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2024-07-05

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精选10篇)

1.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篇一

汽车修理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

汽车修理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

一、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和征管难点

(一)行业生产经营特点

1、资格认证制度。汽车维修行业根据经营项目、服务能力、规模大小,实行资格认证,共分三种资质:一类、二类、三类。其中一类企业包含有汽车大修、总成修理、汽车维护、汽车小修;二类企业包含有汽车一级、二级维护和汽车小修;三类企业为“专门从事个别专项修理和维护的企业和个体户”。

2、价格公示制度。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必须公布统一式样的收费项目。主要包括:工时定额和工时单价,同时应公布主修车型的常用配件价格。工时单价、配件进销差价率由企业自定。并由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批准备案,维修价格一经确定,原则上一年内不得随意变动。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得超过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

3、机动车维修服务价格组成。维修结算价格=工时费(工时单价* 结算工时定额)+[材料进价 *(1+进销差率%)]+外加工费+车辆牵引费+施救服务费。

(1)工时费:按工时单价乘以结算工时定额进行计算。工时单价由经营者依据自身的资质、技术等级、维修及服务质量、市场需求等自行制定;工时定额按照省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的《**省机动车维修行业工时定额》执行。全省范围内的维修业户在计费时不应超过此工时定额的限度,但允许低于此定额核计费用。

(2)材料费:是指机动车维修过程中更换、修理零配件及使用耗材所发生的费用。零配件及材料价格按实际购入价格和合理的进销差价构成。进销差价率由经营者参照**省机动车行业组织定期公布的市场平均进销差率自行确定。

(3)外加工费:是指受本企业的技术条件限制,需要委托其他企业进行维修或加工零、配件所发生的费用,外加工费按实际发生的净额结算。

(4)施救服务费:凡应托修方要求为抛锚车、事故车提供的现场排障、施救、牵引服务的,承修方收取的服务费用。

4、完备结算制度。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时,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使用省运管局统一格式的《机动车维修结算清单》,严格按照公示的工时定额和收费标准结算,并分项结算修理费和材料费,同时向托修方出具机动车维修发票。

5、实行维修记录制度。维修企业应执行相关维修技术标准,进行修前检测诊断、确定故障、制定维修方案,填写由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统一规定的《机动车维修记录》。其中维修记录主要内容有:诊断、故障原因、维修项目、更换的配件、具体承修人及技术负责人等情况。

6、机动车维修合同制度。维修企业从事整车大修、总成大修、二级维护或预计维修费用在2000元以上的维修业务,以及事故车的修理,应使用省交通厅运管局推荐的《机动车维修合同》文本签订书面合同。在维修过程中,确需增加维修项目、扩大维修范围的,应征得托修人同意,签订补充合同。

7、档案保存制度。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对机动车进行二级维护、总成修理、整车修理的,应当将机动车维修合同、维修项目、具体维修人员及质量检验人员、检验单、竣工出厂合格证(副本)及结算清单存入机动车维修档案。机动车维修档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二)保险、维修作业流程

保险流程:出现交通事故--向交通管理部门报案--向保险公司报案--出示保险单证--出示行驶证--出示驾驶证--填写出险报案表--详细填写出险经过--详细填写报案人、驾驶员和联系电话--检查车辆外观,拍照定损--(理赔员开具任务委托单确定维修项目及维修时间)--车主签字认可--车主将车辆交于维修站维修。

维修作业流程:车辆及来客进入—前台接车员迎接—试车初步判断—填车辆维修单,签定委托协议,初步估价定时(事故车,联系保险公司洽谈)--建立客户档案—打印派工单--生产调度—配件仓库领料—维修作业(发现新故障再和客户估价签补充协议)--修竣后质量检验—内外清洁—通知客户提车—办理结算手续—工作单存档—电话回访。

(三)征管难点

目前整个汽车修理行业从形式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专业汽车修理厂;二是4S专卖店采取前店后厂经营方式,前店销售,后面维修、保养;从税收管理方式上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的数量占80%以上。

1、帐外经营行为在不少企业中或多或少的存在。

主要手法是售后维修费和配件销售不入账,如装潢费、加急费、服务费、返利、赠品和零配件销售等,存在未开具发票或未申报纳税的情况,这是汽车维修行业最难核实的偷税手段。

2、虚开、代开、开具大头小尾发票现象时有发生。一是有的客户在没有进行维修的情况要求汽修企业代开发票,并按发票一定比例支付给汽修企业扣点。二是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仍然使用手工发票,开具大头小尾发票的情况较为严重。

3、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销售。汽修企业每年都有较大数额的定向修车款收不上来,但汽车修完后已开具发票,也计提了销项税,因客户不给钱,于是用红字发票把所欠修车款的发票冲减掉,从而冲减了当期销售收入。

4、汽车改装、装潢、汽车修理、汽车美容等项目未分别核算,存在国税、地税发票混开现象。

二、相关评估指标参数

汽修行业主要指标 参 数 备 注

工时定额 《**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工时定额(试行)》(2004版)

工时单价 12、14、16、18、20元等 各企业均不同,具体见企业《收费价目表》

材料进销差价率% 15%-25% 各企业均不同,具体见企业《收费价目表》(工时收入+配件收入-当期耗用配件进价)/当期耗用配件进价 >35% 配件加价15%-25% 工时价值20%-40%(备注:高档汽车有的在40%-70%之间)

4S店销售结构 汽车销售收入占90% 汽车维修收入占10% 评估期修理费总收入/评估期修理工工资金额 8.33-11.11 评估期修理费总收入/评估期零部件采购金额 1.35-1.70

三、行业评估模型及评估方法

1、销售结构评估法(仅适合4S店)

经调查了解到,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维修收入,企业维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也相对稳定,一般为10%以上,高档车的这一比例更高,并随着经营期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企业维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评估期维修收入/销售收入总额

如果比例低于10%,可以进一步怀疑该企业纳税异常,有隐瞒维修收入的可能。

2、工资系数评估法

经调查发现,汽车修理企业在计算一线修理工应得工资时,均以其实际完成的修理工时为依据,由于修理工时与修理收入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修理工工资金额与应发生的修理费收入也有紧密的相关性。根据我们测算的结果(在对修理费收入取数时,提取的是包含零部件金额的毛收入,即修理总收入),修理工工资金额与应发生修理费总收入的相关系数为8.33至11.11,即修理企业每发生1万元工资,就应当发生8.33至11.11万元的修理费总收入。评估期修理费总收入=评估期修理工工资金额*修理工工资金额与修理费总收入的相关系数

3、配件采购金额系数评估法

由于汽车修理企业是根据修理现场的实际需要购进配件,所以零部件的采购金额与实际耗金额是基本相当的,又由于材料费金额与修理费总额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非逻辑相关性),所以零部件的采购金额与应发生的修理费总额也存在相关性。根据我们本次调研的结果,零部件采购金额与应发生修理费收入的相关系数为1.35至1.70,即企业每发生1万元零部件采购金额,就应当发生1.35至1.70万元的修理费总收入。

评估期修理费总收入=评估期零部件采购金额*零部件采购金额与修理费收入的相关系数

4、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推算评估法

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配件加价,一般为15%~25%左右;人工费(工时)一般为配件的20%~40%左右。维修及配件总的销售加价率下限为35%左右。如果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低于35%,可以推论有隐瞒维修销售收入的可能。评估公式:

评估期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评估期工时收入+评估期配件收入-评估期实际耗用配件进价)/评估期实际耗用配件进价

评估期实际耗用配件进价=评估期期初配件库存余额+评估期期间配件购进金额-评估期期末配件库存余额;

如:某公司2005年维修实现收入3376万元,2004年底维修备件账面库存为658万元,2005年账面维修购进2649万元,年底账面库存为593万元。

评估期实际耗用配件进价=上年底维修备件库存+当年维修购进-当年底库存=658+2649-593=2714万元。

评估期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评估期工时收入+评估期配件收入-评估期实际耗用配件进价)/评估期实际耗用配件进价=(3376-2714)/2714=24.39%。

从行业情况看,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肯定大于35%。可见企业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明显偏低,存在偷税嫌疑。

5、应纳税款少缴推算法

假定企业账面配件实耗成本是真实的,根据维修收入与配件实耗成本的关系:维修收入=评估期实际耗用配件进价/(1-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按维修及配件销售加价率平均标准下限35%计算:

推算2005年维修收入=2714/(1-35%)=4175万元; 推算2005年少缴增值税=(4175-3376)×17%=135万元。

6、配件进销差价率推算评估法

维修结算价格=工时费(工时单价×结算工时定额)+[材料进价×(1+进销差率%)]+外加工费+车辆牵引费+施救服务费。

分析:在工时既定的条件下,配件材料加价=维修收入-配件材料进价-工时费-其他费用(外加工费+车辆牵引费+施救服务费)配件进销差率=配件材料加价/配件材料进价

如:接上例数据,该公司核定的配件进销差率为15%,通过调取该公司资料,维修的工时费用为1079万元,假定工时费用数据准确,可以计算该公司2005年配件加价为:汽车维修收入3376万元-实耗材料2714万元-维修工时费用1079万元=-417万元。配件利润率为-15.36%。

和企业核定进销差率比对,如果显然不合常理,可推论其有瞒报维修销售收入或赠送未计收入的可能。

7、维修清单、维修记录、发票比对评估法

维修清单:根据行业规定,汽修行业必须给客户出具维修清单,手工清单由**市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处统一监制,根据企业领购手册查找一定时期企业领购的有顺序编号的《**市机动车维修工时费结算清单》和《**市机动车维修材料费结算清单》并评估确认企业收入。对使用计算机打印结算清单,可调取计算机中一定时期的结算清单评估确认企业收入。

维修记录:根据行业规定,每个客户必须有一本《机动车维修记录》才能参加年审,《机动车维修记录》相当于汽车“病历”,由汽修企业发放并在每次维修时登记,内容有:诊断、修理记录;维护记录;小修记录。

