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2024-11-26

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精选11篇)

1.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一

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概述: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性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病因不十分清楚,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COPD与慢支和肺气肿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标准: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连续 2年或以上,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的持久性膨胀、扩大,伴气腔壁结构破坏而无明显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一种疾病。当慢支和(或)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完全可逆时,则诊断COPD。如患者只有慢支或(和)肺气肿,而无气流受限,则不能诊断COPD,而视为COPD的高危期。一些已知原因或具有特征病理表现的气流受限疾病,如肺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均不属于COPD。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吸烟:香烟中含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引起下列反应:

1损伤气道上皮→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嗜细胞吞噬功能减退→气道净化功能下降。腺体分泌增多、杯状细胞增生→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积聚→易诱发感染。

3刺激黏膜下感受器→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

4毒性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抑制抗蛋白酶系统→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

(二)大气污染: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及粉尘→损伤气道黏膜。

(三)感染因素: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其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

(四)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失调→导致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气肿 气管→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

(五)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气温的突变等都有可能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

病理: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支和肺气肿得病粒改变。

(一)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溃疡形成。

(二)杯状细胞肥大,分泌亢进,腔内分泌物潴留。

(三)支气管腺体增生、肥大。

炎症导致气道壁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循环发生。修复过程导致气道壁的结构重塑,胶原含量增加及瘢痕形成,这些病理改变是COPD气流受限的主要病理基础。

(四)按累及肺小叶的部位,可将阻塞性肺气肿分为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和混合性三类。

1小叶中央型是由于终末细支气管炎症或以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导致管腔狭窄,其远端的二级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其特点是囊状扩张的呼吸性细气管位于二级小叶的中央区。全小叶形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狭窄引起所属终末肺组织,即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的扩张,其特点是气肿囊腔较小,遍布于肺小叶内。混合型肺气肿:两型同时存在,多在小叶中央型基础上,并发小叶周边区肺组织膨胀。

四 病理生理:

(一)早期——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闭合容积增大。

(二)病变侵入大气道时——肺通气功能障碍。

(三)晚期——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换气功能障碍: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

五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慢性咳嗽:随病情发展可终身不愈。咳痰:一般为白色粘液或浆液性泡沫痰,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4 喘息和胸闷。其他:晚期可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二)体症: 望诊: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触诊: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肺下界下移,肺下界移动度减低。4 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干性罗音和(或)湿罗音。

六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一)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COPD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FEV1/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一项敏感指标。FEV1%预计值是评估COPD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变异性小,易于操作。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FEV1<80%预计值——确定为不完全可你的气流受限。

(二)胸部X线检查:主要作为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肺疾病鉴别之用。

(三)CT检查:不应作为常规检查,高分辨CT对有疑问病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四)血气分析:对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及呼吸衰竭类型有重要价值。

七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

(一)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

(二)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FEV1<80%预计值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

(三)有少数患者无咳嗽、咳痰症状,仅在肺功能检查时FEV1/FVC<70%,而FEV1≥80%预计值,在除外其他疾病后,亦可诊断为COPD。

COPD的严重程度分级

分 级 分 级 标 准

0级:高危 有罹患COPD的危险因素

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Ⅰ级:轻度

FEV1/FVC<70% FEV1≥80%预计值

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Ⅱ级;中度

FEV1/FVC<70% 50%≤FEV1<80%预计值

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Ⅲ级:重度

FEV1/FVC<70% 30%≤FEV1<50%预计值

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Ⅳ级:极重度

FEV1/FVC<70% FEV1<30%预计值或

FEV1<50%预计值,伴慢性呼吸衰竭

(四)COPD病程分期: 急性加重期——指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咳嗽、咳痰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症状。稳定期——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八 鉴别诊断:

(一)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以发作性喘息为特征,发作时两肺布满哮鸣音,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史。哮喘的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支气管舒张试验氧性。

(二)支气管扩张:有反复发作咳嗽、咳痰特征,常反复咯血。体征为肺部固定性湿罗音。高分辨CT可见支气管扩张表现。

(三)肺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午后低热、乏力、盗汗,痰检可发现结核菌。

(四)肺癌:有慢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部X线及CT可发现占位病变或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级肺活检,可有助于明确诊断。

九 并发症:

(一)慢性呼吸衰竭: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具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

(二)自发性气胸。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COPD肺病变引起肺血管床减少及缺氧致肺动脉痉挛、血管重塑,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发生右心功能不全。

十 治疗:

(一)稳定期治疗:

1、戒烟,脱离污染环境。

2、支气管舒张药。

3、长期家庭氧疗:(1)指征:① PaO2≤55mmHg或SaO2≤88%,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② PaO255—60mmHg 或Sa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

(2)方法: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0—2.0L/min,吸氧时间>15h/d。

(3)目的:使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aO2≥60mmHg和(或)使SaO2升致90%。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1、支气管舒张药。

