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024-08-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11篇)

1.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一

环境工程2010 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

复试方案

复试内容

1、英语

(1)复试学生用英语回答所选问题。(2)复试小组成员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

2、综合素质

复试小组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现场提问,主要内容有: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原理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综合知识。要点是考评考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了解考生的背景知识,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知程度。

3、专业课笔试

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笔试,时间60分钟)

(笔试大纲见附录)

4、评分标准:笔试40%,面试60%(包括英语和综

合素质)。

2010年环境工程硕士生入学专业复试课

《环境工程》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基本知识和大气扩散

掌握大气污染的含义、发生机制及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风速指数律和PaSqill稳定度划分方法;通过高斯方程计算,能估算出各种污染气象条件下高架点源的污染物着地浓度;了解地方性风场对大气扩散的影响。

2、颗粒污染物控制

掌握颗粒的当量直径概念、颗粒群的粒径分布(如Rosin-Rammler分布);树立去除对象的直径为微米级概念;熟悉除尘设备的三个技术、三个经济指标

掌握串级除尘总效率的计算法;牢固建立分级除尘效率、临界分割直径的概念,并能自觉运用到六大类除尘器(重力、慢性、旋风、湿式、袋式和静电)的除尘效率计算中;针对作用对象,能较熟练做到选用(或设计)何种除尘设备或它们的联用。

3、气态污染物控制

掌握冷凝、三种燃烧、吸收和吸附、催化转换的方法及其适用性;掌握含气态污染物的废气特异性,充分认识到它与传统化工上的吸收所处理对象的不同;掌握吸附处理的希洛夫方程,了解催化处理的基本知识。

4、系统设计

除掌握以上净化技术和排放扩散着地浓度估算外,还能较熟练进行系统设计全局操作

第二部分水污染控制工程

1、污水水质和出路

掌握污水水质,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

2、污水的物理处理 掌握格栅和筛网,沉淀的形式和沉淀池的种类,隔油、破乳和气浮的相关概念。

3、污水的化学处理

重点掌握化学混凝的机理及影响混凝作用的因素,掌握中和、氧化还原化学处理法的特点。

4、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掌握吸附、离子交换、萃取、膜分离的原理,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5、污水的生物处理基础知识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以及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模式。

6、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基本概念和分类,气体在水中的传递,重点掌握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设计计算

7、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基本原理和分类,厌氧生物处理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厌氧-好氧技术的联用的优点。

8、污水的生态处理

了解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的原理。

9、污水的深度处理

掌握如何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什么是污水的三级处理。

10、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污泥性质和数量,如何进行污泥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11、污水处理设施和处理厂的设计 污水处理站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复习参考书

1、Danielson,J.A.ed:“Air Pollution Engineering Manual”,National Center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Cincinnati,Ohio,19932、郝吉明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3、《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延耀、顾国维主编

2.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二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职业也越到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各个高校为此也相应的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但随着社会环保意识及人们环保意识要求的加强, 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高校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 多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同时, 还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对此, 本文从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构建创新实践中心,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四方面出发, 针对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学生要想在就业的过程中占据优势, 就需要高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模式来培养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 各个高校在开展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时, 应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强调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在其实际培养的过程中, 结合着环境工程的就业渠道, 将其划分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两个培养方向。由此就需要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能够结合着自身优势, 明确就业目标, 在具备一定就业能力的同时, 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以便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在整个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 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 不仅关系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还关系着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就需要教师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 能够结合着自身的专业优势, 完善教学体系。在其完善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 对学生的选修课及必修课进行指导、考核, 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其次,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 教师应结合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测控技术等突出环境监测方向的教学;针对环境工程方向的教学, 则需要教师结合着环境工程设计及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再次, 在开展专业选修课程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结合着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实施, 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最后, 在深化理论教学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其在学校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理论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理论理解。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习惯以中心地位自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都是些“理论性”人才, 一旦用到实际操作中, 只能“纸上谈兵”。由此可见, 这种教学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 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阻碍学生主体性能发挥的同时, 还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

