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2024-12-18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精选8篇)

1.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篇一

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与启示

格桑顿珠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云南民族地区认真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全省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1978日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时期,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抛弃了“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左倾错误,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精力抓发展改革,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达182020亿元,是1978年3162亿元的57倍;人均GDP达到8136元,是1978年的4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94元,是1978年7395元的3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452亿元,是1978年271亿元的38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13555亿元,是1978年308亿元的44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基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小学有免费教育、中学有寄宿制、大中专有民族院校的民族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建成了1所综合性云南民族大学、41所省定民族中小学、5500所半寄宿制民族小学、34所贫困县第一中学民族部,200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5717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3%,比1978年增加11546万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加强,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建筑、医药、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先后制定和修订了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共37件,制定了单行条例88件,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和《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民族法律法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综合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相配套的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

——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探索并不断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发展,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总结了经验,做出了贡献。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少数民族人才总量达到293万人,占全省总数的284%,比1979年增加548万人;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占全省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328%,其中省级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328%,州市级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289%,全省有16个州市党委班子、14个州市政府班子和115个县级党委班子、113个县级政府班子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实现了云南5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都有1名以上干部在省直部门担任厅级领导干部的目标,特别是独龙、德昂、阿昌、布朗等人口较少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本民族干部担任省直部门厅级领导。

30年来云南民族工作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理论是科学的,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云南的民族工作是成功的、有效的。特别是近十年来,云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不断探索,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不断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和经验、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等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有的已吸收到中央文件,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二、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主要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在于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党的民族政策同云南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提供了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云南边疆、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方针和措施:解放初期,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慎重稳进”、“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把搞好团结、消除民族隔阂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制定了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政策措施,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发展生产,建立基层政权等;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从边疆的实际出发,以团结为根本,提出了“和平协商土改”、“缓冲区土改”和“直接过渡”(即不分土地,不划阶级)等特殊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边疆,赢得了各族各界的支持;后来,因为“文革”期间执行“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路线,批判“边疆特殊论”,在“和平协商土改”区搞民主革命补课,在“直过区”划阶级成分,在边境民族地区推行“政治边防”。大搞“划线站队”,大批边民外流,发生“沙甸”等流血事件,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对全国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拨乱反正工作,平反错案冤案、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使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强化民族工作手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领导、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根本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正确制定发展思路和方针政策的前提,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云南这样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不仅要考虑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特殊性,并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是要坚持吃透两头,解放思想,克服照搬照套,深化省情认识,放眼世界,把中央方针政策同当地实际相结合,制定政策措施;二是要善于和敢于从实际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真话、办实事,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三是在方法和途径上必须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这既是被实践证明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边疆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具体体现。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脆弱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举措。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和散居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对民族自治地方。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给予政策和投资倾斜。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到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美元、2000元和100亿元大关。二是对边境地区。针对云南边境地区处在反分裂、反渗透、反毒品斗争最前沿的实际,从1999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08年三覆盖到25个边境县,每年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特别是从2000年起,我省对边境沿线乡镇和人口较少民族、藏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有1248万名中小学生受益,为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提供了借鉴。省委、省政府从2005起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据统计,2007年,边境25个县实现生产总值达43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3。团结、和谐、繁荣的边境成为祖国的新长城。三是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几策”的特殊扶持措施。1999年,省民委对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苦聪人)实施“155”扶贫工程,经过几年的攻坚,基本解决了5000人的住房和吃饭问题。在取得成功经验后,于2002年开始,对我省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7个人口较少民族,实施“四通五有一消除”扶贫工程,2006年,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的1407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到2007年,共投入专项资金387亿元,完成了783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元,最高的达到3000元。基诺族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口最少的独龙族告别了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历史。四是对民族工作特殊地区建立“民族团结示范点”。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民族团结的要求,采取“党政领导、民委牵头、部门参与、群众苦干”的方式,探索在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路子。截止2007年,全省民委系统共创建了440个示范村,呈现出民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睦、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新景象,为民族地区建设和谐新农村探索了思路和经验。

实践证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途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体现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体现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一是必须坚持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发展,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发展促稳定,以发展促平等和共同繁荣,以发展促自信、自立、自强,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是必须坚持把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作为制定一切政策措施的基本原则:三是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争取外援的发展道路,促进科学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民族团结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稳定、构建和谐云南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民族平等团结作为保持边疆云南繁荣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原则,把民族平等作为执行党的政策、制定政策措施和协调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二是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严格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对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极少数别有用心挑拨民族关系的少数人,则予以坚决打击。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在平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践证明: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而民族团结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只有抓好了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社会稳定有序,才能服务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团结稳定,一切无从谈起。必须始终高举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凝聚和激发各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一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依法维护各民族平等权益;二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多数干部群众,以“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防二把民族问题一般化、一刀切,简单粗暴、激化矛盾;三是必须坚持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树立边疆、民族、团结意识,提高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彻民族政策的言觉性;四是必须坚持完善机制,加强平时工作、群众工作,沟通感情。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构建和谐云南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

