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共15篇)
1.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一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环保领域信息化应用是生态环保领域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信息化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也必然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而生态文明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必然在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之内。本文就甘肃省生态文明与环境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出一些探讨和思考。关
键
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信息化
工程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了“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的战略,中国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高效益、深层次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是人类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反思的结果,综观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不难发现,生态文明绝不是环保领域或是企业生产方面的简单行为,其具有丰富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个层面、多个领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建构进程。环保信息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国家环境信息化顾问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也说明了信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主要涉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板块。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一、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信息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将经历从助力、支撑、保障,到融合创新,最终引领发展的提升过程。只有信息化才能把生态文明框架体系中的各项内容保障联系起来、覆盖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人们借助其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设施、手段和周期等方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便利,让生态危机管理更加智慧,让生态危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从而为减缓生态危机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为支撑,从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信息化推动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一)信息化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发展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资源,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大量消耗会造成生态破坏,而信息却不会。信息革命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使其成为人类其应对生态危机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推动生态物质文明发展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绿色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速发展,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将显著提高,制造业将通过进一步的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整个大农业也将向生态化转变,从而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各项大产业:如信息通信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物流、旅游产业等服务业,采矿、农业产业等智慧基础工农业,而这些都依靠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支撑,从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信息化推动生态意识文明发展
正在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文化也正在取代工业社会带来的工业文化,把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生产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生态文明时代多种文化现象,使人们能够随时便利地获取信息,并参与制造信息,大大改变了传统媒介方式,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领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四)信息化推动生态行为文明发展
生态文明的实现同样需要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智慧、绿色、低碳、健康、便捷的新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催生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活模式:智慧化的衣食住行,智慧化的医疗,智慧化的商务消费,智慧化的电子政务工作,以及新型的人际交往网络参与方式。可以想像未来将是智能社会,是最理想、最科学、最美好的生态文明社会。
(五)信息化推动生态制度文明发展
生态政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强调健全生态法治体系,突出强制性生态法律法规的地位和作用。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将冲破信息封锁,将一切公开化、透明化,使相应的不合理制度难以维持,从而促进生态制度健全,协助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智慧政务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监管能力。全面交互的博客、微博、各类服务平台和移动通信等各种各样的交流和民主参与的机会,使得公共制度和决策更为透明和开放。
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三、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信息化现状
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与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环保部周建副部长指出,目前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环境信息化的目标应准确定位在:“一是为发展服务、为管理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二是立足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应用;三是着力于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四是增强素质、能力、质量和效率”。他还提出:“环境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制不顺、队伍不强、反应不灵、信息不畅、投入不足,服务社会和群众意识尚需加强,技术支撑、产业支撑能力需增强”。甘肃省环境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基本到位,搭建了全省环保系统网络基础平台、省、市(州)政府环保网站、环保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环境信息广域网和视频会议系统。但是环境信息化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基础工作还很薄弱。机构体质建设相对也有一定滞后。环保信息和数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如传输能以满足环境数据传输的实际需要;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无法满足资源整合的客观要求;业务应用系统不能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数据不能全面、深刻反映整体环境状况;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一定程度缺乏,现有环境信息基础网络覆盖面不够,基础环境业务应用平台数据中心建设滞后。环境信息化管理机构能力不健全,基层环保部门环境信息执行能力还不足;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机制不顺,尚未形成完备的环境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缺乏统筹规划、统一规范和统一标准。
总的来说,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信息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资源再生等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滞后,短板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发挥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重点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传感网、遥感等先进技术,围绕土壤、森林、湿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方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二是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三是建设工业污染监管信息系统,主要是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动态汇集工业企业污染监测信息,加强工业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和监测能力建设,有效遏制工业污染。
五、结束语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阶段。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国家重视,逐步成为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发展信息化环保,促进环保工作全面走向信息化,将是满足环保工作新要求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相信在国家、企业、民众的共同推动下,信息化智慧化的环保将得到快速发展,必将为民众带来更为便捷和先进的环保服务,真正使科技服务环保、科技服务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科技服务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王剑
参考文献:
[1]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 陈家刚 新华文摘,2008:117-119 [2]中国环境问题的急迫课题; 邓聿明,2007:64-70 [3]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2008 [4]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刘磊 祁国炜)
2.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二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以工程造价管理法律、法规为制度依据, 以工程造价标准规范和工程计价定额为核心内容, 以工程造价信息为服务手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的攻坚时期。我们如何充分发挥职责, 大力推进工程造价信息化工作, 积极应对行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 新问题, 浅谈几点自己的几点见解。
1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造价管理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一是软件功能单一, 配套软件缺乏连贯性。我国目前大部分工程造价应用软件如套价软件、清单专家软件、工程量自动计算软件等软件的功能只局限于套用定额、计算工程量, 以完成计算功能为主要目的, 软件功能较单一;二是软件设计智能化不够, 操作程序繁琐。影响了使用者的发挥, 阻碍了软件本身的推广。而且, 这些应用软件仅仅是针对工程造价的某一个阶段、某一参与方而言的, 针对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全体参与方的管理软件尚未出现, 不能满足建设程序中各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有明显的局限性。市场上不同用途的相关的应用配套工程管理软件, 如材料价格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电子评标评审软件等, 这些软件开发重复, 缺乏连贯性与整体关联应用, 形成各自的信息孤岛。
