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描写景物优秀作文

2024-10-22

初二描写景物优秀作文(精选8篇)

1.初二描写景物优秀作文 篇一

这个“十一”假期我去了武功山,那的景色怡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去武功山的路上,本来还是晴空万里,可突然下起了大雨,把我原本的好心情给浇灭了。我也无心再欣赏窗外的美景,躺在了座椅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醒来时,外面还在下着雨,但小了些,我抬头看了看窗外,那雨如细丝一样撒向大地,撒向路边的野花,把原本满身灰层的野花洗涤成了楚楚可爱的“小仙女”,加上微风的吹拂,那些“小仙女”仿佛在跳舞,又仿佛在相互嬉戏,好不欢喜!抬头望向蓝天,一只只鸟儿正在向前飞去,仿佛在参加舞会一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又排成“人”,好不开心!

不久,我们便到了景区。上了览车,随着览车不断上升,眼前的景象也不断变化,当览车升到最高处时,俯视大地,不禁眼前一亮,下面溪水奔腾,跟两岸的石壁不断互动着。溪水好像顽皮的小孩一样,一会儿向右走,一会儿向左走,一会儿又拐个变向前飞奔而去。随着溪水不断向前,前面出现了一座山峰,仿佛来阻止溪水前进的,可“她”不怕,直接向前飞奔而去,竞在山的另一边又流了出来,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惊叹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随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山脚下,望着连绵的山峰和弯延的路,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从这到山顶要走多久的路呀!但是我不怕困难往前走了。大约走了二个小时,我有点累了,可我不断战胜劳累,一直向前走着,又过了一个小时,我到了半山腰,这时我已经累到双腿麻木,几次想放弃,忽然我想起那小溪是如何战胜高山奔涌而出的。嗯,我咬了咬牙,继续向山顶进发。终于在经历五个小时的攀爬,成功到达了山顶。

在山顶上,我感觉云雾都在围绕着我,鸟儿跟我肩并肩,从山顶向下望去,一道道溪流从山腰上落下,形成了一道屏障,在水雾的作用下,阳光形成了一道彩虹,好不漂亮。看到这景象,我感慨到:美景只有在劳累中才能享有,正如成功只有在艰苦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山顶的美景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每每想起都让我回忆无穷。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佳作。小作者非常细心,留心观察周围的景色,把握写景顺序,运用移步换景,一幅幅生机盎然、充满战斗力的景象映入眼帘。语言生动优美,景中寓理,给人深刻的启发启示,回味无穷。

2.初二描写景物优秀作文 篇二

一、有角度,分层次。

任何一处的景物都不能一眼尽览,总需要多角度地审视,才能给人留下总的印象。我们要把景物完整地再现出来,就需要多角度来描绘。

1.把整体分解开来描写。这种方法如同剪贴画,由一块一块的部分拼凑成一个整体,让读者领略其全貌。对于春光来说,我们都领略过美,但我们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现这个似实实在在但又很抽象的精灵。朱自清的 《春》 就用分解法来描写,分解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的图画,然后组合成整个春的景象。

2.超越时空的描写。许多景物的特色与全貌,并不是作者一时一地能完全掌握的。比如四时的变化,方圆几十里的地貌状况等,但要想反映它们的特色,就需要超越时空来描写了。 比如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样,读者不仅了解了一时的景色,而且四季佳景,晦明变化都能一一观赏到。

3.恰当的顺序。我们观看景物一般是从外到内,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我们描写景物,目的就是让读者和我们一样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写景时,我们应考虑到并尊重观赏者的习惯,按照这样的顺序去描写。

二、突出特征,工笔细描。

人们对西湖、玄武湖和昆明湖都流连忘返,究其原因就是它们各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景物的独特的个性与风采了。姚鼐 《登泰山记》 有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同样描写日出景象,现代作家刘白羽却是描写从飞机上见到的日出景象: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江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原有的暗影都被它照明了。这是触目惊心的壮观景象。同是描写日出,不同的环境之下,不同的人描写也不同,这就需要作者细心观察,突出景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才能使描写的景象不同于别人,而给人一个崭新的世界了。

三、化静为动,引起共鸣。

平常我们看到的景物大多是静态的景物,如果把它们原样不变地搬到作品中,就不会给人太大的美感了,给人的只是一种死一般的沉寂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这就需要有动态描写。如梁朝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 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就把景物写活了。朱自清 《春》 中也有,如“花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多么生动的情景啊!

