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工作布置

2024-08-09

财政预算工作布置(精选8篇)

1.财政预算工作布置 篇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决战工业500亿工程投入,积极推动全民守业,做大做强财政“蛋糕”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加大重点支出力度,强化预算管理,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

依照我市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全市财政收入预算

二、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

为预算数的3.38%比上年增加500万元,3总预备费布置1500万元。增长33.3%

三、抓住机遇。做好年财政工作

也是决战工业500亿的攻坚之年。财政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服务大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要求,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必需坚持不懈地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创新机制,狠抓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推进各项改革,强化财政管理,把财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㈠开源挖潜。各级财税部门要坚持把依法组织财政收入放在首位,一是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税收征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主体税基;二是调整聚财思路,强化市场运作,管好用好非税收入;三是打击税收违法行为,抓好专项清查,清缴旧欠,防止新欠,做到及时入库、足额入库、均衡入库;四是要进一步改革税收征管体制,理顺征管关系,规范征管行为;五是要继续调整财政收入结构,把收入打实打准,保证财政收入质量。通过以上措施,将财政收入抓早、抓紧、抓实,确保圆满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实现“财政收入继续坚持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指标在全省继续坚持前列”目标。

㈡坚定不移支持决战工业500亿工程。争取尽快形成财政增长极,壮大财政后续财源;二是搞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争取更多外资落户新余,大力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三是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做大支柱产业;四是配合完成国企改革,积极与外资对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五是改进工作作风,优化财政服务;六是大力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

㈢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证制度。一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二是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加大城乡低保的覆盖面和资金投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认真协助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完善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

㈣努力做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要内容的财政支农工作。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防止出现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效果;二是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各项补贴的投入,要将中央及省市的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市、县财政支出预算也要作出足额布置;三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改革,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各项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正常办学经费的保证;四是用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确保用在刀刃上,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条件,使农民获得实惠。

㈤加大社会事业支出。不留刚性缺口,免除“后顾之忧”保证按月足额发放人员工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绝对不能出现迟发、欠发现象;二是要安排好社会保证支出,凡中央、省、市已出台的社会保证措施要确保实行,不能打折扣,需要配套的一定要按标准配足,支出水平过低的要适当调增;三是要安排好政法等保稳定支出,构建有效的政法经费保证机制;四是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防疫事业,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五是要支持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今年我市将承办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政策、服务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确保省运会取得圆满胜利;六是要保证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支出。

㈥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一是全力以赴抓好综合财政及部门预算的执行工作。建立税费统收、资金统管、支出统付、帐务统算的财政支付体系;三是全面推进“乡财县代管”改革;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府推销,扩大推销覆盖面,简化顺序,缩短周期,推销资金统一支付,提高资金效益;五是加强非税收入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改革。

㈦严格财政监督。特别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的研究,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实施规范化管理。要把好分配关,防止借项目之名,行挤占之实,专项经费中的非项目开支要严格控制,绝大多数要下到项目;要把好拨款关,各级财政用于本级项目的资金原则上都要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减少中间环节,防止资金流失;要把好监督关,严肃查处挪用、克扣专项资金行为;要调度好资金,保证专项经费能尽早到位,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㈧继续推行“八项服务”许诺。解决工作作风中确实存在问题,坚持正面教育,反对形式主义;二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依法、为民、高效、精简的原则,提高财政部门服务水平;三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四项禁令”执行“五个不准”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惩治、预防体系,维护好我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四是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

【范文网】

2.财政预算工作布置 篇二

一、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现状

(一) 核算范围缺乏全面性

当前,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财政拨款的形式也逐渐呈更为多元化的趋势, 投资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 财政预算会计方式适应新形势的难度便会随之增加。但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手段仍然处于手段单一、方式单调的状态, 难以跟上新形势的步伐。除此之外, 我国国库体系也出现了一定变化, 逐渐实现了国库资金的资本化运行, 大部分国有资产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财政局所采用的财务会计预算方式便逐渐暴露出了缺乏国有股份及有价证券核算的短板, 可见核算范围缺乏足够的全面性。

(二) 对财务报告的约束缺乏足够力度

就当前政府预算决算而谈, 仍然处于模式相对单一的阶段, 对于政府的资产、债务等情况无法做出准确、完整的反映。从财务报告中所发布的会计预算信息可见, 财务信息的结构相对简单, 无法准确地对资金使用情况做出清晰的反映, 仍存在许多相关漏洞, 以导致腐败行为趁虚而入。财政资金在缺乏足够透明性的情况下, 将导致贪腐隐患的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 出具的财务报告可靠性将大大降低。

(三) 政府固定资产核算缺乏完整性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固定资产均需于账面之上进行登记, 但仅仅局限于对固定资产原值进行记录, 其折旧计算则无需予以登记。在这种记录方式的影响下, 便无法从预算报表上进行固定资产价值、使用情况及损耗情况的查询, 行政服务的实际成本也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 致使固定资产的核算缺乏足够的完整性。

(四) 首付实现具有局限性

就当前会计预算而谈, 对于国有资产及负债情况无法进行准确的记录, 进而便无法对财政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行会计预算时, 负债情况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 便可导致支出被高估, 致使财政的可支配收入出现虚增。除此之外, 债务信息也由此被掩盖, 导致存在的风险状况难以得到全面准确的反映。在这种方式的影响下, 可造成财政支出与收入不配比, 进而对收支结余的真实性产生严重影响, 造成预算信息的失真。

二、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预算编制, 夯实会计基础

要对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形成保障, 就应以精确、科学的预算编制为基础, 因此, 财政局在进行预算编制时, 便应以“细”、“实”、“准”为基准。首先, 应根据实际经济指标的预期增长情况而定, 并与政策调整等减收因素相结合, 对具体收入情况进行分税种、分项目预测, 尽可能缩小收入预算与执行结果之间的偏差。另外, 还应根据陈定额管理要求而定, 进行支出预算编制, 为使编制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还应对项目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同时进行进度滚动管理。除此之外, 还应对支出绩效进行严格考核, 在避免出现超支现象的同时, 也可为下次预算编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最后, 应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将绩效评价与年度预算编制进行有效结合, 使绩效评价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发挥, 从而实现提高预算管理效率的根本目的。

(二)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预算执行机制

在会计预算管理中, 超支问题是一个时常出现的关键问题。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就必须根据相关制度及机制而定, 将会计预算落实到实处, 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 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由此可见, 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与预算执行机制应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进行。在进行预算管理制度编制的过程中, 应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 对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创建出廉洁公正的工作氛围。首先, 应当建立起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 将预算执行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头上, 以便于后期预算执行运作;其次, 建立起预算执行奖惩机制, 对于良好完成工作职责的相关负责人予以相应的表彰, 对于存在违规现象的相关负责予以相应的批评与处罚, 使所有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最后, 制定预算执行进度计划, 对相关预算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与监督, 防止预算超支问题的出现, 实现预算管理平衡。

