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动报道(精选19篇)
1.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略显寒意的春日,在这绿色的节日――植树节,湖南中心小学组织了爱绿、护绿活动。
,我校继“开心农场”之后又新开辟了一处荒地,栽种了85棵的果树苗。在这春暖花开之际,果树苗慢慢抽出了新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果树的培植过程中,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校在植树节这天,组织4-6年级学生每3人认养一棵果树,由队长为认养的果树苗配挂自制的标牌,并主动承担为果树苗拣落叶、除杂草及养护绿化等事宜。从而令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果树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学校增添绿色,美化家乡环境的目的。
[小学生植树节活动报道]
2.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二
曝光“小学生情书”, 这不是第一次。一家广东媒体报道, 安徽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李老师也没收了一封情书, 因“情书”中有一句“你根本就不爱我”而“轰动”。各式各样的学生情书, 时不时就会在媒体上露露脸并引发一阵热议。这些“情书”是真是假, 有时很难判断。媒体对其所报道的新闻具有核实责任, 刊发就意味着其要承担失实之责。不知道热衷于刊发此类情书的媒体, 是否做到了“客观报道事实”?
退一步说, 如果“情书”是真实的, 它又该不该公之于众?当个人的私密信件被随意公开并成为其他人的笑料和谈资时, 对当事孩子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没收”信件的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将其公开的, 他 (她) 具有这样的监护权利和曝光隐私的授权吗?如果爆料者因此拿到了媒体的“爆料奖励”, 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媒体也许会说, 公开孩子的“情书”, 除了让受众感到“现在的孩子真了不得, 早熟得让人惊讶”之外, 还可以反思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如, 3岁半的孩子要妈妈给漂亮的女同学代写情书, 称要给对方“买房”, 这不正是高房价下社会问题的折射吗?推动社会改进, 不正是“童年无忌”带给舆论的正能量吗?
“小学生写情书”值得关注和探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 相比于成年人, 他们的隐私更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接受新闻的时候, 受众一般都有好奇心, 这也是很多新闻得以引起轰动的原因。但如果媒体仅仅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满足成年人的好奇心, 就公开孩子们的“情书”, 至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人人都是爆料者的网络传播时代, 须更加重视围观的道德。相比于“热闹非凡”的自媒体, 大众传媒更需要坚守责任和品格, 不能以猎奇的态度窥探孩子的隐私, 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话语, 可能只是“有口无心”, 不该被随意放大。
对于涉及个人 (尤其是未成年人) 隐私的爆料, 媒体不能来者不拒, 要有所选择, 谨慎报道。尽管公开的情书中, 抹去了孩子的名字, 但将“情书”完整呈现, 并拍照为证, 已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发现新闻线索、发掘社会话题固然重要, 但是, 考虑和照顾当事孩子的感受, 尊重他们的意愿, 不为吸引眼球而炒作, 是媒体更重要的“围观道德”。
3.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 篇三
一、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满足儿童阅读需要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教学理念认为,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的阅读态度,满足多样的阅读需求,尊重独特的阅读心理,才能实现这种对话。
小学生处于6到12岁的儿童期,正值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生在阅读中,对文字符号的理解思考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动作,要通过情感体验、直接经验才能内化从阅读中获取的间接经验。因此,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就要把阅读生活引进课堂,整合多元化的阅读内容和立体化的阅读媒体,实现阅读理解标准的多层次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阅读需要,使课堂阅读活动成为小学生学习阅读、发挥创造潜能、培养语文素养、发展完善自我的生命活动。
二、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开发儿童创造潜能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外部语言内化为内部言语,再由内部言语外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是人们言语伴随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新问题,培养新兴趣,建构新意义,满足新需要,发现新潜能。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多元化阅读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教学做合一”的阅读生活中将文本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将文字符号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将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与生活的积累扩展结合起来。教师与学生通过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开拓多元的阅读内容,让阅读适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与多元表达,从中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三、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促进儿童健康人格发展
在多元阅读活动,实现阅读目标学习化、阅读内容立体化、阅读活动生活化、阅读理解标准层次化、阅读理解表现形式多样化、阅读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1. 阅读目标学习化。教师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把课堂阅读的辅导目标转变成自己阅读的学习目标。可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课文、课时的学习要求,设计共同的阅读学习目标,也允许学生根据个体的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感兴趣的内容等设计个性化学习目标,从中激发阅读动机。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关注目标生成,引导学生体会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从中学习自我选择与自我定向阅读。
2. 阅读内容立体化。将课本阅读与儿童的课外阅读相结合,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以一篇带多篇,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阅读需要。将文本阅读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拓展阅读内容,满足儿童阅读生活的需要。将文字阅读、多媒体语言阅读(如音像、图画、音乐等)和社会交往语言阅读(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 相结合,立体整合各阅读媒体,满足儿童多感官阅读的需要。
3. 阅读活动生活化。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阅读经验,在阅读文本中进行文本对话,展开文本阅读交流,设计多元化阅读活动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积累生活又在体验生活中阅读、想象、感悟、运用、积累语言文字,实现“亲知”上“接枝”。
4. 阅读理解标准层次化。教师要重视儿童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关注儿童阅读理解的生成,包容其理解的差异性,尊重其理解的独特性,鼓励其理解的创造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建构意义、创造意义。
5. 阅读理解表现形式多样化。允许学生以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对阅读的理解,可用朗读,也可用复述、评析、批注,还可用手势、绘画、音乐、舞蹈演示、作品表演等表达自己阅读的体会及感受。
6. 阅读评价多元化。重视培养学生多感官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运用各种媒体阅读的能力以及创造性阅读与合作阅读的能力。同时,进行激励性和反愦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通过评价活动促使阅读进步。
4.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四
原来,在霜天红叶、金秋送爽的季节里,学校举行了秋季采摘活动。活动当天望着陆续离开校园的大巴车,望着窗外的花草树木,幻想着果园丰收的美景和等待着我们的水果梨,我心头涌起一丝兴奋和期盼。不久后,实践基地到了,我带着满脑子的幻想走了进去,这里的树上挂满了风铃,它们迎着秋风,真是美不胜收啊!