1.2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资源采集和处理手段落后
目前, 工程造价信息采集技术依旧落后, 采样点少, 信息量少, 时间长, 更新滞后, 不能真实反映造价信息实际动态。由于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造价信息网络系统, 工程造价所需的材料、设备、劳务等价格信息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效率十分低。招标投标工作仍需投入大量人力, 自动化程度低, 计算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 计算机应用的系统性不够, 智能化水平偏低。计算机在工程造价工作中的应用, 主要局限于价格计算工作中的“数据处理”, 这对设计所要求的与其他环节的数据通讯和信息共享的要求来说, 还是远远不够的。
1.3 工程造价信息使用效率低, 信息网建设有待完善
由于工程造价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有很大的随意性, 信息资料的积累和整理还没有完全实现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接轨, 信息资源在投标报价时较难直接使用。另一方面, 尚缺乏有效手段和先进软件技术支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 难以实现对各类工程造价技术经济指标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变化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国内目前以中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为中心点, 连接各省 (市) 工程造价信息网站, 以及部分企业咨询机构网站, 已初步形成以Internet为网络载体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络体系。但这些网站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有些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准确, 内容上传更新不及时, 网站内容主要为定额颁布、价格信息、相关文件转发、招投标信息发布、企业介绍等, 属于一种比较浅层次的信息服务, 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的需要, 无法为行业用户提供核心应用服务, 信息网建设有待完善。
1.4 工程造价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没有统一规范
工程造价系统的管理人员内部信息的共享体系, 包括和业务伙伴和用户之间的讯息互换管理体系没有统一规范, 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从而不能保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更不能确保新信息高效、有序、快速的流通。
2 推进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政策与展望
2.1 进一步做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基础工作
完善优化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基础工作, 要统筹规划, 抓紧制定推行相应的技术标准, 把最基本、最急需的标准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为各方畅通、便捷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持。目前, 一要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项目划分及编码体系, 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名称规格等, 保证信息传输, 数据处理和资料共享;二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软件接口技术规范标准及造价管理信息网络统一的数据库方法、数据格式标准、网络接口设置;三要解决好工程设计与计价间的数据通道问题。设计和造价软件的图形文件采用统一的文件格式、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 互相兼容, 以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和数据的顺利导入。同时, 要不断完善优化现有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功能。在不影响稳定性条件下, 根据实际调整、增加软件功能;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应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施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以实现建筑产品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到运营全过程的自动化, 为用户全过程全方位工程造价管理奠定基础。
2.2 充分挖掘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全过程全方位造价管理中的
企业通过工程造价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 充分收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 对本企业的基础数据进行积累, 形成反映企业施工水平的企业定额、材料预算价格库, 并及时做出动态调整。在工程造价管理中, 对历史数据和新的工程数据进行动态提取和分析, 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各参与方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 通过开放性的通信网络和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 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利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在各个阶段的应用, 实现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确定与控制, 减少工程费用、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价值。随着网络化和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行业的深入应用和快速发展, 整个工程造价行业都将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上工作, 重建自己的工作模式,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
2.3 充分挖掘网络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中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价值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在于为客户提供最大化增值服务, 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支持和市场机制, 在行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获取等环节全部实行网络化, 以提高信息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降低服务成本, 实现造价信息资源高效管理和应用, 优化造价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中, 有能力的网络信息供应商通过网络搜集建筑市场各类信息, 予以整理和发布, 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商机。专业网站通过分析各地的造价指标, 提供走势预测, 为用户提供工程造价参考。用户通过网络系统有偿选用不同的服务信息, 使网络信息服务成为未来工程造价行业的工作基础。用户还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 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选择最低的成本和最佳的合作伙伴。
3.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政府投资工程 信息化 审计流程 引导功能 延展分析
结合中央办公厅于2006年颁布的国家信息化工程发展战略内容审视,有关建筑技术知识交流共享效率顺势提升,尤其在经济数量集聚背景下,有关高度集成信息管理平台必将以一种全新姿态呈现在国人面前。其中包括预先设置的审计方案指标和电子数据档案材料,能够尽量辅助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在线互联网决策布置。
1 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化体系架构布置应用状况论述
经过我国工程审计管理系统相继部署成功过后,有关账目手工审计形式开始朝着电子账目形态有机转换,同时完成无纸化办公调试目标,其间单位工作效能和审计回复质量空前高涨。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必要信息在被审单位建设管理层面规范功效十分显著,但是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控制与投资绩效执行上缺乏系统指示引导。毕竟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数额大且建设周期无限延长,尤其是经过人力、物力资源成本数据交互穿插影响下,使得传统信息化审计结构难以针对政府具体投资项目进行明确解析,使得后期施工周期和结构稳固效率不尽可观。因此,需要尽量科学地提升审计作业水准,借以规避一切不良产业风险滋生结果。
2 涉及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策略分析
政府进行特殊建筑工程投资过程中,必须事先联合财政联网审计资料库、利益相关方数据库、法律法规校验工具以及年度审计档案材料进行综合对比验证,同时借用审计信息数据库作为核心支撑平台,完成后期指导经验共享和工作动态衔接绩效指标。
2.1 投资工程造价联网综合审计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高级存储和异质化软件程序交互应用,一时间令审计工作人員能够实现不同施工主体材料、人力管理状况观察,并且运用库手段将工程定额数据库、工料机市场价格数据库与造价软件审计程序充分融合,使得审计工作人员能够从中进行精确查询和有机筛选,避免设备和材料价格分析出现任何错误,严禁任何工程承接主体遗留偷工减料、虚增工程量想法,进一步修订造价审计精准报表,将过往人工算量和对量程序合理替代,最终大幅度提升既定工作内容交接完善效率。
2.2 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 因为政府进行特殊工程投资前期必须进行适当预算评估审核,作为高新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审计部门,主要任务内容便是顺利执行预算审计职务。作为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可以快速为政府预算程序执行提供较为稳定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经过与财政预算评审中心合作交接过后,稳定电子数据高速传送和采集效率,进一步及时被财政联网审计资料系统整编保存。整体工序相对地节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投资项目数据搜集时间,并且经过系统平台精准搜集存档过后,形成财政审计专属资料并发中心,确保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宏观对比分析任务,及时提升审计综合效能。
2.3 法律法规校验工具 法律机制建设工作可说是审计部门职务拓展的保障,经过免疫系统功能发挥过后,使得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余规范性文件更加齐全。经过此类工具沿用过后,审计工作瞬间方便许多,内部工作人员只有经过法规条文审定,就可以发现施工现场出现的成本计量问题,避免审计期间滋生任何与法律冲突行为模式,尽量维持处罚决策的公平效应。
2.4 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 其具体由两大单元构建形成,首先是最近阶段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信息,其次便是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汇总结果。其中,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主要包括各年度实施审计的政府投资工程的相关情况,包括项目相关的立项性文件、证明性文件和结论性文件等。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主要依据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工作底稿和最后的审计报告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录入,存入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
另一方面,在实际信息化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渐渐熟练掌握AO系统与OA系统的交互,并能在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中应用造价联网数据库对电子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具体就是能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计方法模型的构建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我国政府在具体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审计信息化形式改革,使得不同时期数据应用价值充分凸显,避免任何施工承包商出现违法贪污行为,稳定预设成本的平稳交接性能;同时使得技术员工经过不同技术培训活动影响过后,切实维护结构安全效能,最终为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单元协调前景绽放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智玉.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J].审计研究,2011,12(04):118-121.