评估时通过汽修企业《机动车维修记录领购手册》查找一定时期企业已发送的有顺序编号的《机动车维修记录》和企业维修发票、维修清单比对评估确认企业是否少做收入。

8、特殊车辆二级维护评估法

针对特殊车辆如出租车、大货车、大客车、面的等营运车辆,一年内必须上2-3次检测线,在检测之前必须到二类以上资质企业进行全面的二级维护,由汽修企业出具二级维护合格证明方能上检测线。由于二级维护费用较高,又不在保险范围内,车主往往不需要发票,汽修企业往往也不入帐。评估时可要求企业提供《营运车辆二级维护竣工检测质量考核手册》,通过《考核手册》评估企业是否有销售收入不入帐。

9、废弃物评估法

机动车维修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已损坏的大型配件,如换下的总成、废弃的车驾、车壳等,企业一般按废铁出售并且不入账。评估时可根据机动车维修企业购入的上述大型配件出库记录结合实地查看方法,查找维修换下的已损坏大型配件,通过约谈等评估方法评估企业是否帐外隐瞒销售。

10、保本点销售额法(仅适合小规模汽修企业)

小规模汽修企业由于帐证不全,很难使用以上评估方法对其评估,可以选择保本点销售额法评估其收入。

保本销售额=各项经营费用合计÷(1-毛利率35%)

纳税人各项经营费用支出包括工资、房租、水电费、购进配件、缴纳税款和其他费用等。

**市上海大众汽车特约维修站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

**市上海大众汽车特约维修站属私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范围:维修上海大众汽车,税收征管属大丰市国税局第二分局管理,主要原材料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各种汽车配件,原材料和汽车维修收入适用税率为17%。

2007年8月,根据**市国税局的要求,开展对汽车维修行业部分企业的评估,从省局的监控决策系统中查询,发现**市上海大众汽车特约维修站2006年增值税销售收入2972764.32,申报增值税42616.00,增值税税负1.43%,明显低于市局测算同行业税负5.27%-6.46%,于是该局将该户纳入增值税纳税评估对象。

首先,该局评估人员对该站的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该企业2006年全年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462753.95元,折算成存货的申报抵扣金额为2722076元。

其次,评估人员根据汽车维修行业特点,测算零部件采购金额与应发生修理费收入的相关系数为1.60至1.67,即企业每发生1万元零部件采购金额,就应当发生1.6至1.67万元的修理费总收入。由此推算,理论上企业应申报收入为(2722076元-资产负债表期末库存470004.22)*1.60=2252070.77*1.60=3603313.23,与企业实际申报2006年增值税销售收入2972764.32元,相差630548.91元销售收入。

约谈人员根据调查情况拟定了约谈提纲,并通知了该公司法人和财务人员携带有关资料进行约谈,约谈人员请财务人员税负偏低进行举证,公司财务人员解释说,我站由于经营资金缺乏,业务大减,加上我站维修配件均是**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配供,价格高于市场价,所以成本高,税负偏低的。接着约谈人员向财务人员说明本行业的平均税负和相关税收政策,要求其自查申报。

约谈后,公司进行了自查申报,原来,该站经营不景气,出现财务混乱,有部份维修收入被维修人员收取,未入帐2006年12月份少记销售收入591256元,少报增值税100513.52元,购进抵扣税款真实。企业人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主动将少缴的税款自查申报和补缴,并表示以后要加强税务知识的学习。

2.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篇二

新纳税评估模型建立在一个前提和三个假设之上, 主要解决现阶段纳税评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 一个前提是纳税评估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框架内进行。所以, 首先必须要提高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 而且必须拥有一个认可的法律规范来指导纳税评估的整体实施过程, 在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纳税评估暂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达到具有强制性的国家税收辅助工具的状态。三个假设分别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存在、市场调节不存在和纳税人自利。之所以提出国家宏观调控不存在和市场调节不存在的假设, 是因为主要研究各种纳税评估指标, 即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的标准与该企业所处的行业标准或其他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倘若存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 很多数据之间的差异都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市场的变化等进行分析解释, 从而忽略了企业通过制造这样的差异而获得额外收益, 也就是说, 忽略了企业出现这种差异的出发点和达到这种目的的操作手法。在这里看来, 就算存在的差异是由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在该模型下都需要消除两者的影响。因为, 即使在这两种作用下也要探讨其差异是如何为企业服务, 或者说其差异是如何反映企业税负情况的可疑性的。纳税人自利假设, 就是假设现在的纳税人都存在税收不遵从,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 在可以逃税的情况下会选择逃税, 在可以不交税的情况下就会选择不交税。这是以纳税人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假设。

新纳税评估模型在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对评估程序进行了实质性改变。在这样的变化下, 纳税评估更具有价值性和实用性。新纳税评估模型强调评估程序整体的循环性和项目性, 改变了纳税评估“事后”或者“事中”监督的角色。所谓循环, 就是指纳税评估的工作应当贯穿整个纳税程序 (具体见“新纳税评估模型程序图”) 当中。企业领到工商执照后进行税务登记时, 就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始。这是开始收集并共享该登记公司所有数据信息的指示。所以, 税务登记就是纳税评估的第一阶段, 也就是它的起点。接着, 纳税评估的工作继续进行, 一直持续到企业的纳税申报 (其过程就是新纳税评估模型程序图中的第二阶段) , 甚至到企业的税务稽查, 从而结束了纳税评估工作, 也就是它的第三阶段。税务稽查不是每个公司的必经环节, 更不是每个公司纳税评估工作的终点。因为, 要视公司的纳税情况来判断其纳税评估工作结束的环节。根据公司的情况, 没有进行税务稽查的公司直接结束该会计年度的纳税工作, 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纳税评估工作的起点;进行税务稽查的企业, 待其结束后, 开始新一轮纳税评估, 准备进入下一期的纳税申报, 周而复始地循环。所谓项目, 就是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整个过程中对一个或多个公司进行纳税评估的项目。纳税评估的三个阶段相当于把企业这个项目分为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和项目后评价, 这些评价就是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分析,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纳税评估的前期工作

首先企业要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也分为开业登记, 变更登记, 停业、复业登记, 注销登记和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纳税评估以开业登记为起点, 在开业税务登记时必须如实登记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或业主姓名及其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 住所、经营地点, 登记注册类型及所属主管单位, 核算方式, 经营范围、经营方式, 注册资本、投资总额、开户银行及账号, 经营期限、从业人数、营业执照号码, 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和其他有关事项。这些资料都是纳税评估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税务机关要根据企业的这些基本信息和企业提供的证件和其他资料备案, 作为对企业的初始申报的纳税审查资料。缴纳增值税的, 还要进行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在企业提供了这些资料后, 就应该建立起每个企业的纳税评估档案。一旦建立了企业纳税评估档案, 就意味着纳税评估的工作正式开始了。事实上, 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每年进行纳税评估, 一年下来, 很多企业的纳税评估档案是空白的。可是, 新纳税评估模型下, 企业纳税评估档案不是空白的, 就算是有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进行纳税评估, 也应该将当年的纳税申报内容和缴税的情况如实登记在档案内, 作为该企业的税务资料。在需要或特别的情况下, 可以将税务资料作横向和纵向比较。

待税务登记完成后, 纳税评估的前期工作就要开始了。前期工作主要是收集资料, 这是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主要的资料分为四个来源:税务登记的资料、发票资料、纳税申报资料和各社会部门的共享资料。前三种资料是纳税人自己提供或收集的, 其准确性、真实性、完全性值得质疑;而后一种资料, 是指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其准确性、真实性是比较高的。这样就需要一个庞大的信息共享系统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但目前是无法达到的, 甚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各部门都难以达成共识。总的来说, 收集资料这方面还有赖于税务部门的主动性, 其应该包括主动向纳税人索取、主动向社会部门共享。另一个重点工作是把每个企业采集后的信息统一记录在该企业的纳税评估档案里, 使其成为纳税评估档案的基本概况。这样, 每个企业的信息收集、信息储存、信息利用、信息评价和信息反馈就形成一个专属的信息网, 为纳税评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众多的信息中, 需要通过企业的基本信息、发票管理信息、申报缴税信息和共享信息来确定该纳税年度的纳税评估对象。

三、新模型下的纳税评估程序

1. 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纳税评估对象主要根据综合差异率来确定。这里综合差异率的计算方法参考了美国判断函数法的计算公式, 主要把所有的差异率量化为一个总值, 进而确定评估对象。公式为:

其中:di为偏离度;M为指标个数;qi为指标取值;X为综合差异率。

一个公司的一个期间只有一个综合差异率, 综合差异率由多个指标综合而成。设某公司申报收入为A元, 利润为B元, 应纳税额为C元。通过分析, 可以得出利润与收入是同比增长还是同期下降, 利润与收入的偏离度为多少。在正常情况下, 根据收入和同比增长幅度的测算可以得出利润为多少, 这样就可以估计该公司是否存在虚列成本等情况, 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差异要素。该公司年收入为A元, 与其所在行业的标准相差多少, 这也构成一个差异要素。同时, 分析其应纳税额和增加值弹性或同期同行数据或税负率, 可以估计企业是否通过隐瞒收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涉及增值税的, 也应该考虑其抵扣凭证中抵扣税额差异分析。通过每个公司的各项指标生成的差异要素, 可以得出其综合差异率。

这里从各行各业的案例中抽取15个典型案例, 分析其综合差异率与欠税金额比例的关系。具体结果见下表:

将有关数据代入上式解得:

R=0.2

经过以上分析得出, 综合差异率与欠税金额比例有微弱的关系。欠税金额比例=欠税金额/合法纳税条件下的应缴纳税额。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 随着综合差异率的提高, 欠税金额比例也会呈增长的趋势。

从而, 我们可以计算所在地区的所有企业的年度综合差异率, 并进行降序排列。从降序排列中, 得出最高综合差异率的公司到可接受综合差异率水平的公司, 它们列为税务机关该年度的纳税评估对象。这里可接受综合差异率水平的确定, 可根据对所在地区的税务机关所下达需要评估公司的比率进行统计上的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得到。实际上, 我们可以编制一套纳税评估软件, 然后通过综合差异率的计算就可以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2. 进行企业约谈举证。

