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笔记

2024-06-24

运动生理学-笔记(精选8篇)

1.运动生理学-笔记 篇一

挥发性酸:碳酸(h2co3)

肺排除

呼吸因素。

固定酸: 肾脏排泄

hco3-为代谢因素。

碱:

第一节 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血浆缓冲系统:

hco3-/h2co3

pr/hpr

hpo42-/ h2po4-

红细胞系统:

hb-/hhb,

hbo2-/hhbo2

hpo42-/h2po4-

组织间液缓冲系统:

hco3-/ h2co3

hpo42-/h2po4-

二.肺的调节作用:

通过改变呼吸运动,调节co2排出量,控制血浆[h2co3]浓度。

三.肾的调节作用

通过排出h+(排固定酸)和重吸收hco3-(保碱)来调节血浆[hco3- ]

四.细胞的缓冲作用

(一)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 h+-k+交换,

cl- -hco3-交换)

(二)骨骼缓冲作用

(可造成骨质疏松)

2.运动生理学-笔记 篇二

Detection-1、运动强度决定消耗体能不同

运动利用何种能量决定于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2.5公里越野跑系充氧供能, 主要依靠肌磷酸和乳酸系统, 消耗的主要能量是脂肪。5公里越野跑则系高强度需氧运动, 需要心肺系统尽量为横纹肌运动提供氧气, 每升氧横纹肌利用糖能产热5.05千卡, 利用脂肪只产生3.69千卡, 因此消耗糖比较有利。

运动强度越大, 糖的利用也越多, 而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利用脂肪。因此, 训练计划应注重发展相应的供能系统。

Detection-2、运动中注意“极点现象”

在运动中有时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血压升高、脉博加快、四肢无力, 甚至呕吐的现象。运动生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极点”。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身体由静态突然转入动态, 内脏器官一时难于适应运动器官的需求, 使部分系统机能出现暂时性紊乱所造成。如果这时放慢速度, 加深呼吸, 继续坚持, 很快呼吸就会越来越均匀, 感觉越来越轻松。这是由于“极点”的刺激使植物神经兴奋性增强, 提高了内脏器官的功能, 使之与肌肉运动相适应, 缓和了初始时出现的矛盾。

内脏器官与运动器官协调后, 使人的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只要科学地把握运动, 就能事倍功半, 收到良好的效果。

Detection-3、运动前不宜饮可乐

“在任何健身运动前, 都不宜饮可乐。”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简·艾金德公布研究新结果。

其奥妙在于可乐属高糖饮料, 进入人体后会使血糖迅速下降, 容易发生肌肉疲劳, 最终影响健身与运动的水平;对从事体操、短跑、跳绳等健身与运动者妨碍最大。这是艾金德调查1000多名健身运动爱好者后的结论。

Detection-4、运动后不可喝啤酒

进行一些中、高强度的健身运动后, 也不可乱饮乱喝, 特别是运动后不要喝啤酒。

据日本专家最新研究, 运动后喝啤酒会使体内一种转化为尿酸的化学物质明显增加, 而过多的尿酸可沉积于关节中, 引发痛风、关节炎等疾病。不仅是进行中、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者, 凡喜爱运动的男女皆须提防。

Detection-5、运动为何能防病

运动能防疾疗病, 这已是人类的共识。然而运动何以有此功效?个中之谜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最近终被加拿大专家所破译。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教授凯丽·鲍瑞尔观察到, 人在运动后, 体内血液中的脱氢表雄甾酮水平上升, 脱氢表雄甾酮是一种来自肾上腺的雄性荷尔蒙。动物实验证实, 该荷尔蒙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换句话说, 体育运动是通过提升人体雄性荷尔蒙的分泌量而达到强体防病之目的。当然也不否认传统的观点, 即运动加快呼吸与心跳, 增加肺活量与心血输出量, 使全身器官获得更多的氧气与养分, 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Detection-6、慢跑可健壮骨骼

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专家研究认为, 慢跑能健壮骨骼, 可使骨骼“年轻”。对于长期进行有效慢跑的中、老年者, 他们的骨骼密度已接近20多岁的骨骼状态。该院对三个慢跑团体的41名年龄30至80岁的会员, 与平时不太爱运动的86名男女的骨骼变化作了对比检查, 发现慢跑者的椎骨、股关节、腿骨和臂关节等部位的骨骼密度, 均比不运动者高40%左右。

