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2024-08-06

体育廉政建设总结(精选12篇)

1.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一

在苇河林业局的体育历史上,体育设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普及,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多,体育事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兴旺。近两年,林业局领导非常注重全局体育健身网络建设,让人民群众明白体育健身活动是对人生质量的提高,感觉到了“国运兴、体育盛”的精神意义,有力的促进了局里的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

近年来,苇洒林业局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到2009年底,先后在全局380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现了村村有体育健身设施的目标。又在600个自然村安装了小篮板工程,占全局自然村总数50%以上。全局17个社区都建成了体育健身活动中心。每个中心都建有一片水泥地面篮球场,1片水泥地面羽毛球场、2张室内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1套10件以上健身器械的体育健身路径,5-8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全局16个镇,全部建成了镇级全民健身中心。每个镇级全民健身中心都建有1片水泥地面标准篮球场,2片水泥地面标准羽毛球场,1片500m2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2-4张室内、室外乒乓球台和100m2以上的棋牌室。在县城,“新四个一”工程正在加紧建设。现已利用城区6个广场中的成侯广场、留侯广场和森林广场,建成3个城区健身公园,每个健身公园内安装2副篮球架、2套15件以上健身器械的健身路径。结合建设园林城市,居民出门500米内要有一个XXm2的小游园的要求,去年又在新建设的10个城区小游园中增设了10套健身路径,加上原来安装在居民小区和社区的38套健身路径,使全县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

二、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

在加强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设的同时,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成立了苇河林业局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各镇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全民健身指导机构,协调、指导各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二是健全体育社团组织网络。局里成立了体育总会,经民政部门批准的体育协会有:老年体协、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象棋协会、围棋协会、轮滑协会、信鸽协会、跆拳道协会、钓鱼协会、体育舞蹈协会及16个镇级农民体育协会,全县共成立27个单项体育协会。另外还成立了赛琪篮球俱乐部、赛琪足球俱乐部、动力黑带跆拳道俱乐部、连魁武术俱乐部、太极推广中心、cba运动俱乐部、振宇信鸽俱乐部、“舞之星”国标舞俱乐部、陈式太极拳俱乐部等9个体育健身俱乐部。除此之外,全县城乡50人以上有组织能正常活动的群众健身点有580个。三是加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县先后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08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6人。有135人被批准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7人被批准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四是校体网络得到较好恢复和发展。全县有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经批准的14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所学校都有3-5个传统体育项目坚持训练。全县大部分中小学都形成了“一校一品”的体育健身训练格局。由睢宁输送的运动员已获得6项世界冠军和4次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全县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

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已成网络化发展

体育健身设施的普及,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建设,推动群众性体育建设活动呈网络化发展。目前,全局参与正常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已达45%左右。每年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有:元旦万人环城跑、全民健身月活动、中老年体育节、三对三街头篮球对抗赛、职工羽毛球赛、职工乒乓球赛、象棋赛、太极拳(剑)联谊赛、暑期足球对抗赛、各镇全民健身活动比赛、健身落子操展演、百日龄信鸽赛,局机关运动会及全县中小学运动会等十几项影响较大的体育健身活动。

在举办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大型活动的参与者近20万人,小型活动的参与者也有数千人,参与者既有干部、职工,也有个体劳动者和农民群众,既有青少年,更有大量中老年人。通过举办体育健身活动,又推进了全县体育健身活动的更快发展。元旦万人环城跑报名人数一次更比一次多,全民健身月活动规模一次更比一次大,中老年体育节一次更比一次好,太极拳(剑)联谊赛一次更比一次精彩,群众单项体育活动比赛热情一次更比一次高涨,林业局独创的健身落子操展演,观看的人群一次更比一次壮观,已初步形成苇河林业局独有的体育健身品牌,推动了林业局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健康发展。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发挥体育健身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健身活动,通过体育健身活动,传播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理念,形成邻里互助、团结进步的人际关系,促进林业局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2.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二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 由社交舞转化而来, 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 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目前体育舞蹈以专修课的形式进入高校,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为了自身的发展, 也为了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于2005年开始开展体育舞蹈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了认识和学习体育舞蹈的机会。

希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了解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基础上, 分析和把握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而提出宿州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策略, 提高体育舞蹈学生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 为开展体育舞蹈, 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激发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推动宿州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建设更好地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论文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 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修、普修学生为研究对相关, 来进一步研究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体育学院的发展的因素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3.1.1 体育舞蹈教学课时数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47.8%的人对于专修体育舞蹈课的可是数不满意, 一般的占34.8%, 满意其课时数的只占17.4%。相对而言, 大部分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课时数还是不满意, 专修体育舞蹈教学课时数还不能满足专修学生的要求。对于掌握其动作也相对较难, 时数过少学生的技术动作也难以提高。经过访谈得知, 由于主修体育舞蹈的学生对其课时数不太满意, 老师在课后又给他们每周加了4个课时, 还有些学生通过别的途径学习体育舞蹈。对于普修专修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普修学生只要求会, 但对于专修学生学习体育舞蹈不仅要会更要精, 所以为了体育舞蹈专业有更强大的发展, 应加大课时数, 让专修学生成为专门精英人才。

3.1.2 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从05年的1位体育舞蹈老师发展到现在的4位老师, 2位男教师和2位女教师。男女搭配协调, 使用双人教学。