当然,有时也要创造一个宁静氛围,一个寂寂无声的环境那又怎么能把景物写成动的呢?如朱自清 《荷塘月色》 中关于树的描写:“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棱棱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这凝固得像是铁柱一样的树木,又是为了创造宁静气氛的需要了。

四、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3.浅谈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篇三

学生的作文如何写具体呢?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呢?

一、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

“万事开头难”,学生初练描写,最困难的莫过于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描写的套路。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我曾给学生留过一个作文题目《秋天的校园》,开始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写。于是我给他们提示了一些古诗,让他们思考分别从哪种感觉写的:于是他们从“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懂得了应用眼睛去观察秋天的色彩;从“八月秋高风怒号”懂得了用耳朵去聆听秋天的声音;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懂得了用鼻子去嗅取秋天的味道;从“天阶夜色凉如水”懂得了用身体去感受秋天的温度……很多学生觉得开窍了,写作一发不可收。

其实初一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和第七段关于春夏秋冬的百草园的描写;《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描写都是练习“五觉法”的很好的范例。

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掌握了“五觉法”,只是让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要想增加文章的文采,必须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练习运用修辞,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修改训练。比如把“天空,更加蓝;云,更加洁白;水,更加清澈;大地,更加广阔。我,更加美丽。”加上修辞修改成“小鸟,因天空而更加轻捷;微风,因轻云而更加温柔;鱼儿,因湖水而更加可爱;树木,因大地而更加茂盛。我,因初中生活而更加美丽。”

三、抓住事物的特征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它需要老师的强迫和激发。我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寒冷”的小组对抗,让学生去寻找寒冷时人和动植物的反应,却不允许出现寒、冷等字眼,说不上来或重复的组淘汰,来决出优胜组。结果原本要进行一节课的活动整整延续了两节课,同学们连冷的时候摸到暖气时感觉很热还是没感觉都讨论到了,这一篇“寒冷”的作文写得极其成功。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个季节,却不允许他们在文中直接点明季节,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能体现四季特征的细节,如春季融化的冰雪,待放的花蕾;夏季盛开的鲜花,如茵的树木;秋季累累的硕果,金黄的麦浪;冬季皑皑的白雪……

四、情景交融

会景物描写了,学生往往陷入另外一个误区。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考试没考好,见到蓝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欢唱的小鸟也无心欣赏。”还振振有词的说当时天气确实很好,可如果你真的心情不好,明媚的阳光只会让你觉得刺眼;歌唱的小鸟也会让你觉得吵人才对。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同样面对寒冷的冬天,毛泽东感受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岑参看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妩媚;孔子则体会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

4.初二摘抄景物描写段落 篇四

景物描写的段落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院中积水排泄不及,变为水塘,风撕下的叶子,像一叶叶小舟,摇晃着飘向出水口。空中那豆大的雨点斜打在院子里的积水上,激起朵朵水花,继而又变成了一个个透明的白色水泡,像戴着泳帽的健将,在游向远方中消失。

2) 夏日的天空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便会乌云密布,一狂风刮来,顿时,飞沙走石,鸡飞狗跳,树木乱摆,门窗砰砰地响,雨点打在门窗,不是“哗哗”的声音,而是“啪啪”的响声。夏天的雷声,犹如从遥远的战场传来的炮声,而闪电一次又一次像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飞过天际,照亮乌黑的天空。