老师下令,可以采摘了。大家脱去一天的疲惫,换好精气神,大步走进果园,围着果树挑选着那个与自己十分有缘的果梨。后来,热爱观察的同学们发现了一点:长在高处的果梨大,长在低处的果梨小。知道这点后,大家为了找到心仪的果子,真是各出奇招:你看,张子涵为了摘高处的果梨,将手中的袋子扔在一边,弯下腿,然后如兔子般猛得一跳,抬起胳膊顺势将树顶上那颗红着脸、微笑着的梨姑娘解救下来,说:“你们快看这个梨又大又红,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摘下来呢!”我们看着她那被晒的绯红的脸和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便知她的努力和付出,我们都夸她真厉害。
再看白存一和胡晨,白存一将胡晨抱起来,下面的白存一脸憋得通红,胡晨也拉长脖子将手伸向那两个红色的大苹果梨,两人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摘下来后,两个人一人一个大果梨,都十分开心。果然,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咦!万小军他因为袋子重,直不起腰来,他的好兄弟不知从哪里找了一根长长的棍子,然后将装满梨的两个大袋子挂在上面,两人挑起扁担来,他们可真聪明呀!
也有同学馋的直流口水,迫不及待地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湿巾,将手中的梨胡乱一擦,猛地咬上一口,“嘎吱!”清脆的声音传入耳蜗,甘甜的汁水流进肺腑,香味儿进入鼻腔,解除了暴晒的口渴。不一会儿,一个梨就吃完了。紧接着,拿出第二个,第三个……
5.大兴小学扫墓活动报道 篇五
4月4日上午,我校组织了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学生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少先大队辅导员陈太忠、校长王俊先后发表了讲话,两位老师指出了此次活动的意义,提出我们应当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家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的好学生。学生代表叶小宇代表全体学生做了表态发言。
紧接着,在场的同学在少先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做了庄严的宣誓并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以及在革命烈士的墓前鞠躬默哀以寄托我们深深的哀思。整个过程朴素庄严、肃然有序,大家都被烈士的那种为了国家为了人名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激发了同学们立志勤奋读书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使大家牢牢树立了爱国之心,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6.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六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父母未来的希望,为了给辖区的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一直是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5月31日下午,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田寮社区党委在田寮小学开展了以“我的快乐,我做主”为主题的庆“六一”趣味游园活动。此次游园活动有社区领导班组、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共10余人参加。
此次活动以班为单位,开设了10多个丰富多彩的游戏项目:有考眼力的夹玻璃珠,考协调能力的套圈、贴鼻子和垫乒乓球共等项目。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每个游戏项目前人头涌动,排起长龙。趣味横生的游园活动让同学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孩子们纷纷表示,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更懂得了团结协作的意义。
圆圆的弹珠,彩虹的色彩,光滑的身子,这是一次对自己筷功的巨大挑战
看着地板上的丰富的礼品一时还真想不出以哪个为目标好
看着手上的鼻子你下一刻将归何处
这可是一次对自己协调能力的挑战
7.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篇七
一、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经验
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个环节。“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就是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引领、组织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的过程中,强化数学问题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思维经验,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1.夯实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经验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问题应该既是学生真正有疑问、感到困惑的问题,又具有数学思考的价值,它存在于“学生现在在哪里”和“学生能够到哪里”的区间之中。实际上,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1)唤醒经验“,领着”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强烈愿望。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开始,教师设计了“投飞镖”活动,标靶的外圈6环,中圈8环,内圈10环,3名同学每人投掷1次,可能会有多少种结果?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马上发现了可能有4种情况:10环、8环、6环、0环。接着,开始第二轮投掷,还是刚才的3名同学,每人投掷2次,在投中的情况下一共会有多少种情况?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唤醒了已有的经验———四年级学习过的搭配规律,同时也对投中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零散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节课学习的“一一列举”策略产生了需求,“怎样进行一一列举?”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2)摸透心理“,顺着”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具有典型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摸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挑衅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产生一些“争议”,在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开始,教师设计了“抽奖”活动:一次摸2个球,同色你赢,奖励5元奖品,异色你输,付5元摸奖费。如果是你,你会去试试吗?四年级的学生对概率有一定的直觉经验,但是这种直觉经验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在开始时学生就呈现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可以试一试;另一种是不了解摸奖的情况不能试。 对于这样的“争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是我们应该采纳的意见?为什么呢?帮助学生认识到 “不完整信息”(没有告诉我们摸奖球的数量)对于这个活动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主动质疑和追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呢?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切入教学主题, 同时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了核心数学问题,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把握生成“,逼着”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实际教学中教师教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和想法,迅速聚焦并重组,“逼着”学生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一课开始,出示 “一杯水的量大约有多少?”的现实问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大约250克”的重量估计,接着追问:能用毫升来表示吗?这杯水有多少毫升呢?这时学生提出需要了解“1毫升有多少”,教师迅速用量杯展示“1毫升”的水。学生新的疑问又产生了:用毫升来估计一杯水的量,该怎么办呢?接下来需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这样,在学生生成的问题中,教师迅速把握住了“1毫升有多少”这一核心问题,进而在下面的教学中“逼着”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逐步发现10毫升、20毫升、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的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为进一步认识“毫升”建立正确的数学直观。
2.理清分析和把握数学问题的经验
在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和列表等活动分析和把握数学问题的逻辑关系,大胆猜测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合情推理的主要方式是归纳和类比, 归纳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类比则是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出与其相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经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或者类比提出猜想,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1)归纳猜想,在“留白”中洞悉问题特征
学生分析问题往往容易受到“前经验”的干扰, 所以在进行归纳猜想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误判”。对此,教师应该在表明同意与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留白”,试着建议学生去展开分析,找一找可以确信的依据,只有这样归纳猜想的过程才能充分体现思维的含量。例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在学生分析倍数关系的替换时,能够较快地发现替换后,杯子个数变了,果汁的总量没有改变。随后在分析相差关系时,很多学生受“前经验”的影响,出现了暂时性的分析“困难”,教师没有急于评价,也没有暗示方法, 而是耐心地让学生再在稿纸上画一画,同时小组讨论:替换时(“大杯换小杯”或者“小杯换大杯”)是怎样换的?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与前面的替换是一样的吗?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辩一辩的过程中逐渐弄清了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的异同,进一步明确了 “把两种未知量转化为一种未知量”的难点,感受了 “化归”的数学思想。
(2)类比猜想,在“思辨”中理清问题脉络
