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共13篇)
1.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 篇一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项目实施后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
: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评价。二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一般评价。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等)。2)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3)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4)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难)。
*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技术原则:1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的特点结合;2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可能影响的区域环境相结合;3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法规、标准、技术政策和经审批的各类规划;4正确识别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5适当的预测评价技术方法;6促进清洁生产;7环境敏感目标得到有效保护,不利环境影响最小化;8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环境技术经济可行。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1)搜集资料法:优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缺点: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2)现场调查法:优点: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缺点: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3)遥感方法:优点: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缺点: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经济、文物与景观、人群健康状况。:①是工程概况;介绍工程的名称、建设地点、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并给出工程特性表。②是施工规划;结合工程的建设进度,介绍工程的施工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关系的规划建设内容和施工进度做详细介绍。③是生态环境影响源分析;对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活动的强度、范围、方式进行分析,可能定量的要给出定量数据。④是主要污染与源强分析;项目建设中的主要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和噪声发生源源强说明源性质主要污染物产生量。⑤是替代方案;介绍工程选点、选线和工程设计中就不同方案所做的比选工作内容,说明推荐方案理由,以便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工程选线、选址推荐方案的合理性。
:调查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土壤基本情况。调查中需特别注意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极端问题,如最大风级、最大洪水。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首先须分辨生态系统类型,包括陆地生态与水生生态系统,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系统,然后对各类生态系统按识别和筛选确定的重要评价因子进行调查。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人类干扰程度、资源赋存和利用,如果评价区存在其他污染性工、农业,或具有某些特殊地质化学特征时,还应该调查有关的污染源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水平。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即调查地方性敏感保护目标及其环保要求。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的调查。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调查方法:(1)收集现有资料;(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
区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3)野外调查。(4)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3S”技术)。(5)访问专家。(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1一般建设项目工程组成有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1)对外交通:需了解工程对外交通公路的走向,占地类型与面积,匡算土石方量,了解修筑方式。
(2)施工道路:连接施工场地,营地,运送各种物料和土石方,都有施工道路问题。(3)料场:包括土料场,石料场,砂石场,等施工建设的料场。(4)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布设,占地面积,主要作业内容等。(5)施工营地:集中或单独建设的施工营地,无论大小,都需纳入工程分析中。(6)弃土弃渣场:包括设置点位,每个场的弃土弃渣量,弃土弃渣方式,占地类型与数量,事后复垦或进行生态恢复的计划等。(7)重点工程明确: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工程分析对象,明确其名称位置规模建设方案施工方案运营方式。2.重点工程:一指工程规模比较大,其影响范围大或时间比较长的,二是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的,规模不大,但造成环境一项却不小。(隧道、大桥特大桥,高填方路段,深挖方路段,互通立交桥,服务区,取土场,弃土场)3.全过程分析:选址选线期,设计方案,建设期,运营期,运营后期4.污染源分析:明确产生污染的源,污染物类型,源强,排放方式,纳污环境。
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工程分析的作用(工程分析分类:污染型建设项目、生态影响型)工程分析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1为各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定量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提供了可靠保证2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3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为保护环境所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污染控制的目标
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小;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
1)、调查范围2)、调查时间3)、调查内容: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污染源调查及水质调查因子选择。4)、水质采样(河流,湖泊和水库)
期、平水期、枯水期;调查河段形状,平直或弯曲;湖泊、水库,根据评价等级、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工作内容: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应附有平面图;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水力滞留时间或交换周期;水量的调度和储量;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降雨,用于预测建设项目的面源污染;调查历年的降雨资料;根据预测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评价等级高且现有污染源与建设项目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例如,其排水口位于建设项目排水与受纳河流的混合过程段范围内,并对预测计算有影响的情况。内容:
1、污染源的排放特点(主要包括排放形式,分散还是集中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阴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及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2、污染源排放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其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
3、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
4、废水、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各排污单位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
等)。
位置图;②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出口内径(m);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④烟气出口速度(m/S);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敏感目标及相应的噪声功能区划和应执行的噪声标准,评价范围内各功能区噪声现状,边界噪声超标状况及受影响人口分布和敏感目标超标情况。
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是在有效感觉噪声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评价航空噪声的方法,其特点在于既考虑在全天24h的时间内飞机通过某一固定点所产生的有效感觉噪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同时也考虑不同时间段内的飞机数量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2)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及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3)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
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极坐标布点法,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极坐标布点法,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2~4个点进行监测。
:(1):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2)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3)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4)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为:1河流为一维恒定流,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完全混合;2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好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1)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2)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3)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算。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1填埋场渗滤液泄露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2填埋场产生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发生的爆炸对公众安全的威胁 3填埋场的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4填埋作业及垃圾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滑坡、崩塌、泥石流)5填埋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6填埋场孳生的害虫、昆虫、啮齿动物以及在填埋场觅食的鸟类和其他动物可能传播疾病7填埋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盖压实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8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
2.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 篇二
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并随之引发了一系列公害事件, 人们由此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并意识到在某项活动之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是一种抑制环境恶化的可供选择之一。1969年, 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标志着美国成为第一个将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直到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的颁布, 我国才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但由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高以及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等因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一些地方形同虚设, 结果造成“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恢复”的恶性循环, 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 我国亟需一部法律来树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严肃性并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向前发展, 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在此背景下, 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 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内容
2.1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对象。
2.2 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以及跟踪评价等内容。
2.3 明确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实施及后评价等内容。
3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3.1 明确规定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大拓展, 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我国2009年颁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极大地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
3.3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形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体系, 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有法可依。
3.4 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来, 充分保护了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和参与权, 大大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 使环境影响评价更具合理性, 同时为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来进一步普及了环保知识, 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4 结论与展望
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出台10年, 10年来我国环境影响制度已日趋完善, 此间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行政法规, 形成了一整套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而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而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我们坚信,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3-4.
