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四(精选8篇)
1.高中生物实验四 篇一
生物实验基本概念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展开点说,实验是依据假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变量(或因子)的变化和结果进行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方法,或者说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的事实现象进行捕获解释的方法。观察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必须客观而周详。
实验方案:即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含的所有内容。正规的实验方案通常包括:“实验课题”、“实验原理”、“实验假设”、“实验预期”、“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和“实验结论与讨论”等项目。而在中学生物课本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假设和实验预期大都隐含在“实验原理”项目中,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则一般隐含在“方法步骤”项目里。
实验原理:是指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或方法。实验原理可以是所学习的科学理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际上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也可以是已有的科学方法,如“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的原理是:还原性糖遇斐林试剂,在沸水浴(隔水加热至沸腾)情况下,出现砖红色。某些实验的实验原理可能不只一个,如“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既有提取DNA的原理,又有鉴定DNA的原理。
实验假设:即假说,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作出预期(或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第三步验证假设,即依据假设和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假设或被否定,或被修正,或被证实。如果假设得到证实,预期得以实现,则假设(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故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实验步骤:即实验过程。就是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步骤的叙述格式一般是三段式:第一步:实验材料的选择、分组与搭配,体现无关变量相同。第二步:实验组、对照组的不同处理,体现实验变量的处理差异。第三步:“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测定或连续观察、测定实验结果,体现获得的反应变量是什么。叙述的要求是:①分步叙述,要有标号(也可采用表格方式);②研究对象或器皿要有标记;③说明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④对部分实验条件要有量、时间等描述:如37℃水浴中保温5min,加入等量„„。
实验结果:是指所观察、测定到的反应变量,即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可以是定性描述,如生长发育速度的快慢、开花时间的早晚、产生气泡的多少;可以是定量描述,如单位时间内气泡的产生数量、身高体重的增加值;可以是叙述式,如植物移栽后的生长状况比较;可以是表格式,如记录的数据;也可以是曲线式,如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个体重量变化曲线等。实验结果的预测根据不同的实验而不同:对于验证性实验结果的预测,只需答出实验的理论结果;对于探究性实验的结果的预测,就有多种可能性,一般要“穷举”。
实验结论:是指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理论结果。实验结论必须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或实际实验结果得出。一个结果应对应一个结论。①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
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纵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可以分为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等。
实验变量:即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如用曲线表示即“横坐标所表示的量”。例如,“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实验变量;“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外界溶液浓度”是实验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单一的,即所谓的“单一变量原则”。
反应变量:即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如用曲线表示即“纵坐标所表示的量”。例如,“温度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酶的活性”是反应变量;“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质、壁相对位置”是反应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单一的,即所谓的“单一变量原则”。
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即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无关变量是原因,额外变量是结果,二者也具有因果关系。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变量关系的准则之一。主要是对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控制而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实施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都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控制:是处理实验中变量关系的一个准则,指实验过程要严格地操纵实验变量,以获取反应变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一句话,通过实验控制,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控制主要是对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
“平衡控制”原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说的。意思是说,实验中作为无关变量的因素和条件,很难避免,只有设法平衡和抵消它们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对照。
单组实验法: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由于对象同一,无关变量影响也就被平衡和抵消了。
等组实验法:将状况相等的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一组用A法,另一组用B法,这也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对无关变量的影响起到了平衡和消除作用。
轮组实验法: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对象,轮番循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如甲组---A法、B法;乙组---B法、A法等。这样能有效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自然,这种实验处理的匹配操作起来要麻烦一些,但对平衡、消除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更有说服力。
对照: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下,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具体实验中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也可以随机决定。
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实验组:一般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亦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实验中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可以随机决定。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若不设空白对照,则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采用相互对照,能较好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捕获:即捕捉、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和数据,用术语说,即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而带来的反应变量。