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其结果具有或然性,是否正确需要经过严格的证明或实践检验。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分析要让学生经历 “思辨”的价值诉求,从中梳理问题的脉络,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学生在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后,利用整数乘法计算快速、有序、没有遗漏地找到了36的因数。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找出3的倍数,教师适时追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快速回忆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以及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思维活跃了,探究的欲望自然产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辨中,学生会做出猜想:整数(0除外)和3相乘所得的数是3的倍数。对于这个猜想, 教师马上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操作、验证,逐步有序地找到100以内3的倍数。
3.完善验证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在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中,学生提出猜想后,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演绎证明此猜想为真;或者寻找反例说明此猜想为假,并且进一步修正或者否定此猜想。从演绎证明和举反例两个方向上去逐步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演绎证明,在“逻辑”中校正思维方向
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它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 、 一贯性,它最典型 、 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 除了传统的培养演绎推理能力的一些 “ 三段论 ” 判断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新形式,丰富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途径 。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 “ 三位数乘两位数 ” 一课时, 教师设计这样的一组题(如下图),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
先请学生观察竖式一,自己尝试推理。推理一: 看尾数,因为6×8=48,积的个位上的数是8,现在个位上的数是4,所以竖式错误。推理二:估算1,因为398 >300,26 >20,300 ×20=6000,398 ×26 >6000, 而积现在是3184,所以竖式计算错误;估算2,因为398≈400,26≈30,所以400×30≈12000。现在积是3184,所以竖式错误。这时,教师再出示竖式二,让学生找出竖式中存在的错误:用十位上的2×398,要注意积的数位对齐。最后呈现竖式三,小结计算方法, 强调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关注整体,从整体(估算)中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在局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正反兼施,切实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2)寻找反例,在“质疑”中完善认知结构
举反例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揭示猜想中的不合理部分,有助于对猜想的修正和继续证明。因此,我们要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学会 “质疑”,寻找反例,不断对猜想或者结论进行剖析, 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一课,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认识到教材中“间隔排列” 的规律后,教师没有马上进行小结,而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圆片,按照间隔排列的规律排列, 如果要摆10个正方形,圆片最少需要多少个?最多需要多少个?在学生充分动手摆一摆后,教师让学生呈现与教材中“间隔排列”规律(两端都是正方形)不一样的情况:(1)两端都是圆片(圆片11个),(2)两端不同(圆片10个),(3)摆成封闭图形(圆形)。最后,展示生活中“间隔排列”的现象,再小结“间隔排列”的规律。这里虽然没有让学生寻找反例(主要考虑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间隔排列”(植树问题)的规律,丰富了规律的外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经历数学活动的阶段中累积实践经验
史宁中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者间接经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大致需要经过经历、内化、概括和迁移的思维过程,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相应地处于模仿、思辨、 模型和实质四个层次。对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联想、概括总结和迁移应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水平,积累各种实践性经验,建立一定的数学直观。
1.模仿阶段,在“观察”中累积直接经验
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起始阶段,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数学观察。数学学习中的观察是有意识地对数和形(平面和立体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进行感知,获得事物表象的认知活动。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特征,教师适时让学生小组内互相指指说说。接下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已经有研究长方体特征的“经验”,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自己研究,并且填在作业纸上。学生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不仅用眼观察,还能用尺子量,这样在操作中感知了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思辨阶段,在“抽象”中重组认知经验
当学生在数学观察基础上,对数学知识技能有了初步的认知后,需要对头脑中已存事物的表象重新组合、再加工,也就是抽象出事物的共性特征,包含“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两个重要方面。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观察认识圆柱的特征后,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制作圆柱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如何准确把握圆柱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长方形的长之间的关系,二者如果能够切合,那么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就能够顺利连接起来,反之则不行。这时,引导学生思辨交流,准确找到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数学活动,很好地实现了认知经验的重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模型阶段,在“概括”中凝练间接经验
学生亲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取的数学经验是直接经验,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是面对抽象程度高、应用程度广的间接经验。为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在获取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与之相似或者同类的间接经验,概括出数学模型,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数学化”的知识经验。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师设计了如下一些实际问题:苹果的总重量÷筐数 = 平均每筐苹果的重量,投篮投中的总数÷人数 = 平均每人投中的数量……在相关生活实例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出数量关系的共同点,形成总数÷份数 = 平均数的数学模型。并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渐感悟到: 移多补少的策略主要用于解决几个小数据的实际问题;而对多个较大数据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使用总数÷份数 = 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更简便。
4.实质阶段,在“迁移”中验证知识经验
尝试迁移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应用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进行知识迁移,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全面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完比例知识后,教师设计了“测量物体及影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测量学校里4棵大树的树干高度,接着测量在同一时间段每棵大树影子的长度,做好记录。然后利用学过的比例知识计算同一时间段树高和影长的比值,运用这个比值和影长来估测学校里其他大树的高度,最后再实际验证估测的结果。整个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在迁移运用知识经验的同时,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抽象,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个性化的直接经验;通过推理,验证更多的猜想,积累正确思考问题的经验;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最终建立更高层次的数学直观,形成数学逻辑经验,实现2011版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8.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八
一、为获取感性经验,设计操作活动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从而积累感性经验。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锥这样的积木块上面的面是什么样子,并“摸一摸”,初步感知相应图形的特点,为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做好准备;“画一画”让学生从立体图形上获得平面图形,感受体和面的联系,初步经历由具体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分一分”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类、交流,说明分类的理由及图形的不同点,直观感知各类图形的特点,形成各类图形的表象,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是认识各类图形名称、形成不同图形概念的直接基础。
二、为获得认识或验证数学知识的经验,设计探究活动
数学活动经验不是靠老师直接传递给学生的,也不是学生参与活动就能立即达到的,而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不断形成。学习苏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数表”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安排学生自己整理:横着看,竖着看,引导学生读数感知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是从学习目标的全面实现来安排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发现新知识,感受规律发现的方法与过程,积累相应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为提升策略性经验,设计反思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只要学生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一个数学活动经验相对丰富并且善于反思的学生,他的数学直觉、数学感受力必然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增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初经验”进行自我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获得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将低层次的活动经验进行提升,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并逐步生成新的经验。比如苏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需要比赛多少场?”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结果我观察到这样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