3.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篇三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三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五,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比较好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 篇四
第四科目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考试目的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
一、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和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的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2)分析建设项目与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及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3)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二、项目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给出污染源强,非污染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生
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
(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3)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4)不同工程方案(选址、规模、工艺等)的分析比选。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与环境保护目标;
(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3)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
(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
(2)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3)选用评价标准;
(4)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保护要求;
(5)确定评价重点;
(6)设置评价专题;
(7)选择、运用预测模式与评价方法;
(8)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含非正常工况)。
五、环境风险评价
(1)识别重大危险源并描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
(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
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1)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2)分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3)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4)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
(5)制定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七、环境可行性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2)判别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性。
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核查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及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的情况;
(2)确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范围;
(3)选择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标准;
(4)确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点位;
(5)确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重点与内容;
(6)判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结论及整改方案建议的正确性。
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分析规划的环境协调性;
(2)判断规划实施后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5.环境影响评价 篇五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2、区分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执行综合标准。
3、简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1、规定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具有法律强制性
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过程
4、分类管理和评价
5、资质审查和持证评价制度
6、公众参与制度
7、跟踪评价和后评价
4、何为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怎样进行分类管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应该编写篇章或说明和环境影响报告书。
5、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质等级如何划分?评价范围如何划分?各等级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是多少?
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分为甲级和乙级两个等级。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评价范围
1、轻工、纺织、化纤
2、化工、石化、医药
3、冶金机电
4、建材火电
5、农林水利
6、采掘
7、交通运输
8、社会区域
9、海洋工程
10、输变电及广电通信
11、核工业
环境影响报告表
1、一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特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甲级单位具备20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10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
6.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篇六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 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 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4 公路环保功能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4.1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 结合造地
还田与疏导排水, 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 可使工程稳定坚固, 外观顺适优美, 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1.4.2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 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 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1.4.3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 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1.4.4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
固性有特殊的作用, 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 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1.4.5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 减少了水
土流失, 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 公路环保措施
1.5.1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1.5.2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1.5.3 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
护条款;
1.5.4 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1.5.5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1.5.6 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1.5.7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a.生态环保。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 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 计划取土, 及时还耕, 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 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 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b.噪声防治。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 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 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 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c.大气污染防护。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 相距200m范围内, 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 既方便生产, 又须符合卫生要求;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d.水污染防治。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并采取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 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 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8 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a.交通噪声防治。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加强交通管理, 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b.大气污染防治。路边植树绿化。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 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 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c.水污染防治。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d.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2.2.1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
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 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2.2 通过损益分析, 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
并反馈于设计, 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2.3 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
管理提供依据, 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2.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 特殊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2.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 以点带线, 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 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 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 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 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3 结束语
