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就业情况分析

2024-08-13

城乡就业情况分析(精选9篇)

1.城乡就业情况分析 篇一

城乡劳动力协调就业政策分析

(开题报告)

1、1城乡劳动力协调就业政策分析的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也随之慢慢的形成。诚然,我们在惊叹一片繁荣发展景象的同时,更要看到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众所周知,劳动力的配置与再配置,以劳动力的流动为必要条件。能不能建立起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尽快形成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机制,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拆除有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樊篱”。

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环节协调进行,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国情,人口众多,13亿人民中农村人口为9亿,这一庞大的数字使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城乡协调化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探索中国模式下的城乡模式,为城镇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前提。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从小的环境来讲可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一步。

每个国家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会面临城乡发展这一重要瓶颈,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必经之路。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任何一种单一因素的拉动和贡献,都不可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加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进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在协调城乡劳动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有: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经济,增加农业外兼业收入;加大对农民的直接经济补贴;.重视职业教育等等。法国则是.建立新城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2、1国内外研究现状2、1、1国内研究水平

国内的一些城市也在区域性的探索如何保证城乡劳动力协调就业。青岛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统筹就业辟出新天地。构建湖南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设想。目前,国内的城镇化进程矛盾重重,面临着更方面的问题。

城乡二元化分割发展的战略是显著特征:

1.户籍制度

2.村级劳动力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3.政策是否得以很好的实行

4.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5.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6.政策实行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监督2、1、2国外研究水平

(一)美国

美国作为最发达的西方国家之一,其城乡统筹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美国缩小城乡差距的措施归纳如下:

1.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2.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经济,增加农业外兼业收入

3.加大对农民的直接经济补贴

4.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

6.运用税收手段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法国

法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新城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

3.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4.注重税收的协调作用

法国从1995年开始不准在巴黎市中心区内上新的工业项目,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巴黎市中心区征收“拥挤税”,对从巴黎区搬迁到郊区的占地500m2以上的工厂,政府给予60%的搬迁补偿费。

(三)日本

日本在历史上一度城乡差距比较大,但日本采取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措施后,1972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基本持平,1998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的比重下降到占总人口的5.2%,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其基本经验和做法有:

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农村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本的措施

2.通过国土开发计划等综合手段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3.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4.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进行城乡统筹

日本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1979年开始的“一村一品”运动。它要求一个地方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实行了错位竞争战略,从而大大提高了各村的竞争优势,促进了农村的持续发展。此外,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经济,增加农业外兼业收入。1995年,东京市农民的收入中,来自非农收入已达92.3%。

2.城乡就业情况分析 篇二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 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成为了最突出、最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 但城乡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仅在绝对数上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而且增长速度也远远落后。造成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镇, 又产生了就业问题以及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等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 广东省也在不断出台多项政策保障就业, 提高职工工资待遇,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可见解决好就业问题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点。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无疑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 而目前许多学者的分析都是集中在分析单一问题的现状和解决对策上, 对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较少, 因此本文以广东省的实证数据为基础, 分析就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和程度, 希望从实证的角度, 针对广东省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为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制度,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就业的总量与结构矛盾提出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

对就业与失业的理论分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 但是不同的学派对失业问题有不同的理论主张[1], 在实证方面, 张得志[2]在回顾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的基础上, 从多角度探讨了就业弹性偏低的原因, 莫荣、周宵、孟续铎[3]提出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的, 并能够优化就业结构, 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刘玉成、童光荣[4]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口以及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中, 众多学者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在实证研究中, 彭爽、叶晓东[5]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不合理之处, 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王中英[6]深入阐释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具体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关于就业与收入分配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 费景汉、拉尼斯[7]提出二元经济理论, 以劳动力供求的变化来解释要素的收入分配;武继兵[8]认为就业和收入分配互相影响, 互为因果。在实证方面, Kanbur, R and Xiaobo Zhang[9]的研究表明中国城乡间收入差距和内地与沿海间收入差距可以用劳动力的流动受阻来解释;丁元建立了VAR模型对广东就业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丁元、周树高、贾功祥[10]检验了珠三角的就业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

以上众多学者的研究和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就业和收入分配之间关系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针对不同的地区还会有所差异, 因此本文基于广东省的面板数据, 揭示广东省内城乡收入分配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

三、数据说明和检验

(一)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针对广东省进行分析, 但是由于历年来广东省内行政区域的划分存在变动, 为了尽可能多采用真实数据, 选取广州、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梅州、惠州、东莞、肇庆以及中山10个市作为代表进行研究。

衡量就业水平的指标较多, 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 很多指标难以得到, 而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性有限, 因此选取1996年到2012年各市年末从业人员数作为衡量就业水平的指标。

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主要有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等等, 本文以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作为衡量城乡收入水平的指标。以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差作为城乡收入绝对差距。

考虑到两组数据量纲的差异, 为了减小异方差的影响, 对两组数据分别取对数后再进行检验和建模。并利用eviews和stata软件进行检验和建模。

(二)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 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来判断是否平稳。面板数据对单位根的检验有多种方法, 对于有相同根的情形可以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 有不同根的情况可以采用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下表列出了对变量lnsrcj (城乡收入差距的对数值) 和lncyry (从业人员年末数的对数值) 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城乡收入差距的对数值和从业人员年末数的对数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平稳, 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均为一阶单整, 可以进一步做协整检验。

(三)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用来考察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如果变量通过了协整检验, 说明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建模分析。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三种:Kao协整检验法、Pedroni协整检验法和Fsher协整检验法。协整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综合三种检验的结果, 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四、模型选择和估计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理解, 收入差距具有惯性作用和积累作用, 当城乡收入差距积累到某一程度时, 城乡居民是按照现有的资源或者要素进行收入分配, 因此当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必然受到当期收入分配的制约, 而当期收入分配与上期收入分配存在一致性, 这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惯性和自我加强的趋势。我们建立如下动态模型:

