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共12篇)(共12篇)
1.高中课改 篇一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练习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而化学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多处涉及。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所谓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熟悉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等。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至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认为,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途径,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理解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和调查讨论两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的“问题”,是一种融合逻辑和想象、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四、化学实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情境
学习使用一种工具,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使用工具的场合和条件。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碰到问题,其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非凡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在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五、实验是学生熟悉化学科学的重要媒体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一些现代科学教育文献认为,教学实验可望成为向学生介绍主要科学概念、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媒体,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熟悉化学的硬件一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也包含了许多化学教学的软件一一观察法、模型、假说等各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直观具体,形象生动,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调查现象、解决问题、从事探究活动。
2.高中课改 篇二
一、做好课改基础工作, 构建实验平台
1. 制度创新。
要实现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合理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如:福州三中编印的《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手册》, 包括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与新课程理念, 课程结构和毕业要求, 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 新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方案, 新课程选课指导方案, 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及学分认定方案, 14个学科的学法指导和模块评价学分认定方案等八项内容。
2. 资源配置。
为使学校具备实施新课程所需的基本条件, 高中学校必须筹备资金, 按照新课程要求的标准配置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和图书资料, 增加计算机、多媒体和通用技术教室, 聘用通用技术教师, 或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解决通用技术课的师资、教学场地和设备等问题。
3. 师资培训。
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参加省、市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 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 观看并研究新课程名师示范教学光盘, 通过网络与沿海名校名师进行广泛的网上教学交流, 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圆满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
二、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传统讲授与合作的探究。有效的方法是, 对重要的原理性、规律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一般知识、且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采用传统方法讲授, 把握住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到知识并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面对学生陌生的课本知识, 要尽量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相关的知识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知识内容的媒介, 实现学生领会知识并形成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
1. 关于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演示。
根据名校实践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合理的做法是:多媒体课件、录像片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用于一些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内容的直观演示、课外信息的阅读和例题的展示, 通过观看演示过程、阅读课外信息资源,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拓展学生知识面, 完成大容量的新课程教学任务。对于一些原理性、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归纳, 教师运用黑板板书则更能丰富教学手段, 加深学生的记忆。
2. 关于课后练习与考试动态。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较强的应试能力, 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如果教师不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不研究最新考试题型及变化, 课后盲目地加大学生的练习量, 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一位成功的教师, 应该热爱本学科知识, 潜心学习、研究最新学科知识和信息, 善于整合各类参考资料, 掌握考试方向, 精选有效知识形成“派餐”作业让学生去练习,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 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办学特色
1. 开发校本课程。
厦门一中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 首批开发出“课程资源系列书系”82本, 供学生学习选修课Ⅱ时选用。主要有《高中数学拓展模块》、《数学———趣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校园园艺》等书种。
2. 创建学校特色。
厦门一中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学科奥赛、科技创新、文艺体育三大办学特色。 (1) 学科奥赛。学校有12名奥赛国家级金牌教练, 对学科拔尖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学生每年参加国际奥赛, 目前已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金牌。 (2) 科技创新。信息学奥赛、机器人工作室、生物基地和科技发明是学校科技创新的四大亮点。自1997年以来, 学校在各类科技竞赛中, 获得省级以上奖牌的学生达177人次;“神枪手机器人”在2005年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以高雅的技术设计、富有创意的构思、精美的制作分别获得金奖、新苗奖和万户创新奖;生物与环境科学活动基地取得省级以上奖励300多项、国家级奖励32项、国际奖励2项。 (3) 文艺体育。学校体育设施先进, 田径、游泳、球类是学校体育课的主体内容, 连续多年获厦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冠军;全校学生参与合唱、舞蹈、曲艺、雕塑等文体活动, 8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如音乐识谱、视唱、使用乐器、美术绘画、文艺表演等一技之长。
四、实行以人为本管理, 培育健康文化
考察过程中, 走进每一所学校,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的情境:造型新颖的校园建筑, 布局合理的绿树、草坪、雕塑, 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标语牌等。有课的教师忙着上课, 没课的教师在办公室从网络、资料中收集备课信息、采编学生课后练习、批改学生作业。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生怕因自己努力不够工作成绩超不过同事而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中, 大家各抒己见, 从帮助同事提高业务水平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 在礼貌、和谐的环境中共享评课的收获。鄞州高级中学的王贤明校长坦诚地向我们揭示学校管理的秘诀:学校的教育管理, 更多的不是教育方向问题, 而是规划校园内最小的教育行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教师, 要立志做大事, 首先要用心做好事关大家利益的小事。
