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2024-10-22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精选16篇)

1.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一

备课时间:月11日

课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

2.指导学生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剪下书中附页的花,4只小狗图片,5只小猴图片,3只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回忆家中一些喜庆日子,如自己过生日一般都来哪些客人,说说过生日时的场景,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讲述:今天是森林王国中大象的生日,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祝贺大象生日快乐,它们还拿着生日礼物--鲜花,(贴教学挂图)我们来看一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给大象哪几种花?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大象家的客人排得很乱,不容易看出来有多少,用什么办法能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几个呢?

2.分类整理。

先分组活动,再组织全班交流。

(1)先把客人分成小狗、小猴、小猪三类。

(2)分别给小狗、小猴、小猪排队,排队的方法是在主题图上找一个什么动物,就贴一个这种动物的头像。直到把主题图中的动物都找完。

(3)根据排好的头像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把数目填在括号里。

3.分析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1)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呢,课本已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上。

(2)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窭铩*

(3)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1)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

(2)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3.想一想,说一说。

(1)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www.xkb1.com

(2)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板书设计:

小狗小猴小猪

只()只()只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年11月11日

课题:数数读数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2.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课前准备:

课件、小棒、小组学习材料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吗?

二、动手探索、体验过程:

(一)认识“10个一是一个十”

1、猜数――数一数。

(1)师: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10根)

(2)学生自由猜测。

(3)小朋友猜了这么多,要知道谁猜的对,该怎么办?(数一数)

(4)集体数出一共有10根,师将10根小棒一起抓在右手。

(5)接着猜,左手在抓一些小棒,让学生猜数。

(6)为什么你们猜的数都比10大呢?

(7)猜两次。

2、认识“一个十”――捆一捆

(1)师抓一把小棒,让学生一根一根数出有多少根。

(2)让学生也抓住一些小棒,数数有多少根?

(3)汇报你的数出的根数,怎样让老师很快看出是多少根呢?

(4)学生讨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

(5)你们觉得哪种摆法最好,一看就知道有十几根小棒?

(6)师生进行摆法的优化

(7)下面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

(8)1根小棒表示几个一?2根小棒表示几个一?那么10根小棒可以看作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

现在请大家把10根小棒捆起来,这捆小棒是多少根,也就是几个十?(板书:1个十)

(9)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通常都把10根小棒捆成1捆来表示1个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0个一就是1个十。

(10)交流:你摆了几捆小棒和几根?表示多少?

(11)预设:学生有各种摆法,选择性地从小到大,让学生交流。

(二)继续认识11-20各数

1、(出示前三幅小棒图:11、13、18)你是怎样很快数出来的?

2、让学生很快数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活动:

(1)组长报数,组员摆小棒。

(2)组长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4、老师报数,集体摆小棒。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摆的?

(1)师报19,让学生摆,并说出是怎样摆的?

(2)师报20,让学生摆,并说出是怎样摆的?

(3)怎样摆能很快看出是20根?讨论交流或汇报。

5、师生共同将10根小棒再次捆起来,就有了2捆,说明: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

请学生填书。

(四)11-20各数排序

1、师:小朋友学得真不错,数宝宝们也来凑热闹了!

2、出示没有按规律排列的数,让学生给他们排序。

3、小组合作,将数排列好,展示,说说是怎样排的?

4、揭题:以前我们学习了0-10,今天又认识了11-20各数,我们的数字队伍是越来越庞大了。对于这些数,大家会读吗?会数吗?(揭示课题:数数、读数)

三、实践运用、强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

(1)、课件出示

(2)、这些数在我们的尺上也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呢。你想怎样来读?

(3)、先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再交流:你是怎样读的?

(4)、预设:从小到大读,从大到小读,一个一个的读,二个二个的读,五个五个的读……

(5)你发现了什么?

2、数数练习:

(1)小组活动,抽出要求,数数。

(2)评价:活动中谁的表现最棒?

3、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草莓图:这里有一些草莓,看后你能估计这些草莓有多少个吗?

数一数,看看你估计得怎么样。

(2)出示雨伞图:估一估,数一数,并交流。

4、猜数练习

让学生根据标尺猜数,并说出理由。

5、猜数游戏:

(1)奥运福娃身后藏着个数,你能猜到吗?

课件播放语音:14前面一个数是几?

18和20中间的一个数是几?

17的邻居是谁?

2个十是多少?

比15多1是几?

(2)让学生猜一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生活中的数:

1、师:小朋友们学的真不错,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注意,故事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哦。

2、师说故事,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读出数。

五、总结全课:

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啊?开心吗?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课题:11~20的写数和数的组成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

课前准备:

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 一捆加三根 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xkb1.com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历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我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12 11 15 17 16 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 十八写成81 二十写成2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课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重点难点:

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8+110+12+64+107-3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74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课题:练习十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的数数、读数、写数,进一步熟悉数的组成。

2. 通过练习,快速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宣布本节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11~20数的认识”综合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圈出10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只,写完后说说13和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学生先独立填表,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体验11~20之间数的顺序。

3.出示题目后,教师介绍游戏规则:一个人心里先想好一个数,然后让其他四个小朋友猜,根据其他小朋友猜的情况,这个人进行说明。

4.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学生练习之前要引导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及运算的顺序。

5.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队进行比赛,各队各是多少分?哪一队领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自己说一说自己分别是怎么算的,怎么想的,逆向思维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全课总结

师:你觉得11~20各数的认识掌握的怎样,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用10、11、6和16中的三个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课题:期末复习(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能熟悉地数出20以内各数,能正确、熟练地读写20以内各数。

2.进一步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几”和“第几”的区别,熟练地认识钟面上整时数和大约几时数。

3.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几”和“第几”的区别,熟练地认识钟面上整时数和大约几时数。

课前准备:

钟面,5个△,8个○,1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这学期中,我们学过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认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看图写数

(1)学生独立数一数,写一写。

(2)集体交流

2.数数,数的顺序

(1)学生从1数到20,再从20数到1.