同时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普修及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师资情况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可知学生对师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还能满足我院学生的需要, 新老师占主要部分, 新老师有激情, 有利于教学, 教龄长的老师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 可以做到一个互补的作用。

3.1.3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3.1.3. 1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内容分析

我院体育舞蹈理论的教学没有设置专门课时进行教学, 只是在体育舞蹈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理论的讲解, 没有理论课教材及专门性的理论课。对此我院普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可知有68%的学生对普修的教学内容不满意, 20%学生是持一般态度, 只有12%的学生满意, 可得知普修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太满意。可能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及没有理论课时教学有关因素导致。可知有60.9%的专修学生对其教学内容满意, 17.4%的人不满意, 相对而言专修学生对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满意程度较高, 可能由于学习的内容较多, 每种舞种都有涉及到。而对于普修的内容涉及的不是很广泛, 只是初步的掌握。

3.1.3. 2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由于体育舞蹈自身风格比较强, 技术有一定的复杂性, 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对整个技术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调查可知我院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得到73.9%的人满意, 得知比较合理。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得知有:实质上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不是很多。

3.1.4 体育舞蹈教学考核方法分析

调查可知对于我院体育舞蹈课程考核的方法是30%的平时分, 70%的是技术考核分.没有理论及教学实习.由表10可知对于78%的普修学生觉得它的考核方法是合理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

调查可知知, 60.87%的专修学生觉得不合理, 只有13.04%的专修学生觉得合理。虽然从普修到有专修是一种发展, 但是用同样的方法对专修体育舞蹈进行考核不尽局的合理, 但其考核方法却没有与时俱进, 得不到大多数专修学生的认可, 可适当加些理论知识考核及其他内容考核。

3.1.5 体育舞蹈课程场地设施情况

通过访谈, 自开设我院体育舞蹈课以来,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没有太大变化, 由表12可知, 有78.26%的学生不满意, 只有4.35%的学生满意, 专修学生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室只是在图书馆及空旷的教室上课, 而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只能在空旷的教室进行教学, 我院现在已有专修、副选、普修、选修体育舞蹈课程, 在学习体育舞蹈学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教学场地的紧缺。

3.2 宿州学院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开设受阻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 对于体育舞蹈的受阻愿意好很多, 有良好的硬件设备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基础, 所以有78.05%的学生认为要完善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必要的, 其次是70.7%的人数认为增加教学时数及内容是必要的, 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这是也是学好体育舞蹈技术的必要条件, 再次是学校的投资力度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必要的, 以及完善考核方法及参加比赛及其他也是要完善的, 才能得到全面的完善及提高。

3.3 对宿州学院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建设相关建议

3.3.1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 明确课程目标

3.3.2 根据学生需求延长课时数, 完善教学内容

3.3.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3.3.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3.3.5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内容, 建立多元评价方法

3.3.6 加大重视程度, 加强和完善场馆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 全面分析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为体育舞蹈在我院体育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3.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三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文化;建设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一次把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摆在了历史的高度,提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浪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提出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前提下,提出我国的体育事业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思路,大力加强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让体育成为一种先进文化的传播符号,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价值。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它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中就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体育文化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普及体育精神的过程中,弘扬着和谐文化,是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助推剂。

1体育文化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体育文化,就要追溯到它的上位概念,即文化。“文化”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可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系统。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体育,于是就产生了体育文化。它指的是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研究体育与文化的关系,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体育文化现象,特别是体育运动中体育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

2体育的文化价值

2.1振奋民族精神,表现民族自尊

在竞技体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要保持繁荣昌盛,在竞争中求生存,就必然弘扬民族精神。体育作为振兴民族的巨大推动力,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价值具有独到功效。一次重大国际赛事的成功与否,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可以提升国家的知名度,可以为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风采,为国家的腾飞、民族的昌盛提供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让中国一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奖牌榜单上的排名,无不体现了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和风采,更好地传递了民族精神,弘扬了体育文化。

2.2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体育文化的功能随着体育运动形式的日益丰富也将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与时俱进的前行与发展,推动和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这也将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所必不可少的永恒条件。时代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地寻求一种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通过体育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诉求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态势。

2.3创造和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局面

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人类进步和文明的一种象征。相当数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体育文化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无论从减少社会犯罪率,协调人际关系方面,还是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们文明素质程度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群众体育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作为体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宣传体育精神、增强人民体质、传承和谐精神等具有重要功效。

2.4增进和调节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化趋势的浪潮使体育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重要的交往手段。体育比赛以其独有的魅力,拉近了不同种族间的距离,为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创造和谐国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体育比赛中蕴含的文化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通过比赛传递的那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精神,这种文化是国家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对于维系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3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3.1体育建筑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是哲学观念、伦理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美学思想、行为心理、环境意识等多方面精神因素的外在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建筑实践的迅速发展,体育建筑文化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并且日益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建筑实践的发展正在推动着体育建筑文化的研究,体育建筑文化的研究也将会促进建筑实践的发展。体育建筑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日益向人们展示出它特殊的风采。

3.2体育器材文化

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体育器材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随着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体育器材行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制造工艺、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微电子、计算机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航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为这个传统产业带来了根本的变革,使传统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提高,其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体育器材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标志。