解释:即论证、说明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也就是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进行讨论。
真实客观原则:是科学实验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实验中的捕获解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获取的材料(事实、现象、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主观臆造,不能凭空胡诌,不能片面武断。
事实:有两类性质:一类是“客观事实”,它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存在,具原本性质;一类是“经验事实”,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具经验性质。实验即在于捕获真实客观的能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经验事实,并加以合理的解释。
2.高中生物实验四 篇二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质量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在与其他各学科不断交叉、渗透、融合过程中, 其主导学科的地位逐渐呈现。通过生物学习, 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生物学知识, 定位并思考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 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 尽管说教无定法, 学无定式。但是, 毕竟要有法可循。教学得法, 才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促进教学;教学不得法, 则会让教学像催眠曲, 学生更是听而无味, 学而无心, 甚至对相应学科产生厌学心理。高中生物尽管是考试科目, 对于学生来说要么是选修课, 要么是必修课。作为选修课也许学生会不得已而认真学习, 可是当生物是他们的必修课时, 学生的表现则大不一样, 他们会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反正高考时得C得B一个样, 得A那么难而且可能要牺牲更多的时间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于是乎, 高中生物教学就变得很难把握, 无法正常教学。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如果不能够通过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那将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所以, 我们要注重改良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让他们愿学、乐学、爱学生物, 进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下称《新课标》) 要求我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精神”。基于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 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上好生物实验课, 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更新他们的学习方式, 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下面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课前引导, 充分准备, 组织学生做好实验
《新课标》指出: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 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材中设置的每一个生物实验, 我们务必认真实施, 确保实验质量。
不要认为高中生已经成人, 不再像小学和初中阶段那样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其实, 他们仍然存有好动、好奇、贪玩的天性。我们要注重实验课的课前引导, 指导他们做好实验准备, 把一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准备好, 划分实验小组, 设立小组长, 分配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比如, 学习《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时, 我们准备用洋葱鳞片叶和番茄果肉等制作装片。实验前我这样引导学生:洋葱和番茄你们一定都吃过, 但是, 它们的味道却差异很大, 洋葱有股怪味好吃不好闻, 而番茄含水多、颜色红且酸甜可口, 那么, 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吗?学生的答案很多, 这时, 我就及时解释说:番茄其实是由一个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构成, 其多水只是细胞结构中液泡中的细胞液成分, 红色则是存在于细胞液里的一些色素而已, 至于洋葱的怪味则是洋葱细胞被切开以后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的氧化物, 二者的食用价值都很高。进而, 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结构呢?学生立即回答:想, 而且情绪高涨。于是, 我们就开始了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很多学生从家里拿来了洋葱和番茄以备取料制片, 我们准备了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刀片、镊子, 牙签、滴管、生理盐水、清水、碘液、解剖针以及干净的纱布等实验器材, 为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那节实验课的效果异常好, 他们知道了细胞的结构, 并初步学会画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二、加强方法训练, 规范操作, 帮助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生物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 更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实践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探究。每一节实验课, 我们都要让学生知道并准备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 让他们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方法。上面的实验《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练习制作洋葱和番茄临时装片以及学会使用显微镜, 然后, 指导他们观察洋葱鳞片叶装片和番茄果肉装片的细胞基本结构, 观察它们的细胞, 并能够画出它们的细胞结构图。实验步骤是:1、利用洋葱鳞片叶和番茄果肉制作临时装片, 然后, 擦拭玻片—滴水—取材—放置材料—染色--盖上玻片。2、调节显微镜, 取出显微镜, 进行显微镜的对光操作。3、放好装片, 用显微镜观察已经制作的临时装片, 注意先用低倍镜观察, 后用高倍镜观察。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观察到的洋葱和番茄的细胞结构图。
当然,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 我一直没有闲着, 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复强调, 走到每一个实验小组中间, 指导和帮助他们规范操作, 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和违规操作, 包括制作装片、调试显微镜等, 同时, 要求他们各小组、各组员之间要合作互助、交流共享, 以期实验的成功。
三、利用评价手段, 总结归纳, 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我们要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结合以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对于实验过程和结果, 我们都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实验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及时表扬和肯定。
做实验时, 还要给他们任务讨论。如, 上面的实验, 我要求他们讨论:1、你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你知道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吗?这样又给他们布置了新任务。让他们在实验的同时交流探究, 实验结束, 及时分析和总结, 成功的给与表扬和鼓励, 并提出希望;同时, 指出试验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分析改正。当然, 还要得出一定的结论形成实验报告。对于学生的作业、报告等, 我们要认真审阅批改, 错误要及时指出并修正, 无论优劣都要附上一些激励的语言, 让他们体味成功。要让每一位学生高兴地走进实验室, 快乐地走出实验室。从而, 激励他们更好地做好生物实验, 更好地学习生物。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2版