3) 太阳已经不凉了,天空像一汪无垠的靛蓝染缸,干净,没有一丝杂质。窄窄的街道被两串挨得紧紧的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车辆挤得满满的。我不是一个会注意脚下的路的人,在这个不是很规整甚至称得上破败的地方,上空才是它的魅力所在。街道的两边除了房子和车辆,还稀稀拉拉的伫立着年轻的银杏,在耀眼的阳光下小心翼翼的颤抖着,仿佛在柔声细语的向来人述说着,这不是目的地,它们不是这里最美最典型的代表,不要因为它们不算入流的容颜,打扰了心情,显得那么的含蓄与谦卑。

4) 天渐渐转亮,看着快到滴水湖了,躁动不安的情绪慢慢的缓和下来,与辽阔的平静的湖面倾仪着,看着灰蓝色的湖面波光粼粼,湖中心竖立着滴水的标志,是那么的逼真,吸着从湖面吹来的气息,夹杂着些许湿湿的水分,让每一寸原本干燥的肌肤得到了滋润,看着欧式的建筑,沿着湖畔的栏杆漫步而行,感觉自己不是在中国的上海,错觉的认为真的是在欧洲的某个城市里,而湖畔的一个宛如港湾的地方让我觉得自己此刻是在日本名古屋。

5) 透过路旁高大的松树,旁边有一块棉花地,开着嫩黄的、紫红的花朵,偶尔可见一些小的棉花桃。那一朵朵竞相开放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似乎在叙说秋天的硕果累累。

6) 突然乌云密布,灰天黑地,车依然在高速上行驶着,看着开往南汇新港的高速车辆极少的,三三两两的越过。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路面让人不由想起一部电影所述的地球末日。感觉着空气中每一个紧张的细胞。看着反光镜中后面厚厚的云层,黑压压的一片向我们的车狂奔而来,犹如要将我们吞没在这灰色的世界之中。

7) 武汉的夜晚虽然有耀眼的的霓虹灯把整座城市照耀的无比美丽。但武汉的夜色却是那么的悲凉。每个人喜欢看那红红的灯光,却无人愿意抬起自认为很高傲的头颅欣赏这悲凉的天空。有时候多次的抬起头,看着天空,却怎么也寻找不到眨眼的星星。悲凉的天空,连星星都在默默的角落里落泪。

8) 喜欢上了一个人欣赏的月色、看灯光下的梧桐叶,寻找岁月的尾巴。每次一个人站在月光下的时候,就会想起《琵琶行》中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害羞才女,如果她在我的身旁该多好,我也很想听她弹奏一曲,跟随着那优雅的曲声,想象着自己在李白的声旁,和他一起在月光下手拿酒杯,遥望远方的美丽天空。

9) 太阳慢慢升起来了,我走上了甲板。风还有一点的微冷。远处的山清晰可见。一座山如马如猴如骆驼,如笔如柱如姑娘。我看更像一道道魏然的墨绿屏障。我们的船从山角游过,山角的岩石已被水日月的冲洗,形成了深深的凹痕,那陡峭的岩石犹如鬼斧神工所赐。其间上天用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幅天然之作,特别是那九马画山,九匹马栩栩如生,有的人还没辨清,船已驰过了,只好看迎面而来的山山水水。

10) 水韵之舞剧场,总建筑面积9565平方米,最高点28.6米,长90米,宽80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呈现各种奇妙表演,通过舞台机械,打造出水升降舞台,水漂台,实现舞台的水陆变化,观众可真实感受到茫茫水雾喷洒而下的感觉,也可以看到演员如出水芙蓉一般从水中跃出,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惟妙惟肖,让人感觉置身海市蜃楼之中。

11) 石拱桥有很多,形状各异,体态不一。有敞肩式,有上下腹式,有推力式······有的喜爱热闹成群结对,在桥底开了四五个过道;也有的桀骜不群独享安静,只此一人,绝不同行。然种类虽多,却都有相同之处。无论哪座桥都有水绕,都有人行。