[2]董寒光.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15(04):66-74.
[3]周和生.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信息化的构想[J].建筑经济,2013,23(08):103-115.
[4]张宏.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机审计实施系统设计与运用探讨[J].审计研究,2013,24(03):88-91.
4.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摘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事务管理有机组成的档案工作,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政府排忧解难、完善服务,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总结目前档案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相对落后
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淡薄,认为档案无足轻重。因此,档案事业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档案事业的先天不足,经费投入得不到保证。同时,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重视不够,缺少服务意识。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如要配备计算机、建立局域网、需要大容量的服务器、建立数据库等,开发研制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加强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档案管理机构主要是吃财政饭,没有能力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加适当收入。
3.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档案馆(室)普遍存在着人员少、文化素质低、身体素质差等现象。特别是档案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不是专职档案员,无暇顾及档案工作,而且大多也只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进行档案管理的为数不多,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更是少之又少,致使档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丰富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
4.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电子文件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正在逐步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单位的电子文件仍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单位通过网上发送的文件仍
实行双轨制,即发送电子文件、纸质文件存档,对于从网上接收的其他单位的来文则只存打印出的纸质文件。有的甚至因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容量不够,为了接收新的电子文件已开始清除部分原有的电子文件,这样做完全破坏了档案信息的统一性、完整性。由此可见,电子文件的管理并不像纸质的管理那样规范。
5.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即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正如ISO主席汉兹所说:“如果不靠国际标准来有效引导信息迅猛发展趋势,必将出现一个电子混乱局面”。自1979 年以来,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档案,针对数字化档案的寥寥无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二、档案信息化解决对策
1.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2.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
各级档案部门应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总格局和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二是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三是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3.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一是要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和保障体系。二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
4.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监管
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把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信息部门的支持。档案局(馆)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或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归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分类指导。
5.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6.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单一的人员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应注意引进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5.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五
讼档案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而传统的主要依靠人力查询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事人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诉讼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目前之所需。
一、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诉讼档案信息化是信息化在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 其基本内涵与信息化的内涵是一致的。诉讼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动态系统工程, 由诸多相关项目构成。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绝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事, 它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现代化、手段现代化过程, 也不能简单地与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同起来。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了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档案人才的培养与用户的培训,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2]笔者认为: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是指在诉讼档案形成、收集、整理、归档、查询、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广和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构筑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实现的诉讼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块、存储量大、查询快捷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以科技手段智能化辅助法官办案的系统工程。
二、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诉讼档案是审判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法院众多信息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诉讼档案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严峻考验,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历史必然。
(一)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深化法院改革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建设在法院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尤为关键。科学、有序、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将彻底改变法院过去传统的“看守库房式”档案管理办法,数字档案的全新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法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为审判工作和司法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快捷、安全的服务。因此,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深化法院改革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法院“公正与效率”的技术保障。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传播速度快、存储量大、查询快捷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手工操作的运行机制,在档案管理领域,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快捷的检索办法。这将更有效地提高法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实现法院“公正与效率”的技术保障。
(三)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法院挡案的安全保密性。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完全代替原纸制材料进行调阅,使得原本档案材料可以长期封存保护,避免纸质档案损毁。电子档案可有效防止案卷材料被删改、替换等问题。同时,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对案卷进行密级管理,对查询人员进行限制,特定档案只对有权限用户开放,设置安全级别,依权限分级管理,有效解决档案泄密等问题,能够极大地提高法院挡案的安全保密性。
三、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鉴于诉讼档案的重要性,推进其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现有环境下,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相对落后。尽管诉讼档案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但在我国仍有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档案意识淡薄, 认为档案无足轻重, 没有多大用途,这就造成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 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 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诉讼档案质量不高,档案管理混乱。《人民法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对诉讼档案的收集、排列的顺序、立卷编目、卷宗装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实践中诉讼材料排列次序混乱、目录和卷宗封面项目填写不全、装订不齐等等,严重影响了诉讼档案的质量和寿命。另一方面,部分法院档案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频频换岗、交接手续不完备,一部分档案借出后没有按期归还,有些卷宗材料放置较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整理归档,造成了档案的残缺和遗失,[3]这些都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混乱。而这势必影响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 即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正如iso主席汉兹所说:“如果不靠国际标准来有效引导信息迅猛发展趋势, 必将出现一个电子混乱局面”。自1979年以来, 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 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
档案, 针对数字化档案的寥寥无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 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四)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复合的档案管理人员,其不仅要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档案管理知识。实践中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 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的为数不多, 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 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又一障碍。