传统的纳税评估程序将约谈举证放在第三个环节, 并与实地检查一起进行。在这样的程序下, 管理人员在前一环节的案头评估分析的基础上, 对尚存在疑点的评估对象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 转入约谈阶段;通过约谈无问题的, 填写《纳税评估情况报告》, 仍存有疑问的转入实地检查阶段;实地检查无问题的, 或者存在一定问题由管理人员进行处罚的, 可填写《纳税评估情况报告》;实地检查发现有偷、逃、骗、抗税或其他税收违法行为的, 在填写《纳税评估情况报告》的同时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 于每月20日前转交征收管理科纳税评估岗。各征收单位实施的约谈、实地检查、案件转交等程序, 统一由征收部门设置的评估岗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台账》上登记备案。

传统的约谈举证对于企业和税务机关而言都有好处。对企业来说, 它有利于提高企业根据自身的税务问题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的能力;有利于企业遵守法律法规, 自觉更正错误, 补缴少缴的税款;有利于企业了解和运用法律法规。对于税务机关来说, 有利于加大税务审查力度, 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 有利于培养税务机关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但是对于税务机关而言, 这都是被动的。有问题的企业通过约谈举证和自身审查, 可以认识到自身财务做法的不妥当或者财务上忽略的内容, 并立刻进行补缴税款;然而, 没有发现问题的企业根本不会主动地通过约谈举证和自我检查去申请补缴税款, 能混过去就混过去, 这就是税务机关面对的现状。所以, 这样的传统环节需要创新, 而且需要重新定义。

与企业约谈举证, 是要从根本上促使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缴纳税款。在新纳税评估程序下, 对被评估企业进行约谈举证不仅是对存在的疑点进行主动说明、对所有账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对原始凭证单据进行复检审查以及对当前宏观和微观作用进行影响分析, 还应该将问题交给企业。在税务机关确定了评估对象后, 就得对这些对象存在的疑点发《税务约谈通知书》, 要求企业提供排除疑点的依据或单据, 并上交给税务机关。这是被评估企业自我审查的第一关。这样, 不仅更有利于企业发现自己财务账表存在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税务机关处理税收问题。

接下来就转入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约谈阶段。首先, 强调企业自身审查的重要性, 若企业在约谈阶段无法准确、完整地解决问题, 继续故意隐藏财务实际状况的, 待税务机关进行评估分析和实地检查确定企业违法、犯法后, 该类企业必须填写《纳税评估情况报告》, 而且会受到处罚。若企业能在约谈阶段交代出所有疑点或者更正自身审查的错误的, 待税务机关核查无误后填写《纳税评估情况报告》, 可以给予企业优惠或者表彰;若待税务机关核查企业不能完整、准确地解释疑点或更正无效的, 所有的责任由企业承担。这样处理, 虽然加大了企业经营生存的压力, 但是有效地灌输了企业合法经营的理念, 促进了企业和税务机关的沟通。

3. 评估、审核、分析资料。

在传统纳税评估程序中, 评估指标分析是第二环节。也就是说, 税务机关在收到《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后, 首先要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案头分析。同时, 根据被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 通过比较分析、指标测算等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核评析。而新纳税评估程序下, 评估审核、案头分析放在了第三个环节。而第三个环节又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税务机关收到《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情况报告》后, 就开始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并通过指标测算、行业数据模型、评析对比等方式对现有资料、采集的资料和企业约谈后上交的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分析。在分析时, 必须考虑并排除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供求调节的影响, 还应根据需要向政府其他机关部门如银行、统计局等索取相关资料, 得出被评估对象的初步分析结果, 将尚未解决的疑点列为重点审查项目。

第二个层次, 税务机关经过初步分析后, 对尚未解决的疑点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和实地分析。一般说来, 被评估对象在约谈时已经对要说明的事项在《纳税评估情况报告》中列出, 在实地检查阶段无问题的或者存在一定问题由管理人员进行处罚的, 可填写《纳税评估情况报告》;实地检查发现有偷、逃、骗、抗税或其他税收违法行为的, 在填写《纳税评估情况报告》的同时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 于每月20日前转交征收管理科纳税评估岗。各征收单位实施的约谈、实地检查、案件转交等程序, 统一由征收部门设置的评估岗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台账》上登记备案。

4. 转交案件的认定与处理。

被评估对象将存在税收违法嫌疑的纳税评估对象转交征收管理科后, 由征收管理科纳税评估岗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研究, 被评估对象确有疑问的, 转交稽查局并在《疑点纳税人转办台账》上登记。稽查局要在接到转办案件的30日内对疑点企业进行检查, 在规定时限内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征收管理科, 并提出稽查建议, 以利于征收管理部门查找漏洞、改进工作。

对于企业在约谈之后还存在的疑点一直无法解决, 直到稽查环节后才确定企业有偷、逃、骗、抗税或其他税收违法行为并对此行为进行处罚时, 应当将该评估对象列为不诚实对象, 并根据欠税金额比例进行加罚处理。但是对于自我审查出错误的评估对象, 不用进行加罚处理。

四、配套工作要求

在新纳税评估模型下, 我们应完善以下方面工作: (1) 制定健全的法律规章 (制度保障) , 并使其法律地位得到认可。 (2)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实施保障) , 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内容:第一, 拓宽信息渠道, 消除信息来源限制;第二,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评估指标标准化、准确化;第三, 降低评估风险和成本、提高整体效率和加强整体效果。 (3) 以计算机为依托, 运用信息化手段 (技术保障) ;运用科学、先进的新纳税评估模型, 从而步入纳税评估智能化时代。 (4) 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保障) 。 (5) 形成征纳双方对纳税评估的统一认知, 培养双方对的良好关系。

参考文献

[1].袁有杰.我国纳税评估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陈茂辉, 黄林牟, 黄伟.纳税评估:理论、实务与案例分析.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

[3].彭保红.纳税评估查出偷税“旧账”.税收征纳, 2008;5

[4].万开冰.税务异常评估能搞定.税收征纳, 2008;7

[5].文川, 万宇.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工作.辽宁经济, 2009;3

[6].徐戎, 王文杰, 周四新.神经网络与领域知识结合的纳税评估预警模型.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1

3.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篇三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收遵从度;提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92-02

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工作的深入发展,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收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但目前纳税评估工作在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上,尚有一些实际的问题,限制了征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分析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不高的原因、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现状及问题入手,对如何通过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税收遵从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税收遵从度”的含义及影响税收遵从度的因素

(一)“税收遵从度”的含义

税收遵从度,是指纳税人基于对国家税法价值的认同或自身利益的权衡,而表现出的主动遵守服从税法的程度。较高的税法遵从度,表现为纳税人依法及时准确地缴纳税款。其缴纳的税款,趋近于法定的应缴税款,税收违章违法行为降低到最低限度。通俗地讲,税收遵从就是指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主要包含及时申报、准确申报、按时缴纳三个基本要求。

(二)影响税收遵从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政策制度执行标准不一致,纳税人选择纳税不遵从

如果税务机关在具体执行税法落实征管制度时,执行弹性大,缺乏一致性,就会使纳税人选择不去遵从。纳税人若诚心遵从,其实施的结果将使税负的分配不公平,那些主动遵从纳税的诚实纳税人就会“吃亏”。而当诚实纳税人意识到自己经常“吃亏”时,其自觉遵从水平就可能下降。

2、税收制度不够简化,纳税人懈怠纳税遵从

过于复杂的法律条文和过于繁琐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纳税遵从度。纳税人可能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遵从,或者因遵从成本过高而选择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税务人员和专业财务人员,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做出完全客观公正的判断或裁决,出现了“外行看不懂,内行记不住”的现象。于是便产生这样的结果:一些不遵从行为未被发现,而一些原本遵从的行为可能被否决。

3、税法宣传力度不够深入,纳税人不知道纳税遵从

纳税人了解税法,懂得税法,能够确定自己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应如何纳税、纳什么税,是提高纳税遵从度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条件下,纳税人了解学习税法的途径,主要靠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但目前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受人员、时间、财力、纳税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存在宣传深度不够,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而且宣传工作如果失当,还会造成纳税人感到征纳之间权利不对等、差距过大,纳税人接受税法宣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对税法宣传产生抵触,造成不知道如何做到纳税遵从。

二、纳税评估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纳税评估工作方式以“被动评估”为主,缺乏开展工作的主动性

目前,基层评估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基本上是“被开展”方式。即上级管理部门根据当年工作重点或税收等工作需要,为基层税务所确定评估对象,或是对管理员平台提示的对纳税人不按期申报纳税,进行迟报催缴工作。而真正根据自己管户的经营及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寻找疑点,从而主动开展的纳税评估非常少。当然这主要也源于数据来源以及应用软件的支持不够。

(二)纳税评估工作质量不高,技术性有待于提高

由于基层税务所日常征管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繁多,导致税收管理员在开展纳税评估时,对评估对象的核实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对纳税人的核实只能就事论事,没办法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长此以往,评估工作就会失去对纳税人的约束力,从而使纳税评估工作的作用弱化,纳税人也逐渐对评估工作产生了“免疫力”,从而降低税收遵从度。

(三)纳税评估工作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够科学,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管理部门对基层税务所的评估户数和评估金额都设定了指标,作为考核税务所工作的标准,因此基层税务所在开展评估工作时存在抵触情绪。为了完成工作指标,明显存在凑评估户数和补税金额的情况,从而降低了税务所和管理员工作的主动性和深入性,导致评估工作很难产生效果,从而流于形式。

(四)纳税评估工作与征管、稽查在工作职责划分以及工作衔接上不够明确

1、各部门都不管。如:在开展纳税评估过程中,如遇到纳税人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明涉税问题的资料或是纳税人拒不配合,或是在评估纳税人当期涉税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其以往年度可能存在重大偷漏税问题时,可以选择移交税务稽查部门进行进一步检查。但是稽查部门对接到评估部门移交过去的转稽查的纳税人,并不是全部立案检查,而只是根据自身工作安排,有选择性的对一部分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这就导致上述没有被立案检查的纳税人,成为了“真空地带”,而可能存在的涉税问题也被忽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纳税人对税收不遵从抱有侥幸心理。

2、各部门争着管。对于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经常会被列为各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会出现去年评估查,今年稽查查的情况。如: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热,加之该行业在收入、成本核算中的复杂性,因此,连续几年来都被列为评估部门和稽查部门的工作重点。然而,由于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检查期间或是检查范围交叉的情况,因此会造成纳税人重复劳动,从而加大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五)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匮乏,评估指标体系实用性较低