为实现这些目标, 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1989.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7.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七
关键词: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EIA);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我国自1979年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并己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从而确立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法律地位,为SEA在各部门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单一项目EIA与交通规划SEA比较
(一)传统环境影响评价(EIA)的不足。90年代以前,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建设工程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停留在低级的项目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己无法适应可持续性思想的要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具体体现在:1、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2、时空范围狭窄。3、公众无法参与。
(二)交通规划SEA的内涵及优点。交通规划SEA具体是指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减缓措施以避免、消除或减缓交通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把评价结论应用于交通规划决策的过程。首先,SEA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正原则,即满足近期交通的需求,更考虑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 SEA 充分考虑累积环境影响;第三,SEA能够更加充分地、尽早考虑决策的环境效应;从战略决策、污染物排放等全过程制定环境影响预防、控制、降低、补救或补偿措施等减缓措施;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在更大范围设计或选择替代方案,引导和规定以后项目的正确决策。
二、国内外交通规划SEA研究
(一)国外交通规划SEA研究。随着人们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局限性的认识加深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战略环境评价作为一种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重视。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开始尝试从交通政策和交通规划层次考虑环境影响,进行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1、欧洲。欧洲是世界上开展战略环境评价(SEA)研究和实践最多的地区之一,战略环境评价在欧洲被认为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或者一种保证政策、计划、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英国规划法规定要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评价,而规划法指导性说明第13条(款)又鼓励地方政府将土地利用和交通综合规划,促进了英国从国家到地方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实践的开展。法国1994年进行了A7/A9高速路SEA,主要目的是分析到2010年高速路的交通饱和度并提出避免堵塞的方案(建设新道路、交通管理、增加其它交通方式:如铁路)、评价方案对交通、环境及经济的影响。1998年法国环境部对交通规划的SEA进行了研究,建议SEA要包括:环境现状分析;不同方案环境影响识别;说明方案选择的环境依据;提出减缓措施。
荷兰的交通方面战略环境评价一般是应用在政策评估上,应用在规划层次上很少。根据荷兰的交通规划SEA实践,交通规划SEA的一般过程包括:描述规划要点;环境现状描述和评价;识别可能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列出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影响分析;不利影响的减缓措施;说明选择方案的原因;后续评估;非技术摘要报告。
2、美国。在美国,除了少数高速路的所有权外,国家并不拥有其它交通设施的所有权,这样的背景就决定了美国的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主要在地方层次上开展。
西雅图交通规划SEA。西雅图在1994年开展了综合交通规划(1996—2020)工作,根据城市所在华盛顿州的环境法要求,规划组织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交通方面和环境方面,交通指标考察了交通拥挤情况和预测了不同方案中的交通模式划分,环境指标主要有大气质量、噪声、水质量、渔业资源及通道。
威斯康星州城市交通规划SEA研究。威斯康星州(Wisconsin)交通部进行了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评价研究,编制了导则供本州的城市交通规划部门参考。在导则中建议SEA在规划的一开始就介入,其应被视为规划过程的一个综合部分。战略环境评价应包括划定范围、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三部分。
综上所述,欧洲交通规划SEA对评价程序及方法研究较广泛和深入,主要应用在国家层次,对综合交通规划的研究较少;而美国交通规划SEA则主要集中在州和地方层次开展,评价内容也以多模式的综合交通为主。但是欧美进行的交通规划SEA起步较早,交通规划SEA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指标体系等理论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
(二)国内交通规划SEA研究
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香港对政府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最早开始于1988年,对政府的政策进行环境评价则开始于1992年。香港于1989年完成海港和空港发展规划的环境评估报告,1993年和1994年分别完成铁路发展研究和货物运输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999年和2000年分别完成第三次综合运输研究和第二次铁路发展研究的SEA报告。
2、内地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杨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城市交通发展,建议将战略环境评价(SEA) 引入现在的城市交通战略、规划等方面,切实将抽象的宏观性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与具体交通决策联系起来。并对如何进行SEA 从工作程序、要素考虑、指标选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简而言之,我国的交通规划SEA刚刚开始,国内关于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法、程序、内容规定、指标体系等,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体系有待建立和发展。
三、我国今后开展交通规划SEA的有关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区域一体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如何能通过平等合理,有序延续的原则更好地确保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二)加强研究。(三)培养人才。(四)通力協调。交通规划SEA涉及很多交通管理、交通规划、环境等相关政府部门,因此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通力合作,沟通协调,从制度上保证交通规划SEA的编制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8.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篇八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空气污粢、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公路环境保护同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手段,提出了评价环境影响不确定因素的方法.
作 者:王敏敏 作者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X3 关键词:公路 环境保护 影响评价
9.环境影响评价论文1 篇九
贯彻落实新环保法
——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实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员:田怀珍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20多年,对减缓和防治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实践,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新环保法的实施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新环保法 内 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保障环境安全的根本措施。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实行20多年,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修订实施后,进一步加强了此项工作,并进一步制定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信息公开等规定加大了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惩处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保障环境质量和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新环保法对于未批先建的项目,明确提出了“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于以往建设单位作为捷径而采取的“限期
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补办环评手续”将成为历史。同时,对“被责令停止建设而拒不执行的”,还要拘留责任人;明确了“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将环评列为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与立项建设的必备条件。还单独增加一条,要求“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也就是政策环评雏形初现。有专家点评,新环保法中关于环评的规定,是环保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一、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实施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战略、规划和开发项目,在其实施、兴建之前,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支撑之一,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精髓和根本功能就是“预防为主,源头控制”,这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环保体制改革和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中,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走在前面。
二、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评价制度中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缺失 20 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政策、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