3.高中生物实验创新初探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 创新策略 教师 学生
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基础,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是生物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要求生物实验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全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由此一来,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重视实验教学过程,转变学习理念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语点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要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意识到生物教学并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为了应对生物考试,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长久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检验、消化理论知识,杜绝发生“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学习观念。进行生物实验不能仅凭兴趣,要意识到实验操作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完全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因循守旧地进行实验,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要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开启智慧,对实验结果大胆质疑,培养自己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实验创新
毫无疑问,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例如由教师实施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教师的实验过程,有利于帮助他们巩固和吸收生物理论知识,然而学生却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由学生进行的验证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亲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然而,验证实验的结论是人所共知的,会导致学生产生“实验就是重复”的错觉。如果长期进行验证实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有鉴于此,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过程,大力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和协作精神。只有将生物实验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三、优化实验评价机制,重视实验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实验现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的评价仍然只是停留在笔试方面,认为在试卷上得到高分就算是好学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陷入背诵实验结果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其实,笔试根本无法检测出学生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实验态度等因素,只依靠笔试来检验学生的实验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实施量化考核,要重点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步骤正确与否,态度端正与否。教师不能只看重实验结果,只有实施分项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兴趣。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为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毋庸置疑,教育具有双向性,不仅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同时也有抑制创新精神的力量。作为生物实验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具备了实验创新能力,才能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创新。试想一下,一个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课堂教学气氛又怎么能活跃?
一方面,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进而进行实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创新,在遵守安全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创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而自觉主动地发挥创造潜能,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进行演示。
【参考文献】
[1]郝荣军.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J]. 现代阅读,2012,9:144.
[2]陈卫红.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6:21.
[3]李勇.开放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李武南,张国良.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5]黄宝强.创新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6]汪艳玲.高中生物实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7-48.
4.高中生物【实验3】 篇四
【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1.通过用显微镜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2.了解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内、细胞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3.学会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若找不到黑藻,可用小麦的根毛、紫黄瓜嫩茎的表皮毛等。
【方法步骤】
1. 制作临时装片
(1)供察用的黑藻,应先放在阳光下培养或放在20℃—25℃的水中。
(2)将黑藻从水中取出,用镊子从新鲜枝上取一片幼嫩的小叶,将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2.用显微镜观察
(1)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黑藻叶片细胞
注意:要寻找靠近叶脉附近的细胞质进行观察,因为此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
(2)换用高倍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先找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观察。
5.高中生物实验取材总结 篇五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
6.高中生物实验四 篇六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生物实验探究”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强化“生物实验从1986年正式纳入生物教学大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生物教材中实验的内容和数量大量增加,实验的调整,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相比较,我国在创新和能力培养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美国的TheBalle:School:生物理论课和实验课之比为3:4/周,与物理!化学等课目基本一致”澳大利亚中李的生物实验为7“学时,占总学时的1/:,平均每周有1学时实验,还示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我国高中实验仅H学时,占总课时的11%,平均每4一5周有一次实验,况且,有些学校还没开足。据俞莉丹等对中美中学生实验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如下图所示
