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方法论文

2024-08-28

略读课文教学方法论文(精选9篇)

1.略读课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浅说略读课文教学

一、什么是略读。

1、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

略读,就是范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词典》)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课程目标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

2、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所以略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略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这里讨论的是基于教科书的略读教学。

3、教师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的原因:由于我们文本本身的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由于我们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容易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个主要目标。

4、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

5、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二、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

1、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特别深?”

1)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把握大意可以从填空开始,抓住要点,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

2)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

3)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按此步骤进行,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学生情况而定。

2、不做什么?

1)生字认识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2)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关于此点,大安老师介绍说是有争议的,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但是,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有感情朗读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并不常用;

2、朗读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无限制地放大了它的作用);

3)一般不做模仿写作的练习(这里的模仿写作区别于一般的写感受和体会,主要是指结构、篇章、写作手法等方面模仿)

三、略读教学有哪些程序?

1、略读课文中的“三读”: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

2、充分利用略读课文之前的“连接语”,明确略读的重点。

略读教学模式举例:

常规模式一:《槐乡的孩子》a、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b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c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常规模式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a魏格纳发现了什么?b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c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忠告】:略读课文教学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又要避免模式化。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做到:常中有变,让略读课文教学也富有情趣。

四、略读课文教学可做哪些练习? 练习举例

《妈妈的账单》:让我们也来自己的妈妈写下一张账单。《刷子李》:曹小三当学徒的头一天,对师父的看法有什么变化?你能用图形和文字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

《乌塔》:一个14岁的女孩,独自一个游欧洲,你赞成她的做法吗?我们开个辩论会吧!正方:乌塔独立生活能力强,值得我们学习。反方:乌塔做法太冒险,我们不能学她。

怎样练习:

1、写下大意,写下感受,写下自己对内容或者语言的看法;

2、选择、判断、填空和回答问题,都是可用的题型;

3、扩展阅读,提升能力。限定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类似文章,提取主要信息。如台湾的“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做法。例:《刷子李》群文阅读,《泥人张》《张大力》《苏七块》《大回》等篇文。

精读,精而不全

略读,略而不简

——参加“精读与略读”专题研讨活动有感

针对语文课两大主要类型的课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同的类型、不同特色的课文,其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常常这样想:到底什么是略读?教略读课文时,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采用怎样的程序教学?平时又可以做哪些练习呢?

精读与略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沈大安老师认为,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略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很多老师由于课文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又太熟悉精读教学模式,就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而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往往被老师忽视了。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了解“写了什么”,二是说话“有什么感受”,三是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首先在把握文章的大意时,可以从天空开始,抓住要点,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其次在交流读后感受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谈谈感受。接着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总之要有所侧重。其中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值得提醒老师们的是:

一、生字会认就行,词语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

二、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三、一般不做模仿写作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即“学习提示”,明确了略读的重点。在选择练习时,可以指导学生写下大意,写下感受,写下自己对内容或语言的看法。像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都是可以运用的。如台湾的“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做法。例如:《“打扫”森林》可以画生物链来理解课文内容;《全神贯注》可以给课文补充副标题;《小英雄雨来》可以给每部分列小标题;《槐乡的孩子》可以积累比喻句、排比句;《夸父追日》可以补充《海外北经》中的故事原文,进行古文、现代文的比较阅读;《牧场之国》可以推荐阅读老舍散文《草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牧场之美。

总之,略读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深入浅出,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注意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我想正确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精读课文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关系。用精读课文的学到的方法去学习略读课文,同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时间,多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略读课文同样也能上得精彩!

因文而异“略”出精彩

一、透视现状,精略两难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 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1、“略”而过。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学习要求,没有作业练习,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略读课文不重要,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能说出主要内容即可,使略读课文一“略”而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也就成了“放羊式”阅读,略掉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略掉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一“精”到底。略读课文文质兼美,教师难以割舍,加上教师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习惯领着学生“掘地三尺”。于是,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从字词学习到内容感悟,从朗读指导到语言积累,面面俱到,细细雕琢,一“精”到底,略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因文而异,略而不简

略读课文教学如何走出两难境地,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略读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多番论证,慎重思考,精挑细选的,其中不乏名家名篇,学生喜欢,教师更是难以割舍,如果篇篇都精讲,就没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味儿,如果停留在让学生粗知大意上,又觉可惜。能否做到两全其美呢?我们想到了因文而异,一课一得。

1、因文别类。略读课文的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结构类型等虽各具特色,便也有相似之处。有的感人至深、值得细品。