四、完善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前已论及,在信息化时代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而在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主观客观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如何推进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档案意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每个人都面临着传统观念的转变, 都要树立现代档案管理、利用意识, 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过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 认识档案资源信息化对档案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切实把档案资源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来思考, 这是档案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也是创新与改革的方向。同时,档案工作者应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工作责任感, 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努力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去管理档案,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档案工作重心上, 要实现从过去较多强调安全和保密(重于保管、积累史料)向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重心转变, 要从用户出发, 研究用户的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这就为档案工作确定了操作性强的目标和主线, 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基点。[5]
(二)提高诉讼档案质量,规范诉讼档案管理。针对法院诉讼档案质量不高,管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法院应严格规范卷宗评查和审核制度,提高诉讼档案质量。法院应把卷宗评查、审核纳入案件流程管理,建立严格的卷宗评查、审核制度,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规范卷宗评查、审核工作,对不合格的卷宗坚决不归档,严格规范卷宗归档。另一方面,强化诉讼档案管理机制,严格档案借阅制度。通过制定《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分类方案》、《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档案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外调卷及法院内部调卷的规范管理。
(三)依法制定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制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相关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健全和完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载体也呈现多样性, 法院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其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 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体系。首先, 电子档案的鉴定和原始属性的确认及电子文件的形成、保管、利用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办法, 使其规范化。其次, 加强档案信息开发的制度建设, 随着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出现, 适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 修订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标准、格式, 以健全档案信息管理体制、理论内涵, 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再者, 加强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激励约束制度的建设, 保障档案信息化的推行和相关制度的落实, 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6.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六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发布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7.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七
1 国内外石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分析
当前, 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被许多大型石油工程当做发展的支撑点, 石油工程信息化无疑已成为石油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国外的石油产业, 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走向白热化的阶段, 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其企业发展的主要战略和前景展望的方向。例如, 发达国家的Exxon M obil等石油公司就走在了国际市场发展的前端, 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达到最优化, 高效率的把企业的经营和信息化发展有机的相结合起来, 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国外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比较而言, 我国对石油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对的优势是, 我国石油公司立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的实际, 并结合自身的长处, 发现了一条符合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石油工程建设中的道路。加上再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 尽量用较短的时间, 实现工程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例如, 近年来, 我国的大港油田已经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石油开采的运作过程中, 有效的解决了以往无法攻破的一些难题, 为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如今我国的石油工业在基础设施方面获得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 在重点油井开采地区完成与主干网的卫星网路链接, 并在企业内部也得到了相应的实施。
但是, 基于一些原因, 石油工程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仍产生很大的地区性矛盾。尤其是针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我国的工程信息化建设体制还不够健全, 有的还处在刚刚发展的萌芽阶段, 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因此, 要实现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将石油工程信息化体制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够在石油工程化建设中, 更好的利用信息化的强大力量, 从而推动石油业的迅速发展。生产经营在企业当中是保障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 所以企业要结合实际的经营状态来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和生产模式, 从而高速、准确的将企业最新信息传达给下属的各个部门, 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对于石油工程来说, 它的生产模式是一套有机的整体, 这就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要做到共同参与、互相合作以及共同的去参与其中, 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手段的最佳运用和加速企业发展的步伐。
2 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首先要实现标准化、统一的生产运营模式。企业之间在个体和专业之中的生产模式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所以在生产运营的模式上就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 来实现生产运营模式的标准化和多元化。使各个部门个单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 共同存在于一个可全程覆盖的网络运营中, 通过信息的采集, 实现运营模式的统一经营、调整和指挥, 从而实现生产的高效化、科学化。现如今,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运行, 发展越来越迅速的石油工程建设对以往的分专业管理的模式已经无法感到满足, 这就需要对各个部门加大整合的力度, 实现管理的统一化, 高效率的解决集成数据存在的信息问题, 为石油工程的深入建设与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要想实现石油工程建设管理数据模式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就需要将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实力, 为企业营造更高的效益, 是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发展规划相融合, 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单位, 而是要求实现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 各国的环境也都随之变化着, 所以企业也要随之做出及时的产业调整。为了使施工的方案更具有准确性与科学性, 就要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 合理化的验证, 为石油工程的开采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要想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建设理念的具体落实, 也需要我们严格的实行合理的制度标准, 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只有员工更好的将所学发挥到实际操作上来, 才会实现技能培训的最终目的, 将知识转换为效率。对国外先进企业进行现场视察, 学习其中的先进技术, 营造适合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建立健全石油信息化建设的的管理机制,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求进步, 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坐标。并将其与预期目标做出整合与比较, 努力缩小差距,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稳住自己的一席之地, 实现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广, 将国外的合理成分与科学的生产方式运用于我国石油工程建设中来,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3 结束语
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石油工程开采的必要前提,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有利于提高整个石油开采的发展速度,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良好的铺垫, 努力找出适合我国石油工程建设的有效策略, 加快整体的运作速度, 为石油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的指导, 规避不必要的损失和走不必要的弯路, 使其更加科学化、速度化、现代化。
摘要:国民经济提升是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 其中最重要的引导因素之一就是石油。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对其合理的开采和利用, 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面对如今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开采环境, 对开采技术与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现有的开采技术无法满足供应的需求时, 就要求我们必需尽快发现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现代化开采技术, 提高石油可利用率,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在当今的石油工业发展中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论文对近年来石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叙述了信息化技术对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 以及我国石油业的现状, 以此促进我国石油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工程现状
参考文献
[1]肖莉, 杨传书, 费海涛等.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的思考[J].石油钻探技术, 2011.
[2]周金柱.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的思考[J].管理学家, 2014.
[3]刘明.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1.
[4]王泰旭, 马勇, 荣勇, 等.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8.关于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党校;信息化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化建设在党校的发展和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了新的学习手段,为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有助于教员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进步。有的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不搞信息化建设也一样能讲课;有的人认为教职员工连计算机都不会用,还搞什么信息化,等大家都学会了在搞也不迟;甚至还有的认为搞信息化费力不讨好,花了大量的金钱,效果不明显,有加大了大家的工作量,还的学新知识,不如维持现状。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思想本上纠正这些错误认识。信息化建设是党校的最基本建设,是党校必抓的基础,不搞信息化建设,科研教学就会落后,党校的教育事业就会落后,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党校未来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拓宽渠道,多方面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在某些环节上暂时放弃或降低要求,这种情况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这个矛盾问题已成为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短时间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 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可采用其它办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争取筹集到更多的建设资金。除每年从沉淀的资金中划拔一部分之外,党校还可采用自筹的方法解决一部分资金:一是办班创收。如面向社会承办各种计算机实用技术学习班;与某些企事业单位联合,定期搞信息技术培训,将微机室做为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培训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联合办学。在保证党校计算机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可与社会上某些计算机公司联合办学、也可设立网吧,对外营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盘活信息资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弥补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缺口。