表1中美中学生物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对比
Table1ContrastbetweenChinaandUSAinseheduleinseniormiddlesehoolbiolo群 exPerimental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课改我国加大了生物实验内容的比例,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实验课开出率并不高”另外,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都比较短,不利于一些探究实验的进行“生物新课程主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开展实验教学除了有足量的课时外,还需要配套的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员!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以及实验的经费,还要有实验用的的动植物!微生物等材料,这些都是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近几年国内对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于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方面的,作者从不同方面谈自己对生物实验的看法”如马友仙指出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生物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谭雪琴等认为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如下(l)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思想”徐明芳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2)通过了解仪器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3)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来进行实验;(4)重视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二方面是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方面的研究”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陈风棠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十四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状况,发现能全部完成实验的学校占25.9%;实验室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占47.4%,没有设备的占3.7%;有18.5%的学校没有实验员,有两个专职实验员的仅占3.7%;直观教具齐全的学校占14.8%,另外有74.1%的学校没有条件建生物园地,同时发现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实验经费很充足的学校,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被调查的许多学校不能完成当时的教学大纲中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根据周宏治!姚光玲等人的调查,四川省自1994年高考取消生物学以后,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为35%,甚至个别地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超过50%,兼职生物学教师多于专职生物学教师,占52.9%“中学生物实验课时被严重削弱或取缔,一些郊县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被征用,改作教室或做为他用,还有一些学校干脆就不开设生物实验课”据常淑红等对济南市部分高中的调查结果发现,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学校占18.7%,有现代化生物实验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的占4.2%,实验室有专职生物实验员仅占37.5%“刘天学等的研究周口46所城乡中学具有生物实验室的学校有36所,占调查总数的78.3%,做演示实验的有32所,占总数的69.6%,有时做有时不做的占6.5%,从未做过演示实验的为n所,占总数的23.9%;上实验课的有28所,占总数的60.9%,有实验室但从未上过实验课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实验课开课率在80%以上的仅有4所,占总数的8.7%,实验课开课率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半数的有27所,占总数的58.7%;教学班数与生物课教师人数之比在6:1以上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第三方面是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指导及实验改进方面的,如陈志棋!崔丽绮等根据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中卖验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搞好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教学,对新增的21个实验提前进行了试做“结合他们的试验体会,对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提供了参考”程玉对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进行了改进,改变了以前用鸡血细胞提取DNA的方法,改用洋葱细胞进行实验,操作简单,节省费用,同样达到了教学效果“李文彩对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在研究中指出,通过改进高中生物实验,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药品短缺问题,而且也节省了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
第四方面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种类很多,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滕春喜指出生物学科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上,一般模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林佩琴认为教会学生归纳分类进行应对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灵活运用实验知识和具有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边丽荣认为生物学实验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五方面是关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吴春秀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整理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姬淑芳在研究中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程序的分析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剖能力;陈博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几方面入手:传授生物实验技能和生物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六方面是关于实验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学生评价是指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如宋汉萍等在研究中,叙述了多元评价体系的涵义!意义以及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 第七方面是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室的配置方面的研究“实验室的配置包括实验室的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实验员的配备以及实验室资源开发等发面”如黄敏在研究中指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目标,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生物实验室资源开发与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切实开展好生物学实验教学“又如林农的研究认为,实验员的职能必须由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工职能转向协助课任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甚至要能独挡一面地为任课教师分担学生探究性实验的部分教学工作;同时要求实验员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强化服务意识!具有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具有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及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如金本钱的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将旧教材中的三个实验与新教材作进行对比分析”郭建超的研究对实验设计题的审题和解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刘枫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分为知道!理解!掌握!评价四个层次,操作目标分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定型操作和创新四个层次,情感目标分动机与兴趣!习惯!态度与品格三个层次,并对生物教材实验中各种目标的体现情况进行了阐述”。