1、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许多必要的资料和信息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导致内部数据匮乏,信息来源单一,除了申报数据,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数据,从而使得纳税评估的前期数据分析只能停留在“以表审表”阶段。

2、税务机关外部信息来源渠道受限制,难以实现与银行、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制约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判断力。

3、评估分析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待提高。现行纳税评估指标,主要是人工设定预警标准值。而预警标准值,又缺少必要的测算和分析过程。因此产生的预警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出纳税人的涉税问题,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税收管理员造成了额外的工作负担。

三、通过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几点探索

(一)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做到规范执法,依法治税

评估人员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这首先要求评估人员要熟悉政策条文并能正确应用,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在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问题时,应对纳税人说明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告知其应适用的税收政策,并严格按照税收程序法的要求,对纳税人的涉税疑点进行处理,谨慎使用税收裁量权。做到“少一分不漏,多一分不征”。让纳税人体会到税收执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其权利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长此以往,才能使纳税人自觉对纳税产生遵从性。

(二)简化纳税评估文书,优化纳税评估流程

办税流程越复杂,纳税人承担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等遵从成本就越高,税法遵从度也就相应越低。因此,评估工作在保证不违背程序法和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文书种类尽可能简化,文书设计尽可能简明,让纳税人易于理解和操作。另一方面,还要不断优化纳税评估工作流程,确保内部工作衔接有序,尽量节约纳税人的时间成本。同时,若根据工作需要修改现有文件,一定要秉承谨慎性原则,特别是如果修改了文件内容,一定要修改相应的工作流程,做到实体与程序相匹配、相适应。

(三)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引入税法宣传

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应将税法宣传引入其中,对于经评估发现问题的纳税人,在责成其补缴税款滞纳金的同时,还应将正确的计税方法以及行业税收政策,向纳税人做好宣传和辅导。这样才能使纳税人在知道哪里错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纳税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专业评估所而言,一般是按行业对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在评估工作开战前,现制作出该行业的纳税指南,既可以作为本部门的工作指南,也可以借此向纳税人普及行业纳税常识。理解税法是税收遵从的基础和前提,客观上讲,有一些纳税人纳税不遵从,并不是由于其主观因素,而是其对税法的理解有误所致。所以,纳税评估工作一定要将税法宣传做为工作的一个侧重点。高质效的纳税评估工作,应该肩负两个使命,一是精准地打击“不遵从”,二是指导纳税人正确理解税法,从而自觉做到“遵从”。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健全纳税遵从奖惩机制。将银行、工商、公安、土地、建设等相关部门信息及时导入税收征管系统,对数据进行整合、对比、分析,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动态及应纳税情况。实行分类服务管理方式,对纳税信誉等级好的纳税人,在管理中应以程序性服务为主,并给与一定的优惠和荣誉,促使其保持较高的纳税遵从度;对纳税信誉等级低下,特别是大额欠税企业进行公告,增强对恶意欠税行为的社会舆论监督,敦促企业提高税法遵从度。

参考文献:

[1] 阮静.从税收文化看税收遵从度的提升[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7).

[2] 许评.有限理性下的税收遵从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篇四

红砖加工业是指以黏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砖坯,装入窑内经过烧制,最终成为一种建筑材料的活动。

一、行业特点

红砖加工业业分布较广,但行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低劳动报酬;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产出物作为产成品出售,税源监控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控制指标。

二、工艺流程

红砖加工行业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一般经过三个生产环节。首先进行采土制坯,其次进入红砖坯装窑烧制,最后进入成品出窑,即成为产成品。红砖加工行业的工艺流程:

采土制坯→红砖坯装窑烧制→成品出窑→产成品

三、涉税主要因素

从行业特点和税收收入的关系角度分析,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红砖加工行业生产产品质量看,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相对较好,产品销售收入较高,税收收入相应较大。

(二)红砖加工行业产出率高,残次品少,销售收入就增多、企业货币资金周转速率就快,红砖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随之增多,税收收入也就增多。

四、税收监控重点 红砖加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降低,因此,经营者利用少申报、帐外帐等手段偷逃税款的情况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对红砖加工行业的税收征管中应该重点监控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人工资的发放情况。工人工资一般计件发放,工人工资和企业产量有直接关系。同时,对工人工资占企业成本的比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企业帐务处理中的问题。

(二)企业存货。监控其周转速度和存货数量,以控制其销售情况。

(三)审核纳税户申报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将纳税户当月的申报情况与其他窑厂的平均税负进行比较,对税负偏低户重点加强监控分析。

五、税收监控信息

(一)静态信息

静态信息包括窑室数量,每个窑室的平均容积(长、宽、高),窑室容量,半成品场地面积,砖机的型号、数量和日产量,交通情况,砖瓦品种,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生产周期等。

主管税务机关应定期对辖区内所有窑厂进行信息采集,填制《信息采集单》,建立信息档案。

(二)动态信息包括销售收入,点火的时间和把数,日平均烧窑门数量,闭火时间,停火期间,墩火期间,库存数量,日产量、月预计产量、电力部门企业电费信息等。

采集信息一般应五日一次,并做好巡查记录;具体登记核实事项以下:

①点火登记:窑厂在点火前,应提前2—3日向主管征税机关申报,并填制《窑厂点火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括企业名称、申请人(窑厂负责人)、点火的时间和把数、税务机关接收人、接收时间、核实意见等。点火日现场采集信息并予以核实。

②墩火登记:窑厂墩火时,应于当日(最迟于次日)向主管征税机关申报,并填制《窑厂墩火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括企业名称、申请人(窑厂负责人)、墩火起日、预计墩火止日、实际墩火止日。墩火期间现场核实采集信息予以核实。

③停火登记:窑厂停火后,应于3日内向主管征税机关申报,并填制《窑厂停火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括企业名称、申请人(窑厂负责人)、本次点火日期、本次停火日期、预计本再次点火日期等,停火日,现场采集信息予以核实。

④库存数量:窑厂因特殊原因造成产品积压,库存数量较大,应于月底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由信息采集岗现场采集信息予以核实;对税款清算时,期末仍有库存的要加大动态监控措施。

六、指标分析

(一)主要分析方法

1、计件工资控制法即根据生产职工人数、计件工资标准、工资发放数额控制月生产量的方法。采取计件工资控制法分析时,分析人员要分析生产职工人数、计件工资标准、工资发放数额三者的比例是否正常,分析是否存在发放产品抵顶工资,企业虚假提高计件工资标准等现象。

2、盘存控制法即根据企业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库存数量控制销售数量的一种方法。采取盘存控制法分析时,核实分析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库存数量是否与帐面一致,分析企业是否购进原材料直接销售不申报纳税,产成品库存减少而不计销售等现象。

3、投入产出控制法即根据生产产品耗用主要原材料投入产出比率控制生产数量的一种方法。采取投入产出控制法分析时,分析生产产品耗用主要原材料产出比率是否高于正常指标参数,如果高于正常参数,分析其是否虚列进项税,是否存在进项税应转出而未转出等。

4、设备生产能力控制法:即根据企业机器设备数量、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率测算生产量的一种方法。采取设备生产能力控制法分析时,根据企业机器设备数量、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率分析企业生产量,分析企业生产数量是否小于根据企业机器设备数量、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率计算出的数量。

5、行业税负率6%-9%,若分析发现企业当期税收负担率明显偏离正常指标参数,应结合以上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二)信息分析:

1、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与国税机关实际入库税款的比对分析;

2、《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销售额的比较分析;

3、窑业当期应纳税额的测算:

应缴纳税款=窑门数×窑室容量×成品率×成品销售率×当期市场平均单价(不含税)×征收率

1、成品率是指砖出窑后的成品数量占入窑砖坯数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5%。

2、成品销售率是指销售数量占产出数量的比例。

3、单价由纳税人申报后,由税务机关核定;大瓦一般情况下按1:3的比例换算。

4、零申报情况与点火、停火、墩火和库存情况的对比分析。

5、了解砖坯生产情况,掌握砖机日产量,核实砖坯日产量,剔除因雨淋等因素造成的砖坯非正常损失数量,并与成品数量对比分析。

6、非正常情况税款清算分析:(1)窑厂非正常情况:停火后且产品已销售完毕、纳税人中途变更、终了或其他经分析应当进行税款清算的情形。

(2)清算分析:认真核对纳税人的点火、墩火及停火登记,测算产品产出数量、核实期初库存数量和期末库存数量,进而计算出应补退税额。

7、偷逃税疑点:(1)砖坯损失过大;(2)墩火真假和时间长短;

(3)窑生产周期,点火时是一把火还是两把火;(4)生产销售渠道对价格的影响等。

(三)参考指标:

(1)生产一万块红砖(标准砖)需要电费136元,每度电费0.70元左右,也就是生产万块红砖用电194度(136 /0.70=194度)。

(2)反向推测,每度电能生产砖51.5块(10000块/194度),砖的平均破损率在2%-3%之间,除去损耗,每度电可生产50块红砖,当量指标:50块/度电。

红砖纳税评估案例报告

我局在日常纳税审核中发现,某建材厂2009年1-10月份申报生产红砖155.60万块,销售收入仅23.33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仅1.32万元,与其实际经营规模不相符,也明显低于同行业同规模砖瓦生产企业,可能存在瞒报产量、销售不记账、偷逃所得税和资源税的嫌疑,分局决定对该企业进行深入评估。

二、调查分析

通过纳税人基础资料审阅获得,该厂原系某镇办集体企业,成立于2004年1月1日,因经营管理不善,自2008年初起被浙江人刘某承包,年承包费18万元,主要生产红砖,占地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2008年申报红砖产量280万块,销售收入42万元,利润-6.65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1.52万元。2008年账面利润与年18万元承包费的巨大差异,更加大了税务人员对该企业偷逃税的怀疑。

1、确定思路。根据上述情况,税务人员遂对该企业进行了实地账务核查,但就账看账,虽然疑点较多,一时也难以找全其瞒报产量及少记收入的证据。为此,税务人员确定,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砖瓦生产行业的全部生产流程及其生产经营的各项关键环节,然后才能找准评估的切入点。