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以及支持工业“十五小”、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等一系列政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完整的战略环境评价范围应该包含政策、规划和计划,在中国多少年的发展过程和环评实践中,始终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并付诸于实施。导致政策仅仅是地方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所制定的行动原则、明确任务、工作方式、采取的步骤和具体措施等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强制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而政策失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远大于项目开发取得的经济效益,因此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战略实施中比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角色定位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不管是广大的公众、政府部门,还是项目开发单位,乃至我们的环境监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认识多数仍然停留在表面,仅仅认为环评审批就是项目通过环保部门的“路条”,只要有就行了,结论如何无关紧要。这与我们环评工作的实际意义还存在很大的偏差。我们需要通过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类、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决策过程中,对规划和项目设计、实施起到“评判员”的作用,目的不是编制报告,拿路条,更不能用未批先建,补办环评来代替环评工作。
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法律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但由于长期法律责任不明确,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未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处罚。这就形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没有法律约束的局面,不利于增强它们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也为一些建设项目不做环境影响评价就直接上马创造了机会。甚至出现另外,还导致一些地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单位联手经营环境影响评价市场的局面,即所有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都必须由审批单位指定的评价单位去做,否则就无法通过审批。而指定的评价单位,无论其评价报告书的质量如何,都一律审批通过。这种畸形的操作机制严重危害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可信度下降。
2.4环境评价审批机构设置不完善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这很有可能导致行政审批权力过大引起的腐败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法》第7 条、第13 条和第22 条的相关规定表明,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合的,这容易使政府为了地方、短期的目标而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
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为,滋生腐败,严重破坏环境,对人类造成重大损失。2.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太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重滞后
在评价对象上只限于具体的建设项目,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宏观决策没有纳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具体建设项目固然对环境有直接影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大多数国家亦十分重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但与具体项目相比,国家的重大经济、技术和产业政策,区域和资源开发规划,城市和行业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如果说具体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性的话,那么立法与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则是全局性,一旦决策失误会给相当范围甚至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了一些重大损害和危害。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则对国家宏观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长期未能予以足够重视[3]。
2.6环境意识差,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公众环境意识较低,特别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一些建设单位及执法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仅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导致实际工作中的环境评价流于形式。另外,一些地方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片面强调简化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或减低评价等级;有的项目甚至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直接上马,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尚有存在。由于公众的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环境意识不够,不会或不愿意主动参与对自己可能造成切身利益损害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三、对策及建议
目前,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工业污染问题必将是新常态下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势在必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环境评价不仅关注当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要求。因此,针对上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大环境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我国的环境教育要触动公众的“自卫神经”,让他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损害[4]。同时,由于我国的环境教育具有超前性和强制性,所以要求我国的环境教育必须实用化、形象化和制度化,树立公众看得见、可示范模仿的榜样;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手段;要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去,使其成为青年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可以使公众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公众的监督、举报、宣传、督促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必将大大促进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壮大环境保护专业队伍。
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3.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法律化、程序化、规范化,具体化,克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障碍,使国家在环境影响评价上对公众有效地开放,实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公众参与制度有必要在环评法实施细则中进一步细化,使其具有操作性。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评的必要前提。
3.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体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论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或其他经济损失事故,必须分清责任,并对责任人给予应有的处罚,吊销其评价证书,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限制或取消其申请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资格。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向市场,打破地区限制和证书等级限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标,择优录取。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能上能下、定时考核、优者上岗、劣者淘汰的竞争机制。严格把守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对不符合编写要求、质量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重写;对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后认为不可行的建设项目,严卡不放。
3.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增加事后监测、监督管理内容
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核通过后就算完成任务,缺乏对环境影响评价准确性和环保措施有效性的监测
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与评估。进行事后监测评价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完善其评价过程,验证和改进原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实事求是地看待前期工作,从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水平;
(2)监督报告书中建议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运行情况;
(3)对于前面工作的不足予以补充和完善;
(4)为以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积累经验和资料,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奠定基础。
鉴于此,建议各级环境保护机构成立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事后监督管理中心。该中心的责任在于管理申报通过且已上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定期对投产项目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全天候接受群众检举;对已经上马但监测结果超标或者发现存在潜在环境影响的项目作出处理;对漏排、偷排企业给予严厉打击,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勒令停产。
参考文献
定西学员干部在线学习研修论文
[1] 张慧娟.试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30)
10.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十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
我国在2009年10月正式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条例中规定: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进行的各种规划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包括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建设时,其管辖区域的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1. 土地整治活动的概念
土地整治活动其实就是把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以及性能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变的一种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有针对性的,是因地制宜的,所以土地整治活动能够让土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并具有长久性,然而,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土地整治活动让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势在必行的。
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建了一个环境系统,这个新建的环境系统是不是会更好还具有不确定性,而这个环境建立起来后一旦发现效果不理想或者更加恶劣,想恢复到从前的系统是非常艰难的,这就需要在进行土地整治之前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整治方案,尽可能地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整体规划,不能超出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