3.3体育运动服装文化

用服装来保护身体,不但是人类极好的生活手段及经济手段,而且是提高人类文化的手段。服装在人类生活中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和文化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服装是促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随着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服装的发展变化。体育运动服装是整个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是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3.4项目体育文化

任何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其中凝聚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因此,流行时间长和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体育项目都包含着不同区域和时代人们的体育情感取向和体育审美观念等浓望的体育文化意味。

3.5体育观众文化

在当今竞技体育的生长要素中,有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群体,那就是体育观众。体育观众文化,不仅表示竞技体育赛事进程中观众的心理和行为的总体,也包括围绕竞技者和观众甚至管理者多方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由看台和传媒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心理需求的特殊的社会集群和社会文化现象。

4解读体育文化的建设

4.1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4.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成分

当前体育文化已被纳入《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把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努力扩大中华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等。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作为促和谐、保民生的特殊文化,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4.1.2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文化建设维系着社会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如:一次大型的体育赛事,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女排在世界杯的决赛期间,群众的关注程度非常搞,使得社会犯罪率大大降低,社会环境趋于稳定,这足以看出体育文化建设对社会安定团结所起到的作用。

4.1.3建构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契机下,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树立民族精神支柱,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早已经从简单的身体角逐演变为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升华为国家面貌与综合实力的展示。

4.1.4展示综合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体育作为展示国家实力的手段,并通过体育来壮大国威。拿日本、韩国来说,他们国家的高速发展都是靠加强文化建设(软国力)来进行。他们除了提出“科技创造立国”“教育立国”等口号,同时更加注重体育的发展,加强国民素质的发展。其结果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体育文化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4.2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必然会对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和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契机下,体育文化建设不能没有依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4.2.1主体性原则

人是文化的主体,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体育文化无疑是由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人们创造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人理所当然是体育文化的主体。这一界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它来源于人们大众,依托于人民大众,这也是今后体育文化建设的总的价值取向;二是判断、评价体育文化建设好坏的客观标准是人们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可以说,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人们是最有发言权的。理论来自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测真理的标准。

4.2.2系统性原则

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体育部门的责任,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它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事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体育文化建设的系统网络,才能发挥系统功能,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4.2.3融合性原则

融合与服务是相辅相承的,只有有效的服务才能达到全面的融合,而只有准确的融合才能有良好的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离开了经济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将走入歧途,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体育文化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助威,经济则要为体育文化发展助力,通过互生机制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

4.2.4开放性原则

体育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与外界密切联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体育文化的建设才能向前发展。因此,通过不断地开展对外交流,并立足自身优势,体育文化建设才能和谐有序地展开。

4.3体育文化建设与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共生互动效应

4.3.1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效应

体育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从属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体育文化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为体育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它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文化渗透和精神重塑的作用。在这种双重作用的驱使下,有效地带动了物质文明建设和谐发展,同时自身的发展也稳定前行。

4.3.2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效应

当前体育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这种文化效应越来越明显。体育文化凭借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和特点,渗透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呈现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格局。

5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活动,从诞生之时起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彰显出其文化建设的巨大功效。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催生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人们有理由去积极寻求如何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使体育这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类活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与转变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建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迈向体育强国——在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体育文化导刊,2011(8):57-60.

〔2〕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8):101-103.

〔3〕黄迎乒,孙文平.体育文化对体育强国建设助推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33-36.

〔4〕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9):64-67.

〔5〕王振涛,刘伟,单清华等.新形势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4):66-69.

4.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四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努力实现了全局各项工作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有机结合、共同提高,在发展文化事业,强化管理职能、服务地方经济、提升行业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一年来我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环境建设方面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全员参与

1、健全机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我局专门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各党委成员组成、各科室负责人参与的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明创建办公室,年初制定环境建设投入计划及目标,定期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明确创建目标,确保规划安排到位。

3、夯实创建基础,确保机制健全到位。

4、强化创建之本,确保全员参与到位。

二、加强环境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努力营造行业创建氛围

加强环境建设是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环境建设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全局机关的外在形象,也反映一个单位的精神风貌。我局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单位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为了改善局机关的办公环境,今年我局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对机关办公楼内部进行了装修,更新、配套了办公设施,配备电脑、空调、摄相机、照相机、复印机,改善办公条件;购买20幅艺术画挂在各层楼道墙上,为全楼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办公室安装了空调,在全局各办公室、楼道配置花卉、卫生器具等,使办公环境焕然一新;对办公大楼院区进行绿化、硬化和环境治理,建起了花池、花带,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环境优美。同时配备大院管理员,定期清扫楼院公共卫生场所,做好保洁绿化工作,定期修理、管理楼院花草,美化办公区环境。号召全局职工参与到环境建设上来,全年义务劳动20余次,包括到乡镇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夏季栽花、锄草、冬季清理门前积雪等,激发了全体职工的劳动热情。在硬件设施改造的同时,还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加强宣传和定期检查,引导职工爱护环境,规范行为举止,创造优美的办公环境。近几年来,我单位的外在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为广大职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一年来,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努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干部职工优秀的思想行为,给各项工作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为本职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实现社会效益与职工素质的共同进步。因此在精神

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解决好单位的日常事务、份内工作,要把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注意用优秀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具体工作,引导职工的行为和思想。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位的各项工作实现质的突破,取得更高的业绩。

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围绕我县中心任务,以构建和谐机关为目标,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团结向上、文明健康的氛围。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把全局事业的整体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5.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五