2、调查测算过程。分局税务人员在县局的征管部门配合下,先后走访了县内多家砖瓦厂,经过深入交谈和实地察看,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砖瓦生产行业的相关料、工、费的消耗情况,生产流程为积土—制坯—拉坯—进窑—装窑—烧窑—出窑,从用电角度看,其中制坯过程全部使用的是电力,且耗电量很大,其它流程用电量很少或基本不用电,同时从用工角度看,整个工序操作主要以人力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费,因此,在成本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这些线索,通过进一步调查获得县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正常纳税的砖瓦企业的产量、耗电量及单位人工费数据,三、询问核实

根据掌握的上述情况,税务人员向该单位法人刘某发出约谈通知,要求该厂就以下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1、单位产品耗电量比同行业相差较大的问题;

2、承包费等固定支出与账面销售收入不配比的问题;

3、单位产品工资消耗过大问题;

4、电费发票为何不记入账的问题等。

约谈过程中,刘某大谈外地人做生意种种困难,如,为地方经济做了多少贡献,养活了多少工人,政府承包费过高,几乎没有利润可言等。对此,税务人员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税务机关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和征纳双方的共同利益,有责任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而贵单位作为该镇唯一的建材厂,占用国家土地资源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才不过40多万元,远远低于其他同等行业经营者,而承包费等支出却不比其他单位少,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角度讲,也明显不正常。

刘某解释:

1、电费消耗量过大。一是因为附近的养殖户排水用了厂里的电;二是因为09年6月份暴雨天气厂区防洪排水用电量较多。

2、对承包费等固定支出与账面收入不配比的问题含糊解释为亏本经营。

3、工资支出过大是因为用的都是当地人,工资支出就大。

4、电费未记账问题是发票未及时给会计记账,时间长发票找不到了。

针对刘某的解释,税务人员决定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现场察看和逐户询问周围养殖户得知,养殖户的用电线路和砖瓦厂的用电线路为两条线,根本不存在养殖户用砖瓦厂电的问题;09年6月份暴雨天用电情况确实存在,对账面6月份用电量18891度应与其它月份区别对待;通过对该建材厂普通工人的询问得知,其大部分用的是外地工人,工资也与其他单位差不多,不存在当地人多要工资的问题。询问全部制作了询问笔录,并让当事人签了字。

四、评定处理

在税务人员详实的调查资料面前,刘某终于承认了自己少报产量及收入不入账的事实,而该厂隐瞒收入行为预计少缴各项税金费及附加达35万元左右。

五、征管建议

1、税务人员必须发扬钉子精神,与时俱进,钻研业务,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当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行业、新情况不断涌现,税收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征管工作面临着诸多新要求,纳税人账务不实,税负不均,不做账或做假账情况较为普遍,新形势对税务人员提出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加快相关涉税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税收职责和使命。

2、开展行业专项评估,建立行业税负监控指标体系,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的重要手段。任何特定的行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艺流程和成本特点,通过行业评估,比对企业之间相关涉税资料,可解决很多案头评估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行各业的专项评估,逐步收集各行业相关指标,并通过不断积累形成海量数据,建立本地化的行业税负监控指标体系及行业数据库,通过对海量数据实行电子化的纵横比对,采取人工评估及电子评估相结合的科学评估方法,切实搞好新形势下的纳税评估工作。

3、通过此案例,我们认识到,在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夯实征管基础,是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上,联合财政及国税部门,实行定期辅导,逐步使广大纳税人走上依法纳税的轨道;在税收管理上,必须做出明确的导向,税收管理员必须增加下户调研次数,多干实事,少务虚,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精细化程度,重要的是,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各行各业的生产流程、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掌握行业盈利水平,做到税源心中有数力争从面上掌握总体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

5.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篇五

一、烟草生产行业

产品技术含量高,工艺流程全面实现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产品生产周期短,但资金占用大;在烟草专卖法保护下,高度垄断,从原材料购进到销售都受到烟草专卖法的保护;行业增值额大,税收负担率高。烟叶、烟丝和香料是生产卷烟的主要原料,其生产购进受烟叶成熟季节的影响,烟叶购进一般集中在4、5月份;主要辅料是盘纸、咀棒、水松纸、口花,包装材料有盒皮、条盒,能源动力是电。卷烟生产受计划指标影响,每月生产产量相对稳定;卷烟计税价格由国家税务总局核定,不受市场影响,因此销售价格稳定。

二、火力发电行业

火力发电是以煤或者煤和其他可燃物质的混合物(如煤矸石、粉煤灰)为燃料,经过发电机组做功,生产可供生产和生活消费用电的工艺过程。火力发电是国家的一个基础支柱行业,该行业投资大、生产成本单一,企业财务核算工作量大且要求正规,销售时均开具发票,销售方式以直销或通过供电系统销售为主。

(一)该行业以原煤为主要耗材,不同机组装机容量不同,占成本比重不同,但大都在55%以上,最高可达85%。

(二)该行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周期短,工艺简单,主要设备有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

(三)该行业多数为国有大中型国家控股企业,生产经营核算较为正规。

(四)电力生产企业发电量、自用电量、售电量由电表计量,数据较为准确。

(五)电力作为特殊商品,没有库存量,生产多少,发送多少。

(六)售电对象多为电业公司和直供户两类。

三、煤炭采选行业

煤炭企业是国家限定开采的能源支柱行业,该行业投资大、成本单一,企业财务核算工作量大且要求正规。其购进项目主要由木材、防护用品、火工用品、电缆配件、工矿配件、电力、运费等项目构成,各项目在构成比例相对稳定。煤炭生产企业主要由以下三类组成:一类是部属/省属重点煤矿企业,主要为矿业(集团)公司或矿务局,其前身大多为国家统配煤矿,所属煤矿为公司的二级核算单位。二类是市县属煤矿企业,包括集体所有制煤矿等,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财务核算也比较健全。三类是乡镇煤矿及各类小煤窑(含非法开采的小煤窑)。由于点多面广,生产管理相对混乱,乡镇煤矿大部分因不具有开采条件而被关停,其余部分按照煤炭管理部门推行整合小煤矿的要求,逐步被国有煤矿整合,并向大型煤矿集团集中。

(一)煤炭企业销售运作方式。煤炭生产企业一般不直接与用煤企业打交道,而是将煤炭销售给运销企业,由运销企业直接上门拉货,各煤矿凭过磅单数量提供准运证,与运销企业结算。运销企业再销售给用煤企业,形成生产、运销和使用流通渠道。

(二)该行业每一块煤田的煤质相对固定,煤质的高低与销售价格成正比。

(三)该行业的产量一般是通过以销定产进行推算,即通过期初库存+自用量+销售数量-期末库存来推算本期产量。

(四)煤炭行业财务核算特点。国有煤炭企业于2005年1月起执行新会计制度。由于矿业(集团)公司或矿务局内部管理的特殊性,其下属各矿虽不具备法人资格,但都分别独立核算,会计核算各自为战又相互统一,核算庞大又极其繁杂,只是在纳税上汇总缴纳。

四、水泥生产行业

水泥由石灰石、粘土、铁矿粉按比例磨细混合(混合物叫生料),进行煅烧(1450度左右),煅烧后的产物叫熟料,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比例混合,称之为水泥。水泥的品种很多,主要品种包括:砌筑水泥(M)、矿渣水泥(P〃S)、粉煤灰水泥(P〃F)、火山灰水泥(P〃P)、普通水泥(P〃O)、复合水泥(P〃C)、硅酸盐水泥(P〃Ⅰ、P〃Ⅱ)等品种;生产的强度等级包括:12.5、22.5、32.5、42.5、52.5等,现在多为42.5。其生产工艺简单称为:两磨一烧。原材料投入后,经生料磨进行

混合粉碎,入窑烧制形成水泥熟料,再添加石膏、矿渣、沸石等混合材,入水泥磨粉磨后,形成水泥。

(一)行业生产特点

1.生料粉磨阶段。该阶段原材料配比情况如下:石灰石70%-90%,粘土(炉渣可作为替代材料)10%左右,铁粉(或铜渣)3%左右。生产工艺:石灰石等原料→烘干→原料罐→微机配料→生料磨→生料罐。

2.熟料生产阶段。该阶段生料和一定比例的无烟煤(机立窑大约为10%左右,旋窑大约占15%左右),旋窑采取烟煤粉碎成煤粉直接喷入窑内燃烧煅烧生料形成熟料的方式混合煅烧形成熟料。生料、熟料配比系数为:(含物料烘干损耗)1.35-1.75,一般每1.45-1.65吨生料可生产出1吨熟料。生产工艺:水泥窑锻烧→熟料→熟料罐。

3.水泥制成阶段。形成熟料后,一定比例的熟料与矿渣、石膏及其它混合材粉磨形成水泥。生产工艺:熟料+混合材料+石膏→水泥磨→水泥→水泥罐→包装→成品入库→检测→水泥出厂。

4.相关行业指标。该行业机立窑成品水泥电耗80-90度/吨,旋窑成品水泥电耗90-100度/吨;行业税负率7%左右,包装物耗用破损率5‰左右。

(二)行业经营特点

1.该行业属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产品通过磨、烧等工艺加工而成,主要以石灰石和粘土(炉渣)为原料,约占成本比重82%以上。

2.该行业生产周期短,工艺较简单,但原料配比监控较严密,配比(调整)多由企业化验室直接控制。

3.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天三班制,工人工资基本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基本工资加上工效挂钩工资。工效工资计算标准相对固定,通过工效工资较容易掌握企业生产产量。

4.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受农村市场影响,销售价格季节性表现明显,旺季为9月份至次年3月份,淡季为4-8月份;淡季时企业为减少库容,保证正常生产,销售价格相对较低。

5.销售产品形式主要有袋装水泥和散装水泥两种。

五、白酒行业

白酒生产企业一般以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等农产品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以及酒母为糖化发酵剂,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等工艺过程而制成原酒,然后用原酒或酒精加纯净水进行勾兑,经过净化、加香等环节,最后罐装、包装。

(一)白酒产品类别多且特点突出。按香型划分,白酒产品主要有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兼香型等十余种,不同香型的产品在原材料种类、原辅料投入比例、生产工艺、生产周期等方