(2)想一想除了1~20这些数以外,还学过什么数?(0)

什么时候用“0”来表示?

(3)请小朋友看书上第100页期末复习的第2题,按照数的顺序,在两条直线上的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数,集体订正。

提问:在直线上的数,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怎样?反过来,直线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怎样?

在0~20这些数中,比10大的数有哪些?比10小的数有哪些?

12和17两个数,()接近10,()接近20.

三、复习数的组成

1.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

(1)出示表格,填表格

6 5

2

9 8 4

(2)按顺序说出7、8、10的组成。

(3)师生对口令,如:3和几组成10?3和7组成10;7分成4和几?7分成4和3.

2.11~20各数的组成。

(1)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2)请小朋友在课桌上摆16根小棒,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很清楚地看出16,再在课桌上摆出来。

你是怎样摆的?16里面有多少个十和多少个一?

(3)独立完成期末复习3,集体校对。

四、复习认钟面

1.出示钟面,说说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钟面上有多少数?

2.老师在钟面上分别拨出1时、4时、6时、9时、11时、12时,让学生读出是几时。

3.老师在钟面上分别拔出刚过7时,快过7时,让学生说出是大约几时,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完成期末复习第4课。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所表示的是几时,他们在干什么?

五、复习认物体,认位置,分一分,几和第几,统计

1.出示第5题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立体图形?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完成书中的统计表,集体校对。

2.刚才我们把这些立体图形按形状分成四类,想一想,它还可以怎样分?分为几类?哪几类?

(按颜色分为3类:绿色、蓝色、黄色)

(按楼层分)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课题:期末复习(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联想、推理能力。

2.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联系。

课前准备:

0~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一下计算,首先我们来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板书: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复习)

二、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3+2、4+6、7-3、10-8

让学生口答每道题的得数,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小结: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可以用数的分和合想得数,3和2合成5,3加2就等于5;4和6合成10,4加6就等于10,7可以分成3和4,7减3就等于4;10可以分成8和2,10减8就等于2.

2.出示5+4=□,学生口算结果,老师提问:根据5+4=9,你还能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5、4、9三个数可以写几道加法和几道减法算式?算4+5可以想哪个算式?算9-4可以想哪个算式算?算9-5呢?

三、期末复习6~9

1.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1)出示0~10的数字卡片(2、3、4、5的卡片个两张)

(2)分小组活动,你能用3张卡片说出4道算式吗?(各小组找一找,说一说)

(3)刚才我们找出一些算式,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算式整理一下,你们会吗?(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4)汇报交流结果,要求各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算式。

(5)老师小结:

我们用3个数字写出四道算式,这四道算式之间是有联系的,可以根据其中一道写出另外三道算式。

2.期末复习7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16道口算,老师计时,要求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对做的又对又快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3.期末复习8

(1)老师引导学生说说题意。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可以用数的分和合想得数,可以用3个数字写出四道算式,这四道算式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根据其中一道算式写出另外三道。还复习了用10以内的加减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课题:期末复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

(板书课题:20以内数的加法)

二、复习

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9+59+85+8

让学生口答每道题的得数,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算的?你可以选用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

2.小结

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方法很多,口算时同学们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加法时用“凑十法”比较方便。

三、期末复习第10~14题

1.完成期末复习10

(1)理解每一行表示的含义。

(2)学生根据表格填一填

2.完成期末复习11

(1)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让学生分小组活动,用2、3、4、5、6、7、8、9分别加0、1、2、3、4、5、6、7、8、9、10.

(2)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有顺序地汇报算式。

3.期末复习12

12题口算,老师计时,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期末复习13

在○里填“>”、“<”或“=”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期末复习14

(1)看图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时可以采用小朋友所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1日

课题:期末复习(4)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周兆发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师生各备长方形纸1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期末复习第15~18题

1.期末复习15

(1)老师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能用这样一张纸,卷出一个圆柱形纸筒吗?可以怎样卷?

(2)学生实践:自己卷卷,老师巡视,个别辅导,了解学生卷的不同方法。

(3)汇报你是怎么卷的?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横卷或竖卷)

(4)请每位学生用两种方法卷出一个圆柱形纸筒。

2.期末复习16

(1)观察图,说说图意。

(2)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3)解答、交流想法。

3.期末复习17

(1)观察图,说说图意

(2)大约一共要挖多少个树坑?

(在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答案旁画“√”

(3)学生填书,订正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已经挖了7个,不够,还差很多,8、10和16,16离7最远。)

(从图中数出大约有十几棵树苗,所以选16)

4.期末复习18

(1)说说题意,幼儿园小班有15人,每人发一个面包,买哪两盒比较合适?