2、控制性吸氧。

3、抗生素。

4、激素:可口服泼尼松龙30—40mg/ d或甲强龙,用5—7天。

2.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实验以该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 男45例, 女35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42~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0.5±1.2) 岁, 平均病程为 (12.6±1.1) 年。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其中, PP型肺气肿32例, BB型慢性支气管炎58例, 合并肺源性心脏病12例, 呼吸衰竭14例, 进行性呼吸困难10例, 咳痰、咳嗽45例。

1.2 治疗方法

该次临床实验有患者均接受心律失常控制、调节电解质紊乱、纠正水和酸碱平衡、控制和预防心力衰竭、吸氧治疗以及有效的抗感染等常规的临床治疗。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由于大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老年患者, 且病情反复发作, 病程较长, 因而通常会发生失望、悲观、恐惧、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因此, 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详细解答患者疑问,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同时, 要做好患者家属指导工作, 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 给予患者物质和精神关怀, 使患者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配合治疗[1]。

1.3.2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COPD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受到发热、呼吸功能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COPD患者常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 机体常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导致呼吸肌易疲劳, 感染无法控制, 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甚至发生呼吸衰竭问题[2]。因此, 充足的营养供给对于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十分重要。医学研究结果COPD患者每天的蛋白质和热卡摄入量通常为正常人的118%和141%。所以, 患者应改善饮食结构, 增强营养摄入, 以改善呼吸肌功能和营养状况。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宜少食多餐, 以软食、半流质、流质为主, 多食高纤维素、高蛋白的水果、蔬菜、蛋、鱼和瘦肉等。蛋白质为15%~20%, 脂肪为20%~30%, 热量为50%~60%。若病人处于应激状态, 则应将蛋白质比例调整为20%~50%。同时, 为患者创造舒适、清洁的病室环境, 湿度保持在50%~60%, 室温控制为18~22℃[3]。

1.3.3 戒烟

中国70%以上的COPD患者是由吸烟导致的, 因此,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吸烟的危害, 如破坏局部免疫防御, 烟雾刺激造成呼吸道慢性炎症等, 患者只有了解吸烟的危害后, 才能够主动戒烟, 且要求患者家属加入这一过程, 对患者进行监督, 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

1.3.4 合理氧疗

长期氧疗能够纠正低氧血症, 降低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的发生几率, 阻断或稳定肺动脉高压症状的发展, 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合理氧疗还能够延缓肺心病的发展过程, 提高心肺供氧量, 降低血液粘稠度, 减少红细胞压积。实施氧疗时要控制吸入氧气的浓度, 氧浓度设置为25%~29%, 注意用氧安全[5]。

1.3.5 呼吸道护理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排痰方式, 协助患者获得舒适的卧位。嘱患者首先进行5~6次的深呼吸, 并保持张口状态, 连续数次咳嗽, 将痰移至咽部, 再用力咳出。对于痰液黏稠无法咳出、严重感染的患者, 或久病体弱和长期卧床而无法自主排痰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排痰, 帮助患者2~3次/d拍背, 2~3 h翻1次身。轻叩肺部有助于松动痰液, 以利于咳出, 而且能够减少耗氧量, 减少病人的呼吸肌做功。同时, 嘱患者大量饮水, 通过雾化吸入疗法或祛痰剂促进痰液咳出。如有必要, 可使用体位引流法帮助患者排痰, 通常以患者耐受极限为度, 2~3次/d, 5~10 min/次, 待患者能够耐受后可适当提高至20 min/次。

1.3.6 呼吸训练

(1) 练习呼吸操, 包括四肢活动、下蹲、弯腰、扩胸和深呼吸等各项体操运动, 涉及立、坐、卧等各种体位, 训练原则为以卧位锻炼开始为基础, 并按顺序加入立位和坐位体操训练。 (2) 腹式呼吸锻炼。患者以立位, 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也可选择仰卧位或坐位, 放松上身肌群并进行深呼吸, 一手放在胸前, 一手放在腹部, 尽量挺腹吸气;呼气时内陷腹部, 将气全部呼出。通常呼气持续4~6 s, 吸气持续2 s, 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例保持在3:或2:1。用口呼气, 用鼻吸气, 保持深吸缓呼, 不能用力, 呼吸速度控制为7~8次/min, 起初10~15min/次, 2次/d, 待熟练后可适当增加时间和次数, 并逐渐形成自然的呼吸方式。 (3) 缩唇呼吸。用鼻吸气, 缩唇呼气, 呼气时做吹口哨样缓慢呼出, 尽量将口唇缩小至极限, 通常呼气和吸气的时间比例保持在3:1或2:1。同时, 进行吹蜡烛训练, 以20 cm为训练的基础距离。 (4) 肌肉放松练习。患者站立时双手放在身后, 保持肩胛带稳定, 前倾身体, 保持腹式呼吸;患者取舒适体位, 以前倾依靠位坐立, 并前靠头部, 放在面前的枕垫或被子上, 双手放在枕垫下或被子内, 避免过快呼吸, 保持腹式呼吸。