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国在土地整治规划方面有一套固定的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规范。而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整个土地整治规划决策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完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的规范程序,合理有效的结果决定于合理有效的程序规范,这样程序下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措施才能够切实可行有效。土地整治决策程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全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制定备选方案以及应急方案,以应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能够给评价活动提供更合理有效的依据。
2.1 评价大纲的制定
大纲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在把握好整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在制定土地整治环境规划大纲时,一定要明确规划的对象,同时还要对规划涵盖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考虑。此外,还要重视收集各方面相关资料,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第三,收集与本次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的资料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关联之处进行类比,取长补短。规划内容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不能违背。最后,充分考虑主要影响环境的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
2.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合理制定完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大纲是一个指导,评价工作中的环境发展目标确定、评价标准以及调查方式的采用等,都需要依据大纲来收集相关资料,不能脱离已经制定好的大纲内容。第二,评价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充足,如收集整治规划区域的环境资料等工作,只有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方可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同时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的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科学的预测,以便为土地整治活动制定备选方案和应急方案提供依据。第三,进行评价结论总结。土地整治活动要严格遵守评价的结果,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可行,则能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如果评价结果认为有问题存在,就必须要对方案进行相关的整改,甚至是放弃方案。
2.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完毕以后,要以报告书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报告书要全面、客观,用简练的语言将评价内容阐述清楚。报告书的格式要规范,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报告书的模式,同时报告书还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做出最真实的评价[2]。评价总结报告书的内容一定要客观,要将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阐述出来,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要将土地整治活动的好处和问题都客观地指出来,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
3. 土地整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整治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大致包括处女地的开发、土地原有作用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基本上所有的土地整治活动都会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要整治土地,还要让环境得到保护,就需要全面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3.1 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最大影响的无疑是处女地开发。处女地是原生态的,是已经跟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稍有变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开发不当,就会使得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果是毁灭性的。气候恶劣、土地沙化、物种灭亡、洪涝灾害等情况在很多处女地的不当开发案例中经常见到。如何才能够做到既要让处女地得到开发,同时还能够让要开发的处女地不会完全脱离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需要对环境影响做出充分全面的评估,然后科学合理地进行处女地开发。
3.2 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从前散落居住的农民或小村落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的居住地,可以让农民享受更方便的交通和更健全的生活设置和社会福利。迁移后空出的土地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农村撤点并居所涉及的土地整体规划环境影响包括对新聚集居住地的建设和对旧居住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3]。所以,在进行新居住点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出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居住点土地重新利用的内容是要防止过度农耕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为了避免土地闲置还要合理整治改造。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能够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其特点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这种影响对环境带来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科学合理,还要充分全面,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科学的环境保护依据,让土地整治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让土地政治活动顺利进行,又能够让环境得到保护不被破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措施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土地整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2] 许庆福,于学峰.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吴忠思,王锐,刘秀华,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33-136.
11.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联 篇十一
1 对环境监测及影响评估方案
1.1 环境监测方案
受到环境监测技术成熟的影响, 当前世界对一些常见环境问题的监测都更加准确, 同时还能结合当前环保落实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特别是针对大部分企业以及机构, 更需要强化对其的环境监测手段, 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后来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 从时间方向, 就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估以不同阶段进行分类分析, 具体的监测流程包含以下几类: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竣工验收期间的环境监测等。
1.2 环境影响评估方案
就环境影响评估方案的实施, 主要应当体现在完成项目的策划以及落实后, 需要对项目可以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估测以及评估, 同时提出紧急预案。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同时还可以落实环境监测标准化方案。另外, 还需要基于人文化发展、集约化发展、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等多种发展需求, 遵循依法评价、早期介入、完整性、广泛参与的原则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而评估需要遵照客观性、透明性以及平等性的原则, 需要结合项目策划内容, 研究多类环境因素与目前生态系统的关联性, 进而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
2 环境监测及其影响评估的联系
2.1 环境监测基于环境影响评估
首先, 环境监测可以获得更多环境指标, 而这些指标则可以用于环境影响评估流程中。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进行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 按照施工项目特征、对其可能出现的影响问题与本地环境特点进行比对, 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测点位, 分析本地环境质量问题及区域中的环境容积情况, 同时分析施工项目本身与地区环境之间的联系, 同时估算出环境承载压力。
2.2 环境监测控制环境评估
就环境监测而言, 另外一个作用可以体现在环境评估质量的控制方面, 即起到相应的督促作用。因为一般项目施工期, 采用环境监测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评估指标, 进而保证评估工作的有效、科学展开。但是对后期环境监测的则可以根据各类评估结果情况进行相应的控制督促方法, 而且要保证环境监测及保护的有效落实, 则需要强化施工机构的环保意识, 同时形成科学的环保理念。而且在项目施工收尾时, 针对项目已经影响到环境的问题进行统计, 诸如:水质量不足、空气质量差、噪音污染等等, 最后以环境监测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追踪, 并且以监测数据来评定环保措施产生的效果。
3 增强环境监测的意见
3.1 利益问题的处理
一般施工企业更加注重利益, 但是环境监测流程也会涉及到各类客观和主观原因, 这样也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实, 监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在一般监测过程中, 环保机构还应当对管控体系进行标准化改革, 即针对监测流程提出标准、严密的监测要求和方法, 同时科学处理意外的、客观的问题。针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则可以预先提出紧急预案, 进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及真实性。
3.2 监测落实的困境
针对目前环境监测问题, 当下国内由于尚且缺乏专业的监测设施以及技术, 进而导致监测落实陷入困境和瓶颈阶段, 而且当前环保领域也相对空缺。即便是一般环保检测技术, 主要的监测指标仅仅是在空气成分、噪声情况进行简单监测, 所以目前监测过程仅仅是一个形式化的过程, 并未运用更加科学深入的技术进行针对性监测, 所以环境监测也由于技术、设备的不到位, 陷入到瓶颈期。
3.3 提升环境监测的认知能力
对于环境监测中过程中具体的测试要求, 通常情况下必须要不断的更改所需的条件, 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甄别。另外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也需要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侧重于有关政府部门加大管辖力度, 大力宣传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做好环境管理措施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大力配合监督。
4 结语
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础, 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首要条件, 改善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目前, 我国环境其监测部门实施力度不够, 市民观念不强和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人们对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的效率较低;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国亟需加强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和变化合作能力, 在保证全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环境的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环境治理的经济发展的科学指导[J].环境建设, 2014 (08) 23:78-79.