7.高中生物实验四 篇七
“细胞”是《分子与细胞》中最核心的概念, 这一模块的内容都是围绕细胞而展开的, 与“细胞”相关的一系列实验也成了开创现代生物学里程碑的核心事件, 可以这么说, 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 细胞学说的建立功不可没。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 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结果的合理分析和判断等科学思维, 在教材中也不时呈现, 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绝佳素材。
一、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
细胞学说的建立, 施莱登 (M.J.Schleiden) 和施旺 (T.Schwann) 这两位科学家起着重要作用。施莱登选择的观察材料是植物细胞, 而施旺选择的则是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这两位生物学家的材料的选择有其特殊意义, 选择的两大生物类群广为熟知。施莱登在《植物发生论》中试图说明植物细胞核对植物细胞形成的作用, 也引用了另一位生物学家布朗 (R.Brown) 的观点, 即一个植物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核与细胞发育有着特殊的关系。施莱登认为, 植物的生命特征从根本上体现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施旺选用的材料是类似于植物细胞的动物细胞, 这是由于当时柔软细胞的切片技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的限制。细胞学说的建立, 是以众多动植物细胞的观察研究为基础, 从而归纳动植物细胞的相似性。因此, 恰当选择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实验材料, 直接影响生物学家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例如, 戈特 (E.Gorter) 和格伦德尔 (F.Grendel) 利用人的成熟细胞内部无膜结构的特点, 用来制备“血影”, 从而得出细胞膜实际上是一种磷脂双层分子层的结构这一结论。科学家恩格尔曼 (T.Engelmann) 研究光合作用时选用水绵, 正是利用水绵具螺旋状叶绿体的结构。日常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也会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例如, 用水绵代替金鱼藻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材料的变换, 学生实验也就不拘泥于教材所设计那样简单重复,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这是《分子与细胞》的核心, 统领了整个模块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生命系统的三个要素:高度有序的结构、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细胞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系统的延续机制 (细胞的发生和发育) 。玛格纳指出:“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它既是机体结构、遗传机制、受精、发育和分化、简单有机体与复杂有机体的统一及进化学说等概念的前提, 又包含在这些概念之内。”
二、巧妙的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不仅意味着某种精确的操作, 而且是一种思考方式, 将注意力从记忆转移到思考和创造上来的一种探究真理的活动。虽然生物学“实验”一词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 但人类早就通过实验来认识和了解生命活动。威廉·科尔曼在《19世纪的生物学与人学中这样描述生物实验的意义, “实验生理学已经为这样的事件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式, 而这个模式实验对传统的生命历史学家来说, 几乎没什么用处。但对其他人, 对胚胎学家、细菌学家或遗传变异的研究来说, 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新的典范, 以实验的名义, 一场改革生物学目标和方法的运动开始”。
《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介绍了一些设计巧妙的经典实验。从细胞学说建立开始, 生物学家就一直在尝试对细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限于光学显微镜的技术, 对细胞的一些细微结构的研究显然受阻。1900年, 米歇利斯 (L.Michaelis) 发现, 用健那绿做活体染色, 证明线粒体中的氧化反应能引起染料的颜色变化, 自今100多年, 健那绿仍是线粒体专一的活性染色剂。还有教材中介绍的实例,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不仅选材 (水绵和好氧性细胞) 非常巧妙, 其对照实验设计 (有否光照、光照多和少、不同色光等) 、变量控制 (水中、黑暗条件) 的思路都很有技巧, 他的实验中没有高档的实验仪器和复杂的实验过程, 用简单的实验完成伟大的发现, 可贵的正是其实验设计思路。
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永胜教授认为, 我们不应忽略“隐含在这个过程 (注:指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后面的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科学思想的精髓,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科最本质的东西, 及建立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之上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
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 实事求是是科学家们毕生的追求, 所以, 科学研究不仅要高屋建瓴, 也要敢于质疑, 有分歧更有合作。教材中“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介绍, 之前已经有斯帕兰札尼 (L.Spallanzani) 研究鹰的消化事件为铺垫, 巴斯德 (L.Pasteur) 与李比希 (J.V.Liebig) 的分歧给毕希纳 (E.Buchner) 以启发, 但仍未得到正确的结论。萨姆纳 (J.B.Summer) 历时九年, 终于在1926年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其实在此之前, 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斯塔特 (R.Willstatter) 在实验中, 由于采用的酶溶液过于稀释之故, 以至用通常的化学检验法显示不出它的蛋白质含量, 但仍存在催化活性, 于是便做出了酶不是蛋白质的错误结论。作为教材, 因为篇幅的原因在选取内容时会有所取舍, 所以,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包括所有生物学知识和相关科学史,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也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还专门提出“对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
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研究从未停止, 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 生物知识在不断更新, 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 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那么, 没有例外的, 生物学家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朽的实验思想。
参考文献
[1]恩斯特.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M].涂长晟, 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威廉.科尔曼.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4]黄元国.不得不细说的两位恩格尔曼[J].中学生物教学, 2010 (6) .