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远远长于浓香型白酒。

(二)影响出酒率的因素众多。不同香型的白酒产品,其出酒率不同,即使是同一香型的白酒产品也受原材料质量、气温气候、人工技能与操作、发酵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浓香型白酒尤其明显。

(三)关联交易普遍。白酒生产行业消费税税负较重,许多白酒生产企业采用设立关联销售公司的方式进行营销,以达到少缴消费税的目的。

(四)会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大型白酒企业财会制度比较健全,会计核算也比较规范,但是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尤其是许多小酒厂,会计核算水平较低,帐务处理混乱,有的甚至无帐可查。

六、食品制造行业

食品制造业,多以面粉、大米谷物为原料,以糖、调味品、添加剂等为辅,经过加热、蒸煮、烘烤或是发酵等工艺制成糕点、方便面、糖果、酱油、醋、调味品等。包括焙烤食品制造、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方便食品制造、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罐头制造、调味品、发酵品制造、其他营养品制造等七类。

(一)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原料大多为农业初级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购进13%税率,销售17%税率,导致了食品制造业增值税负偏高。

(二)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周期短,一个自动化生产装臵一旦开始生产,如果遭遇中途意外停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产品有严格的保质期限,产品保质期到期后有退、换货情况。

(四)卫生条件要求高,部分产品成品后可直接食用,要求生产人员、生产设备卫生清洁。

(五)物流要求高,尤其是液态类袋装饮品、袋装类食品、速冻类食品等,对运输、存储、批次、时效都有很高的要求。

(六)产品销售对象渠道众多,很多销售直接对批发部和消费者,现金交易量较大。销售环节会针对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价格折扣,食品制造企业会根据客户或者客户类别来确定商品价格折扣。

七、家电生产行业

(一)生产经营特点

1.生产的季节性。如冰箱生产企业,其销售旺季一般在4-7月份。因此,每年的二季度是家电行业的生产销售旺季,家电行业对税收的实现在全年来说也是最高的季节。

2.售后的服务性。家电行业在讲求品牌与质量的同时,为迎得广大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大力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增加了企业核算的复杂性,同时也加大了税务管理的难度。

3.销售渠道的扁平性。由于家电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家电生产厂家加强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力争减少销售环节,节省销售费用,使销售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这种模式增加了税务管理的复杂性。

4.投入的延续性。随着竞争的深入,家电产业链各阶段的利润空间均在压缩,降价的空间日趋减少。许多家电企业加大了技术投入,开发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5.重组的活跃性。为了盘活资源,降低风险,家电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增加,改组、改制时有发生。

(二)会计核算特点

会计核算流程明晰,责任明确,电算化程度相对较高。首先是核算流程明晰。核算流程一般为:外购材料→生产费用→成品入库→销往商家→结清货款。其次是电算化水平较高。企业财务核算都采用电算化核算,大公司部门设臵齐全,各种业务的购、销、存手续规范,资料保管完整,便于核查。第三是现金流量较大。大企业核算通过银行核算,小公司通过现金核算较多。

八、木材加工行业

木材加工业多以原木和“次小薪材”为原料,加工成纤维板等产品,在收购时多开具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产品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销售对象为各类批发销售企业、个人。收购时现金交易量较大,且购进“次小薪材”难以有效控制。部

分由林业部门开具原木发票购入原木的企业,虽然有多列进项金额现象,但总的看来问题不大;尤其是林业部门有年度砍伐计划,严格执行《森林法》的规定,开具的原木发票销售总量,不可能超过砍伐计划的规定,可信程度较高。

(一)该行业主要以“次小薪材”为原料,原料主要是送货上门收购为主,占产成品成本比重较高。

(二)该行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工艺简单,主要设备有削片机、热磨机、热压机、成型机、砂光机等机器。

(三)该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大致如下:削片机进行削片→热磨机将木材磨为纤维→施胶机进行胶水涂抹→预压机进行初步压制→热压机进一步压制→成型机进行最后压制→砂光机进行磨光成为产成品。

(四)该行业多为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财务核算较为规范。

6.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篇六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7.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篇七

在企业经营绩效评估中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统计方法。这类方法对数据要求比较严格, 例如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假设、数据样本足够大等。在实际中, 有些假设往往很难满足。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统计学方法面临的困难, 不仅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泛化能力, 而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但是此类方法存在一些缺陷, 如网络结构难以确定、参数不易确定、训练过程容易陷入局部极小或过学习等问题。这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上述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是一类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新型机器学习方法, 能较好的解决小样本学习的问题, 避免了神经网络技术存在的许多问题。然而, SVM进行回归预测时, 很难选择适当的惩罚因子等参数。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启发式搜索最优解, 是调节SVM参数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SVM企业经营绩效评估模型, 运用遗传算法自动搜索最优参数, 并用43家纺织企业绩效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估模型

(一) 支持向量回归

支持向量机是由Vapnik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基于统计学习理论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SLT) 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SVM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将SVM方法应用于函数拟合问题时, 即支持向量回归 (SVR) , 它通过用内积函数定义的非线性变换将输入空间变换到高维空间, 并在该高维空间寻找最优线性回归超平面, 得到二次规划问题的全局最优解。SVR的具体原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讨论, 此处不再赘述。

图1是非线性SVR的逻辑结构图。非线性SVR形式上类似于一个神经网络, 其输出是若干中间层节点的非线性组合, 而每一个中间层节点对应于输入样本与一个支持向量的内积, 输出为回归估计值, 相应的决策函数为:

将SVR方法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估, 即构成了基于SVM的绩效评估模型。其中, xi对应于绩效评估指标, f (x) 即为绩效评估值。

(二) 支持向量机参数

SVR中的核函数、惩罚因子C和不敏感系数ε对SVR的回归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 核函数的作用是将原始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 从而把一个复杂的最优化问题的求解简化为对原有样本数据的内积运算。不敏感系数ε在损失函数中间设置了一个宽度为2ε的不敏感带, 称其为ε带或ε管道。该管道的宽度影响着支持向量机的性能。ε过小, 不敏感带过窄, 函数过于敏感, 造成SVM找不到能够完全划分超平面的函数;ε过大, 不敏感区域过宽, 支持向量的数量减少, 造成支持向量机性能低劣。惩罚参数C体现了对于离群点的重视程度, 它的取值实质上是一个模型复杂性和允许出现误差的权衡过程。C值越大, 允许出现误差就越小, 学习机器的复杂度越大;C值越小, 允许出现误差就越大, 学习机器的复杂度越小。前者称为“过学习”现象, 而后者则为“欠学习”。这两者都会降低SVM的性能, 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C, 使得SVM化能力最好。

核函数的选择取决于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常用的核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 线性核函数, 即K (xi, xj) = (xi·xj) ;

第二, 多项式核函数, 即K (xi, xj) =[ (xi·xj) +1]q;

第三, 径向基核函数, 即

由于RBF (径向基) 核函数具有良好的性态, 在实际问题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一般选择RBF核函数。而对于不敏感系数ε、惩罚参数C大多数都是凭经验选取, 不利于获得最佳的函数逼近效果。

(三) 遗传算法

SVM进行回归预测时, 很难选择适当的惩罚因子等参数。本文拟采用遗传算法自动寻找最优参数。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 是一种借鉴生物界的进化规律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通过复制、交叉、突变等操作产生下一代的解, 并逐步淘汰掉适应度函数值低的解, 增加适应度函数值高的解, 作为问题近似最优解。其算法如下:

计算适应度:对于P中每个成员h, 计算Fitness (h) , 当Max (Fitness (h) )

第一, 选择。用概率方法选择P的 (1-r) p个成员加入子种群PS, 计算公式为:

第二, 交叉。按概率从P中选择rp/2对假设, 对于每对假设, 应用交叉算子产生两个后代, 把所有的后代加入PS;

第三, 变异。从PS中选择m%的成员, 应用变异算子;

第四, 更新。

第五, 判断。对于P中每个h计算Fitness (h) , 如果满足终止条件, 则停止运算, 返回适应值最高的近似最优解;否则, 返回步骤一。其中, 适应度阙值通常采用最小均方差 (MSE) , MSE值理论上越小越好。

三、实证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与人类基本生活及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产业, 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据海关统计, 2010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2065.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3.6%, 年度出口值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纺织服装产业的经营绩效直接关系着我国出口创汇的能力, 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技术和服务竞争的全球化环境中, 准确评价中国纺织业的经营绩效, 衡量其优势程度, 对于提高纺织企业经营绩效, 加快纺织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数据来源与评估指标

本文以2010年度作为绩效评价的考核年度, 根据公司主营业务范围, 选择沪、深两市纺织业的4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原始数据来源于和迅财经网 (www.hexun.com) , 并经过整理计算得到。企业经营绩效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指标组成的系统, 通常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种。本文综合考虑绩效评估的各影响要素, 借鉴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相关数据, 兼顾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最终确定以下12项指标用作企业经营绩效评估, 见表1:

(二) 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SVM的学习算法和基于SVM的绩效评估模型, 该模型的实现算法步骤如图2所示:

第一,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确定评估指标、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等几个过程。其中相关性分析可以优选指标, 有助于降低观测数据的维度;数据规范化处理有助于减小训练和学习过程中由于数据波动性太大而造成的学习时间过长, 在SVR中通常将数据归一到[0, 1]或者[-1, 1]之间。

第二, 构建学习样本。将样本X= (X1, X2, …, Xn) 及由其评估得分Yi (通常由专家或者其他方法给出, 作为评判预测准确度的参考值) 构成样本集X'={Xi, Yi}n成, 再从样本集中随机选取样本, 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

第三, 生成学习模型。选择核函数, 确定合适的初始参数 (SVM模型参数和核函数参数) , 获得回归函数式。

第四, 参数寻优。对训练集利用交叉验证法调整参数。可以通过遗传算法寻找出最优的参数, 注意一次交叉验证得到一个参数对所对应的模型精度, 遗传算法目的就是找到使得模型精度达到对高的参数对, 可以使用一些启发式的搜索来降低复杂度。利用测试集中测试模型, 得到精度, 通常采用最小均方差 (MSE) 作为验证模型的精确度, MSE值理论上越小越好。