2、突显重点。略读课文教学讲究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部分必定是课文的重点。到底哪部分求精是困扰每位教师的问题,略读课文的分类使每个问题迎刃而解。品读感悟型课文的批注点、语言积累型的点、读写结合型的结合点就是求精的要点。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找准着力点,大胆取舍,抓住某一方面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或注重感悟,或背诵积累,或写作指导。品读感悟型的课文,教师可抓住学生不易明白的感悟点,让学生写批注,然后交流,学生读懂课文即可,语言积累型的课文则可以赏析为主,不必在引导学生说感受上费时费力。这样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必有一得。

3、五步教学。

导。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起随上启下的作用,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重要提示。教师可凭借这段连接语导入新课。

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是对学生把握文章大意能力的培养。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因此,自读感知,把握大意是略读课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时可抓住要点,引导学生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

说。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谈感受。/不同类型课文说的侧重点不同,品读感悟型主要说人文的感悟,读写结合型可以说写作特色的感悟,语言积累型侧重语言形式、段落结构的感悟,而独立阅读型课文则由学生多角度自由表达即可。

练。这是教学重点,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课文练习方式各不相同,品读感悟型可以赏读内容,语言积累型可以背诵积累,读写结合型可以练笔仿写,独立阅读型可以自由读检测。

拓。叶圣陶说过:“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坊长篇巨箸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这一环节体现的正是阅读课拓展延伸的功效,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三、一课一得“略”出精彩

因文而异教学策略,归根结底就是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阅读,然后侧重课文的某一点,大胆取舍,抓大放小,适当点拔,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1、品读感悟得于“悟”。此课型的教学,侧重感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写好批注,教师以批注为抓手,引导学生写感悟,说感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2、语言积累得于“积”。此课型的教学,侧重语言的欣赏和语言积累凤赏读为抓手,以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读写写,记记背背,积累文本中的精美语言。

3、读写结合得于“写”。此课型的教学,侧重练笔能力的培养,以读写结合为抓手,引导学生仿结构,仿段式,仿语言,提高习作能力。

4、独立阅读得于“思”。此课型教学,侧重独立思考,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菜单式阅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有自主学习。阅读菜单来自课文前的“连接语”,学生根据菜单阅读,有效避免了放羊式阅读,能切实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因文而异,异的是不同课文的侧重点,同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整体求“略”,部分求“精”,大胆取舍,才能“略”出精彩!

整体阅读: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引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触到一个新事物,会滋生出强烈了解它的欲望,希望做到了然于胸。如同一道精美的食物呈于眼前,在初步辨清食物的原料、形状和堆叠状态后,禁不住诱人的色、香、味的诱惑,便一尝为快,感知大致味道。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塑造巴尔扎克全身像刚刚完毕,他的学生们盛赞巴尔扎克的一双手塑造得好。罗丹当即用斧子砍去了这双手,并郑重其事地教育他的学生们最重要的是“整体”。这双手太突出了,破坏了整体的和谐统一,有损于整体美,于是毫不犹豫地重塑。

文学创作是很讲究整体原则的,严格遵循部分服从于整体的原则。正因为艺术家、作家总是把整体的完美摆在首要的地位,所以产生出来的作品总是以有机整体的形态呈现于观者的面前。因此,观赏和阅读也只有在整体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对作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整体把握,实施整体阅读。

二、界定。何为整体阅读呢?它是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读者对文本的直觉印象。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因而,“整体阅读”可以理解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提出。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定位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当前大多的问题可能是过细、不略,但是,又不能马虎放任而不得“大意“。纵观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几乎所有的略读课文都提出默读或朗读等读的要求,也就是说略读课文得讲究“读”,进而言之,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的达成当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能稍作点拨。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大致理解,掌握即可。基于以上的现状及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需要落实整体把握,进行整体阅读。

四、略读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的基本要求

1、整体把握,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方法,决不能求全求细求高,否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崔峦:《猴王出世》的教学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字,初步感受与现代语言的不同;

(2)读顺整篇文章(而不是几段文字),粗知大意(每个学生都能用几句连贯的话说清楚,这样才能培养起整体把握的能力);

(3)学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教师提出少量值得品味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整体着眼,设计简约的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有一课时,在一节课里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是关键,略读课文要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过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时间和空间。

如《乌塔》教学流程:整体把握、板块推进

◎ 整体感知内容,聚集“震惊”◎ 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 拓展“震惊”,阅读表达结合

