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2024-11-29

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精选16篇)

1.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篇一

十五、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 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十六、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十七、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十八、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十九、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二十、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篇二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基

1、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

康德的“自在之物”指本身是不依赖于我于我们, 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1]这样“自在之物”的非对象性使我们既不能对其有所断言, 也不能对其有所怀疑, 这就使“自在之物”本身对于我们成为一种多余之物。叔本华看到了“自在之物”的这种缺陷, 对其进行了继承和改造。“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 就是主体。因此, 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 是一切现象, 一切客体一贯的, 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 原来凡是存在着, 就是对主体的存在。”[2]28这样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 为意志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2、叔本华的意志是在借助于柏拉图的“理念”的基础上确立。

叔本华要确立他的真理———意志, 不得不借助予柏拉图的理念。“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 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客观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1]。从中可以看出, 理念既非理性的产物, 也非常感觉的产物, 而是我们从特殊事物中看出的普遍性。叔本华正是借助于理念在抛除“自在之物”的同时, 继承了“自在之物”, 建立起他自己的意志真理观。因为意志的确立, 也不是靠理性和感觉, 而是靠直观。在叔本华看来“真理是自身确立”。理念这种“自身确立的真理”使叔本华的意志得以确立。

3、叔本华的意志从佛教思想中吸收了“欲望”概念。

叔本华认为认识的主体和欲求的主体是合一的。他用主体的欲求代替主体的认识, 用欲求的主体代替了认识的主体。这样康德那不能为我们所认识的“自在之物”在被叔本华归结为主体后, 又被归结为欲求的主体, 进一步确定其意志真理观。

叔本华正式在吸收和改造了康德哲学、柏拉图哲学和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意志哲学。康德的“自在之物”使意志成为可能, 理念使意志得以确立, 欲望则构成了意志的核心。这样叔本华经过精心勾勒的作为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就展现于我们的眼前:它是一种无时间性、无空间性、无固而成的活动, 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的冲动”, 是一种无目的, 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欲求。基本特点是求生存, 求生命。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1、人是痛苦的人。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和欲求, 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存意志”;二是繁殖后代的“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把生存意志保存的生命在时间上加以延续, 两者都为了求得生命的存在。

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 是意志客体化最高等级, 到了这个阶段, 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理智。由于理智的产生, 人认识到作为表象的人是注定要死亡的。人为了使自己活得好, 生存得舒适, 分化出并紧紧依靠理智, 而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 本身具有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性和欲求, 就不可避免地使意志和理智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人的意志是求生存, 而作为表象的人最终结局却是死亡。尽管人们的每一次的呼吸, 每一分钟的努力都是为生存而斗争, 但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一死。叔本华认为, 人生真正的痛苦在于认识到这一点。“生物愈高等, 意志现象愈完全, 智力愈发达, 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3]99这样也就不难印证叔本华认为的知识越多的人越痛苦, 天才是人世上最痛苦的人, 而痛苦正是天才灵感的源泉。

2、人生是痛苦、无聊的人生。

在叔本华看来, 人的活动本身以意志的欲求为根本的动力, 欲求总是产生于不足与匮乏, 具有非满足性的特点, 因而欲求的本质就是痛苦, 给人生道路笼罩上了阴影。由于人具有欲海难填的本性, 欲求是针对于自己的缺陷和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欲求追逐着满足, 而其满足就质量而说都具有相对性, 绝对的特征在于非满足性, 这就导致人生的痛苦。欲望一天得不到满足, 人就要痛苦一天, 并且满足又不是持久的, 当自己的一个欲求得到满足之后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欲求出现, 这样人就无止境地陷于欲求———满足———新的欲求, 这种恶性循环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中。

假若一个人易于满足并且没有什么欲求, 那么随之袭来的便是空虚和无聊, 这比痛苦还要难以煎熬。正如叔本华所认为的:“……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着, 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份。”[2]427

3、人生是彻头彻尾悲观绝望的。

“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 [如猫戏鼠]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2]426在叔本华眼前, 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悲剧, 只有某些细节部分才具有喜剧的性质。幸福和快乐仅作为整场悲剧中的一个环节, 它不是与悲剧相对立的, 而是包含于悲剧之中。幸福与快乐只是人的一种愿望, 这种愿望是以欲求为前提的, 因而愿望实质上是痛苦的变形物, 追求快乐的目的在于消除痛苦, 这种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外, 再也不会得到什么。

人生的痛苦, 就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人们在心眼里不愿过这种痛苦和不幸的生活, 却又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地制造痛苦和不幸。通过种族的延续, 意志就这样一代代被肯定下来, 痛苦和不幸同时也被肯定下来, 并代代相传。

4、痛苦人生的两种解脱途径。

一是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通过哲学的沉思, 艺术的审美活动和道德的途径可以使人暂时忘记欲求, 摆脱意志, 从苦难的人生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比如在艺术审美中, 我们对某一艺术品进行观审, 我们就会摆脱了意志, 然后也就不再感觉到它那不断的欲求的痛苦。“也就是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 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和意识也上升为纯粹的, 不带意志的, 超乎时间的, 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2]278这些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痛苦, 求得暂时的精神解脱, 它们是不彻底的、消极的方法。

二是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叔本华力主达到佛教中的“涅槃”境界, 也就是使一切意欲彻底泯灭, 身外之物无所求, 无所求即无所缺乏, 也就无所痛苦了。“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 是的, 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本质, 也是从尘世中得到解脱。”[2]220

叔本华认为通过禁欲, 彻底的否定意志, 是摆脱痛苦的根本途径。“随着自愿的否定, 意志的放弃, ……, 随着意志的取消, 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 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 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取消了, 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2]562这样意志“寂灭”之后, 一切因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痛苦, 恐惧和令人激动的永不死心的希望也同归寂灭了。取而代之的将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 那古井无波的情绪, 那深深的宁静和不可动摇的自得和怡悦, 使得个人意志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 以实现人生最高理想, 从而实现永久的的解脱, 最终达到他人生哲学最终归宿点“无欲”的境界。

叔本华正这样从他自所构建的意志到欲求, 由欲求到痛苦, 来定格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他又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 虚无是他人生哲学最终归宿点。

三、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及评价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是反对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而产生的。它对整个西方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唯意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的直观认识论, 为尼采的“超人学说”, 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 马尔库塞的“过剩压抑”等提供了理论准备。不仅如此, 它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和现代美学文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把人上升为哲学本体论问题,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改变了柏拉图以来都以抽象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哲学的局面, 使之开始注意到人。叔本华把人的生存作为哲学问题的第一要义来加以确证和研究。使哲学从纯粹的理性思辩转向了感性的个体生存本身。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哲学研究的领域, 有助于我们对人的研究不断地朝人的内心要求变化。不断地揭示人的本性中深藏着普遍的永恒的东西。把人的生存问题上升为哲学本体论问题, 具有合理性和永久的意义。因为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仍为摆脱作为人的第一要义的生存问题困扰。

理性哲学家们只对抽象的概念出发进行着研究, 对人的生活这类问题不屑一顾或舍弃时叔本华却以全新的方式提出对人的生活这类问题加以研究, 并以满腔热情加以肯定。这种倡导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哲学研究, 给当时凝重沉闷的哲学办带来一股徐徐的清风, 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开启了后来哲学家的思路, 掀起了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弗洛伊德就曾直言宣告:“我们公开地沿着叔本华哲学足迹走自己的路。”[4]370

不过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把人看成了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 其他一切哲学问题只有从人出发才能得到说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把意志看作是人的活动基础, 抹杀了人的社会性特征, 否认人是社会性的产物。把科学和理性看作是人的意识的工具, 只有直觉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 他这种贬低科学和理性, 抬高直觉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以悲观见长、失之消极。

叔本华宣扬的悲观主义尽管以坦诚见长, 较之盲目的乐观主义要深刻得多, 但它毕竟失之消极。他过分的渲染人生受波折的痛苦, 否定挫折和失败的认识论意义, 从而也否定了人生奋斗的意义。如20世纪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自杀, 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悲观主义与现实中有些青年颓唐失望的心态也有着不解之缘。因此, 哲学家罗素称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倦怠病弱的看法”。尼采作为他的哲学衣钵继承者亦称这种哲学是“死的说教”并对他的理论归宿———基督教进行了毁灭性的攻击。这种哲学说教是不可取的, 针对这些消极部分我们应剔除和批判。