实习总结是指各种人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的对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经历进行描述的文本。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体育教育实习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在学校领导和各位体育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华丽转身。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作为人师,我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付出了很多,收获了更多。下面我将这两个多月 的实习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加强学习,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我认真学习了xx大精神,仔细体会“xxxx”渗透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并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了体育新课标。在课余时间,我阅读教育书籍,学习教育战线中先进人物的事迹,时刻鞭策激励自己。

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次训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还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刚出校门的我,就像孩子们的大姐姐,凭借着心底对孩子的热爱,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自己地弟弟妹妹

一样,真切地爱他们。我相信孩子在幼年时需要更多的爱,在离开家人的时候,老师就是她唯一的信赖对象。尤其这次接了低年级,初期有的孩子不适应环境,出现了各种情况,在我的带教老师赵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我怀着一颗真实而柔软的心,包容每个孩子,渐渐地,孩子们和我熟悉起来,也乐意来上课了。现在,孩子们和我的感情很好,他们已经用他们的行动来与我的感情呼应,从爸爸妈妈口中,也得知孩子们都深深爱上了音乐课,爱上了老师,正如一句话:“也许你只给孩子一分,但孩子会汇报你十分,百分,甚至更多。”我很高兴自己走好了第一步。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

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

试教工作开始以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优秀音乐教师的课——写教案——试教——修改——试教,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

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在教授一个小附点节奏,学生怎么也唱不好。我就把每一个音符的时值都分解组合,可是到最

后,学生还是唱不好。后来只好向指导老师请教此处该如何表达。原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知识点是不需要解得太透。让学生模仿就可以了。比如说可以模仿夏天的知了声。

通过这次的经验,我深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揣度学生的思维,自己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对于刚刚涉及这一知识的学生来说很可能就会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地方,这时候,我们以何种方式将此知识点向他们表达清楚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于是,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我就不在象以前一样只要自己弄清楚了就了事,而是更加侧重于如何将知识趣味性地向学生表达清楚。我的这一举措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听完课后普遍都说我讲得较有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二、深钻教材,认真教学。

6.体育教师兼体育教研组长个人总结 篇六

一、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校园足球与我结缘。

2010年,当万物复苏的春季到来之际,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们也开始了自己忙碌的求职生涯。正忙着找工作的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我,在网上看到一条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招聘足球教练员的消息,家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他简单联系了长塘里小学的招聘负责人后,便买了一张火车票,踏上了开往长沙的火车。

2010年8月25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我满怀着希望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之旅。还记得那一天,我站在长小的门口,我就被足球场的小球员吸引住了,这些小球员在操场上肆意挥洒汗水,或铲球,或头球,基本功比一些大学生还出色,着实让我目瞪口呆。此外,漂亮的教学楼、典雅的校园、热情的同事们把我紧紧地包围在幸福中。我暗下决心:长小有这么优越的教学环境,我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来!

“我从小就很喜欢踢足球,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往职业方面发展,大学学的专业是体育教育,专项也是足球。但是这里的学生那么小就能接受那么专业的训练,技术在教练的指导下练得那么好,一种想与他们融入到一起的愿望顿时油然而生。

在与长塘里小学学生一起生活了两个月后,我便与学校签订了合同,成为长塘里小学的足球教练员。第一个学期,因为学校编制问题,我并没有体育教学任务,每天只负责足球队训练的工作。在第一年的时间里,师从湖南省小学足球“教父”——李海平老师。在这一年里,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终于从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应届毕,变成了一名真正的足球教练。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爱岗敬业,以学校的大局为重,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不讲条件。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只要学校有需要我的地方,我就会挺身而出,我也习惯了享受工作带来的忙碌。

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努力拼搏培育球员。

教育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讲究细致的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全身心地把知识、智慧、爱心、时间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教育好学生,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更要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

我喜欢学生,将他们都当成我自己的孩子,我喜欢和我的孩子们一起踢足球,一起跑步,一起训练。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健康;

学生生病、受伤,我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精心护理和及时送去就医;

我还经常与家长电话联系,互相交流学生的表现,从不计较额外费用的支出;

每次有大型的比赛活动,我也总是身先士卒,加班加点陪着学生训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每个孩子都是坠入凡间的天使,我知道每一个足球小子都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1年10月,李海平老师退休。学校教学楼建设,足球场被占用。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长塘里小学足球队在蔡铭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教练团队,每天坚持训练学生,坚持陪学生一起踢足球,玩足球,将足球带在身边。在艰苦的环境中我和所有的足球教练一起陪着这些怀揣着足球梦想的长塘里足球少年打拼出一条属于我们长塘里小学特有的足球之路。

三、岗位历练铸就师魂,足球素养不断提升

在长塘里小学工作的这6年的时间里,我在工作中一直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服从组织分配,听从领导安排,工作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叫累。汗水交织着心血,让我慢慢地在工作中找到了自我价值,体会到了成长与收获的喜悦。

对待工作,我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足球训练的核心位置上。

努力付出终有收获,2013年11月,长塘里小学荣获了“长沙市第八届城市运动会足球小学组”冠军,而我跟随着长塘里小学足球队继续成长。2014年9月,我考入雨花区正式编制,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2015年8月,雨花区联合组队参加“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杯总决赛”,比赛现场战况激烈,全国少年足球高手云集,我带领孩子奋力拼搏,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雨花区的荣誉,为了湖南省的荣誉而战,在紧张激烈地角逐中,我们的队伍获得亚军的成绩,创造了湖南省足球的历史,身为教练组的一员,我有幸的见证了这个光荣的时刻。