就男性而言, 在一周内慢跑距离越长, 其骨骼密度越高。至于女性, 骨骼密度的高低则与慢跑的历史长短有直接关系;只有对慢跑持之以恒者, 方可取得与年轻人骨骼密度相当的效果。

Detection-7、清晨跑步会致人命

据美国专家研究指出, 许多人习惯于清晨慢跑, 但这个习惯可能会致人命, 有的人因此猝死。目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生理学副教授赫尔诺说, 清晨慢跑会对心脏造成不少的压力, 因为清早心脏通常还未能完全的运动。

赫尔诺说, 慢跑会激发人体内大量分泌荷尔蒙, 使心脏速度加快。他对多名女性大学生所做的实验结果表明, 清晨慢跑会使人体的肾上腺素的分泌量, 比在午后或傍晚慢跑激发的荷尔蒙分泌量高出2至4倍之多。

Detection-8、下午运动有助睡眠

对于经常有失眠现象的人, 要晚上睡得好, 适量运动固然有帮助, 但专家指出, 下午进行运动对睡眠帮助最大。

英国一位医学家曾以一些愿意接受实验的人作过研究, 他们随意分为两组, 在同一日的上、下午分别进行相同种类和等量的运动, 他们的活动疲劳程度也相同, 而且, 两组人都按规定在晚上同一时间上床睡觉, 并且电脑扫描记录仪检测他们每—个人的睡眠情况。结果显示, 早晨和上午运动的人, 他们晚间睡眠的情形与日常差不多, 而下午运动的那—组人, 则晚上的睡眠情形比平日好得多。专家认为, 这是由于大脑兴奋及机体疲劳程度不同的结果。

Detection-9、傍晚慢跑最佳

以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助理劳伦斯·苏珊为首的运动医疗研究人员小组说, 傍晚慢跑比早晨及午后好。这是他们在对年龄24至28岁的8名男子、每人从早晨7点30分至傍晚5时30分进行了慢跑时序测验后得出的结论。

苏珊指出, 早晨慢跑可能会引起血液凝块并且促进心力衰竭, 而晚上慢跑可能减少血液凝块的趋势, 并且阻止心力衰竭。

Detection-10、长跑防治关节炎

坚持长距离跑的人可能会防治关节炎, 这是美国科学家约翰·格雷在磁共振成象设备帮助下, 观察了马拉松运动员的膝关节后得出的结论。

格雷发现, 运动员即使完成了100英里的长距离跑步后, 也很少出现软骨组织异常和积液现象。反之, 一些娱乐性长跑者在长跑30分钟后, 膝盖却发生了这些生理变化。据推测, “较好的生物力学”和“身体通过长期训练”所具有的适应性, 使马拉松运动员不仅能跑长距离, 而且能保持健康强劲的膝关节。

Detection-11、跑步防治抑郁症

跑步能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已为人所共知的事实。有意思的是, 跑步对神经机能下降和精神抑郁的人也大有裨益。美国科学家研究证实, 每天坚持体育活动, 尤其是从事跑步的人, 就像喝了几杯美酒一样, 产生一种特殊的快感。停止运动一小时之后, 这种特殊的感觉也就随之消失。

为什么跑步使人产生快感呢?因为跑步能使人体内的内啡肽的含量增加, 而内啡肽是大脑所分泌的一种生化物质, 这种生化物质类似吗啡的作用, 它是一种天然的愉快止痛物质, 能使人产生快感, 有效防治抑郁症。

Detection-12、雨中散步降血压

阵阵细雨洒落地面时, 一来洗涤尘埃, 二来净化空气, 可创造出大自然特有的温馨。这时冒着细雨到户外散步, 定能获得清新的感觉和美好的享受。

至于雨中散步能够降血压, 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查德·威尔逊的研究成果。威尔逊发现:在雨前残阳照射以及细雨初降时, 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它素有“空气维生素”的美誉, 吸入人体后可以营养神经, 调节血压。

Detection-13、感冒发烧不宜运动

不少人认为, 轻度的感冒发烧只要作一些运动, 出一身汗就会好。其实, 这种作法只有极小的可能使感冒症状消失。如果只是单纯着凉, 感冒病毒少且身体抵抗力强者, 有可能运动出汗就痊愈, 但这是个别人或个别的情况。