我们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解释, 应使得有益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着某种危机感。从另一个方面给自己启迪, 其实痛苦和无聊的产生, 关键是在于人们认识之后是否计较它。我们应建立良好的社会的心理氛围, 使自己在挫折和失利之后不至于陷入叔本华所说的“痛苦或无聊”的深渊, 而又重新崛起, 正面人生。

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 并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 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 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哲学辞典》刘延勃张弓长马乾乐张念丰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02

[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 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生存空虚说》叔本华著, 作家出版社, 1987-04

3.叔本华哲学与瓦格纳歌剧 篇三

东方的佛陀认为,尘世是个欲望横流、灾难不断而又瞬息万变的幻相世界,人因为有欲,因此有求,而求有不得,因而有生老病死、痛苦贫困和战争,这是人作为人的命。叔本华在东方神的教化下,竟以人的命运来与黑格尔的绝对相抗衡。人生来不幸,因而涅就只有靠超越尘境才能达到,这不是要靠修炼到心境空明、尘埃不染,而是要靠否定尘世的我、常人的生命;艺术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审美创造中,哲学家可以在对天国的沉思中得到解脱,这种全身心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一种直觉,是对尘境的升华,尽管艺术家哲学家内心在体验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直觉由于没有自我意识,因而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尘网冲破了,这正如圣徒和苦行僧冲破了自我的樊篱——不建立和执着于某一自我、主体性——而达到出世一样。

重视人是西方的传统,但人一开始却被当天使般看待。人之所以象人,就在于人的圣洁。例如人们公认了一套约令:爱情的美酒应该怎样呷饮才能合乎人之标准。古希腊人是迄今为止唯一能自觉自愿地对女性之美从猥亵的感受和欲念中升华出来的人;在中世纪,靠这希腊精神的熏陶和基督教文明的教化,骑士们用刀剑维护着爱情的圣洁。向来的女子兼有弱者和被崇拜者两重身份。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在物欲的刺激下,人的整个身心都激动起来了。文艺复兴在要求人道的同时,竟然也在唤醒人的欲望。人只有尘世,而且后来的心理学又说,尘世生活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块,人最深层的欲念匿而不现。匿者要见天日,露者却在阻压。概而言之,当代的人表现了一个立体:从隐匿的潜意识冲动、经平日的尘世纠缠、到艺术直觉和天国理想的沉思。

人们就是这样来看待瓦格纳的。当现代心理学还没有揭示出人的内心隐秘、或这些隐秘还被人们认为是不合理的时候,瓦格纳遭到白眼和辱骂。有的专家说他“色情地感受着、色情地思考着”;他的歌剧改革被看成违反歌剧美学原则。总之一句话,瓦格纳的音乐和戏剧,从表现技巧到表现主题被彻底否定了。现在人们把科学所揭示的一切、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近乎麻木地视之为当然,因而终于首肯“瓦格纳是超时代的”。

全面评价瓦格纳是历史的任务,我只想略谈一下叔本华哲学与瓦格纳后期思想的关系。瓦格纳风格的歌剧,除了《名歌手》之外,都是悲剧,或许有人会感到它的近乎荒诞。他四十年代的两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和一八五○年完成的《罗恩格林》,都是悲剧式地处理了爱情这一永恒主题。主人翁必须牺牲才能得救,爱情在尘世中是得不到的,英雄们死去在彼岸相会,或在情人死去的时候,英雄才懂得了爱情的崇高伟大和可贵。这足以令正在享受爱情的人或正在渴望爱情的人悲悯哭泣。早期瓦格纳的这种倾向使他易于接受叔本华否认生存意志和尘世生活的哲学。

标志着瓦格纳歌剧改革成功、瓦格纳风格成熟的于一八六五年完成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很好地体现了“命”的思想。康瓦尔国王的侄儿特里斯坦曾杀死过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的丈夫,又奉国王的命令来接伊索尔德去当国王的妻子,但由于两人都喝了爱药,竟彼此相爱,真情泄露,特里斯坦被国王侍从刺死,在国王的赐福下,伊索尔德离开世界与情人相会。这一歌剧是古希腊悲剧精神与叔本华哲学的绝妙结合。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误杀母亲的情人、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又娶王后伊俄卡斯忒为妻,真相大白后王子刺瞎双眼流落故乡。这是神示,是命。它在世人心中引起的岂止“悲悯与畏惧”之情,这简直是对人的否定。人不仅会担忧自己的命运,而且担忧人类的命运;人感到无法掌握自己,感觉了天命的淫威,更有人觉得人生来荒诞,这是爱和英雄主义的苦果。希腊悲剧太伟大了,因而人们都害怕去读悲剧本身,怕它是对自己厄运的预言,是通过将人撕开对人的隐奥的揭示。

瓦格纳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一八七四年最终完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歌剧史上的杰作之一,它是根据德国古老的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和“条顿神话”这两部传说加工而成。法力无边的魔指环是命运和神示的象征,谁得到它就享有权力和财富,但代价是要献出生命。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与被神王浮旦从天仙贬谪为凡女的勃伦希尔德由于命运的播弄只能在彼岸结合,最后“大自然用水和火把大地洗干净了”,巨人家族、骑士家族、神的王国统统毁灭,权力和财富化为虚无,指环又回到了莱茵河底。这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是人生的荒诞剧。权力和财富欲望、情爱和英雄主义的荣誉并不是人尘世生活的象征;生意味着死,快乐伴着痛苦。人就是这样一个怪物:一半天使、一半野兽。野兽是自然长成的,天使是装扮教化出来的。与其在痛苦中享受短暂的欢愉,还不如不活下来更好。但瓦格纳只接受了叔本华的结论。佛陀靠引导人们修行而普度众生;叔本华要人们沉醉于艺术和哲学而摆脱痛苦;而瓦格纳却肯定了欲望的追求和自我毁灭,这倒很好地体现了东方出世与西方入世精神的结合。

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完成于一八八二年,并首次在他心爱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上演。瓦格纳称它为“节日圣剧”,这是一部宗教剧,主要人物都是教徒,但却新加了世俗伦理的内容。正因为教徒的圣洁与世俗情欲的冲突构成了全剧一主要线索,尽管最后仍是宗教胜利了,剧本还是遭到许多人的非议。西班牙蒙萨尔瓦特城堡是为保卫圣杯而建,圣杯骑士的首领阿姆斯塔福在战胜异教徒克林索后,却中了克林索的计,受佳人孔德丽的引诱丢掉圣戟负了重伤。只有“正直的傻子”帕西法尔一人能拯救他,帕西法尔打败了克林索,夺回了圣戟,没有受到孔德丽的引诱,因而最终用圣戟拯救了阿姆斯塔福,自己作了骑士首领。他给孔德丽施洗礼,在耶稣受难日的圣杯揭幕式上,孔德丽感受了圣杯的光辉,她慢慢地死去洗清了自己的罪孽。从剧情及主题来看,它是对叔本华哲学的反动。因为它进一步揭示和肯定了人身上潜藏着的欲念,出于基督教圣洁和慈爱的理想,欲望虽然否定了,但矛盾披露了出来。瓦格纳的超时代性也在此剧中有充分体现。然而我们从结局孔德丽的死亡中依旧可隐约感到,叔本华哲学和基督教一道共同扮演了蠹耗生灵的卫道士。

4.叔本华经典语录关于人生智慧 篇四

2.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 咱们自我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咱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咱们思考;咱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潜质。

4.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5. 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

6. 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7.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愉悦实在是他的心灵。

8. 与善比较起来,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恶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满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虚幻,这样,在他那里,痛苦成了人生的积极因素。

9. 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10. 时刻是无限的,人的性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刻去抗衡无限的时刻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我的性命时刻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11. Life swings like a pendulum backward and forward between pain and boredom.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12.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13. 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常叫咱们激动焦虑烦恼热情,就是正因它在咱们的眼前,让咱们看着它觉得是多么的硕大,又是多么的重要而严峻。但是,一旦它们全部消失在时刻的长河里时,就失去了自身的任何价值,只要咱们不再想它,它就在咱们的记忆中逐步消失。它们之因此如此硕大,就是正因离咱们很近的缘故。