短短6年,我与长塘里小学足球队收获长沙市各级足球比赛的荣誉无数,培养了数百名足球“小将”。他也在随着长小足球不断成长。

“我们学校足球队在训学生有140人,目前有8名专职教练员,大多是通过大学校园招聘这种方式引进到学校的,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足球基本功扎实,和学生交流沟通有技巧,很有责任心。”长塘里小学校长谢秀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学校引进的教练员赞不绝口。

四、业余时间不忘充电,紧跟时代努力前进。

要想学生有一杯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

要想学生学得活,老师得要长流水。活到老、学到老,是当下最先进的步伐,通过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去上课、学习,与此同时,我注重追踪体坛信息,及时了解校园足球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上级部门规定的各种培训,按时完成继续教育。

7.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文献综述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平台,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范围内, 截止到2 0 1 1年1 2月, 以“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共359篇;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体育发展史研究

对农村体育发展史的研究, 是我们认识农村体育的前提, 只有了解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 才能更好的认识当前农村体育所处的发展阶段, 才能把握农村体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当下对农村体育发展史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三者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前三个阶段都趋于一致, 只是在第三个阶段的表述上, 卢文云与李会增所提炼的“兴盛”发展阶段中的引号涵义, 与夏成前笔下“浮与沉”中浮沉辨证都异曲同工的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特点。三者在阶段划分的差异之处在第四阶段, 卢文云与李会增二者以1992年为划分四、五阶段的时间节点, 而夏成前等以1985年为划分的时间节点, 前两位选择1992年的依据皆为“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我国体育事业也全面进入发展阶段。”后者划分依据是1984年12月20日, 国家体委颁布《关于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提到:“优先发展经济比较富裕和体育基础较好的乡镇体育, 是带动和加快全县体育工作前进步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发展, 也必然带来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2 农村体育的理论研究

文章《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4], 中指出, “农村体育弱”是在“物质文化范畴”与“制度文化范畴”上进行的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事实判断。农村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某些“弱中之强”也同样能够得到证实。作者研究指出:能否充分利用农村体育的现存优势来逐步解决农村体育所蕴含的诸多问题,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确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找准农村体育与文化的契合点、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协调战略等有关措施。天津体院的马桂霞从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角度[5]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经济要发展、思想观念要转变、管理和社会指导工作要提高、学校教育要加强。

3 农村体育的功能研究

农村群众体育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是获得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近年来对于农村体育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也有所阐述。如《全民健身纲要》中明确提出, “……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6]。农村体育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亿万农民的体质, 更大的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农村体育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农村体育可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周志俊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74.5%的人认为体育有健身功能、57.9%的人认为有医疗卫生功能、57.3%的人认为有政治功能、50.7%的人认为有娱乐功能[7]。夏洁的《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研究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始终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里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具体形势, 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即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农民参与健身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构建全新的农村体育体系, 也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开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8]。

4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文, 作者王健等人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阶段的农村体育,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研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于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必要性体现在:发展新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主体因素、政府投入力度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 作者提出相关的措施:大力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要建立农村体育长期发展的有效的机制, 另外还要多方面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9]。周卫东在《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研究表明:农民健身的思想意识淡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简陋或缺乏、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力度不足等等都是制约江苏北部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推进苏北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是:一是强化农民体育健身的意识;二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体育活动经费;四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育法规体系;五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10]。

5 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情况;农村学校体育课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方面;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基本状况和体育观念;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配备情况等。王保亮在《新形势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11]中指出: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更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要切入点, 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6 结语

由于前人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他们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认识也必然带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意境。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的2012年能更清楚的认清农村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结合表1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分析, 可见夏成前的划分更具有体育特征。然李会增第六阶段的划分, 在今天得到验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卢文云, 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4) :455~457.

[2]李会增, 赵晓红, 王向东, 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4) :3~9.

[3]夏成前, 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 2007, 27 (10) :32~39.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0 (6) :14~19.

[5]马桂霞.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村体育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 (1) :31~35.

[6]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6:151~158.

[7]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8~29.

[8]夏洁.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达州新论, 2007 (2) :41~43.

[9]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10]周卫东.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 2007 (12) :153~154.

8.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八

一、校园体育文化

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教育功能。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学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意志品质培养、在公共道德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第二,陶冶情操功能。体育文化在中小学校中的作用发挥是通过形成体育文化氛围来进行的。这种氛围又体现为校园体育文化在无意识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和影响,使学生们接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第三,心理调节功能。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在体育活动中调节心理状态已经成为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第四,艺术美育功能。体育本身是美的体现,体育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胜负和比分,而是通过运动来展示和欣赏美。校园体育文化中同样具有艺术美育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运动场上的健康美,也可以体现在校园内体育雕塑的宁静美,或者是体育场地设施形成的结构美,它融入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中,充实和美化了人们的精神境界。第五,规范凝聚功能。校园体育中的规范教育非常明显,通过体育规则的学习运用和领悟贯彻,在共同的体育活动中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第六,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成长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中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社会角色的机会,感受承担社会责任的体验。