1.小组中4个人分别代表4支球队,两支球队比赛一场就用两个人握一下手的方式表示,记下握手的总次数,这就是比赛的场数。
2.用4个点表示4支球队,两个队之间比赛一场,就在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数出右图中线段的条数,就是比赛的场数。
3.3+2+1=6(场)
4.4×(4-1)÷2=6(场)
应该说,第2、3、4种方法都将比赛的场数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反思,学生都认为第4种最简化,并由第4种方法归纳出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设有N支球队进行循环赛,则比赛的场数=N×(N-1)÷2。学生通过反思活动,得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策略性经验。
9.寅北小学清明扫墓活动报道文档 篇九
——启东市寅北小学清明扫墓活动报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籍此清明到来之际,寅北小学以清明节为契机,开展“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继承发扬先烈遗志,初步养成艰苦奋斗、长大后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2013年4月1日上午,我校组织全校师生,怀着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革命英雄纪念碑前。首先,由学生代表向烈士敬献花圈;接着,孩子们一个个面带严肃而恭敬的表情,向革命烈士纪念碑默哀致敬,缅怀先烈;然后,由沈云斌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他父亲沈士康烈士的光荣事迹,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最后,沈校长就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讲话。活动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结束。
10.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十
自我校大家访活动启动以来,级组教师积极行动,在“暑期教师大家访活动”的基础上,再次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此项工作。
此次活动中,教师本着“走进学生家庭
温暖学生心灵”的宗旨。向家长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成绩,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指导家长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同时,教师对家访情况做了详细的记录,进行认真调研,填写家访日记,并将家访过程中的感人经历以多种方式记录下来。
11.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 小学生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相关背景
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公式等基础性数学技能可以统称为数学的基础知识。而数学中所包括的抽象思想、数学推导过程中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可以统称为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基本思想贯穿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共同体现。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思想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数学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于数学的学习效率,由于数学基本活动具有独立性与个人特色性,所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了学习主体的个人学习经历、体验、探索等思想感情。基于此,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把其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来开展。一方面,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本身是一个隐性的渗透过程中,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学习思维过程中的升级,体现在提高数学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二、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一)层次递进推动小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如在进行面积计算时,由于面积就是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不同的面积所使用的单位却是统一的,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等。即如果要去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也就是去计算一个平面图形拥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就意味着,当要去计算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长方形面积时,就是需要计算出这个长方形拥有多少个平方厘米个数。
从计算图形面积到计算一个图形拥有多少面积单位,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层次递进来推动小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
第一层基本活动经验,感官层次活动让学生看见要求解的长方形,并让其猜测面积大小。
第二层基本活动经验,实践层次活动:让学生用相关的工具或者教具来度量长方形,并确认长方形面积,即感知长方形所拥有的面积单位个数。
第三层基本活动经验,考察验证活动:在以上两个活动之后,通过归纳总结来理解长方形形状与其面积的关系,并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活动经验都是让小学生在试求解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理解面积单位与图形间的关系。在小学生今后的求学道路上,还会遇到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题目,当学生在求平面图形面积时有了面积单位的概念后,遇到此类题目,也就能很快地理解并试求解。学生也得以再次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活动经验来处理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就养成了感官判断、实践求解、验证归纳的正确思维方法。
(二)因地制宜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因地制宜包括了对环境与教学条件的适应性,也囊括了对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如在量长度与角度时,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更直观地体验。一般来说,教材与教具上都已经有相关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但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教师应尽力去拓展教学范围与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测量,如测量教室里的角度、测量学校走廊、花园等角度,还可以提升难度,让学生使用现有的工具测出教学楼的高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让实践更有效率。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统一配备一套米尺、一个量角器与一条绳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出指导性意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自己思索,也可以找书本,翻资料。在实践中,有一个小组在观察楼层高度分布后,决定先画一个草图,再用绳子绑住橡皮从二楼垂下来,以此得到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楼层数量得出教学楼高度。另一个小组则先从教学楼侧面量出高楼影子的长度,并结合当时太阳的高度通过计算来得出教学楼的高度。当然,还有小组直接在教学楼墙壁上找到了建设铭牌,看见了所标示的教学楼高度。不论是哪种方法,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的,哪怕是直接看到标高的那一组。这也就意味着,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去找到答案,积累经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是正当的,就无需计较学生所使用的方法。
(三)鼓励创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所以在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注重让学生开拓思维,鼓励创新,激发学生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了解教材中是怎么去计算圆的周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印象,可以适当提问,如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算,这样算有没有缺点等等。接下来,让学生把身边的圆形物拿出来试着自己计算圆的周长。由于学生周边物品都是小件,如瓶盖、硬币等,都可以用软尺直接量出其周长。如果没有软尺,学生可以用圆形物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进而得出圆形物的周长。
经过统计与分析,学生会发现所有量得的周长与其本身直径间的关系都有着规律。教师此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教材中提到的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径一而周三”的记载阅读一遍,并让学生了解何为“割圆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再研习一次祖冲之的圆周率就能深刻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在这样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最初要求学生计算圆周长时,就应让学生尽量使用与书上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周长,学生通常会直接测量,教师在学生测量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在不同数学家使用的不同计算方法间逐渐领会到创新与解法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重视对学生实践与思维的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践问题的能力,动手又动脑,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云.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如何走出纸上谈兵[J].科普童话,2014(21).