3.高中语文新课改解读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 解读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33-01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对我国教育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文学知识积累,提高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课程。近年来,在以强调实用为主的“数理化”和外语等学科的冲击下,许多学生逐渐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原有的高中语文课程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应用等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1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理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中语文课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1]。新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注重语文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保证学生均衡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领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2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解读
2.1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平台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2]。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拿阅读报刊来说,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阅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受益良多。通过教材与生活中的资料和自身的拓宽,从而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是新教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2.2 高中语文新课改重视诵读回归
高中语文新课改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写”、“听”与“说”综合为“表达与交流”,“读”则划为“阅读与鉴赏”进行单独阐述,可见新课标,中“读”的重要性。因此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不得不提目前被我们普遍忽视的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方面是因为现行的考察方式对朗读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使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和生活、工作实践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中对朗读的要求无疑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进行的变革,值得我们重视。诵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诵读则是阅读的重要方式,诵读要求脑、眼、口、耳同时协调配合,精神高度集中,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古人常在“抑扬顿挫”中体会文章的妙处,同样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味文字的语感,领会作者的审美观念,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使得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的高度概括,语言文学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是语感,汉语的词语常常在不同的环境、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这些仅靠学习语言修辞逻辑、语法是无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的,要求学生培养对汉语语言文字的意会能力和直觉能力,这种能力是对文章的反复体会与阅读中才能培养、锻炼出来的。通过诵读,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脑、眼、口、耳全面协调配合中最能体会文字的深沉含义,同时也会是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词语,这就是对学生读写能力、领悟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朱自清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3]。
从社会需要角度讲,诵读是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备的综合素养之一就是应当具备很好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信息社会里,标准的普通话沟通是现代人才的必备能力,而诵读,无疑是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通过诵读练习了学生(尤其是部分日常沟通语言为地方方言的学生)的普通话沟通表达能力。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理念的阐述,就语文学习新课改在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平台,和新课改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期抛砖引玉,使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中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领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芳.论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0.
[2]李辉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心中有“度”[J].吉林教育,2010(6):25-27.
4.高中数学新课改 篇四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一跳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1.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情感互动的转变
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的充满兴趣.
五、教学手段的转变
1.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具有发音、作图等功能,借助计算机进行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则的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函数的教学,计算机可以很快的描绘函数图像,反应函数的变化规律,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2.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3.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传统地位,更多的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力.
4.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5.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篇五
单娟
永年二中
***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有的学生到了高三,对其他科目的一些题目不能很好地理解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可惜已错过了培养的时机.针对这些情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按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新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而是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使用新教材,老师备课可以说不再轻松,但使用新教材,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可以赢得学生的欢迎.曾经听一位使用了新教材的老师这样说:“新教材新在哪里,不就是把原来一本书的东西分开两本书印,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教.”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很好地使用新教材,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第一,新认识——领悟新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 “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使用新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换一本书,而是要更换整个教学的理念.第二,新教材——新理念的载体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三,新教法—— “新”的核心体现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而所谓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如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三篇课文都是帮助刚上高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结合单元活动,便于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互相认识,并确立自己高中阶段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必修1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单元教学能力目标: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情感目标:剖析自我,建立自信,制定目标
单元教学安排: 第一步:“我是谁”――畅所欲言介绍自己 第二步:教师指导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我很重要》《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