(三) 对追加事项进行规范预算, 及时批复及下达预算

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会计预算管理是财政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保持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运行, 便需要财政局对所属各单位的预算进行及时的批复与下达。相关规定要求, 财政局应从相关部门预算批复之日起, 在15日内完成各单位预算的批复工作, 除此之外, 还应对预算待分配专款进行及时下达。例如, 年初预算批复的30日之内, 需指定出相应的预算执行进度计划, 并针对待分配的专款进行细致的时间安排, 同时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 将其细化为具体的项目, 并分配至各部门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照规定下达到位的待分配专款, 均需要进行收回, 并通过预算统筹进行安排使用。另外, 为避免年底集中支出现象的出现, 还应将先下达后清算的方法应用于收定支上, 以实现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最后, 还需在规定日期内对预算支出的追加款项提出申请, 如超出规定期限, 则不予以办理。

(四) 实施全面核算管理, 完善会计预算管理质量

财政局要使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满足当前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就应在传统预算核算会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 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会计预算管理。首先, 进行具体预算核算工作时, 除了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核算之外, 还应对国有股份进行核算。其次, 还应将预算核算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紧密联系, 加大对单位经费预算管理的力度, 将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落实到实际中来, 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充分发挥监管手段的管理价值, 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形成保障。最后, 进行预算执行监督时, 应不断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合理利用突击检查、随机抽检等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充分提高执行操作的规范性, 同时也可促进预算执行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从根本上完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运行质量。

三、结语

会计预算核算是财政局财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对其重要性及必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财政局中的会计预算核算工作, 就必须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 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同时将相关措施落实到实际中来, 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实际价值, 实现会计预算管理质量的根本提升。

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转型的背景之下, 各级财政机构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在多个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确保各项财务工作顺利运行的有效手段, 会计预算管理工作对财政局的整体财务管理工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如何对财政局的会计预算工作进行深化改革, 以使其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便成为了重要的工作。本文针对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仅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蔡雅丽.试论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3) .

[2]张月华.浅谈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J].经济视野, 2013, (24) .

[3]吴素萍.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的有效管理措施[J].现代营销, 2014, (6) .

3.浅析财政预算公开问题 篇三

[关键词]财政预算;政府信息公开;可行性

1013939/jcnkizgsc201520287

1 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可行性分析

11 经济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法治、公共治理、政务公开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和必然要求。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必须要提高政府分配行为和公共经济活动的服务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这就要求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从而促进了我国预算公开的程度的不断推进。

12 政治层面

我国政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权和公民参与预算的权利。行政部门普遍认为预算公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口,也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有效手段。政府治理理念革新为财政预算公开提供了条件。

13 法律层面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各地纷纷制定信息公开乃至预算信息公开、重大项目公开等具体方面的专门规则。这些规定的推出向我国预算公开的全局性立法提供了法律基础。特别是最近通过的《预算法》第四次修改稿,明确将“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写进了总则,并对预算公开的主体、范围、时限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2 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国家保密法的一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的公开。尽管财政部出台和实施相关法规,但这些出台的规定和条文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这就导致了预算公开在推进过程中效力大打折扣。

22 预算编制

尽管《预算法》的编制要求较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下放的报表在格式上较为简单,并且对支出细节没有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同时,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构成,而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一般只涉及预算内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大额的预算外资金则不予反映,因此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

23 预算审批

我国人大对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预算草案的审查和批准方式采取的是“一次性表决、一次性通过”,或全部赞成或全部否定,缺乏审批辩论程序;我国预算审批仅体现结果公开而非过程公开,缺乏公众的参与。

24 预算执行

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主动性不高,且透明度低。预算公开内容繁多,目前有关信息的披露只是一部分。政府缺乏公开财政预算的意识,同时为了规避责任,某种程度上心理层面缺乏公开财政预算的主动性。同时,社会公众也缺乏监督意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亟须建立良好的监督氛围和公众监督渠道。

3 财政预算公开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

我国政府需要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整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各种情况,对开展立法前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研究,可以通过人大立法,适时推出《政府信息公开法》,使其成为基本法,从法律的层次上提升法律效力。

32 预算编制

尽管《预算法》的编制要求较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支出细节进行详细说明,每一笔款项的支出情况都要进行公布;采用复式预算,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有利于改善财政资金的管理,避免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相互挤占,为政府进行经济分析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明确的信息。

33 预算审批

预算审议中要引入协商机制,建立起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民主协商程序,为预算参与者提供发言机会。公开既是保证公民参与预算的前提,更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并且要严格政府预算民主审批程序。审查过程中人大代表和公众可以预算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起草的预算草案经政府批准后,才能交由人代会审批。对于关键性的项目,人大要主持召开讨论,对于制度的制定需要人大起表率作用。政府的任何重要政策都需要呈递给予之平行的人大才可以操作实施。

34 预算执行

政府的很多活动都是不向社会公开的,这就给政府推卸责任、采取“寻租”有了可趁之机,公共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加剧了财政风险。政府要推进财政预算的公开,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树立“阳光”财政意识,促进预算公开的文化建设,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其次,也要加强社会监督,健全监督机制,以保障财政预算公开落到实处。

总之,推进财政预算公开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必然趋势,在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中,预算民主显得特别重要,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无论是立法机构还是审计机构都应当采取积极行动,提高对预算公开的关注程度。我们相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观念的更新以及技术水平的改进,我国的财政透明度水平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穗红,2014《预算法》修正案对提高预算透明度的机遇与挑战[J].地方财政研究,2014(11):9-13

[2]肖鹏,李燕,预算透明:环境基础、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J].财贸经济,2011(1):21-25

[3]赵谦,美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考察和思考(下)[J].中国政府采购,2013(3):50-52

[4]Fuzzed Adrian,Mick Foster,Changing Approaches to Public Expenditure Management in Low-Income Aid Dependent Countries[J].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2001:107

4.财政预算工作布置 篇四

XX我镇财政工作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监督,较好地完成了XX财政预算。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XX年共完成财政收入3720万元。

1、预算内收入2290万元,其中:

(1)国税全口径收入1582万元,比上年增长35%;

(2)地税全口径收入666万元,比上年增长31%;

(3)财政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契税收入142万元。

2、预算外收入1070万元;

3、上级补助收入190万元。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XX年财政总支出3419万元。

1、预算内支出2015万元;

①农业支出240万元;

②水利和气象支出11万元;

③计划生育支出19万元;

④教育支出1077万元;

⑤其他部门支出36万元;

⑥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232万元;

⑦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119万元;

⑧行政管理费支出237万元;

⑨转移支付支出344万元;

2、预算外支出1320万元

①农林水利和气象支出358万元;