14. 哲学的起点是死亡。

15.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我的性命,享受着自我的闲暇时刻;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我的无聊,因此总是给自我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我一点暂时的快感。

16. 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人生的智慧》

17. 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我,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我:’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出处:,请保留。

18. 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

19.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20.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正因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5.叔本华的名言名句 篇五

2.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叔本华

3. 在遭遇到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时,我们不可以允许自己这样想:事情本来可以有另外的结局,更加不可以设想我们本来可以阻止这一不幸的发生。因为这种想法只能加剧痛苦至难以忍受的程度,我们因此也就是在折磨自己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叔本华

4. 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叔本华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5. 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顾忌。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6. 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 --叔本华

7. 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8. 能否独立地思考,并不是由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也就是说,思想就像客人一样:我们并不可以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当外在的机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才能自动展开。 --叔本华 《美学随笔》

9. 由此而言,每一个真正的独立、自为思考的思想家就这一方面而言跟王侯相差无几:他的表达单刀直入,从来不会躲躲闪闪、畏首畏尾;他的判断就像君王签发的命令,同样是发自自身充足的力量,同样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家并不会乖乖地采纳权威的看法,就像君王并不接受命令一样;相反,他只承认经自己证实了的东西;相比之下,思维庸常的人,头脑受制于各种各样流行观念、权威说法和世俗偏见;他们跟默默服从法律秩序的普罗大众没有两样。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0. 所有的满足--通常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性的东西,而非积极性的。 --叔本华

11. 假使某人发现自己具有伟大的心智,他便该独自寻求有关自然全体和广大人性的问题答案。这些是所有问题中最困难的,惟有才分很高的人才能涉入,这种人最好把他的看法延伸到每个方向,不要迷失在错综的支路上,也不要探涉偏僻的地区。换句话说,他不该把自己涉入专门科目或细节的探讨上。他不必为了逃避成群的敌手而钻入冷门的科目里。日常生活便能作为他建构严肃而真实的新定理的材料,而他所付出的服务会受到所有了解他依据事实的人士欣赏,这种人占了人类的大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物理、化学、解剖、矿物、植物、语言、历史,与研究生活中的伟 --叔本华

12.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那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亚瑟·叔本华

13. It is a curious fact that in bad days we can very vividly recall the good time that is now no more; but that in good days we have only a very cold and imperfect memory of the bad. 奇怪得很,人们在倒楣的时候,总会清晰地回忆已经逝去快乐时光,但是在得意的时候,对恶运时光只保有一种淡漠而不完全的记忆。 --叔本华

14. 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 --叔本华

15. 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他们支配着整个世界,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低下 --叔本华 《叔本华人生哲学》

16. 机遇之神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向我们表明,与它的恩惠和仁慈相比,任何才华能力都是罔效无用的 --叔本华

17. 闲暇使人面对自己。 --叔本华

18.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叔本华 《关于独处》

19. 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 .A ship without a ballast is unstable and will not go straight.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叔本华

20. 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 --叔本华

21. “现在”尽管是如何的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高价值,因为前者是现实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之对于“无”。 --叔本华 《生存空虚说》

22. 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叔本华 《关于独处》

23. 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24. 我的哲学虽未替我赚进半文钱,却替我省了不少开支,心智生活的功效也是一样的。 --叔本华

25.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叔本华

26. 懦弱和胆怯暴露了我们对于自身关注过多。 --叔本华

27. 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28. 在生时被立有纪念碑的人,后代都不会相信这种评价。即使有人侥幸在生前看到了自己真正的荣誉,也多半是年老之时了,只有少数艺术家和音乐家是例外,但哲学家却很少例外。以其作品著称于世之人的肖像也证实了这点,因为肖像多半是在成名以后才画的,而我们所见到的肖像,大半是描绘着灰发的长者,尤其是以一生经历著写成书的哲学家的肖像。从理性幸福的观点着眼,这种平衡的安排的确很恰当,因为让一名凡人同时享有青春和名声实在太多了些。 --叔本华

29. 每一个正常的有机体在成熟期间,都渴望献身于生殖使命:例如一只刚刚射完精的雄蜘蛛被受孕的雌蜘蛛吃掉;黄蜂忙碌着为自己永远也见不到的后代搜集食物;人类为了后代的生存,不惜自己累得精疲力竭。生殖是每个有机体的终极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叔本华

6.叔本华名言 篇六

2、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3、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4、“所有的爱恋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次于对自身生命的爱”。

5、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6、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7、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8、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9、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10、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11、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12、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13、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4、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15、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6、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17、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18、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19、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0、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21、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2、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23、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惟一形态。

24、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25、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26、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27、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28、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29、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30、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31、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32、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33、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34、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35、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7.浅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篇七

叔本华的理论体系主要由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组成。但他的理论中心是意志论, 其本质意义是世界上的万物是任何变化和发展, 从深层次讲, 是由事物的自身的意志所决定的。

叔本华的认为即意欲之表现, 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的意志性会繁衍出无穷的欲求和渴望, 而要实现这些各种的欲望, 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要遭遇诸多的困苦和艰难, 这些都是痛苦的源泉。但当欲求实现了, 也仍然无法填补内心的空白和空虚, 当旧的欲求结束后, 又会有新的欲求产生。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此消彼长, 源源不断。因此, 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 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 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认为人的本质便是意志。人世间的各种困苦、劳碌、和焦虑都是由意志繁衍而生。所以, 意志是人生苦难的源泉, 人的一切欲求都来自于不满足。人类没有永远持久的幸福和快乐, 生命的本身就是不幸和痛苦的, 既然人类的一切都是因为对自身的存在状态的不满足而产生, 那么如果不满足得不到充分的完善, 痛苦便是持久的。在他看来, 人生最后的两种成分就是痛苦和无聊。总而言之, 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就是痛苦。

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 盲目命运导致的败局和社会地位相对立导致的悲剧, 这和以前的悲剧理论不同。具体的讲:第一种悲剧, 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的坏人, 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有可能是某一据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 这时, 这个角色就是肇祸人;第二种悲剧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 也就是说是偶然的机缘与错误;第三种悲剧它可能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 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悲剧。叔本华认为悲剧就是人生的本质, 生活本来就是悲剧性和充满罪恶的。当叔本华讲意志论看做是悲剧的原体时, 悲剧的意义就显而易见, 万物充溢着意志, 而意志是非理性的、是盲目而冲动的, 是意志导致了人生必然所要遭受的痛苦和烦恼。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 叔本华欣赏第三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破坏幸福的力量随处可在, 因为, 悲剧即罪恶, 罪恶即人生的本质, 也即世界的本质, 将普通的众生放置与相对的社会环境中, 由于社会地位的压力, 彼此间便会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 这样, 矛盾由此而产生。

但叔本华也提出了从痛苦解脱出来的两种途径, 首先是艺术;其次是伦理。叔本华认为, 悲剧是艺术的展现, 人生的极致, 演绎出了人生诸多的不幸、悲伤、痛苦和彷徨。悲剧的真正价值在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荒诞性, 人生的悲剧最先在于人生的本身状态注定是痛苦的。当通过人的心灵去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去认识人的意志, 艺术的想象可以让人暂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忧愁, 人们陶醉与艺术的美好想象中, 体验艺术带来的暂时快感, 完全脱离平日里意志对人类自身的束缚, 从而摆脱俗尘的纷扰, 获得解脱。但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性的, 只有依靠伦理的解脱才是长久的, 意志的自我扬弃是无欲, 它将人类从尘世间解脱, 也因此使得悲剧理论的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叔本华认为, 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 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 真实的本质是说明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 从而让人将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三、审美意义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着重要的审美性。他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意志的客观化, 并且把非理性的意志确立为悲剧的本体, 因此, 在他的悲剧理论中将人的主体性看的十分重要, 并且关注人生, 重视审美自由。把人类的悲剧从伦理中解脱, 也体现对生命无欲无求的一种自由境界, 达到如此境界, 人类便可以永久的摆脱尘世间的纷扰和不安, 所有的欲求都化为灰烬, 在生命意志的牢笼中, 人类的意志总是被无穷尽的欲望所追逐, 权势、名利、金钱、和地位, 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人本身的原罪, 当被欲望的意志控制, 所有的不满足便成为一个无底洞, 欲壑难填, 而这种欲望会繁衍出许多矛盾和不足, 更重要的是矛盾使人的生命状态出现断裂和停滞, 如此, 人的天性和本质便被束缚在欲望泥淖中, 不可自拔, 但这一切欲望都是抹杀生命能量的刽子手。只有从万千欲望冲破束缚, 才能获得生命巨大的能量, 返回生命最纯然的本真状态。

