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2024-07-05

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共9篇)

1.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一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为指导,围绕养殖增产、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目标,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及科技示范户建设为重点,以养殖业技术推广项目为载体,以党的农村政策、现代养殖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技术为内容,开展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按照《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20--年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渝农发[20--]149号)文件精神及荣昌县农委对20--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推广新型农产品市场运作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措施,着力加强务农农民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培训规模及目的

我校培训双河街道白玉社区一线养殖户50人,专业为水产养殖。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水产养殖技术员队伍,全面提高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技水平,着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养殖业新技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队伍,为我市现代养殖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三、培训单位及课程设置

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荣昌县农广校下属的一个教学单位,是重庆市市级示范成人学校,全民事业单位,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历教育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我校今年承担阳光工程培训“水产养殖”专业一个班,培训人员为农民技术员、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养殖大户,培训50人。由于我校地处白玉社区,该期培训班地点设在双河成人学校,实习基地设在双河街道白玉社区养殖大户、致富能手欧阳忠明养殖基地,培训时间4天(其中理论培训3天、实践培训1天),20--年9月25日开班,聘请水产工程师、科技特派员和养殖能手等专业人员组建讲师团,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集中授课3天,到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指导1天。

(一)讲师团

(二)课程表

(培训4天,8课时/天,上午4课时、下午4课时,总计32学时。)

上课地点为双河成人学校,实验实习地点为双河街道白玉社区养殖大户、致富能手欧阳忠明养殖基地,本期按规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四、学员选择

此次培训对象为双河街道白玉社区农民技术员、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养殖大户;年龄18-60岁,重庆市户籍。

五、经费使用

此次培训专项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学员食宿及误工补助费、教室租金、教务杂支、教材费、教师讲课及食宿费、档案制作费、培训交通费等项目向核算中心申请列支,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培训补助资金严格用于培训工作。

六、保障措施

我校为荣昌县农广校下属的一个教学点,是县农委阳光工程中期培训定点机构,在县农委的指导下,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此次培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搞好“三落实”;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和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的安排理论培训和指导实作时间,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时间、培训质量、培训经费“三到位”。收集整理培训软件资料,搞好项目验收准备,迎接检查验收和专项审计;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培训宣传氛围,为我市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培训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业劳动者队伍。

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方案

2.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二

一、项目教学方案认证的必要性

(一) 可以避免项目的重复设计

经管类专业多, 但各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基本雷同, 特色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强, 很多课程都具有内容上的延续性和交叉性。在缺乏项目总体认证和安排之下,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行选择教学互动项目, 难免会出现项目的重复设计问题。比如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可能都设计有某产品市场细分和定位的项目任务, 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可能都设计有全套结汇单证的制作任务。重复的项目任务造成有限的学时和配套资源的浪费。如果在院系一级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学项目认证机构, 并且要求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将准备开展的教学项目进行上报审核, 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学项目的重复设计问题。

(二) 有利于保证项目教学的科学性

项目教学流程一般来说包含四个步骤:确立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检查评估项目。除了实施项目可能会出现预先设想不到的情况, 灵活度较高外, 其他几个步骤, 都需要进行周密的事前设计。而将事前设计的方案、标准等材料进行上报、审核和认证, 可以切实保证项目教学的科学性。如可以通过对项目选题的认证, 考察项目任务是否符合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是否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工作内容、是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没有通过的项目则被否决或是延期。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改变目前项目教学中出现的项目选择随意的问题, 有利于保证项目教学的科学性。

(三) 有利于协调项目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有可能需要占用模拟商务会议室、实验室、实训室等, 当项目内容涉及多门专业课知识和技能时, 还需要相关教师相互配合。在开展实地的市场调查时, 还有可能占用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对于软硬件要求比较苛刻的大型教学项目, 更是需要提前进行认证审核, 以便可以在时间、地点、设备和教师配备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 保证项目教学顺利进行。

二、项目教学方案认证的内容

由于项目教学各个步骤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项目教学方案认证必须根据项目教学的步骤, 制订不同的认证内容。考虑到项目实施环节无法预先控制, 所以教学方案的认证应主要包括对项目选题的认证、项目开展计划的认证、项目评估的认证。

(一) 项目选题的认证内容

确立项目任务是项目教学的首要环节, 项目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后续开展的进程和结果。目前很多专业课都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问题, 因此项目任务一定要少而精, 否则不仅无法起到深化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反而影响基本知识的传授。虽然经管类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对象、环境上有些差别较大, 但在项目选题上却存在一些共同的要求, 主要包括:一是延展性。延展性是指目标的延展性, 即项目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也就是直接目标, 是利用项目教学所要达成的直接目的, 主要是对学生理论迁移能力、商业操作能力方面的要求。长期目标是间接目标, 是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求。二是层次性。层次性是要求项目必须基于所学课程基本理论开展探索式研究, 既不能拘泥于单一课程内容或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串联, 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知识储备范围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三是实践性。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财会、营销、贸易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在理论素养和商业操作能力两个方面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为了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项目教学的选题也必须以企业商业经营真实案例为模版, 以现实工作过程为内容设计项目,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教学指导实践的优势。实际上, 项目选题对真实商业决策和操作过程模拟的契合度越高, 其复杂性和生动性也就越突出, 就越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前瞻性。前瞻性是对项目选题比较高的要求, 它强调项目选题要顺应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与技术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 体现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二) 项目计划的认证内容

在确定了项目选题后, 教师需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 对操作步骤进行构思, 作出明晰、具体的安排。项目计划是否完整、合理, 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效果。对于教师上交的项目计划书或项目作业书, 认证审核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项目计划是否完整。项目计划书必须对项目实施的整体过程进行设计, 涵盖项目要求、项目前期准备、项目实施的时间安排、项目的实施模式、成果的形式等内容。二是项目计划是否清晰、明确。项目教学虽然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 但由于知识和水平所限, 大部分同学还无法根据项目任务自己确定研究方案, 需要教师下达明确的计划, 对学生资料搜集、调查分析作出明确而细致的要求。如一个关于某产品的市场细分、选择及定位的项目, 教师首先应对项目任务作出具体说明, 既确定不同品牌的细分市场, 分析、评价其产品定位及竞争策略, 并提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然后布置具体的资料搜集工作, 包括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品牌、企业名称、规模、对应的顾客群、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等。三是项目计划是否可行。项目计划的可行性主要是指项目开展所需的知识储备是否具备、计划中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实验或调查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对可行性进行检查、认证, 可以避免项目在实施中因各种软硬件问题出现中断、甚至终止的情况。以外贸单证实务学生独立制单为例。由于单证缮制涉及到的外贸知识点较多, 因此, 开展项目教学所需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 一般包括外贸合同、贸易术语、信用证、商业资金单据、公务文书写作、出口单证工作程序等几个方面。对该项目方案进行审核认证时必须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对项目的前期知识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项目切入的时间, 为顺利完成项目提供保障。