②教育支出197万元;

③医疗卫生支出10万元;

④其他部门支出138万元;

⑤行政管理费支出304万元;

⑥文体广播支出97万元;

⑦其他支出216万元。

3、上解支出84万元。

(三)财政预算执行结果

XX财政可用财力3464万元,其中体制内支出基数补助2025万元,专项分成及补助190万元,预算外收入1070万元,预算外补助收入360万元,减去财政支出2419万元,当年净结余5万元,达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较好地完成了财政预算任务。

XX年,我们按照年初人代会的要求,努力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深化收支改革,逐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镇经济建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培植财源,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XX年,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6个,争取资金80万元,已到账51万元;财政、国税、地税部门全力协作,当年完成税收收入109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万元,增幅 25%。

2、保压并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XX年我们坚决执行国家的财税和农民负担政策,下半年起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收取,认真执行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和黄桥老区优惠政策,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农业开发、农桥农路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低保和农村大病对象的扶持,按时足额发放了粮食直补、农资增资补贴和农村低保资金,让公共财政阳光惠及普通百姓。

3、顺应改革,提高公共财政服务水平。

认真做好市镇财政体制、镇财市管、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改革,镇财政各项收支全面列入市级监管之中,财政管理更加规范;逐步提高事业人员保障水平,事业人员补贴提高到1万和1.6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财政改革以后,财力上收,原来从镇财政留成中给予企业的扶持资金无法落实,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适当调整。

二、XX财政预算(草案)

XX我们将以上级提出的目标计划为指导,按照镇党委提出的XX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努力培植财源,强化收支管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确保当年收支平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编制XX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如下:

(一)财政收入预算:

1、税收收入预算3050万元,其中:

(1)增值税全口径收入xx万元;

(2)地方工商税全口径收入550万元;

(3)契税收入100万元。

2、预算外收入预算1330万元,其中:

(1)部门收费收入183万元;

(2)部门实体上缴收入等100万元;

(3)学杂费补助及教育住房公积金补助收入258万元;

(4)镇本级非税收入460万元;

(5)捐赠收入20万元;

(6)其他收入169万元。

(二)财政支出预算3512万元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35万元,其中计生站支出146万元;

2、教育支出2770万元;

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万元,其中:文化站15万元;

4、社保和就业支出420万元,其中社保所支出32万元;

5、城乡社会事务支出460万元;

6、农林水事务支出378万元,其中农技站107万元,农经站42万元,农机站61万元,企管站31万元,水利站28万元,兽医站75万元,建管所34万元;

7、村级经费202万元;

8、其他支出352万元;

(三)预算平衡方案

1、可用财力3018万元(核定支出基数1078万元,加专项分成及补助210 万元,加预算外收入1630万元);

2、支出预算3512万元;

3、当年净结余 3万元,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三、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职能,为全面完成XX年的财政预算任务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做好XX年的财政工作,全面完成XX年的财政预算,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XX年财政任务圆满实现,我们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财源建设,实现振兴财政的目标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农业园区和项目建设,把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转化为财政优势;

二是通过加大对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的投入,为进园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力争早投产,早收益。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我镇工业发展意见,利用各级财政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二)强化收入征管,坚持依法行政

全面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改革征管手段,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行为。加强财源建设,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调整好收入结构,增加可用财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强化部门收费收入的管理,加大政府非税收入组织力度,增强地方财政活力。

(三)努力控制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组织编制好部门预算,准确确定部门收支预算控制数,做到人员经费编实,公用经费从紧,项目经费从严;

二是严格按预算执行,编报单位必须及早组织预算收入,序时安排预算支出,不得无预算、超预算拨款,严格按先工资保险、后公用经费的顺序支付;

三是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资金力保政府重点项目支出需要。

(四)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严格“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所有收入全额上划市财政专户杜绝坐收坐支行为;

加强对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管理;

强化会计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加大财政监督稽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不断提高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管理水平,为我镇的经济腾飞保驾护航。

5.财政局预算股工作总结 篇五

去年,预算股在局领导的正确的领导下,在各业务股室的支持、配合下,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管理,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切实发挥自身职能,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今年工作任务

(一)加强基础管理,推进各项工作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年初财政系统培训会议精神,将会议上部署的任务落实到预算各项工作中去。二是不断加强预算业务学习,强化理论研究,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质量。三是积极参加财政系统组织的各类学习,互相交流经验,提升工作热情及工作能力。

2、落实规章制度,严格工作纪律一是把财政系统各项制度做为工作的准绳,按制度要求做好职责工作,同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并把各项制度落到实践工作中去,更好的开展好各项工作。二是加强印章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每笔财政资金的支出都进行严格审核、严格程序,确保资金支出安全。

3、细化业务流程,明确工作责任按照局廉政建设要求,将预算股各岗位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并把细化流程和防范操作风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各环节工作的分工及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严谨、科学、有序的开展。

4、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一是按月进行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分析,及时上报《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表》等。二是加强与税务部门的业务沟通和协调,密切关注财政收入态势,认真研究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努力把握财政收入的走势,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以科学化、精细化为目标,做好部门预算工作

1、下达全县各单位今年部门预算指标及2011年决算批复工作根据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下达各单位今年预算指标,确保今年预算单位资金的使用,及时将2011年决算批复下达到预算单位。

2、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制度随着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预算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内容逐渐增多,难度加大。为了预算执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起草了民主理财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预算审批和执行程序。

3、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是抓好部门预算编制,借助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严格预算执行,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二是继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案,规范项目支出申报审核程序,对项目的申报、审核、排序等,按照资金用途进行科学分类,项目支出预算必需有相关文件依据和资金测算依据,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部门预算资料。三是进一步明确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预算内外统筹安排,同时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尽量细化预算支出项目,明确支出类型和支付方式,努力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努力保证建设、教育、支农等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性的政策性支出,及涉及全局性的必需支出,确保财政资金有效的使用。

(三)完成2011年总决算及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编审工作一是按照2011年财政决算编审要求,坚持“真实、准确、及时、全面”的方针,《财政总决算》工作与《总决算分析报告》于今年2月份汇编完毕,圆满地完成了2011年各项财政决算工作任务。二是认真细致地做好2011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编审工作,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编审工作在财政决算完成后开展,预算股做了合理的布置,在各股室的密切配合下,于2月份汇编完毕。在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编审工作中,我们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八字方针,耐心细致地指导各单位人员信息录入,加强对基层财务人员录入信息的审核,提高编审质量,做到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各单位人员变动、工资和经费供给情况;保证编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为我县争取上级部门拨付县乡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四)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今年以来,我县着眼规范管理和增强资金使用效益,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改革。一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对原分散在各支出股室管理的各类财政资金专户,按有关规定认真进行清理、撤销或合并,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了审批、记账、拨款与反馈一体化的监督、制衡机制,切实规范了管理,有效保障了资金安全。二是切实做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工作。财政内部预算、社保等有关股室密切配合,积极协调各有关金融机构,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工作,收到了规范管理与提升效益双重功效。三是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做到了预算约束、收支脱钩、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协税护税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四是深入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把政府财政资金花多少、用到什么地方与产生怎样的效益结合起来。五是稳步推进公务卡改革。从下半年开始,首先在县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等6个预算单位进行试点。目前正在总结完善,明年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六是有序推进了“营改增”试点改革。财政、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调研和测算、移交税源信息、搭建征管平台、衔接税款入库等,各项试点准备工作得到了扎实、有力、有序地推进,顺利实现了10月1日如期实施试点工作。