第四步:“我明白”――单元情感目标小结
第五步:“我想说”――能力目标检验
6.高中地理课改心得(范文) 篇六
2010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地理科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教学活动。切合实际,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等等,我们科组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课改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活动由于现实性强,易操作,师生积极参与,使师生的教学与课改实现零距离,教学效果好。下面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教材的处理、开发,社区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简单来介绍: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内容的开放模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校教师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不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依据是课标)。可以针对讲授的内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在必修Ⅱ讲授《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时,湘教版显得较零乱,我校教师就选用中地图版或人教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好。
(2)顺序可以重组,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必修的三个模块学习顺序可以打乱,在模块教学中也可以对里面的知识进行顺序重组。例如:我校在讲授高一湘教版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节时,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讲授完一、二节后,发现学生接受困难。备课组便决定暂时放下第一章三、四节不讲,先把难度较小的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先讲,接着讲二、三章,将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放在二、三章节后来讲。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可补一补初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涉及地球运动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内容不同步的矛盾也可得到解决,对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大有帮助。
(3)教材中的“思考题”“活动题”等材料可以替换和重新设计。为了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在教学中替换教材中的材料,尽量找出和使用学生熟悉的当地材料。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相关题目,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四组活动题中,第二个题目是“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而在顺德早已没有水稻的生产了。学生对水稻的生产不知道,题目就可换成种花卉、育鱼苗等学生知道的内容,学生便于操作,也有实际意义。
(4)落实课标,跳出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先备课标,再对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的高度简略对知识系统性冲击明显,目前实验的四套课改教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介绍,教材一改过去详细的论述而显得很简略,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也不紧。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材中体现不够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会感到较大困难。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基本”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课标为准,灵活整合各套教材内容,探索适应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从稳妥出发,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2、教材的再度开发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我校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在2004年9月,有关专家在我校调研。在讲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教材给的是洪涝灾害,并以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案例。我校高一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却拿学生熟悉的台风来讲,结合美国新奥尔良刚发生的飓风材料为案例,并通过学生的调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台风产生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内容。该节课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教材顺序的处理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方面更是充分肯定。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梯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时对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社区资源的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站、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等。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4、学科间资源的交叉开发利用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岩石的机械风化是热胀冷缩的结果。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开水,玻璃开裂,这样学生就易理解了,并进而举例说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需要开山,李冰下令先放火烧山,岩石受热膨胀,然后下令挑水浇山,岩石冷却受缩,岩石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从而开了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通过物理或化学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故此,在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做好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太忙而学习不够,对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才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的教师和学生才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为教学这个
7.高中课改 篇七
高中数学教学应如何顺应形势、进一步深化新课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新教育理念、彰显教改本色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面向未来、面向全体, 积极主动、提高素质、勇于探索;必须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要达到这个目标, 就必须注重“四个强化”:
1、强化非智力因素培养——注重情商培养, 教育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强化习惯培养——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学习方式,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强化能力素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思想方法培养——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
树立师生之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二、创建新的学习方式, 落实教改目标
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a、发扬教学民主,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b、启发独立思考,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调动学习主动性, 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d、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贯彻落实上述原则, 我们教师必须把握高中数学学科特点;面向全体, 改革教法。
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为了达到此目标,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亲和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 多一些关爱;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的课堂艺术,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2、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中, 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的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方式呆板, 抑制了学生思维、消泯了学生个性;使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并形成依赖习惯。长期训化, 把原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青少年, 培养成了缺少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的“奴才”。新的高中课程改革,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要求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创新, 使学生在责任感的激励下, 积极主动的探索。