感冒发热, 往往是感冒病毒乘身体着凉抵抗力降低而发生。如果这时参加剧烈运动, 更大的可能是使病症加重。

Detection-14、运动后须防血压下降

因运动而引起血压下降、自我感觉不佳的人, 尤其是那些吸烟者和患高直压正在控制摄盐者, 对此要引起特别注意。

运动时, 会引起脉搏加快, 并且出汗, 汗腺组织周围会分泌出一种能扩张血管、名为“奎宁”的物质, 奎宁分泌完后, 就从大静脉进入到肺部中去, 对肺部正常者来说, 奎宁可在此处被分解, 不再在体内运转。相反, 对肺部不好者来说, 由于氧气不足, 奎宁不能被完全分解, 致使奎宁进入体中血管。结果会因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对于进行长时间体育运动的人, 在运动中也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对那些无吸烟史者来说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跑后30分钟内, 请医生测定一下自己的直压是否明显下降。

Detection-15、仿狗步行可治多病

据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健身操教师奥斯特·凯利最新发现:采取爬着的姿势, 四肢着地, 将不同侧的手和脚同时向前伸出行走, 这种仿狗步行可治多种疾病。注意, 不可以同侧手、同侧脚向前伸出, 而是要像狗走路一样, 右手和左脚, 左手和右脚一起伸出去移动身体。

3.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三

1、教学内容抽象。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兴趣。特别是学生刚开始接触运动生理学时,肌肉的收缩过程、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等内容复杂、抽象,老师又很难讲述清楚,造成许多学生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信心。

2、理论与运动实践脱节。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交叉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既可为竞技训练服务,又可指导群众的健身活动。而在以往的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体育实践,把运动生理学当成人体生理学来讲。

3、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体育运动学校不同学生之间文化基础不同,不同专项对应掌握的生理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应针对不同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对知识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在以往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一问题,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真正实现培养目的。

4、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体育科学中的许多课程与运动生理学关系密切,运动生理学是学习其他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的基础。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这种联系,把该课程当成一门孤立的课程来讲,给其他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二、尝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

1、降低教学难度。CAI课件中大量直观、动态的图像是其他教学方法中无法比拟的,它最有效地将抽象的内容大量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如横桥摆动引起肌肉滑行的过程抽象、复杂,教师不易讲清,学生难以理解。CAI课件中肌肉滑行画而,直观地演示了这一过程——横桥、原肌凝蛋白、肌动蛋白的相互运动。

2、提高教学效果。课件的应用提高了老师上课的效率,课件设计时注重相关内容的衔接,文字、图片、动画、录像连为一体,使用方便。另外,文字、图片、动画多种刺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两个信号系统,调动了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功能,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深刻记忆痕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都有了。课件应用大量衔接,采取图片与动画相结合、图片与视频相结合、单个图片与组合图片相结合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感觉内容层出不穷、富有新意。在不同画面切换过程中由易到难,充分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另外,网络版的课件实现了智能交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学解剖学知识。

4、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课件制作时,我们采用教师列提纲、指导学生制作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所分担内容,收集、归纳、整理有关资料,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制作。通过课件的制作,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积极思维。

三、结合学分制进行教学改革

1、多媒体集中授课与分开授课相结合。开课前,我们仔细钻研教学内容并组织相关学科的老师讨论,打破教材知识体系,找出哪些知识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某一专项学生需掌握的,哪些知识和后续的选修课关系密切。根据学生专项和兴趣、选修课的不同,将运动生理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专项知识,其中基础知识约占70%,专项知识包括生理实验约占30%。CAI课件的应用为集中授课提供了可能。多媒体集中授课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年轻教师帮助辅导、批改作业等。多媒体集中授课重在广度,辅导、批改作业重在引导和巩固。在专项知识的学习中,由年轻教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专项不同,指导学生根据专项进行探索性学习,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敢于探索的特点,讲授重在深度。

2、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体育科学中的许多课程都与运动生理学关系密切,运动生理学是学习后续课程如运动免疫学、运动医学等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运动生理学与这些学科的联系,从整个运动人体科学大学科的观点出发制定教学计划。如物质代谢、能量代谢部分,在运动生物化学中要重点介绍最大吸氧量、心率等内容,是运动处方制定的基础,应重点解释。