三、明确分工,重视全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所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指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图书文献、网站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它属于信息化建设中“软”的部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用,而且还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各部门要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如:教学课件资源由教员自己开发,由信息管理部门保管;数字化文献资源由图书馆负责,为渎者提供数字化书目资源及全文文献查询服务;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由理论研究部负责,在信息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完成对科研管理及学术研究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网站主页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主要由信息管理部门与相关发布部门共同承担。
四、强化管理,提高校园网管理维护水平
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先进技术,而且需要科学管理,管理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加强管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町获取更大的效益强化管理对确保校园网高效、有序、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管理部门应增强管理意识,加强对网络设备管理和维护,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部件的损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加强对各种络系统安全的管理,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和非法用户的越权操作,加强对各种网络信息的监控,确保信息安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远程教学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各部门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等,通过强化制度管理,确保校园网安全有序运行。
五、以人为本,提高全校人员的信息素质
人是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将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做好,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信息化建设能否真正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设的好坏及应用水平的高低与这项工程的领导者、系统的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的素质有直接关系。
信息化建设对全校教职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对全校信息化建设的布局要做到心中有数,从长远角度规划信息化建设方案。系统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具备胜任信息化建设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信息化工程能够实施科学的管理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使用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以信息手段代替传统手段工作的能力。
针对党校计算机知识普及率低的问题,首先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全校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比如可采用跟班听课的方式。其次可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大家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如举行打字比赛,上网比赛、计算机知识竞赛等。第三、可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争取在今后 l-2年内,55岁 以下的人员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且使使用计算机成为个人与部门的主要工作手段。此外,还要逐步增强全校人员以信息为媒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全体人员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工作中形成信息化时代特有的反应迅速、注重效率、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工作作风。
六、总结
9.基层地税局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九
文章作者:市局信息中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1861 更新时
间:2006-11-1
5信息化的应用给税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普遍开发软件和运用计算机,使税务干部从传统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化了办税程序,也在促进税务机关廉政建设、强化为纳税人服务职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计算机的应用并不是想象的信手拈来、说用便用那样简单,是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投入的,尤其是在通辽市这个欠发达地区,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要实现信息化,让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地税工作服务,确实存在诸多的困难因素。
一、我局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
自94年税制改革后,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基础设施建设扎实。1994年以来,全市地税系统共投资近千万元,用于税收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网络建设进展迅速。建立了市级与县级、县级与税务所的广域网连接。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52个税务所与基层局完成了广域网连接,占税务所总数的89.7%。二是硬件建设成果显著。
1、全市机器设备数量比1994年增长了20多倍,档次明显提高。
2、建立了电教室大型教学培训系统。
3、建立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三是信息服务逐步被广大纳税人接受。
(二)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简化了纳税申报手续,实现了税银批扣。在03版征管软件上,实现了税银批扣的功能,消除了申报纳税的时空限制,免除了纳税人因客观原因超过期限纳税而受到的不必要处罚。二是政务软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三是内网网站得以充分利用。从2005年7月开始,我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辽市地税局内网网站。网站的建立,为全市税干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丰富了税干的业余生活。四是全面推进大集中软件的应用。从2005年4月1日起,我市地税系统作为全区数据大集中试点单位,基层局分两批先后上线并分别取得成功。五是网上报税系统得以成功应用。今年2月底,市局指派专门人员到区局学习网报系统,回来后该系统便被积极投入使用。五月份,有37户纳税户率先使用上了网报系统。网报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得到了纳税人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六是推广使用了盈佳定税软件。去年年底,霍林河作为试点单位率先成功使用了盈佳定税软件。今年,我们扩大了该软件的使用范围,所有基层局都安装并使用上了该软件,实现了阳光定税,税赋公正。七是积极探索,制作了“‘户籍式’管理税收电子档案”。为了便于税源管理、避免执法随意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各个基层局根据该单位需求,分别开发研制了“‘户籍式’管理税收电子档案”。这一突破性创举得到了区局的认可与好评。
(三)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信息技术队伍,信息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几年来,各个基层局都注重培养经验丰富、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扩大信息技术队伍,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储备力量。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通辽市地税系统几年的摸索实践,税收信息化已经成为税收工作的重要生产力,但在实际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一些重工程、轻应用的现象
我市在信息化工程方面已经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有些税干操作能力的提高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导致在操作各种软件时出现不熟练等现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没有及时体现出来。由于他们对征管软件和网络信息熟知度不高,往往只能由其他人员代替进入进行数据操作,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越权、职责不分的问题。
(二)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维护重视程度不够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我们实现了市级与县级之间、县级与税务所之间的专线联网,并推广使用了应
用软件。由于税务部门的工作过去是手工操作,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缺乏经验。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的维护缺乏重视。在硬件方面,一是操作使用随意,认为小的错误操作不能损坏计算机;还有人认为即使有问题会专人负责修理,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造成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损坏的问题频频出现。二是忽略环境卫生,随便在计算机前喝水、抽烟、放杂物,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在这种环境下,将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软件方面,由于应用软件是与某种业务模式相适应的,随着税收政策、征管方式、报表格式等等的变化,已开发的应用软件随时可能变得滞后,必须实时对软件内容进行更新维护。
三、基层地税局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只有尊重规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改造我们的税收工作手段,尽可能地避免走入误区,才能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效能。本人认为,加快推进基层地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育培训,解决基层单位操作水平不高、职责不分的问题。
一是加大培训面和力度。在培训对象上,不能只是大厅征收员,而是面向全体税干。就征管软件而言,每个税干都与它的各项功能有着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每位税干懂得、知晓这套软件操作流程及规范。在培训力度上,各级都要制定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二是注重培训效果。按照逢训必考的原则强化对培训效果的验收,并实行奖惩结合,这样推动全体税干学用征管软件的积极性,使教育培训真正发挥作用。
(二)确保网络安全,为计算机软、硬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软、硬件对所需环境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确保网络安全,为计算机软、硬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信息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做好计算机的安全工作,是每一个税干必须履行的职责。
一是做好病毒入侵的防范工作。
1、定期从通辽地税内网网站上下载VRV软件升级包,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升级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
2、不用来历不明的软盘,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10.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培训工作的思考 篇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培训工作的思考
变化,是企业环境的永恒主题.应变,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培训,正在成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环境过程中日益重要的核心职能.培训工作的质量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列企业的.运行品质,这也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在竞争中超越对手的指标之一.