[2]王其浩.建设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J].资源型社会的建设, 2013 (04) 67:225-228.
12.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 篇十二
浅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不足及建议
摘要:本文在综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法制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化 法制化
1.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引入我国,随着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必要性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正式出台,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它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出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明确的规定,最终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肯定了这项制度。
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对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目前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实施以来,从实践情况来看,可
能有些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认为有几下几方面不足:
(一)战略环评范围过窄,政策、立法行为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立法与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一旦决策失误会给相当范围甚至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一些重大损害和危害。
(二)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我国环评有关法律对公众参与的规定仍然相当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如公众如何参与、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以及在哪些阶段参与、公众参与的范围、公众参与的效果、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等依然欠缺具体规定。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乏替代方案方面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拟议行动及其各种合理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的信息,使其能够在决策时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替代方案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
(四)环保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环保部门与各类林业、水利、农业等等部门之间存在职权重叠,导致各机构之间互相推诿,或争抢管辖权。另外,对于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环保部门本应该在立项、审批、开工之前,就积极介入,全程跟踪,予以即时监督,随时督促整改,但是由于体制的缺陷,不能真正实现。而且一旦在中途发现问题强迫停工,就极易造成重大损失,使环保行为在进行经济考量时凸显得不偿失。
(五)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合理。一
是对建设单位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行为处罚不合理。二是对环评文件审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规定不科学。对参加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方式,但对于参加评审的一些专家,法律似乎缺少必要的制裁措施;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制度,现实操作中,环评单位和审批机关会对建设项目作出可行的决定的同时,提出各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措施,但竣工验收后,该项目只要是能达标排放的,建设项目违反这些要求或未落实各类措施,未能得到相应的惩罚。
4.加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建议
4.1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各项制度,清理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政策和规定,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建立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制度。各级政府要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规划实施以及重大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研讨和咨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和施工期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
保的环境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施工期可能造成严重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报告作为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依据。
4.2 加强规划指导,优化宏观布局
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我们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重点流域、开发区等环境敏感区域要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必须依据环保、国土、城镇等各类规划和政策的要求,引导工业进区、产业入园,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污染集中治理。
4.3建立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法律应明确规定环评书中应有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以使建设者可以通过替代方案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比较,选择最佳经济与环境效益的行动方案。国际趋势及国外的经验也表明,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是替代方案的分析。每一个重大甚至是很小的发展项目都会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
目选择方案。
4.3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要通过公开环境信息等方式,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对环境管理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环境问题较为敏感的建设项目(时,应实行审批前公示,需要听证的,应依法举行听证会,并实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制度;要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结果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及时在互联网或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开;通过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信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违法行为举报及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管,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
5.结语
综上,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和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愈加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是控制新污染的第一道关口,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保障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稳定发展,对避免因决策或规划失误造成环境的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3.环境影响评价实习报告 篇十三
一
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来进一步的巩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理论内容。
2.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的锻炼,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预测评价。
4.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实习时间、地点
1.实习时间 XXXX 年 XX 月 XX 日—XX 月 XX 号 2.实习地点XXXX 三
实习内容
1.