——启示之四:必须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坚持以“增加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目标,以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为原则,采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先进后出、破格提拔等特殊措施,拓宽培养途径,着力解决薄弱环节,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培养造就了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少数民族干部的状况,既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一方面要关心照顾成长较慢的民族,使每个民族都能参政议政,另一方面也要不分民族、不受限制地大力培养,平等对待;二是要坚持能否造福于人民的标准,培养一大批具有博大胸怀的、海纳百川的、高素质的,为党为人民负责一致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三是不仅要培养,而且要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干中成长。

——启示之五:必须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民族工作部门担负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职责。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省到县成立党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设立人大、政府、政协民族工作机构,并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乡镇设立民族工作专兼职助理员,不断健全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同时,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工作手段,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据统计。仅2002年以来,云南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累计排查和调处涉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纠纷和隐患6000多起,为维护边疆云南的团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民族工作的一些“热点”、“难点”地区长期派驻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沙甸事件、历经百年的“黑树林”地区矛盾纠纷和巍山“永建”的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化解。

实践证明,以民族平等团结为原则处理民族问题,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民族工作机构,没有高素质的民族工作队伍、就难以保障这一原则得以真正实践。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族工作部门和干部队伍驾驭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履行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职责。

2.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篇二

一、群众路线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根本保障

围绕青海省委的要求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定位, 海北州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创示范、五年再提升”总体目标思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就是依靠人民群众, 就是要做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 党的群众路线, 是实现海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唯一途径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时, 就提出了各民族团结、平等、合作的主张。这也成为建国后, 我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原则。因此, 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海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文化集中交流的地区, 历史条件与人文背景的特殊性, 使得海北民族之间、民族内部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这既决定了民族工作在海北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同时也成为达赖集团在我国进行民族分裂和渗透的重点地区之一。我们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地区稳定的基础和关键的力量就是群众。所以,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必须结合群众路线进行, 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学习宣传为契机, 在群众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让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坚定跟共产党走的立场, 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防线。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载体, 通过开展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 推动各级党员干部转作风、接地气, 通下情、解难题, 落实州县乡三级领导联县、联乡、联村和联系学校、寺院、宗教界人士等制度, 真正做到党员干部与群众的结对认亲交朋友, 增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 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时刻做到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时刻关心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正确把握群众的需求, 下大气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为抓手, 注重在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让广大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从物质条件上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这样分裂、独立分子和反华势力就在国内没有了可以依附的群众基础。

二、立足海北民族团结创建实际, 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州工作说到底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为各族群众服务, 促进海北跨越发展是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州的根本任务,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示范州的根本目标。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 互为载体, 共同推进。尤其是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把认真查找和集中解决一批影响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针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 部分地区存在的廉租房、城乡低保政策落实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到位的问题, 深入全州农牧区、社区、寺院蹲点调研, 下气力开展惩治。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逐村挨户摸排有激进思想、极端意识、有可能制造极端事件的人群, 锁定对象, 纳入视线, 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教育措施, 及时消除稳定隐患, 实现推动维稳由较多依靠应急处置向更好依靠长效机制的转变。要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学习宣传, 在广大干部群众当中深入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 让广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最新动态。同时, 通过举办“农牧民交通安全知识培训班等活动, 切实提高干部群众民族团结的意识, 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州集中正能量。

三、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州建设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 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扬务实、扎实、踏实的工作作风,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能力, 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州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鼓励创新创建载体结合。要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活动始终, 动员群众参与活动、监督活动、评价活动, 把群众满意作为活动取得实效的唯一标准, 做到“四问群众”一是在活动前, 问群众“希望怎样做”听取群众对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我们工作的要求、期盼和诉求, 更好地谋划活动, 制定好活动的方案计划, 确保活动的实效性。二是在活动中, 问群众“应该做什么”真诚听取群众对党政部门、党员干部工作作风, 特别是“四风”方面的不满和意见建议, 切实找准改好突出问题。三是活动后, 问群众“答应不答应”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 对活动进行“回头看”进一步明确方向, 改进工作。四是要服务群众, 问群众“满意不满意”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的理念, 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万名干部下基层”选派机关干部入乡驻村帮助工作”等活动, 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等工作, 努力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空间, 多帮助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摘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创建海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两者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开展, 都需要解决人民群众中突出的问题, 二者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扎实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

关键词:以群众路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用手册.红旗出版社, 2011 (4) .