[2]马瑞娟.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设计研究[D].渤海大学,2014.
12.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十二
摄影展示活动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各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4万多所学校的近90余万幅作品,共有210多万人参与作品网上投票,累积投票数超过580万张。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和100名优秀奖。同时还评出100名优秀辅导教师奖、100名团队奖和100名优秀组织奖。这些优秀作品将在全国小学进行展示。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是要组织好青少年体育活动和赛事、上好体育课,还承担着素质教育突破口的重要任务,要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向全社会普及正确的体育价值观。5年来,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刁铁民介绍说,开展本次“好娃娃摄影展示活动”,是希望通过学生自己拍摄身边的体育活动,真实反映当代小学生的日常体育生活及阳光体育在基层学生中的普及情况,同时让小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体验体育文化精神,大力营造浓郁的阳光体育校园氛围。活动期间,学生纷纷拿起相机,走出教室,拍下了多彩的运动瞬间,作品散发着浓浓的校园气息,涵盖了校内外阳光体育的方方面面。
13.学生暑期活动方案-活动方案 篇十三
一、活动主题:
队旗飘飘 火红一“夏”
二、活动时间:
7月-8月
三、参加对象
全校少先队员
四、活动内容
(一)活力一“夏”
活动对象:1—5年级。
在暑假里应每天锻炼,在运动中强健身体,收获快乐。
推荐项目:
(1)每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附近学校、公园散步,或者在家里跳绳、练习仰卧起坐等,也可以与长辈们一起举行一次家庭运动会,兵兵球、羽毛球、跑步、棋类、跳绳、踢毽子等。
(2)观看今年暑期伦敦奥运会,为中国运动员加油。
(二)书香一“夏”
活动对象:1—5年级。
1.认真完成作业:要合理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假期作业,不拖拉、不抄袭,并完成家长布置的适量作业。
2.多看有益书籍: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长见识。
(三)感恩一“夏”
活动对象:1—5年级。
活动要求:
14.小学生活动作文 篇十四
中午,竞选开始了,首先是竞选人做自我介绍,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参加竞选的同学也都精心准备了演讲词,有的还做了精美的演示文稿,他们上台敬队礼,下台也敬队礼,显得庄重严肃,每一位竞选人演讲结束,都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竞选同学的尊重。
接着,开始投票选举,班主任请两位同学唱票、计票,她亲自监票。过了不久, 七位中队委员名额已经产生5位,还有二个名额由于票数未满半数需要再选一次,随后又举行了二轮竞选,台下同学既兴奋又紧张,好像自己在参加竞选一样。最后,终于产生了7位中队委员,全班同学鼓掌通过。
15.如何让小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篇十五
一、教师要发挥民主的教学作风
传统的同步教学使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 独霸课堂, 一讲到底, 禁止学生在教师讲课时提问打岔, 教师的观点、教参的答案, 就是权威性的唯一结论。教师的千启百引, 都是为了把学生引入早就设好的问题中, 评价标准只求相同, 不许有异, 只重结果, 不求思维过程。可以说这种教育只是将一个个活泼好动的“小老虎”从小就引入“牢笼” (现成答案) , “驯养”为温顺、驯良的“小猫”。当这种“猫式虎”长大成人回归自然 (社会) 时, 已经失去“百兽之王”的天性而无法求生, 更不用说创造、创新了。民主的教学法则是学生自主下的自我探究, 求知教育, 在课堂中的主要活动是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师生完全平等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敞开思想, 民主讨论, 共同切磋, 研讨争论, 互相交流, 相互启发、点拨, 这就构成了一种教学信息的立体交叉, 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网络, 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这种课堂氛围中, 我一直坚持运用“一题多解, 一事多写”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那些“顽皮”“淘气”“性格固执”的学生, 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精神与创造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活动外在的表现是知识层面的传授, 内在的表现是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的教师很注重这方面, 和学生相处友好, 大家彼此就像朋友。师生之间融洽关系促使了两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统一在学习的共同体中, 教师的教学能被学生接受, 学生愿意接受教育, 听得进去教师的话, 教学活动处在良性互动过程中, 教和学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境界。反之, 如果教师忽视了和学生的人际交往, 只是单纯为了教知识而教学生, 这种教育是冷冰冰的, 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 一张权威、严肃的面孔, 动辄对学生进行批评呵责, 对学生没有耐心、爱心, 甚至用体罚和变相的体罚对待学生。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是敬而远之、望而生畏, 心理上没有安全感, 看见教师就紧张, 不能用放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学习, 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学不进去, 学习效果差, 教师辛苦的教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教育的根源, 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此, 我们要按照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了解学生,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给予学生激励评价
激励是一种教学评价方式, 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奖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实物的奖励, 如在期末考试时, 如果学生考试提前了十名就奖励文具盒, 第一名奖励书包;平时表现好的同学奖励小红花等。精神奖励是让学生有被认可的的感受,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调整心态, 有精神上的满足, 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这是最高层次的激励。
语言激励属于精神奖励, 但怎么能激励到点子上呢?怎样提高教师评价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 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激励, 教师要用激励的语言, 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比如, 你回答的声音很响亮、真聪明、写的字很漂亮等。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 即便遇到困难, 也不会退缩, 因为教师是信任自己的。教师在激励学生时, 一定要发自内心, 不能敷衍学生, 那样学生会感到“意犹未尽”, 感到失望, 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语言激励的同时, 可以辅以体态语言, 竖起大拇指来表扬学生, 拍拍学生的肩膀等, 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瞬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心田涌进一股暖流。例如, 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我就会走上前去, 称赞说:“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真了不起呀!”。激励尤其是对促进后进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效果。后进生在学习上往往有自卑感, 因为自己总是学不好比较怯懦, 课堂上不愿回答教师的提问, 不积极参与讨论, 生怕自己说错了会被取笑。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让学生感觉自己也是好样的。
激励学生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 将该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有时候看起来似乎什么长处都没有, 但教师只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关心他们, 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将其发扬广大, 迁移到学习上。当然, 这里要确保教师所发现的闪光点是准确的, 对该类学生提供的帮助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学生如何学, 学得是否与效取决于教师的教。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 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互相作用和促进, 如果有一个环节的设计不合理, 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 影响下一步的学习, 因此, 教师要能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在课堂上感染学生, 提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感性认知规律, 把抽象的文字和说教变得感性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要有个性特征, 生动、形象、幽默, 语调抑扬顿挫, 不能直白的讲解, 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 如同一杯白开水。巧妙的设计教学方法, 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师还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工具, 弥补课堂板书教学的单一性, 比如挂图、多媒体、事物等, 给予学生新鲜感, 促进探究活力。