(2)同桌同学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选?说说理由。

(买第一、三盒或第二、三盒)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2.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二

1. 多媒体展示, 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 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信息, 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 使得各种媒体互补, 传递出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 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不但信息量大, 而且图文声并茂, 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 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例如, 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 我简单地操作键盘, 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 接着跳出“1”“2”“3”“4”“5”“6”“7”“8”“9”, 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 看不起“0”, “1”出来打抱不平, 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 就比你大。”我问:“小朋友, 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 1和0站在了一起, 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自然地引入新课:“10的认识。”

2. 精心设计作业。

2.1 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学生写不好数学作业, 就会遭到教师、家长的批评, 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书面作业, 非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太会写, 却很愿意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年级学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 他们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基于这一认识, 我让学生回家“说一说”, 即把你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2 让学生“玩一玩”。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传统观念常把学与玩分开, 认为学就是学, 玩就是玩。学好了, 才能玩;学不好, 就不能玩。长此以往, 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 而不是一种乐趣, 做家庭作业只是在完成任务, 根本不投入情感, 更谈不上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学习的乐趣, 我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例如, 在教学《比多少》后,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4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 然后分别放入1、2、3、4块方糖, 猜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 发现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 “比高矮”的作业:回家和家长排排队, 看看谁最高谁最矮 (巩固比高矮的方法, 创造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 。“10以内的加法”作业: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 (复习10以内的加法,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提高口算速度) 。“前后、左右”作业:请家长坐好, 说说家长及自己前后、左右各有些什么。

3. 进行教学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 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3.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会数学地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角度去展开。

3.2 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 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已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知识, 否则常常会进入误区, 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开发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使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3 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3.浅析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正式步入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小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建立学习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均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虽然有限,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小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显示,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但却天性好玩,对做游戏、听故事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在参与这些活动时能保持相对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1.游戏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从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前期进入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龄期的这一变化,教师利用游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可以借用小学生都较为熟知的“找朋友”游戏来教学。首先让参加游戏的小学生头戴数字卡,随后学生一边唱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一边相互找朋友,当教师发出“分”或者“合”其中任意一种口令(或某一数字)后,学生需按照口令要求找到与自己头饰上的数能合成或者分成教师口令中的数的另一人,组合正确就是一对好朋友。

2.儿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维尚未发育,记忆知识与其喜好、兴趣有较大联系。如果教师能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记忆,则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认识1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编成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会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3.故事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因此借用故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用白雪公主的故事来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几种情境:首先是白雪公主被巫婆带走了,要想救出白雪公主,需数出巫婆魔盒里装有几种图形以及每种图形的个数;其次是白雪公主虽被救出,但巫婆在其回家的路上设计了陷阱,需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才能安全回家;最后白雪公主安全到家了,很多动物前来祝贺,需数出动物的种类以及数量。

二、知识生活化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是抽象的,是枯燥乏味的,是难以理解的。殊不知数学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时,尽可能地将其生活化,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的感知,还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固有的认知,让其体验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如在教“认识时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7点钟起床,洗漱吃早餐共用了20分钟,然后和妈妈一起出门,请问出门时是几点”等类似的问题。

三、借助工具,辅助教学

1.借助实物、教具

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理解掌握。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小学生从家里带上自己喜爱的卡片、学习用具或者玩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不同的图形,描述它们的特征,并对同类物品进行归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罗列出不同图形的事物。

2.借助多媒体

现阶段农村小学还不能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但多媒体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必然方向。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动的动画、声音融为一体,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一点也是利用了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总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尝试并总结经验,以期能使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桂秀,杨勇娬.故事中的数学更有趣——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案例与反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4,35(32).

[2]张钢涛.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6(7).

[3]吴骏,李成咪.一年级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6,58(6).

4.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引入: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两幅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这两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到:

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2代表100元。

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2.

2.补充练习。

四、总结概括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五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6.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六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12&&&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7.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七

一、多向化分析,让数学概念从模糊到清晰

一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意象的建立,就是自己对数学素材中本质属性的内化过程。由于一年级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对概念进行多向化的分析,突出概念的本质,让模糊的概念意象变得清晰。

1.突出原型,形成正确的概念意象

教师在学生接触数学概念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在初期建立正确的概念意象。例如,学生在认识物体时,关于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首先出示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各种形状的纸箱、杯子等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分类,从而根据物体的形状分类,认识不同的物体。从经验出发,利用生动的生活形象形成概念意向。

2.突破原型,形成精炼的概念意象

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最后抽象到精炼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精炼的概念意象。以一年级认识物体为例,当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时,教师适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教具,通过教具的展示,让学生对不同形状物体的概念意向变得更精炼。最后,出示四种物体的立体图,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突破生活中的原型,形成精炼的概念意向。

3.变式的设计,形成深刻的概念意象

对付错误的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面对错误与所学科学之间的矛盾。受生活经验和例子的影响,学生容易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的特性或已有经验当成概念。因此,这样的概念具有特殊性和片面性,例如,学生在学习20 以内加减法时,学生习惯了等号在右边,学生形成这种定势思维后,当把等号换到左边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在教学中,我会用不同的方式,变换等式的书写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等式的形式。

二、多元化表征,让数学概念从朴素到精致

数学概念往往有很多种表征的方式。教师要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表征方式,丰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概念表象变得更精致。

1.结合年龄特点,强化概念意向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形成概念意象时,结合实物表征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有具体而形象的落脚点。

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在让学生理解“加”和“一共”这一概念时,老师先拿出10根小棒,再拿出5根,让学生看老师拿小棒的过程,并用“。”这样完整的句子描述前因后果,由学生动手拿小棒,边学习边用完整的话描述,从而强化“加法”的概念。

2.丰富表征方式,精化概念意象

在数学学习中,概念的意象总是伴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而模糊的概念意象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障碍,所以,要让学生对概念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丰富表征方式,使概念意象精准化。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到各种物体的教具,到课件出示的物体的立体图像,就是从实物表征到模型表征再到图像表征的过程,通过多层次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形成精准的概念意象。

3.注重知识的关联,活化概念意向

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表征,让学生能根据需要在不同表征下灵活转换。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多维度联系,让数学概念从骨感到丰满

形成初步的概念表征只是数学概念学习的第一步,建立起完善的概念体系是学生后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一年级就要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维度、多元化的概念学习,形成概念意象的基底。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慢慢地让数学概念从骨感走到丰满。