2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和系统性的护理,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 其中76例患者治愈出院, 总有效率为95%, 3例患者6个月后复发再次入院, 复发率为3.75%。

3 讨论

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用药过程中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 能够起到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该次参与试验的患者在临床用药基础上, 给予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戒烟、合理氧疗、呼吸道护理和呼吸训练几种干预方法辅助治疗, 经过用药治疗与系统护理之后,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治愈率达到了95%, 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护理和治疗困难、并发症多、病程长和病情复杂等显著的特征, 因此, 综合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 对于降低COPD患者的死亡率, 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加强患者的营养供给, 加强呼吸锻炼, 及时去除气道分泌物, 长期吸氧, 并实施健康管理和教育,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愈后寿命, 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该次实验以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 回顾分析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 其中76例患者治愈出院, 总有效率为95%, 3例患者6个月后复发再次入院, 复发率为3.75%。讨论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 接受综合性的临床护理, 能够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降低复发率,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护理,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罗玉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40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2) :704-705.

[2]王月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 2012, 1 (1下) :55-56.

[3]张玉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56例护理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 7 (2) :116-117.

[4]赵莉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超声雾化吸入爱全乐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1 (2) :67-68.

3.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干预探讨 篇三

呼吸训练:①缩唇呼吸法: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吸气时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缓缓呼出,缩唇以不感费力为适度。一般吸气为2秒,呼气以逐渐延长到10秒或更长为好。此方法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呼吸频率,提高呼吸道压力,从而改善呼吸功能。②控制性呼吸法:取坐位、平卧位或侧卧位,全身肌肉放松,缓慢深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后屏气,开始为2~5秒,渐增至10秒,然后缓慢呼气,连续做10~20次,早晚各1次,坚持6个月。

呼吸体操:①静力性呼吸:坐位,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胸后,做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挺腹,呼气时收腹。②躯干动力性呼吸:坐位,自然吸气,吸气时躯干前倾,双手自然下垂。③加压呼吸:坐位、吸气时两臂外展,呼气时两臂相抱靠至胸廓,压胸低头。④平稳呼吸:坐位,两手叉腰,背部靠在椅背上,肩带及全身肌肉放松,平稳地进行呼吸练习。⑤行走呼吸:走2步吸气1次,再走5步呼气1次。呼吸体操能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增加,充分调动内在防寒、抗感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简单易行。

促进排痰:使患者处于合适的体位,并鼓励其翻身以促进排痰。翻身时协助并教会家属叩拍背部,具体方法是:左手扶好患者肩部,右手五指并拢微屈,手掌呈凹式,从肺底由下而上,由外向内轻拍,其力度与频率以能使患者承受并使痰液排出为宜。

通过拍背,改变体位和咳嗽等动作,使肺内或支气管内的痰液排出。

心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由于肺功能降低,不能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又因易反复合并肺内感染造成悲观失望情绪,不利于康复。应采取开导、劝说、鼓励,及时为病人解决问题,解除不安情绪,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促进康复。有吸烟习惯者应劝其戒烟。

饮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及痰液较多,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导致呼吸肌力下降,同时降低免疫力,易发感染,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应鼓励患者进营养丰富的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使痰液稀释而利于排出,每天饮水量不应少于2000~3000ml。

氧疗护理:氧疗可纠正缺氧和防止因缺氧所致的心肺及其他脏器功能的损害,提高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呼吸困难。常采用鼻导管和面罩法低流量湿化吸氧,根据病情确定氧疗时间和流量,指导患者吸氧期间注意安全,严禁烟火,以防意外。

参考文献

1 王易虎,王冰水,张灿久,等.呼吸体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和运动负荷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610~1611.

4.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10例, 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 对照组中男38例, 女17例;年龄60~84 (68.1±9.3) 岁;病程2~8 (4.3±1.2) 年;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0例;年龄61~82 (67.9±8.8) 岁;病程2~8 (4.3±1.2) 年;主要存在咳嗽、粘液痰增多、轻微咳嗽、呼吸困难、体重降低等不适症状、体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具体如下: (1) 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祛痰、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 静滴地塞米松10mg/d, 并且给予口服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吸入等治疗。 (2) 优质服务。 (1)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 帮助患者分担忧虑、解除困难, 给患者提供文化、精神及情感方面的服务[2];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穿着得体, 与患者交流过程中亲切、耐心, 礼貌用语, 缓解患者的压抑情绪;对于脾气较差、不讲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该忍让, 并耐心说服[3]。 (2) 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住院氛围, 保证病房整洁与适宜的温度、湿度, 定时通风; (3)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诉疾病的相关情况、治疗方法、预后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让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4]; (4) 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 可能存在烦躁、不配合治疗的状况, 护理人员和家属需要在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给予患者支持, 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5]。 (5) 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养成科学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防治知识, 指导患者定期展开运动训练[6]。