其中表示之后k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数值, 表示不可观察的地区个体效应。本文选取系统广义矩估计来进行模型的估计, 使用stata11.0软件, 并在模型估计后进行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注:下方为检验统计量值, **表示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示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统计量为1761.05,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认为模型整体显著, 同时lnsrcj的一阶、二阶滞后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显著, lncyry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是显著的。Sargan检验接受了模型估计“模型过渡约束”的原假设, Abond检验接受了残差序列检验不存在一阶、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 说明上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较为理想。检验结果汇总如下:

由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可以看出:

首先, 该模型表明了就业与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过程, 表明广东省内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趋势, 由lnsrcj的一阶、二阶滞后的系数可以看出, 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惯性, 并且存在累计效应, 具体来说, 当期收入差距扩大1%会使得下一期的收入差距扩大0.823%, 使得再下一期的收入差距扩大0.105%。

其次, 就业的增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向, 从业人员数增加1%将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196%。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 虽然从业人员增加了, 并不能够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并不能够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更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广东省内城乡收入差距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广东省内的就业人员数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向;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存在累积效应和惯性效应。

针对以上所得出的实证研究结论, 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 客观认识城乡收入差距, 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部门需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本质, 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增强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影响广度, 合理引导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 尽快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转变的过程。注意各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均等化, 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

第二, 合理引导就业结构, 发挥劳动力流动效应。在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合理引导就业结构, 降低劳动力流动阻力,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 运用最低工资水平等政策标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 引导劳动力流向, 充分发挥劳动力流动产生的效应, 完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三, 加强区域间协调合作, 共同推动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 利用各个城市政策的一致性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保障农村居民的就业水平和基本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各个城市在互相沟通的基础上出台一致的政策, 促进农村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荣, 周宵, 孟续铎.就业趋势分析:产业转型与就业[J].中国劳动, 2014, 01:4-8.

[2]刘玉成, 童光荣.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及地区比较[J].经济经纬, 2013, 02:23-27.

[3]彭爽, 叶晓东.论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J].经济评论, 2008, 02:73-80+86.

[4]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华夏出版社, 1989年第1版, 21-69.

[5]武继兵.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关系[J].职业杂志, 2001 (1) , 12-15

[6]Kanbur, R.and Xiaobo Zhang, “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一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l983 to 199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7, 686-701, 1999.

3.城乡就业情况分析 篇三

关键词 龋病 城乡 中小学儿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0

资料与方法

临泽县有高中2所,在校学生数4023人;初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数6683人;小学88所,在校学生数8896人。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经验丰富的5名口腔医师(Kappa值>0.5)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临泽县中小学7859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使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男性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见表1。

女性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见表2。

综合上述两表,其结果为男女各年龄段城市组龋齿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组(P值均<0.05)。

调查发现,城市儿童龋齿充填率5.28%,农村仅1.57%,城乡间龋齿充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乳牙龋治疗率3.58%,恒牙龋治疗率18.6%,恒牙龋治疗率高于乳牙龋(P值<0.01)。

讨论

此次调查临泽县城市和农村儿童龋病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城市儿童明显高于农村儿童。分析原因可能与生活条件上饮食有关,农村儿童主要是以杂粮为主,城市儿童则生活水平高一些,甜点、含糖及碳酸饮料等致龋因素较多,提示城市儿童家长必须意识到糖与儿童患龋情况关系密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龋齿的充填治疗尤其是对乳牙急需引起家长的重视,许多家长错误认为孩子的乳牙迟早都要换掉,没什么重要作用,患了龋齿也不需治疗,等换完牙就没事了。

开展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口腔保健意识,使家长、教师和儿童都能重视口齿保健,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改善饮食结构,减少吃零食和含糖食物,预防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颖等.儿童龋病与吃糖行为的关系.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

2 曹若湘,符芸.北京市中小学生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63-864.

3 曹玉青,等.张掖市城乡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及常见病调查分析.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

4.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情况 篇四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情况汇报

指挥部: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开展我县“乡村文明行动”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和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工商局立足职能、迅速行动,认真抓好牵头负责的整治工作,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方案。县局党组接到指挥部责任分工通知后高度重视,与县执法局、县交通局、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环保局、夏镇街道办事处及各卫生包保单位等积极沟通,研究制定了《关于城区洗车房(点)综合整治的工作方案》,由工商局负责城区洗车业户的调查摸底、宣传教育以及规范整治,检查城区洗车业户是否持照经营,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对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业户依法进行查处。

二、严格要求,明确工作标准。加强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各单位充分认识本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按照职责分工,确保人员到位,工作责任逐一落实到位,对涉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建立日常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并清除潜在问题,维持良好的工作成果。

三、确保实效,落实工作措施。坚持“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工作方案》时间节点,对县城区开展排查检查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60余人次,执法车辆40余台次,牵头检查洗车房、洗车点28户,其中有证经营8户,无证经营11户,依法取缔7户,责令改正19户,查扣洗车设备4台;配合城市执法局、公安局、环保局、邮政局、水利局等部门清理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的摊点5户、废品回收站6户,整改饭店烟囱、抽油烟机21个,查处非法自备井3口、报亭40个。按照指挥部要求,对城区规划内的煤场进行了调查摸底,共检查46户,查处无照经营31户,并下达责令改正超范围经营31户。县工商局坚持每天巡查两次,确保整治效果,防止死灰复燃。通过县工商局和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县城区的经营秩序和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5.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 篇五

统筹城乡就业新年朗诵词

甲:爆竹更岁送走喜讯,乙:金猪闹春迎舞新歌;

甲:春回大地**山水风光好,乙:日暖神州劳动就业展新貌。

甲:我们送走了金色的十月,送走了亚运会上夺目的光彩,送走了统筹城乡就业的丰硕成果。

乙:我们迎来了2007年的新春佳节,劳动就业工作更加满园春色、繁花似锦。

甲:过去的一年,我们劳动就业部门求真务实抓就业,统筹城乡谋发展。

乙:我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基层、为百姓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努力不懈做好事。