而教师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中, 其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 将基础知识细化、深化, 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渗入到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能够结合着案例来细化理论知识, 还可以通过案例来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其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 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同时, 还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创新实践中心,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一般是动手能力的扩展、升华的综合体现。在整个高校教学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能够结合着学生的实际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 为学生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平台。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 通过构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中心, 为学生提供了相对未定的科技创新基地, 在满足学生课外创新与专业实践要求的同时, 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而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结合着学生的年级开展与之相应的创新活动。在其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应紧紧围绕着教材开展。例如: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 基于其专业知识较少, 教师在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着一定的学术报告会、科技活动等来培养, 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而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 由于拥有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技术较高的应用型课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心参加过培训后, 除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外,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 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的过程中, 通常会结合着学生实践活动中是否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 换而言之, 即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当前我国从事环境类行业的企业多数规模较小, 至今没有形成专业的产业规模。造成各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将重点放在企业的发展项目上, 对应聘人员的施工实践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 以此来节省岗前培训的成本投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想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其根本途径在于进入生产、工程一线实习。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与综合实践课, 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掌握知识的一种途径。在整个实习期间, 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渗入到实践操作中, 结合着实践操作, 对专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个正确的认识。由此就需要高校在实施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 能够在校外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学习缺陷,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主动的掌握专业技能, 为其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 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由此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能够充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鼎文.高等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展望[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9

[2].蔡鹤生, 王增银, 靳孟贵.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3].杨仁斌, 铁柏清, 郭正元, 龚道新, 曾清如.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刘雪东, 张炳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浅析 篇三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設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参考文献:

4.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四

(专业代码:081903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系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安全技术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1、本专业隶属的一级学科为矿业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是针对大型基础设施的公共安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该学科以保证大型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主要进行监测技术、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健康诊断与评价技术等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该专业可招收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安全工程、信息技术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结构健康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监测与诊断系统、监测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远程监测技术等研究。

2)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主要包括结构健康诊断理论和技术、结构健康状态及安全评估技术等研究。

3)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既有结构检测技术、仿真分析技术、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寿命评估、结构控制及加固技术等研究。

4)大型施工机械安全技术与工程:主要包括大型施工设备的设计、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施工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研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年制,学制2.5年。硕士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2~3.5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8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学分积要求是学位课学分积不少于51,选修课学分积不少于15,总学分积不少于66。

课程的考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A:平时成绩(20%)+闭卷考试(80%)的考核方式;

方式B:闭卷考试(50%)+课程论文(50%)的考核方式;

方式C: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70%)的考核方式;

方式D:考查。

课程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考核方式

ⅠⅡⅢ

公共课学位课

100401自然辩证法322√人文分院B

1004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61√人文分院B

101201公共外语64+324√√外语系A

100001专业外语161√B

基 础 理 论 课111105数值分析483√数理系A

111108应用数理统计322√数理系A

111103随机过程483√数理系A

111003有限元法基础483√工程力学系A

专 业 学 位 课121701安全系统工程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2现代结构测试原理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3智能材料与结构322√大型结构所B

120101桥梁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A

120102高等结构动力学42+63√土木分院B

120103高等岩土力学40+83√土木分院B

120105高等混凝土结构学483√土木分院B

120106高等钢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B

120803数字信号处理322√电气分院A

130907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322√计信分院C

选 修 课131701结构工程仿真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2风险分析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3结构健康监测实验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4现代传感器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5风工程概论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6结构振动与控制322√大型结构所C