校园体育文化从构成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涵盖了广义的体育文化概念。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所使用的场地器材是体育物质文化的承载者;长期形成的体育教学规范、体育工作制度、体育比赛和活动计划等,是体育制度文化的重要体现,而体育精神文化则着重体现在学生是否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的体育态度等等。这些体育文化的不同层面的不同表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们所努力营造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在体育精神文化中,体育价值观是促使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源动力,是一个人体育意识的核心。学校体育环境、体育教育的影响是决定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全面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之际,通过外在的活动影响学生内在的精神,通过塑造内在的精神促进外在的行动,无疑成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方面。

二、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在阳光体育的开展中,我们不能仅拘泥于形式上的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形成一种能够从学生内心世界里对体育活动的真正需求。这种需求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工作的目标,也是学生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根本所在。

阳光体育的全面推广,恰好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习惯的形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时机,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要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活动时间的延长为体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阳光体育的开展也许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和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阳光体育在实质上对校园体育文化、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对邢台市238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证实这一推断。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化与促进作用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对中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尊造型优美的体育雕塑、一幅动感十足的体育图片、一场激烈竞争的体育比赛、一群身体强健的体育爱好者,诸如此类校园中的运动元素无时无刻地不在对每一位中小学生产生着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吸引,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浓厚的氛围,这种氛围不需要制度的约束,不需要专人的引导,而能够促使学生自发地参与体育活动。这与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初衷不谋而合。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70.2%的中小学生在看到激烈的体育比赛或精彩的体育镜头时会“产生运动的冲动”;有77.4%的同学认为自己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体育价值观”。由此,可以推断,校园体育文化对阳光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内化和促进作用。

四、阳光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共建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阳光体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与前些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一有利的契机下,通过全面推进阳光体育的开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时反作用于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和谐共建的目的。

1加强中小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有形的视觉影响

加大体育投入,加强体育器材场地的硬件建设,在现有的条件上力求改善,这不但有利于阳光体育活动,同时也是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加大体育有形展示的设计与布局,利用板报、展览、雕塑等形式对学生产生多角度的体育美学影响,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

2借力阳光体育活动,完善中小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积极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发挥校学生会、校团委、俱乐部的组织能力,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节”和常规竞赛活动,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树立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加强管理部门的协调与监管,创造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与阳光体育活动和谐共建的有利环境

作为中小学的管理部门,需要全面加强监督工作,为中小学的体育工作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一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和谐共建。

4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长效作用和内驱力效用,把阳光体育活动进行到棱外

9.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九

“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需求,推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亿,体育健身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投入,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但总体上,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初步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二是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三是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大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国民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拉动体育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良性运营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项目为重点,积极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规划制定、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保障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积极培育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专业化机构,共同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行。

三、整合资源、鼓励开放。充分利用各类闲置资源,努力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事业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

四、创新机制、持续运行。按照管办分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鼓励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服务供给,切实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

建设目标

到2015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较大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各类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有较大提高,开放时间明显增加,初步形成布 3 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都有公共体育场”; ——5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

第二节

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地方实际和群众体育特点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

——在中西部地区(含参照执行中、西部政策的东部地区)尚无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县(市、区),建设县级公共体育场,建设内容包括:400米环形跑道、标准尺寸足球场及单侧看台。

——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县(市、区),建设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即能够开展多项群众性体育活动、不设置固定看台的综合性室内健身馆。

——在中西部地区尚无公共体育场地的行政村,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支持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简易硬化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建设和改造一批群众性户外健身场地,包括篮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场地,健身步道和儿童游憩场地等。

规划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应参照《“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 4 建设指导手册(试行)》(附件2),合理确定选址和建设规模,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安全要求。

第四章 资金筹措

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需多方筹措,多渠道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支出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增加供给,不断改善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条件,确保建设项目不产生资金缺口。要加快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多渠道加大投入,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数量。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等相关规定,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保障公共体育设施运行所需经费。

留归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加强监督管理。国家体育总局安排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建设改造一批群众性户外健身场地。

中央安排预算内投资对县级体育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建设予以专项补助,根据中央财力情况,逐年安排。对西部地区、中东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其他享受西部政策 5 地区,中央补助不高于总投资的80%;对中部地区其他县(市)、东部地区享受中部政策地区,中央补助不高于总投资的60%;对东部地区其他县(市),中央按不高于总投资的25%补助。对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等特殊困难地区,按照有关规定,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比例标准。

第五章 公共体育设施开放

纳入本规划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应保持公益性质,向公众开放。学校内的体育设施应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

原则上,室外体育设施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室内体育设施可依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相关规定,适当收取服务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并对外公布。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

各地要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要依托各类体育设施,建立健全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科学健身知识。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加强科学化管理,不断提高设施使用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地方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督管理,6 明确公共体育设施开放范围和时间的最低要求,并帮助解决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将校园内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有关部门应对其维护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各地要从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同时要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共同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二)合理规划,分级负责

各地要根据本规划要求,认真研究编制本地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鼓励基层依托体育运动学校等现有设施建设公共体育场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鼓励社区利用公共空间和设施开辟群众健身场地。要研究制定发展政策,逐级落实建设、运行和管理责任,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努力推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设施和资源,提供体育公共服务。

(三)加大投入,保障供给

各地要建立稳定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分级负担、各有侧重的原则,安排财政性专项建设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规划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纳入规划建设的项目,需严格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建设项目不留资金缺口。认真贯彻实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6号)等文件规定,做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落实和储备,保障建设用地供给。