3、整体感知,采用简洁的教学方法

采用整体阅读来教学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更加放手,自读自悟,伙伴合作,集体交流等方法应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夸日追日》:在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生交流概括为:向往光明、追赶太阳、狂饮河水、化作大山等),然后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在整体感知环节可采用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妈妈的账单》:在感悟交流“从两份账单中,你读懂了什么?”时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读懂了两份账单中的潜信息:

彼得和妈妈报酬要与不要不一样 事儿大小不一样 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两人的思想不一样

4、整体入手,设计简练的思考练习

为了促进学生整体阅读,检验学生整体阅读效果,需要为学生设计整体阅读理解,思考和训练的题目。如:◎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看法?还可以:◎给课文补充副标题◎给课文每部分拟定小标题◎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打乱课文内容要点按先后顺序正确排列◎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结合课文写感想如:《“打扫”森林》:画生物链来理解课文内容;《全神贯注》:给课文补充副标题;《小英雄雨来》:给每部分列小标题;《槐乡的孩子》:积累比喻句、排比句;《夸父逐日》:补充《海外北经》中的故事原文,进行古文、现代文的比较阅读;《牧场之国》:推荐阅读老舍散文《草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牧场之美。

五、不同类型略读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

1、叙事类课文:把握事情全貌,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叙事类的课文是按照事情完整的发展过程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的。一篇叙事类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时,只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才能把握事情的全貌,也才能搞清楚所写故事的来龙去脉,对该故事、故事中的人作出恰当的判断。

如:《给予是快乐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凭借“谁给予了谁什么”梳理课文线索脉络,弄清保罗、小男孩、小弟弟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再读交流,领会主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自读自悟,交流保罗、小男孩、小弟弟在这个夜晚快乐的原因,水到渠成地领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

2、写人类课文:形成立体形象,领悟形象所寄寓的思想。作者通过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多侧面的描写,呈现一个整体的形象。课文中各个部分的描写、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对所涉及事情的叙述和剪裁,都是以塑造人物需要为原则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整体。

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领悟该人物形象所寄寓的特定内容和思想。

课例:《槐乡的孩子》 以“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为主线展开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二是槐乡的孩子有怎么样的快乐;三是槐乡的孩子有什么特点。通过以上三类信息的整体把握,形成了槐乡孩子纯朴勤劳可爱的立体形象,感受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快乐童年生活。

3、写景类课文:建立整体景象,品味景象所蕴含的情感。写景类的文章,学生比较难理解,在阅读中较难建立起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较难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阅读时只有坚持全文阅读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品味整体画面所表现的意蕴。

课例:《牧场之国》:以“自读积累”为主要方式,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过程分别为: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交流感受;感情朗读,体会情感;摘抄句段,感悟写法

通过上述的初读、品读、积累,在心目中建立起“牧场之国”荷兰的独特景象,感受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4、状物类课文:感受完整事物,体会事物所体现的特点。此类文章对于所状之物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通过对整体的事物的描写来体现一事实上的思想和情感。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时,必须坚持整体阅读,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通过状物而传递出的情感信息。

如四上《白公鹅》、《母鸡》、五上《松鼠》、《珍珠鸟》、六下《手指》、《各具特色的民居》等略读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所描写的事物特点鲜明,寄寓着作者的特定情感。

这类课文也需要采用整体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完整的物体形象,体会作者通过这种事物的描绘所寄寓的特定情感,然后再回过头来研究作者是如何对该物体进行描写的,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决体的体验,还可以学习和掌握状物的方法和经验。

这类课文的教学可依托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或类似的课文,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式的整体阅读。

课例:《跑进家来的松鼠》:利用已学课文《松鼠》设计对比式整体阅读:

一是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二是初读比较,感知内容;

三是细读推敲,感悟表达;四是熟读总结,概括提高。整体阅读既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在略读课文中进行整体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升阅读水平,发展语文素养。而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的标尺,也是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更常用的一种本领。

2.略读课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二

一、要将导语贯始终

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学习导语”, 它不仅体现了本单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内在联系, 突出了本单元的阅读主题, 还教给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此, 我们可以根据略读课文前的导语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并将导语中提出的阅读要点和要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和田的维吾尔》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的阅读导语:“提起维吾尔族, 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 除了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这段导语中的“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在内容上进行过渡, 让学生想一想维吾尔族还有哪些饶有趣味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阅读、概括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