(三) 项目评估的认证内容

项目教学成果评估是整个项目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 评估标准和过程是否客观、科学、合理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对项目的实施产生反向的导向作用。因此, 在上报的项目计划书或项目作业书中, 必须有项目评估的内容, 对项目评估标准和项目评估人员进行审核。对项目评估标准的审核主要围绕全面性与合理性展开。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式, 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 提高其专业素养与动手能力, 也是为了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反映在项目作业书中, 就必须同时具有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两方面的考核标准。由于项目教学注重过程, 以行为为导向, 不会有统一的标准化的结果, 因此, 在专业素养方面只需针对项目计划书中的分解任务制订相应的评估标准, 检查项目成果与项目要求和任务的匹配程度即可, 不易过于细化和具体。综合能力的考核则可以出台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 总体上来看, 包含以下内容:理解项目任务的能力;搜集、利用相关资料的能力;分工协作、有效沟通的能力;撰写项目报告的能力;项目总结、汇报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素养标准还是综合能力标准均要赋予一定的权数分值, 以便进行综合考评, 但权数分值应根据项目的类别有所差异。调研分析类的项目应侧重项目资料的搜集、利用能力和协作分工、有效沟通的能力, 操作流程实务类的项目应侧重知识点的考核。对项目评估人员进行审核主要是为了保证项目评估的客观和科学性。对于理论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应配备承担相关课程的多名任课教师, 对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 还应该让相关的专业人士参与多方评估。

三、项目教学方案认证的流程

项目教学方案的统一认证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 由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差异大, 项目教学方案的认证应该在院系一级开展, 可以由院系教学督导组来完成, 也可成立专门的认证机构。认证流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提交认证申请, 即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项目并提出认证申请, 上交各种认证材料。二是认证审核与反馈。首先, 由认证小组对所提交的项目作业书进行审核、认证, 对不完全符合要求, 但对于专业培养至关重要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 限期修改, 对内容具有相关性可以合并组成跨课程的项目提出合并建议。其次, 对要求修改和合并的项目进行二次审核并确定项目教学方案。三是公示。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 如果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心理特征,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面对的各种项目任务, 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四是进一步修改教学项目方案, 编制项目汇总表。

项目教学方案认证制度, 有利于经管类院系对项目教学进行管理和控制, 但随着教学项目的丰富和规范, 院系也可以考虑按照专业的不同培养方向, 将各个教学项目进行组合搭配, 形成项目模块, 对单个项目的认证相应的转化为对整个项目模块的审核和认证, 为形成专业特点突出、培养目标明确的实践指导体系打下基础。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经管类教学中已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在具体实施中, 存在着项目课题选择随意、过程缺少控制、评估标准混乱等问题, 甚至还出现了由于事前计划不周密, 项目教学中途终止的情况。文章针对项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进行项目教学方案认证的构想, 试图通过院系对各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方案的统一审核、认证, 改善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项目方案,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

[2]、张庆玲.谈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5) .

[3]、高素春.建立高校课堂教学的项目管理观念[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5) .

3.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三

一、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因素

1.培训行政导向产生政策需求,教师培训主体需要被弱化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大都自上而下开展,部分由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教育行政机构组织安排,这样易使培训形成一种行政导向,在教师需求与培训需求之间产生一种政策需要,如果政策需求超过教师的自我需求,那么培训教师的主体需求会随之丧失,培训将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培训时教师思考的是“需要我做什么,具体要求怎样”,而忽视了“我需要什么,从培训中获取什么及培训可帮助我解决哪些需求”,把培训当作心理上可做可不做、行动上非做不可的事。因此,尽管教师期望通过培训达到“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各级各类地理培训也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倡导参与式培训,可培训的行政导向却使培训过程很难呈现双方积极的互动交流。

2.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教师学科专业素养难以提升

当前地理教师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主要以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体,教育理论知识占很大部分,培训过程较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偏少,地理特色培训如电脑绘图、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指导等内容较少,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效果不明显。

笔者曾参加市专家型教师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多场专家讲座,如“基础教育应破解的若干问题”、“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与教师专业发展”……在与专家研讨、交流对话中,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素养令人钦佩,但在具体操作和理论应用方面,因时间、场所等限制,教授们难以示范深化。虽经过培训,学员的教育教学理念大为改观,但在校本研究和课堂观察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些缺憾。参训的不少学员教学风格独特、学科知识见解独到,如果培训时能提供师生实践平台,结合学科教学展示课例,让专家和学员共同研讨、交流评析,对培训者和受训者来说都是一个共同成长和进步的难得机会。

3.培训学习方式大多雷同,实际运作效率有待提高

地理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类学习形式。专家引领或依托高校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在职进修,或把专家请进校作学术报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这些途径虽能强化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但仍是从外部对教师发展进行强制性推进,难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专家们很难长期深入基层学校,用先进理论改变现实困境,对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见。

同伴互助主要指学习他人经验以促进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不愿或不好意思将自己的教学问题公诸于众。培训期间要参与培训所在地教育教研实践难度较大、交流较少。部分专题研讨、听课评课由于同质性过多而陷入低水平的重复,难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目前同伴互助培训方式日益受到重视,许多蕴含规章制度的活动(研讨沙龙、合作讲坛等)应运而生,成为规范教师合作的固有方式。不过,这也成为一柄双刃剑:这些活动带有强制意味,易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加上我国现行教学评价制度实质没变,考试成绩仍是主要评价指标,这必定使部分教师对于互助有所保留,难有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

二、提高地理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1.重视教师培训主体性

教师培训主管机构应尽可能把行政导向对培训的影响削减到最小,避免产生政策需求,应尽可能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培训条件的创设和对培训效果的监测。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主体需求,使培训过程成为一个合作性的积极互动过程,而不是为完成培训任务的被动学习过程。