如,认识物体是小学生关于“空间与图像”的第一课,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不同物体的特征,可以为后面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打下基础。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学生概念意象不断强化和完善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概念意象建立对概念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在概念意象建立方面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意象,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8.浅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兴趣情境 问题能力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并注意培养兴趣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数学很有用,也很有趣。老师可以将生活中孩子关心、熟悉的现象改编成数学题,加深孩子对数学应用的认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对题目进行故事包装,即把一个很普通的题目,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把它包装起来,让孩子觉得有趣,有意思。如:对于9的分与合,出这样一道题:有9名解放军战士分成两小队执行任务,如果你是队长,你准备怎样分?有多少种分法?这样比单纯说9可以分成1和8,9可以分成2和7等,要有趣得多,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

其次,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孩子做错了题目老师一定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孩子。有这样一道经典题目经常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出现:小明和小刚住同一栋楼,小明家住三楼,他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3分钟,小刚家住五楼,问小刚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几分钟?这道题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容易错,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5分钟”。对于这种错误老师不要立刻表达孩子错了,而要引导孩子分析问题:首先,爬楼梯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典型应用题之一,有些奥数书上也叫“植树问题”,这种题的特点很简单,只要老师提示一句话就可以“住在一楼的人是不需要爬楼的”;其次,这道题的背后又含有“找规律”这个经典数学思想,即3楼3分钟能不能推出4楼4分钟、5楼5分钟,找规律最为重要的是确定初始值,也就是1楼1分钟能不能成立,想到这里就很清楚,显然1楼1分钟是不成立的。如果每一道题目老师都鼓励孩子多思考,从更深层次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并且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就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多让孩子动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把不好操作的转为好操作的,这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老师可和孩子一起做数学游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例题:有两堆石子,如果从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则两堆的石子数相等,由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关于这两堆石子的什么判断?这道题显然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9.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九

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设计复式统计表,在设计的过程中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复式统计表,体会“不同的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获得的信息不一样,作出的决策也就不一样”的思想。

3、通过分析不同饿统计表,感受统计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统计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复式统计表。教学难点: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书吗?

听说过《王戎识李》的故事吗? 生:„„

师:小伙伴们只是看到有红又大的李子,而王戎能够把有红又大的李子和路边的行人联系起来观察分析,真是高明!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就来比一比看一看谁能够像王戎那样能够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

二、探究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1、介绍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同学参加艺术类课程超市的情况。

出示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把这些信息对应地填写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2、观察这四张统计表,你能很快说出参加民乐组的女生有几人?参加美术组的男生有几人?参加这四个小组的男生一共有几人? 为什么后面的回答慢了?

如果可以把四张表格合在一起看的话,那方便多了!

3、观察这四张统计表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设计合并后的统计表: 横行可以分为几栏?(相机出示复式统计表的横栏)

竖栏呢?(相机出示复式统计表的竖栏)

表头的这一格,横着对性别,竖着对组别,中间对数据,所以把这一格一分为三。(课件演示)

完善统计表:添上总计和统计表的表名、日期。

5、学生把简单统计表中的信息填写在新的统计表中。

6、展示学生的统计表: 说一说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数据的意思。(8 17 36)介绍其中的总计与合计对应数据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7、刚才,我们把几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这张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三、观察、分析

1、观察这张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希望同学们不是只看见有红又大的李子,而能够联系起来观察分析。

2、如果让你根据这张复式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小组?

四、练一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据,需要把它整理成复式统计表来观察、分析。出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5届-28届奥运会上获得金银铜牌的信息。

引导学生审题,观察复式统计表的表头。填写统计表。

核对,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猜想一下:在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可能会获得多少枚金牌?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五、感悟复式统计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

本学期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统计,例如统计水电费的支出情况、统计每户电话安装情况、统计家庭作业等第„„老师把它们进行整理和合并,一起来看!

1、出示某某家庭2007年8-10月份水电费的支出情况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出来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两种角度出发对比感知)

2、出示班级部分学生作业情况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看出什么?想到什么?

3、小结:看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离不开统计,如果有继续一些统计,你会统计什么?目的是什么?

4、课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内容进行统计,并做出合理的分析,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六、回顾总结。

10.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十

复式统计表

教材分析:

新教材改版后,第一次安排统计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册“分类与统计”,第二次安排是在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本课《复式统计表》新教材第三次安排统计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经重新编排后,依托学生生活中的各项活动,从收集、记录数据到两个单式统计表引入,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简单明了,而且体现统计的价值和必要。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单式统计表的共同点,提示学生像这样的表可以合成一个表,并让学生经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合成复式统计表的前提是统计的内容一样,只是项目不一样。然后指导学生看表中包含哪几项内容,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注意体现问题的现实性。其中问题“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意在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计算,再进行合计。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并学会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所以本课整理数据环节意在让学生回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在整理后的数据重点用于在复式统计表中进行分析。教学目标:

1、在观察、对比和探究活动中,经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2、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了解班级中男、女生最喜欢的大课间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整理数据

1、整理数据并填表

师:(出示调查结果及统计表)能把我们的结果填入这两个统计表吗? 请同桌2人合作填写数据,看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

2、汇报并检验

汇报数据,数据都同意吗?

3、获取信息

从上面的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找到共同点,引出合并

师:除了能获得这些信息外,谁还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师:上面这一横行一样,说明什么?

提示:统计的内容一样,除了做成两个表,是否可以将它们合为一个表。

2、生成表格

师:想动手创造一个新的表展示给大家看吗?(1)动手探究,小组交流 出示操作要求:(2)汇报并完善表格(3)表头指导

师:仔细观察同学们合并成的这个统计表,它包含了活动和人数,还有性别,那我就将这3项都在左上角的这个格子里表示出来(课件演示),这个格子是这个统计表的表头,你能看懂吗?