又如, 《幸福是什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略读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 教师可以将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 增强独立读懂课文的信心;二是自悟阶段。让学生根据导语的提示充分默读, 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 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 疑点再学学, 重点再读读, 难点再悟悟, 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读懂。这种导向上的铺垫, 方法上的迁移,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略读课文的导语, 根据导语的提示和要求读课文。这样既能提高阅读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学习菜单”

所谓“学习菜单”, 就是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呈现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它既是学生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选项, 也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价的依据。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 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 它不仅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仅让学生自己去略读是不够的, 还要授之以法, 循法而学, 所以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学习菜单”, 为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 教学略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菜单”。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学生查字典、词典, 自学生字新词。

2.浏览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交流。

二、出示学习菜单,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

1.出示菜单。

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 其中哪几次是谎话?说谎话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把谎话“别饿坏了那匹马”作为标题, 你有什么体会?

品味语言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勾画出课文中你认为能够表现人物美好心灵的精彩句子, 多读几遍, 再写下你的感受。

青年与他的妹妹显然是在说谎, 这是不是违背了诚信原则?选好观点, 再找同学辩一辩。

2.让学生根据菜单独立学习或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评价。

四、推荐独立阅读书籍或文章。

教师在精心设计“学习菜单”时, 首先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略读课文一般只安排一课时, 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必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次, 学习要点要高度集中。因课时的局限, 略读课文的学习要点紧扣主题, 要高度集中。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在阅读中, 如果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第三, 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难易适度, 让学生经过读书、思考, 才能回答, 有的问题要在学生独立阅读, 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小组讨论交流来解决。教师在设计“学习菜单”时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

当然, “学习菜单”可以适当安排弹性的选项, 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可支配的时间内自由选择, 诸如“如果有兴趣, 你也可以试着……”“如果有条件, 可以……”等等。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自订“学习菜单”, 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

三、略导精读谋自主

略读课文的阅读指导不像精读课文的教学那样细致, 但这并不意味着略读课文的阅读可以放任自流, 不加指导。如果教师认识不到位, 必然会弱化略读课文的作用。叶圣陶老师说过:“略读的‘略’, 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 但只需提纲挈领, 不必纤屑不遗, 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 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所以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 我们并不排斥精读, 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综合运用, 通过有层次的阅读, 在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的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位教师上《慈母情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时,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选取文中几处描写作者母亲的容貌神情的句子组成一段话, 引导学生自读体悟: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 走到那个角落, 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 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 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 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 应该是个大人了。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读上面的句子, 说说你的发现, 并把读懂的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哪句话感动了你, 把它圈出来读读, 并写批注, 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展开想象, 写一写你理解的母爱。”这里把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神情的句子集结成“语块”, 进行精读品味, 突出了“我的母亲”这一具体形象, 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悟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将“自读自悟”这一阅读理念落实在理解关键词语、感悟句中情意的阅读实践中, 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勤于迁移得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要求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 给学生以“知”;略读课文重在训练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 主动将“知”转化为“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总是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 体现了略读课文“知”“行”统一的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了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 即一边读课文, 一边想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和有序的表达。在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 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迁移实践, 使学生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运用, 而且能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叶圣陶先生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 须内容与形式兼顾, 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确实, 读是写的基础, 读能促进写,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 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麦哨》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课, 课文第3小节对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 作者选取典型的夏季农作物, 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值得学生迁移运用。再比如,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 学生从读中学写, 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 就可以恰当迁移运用。

五、拓展延伸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实践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既然大家都说略读是为了培养能力、推广应用, 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 内引外连, 进行拓展阅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时, 按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拓展阅读训练。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 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课堂教学中又补充了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如何劝阻;魏格纳长眠在冰天雪地中, 为地质事业献身等资料, 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课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去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或去找一找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等。这样的拓展延伸,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篇三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怎么“交流”,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能力上迁移,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既能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抓住关键,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特别是略读课文,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接着用“还是”转折,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提高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课外拓展,增大课堂容量

4.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四

闽侯县荆溪光明小学 陈秀辉

【摘要】本文依据略读课文实际的课堂教学,探寻用好略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略去“精雕细琢”

二、略去“面面俱到”

三、紧扣单元重点,用好“阅读提示”。

四、课外拓展补充,巩固学法、写法。

【关键词】精雕细琢 面面俱到 单元重点 阅读提示 课外拓展 只要我们认真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一个规律:略读课文都安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教材编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教师应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把习得的学习方法应用到略读课文中去。略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把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来教学,精雕细琢、面面俱到地指导学习,失去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反之,有的教师又矫枉过正,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忽略”教学,课堂上一带而过。因为略读课文不作为质量检测的内容,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忽略略读课文教学的教师占大多数。

人教版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就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随着年级的升高,略读课文的比例逐年提高,由此可见,略读课文教学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探寻更加扎实、有效的方法,用好略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略去“精雕细琢

略读课文应该重在方法的指导,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代言”课堂,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

一位教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师: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略读课文。请翻开语文书第31页,读读课文上方的阅读提示。

生自由读。

师: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作者对童年生活不能忘怀?

