜甫
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百舌欲无语,繁花能几时。谷虚云气薄,波乱日华迟。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
【小题1】从格律上看,本诗属于_________,押韵的韵母为_________ 【小题2】说说你对“三峡客”的理解。【小题3】 “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1】五言律诗 i
【小题2】三峡客指的是作者自己。
【小题3】国家战乱,自己年纪已老,无能为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格律知识判断即可,本诗每行五字,共八句,所以就是五言律诗。律诗“二四六”句是要押韵的,根据押韵字“期”“时”“迟”字的韵母即可判断。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小题2】
试题分析:杜甫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内战乱。“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从这句就能看出来。并且杜甫他老人家年事已高,看到美丽的春景自然要感慨自己来日不长。所以他要“久嗟”,“繁花能几时啊,也许繁花将落,也许自己再也看不到了。三峡客就是指作者自己咯,暮春也暗指年华已去,行将就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
试题分析:阅读古诗,了解其中其中思想情感,一方面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和作品的写作时代要有所了解,一方面要对全诗进行分析。本题抓住诗句中的“战伐”“哀伤”两词分析理解即可。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张谷田舍 【唐】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①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②,前村酒可赊。【注】①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②稔(rěn):庄稼成熟。(1)本诗三、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好春色图:一条小路蜿蜒进入青翠的竹林,空气清新宜人;一座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花香扑鼻。(答出画面特点1分,描绘画面生动2分。)(2)本诗通过第二联和第三联对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和淳朴闲适的农家生活情境的描写,寄予了诗人对田舍的美丽风光以及淳朴闲适而又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这是一道诗词赏析题。(1)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要抓住“小路”“竹子”“小桥”“野花”等意象来再现画面。(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中间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寄予了诗人对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情。
14.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下面小题。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①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②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③.邑,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
【小题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以花开一年比衬,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颔联写诗人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括个人的前途。
C.颈联具体写诗人的思想矛盾,诗人既想辞官归隐又觉自己未尽职责,初境进退两难。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李儋的问候和对他来访的感激。【小题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回忆与老朋友的交往开头。
B.本诗披露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概况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
情。
C.韦诗多以描写山水见长,但也不乏忧念国家、关怀民苦的诗作,此诗就是例证。D.这首诗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苦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李儋的问候和对他来访的感激” 内容理解不正确。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李儋还没有真正来访。【小题2】试题分析:A.“本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回忆与老朋友的交往开头” 赏析不正确。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不是“从回忆与老朋友的交往开头”。
15.(一)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这首诗写的是 ________(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感情。【小题2】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答案】
【小题1】春末夏初,思乡。
【小题2】山青衬花朵的红,青红互为竞丽,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节气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读懂诗歌是关键。“山青花欲燃”春末夏初,“何日是归年”是思乡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何日是归年”进行分析。【小题2】试题分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2.文学鉴赏作业 篇二
一.在初步阅读中感受
一是运用导语, 引起兴趣。
运用巧妙的导语是正式进入文本鉴赏之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运用的导语应做到:对象突出针对, 内容突出关联性, 语言突出简明性, 方式突出多样性, 艺术突出趣味性。在具体方法上可运用巧设悬念、故事吸引、提出问题等。
二是把握形象, 整体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描写刻画了众多的优秀人物形象及物象。尤其是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 他们的思想崇高, 心灵优美。在初读中整体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 弄清每个人的形象, 将为以后的进一步的文学鉴赏打下基础。
二.在体验与品味中享受
一是反复朗读, 体会课文。
文学作品中有些语言, 必须通过生动的朗读, 才能把握其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角色意识, 启发他们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及其情感, 甚至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识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
二是驱谴联想和想象, 创设情境, 加深理解。
教师应抓住文学作品中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内容, 引导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想象, 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鉴赏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具体形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 目送友人泛舟而去, 一直呆呆地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消失在远远的地平线上, 最后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教师在此形象的画面中,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有诗人对友人“烟花三月”般的美好祝福, 有挚友间真诚的情谊抒发, 有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此外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积累, 使他们体会出诸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叹, 或“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
三.在评价与思考中鉴赏
一是多角度比较鉴赏, 比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首先, 对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 品味思想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如朱自清的《绿》和《威尼斯》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前篇浓彩重抹, 铺饰夸张, 后者朴素清新, 自然简洁。这两篇散文语言上的差别同作者前后期思想变化密切相关, 反映了作家语言风格的变化。如此比较, 学生鉴赏语言的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其次, 把同体裁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 使学生触类旁通。《祝福》、《荷花淀》、《母亲》三篇小说都是塑造妇女形象, 但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不尽相同。《母亲》侧重于心理活动描写, 《荷花淀》则通过对话、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由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也各具特点。在教学中把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对照, 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就可以把握得准, 对小说创作的不同表现手法就可以有进一步的了解。
再次, 拿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不同作家在写作方法, 人物刻画, 语言风格上都有不同, 对此进行比较, 对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用处。
二是引导批评, 启发思考。
文学鉴赏能力的实质就是文学批评能力。因此, 在文学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评价, 在品味美感、陶情冶性的过程中, 从根本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篇三
记者:文学鉴赏作为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很关键。您能否简单谈一下,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对于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陈天敏:新课程要求高中学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还要求注意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记者: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能介绍一下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同学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天敏:刘勰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靠积累,而高中生在学习中所缺乏的主要就是积累。
文学鉴赏能力的获得,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而是需要靠平时大量阅读古今名篇,在涵泳玩味之间,不断潜移默化,逐渐提高的。不少同学在高中前两年缺乏积累,俯仰之间,高中已过去了大半。到了最后一年,时间所剩无几,而高考在即,只恨平日读书太少,现读又苦于没有时间,因此到处寻求良药,试图能在短期内有所突破,自然困难重重。
记者:在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之后,对于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陈老师可否有具体的经验传授?