3、寻找不同点后揭题

师:你能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吗?(板书不同点)

揭题:像这样只统计一个性别的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也可以叫它简单统计表。

统计的性别不止一个的,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

4、分析数据,感受优点

师:既然复式统计表统计的性别有两个,那你们是否还能获取到新的信息? 问:如果想知道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几人,可以怎么想?

师:据我了解,这段时间学校给咱们班安排的大课间活动是跳长绳和乒乓球,接下来这一周马上就要轮换大课间活动了,现在你们会给学校提什么建议? 通过对这个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分析,你能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吗?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1、学校小卖部笔的销量

师:(出示照片)小卖部周阿姨正在填写2014年各种本子的销售数量,看它准备填的这个表是一张(复式统计表)。

(1)指导看表(2)学生独立解答

(出示销售量)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吗?(3)汇报交流

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你能给小卖部老师提什么好建议?

2、身高统计(1)指导看表

(2)拓展提升(纵栏、横行):

四、生活中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复式统计表吗?(课件演示各种统计表)

五、课堂小结,情感提升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统计表还很多,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一些主题进行统计,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11.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笔记记录;意义;方法;合理利用

一、记录笔记的意义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记笔记。而且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会按照章节的顺序将要讲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形成系统性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已经省去了很多整理的麻烦。老师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系统去记忆知识点,从而达到扎实记忆的目的,尤其是数学。然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就算记忆力再好,也有忘记的时候,而真正忘记的知识点如果去教科书上找,那么只会找到最基本的公式以及简单讲解,这对于学生重新理解、重新记忆知识是不利的。这时候笔记就彰显出充分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重点讲解知识点以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等来为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可以直接应用到所学知识,对于学生充分、全面理解知识点大有裨益,学生在记录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这些内容。所以,笔记的意义就在此,可以时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回顾,学生不懂的或忘记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此外,学生亲笔记录过的笔记也会更加影响深刻,在回忆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回想起来,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笔记的记录,更要明白记录笔记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做好笔记。

二、记录笔记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在上学阶段都会记很多本笔记,而有些学生则选择不记笔记,而是向笔记记得好的学生借来,然后自行复印或抄写,这也是一种好方法,省去了自己记录的麻烦,上课可以更加专心地听讲。实际上,记笔记本身就是一门学问,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学会记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记笔记呢?有以下几个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选择性记录。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要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从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将老师说的话都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这样只会增加混乱,影响听课质量。学生真正需要做的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老师说的非学术性语言没有必要记录,只需要将真正的知识点,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或者是技巧性的东西记录下来就好。而且笔记本身就应该是对课堂内容或教材知识的凝练,太多内容反而使笔记过于臃肿,这样复习的时候会在心理上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第二,以符号代替文字。上文已经提到,记笔记应该记的是真正精华的内容,而不应该是老师上课说的所有话和教材上的描述性文字,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善于用符号来代替文字进行表述和记录。这里的符号不仅包括数学符号,还包括学生自己能够理解、有助于记忆的其他一切符号。这样也会使笔记更加精炼、简短,复习的时候也会更加集中。以上两个基本原则,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定要牢记,掌握了记笔记的方法,便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愈发顺利。

三、对笔记的合理利用

通过以上内容介绍记笔记的意义和记笔记的具体原则或方法。而记得一本好的笔记的目的并不是彰显记笔记的能力和方法,而是为了切实帮助学生自身记忆知识点。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有些时候很多知识之间是比较欠缺逻辑性的,所以学生在记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一点,也就是说笔记是要为我们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点而服务,而不是为了图美观或条理而记录得自己看不懂,这样就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学生是笔记的主人,而非笔记的“附庸”,自己能看懂,能用得上的笔记就是好的笔记。所以,记录完不能就将其束之高阁,不再理会,而是要时常拿出来翻看,不用刻意去背,时常翻看就可以加深印象,而真正使知识在心中根深蒂固则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扎实记忆。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会记录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尝试。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占得先机,提高学习的效率。首先要明确记笔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真正地将记笔记重视起来。此外,还要学会科学记录笔记的方法,记关键,内容凝练,为自我服务等。最后,还要经常性地翻阅自己的笔记进行查看,巩固所学。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笔记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扬.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6):22.

[2]夏时琨.科学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数学,2006(7):76.

[3]李彤.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會科学版),2004(3):99.

12.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十二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很重要的,这是支撑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成功教学,就要积极让学生能够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探究数学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是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现象,分析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

比如在教学“数一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在儿童乐园里玩吗?”很多学生都回答:“喜欢.”教师接着说:“昨天我也去儿童乐园了,还带回来一张照片呢,你们想看一看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争着看照片,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照片,并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物品的个数,这样,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情境中,积极学习,不断锻炼自己的数数能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选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一言堂模式的局限性,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引领下,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操作实验方式、课堂讨论方式、合作交流方式等等,教师要能够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在教学“数一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数数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如下:

1. 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 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现实操作训练,引导学生数周围的实物,可以带学生到教室外面,数一下校园中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按照方位进行数数,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比如,引导学生猜出教师手中拿的一把粉笔有多少支,引导学生思考盘子里最多可以放多少苹果,思考笔筒里最多可以放多少支铅笔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三、重视探究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视探究性教学活动,能够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不断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关内容,不断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和问题的结论,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道探究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计算答案,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出题目“8+5=?”,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计算.学生经过思考研究,可以给出以下算法:(1)通过数数的方式计算8+5=9+1+1+1+1=13;(2)通过凑十法把5分成2和3,可以有以下计算8+5=8+2+3=13;(3)通过凑十法把8分成5和3可以有以下计算8+5=5+5+3=13;(4)通过多加少减可以有以下计算8+5=10+5-2=13.