2.加强培训方式针对性

笔者曾参加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的“教育科研论文中研究问题的确定和表述——地理学科教学经验谈”:袁教授用深入教学一线采撷的生动案例指导学员撰写教学论文,内容具体、深入浅出。他以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案例“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为例,举一反三,系统介绍教育科研中如何确定研究问题:从专业领域选择确认有兴趣、有价值的范围(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将这范围再细分成几个次领域(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培养基准、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等),然后选一个最想研究的次领域(如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理清研究想要解答的各个问题(地理视角对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发展有何影响等),形成研究主要目标(探讨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具体目标(探讨渗透地理视角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尊重自然规律态度形成的影响)。再从时间、资源、技术、自身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目标评估,以确定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最终确定研究问题。

由此可见,袁教授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经验、深厚的地理学科素养、多年的地理教育科研经验让他洞悉了中学地理教师真正的培训需求,他的培训也因此更具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培训效果不言而喻。

3.提升学科培训专业性

近年来,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加强了学科培训的专业性,从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能力、地理教育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等方面着手,组织人员开发出地理学科系列培训课程:教学专业技能与高效课堂、典型课例观摩与教学反思、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理论与地理科研方法指导、地理绘图与习题命制等。厦门市地理学科培训也因此更系统化、多样化——专家讲座、名师课堂、观摩研讨、案例交流、课件评选、教学技能培训(电脑制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学科评课、试题研究、课程开发指导、科研选题、论文撰写、地理考察)、送教下乡……培训过程大多是一线优秀教师的专业展示过程,实用、高效。导师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学员耳濡目染、大胆质疑。这样的学科培训为全市地理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交流的实践平台,让“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融会贯通,促进了全市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厦门市地理教师的培训因此卓有成效:地理教具制作“白鹭日晷”、“日出日落时刻及太阳高度速查盘”、“可拆式经纬网仪”等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三)等奖,多名地理教师在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涌现出李依铭、罗秋官、杨思窍、李纲、陈聪颖、李智等多位地理名师,全市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福建省位居前列。

4.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四

1、培训子模块1:市场调研(1)培训目标

熟悉机械加工人才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的基本流程、调研方法,能制定完整的针对机械加工类企业的调研方案、拟定调研提纲、设计调研表格、遴选调研的机械加工类企业与调研对象;了解到机械加工企业实地调研的基本方法,能独立开展访谈、问卷等调研活动,获取真实的机加工岗位的调研数据或案例;能遴选、统计、分析有用的调研数据;熟悉调研报告撰写的要求与规范,能将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

(2)培训内容

调研方案的设计,包括拟定调研提纲,设计调研表格,确定调研的机加工企业和访谈对象;入厂调研的基本方法,包括调研问题的设计,个别访谈的开展,车、铣、磨等机加工岗位真实数据、案例的获取;调研数据的遴选、统计与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

(3)培训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学员分组(将任教相同专业的老师编在同一组,每组不超过3人,下同)设计针对以机加工为主的企业调研方案,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开展个别访谈,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每人独立撰写调研报告。培训时量:3天。

(4)训练项目

①项目1:设计调研方案,下企业实地调研 Ⅰ训练目标

掌握专业调研方案设计和实地调研的方法,能完成针对机械加工岗位调研方案设计;能根据机械加工类专业调研的需要,在机械加工企业实地调研中获取到相关的数据:如企业车工、铣工、磨工等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各类机加工岗位人才需求的情况(含急需人才的状况),人才来源的渠道(自身培养、学校招聘、社会招聘);企业对机加工岗位人才的要求(知识、技能、态度,学历层次,工作经历等);适合机械加工类专业培养层次或类型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Ⅱ训练内容

机械加工类工作岗位调研内容的确定,调研企业的确定,调研对象的确定,调研表格的设计,访谈提纲拟定,个人访谈的方式与技巧。入厂调研。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2天。机械加工类工作岗位调研内容、企业、对象的确定,调研表格的设计等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入厂调研在规模以上机加工企业进行。

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机加工类岗位调研内容、企业、对象。小组集体设计调研表格,拟定访谈提纲。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开展入厂调研。

②项目2: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 Ⅰ训练目标

能够遴选出针对机加工岗位的有效数据,并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本校机械加工类专业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具体工作任务。能够撰写调研报告。

Ⅱ训练内容

对获取的机加工岗位的调研数据进行遴选、统计与分析。遴选适合本校专业办学实际的机加工类企业及岗位,确定各岗位主要具体工作任务以及调研报告包含的要素、格式体例等。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1天。调研数据的遴选、分析与统计,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其中,调研报告的撰写可在业余时间完成。

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调研数据的遴选、分析与统计,以小组为单位邀请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每人独立撰写调研报告。数据的遴选、分析与统计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方法的讲授,采用引导法与小组讨论法。以做为主。

2、培训子模块2: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1)培训目标

熟悉车、铣、磨等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能够分析整理各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能够在具体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车、铣、磨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能够在工作任务分析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确定完成对应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2)培训内容

车、铣、磨等机加工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分析,包括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劳动组织、产品、工作环境等。典型机加工工作任务的提取,即从具体工作任务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典型机加工工作任务分析,包括典型机加工工作任务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劳动组织、产品、工作环境等;教学分析,根据典型机加工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整理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3)培训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具体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小组方式邀请企业专家一起进行。培训时量:2天。

(4)训练项目

①项目1:工作任务分析 Ⅰ训练目标

能够根据调研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分析整理车、铣、磨等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能够在具体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机加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劳动组织、产品、工作环境等进行分析。

Ⅱ训练内容

具体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包括分析车、铣、磨等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再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1天。具体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

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具体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邀请企业专家一起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分析表。分析方法的讲授,采用引导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以做为主。

②项目2:教学分析 Ⅰ训练目标

能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进行教学分析。得到完成车、铣、磨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Ⅱ训练内容

教学分析,对车、铣、磨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果进行教学分析,确定完成对应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1天。教学分析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教学分析,以小组为单位邀请企业专家一起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教学分析表。分析方法的讲授,采用引导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以做为主。

3、培训子模块3:专业课程设计(1)培训目标

能够根据车、铣、磨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编制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与机加工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含考核标准)。

(2)培训内容

行动领域的归类,将前面分析得到的车、铣、磨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工种归类为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课程转化的方法,结合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课程;课程目标、内容及时间的确定,根据机加工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课程标准的设计(含考核标准)。