要达到一个平和自由的审美自由状态, 主体必须摆脱意志的束缚, 成为一个纯粹认识的主体, 从而达到一种无欲无求得精神境界。这样, 才能最终达到审美自由的生存境界。当人们在观照悲剧时候, 看到人世间的烦恼和不幸, 从而想逃离诸多烦恼和痛苦, 正因此, 审美的主体在观照世界中忘却自己, 主体不在属于个体的人, 而是成为认识的纯粹主体, 观照者与观照对象便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四、小结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在西方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悲剧理论既阐释了悲剧主义人生观, 又提出了人类如何去摆脱这种世间的痛苦, 就是用艺术和伦理去拯救人类, 但是艺术的拯救只是暂时让人们摆脱痛苦, 只有伦理的拯救才是永恒的。叔本华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烦恼和无聊都是基于意志之上, 然而意志是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源泉。在谈到悲剧时,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其次是盲目命运导致的败局;最后是社会地位相对立导致的悲剧。在这三种悲剧中, 叔本华认为第三种悲剧与我们现实最为贴近, 在人们的生活中, 毁灭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 随时有可能发生。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要达到一个平和自由的审美自由状态, 主体必须摆脱意志的束缚, 成为一个纯粹认识的主体, 从而达到一种无欲无求得精神境界。这样, 才能最终达到审美自由的生存境界。他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的研究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摘要: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 他的悲剧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又是一种人生观理论的另外一种形式, 从而说明了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斗争。而当他的悲剧理论所衍生的三种悲剧类型, 对后世研究也有极大的影响, 并且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悲观主义,悲剧理论,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8.叔本华与尼采的悲剧观 篇八

人生痛苦的描绘与解释

生存意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文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他对这个“真理”的论证是:一切自然界的现象都是意志的客观化,以至于人的身体构造也都是意志的产物。意志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每一瞬间,即使睡眠时,意志活动也始终继续着。在他看来,这个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欲望和冲动。在一切冲动中,最根本的是求生欲望的冲动。这种欲望又以两种方式来表现,一个方式是自我保存,这叫“生存意志”,是最基本的。还有一个方式是繁衍后代,这叫“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把生存意志保存的生命在时间上加以延续,两者都是为了求得生命的存在。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生悲剧的本体。因为意志分化出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无限的欲望则是不可能的。“在欲求已经获得的对象中,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持久的,不再衰退的满足,而是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像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P273)紧接着他说:“一切意欲都是由于需要,因此都是由于缺乏,也都是由于痛苦。某一愿望的满足便能结束了这个意欲,然而,对于一个已经满足了的愿望来说至少还有别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只要我们意识中充满自己的意志,只要我们沉溺于一堆欲望及其不断的希望和恐惧之中,只要我们是意欲活动的主体,就永远无法得到长久的幸福和平静。”(《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三)这就是说,意志本身意味着欲求,而任何一种愿望的实现一般都会经历无数的坎坷,这必然带来痛苦和烦恼,然而当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只是短暂的,无聊会紧随其后,于是人生犹如“钟摆”,永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那么,知识的发展能消除痛苦么?不,“一个天才便要忍受最大的痛苦”。在叔本华看来,低等动物的痛苦少,人的痛苦多。智者劳心,越懂得思考的人,越会被自己的思索所累。

更可悲的是,这种痛苦永无尽期。受生殖意志的驱使,人们又要生儿育女,这就不断制造着新的痛苦与不幸。意志随着新的生命诞生而诞生,代代相传,延续、重复着旧路。在叔本华心目中,生命只有山重水复而无柳暗花明。对作为向往无限的有限的生命物——人类来说,死亡充满了悲剧色彩,这种必然的死亡结局会把每个人的一切梦想全部化为泡影。而事实上,充满欲望的人所追求的一切满足到头来全是空幻的。甚至有时候都不知为什么而活,正如“人好像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了什么要走。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上好了发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P441)如此看来,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都只是过眼云烟,生命毫无价值,幸福只是转瞬即逝的梦幻。这就是叔本华所描绘的一幅充满痛苦的人生画面。

权力意志:尼采的悲剧精神

尼采与叔本华不同,他把权力意志当作世界的本质,他不满于叔本华把意志作为求生存的欲望,而忽略了其自主的要素。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听命者)和主子的意志。”(《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P17)世界上只有意志,只有一个意志征服男一个意志的关系。由于不同的人的权力意志在质和量上是不同的,因而,人生来就不平等。权力意志质优量多,即强者、上等人;权力意志质劣量少,则弱者,下等人。这种不平等的权力意志表现为强者统治弱者。他把这种权力意志一并用以说明科学、社会、艺术,乃至一切现象的形成。正如尼采所说,如果要给世界一个名称,对世界作出解释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

尼采也承认人生是悲剧,只不过这悲剧是兴奋剂。他认为叔本华在悲剧中只看到人生的徒劳、痛苦与虚无,而看不到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这种悲观主义是错误的,只能磨灭人的意气;尼采认为只有经过悲观而达到乐观的人才是有深度的。他把悲剧精神定义成展现生命力的价值,悲剧的快感源自于强大的生命力敢于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一种胜利感,并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正如日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趣和乐趣;酒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悲剧人生的解脱与超越

达者之境:叔本华的审美直观与虚无

我们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里,看到的是一幅意志支配人生的痛苦画面。意志仿佛是罪恶的渊源,它引起无穷的欲望,但又无法一一满足,给人类带来必然的痛苦。人要减轻以至于最终摆脱这种痛苦,达到无欲望,即内心的井然有序状态,就必须否定意志。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超功利性的,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应该超出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的要求。在宁静的美的状态中,转移注意力,暂时忘却永无止境的欲求,忘却意志,获得短暂的平静,短暂的幸福,而艺术正是一幅令人陶醉忘我的图画。“这样,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P275)这种审美境界,叔本华称为“自失”。

然而,通过审美所获得的解脱,只是短暂的,一旦曲终人散,必须要重新回到充满欲望的生活中去。痛苦的人生要想获得永久的解脱,只有通过对“意志的绝对否定”才能实现,即压制一切本能,磨灭一切激情,取消一切欲求,淡化一切感情,使身心绝对宁静下来,最终达到一种“无欲”的境界。叔本华说:“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是的,它是一切美德和神圣的最内在本质,也是从尘世得到解脱。”(《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P275)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必须是生命意志自我扬弃。

在这里,自杀不是解脱之路。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的否定,不是说要消灭肉体来达到,因为这只能得到更大的痛苦。“自杀”这种自我对个体生存的毁灭,只能说明无法承受生存的痛苦,这反而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是愚蠢的行为。因为物自体——人种、生命和意志——一点也不会因此受影响,这就像一道彩虹,虽然维持它的水滴在急剧降落,但它依然存在。个体的死亡并不能终止不幸和斗争,只要意志还在人世,它们就会延续下去,痛苦依然存在。只有在意志完全听命于理智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在叔本华看来,最好的途径是信仰宗教,过禁欲的生活来达到佛教中的“涅槃”境界,忘却现实生活,进入无物、无我之

境。基于佛教教义,叔本华认为“涅槃”是一种在参透表象世界、看清万物的痛苦,让自己身处世间,却能冷静、清晰地发现、观察这些周围的事物,从而自觉地放弃各种欲望,不受意志所控,最终获得一种解脱,进而感到由衷的欢快,步入达者之境界。在那里,没有生死之别,一切意欲都彻底泯灭,绝无所求。无所求便无所缺,也就无所谓痛苦与苦难,随之而来的便是心境平和,怡然自得。