总论
1.1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1.2
本项目所用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项目所在地区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表 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执行标准(单位:mg/m3)
(GB3095-1996)二级标准 污染物名称 小时均值 日均值 SO2 / 0.085 PM 10
/ 0.127(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标准:
表 2 地表水环境评价标准值(单位:mg/l,pH 除外)
污染物 pH 总磷 BOD5 CODcr 氨氮 DO 氟化物 标准值 6.5~8.5 0.4 10 40 2 2 1.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 类标准:
表 3 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
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3
评价等级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1.3.1
大气评价等级确定
经过初步工程分析,SO 2 Pmax=57%,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PM10 Pmax=84%,D10%<污染源距场界最近距离,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本次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一级,对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述,同时监测环境空气现状。
表 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参照表评价等级 判据 一级 二级三级 1.3.2
地表水评价等级确定 Pmax≥80%且 D10%≥5Km 除一、三级外其他 Pmax<10%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本建设项目预计规模 3.2 万人,每人用水量为 120 L/d,排水系数为 0.85,得污水排放量约为 3264 m³/d(大于 1000,小于 5000)。生活污水拟采用经生化二级处理后达 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污染物类型数等于 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简单。故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等级确定依据:投资少;废水量少;污染物单一且毒性小,地下水水质较好;岩性易于保留污染物; 性易于保留污染物;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不密切等。)
经初步工程分析,该项目废水排放量约 612m3/d,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pH、SS、CODcr、BOD5 等,污染物类型数为 2 类,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程度,废水排入岘河。岘河流量为 10m3/s,流速为 0.1m/s。本项目外排废水中污染物类型较少,且主要是非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岘河水质要求为Ⅲ类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分级原则,据此确定本次评价工作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三级。
表 5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划分等级 污染物类型 评价水质因子数目
一级 ≥3 ≥10 二级 =2 ≥7 三级 =1 <7
1.3.3 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
建设项目所在地为青岛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中对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的规定——二级标准:对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若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 GB3096-2008 规定 1 类、2 类标准的地区,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 3-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因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属新建项目,并且为声环境 1 类区,所以规定声环境评价标准为二级。
2.环境质量现状
2.1 边界 1000m 之内的敏感目标
表 6 环境敏感目标 名称 方位 与厂界的距离(m)
人数 古庙小区 西南 517 2000 仁和居小区 南 1000 2300 实验中学 南 503 2052 沟杈 东北 800 2400 董村 北 777 2500
2.2 大气环境质量:
SO 2、PM 10 的日均浓度分别为 0.085 mg/m3 和 0.127 mg/m 3。区域常年气温为 22° C,区域常年气温为 22°C,主导风向冬季 NNW,夏季 SW,多年平均风速 2.4m/s。
2.3 地表水质量:
建设项目附近虹子河、墨水河均为 V 类河流,在评价范围内各监测断面上污染指标现状监测值均符合所执行的标准,没有超标,COD、氨氮在上游100m 和下游1500m
处的污染指标现状监测值均符合所执行的标准。说明评价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
2.4 声环境质量:
学校拟建设地点位于春阳路北、长城路西、中城路东、204 国道南,建设项目四周声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值昼间在 46.6~53.5dB 之间,夜间在 42.5~44.5dB 之间,均低于所执行的环境标准 55 dB 和 45 dB。表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声环境状况良好。
其声环境质量标准属于 I 类标准。
3.工程分析
3.1 概况
青岛农业大学,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占地1425亩。校舍建筑面积18.65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57亿元。学校有22个教学院部,设置75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28000余人。
3.2 公用工程
公用工程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采暖工程、供气工程、供电工程等 3.3 工艺流程
(1)
教学流程:开学—授课—结课—考试—放假(2)
食堂食品加工流程:原料进货验收—原料粗洗—原料精洗和切配—加工制作—配菜间存放发售(3)
食堂餐具洗消流程:餐具回收—残存物清理—清洗—冲洗—消毒—保存 3.4 污染物产生核算
3.1 核算锅炉大气污染物(主要污染物SO2、烟尘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拟建锅炉年用煤量80000t,煤含硫量0.48%(可燃硫占75%),灰分3%,灰渣比为2/8,烟气产生量1.5×108m3/a。拟采用一定的脱硫除尘措施,使SO2、烟尘的排放浓度达到GB 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类区第II时段的要求。即SO2日平均浓度小于0.15mg/m³,PM10的日平均均浓度小于0.15 mg/m³。
拟建锅炉年用煤量 80000t,煤含硫量 0.48%(可燃硫占 75%),灰分 3%,灰渣
比为 2/8,烟气产生量 1.5×10 8 m 3 /a。拟采用一定的脱硫除尘措施,使 SO 2、烟尘的排放浓度达到 GB 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类区第 II 时段的要求。即 SO 2