(3)培训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行动领域归类,行动领域向课程转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时间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训时量:2天。

(4)训练项目

①项目1:课程结构确定 Ⅰ训练目标

能够根据车、铣、磨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的结果,归类出机加工岗位的行动领域。根据员工的职业成长规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对应的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结构。

Ⅱ训练内容

行动领域的归类,根据车、铣、磨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特点与员工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类为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课程转化的方法,确定专业课程结构。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1天。行动领域归类、专业课程结构的确定,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

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行动领域归类、专业课程结构的确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行动领域归类、专业课程结构确定方法的讲授,采用引导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以做为主。

②项目2:课程标准设计 Ⅰ训练目标

能够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确定机械加工类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划分教学单元,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素与格式体例,设计机械加工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含考核标准)。Ⅱ训练内容

机械加工类专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单元的划分以及每个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素与格式体例,机加工专业课程标准(含考核标准)的编制。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1天。课程标准的设计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每位学员选取自己熟悉的一门主要机械加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标准设计,编写出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含考核标准)。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做为主。

4、培训子模块4:教学组织设计(1)培训目标

能够了解专业课程在机械加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和地位,能够根据机械加工类专业与课程的特点,选取适当的加工产品、项目或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能针对每个教学单元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并设定教学条件的配置标准。并能按照符合机械加工类专业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的内容,进行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设计。

(2)培训内容

专业课程在机械加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与地位;体现机加工专业特点的教学载体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考核方式的设计;教学条件的配置;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

(3)培训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每位学员完成自己熟悉的一门主要机加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位学员选取该课程的一个单元,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培训时量:3天。

(4)训练项目

①项目1: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Ⅰ训练目标

能够了解专业课程在机械加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和地位,能够根据机加工专业与课程的特点,选取适当的加工产品、项目或案例作为教学载体,针对每个教学单元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并设定教学条件的配置标准。

Ⅱ训练内容

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与地位,包括本课程是为专业培养的哪些岗位,做什么的工作提供支撑,以及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载体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考核方式的设计,包括考核评价的主体、考核评价的方式、考核点等;教学条件的配置,包括师资条件、实践条件等。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1天。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每位学员独立完成自己任教的一门主要机加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说一门课程等方式。

②项目2: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Ⅰ训练目标

能按照符合机械加工类专业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设计,能独立完成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Ⅱ训练内容

课堂教学实施的设计,包括授课计划的编制、教案的编写、教学材料的准备等;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包括主题沟通、教学组织、评价反思等。

Ⅲ培训时量与培训地点

培训时量2天。课程教学实施的设计与实践在培训基地学校进行。

Ⅳ培训组织与培训方式

5.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五

一、工作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XX〕35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XX〕13号)的精神,“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下简称职教师资基地)等有关机构,开展职教师资培训项目建设,开发80个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形成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包、校长培训包和公共基础研究成果,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二、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

本项目由符合条件的职教师资基地牵头承担,吸收其他符合项目开发要求的单位共同参与。项目牵头单位须为相关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明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本科高等学校,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具备课程与教学法研究力量的单位优先考虑。项目开发人员由职教师资基地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法研究人员,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和校长,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组成。项目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专业造诣,熟悉职业教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者担任。

三、项目申报与立项

职教师资基地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项目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申报拟承担的相关专业的开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各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两部审核后批准立项。

四、工作步骤

项目实施分为准备、研发、验收和成果汇总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制订项目开发计划、组织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开展前期调研、完成开题答辩等,时间截止到20XX年12月。项目开题时间由项目负责人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审核后,报项目开发管理办公室。开题答辩由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分批进行,对未通过答辩的要限期进行复评,复评仍未通过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另行遴选项目承担单位。研发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展深入调研、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试验论证等,时间截止到20XX年6月。项目研发过程中,教育部、财政部委托专门机构对项目进程进行监控,并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

验收阶段主要工作是项目牵头单位完成项目结题报告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自评,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时间截止到20XX年12月。

成果汇总阶段主要工作是项目牵头单位根据验收意见进一步组织修改完善成果,并交教育部、财政部统一组织出版,时间截止到20XX年6月。

五、项目成果要求 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本项目的成果形式分为教师培训包、校长培训包和公共基础研究成果三种类型。

教师培训包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是该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二是一套包括该专业教师上岗培训、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的培训方案;三是至少一部该专业教师培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四是一部该专业的专业教学法教材;五是该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校长培训包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岗位职责和能力标准;二是面向校长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的培训方案;三是面向不同层次校长培训的系列教材;四是校长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公共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形式,应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形成相应的课程、教材、制度研究和设计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

六、项目经费

本项目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等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七、组织管理

教育部、财政部对项目进行宏观管理和领导,负责项目评审立项、经费审核安排、项目检查和验收等;成立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两部领导下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研究咨询、信息采集与绩效监控等工作;委托专门机构成立项目开发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项目牵头单位负责所承担项目的管理,确定项目负责人,为项目开发提供人财物保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监督经费使用,并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确保各阶段项目任务的完成。项目参与单位要积极支持项目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条件和保障。

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开发工作,制订项目开发方案,组织研究队伍,按照有关规定安排经费使用,确保所牵头项目的完成质量。如因项目开发需要变更项目负责人,项目牵头单位须向教育部、财政部提交书面报告,由两部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仲裁和批复。篇二:中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2747字)

为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岗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实际情况及专业成长要求,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项目类别、代码及名称 E-1 中职校新教师入职培训

二、培训目标

1.深入学习领会我国职业教育现行政策,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实务,掌握教学基本规范,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了解职教科研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和水平;

3.熟悉相关企业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用人需求和规范等; 4.增强新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晰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

三、培训对象及时间

培训对象:江苏省中职学校近年来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培训时间:每期培训天数10天;每期学时数76学时; 第一期培训日期:20XX年7月20日~7月29日; 第二期培训日期:20XX年7月31日~8月9日; 第三期培训日期:20XX年8月11日~8月20日。

四、培训内容

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采取模块化培训方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围绕各培训模块主题,采取学员实践、展示与专家点评、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和“以需定培”。具体培训模块与主要任务包括: 1.职教政策模块(1.5天)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0.5天)(2)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及人才培养解读;(0.5天)(3)中德职业教育与双元制本土化。(0.5天)2.课程教学模块(3.5天)(1)课程改革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实务;(1天)(2)教学设计规范及操作;(0.5天)(3)教学示范课观摩、研讨;(0.5天)(4)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方法;(0.5天)(5)校企合作课程开发;(0.5天)(6)校企合作单位调研参观。(0.5天)3.职教科研模块(1天)