合:我们“三个代表”勤实践,扎实工作争先进,劳动就业如春天,事业繁荣谱新篇。

甲:2006年,我们坚持“炼就公仆心、服务老百姓”,自始至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

乙:促进就业不松懈,统筹城乡严对待,富民强区多作为,谋求发展快步迈。

甲:2006年,我们坚持为民办实事,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

乙:这就标志着我们为广大的城乡居民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更加优质。

合:人力市场建起来,个个乡镇有“平台”,全面实现“镇镇通”,为民办事便捷快。

甲: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强势推进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发展。

乙:过去的一年,我们为各类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6000多个,举办城乡就业专场招聘会21场。

甲: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400多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000多人。

乙:净增就业人数3800多人,帮扶弱势群体再就业300多名。

甲:上一年,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城、乡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乙: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达6500多人次,城镇劳动者培训达3000多人次。

合:2006年,我们振奋精神快出击,城乡就业尽全力,立足本职求实干,大展宏图创佳绩。

甲:一元复始,春意盎然。

乙:劳动就业,阳光明媚。

甲:春色满神州新区崛起,乙:紫气贯中华劳动就业腾飞。

甲:2006年,我们**的劳动就业工作象春天的花朵,秋天的硕果,可喜可贺!

乙: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2007年,我们要再接再厉,标新立异,努力将劳动就业工作搞得更好。

甲:喜鹊闹春万事吉祥;

乙:金猪贺岁举国呈祥。

甲:春崔**百花争艳,乙:劳动就业前程似锦。

甲:春风吹拂**山河大地,乙:春意披开劳动就业美景。

甲:扬鞭崔马奔征程,壮志凌云迎新春。

乙: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扬长避短谋发展,开拓进取换新颜。

甲:我们要提高“政治、文化、业务”三个素质,树立“目标、动作、收获”三个意识;

乙:我们要倡导“三种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敢于拼搏的精神,务求实效乐于奉献的精神。

合:我们的决心是:推进就业斗志豪,统筹城乡服务好,完成任务不动摇,奋力拼搏攀新高!

6.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修改 篇六

常州市人民政府(2012年2月16日)

常州市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区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61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28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0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50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300亿元,增长2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838元,分别增长13.1%、17.4%。

一、常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尽管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但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历来是我国的政策核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从常州来看,城乡一体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农村建设探索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乡镇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开始起步,涌现出横山桥、新华村等一批新型小城镇、示范村。这一阶段主要是农村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没有涉及制度层面。二是新农村大发展阶段。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 转变。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阶段。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的思路,研究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武进区作为先导试点,随后在金坛、溧阳开展,现正全面加以推进。

我市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做到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在思路观念上注重‚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改革导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工作措施上加强政策制度研究,在发展实践上加大创新力度,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将规划编制工作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全市规划完善了由一个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7个重点中心镇和若干一般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完成了各建制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加大了建制镇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的修编。全面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近500个近期建设需求量较大村庄或‚三类村庄‛的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及1100多个一般规划保留居民点的平面布局规划,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形成城乡融合的现代产业。以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先进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城乡产业结构。一是推进‚一镇一业‛,每个乡镇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特色,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本地特色产业,形成了邹区灯具、横林地板、孟河汽配 等二十多个以镇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培育‚一村一品‛,将‚一村一品‛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抓手,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共培育了‚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7.5%。三是建设‚一镇一园‛,加大对各乡镇的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和区域产业一体化。2011年,工业园区销售收入4849.5亿元,占全市乡镇工业销售总额的58.2%。

(三)建设无缝对接的城乡基础设施。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对接‛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了供水、供电、电讯、网络、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市域范围内实现了‚公交村村通‛,燃气管网正加速向小城镇、集中居住点延伸。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7655公里,全面消灭了砂石路、断头路,基本实现了辖市(区)通镇二级公路、镇通镇三级公路、镇通行政村四级公路的目标,其中武进区全面实现村组道路硬化。

(四)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均等化方面,我市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市独立建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达省二类标准以上,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3.87%以上。在卫生均等化方面,合理配臵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努力做到城乡均等化、区域间均等化,每个乡镇都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在文化均等化方面,重点 加快乡镇和村的文化站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了‚镇有达标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

(五)建立城乡并轨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转换接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全市登记参保人数达49.9万,参保率99.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已提高至80元。市5个区实现了低保标准城乡并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46.6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新征地农民做到了即征即保,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到300元,参保农民达186.94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2011年增幅达17.4%,是近年来增长最多增幅最大、而且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的一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其措施有: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2011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327.9亿元、利税643.8亿元,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总额288.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达643.5亿元。二是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平台、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岗位技能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展创建充分转移镇村等活动,推进城市就业政策向农村覆盖。自2006年实施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以来,全市农民就业转移培训34.9万人,创业培训 1.7万人,新型专业农民培训1.4万人。三是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推进农村养老、低保、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四保惠民‛,落实各种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投入‚三农‛资金达26.18亿元,其中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2.1亿元。

(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目标。实施‚双百万亩‛工程,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2万亩、高效农业111.3万亩、设施农业25.9万亩、高效渔业45.7万亩,分别占耕地(渔业)总面积的51.0%、50.1%、11.7%和78.6%。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级农业园区总数达到4家,市级10家,14家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1万多户。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3%,水稻育种全省领先,主体品种武运粳23号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0%,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累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48.6万亩,占耕地比重65.9%。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25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20多万户,凌家塘市场全年成交额突破190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拓展农业功能,全市已建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00余个,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居全省第二位。更可喜的是,依托良种、良法、良技和良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水稻单产达627.9公斤,比上年增7.8公斤,继续排在13个省辖市之首,实现了水稻单产全省‚九连冠‛目标,为此,省农委专门向常州市政府发来贺电。同时,我市还成功赢得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举办权。