(五)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工作为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按照全省统一要求,牵头联系有关县直单位,协调乡财股,完成地方政府性债务软件报表填制及政府债务说明工作。

(六)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完成预算指标的追加、项目及科目调剂工作,预算指标执行系统内上级专项、各专户指标的录入、调整及指标审核等日常工作。

6.人大会上财政预算执行工作报告 篇六

尊敬的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县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主要财政工作

2011年,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做大收入、做强支出、做细管理、做优服务”四大目标,开拓进取,克难攻坚,各项工作成绩突出,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圆满完成了县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220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8200万元的122.01%,完成调整预算19700万元的112.72%,较上年增收7714万元,增长53.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106万元,较上年增收6009万元,增长54.15%;非税收入完成5099万元,较上年增收1705万元,增长50.24%。各征管部门的完成情况是:国税完成2583万元,同比下降4.83%;地税完成12001万元,同比增长38.56%;财政完成7621万元,同比增长144.58%。

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0096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09581万元的183.39%,完成调整预算184500万元的108.92%,较上年增支41464万元,增长26.00%。各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17976万元,较上年增支2072万元,增长13.03%;公共安全5933万元,较上年增支398万元增长7.19%;教育60572万元,较上年增支6211万元增长11.43%;科学技术1533万元,较上年增支581万元,增长61.03%;文化体育与传媒1806万元,较上年增支136万元,增长8.14%;社会保障和就业22959万元,较上年增支6502万元增长39.51%;医疗卫生25699万元,较上年增支10092万元,增长64.66%;环境保护3869万元;城乡社区事务7133万元,较上年增支3325万元增长87.32%;农林水事务40466万元,较上年增支11124万元,增长37.91%;交通运输2552万元,较上年增支847万元增长49.6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20万元,较上年增支79万元增长14.60%;商业服务支出等事务3622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748万元,较上年增支70万元增长10.32%;住房保障支出4786万元,较上年增支716万元,增长17.59%;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453万元,较上年增支205万元,增长82.66%;债务付息支出91万元;其他支出142万元。

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05万元,加上上级各类补助169649万元及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收入920万元,全县收入总计192774万元;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960万元,加上上解支出2949万元,当年财政总支出203909万元;收支相抵后当年一般预算年末结余-11135万元,加上上年末决算批复一般预算累计结余-45251万元,2011年年终一般预算累计结余-56386万元,再加上结转下年支出9326万元,当年累计净结余-65712万元。

由于省市财政收支还在核实清理,上级补助结算对账尚在进行,最终数据与12月份月报数相比会有一些变化,待决算汇审编出后,再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回顾2011,县财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㈠促发展,全力做好财力“后盾”。一年来,先后支持北环路、东一环、南二环等建成通车,不断拉大城市框架;积极推动三城联创工作,支持建成温泉河生态北广场、城南广场,容纳市民休闲;落实资金为金龙大道等主要街道安装道路栏杆,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及时拨付国家基本建设项目资金1.6亿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迅速适应形势发展,全力做好重点企业财务管理,并为秦力面业等15户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776万元,服务企业发展。由县财政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县东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助推我县新兴产业示范园扬帆起航。整合支农资金,集中财力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继续实施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㈡强协作,共同做大收入“蛋糕”。去年我们财税部门面对增值税受转型政策影响严重短收等压力,主动作为,强化协作,建立了“信息相互沟通、数据相互交流、情况相互通报”的“三相互”机制,及时掌握各征收部门的情况,协调解决征管工作存在问题,疏通税款流通渠道,准确把握收入进度,督促各部门及时均衡入库。每月收入考核排名一直位居全市前列。在上半年收入考评中受到市政府奖励。其中6月、7月全市排名第二,8、9、10连续三月排名第一,同时10月份提前两月超额完成年初预算任务,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12月份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

㈢争支持,全力赢得政策“惠顾”。去年,我们紧紧抓住省上将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列入全省支持的五大现代农业基地机遇,共争取各类扶持资金达1.5亿元,为农业园高标准高速度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同时积极邀请财政部税政司、财政厅预算处、国际合作处等来我县调研。在省厅国际合作处的支持下,投资1300万美元的以色列节水灌溉项目落户我县农业园,将彻底解决农业园发展的水资源问题。在第二批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实施结束后,又积极争取到第三批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全年共争取各类专项补助资金达10亿元,较上年增加3亿多元。

㈣保民生,精心描绘和谐“画卷”。2011年,县财政在确保人员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尽最大限度地支持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全年安排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和两免资金5100万元,争取校舍维修校安工程资金1100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改造、防震加固,新建校舍8950平方米。拨付城乡低保7424万元,惠及50412人。拨付医疗救助金969万元、五保供养金128万元,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39人;拨付合疗资金9912万元,补偿住院参合患者4.5万人次。拨付农村妇女住院免费分娩524万元,补助6162人。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700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230人,培训各类就业人员4.5万人次。8500余名80岁以上老人领到老龄补贴512万元,享受到政府温暖。7月1日起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当年惠及8万余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1294户困难家庭廉租房补贴160万元。拨付公租房建设资金1000万元。全年发放燃油补贴671万元,拨付小额贷款贴息245万元。投入500余万元,全力解决乡镇干部吃饭难、洗澡难、如厕难问题。一折通发放8类涉农补贴共计9657万元。家电、汽摩下乡及以旧换新财政补贴3305万元。全年申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79个总投资1.24亿元,财政奖补4118万元,涉及农村人畜饮水、村庄道路、文化广场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方方面面,受益群众43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㈤夯两基,力求财政管理“两化”。即狠抓财政基础管理工作和基层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继续完善信息管理平台,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在组建房产税收一体化征收大厅的基础上,成立农税稽查大队,清收税款达790万元,全年两税入库3225万元,为财政增收做出较大贡献。政府采购完成4596万元,节约资金881万元,采购规模、采购范围不断扩大。对核算中心三个核算柜组管理的98家单位业务进行轮岗,下茬压缩三公经费,及时将县上新成立的新兴产业园管委会等5家单位和下划的药监局财务纳入管理。财政投资评审项目52个累计6.7亿元,审减达1.5亿元,节约了巨额财政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出台《关于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修订财政所规章制度22类,对城关等6个乡镇财政所完成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财政服务三农水平。