16.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浅议 篇十六
提纲:
一、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
二、正确认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四、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后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实践 综合活动 自主 合作 探究 创新
受传统的知识观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学问性的知识最具有价值,从而将其绝对化。较少关注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与社会生活的隔离。另一方面,因过于强调知识的专门化,只注重某一学科中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较少关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性和统整性,结果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这些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
一、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认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应体现在努力创设和营造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采用议、演、画、唱等形式,以活动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语文素养,进行交流与探究。
语文实践活动是对片面强调知识掌握、忽略情感价值的反思,是对教育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是对封闭性学习的调整,它通过趣味浓、涵盖广、活动效度大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直观的操作,并由此产生交际需要,基于此,实践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目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意义。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主要是注重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解放兴趣”为核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考虑,都应该积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尝试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四、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如做一些小制作,像五册的《做贺卡、送贺卡》,小制作时,可先按照书中所说,请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先做,进行经验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其他同学照着做,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已经做过的同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发明创造,也可当评判员进行评价。不管制作的实物是否精美好看,教师都应该鼓励每位同学,只要他们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就行。
2、整合教材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们发现秋天的变化,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并将采集来的物品进行归类;语文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优美的课文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果实的变化中学生认识了表示颜色的“黄、绿、红、金”等生字词,在介绍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美术课上,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用树叶、花朵、种子贴画,画自己喜欢的树叶,用秋天的物品制作装饰品……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依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容忽视的丰厚资源,教师应依据儿童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我们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教育行为,尽快突破课堂的界限,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涉猎教材外的广阔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法》 主编张行涛、周卫勇,开明出版社,2003.11
[4] 《教育的智慧》主编林崇德2004.5
17.小学生活动方案 篇十七
主要内容包括:“七巧科技”系列活动、学生信息技术现场比赛、科技创新大赛、“头脑思维挑战赛”、科技进班级等五大系列活动。
希望各班根据本活动方案,积极宣传,精心组织,认真选拔,确保本届科技节活动圆满成功。
活动项目:
(一)“七巧科技”系列活动
1.“智力七巧板组合与分解”竞赛
负责人:丛万年(一校区)、吴思思(二校区)、项慧霞(三校区)
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每班2—5人。
参赛时间:11月7日
比赛地点:各校区实验室
竞赛形式: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以现场完成试卷的形式进行,自带“智力七巧板”、“美画板”、七巧板专用画板、铅笔、橡皮擦,不可带资料。
2.“智力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作品评比
负责人:吴洁月、张聪荣(一校区)、汪海波(二校区)、陈晓(三校区)
参赛要求:以“遥望星空,探索宇宙”为主题,倡导青少年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想象,激发对宇宙无限遐想与探寻的热情,利用智力七巧板为主道具设计主题画面。
个人、团体多副组合图案创新作品可将作品拍成照片衬在50cmx38cm纸上,可以配上颜色、背景等;在作品背面注明作者、作品名称、由多少副七巧板组成;同时附上200字左右的说明。
作品必须原创,如若发现抄袭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每班推荐1—3幅作品。
18.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十八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1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能够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_天。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我们供给了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在开展“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之前,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经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学校还利用周一朝会、学校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
二、开展了“端午节、离骚颂、爱国心、民族情”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一样形式的诵读活动。经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料
(一)、五、六年级各中队开展了“屈原诗歌颂”、“我心中的屈原”演讲等多种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
经过这些活动,我们让学生懂得了: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是因为他投江自杀,而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应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而起身抗争,始终坚持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清白。并且透过屈原,让他们看到,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屈原。这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孩子们经过参与这次活动,真正懂得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
(二)、三、四年级各中队开展了“传统节日故事大家讲”活动
各中队利用班会、阅读课等时间,在班上举办故事会。有的中队辅导员大胆启用了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班干部的职能,锻炼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组织策划的本事。孩子们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他们精心组织策划、准备着,把“屈原故事知多少”知识竞赛开展得有模有样,还把同学们精心制作、准备的小巧手工作品颁发给知识竞赛中的佼佼者,我觉得孩子们真能干!