2、说说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带着两个思考题,请同学们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用你觉得最有效的读书方式去读课文,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师生反馈交流读书体会。

一节课上,教师巧妙地简化教学环节,讲授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大量的时间用来学生的读、思、交流。教师真正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让学生自读自悟,阅读实践充分。这样的略读课文教学虽然没有了“精雕细琢”的形式美,省去了课文分析理解,但在获取课文信息方面多了思维火花的碰撞,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纷呈。

二、略去“面面俱到”

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很难看到这样成功的略读教学,更多的是面面俱到的讲解,对知识点一再得细化,甚而到词语的解读都是重点,致使一个课时的略读教学要用到两个、三个课时去完成,课堂拖沓、无效。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听过这样的一节课《麦哨》——

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真好,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书就需要这样的细心。请你们先来读读生词。

(出示词语:吮吸 兜肚 嚼嚼 撩起 肺腑 剥开 湖畔 裹着 麦穗儿 直沁肺腑)

生自由读词。师:谁愿意来读读。

生:吮吸 兜肚 嚼嚼 撩起 肺腑 剥开 湖畔 裹着 麦穗儿 直沁肺腑 师:注意读准——“剥开”、“ 湖畔”,请一个小老师带大家读。生领读,齐读。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兜肚”。“吮吸”是怎样的吸呢?请你们做做动作来理解理解。

这位教师在四年级的略读课文教学中不厌其烦的对词语的读音、词义做面面俱到讲授,临下课了,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一知半解,当然无法交流课文重点句的体会。把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细致地呈现在《麦哨》这篇略读课文教学中,造成本末倒置的失误。本堂课因为频繁的词语练习占去了大半的时间,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高耗低效。

三、紧扣单元重点,用好“阅读提示”。略读课文在文本前都安排了阅读提示,承上启下地对前文内容和写法进行小结又自然地引出本文的学习。通过阅读提示,教师往往能一目了然地把握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不仅如此,阅读提示中还非常明确地提出本次的阅读目标和学习的重难点。我们在略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紧扣单元重点,围绕阅读提示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前面就有这样一段阅读提示: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伽利略表现了执着、求实的精神。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故事。请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画下来。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阅读提示中的这段话除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对课文的主题和阅读的方法以及本课的重难点给予导向性的指引,集中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全神贯注》一课怎样设计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实效呢?紧扣单元重点,用好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是关键——

1、第一环节:针对阅读提示中的“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教学,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换词理解,如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等)(2)谁全神贯注地做什么事?结果如何?(自由默读课文,同桌交流,全班交流)(3)利用课题,简洁地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二环节:针对阅读提示中提出的第二个读书任务——“把最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画下来”展开教学。(1)继续默读课文,找到描写罗丹工作的段落。(2)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指名读该段。(3)画出描写罗丹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写下你的感受。(4)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呢?(5)小结把人物写活的方法。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所在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正是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学习把人物写活的方法。这个环节的教学应是本课的着力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得出自己的读书发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的阅读实践中又一次巩固了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等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3、第三环节:针对阅读提示中提出的“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设计开放式的交流。能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同样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类似的事例来畅谈看法,领悟勇于质疑、大胆求实的科学精神。

略读课文教学就应该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有选择性重点研读课文,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这样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进步。

四、课外拓展补充,巩固学法、写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教学作了准确的定位。当略读成为一种能力、一种阅读方式,它的意义是为了获取更大、更广的信息。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课外拓展补充,推荐更多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横向阅读,巩固学法、写法。

例如,略读课文《卡罗纳》的拓展阅读环节,教师适时推荐名著《爱的教育》——

师: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自一本世界闻名的小说《爱的教育》,大家翻阅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了解。

生:默读“资料袋”,对《爱的教育》有了大概的认识。

师:《爱的教育》写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故事,在我们身上或生活中都能找到熟悉的影子。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好好阅读,建议用笔写下自己读书的体会,可以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是教学《卡罗纳》这篇略读课文要达到的目标。学习了课文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原著中去巩固所得,再次感悟学法和写法。