3.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篇三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把‘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天,《风光》杂志请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座谈会,就是表明了媒体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请专家学者们一道为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支招。”《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于世情、国情以及云南省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赋予云南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示范创建处处长鲁德忠首先发言说:“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立足当前,抓好重点工作。一是握紧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和新路径;二是握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战略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三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着力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五是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家学者们对鲁处长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高度的诠释非常赞同。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亚平说,党中央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担交给云南,饱含了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工作的殷切希望。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践行“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為主线一以贯之,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定要浓墨重彩加以突出。”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若青建议,在建设云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上,要精心考虑如下几点:第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大力加强“四个认同”教育,进一步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第三,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第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不断夯实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条件;第五,积极打造云南民族精神高地,不断增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感召力、影响力;第六,着力抓好意识形态管理,打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安全屏障。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生态学博士尹仑认为:“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农村是重头戏,应采取以下具体办法:拍摄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群众观看的影视作品,针对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要专门成立针对农村的电视频道;定期组织专业文艺团队到农村演出,同时,在县一级要组织本民族专业的文艺团队;建立农村的乡土艺术家数据库,定期举办农村文艺汇演,促进乡土艺术之间的交流;在自然村一级以当地村民设立农村文艺员,定期组织村里的文艺活动;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青年,在城市中要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平台,设立民族文艺活动中心,定期免费组织其观看文艺表演、艺术展和电影,丰富其在城市中的文艺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能忽视。” 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巡视员张勇说,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重不重视学习,擅不擅长学习,是民族、地方文化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应下功夫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整体民族素质,是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民族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只有民族素质提高,才能真正缩小差距、加快发展。

“我还想再谈谈民族文化。”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省民族学会苗学研究会会长古文凤言犹未尽地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延续的血脉。在‘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谈民族文化的发展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均衡发展’问题。当前,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巨大的不均衡、不平等现象,成为影响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潜在因素。尤其是16个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它不仅涉及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权利问题,还涉及国际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戍边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部署,跨境民族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会场气氛热烈、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一直持续到晚六时许,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提出了一系列中肯、有见地的建议,流露出了对早日建成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期盼。

《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主持会议,《风光》杂志社编务委员会主任吴安臣、主编熊树文、运营委员会主任字如方和部分采编人员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吴安臣

4.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简 报 篇四

麻郎错中心校2013年11月28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团结 按照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确立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加大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的工作中,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9月全县民族团结宣传月,广泛开展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继续动员员工扶贫济困送温暖,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总结 篇五

工 作 总 结

2009年马牧沟学校开展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活动。我校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主要批示精神,省委陆浩书记在临夏州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州县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既保证稳定、又巩固团结、更追求和谐”为目标,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任务,按照“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团结、进步、发展”,突出重点抓深化,创新载体显特色、提高标准树典型、讲求质量上水平,努力把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我校把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此活动相互结合,在师生中展开教育思想大讨论,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热忱,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育学生“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精神。现将活动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宣传到位

在开学初的工作计划中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大力宣传,充分发挥了学校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校园广播站、三十里铺教育信息、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对学生进行了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在广大师生中形成良好的舆论

氛围。学校通过学习政策文件、专题讨论交流等形式,专题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两次。

(二)分工明确、认真落实

1、通过升旗仪式由校长向全体师生发出号召,在师生中树立了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任务的意识。由两名副校长认真抓好中小学学生国旗班训练和 “ 唱响国歌 ” 工作。从 “ 升国旗、唱国歌 ” 开始,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同时各班级要认真组织开展 “ 国旗、国歌、国徽 ” 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 “ 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 落到实处。

2、在八年级组组织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演讲比赛。活动有马应龙校长主持,全校师生参加。通过活动评选出了5名优秀学生和一个模范班级,也使全校师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3、在三月份开展了养成教育月活动,以“学守则,记规范”为基础,在活动月期间,各班级积极认真的执行《中小学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小事入手,从点滴抓起,积极开展了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近、小、实系列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

4、根据学校的要求,各班级认真织织了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六个一 ”活动,诵读了 “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名著 ”、主题演讲、评选优秀学生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并组

织部分学生向全校中小学生发出 “ 弘扬传统美德、争当四有新

人 ” 的倡议,召开了“ 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 现场会。

5、开展 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六个一 ” 活动:(1)中小学各出了一期以“最美的还是我家乡”为主题的“爱祖国、爱家乡”的黑板报。(2)各班召开了一次以“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班会。(3)由马应龙校长负责开展了八年级“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4)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组织“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主题班会、团队会并计划在国庆节举行“祖国万岁”歌咏比赛活动。(5)由历史老师指导,七年级组各班做了一次全校学生民族调查。(6)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五五”普法教育和县情教育。

6、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本次活动中共收捐款2180元,对三十里铺镇马牧沟村进行了帮扶,一时给马牧沟村10户特困户,每户发放了价值120元的一条毛毯和一床弹花被,二是给马牧沟村希望小学的78名学生每人发放价值了12.5元书包

6.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篇六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国家民委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亮点工作来抓。学校特别是民族高校作为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在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国家民委自2012年起,先后命名了3批共279个示范单位。其中,有学校48所。在6月2至3日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高校经验交流活动上,部分民族院校就如何开展创建活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以下是部分发言的摘编——

大连民大: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

大连民族大学突出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通过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创造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

学校按照“混合编班分寝、共同学习成长”的思路,在同年级同专业内不分民族成份进行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形成了各民族学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局面。以新疆籍学生和藏族学生为例,学校现有新疆籍学生553人,混合分布在38个专业、274个班级、456个寝室;现有藏族学生139人,混合分布在23个专业、102个班级、132个寝室。