4.生理化学笔记(三) 篇四

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及rh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考纲精要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60~80ml。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40%~50%

记忆方法:

可以认为全血中血浆与血细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积,血浆稍多于血细胞,记成血浆50%+,血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比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细胞比容)。至于男性红细胞比容略于女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3.悬浮稳定性: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0.45%~0.35%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在0.64% 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5.管理学读书笔记 篇五

德鲁克在前言中指出,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因此,本书讨论的内容有两个基本前提:

1、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的第一章即为“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在本章中,作者简单论述了有关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并没有过多的阐述,事实上,在后面的章节中,德鲁克解释了这一点,这是因为“卓有成效对管理者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本章解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谁是管理者:“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富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的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不论其是否有下属,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接着,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对有效性造成困难的现实: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他们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却无暇顾及真正重要的事情,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管理者处于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利用他们的贡献时,他们才算有效,然而能利用他们的贡献的往往是其他部门的“旁系人士”和他们的上司,并非他们能够直接控制的下属。

4、管理者身处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这说明了,如果一位管理者不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有效性呢?如何才能提高效益呢?

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管理定义中的‘效益’指的是既要注重效率,又要

注重效果,从而取得好的效益”,德鲁克也特别分析了这一点,他认为,效率(efficiency)就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对体力工作而言,或许只重视效率即可,但对知识工作者——生产知识、创意和信息的特殊生产要素——他的工作必须有效果(effectiveness),即在工作中能有所成就。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矛盾:时间是有限的,而只是工作者的工作有必须有效,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求各方面都有能力特别强、知识特别丰富的人。然而在人类的历史中这样的全才却不见得有几个,于是管理者真正要做的事是,组织各种专业人才,使之分工协作,这乃是管理的必要所在。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组织,不是要求它的管理者是什么都精通的超人,而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让我联想到刘邦,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国理财,安抚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者皆为人杰,我能用好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我想,刘邦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了。

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像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

既然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那我们学些什么呢?德鲁克在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也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后面每一章分别论述一个要素。

一、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系统的工作,来善用这些时间。时间管理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时间记录。这帮助管理者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醒管理者在行为、人际

关系和工作重心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第二步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要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必做,什么事情可以由别人代做而不影响效果(即“授权”),还有一项时间浪费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的,即他自己浪费的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二、我能贡献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会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是责任,而非职权。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一般机构对有效性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有效地管理者还应该懂得建立正确的有效的人际关系,而着眼于贡献正可以满足有效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总结这些方面,德鲁克提出: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三、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下属的长处。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

要做到用人所长,大致有四个原则:

1、卓有成效掉的管理者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2、职位的而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它是对具有才干的人的挑战,同时可使人们把与任务有关的优势转化为确实的成果。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首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他的个人条件),而不是先考虑这个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用人所长,也应懂得容人所短。

关于如何利用上司和自己的长处,德鲁克强调了解上司和自己的类型,配合其习惯而行动

总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四、要事优先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一次只做一件事,否则反倒一事无成。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时获得成果的唯一办法。所以应该做到两点:

1、管理者要学会摆脱昨天,尽量减少昨天遗留下来的不再产生效果的工作,社会组织其实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推陈才能出新。

2、做事前要确定优先次序,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五、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决策是“不同意见的讨论”的基础上的判断,不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考和研究,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正确的决策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根据德鲁克所列,决策有五个特征:

1、要了解问题的属性,要清楚所处理的问题究竟是偶然发生的还是经常性的。通常,有效的决策者会把问题假定为“经常性质”也就是总是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解决。

2、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也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低要求。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艺妓这些方案必须满足那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找出边界条件是最难的一步,而化决策为行动是最费时的一步。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我们知道管理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就科学性而言,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其中之一便是提出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史诗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即以尚待证实的假设开始。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相关的标准时什么?如何衡量某个问题和相应的决策?德鲁克认为,找出适当的衡量方法不是数学方法所能解决的,这是一项带有风险的判断。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求先有若干种不同的方案,然后选取最适当的一种。

反面意见就是一种“另外的方案”,且反面意见保护决策者不至成为组织中某方面的俘虏,还可以激发想象力。有效的管理者绝不会把某一方案认定为“是”,其他方案均为“非”也绝不会以自己为“是”,以他人为“非”。