超越之境:尼采的酒神精神与超人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如何超越意志带来的痛苦呢?尼采认为摆脱仅是在意志活动之外去看待意志,而超越则是在意志活动之中去体验意志本身。

首先,肯定悲剧艺术,倡导酒神精神。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那么人生就是一种悲剧艺术。人生苦难,然而人在与这些苦难抗争中,会感到生命的力量,体尝生命的快乐,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尼采认为悲剧的实质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对立和冲突。前者代表静穆的美,是人以冷静的理智观察世界的态度;后者代表生命力,是人创造世界、创造人生的生生不息的力量。理性和生命力合而为一,就达到了悲剧艺术的最高形态。悲剧的外在形象是日神,其内在本质却是酒神。而酒神精神的本意就是在抗争苦难中肯定人生,连同其所包含的痛苦与快乐,体尝人生的悲剧美。

其次,肯定权力意志,提出超人学说。尼采强烈抨击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鸦片式道德”、“奴隶式颓废道德”,提倡主人的道德。他有感于基督教对人的束缚,使人低估自己,导致人类失去存在的真实性,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新价值的创造者——“超人”的形象。到底“超人”是什么呢?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中说:“我告诉你们什么是超人。人要超越自身的某种东西。”“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超人”,他是有着酒神精神、健全生命本能、旺盛的强力意志、独特个性、生之欢乐的人,他是超越一切传统道德规范、处于善恶之彼岸、自树价值尺度的创造者,不为现代文明所累的未来王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著,尹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哲学思想的反思与启示

叔本华与尼采,犹如佛教的小乘与大乘。他们都悲观,但是,叔本华的悲观是完全的出世,否定人生,尼采却是出世复入世,否定人生然后又力图肯定人生。

叔本华的错误,是用非理性压抑了理性的作用,从而把人降低到同动物相提并论的水平,用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导致了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而尼采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少数高贵者身上,终于把健全的本能和超越的精神视为这少数高贵者的禀赋和特权。

两位哲学家都用自己悲剧的一生,展示了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之痛苦和探求之渴望。生命是人的自属本性,如何生活是每个人的自选结果,了解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对人们思考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所带来的启示必定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9.叔本华人生励志感悟 篇九

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

当然,我们无法给予自己这两种素质——前者我们得之于父亲,而后者遗传自母亲——但是,不管我们具备这两种素质的程度为何,通过决心和练习都可以增进它们。

在这一个“铁造的骰子决定一切”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般刚强的感觉意识,作为承受命运、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

这是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引起争斗。

伏尔泰说得很对:“在这世上,我们只有挺着剑前行才能取得成功;我们死去的时候,手上仍然紧握着武器。”

因此,一个人如果看见天空——或者只是在地平线上——出现了阴云,就沮丧气馁、怨天尤人,那这个人就是胆怯、懦弱之辈。

我们的格言应该是这样的:“在邪恶面前不要让步,应该勇敢无畏地面对它。”(维吉尔语)

就算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只要它的`结局仍然悬而未决,只要还存在得到一个更好结局的可能,那我们就不要胆怯、犹豫,而应该努力抗争。

正如我们只要还看到一小片蓝色的天空,我们就不应对天气感到绝望一样。

的确,我们应该这样说:“就算世界倒塌了下来,一片的废墟也不会改变他的脸色。”

别说生命中得到的各样好处,就算是整个生命,也不值得我们为它如此心惊胆战。

所以,他勇敢地生活,英勇地面对命运的打击。——贺拉斯

但是,这有可能变得过犹不及:因为勇气会酿成冒失放肆。

一定程度的腼腆畏惧对于我们在这一世界的生存是必需的,懦弱只是畏惧超出了限度而已。

培根对于畏惧所作出的语源学上的解释比保存下来的普卢塔克的论述更进一步,他的表达令人赞叹。他从“潘”——这拟人化的大自然——中引出这一点。

他说:“事物的本性使所有的生物都具备了畏惧,这使他们得以躲避灾祸,保存生命。但是,这一本性却不会懂得节制有度,它总是把无用空洞的害怕和那些有益的害怕混合在一起,所有生物(如果我们能够窥见其内心),尤其是人类内心因此都充满了这种大自然所共有的畏惧。”

另外,这种大自然所共有的畏惧的典型特征就是它并不清晰地意识到生发这种畏惧的根据,它对这些根据是假设甚于认识。

10.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篇十

亚瑟·叔本华(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作家、学者。亚瑟·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经典语录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他酣睡时;而一个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在他觉醒的瞬间。实际上许多不幸都是间接的,人们之所以经常感到自己不幸,是因为任何人心底都有强烈的嫉妒心,不管处在何种生活状态,只要看到别人胜过自己,不管哪一方面,即足以造成嫉妒的动机,并且无法平息。人类因为感到自己的不幸,所以,无法忍受别人的幸福。

内容简介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内容简介: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全书目录

一、人生的困惑

二、生命的永恒

三、幸福的分类

四、人格的划分

五、财富与人生

六、生存的意念

七、生活的意志

八、名誉与荣誉

九、人性与道德

十、存在的得失

十一、世界的空虚

十二、爱恋的激情

十三、性爱的倒错

十四、禁欲的解脱

十五、女性的智慧

十六、生存与理念

十七、素质的由来

十八、信仰的对白

十九、哲人的智慧

二十、意志与现象

二十一、超越生命

二十二、心理的变化

二十三、宗教的源流

二十四、作家与写作

11.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篇十一

建筑、雕刻、绘画、文学、音乐,各个艺术门类都是人类的文化瑰宝,但是在不同的美学家那儿,因为各自美学哲学体系的不同,对不同艺术门类有不同的看法和排序。比如奥古斯丁,就把音乐看作体现数与完美比例关系的最高的艺术形式,认为绘画和雕塑低了一个层次。比如康德,认为“如果人们把诸艺术的价值按照着他们对人们的心情所提供的修养来评量,并且把人们认识过程里笔下集合起来的诸技能的扩张作为评量标准,那么音乐就将在诸艺术中居最低的位置。”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和唯意志主义美学的代表叔本华,对建筑、雕刻、绘画的排序是基本相同的,对诗艺(即文学)和音乐的排序却恰恰相反。

一、两者对艺术门类的排序

(一)黑格尔的排序由低至高依次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即文学)。

建筑是黑格尔所认为的最低级的艺术,因为在建筑中物质材料占了绝对的优势。

雕刻与建筑不同,建筑的材料没有心灵化,完全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结构,雕刻的材料已经心灵化。

绘画所凭借的物质材料比雕刻少,而表现的精神内容却多。

音乐比绘画更进了一步,它否定了全部的空间和物质,通过声音,把物质感性因素的可见性转化为心灵性的可闻性。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声音是不明确的,同一个音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这样,音乐在理念的显现上就受到了限制。

诗是黑格尔所认为的最高级的艺术,它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不凭借任何感性材料而能将精神内容全部表现出来,又把音乐中那种不明确的声音变成了明确的语言。黑格尔曾说:“尽管诗用语言的表达方式,诗却最不受其他各门艺术所必受的特殊材料所带来的局限和约束,所以诗具有最广泛的可能去尽量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的表现方式,却不带任何一门其他艺术的片面性。”

(二)叔本华的排序由低至高依次是:建筑、绘画(雕塑)、文学(尤其是悲剧)、音乐。

叔本华认为:说到艺术的分类,一切艺术的目的都是表出理念,那么不同艺术间的基本区别是,“只在于要表出的理念是意志客体化的哪一级别,而表出时所用的材料又按这些级别而被规定。”艺术的各种形态与意志的客体化级别是一一对应的,这样艺术的各种形态组成了由低到高,逐渐接近意志本身的系列。

1.造型艺术——建筑、绘画

建筑的目的是“使意志在它可见性的最低一级别上的客体化明显清晰”。建筑艺术提供的是实物本身,摆在那儿让人欣赏,而它的艺术审美目的往往是附属于功利目的之下,艺术的目的就会被掩盖。