1.3 临床观察

(1) 疗效:显效:咳嗽、粘痰、呼吸困难等基本消失, 肺部啰音几乎察觉不到;有效:咳嗽、粘痰、呼吸困难等表现有所缓解, 肺部啰音尚未消失;无效:上述无明显改善; (2) 满意率:满意率调查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的形式, 发放110份均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该病主要累及肺脏, 但是也有可能并发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7], 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显示, 优质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 临床意义显著。

优质护理将人性化的理念融入到护理的全过程, 更加重视护理细节的制定与实施, 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从而起到有效的护理作用[9];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 更加重视细节的制定与实施, 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让患者得到全身心的舒适护理, 从而发挥积极有效的护理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与俞旺娣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充分表明了优质护理服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于住院期间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优质护理服务意义显著, 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预后、提高患者满意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雅娟.优质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6) :113.

[2]孙芳艳, 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8) :755-757.

[3]Sivori M, Almeida M, Benzo R, et al.New argentine consensus of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2008[J].Medicina, 2008, 68 (4) :325-344.

[4]金艳, 郑则广.优质护理服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4) :135-137.

[5]赵友兰, 刘功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疗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 7 (7) :79-80.

[6]贾巧, 王嫒嫒.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1 (2) :202-204.

[7]彭锐, 廖容.优质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9) :21-23.

[8]曹萍.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 2013, 45 (2) :152-153.

[9]李红英.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8) :21-22.

5.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五

【关键词】氧气雾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58-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且气流受限一般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导致的慢性炎症的反应而增加,该病发展到后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氧气雾化吸入是利用氧气气流是药液形成雾状,并随气道进入呼吸道,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且雾化吸入治疗COPD患者具有用量小、见效快以及副作用少等特点。本文就氧气雾化吸入治疗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观察,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1.2岁,所有患者中病程最短的2年,最长的22年,平均病程10.6年。8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气短以及呼吸困难等,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的标准,确诊为COPD,对所有患者均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并实施护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臨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给予常规的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同时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采用口含式雾化器接氧气表,调节氧气流量维持在4-6L/min,雾化液配方为2ml生理盐水+2ml爱全乐+15mg沐舒坦,每次治疗15-20min,每天1-2次,连续治疗7d。

1.3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雾化吸入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护理,具体方法包括:

1.3.1心理护理因慢阻肺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病情较长,易反复发作,因此应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支持。在对患者进行雾化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先向患者解释清楚雾化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应保持患者病房内的清洁,将室温维持在22-26℃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55-60%之间,并定时的开放通气,保持室内环境的良好,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3.2吸入前准备操作前对雾化器各部件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连接良好,氧气接一次性面罩雾化器并专人专用。对于患者体位的护理,坐位为最佳选择,可利于吸入药液沉积到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对于症状较轻和咳痰优良的患者,首选坐位,而对于意识不清或呼吸无力的患者可选侧卧位,并将床头抬高30°,以提高气体的交换量[2]。

1.3.3雾化操作雾化的操作应采用渐进式,即雾化量应由小到大,以使患者感到舒服为宜,并逐步加大雾化量,直至用完所需剂量[3]。氧流量一般维持在4-6L/min,不宜过大过小,过小影响治疗的效果,过大容易对患者造成不适,降低患者的耐受性;雾化器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且每天更换鼻导管、湿化瓶,以保证疗效。

1.3.4雾化指导雾化前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以排除深部痰液,然后将雾化器的喷口放入患者的口中,嘱患者双唇含住喷口,指导患者用口吸气用鼻呼气,并行深而长的吸气动作,以保证药物可全部进入肺内,并有效弥漫在肺泡和细支气管内,再缓慢呼气,使雾滴更加深入以保证疗效[4]。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止治疗,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症处理;帮助患者检查雾化器是否完好,喷口是否通畅以及雾化吸入管道是否脱落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3.5吸入后护理雾化吸入后,首先帮助患者擦净口鼻处的水雾,并嘱患者用清水漱口,以减轻刺激;对不宜排痰、咳嗽无力的患者,轻拍患者的背部,促进排痰;其次对患者的进行体温、呼吸、脉搏等常规检查,并对患者的咳痰颜色、血气分析结果以及血常规的变化做好记录;再次,在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期间,应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观察患者口腔粘膜和舌苔的情况,以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5]。

1.4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PaO2和PaCO2)以及呼吸频率进行测定观察。

1.5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明显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接近正常水平;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呼吸依旧困难。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系统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并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