各位代表,2011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财政工作成绩大、亮点多。全年财政收入任务提前完成,财政支出保障坚强有力,争取上级支持成效显著,财政管理不断科学精细。先后承办召开了全市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工作会、全省民生工程资金管理系统培训会、村级一事一议环卫保洁项目设备发放仪式暨现场观摩会,财政工作得到省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房产税收一体化征收、财政投资评审、一事一议等多项工作先进经验相继被《日报》、《农村报》、《西部财会》、《日报》、市纪委《纪检监察信息》等省市刊物刊登宣传,吸引了临渭、蒲城、合阳、大荔以及陕南汉阴等兄弟县市前来参观学习,我县财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县财税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县财源基础薄弱,财政增收的压力有增无减;二是全县刚性支出需求很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三是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还有不小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编制情况

2012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强力推进三大园区和庄里重点镇建设,加快我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着力构建民生财政,打造和谐;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推动我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继续狠抓两基建设,全面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为建设富裕和谐新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2年全县财政预算草案如下: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26800万元,较上年调整预算19700万元增长36.04%。其中:国税5974万元,地税15740万元,财政5086万元。

通过财政体制算账,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680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111328万元,减去上解支出2949万元,2012年县级总收入135179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支出预算相应安排135179万元。(需要说明的是,财政支出预算只是根据2011年底上级预下我县2012年的各项补助所做的当年可用财力安排,在预算执行中,上级还将下达一些专项资金,支出预算会有所增加,届时,再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具体安排如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268万元,公共安全支出4609万元,教育支出40622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375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0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74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21403万元,环境保护支出2748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28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4091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700万元,资源勘探支出349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059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410万元,住房保障支出322万元,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147万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00万元,其他支出200万元。

三、2012年财政主要工作任务

围绕落实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2012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㈠理清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抓收入。要突出“强征管”、“挖潜力”、“重质量”的抓收入思路。在强征管上,要紧紧围绕全年预算收入目标,进一步强化各征管部门目标责任,突出税务部门征收主力军作用,及时分解任务,加强协调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在挖潜力上,进一步加强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税收征管,抓大不放小,做到应收尽收。要立足县情实际,充分考察调研,积极探索我县矿产资源税费征管新模式,严控资源税费征管。在重质量上,坚持扩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既要严征管,又要落实各种减免税费政策,努力提高收入质量。

㈡发挥财政职能,多措并举促发展。充分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政策性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多渠道实现财政增长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统筹安排各类基本建设资金,突出重点、优化投向,加快推进事关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三是全力支持三大园区建设。加大资金保障,高起点建设三大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对外吸引力和承载力。整合一批农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向现代农业园区,推进设施蔬菜、柿果、奶山羊等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加快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为庄里工业园区申报扶持一批有资源基础、有市场潜力、有投资效益的龙头企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引导支持我县东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通过融资手段,为新兴产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工作经费,全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培育后续财源。四是落实增值税转型等政策,支持企业升级改造,加快企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五是支持庄里镇实施重点镇财政体制改革,下放财权,提升重点镇自身发展能力。

㈢加大资金投入,突出重点保民生。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关系民生民计的大事。一是要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财税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二是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低保网络动态管理,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适时补贴低收入家庭。三是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扩面和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工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是继续落实两免一补、蛋奶工程等义务教育政策,重点支持全县教育布局调整,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五是继续落实小额创业贷款贴息等就业扶持政策,着力支持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六是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大力支持经适房、廉租房建设,落实廉租房、公租房补贴资金,确保居者有其屋。七是继续深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支持村级道路建设、公共环境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八是继续支持“三城”联创工作,推进绿色跨越,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

㈣深化财政改革,加强管理提水平。要深化细化县级部门预算,探索经验,扩大范围,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着力打造阳光财政。要进一步加强结余资金和专户管理,逐步开展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要建立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采购透明度。要认真开展财政同步监督和专项检查,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突出民生领域的监督检查。要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进一步实现节约增效。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整体规划、调控和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要防控财政风险,加强政府债务分析预警,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要加快金财工程步伐,提高网上办公能力,促进财政业务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㈤加强自身建设,规范行为优服务。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公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服务周到、廉洁高效、方便快捷”的要求,不断规范工作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开展调查研究的水平,增强解决突出问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惩防体系建设,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的安全。在基层财政所全面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建设“一站式”三农服务大厅,设置便民服务台、政策咨询台等,全面提升财政服务三农的能力。

7.财政预算工作布置 篇七

一、财政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51年, 国务院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 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 是国家机密;1982年宪法赋予人大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权力, 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审批预算的职能, 但并无预算公开的规定;199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才提出了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等要求;2000年, 全国人大选择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 作为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试点;正式预算公开是2008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布部门预算。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指出:“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 办了什么事。”从此, 来自顶层设计的和基层实践的两股力量, 合力推动着我国的财政预算之门逐步打开。

(一) 从世界范围看,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主要基于三个理论

1、公众知情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前提。目前, 知情权已成为公众和政府承认的基本人权之一。西德是首次在法律中规定知情权的国家, 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认可了知情权。

2、民主参与理论。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的实现条件是国家必须为人民提供相关信息,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3、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是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主要理论。英国杰出思想家洛克阐述并理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认为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 人民有权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法律和政府的重大决策, 必须取得人民的同意。17、18世纪, 卢梭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思想, 系统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人民民主与国家的关系, 认为人民有权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我国宪法第二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据人民主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 应当属于人民所有, 政府理应向人民公开政府预算信息。

(二) 推进预算公开的必要性

1、基于民主政治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现实需要。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一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人权, 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性权利, 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财政预算的内容不仅是纳税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也是保障宪法赋予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需要。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无论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还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都需要以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有相当的了解为前提。

2、基于公共治理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要建设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 这是公共治理的趋势和方向。信息公开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开发布的预算可以通过一份独特而清晰的文件, 提供关于政府活动的完整报告。一份结构有序、宣传充分的预算能够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基础, 从而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我国的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 它同样有义务向公众公开预算, 接受公众监督。

3、就反腐倡廉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有效监督行政权力和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我国反腐败形势十分严峻, 实行预算公开, 必将有助于遏制腐败现象高发态势, 必将减少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空间。在这方面, 英国和美国的预算制度成为范例。英国预算制度形成的最大贡献是解决财政腐败问题, 18世纪中期之前, 英国各种各样的财政腐败是触目惊心的, 进入18世纪中后期, 议会通过预算控制财政, 大体上杜绝了腐败。在美国, 1905年纽约州市政研究局利用涉及影响力购买和腐败两大丑闻促成的政治真空, 将监督与公开作为重建政府在公众眼中合法性的手段, 创设出了预算制度。美国国会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预算改革对美国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将各级政府行为的细节第一次展现在阳光下,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 从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增强了政府正当性。