(三)把推动农村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合作社2293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50家,农地股份合作社140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资产合作社1103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数达40.1万户,覆盖率达50.9%。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2家,已开业农村小贷公司30家,科技小贷公司1家。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粮食作物和能繁母猪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开始起步。规范有序地实施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到2011年底,资金总投入达到24.2亿元,建成安臵房面积132万平方米、标准农田7万亩。确定8个重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目标先期培育,2011年基本完成镇域总体规划的修编提升工作。

(四)把美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一是大力推进农村绿化,以创建园林小城镇和国家卫生镇为抓手,大力推进以镇区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节点绿化为重点的城乡绿化工程,‚十一五‛期间连续两年大面积推进的城乡绿化工作,增加绿化面积6600公顷。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三年专项行动,市级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总投入20亿元以上,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三清一绿‛,50%的村达到‚五化三有‛,有53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先进村。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全市37个镇实施了工业污水的集中处理,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71个。实施新一轮实事以来,累计疏浚县乡河道613条,长1699公里,清理土方3303万方,清淤整治村庄河塘总数2万多个。总结近几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五点体会:一是明确思路,坚持走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臵、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公共服务同等共享、居民收入渐趋协调,加快构建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二是丰富内涵,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等‚五个一体化‛,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全面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路。三是创新制度,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各个环节,着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土地管理等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制度化水平。四是政策配套,本着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精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中心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等20多个文件,有力保障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中近两年全市有7项‚三农‛政策文件获省创新奖。五是典型引路,全力推进武进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行建设,支持和鼓励申报成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联系点,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反映在: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深层影响短期难以消除。长期以来,以户籍为基础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制度,使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分配及政治权利等一系列关系被扭曲,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强化和固化了城乡分治、二元分割的状态,其惯性仍在社会各个领域延续。

二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土地供给和金融服务方面。城乡建设用地长期紧缺,实际土地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开发区和城市重点工程,农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产业结构、镇村布局调整都承受着很大压力。农村基层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但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

三是城乡社会发展环境不平等。长期以来,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保障,几乎完全由政府投入,而农村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由农村自己负担,目前尽管状况有了改变,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仍不够,财政支农力度与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农村需要的公共资源不足,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城乡社会与个人之间发展和竞争继续处于不平等状态。

四是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现有的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利益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农村建设用地无法直接进行市场交易,农村住房也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抵押贷款等,农村土地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常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常州城乡发 展一体化总的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臵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到2015年,全市 ‚两个率先‛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城乡发展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城乡产业加快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生活同步改善、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全面构建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常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真正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其工作着力点:

(一)富民为核心。常州已经明确农民收入五年倍增,比全省提前两年。按照五年倍增,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要超过2.5万元,年均增长在14%左右(剔除物价因素),难度很大。为此,我市将坚持以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增速,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民增收根基,以城镇化增强农民增收活力,以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优化农民收入构成,推动农民收入进入较快增长阶段。做到既注重农民的就业创业、强村富民等工作,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农民带头致富,更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状况,落实帮扶措施,倡导先富农民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促进共同富裕。既注重稳定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放大传 统优势,更着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建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如期实现。既注重农民收入数据的增长,做好上下数据衔接,更体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二)规划全覆盖。对照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当前规划存在着统筹性、协调性不够,对重点功能区引导力度不强,刚性约束欠佳等不足。我市将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二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引导工业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三是强化村域规划建设。按照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要求,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相应的建设规划。

(三)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理念谋划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知识提高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常州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集中力量在水稻种源繁育、花卉苗木组培、畜禽水产新品开发、生物农药、立 体种养、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蔬菜园艺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转化和集成应用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十二五‛期间,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项目30个以上。突出企业创新和投入的主体地位,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引领,加大农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按照‚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格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升基层农技推广能力。

(四)建设中心镇。坚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规划引领下,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步伐,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产业发达、人口集聚、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小城市。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土地集约,整合资源、聚焦政策,组织实施一批投入大、规模大、影响大的项目,加快推进中心镇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着力建立投融资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吸纳民资、外资、社会资本的投入,拓展中心镇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强镇扩权途径,力争赋予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中心镇社会管理水平。鼓励中心镇在城乡一体化改革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面上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五)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实事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农村的延伸,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着力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村庄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连接通达,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到2013年,全市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创建一批‚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筹资标准达340元以上,住院费用补偿率达50%。巩固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2012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10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六)改革增动力。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大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加快实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大宗农作物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全覆盖,支持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加强规范化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发证任务。积极稳妥开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继续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加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创投企业和涉农项目的对接。全力支持武进区开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的探索创新,以点上改革试点带动面上改革创新。

三、主要制度创新及相关建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市已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户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一些涉及到国家法律法规 的完善和中央、省、市的事权调整等问题,更有赖于中央、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户籍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关键是依附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各项制度和权益上的城乡差异。目前,尽管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之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取消了‚农转非‛制度,建立了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但不同户口性质仍享受不同待遇,如在社保政策上,无收入的城市老年居民与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补助的差别;在住房及征地拆迁上,农民户口可以享受集体土地的宅基地,但不能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生育第二胎子女的条件差异较大;在工伤和交通事故赔偿上,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标准相差几倍。此外,户口还承载着很大的教育功能,户口的自由迁移障碍较多。改革办法: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法律法规。户籍改革涉及的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等多项政策均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事权调整范围,应由国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宏观指导政策。考虑到短期内出台新户籍法的难度较大,可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地方层面解决现存的突出问题,同时积累立法经验。二是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居住登记制度,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尤其对本地农民,在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同时,保留农村的各种权益。三是多方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参照广东以‚农民工积分制‛、重庆以‚保留农村‘三件衣服’、穿上城市‘五件衣服’‛等做法,鼓励农民将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臵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 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落户。