12) 十几株竹子,一簇成团,不见平日迎风招展清新高雅高耸挺拔,摇摇欲上的风姿,由于雨水压迫,弯腰甩头,借助风力,奋劲抛撒减负,表现出虚怀若谷,坚贞不屈的品格。

13) 满树都是安静的金黄,那么浪漫、梦幻,又那么忧郁、悲凉,那么馥郁、温婉、醇香、清高、优雅、尊贵,如同谦谦君子,温文尔雅,临风而立,又那么尖锐、孤傲、不合群,冷眼旁观着脚下的人群,桀骜不屈。这些常年坚守这片宁静的`保卫者,一身金装,却丝毫不烦冗艳俗,相反气质奇佳,毕竟,它们是供世人仰望的。

14) 那年夏天干旱无雨,那时的乡村公路与其说是路,到不如说只是一个路坯。很多地方还是连泥土都没有垫一点的马骨岩。太阳一晒,整个路面出奇的烫。一些垫了土的路面,风一吹便扬起一片尘土,铺天盖地的,连眼睛都睁不开。

15) 旁边几株小桃树也正含苞待放,深红的花蕾,挡不住它艳丽的风采,教人很想看看它绽放时的惊艳。前几天路过花卉市场,我正好看到了有花农在出售这种型观赏型的小桃树,每一个枝头上的花蕾都差不多大小,都很匀称,都是含苞待放的,我很想将它们买下来,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养花不是我这种粗人能做得来的事情。

16) 盆里胳膊粗的橙子树,墨绿的叶子,密密层层地挤在一起,几乎看不到树枝,重叠错落的叶子,在雨水冲洗下,好像涂上了一层薄蜡,又光又亮,十分好看。一个个圆溜溜的比鹅蛋大的橙子,皮青青的,在枝上点头,乐乐呵呵,展示着自我。

17) 春 :瞧,翠绿的大幕拉开了。春姑娘穿着五彩的霓裳,轻盈地走上了舞台,她把长袖一挥,大地上的草丛树木都被染上了绿色。春姑娘又从身后拿出一只漂亮的花篮,用纤巧的手从里面拿出一束束五色缤纷的鲜花,向台下撒去。鲜花飞向绿色的大地,飞向绿色的树木。立刻,嫩绿的翠叶间缀满了朵朵鲜花。鲜花在万绿丛中开放,恰似在绿色的锦缎中,用五色相间的丝线绣出了怒放的花朵。春姑娘红艳艳的面颊上浮现出醉人的春天微笑。她笑着,轻轻地退下台去。翠绿的大幕拉拢了。

19) 夏 :台上翠绿的大幕,慢慢变成了深绿,然后缓缓拉开了。啊,夏出场了。夏似一位生气勃勃的少年,健步走上台来。夏的眼睛灼灼发亮,环视着台下的大地,大地上顿时出现一片火热的阳光。大树张开无数的臂膀,遮住夏火热的目光,洒下一片荫蔽。夏的目光到达那里,那里就是一片酷热,一片骄阳。

18)夕阳西下,旅游的人们都渐渐地离去,我和妈妈也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大海,当我们回头再观望大海时,夕阳已把海面照得五光十色,大海上看夕阳那可是别有一翻滋味。热情的海浪也依然在不停的拍打着沉默的海岸,好像在极力的挽留着热爱大海的人们……

20) 夏施展过自己的绝技,满意地收起了目光,退下台来。深绿的大幕也随之闭拢了。

21) 秋 :深绿的幕布很快变成了金黄色,这预示着美丽的秋将出场了。幕布缓慢地拉开了。美丽的秋,身着金黄色的衣衫,出现在舞台中央。秋用细细的手一指,大地立即变得金黄一片。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地取出一只只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22) 秋像一位满含羞涩的少女,害羞地笑着,款款步下台去.