陈天敏:如何进行文学鉴赏,其实,我们的教材中便有不少名篇,此时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品味一番,定能有意外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教材本身来谈如何通过探究、联想、比较、拓展延伸等手段提高鉴赏能力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谈的是探究,学习课文最忌的是光记老师讲的那些结论,而是要用自己的心与文章作者进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疑难值得探究的。读《祝福》(鲁迅),可以探究关于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元凶是谁;读《荷塘月色》(朱自清),可以探究作者写这篇美文的主旨是什么;读《雷雨》(曹禺),可以探究周朴园对繁漪的感情究竟是真还是假;读《逍遥游》(庄子),可以探究庄子的思想对今天究竟有何意义等。
再具体点儿说,庄子的“逍遥游”,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自由,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即“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其实这种绝对的自由,在任何社会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细读文章,我们不禁会惊叹于他的恣肆汪洋的语势、幽默浪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宋人叶适曾说:“自(庄)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好邪者济其欲。”意思是说,世上喜欢《庄子》的人有四类:喜欢其文采的吸收它的文辞,寻求其道的领会它的神妙,纠缠于习俗的排遣他的忧患,喜好邪恶的满足他的欲望。
从这一点足以证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真理。因此可以说,探究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得出什么结论,而是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的鉴赏能力必然会逐渐提高。
记者:您刚刚提到,探究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联想又该如何理解呢?
陈天敏:新课程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借助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在主动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谓联想,就是按照接近、相似和对比等规律,在想象中完成的。
还是拿课本来说,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林冲可以联想到同是军官出身的杨志、鲁智深,他们因家庭出身、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却同样走上与官府对抗道路;读《林黛玉进贾府》,由贾府的奢华联想到被抄检后的没落,由宝、黛初次相见联想到他们的悲剧命运;读《拿来主义》,由文化遗产的继承联想到当前文化发展中的种种怪像;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由作者描写的优美景色联想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读《勾践灭吴》,由这一历史事件联想到如何对待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由海子的离去联想到生命的意义……同学们的鉴赏能力一定会在积极联想的过程中逐渐提高。
记者:请您为我们阐述其它两种途径。
陈天敏: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关键是要选准比较的角度,可以是文体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作家之间的比较;可以是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表现手法的比较。新课程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诗歌,那就可以在对诗歌的内容、意境、语言及风格诸方面的比较阅读中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可用唐诗与宋诗的比较,唐诗与宋词的比较,李白与杜甫的比较,苏轼与李清照的比较等;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可用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畅当的《登鹳雀楼》比较等。再具体地说,像同写庐山的诗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表现诗人洒脱高远之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美在情辞;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写庐山,我们则可以从中领悟深刻的哲理,它的美在理趣。单就语言来说,鲁迅的犀利冷峻、老舍的通俗幽默、朱自清的优美流畅都可以在比较中获得新的感悟。总之,回过头去再看看教材,在试图寻找一些可比之处,一定不会失望的。
至于拓展延伸法,叶老曾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这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功能论的科学体现;而他所说的凭借“例子”,又是“举一反三”的最好注释。他还说:“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这里,他所追求的是适应学生“现在或将来”的“需要”,“能阅读同类的书”,这就是着眼于素养而并非为了应付考试。但是一旦素养高了,考试也就不在话下了。因此,从教材出发,拓展延伸,便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在阅读长诗《孔雀东南飞》时,从诗歌内容出发,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去探求作者的看法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刘兰芝为什么主动提出‘遣归”’、“焦母对仲卿究竟有无母爱”、“兰芝二次婚嫁前为什么要精心制作嫁衣”、“为什么他们要双双自尽而不采取别的反抗方式”诸问题展开争论后,把对课文的分析引向深入,从而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我们还可以由课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章,识记《论语》《孟子》中的名篇名句,积累圣人经典言论,进一步把握儒家思想精髓,体会为什么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而了解儒家思想在现实中的影响。