6.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六

【关键词】中医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19-02

COP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患者吸烟、工作环境及遗传有关。在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现有的护理模式无法满足临床日益高涨的需要,中医护理作为我国传统医疗手段,由于其安全性及保守性,近年来逐渐受到临床的瞩目。此次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3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为(65.2±3.6)岁。研究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为(65.7±3.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发放并进行抗炎、平喘、抗感染等治疗,纠正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常规进行吸痰处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内容包括①饮食护理:向患者介绍饮食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并对药食同源进行讲解,增加患者对饮食的重视程度。中医认为银耳汤具有镇咳、化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当患者存在咳嗽等症状时,可适量给予银耳汤;②情志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情绪,影响后续的治疗质量,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情志干预,移情相制,通过言语上的交流与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动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赞美、暗示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鼓励,减轻忧思、疑虑、焦躁、抑郁等负性情志的程度,顺其气,保持愉悦的心情,冲淡焦虑及忧思;③穴位按摩:可教会患者穴位按摩的手法、方式,通过讲座及手册的宣传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以图片及多媒体的方式告知患者穴位的正确方位,便于患者及家属自行按摩,告知其治疗的步骤及原理及发病机制。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间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1]:① 轻度:50~59分;② 中度:60~69分;③ 重度:≥70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2]:① 轻度:53~62分;② 中度:63~72分;③ 重度:≥73分。根据生活质量评定(QOL)评分[3]:共36个项目,包括肢体功能、心理状态、疼痛程度、社交等,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愈高表示生活质量愈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比较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相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相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COPD是一种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炎症或肺气肿,临床表现为喘息、咳嗽、咳痰,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或肺心病,严重者导致死亡,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及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4]。中医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医学,中医护理则是在继承中医治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其理念是“三分靠治,七分靠养”,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对健康理念的不断加深,中医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穴位按摩是中医独有的技艺,皮肤上的穴位均对应着下层的经络,而不同的经络则连接着五脏六腑,因而对穴位进行按摩可刺激机体内的脏器。此外,对于饮食、情志的干预也是中医所提倡的,养身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患者的治疗及恢复过程中,通过辨证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发病原因进行判断后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中医认为人是由经络、气血、阴阳组成的完整个体,而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情志干预、饮食调理及穴位按摩等手段可将西医的不足进行弥补,综合中医及西医的精华,融会贯通,去其糟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通过表1可以看出,情志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移情相制的手段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正向的、积极的心态去引导患者,而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疾病的恢复。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情志干预及饮食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在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上明显好转,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疾病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路瑾,柳桠,杨思思,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辨证施护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14,43(5):65.

[2]黄裕成,欧阳北,江生,等.益气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缓解期慢阻肺并肺心病60例[J].江西中医药,2011,42(3):22-23.

[3]钟敏,叶小丹,李冻,等.加味金水六君煎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3):11-12.

[4]钟敏,叶小丹,李冻,等.加味金水六君煎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3):11-12.

[5]易玉珍,丁庆余.脑卒中合并慢阻肺病人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0):1850-1850.

7.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史、症状、体检、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符合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诊断[1], 无肺大泡、气胸、休克和左心衰竭。32例符合条件且接受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27例, 女2例, 平均年龄65.4 (59~81) 岁。

1.2 方法

选用鼻面罩或按国人面形设计的气囊垫口鼻面罩。根据患者能否闭嘴呼吸而决定使用鼻面罩或口鼻面罩, 用软帽固定。连接呼吸机, 通气模式为PSV+PEEP, PSV从8~10cm H2O开始, 逐渐增加至12~20cm H2O, PEEP为2~6cm H2O。患者面罩通气前、后供氧流量不变。除咳痰或吸痰、进食外均为连接面罩通气。通气治疗前及通气治疗1d、3d后分别监测动脉血气及手指血氧饱和度。统计学分析为χ2检验。

2 结果

COPD并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面罩通气前及面罩通气1d和3d后动脉血气变化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 ΔP<0.05, *P<0.01

由表1可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面罩通气治疗1天后, Pa O2后Sa O2显著增加, Pa CO2降低, p H逐渐恢复正常。

3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面罩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 出现面罩漏气, 患者表现为口咽干燥。且发生胃肠胀气10例, 局部皮肤的压伤或破损5例, 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1例。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在开始使用呼吸机的48h需专人负责治疗和护理, 给予心理支持, 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 消除患者的疑问。

3.2 密切观察人机配合情况

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最初2h内, 更应注意患者与呼吸机配合是否协调, 有无人机对抗[4]。

3.3 气道管理

保持呼吸通畅是面罩无创通气取得成功的关键。对患者应加强气道湿化、促进主动咳嗽、积极协助排痰。同时在气道湿化液中加入抗炎、解痉、祛痰的药物进行气道雾化吸入治疗。

3.4 营养支持及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 应鼓励并协助其积极主动进餐, 合理安排饮食种类,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适当减少糖类的摄入。同时应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被动和后期的主动运动。