学校通过教工党支部与学生班级“一对一”,处科级干部与贫困生“一对一”,班导师与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等制度设计,营造出师生朝夕相处、心手相连的育人氛围。学校建立了168个导师工作室,组建了近300个创新团队,成立了575个“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在每年的创新创业项目中,仅新疆籍学生参与的就达到50多项;在历年创新竞赛奖励中,少数民族学生获奖超过50%。

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探索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段考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化、课程设置菜单化、创新创业团队化,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年均申报专利200余项,每年获得国际学科竞赛奖励200多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600多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过90%。

中南民大: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品牌

中南民族大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把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学科专业等紧密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实现了融合发展。

学校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品牌:深入开展新生成长训练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成长守望计划、“好巴郎”学业发展工作室、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精品工程项目;试点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公共管理人才实验班;深入开展“辅导员边疆行家访”活动,深化全功能发展型资助模式建设;深入推进“伴飞”志愿服务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活动。

学校先后建立、共建了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民族地区廉政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聚焦民族地区现实需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学校积极参与湖北省“616工程”,深入实施“1221”精准扶贫,选派干部赴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强化精准帮扶,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紧紧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民族魂·中国梦”主题,积极举办“民族风情文化展”“民族文化周”,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舞比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搭好“同心圆”进寝室帮扶前台。学校还以“民大节”为载体,分别举办了“舌尖上的民族美食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展”“茶马古道民族缘”等活动,积极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民大:共建民族团结幸福校园

西藏民族大学建校近60年来,各民族师生在这里守望相助、亲如一家,铸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2009年底,学校决定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学校高度重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不断深化“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丰富内容,拓展模式,找准教育切入点。

“三联”即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家庭。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党建、团建、班风学风建设、学生思想动态和班级管理联系起来;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学生交心恳谈,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家长或家访工作,加大沟通联系次数,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电话联系两次以上,努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

“三进”即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倡导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舍友关系;倡导不同民族混合编班,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纠正,使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通过建立理论学习QQ群、组建民大网评员队伍等措施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进网络,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网络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认同感。

“一交友”即各民族师生交朋友,实现汉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友谊。全校12个学院中,结对子、交朋友活动已经遍地开花。

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家乡新变化”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寒假回乡所见所闻,谈家乡的变化、讲家乡的发展,享稳定、晒幸福。

湖北民院: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作为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湖北民族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和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

学校开展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进计划、进课堂活动,确保各族学生能系统地接受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自觉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学校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到“青年大讲堂”作民族团结主题的讲座;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团日”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通过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各族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自觉肩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

学校注重深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以优秀文化感染和影响广大师生。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节,均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报告会、民族知识竞赛、民风民俗展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多彩民族,和谐校园”品牌,曾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云南民大:全面启动示范校建设

2014年初,云南民族大学制订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学校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示范校建设,力争2017年建成示范学校。

今年3月,学校出台《云南民族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各民族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培育建设各族师生手足相亲的“共有精神家园”等。学校“十三五”规划确定,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步伐。

去年以来,学校投入550万元改造了“民族博物馆”的6个展厅,打造以“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为主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定期免费向师生和社会开放。基地现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学校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宿舍活动;大力支持各民族师生创办民族文化类社团,共建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元旦篝火晚会、民族风情文化周、民族歌曲大赛等传统文化活动,利用民族节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黑龙江民族职院:精心培育民族团结种子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国家在东北地区开办的唯一全日制民族高职院校。学院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高校贯穿于育人工作始终,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龙江最美人物——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秦桂芝,被学生和家长亲切地称为“秦妈妈”。2015年寒假,秦桂芝只身到新疆开展家访,走访了11个家庭,见到了30多位学生,实现了“走进新疆、走进新疆家庭,走进新疆学生内心世界”。

学院成立了“秦桂芝工作室”,搭建起立足学院、面向全省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内地民族班学生平台。

2014年5月,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生病后,因家庭贫困拒绝住院。秦桂芝为她垫付了2000元住院费,民族预科部师生为她捐款1.7万元。古丽出院后,提出将剩余的1.1万元用于帮助其他学生。学院党委研究,以这笔钱为本金,成立了“古丽民族团结基金”。这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以在校学生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基金设立一年来,陆续收到捐款20余万元,25名学生先后获得资助。

7.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篇七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61-03

民族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示范区的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一剂良药。大理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且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民族工作一直以来都很成功,这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吸收借鉴。大理响应中央号召,立足州情,开展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的活动,这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大理民族工作做的如何,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州市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条件

(一)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历史基础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临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联,北接丽江市,下辖1市11县,面积29459平方公里。大理在历史上就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全州有彝族、白族、壮族、傣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藏族、布朗族、阿昌族12个民族,各民族文化上的交融渗透,经济上往来互补,形成了独具大理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族际关系比较和谐;历史上就有各民族凝心向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动乱分裂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奠定了文化、政治和民心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大理州与其他民族地区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在国家所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扶持下,我国民族地区在进入21世纪后普遍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但同东部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尚未缩小”[1],因此,各类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上升,加上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煽动,危害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纠纷日益增多,民族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新疆‘7·5事件警示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好各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紧迫的民生问题”[2]。大理在这种情况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两个共同”主题,这既是立足于大理州情的客观选择,也是在新形势下实现各民族和睦共处、共享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现实条件