通过对教材的再阅读和再思考,进一步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敢于探异求新,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提高自己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成绩。
陈天敏,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教于北京师大附中和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两校。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教材和教法改革,是北京(开明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设计者和编写者之一,也是北京高中新课程教材编写者之一。对语文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治学严谨、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潜心研究高考命题、测试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并为此写出许多论文和专著,先后应二十多个省市邀请讲学。多次应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新华、新浪、腾讯等网络讲授语文各类专题。
4.文学鉴赏作业 篇四
一、考纲要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二、知识结构
1.现代诗歌的范畴、类别。
2.现代诗歌的鉴赏要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例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表达技巧的体味和分析。A、B、C三项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均正确。D项是考最后一节,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这里的“我”绝不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了。
例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 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2000年春季高考题(京·皖卷)]
[答案]C。
[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A、B、D三项 考 查的是诗歌中的形象,形象所包含的寓意,正确。而C项中“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 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雷”在诗歌中已赋予了更深层的含 义,它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破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第二、三节显然就是那个社会的反映。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 水
冰 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3.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 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甲)
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第二节参考答案
1.C(“故乡”是比喻的说法,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亲切,贴切)
2.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3.D(“礁石”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4.C(非托物言志)
5.①C ②A(非纪实手法)
5.文学鉴赏 篇五
——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皇家工程学院一年一度的成绩公布榜单又揭晓了,第一名兰乔赫然在目。伴随着他的种种与规章制度格格不入的行为,再看那“毒药”的歇斯底里,我竟莫名催生感动。如此强烈的感动。
印度片的歌舞一直是我观看印度片的掣肘,因为那种悠远幽深的音乐总是让我的神经变得迷离,于是我总喜欢直接跳过那一段冗长烦闷的乐曲,直接欣赏电影的叙事,这是习惯港产片的思维,就比如在观看《低俗小说》(Pulp Fiction)时喜欢把文森特和密尔的兔子舞快进,或者在《两杆大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中把艾迪赌输时晕眩的音乐剔除,抑或是在《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一路狂进。在遇到没有精彩刺激内容的电影时我总会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甚至大声诅咒影评人和奥斯卡,就像我第一次看《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样茫然。
然而这一次的歌舞片,我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是的,舍不得,甚至连一向厌恶的印度歌舞,那一曲曲以前令我无比蛋疼的悠扬听来也使我思绪万千,勾引出我点点泪花。我如动了情的女人,泪眼婆娑地看着这部神作,我不知道是感同身受还是为何,无论在任何电影中如何催泪的桥段,在其他电影中我总是显得茫然,然而在这一部电影中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抓到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主人公是兰乔,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i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傻大闹宝莱坞》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6.《边城》文学鉴赏 篇六
读沈从文的《边城》,如同品一壶香醇的米酒,淡淡的酒香令人沉醉;又如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柔美的风景叫人爱惜。
《边城》的内容并不复杂,它主要就是写了少女翠翠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然而,沈从文却用他的一支如椽妙笔,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过目不忘的边城桃源情。