其实做一次决策就像组一次手术,所以在决策前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决策。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就该行动,另外,行动或不行动都要坚持到底,只做一半或者折中只能曹成更大的浪费且一事无成。

做到了上述五点,一个管理者就可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到底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第四、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要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第五、要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第六、只做有效的决策。

在书中,德鲁克特别提出了电脑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应当谨记,电脑只是没有生命的工具,是逻辑的机器,电脑所能做的只是计算,真正的预见、决策、选择还要人来做。事实上,自从有了电脑以来,高层管理者正越来越开始做起真正的管理工作。

此书是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之作,成于1966年,却依然在四十年后的中国,被一群职业经理人选为最值得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作为一个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从开始就给自己定位一个卓有成效的目标,向着它努力、靠拢,这样当我们成为一个管理者,就理所当然地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要求自己:

1、学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做正确的事,集中整块的时间首先解决重要的事,将空闲的零散的时间用于休息、娱乐、记单词等零散的工作。面对种类繁复的事,应当分出轻重缓急,按照那个紧急而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的矩阵来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

2、学会宽容待人。

中国的文化素来讲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可是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我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于是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要求别人,这样使我不容易发现别人的长处,却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因为当别人没有达到我那高高在上的标准,我就会觉得这时他的缺陷所在,而当别人达到了那个标准,我又觉得这时他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知道后来,我发现那个标准确实很难达到,坚持它让我自己一事无成,于是我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却忘记了放松对别人的要求,久而久之,我将变成一个好高骛远、苛求他人的人。好在我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主动去寻找外界的人和事物的优点,我开始不再注意美女的龅牙,也开始容忍洁白的纸上有一道折痕。长龅牙的美女仍然是美女,有折痕的白纸仍然不失其功能。

3、还要学会有效的与别人沟通

信息渠道的不畅通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消耗,更严重的是,不正确和不完全的信息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策。

我们应当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他说的“不对”,听听又何妨?他人指出的我们的偏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少给了我们不同的选择方案,还给他人留下了谦虚、有耐心的印象,我相信这会对日后的沟通协调工作有所帮助。

4、我们还要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比如正直、诚信,这体现在管理者是领导力的问题,但即使将来不从事管理事业,即使没有什么可以直接领导控制的下属——根据德鲁克的观点,其实即使这样,我也还是一个管理者——我也应该做一个这样的人、公民。

6.心理学学习笔记 篇六

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

通观卞教授的话,我觉得,个体要多做好事,要多养成积极健康的业余爱好,要学会自己破解心理压力,要善于遗忘生活中的烦恼,要善于和朋友交流对人对事的看法。

7.运动生理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展望 篇七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在正确了解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深入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的影响;了解不同训练水平、不同运动项目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运动员的不同生理特点, 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训练, 科学有效地组织体育教学, 以及更有效地服务于体育实践。

运动生理学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因而运动生理学在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升上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因而不少国家已经明文规定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师和专职教练员的必修课, 并且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把运动生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把运动生理学原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用来探索提高体育运动或训练的效果, 这一任务可谓是至关重要。[1]

1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后期, 在运动生理学学科的研究上出现了德国的赞茨和美国的班奈笛2位优秀的科学家。莫索首次提出肌肉疲劳问题并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深入研究, 最后得出肌肉疲劳曲线。与此同时, 英国科学家希尔也对人在参与激烈运动时候机体的反应展开了相关深入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 龙斯加德、罗曼、菲斯克等优秀科学家建立了机体功能的系统理论。20世纪50年代贺旭黎和汉森等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微丝滑行理论。60年代博格斯特隆进行了骨骼肌的针刺活检, 为运动生理学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奥斯特郎和罗达尔在1970年出版了《运动生理学》一书, 至此, 运动生理学有了系统的理论依据, 该著作全面而充分地反应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2]