3.5 主要并发症的护理

(1) 口咽干燥:多见于使用鼻面罩又经口漏气时, 寒冷季节尤为明显。应避免漏气和间歇性喝水, 也可通过鼻部滴生理盐水缓解。 (2) 胃肠胀气:腹胀是常见并发症, 发病率在21%~46%[5], 本文发生率为31%。主要由于反复吞气或者上气道内的压力超过食管贲门括约肌的压力, 使气体直接进入胃内。故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避免吸气压力过高。有明显胃胀气者, 可保留胃管持续开放或负压引流。 (3) 局部皮肤的压伤或破损:压迫性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7%~27%[5], 本文发生率为16%。因此固定面罩时要松紧度适宜, 间歇松开让患者休息, 必要时在丝带下垫纱布, 鼻梁上垫衬垫, 以减少皮肤损伤。 (4) 误吸:口咽部返流的胃内容物或呕吐物的误吸可造成吸入性肺炎, 本文有1例患者因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在面罩通气时应避免饱餐后使用, 适当的头高位或半坐卧位及应用促胃动力药, 可减少误吸的发生。 (5) 漏气:面罩漏气是无创通气治疗最常出现的问题, 严重的面罩漏气干扰患者的睡眠, 影响治疗效果。故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面罩, 固定松紧适宜, 并教会患者闭口呼吸, 必要时使用下颌固定带。

4 讨论

COPD急性加重并发呼吸衰竭的早期, 呼吸肌疲劳是主要原因, 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通过鼻面罩连接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 并成为COPD急性加重期所致呼吸衰竭的重要呼吸支持手段, 也使部分患者免于气道插管[6]。本文通过对32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面罩通气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在面罩通气过程中, 积极有效的护理是保证面罩无创通气治疗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2]王辰, 商鸣宇, 黄克武, 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3 (4) :212-216.

[3]WijKsta PJ.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 IPPV) in stab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J].Respir Med, 2003, 97 (10) :1086-1093.

[4]温伟英, 黄少芳, 谭远连.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OPD的监护[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4) :555.

[5]钮善福, 朱蕾, 蔡映玉, 等.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98, 25 (2) :127-130.

8.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八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COPD并呼衰病人65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33岁,平均年龄54岁。入院时均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颜面口唇发绀,不能平卧,我科均使用Hoffricnter公司制造的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使用面罩为鼻罩或鼻面罩。排除呼吸停止及严重心律失常、肺大疱、面部损伤等无创通气的禁忌症。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间为3~28d,平均16.5d;住院时间12~60d。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双水平正压通气:IPAP(吸气压力)1.116~1.764 k Pa;EPAP(呼气压力)0.294~0.784k Pa,Fi O2(吸氧浓度)40%~5 5%,F(呼吸频率):1 0~16次/m i n。同时给予抗炎、平喘、祛痰等内科综合治疗。

2 结果

经过治疗、护理,6 5例患者呼吸衰竭得到改变,血气分析Pa CO237~71mm Hg,p H7.35~7.44,Pa O279~93mm Hg,血氧饱和度达8 5%以上,呼吸费力、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平稳,2例患者经救治无效死亡。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患者治疗前均有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认为呼吸机治疗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对此有抵触情绪,有恐惧心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能随意进食并限制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增加患者紧张和烦躁情绪;应耐心向病人解释治疗的好处和目的,针对患者焦虑、烦躁、抑郁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教会患者咳嗽、吐痰的处理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教会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上机前应充分解释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讲解成功的例子,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对患者合理的要求努力予以满足;同时应进行疏导、解释、鼓励等心理支持方法,使之有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正面对待疾病,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3.2 一般护理

根据脸型选择大小合适的鼻(面)罩。鼻(面)罩与面部皮肤接触密封好,头带松紧适宜;正确选择通气模式,根据病情、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动态调节;通气过程中用鼻呼吸或缩唇呼吸,不能张口呼吸;随时了解患者的需求、舒适度,及时满足患者体位变换要求。患者一般取半卧位、坐位,头略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加强监护及各项指标监测,注意患者呼吸状况、血压情况以及缺氧情况有无改善。

3.3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多饮水,用力咯痰;由于大部分病人存在着自行排痰障碍,需定时翻身、拍背。可以使黏附于气管壁上的分泌物松动,利于咳出;痰液粘稠,无力咳痰者,给予吸痰,必要时可协助医生经有孔口鼻面罩行气管镜吸痰或给予雾化吸入,在雾化液中加入稀释痰液药物如沐舒坦、α-糜蛋白酶;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开口器协助开口。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吸出物形状,如有异常,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

3.4 口鼻腔护理

患者自我照顾能力降低,无法满足自身清洁的需要。反复吸痰易损伤口鼻腔黏膜,加之留置胃管,经口进食少,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口鼻腔分泌物积聚,口腔内的细菌大量繁殖,会导致食欲减退及其他合并症,导致感染发生,因此必须做好口鼻腔清洁护理,如选择适当的口腔清洁液,每日坚持刷牙、漱口,护士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改变,减少因口腔感染而加重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3.5 胃肠胀气

护理人员应及时督促提醒患者闭口呼吸,必要时用四头带上提下颌使患者在睡眠时能维持闭口呼吸,防止胃肠胀气发生。

3.6 饮食护理

上机期间应重视饮食管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备好食物,缩短因进食而停机的时间,进食期间给予鼻导管吸氧,鼓励患者进食,保证充分的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减轻疲劳及空气吸入;进行营养支持;进餐时协助患者处于舒适体位,把食物放在方便取用位置,必要时协助进餐。

4 结语

C O P D伴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无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以患者自主呼吸为主的辅助通气方式,能有效纠正血氧分压,并减少有创呼吸机治疗所致气道损伤,在治疗期间,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无创呼吸机使用方法,正确操作,密切观察,监测各项指标,预防各项护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因感染而急性发作,使不可逆气道阻塞进一步加重,加之呼吸肌疲劳,导致通气功能恶化发生Ⅱ型呼衰。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至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6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COPD,护理

参考文献

[1]蒋玉兰,尹辉明,梁建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 0 0 6,1,(23):1,138~139.