日平均浓度小于 0.15mg/m³,PM 10的日平均均浓度小于 0.15 mg/m³。
(1)
SO 2
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① 采用炉外湿法脱硫(脱硫效率取 95%)
SO 2
排放量:G= B S 75% 2(1 2) 80000 0.48% 75% 2 (1 95%)=28.8t/a SO 2
排放浓度:C=28.8/1.5×10 8
g/m 3 = 0.192 g/m 3
② 采用炉内喷钙干法脱硫(脱硫效率在 70%左右)
SO 2
排放量:
G= B S 75% 2(1 2) 80000 0.48% 75% 2 (1 70%)=172.8t/a
SO 2
排放浓度:C=172.8/1.5×10 8
g/m 3 = 1.152 g/m 3
(2)
烟尘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① 采用布袋除尘(除尘效率取 99.5%)
烟尘排放量:Y= B A D (1 )= 80000 3% (2 / 8)(1 99.5%)=3 t/a
烟尘排放浓度:C=3/1.5×10 8 g/m 3 =2 g/m 3
② 采用旋风多管除尘器(除尘效率 50%左右)
烟尘排放量:Y= B A D (1 )= 80000 3% (2 / 8)(1 50%)=300 t/a
烟尘排放浓度:C=300/1.5×10 8 g/m 3 =200 g/m 3
3.2 核算水污染物(主要污染物 COD、氨氮的排放量及排放浓度)
项目预计人均用水量为 120L/人·d,排水系数为 0.85。生活污水拟采用生化二级处理后,达到 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COD 低于 60 mg/L,氨氮低于 15mg/L),直接排放于项目南侧的虹子河。虹子河常年流量 1.6m 3 /s,流速 0.2 m/s,水质指标 COD=32mg/L,氨氮=1.2mg/L; ① 污水总量 Q= 3.2 10 4
120 0.85 /24×3600=0.038 m 3 /s ② COD 排放量= Q 10 3
60 =2280 mg/s
③ COD 的排放浓度为 C C p Q p C h Q h = 60 0.038 32 1.6 =32.6496mg/L
Q p Q h
0.038 1.6
④ 氨氮排放量= 3.2 104 120 0.85 15 /24×3600=566.67 mg/s ⑤ 氨氮的排放浓度为:
C C p Q p C h Q h = 15 0.038 1.2 1.6 =1.5201 mg/L
Q p Q h
0.038 1.6
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大气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及出现距离(SO 2、PM 10)
SO 2、PM 10的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 0.015 mg/m³,0.019 mg/m³,出现距离均为距污染源 348m 处。
分析环境影响:最大落地浓度均未超标,其污染源对项目环境污染很小。
4.2 水污染物(COD、氨氮)的沿河衰减 虹子河为墨水河支流,流经项目后 4.5km 汇入墨水河,再经 12km 后汇入胶州湾。衰减系数 K COD =0.12d-1,K 氨氮 =0.08d-1。虹子河常年流量 1.6m 3 /s,流速 0.2 m/s,水质指标 COD=32mg/L,氨氮=1.2mg/L;墨水河常年流量 7.2 m 3 /s,流速 0.6 m/s,水质指标 COD=36mg/L,氨氮=1.8mg/L。
(1)
进入墨水河:
① COD 的浓度 COD C exp(k x)= 32.6496 exp(0.12 4.51000)=31.6451 mg/L
0 x
86400 0.2 ② 氨氮的浓度为 NH H C exp(k x)=1.5201 exp(0.08 4.51000)=1.4888
1 0 x
mg/L(2)
进入胶州湾:
① COD 的浓度 86400 0.2
COD
C exp(k x)= 31.6451 exp(0.12 12 1000)=30.7782 mg/L
0 x
86400 0.6 ② 氨氮的浓度为 NH H C exp(k x)=1.4888 exp(0.08 12 1000)= 1.4615 mg/L
2 0 x
86400 0.6 u
u
u
u
分析环境影响:COD、氨氮的浓度均未超标,此建设项目排放污水符合标准。
5.环境保护措施与论证
(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建设阶段。对施工场地松散、干涸的表土,应使其保持潮湿以防扬尘;对施工机械与运输车辆和燃料废气排放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运行阶段。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限制入校企业、商店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污染源头控制;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余热利用; 调整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采用先进的清洁煤技术);利用工程技术控制废气排放(提出设备设计标准,安装除尘净化装置,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另外,适当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对汽车尾气进行防治,合理布设通道车位,加强管理。
(2)
水污染控制措施 建设阶段。产生的泥浆及含油废水不得直接排入附近的地表水体,应经过沉淀和隔油处理后才可排放。加强管理,杜绝施工机械在运行、清洗过程中油料的跑、冒、滴、漏问题。
运行阶段。不断改进污水处理工艺,提倡污水集中处理。鼓励学生教师节约用水,减少新鲜水用量,大力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实行有毒有害废水零排放。
6.
结论
综上所述,“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项目,在严格落实本评价所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并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排放能满足所执行的环境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因此本评价认为,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在切实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坚决贯彻“三同时”制度的前提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五、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环境影响评价实习,收获颇丰。首先对要建设的项目(青农大校区)
进行实地勘察,按照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以及其周边环境状况,获取所需要的数据,此过程考验了我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的细心程度。在实习中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并且使我们能再一次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推荐阅读: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07-09
农业环境影响评价07-31
环境影响评价真题08-11
环境影响预评价试卷06-09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总结08-12
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申请07-18
环境影响评价心得体会07-30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09-28
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浅析09-0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及作用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