(四)创新机制,保障运行

各地应根据实际,对公共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的正常运行。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完善和创新运营模式,对新建县级体育场、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鼓励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通过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或企业负责管理运营。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优惠。

(五)加强监管,强化约束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明晰产权,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制定和完善设施建设、运行服务的相关 标准,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坚持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项目管理制、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要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防止建设资金挪作他用。要建立完善设施运营监管制度,提高设施运营效率,不得改变设施体育性质。推动完善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监管机制,加强绩效问责,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体系,确保规划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10.体育建设校园文化 篇十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也涵盖了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三大类。这些文化不同层面的不同表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并通过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中来,也是我们所努力营造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以来在渝中区存在场地狭小、体育器材品种多样但数量不足班额人数等情况,这些都是困扰着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贯切及实施,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也根据实际状况,想一切办法,落实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等,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积极的推进: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落实每天体育锻炼 1 小时,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丰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并保证场地的使用,将班级的评比纳入其中,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落实到班。这无形中推动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并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是重新引起各领导层和家长对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不断完善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在课间锻炼的时间有限,篮球、足球、跑步这些项目受场地的影响很大,不好开展等。所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下才能将其深入的推进。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其次是体育精神的培养。我们在以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性,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其它项目,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建设中以班为单位,迎合了学生的文化需要,组织各种比赛,为学生身体锻炼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将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这些都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起着总要作用,这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引领的作用。学生在紧张学习的间隙运用自己掌握的体育技能进行阳光体育运动,为校园带来了活力与生气,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倡导给校园带来了新的气象,为体育文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样也会推到文化课的学习效率。所以只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丰富活动形式,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氛围,进而充实人们的精神境界,就会推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手段要丰富。我们利用校园内的广播、墙报、曾小的校报等媒体积极宣传、广泛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口号能够深入人心,也可以结合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的时机,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宣传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使校园体育活动融入良好的舆论氛围。此外,应制定好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充分发挥共青团、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体育骨干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师的引领和辅导作用,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估体系。实现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投入产生的效益方面来衡量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手段、方法等环节的实施效果。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载体要得到师生的认同。载体的选择首先是为了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体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项目,应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活动形式也要多样化,比如请校内外专家配合“阳光体育运动”举办体育健康讲座,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观赏体育比赛,运用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在生动热烈的比赛气氛感染之中,享受体育的魅力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竞技体育队伍,形成自己的校园体育传统,并在传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本校的传统与风气。这样,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与风气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校园体育文化通过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和方式逐渐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一定能够得到繁荣的持续的发展。

11.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设

新的时代条件下,众多体育工作者皆致力于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至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愿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广大体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校园体育文化,关注其现实发展水平,追寻营造校园文化建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措施。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方面,体育以其实践性和励志性引领未来,“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是体育精神传播和弘扬不可或缺的参与要素,校园不仅需要为祖国知识型人才的培育提供资源和土壤,更需为祖国全民的健康保驾护航。鉴于校园、体育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的关系,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即是以学校为载体、以体育为核心,将校园体育的实践和发展与个体的生活及价值观和谐融合的过程。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校园体育的发展可谓是呼声高但进步小,对学生知识含量的重视还远高于对学生精神及健康体魄的重视程度,从目前来看,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硬件设施仍需继续完备,参与个体对体育文化及体育精神的看法亟待改善,整个民族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而言,校园体育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参与对其未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实体角度看强健体魄的积累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意识角度看个人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必然会因其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而有所差异,直至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从学校角度而言,校园体育文化的营建工作功在此时,却利在千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绝对不能缺失体育文化意识熏陶。各种研究结果皆可证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体育活动,对个人身体、心理成长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其他任何语言激励都无法替代的,运动实践也是人与自然有机融合超越自我最好的动力系统;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体育文化若不能成为主流文化,那何谈一个民族的素质教育呢?何谈民族的气魄和人文精神呢?体育精神承载着其他各种精神,更以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发展。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从物质载体来看,校园中的各种场馆、设施甚至团体,都为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学生的同龄性和集合性又为校园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人为条件,从精神载体来看,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精神所蕴藏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简单的体育行为、体育集体活动,甚至体育规则对参与者都会产生快速的、积极的、直接的影响,这种教育意义是其他学科教学甚至其他宏观教学手段都无法超越的一个目标,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亟须实现的目标。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达到的,笔者认为,这需要学生、学校、社会三大方面共同努力去营造,在具体操作中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营造起来。

首先,应规范体育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活动行为。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而言,体育课是最直接明了的实践场,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作为体育工作者,更应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成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和体育文化情怀。而学生的日常活动行为,也可纳入对其体育文化建设的监督范围,这对于学生潜力的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应搭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高的平台。这种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表现为校园固定设施的改善,包括安全措施的改善,一个好的环境才能放心地营造出一些更好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师资力量的提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更智慧、更细腻的心可能会更有利于唤起被教育者的自我突破,有着高专业素质和高人文情怀的心也会激发更多体育爱好者的共鸣。最后,应扩宽校园体育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渠道。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将体育事业的育人功能发挥至极致,交流也是我们提升自身体育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作为体育文化事业的践行者,笔者愿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事业当中。

参考文献:

周政.论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安顺学院学报,2014(01).