作 者:金 作者单位: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刊 名:商场现代化 PKU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F7 关键词:
11.对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
众所周知,教育信息化已列入国家建设战略。教育信息化已深入到教育的整个领域,并形成了信息化教育。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积极运用好信息化教育,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高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建设内涵丰富,应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理性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改革、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教学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均显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学改革工作面相当复杂,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很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之前的录音、录像、广播、卫星、电视都已对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之后,信息“高速公路”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等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网络远程教育的需求
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网络远程教育中校内教学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并通过校内教学和校外教育的协调发展,把校内外的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以校内教学改革为基础,实行“校内校外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办法,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力量的發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需求
职业院校通过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实训室),模拟各种仪器设备、仪表、设备的应用,可以切实解决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例如:软件共享网络虚拟实验室、仪器共享网络虚拟实验室、远程控制网络虚拟实验室等。
4、教学环境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校园数字化建设将全面改变传统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为:①资源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运用观念。②教学网络化: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改变了教与学的环境。③教材多样化:改变了书本教材的单一性,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④管理智能化:使高校教学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如教学评价自动化、测试自动化、决策智能化等。
二、职业教育背景及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驱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正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拉动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
就教育信息化来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很成熟了,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育。确切地说,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不是科技攻关,不是或主要不是信息技术的原创和研发。如果说有创新也是在“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即将现有成熟的信息技术很好地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融入教材,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
三、做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规划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问题,是一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性和战略性,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如果设计不周到,大规模投入建设以后,却出现诸如资源不能共享,技术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师资能力和信息资源不能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的现象,那就谈不上建设成就,更谈不上发展了。但目前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没有制定出来,一直处在探索期。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院校都有很深的行业背景,这就涉及到如何进行工作配合和信息化资源整合的问题。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在建设管理机制和推进措施方面,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一方面有学校学历教育,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非学历培训,所以职业教育信息化不光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推进,应该还要有社会的参与。行业办职业教育,对行业学校的指导是很得力的。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把行业的优势、社会的优势、地方的优势整合起来,需要行业的支持、社会的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推动,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
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在学院统筹规划下,学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大力开发高水平教学辅助课件、网络课程和辅助技能训练的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等教学信息资源。同时,通过系统的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1、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及标准
资金投入是资源建设的一大瓶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个基础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投入。据估算,系统地开发一门网络课程大约需要十万元左右的成本,而职业教育的每个专业都至少有十几门课程,如果全方位开发,成本很高。所以资金难题往往直接限制了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
nlc202309011114
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标准问题,则是制约资源建设的另一大因素。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开发时就会出现问题,要么是在技术上不能共享,要么是质量上参差不齐,或者是低水平重复开发。现在推行的一些标准,体系上不系统,类型和层次上是最基本的,是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定义的标准。但资源的应用是关键,是指向学习者的,最终的评判者是用户,信息资源符合用户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2、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应用问题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首先着手对职业学校的教师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应具备的信息化素质进行综合基本评估,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应注重“校企合作”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还应注重“校企合作”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校是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它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因此,校企结合再合适不过。
五、以信息化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只有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才能进一步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职业教育院校在建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借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利用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有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快速解决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和农村地区教育观念滞后、课程资源缺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推動教育组织形式深层变革,促进开放性教育网络的形成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促进学习者职业生涯进步,要突破学校教育、学历文凭和集中教育的单一传统模式,向多种形式转变,以面向更广泛的人群,适应学习者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信息化能够以网络技术优势模糊学校围墙,打破学历边界,跨越时空限制,融合各种教育形式的优势,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传输到四面八方,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形成动态、开放的教育网络。
3、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加大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应用力度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教学实践管理的效率;建立学生、教师、实验室、机器信息库,有助于教学互动;实现学生选课自由、方便,机器的选择使得实践更易管理;实现课程安排的便捷,减少课程安排带来的大量资料;实现课程记录、学生记录、教师记录等轻松查阅。
1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二
一、正确定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化的档案建设, 有着很大的区别, 那就是加强了信息力度, 加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效能。但是从另一个方面, 也表明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 简而言之, 就是要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 以网络化管理为基础, 从实际出发, 科学地确立信息化建设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并且取得良好的成果。
那么如何才能确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让档案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呢?
首先, 要考虑我们对档案信息需求的深度和广度。科技档案主要服务于本单位的相关科技人员, 这一部分人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就成为信息化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泛滥的信息时代, 这一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它不但包括信息的数量, 而且还包括信息量的深度和广度。例如, 科技人员经常来档案部门查阅, 查阅科技资料, 查阅档案信息, 我们就要及时、准确的提供档案资料。实际上这部分人员对于档案的查询只是他们的需求, 但这对于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即我们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服务, 因此要进行分析, 并把他们的需求进行鉴别和开发, 并能让档案信息的成果更好地为科技人员利用, 更好的服务于科研生产, 体现档案价值。从而使科技人员对科技档案利用的形式多样化。以前我们的管理模式是我们提供什么样的选择方式, 他们就有限地利用什么档案信息, 而现在我们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与客户人员一同, 开拓多样化, 多种化的科技信息利用渠道, 更好的为科研生产服务。
其次, 着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档案管理的水平, 制约着档案的利用率。因为科技人员来查阅档案, 他们会直接利用档案管理人员编研的检索工具进行搜索, 如果档案人员编研的档案信息不够精准, 科技人员就查不到准确的资料, 那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再次, 就管理档案的手段上的提高, 在这一点上, 我认为现今阶段, 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在计算机软件上的开发, 数据库的利用, 以及计算机的联网和PDM系统的建立。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 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 制定标准、规范, 并指导实施的过程。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 对于确保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 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 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3. 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 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
4. 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源资源之一, 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 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形式包括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建设、各种数字化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建设。