叔本华认为,故事画和人物雕刻是最高级的绘画级别。“最后直接地、直观地把这种理念,即意志可以在其中达到最高度客体化的理念表达出来乃是故事画和(人像)雕刻的巨大课题。”

2.以文字为工具的文艺——诗歌、悲剧

造型艺术是静态的,不能运动,也不能表现出对象演变的过程,而文艺却可以达到这一点。文艺可以通过文字来叙述人的行为、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等等。

3.音乐

按照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艺术表现理式,最奇妙的艺术,亦即音乐,乃是世界意志的表现。叔本华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一切其它的艺术都是间接地,即凭借理念将意志客体化。音乐,跳过了理念,也完全是不依赖于现象世界的,不是理念的复本,而是意志自身的写照,而意志的客体化同时也是理念,较之于其他艺术,音乐的作用要强烈深入得多,因为其他艺术说的只是影子,而音乐说的却是本质。

(三)排序的异同

相同:对于建筑、雕刻、绘画的排序是基本相同的。

不同:对于诗艺(即文学)和音乐的排序相反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绝对精神。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包括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艺术的发展贯穿着理念的精神性逐步克服、摆脱感性物质性而日益强烈的红线。“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相互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音乐比绘画更进了一步,它否定了全部的空间和物质。但是声音是不明确的,同一个音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这样,音乐在理念的显现上就受到了限制。而诗艺(即文学)以精神性最强的语言而高于造型艺术和音乐等物质外壳束缚的艺术样式,能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不凭借任何感性材料而能将精神内容全部表现出来,又把音乐中那种不明确的声音变成了明确的语言。所以诗是黑格尔所认为的最高级的艺术。

按照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艺术表现理式,一切其它的艺术都是间接地,凭借理念将意志客体化。音乐,跳过了理念,也完全不依赖于现象世界,不是理念的复本,而是意志自身的写照,所以最奇妙的艺术是音乐,它是世界意志的表现。

二、对于悲剧、喜剧地位的评价相反

喜剧在黑格尔看来是精神性最高的,是美学的终结范畴,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等全部美的丰富规定的艺术,是理念在感性形式中的完全实现和回归自身,又是理念将超越艺术进入宗教的转折点。

按照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原则,精神性、心灵性、理性高于物质性、自然性、感性,而喜剧的精神性、心灵性比悲剧更强因此喜剧高于悲剧。早在耶拿时期的《精神现象学》中,他就把艺术宗教作为自然宗教与天启宗教之间的中介,而艺术宗教中,喜剧又是与悲剧对立、向天启宗教过渡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美学》中,喜剧不仅是戏剧诗中的最后环节,而且是诗艺乃至全部艺术的最后一个环节,超越了喜剧就要转入宗教这一绝对精神的更高阶段了。《美学》全书就是以喜剧为终结的,喜剧宣告了艺术世界的解体和宗教世界的来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黑格尔曾经说过,实际上,喜剧高于悲剧,理性的幽默高于理性的激情。”

而在叔本华看来,“无论是从效果巨大的方面看,或是从写作的困难这方面看,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高峰。文艺上这种最高成就以表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这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悲剧,也正是在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上使我们在可怕的规模和明确性中看到意志和它自己的分裂。”

三、对于艺术的功用看法不同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目的不是什么超越尘世或者缓解痛苦,而是为了认识真理。对于黑格尔来说,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绝对精神自我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黑格尔把整个世界都看作精神、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用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去理解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精神达到它的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的第一步。

叔本华美学的核心思想是把审美和艺术看作是解脱人生痛苦的工具,并且贬低理性,把艺术置于理性和科学之上。叔本华反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唯意志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美学,他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质,而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不可认识的非理性力量,因此世界本身没有价值可言,人生也没有意义,只有痛苦,艺术是使人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的手段,暂时摆脱意志和欲望,忘却自己,或者帮助人认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放弃生活的意愿。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艺术观点,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背后的内涵,是一项有益的工作,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多读书多思考。

12.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篇十二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论《晚安,妈妈》

一、研究理论: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叔本华认为, 人的本质就是意志, 人最终由他的意志或欲望所推动。意志追求的总是同一样东西, 即生命或生存。因此, 意志就是生存意志, 人不过是一切生物中意志最强的一种, 故而产生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杨振喜, 2010) [2]根据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人的生存意志即欲求, 欲求因需要而生, 需要因缺乏而不满, 而缺乏、不满就是痛苦, 所以人生就是痛苦。因为满足转瞬即逝, 欲求无穷无尽, 因而人生永远痛苦, 这就奠定了叔本华生命哲学的悲观主义基调, 即人生应该是悲观的, 每个人都是志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某种必然性的东西, 首先, 人生的确存在不断的欲求与满足之间的争斗;其次, 作为个体的人终归要有一死, 求生欲望在所有欲望中处于最基础的支配地位, 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本能。

据此, 我们可以理解《晚安, 妈妈》[3]中杰西的选择, 对于一个认为苦多一些的人来说, 选择死亡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要理解她“超越死亡的等待, 对自己的人生要有选择权、控制权, 只有死亡是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的决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个世上选择自杀的毕竟很少, 大部分人还是执著地活着。不管是自主地活着, 还是被动地活着, 终究是活着, 而不是死了。对于那些活着的人来说, 他们已经超越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超越了他的生存意志论。虽然活着有痛苦, 然而快乐更多一些。所以对我们来说, 我们不会像杰西那样, 虽然有爱却选择了死亡;也不会像塞尔玛那样, 活着却没有爱;我们活着, 且爱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有意义的生活。

二、剧本分析:既然活着是一种痛苦, 还不如死去

正如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所言的, 人生就是痛苦, 人终归有一死。我们可以理解《晚安, 妈妈》里的主角杰西的自杀决定了:与其神志不清地活着, 还不如在意志清醒的时候死去。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 杰西作为一个严重的癫痫病患者, 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快乐。她的整个生活被病魔 (癫痫) 肆意践踏, 她的身体甚至神智都由不得自己支配。她的婚姻是母亲的安排, 丈夫弃她而去;她的儿子进了监狱。最近的一年是她神志清醒的一年, 她做了认真的思考, 思考自己的人生, 认为自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杰西在内省的过程中觉得已经失去了自我, 她渴望成为却永远无法成为的自我。 (李亚莉, 2008:157) [4]杰西虽然是百遭病魔缠绕的弱者, 但是她的意识、意志是自由、自主的, 换言之, 她对自己的人生有选择权、控制权, 她要超越等待的轮回, 这也折射出两代女性在观念上的根本区别。 (刘秀玉, 2008:60) [5]她认为活着失去自我, 死亡是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很多女性主义评论家并不认同杰西的选择, 认为这是一个绝望了的人的退缩、逃避, 但诺曼坚持“杰西的决定是一场彻底的胜”。因为她“采取了代表自己的行动, 对她来说, 这是对她过去的我的最后挑战”。 (贺安芳, 2007:25) [6]

三、我的理解:虽然选择了死亡, 却还是有爱的

玛莎·诺曼的《晚安, 妈妈》[5]在塞尔玛阻止杰茜死亡的尖叫中达到高潮, 但女儿的一个“不”字, 使母亲彻底绝望。就在这一瞬间, 母亲认清了女儿实际已经死了的事实。她说:“我看透你了。我挡不住你, 因为你已经死了。”于是, 剧终了, 昏暗的舞台上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老人, 眼前出现一片生命的残局……

这是汤立峰的作品“因为你已经死了-玛莎·诺曼《晚安, 妈妈》一剧解读”中的一段文字, 其认为杰西去意已决, 听不得母亲劝阻, 所以杰西在自杀之前其实抱着一颗死亡的心而去的…… (汤立峰, 1997) [7]我不苟同这样的观点, 我觉得杰西是带着爱走的, 她的心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由此我还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 他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鲁迅先生当然不是在说玛莎·诺曼的《晚安, 妈妈》里的杰西, 可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了《晚安, 妈妈》这部美国戏剧中不多见的哲理性剧作后, 我觉得死后的杰西就是这样的人。她带着爱而走, 她人走了, 她心里储存的爱却不会消亡, 甚至变得更浓厚……似乎她还一如既往地活着, 就如同活生生待呆在读者心中一样。那一声枪响, 似乎没有夺走她的生命, 反而让她的爱变得更加炽热……