(三)、一、二年级开展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趣味而有意义的活动
这些孩子年龄虽偏小,但在经验丰富十足的辅导员们的耐心组织和引导下,“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班辅导员还根据本班实际,让孩子们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比赛活动。该活动让孩子们在动口、动手等趣味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十分棒!
四、开展了全校安全、卫生运动
由于天气炎热,我校在朝会、各班(队)会广泛开展了安全、卫生健康知识宣传,不准学生私自下河堰洗澡,不准未经家长许可而私自离家出走、到同学家串门、玩耍,还异常强调,要求家长在节假日注意学生校外安全及个人卫生。另外还普及了日常卫生保健知识,从科学角度为全校学生讲解了悬白艾等端午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讲礼貌、讲科学、讲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校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教师有职责去弘扬传统文化,而这个职责,就赋予给我们下一代,让我们从传统节庆日教育做起,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2
端午节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由于托班幼儿年龄较小,为了能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结合我园的传统节日教育的精神,我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共度端午,扬民族正气”的主题活动,在大力宣传端午传统习俗和卫生常识中我们的幼儿过了一个“礼貌、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本次活动经过家园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环境布置
主题墙:挂满粽叶包成的小粽子、香包、彩蛋等使教室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二、教学活动
由于托班年龄较小的特点,我们经过故事、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爱国者屈原以及粽子、香包等风俗的来历。
三、家园互动
在活动期间家长都能够进取配合工作,如带来了粽叶、蛋袋子、彩蛋、艾叶等等。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主要目的能够让幼儿从小了解国家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培养我们的幼儿过一个“礼貌、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3
端午节活动总结端午节为我校供给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利用学生对过节的兴趣,不仅仅能激发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以及正在构成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情,还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
一、端午节的活动我们侧重于“溯”源。从三个环节展开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1、师生互动墙报。经过教室整个的外墙布置,以小报、手工制作、绘画作品等形式反映师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体会与成果。
2、师生互动演出。队会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再现了屈原投江的一段历史文化,师生们被屈原身上那股民族的正义感和浓浓的爱国情所折服,全场深情地吟颂起怀念屈原的诗词。我们尝试以时装表演和舞蹈的形式向师生展示了端午节的时令食物、物品文化和民间主要活动,在齐心协力擂鼓接龙、赛龙舟的演绎中师生们感悟昂扬向上、齐心协力的中国精神。
3、师生互动活动。端午节的活动室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单杠,有粽子制作室、时令饰品制作室等,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有的学会了制作粽子、有的会做香袋、有的会编蛋网、有的会做菱角,有的学会一段武术操、有的还明白了与一些节日习俗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从而较好的体现了我们的活动主旨:全员参与,共同体验、各有收获。
二、在实践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学校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
1、学校生活生动起来了。节庆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仪式和形式、我们还加强了节庆教育后续工作的研究,如建立了家校跟踪联系卡,学校社区活动联系单、反映了学校在教育学生工程中的独具匠心,全方位勾画出孩子天地的纯真、烂漫、生动、富有情趣,每次活动后的照片、班级交流展示等资料,往往又构成了是学校橱窗最美的风景线,让学生为自我的表现喝彩,这一切恰恰构成一团浓郁的学校文化气息,焕发生命的灵动,令学校生动起来。而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教育资料丰富起来。教师们对“空洞的说教”的认识深刻了。就事论事的教育、言而无物的纸上谈兵就是空洞的说教。节庆教育实践使教师们觉得言之有物,和学生说的话题多了、话题广了,了解学生更生动了,师生间的情义更浓了,和学生交流的基础更扎实了,因而也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3、学生参与的意识强了。学生不仅仅对于节庆活动,倾注很高的热情,并且对于学校其他活动也予以必须的关注。在学校的许多活动中,都能看到有的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有的设计编排活动方案、有的动手操作……,自然中体现出自信。
4、规范的养成更自觉了。节庆活动的开展往往牵涉到整个班团体,不强调一些纪律是不行的,在整个的参与过程中,可能还要牵涉到一些学生的个人“牺牲”,学生的团体观念得到了强化,团体的职责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因而也更自觉的履行职责,遵守规范。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只是充分利用一部分传统文化对向进行教育,我们有职责去弘扬,而这个职责,就赋予我们下一代,让我们从传统节日教育做起,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4
一年一度端午至,又是龙舟飞渡时,我校学生已经将传统节日作为自我学习、生活中一项喜爱的活动,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喜爱传统节日,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现小结如下:
一、进取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追溯端午渊源,充分认识“端午节”的有关知识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与资料,同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经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二、开展各种的活动,丰富“端午节”资料
1、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队主题会。
端午节前夕,布置学生经过书籍阅读和上网查询,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在班会上进行交流学习。20__年_月_日午时,我校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少先队大队部对活动进行了部署,分年级开展专题活动:一、二年级以礼貌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四年级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有道德的人;五、六年级重点讲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诵读着名爱国主义名篇佳作以及屈原和端午节的典故等端午节知识,共同纪念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让学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主题活动之后,有的中队布置了假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端午节当天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自我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有的中队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画一张手抄报……
2、网上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主题活动,动员学生参与由“中国礼貌网”开设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进取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相关节日和爱国知识的网上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提高礼貌素质,做名副其实的礼貌城市礼貌人。
3、倡导健康防疫,开展除尘活动。
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以免灾去病,端午节成了我国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大节日。我校结合当前痢疾的流行及我市开展争创礼貌城市的契机,宣传健康防疫知识,开展环境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净化学校及生活环境,并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卫生清洁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走进伟人、了解历史、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5
“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端午节独特的习俗,引起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初步的兴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园于6月__日上午开展了“粽叶飘香,情系端午”节日系列活动。
首先,我们进行了趣味的体育游戏活动“赛龙舟”与传统游戏“玩皮筋”。在“赛龙舟”游戏中,孩子们在欢声笑语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游戏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而皮筋游戏分为小朋友的跳皮筋与大朋友的下腰过绳游戏,小朋友们不断地挑战不一样的高度,感受传统游戏的乐趣同时锻炼了身体平衡感。而在大朋友下腰玩过绳游戏时,小朋友们热情地为他们加油,欢笑声充满整个活动现场。
之后,我们的__还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经过课件观察讨论,了解了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端午节习俗。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可进取了,我们还一齐学习了唐代诗人文秀的古诗《端午》,感受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和民间节日的欢乐。