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学习、研究《新课标》,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数学教学由“统一”型向“多级”型转变, 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启发转变。
3、探究性学习,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育中, 学生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 被动的听、记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探究式教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产生兴趣和快乐、提高品位和技能。
4、合作式学习,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遇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也在小范围内给了所有人表现的空间, 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通过协作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改革评价模式, 促进课改深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
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 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传统的评价方式, 只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终极目标, 忽略了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思想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智力、振奋基因受到压抑和打击。新课改要求改革评价模式, 注重对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思想意志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催生情绪智力的目标。
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尝试改革评价模式, 利用“综合评价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具体模式是:学期总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技能+作业考核+学段考试成绩, 值比为2:2:2:4。这种模式, 把学习过程和学科素质那纳入了评价;比较科学全面和客观, 激励了学生, 促进了学生学科素质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使我的单科教学成绩和班务综合考核成绩在14个平行班中连年名列前茅。
实践使我体会到:改革评价模式、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8.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思考 篇八
一、逐渐深入人心,初见成效
1.教材更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鲜活、真实的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又增强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真实、生动、和谐。
2.三维目标作为课程目标,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才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但在知识方面成长,而且在学习的能力、技巧和情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提高。
3.新的评价机制,更突出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科学、公正地用多种方式去评价学生,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尊重,使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困惑
1.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制约性
教育教学观念一旦形成,具有长期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从事了几十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来说,更为艰难。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虽然我们也知道新课改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形势和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旧的教学观念时不时地影响着对新课改下教学工作的实施情况。
2.教材使用时把握的难度较大
新课改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从新课改的理念来说,教材是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灵活增或舍,没必要按教材上的内容依次进行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人,反而增加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难度。特别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的要求不尽一致,也和一些教辅资料上的知识点不尽一致,例如,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仅是一两句话,甚至没出现,但教师参考书上则强调一定要讲清、讲透,在练习题中也涉及到了,甚至比较难。
3.学生活动开展较困难
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和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我们政治课,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果能够开展有效的学生活动,更能增添课堂效果。但困难的是政治课的课外活动。需要学生走人社会,走人生活,搜集资料,而学生在时间上首先无法保证,课外活动无法开展,导致课堂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一家设计,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课堂活动材料不够丰富,形式单一,时间一长。也就让学生感到没有意思。缺乏了兴趣。
4.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没有明显变化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不能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学生。这当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没有多大变化。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这不得不使我们要在教学时更要突出知识目标。所以,就有了在教学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之间的徘徊现象。
三、如何应对
新课改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探索者、实践者和完善者,我们不仅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更要解决问题、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黻正把新课改这一项任务贯彻和落实。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
1.坚持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尽快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这是搞好新课改下政治教学工作的前提。新课改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一次“过关考试”,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定信念,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不要有任何的犹豫,彻底的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
2.加强同课头的教学研究,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面对新课改下的教材,只有群策群力,才能相对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的利用资源,提高备课的质量;才能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转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把教材内容变成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十分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为把这些学习落到实处,我注意帮助学生搞清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在课堂上多留时间给同学们讨论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4.实施反思性教学,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养
9.高中语文新课改总结 篇九
全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下面我们来对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进程做以下总结。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旧的教育模式支配着教师的教学