(1)课题研究及教科研论文写作;(0.5天)(2)课题研究观摩、研讨。(0.5天)4.德育工作模块(1天)

(1)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0.5天)(2)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0.5天)5.成长规划模块(1.5天)

(1)中职教师成长路径指导;(0.5天)(2)中职名师话成长;(0.5天)

(3)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展示与交流。(0.5天)6.团队训练模块(1天)

(1)启动会:建立学习团队,共识学习规则和学习目标(0.5天)(2)凯旋坊:团队汇报、培训总结、考核(0.5天)

五、培训专家组成

序号 姓名 职称/职务 工作单 培训所承担任务 徐国庆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现状及趋势 马成荣 研究员/校长 南通职业大学 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及 人才培养解读 周新源 副研究员/校长/江苏省中职课程开发研究中心组组长 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中德职业教育与 双元制本土化 陈向阳 博士/副教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程改革与开发基本理论和实务 5 岳煜群 高级讲师/教研组长 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设计、教学示范课 6 张义兵 博士/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方法 7 张振中 总经理/校长 舍弗勒集团大中华区培训中心、舍弗勒大中华地区培训学校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张宏杰 AHK-上海机电专业能力建设小组组长、德国机电资格考试委员会主席/副教授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陈智强 研究员/副院长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10 方建华 教授/博士/《江苏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题研究及教科研论文写作 徐金河 副教授/科研处处长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研究观摩、研讨 王文 高级讲师/科研处处长 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 与教育策略 13 苏志英 高级讲师/教务主任 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14 方向群 高级讲师/教研组长 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15 夏英 博士/助理研究员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职教师成长路径指导 李建红 高级讲师/科研处处长/国示范项目办主任 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名师话成长 17 濮海慧 副教授/科研处处长 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示范课、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展示与交流 18 王隽 研究员/人事处处长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展示与交流 19 高飞 团队 团队训练讲师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团队训练

六、培训管理与考核

考核采用量化考核的形式,对参加培训并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所在学校承认其接受继续教育的经历,记入相关档案,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参考依据之一。基地评选培训成绩优异的学员为“优秀学员”并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优秀学员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培训总人数的10%。

1.研修培训参与情况(40%)

(1)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30%);

(2)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10%)。2.完成培训作业情况(60%)(1)教案设计(12%);

(2)主题班会设计方案(12%);(3)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12%)(4)团队合作作品展示(12%)(5)学习体会与感悟(12%)

七、保障措施

1.建立培训项目领导组织

(1)建立由省教育厅师资处、省中职师培中心以及承训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2)领导小组下设中职新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组,组员由承训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新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日常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2.精心设计课程、聘请授课和指导教师

(1)根据新教师培训目标和特点,项目工作组将精心设计每个培训模块中各具体培训任务(培训课程)的实施方案,确保培训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根据培训课程实施需要,遴选和聘请相关专家和骨干教师担任授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一线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3.加强培训期间日常管理工作

(1)由承训单位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培训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学组织管理、生活服务等工作,同时设立专职班主任,全程负责学员的教学活动组织及生活安排。

(2)在培训中期召开培训工作座谈会,征求学员对教学及管理的意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计划安排,使培训工作有效进行。

(3)提供专门的食宿和研修场所(培训公寓、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机房等),保证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4)建立新教师培训班QQ群,方便学员讨论;同时建设全省中职新教师培训专题网站,及时发布培训信息和学员培训成果。4.确保培训经费专款专用

八、培训地点及联系方式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科教新城健雄路1号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篇三:中职教师培训方案(1655字)为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加快中职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要,加快中职教师队伍的培训,改革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课题。因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烹饪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坚持按需施教培训原则,突出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学研用相结合的培训理念,推行教研、培训、自修一体化,探索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模式,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高职业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职业教师队伍,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培训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本着“立足课堂,聚焦实践”的宗旨,突出以参训教师为主体,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培养其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努力建设一支理念新、能力强、素质高的中职骨干教师队伍。烹饪学专业中等职业教师的在职培训,是面向21世纪中国烹饪学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培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骨干教师。

重点学习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烹饪技术新工艺等内容。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手段、专业技术与技能、教育科研与实践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国家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训结束后,学员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把握烹饪学专业的建设方向,理解烹饪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结合培养方案指定专业教学计划;通过学习观摩,掌握主要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方法;掌握主要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思路和操作要求,能承担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任务;了解烹饪学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能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工作,形成新的职教模式,并在全国的职业教育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培训对象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烹饪专业骨干教师

四、培训方式

烹饪学专业中职教师培训将引进先进理念和成熟模式,根据骨干教师培训目标,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通过与广大中职教师的研讨和实训等形式,创造一个能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特点,并与我省职业教育现状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对烹饪学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核心课与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和研讨,以项目设置培训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互动研讨、观摩教学、实验实训操作、现场参观等方式完成培训项目。

五、培训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综合讲座(64学时)培训内容 授课方式 教师 学时 教室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及其自我维护 讲授与讨论 4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干预 4 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4 中职教育现代技术应用 4 学科发展前沿讲座 8 烹饪学概论 8 现代厨房管理 8 食品营养与卫生 8 餐饮服务与管理 8 中外饮食民俗 8 合计 64学时

(二)专业技能训练(56学时)序号 内容 授课方式 教师 学时 教室 1 中餐热菜制作 实训 4 专业实训室 2 食品雕刻 实训 4 专业实验室 3 艺术拼盘与凉菜制作 实训 4 专业实训室 4 烹饪基本功训练 实训 4 专业实验室 5 宴席制作 实训 4 专业实训室 6 名菜制作工艺 实训 4 专业实验室 7 中式面点基本功 实训 4 8 中式面点制作 实训 4 专业实训室 9 西式面点基本功 实训 4 10 西式面点制作 实训 4 专业实验室 11 综合技能训练 实训 4 专业实训室 12 实践研修 实践 12 企业考察学习合计 56学时

六、培训考核

1、学员培训结束后考核方式为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级;