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科研面临的挑战

2.1.1 科研经费的竞争使效率成为挑战

近些年, 出于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各种运动生理学赖以生存的资源与同时期相比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 但研究的领域在日益扩大, 同时研究计划也在不断增加, 进而致使科研经费的竞争不断激烈上演。随着科研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 科研成本相应也在不断增加。基于这样的事实, 实验科学研究, 尤其是基础科研要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研究的高效和活力就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1.2 科研人员之间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传统的科研模式是以单个的人为主题, 实验研究的交流是以科研个体和群体的交流为主, 科研合作性低下。即使科研项目上有合作, 那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科研合作, 大多只停留在对既定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因而现阶段科研合作模式亟需完善, 单个人“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新时代科研需要的是团队合作。

2.1.3 科研人员的素质受到挑战

随着科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运动生理学科研人员在知识和能力各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科学研究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要适应如此快节奏的科研时代, 科研人员的素质很难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成为科研最现实的挑战。

2.2 教育面临的挑战

2.2.1 教学体制有待完善

研究表明, 目前很多体育院校的运动生理学的实验长期处于理论课之列, 并没有单独设置实验课程。因而运动生理学的实验课经常受学期总课时的限制, 课时严重不足, 更有甚者还经常出现实验课被理论课所挤兑、实验项目被随意替换或更改的现象。[3]并且在实验课授课形式上也存在明显问题, 新的改革模式是一次实验通常分几个小班分别进行授课, 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运动生理学老师的工作量, 在鼓励分配这一问题上却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因而运动生理学教师不情愿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和实验的内容, 不情愿改革原有教学模式。高校教学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运动生理学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2.2.2 外部环境制约了教学科研的发展

教育是运动生理学长足发展的希望, 是运动生理学的未来, 因而只有及时把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之中, 才可以真正体现出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出于现实环境的制约, 当下社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存在轻视教学研究的现象。许多运动生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择业的时候, 通常基于现实而选择体育老师或者运动损伤医生等专业领域就业, 相关运动生理学的科学研究得不到青睐。

究其原因在于, 在社会工业化的大背景下, 运动生理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一直在不断减小, 就业的机会也在相应递减。当下我国体育院校虽然运动生理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在不断完善, 但是往更高层次的科研, 实用型的教科书缺乏, 教科书的内容更新速度相当缓慢, 运动生理学的系统专业知识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 学生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困难重重。在此情形下, 要培养出优秀的运动生理学接班人, 需要大量增加教育成本, 这样又会增加运动生理学各方面的负担, 并且会给运动生理学往后长期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2.3 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新形势下, 由于实验课程归属于教研室的管理范围, 因而各学科实验相对较为独立, 从而导致实验项目设计水平和实验内容水平低下, 且可能出现不同的课程因实验内容相同而产生实验重复的现象。

目前高校运动生理学的现状是, 绝大多数高校运动生理学的教学模式趋于死板、实验方法依旧陈旧, 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书本内容陈旧。目前, 很多体育院校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么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传统教材, 要么是其它运动学教材附带的内容, 整体教学内容更新不仅死板并且异常缓慢。尤其是教学方面的研究, 严重和时代脱节, 生产前线和社会服务严重不搭调。在课堂上, 教师仍旧占主体地位, 占据着课堂的主角位置, 教学方法陈旧且多年没有变化,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最终导致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严重缺失。[4]

2.2.4 实验课程得不到重视

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事实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 学生课前不进行预习, 进而在不熟悉操作流程的情况下盲目展开实验, 最终导致有些实验结论出现错误, 更严重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实验操作失误进而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更有甚者, 有些教师一直对实验课持消极态度, 抱着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教授实验课, 对学生的发展严重不负责任。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传统教育观念中, 体育训练一直作为体育专业开展教学的重点, 因而理论学习自然受到轻视。 (2) 高校整体教学环境存在局限, 主要表现为现实功利主义的存在, 导致实验课得不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3 运动生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3.1 加强科研合作

运动生理学这一学科自诞生以来就处在多种学科的交叉领域, 这样就需要在研究中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团队的团结协作, 摒弃不同个体在训练、兴趣上的差异, 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传统的合作模式, 不断扩大研究视野, 提高研究效率。

3.2 转化研究

转化研究, 英译translational research, 它的出现为运动生理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转化研究是应用研究和基本研究完美结合的典范, 作为一个新突起的研究领域发展前景良好。将转化研究应用到运动生理学上, 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转化研究的应用价值, 进而将所研究的成果直接展现出来。这一研究方式可以将运动生理学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效应全面地展现给所有人, 进而吸引社会的注意力, 以加快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进程。