由于受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当前教育运作上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使用统一的课程与教参,仍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语文教师被教参上固定的教学目标束缚了手脚,而教师们又以同样的绳索去束缚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这样的以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育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二)学生在众多的教材中无所适从,不知道主动去接受新的知识
面对新的教材学生感到很新鲜,但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在新的知识面前缺少主动性,常常不会主动地去探讨、研究,仍然满足于教师提出问题、集体讨论、教师讲解答案、自己记下笔记这样一种旧的模式。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也常常是被动的。(三)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与沟通,在对新教材新课程的认知上有很大的距离。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也存在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我们教师对新教材新课程知之不多,知之不全、不透,又很少与学生交流这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新课程几乎没有感觉。(四)语文新课程张扬“人文性”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知识教学为代价。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选修课程在实践中当然要体现这些特点,但在这变革时期,语文教师很难把握这个度。蔡元培先生于20世纪初首倡“利器说”,叶圣陶先生发展为“工具说”。人们一直认为语文是一种工具。20世纪80年代陈钟梁先生首倡“人文性”,语文界又争论了二十年。课标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列在一起是对争论的总结,而这种总结又给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带来了诸多麻烦。第一,教师不敢讲知识,因为讲知识就是强调“工具性”。第二,教师要用大量时间进行文本迁移,因为不迁移就不能体现“人文性”。第三,教师不敢阐述自己观点,因为阐释自己观点就怕背上违背自主学习要求的黑锅。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看到教师用于知识教学的时间少了,用于文本“思想性”分析的时间多了。一位教师执教杜甫的诗,教师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到网上查找关于杜甫的材料,然后围绕这些材料讨论杜甫的一生。教师试图用这种方式进行“人文教育”,事实上这充其量是一种“思想教育”。用“思想性”取代“人文性”似乎成为实践中的时尚。有论者指出:“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
二、语文选修课程中存在的困惑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教师在实践中确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也看到,语文选修课程开发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实力。学校要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就只能围绕高考可能考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科目开设,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突出共性特征,缺少个性特征。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当地高考实际,又确立了相应的选修教材,这就导致选修教材开发权上移。教师也只好把选修课程当做必修课程来教,选修课程的校本特征也就被淡化了。选修课程实践与目标的错位成了课改的新问题。
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选修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都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它往往关涉社会利益再分配的大问题。高中课程改革开展两年多了,国家的课程评价方案至今没有出台,广东、海南、山东只公布了评价方案的讨论稿,人们还在等待、观望。从隋代到现在,考试评价一直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虽然近年来人们批评考试制度,但是很少有人怀疑考试评价的公平性。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没有错,专家们提出的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正逐步推行,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广大教师正努力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教师为了留住选修学生刻意降低评价标准;有的教师迫于高考压力随意降低评价标准;有的教师迫于社会人情压力降低评价标准等等。人们不禁提出:语文选修课的评价还能坚守公平性原则吗?学生们提出选修不同的模块,将来高考怎么考?如果高考考查选修内容,那么选修模块之间考查难度值能保证一致吗?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选修课推出以后,学生抱有极大的兴趣。特级教师王土荣先生在实验学校发现,受学生追捧的前三位语文选修课是:说话艺术、影视欣赏、小说阅读。备受学生冷落的选修课程是:《论语》选读、《史记》选读等。当问及选课的理由时,学生说前三门学起来轻松有意思,《论语》、《史记》难读没意思。这种具有充分自由度的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片面学习需求。人类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既要受自然化条件制约又要受社会化条件制约,二者缺一不可。语文选修课程创设了自由化空间,却忽视了社会化空间的建构。这种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我们的语文选修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由度,却漠视了学生选修课程的社会价值。如此,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否实现,也就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于新教材,我们将以不变应万变,重视必修中生命力强且文质兼美的课文的研习
人教版教科书有三大特点:1.喜新而不厌旧;2.类型丰富多彩;3.新颖为主,文质为先。因此,重视文本的研读是很重要的。我们将密切关注外面的信息,根据上面的要求来进行我们的教学。我们以必修为主,选修为副;文本研习为主,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为副;重视阅读,强化积累;重视写作,强化基础。
(二)教师要大胆地“放”,变“灌”为“引”
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教师必须大胆地放弃,放弃老经验、旧方法,放弃教参、资料库,甚至放弃师道尊严,将自己融成学生中的一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唯有如此学生才敢于讲真话,讲出新思想。这样充满民主气氛的课堂无疑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要使多年来适应了“嚼碎了喂”的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恰当有序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引导不是牵着鼻子走,不是撬开学生的嘴巴灌,而是为学生的“人性之流疏通出正确的渠道,让生命与发展呈现出活力与生机。”因此教师的“引”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教师要能创设出情境,并把学生引导到这样的情境中自由地采摘闪光的思维之果。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放弃束缚之后并没有真正轻松,反而担子更重,因为要使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讨论,生成出自我教育的力量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自主活动的主体,其作用必然是不容忽视的。
(三)学生要主动去“找”,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自古以来就担负着“传之以道,授之以渔”的任务,但作为学生如果一味地以教师所授之“渔”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便会失却自己的个性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我看来,教者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所谓“方法”硬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之后,主动地去“找”,去“找”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个“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之,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把研究的视野放在“怎么教”上,而应放在研究“怎么学”上。通过上面三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找,找内容,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达到:学习——学会——会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自读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然乐学好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高中课改同学互评评语 篇十
1.你性格沉静,常常不拘小节,待人接物却稳重大方。平日里言语并不多,但我知道你心志高远,骨子里一种倔强和坚忍。你上进心强,刻苦钻研,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向新的高度挑战,善于把握自我发展的机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学会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
2.雏鹰的生长是翅羽的丰满,树木的成长是年轮的增加,少年的生长是身体与智慧的拔节!在过去的三年里,目睹你长大成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你从幼稚的孩童成长为有理想有远见的青年,去除了浮躁和顽皮,懂得珍惜时间和青春,懂得体谅家长和老师的苦心,懂得人生需要拼搏才精彩!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你还需要更加踏实更加稳重,这样才会走得更远未来才会更美好!