5. 人才队伍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 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人才, 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 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今天, 计算机的应用,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知道, 计算机的发明, 网络的使用, 使档案管理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方面它带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 效率提高, 质量提高, 效能提高, 存储量极为丰富, 另一方面它也改变了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方式, 这体现在档案管理的始终, 比如, 档案著录卡的录入。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档案形式, 即电子档案。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 不能因为电子档案, 而就忽略了原始的纸质档案, 我们认为二者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不是相互冲突的, 而是相互补充的。既要有电子 (下转第136页) (上接第134页) 档案, 同时也应有纸质档案的存在, 两种形式并存, 因为纸质档案也有它的价值, 如不可擦写等。
纸质档案经历了很长的时期, 经过许多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断实践和完善, 也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方式, 流程。电子档案的产生, 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探索
在长期实践的探索中, 我们根据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 结合本单位的管理要求, 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1. 系统用了电子检索的录入后, 不仅保障了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也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档案管理人员对归档人送来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检索是否一致, 确认一致, 且手续齐全, 即可归档。当工程结束, 材料立卷归档入库时, 录入员采用先进的软件程序将文件资料立卷入库, 这样大大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输入档案信息的工作强度。
2. 档案的移交、报送采用电子版后省时省力。传统档案传递的资料多以手工复印为主, 载体之大之多费时费力, 当电子档案启用后, 档案的传递, 仅需要一个光盘或者u盘就可以成功传递。
3. 档案的数字化功能。所谓档案的数字化功能就是指管理者对档案资源, 在进行分级鉴定, 有序整理的基础上, 通过纸质档案扫描, 有计划地把纸质档案、文字、照片、图像数字化, 使这些信息与现代档案资源数据库并网, 同时我们采用分布组建模式, 提供开发窗口, 便于其他系统的联网、升级。
四、更新观念, 拓宽档案信息领域
随着电子档案的大量产生、档案工作内容从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档案信息的管理, 档案的载体也有了变化, 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日渐增多的电子档案管理, 需要有一套电子档案管理的方法来指导新型的业务工作, 因而加强电子档案的建设, 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 保管、保存及借阅办法提到议事日程。因此, 电子文件的普遍使用, 给档案管理增设了新的信息资源, 档案管理从管理档案实体转向管理档案信息资源, 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应用网络即时为档案利用者服务。档案管理人员可利用管理软件的优势, 做一些专题项目的档案信息, 档案的编研工作也可以开展起来, 还可以利用管理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科技人员的特殊需求, 拓宽科技档案信息服务领域, 满足科技人员查阅档案的需求。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及未来
其一, 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还有待提供。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 设备引进很关键。切勿盲目购置设备, 而忽略了设备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其三, 保障重点, 分级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首先集中力量对档案资料进行加工, 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应用, 在突出重点的同时, 对各类档案的信息化进行分级建设, 要有主次, 有章有序。
13.浅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三
论文摘要:结合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信息的建设和ERP实施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等。从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审计项目管理方面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简要论述。引言
在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的精神,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是实现电网企业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而审计信息化建设,无疑为实现电网企业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高瞻远瞩的指出,“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国网公司的审计工作“十一五”规划中也将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今后—个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可见公司系统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也至关重要。笔者就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谈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点浅见。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依托于国网SG186工程项目,由中电普华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及用于现场审计工作的审计作业工具两大平台。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是国网公司总部审计管理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到网省公司、到地市公司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管理国网公司系统审计决策、重点、计划、统计、日常事务等事项。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量审计工作在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现代化水平的作用。审计作业工具通过对多种财务数据的采集,实现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达到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并形成完整审计项目资料(记录底稿、审计报告)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应用,审计部门领导可以通过软件,科学地进行审计计划的编制,评估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在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内,利用软件的各项特定功能,建立一个关联的整体,满足了公司审计业务管理要求。软件通过不同审计项目搜集、分析、加工、筛选后得到的企业信息,按企业名称分类存放到审计软件的中心数据库中,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并获得被审单位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内部审计是企业控制制度的再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成效。使用软件进行内部审计作业和管理,加强了企业对内审部门的工作规范化控制。审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功能权限的控制,对不同职能岗位上的人员的操作功能加以限制。结合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基本满足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业务的信息化应用要求。审计作业工具基本达到100%的使用频次,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登录频次偏低,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偏弱。这些都暴露出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督促厂家完善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和考核的实施,也是审计信息系统使用效果的有效保障。ERP实施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宁夏电力公司ERP系统的全面上线,对审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系统可以让审计人员快捷、深入地了解业务流程与控制体系,并在业务抽样、正确性复核等方面提高效率。如何有效的利用ERP数据、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多样化的分析,审计穿透快速方便以及信息实时,在线监控能够实现等特点,与审计工作实现有效地对接,无疑是现阶段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笔者有幸对上海电力公司和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浙江公司和上海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浙江公司审计部2002年起,分阶段、分模块地开发了审计信息系统,经过近4年的不断改进,在2006年就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集财务、工程、用电营销各种数据源接口软件为一体的审计信息系统。2008年浙江省电力公司用于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达到200万元。上海电力公司结合SAP系统实时在线业务审批和监控功能以及权限的设置和记录,为强化上海电力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帮助上海电力规避内部营运风险,并且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依据。这些好的经验无疑为公司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其对策
在国网公司系统全面倡导内部审计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趋势。通过评价和改进财务会计控制、经营管理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促进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为支撑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个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而要站在全局和系统的高度,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从总体上对内控能力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这样,只有依托信息化条件,审计人员才可以利用计算机决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得内控审计成为可能。因此,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审计手段必须从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审计项目管理
5.1审计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笔者认为审计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原来的手工对帐审计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最后应该发展到以审计项目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
5.2审计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审计的信息化,也对审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管理主要是利用审计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对审计成果的管理、对审计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等功能。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到审计项目的实施再到审计项目的终结和归档,审计管理系统都
可以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对于审计成果,审计管理系统能够方便的进行存储、检索和维护。审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项目完成的情况等进行考核。
5.3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当包括综合管理系统、作业辅助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力公门户系统,各系统的怍用如下:
5.3.1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整个企业审计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审计文书档案的管理、业务台帐的统计汇总和基础报表的自动生成,并完成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审计任务的资源调配、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考评等。通过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对象库)基础数据资料支撑,为整个审计应用系统提供完整、有效的审计-基础佶息支持。在公司目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现有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以E需求。
5.3.2作业辅助系统