略读课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既不能以精读的标准去教学,又不能以粗略的略读去阅读。教师应不断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让略读课文教学的课堂绽放独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5.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篇五

摘要:

关键词:略读 导语 目标 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人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略读课文,并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增加略读课文的分量,而这些文章的阅读价值不亚于精读的文章,它是精彩内容的延续,但是它又不能精细地上,要区别于精读课文,要上出“略读的味道”。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那么,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我带着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加强单元整组教学意识。

现行语文教材一般是以专题来组织单元,每一个单元中既有精读课文,又有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略读与精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着各自的作用,它们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在精读课文的教学时渗透阅读方法,在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可进行实践运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上课的主题,是上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是上课的精神所在,合理地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是略读课文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我认为,略读课文目标的制定,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深入研读导语,根据导语制定目标。略读课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的课程形态,大部分教材在略读课文前面有“提示语”,提出了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提示略读课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仔细研究导语,我们就会发现,导语隐含了课文学习的目标,隐含了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深入研读导语,有利于我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引领我们整个教学设计应该何去何从。如《白公鹅》一文,课文之前的导语为“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真是‘架子十足’,高傲的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描写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默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再比较一下,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根据这一导语,我把教学目标制定为:(1)认识7个生字;(2)反复默读课文,了解白公鹅有哪些特点;(3)比较阅读《白公鹅》、《白鹅》,体会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异同之处。感受语言风格,丰富语言积累。教学重点难点制定为:通过自主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

2、目标的制定宜“简”不宜“繁”。这里的“简”指的是别把目标定的太全面、太细致。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往往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将工具性,人文性情感,价值观等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一堂环节紧凑的好课,教师最大的本事是于无声处见精彩,将设计的痕迹化为无形。而略读教学我们应该真正的去做减法。《梦想的力量》就是一篇较长的文章,我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既要求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多遍阅读全文加重点段反复阅读,还要要求学生读好重点段,理解梦想力量的不同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以信的形式写话。这样的目标跟精读文章有什么区别呢?实际教学的结果也证实了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的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学生读得时间不够因而读不入情,感受不入心,写得像口号!要知道,毕竟只是一堂课的时间,忽略略读文章本身的特点及要求,强行将它丰富起来,实际是一种误区。不如将目标精简,重点在读,变换形式的读,展现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为真略。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略”,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自主把握。我在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几种方法:

1、立足文本,点亮思维。

叶圣陶曾经说过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新大纲也明确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付诸实践运用的。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类文章作者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就是移步换景,初步学习这种方法也是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达到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两个有梯度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来拓展思维能力。

问题1:同学们,课文先后写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你觉得这三处景物能不能调换先后的顺序来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移步换景时的连接语)

问题2:找出课文中提示你不能调换顺序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了解连接语一般都放在一段话的前面,而且富有变化)

当然一篇好的文本,它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肯定不只一处。在设计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当然也不能特立独行和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风马牛不相及。在品味、积累作者语言的同时,我们也要适时地设计,去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想,我们略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天地。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阅读教学应努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独树一帜的见解。我在上略读课文时多数采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

如略读课文《狮子和鹿》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一波三折,趣味性强,教学时就出现了典型的一幕。课始,我述说:暖暖的太阳升起来,缕缕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草丛上,一只美丽的小鹿来到溪边静静地欣赏自己的身影。再放出一个画面。(预设从美丽的鹿角谈起,沿着故事情节学下去,最后导出道理。)学生顿时聚精会神并开始窃窃私语,突然,有个男生叫了起来:“这只鹿真笨,肯定会被大老虎、狮子吃掉,快跑吧,不然你就没命了。”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我有些出乎意料,顺着问:“你怎么知道呢?“因为食肉动物往往在晚上吃很多肉,第二天醒来先就是找水喝,不就很有可能来到这里吗?”大家惊讶了。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但我想这并不重要,学生既然有了学习的基点,就应该顺水推舟,让学生在好奇中自读自悟下去,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是最美妙的。于是,我就竖起大拇指夸奖:“你真聪明!鹿是遇到了危险,那结果鹿有没被猛兽逮住呢?”在跃跃激情中,让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在感悟语言、体会情感、领悟学法上有一个质的提升,自主中润物无声,交流中凸显个性。

3、授之以法,循法而学。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段学习提示,努力挖掘学习提示的引领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这个大框架的建构下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开展字词句的学习和感悟。

