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2024-10-05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精选12篇)

1.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篇一

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 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 教师课件的生动的展示。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课件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课件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课件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课件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2.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 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 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 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 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 这节课, 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 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 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 水位上升了;取出时, 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 入水时, 水会被挤开, 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 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 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 (1) 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 (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 (2) 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 (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 (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 (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 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 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 会蹲下几个?

(2) 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 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 (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 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 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改写。

2、让学生参与单位间进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认识与把握。

3、感悟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对模型的分层探讨, 理解常用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由来, 并掌握体积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一瓶矿泉水的标签写着:净含550ML, 表示瓶中水的 (容量、体积、容积) 是550ML。

让学生认真一议, 弄清问题是什么。显然是针对水的, 由于水不是容器, 不可能有容量、容积之说。所以只能是体积。

2、复习常见的体积单位

回顾一下常见的体积单位

3、导入新课

板书: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学:体积单位进率的的探讨

(1) 课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小组探究

全班反馈:一排10个, 一层100个, 10层1000个。

(2) 探讨

……

(3) 填空

(4) 熟记。

找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规律

同桌互说互测

2、例6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1) 课件展示例6;说一说, 算一算

先让学生议一议:

所示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再独立完成, 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反馈:问题的实质方法

……

思路的再反思

三、课堂活动:练习与操作

1、小组合作:估一估, 量一量

2、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体积单位, 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转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

3.《长方体体积复习》教学设计 篇三

复习目标:

1、结合实际题目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熟练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有关体积、容积的一些具体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复习重难点:

1、熟练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

2、熟练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结合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理解,完成知识框架图:

2、展示学生典型的知识树:

二、基础练习

一、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长方体中,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 )

(3)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

(4)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等。( )

二、在横线上填空:

1、一个正方体,棱长是4分米。这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_____;表面积是_____;体积是______。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3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平方分米;体积是____立方米。

3、一根长方体木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0.12立方米。这根木料的长是____米;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_____平方分米。

4、把三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 ),体积是( )。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如果扩大2倍,那么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6、有一根长52厘米的铁丝,恰好可以焊接成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 )厘米的长方体。

三、应用题

(1) 有一块正方形铁皮,从四个顶点分别剪下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后,所剩部分正好焊接成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皮盒。原来正方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建一个游泳池,要挖一个长50米,宽20米,深1.5米的坑。挖土机每小时可挖土25立方米,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多少天可以挖完?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 ,b, h,如果高增高3米,那么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平方米,体积增加( )立方米。

2、将一根长方体木料横截成两段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时,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每段木料长2米,求这根木料原平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有一个底面积是300平方厘米,现在把一块底面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特快浸没到水里,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高几厘米?

五、清理疑难

通过复习有关长方体的相关知识体系,又进行了相关的练习,我们目前在这一单元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题目分析还不够仔细,简单问题复杂化。

2、计算水平不够扎实,有待提高。

思考:有一个底面积是300平方厘米,现在把一块底面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特快浸没到水里,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高几厘米?

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

(1)弄清铁块体积与上升水体积相同。

(2)注意公式V=S.h中的各个量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六、小结:

4.《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 》评课稿 篇四

王倩老师执教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 一课,主要 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关系、公式、单位及进率。整节课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 复习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新课开始面对金鱼缸方案的设计王老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我想知道金鱼缸花费的材料”“金鱼缸的占地面积”“金鱼缸的体积”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

二、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以及教师参与的作用。

比如:在课堂开始让学生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时,四人合作完成表格,方法合理,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尝试归纳、整理、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小组的活动中,体现了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全班汇报交流,生生间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完善知识网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教师创造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下面学生的质疑和讲台上学生的解疑答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四、练习设计具有生活化,注意沟通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如练习的取材来源于生活,“设计鱼缸”、“设计牙膏包装盒”等练习,这些学习材料都是学生极为熟悉的,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练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脑中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寻找到解题方法。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应用意识。

5.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篇五

在本节课中,刘老师把我县的课改理念的精髓组织化学习,可以说演绎得趋于完美。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三维目标确立的恰到好处,落实得非常到位。

刘老师本节课流程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节课梳理、复习、巩固的课型特点。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框架。三维目标抓得准,,并且通过教师关键处的点拨、有效地组织教学、恰到好处的点评,使目标落实的到位,学生学习效果好。

二、组织化学习贯穿全课始终,有效地突出了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的核心理念。

首先,课堂伊始,小组合作完成题目,就充分体现了学有组织的设计理念;其次,又通过小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强调、点拨与点评,实现了组织人人学,形成了全员共同学习、探究的热潮。最后,又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全程都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快乐和精神享受。

三、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都恰到好处。

可以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组织者这一定位,被刘老师演绎的很到位。她的点拨之处恰在学生的迷茫之时,不懂之处,一语中的,使学生如沐春风,幡然醒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强,循循善诱,语言简练。讲解具有针对性。表达准确,思维严谨,使学生享受了一次严谨思维训练的洗礼。

四、巧用实物演示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无论是测量土豆的体积的实践操作,还是最后一题的求表面积的变化,都能通过教具、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到解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思考,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从而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五、习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发现每道题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特别是最后一题,刘老师能举一反三、扩展延伸。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像这样的训练,既能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训练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解题技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呀!