8.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方法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课程观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经过两年的新课程实施,我们已经把高中全部教学内容学完,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始终处在不断的探究和学习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但也存在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尤其表现在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方面,如何对新形势下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新课程进行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学生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没有用。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显微镜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有关内容,然后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观察现成装片进行练习。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偷偷地带着花草、蝴蝶、蜜蜂来到实验室,而且,一进实验室就迫不及待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发现后并没批评他们,而是告诉他们:按照你们的做法是什么也看不到的,因为你们的操作方法不对。大家先把实验材料放好,等学会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后,老师再教大家如何制作装片进行观察。于是这些学生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讲、操作,等同学们掌握了实验内容之后,我就開始指导学生如何把实验材料制作成装片,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还让学生依次轮流观察同学们自己制作的装片。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且还学会了装片的制作,不是老师叫他们学,而是他们要学。
二、利用先进仪器设备,使实验准备化繁为简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物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的配置越来越齐备,恒温水浴锅、离心沉淀器、生物传感器等设备都来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身边,为生物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经常要进行水浴加热,例如,斐林试剂对还原糖的鉴定,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在以往的实验中,水浴加热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烧杯和温度计,实验准备较繁琐,实验中学生对恒定的水浴温度较难控制。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使用“恒温水浴锅”进行水浴加热,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同时降低了危险系数,避免了酒精灯的误操作和烧杯中的沸水给学生造成的伤害。课前接通电源并调节好所需温度,以备课上使用,大大缩短了水浴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对实验历程进行探究,对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并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对自身动手能力的自信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实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教学中,生物课要与信息技术适时适度的整合。常态课上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子设备的使用屡见不鲜。在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由于有专门的材料和仪器需要学生操作,所以教师往往忽视了实验室中电教设备的使用。其实,实验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更是必不可少的。
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此探究实验需要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的环境中培养8~10h。我校在进行此实验课的教学时采用分步教学的方法。课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培养液的配置和酵母菌的培养,并用相机拍照保留数据和DV拍下培养过程,剪辑后与课件进行整合链接;课上演示幻灯片、展示照片、播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照片对石灰水颜色深浅进行比较,并在实验课上用烧瓶(或锥形瓶)、玻璃弯管、双(单)孔胶塞进行装置的组装、改进和谈论,最后,利用课前制备的酵母菌培养液滤液在课上进行酒精的检测。虽然,本探究实验耗时较长,但是由于合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使得课外和课堂环节环环相扣,保证了实验的完整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实验教学得到升华
四、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首先,教师的任务则在于通过确切的示范、讲明并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和各种规定的必要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样,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实验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然后,经过认知定向掌握了局部活动程序之后,活动之间经过练习与实践开始连锁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活动程序。在该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如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必须完成整个反应过程:净化→滴水→取材→盖片→染色→观察→检验,完成上一步操作的反应已成为下一步的刺激,表明联系形成。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既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我们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忠庆.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3(09)
【高中生物实验四】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实验改进10-20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09-03
乡镇高中生物实验现状10-17
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06-25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11-12
高中生物研修心得06-14
高中生物听课感悟09-01
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06-08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06-21
高中生物教学应用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