(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方面。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围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这个关键,积极探索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必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经批准用于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增值收益全部返还农村。完善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征地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同步考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及农民安臵用地问题,探索实物留地、物业补偿、货币补偿、参股经营、等价臵换、指标抵扣等多种模式,多渠道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计。稳妥开展农民宅基地流转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跨村组臵换机制。

(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解决目前农村面广量大贷款难问题,既需要发挥农村外部金融机构的作用,更需要培育自身的金融组织。应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融通本地资金现实基础和需求的特点,放手发展被称为草根化的低端金融市场,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开设微型金融机构、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各类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资组建担保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权、农民住房‚一权一房‛抵押贷款试点。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制,不等于现在就要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而是在现有社保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注重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自由转换,缩小差距,逐步过渡为‚无差别的统一‛。如养老保障方面,重点是围绕新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城市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各项养老保障制度,畅通制度之间衔接转换渠道,设定不同的参保档次,本着自愿选择的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建立起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方面,本着‚一个制度、不同层次、覆盖城乡‛的原则,整合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儿童医疗统筹制度,统一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所有居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以统筹城乡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为主体,以各项医疗互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两点建议:

7.城乡就业情况分析 篇七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呼和浩特的城市规模近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扩张。据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 呼和浩特城市规划总面积约21000平方公里, 城市周边共有行政村222个, 其中在新的发展规划建设范围内有“城中村”74个, 二环路以内有“城中村”35个。从2004年起, 市内四区开始大规模“城中村”项目改造, 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改造的有9个村, 正在实施改造的有36个村。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 所涉及到的失地农民数量约有48000人, 在这其中彻底失去土地的约23000人。由于土地被征用, 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资料, 呼和浩特周边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及就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呼和浩特周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状况

在土地被征用后, 失地农民大都顺利地拿到了征地补偿, 并且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多就地搬进了村民住宅小区。总体上来看, 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以前有所增加, 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 居住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居住类的消费支出也大幅提升, 再加上物价快速上涨、子女教育支出增加、医疗养老保障的不完善以及经营性、劳务性收入的不稳定等等因素, 导致了失地农民家庭生活费用支出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家庭收入的增长幅度。在走访调查中, 很多失地农民对未来的生活心存顾虑, 约有70%的失地农民对未来的生活心里没底。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 在土地被征用前农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 土地种植收入, 失地农民中将此作为第一收入来源的约占65%;其次, 劳务性收入, 失地农民中将此作为第一收入来源的约占25%;再次, 经营性收入, 失地农民中将此作为第一收入来源的约占5%;最后, 其他收入, 失地农民中将此作为第一收入来源的也约占5%。

在土地被征用后, 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较以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主要依靠土地种植收入的农民家庭的比例大幅下降;其次是主要依靠劳务性收入的农民家庭比例大幅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劳动适龄阶段的失地农民, 经营超市、饭店、碟吧、药店等商业店铺的约占17%, 从事客运、货运运输以及出租车运输的约占18%, 从事农贸市场经营及其他经营的约占21%, 外出打工的约占29%, 在家待业的约占14%, 其他为约1%。

二、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

1. 征地补偿发放不合理

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 失地农民仅仅得到了被征用土地未来收益中很少的一部分, 这就反映出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不仅并没有考虑到土地对农民所承担的生产和保障的双重功能, 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同时, 在走访的过程中, 笔者还发现虽然征地补偿有相关的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补偿款的分配实施并不规范, 层层截留导致失地农民实际获得补偿款数额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的进程。

2. 就业观念保守、落后

由于以前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因而大多数失地农民都形成了一些保守、落后的就业观念。在寻找工作的过程当中, 很多失地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查中有85%的失地农民期望政府和村集体能够给他们解决工作问题。不仅如此, 失地农民家庭中很多年轻人对待工作拈轻怕重, 脏、累、差的工作岗位往往都不愿意从事。他们认为这些工作岗位应该是外来农民工从事的岗位, 自己做这些工作会丢面子。所以, 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3. 劳动技能单一, 再就业培训缺失

由于失地农民以前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劳动, 劳动技能比较单一。并且, 由于种种原因失地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 文化素质普遍较差, 再加上大部分失地农民年龄偏大, 给上岗再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

与此同时, 在土地被征用后, 为失地农民举办的再就业培训尚处于未起步的状态。农民在失去土地后, 原有的农业劳动技能已不能适应再就业需求。所以, 尚未起步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也严重阻碍了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进程。

4. 社保、医保尚未完善

根据呼和浩特相关政策的规定, 女性年龄在55周岁、男性年龄在60周岁的失地农民就可以享受养老保险。2009年时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每月可以领到的养老金为480元, 而这个标准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城市生活需要。因为失地农民不能完全同等的享受市民待遇, 所以导致失地农民基本失去了社会保障这个“避风港”, 这也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步伐。

三、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建议

1. 提高补偿标准, 加强补偿监管, 确保失地农民利益

在明确征地补偿标准时, 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将失地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补偿标准。不仅如此, 还要加大对土地补偿费用的监管, 将补偿费公开、合理地发放到失地农民手中。这就要求针对安置补偿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进一步明确对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标准、计算的方法、安置的形式、安置的时间等, 并且明确安置补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规范安置补偿的行为, 努力避免征地补偿被层层挪用而影响失地农民生活的现象发生。

2. 转变思想, 破除失地农民保守的就业观念

要努力转变失地农民原有的就业观念, 积极鼓励失地农民破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树立就业典型等方式, 加强对失地农民择业观念的教育, 使其摒弃拈轻怕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思想, 从而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3. 积极开展就业培训, 丰富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