然后,大家又来到了我们的美工室,进行我们的“我爱大朗,我爱我家”百米长卷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各显身手,他们将内心的喜爱之情,浓缩在手中的画笔上。绘画资料丰富多彩,画风多样、色彩明快、形象生动,洋溢着童心童趣,让小朋友们在绘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亲子创作的欢乐。
19.小学生活动报道 篇十九
一、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经历过程
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实践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1. 经历生活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 而且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能掌握丰富的生活经验很有必要, 教师应积极给予关注。课堂教学一定要与生活中的实际内容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身边教学资源的载体作用, 创设有利的条件, 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体现出来, 让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 提出自身感兴趣、特别关心的问题。利用“做数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内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更好地理解的体验。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课程时,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 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认识负数。首先从南京、三亚、哈尔滨这三个城市在冬季某一天的最低气温出发, 结合直观图, 引导学生认识:以南京市的最低气温0℃基准, 三亚市的最低气温高于0℃, 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则低于0℃。在此基础上, 介绍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正数和负数的区别, 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接着再通过对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的比较, 进一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在这些生活化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认识了负数, 而且更好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了思维。学生亲自参与了思维活动, 能够获得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体验, 并创新积累活动经验。
2. 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 动手实践这种方式非常重要。同时还要使学生的思维不能始终停留在感性活动经验的层面上, 否则无法在感性认识中对理性的活动经验掌握和揭示, 这样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难以超越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约束, 就难以有效地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所以, 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充分获得感知体验, 在这个前提下, 对学生如何思考、观察、发现、比较进行适时引导, 对感性经验之后蕴藏着的抽象的、理性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概括总结。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先从生活出发,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尺、纸工袋、闹钟等熟悉的物品, 找出这些物品面上的角, 并依据这些角的形状, 抽象出大小不同的三个角, 使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接着,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通过比较, 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特征加深认识, 并明确来自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它们的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从而掌握数学中角的相关知识。在这个数学化的过程中, 学生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趋向清晰, 从形象趋向抽象, 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二、提炼基本生活经验的内化积累
1. 提炼原有的活动经验
对于数学定义的理解, 学生可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现象中产生联想, 即生活中有数学。所以, 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 立足于“数学现实”,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思考, 亲自动手做数学, 采用各种手段如模仿、观察、实验、猜想等进行材料收集、收获体验, 分析、类比、归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积累经验, 做好总结, 实现升华, 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材料, 促进其发展, 使得数学知识能够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来自生活表象的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探究。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经验展开教学。在野餐活动分配食品的具体情境中, 让学生分别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1瓶。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半个。再组织学生讨论:半个蛋糕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同时结合直观示意图,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半个”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 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充分提炼了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 并利用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 促进新的活动经验的建构, 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2. 深化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线索, 即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教材往往追求完美的演绎形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内在的思想与方法, 因此教师要对教材深入分析, 对概念与例题的本质进一步明确, 立足于材料, 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概括过程, 把握数学结构、知识体系的形成, 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等。同时,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结论的层次上, 内化所收获的活动经验非常关键, 这样才会对数学结论的本质深入掌握, 真正掌握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积累的过程, 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思维。
三、拓展基本活动经验的迁移应用
1. 在反思中推广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把智力活动向思维对象转化展开反省, 亦称之为反思。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经过探索后, 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同时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 使得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经验显性化。通过课堂的小结、提炼, 把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强化和推广。
以“三角形的面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这部分教学为例, 在课堂总结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如何把三角形向学过的图形转化?下节课将学习梯形面积, 同学们将如何展开研究?”这堂课学生收获了如何提出问题和如何提炼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师要注意推广,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
2. 灵活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思维不应局限在感性经验上, 而是要善于利用感性认识对理性经验的揭示和获取, 这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不会始终停留在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方面。所以,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感知, 要开发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并对学生如何思考、观察、比较、发现等进行适度引导, 能够透过感性经验了解其抽象的、理性的数学问题的本质, 使学生能够对普遍性的、概括性的数学概念充分把握。同时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能够对数学概念灵活运用、顺利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小学生活动报道】推荐阅读:
小学生文明志愿者活动报道07-21
小学生心理活动10-12
小学生元旦活动方案06-13
小学生实践基地活动06-20
小学生五小活动材料06-23
小学生周末活动方案07-18
小学生综合活动范文08-31
小学生实践活动作文12-01
小学生庆祝元旦活动方案07-22
小学生秋游活动横幅标语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