23) 冬 :冬天来了!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而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顺从地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24) 冬看着大地上的变化,高兴地笑了,胖胖的小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她蹦着、跳着、拍着小手,如一个快活的小绒球,滚下台去。

5.作文描写景物 篇五

首先,景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服务的。其次,写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感情抒发表达出来的。

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请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一)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例如,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等。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学会观察

写景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折旧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

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

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范文:

今天天气不好,外面一直下着雨。下午,爷爷送我去博物苑讲解。

下雨天,原本能吸引许多中外游客的博物苑,今天却不见几个人。我打着伞走在鹅卵石小路上,不免有些寂寞。这不仅因为今天是讲解的最后一天,也因为雨雪天,没伙伴,没游客,没平时那么热闹的缘故。来到南馆,我无聊地坐在椅子上,等游客来参观。这时,保安伯伯突然跑进来,说:“下雪了,好大嘞!”

我好奇地探出小脑袋看个究竟。“哇!好美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南馆前的中药坛和围绕着中药坛的矮冬青已被白雪覆盖,好像穿上了一件白色羽绒服。中馆原本红色的屋顶全都不见了,仿佛盖上了一条厚厚的棉被。转过头,那片郁郁葱葱的绿草地成了一个滑雪场„„眼前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雪越下越大,越下越美,越下越壮观。瞧,这边的雪花在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跳着欢快的舞蹈。那边的雪花更加兴奋,它们背着降落伞飞快地从天而降,“嗖”地钻进雪被里,一眨眼就不见了。还有一群雪花不停地围着树枝绕圈圈,它们一定是在躲猫猫吧!雪花就像一群洁白的小精灵,她们穿着轻盈的纱裙漫天飞舞,把美好的梦想飞进小朋友的心里。雪花就像一群晶莹的小蝴蝶,它们扑闪着隐形的翅膀翩翩起舞,把春天的希望舞进花农的心里。雪花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他们吹着欢快的口哨追逐嬉戏,把快乐的歌儿唱进爷爷奶奶的心里。风停止,雪花整齐地降落。风大了,雪花一齐偏向一个方向,像训练有素的士兵!雪花在风中交杂着,旋转着,歌唱着,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看着看着,我入了神。一看时间,还有四分钟就下班了。爸爸还没来。我撑开伞,走进这雪的世界。好久不下雪,也好久不在雪地里行走,我仿佛步入了仙境。我聆听着雪花打在伞上的声音,那么轻,那么柔,簌簌地,轻轻地,仿佛在对我悄悄诉说,仿佛在唱一曲天籁之音。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喜欢雪。于是索性放下伞,任由雪花打在我脸上、头发上、衣服上„„在雪中行走,不像在雨中行走那么匆忙,也不像在阳光下行走那么慵懒,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平静。风轻轻地吹,雪静静地下,多么美好„„

冬的第一场雪下了,春还会远吗„„

那一抹金黄

深秋时节,庭院里的银杏树悄然换上了一件金色的晚礼服,那一抹金黄别有一番韵味,让我沉醉,让我痴迷。

秋日的阳光格外明媚,它温柔地洒在银杏树上,一树的银杏叶仿佛被唤醒了,一个个仰着小脸,接受阳光的抚摸。被阳光照到的银杏叶,个个光彩熠熠,绚丽夺目,如同一枚枚金币。有的银杏叶金黄金黄的,没有一丝杂色,黄得恰到好处,似夕阳般绚目,又似油菜花般娇嫩,显得那么和谐;有的银杏叶半绿半黄,好像舍不得脱下夏姐姐送给它的绿衣裳;有的黄中带绿,绿中渗黄,如同一条条镶着花边的舞裙„„无数的银杏叶汇聚在一起,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无风的时候,银杏叶静静地栖息在枝头,仿佛在养精蓄锐。它们姿态不一:这几片站立在树的最高处,仿佛正热情地与太阳公公打招呼;那几片倒挂金钩,如同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这一堆紧贴着树干,似乎依恋那温暖的怀抱;那一簇聚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风儿悄悄拂过树梢,叶精灵们顿时苏醒了,一齐摇摆着身子,翩翩起舞,发出“沙沙”的响声。有几片调皮的银杏叶抓不住大树妈妈的手臂,打着旋儿飘然落下,好似一位位小巧的伞兵,又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

静静地站在树下,欣赏着这一抹金黄,我深深地陶醉了。我仿佛步入了一个金色的世界,成为了一片金灿灿的银杏叶,沐浴着轻风,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感到无比惬意。

啊,好一抹金黄!好一道亮丽的风景!除了大自然,还有谁能创造出这样一幅独一无二的杰作呢?