[2]刘思玮,尹良芳,姚永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7,8(28):10,1176.

[3]马丽霞,倪淑红,颜喜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07~108.

[4]张炜.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7,614~615.

9.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营养治疗 篇九

1营养不良是COPD常见并发症

COP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人体测量指标如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身体构成指标体脂和无脂群,血清内脏蛋白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蛋白,肌代谢指标如肌酐指数和尿-甲基组氨酸以及血浆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指标的下降。临床最常用的指标为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百分比和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能较准确地反应营养状况,但由于半衰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营养状况的变化。据文献报道,大约20—70%的COP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由于感染等合并症的存在,急性期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饮食摄入和能量消耗失衡有关。一方面COPD患者由于年龄大、咀嚼功能受损,气急,长期使用药物,肺部反复感染,缺氧,肺心病心衰致胃肠道淤血及疾病引起的抑郁等原因,食欲及消化功能下降,饮食摄入不足。另一方面,COPD患者气道阻力增大,呼吸负荷增加,呼吸肌做功增加,导致静息能量消耗增加。综合文献报道,COPD缓解期静息能量消耗较正常人增加15%~20%。长期饮食摄入不能满足能量消耗可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对COPD患者产生有害影响,主要表现为:(1)呼吸肌力量和耐力下降,呼吸肌易疲劳,机械通气患者易对呼吸机依赖,造成脱机困难;(2)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引起肺顺应性减小,呼吸功增加;(3)呼吸中枢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呼吸驱动功能受损;(4)免疫功能受损,易并发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5)白蛋白降低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易引起肺水肿;(6)呼吸道内皮修复功能受损,使长期气管插管的患者易并发喉、气管粘膜溃疡。对COPD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可纠正能量摄入不足与消耗增加的矛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呼吸肌功能和肺防御功能。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2营养支持方法

营养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其中营养支持是处理COPD合并营养不良最常用的方法。

2.1营养支持的途径:补充营养的方法包括静脉营养即全胃肠外营养和胃肠营养。胃肠营养又可经胃管或肠造瘘管和经口补充。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常结合使用。临床实践证明,一些COPD特别是缓解期患者完全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或补充满足营养需要。但由于COPD患者消化呼吸功能的降低,影响经胃肠营养的效果。故临床上常需要合并静脉营养。重症患者进行静脉营养的疗效确切,但并发症较胃肠营养多。因此我们认为营养支持首先考虑经胃肠道给予,尤以饮食调整为准。只有单纯胃肠营养不能保证足够的能量供给时才考虑其他方法。

2.2 COPD患者总热能的需要量:COPD患者总热能需要虽可通过直接测热装置24h连续监测获得,但该方法费用昂贵,装置复杂,操作繁琐,临床难以实行。临床上常通过经验公式或静息能量消耗测定,估算总热能需要。

2.3三大产能营养素比例: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呼吸商分别为0.7、0.8、1.0。碳水化合物摄取增加会使CO2产生过多,加重COPD患者的通气负担。高脂的好处在于减少呼吸商,降低患者通气负担,但高脂饮食可增加消化道负担,造成消化不良。COPD患者蛋白质分解代谢亢进,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或补充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必需氨基酸,但氨基酸过多可刺激通气致呼吸肌疲劳。一般认为COPD患者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理想功能比例为15%~20%、30%~35%、50%。严重通气障碍的患者应以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为宜。

2.4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合理的营养支持,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增加呼吸肌和肢体肌肉的力量,减轻呼吸肌疲劳和呼吸困难,提高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影响营养支持疗效的因素主要有:(1)补充的热能总量和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比例是否合理;(2)疗程长短;(3)患者食欲和消化吸收功能;(4)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5)患者气道阻塞程度;(6)感染;(7)有无合并症等。

2.5营养治疗的并发症:胃肠营养的并发症主要为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全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1)血管及其邻近脏器损伤如气胸,与操作有关。(2)感染:败血症,或肠道细菌易位引起的全身内源性感染。(3)因消化道粘膜本身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消化道内的营养物质。全胃肠外营养可引起消化道的营养障碍,造成粘膜萎缩,IgA分泌减少等。(4)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渗性非酮性昏迷,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低磷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必需脂肪酸缺乏等,氨基酸过多可刺激通气致呼吸肌疲劳。(5)肝功能损害:一般表现为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继而出现黄疸。