6.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六

针对公司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面窄、员工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薄弱的情况,同时结合公司经营规划,根据公司领导在公司半总结会议上提出的“加强员工职业化素养与专业化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切实加强员工职业化素养与专业化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与公司的竞争力,为企业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素质卓越的员工队伍,现制定员工职业化素养与专业化技能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保证

为了确保本方案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成立员工职业化素养与专业化技能实施领导小组,人员及分工情况如下:

组长:雷总

副组长:罗总 龙总 谢总 卜总 毛总

成员:文希科 宦大尉 张静 胡军 林灏 杨国华 陈海霞 卞涛 组长、副组长全面监督本方案的整体执行情况,并根据执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各组员分别制定本部门员工职业化与专业化素质提升计划,并组织落实,定期向组长、副组长反馈执行情况。

二、总体目标

(一)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二)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推进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提升一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三、具体实施方法与步骤

(一)职业化素养提升

1、具体内容:时间管理,目标管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形象等方面

2、提升方式:购买课件培训(光碟与书籍等)、PPT培训、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得体会等

3、成果考核:

4、计划安排:

(二)专业化技能提升

1、具体内容:岗位操作技能

2、提升方式:专题培训、购买课件培训(光碟与书籍等)、技能比武等

7.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七

一、专业认证的内涵

据《现代汉语辞典》, “认证”是对当事人提出的文件审查属实后给予证明。[1]专业认证 (specialized/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与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 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 为其人才进人专门职业界工作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2]

就其性质而言, 专业认证是一种自发、自愿行为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在市场条件下, 为获得专业教育实力的证明, 学校或专业自愿参加非政府性质的协会并涌过协会自觉进行自我规范活动, 以自愿者组织的身份来取得专业认证的权威性地位。

就其目的而言, 专业认证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证明。专业认证是一种由行业或职业团体对学校专业的一种评价, 专业认证给与符合专业认证标准、条件的专业以资格证明, 具备这种资质将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信心保证, 是保证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符合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要求的有效途径。另外, 专业认证与注册师制度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 专业认证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未来职业注册师的要求, 是专业技术人员申请职业注册考试的基础和前提。

就其实施主体而言, 主要包括对口专业 (或职业) 团体或由其授权的专业认证机构。这些团体或机构通常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独立第三方的专业组织, 具有很强的行业自律性质, 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即定教育质量标准的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进行认可, 并协助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

就对象的范围而言, 专业认证侧重于职业性较强的专业。对专业认证的定义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专业认证并非指高等教育中的所有专业。专业认证的范围是对与公众健康、安全、人民生命财产等问题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一种认证或评价, 例如医药、卫生、工程、法律、师范等, 而不在传统的学科 (如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 中进行。这类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实的质量保证, 即必须有一个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认可的专业学位。正是对专业领域、专业标准或专业培训的不断重视, 使专业认证悄然兴起并标准化。

二、高校实施专业认证的动力来源

正如洪成文所说:“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从来不是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如果只是质量认证机构的一厢情愿, 具备了外部驱动力, 认证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因为任何行为的实施不能缺少内部驱力。”[3]高校实施专业认证的内在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机制下高校内在的生存、发展需要推动着学校积极实施专业认证。

首先,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以点带面、全面开花这一发展趋势推动各高校积极实施专业认证。1992年开始, 我国建设部就在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土建类学科领域开始了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探索。2006年初, 我国工程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成立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并选择了8所高等学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2007年初,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提出了要开展医学教育认证的试点工作。截至2008年底, 我国专业认证已扩展到在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及环境保护等关系密切的十个专业领域进行试点, 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英语等。以上的试点工作将不断地调整、完善专业认证的相关体系, 最终极有可能通过以点带面, 实行专业认证制度的全面开花, 我国这一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将推动各高校积极实施专业认证。

其次, 市场机制下高校内在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进一步推动着各高校主动实施专业认证。当前,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然是需求大于供给, 高校绝大部分属于公立性质, 但是市场机制对高校发展的调节作用将发挥得越来越充分, 要求高校有更高的自律能力和自律动机。而通过参与专业认证, 各高校可以更公平、合理地参与市场交换和竞争, 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 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反过来, 在市场条件下, 高校作为独立法人直接面向社会, 高校的资源和生源来自社会各界和公众对学校的信心, 而专业认证的目的就是为学校提供专业教育资质的认可证明, 从而帮助各高校在参与竞争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获得在招生、就业、经费拨款、校友捐赠等方面的优势。据专家预计, 到2008年我国的高中毕业生人数达到峰值, 随后高校生源竞争将逐渐成为学校一项突出问题。[4]因此, 实施专业认证是由高校内在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所推动, 是各高校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贯彻自律精神的契机。

(二) 相关院系与本行业发展趋势的接轨及专业内在的建设和教学改革需求也推动着高校主动实施专业认证。

一方面, 相关行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实行推动着各高校相关院系积极实施专业认证。在2001年底, 国务院学位办在首次组织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会议上表达了将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衔接方面的要求, 并提出了通过国家资格证书考试等环节实现衔接的建议与设想。教育部发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其中第22条明确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规范和改进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 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执业准人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由此可见, 为了确保未来的专业人员在进入职业领域之前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与职业训练, 想要申请专业注册师资格的人员必须首先在经过专业认证的院校学习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 而高校理应跟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 专业内部建设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推动着相关院系积极实施专业认证。专业认证既是过程, 又是结论。作为结论, 它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 引导并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作为过程, 它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并促使专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因为, 在实施专业认证的过程中, 各高校既可以通过自评, 又可以通过专家、企业人士的考察, 对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支撑条件、经费投入等进行全面的梳理, 发现不少平时“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5]的问题, 从而作出针对性的改进, 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学校专业办学的内在完善、改进机制, 保证本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三) 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更多资源的占有也促使高校积极实施专业认证。