6.《体积及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六

《体积及体积单位》一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什么是体积?二是体积单位有哪些?如果单单从考察概念入手,学生会很快,很容易的背下来。关键是体积的理解,要想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体会体积及空间,才能更深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老师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参与度高而有效

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体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空

间”。为了理解“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把一满杯大米倒到一个装有一块积木的杯子里,发现大米有剩余,从而学生发现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的学生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装满水的浴池里,水会溢出来,说明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洗菜时,把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水会流出来,说明才占有一定空间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在此同时对体积的认识也水到渠成。这不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

二、学案的设计有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听课过程中,看了看老师所设计的学案,她的学案的设计层次

清楚,学生易操作。既有读书,又有操作,还有学习检测。这样的学案,如果学生不读书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结论。所以说本学案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设计有检测题,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使自己对所预习的内容心中有数。

三、教学目标适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是理解体积,二是了解和掌握体积

单位。吉老师一节课无论学生动手操作,举例说明,检测预习效果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两个教学目标而进行。既没有有意的拔高教学目标,也没有故意的放低教学目标。正因为教学目标定的适切,一节课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好像是一种享受。

下面我再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本节课不像是从学生已经预习过的角度而设计的,给人的感觉像是学生没有预习过。如过这节课能这样设计我感觉会更好,更能体现预习的有效性,和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

一上课,就让学生谈什么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师追问,看来大家都知道了体积和体积单位,那么你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体积吗?首先,三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展示理解的方法。

体积单位可以用检测的.形式进行,比如出下列的检测题:

一、填一填。

1、体积单位有:、()、()。

2、边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边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3、()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游泳池的体积是3500()

2、一个牙膏盒的体积是()

2、一个魔方的体积是512()

4、一块草坪的面积是()

5、亮亮的身高为129()

6、一瓶钢笔水有60()

7、一堆铁块的体积是2.6()

8、一个木箱占地0.5()。

7.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篇七

新课教学,教者积极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教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布置的预习单作业,把自己预习的结果在四人小组讨论,同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去,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围绕预习单的问题去进行实践、探索、发现。学生四人小组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把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在操作、比较中,紧紧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学生在逐题汇报预习单内容时,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教师虽然没有讲太多东西,但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评价,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使学生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

(1)处理推导过程不够到位,只讲清了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没有进一步弄清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如: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宽,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长。

8.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篇八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出示学生熟知的校牌,通过给校牌围金边的活动,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过渡自然,从而让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次,通过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第三,巩固练习阶段安排的帮哆啦A梦找家的游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即有趣味性,又有层次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练习。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来看,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

二、在教学(4+6)2=20(厘米)这种方法时,学生说得不够清楚,黄老师也没有及时帮学生完善补充,使学生在概念方面有些模糊。

9.《圆柱体积》的评课稿 篇九

一、优点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罗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1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

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10.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篇十

一、学生的参与度高而有效。

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体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空 间”。为了理解“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把一满杯大米倒到一个装有一块积木的杯子里,发现大米有剩余,从而学生发现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的学生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装满水的浴池里,水会溢出来,说明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洗菜时,把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水会流出来,说明才占有一定空间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在此同时对体积的认识也水到渠成。这不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

二、学案的设计有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听课过程中,看了看王老师所设计的学案,他的教案的设计层次 清楚,学生易操作。既有读书,又有操作,还有学习检测。这样的学案,如果学生不读书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结论。所以说本学案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设计有检测题,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使自己对所预习的内容心中有数。

三、教学目标适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是理解体积,二是了解和掌握体积 单位。王老师一节课无论学生动手操作,举例说明,检测预习效果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两个教学目标而进行。既没有有意的拔高教学目标,也没有故意的放低教学目标。正因为教学目标定的适切,一节课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好像是一种享受。

下面我再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本节课不像是从学生已经预习过的角度而设计的,给人的感觉像是学生没有预习过。如过这节课能这样设计我感觉会更好,更能体现预习的有效性,和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

11.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①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设计“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和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计算体积的方法:“数体积单位”,因为这个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②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托新课程“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12.《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篇十二

这样的引入简单,直入主题,效果也不错。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如何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在验证环节中,方老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的面广,积极性也高。整节课学生经历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认为老师在这节课上有几个细节处理得很到位。第一个是老师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都追问“你现在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了吗?怎么判断?”这里的.追问很有必要,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意识。第二个是老师的板书设计得简洁、明了,图文结合,重点突出。

上一篇:欢度除夕作文优秀篇下一篇: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