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译文及解说

2024-10-12

观沧海译文及解说(5篇)

1.观沧海译文及解说 篇一

观沧海译文和中心思想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地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地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地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地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地名作之一。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地波涛。

日月地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地海洋中出发地。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地海洋中产生出来地。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地思想感情吧。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地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地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地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地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地一种方式。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地,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地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地波浪。

太阳和月亮地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地海洋中出发地。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地海洋中产生出来地。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地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地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地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地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地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地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地,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地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地海上景色和自己地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地高潮放在诗地末尾,它地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地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地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地基调为苍凉慷慨地,这也是建安风骨地代表作。

从诗地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地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地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地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地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地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地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地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地轮廓。在这水波“澹澹”地海上,最先映入眼帘地是那突兀耸立地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地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地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地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地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地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地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地“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地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地壮志情怀。前面地描写,将大海地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地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地胸怀、开阔地胸襟、宏大地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地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地套语,与诗地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地。

2.《观沧海》原文及注释 篇二

下面是《观沧海》的原文及注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多阅读一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

3.《观沧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三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5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

二、阅读(70分)

(一)(5分)

4.(3分)C

5.(2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4.《观沧海》诗意赏读及改编 篇四

登上碣石山,我俯视脚下,树木丛生、繁花点点,各种不同的草木夹杂在一起,你挨我,我挤你,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我向远处眺望,只见: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一阵秋风吹来,大海卷着浪花,不停翻滚着,向大大小小的礁石撞击。海鸥从高处俯冲下来,又在快要触到海水时猛地扑闪翅膀往上窜。那一座座岛屿也不甘落后,一个个高高耸立、直插云层。我不禁感到大海之广阔。

大海之大,使我觉得日月的运行都好似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海,闪耀的群星也好似孕育于大海之腹,真是太奇妙了!太壮观了!我凝望着大海,心里的豪言壮语数不胜数,可无一能表达我对大海的敬佩和赞美。大海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广阔无垠,大有吞吐宇宙的感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

我在下山的路上,不由地觉得:我的雄图伟业不正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勃、不断向上;又如大海一般,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吗?我一边思考着,一边不由自主吟诵道:

5.《观沧海》讲课稿及同步练习题 篇五

《观沧海》讲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上一篇:五分钟幽默演讲稿下一篇:卢梭经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