(一) 读者眼中的杰西

1.带着爱死去。

在读者眼中, 杰西是充满爱的。作为《晚安, 妈妈》的忠实读者,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即使面对这样的生活背景, 做出用父亲的手枪结束自己生命这样悲壮的决定, 杰西对这个世上的一切还是充满了爱。对进了监狱的儿子爱意犹在, 对儿子这样的人生结局充满内疚感, 对她的丈夫亦是理解犹存。她爱过丈夫, 她理解他, 包括他的离弃……对自己已死去的爸爸也爱着, 杰西喜欢跟着他到处跑, 喜欢他用烟斗通条为她做的男朋友, 每到晚饭他们都要聊会……甚至对她家的狗, 她也是有爱的:她喜欢那条王牌狗…… (叶舟, 2009:70) [8]可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爱的女人决定要自杀了。

2.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

多遍阅读《晚安, 妈妈》, 我也觉得剧本字里行间无不透露杰西的自我意识和回归自我的欲望, 以及选择死亡的勇气和平静……“这 (杰西的自杀) 跟您毫无关系, 这是我个人的私事……”可以想象当一个女儿当着亲生母亲的面坦然说出自己要自杀的事实、主意和决定时, 并且坦然表示自己的自杀竟然跟自己的亲生母亲无关, 这样的母女关系悲哀到何种地步。然而我不为杰西感到悲哀, 我们很坦然, 我们读懂了杰西, 读懂了杰西的决定, 这是一个悲壮的决定, 虽然决定去死, 但死得其所, 带着爱而去, 在我们看来, 是幸福的, 而不是悲哀的。悲哀的是她的母亲, 有这样一个母亲, 是女儿选择死亡的原因之一。读者对剧本主人翁杰西的态度是肯定的, 认为杰西是可爱的:独立、坚定, 并充满人情味, 拥有自由意志, 这是一种现代人的人生状况。 (叶舟, 2009:71) [9]

(1) 爱着自己的丈夫, 理解丈夫包括丈夫的离弃。

Why did Cecil leave you?母亲自以为是地认为女儿的丈夫塞希尔是因为一个女人离开了她, 她明知故问女儿丈夫塞西尔为什么离开她时, 她希望女儿死去那颗对丈夫还有的爱心, 就像她不爱自己的丈夫一样, 对自己的丈夫没有爱, 就可以无动于衷地活着。Cecil left me because he made me choose be- tween him and smoking. ( 玛莎·诺曼 , 2004:772-775) I love the bridge he built over that creek in back of the house..a couple of boards would have been just fine, but he used that yellow pine and rubbed it so smooth ... (774) ...Or that baby bed he built for Ricky.I told him he didn’t have to spend so much time on it, but he said it had to last... (774) ...No, he loved me, Mama.He just didn’t know how things fall down around me like they do.I think he did the right thing.He gave himself another chance. (775) 女儿的回 答让这位母亲非常出乎意料, 也让读者为她的宽容大度感到震惊, 让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在疾病面前脆弱、在生活面前又坚强的女子肃然起敬。

(2) 爱自己的父亲。

I liked him sitting .Big old faded blue man in the chair quite.她喜欢那个安安静静地坐着的老人, 喜欢他用烟斗通条为他做的木偶小人儿:Or make me a boyfriend out pipe cleaners and sit back and smile like the sticky man was about to dance and wasn’t I going to get a kick out of that.母亲的反应是:I was jeal- ous because you’d rather talk to him than anything ! 对女儿与自己的父亲有这样的情感不予理解或给予嫉妒, 而女儿的反应是我爱自己的父亲因为我知道父亲也爱我: I know he loved me. (767-768) 这句话其实很有杀伤力, 言外之意其实表现了对母亲的不满:你对父亲没有爱, 所以永远得不到爱的回报, 父亲不爱你也是很正常的, 你们之间没有爱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爱本来就是相互的。

(3) 对儿子亦有爱。

母亲塞尔玛哪壶不开提哪壶, 在塞西尔弃杰西而去的情况下, 总说杰西的儿子像爸爸塞西尔:Ricky is too much like Cecil.而杰西的反应是:He is not.Ricky is as much like me as it’s possible for any human to be .I hear it when he talks.We look out at the world and we see the same thing:Not fair.And the only dif- ference between us is Ricky’s out there trying to get even.固执地认为儿子像自己更多一些, 给自己更多的理由爱自己的儿子。And we’re tearing each other inside that boy, and if you don’t see it, then you’re just blind. (774) 这番话告诉我们杰西对自己的儿子深怀愧疚, 觉得是她和塞西尔造成了儿子这样的结局, 毁坏了儿子的前程。

(4) 永无休止的家务活是失去自我的原因之一。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 从杰西出场, 杰西就一边说话, 手里一直忙碌着, 没停息过。Jessie reaches across the table for the small clock and starts to wind it ...getting the canister of sugar to refill the sugar bowl...filling the honey jar now...cleaning the honey jar carefully...throwing the pan into the sink...taking the pan out of the sink...gathering up the pots...Pulling jars out of the refrigerator ...这样永无 休止的忙 碌 , 绝对有理由 失去自我、迷 失自我 ;作为读者, 我们理解杰西用自杀这样的结局来找回自我、回归自我的决定。

(二) 我眼中的塞尔玛:活着但没有爱

杰西虽然是百遭病魔缠绕的弱者, 但是她的意识、意志是自由、自主的。相比之下, 母亲塞尔玛代表了主流意识熏陶下的传统妇女形象, 是典型的男权文化期待中的角色: 思想麻木, 爱情对她可有可无、感情麻木;她对生活无动于衷, 对生活缺乏热情。她跟女儿简短的对话中用得最多的词是“mine”, 处处彰显这是一个自私的母亲。对丈夫没有爱, 两人形同陌路; 对生活没有激情。一直以来, 我坚定地认为五六十岁应该是人生中最优雅、最高贵、最有人生经验、最懂得怎样生活、怎样享受生活的年龄段, 而作为妈妈的塞尔玛, 不但对女儿没有起到应有的生活指导作用, 反而处处依赖女儿, 对女儿一味地依赖, 使女儿纠缠于无尽的家务之中。

1.对生活、对劳动没有激情。

有感情、有知识的女性不像一台简单的机器, 随着使用频率和时间的流逝渐渐老化, 渐渐失去使用价值。知性女人反而会随着岁月的沉淀、知识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增加, 变得越来越沉着、越理性、越风韵、越美丽。然而五十多岁的塞尔玛给我们的不是这样的感觉, 就像一台出卖劳动力的机器, 虽然近六十或六十有余, 但“她达到了让别人为她服务的目的”, 等待女儿为她美甲、列购物单、洗衣服、做家务, 对女儿呼来喝去、拿这干那。She has begun to feel her age and so takes it easy when she can, or when it serves purpose to let someone help her .But she speaks quickly and enjoys talking.但是她又很健谈, 说话语速很快, The house is more comfortable than messy, but there is a lot to keep in place here. (玛莎·诺曼, 2004:743)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塞尔玛思路清晰, 反应灵敏, 不至于到要人服侍的地步, 但她宁愿对女儿呼来喝去, 要求她干这干那, 宁愿坐在凌乱的屋子里, 也不愿自己把屋子收拾干净。

2.用得最多的词是“我的”。

女儿忙着为她打理凌乱的客厅, 向她找一块毛巾, 母亲的反应是“你不能拿我的毛巾, 这些都是我的毛巾, 它们一直是我的”。You can’t use my towels ! They’re my towels.I’ve had them for a long time.I liked my towels .而当女儿告诉她她找父亲的枪是为了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时, 母亲的反应竟然是你不能用这把枪, 因为这把枪现在是我所有、为我所用。而且这是我的房子, 你不能在我的房子里干这样的事:“...you can’t useyour father’s gun, either.It’s mine now, too.And you can’t do it in my house.”...No.You can’t do it.I won’t let you.The house is in my name...Not in my house! (玛莎·诺曼 , 2004:751-752) 由此一个活生生的自私冷漠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过度依赖女儿照料, 是一个庸俗自私的母亲。