新世紀以来,大理与其他西部民族地区一样,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系列帮扶政策的扶持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社会利益分化加剧、国内外影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大理也面临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许多矛盾,承担着与三股势力做斗争,维护民族团结、区域稳定、国家统一的重任。毛泽东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3]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从切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理州委、政府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指示,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为重要契机,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的意见》,以求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把大理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的示范区。

二、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过程中,大理州继承并发展了历史上各民族融洽共处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很多更符合时代要求,更具现实针对性、更有区域特色的促进民族团结的举措。

(一)保护发展民族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大理州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提出了以下措施:(1)建设活动中心。在9个人口较少民族、周边结合部和县与县结合部建设自然村综合活动中心,包括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普栏、体育设施和基层组织、民族文化场所,以解决农村群众各种切实需求。此外,积极倡导“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4]的大理精神,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培育出一种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的新社会风气。(2)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了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大力扶持农村业余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创作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打响大理民族文化的品牌。这需要建立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的扶持,并对有突出贡献的能手进行奖励,让民族文化能人不断涌现,将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3)发展文化旅游。大理旅游资源丰富,州全境旅游资源密布,不仅有苍山、鸡足山、洱海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等人文资源。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挖掘、开发、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力度,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交融共进。这使得来大理观光游览的人数逐年上升,大理旅游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4)活跃民族节庆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大理传统的民族节庆很多,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三月街民族节,有位于南诏国发祥地巍宝山的延续千年的巍山彝族祭祖节,有以交易各种农具而闻名的洱源鱼潭会,还有白族本主节等。通过充分挖掘和大力宣传,并丰富其内涵,必将成为大理的文化品牌。

(二)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設,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0日考察大理时指出:“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6]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大理州委州政府为推进生态家园建设,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1)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首先要发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历史传统。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入人心,让文明环保的行为蔚然成风。(2)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重点推进防护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进洱海保护。积极在农村推广风能、太阳能、沼气池等清洁可再生能能源的使用,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让苍山更绿,洱海更蓝。(3)绿化城镇乡村。城市是一个地方的门户和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大理提出了要加快“森林大理”的建设,教育广大群众自觉保护林木,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要在街道、集市、庭院等地方种植优良乡土树木花卉,提高城镇乡村绿化水平。并实现城镇森林化,乡村绿荫化、农田林网化。(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项目扶持、技术援助、提供就业、优先聘用等方式,倡导集约化经营,走出一条生态农业之路。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并逐渐向重点地区倾斜。

(三)巩固团结和谐的局面

大理州历来就有民族团结的优良历史传统。近年来又涌现出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事迹。而这种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就是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必须不断巩固并发展。为此,大理州在示范区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1)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主要是通过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规和以“讲团结、讲发展、讲和谐、将幸福”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此外,通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社区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来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2)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大理的民族团结工作不是临时的应急措施,而是有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次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所制定的各项目标举措能够切实完成,落地生根。(3)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大理州属于边疆民族地区,也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众多教派在这均有传播。由于信教群众的增加,寺院、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也在不断增多,宗教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不断增大。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既发挥好宗教的社会功能,又要积极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适应,是大理州在新时期要面临的十分复杂的课题。示范区建设意见对此提出,要以党的宗教基本政策为指导,依法加强宗教管理,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加快培养出一支爱国爱教、品德好、有造诣、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加快民族工作队伍和代表人士培养,主要是在民族工作重点村设立民族好工作信息员,及时有效的了解当地的情况,以解决各种困难。同时充实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此外,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要加大培养力度,切实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以更好的发挥他们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特殊作用。

三、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经验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大理族际关系的和谐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州整体呈现一种大局稳定,稳中向好的局面。由于示范区的建设具有较为有利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得到了全州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流域开发、连片开发”和“抓样板、带中间、强帮扶”的工作思路与方式方法,被证明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方面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经济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对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甚大,对其他地区的民族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示范区的建设,顺应了大理州的客观需求,巩固了和谐民族关系,也比较好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夯实了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并为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把大理打造成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家园,不同文化共融互补的乐土,以及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总之,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能有的放矢,提出很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当前,我国的民族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理示范区的建设情况,既是本地区民族工作的一种反映,也能为其他地区的民族工作提供参考。相信通过在不同民族地区展开因地制宜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延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青海模式[J].青海民族研究,2015,(01).

〔2〕纳日碧力戈.民族共生与民族团结——指号学新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张剑萍.凝聚起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强大正能量[N].大理日报,2013-07-13.

〔5〕马树勋,黄欣,赵长青.云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若干经验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2).