最让我感到惋惜的,无疑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闹了误会,翠翠虽误解了傩送叫她到楼上等爷爷的好意,傩送却毫不介意,还派了自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自此,在翠翠的心里便有了傩送的位置。二老对翠翠的爱更是矢志不移,即使面对王团总家一座碾坊的陪嫁,也不为所动,一心想得到翠翠爷爷那只渡船。两人互相爱慕,最终却无缘牵手,这的确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翠翠心里埋了爱的种子,第二年端午仍去看赛龙船,却不曾遇到出了船的二老,而认识了大老天保。心直口快的大老一句“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透出了自己对翠翠无限的爱慕。而且,很快大老便托媒人来提亲了,爷爷问翠翠的意思,翠翠却一心想着二老,一言不发。爷爷见问不出什么,只好打发了媒人上路。
后来,天保、傩送知道了各自的心事,这对难兄难弟竟同时爱上了翠翠!傩送提议二人轮流唱歌求爱。那晚,翠翠在梦中听到了傩送唱的歌。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决定乘船离开。然而,不幸船只出事,天保丧命。二老以为哥哥的死与翠翠爷爷的拒绝脱不了干系,于是,乘船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爷爷去世了,翠翠独自守着渡船,等着自己的心上人……
无疑,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真诚的,他们相互爱慕、彼此有意,却又或因为羞涩,或因为误解,失去了在一起的机会。他们这种纯真的、不染丝毫尘埃的爱情,犹如边城清莹宁静的溪水,从沈从文笔下缓缓流出,随着一个个误会的产生,看着两个彼此相爱的人越走越远,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像我一样为之叹惋。
翠翠与爷爷之间,天保与傩送之间,他们那浓浓的亲情,同样令我们赞叹。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两人相互关心、照料,生活平淡却又温馨。为了翠翠的婚事,爷爷操碎了心,而且总想把翠翠的意见放在第一位。然而,这过分的关心,换来的却是傩送及家人更大的误解。最终,翠翠一生的幸福,就只剩了漫长的、不知结局的等待。天保为了弟弟,选择主动退出;傩送为了哥哥,放弃了唱歌求婚的机会,并选择了逃避。看上去,这两份沉甸甸的亲情都没有得到好的回报,惟其如此,才更增添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让我们的心为之颤抖,为之滴血。
读完《边城》,让我久久不忘的,还有那淳朴的乡情。爷爷与渡客相互推让船钱的画面,应该能让如今那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感到汗颜吧。爷爷死后,杨马兵主动留下来陪伴翠翠的画面,与那些人走茶凉,甚至落井下石的现象比起来,不知要高多少倍吧。天保遇难、爷爷辞世、傩送离开后,顺顺不计前嫌,执意要接翠翠到家中的画面,是不是跟那些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恩将仇报的事格格不入呢?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边城》,代表着典型的湘西式的人生形式; 而翠翠,是沈从文对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惋。
7.文学鉴赏课的提问设计 篇七
一、找出新旧课文间的可“品”点
提问能促学生缘“品”延伸思维触须, 创设“品”的环境, 搭起“品”的桥梁。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句不凡:“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出”, 俯仰古今, 境界开阔。读之, 稍作点拨, 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苏轼的名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两句都为本词定下怀古基调, 都在“千古”的背景下, 把人、景联系起来写, 其“情味有何不同?”前者落笔于“千古”中的一点, 后者放眼于“风流人物”的“千古”。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 写作背景来谈, 以求“品”出深度:苏轼的笔下, 有感于“风流人物”已成历史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辛弃疾则是怅叹, 山河依旧, 而英雄难觅。读苏词, 如见词人伫立江头, 纵目远望, 吟咏“逝者如斯”的哲人形象。读辛词更多地让人想见词人亭台凭望, 回顾茫茫的颓然神情。
二、选准“渐入佳境”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探讨性。“问”中, 可适当地导引学生的思维流向。
《项链》最后点明那串项链是假的, 别有深意, 我们就此设问, “这一结尾对进一步揭示玛蒂尔德性格产生的环境背景, 深化主题有何作用?”问后, 学生有的叹玛蒂尔德被骗, 有的恨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显然思维没有到位。我们就开导学生想想:弗莱斯节夫人为什么买假“钻石项链”, 这一“导”就把学生思维引上正道:假项链———弗莱斯节夫人爱虚荣———普遍爱虚荣的陋习———玛蒂尔德性格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石三雕, 这样逐层探进, 便于学生以自己的“链”式思维, 高速率地从“知其所以然”的层面, 把握人物、领会主题、探出作家运笔之妙。
品赏作品的主要人物要找“切入点”, 即使是次要人物, 选准“切入点”提问, 也能促进学生品赏的准确度和深度。《祝福》中的短工仅出场一次, 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呢?我们抓住短工在和“我”说祥林嫂死讯时, “……淡然的回答”, 设问:“短工表情‘淡然’, 对祥林嫂的死不关心?”回答是否正确, 在陈腐十足的鲁家祝福时, 他毫无顾忌地说她“老”“死”等不吉的话, 并指出是“穷死的”, 还语中隐示她的死与四爷的干系, 可见他关心她的死及死因。“那么他为何表情‘淡然’?”考虑到有点难度, 就启发学生联系人物的处境来思考:短工身居鲁家, “我”又是四爷的亲房, 且与己交往不多———他不便在“我”面前表露出真实情感———“淡然”是他目睹这一悲剧, “出奇愤怒”了的一种极度“冷静”的表现。所问能促使学生进入这一思维链, 会在“三级跳”中一步步品味出看似反常的“淡然”, 折射出短工这特定身份, 在特定境况下的复杂心理, 从而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三、扣住富有意蕴的凝聚点
一些生动的描写, 恰切的语言, 或一种修辞, 表现手法, 往往经作者再三推敲, 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泛泛而读, 品不出个中真味, 设问激发学生扩散联想, 能促其体悟独有的表达功效。
而要“品”意蕴, 首先得能捕捉凝聚意蕴的点。讲到《纪念刘和珍君》, 我们先问:“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细细一看就发现: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写刘和珍, 四次突出了“微笑”, 找出这一词语, 就引导学生品品这“微笑”是否可称意蕴点:她“始终微笑”着, 能看出人物的乐观和善, 更能笑傲困难, 欣然面对死亡;她的“微笑”, 反衬了敌人的凶残, 也是对敌人诬其为“暴徒”的回击;作者突出她的“微笑”, 凝聚着对烈士的赞许, 对敌人残害无辜的愤恨, 味之意蕴深厚。