通过审计作业系统辅助一线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实施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运用丰富的各类审计工具完成审计抽样和数据分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引导与控制规范了审计作业过程,降低审计风险。层层归集的基础信息及统计台帐通过系统接口与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并实现现场审计作业数据与远程公司审计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公司系统的审计现场作业仅限于对财务数据的转换和查询,与浙江、上海公司拥有的财务、工程、用电营销等较为完备的审计作业工具系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5.3.3决策分析系统
通过决策分析系统辅助领导全面掌握审计项目进展情况,监控审计项目的工作进度。提取审计管言息系统、审计作业系统的相关数据,提供有价值的汇总缬:计信息,为领导宏观决策分晚基础。以公司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必须要结合公司系统ERP上线,财务管控系统的实施,充分利用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库资源,与审计信息系统有效地对接实现业务流程追踪、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配置审核等诸多功能,才能使公司目前的审计信息化进程得到质的飞跃。
5.3.4办公门户系统
通过审计办公门户平台系统,将公司内部管理的内容,向下属各分公司及直属机构有选择的进行公开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结束语
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
14.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十四
我省港航管理系统效能建设是水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种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的的行政行为。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强化对管理主体行为的约束,更好地服务管理客体,用机制去完善全省港航管理系统效能建设。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强大动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模式和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使管理部门各项活动能够建立在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运作模式上,有利于加强群众监督,提高管理部门的执政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
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港航效能建设一直是___省港航系统在思考、不断探索和实际应用的主题。对___省港航系统而言,抓好效能建设的关键不仅是在于认真实行“透明、高效、廉洁”的管理制度,还应该是如何利用科学手段加快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自身素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现实需要。
一、我省港航管理系统效能建设现状
近年来,全省港航管理系统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系统和加强“两提高一降低”的要求,通过抓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抓自控管理、求真务实,从根本上转变作风;“以科技兴航为抓手,全面提升港航的效能和质量”,推进效能建设出成效。为切实加强效能建设的领导,我们把这项作为今年局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主要为四点。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素质
全省港航管理系统按照厅党组提出的“三型”(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机关建设的意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开展“三树一创”(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创“为民、务实、清廉”好班子)。认真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专题教育活动,切实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切实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知荣辱,树新风。认真执行《公务员法》,促进广大公务员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勤勉尽职。继续开展“三高”教育,打造“三型”机关,使机关干部接受教育、增强能力。以《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为契机,举办全省港航管理系统落实《行政许可法》知识竞赛,使广大干部职工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有了增强。
通过学习,执法水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如在办理客运、液化危险品水路运输新增运力的申请,做到即收即办;办理《船舶营业运输证》申领时一般在1天内办结。公文运转从收到下级单位的请示报告至完成批复的平均时间从效能建设前的27.2天缩短为现在的9.7天,使内部运行程序进一步规范,办事流程更加顺畅。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
在体制上解决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弊端。建立多维监督制约机制,将行政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全方位的监督之下,提高决策质量,消除不当、不良行政行为,建立良好的行政环境。
建立健全机关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制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失职追究制、否定报备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按照《___省交通厅机关人员行为规范(试行)》的要求,规范行政行为和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监督检查,着力解决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依然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重点消除办事拖拉、推诿、纪律涣散、政令不畅等问题。建立健全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3、深化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凡是能公开的全部公开,能向社会公开的向社会公开,不能向社会公开的,内部必须公开。认真执行《___交通政务公开办法》,及时公布办事的程序、规则、标准和结果,重点公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构筑全省统一的交通网上办事平台,年内实现80许可项目网上审批,逐步实现省市县之间交通部门之间联网,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建立行政处罚网上监管系统,推行网上招投标。
4、降低行政成本,打造节约型港航
15.关于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五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建设,思考
一、煤矿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信息化是实现煤矿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煤矿在过去的经营中缺乏一定的规范管理盲目追求企业的利润, 忽视了现代管理技术的重要作用。煤矿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化管理、作业信息化管理和销售信息化管理等。信息化的建设是煤矿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过渡的重要改革, 可以提升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煤矿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当今许多煤矿规模小, 缺乏管理经验, 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煤矿信息化建设可以让井下作业人员时刻与井上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能够跟踪井下作业人员的行踪, 勘测到具体作业地点和作业情况, 既加强了管理, 又对矿工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管理方面,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进行作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提高管理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为煤矿的正常经营提供保障。
二、煤矿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煤矿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及信息化水平较低。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 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低, 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煤矿管理系统仍然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 属于封闭式的管理系统, 煤矿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信息传输和信息分布式处理的机制。这种封闭式的信息管理使煤矿产业忽视了市场的调控作用, 也减少了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 制约了煤矿整体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许多煤矿管理者不重视煤矿信息化建设, 当然也不会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资与开发, 造成煤矿信息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三、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安全性是煤矿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 也是煤矿内部信息共享的前提。很多企业因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安全问题处理不当而出现企业信息外露、客户信息丢失、内部系统遭破坏等现象。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尽量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 支持多种数字认证和加密方法, 要能够满足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性的要求。
信息化系统的可靠性在网络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局域网络设计采用双核心方案, 网络设计应该采用多层结构, 即核心接入, 在增加带宽的同时, 分散流量, 减少风险。另一方面, 连接网络的设备关键部分冗余, 例如接口卡、电源、背板等部件;可实现软件的在线升级, 同时不会影响网络正常运行。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化的建设也应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潮流, 保证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 选择适合煤矿特点的技术和设备, 让投资的设备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同时还要兼顾所采用技术的成熟性、标准性和实用性, 降低由于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成熟等因素而带来的风险。
在煤矿信息化建设中还应该遵循扩展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在网络设计时, 首先要满足现有规模网络用户的需求, 同时还应该考虑煤矿企业未来业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设备应该采用开放技术, 支持标准协议, 具有良好的网络互通性, 满足网络规模扩充的需要, 在公司内部采用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
四、煤矿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煤矿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良好的运营环境和支撑机制, 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可以视为是煤矿在长期发展中的一项投资, 如果投资得当就会带来非常可观的效益。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包括对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培养、信息化技术的培养以及信息化安全制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可以改变煤矿人员对于信息化毫无概念的现状, 提高思想认识;技术的培养对于信息化现代设备的运用非常重要;安全制度教育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防止煤矿信息泄密。
五、煤矿信息化建设的维护措施
煤矿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工作接口、责任分工, 在理顺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各管理部门的信息需求进行确认、汇总、归类和优化。对信息的来源、传递途径、实施环节进行规范, 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录入、传输和处理的标准方法, 结合本矿的技术力量, 选择主流技术和设备以及适合本矿的系统软件建立局域网, 根据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理论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煤矿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煤矿改革的深化、技术的更新以及硬件设备的变化, 煤矿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部分修改和升级, 并建立系统维护制度。系统维护可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夏士雄, 于励民, 郑丰隆.煤矿通信与信息化[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绍春, 潘俊涛, 肖秀顺.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 2006 (5) .
【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10-11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规范化验收的思考论文11-22
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论文10-31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方法探讨的论文09-01
建筑节能理念在工程造价的运用论文08-09
北京市工程造价信息07-21
浙江省工程造价信息10-17
水利工程施工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