其一, 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促使高校实施专业认证。教育部公布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过标准和针对计算机技术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补充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两个指标就是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专业认证将考察学校能否为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 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包括所在院系教师队伍能否形成合理的梯队, 是否注重培养青年教师, 是否已经制定了专业教师队伍进修、科研和发展的规划。同时, 专业认证也将重点考察支持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教学设施是否齐全, 计算机、图书资料与网络条件能否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习所需等支持条件的情况。因而, 实施专业认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满足教师更多资源的占有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二,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构成了高校实施专业认证的内部动力。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全面, 这一外部需求也日益转化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但是, 新近一份调查显示, 60.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 工科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工程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 主要特征是侧重于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课, 而学生工程训练实践太少, 没有解决好面向工程实际问题。[6]由此可以窥见, 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满足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专业认证将以学生为中心, 重点考查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考查学生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层面考查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并且以更大多数的学生状况而不是少数优秀的人才作为考查整体, 真正从以教育投入为核心转向以教育产出为核心, 从而促进相关专业和教学的整改,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高校实施专业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国各高校先后对全校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 国家教育部也结合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对各高校的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了实地考察, 对新办专业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价。这些先期的评估工作为专业认证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路子和有益经验。但是, 专业认证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 毕竟是一项新课题。各高校在明确已有动力来源的基础上, 更重要为实施专业认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相关院系和广大教师共同作出努力。

(一) 学校的各级领导要对专业认证引起重视, 调动

相关院系带头人与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形成其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各级领导, 特别是学校“一把手”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真正把专业认证工作当作“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这是专业认证实施成功的领导保证。如果高校只有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抓专业认证, 或者把专业认证看成是“教学口”、“某院系”的工作, 专业认证实施的力度将不够, 视阈将受限, 效果也不会好。“质量工程”实施的主体是高校教师, 其成果推广和应用的主体也是高校教师。因此, 高校实施“质量工程”要更加重视对广大教师的宣传教育,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质量工程”真正成为每位教师“我参与、我奉献、我践行”的自觉行动。否则, 他们仍然会在教学的实践中墨守成规、消极地对待学校倡导的教学改革, 甚至阻碍“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的辐射和推广。此外, 学校领导还要注重形成相关院系带头人与团队成员互相影响的团队合作精神。专业认证是相关院系带头人与团队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关系。项目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成员, 是团队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改革、组织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挥者。如果没有优秀的项目带头人, 整个团队就会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反过来, 只有带头人, 没有团队各成员的合作, 专业认证的实施将无主体, 难以继续。

(二) 相关院系要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合

理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通过自评为实施专业认证做好准备。

相关院系首先要改变一贯等待行政命令的被动发展模式, 积极了解专业认证的相关程序和要求, 明确专业认证不仅是提高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措施, 而且是促院系质量改进的主要方法。它加强了社会、学校和实业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最终实现了为社会、本土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正如杨永斌先生所言, “认证”就是“认真”;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充满快乐、智慧且轻松的认真培育过程”;它不仅培育了学生, 而且培育了培养人才的院系。[7]同时, 各院系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来的办法, 通过对周边地区各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解, 组织教师及相关人员对专业认证试点或者是已经通过认证的学校的调研;邀请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管理人士、技术专家进行研讨, 从多方面了解当今科研机构、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形成既符合认证要求又满足学院确定的培养高等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 相关院系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评, 不断加强专业的整改, 为实施专业认证做准备。

(三) 广大教师也要以实施专业认证为契机, 通过主动参与专业的自评和整改, 实现自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双赢。

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专业认证, 不能把认证组织定位为一个单纯的监督机构和职能机构, 而应当定位为一个服务机构, 把为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认证机构的一个基本功能, 以加强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和实业界之间的密切联系, 保证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并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跨国流动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 广大教师要认识到实施专业认证将成为促进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契机。因为,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 培训和改造师资队伍自然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比如, 认证指标中要求“有一定数量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或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教师”, 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现在我国现有的大部分教师是本科毕业后读研, 取得相应学位后走上教育岗位的, 缺乏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高校应增大和支持这些教师到企业兼职, 增加必需的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 从而逐步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总之, 教师要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 包括上好课, 指导好毕业论文, 主动、按时、保质地完成认证的一切工作, 等等, 并深入认识教学科研工作与专业认证的关系, 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双赢, 为实施专业认证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样室.现代汉语辞典 (修订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2]夏天阳.各国高等教育评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3]洪成文.质量认证:中国高等教育的选择——以欧美高教质量认证实践为参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

[4]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概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 (5) .

[5]李茂国, 张志英, 张彦通.积极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 引导工程教育协调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究, 2005, (5) .

[6]郑秀英, 姜广峰.付志峰开展专业认证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2) .

8.一本适于培训的专业图书 篇八

在这10年中,中国服装的品牌之路走得艰难且蹒跚,一方面是相关人才的匮乏,更主要的是观念上的误区。目前,业界一提起服装品牌,就以法国、意大利等大师级的品牌为例,似乎只有这些品牌才能称为品牌。却忽略了国情和环境,忽略了服装赖以生存的土壤。美国也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然而在其国土内有多少世界顶级的服装品牌?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美国品牌,如“Levi’s”、“GAP”等在其本工不过是价位很普通的大众品牌。因此,我国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类大众品牌。

而缺乏如何运营大众品牌的知识和经验,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在这方面的书籍和案例,可以作为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的工具。中国纺织出版社适时地翻译出版了美国伊莱恩·斯通编著的《服装产业与运营》一书,为国内服装企业和院校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有关服装品牌运作的专业知识。

该书从服装业构成和环境、服装材料、服装产品、服装相关产品、服装市场以及服装相关领域等六个层面,广泛且深入地阐述了研发和销售作为大众生活中的一大产品——服装的知识和资讯。如在“服装材料”层面中不仅介绍了各种面枓的特性和应用,还对材料的发展趋势、行业的组织机构及运作进行了讲述;在“服装产品”层面,依据男装、女装和童装的特点,结合案例,有针对性地讲解了各自的发展、组织机构及运作、发展趋势以及市场营销,并详细介绍了服装产品的开发和过程。考虑到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因素会影响到服装产品开发和销售,书中还辟出了专门的章节讲述内衣、服饰品、化妆品及香水、家具时尚等的发展与趋势,供服装产品开发时的参考;并对传媒和店面设计等辅助性行业进行了阐述。同时,书中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有关全球服装市场的发展和趋势、全球化采购和销售的法规、服装零售的历史和发展、服装零售业的策略及其政策走向等内容。

9.专业认证培训实施方案 篇九

关于印发《金华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精神,结合金华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实际,制定金华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意见。现将《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金华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意见

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精神,结合金华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实际,制定金华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意见。

一、培训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1.总体要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2.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包括公共知识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等)、学科专业类(学科本体性知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条件性知识、学习与学生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实践活动类(课程教学、班级管理)和修身养性类等。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除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外,还应包括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培训内容可有不同的课程模块重点,每年可确定一定的必修内容。