这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13.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十三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多种计算方法,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所以教学设计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以后,教师不再参与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自由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散他们灵活的思维,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熟练思考,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填空。

7+( )=12 8+( )=14

6+( )=13 9+( )=15

2.口算。

16-7= 15-6= 12-9= 17-8=

16-8= 12-7= 11-6= 13-6=

3.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新课之前,针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掌握的计算方法,方便学生迁移类推,顺利地掌握新知。

⊙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4。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我发现这些减法算式的减数都比较小,不超过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例4中的题。

师:请你从这些算式中任选一道,先算出得数,再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1:12-5=7,想10-5=5,5+2=7。

生2:11-4=7,想4+7=11,所以11-4=7。

生3:12-4=8,想4+8=12,所以12-4=8。

……

(教师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观察比较,哪种方法更实用,更简便?

师: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实用,更简便呢?

预设

生1:我觉得“破十法”更实用,因为先算10减几比较容易。

生2:我觉得“想加算减法”更实用,因为只需要一步就能算出结果。

生3:我也喜欢用“想加算减法”,因为用一道加法算式能算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生4:“想加算减法”虽然简便,但有时要很快想出另外一个加数比较困难,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用“破十法”。

……

师:运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只要能迅速、准确地算出得数即可。

1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四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P36页的第2题

NO:

2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第34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 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我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1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十五

一、渗透符号化思想,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作为必学的内容重点进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并能用符号表示。如数字1,它可以表示现实生活中任何数量是一的物体的个数,也可以是一群、一堆等物体个数的集合,它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除了用阿拉伯数字0到9表示数,还可以在数轴上用数来表示。例如,在学习了“交换”这个内容后,我设计练习题,让学生们根据“15+12=27”,“12+15=27”这两道算式得出“15+12=12+15”这样一组连等的算式,随后引导学生发现100以内任意两个数相加都可以把这两个加数的顺序交换一下来写,得数都相等。在课堂上看着学生写出的一组组的算式,我问学生是不是只有这些算式,马上就有学生回答还可以是“a+b=b+a”,可以是“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甚至还有学生能运用符号来表示一些具体的数或量。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使繁难的数学问题简捷化,使得原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有时借助形象思维就能够解决,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必须要面对数学的抽象性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方式,我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形象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数的大小的认识中,课本中引入“数射线”这一概念,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直的、长长的、带有箭头的线,在线的上面有均匀的小竖线,这就在小朋友的脑子里第一次形成了数射线的概念,有了直观的图形感受。接着我引出了从0开始的10个数字,在数射线上,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越往右边的数字越大,越往左边的数字越小,然后再通过数射线可以学习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等,通过这样形象的图形,学生学习起来更直观,更事半功倍。

三、渗透函数思想,初步感知函数概念

在整个小学数学中没有学习函数的具体要求,但函数思想在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还是有所渗透的。例如,加法学习中,一个加数不变,和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可表示为“y=x+b”,这就渗透了一次函数的思想;又如,积的变化规律中,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可表示为“y=kx”,渗透正比例函数思想;再如,商的变化规律渗透了反比例思想等。因此用函数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模型思想。下面介绍一个案例: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上,我设计“找找和是14的数”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找出“5+9、6+8、7+7、8+6、9+5”这些算式,然后发现了一个加数依次增加1而另一个加数依次减少1,它们的和不变的规律。在之后的巩固练习中,我再出示“9+5,9+6,9+7,9+8”几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次增加1,它们的和也每次增加1这一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形的变化与数的函数变换之间的关联。

四、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初步学会分类整理

学生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无法通过统一研究或者整体研究解决,需要把研究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逐类进行讨论,再把每一类的结论综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方法。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对加法、减法算式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中,我给出以下几个式子:“46+18,22+10,34+7,25+32,17+36,6+18,25+3,4+92”,让学生按要求填入下表:

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与分析,非常清晰地把这些算式按照要求进行了分类。除了对算式分类,还可以训练学生对图形、物品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这种的分类学习,能够逐步渗透分类、统计的思想,为以后的概率与统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渗透推理思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推理思想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开始进行引导。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能运用到推理,例如找规律、总结计算方法,都用到了推理法。在数列中,同样也渗透了推理的能力,如“1,3,5,(),(),11”这个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前面三个数都是单数,而且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这一规律,进而推理得出空格里填“7,9”;也可以通过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大2这个规律来推理得出结论。

16.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篇十六

一、找准科学的训练重点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来看,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各领域数学学习的工具和基础,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多位数的运算以及分数的运算都是由一次又一次连续的一位数的运算来完成的,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是提高多位数以及分数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的基本保证。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代数运算最终也是归结为代数式中的系数和指数的运算,目前教材中所涉及的系数和指数也大多是一位数和二位数,这些系数和指数的运算大多是通过心口算来进行的。基于此,我校从2013年开始,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实施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虽然实验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也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下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切。

实验开始前后期中考试成绩对照表

一年级2班二年级2班

平均分合格率平均分合格率

2013年期中成绩89.894.4%87.991.8%

2014年期中成绩92.497.22%91.595.5%

综上数据可见,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是有价值的,良好的心口算能力也为学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

我们按以下原则来构建我校的心口算训练的内容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会。内容包括一位数、二位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除了利用乘法口诀能解决之外,由于过程较为复杂不列入训练内容。

2.循序渐进,基本上与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编排同步。为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们设计的内容体系做到低起点、缓节奏、频往返。考虑到有效的心口算训练应当建立在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和对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的心口算训练顺序与小学教材中数的运算教学顺序相配合(具体内容见练习1、练习2、练习3)。