二、省级财政预算公开的现状及深远影响

(一) 省级预算公开的进展情况

以陕西省为例, 近年来,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委、省政府部署, 陕西省财政厅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工作, 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1、财政预算全面公开。

从2010年起, 陕西省省本级财政预算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在此基础上, 省财政厅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 督促市县加快预算公开工作。2014年, 省级财政预算向社会主要公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陕西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二是2014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三是2014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四是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表》。

上述数据中,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公开到所有款级科目,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公开到主要款级科目;并公开当年预算数、上年预算执行数及上年度预算执行数与本年度预算数增减幅度的比较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表公开到收入和支出的款级科目。

2、部门预算公开。

省级部门预算公开从2011年开始, 当年, 陕西省财政厅在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中选择了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行政学院等10个部门启动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向社会逐步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内容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编制说明、收支预算总表、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支出表等。2011年1月, 省财政厅向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10个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草案。10个部门的部门预算于3月份全部在各自政府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及时了解和监督。陕西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及知名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正面评价。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点名表扬了陕西省的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2012年, 陕西省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扩大至43个单位, 其中省政府组成部门除两个有保密要求的单位外, 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在召开省十一届人大五次全会时, 省财政厅将43个预算公开单位的部门预算报表汇总印送人大代表参阅。随后, 省财政厅按程序批复了省级部门预算, 43个预算公开单位也在收到预算批复文件后, 在3月中旬前全部在各自网站向社会公开了本部门预算信息, 省政府门户网站也进行了汇总链接。在预算公开内容上进一步细化, 将财政拨款的预算科目细化到“项”级, 同时, 增加公开单位当年“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2013年, 除特殊部门外, 省级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公开单位范围从2012年的43家扩大到102家, 涵盖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各类事业单位, 并进一步细化了预算公开内容, 按“项”级科目明细反映单位各项财政拨款支出。2014年, 省级预决算公开已经常态化。

3、“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是预算公开的重要内容, 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5月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53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比照中央做法, 公开2010年“三公”支出, 并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扩大公开范围, 细化公开内容。

2011年7月20日, 受省政府委托, 省财政厅在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关于2010年度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 一并报告了2010年省直机关“三公”经费情况。陕西省继北京之后公布2010年省级单位“三公”经费, 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三公”经费情况的省级政府,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建设透明、诚信政府的决心, 以及敢于面对批评、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全新执政理念。2013年3月, 103个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单位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并细化了公开内容和相关说明。2014年, 省级所有部门的“三公经费”已经全部公开。

4、重大民生支出及专项资金支出公开。

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 陕西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财政补助下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 明确要求各基层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专项支出纳入公开范围, 公开的具体内容包括财政专项支出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来源、发放标准和形式、分配结果等。目前这项公开制度在基层得到较好推行。

5、市县预算公开稳步推进。

在省级积极推进预算公开的同时, 各市县也稳步推进各项预算公开工作, 2011年, 陕西各市在本级选择部分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2012年, 各市区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此外, 部分县区也积极启动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到2014年底, 全省11个市 (区) 、107个县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已经公开。

(二) 预算公开的深远意义

整体上看, 陕西的预算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公开的范围、内容、路径、项目和形式上, 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从陕西的实践来看, 预算公开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

1、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美国预算制度的先驱克利夫兰认为, 效率是政府的最高美德, 而预算公开是政府效率的保证。人民群众关心政府预算, 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 而是关心花钱的效果。财政支出进度体现政府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的各级财政支出进度大都在85%左右, 最大不超过90%, 大量的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沉淀在部门, 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公开三年来, 财政支出进度逐年加快, 每年完成支出调整预算都在90%以上, 2014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94.7%, 按照财政部通报, 去年全省财政支出进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2、矫正了政府行政的方向。

政府的钱是老百姓的钱, 人民有权决定这些钱怎么花。预算公开, 让人们了解政府花钱的一些基本事实, 比如投入的方向、各方向之间形成的基本结构, 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70%左右, 为了支持经济发展, 每年仍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公路、铁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工业项目, 基于陕西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 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与公共财政的本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不符的。预算公开之后,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连续四年都在80%以上, 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陕南陕北移民搬迁等重点民生支出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更多采取运用结构性减税政策,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整合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拨付改投资”, 以及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和奖励补助等, 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可以说, 陕西财政的“民生”特点越来越凸显, 陕西的财政预算公开, 体现出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

3、约束了政府支出的行为。

政府花不该花的钱, 或者乱花钱, 或者花钱不讲成本和效益, 或者花大钱办小事, 群众就会提出批评, 形成舆论压力。在中国, 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出国 (境) 等“三公”经费居高不下, 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 为老百姓诟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也下了大功夫治理, 但始终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制度性的治理措施。陕西的实践证明, 预算公开是约束政府花钱行为、降低“三公”支出的有效办法。这几年来, 陕西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每年都有新的下降, 2014年, 全省“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分别下降了19.1%和36.9%, 大大提升了民众的观感和政府的美誉度。

三、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省级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迈出了预算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仅仅是一种带有摸索性质的探索, 仍处于初级阶段。透过陕西的个案看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 在制度上和执行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集中体现为“四性”。

(一) 保密思维的习惯性

从官员层面看, 受我国长期封闭政治文化影响, 多数官员对信息公开较为排斥, 他们往往习惯秘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同时, 受传统官本位意识掣肘, 相当数量官员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观念落后, 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权。加之信息公开往往会对部分官员的既有利益格局产生冲击, 造成政府官员在信息公开时, 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 挑不重要的信息公开。这种思维习惯严重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预算公开的进程。

(二) 公开内容的专业性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各种资料看, 公开财政预算项目过于笼统, 预算内容专业性太强。大多地方财政部门预算草案科目只列到类一级, 没有款、项的具体内容, 有的虽稍细一些, 但也只列到款级科目。比如说仅仅列出基本建设金额多少, 却没有每一笔支出的具体内容, 面对这些庞大的分类数字, 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 既看不出每一笔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可靠, 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 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 预算是否科学, 不留缺口, 无法进行实质性审查。看不懂的预算背后, 隐含着政府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向公众出让预算监督权的问题, 让你看得见, 却看不懂, 也谈不上监督。

(三) 公开范围的狭隘性

公开预算编制原则及过程、预算执行及调整、决算、财政政策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重要项目如重大民生项目、政府性投资以及其他重要项目评审复审情况没有完全公开;政府官员薪酬包括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及养老金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