第五, 输出模型, 进行评估。用得到的参数获得优化模型, 学习过程结束, 即可用该模型对经营绩效进行评估。评估时只需要输入待评指数矩阵X, 即可获得相应的评估值Y。

(三) 试验结果

因子分析法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估常用的方法, 如和讯网就是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评估, 本文拟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得每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分, 并将该得分作为参考值, 比较分析本文提出模型的绩效评估准确度。因子分析法在很多文献里已经做了大量的描述。支持向量机采用李洋开发的软件包LIBSVM-faruto Ultimate, 它是在台湾大学林智仁的Lib SVM工具箱的基础上开发而成。该软件包在MATLAB平台下给出了一些参数寻优和可视化等一些辅助函数。43组样本数据中25组作为训练样本, 全部样本数据都作为测试样本。试验中种群数量为20, 迭代次数为100, 采用5折交叉验证自动调整参数, 最终输出结果如图3所示。

运行结果MSE为0.000164686, 惩罚因子C为63.436603546142580, 和平方回归系数0.999264。有图3可知, 尽管SVM输出值与评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两种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大致相同。与评价等级标准相适应, 支持向量机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也更直观、更简洁, 方便企业经营绩效考评。

四、结论

支持向量机作为一种的智能学习技术, 可以实现任意线性和非线性的函数映射, 解决了在神经网络方法中无法避免的局部极值问题。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启发式搜索最优解, 是调节SVM参数的一种有效方法。两者相结合, 为生产实践中构建评估和预测模型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人为的确定权重, 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评价人员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其认识上的模糊性, 结果较为客观的、具有更高可信度。实验分析表明, 基于该方法的企业绩效评估系统能够有效地评测企业经营状况。

参考文献

[1]高顺成:《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徐松:《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效果评价》, 《纺织学报》2008年第7期。

[3]宋献中、陈轶西:《试谈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经济师》2003年第2期。

[4]张焱、瞿卫菁:《基于经营绩效评价表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2期。

[5]王秀香、施红勋、牟善军、张晓华、杨春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HSE管理绩效评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第3期。

[6]陈恒:《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估及研究分析》, 《中国市场》2010年第9期。

8.行业(产品)纳税评估模型 篇八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房地产企业向国家上交的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稅评估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税收法律不够规范,纳税评估依据不足

税收法律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房地产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不足。目前我国在纳税评估上还存在很多法律盲区,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纳税评估的法律法规,但对于房地产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纳税评估的一些环节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二是对相关规定执行的力度不够,并没有按照预售收入计算企业的所得税,导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大量流失。三是对房地产企业成本扣除标准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随意性较大,致使偷税漏税、延迟纳税的情况时有发生。

2.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纳税评估工作的效率低下

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相应的对纳税评估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专业的纳税评估知识,还要求具备相关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纳税评估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根本无法满足相关的要求,导致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较差。

3.缺乏健全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无法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

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因此,具有健全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纳税评估工作中,并没有形成统一而健全的纳税评估体系,导致纳税评估工作的可信度较低。

4.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纳税评估的流程不够通畅

在实际的纳税评估工作中,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非常低,致使整个纳税评估的流程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务部门内部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二是国税和地税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三是税务部门和其它的职能部门联系不够密切,进而导致纳税评估的流程不畅。

二、优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的有关法律,使纳税评估工作有法可依

首先,相关部门要根据纳税评估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的有关法律,填补法律空白,使纳税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全面推行预售收入预征所得税制度,禁止出现不申报预收款纳税的现象。最后,制定严格的房地产企业成本扣除的标准,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产权进行明确。

2.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素质,建立高素质的纳税评估团队

首先,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税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考核,形成良好的竞争上岗的机制,促使评估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税务部门可以在评估人员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评估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评估人员共同进步,进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纳税评估团队。

3.建立完善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更加规范

首先,要做好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为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根据纳税评估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合理的评估指标。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对企业做好三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对建筑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评估。二是做好对建筑企业各类要素的评估。三是在前两者评估的基础上,深入发现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4.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规范纳税评估的流程

首先,增强有关部门内部的协调配合的能力。这主要是指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她要求各个部门公开各自收集的资料,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其次,积极推行一体化的管理,加强国地税之间的联系。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地税部门在房地产所得税征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从而提高所得税征管的水平。最后,加强与其它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这主要是指税收部门应该主动的与财政、房管等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

三、结语

总之,做好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非常重要,税收部门应该积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任广慧.纳税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以A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为例[J].经济视野,2014(6):220-221.

9.纳税评估案例 篇九

1.案例分析

A市某区国税局利用计算机系统对2005年1至10月份辖区内纳税申报情况进行纳税评估筛选,系统提示发现该市某酒类销售有限公司2005年税收负担异常且应纳税额变动与销售变动配比变动率为“-1”,综合疑点系数较大,被列为当期评税对象。

在评税分析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存在如下异常问题:

1.2005年8-10月企业实际税负率为8.91%,而参照税负率为1.96%,实际税负高于参照税负,且超过了偏差限制度;但通过测算2005年1-10月税收负担,发现该企业2005年1-10月税收负担为1.6%,仍低于参照税收负担率。

2.2005年10月份销售收入为444790.60元,应纳税额为17710.22元,2005年9月份销售收入为175235.04元,应纳税额为29789.96元。销售收入增长率为153.8%,而应纳税额减少40.55%。

评税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其报送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申报附列资料、发票领用存月报表、发票使用明细表及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分析认为造成数据异常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10月份少记商品销售收入

2.2.商品已入库,货款未付清,进项税额已申报抵扣;

3.由于所经销的商品是日常消费品有可能赠送他人,未做销售收入;

4.由于货款暂未收讫,未做销售收入。针对上述疑点对该企业的财务人员及法人代表进行了约谈。

约谈中,评税人员通过对企业财务人员及法人代表宣传税法,并介绍评 1

税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使企业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积极配合评税工作。经财务人员的自查,确认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有隐瞒销售收入滞后申报及视同销售货物的情况,具体违法事实如下:

1.2005年1-9月漏申报商品销售收入7113.54元,应缴增值税1209.30

元。

2.2005年10月1号凭证商品销售收入4634.16元,10月2号凭证商品

销售收入256002.85元,应缴增值税44308.29元。

3.库存商品用于赠送他人按零售价计5870.00元,应缴增值税997.90元。

4.库存商品用于集体福利按成本价计18601.88元,应作进项税额转出

3162.32元。

5.销售给某大酒店因货款暂未收讫未做销售收入计38260.00元(含税),应缴增值税5559.15元。

综合1-5点该企业共自查补申报税款55236.96元。

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进行纳税评估工作要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同时,要充分灵活地利用纳税评估中的各种指标,通过分析,发现税收疑点和问题,为后期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2.案例分析

某工艺品厂主要生产销售衔缝制品、工艺品等,产品绝大部分销售给外贸出口(进出口)公司,并开具6.8%的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2002年产品销售收入19204431.34元,2003年产品销售收入17457922.09元,但应纳增值税均为零。连续两年税收零负担的异常现象引起了当地国税机关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当期纳税评估重点对象。经评估分析,疑点不能排除,进行约谈举证环节。

针对连续两年零税负现象,企业总帐会计陈述如下:该企业主产品为衔缝

制品,每年上半年为生产、销售淡季,下半年才陆续组织生产,故前期组织生产用原材料购进大,进项税额留抵大,至2003年10月末尚有2.16万元留抵税额,尤其是受今年非典的严重影响,产品压库滞销较大,1—8月份仅实现销售收入304.6万元,影响应纳增值税额的实现。另外,近几年来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工费等成本增大,而销售价格又提不上去,为拉住客户,亏本也做,故出现进销倒挂现象,几年来企业未有税金实现,税额的实现将体现在以后。

由于该企业的财会人员系从事财会工作多年的老会计,也较熟悉税收政

策,仅靠约谈、理论分析难以发掘其问题,评估人员要求其举证,并调阅了相关帐册及凭证。发现如下疑点:

一、产成品无明细帐。产品收、发、存财务上仅有汇总帐,无分品种的分类明细帐,而矛盾的是每笔出库凭证的附件却有详细品种,企业却无法提供分品种的结存明细帐。

二、无半成品帐。根据衔缝制品的工艺流程和特点,月度之间应该有已完工的半成品被子、垫等,但财务上未设半成品的明细帐,却有半成品购进和发外加工。

三、原材料大多为购进的半成品。查看其提供的进项发票,大多数是半成品被子、垫等品种,直接原材料很少,说明该企业自备工序简单,主要依赖外部协作。

四、原材料、半成品供应商主要系关联企业。通过举证检查,我们发现原材料、半成品主要由另一个企业提供,而另一企业的法人代表与该企业系同一人,也主要从事同类同品种衔缝被生产,相互之间存在价格上、供应上的关联关系。

五、另一关联企业系民政福利企业。另一福利企业与该企业经营品种相同,互为购销关系,该企业间接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均系另一福利企业提供。

恰好当期该企业正在申请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多缴税款退税。针

对这一突破口,评估人员明确指出,该企业财务核不够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各环节缺乏相互制约措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投资与决策都必须保证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确保保值增值。尤其是作为一个有着多年财务工作年限的老会计,更应知晓该道理。在该企业存在的疑点问题调查清楚之前,不能给予退税。

面对退税申请难以被批准的现实和疑点无法合理解释的情况,在强大的政策攻势面前企业会计终于道出了“苦衷”:

一、内部管理各环节混乱,导致生产、仓库、供销、财务上衔接不畅,原始数据和资料难以准确及时采集和共享,各自为政而保其目标任务的完成现象较严重。因而造成财务核算被动,倒臵为以销为帐,原始明细资料不全而无法详细核算,故无产成品明细帐。

二、在产品、半成品合在一起核算。事实上,部分半成品还可以对外出售,但为了简化,人为与在产品混在一起核算,并将大量已发出未及时开票记收入的产成品挂在产品(生产成本借方余额)中。

三、该企业的设立是有隐情的。因为税法规定,民政福利自营出口或销售给外贸公司出口的货物不得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为达到能享受优惠政策,便变通设立了该企业,基本上平价进出给该企业销售给外贸公司,达到了既变通享受了优惠政策,税负又为零的目的。