8.抓好文学鉴赏,提高感悟能力 篇八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96-01
语文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這里风光无限,美不胜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面对意味隽永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气势恢弘的议论文,如果离开了美学欣赏,放弃了情感教育,只盯字词句而游离于宏观分析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干巴巴的说教了。因此我们在重视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美的理解力
一篇好的文章,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美和作者审美感知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作者审美感知中,”情”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在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同时,还应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感情与作品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如在《天山景物记》中,金碧辉煌的世界,朦胧轻柔的景色,清新雅洁的姿态,宁静安谧的月夜,构成了天山特有的妩媚温柔的意境。这一切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情趣。牵引着学生们去领略、去遐想、去回味,使他们在为祖国奇丽富饶的河山而欣喜陶醉的同时,油然而发对天山的向往和憧憬,激发了学生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而在《长江三峡》则显出另一番意味,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气势中,自发产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斗志。
2 培养学生莫的感受力、 美的鉴赏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里,倾注了作者真实的深刻的情感。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将其美好的心愿感情渗透于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中。因此,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应引导学生具体领略感知作品所描绘的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进入情境,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培养出审美感知及体验鉴赏的能力。
如我们学习《荷花淀》一文,它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战斗生活,但作家没有展示战争的血腥,相反,却在作品中处处洋溢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文章一开篇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意境清幽的水彩画,在这幅画中,有人的纯洁可爱,有花的清淳四溢,有苇眉的洁白柔滑,有云雾的轻柔飘渺,学生感受到的不只是和谐秀雅的意境,更能体味到人的勤劳、善良、淳朴以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 训缚学生的联想、 想象能力
训练想象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凭借想象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往往表现在总要留下一块空间听任读者驱遣想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展开联想,从而领略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奥妙。
对于文学作品,意犹未尽最好耐人寻味,对于读者,只有读”尽”其意,才能理解得完美。一首好诗,一句宕开,我们就顺其宕开的方向进行想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黄河入海流”就将千里流波、浩荡人海尽收眼底,其视野多么开阔!顺着”流向”纵情想象,自然会体味到黄河万里的浩渺气势。一篇好散文,一段美好意境的构筑,一种氛围的渲染,我们就融入其中,展开想象,去体味这意境的蕴涵。朱自清在《春》中把春天描绘成”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我们就顺着这三个比喻句来联想、想象。春天,万物复苏,这是新生命的开始,给人新的希望,自然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阳光明媚、百花竞放,给人美好亮丽,招人喜欢,自然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春天,一切充满生机,处处洋溢强劲的活力,给人信心和勇气,自然像健壮的青年。
4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只郁咙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隋味,才可能理解作者的旨趣。如,我们在理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一方面体味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精神,一方面更为他那优美的语言所折服。文中集中笔墨描绘的两幅画面,通过语言音响和色彩上的对比,将人之”悲”、”喜”情感渲染、烘托至极。有如此优美的语言,怎能不使学生为之动容,又怎能不受到美的陶冶与启迪
【文学鉴赏作业】推荐阅读:
10周英美文学鉴赏07-03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07-09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论文09-20
《酒泉子·长忆观潮》文学鉴赏10-28
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08-20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专项练习【2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09-15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专项练习【6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08-19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08-25
音乐鉴赏作业答案09-30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