雨 天

雨夹杂着雪珠打在窗户上,“嗒、嗒、嗒”,是雨在给我们送来清晨的问候。这声音清脆而轻巧,奏出了一首动听的音乐,久久地回荡着。

早上,我被一声声悦耳的声音所惊醒,来到阳台上,静静地看着。雨珠敞开怀抱,扑向热情的大地,化作一朵朵白花,绽放在窗户上。瞧,它们盛开了,露出兴奋的笑容。雨珠坠了下

来,点点滴滴,坠入我的心中。窗外飘飞的雨丝像一张网,织起了我心中的兴奋。我静静地倾听着,雨好像在窗上跳舞,又像是在欢喜地跃动。它们踮起脚尖,尽情地跳着,一个个从空中落下又随后绽开,给窗户增添了几丝美丽。“嗒嗒嗒„„”这声音欢快悠扬,演奏着生命的华章。

坐着爸爸的汽车,我们往老家赶。一路上,雨不停地扑向挡风玻璃,在上面挥洒出一幅幅写意画。马路上到处都是一个个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水坑,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而爸爸却突发奇想,提议从水坑里冲过,享受一下冲浪的感觉。这时,前面出现了一个大水坑,爸爸没有避让,而是加快速度,车子迅速地向水坑冲去,一瞬间水花四溅,它们似兴奋的孩子,高兴地蹦跳着,“哗哗”的声音如同它们的欢笑。我仿佛觉得自己正在冲浪,享受着无限的刺激,心头畅快无比。汽车在水坑上拨开了一条水道,向前开去,车后留下了无数扑打着翅膀的水花。一路上,这样的惊喜一次次上演,我的心头一次又一次欢喜,心儿随着它们而跳动、飞扬。

6.描写家乡景物作文 篇六

我的家乡座落在重庆市巫溪县,这里风景如画,绿草如茵。四处环绕着无数的山,还有那绿水交织的河网。特别是它——大宁河。这养育着五十三万巫溪人民的母亲河,更是美不胜收。山水交织,似乎守护着这座美丽而又朴素平凡的小城。来到大宁河畔,望着那向东飘去的绿水,还有那陡峭的山峰悬崖。让你顿时感到心情舒畅。站在山上,俯视宁河,你会看见清清的河水中的鱼虾,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望着这些,我想到了小时候在宁河里摸鱼,抓螃蟹。在宽阔的河堤上嬉戏打闹。它,记载着我童年的历史,记载着童年时代最纯真,最美丽的笑声。顺着河流坐小木船向上,划着轻快的木筏,伴随凉风习习,你会不由自主的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听着这优美的音乐,你难道不会勾起童年的回忆吗?来到有着万里花海之称的红池坝,此时正是最美好的春天,望着那一望无际的云中花海,散发出阵阵花香。特别是在那花海与天交汇之处,你会感到人生的乐趣。骑着马儿在红池坝的草原上奔跑,挥舞着马鞍,望着那朵朵白云,阵阵的马蹄声,即使你有天大的烦心事,此时此刻,也会随那清风悄然飘去。来都红池坝的溪流西,这是一条普通的小河,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奇异之处,只是凉爽清澈罢了。

但是,只要你细看,便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这条小溪是朝着西边流去的,并不同于其他的河啊江啊向东流,这也正是溪流西名字的由来。此时,坐在那块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的岩石上,既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觉得自己来到了仙境。顺着花海走啊走,走啊走,就来到了那座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的桥——木高桥。它坐落凤凰镇这个普普通通的地方,虽然经历了上百个风风雨雨,却仍然有着那简朴而又美丽的外表。桥上的巨龙盘旋在上方,还有那一级一级的桥槛,可以从中透出我国历史的深远。桥旁的老樟树,现在已经有了鲜绿的嫩芽,茂密的枝干,高大无比,像一位巨人保卫着家园。它,从诞生那一刻起,已经增加了上百个年轮,随着木高桥的悠久而悠久。春天,老樟树长出鲜绿的嫩芽,为大地增添生机;夏天,老樟树长出茂密的树叶,为人们遮风挡雨……

啊!老樟树,你是多么的可敬啊!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青山绿水,鸟声虫鸣,构成了我的家乡——巫溪!