8.博湖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篇八

博湖县位于天山南麓,以境内的大漠平湖-----博斯腾湖而得名,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全县辖5乡2镇,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县,有蒙、维、回、汉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37800人、蒙古族4125人、维吾尔族8367人、回族5807人,其他民族430人。5.7万多各族人民在湖滨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融合文化,培育出鲜艳的民族团结奇葩。

自1982以来,特别是1990年博湖县被自治州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之后,全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开创了博湖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局面,谱写了博湖民族团结奋斗历史的新篇章。各族人民模范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出现了新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如: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县粮食局、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小那斯儿等,2005年,博湖县又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这种好形势是各族干部、群众不断提高对民族团结和党的民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艰苦努力、勤奋工作得来的。

一、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20多年来,博湖县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因而全县各级党组织都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县上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主任,由10多人组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多年来,书记虽换了多任,但这项工作却延续不断。与此同时,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也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切实把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在每年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他们坚持以月促年做到了“三抓”一是抓规划,订制度、订措施;二是抓落实,检查督促;三抓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他们认为,要搞好全县的民族团结首先是县委要抓,二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搞好民族团结,这是搞好全县民族团结的关键,因此县委“一班人”是从自身做起,坚持两月学习一次马克思主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经常检查县委班子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1982年以来,他们坚持每年举办一轮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政策和理论培训班,通过县党校这个阵地组织县直机关支部委员和副科以上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带头宣讲,教育各族领导干部认真执行党的民放政策,带头搞好民族团结。重视关心和照顾爱国***人士生活,县委、政府在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安排县级领导看望和慰问***人士,全县每年为30名***人士发放生活补助费十多万元。着力支持少数民族团结教育,卫生、文化和经济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先后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9个,向上级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178万元,少数民族教育、卫生、文化和经济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各族领导对民族团结工作做到了有部署、有检查、有表彰、并能以身作则、带头搞好民族团结。1995年12月,原县委书记张博到查乡敦村慰问“三老人员”了解到该村一位名叫玉素甫的维吾尔族青年,才17岁,由于父母双亡,留下兄弟姐妹5个,小的只有5岁,看着5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他心里很难受,从此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50元钱,定期送到孩子手里,逢年过节还给孩子送去衣物,从不间断,在张书记的影响下,村里很多群众都向玉素甫家伸出了援助的手,帮助及时播种、收割,提高种植技术,使这一家孩子摆脱了困境。现在老大已经结婚,其他4个孩子都在继续上学,提起张博,孩子们总是含着眼泪说:“他就象我们的大大(父亲),对我们太好了”。现任县委书记濮玉东同志上任伊始即在工作中十分尊重民族领导干部,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了县委“一班人”的团结。县长艾仁恰拉同志,带头学习双语,虚心听取汉族领导干部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县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那永刚同志多年来自觉把民族团结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处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少数民族纪检干部从工作上大力帮助、生活上关怀备至,受到各族干部的好评。在县委“一班人”的带动下,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各民族领导干部之间做到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为他们巩固和发展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作出了贡献。

二、坚持年年抓五月,五月促全年,把民族团结的集中教育同经常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多年来,他们结合本县实际,既坚持经常性的民族团结教育,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又突出重点,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年年抓五月,五月促全年。在日常教育中,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经常组织各族干部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政策,几年来,他们共举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班40多期,培训学习骨干2000多人次。二是坚持把各族领导干部,党团员和青少年作为教育重点,教育广大党团员特别是各族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做维护和增强民族团结的模范,在党团组织生活和党课、团课教育中,都把民族团结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抓起,使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思想,为此,近年来,他们先后投入1200万元完成19所民汉合校,占中小学校的70%,新建校舍27800多平方米,新添置课桌凳3000多套,投入255万元购置了实验教学仪器、器材、计算机设备和体音美教学器材,为博湖县民族团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坚持因人施教,对党团员干部和职工、侧重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政策。从理论上政策上提高思想认识;对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街道居民和中小学生,侧重向他们宣传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引导他们从历史经验和切身体会中认识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石油工人及从外地来博湖县经商旅游、建筑务工人员和其他流动人员,则首先向他们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其入乡知俗,入乡尊俗,四是坚持运用各种形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几年来,他们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大造民族团结的舆论和声势,召开各种动员会,报告会,座谈会12000多次;办板报、墙报、图片展310多期,出动宣传车辆30多次;广播电视宣传1100多篇,举行民族团结文艺演出19次,全县各乡镇共举办各类民族团结运动会,叼羊赛、摔跤赛等160场次,与此同时,还在农村学校,工厂、居委会小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提倡不同民族的农民学生、工人、街道居民之间广结民族团结的“对子”,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感情,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县这个荣誉称号打下了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五是以五月促全年,坚持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博湖县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运动会年年举办,已连续坚持举办了20年今年已是第二十一届了,每年五月中旬举行,届时由各乡镇党委、县委各党委组队参赛,几千人荟集一地,盛况空前,整个活动融民族体育运动竞技和趣味游戏于一体,突出寓教于乐和联谊交流的主题。要求各单位要有新要求、新内容、新形式、新措施,把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并以此带动全年,把全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目前,全县“三个离不开”思想已深入人心;有董仲书、张成功老师相继背残疾儿童上学的故事,回族老汉车万恒无私收养汉族孤儿的佳话、更有那蒙族牧民那木切致富不忘乡亲无偿扶贫、民族团结热心人阿里木数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事迹广为传颂。人人大做民族团结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层出不穷; 98年2月22日上午,县二中12岁女学生张思思与几个同学在开都河冰面上玩耍不慎掉入冰窟隆,眼见将被湍急的河水卷入冰层之中,就在这危急时刻,正在对岸放羊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山江听到呼救声后,冒着薄冰塌陷的危险飞速从冰面跑来,爬在冰沿上,抓住小思思的手,一点点向外移动,终于将张思思从死亡线上拉了上来。99年2月13日,冬雪初霁,查乡敦村八组8岁儿童顾俊在开都河西支玩耍时不慎落水,查乡卫生院维吾尔族医生吐逊大夫路过这里,见河中随流飘浮一个儿童,于是脱下大衣,顶着冰冷剌骨的河水,涉水从河中救出奄奄一息的小顾俊,而后采取人工呼吸使其恢复心脏起博。用大衣小心地裹了他,怀抱着小顾俊回到自己家,精心呵护照顾了两天,直到他完全康复,才按小顾俊口语找到他的家里,正为娃娃失踪四处寻找儿子的小顾俊父母喜出望外,千恩万谢,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写着“舍已救人,亲如兄弟”;从此吐大夫又多了一个干儿子。九九年六月的一天,乌兰乡牧业村村民巴图玛拉雇人去三道河南劳动,本村村民新开也顺路乘船过河回家,当铁壳船行到河中心时,不慎翻船,本着求生的欲望,新开拼命向对岸游去,但当他听到身后的呼救声后,他又奋不顾身地投入急流,救回两个汉族妇女;这时他已是全身无力,正想躺在岸边喘口气时,有人喊了声:“代丽还在水里,她是孕妇”,他向河里望去,代丽已被急流冲出30多米,时而浮现;新开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这可是两条人命,他扎入洪水急流,拼命向代丽游去,并将代丽一把抓住,但不省人事的代丽却抓住新开的手脚死死不放,这使两个人都会有生命危险,这时不容他想的太多,救人要紧,新开又一个猛子扎进深水将代丽托出水面,而代丽的手象一把钳子似的抓住新开的衣服,别无选择的新开,吃力地一点点向岸边游去,代丽同志得救了,新开同志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各族群众的高度赞扬。