3.培训工作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脱产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

二、培训对象与基本要求

1.培训对象: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包括民办学校)的在职专任教师和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培训,参照本规定执行。参加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教师培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应尽的责任。

2.基本要求:实行五年为周期的学时管理制度。每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其中校本培训时间的计算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教师周期内培训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还可以跨,但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一般不小于48学时,其中校本培训24学时。周期内至少参加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培训。

教龄在一年以内的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参加不少于18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培训不少于60学时。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接受规定培训的时数,不列入教师周期内专业发展培训时数。新任校长到岗一年内须参加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90学时。新任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时数,不列入校长周期内在职提高培训时数。

教师和校长参加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指定的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可累计计算。

三、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

1.实行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制。认定条件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和公布。培训机构认定工作,根据教育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开展,并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培训机构资格的认定由所在县(市)教育局负责,市级及市区培训机构资格的认定由金华市教育局负责。金华教育学院和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应当成为实施专业发展集中培训的主体单位。

2.建立培训项目审批制度

每年二月份、八月份,培训机构按照浙江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指南的要求,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编制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项目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和师资安排、内容和方法、时间和地点、经费预算等。培训对象为所在县(市)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须报所在县(市)教育局备案。培训对象为市区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须报金华市教育局备案。跨县(市、区)培训的,报金华市教育局备案;跨设区市培训的,报省教育厅备案。备案后,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后实施。每年三月份、九月份向培训对象公布培训项目。

3.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项目和课程的开发

培训机构要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和新要求,了解中小学教育及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提供教师渴望的项目和课程,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建立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讲师团,为全市各地开展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加强市、县(市)教师培训机构间的统筹与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培训项目和课程。

四、培训的管理与考核 1.实行教师培训网络平台管理

全省建立“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平台”(简称“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为每所学校、每位教师设立单位和个人专用培训账号。教师的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获取参训信息、培训档案记录以及学校对本校教师参训情况的审核意见等均依托“管理平台”完成。

省“管理平台”每年两次发布可供全省中小学教师(校长)自主选择的培训项目信息。每位教师可适时登陆浏览和筛选。教师个人应注意结合本人所处学段、学科、岗位、发展阶段及学时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选择。

选课分“初次选课”和“二次选课”两阶段。初次选课结束时,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将根据培训的具体对象范围以及学校工作总体安排,对教师选课申请给出“审核通过”或“审核不通过”的意见。

教师选课申请获通过后,应按相关培训机构所发出的“通知书”要求,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参加培训,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相应的结业证书和培训学时。

校本培训由老师任职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学历进修和部分指定项目培训的基础信息资料,依权限经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录入“管理平台”。

2.学时确认

教师的学时确认由市、县(市)教育局负责,具体由金华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办。

教师培训机构学时确认程序:参加辖区内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按每半天3学时计。培训结束,由教师培训机构按参加的实际天数给予核记;参加辖区外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凭相应培训证明材料向学时确认机构申请确认学时。

校本培训学时确认程序:每年的9月,各校向学时确认机构上报本学年的校本培训计划。第二年8月底之前,各校上交实施校本培训的具体材料,包括培训时间、地点、主讲教师、讲座内容、教师参加培训的点名册等,然后由学时确认机构审核,确定校本培训学时。

每年9月上旬,学时确认机构将当年确认的学时册报所在地的教育局职能部门审核。教育局职能部门对当年确认的学时册审核后,于9月中旬通过当地教育网进行网上公示。

3.制定五年规划和发展计划

学校应从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出发,制定教师培训5年规划和培训计划,并根据教学安排需要,以及培训经费情况、教师培训申请,统筹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教师应根据学校培训要求,制订个人专业发展5年规划和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4.培训选择

教师应根据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项目、内容、形式和时间,结合自己的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培训项目,选择时应坚持以选择本地区培训项目为主的原则。

五、经费保障

1.教师培训经费,按办学体制和责任,由所在市、县(市、区)政府为主负责筹集。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委„2010‟96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04‟47号)的要求,各地财政要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绩效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校要按照不少于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教师培训经费。教育局要主动向政府汇报,与财政局沟通,足额筹措教师培训经费。

2.市、县(市、区)应统筹使用本级财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除留不高于30%比例经费用于本级指定培训项目外,其余部分原则上按人均以学校为单位下拨经费,适当兼顾培训类别、人数,确定单位培训课时报销经费标准。

教师在县域内自主选择参加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规定学时的培训,原则上培训费用应由本级财政和学校全额保障。

3.教师经学校批准参加专业发展培训,凭培训结业证书和实际培训课时数,在培训课时报销经费标准内报销培训经费。超出标准限额部分,由教师个人承担。

教师培训资金须专项用于教师培训,任何部门、单位、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资金应每年公布一次,自觉接受教师监督。

六、组织管理与考核

1.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筹划,分级管理。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区域内中小学校教师培训,制订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培训经费,建立培训质量监控机制。成立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市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工作。

2.中小学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建立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要扎实有效地抓好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要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计划,每年应有不少于20%的教师参加90学时的集中培训。要加强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培训的指导组织和检查考核,适时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评估,提出个性化的改进意见。

3.建立教师培训项目考核制度。金华市教育局负责对市级和区级培训项目的考核,各县(市)教育局负责对所在县(市)培训项目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培训项目设置是否合理,培训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培训宣传是否真实可靠,培训承诺是否真正落实,培训目标是否如期实现、培训效果是否符合参训者的要求等,对培训存在严重问题的机构及项目,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并实行再检查。若再检查仍无明显改进的,依程序取消该培训项目或取消该培训机构培训资格。

4.建立教师培训工作分级考核制度。省教育厅将各地按规定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考核指标。市教育局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指标,并争取列入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指标。学校要将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训情况列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聘任、晋级、评优、奖励的必要条件。

5.建立教师培训统计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统计工作由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要落实专人及时登记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档案长久保存。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检查,并按要求做好区域内学校教师培训的综合统计和分析。

6.加强教师培训条件建设。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其建设、培训和日常公用经费的支出。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县级教研、科研、电教等现有相关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将教师培训机构建成“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学习与资源服务中心。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和培训课程资源建设。

七、补充事项

1.县(市)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办法。教师参加本专业高一个层次的学历进修,在读期间可抵当年的脱产培训48学时。

上一篇:秋天的树叶五年级优秀作文750字下一篇:职业卫生培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