如教学《夸父追日》时,抓住课题质疑,让学生明确略读课文的课型,自主学习提示,画出学习任务“读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在进入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时,让学生充分自由练说后,指导学生用根据课题提问,并将几个关键问题的答案连起来的概括方法来说,并根据学情给予一个扶手“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就去追赶太阳,追到()时,他倒下来变成了(),他的手杖变成了()。”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关键词语的教学上也是渗透以各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两千里要多长时间?”来理解重点词语“一眨眼”、“两千里”,抓住学生可感受得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地理解;采用了让学生找找近义词的方法融入朗读中理解“霎时间”,使体验、感受、积累等目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夸父虚弱到了极点的形象,理解“颓然”,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6.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 篇六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校以前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较杂,有西师版、苏教版等,现终于全部统一为人教版了。在人教版教材修订后,略读课文的篇目大幅度增加,中高年级的略读课文由每单元1篇增加至2篇,占课文总量的43%。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然,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教材的修订,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相关作用也更为重要。

但略读课文该怎样教?怎样学?不少教师感到困惑。有的教师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有的局限于让学生回答“阅读提示”上的一两个问题,同时,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也使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略读课文教学基本理念: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适度开放。

三、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讨论、筛选并确定若干略读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模式。重点围绕刘俊老师的《给予是快乐的》展开略读课型的研究,明确了略读课要用好导读,抓好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等。经过多次的试讲、研讨、修改,老师们对略读课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刘俊老师的课更是越上越精彩。在区小学语文赛课中,刘老师以精巧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精致的教学设计一举夺得一等奖,并得到与会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实践。

四、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导入激趣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

(二)用好导读提示

人教版教材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提示。要指导学生读懂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抓准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三)整体感知全文

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要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四)围绕重点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的重点内容是哪些,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这一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此,教学中应该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

(五)汇报收获、导引点拨

交流阶段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需要,或者以交流自学体会为主,或者以讨论疑难问题为主,或者以对重点内容及写法的进一步体会为主。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点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

(六)拓展生成

7.怎样教学小学语文略读课文 篇七

一、规避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这样几种误区: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 教师把教学环节设计得很精细, 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 这样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略读课文泛读化, 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 使学生对略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三是略读课文自读化, 教师完全任由学生, 让学生自读,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要规避这些误区, 明确认识到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之一是对精度课文的巩固迁移, 包括对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和对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作用之二是对精度课文的拓展延伸, 有对内容、思想方面的拓展;也有对文体、方法方面的拓展, 是丰富学生阅读量, 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必要手段。

二、探索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

具体来讲, 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简化目标, 便于体悟

略读课文一般编排在单元的最后或精读课文的后面, 这样编排, 目的是给学生自读自悟, 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既然如此, 制定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 一是时间不允许, 二是会干扰精读课文的教学, 导致“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 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做到“一课一得”即可。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 参照“阅读提示”, 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 也可依据学情, 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目标, 这样便于学生体悟语文的丰富多彩,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 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简化的目标:自读课文, 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 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 看受到了什么启发。

2. 粗化结构, 利于理解

略读课文教学一般要完成三项基本任务:一是了解“写了什么”, 二是说说“有什么感受”, 三是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对照这三项基本任务, 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就是粗线条的, 有个简约的教学框架即可。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 语言浅显易懂, 可设计“反复自读, 了解大意──分角色读, 把握基调──展开讨论, 交流感受”这样的教学框架来帮助学生自读感悟。进行这样粗化结构的自主学习, 不但能利于提高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 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 而且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可谓一举多得。

3. 活化教法, 保证效果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共同完成单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任务, 在各自的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搭配, 保证教学效果。

(1) 主题阅读, 模块整合

运用主题阅读法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几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和情怀。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 可以将两篇略读文章整合在一起, 运用主题阅读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 哪些事让你认识了一个拥有朴素情怀的毛泽东?”研读文本, 进行交流, 这就使得毛泽东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 把握重点, 精略互融

虽然说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不排斥在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用精读的手法来处理, 让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刷子李》时, 抓住“黑衣白点”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 (1) 阅读课文3-11节, 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点词语体会“刷子李”的本领。 (2) 联系第1自然段, 辨析“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 (3) 重读第1自然段, 对于这个问题有新的体会。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篇略读课文的重点, 彰显了略读教学的精彩。