博斯腾湖水位的上涨,储蓄着18.33亿立方米水源,有力地保障了塔河治理输水,有效的拯救了塔河的生态,同时,也滋润和养育着塔河流域2000多万亩良田和800多万各族人民,为南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博湖人民却付出了很大牺牲,特别是1999年、2001年水位上升,导致环湖洪水肆虐,博湖连年受灾,使博湖本来富裕的农牧民逐步返贫,据不完全统计,98年全县贫困户只有43户176人,到2002年,全县农牧民返贫户已达878户3245人,其中少数民族195户计684人。近几年来,由于连年遭受洪灾的侵袭,导致全县1286户农牧民受灾,沿湖五乡四个渔场部分农牧民耕地、草场、房屋被淹,失去了生活来源。特别是蒙、维、回等少数民族,因民族生活习惯和便于放牧等因素,大多集中聚居在湖滨地带,受灾人口众多,受灾程度严重,为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住房、医疗等困难,博湖县三次从自治区调运帐篷260顶,优先发放给少数民族受灾群众,投资30多万元搭建灾民临时住房76间,主要用于受灾重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基本解决了他们临时住房困难。为彻底解决受灾农牧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困难,博湖县在本布图镇、才坎诺尔乡、乌兰乡建立了灾民安置点4处,帮助124户灾民建房378间。其中少数民族占70%。共发放救灾面粉670吨,发放救灾衣被30万件,发放救灾款584万元,解决医疗救助资金36万元,积极动员各族群众献爱心捐款60万元,基本解决了群众的生活、住房、医疗等困难。2001年2月,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顺利完成了且末153户、普惠135户灾民的异地安置工作。但搬出去的灾民又因种种原因陆续返回,导致灾民搬迁安置工作成为困扰博湖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优越的地理、自然资源,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通过项目建设,对贫困户进行搬迁安置。几年来在博湖县本地区共解决了124户受灾农牧民的住房问题,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彻底解决灾民生产、生活问题,在博斯腾湖乡结合5000亩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安置了73户262名灾民,每户划拨宅基地1.5亩,每人划拨耕地7亩,并组织全县机关干部帮助他们种植红枣、葡萄和防护林带等,为使灾民在入冬之前搬进新居,县委、县人民政府千方百计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根据搬迁灾民的实际情况,每户灾民民政上解决建房补助金36.5万元,已拨付到位,但建房资金仍有缺口,为了妥善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使灾民早日有房住,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全社会各界人士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传统美德,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踊跃捐款。全县有84个单位、社会各界人士1649人共捐款28.9006万元,巴州七星建工集团双雄公司响应博湖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灾民安居工程项目的建设,在每户40平米的基础上,慷慨解囊,给每户灾民住户增加20平米,由原砖木结构增设钢筋圈梁和钢筋构造柱的抗震结构,仅此一项,便无偿投入40多万元;并在住房结构、使用功能和布局上更加合理,使73户博湖灾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多年来,博湖县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教育和利益引导的方式,广大的农牧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了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创造条件,自发组织外出参与工程建设,利用冬闲时间,大量地采割芦苇、毛腊,编织蒲草帘子,增加收入,贴补家用。才乡赛村全部受灾被淹,作为蒙古族民族聚居村,为保持该村民族生活习惯,促进民族的进步繁荣,博湖县对该村48户农牧民实施了整体搬迁,为48户农牧民统一建房每户3间,并解决了供电问题,划拔每户耕地2亩、草场亩,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住房等困难。蒙古族牧民党再流着热泪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要让儿子和孙子们记住社会主义大家庭好!各民族大团结好!”。与此同时,博湖县也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困难户和五保户的生活、医疗、住房等困难,不断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对持有“老年证”的,在县域内可免费乘坐公交车;积极改善乡村敬老院的生活环境条件,博湖县查乡、塔乡敬老院,维吾尔族、回族五保老人多,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专门请了少数民族厨师和服务员,使他们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同时为他们配备了电视机,使他们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针对查乡、塔乡敬老院建院早、年久失修,为使五保老人住上放心房,博湖县筹集资金20万元,对两个乡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敬老院下铺地板砖、上吊天花板,老人睡得是席梦思床,坐的是沙发,浴池、医疗室、娱乐室一应俱全。维吾尔族老人买合木提激动地泪流满面,抖颤着双手,哆嗦着嘴唇说道:“我老汉这辈子终于享福了,如今换掉了踏踏咪,睡上了席梦思,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2001年,乌兰乡乌图阿热勒村村民才茨高娃身患,身患巨大子宫肌瘤,丈夫因车祸身亡,孩子年幼,无钱医治,面临生命危险,县妇联得知情况后,发出倡议,为才茨高娃捐款治病达7000余元,县医院专门派出两名副院长和主治医生接才茨高娃入院,并为她成功做了手术,减免了费用。临出院,县妇联又给予了650元的营养费。本布图镇新布呼村特困户维吾尔族农民肉孜,一家三口,老两口都是残疾,女儿年幼,生活困难,住在两间五十年代建的土坯房内,房顶露天,墙壁倾斜裂缝已成危房,乡政府出资2.5万元为其盖上了新房,圆了肉孜老俩口多年建房的梦想。