3.3 加强学科协作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前景可观, 但是运动生理学要想在融资方面取得成功, 就必须加强和其他学科的协作。同其它交叉学科加强协作可以保证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准确性, 提高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效率, 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新形势下, 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疾病的挑战, 比如癌症、肥胖以及老年痴呆症等健康问题, 这都需要不同学科共同协作研究才行。而身体的活动是影响这些健康问题最为主要的因素, 因而运动生理学成为关联性最强的一方, 在众多研究学科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5]3.4积极培养新的研究人才

人才就是希望, 人才就是未来, 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 因而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招收新人的问题上, 不断扩大研究队伍, 当然人才质量是关键。为了提升新人应对挑战的能力, 我们必须在本专业的水平上强化认识, 尤其要强化新人应对挑战的意识, 让新人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学科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尤其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是确保运动生理学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3.5 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

要加快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只有加大教育投入, 才能保证运动生理学持续并稳定地发展。通过教育将科研成果输送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 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最终可以更快地促进运动生理学的发展速度。教育事业可以有力的保证运动生理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运动生理学科研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4 结语

从诞生时间来看,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但国内外针对它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运动生理学学科的研究重点在生理分子机制层面与运动对人体病理的作用上面。比如对运动员健康、运动与康复、运动能力运动性疾病、运动与营养等方面的研究。基于这样的研究内容, 运动生理学相关的从业人员必须从全民健康出发, 为全民运动和训练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方式与方法。

同时, 运动生理学要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都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参考文献

[1]秦素荣.运动生理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张强, 刘锡洋.运动生理学面临的挑战及适应发展[J].价值工程, 2011.

[3]赵金岭, 张淑香.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道德伦理与困境——基于生命伦理学视阈的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1) .

[4]莫伟彬, 黄天昌.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0 (2) .

8.运动生理学-笔记 篇八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 兴趣培养 措施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院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和应用科学,它在发展体育理论、进行体育专业教学、帮助与运动队结合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运动生理学课程许多内容涉及一定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非常吃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运动生理学的教学模式上,有些体育教师仅仅传授理论知识,对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并不关心,更无法培养他们学习这门重要课程的兴趣。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兴趣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此寻求提高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一、培养学生兴趣对于运动生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一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能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习中与教师的交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不是通过教师得到的,而是在通过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得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建构。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对于其学习认知的重要性,而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和培养学习的兴趣对于任何课程的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兴趣的途径

1.增加教学中的互动,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讲,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系统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既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又有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有运用的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对于知识的传递过程来讲,以上教学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这个互动就没有知识传递的过程。因此,在运动生理学的教学中必须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师在运动生理学教学前,应充分做好备课,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抓住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结合实例提出相观生理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通过独立思考、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训练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幻灯片开展教学。运动生理学教学中经常要用挂图和表格来说明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问题。随着电化教育的发展,投影仪和幻灯片等教学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彩色幻灯片教学不仅内容直观,形象新颖,而且使用方便,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幻灯片进行教学,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规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便于复习巩固,开阔他们视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讲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理时,可以从运动生理学的专著中选择一些构图清晰,色彩鲜明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骨骼肌细胞中的亚细胞水平的收缩蛋白丝和调节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的变化过程。通过幻灯片还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展现大量实验教学中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比如,反映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微观活动的图片,既可以直接放映细胞不同侧面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规律,又可以借助幻灯的放大性能增大视野的直观性。

3.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运动生理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通过静态的图片、幻灯片等难以说明白,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辅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项教学之中。与幻灯片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除了具有运动图像之外,还能以声音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运动中心脏活动的调节、消化全过程、肾脏内的交换过程等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和联系,这样更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动态的生理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4.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需要开展一定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本身就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但对于教学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呼吸运动的调节”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安排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这种实验需要的仪器方便,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测试方法,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他们搞科研的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于运动生理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兴趣,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于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而且要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教学趣味性,从而切实提高运动生理学的教学质量,达到运动生理学教学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冬等.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

[2]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3]戴汝潜.素质教育课程简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刘富钊.继续教育学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5]汪馥郁.教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6]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郑陆等.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78-81.

[8]吴亚文.电子幻灯辅助护理课堂教学效用分析[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2):4-5.

[9]史瑞芬.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

上一篇:银行金融报道范文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