(3) 比较异同, 开阔思路

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 同一内容不同体裁,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畅谈感受, 学习方法, 领悟写法。再如,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 可以让学生回顾第九册《松鼠》, 温故知新, 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 提升学习效率, 开阔思路。

(4) 宽化拓展, 形成能力

略读课文一般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 如语言积累、写法感悟、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探讨中能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 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 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对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 让学生写出感受。如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 布置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 列一个采访提纲, 做一份访谈记录。对诗歌类的略读课文, 如《最后一分钟》《听听, 秋的声音》等, 可以采用“朗诵训练法”, 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 进行强化训练, 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对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 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 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 辅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排演课本剧, 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 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账单》等, 可以采用“看图说文法”, 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联想, 开展交流, 进行对比, 深入感悟。

8.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一、抓住提示语,解决课文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这点指出了略读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把握材料的大意。

而且把握材料的大意的最好体现就是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提示语。提示语提出了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略读课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要积极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培养根据提示语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的意识。

《藏戏》一课的提示语中有这样的要求和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见这里提出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是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出的问题是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抓住这些提示语,用提示语给出的方法,按提示语提出的问题去学习课文,一般情况下问题都能自行解决。

二、抓住单元重点,强调比较和迁移

比较和迁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把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有的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来,或者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比较学习,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好方法。

《藏戏》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在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北京的春节》。

第二单元的导读中有要求: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从导读中可以看出本单元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在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中我们已经培养了学习方法,然而,《藏戏》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与《北京的春节》有很大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和学习《北京的春节》对比来学习《藏戏》这篇课文。

比较列表总结如下。

三、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读课文为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例如《藏戏》一课的提示语中的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些要求并不难,教师完全可以放开,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解决。学生读了几遍课文之后,一般都能答出《藏戏》这篇课文写出了藏戏的形成和艺术特色。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例如《藏戏》一课的表达方法是难点。教学中可以探究《藏戏》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老师在此过程中既要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要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是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体现。

四、拓展延伸,作业注重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结合略读课文也可以适当地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结合《藏戏》一课,笔者安排了以《二人传》为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在东北,几乎每个人都看二人传,几乎每个人家都有二人传的音像资料。笔者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完成

(2)布置小练笔:学习《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

通过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和作文作业,很好地把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性;通过安排这样的小练笔,体现了作文教学反映生活现实。

9.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 篇九

玉海中心小学 唐小佳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从新课标的角度去看

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因此,学会略读,对于扩大阅读面,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2、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积累。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长期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本,困于课堂,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从教材编排来看

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三年级12篇,四年级29篇,五年级26篇。《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明确提出略读要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到第四学段,则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两个学习”到“较熟练地运用”,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并掌握略读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从广大教师长期实践的现状分析,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一视同仁。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策略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反之,另一种情况则是教师完全放手,引导点拨轻描淡写,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一读带过,略读成了泛读,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要改变略读教学的现状,就要创建一套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界定

“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相对于精读而言,“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精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因此,从狭义上来讲略读就是大略地读、快速地读,了解内容梗概,作者意图,较快地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从而确定是否进一步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广义上讲,速读、浏览、默读都可属于略读的范畴。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小语教材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排的,用“*”表示。新课标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以在教材编排上,略读课文逐册加大了数量、加长篇幅,每一组精读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古诗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选文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当代、现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和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一般也保持连续一贯。

本题即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及实践展开相干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得出一些结论。

三、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要尽可能放手,真正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个人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3、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适度开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的向课外拓展、延伸、开放。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能比较正确地理解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初步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意识,提出特色鲜明、操作性较强的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研究内容

(1)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论探索;

(2)小学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的联系及区别;

(3)小学略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法:以问卷、听课等形式对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六、实验步骤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a、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研究成员,通过上网查询、借阅杂志等方式学习国内外关于略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分类、整理、研究。

b、制定研究方案,并请教科室专家论证。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6月)

课题组老师集体备课,定期开展研讨课,保证每学期至少1节,初步探索不同类型略读课文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探索、研讨交流等形式积累一些原始资料,撰写一些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阶段性论文。

(3)、总结阶段:(2011年7月——2012年3月)

a、课题组老师针对研究班级学生前测、中测、后测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教学质量等,中高段各形成一份学生学生能力研究报告。

b、请教科室老师进行指导,整体研究资料、总结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过程中的各类分析资料、教学设计、优秀论文、案例等。

2、总结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课题总负责人:唐小佳 成员: 陈增碧 颜小红 戴晓玲

上一篇:慈善类活动方案下一篇:关于安全出行温馨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