3营养不良的药物治疗

10.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十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Ⅱ型呼吸衰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危重疾病, 由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存在, 多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者需要辅助呼吸机参与, 改善呼吸状态效果不理想, 且后期常需机械通气[1]。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效果确切, 但患者耐受性弱,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作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确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南煤业化工集团鹤煤总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经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COPD诊治指南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 排除意识障碍、呼吸停止、出血、气胸、无力排痰以及不配合治疗等患者。通气功能改善后携带家庭型双水平呼吸机回家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例, 女16例;年龄68~88岁, 平均 (72.5±2.3) 岁。通气功能改善后由于多原因停用无创正压通气, 采用吸氧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参考组, 其中男31例, 女16例;年龄65~89岁, 平均 (72.7±2.3) 岁。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高于3个月,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出院前相关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给予澳大利亚SV ST-A型无创呼吸机治疗, 待患者适应初始设定流量后逐渐增加吸气压 (IPAP) 至20 cm H2O左右, 呼气压 (EPAP) 增加至6 cm H2O左右, 日通气时间大于18 h, 氧流量控制在5~10 L/min, 同时给予抗感染、化痰止喘、气雾剂扩张支气管以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通气功能改善后出院, 观察组携带家庭型双水平呼吸机回家间断治疗, 无创正压通气6~10 h/d, IPAP控制在13~16 cm H2O, EPAP控制在2~4 cm H2O;参考组停用无创正压通气, 给予吸氧治疗, 6~10 h/d。所有患者出院3月末, 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情况。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丹麦ABL77血气分析仪记录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包括p H、Pa CO2和Pa O2;采用德国Jaeger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指标, 包括FVC和FEV1;采用美国GE彩色超声仪测量肺动脉压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9.0软件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数据,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改善Pa CO2、FEV1以及肺动脉压方面明显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出院3月末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指标情况,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a, P<0.01。

3 讨论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3]传统的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容易引起气压伤、气道黏膜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 且插管时间相对较长, 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和患者的心理负担, 而且不利于患者通气质量的改善和长期治疗。随着医疗和护理技术的不断改进, 无创通气已经成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辅助通气手段, 可克服患者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以减少气体陷闭, 通过改善通气和氧合指标减少呼吸肌疲劳, 从而降低呼吸功耗和预防呼吸功能恶化, 在保护重要内脏器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肺血管阻力增加, 肺部血管在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等机制作用下收缩、痉挛;肺血管重塑、毛细血管网破坏及血管壁增厚等解剖因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血容量或血液粘稠度增加等[4]。因此, 有效改善通气功能在解除患者肺血管痉挛方面尤为重要。作者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Pa CO2、FEV1以及肺动脉压等相关指标, 从而利于扩张肺动脉, 使白三烯、血管紧张素Ⅱ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缩血管物质和炎性介质下降, 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阻碍疾病进一步恶化和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59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3]田素霞.长期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 :21-23.

11.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教学查房 篇十一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营养支持;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1;1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11-02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由于患者机体缺氧或胃肠道瘀血,常伴有营养不良现象。近年来研究证实,有效地营养支持和合理的饮食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康复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泰兴市曲霞医院在2007年1月~2010年4月对辖区内4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补充营养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管辖社区内居住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龄50一81岁,平均61.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和美国胸科学会与欧洲呼吸学会共同制订的200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提出的营养支持治疗条件。将8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入选时的肺功能等一般情况上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抗感染、常规吸氧、支气管扩张、祛痰及呼吸兴奋剂等治疗,日常饮食按照所需热量按碳水化合物占40%-50%,脂肪占30%-40%,蛋白质占15%-20%分配。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营养补充疗法,给予患者20%中长链脂肪乳250 mL,8.5%复方氨基酸250 mL。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能全力液500 mL,口服,1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为两周。

2.1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血清白带白、患者血气分析、患者肺功能、住院天数及临床疗效等。

2.2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3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患者血气分析及肺功能分析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这些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见表1),其中,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气分析指标PaC02和Pa02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FEVl和FVC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0.9±5.3)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5.2±6.1)d。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观察组42例,痊愈31例,好转8例,死亡3例;对照组42例,痊愈21例,好转13例,死亡8例。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4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一种慢性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多数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其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高达50%~70%,主要表现为体重降低、消瘦、人体测量异常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发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1)患者存在消化吸收障碍,由于长期缺氧容易引起高碳酸血症,以及患者的心功能不全胃肠瘀血,都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消化吸收;(2)由于患者呼吸困难等原因,其吞咽和咀嚼较困难造成进食较少;(3)由于患者呼吸肌耗氧增加,使机体总能量需求增多;(4)患者机体分解代谢增加。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研究发现,补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即血清白蛋白升高;改善血气分析即降低PaC02,提高Pa02;改善肺功能即升高FEV。和FVC;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临床治愈率。

上一篇:临时用电协议下一篇:小语工作坊培训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