You’re mad at me. 当女儿告诉她要教她怎样使用洗衣机洗衣服时, 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女儿厌恶了对她的照顾;I know how the washer works.You put the clothes in.You put the soap in. You turn it on.You wait.按照她的理 解 , 洗衣服的 过程很简 单 , 就是把衣服往洗衣机里一塞, 放上点肥皂泡沫, 然后静静等待。If you are mad about doing the washing, we can get Loretta to do it. (玛莎·诺曼 , 2004:753) 如果女儿 不愿意洗 的话 , 就让Loretta来干 , 要么女儿 干 , 要不别的妇女替 她干 , 反正就是不 愿意自己学。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慵懒和自私。

4.和丈夫之间形同路人, 无爱可言。

女儿杰西认为母亲不爱父亲, 塞尔玛承认, 不加反对。You didn’t love him, or he did something and you stopped loving him, or what?她也知道杰西的父亲跟她无话可说 , 不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跟她说话的。He never said a word he didn’t have to.That was probably all he’d said to me all day.塞尔玛固执地认为丈夫跟她之间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是因为她没有他想要的东西。How could I love him, Jessie.I didn’t have a thing he wanted. (玛莎·诺曼, 2004:772)

5.对女儿和丈夫隐瞒真实情况, 阻碍他们的自我认识。

How many fits did I have? ... That was mine to know, Mama, not yours.Did Daddy know?

If I told him about you, I’d have to tell him about him?... That’s why I didn’t tell you.

塞尔玛自己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他们, 塞尔玛以她自己的方式庇护着杰西, 杰西在生活中尽力为妈妈多做事, 而在她们的心灵间, 正像杰西所说的“我感觉怎样, 您根本不知道”。塞尔玛为女儿所做的, 与其说倾注了一位母亲的特殊情感, 不如更确切地说诠释了她个人的生活逻辑。If I’d know Iwas an epileptic, Mama, I wouldn′t have ridden any horses! (2004: 781) 作为女儿, 杰西认为她有权利、有义务知道自己生病的真实情况, 母亲的所作所为使她自己一直蒙在鼓里, 骑马摔倒, 带病结婚生子……失去了知情权而做了一些非能力所及的事, 对杰西来说这是一种痛苦。

四、小结:超越“叔本华”, 活着且爱着

剧本字里行间处处可现杰西和母亲的冲突, 性格的截然不同, 对生活的态度、迥异的人生观及对死亡的不同看法等。两个女人之间不是单纯传统意义上的母女关系, 而是母女之间意志的冲突, 人类原本最亲密的关系在这里被异化。 (刘秀玉2008:59) [10]作为这部剧本的忠实读者, 我站在杰西这一边, 杰西轻轻的一声“晚安, 妈妈”或许包含些许留恋, 但更多的是控诉。我们敬佩其死亡的勇气, 哀叹其生命的终结。既然有爱, 为何不坚强地活着, 执著地死去呢?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固然有其哲学性, 即人生是痛苦的, 人无可避免一死。然而, 活着亦是快乐的, 而且远远大于痛苦。“死而无憾”说的就是活着的时候好好地活, 死的时候开心地死。我们应该选择有爱而坚强地活着。活着, 就要热爱生命, 创造美好生活, 积极享受人生。生活中难免有风风雨雨, 难免有困难, 面对困难, 逃避不是方法, 死亡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积极向上, 与时俱进, 不断奋进, 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Marsha·Norman.Night Mother,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Plays And Criticisms[M].2004:741-793.

[2]杨振喜.生存意志论——叔本华悲剧理论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3]玛莎·诺曼.晚安, 母亲[M].刘海平编.英美戏剧:作品与评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40-792.

[4]李亚莉.母亲与自我《晚安, 妈妈》中的母女关系[J].文学研究, 2008:156-160.

[5]刘秀玉.从《晚安, 妈妈》看玛莎·诺曼的女性主义戏剧创作[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59.

[6]贺安芳.后女性主义社会的女性自塑——从《心灵之罪》到《晚安, 母亲》再到《海蒂编年史》[J].四川戏剧, 2007 (2) :25-29.

[7]汤立峰.因为你已经死了——玛莎·诺曼《晚安, 妈妈》一剧解读[J].《戏剧》, 1997.

[8]叶舟.那别一番风景——观剧《晚安啦, 妈妈》[J].文艺论坛, 2009:70-72.

[9]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323-324, 325.

13.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篇十三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 。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DD老子的《道德经》 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的哲学受惠于东方思想,而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又影响了中国的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炳麟。王和章将叔本华受东方思想熏陶形成的思想重新和东方文化贯通、融合起来。从东方到西方,然后又从西方到东方,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从今天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观点看,对这一专题作点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问题的由来

1.关于印度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除去少数研究者对此问题予以回避外,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不否认印度哲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因此,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种关联是什么性质上的和什么程度上的分歧。

在西方研究者的传统见解中,人们一般认为印度哲学对于叔本华只有次要的影响。他们往往认可柏拉图、康德对于叔本华的影响,并强调康德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他们详细探讨了叔本华与西方哲学史中的许多人物(例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贝克莱、洛克、休谟等哲学家)的思想联系,但在对叔本华有关著作的介绍中,都很少谈及佛陀或者印度,忽略了东方思想才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活水源头这一重要线索。有的研究者表面承认,叔本华是讫今为止唯一的真正极好地精通东方思想并使它与自己的著作相关联的伟大的西方哲学家,但又宣称:”这种关联的实质却被人们一致误解了:他的哲学常被说成了受了东方哲学的影响,这种说法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意义上是不正确的。“ 这种观点的论据有二:其一,直到1813年末,叔本华并未习晓东方思想,而此时《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已经完稿并出版了,它已奠定了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所有信条;其二,康德DD叔本华的哲学结论是深受植根于数学物理学发展的思想传统内在影响的,而佛教在本世纪以前却很少与此相关。据此得出的结论认为叔本华哲学所得出的类似于东方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思想结论应看作是如下一种事实:”东方和西方最博深的思想者们,在互不相通的优良传统和语言中努力着DD通过巨大的时间推延而分别地自然地进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类型全异的社会中DD已经得出了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结论。“ 上面这种观点表明,研究者本人无论是对于叔本华本人的哲学,还是对于东方的佛教,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受仅仅支持着叔本华走到半路的柏拉图、康德思想的影响的产物,当叔本华先是同康德、然后同柏拉图分道扬镳,即从表象世界走向”物自体“(意志世界)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他的哲学中最高、最后结论的时候,引导他的正是以”印度智慧“为主流的东方思想,而且,这最高、最后的结论又并非是与数学物理学的发展相关的。与数学物理学相关的部分都被叔本华关到了表象世界的范围内,不能越出雷池半步,绝不允许进入

14.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篇十四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作为康德与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之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构成其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 者:马莉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30 刊 名:南都学坛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OF NANDU 年,卷(期):2002 22(1) 分类号:B516.41 关键词:叔本华   意志论   悲观主义   影响  

15.亚瑟叔本华经典语录 篇十五

2、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3、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4、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摆动,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5、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6、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7、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8、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9、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10、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11、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12、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13、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14、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15、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6、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17、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18、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19、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20、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21、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22、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23、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24、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25、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26、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27、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28、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29、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30、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31、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32、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

33、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34、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35、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36、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37、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38、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39、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40、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41、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42、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43、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44、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16.叔本华名人名言 篇十六

2、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3、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4、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5、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6、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7、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8、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9、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10、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11、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12、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13、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4、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15、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16、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17、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18、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19、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20、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21、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22、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23、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4、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25、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26、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27、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28、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29、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30、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句子大全Www.1juzI.coM/,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31、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32、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3、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34、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35、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36、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37、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

3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39、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0、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41、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42、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

43、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摆动,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44、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45、因此,第一个忠告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个忠告是”正文先于注解“,即经验先于思考和认识。

46、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47、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48、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49、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上一篇:对学生会工作展望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