四、产成品实际上系福利企业所生产。两个关联企业实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仓库、工人、设备、场地共用,只是人为将产成品根据该企业开具发票量的多少分配到两个企业帐务上去。购进的应该是产成品而非半成品,违反了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开具的规定。

五、人为调节购销而迟做、少做收入。由于间接出口的外贸产品,结算形式大多是货先发出,待外贸公司通知其开具专用发票、专用缴款书以及付款时方开具发票入帐反映收入。再加上发出产品须经外贸公司质量全检,方能确定

各品种的开票数量,故亦未能及时记收入,另外,设立的门市部少做收入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着。

据此,该企业因上述因素,未及时开票或少做收入,至评估时(11月底)共计178.63万元,少计增值税销项税额30.37万元,抵减上期留抵税额后,实际应纳28.21万多元,已限期入库。对其购进名为半成品实为产成品的非自产品部分的专用缴款书退税申请49万多元,不予审批退税,并按规定进行了

处罚;对其关联企业之间有意偷逃税行为依法移送稽查进一步作关联检查。

3.案例分析

XX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经营面粉加工、小麦收购、饲料销售、兑

换,其主产品是面粉,副产品是饲料(麸皮和黄粉)。该企业近两年连续亏损,主营业务收入为8317950.39元,主营业务成本为8234607.47元,其主营成本利润率只有1.0%,但其实际运行状态正常。为此,主管国税机关将其列入当年纳税评估重点对象单位。

通过评估分析认为主营成本利润率明显偏低,企业经营状况应该是不容乐观的,但该企业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新增应收帐款金额为839368.15元,占营业收入的10%,存货的周转状况较好,期末数为648220.03元,比期初数下降了27.56%。而该企业的应付帐款余额引起了评估分析人员的注意。其期初余额为251151.74元,期末余额为-155156.81元,增加借方发生额406308.55元。

鉴于以上疑点的存在,税务机关向纳税人下发了《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纳税人说明理由是: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小麦收购价格高,且工人工资又高,而面粉销售价格低,导致主营业务成本偏高,主营利润率偏低;二是企业虽然经营状况不佳,但农产品加工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通过举债,仍能维持正常运转;三是企业下半年为了增加效益,做到了少进多出,导致存货偏低。对于该企业的说明,明显存在理由过于笼统,缺乏足够的数据信息,未能完全排除其存在问题的可能。于是主管局决定对该企业实施实地核查。

评估分析人员首先深入该企业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及产品结构,发现其每单位原料产出的主产品与副产品比大体是3:1。根据这一基本数据,对该企业的销售明细情况进行了核查,发现其主产品面粉与副产品饲料(麸皮和黄粉)比例偏离了正常的比例关系,副产品饲料(麸皮和黄粉)销售额占整个销售额的35%以上,于是把是否少报主产品营业收入作为主要核查目标。经查,该企业的销售对象均为外地客户,而没有本地客户,且该企业又存在着门市营业部。在对门市营业部进行核查时,从其销售凭证中查实该企业2004未申报销售。对未申报销售的收入进行核实后,发现其配比关系仍存在差距。与其法定代表人沟通,并告知,如果不能说明其中的疑点,根据其成本核算状况,税务机关将依据有关税收法律规定结合副产品饲料(麸皮和黄粉)销售额核定其主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该企业的法人代表及财务人员只得说明其中一部分副产品饲料(麸皮和黄粉)是从别的同行中购进的,尚未取得发票,款已付给对方,所以应付帐款为借方余额,且已进入了生产成本。至此,评估分析人员的疑问有了答案。

10.纳税评估习题 篇十

一、由于纳税评估行为的复杂性,评税人员应分别不同情况对评税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具体有哪些情况?评税人员应如何处理? 答案:由于纳税评估行为的复杂性,应分别不同情况作出以下处理:

1、对于经评定属于未有违法、违章问题的,直接制作《纳税评估结论》。

2、经评定属于违法、违章问题的,应当分别按照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1)纳税人自查有问题的

对纳税人自查有问题的,经评税人员审核后,认为事实清楚,数据准确的,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经过分管局长审批后,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纳税人。(2)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的

① 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经评税人员审核认为举证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的,制作《纳税评估结论》。

② 纳税人自查无问题,经评估人员审核认为举证理由不成立,证据不确凿的,转稽查部门查处。(3)纳税人不自查的

评税人员经评税认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准确的,应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经过分管局长审批后,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问题复杂难以查清的,转稽查部门查处。

二、在纳税评估中,评税对象的来源主要有哪些途径? 答案:一是来自于高平台软件的《零、负申报清册》;

二是根据高平台软件确定的某一时段分行业平均税负率,经评税人员实际经验判断调整后成为税负警戒值,凡低于该警戒值的同行业企业;

三是特定评税对象,上级交办、部门转办、专题项目、重点税源户等; 四是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加油站。

三、请根据甲公司12月份毛益率和销售额变动率指标情况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本期 上年同期

甲某公司毛益率 8% 10% 同行业平均毛益率 14% 10% 甲公司销售额变动率 22% * 答案:该公司月份的毛益率8%低于同行业平均毛益率l4%,说明甲公司的毛益率水平不正常;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22%,毛益率却比去年下降了2%,通过配比分析,则进一步表明该公司的毛益率指标不可信,有存在瞒报收入、帐外收入的情况及其他申报收入不实或成本不实等嫌疑。

四、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商业企业应纳增值税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应纳增值税

B=〔商品销售利润+(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存货-期末存货)〕*适用税率。A是企业实际的应纳税额,B是应纳税额的理论数。商业企业某一时期的应纳增值税税额与同一时期的商品销售利润、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有内在联系。即A应约等于B。若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分析有无未付款先抵扣进项税额、有无虚列进项、有无销售未入帐、应付账款的变化情况。

五、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工业企业进项税额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本期进项税额。

B=(17%-参照税负)*销售收入1+(13%-参照税负)*销售收入2+(期末存货-期初存货)*适用税率。

A是企业实际的进项税额,B是进项税额的理论数。A应约等于B。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剔除存货的结构变化,考虑分析有无材料未入库而抵扣,库存材料是否真实,有无非生产性运输费用支出或虚列运输费用,有无隐瞒销售收入等。

六、在纳税评估中如何对商业企业进项税额进行分析? 答案:通过下面两个数据的比较进行分析。A=本期进项税额

B=〔(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适用税率+本期运费*7% A是企业实际的进项税额,B是进项税额的理论数。商业企业某一时期的进项税额与同一时期的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运费有内在联系。A应约等于B。若A与B偏差较大,则考虑分析有无虚列进项、提前抵扣,考虑分析存货变化与应付帐款之间的联动变化情况。

七、请指出下表中各项目的数额与什么数据相等,否则属于异常。第1行“(一)防伪税控专用发票”项目中的“税额”数应等于当期金税工程报税系统所采集的销项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第11行“(六)期初未抵扣防伪税控专用发票”项目的“税额”数,应当等于上期《明细表》第16行“(九)期末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第12行“(七)本期全部认证通过防伪税控发票”项目中的“税额”数应等于当期金税工程认证系统所采集的认证通过的进项税额数,不等于的属于异常。

《明细表》第(六)至(九)项的逻辑关系应符合下列公式,不符合的属于异常。

第13行“(八)当期申报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第11行“(六)期初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第12行“(七)当期全部认证通过防伪税控发票”项目的“税额”数一第16行“(九)期末未抵扣防伪税控发票” 项目的“税额”数。

八、如何按步骤展开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纳税申报审核评税?

答案:审核评税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即:评析、核实、认定、处理。

1、评析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各种纳税资料和日常掌握的纳税人情况,对纳税人申报内容及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比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初步确定纳税人申报或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中存在的问题或疑点。

2、核实 主管税务机关对评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应逐一进行核实。需要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核实的,可要求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做出解释、说明,也可要求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或佐证材料。

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的口头解释和说明应有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签字的书面记录。

3、认定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核实情况,对评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逐一进行认定,并填制《审核评税结论》。

4、处理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评定结果,对存在问题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由分局长签发税务处理通知书。对审核评税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实地核查的,应转交稽查部门,并填制《审核评税问题移送单》。

九、为实现对商贸企业的增值税纳税评估,税务机关应设置哪些岗位?各岗位有哪些职责?

答案:增值税纳税纳税评估的工作,应由各级税务机关负责流转税管理的部门负责。基层征收管理部门应按规定设立相应岗位,专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

1、县级以上(含县级)国税局流转税管理部门负责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各级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任务、目标和考核制度,并对下级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

2、纳税评估资料受理岗位及职责

负责接收纳入纳税评估范围的商贸企业报送的纳税评估资料,并审核其资料的完整性。

3、纳税评估资料传递岗位及职责

负责收集整理并向纳税评估岗位传递全部纳税评估资料。

4、纳税评估岗位及职责

(1)按照《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办法》的规定,对纳税评估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2)对评估指标有一项异常的商贸企业,及时移交稽查部门进行检查。

(3)对评估指标异常的企业,在稽查部门稽查期间,核定商贸企业专用发票的限额和用量,并通知发票发售部门按照核定结果销售专用发票。

(4)对稽查部门反馈的稽查节果进行综合分折广并与稽查部门定期实施复评复查。

(5)汇总、整理评估资料及档案,总结评估情况及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形成评估工作报告。

十、税务机关应找哪些纳税评估的后续管理工作? 答案:

1、跟踪监控

纳税评估部门在评税项目结束后,要将已评估过的对象纳入监控范围,建立纳税评估跟踪监控制度,监控期一般为3个月,有重大问题的,延长至6个月,每月监控该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发现有异常变化的,应作为当期的纳税评估对象进行评税。

2、纳税评估的内部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各级税务机关,应该定期向本地区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科报送《纳税评估工作统计报表》。

评估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结案后,应该按期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制作《纳税评估综合报告》报送市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稽核股负责人应该定期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汇总,经分局长审批后,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反馈有关部门。

3、资料的整理归档

评税资料应在评税结束后及时整理,在审核无误的情况下,存入纳税人档案。

4、成果分析

上一篇:不打不相识〈一〉作文下一篇:对自己说的悄悄话-早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