练习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位数加一位数)

凑 + 诀 2+9 =()

3+8 =() 3+9 =()

1+9 =()

2+8 =()

8+2 =()

9+1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同步。

练习2 100以内的减法(一)(二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下“100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同步。

练习3 100以内的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该训练内容与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减法(二)”教学同步。

3.原则上不改变学生从低位到高位的运算习惯,也不排除在个别训练项目中给学生推荐更高效的运算顺序(如练习4)。

练习4 100以内的加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种“高位先算”的好处是便于将上一次的运算信息在大脑里存储,有利于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设计有效的训练方式

心口算训练要取得成效,常练不懈、持之以恒是关键。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每节数学课中都安排课前3分钟的心口算训练。鉴于周而复始的心口算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精心设计的训练方式有计时答题、抢答、接力赛、游戏、即兴表演等,将单一乏味的口算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以下是在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几个训练方式。

【案例一】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

训练方式:计时答题。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批次的题目,每个批次10道题,限时30秒。每个完成的学生都要举手示意,教师对举手示意完成者要报给他所用的耗时。每个批次首个完成者可以到黑板上写出各题的答案,在他之后完成的学生则要对他的答案检查修正。竞争意识、荣誉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整个过程中,既进行了口算练习,又提升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复核检查的习惯,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二】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二位数与二位数减二位数的混合训练。

训练方式:抢答。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每次只出示一题,由全班同学抢答,直到抢答答案正确,再出示第2题。抢答正确者记3分,抢答错误者扣1分,定期公布心口算训练抢答项目中每个学生的累计得分。每次抢答凡已答对的学生不许再次抢答,违例者则扣1分。这种训练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优等生多次抢答的情况,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笔者计算过,这样的抢答,每一次通常在5秒左右,也就是说抢答顺利的话,在3分钟时间内可以让3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积分累计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举手都更为谨慎,也更珍惜每一次回答的机会。

【案例三】

训练内容:二位数乘一位数。

训练方式:接力赛。

具体实施:先按座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教师为每一组准备30道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心口算题(难度基本相同),每组按座位次序逐一接题,一位学生口答结果正确后,方能由下一位学生接题,这样依次下去。如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答题错误,那么要在该学生更正后,方能继续。如果三次口答均不正确,则可以向同组同学求助。最后按每组答完所有题的耗时多少排定名次。为了让自己的组能够获胜,同学之间互助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止在课内,就是在课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班级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这项实验开展以来,不仅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跟踪统计我们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进入专注听课状态的时耗已由原来的平均2~3分钟缩短到1分钟左右。相信随着这项实验的深入开展,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数学教学气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学校 315800)endprint

说起心口算,人们很快就会想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慈溪小学生为代表的“神算子”,他们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名震中外。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校都热衷于培养“神算子”,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的实验和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实“神算子”的训练是一种竞技训练,通过强化训练使被训练者能快速地进行珠算式心算,也就是在脑子里打算盘。这是一种高强度的竞技训练,会耗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继续学习却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当下,它也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小学心口算教学的意义何在?对全体学生而言,怎样的心口算训练才是有价值的?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找准科学的训练重点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来看,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各领域数学学习的工具和基础,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多位数的运算以及分数的运算都是由一次又一次连续的一位数的运算来完成的,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是提高多位数以及分数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的基本保证。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代数运算最终也是归结为代数式中的系数和指数的运算,目前教材中所涉及的系数和指数也大多是一位数和二位数,这些系数和指数的运算大多是通过心口算来进行的。基于此,我校从2013年开始,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实施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虽然实验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也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下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切。

实验开始前后期中考试成绩对照表

一年级2班二年级2班

平均分合格率平均分合格率

2013年期中成绩89.894.4%87.991.8%

2014年期中成绩92.497.22%91.595.5%

综上数据可见,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是有价值的,良好的心口算能力也为学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

我们按以下原则来构建我校的心口算训练的内容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会。内容包括一位数、二位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除了利用乘法口诀能解决之外,由于过程较为复杂不列入训练内容。

2.循序渐进,基本上与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编排同步。为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们设计的内容体系做到低起点、缓节奏、频往返。考虑到有效的心口算训练应当建立在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和对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的心口算训练顺序与小学教材中数的运算教学顺序相配合(具体内容见练习1、练习2、练习3)。

练习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位数加一位数)

凑 + 诀 2+9 =()

3+8 =() 3+9 =()

1+9 =()

2+8 =()

8+2 =()

9+1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同步。

练习2 100以内的减法(一)(二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下“100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同步。

练习3 100以内的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该训练内容与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减法(二)”教学同步。

3.原则上不改变学生从低位到高位的运算习惯,也不排除在个别训练项目中给学生推荐更高效的运算顺序(如练习4)。

练习4 100以内的加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种“高位先算”的好处是便于将上一次的运算信息在大脑里存储,有利于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设计有效的训练方式

心口算训练要取得成效,常练不懈、持之以恒是关键。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每节数学课中都安排课前3分钟的心口算训练。鉴于周而复始的心口算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精心设计的训练方式有计时答题、抢答、接力赛、游戏、即兴表演等,将单一乏味的口算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以下是在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几个训练方式。

【案例一】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

训练方式:计时答题。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批次的题目,每个批次10道题,限时30秒。每个完成的学生都要举手示意,教师对举手示意完成者要报给他所用的耗时。每个批次首个完成者可以到黑板上写出各题的答案,在他之后完成的学生则要对他的答案检查修正。竞争意识、荣誉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整个过程中,既进行了口算练习,又提升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复核检查的习惯,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二】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二位数与二位数减二位数的混合训练。