政府应该本着“面向市场、因人而异、提高质量”的原则, 针对失地农民大力开展再就业教育。在培训的内容上, 要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并可以根据各类岗位准入制度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教育, 从而有效扩大失地农民的就业范围。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各级政府部门, 安排专门用于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 增加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 以促进其丰富劳动技能, 从而达到尽快上岗再就业的目标。

4. 建立、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 应该将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同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内。首先, 要针对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障制度。通过财政补贴、征地单位代缴等途径, 将被征地的土地补偿款等相关费用, 统筹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问题;其次, 要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已转为城镇户口的失地农民民, 应当安排其参加城镇医疗保障。仍然保留农村户口的, 应当为其办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杜绝失地农民医保两头落空的现象发生;最后, 还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失业保险, 针对在劳动年龄段、已参加养老保险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失地农民, 应由征地管理部门为其办理失业保险, 并由社保机构统一发放失业保险金。社会保障的完善, 才能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5. 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 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 针对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 从而更好地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具体来说:一方面, 政府应该努力拓宽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融资渠道, 为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 支持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另一方面, 要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 在各种税费用上予以减免优惠,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从而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城市周边地区的失地农民数量日益增多。在土地被征用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后, 很多失地农民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顺利再就业, 成为失地无业农民, 于是再就业就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中村,失地农民,再就业,土地补偿

参考文献

[1]黄爱芳, 林俊岚.浅析失地农民就业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 (2)

[2]曹志海.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3)

[3]成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管理, 2006, (3)

8.城乡就业情况分析 篇八

劳动力资源状况及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1.全市劳动力资源状况

本次调查共统计录入城乡劳动力511806人,其中男性282891人占55.3%,女性228915人占44.7%;35岁以下190578人占37.24%,35~45岁162622人占31.77%,45岁以上158606人占30.99%;大专及以上32593人占6.37%,中专高中96055人占18.77%,初中357747人占69.90%,其他25411人占4.96%;农业户口464755人占90.81%,城镇户口47051人占9.19%。

2.劳动力就业创业状况

从事一产的劳动力116231人、占22.71%,从事二产220934人占43.17%,从事三产的144527人占28.24%,在校学生30114人占5.88%。全市自主创业共有55758人占10.89%,其中一产8205人占14.72%,主要涉及大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园艺等,二产19621人占35.19%,三产27932人占50.10%。

3.一产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培训意向

有转移意向的一产劳动力3421人占0.67%。其中,有意转移到针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的劳动力1897人占55.45%,房地产业440人占12.86%,农副产品加工业325人占9.50%,包装印刷业52人占1.52%,机械制造加工业195人占5.7%,电气电子制造业107人占3.13%,商业餐饮服务业178人占5.20%,橡胶塑料制造加工业9人占0.26%,家具玩具制造业48人占1.40%,批发零售业170人占4.97%。有培训意向的一产劳动力4245人,占调查总数的0.83%。

4.企业用工现状及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共3157家,有用工需求的企业650家,共需12862人,需求工种主要是服装缝纫工、机械类工、食品加工员和普通操作工,其中管理人员273人占2.1%,服装缝纫6574人占51.1%,机械加工1645人占12.8%,餐饮服务172人占1.3%,食品加工976人占7.6%,市场营销189人占1.5%,普通操作工2327人占18.1%,花卉园艺24人占0.2%,其他682人占5.3%。

劳动力资源状况及企业用工需求数据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即墨市富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充分就业。随着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纷纷进驻该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急剧增加,使得用工需求大量增加,因此本地劳动力只要有就业意向和就业愿望,并具备初级的就业技能,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调查数据还显示,目前即墨市的创业人员达5.5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0.89%,这说明,该市劳动力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很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即墨市场商贸业较为发达,加之近几年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城乡自主创业人员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通过自主创业改变现状。这些人不愿在受约束的企业里赚取工薪,更愿意在政府政策的推动、扶持下创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即墨市农民创业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点。移风店镇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创业人员达2297人;田横镇及田横度假区则以海水养殖为主,创业人员达913人;蓝村镇以皮鞋加工业为主,创业人员达777人。这些都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点。

从数据分析来看,即墨市劳动力资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劳动力素质偏低和就业观念落后是制约该市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全市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多达38.2万人,占总数的74.8%,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一方面导致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转移就业和参加培训的意愿不强,不愿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对技能培训的认知度和理论培训的接受度都受到一定影响。

2.从事一产人员年龄偏大,转移困难

数据显示,即墨市45周岁以上的劳动力15.9万人,而从事一产的农村劳动力为11.6万人。从调查情况看也印证了这一点,45岁以上的人员大部分在一产的各个行业工作。从事一产行业有转移就业意向的3421人,占被调查劳动力总数的0.67%,比例极低。这说明,由于年龄大、技能水平低等原因,从事一产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其转移就业的意愿不强。同时表明,近几年由于该市农林牧渔各方面惠农政策到位,农村劳动力在一产行业的收入提高明显,导致转移就业意愿较低。

3.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不强

调查表明,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4245人,占被调查劳动力总数的0.83%。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劳动者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外部的因素。由于部分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学习方面感觉吃力,不愿参加学习;还有部分群众感觉培训花钱费时,不如直接找活挣钱。另外,也由于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培训工种不能满足需求,一些培训机构培训水平不高、一些企业职工技能补贴发放不到位而使劳动者培训后工资差距不大等因素,都导致了群众不愿意参加培训。但是,随着即墨市蓝色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失地,如果他们不参加培训、不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势必造成一方面失地农民转移就业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蓝色经济发展缺少技能人才支撑。

从企业用工需求调查情况看,企业越来越趋向于吸纳本地劳动力。此外,中小企业缺工现象依然存在。此次调查显示,有用工需求的企业650家,缺工总数12862人,其中男职工8067人,占缺工人数的62.7 %,女职工4795人,占缺工人数的37.3%。缺工工种主要集中在服装缝纫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员和普通操作工,其中服装缝纫工6574人,占需求人数的51.1%;机械加工人员1645人,占需求人数的12.8%;食品加工人员976人,占需求人数的7.6 %;普通操作工2327人,占需求人数的18.1%。