3.你清秀的眉眼间流露出成熟和稳重,你甜甜的微笑里显露出纯真和善良。你有着天使一般圣洁的灵魂,你有着坚强不屈的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有你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骄傲!但我知道你也有忧伤和彷徨,你也会迷惘和失望。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希望你能多一些坚忍和自信,向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胜利属于自强不息者!
4.你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课堂上总是很快掌握新知;你热爱学习,总是很快完成作业。你酷爱篮球运动,充满了活力。但你不善于珍惜利用时间,把作业当作任务一样完成,且没有处理好爱好和学习的关系。学习需要刻苦钻研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同时还需要执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后的学习中,你还需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时间,锁定目标,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知识的海洋中去。唯有如此,你方可到达理想的彼岸!
5.聪明伶俐用在你身上一点也不夸张,清纯活泼是你可爱的内在因素。你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劳动积极,对一切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强烈的求知欲为你打开了广阔的知识世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相信你会用理想为舵辛勤做桨,划向成功的彼岸!
6.你稳重大方,为人坦诚;班级管理中显露出你非凡的能力和艺术,是同学和老师信任的班长;你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学习主动积极,一直处以优秀。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你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7.你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热爱班级,科代表工作认真负责,学习上一丝不苟。在困难面前你也曾迷惘徘徊,甚至丧失了信心和方向,但我知道你没有屈服,你有一颗顽强上进的心,不会轻易放弃。在你的努力下,你终于战胜困难并逐步取得了进步。
8.你性情开朗积极乐观,懂得在学习中享受生活;你团结同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同学们的朋友也是学习的楷模;你尊敬老师,珍爱友谊,拥有阳光一般灿烂的心情。很高兴你能在初中三年里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人生第一步的转折。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你会以你执着的信念和勤奋的汗水争取属于你的成功!
9.你聪明活泼,顽皮好动,课堂上只要认真听课,总能很快掌握;作业整洁书写认真。但你有时不太珍惜时间,课堂听课效率不高,作业答对率有时偏低。你还没有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你还需要用你的刻苦和主动换取优异的成绩。人的一生总要学会拼搏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10.你天性聪颖,思维敏捷,善于学习,成绩优秀;你大方沉静温文尔雅,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女孩;你永远都是那么自信,嘴角总挂着胜利的微笑。但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你的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困难,希望你以后能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无垠的知识海洋中去,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完善自己的人生!
11.自信和执着的女孩,为了心中的梦想,你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你不曾屈服过。你文弱中透露出刚强。在今后的学习中,你还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同时还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争取能更快更稳地到达目的地!努力吧,付出总会有回报!
12.你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紧张的一学期中,你明显加大了努力的力度,比以前更强投入了,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目前你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聪明的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请用你的勤奋和智慧为自己构建知识的大厦,营造更为美好的未来生活!