12.体育廉政建设总结 篇十二

1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1 . 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古至今大学文化都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相对固定又开放的空间里,大学人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探索、创造和发展着人类文化。大学文化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来理解其内涵: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2]。这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同心圆,由里依次向外对大学周边区域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大学文化辐射、教化社会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1.1.2大学体育文化的模式与特征

大学体育文化是指各种文化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存在于大学这一文化空间中,通过各种人文社会关系形成一个文化集聚体, 代表着大学与社会共存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具有文化性、集群性、辐射性、多元性,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其内在表现形式有文化的创新、内容的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的便利、文化的融合等[3],其外在表现是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增强、辐射范围更加广及教化社会的功能更加显著等。大学文化集群是政府与区域联合管理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其效应具有文化性、多元性、集群性、辐射性等特征。

1 . 2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2.1体育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文化同样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才发展到今天,古代体育只能是生存、信仰和娱乐的手段,无法与众多的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古代体育文化也只能说是社会文化。近现代世界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景而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当今世界的主体体育文化是以增进社会健康和满足休闲为理想的大众体育,以谋求个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以及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三部分有机的整合汇集而成[4]。此外体育文化具有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流行普及的易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已经发生改变。

1.2.2体育文化建设的特征

时代性: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们对运动文化的需要。随着奥运的举办很多奥运项目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对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体育文化既要满足人们需求又要与当代其他文化相融合, 从而推动区域体育发展和进步。传承性:体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是承上启下的,是离不开历史的,否则就失去了其根本,不可能繁荣发展。同理,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民族性: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民族特点,其体育文化无形中都刻上了民族的烙印,体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丢失其民族特性,体育文化建设要突出其民族特点,传统项目不能忽视,应给予重视。公平性:体育文化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公平对待。

1 . 3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现

大学与区域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指的是场地资源,李鹏在《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提到高校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客观基础,尽管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学校体育场地也出现短缺趋势,但是由于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规律性和高校的节假日特点,多数高校仍然有条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时段、选择场地向社会开放[7]。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有利于区域体育氛围及体育文化的形成,同时可以提高社会人员锻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人才资源,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较大缺额,而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由于身体素质和知识结构特征,稍加培训即可担任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2 . 1河南大学体育文化与开封市体育文化发展的关系

河南大学地处在开封市城墙以内的东北角,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更迭,从近代西方体育到达中国时,河南大学就体现出了它作为大学的历史任务。在清末、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均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作为河南省的体育代表参加全国各种比赛,实力雄厚,然而这样成绩的获得河南大学这个载体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开封的体育实力在河南全省还是名列前茅。河南大学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围绕着河南大学的开封,受到了河大的既有显而易见的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河南大学为中心产生集群效应而向外辐射的体育文化空间,再以各种中心形成各类型的体育文化空间,它们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文化空间组模块化发展,共同积极影响开封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2 .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从排球的视角切入)

2013年1月1日,河南大学体育馆举行了一次很普通的排球比赛。他们的比赛没有目的、没有名次、没有奖励,只是为了打球,在比赛中体会乐趣,从比赛中交到朋友,此次参赛队伍有河南大学教职工代表队、河南大学学生代表队、开封市工商学校代表队、郑州市排球俱乐部代表队。

通过这次比赛我了解到,很多开封的排球爱好者经常在河南大学东操场的排球场及体育学院的排球场进行训练。调查发现这些人参与排球运动的时间是周六、周日以及节假日的下午,具体运动时段根据当日参加排球运动的排球爱好者的个人情况而定。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每周都有排球爱好者来河南大学参与排球运动,其中有些排球爱好者已经从事这项体育运动近20多年。一开始我十分困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从不间断进行这项运动,调查发现这其中的原因还真不少。有人这样说“我从初中就开始打球了, 到现在已经25年了,我已经把它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经常来河南大学打球已经形成习惯了。”这些爱好者已经把排球运动融进了他们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喜爱的最高境界吧。

2 . 3河南大学在场地资源方面对开封市的影响

河南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还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分布均衡的师资队伍。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场馆和器材设备,如:综合体育馆内设篮球馆、排球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及武术馆;除此以外还有乒乓球训练馆、篮球专项训练馆;田径训练馆;此外,还有室外400m标准田径场2块、人造草坪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及排球场地等。这些设施不仅供平时教学用,课余时间对周围市民是开放的,部分室内场馆除外。河南大学的总体设施主动对外开放的不多,很多时候是被动的。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首先对来校内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产生影响从而延伸到校外及整个社会。以河南大学为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全校各学生社团组织切实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的文化辐射传播创造了条件。社会上的排球俱乐部逐渐增多,场地设施也必须随之增加,从而推进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

3结语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对区域的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重要是看大学在与社会沟通交流时所持的态度与姿态。新时期的大学不再适合“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相互融合是当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大学在与所在区域的沟通交流中没有取得主动权,对其所在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有合理的制度与政策大学体育文化可以发挥其更大的力量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市民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为切入口,考察大学体育文化对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体育文化在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对区域居民产生影响;区域居民在进行体育观念建构时,也往往主动借助大学作为平台;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个人;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很难融入到区域体育文化中去。建议,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其文化集群效应,为区域体育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上一篇:小学中秋节灯笼制作比赛的方案下一篇:《恐龙的灭绝》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