这些数据再次表明,即墨市作为服装针织名城,服装针织业仍是支柱产业,缺工问题依然是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岗位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工作形式单一、加班加点较多,无论是本地还是外来年轻人均不愿从事这类工作。传统服装针织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已成为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上述数据和分析,即墨市就业创业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呈扩大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劳动者就业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有差距;其次,企业就业岗位与劳动者就业意愿不匹配;第三,劳动者重管理岗位轻技能岗位、重享受怕吃苦的就业观念导致结构性矛盾加剧;第四,大学生就业期望和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大学生群体就业难与企业招“生”难并存。目前,即墨市企业提供最多的岗位是针织服装缝纫工,其次是车工、钳工、焊工等,而年轻劳动力热衷于学习微机、财会、文秘等,45岁以上人员因年龄较大且没有就业技能,也不符合企业要求,造成了结构性缺工和失业并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时间推移,矛盾呈扩大化趋势。80、90后逐渐成为就业的主力军,但其求职动因已由单纯的“挣钱型”转变为“生活型”,再择业时大多选择轻松、体面的工作,哪怕工资待遇再高也不愿去做一线操作工。

2.部分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文化缺失,导致常年缺工

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规章制度苛刻,管理方式刻板,缺少对职工的人性化管理,动辄克扣工资,加班加点现象时有发生,也影响了企业招工。有的企业只注重追求自身利益、精打细算,工资及福利待遇达不到求职者意愿,原先招聘过程中承诺的条件落实不到位;还有一些企业文化缺失,缺乏对员工的关爱,不注重企业文体娱乐设施建设和提高职工业余生活品质,对职工要求过分苛刻,甚至歧视,使职工感受不到关怀和温暖,缺乏企业归属感、成就感,造成员工劳动关系不稳定,招得进留不住,流动性很大。还有一些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跑路”现象时有发生。

3.大就业格局尚未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有待加强

就业是第一民生,促进就业是政府的第一责任。目前,一些部门认为就业、创业是人社部门的责任,与己无关,参与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就业格局。招商引资等部门偏重引进项目的GDP含量,尚未建立大项目就业预测评估机制;各镇偏重地方税收的增加,尚未建立对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统筹安排方案,如云路新能源、扬帆造船等项目,税收贡献较大,占用土地较多,但由于对职工技能水平要求较高,未做到项目边引进边组织辖区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导致项目投产后、本地劳动力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吸纳本土劳动力较少,这些项目对本地就业贡献率较低。

下一步工作建议

1.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积极出台新的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创业奖励等政策,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简化手续,为创业者提供快捷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创业培训内容和方法,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培训档次、培训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改善培训的效果。搞好培训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在现有四处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一处创业孵化基地和一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力争把中国(即墨)服装品牌孵化中心打造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使其成为培育大学生创业者成长的摇篮。发挥青岛创业大学即墨教学点的作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开展创业政策咨询,帮助其寻找合适的创业方法和路径。加强跟踪服务,通过跟踪了解创业者企业经营情况,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创业典型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论证、企业诊断、决策参考等服务,及时解决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对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企业落实创业带动就业岗位补贴等各项政策。

2.服务均等,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

积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完善功能、规范流程、强化服务、高效管理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对服务场所进行重新设计和提升改造,并充分利用青岛公共就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做到网络互连,实现了信息系统共享。投资建设新的即墨市人力资源市场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依托该市场积极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桥梁,举办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或专场招聘会,实现求职登记、招聘登记、职业指导、劳动维权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在温泉和蓝村分别建设了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人力资源市场和青岛蓝村技能人才市场,这些市场与已建成的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各镇形成“一刻钟”就业服务圈。继续举办“就业大篷车”乡村行活动,将企业缺工信息制作成大型广告牌,设计成“大篷车”,深入农村集市,进行流动宣传,把岗位信息送到农民家门口。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发布用工信息;创新招聘方式,开通公共就业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举办“微”招聘。

3.技能提升,助推劳动者就业

根据此次调查的劳动力培训意愿,以各类成人院校、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和经认定的民办职业学校为依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合格的农民,按照培训后就业情况,给予培训费和鉴定费补贴。同时,扩大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范围,对本市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其毕业后两年内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取得毕业证书和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就业的,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和鉴定费标准给予补贴。进一步围绕企业需求量大的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制鞋、食品、电子等主导产业以及餐饮服务、市场营销等三产行业的员工,广泛开展技能培训,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各类用工单位的需要和岗位要求,采取以需定培、以培供需、自主招生、定向输出、定岗就业的模式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良性技能人才成长机制。

4.发展家庭服务业,拉动就业

对家庭服务机构新招用本市城乡劳动者,符合条件的,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对家庭服务机构招用本市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另外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同时,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导向,广泛深入开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保姆、月嫂、护工、保洁等家庭服务技能培训为重点,引导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和鉴定考核,并予以补贴。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领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尊重家庭服务劳动,让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家庭服务工作。

5.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

完善“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目标考核”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在强化对各镇(街道、中心社区)就业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将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一并纳入就业目标考核内容,分解下达就业目标任务,定期通报情况,严格实行年度工作考核,确保促进就业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就业创业工作奖励制度,对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大、影响力强的创业典型和就业创业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和完善与大项目就业对接制度,发挥市直各部门的优势,加强部门联动,全力推进就业工作,使更多的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9.城乡就业情况分析 篇九

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汇报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按照省、**市、**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要求,以创建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市民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为着力点,按照“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的整体思路,打基础,抓根本,建精品,求实效,以政府组织、分级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综合整治、社会监督为保障,围绕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文明化、秩序化”的要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统一认识,加大宣传,营造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