7.《荷花淀》景物描写的教学 篇七

现在以《荷花淀》中开头三段描写为例, 谈一谈“读写结合”原则的运用。

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月色中的水乡景色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三段描写眼前实景的句子, 然后加之分析。通过点拨, 让学生感受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特点:

1.作者从天上的皓月清辉写到地下的千里水乡, 既有面上的描写, 又有点上 (院子里) 的描写, 这样在读者面前就展开了一幅宁静秀丽的千里水乡的立体画面。

2.作者还注意用色彩点染, 荷花淀“一片银白世界”。

3.由视觉写到嗅觉,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通过上述分析, 学生自然感受到应该如何对景物进行观察与描写。

比较这篇小说景物描写与《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很快发现, 两篇课文都是写月下荷塘或荷淀的, 而且《荷塘月色》也具有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学生也很容易发现二者的明显不同点:《荷塘月色》浓墨重彩, 《荷花淀》简洁朴素。我又提示“两篇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于是学生发现:《荷塘月色》文学色彩浓, 《荷花淀》语言质朴, 多用口语, 文字较俗。

这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 学生能分析到“人物心境不同”, 显然, 学生只分析到了“表”。经过引导, 学生就会明白, 《荷塘月色》的景物观察者是朱自清, 而《荷花淀》的景物观察者却不是孙犁, 而是“水生嫂”。“水生嫂”自然不会有“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些原则或者规律:景物或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所以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有时还要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如第一句中“干净得很”, 这“干净”就侧面说明了水生嫂“勤劳”的性格特征。

我又引导学生:“我们在写一篇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时, 是否可以浓墨重彩?”学生回答:“能, 因为我们可以是景物的观察者。”

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和谐与统一

我引导学生:“在这秀丽、宁静、温馨的景物中, 如果这时出场的是水生的爹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 水生嫂的出现, 一方面是情节的需要, 另一方面能与景物描写所提供的背景和谐统一, 否则即使是一群青年妇女出场也会打破这温馨与宁静的气氛。”

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学生能分析到, 这一段插入的叙述与描写, 写出了白洋淀的美丽富饶。

于是进一步点拨:难道没有表现家乡人民的什么性格特点吗?文章中的“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能说明什么?学生终于分析出这一段还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聪慧。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认识到:如此美丽富饶的白洋淀, 人民一定会拿起枪, 保卫家乡。这样, 这段景物描写还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铺垫。

全面总结景物描写的原则与规律 (略) 布置作业

为了能使阅读能力转化成为写作能力,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仿照第二段的句式写一段不超过二百字的文字, 描述家乡的风物或特产, 要求既要写出家乡的富饶, 又要表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聪慧。

8.如何描写景物 篇八

写作难点:缺少文采,景物描写干巴巴怎么办?

我们常常听说一种作文评语:缺少文采。而缺少文采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作文中没有景物描写,或者景物描写不精彩。

什么是景物描写呢?我认为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风景,还有某些物体,甚至是光、影、气息等的描写。

在生活中,看见、听见、闻到、尝到是我们写景物作文直接可以依赖的,我们称为观察,观察是否多角度、是否细致直接决定了景物描写的细节是否精彩。

举例学妙招

例1:一片站着稻草人的稻田;

一棵住着麻雀的合欢树;

一个有着大黑狗和竹篱笆的院子;

三间黑屋檐的瓦房。

每天晚上都会有两三只大花猫从屋顶的天窗经过,猫脸紧贴天窗向内张望。晴朗的夜晚,猫耳朵善意地转动,月光把猫耳朵投射到屋子的地面上,仿佛在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猫头,也许,在宁静的夜晚,猫能听见人们心里的声音。