训练方式:抢答。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每次只出示一题,由全班同学抢答,直到抢答答案正确,再出示第2题。抢答正确者记3分,抢答错误者扣1分,定期公布心口算训练抢答项目中每个学生的累计得分。每次抢答凡已答对的学生不许再次抢答,违例者则扣1分。这种训练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优等生多次抢答的情况,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笔者计算过,这样的抢答,每一次通常在5秒左右,也就是说抢答顺利的话,在3分钟时间内可以让3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积分累计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举手都更为谨慎,也更珍惜每一次回答的机会。

【案例三】

训练内容:二位数乘一位数。

训练方式:接力赛。

具体实施:先按座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教师为每一组准备30道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心口算题(难度基本相同),每组按座位次序逐一接题,一位学生口答结果正确后,方能由下一位学生接题,这样依次下去。如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答题错误,那么要在该学生更正后,方能继续。如果三次口答均不正确,则可以向同组同学求助。最后按每组答完所有题的耗时多少排定名次。为了让自己的组能够获胜,同学之间互助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止在课内,就是在课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班级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这项实验开展以来,不仅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跟踪统计我们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进入专注听课状态的时耗已由原来的平均2~3分钟缩短到1分钟左右。相信随着这项实验的深入开展,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数学教学气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学校 315800)endprint

说起心口算,人们很快就会想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慈溪小学生为代表的“神算子”,他们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名震中外。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校都热衷于培养“神算子”,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的实验和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实“神算子”的训练是一种竞技训练,通过强化训练使被训练者能快速地进行珠算式心算,也就是在脑子里打算盘。这是一种高强度的竞技训练,会耗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继续学习却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当下,它也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小学心口算教学的意义何在?对全体学生而言,怎样的心口算训练才是有价值的?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找准科学的训练重点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来看,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各领域数学学习的工具和基础,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多位数的运算以及分数的运算都是由一次又一次连续的一位数的运算来完成的,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是提高多位数以及分数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的基本保证。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代数运算最终也是归结为代数式中的系数和指数的运算,目前教材中所涉及的系数和指数也大多是一位数和二位数,这些系数和指数的运算大多是通过心口算来进行的。基于此,我校从2013年开始,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实施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虽然实验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也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下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切。

实验开始前后期中考试成绩对照表

一年级2班二年级2班

平均分合格率平均分合格率

2013年期中成绩89.894.4%87.991.8%

2014年期中成绩92.497.22%91.595.5%

综上数据可见,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位数、二位数的心口算训练是有价值的,良好的心口算能力也为学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

我们按以下原则来构建我校的心口算训练的内容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会。内容包括一位数、二位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除法除了利用乘法口诀能解决之外,由于过程较为复杂不列入训练内容。

2.循序渐进,基本上与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编排同步。为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们设计的内容体系做到低起点、缓节奏、频往返。考虑到有效的心口算训练应当建立在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和对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的心口算训练顺序与小学教材中数的运算教学顺序相配合(具体内容见练习1、练习2、练习3)。

练习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位数加一位数)

凑 + 诀 2+9 =()

3+8 =() 3+9 =()

1+9 =()

2+8 =()

8+2 =()

9+1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同步。

练习2 100以内的减法(一)(二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该训练内容与一年级下“100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同步。

练习3 100以内的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该训练内容与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减法(二)”教学同步。

3.原则上不改变学生从低位到高位的运算习惯,也不排除在个别训练项目中给学生推荐更高效的运算顺序(如练习4)。

练习4 100以内的加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种“高位先算”的好处是便于将上一次的运算信息在大脑里存储,有利于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设计有效的训练方式

心口算训练要取得成效,常练不懈、持之以恒是关键。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每节数学课中都安排课前3分钟的心口算训练。鉴于周而复始的心口算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精心设计的训练方式有计时答题、抢答、接力赛、游戏、即兴表演等,将单一乏味的口算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以下是在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几个训练方式。

【案例一】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

训练方式:计时答题。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批次的题目,每个批次10道题,限时30秒。每个完成的学生都要举手示意,教师对举手示意完成者要报给他所用的耗时。每个批次首个完成者可以到黑板上写出各题的答案,在他之后完成的学生则要对他的答案检查修正。竞争意识、荣誉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整个过程中,既进行了口算练习,又提升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复核检查的习惯,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二】

训练内容:二位数加二位数与二位数减二位数的混合训练。

训练方式:抢答。

具体实施: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每次只出示一题,由全班同学抢答,直到抢答答案正确,再出示第2题。抢答正确者记3分,抢答错误者扣1分,定期公布心口算训练抢答项目中每个学生的累计得分。每次抢答凡已答对的学生不许再次抢答,违例者则扣1分。这种训练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优等生多次抢答的情况,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笔者计算过,这样的抢答,每一次通常在5秒左右,也就是说抢答顺利的话,在3分钟时间内可以让3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积分累计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举手都更为谨慎,也更珍惜每一次回答的机会。

【案例三】

训练内容:二位数乘一位数。

训练方式:接力赛。

具体实施:先按座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教师为每一组准备30道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心口算题(难度基本相同),每组按座位次序逐一接题,一位学生口答结果正确后,方能由下一位学生接题,这样依次下去。如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答题错误,那么要在该学生更正后,方能继续。如果三次口答均不正确,则可以向同组同学求助。最后按每组答完所有题的耗时多少排定名次。为了让自己的组能够获胜,同学之间互助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止在课内,就是在课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班级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这项实验开展以来,不仅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跟踪统计我们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进入专注听课状态的时耗已由原来的平均2~3分钟缩短到1分钟左右。相信随着这项实验的深入开展,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数学教学气象。

上一篇:农村社会管理活动方案下一篇:亲情不需要密码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