(四) 公开载体的局限性

公开的载体基本上都选择专业网站和报纸, 便于公众获取信息, 群众喜闻乐见的财政预算公开载体尚未引入:比如, 能否在社会服务窗口 (行政服务大厅等) 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公物拍卖、会计委派等公共财政事务;能否在新闻媒体设立专题栏目, 开展“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动态报道, 推进公众的参与度;能否在公共场所屏幕 (大型广场、飞机场、火车站) 等公共场所的LED电子屏幕上, 滚动播放财政民生信息;能否在基层社区宣传栏、政务公开栏上等, 公开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民生政策、民生项目信息等等, 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财政公开格局。

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几点建议

实行预算公开是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随着中国逐渐转向税收国家, 政府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必须实现民主原则。正如财政史标明的, 预算民主是任何现代税收国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推进我国的预算公开。

(一) 财政预算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长期以来, 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将政府预算视为国家机密, 不仅一般民众难以获取, 即使是各级人大代表也只能在短暂的“两会”期间获得本级财政预算和决算草案。这几年, 借助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 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入了政府应予重点公布的信息范围, 并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规定。但在现行《宪法》及有关法律中都没有关于预算公开、公民参与的任何内容。实践中, 虽然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 地方政府如广东、北京、陕西等地都在积极推动预算公开改革, 财政部也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部门政务公开的意见》、《财政部政务公开规定》和《财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等规定, 但因立法层次低、所约束的主体极其有限, 以至于许多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地方政府, 仍将预算信息视为秘密。没有一个让民众知悉、参与和监督政府预算编制、审议和执行的制度化平台。现在, 我国新的《预算法》中已经明确了预算公开的原则, 并就预算公开的基本内容等做出一般性规定, 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 努力做到“公开是常态, 不公开是例外”。

(二) 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具体性、易懂性、规范性

财政预算要有“完整性”, 即财政预算应该涵盖所有公共资金, 包括一般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专项基金以及国有企业基金在内的所有公共资金。但是, 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的财政收支没有纳入预算, 如土地出让金目前还属于政府预算外收入, 它是游离于政府提交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之外的, 当然也脱离了公众的监督。

财政预算要有“具体性”, 即财政收支项目必须是具体的。离开了预算信息的具体性, 就很难对特定的部门、单位、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作出评价, 也很难对预算过程实施监督。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情况看, 不论中央部门、还是省市县级政府的预算信息, 仍然显得过于粗略, 缺乏细节, 公开内容大都局限在“类”级, 个别项目细化到“款”级, 基本都未涉及“项”级, 公众很难了解详情。

财政预算要有“易懂性”, 即政府公布的预算信息是能够让大家弄清公共资金的来龙去脉, 知道资金由谁使用, 用在什么地方, 提供哪些公共产品, 使用效果如何, 并由此判断政府预算规模是否适当,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资金使用是否违背公共利益, 是否遵循了经济、效益和效果的使用原则。对于预算的编制者来说, 应该给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提供“看得懂”的材料。

预算公开要有“规范性”。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各地预算公开各行其是、五花八门, 避免社会不必要的横向对比, 财政部应该对包括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在内的各类预决算公开的基本内容、格式、法律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地方可在财政部规定的格式上予以进一步细化, 但最基本的公开内容和程序必须予以保证。

(三) 预算公开应做到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相结合

所谓主动公开, 就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义务,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某些信息, 包括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设立官方信息出版物、出售官方信息出版物、公众任意查阅公开的信息等。所谓依申请公开, 就是公众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利, 向义务机关提出申请, 由该机关向其公开特定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这两种公开方式都有所规范。但是, 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 由于理解或法规解释的不同, 一些政府机构缩小了《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范围, 除了《条例》规定主动公开并重点公布的信息如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之外, 其他信息都不予公开。这种“选择性公开”显然是对《条例》的曲解, 不符合“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

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纳税人上缴的税收。随着纳税人意识的觉醒, 公民申请预算公开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公民申请预算公开, 除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外, 义务机关有义务公开。公民的公开申请被拒绝, 有权获得司法救济, 这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1776年瑞典宪法规定, 公众有权向专门负责收集意见的部门, 就任何政府扣留信息的决定提出上诉。美国《情报自由法》也规定, 当行政机关拒绝公开时, 当事人有权向机关首长提出申诉, 如果首长部分或全部维持拒绝提供记录的决定, 机关必须通知申诉人该决定可以申请司法审查。

(四) 预算公开应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是通过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促使各级党政机关合理、节俭、高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切实为民服务, 杜绝浪费和腐败, 真正使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这个初衷来说, 如果只是形式上整整齐齐地将财政预算公布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落实。

1、细化公开内容。

许多党政机关公开的预算, 只是按照收支总表、收入表、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表格上固定的内容进行公开, 没有细分项目, 也没有相关说明。有的虽附有预算安排说明以及名词解释等, 但其中许多地方语焉不详, 人们希望看到的公开材料, 既有预算总表又有明细分表, 说明文字既阐释“总系统”又阐释“子系统”。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对每一个汇总性数据尽可能地细化分解, 其中包括什么项目, 每个项目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让普通民众看得懂, 明白政府部门供养多少吃财政的人员、干什么事、花多少钱。将预算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阳光”之下, 一定能杜绝和防止一些地方、单位有意识地提高某些项目的预算基数和标准, 套取财政资金, 谋取不正当利益。

2、强化预算约束。

财政预算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和单位, 特别是那些权力较大的部门, 预算虽然公开了, 但在预算执行中并不把它当一回事, 预算指标用完, 要么挤占其他项目的预算款项, 要么随意向财政申请追加, 这种预算其实等于没有预算。各级党政机关应该严格遵守部门预算, 项目预算指标必须全部用到项目支出上, 公用经费必须量入为出, 精打细算, 杜绝浪费。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完善和落实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绝不随意乱开“口子”, 真正让预算约束硬起来。

3、决算也应该公开。

财政供养人员及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多少, 商品和服务支出及办公、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公务接待、会议、因公出国、文件印刷、水电等费用多少, 何种项目、何种事业经费多少, 既要公开预算, 又要公开决算, 让人们明白当初预计花多少钱, 实际花了多少钱。当民众将各个部门的预算和决算能够进行对比时, 才能判别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才能真正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及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4、倒逼节约资金。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就是“倒逼”党政机关厉行节约, 不胡支乱花, 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如果预算公开以后, 公款吃喝和超标准接待仍在进行, 公车私用大量存在, 办公场所豪华装修比比皆是, 那么公开预算、决算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各级党政机关在认真公开预算决算的同时, 必须在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方面有真正作为,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将“三公经费”等各项支出完全控制在公开预算指标以内, 真正经得起公众的监督、社会的认可。