博湖县是一个各民族杂居的地方,18个民族和睦相处,学互帮,各民族融合发展,共息共荣,农忙季节邻里乡亲不分民族,团结协作,走小集体大合作之路,你的西红柿红了,大家一起帮忙采摘,他的麦子熟了,你也要帮忙收割。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彼此都淡化了民族成份,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感情。各民族相互通婚联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县已有23对男女不同民族喜结连理。查乡敦村原党支部书记那斯尔·托乎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妻子是汉族,在一大队教书,膝下有三个可爱的儿女,自己有小汽车和成群的牛羊,资产在四十万以上,家庭更加幸福,可算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小家庭,但他富了小家不忘大家,带领全村557户农牧民闯上了脱贫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遍地民族团结之花。敦村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黑土地、土块房、吾码斯、玉米糊、包谷馕,四季不见农田忙,日头晒得懒洋洋,下完‘卡德’上寺堂(清真寺)”,这是敦都布村多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不算偏远的民族村,背靠县城,97年全村的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他任村党支部书记以后,一头扎到群众当中引导农民以红色产业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蕃茄种植,面对重重阻力,他从自家拿出3200元统一购种子、化肥、地膜,在三五组进行工业蕃茄模式栽培示范,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团员50余人,起早贪黑,精心管理。当年敦都布呼村三五组推广工业蕃茄1500余亩。到了年底群众做梦也没有想到,西红柿真圆了群众脱贫梦,三组、五组户均增收1.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40多元,全组有34户盖上了新砖房,17户农民购买了四轮拖拉机。村民真正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第二年,全村工业蕃茄发展到6000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00多元增加到2216元。“红玛瑙”给敦都布呼村打开了致富之门,同时也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他带领全村村民种大棚、种西瓜、搞牛羊育肥,在全县率先引进了产羔率较高的小尾寒羊,发展了火鸡养殖、搞起了农产品深加工,使村里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到目前全村牛羊育肥户100余户,大棚60余户,奶牛养殖户42户,火鸡养殖户100余户,全村人均副业收入达到400多元。2001年4月份,特大暴风加寒流袭来,地膜被扯得乱七八糟,村里100多亩拱棚被毁,2000余亩西红柿受灾严重。为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抗灾自救,致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组织村民争分夺秒地补种,一棵苗一棵苗的落实,一株一株的浇水,直到全部补种完毕,这一年,平均亩产达7.5吨,群众激动地说:“还是人比“胡达”老道,这多亏了那书记,跟他走没错”。他把一个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村带上了人均收入2600元的致富路。

三、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民族和***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上一篇:毕业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报告下一篇:09年心理学模拟题: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