11.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 篇十一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树立全面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看教材,因为他们是文化中的人、时代中的人、活动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现实中的人。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做到:
1、关注每位学生,尤其是差生,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而关注的本身则是最好的教育。
2、教师要学会尊重、赞赏学生。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棵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应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一道泛舟学海,寻找真理,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尊重学生的思想,哪怕是错误的答案,也要帮其分析原因,而不去讽刺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创造一种和谐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 探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和其他教师合作,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其次,还要与家长沟通,处理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力求在教育方法和要求上与家长一致。
4、尤为重要的是: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师应是“有源头”的“活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还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寻找自我完善的动力。
二、师生要扮演“新角色”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即新课改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不再是演讲师,不再唱主角,而是像厨师,以前给学生做的是“盒饭”,现在成了“自助餐”,让学生各取所需,反而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 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有声”,让他们去发现“无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折腾”起来,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因此,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如果我们教师心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创设魅力课堂。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课堂的魅力在于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就像军人的作战方案,毛主席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作战如此,我们的课堂不也如此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所以教学的魅力在教学设计的智慧里,我们应力争使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
2、运用好多媒体现代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量多时少”的问题。当然,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它是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更不能把它当成装饰门面的标志,尤其不能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风。
12.为高中新课改作好准备 篇十二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它给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严峻的挑战以及全新的机遇。新课程带来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极为深刻地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变上。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走向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需求。那么, 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人格素养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答案是:教书育人。是的, 教师的职责的确是教书育人。但是长久以来, 在许多教师眼里, 教书的地位远远高于育人的地位, 即使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也没有特别强调育人的功能。倒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强调知识传授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就是“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说,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是新课改最核心的价值。要做到这些, 除了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人文性, 教学方法应注意人文关怀外,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的精神是不可教的, 心灵只能用心灵去唤醒, 精神只能用精神去陶冶。教师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说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那么教师的人格素养就应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和责任上。爱是从教者首要的素质, 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优秀教师热爱教育, 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 对教学保持一种强烈的激情。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 才会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才会心甘情愿为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付出毕生的精力。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 “生命与事业同行, 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 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的血液, 永不衰竭的激情。”
优秀教师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思想,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习惯, 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学生的表面行为, 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 更关注学生的明天。这种深刻的爱, 来自教师深厚的教育思想、广博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教育思想以及广博的人文情怀, 教育将变得苍白无力。
二、专业素养
人们是否注意到在鲜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下面, 总会有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 并日夜不停地汲取着营养和水分?教学成功与否, 同样取决于教师的“根系”。这个根系就是他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持续不断的学习。
一位语文教师,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 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善读、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最基本的素养, 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四种能力素养中, 会写是基础, 是前提。会写, 势必会读;不会写, 也就不会读。语文教师如果能经常与学生交换阅读和写作心得, 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 坦诚地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倾听学生的心声, 长此以往, 学生会喜欢上阅读和写作, 并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和提高写作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 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 不是外部赋予的, 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固然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 但如果止步不前, 则如一辆人力车, 不仅速度慢, 而且一旦没有了外力, 车子也就止步不前了。许多教师落伍, 就是因为放弃了专业上的继续学习。翻开名师的资料, 我们会发现他们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读书, 最享受的事情还是读书。几乎所有的名师都非常重视个人积累和沉淀, 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不断学习, 并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 形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说, 任何一位教师要想成为适应未来发展成就卓著的优秀教师, 就需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探索、进取,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追求教学的卓越与完美。
三、教学素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 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 不但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 还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艺术性。能读、会说、会写, 不一定会教。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理解、懂得教学规律、深谙学生心理、善于驾驭教学过程、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无论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还是美好情感的传递, 都得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体悟。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 亦不是以往的主导者, 而是引导者、促进者, 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这样的语文教师没有权威, 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 也不预设问题, 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有时甚至不作任何评价, 不下最终的结论, 而是导向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思想上的自由, 使学生的潜能和生命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张扬。
一位特级教师说:“一堂好课, 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语文课就应像大海一样开放, 向生活开放, 向学科开放, 向心灵开放, 向经典开放, 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 使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一次有意义的旅程, 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常常有意外的美丽发现。而要达到这种境界, 要求教师必须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和超群的教学艺术。
四、科研素养
未来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要从实践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这一点, 恰恰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和盲区, 我们总觉得研究是专家的事, 实践才是我们教师的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 要有大教育的视野。一位能真正担当时代责任的优秀人民教师, 首先必须是一位教育学家。而教育科研是一位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途。
担负着言语生命意识使命的语文教师, 进行语文教育科研活动, 便意味着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 而应是时代教育精神的建设者。教师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在不久的将来, 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高低, 势必成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普遍性的教学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相关实践和研究表明, 反思性、批判性教学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 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 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 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教师随手记下自己对教育论著研读的心得, 每天写下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学上的得失, 经常揣摩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日积月累, 假以时日, 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航程里扬帆直进, 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学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琼, 巴拉茨-斯诺顿著, 葛雪, 雷王军译.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5]孙蒲远.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0.
【高中课改】推荐阅读:
课改反思高中数学12-15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09-09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11-17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12-06
高中化学新课改培训总结07-14
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学论文08-03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08-24
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10-16
高中教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