这就是男孩朱迪原先的家,在偏僻而又美丽的星河村,一个用山和田野连接了天空和土地的地方。

景物描写依靠观察,观察是可以根据顺序进行的,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此处的观察运用了空间顺序,从远处的稻田,写到近处高处的合欢树,近处低处的竹篱笆和狗。再写近处的瓦房,瓦房屋顶上的那只猫。最后,镜头移动到瓦房内的男孩朱迪的家,由此交代了《城市的眼睛》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美丽的星河村。

例2:十月,桂花山下桂花开,金黄色的桂花在阳光下一片灿烂,风儿吹来,桂花树枝条摇曳,下起了阵阵桂花雨。

这些花儿啊,看起来很轻很轻,仿佛风风雨雨到了它们这里便戛然而止,全被酿成了香甜的味道。在短短的几天里,它们却又要把满树的灿烂和甜蜜都散发尽,一丝儿都不留。

泥地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桂花,让人不忍心踩踏。

朱迪一家在桂花树下合影留念:朱迪站在中间,左边和右边分别是爸爸和妈妈,全家人紧紧地靠在一起。

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桂花的描写重在运用味觉的描写,桂花的香甜,烘托了朱迪一家人的亲情甜蜜。桂花雨的短暂,也暗示了一家人幸福的短暂。此处的景物描写是围绕人物描写展开的。

例3:学校门口的合欢树在冬天里被雪压断了一根大大的树杈,折断的地方是树的伤口,流出一些树的汁液,像眼泪一样顺着树干淌下来。

晶晶和朱迪替树感到伤心。

丁老师指着合欢树刚刚发出的绿芽,说:“树受伤了,可是,你们看,它还是发芽了,只要它自己想长好,它就能长好。夏天的时候,你们再来看,它就不一样了。”

晶晶和朱迪又替树感到高兴。

看见“快乐”和“伤心”在孩子们脸上一一表现出来,丁老师感到略微放心了一些。

过了些时间,合欢树叶慢慢长大了,长成了一片一片绿色的“小羽毛”,夏天又快到了。

景物描写和叙事结合起来,可以让叙事变得感人,也巧妙地推动着情节发展。此处写景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的,用景物描写凸显季节变化,故事背景从冬天转为春天。同时,故事中人物面对合欢树的伤心和快乐,也使得故事叙述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妙招总结:

1.观察: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手“五个宝”是写景作文的好帮手。

2.想象:依靠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幅或多幅画面,在画面中加入声音和色彩,再开始写景,是不是容易很多?

3.情感:景中有情,景物描写中要出现人物,对于景物,人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人还会赋予景怎样的情感?

跟着作家学,试一试

冬天来临,光秃秃的树有什么可以写的吗?看这张作文地图,运用观察、想象和情感,从远看、近看、向上看、听、闻、触摸、情感七个方面搜集写作素材,是不是特别丰富?在此基础上,你只需要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描写哟。

你会选择哪条线索进行描写?请打“√”并写一段充满情感的景物描写。

看(远看、近看、向上看) 听 闻 触摸

习作精彩片段摘录

听,美好的声音

六年级 吴佳栩

我来到树大根深的森林。啊,这里的声音多么奇妙!我听到小草正努力地向上长着,冲破阻止它前进的拦路虎。听,现在,它正与石头搏击,希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天日。

突然,仿佛听见一个巨大的声音,我吓了一跳,连忙侧耳倾听,声音竟从远古传来,是野人族长在和他的子民们开会吗?他们那“呜啦呜啦”的声音令森林的鸟儿们狂笑不止。

狂笑之后,一个细小的声音传来,那是蚯蚓松土的声音。它们是多么勤劳,为树根创造美好的环境,制造更多的养料。每每听到这样的“松土之歌”,我都会对蚯蚓产生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学校党建工作对策建议下一篇:参政议政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