总之, 财政预算公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的财政预算公开实践中, 某一个或者几个“个案”的诞生, 都会引起公众的“围观”, 其实这更是一种对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强烈期待。公开是一种勇气, 需要面对强大的质疑, 需要改革的智慧。如果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级财政预算公开“个案”的剖析, 从而寻找到财政预算从“国家机密”到“全面公开”的“样本”,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8.财政预算公开:全国齐步走? 篇八

在信息公开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应谨防地方“隐藏”部分预算的“敏感”信息

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财政预算公开,在 “两会”召开前夕再现新动作: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地依法、及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并对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的要求。

该《通知》的推出,适逢民间对财政预算公开的呼声日高、广州市顺应潮流率先破冰之时,因而被广泛解读为一个积极的信号。该《通知》在文本上也为这种乐观提供了一个注脚,《通知》中说:“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社会各界对财政预算公开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提醒《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要警惕其中可能的缓兵之计。“就是以名正而实不至的低效率公开,为那些面临巨大公开压力、随时可能被各个击破的地方解围。”而深圳的预算公开推动者吴君亮则担心,财政部出于预算公开的压力推出了一个“挡箭牌”。

博弈之路

中国财政预算公开压力骤增,始于2008年5月1日。当天,颁布一年有余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生效。在其第十条所列的“应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赫然在列。

深圳的吴君亮从中看到了希望。两年前,这位政治学出身的“海归”发起成立了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团队,立志于搜集有关公共预算的信息,并对此进行讨论和研究。但苦于没有法律上的凭藉,一直进展缓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其团队申请预算公开的力度明显加大。

在每一份申请书的开头,吴君亮团队通常这样写:“我们是一群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现根据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特向贵单位申请公开部门预算。”在申请书的后面,他们会附上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以证明其公民身份;而对于可能以“秘密”为理由的拒绝,他们会要求对方告知其所依据的具体法律规定;而对以“与生产生活无关”为理由的拒绝,他们则会告知对方:“研究和分析政府预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的特殊需要和特别感兴趣的生活。”

与此同时,北京市民朱福祥和北大三位教授王锡锌、沈岿、陈端洪在北京,律师严义明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在上海,沈阳市民温洪祥在沈阳相继开展了类似的行动。这种遍地开花的现象,引得中国社科院财税专家冯兴元惊呼:《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带来了一场革命。

但接下来的现实表明,围绕财政预算公开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朱福祥向国家审计署提出的公开北京市违规使用的土地出让金数量和该市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土地净收益数额的申请,被以“信息敏感性强”为理由驳回;严义明对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公开4万亿元资金来源和具体流向的申请,只等来了一个有关4万亿投资的空洞计划,具体细节无一提及;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率团队向全国31个省财政厅发出的要求提供2006年财政信息的申请,有12个省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即便有回应,内容的简陋也让蒋洪大跌眼镜。而同期,蒋洪在日本提出的类似申请,却得到了超乎想象的良好回应。

2008年这一年,广州市财政局也收到了吴君亮团队的申请。局长张杰明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吴君亮团队对此早有准备。立志于“观察”的他们继续提出申请,并将申请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此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关注,一些在信息公开中表现不佳的单位在媒体上被品头论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君亮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变化。“以‘国家机密为借口拒绝我们的越来越少,很多部门开始说‘我们研究一下,”吴君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上海财经大学的蒋洪则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在根据此前申请的信息制作财政信息透明榜的过程中,很多政府部门托人打听自己在榜单中的位置,“既不愿太靠前,也不愿太落伍,如果听说位置靠后,他们会主动补充点信息过来,直到排名符合他们的心意。”蒋洪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心理是:排名靠前,说明保密原则遵守得不好,会挨批;太靠后,又会被认为信息公开条例贯彻得不好。“所以不上不下是最安全的地带。”

但事实上,198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保密法》不再将国家财政计划、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列为国家机密。这些部门赖以对抗《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是1997年国家保密局会同财政部等一些部门制定的《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该规定指出:财政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但作为部门规章的该《规定》,其法律位阶低于作为行政法规的《国家信息公开条例》。此时,“国家秘密”已经很难再作为预算不公开的法律屏障。

舍车报帅?

2009年10月8日,广州市财政局再次收到吴君亮团队成员李德涛要求公开财政预算的申请。这一次,该局没有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而是自己做了研究后,在收到申请后的第8天,将该市114个部门的财政预算在网上公开。此举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被人称为财政预算公开的破冰之举。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说,自己决定公开的底气在于严格依法办事。“有人说我们公布的数据是修改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上网的数据就是我们提交给市人大审议和上级部门审查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动。”

但在这个“严格依法办事”的预算中,广州民众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该市9个机关幼儿园的预算一年竟然达到了6000万元,差不多赶上了该市公交系统的全年预算;另一个是民众最为关心的“三公”(公款出国、公款招待、公车消费)费用,竟然在该预算中找不到踪影。

张杰明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解释。他说,这些幼儿园之所以获得财政拨款,是因为其体制仍然是财政核补的事业单位。而“三公”费用之所以未在预算中列明,是因为它们不在目前的预算编制科目里,而是跟著具体的项目走。

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全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问题并不在于预算的编制科目是否科学,而在于这些科目没有细化到一定的程度。

吴君亮介绍,我国现在公开的财政预算,大多还停留在“类”和“款”上,很少能细化到“项”和“目”,“而只有细化到‘项和‘目,才能弄清楚钱都花在了哪儿,”吴君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与此相类,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海团的小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恩多也对财政预算中“其他”的表述深表质疑。她说:“科技部总的经费是198.1亿,但是其中‘其他支出是69.5亿,占了总支出的三分之一,这个‘其他到底包括哪些部分?”

受访的多位学者认为,这种粗线条的预算下面,掩藏了很多不便向外人道出的内容。这些藏在粗线条下的敏感项目,除了“三公”费用外,还有诸多行政运行费用,比如行政人员工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曾从2007年开始,在上海市闵行区试点预算改革,在第一步——将预算表细化做完后,在公开的环节遇到了障碍。“因为这个预算表上显示,公务员的工资是市民平均工资的3倍。”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选择是:要么不公开,要么把这些敏感的数字藏起来。虽然在公开已是大势所趋的形势下,更好的选择却是把这些敏感数字藏起来。

由于上述信息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中国从计划财政走向公共财政的进程相连,所以这些数字要隐藏到什么程度尚不得而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全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里面首先有个制度健全的问题,还有一个利益协调的问题。”

蒋洪说,现行的法律只规定了预算信息公开,却没有规定要公开到什么程度。“这或许是这一《通知》出台的一个背景,”蒋洪说:“它所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可能会遏制在部分地区业已出现的良好势头,并且给了某些地区一把‘尚方宝剑。”而冯兴元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财政部的此次通知应该是最低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

上一篇:廉洁家风演讲稿篇五下一篇:病案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