一是全面发动,明确工作职责。为认真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制定下发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范围、内容、要求以及工作分工,对整治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分工,切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集中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车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在城区各沿街单位门口设置宣传牌,在全市范围内组成宣传组、出动宣传车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印制“倡议书”、“门前三包”明白纸10000余份,发放到了沿街各单位、经营门店。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情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是加强监督,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开通了公开举报电话,建立起了投诉、受理、处理、反馈的高速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在市电视台全面深入地宣传报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建文明城市、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的标准,宣传《市民文明公约》和《居民守则》,使广大群众树立了“爱我**,做文明市民”的意识,建文明城市、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在全市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浓厚氛围,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突出重点,精密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了城市综合管理。

一是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健全了城市管理网络,强化了城市管理,形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格局。二是切实加强了城市管理队伍建设,提倡优质、高效管理服务。建立了以城管执法大队为主体的城市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覆盖城市建成区。对城管人员全部集中培训,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大了监察装备投入,城管队伍硬件全部配备齐全,城管经费列入城建资金预算。

(二)搞好镇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搞好市区容貌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向基层延伸,搞好镇村容貌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是健全机构,成立队伍。在10处镇街区成立了城镇管理执法中队,配齐了专门人员,购置了执法装备。二是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大对镇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针对店外经营、违章占道、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堆乱占等现象,加大了整治力度,使镇村容貌得到明显改观。三是加大指导力度,推动镇村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定期到乡镇、街道检查指导综合整治工作,做到每半年检查一次,提升了城镇管理水平。

(三)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建筑。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严格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程序,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度。二是加大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清理力度。对城区主要街道两侧影响市容市貌的残墙断壁、乱搭棚厦、“城中村”乱搭乱建等违法建筑,依法进行了强制拆除。

(四)加强城市环境面貌综合整治,改善城市景观效果。一是加强了对户外广告的管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对城区户外广告进行了统一整治,使户外广告总量适宜、设置规范、牢固安全,与建筑物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下发了《**市城区户外广告设置暂行规定》,凡需建设更新户外广告的,均应向市城管部门提出申请及相关资料证明,并提交广告实景效果图,由城管、规划部门审查确定后,办理户外广告许可证方可施工。对影响城市容貌的广告牌匾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清理户外广告1000多个,规范门头牌匾600多块,没收落地灯箱80余个,城区主要道路的户外广告、门头牌匾基本规范完毕。

二是深入治理乱贴、乱画。加强对违法小广告专业保洁的监督力度,加强对违法小广告专业保洁队伍的管理,确保城区违法小广告销声匿迹。同时严厉打击乱涂违法小广告的行为,集中开展了打击制贩假证、乱涂乱画专项行动,有力地震慑了乱贴乱画、制贩假证等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了建筑工地管理。针对市区内建筑工地秩序混乱、施工不规范等问题,我们组织对城区内特别是主次干道两侧的建筑工地进行了彻底整顿。通过整治,主干道两侧的建筑工地达到了围挡规范、美观,地面不积水,车辆进出不污染路面的标准,使施工现场管理逐渐步入了正规化发展轨道。

(五)严格城市道路挖掘和占用管理,维护了城市道路秩序。

一是加强了城市道路挖掘管理,使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出台了《城市道路挖掘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城区道路禁止挖掘的时限;制定了道路挖掘公示制度。规定在编制年度城市建设计划时应征求各管线主管单位意见,将工程管线建设与城市道路建设纳入统一调度、综合平衡,解决了同一道路一年内多次开挖的问题。建立了严格的道路挖掘审批制度。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严格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将各类工程管线一次性集中铺设。并且制定了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5年内,大修后3年内不得挖掘的制度。引进**盈峰公司在城区实施城市弱电集约化建设项目。

二是规范摊贩和停车管理,解决了城市道路占用问题。编制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建设规划,为退路进厅、退路进场疏通了渠道。特别是车站附近和批发市场附近的出租车停放问题,做到了超前规划,统筹考虑,从根本上解决了各类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对市场、夜市、摊点、停车场进行集中设置。

(六)整治城市出入口道路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制定实施了绿线控制制度,保证了城市出入口道路两侧绿化建设管理质量。城管执法局、规划局、公路局和有关乡 镇、街道对城区出入口道路两侧违章建设、有碍观瞻建筑或设施进行了清理。

(七)加强居住小区整治,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一是抓好小区的综合整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严格监督、检查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力量对小区进行拉网式排查,找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小区综合整治方案,分步实施。对已形成规模的北苑、同新、实验、豫园、西苑、南苑等小区进行了重点整治。重点清理小区内乱搭乱建,解决小区道路环境脏、乱、差问题,绿化美化小区环境。通过整治,各小区基本达到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设广告、乱摆摊点现象;小区内设立了保洁专门人员,保证了小区内无乱扔垃圾现象,无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小区内绿化配套、管理到位、无枯死树木、绿篱、无断株。草坪无非季节性干枯黄,无违章占用、破坏绿地行为;小区内道路硬化平坦;排水设施完好,无污水外溢;公厕、垃圾筒、果皮箱配置齐全。二是抓好小区物业管理。积极推进小区建设,不断提高小区管理水平,使小区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强化领导,标本兼治,确保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地顺利进行,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相关的工作人员,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确保了城 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机制,长效整治。认真推行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对城区单位、村街落实了三包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量化考核。动员城区各单位和村街按照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要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二是明确责任,齐抓共管。为了确保整治活动进展顺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城乡容貌实际,明确工作分工,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量化考核,确保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实处。

三是加强领导,定期调度。始终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放在重要工作位置来抓,对每一个重大建设项目反复研究,寻求最佳实施方案,力争达到最佳效果,实行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拆迁改建目标责任状,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速度,并列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形成了得力的城市建设指挥体系和明确的责任目标体系。

上一篇:关于广泛开展公民诚信建设活动下一篇:医院财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