130118工程抗震24+82 √ 土木分院C

130109弹性薄壁杆件理论322√土木分院C

130116环境岩土工程与灾害防治322√土木分院C

131002结构分析及反分析方法322√工程力学系C

130903嵌入式系统及应用322√计信分院C

131201日语161√外语系C

130401人文社科系列讲座161√人文分院C

必 修

环 节140001科研(教学)实践1√D

140002学科前沿报告与学术活动8次1√√D

141801科技写作161√学报编辑部C

141501信息检索161√图书馆C

补修课程

五、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要环节。要求做到:

1、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份量与难易程度;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第三学期期中(10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统一交培养单位办公室。

2、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性、实验性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四学期(5月底)进行,汇报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导师寻求帮助和指导,保证论文顺利完成。

5、学位论文送审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11月10日;第二批安排在第六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4月10日。

6、论文答辩、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参照《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硕士点负责人: 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

(分委员会公章)

5.浙江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五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和工艺、工程设计知识和创新能力,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原始创新和现代生物过程设计、生产与管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过程工程原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生产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微生物学、发酵过程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原始性创新、生物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过程工程原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生产工艺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的培养与选育、生物反应与生物分离、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备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原始性创新、生物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 4.熟悉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能掌握生物工程相关领域内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进行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能独立进行文献调研工作;

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的发展动态和行业情况,熟悉与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的法规。

专业核心课程

有机化学

生物化学

过程工程原理

工业微生物学

生化反应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

生化反应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细胞工程

应用分子生物学

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

讨论型和研究型课程:生化生产工艺学

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

计划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生物工程类 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7.5+5学分 见工学大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

2.大类课程

42学分

(1)大类必修课程

25学分

见工学类培养方案中的大类必修课程。要求修读 “ 大学物理(甲)”组和“工程图学”。

(2)大类课程的专业选修部分 17学分 1)其他必修课程 12.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C0150

应用电子学及实验

4.5

二 春夏

Applied Electronics and Experiment

091C0011

过程工程原理(甲)Ⅰ

2.0

二 夏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Ⅰ

091C003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Ⅰ

1.0

三 秋

Lab Work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Ⅰ

091C0021

过程工程原理(甲)Ⅱ

2.0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Ⅱ

091C0022

过程工程原理(甲)Ⅲ

2.0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Ⅲ

091C004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II

1.0

三 冬

Lab Work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A)II

2)选修课程 4.5学分

在课程号带“B”或“C”的课程中选择修读,本专业建议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61B9080

仪器分析

1.5

二 冬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061B0360

大学化学实验(A)

1.0

二 秋冬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二 春夏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061B0070

计算方法

2.5

二 春夏

Computational Methods

3.专业课程

58学分

(1)必修课程

37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61B0450

无机及分析化学

4.0

一 春夏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061B0370

大学化学实验(G)

2.0

一 春夏

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

061B0380

大学化学实验(O)

1.5

二 秋冬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061A9010

有机化学

4.0

二 秋冬

Organic Chemistry 061A9030

物理化学

4.0

二 秋冬

Physical Chemistry

061B0390

大学化学实验(P)

1.5

二 春夏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071B0051

生物化学(甲)

4.0

二 春夏

Biochemistry(A)

071B0061

生物化学实验(甲)

2.0

二 春夏

Biochemistry Lab(A)

09120180

工业微生物学

3.0

三 秋冬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09120510

应用分子生物学

2.0

三 秋冬

Applied Molecular Biology

09120190

工业微生物实验

1.5

三 春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Lab

09120320

生化反应工程

3.0

三 春夏

Bio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09120340

生物分离工程

3.0

三 春夏

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

09120350

生物工程实验

1.5

四 冬

Bioengineering Lab

(2)选修课程

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193320

细胞工程

2.0

三 秋冬

Cell Engineering

09193270

基因工程

2.0

三 秋冬

Genetic Engineering

09191221

生化设备设计

3.0

三 春夏

Design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s

09590010

蛋白质工程

2.0

三 春夏

Protein Engineering

09120331

生化生产工艺学

2.0

四 秋

Biochemical Producing Technology

09120800

代谢工程

1.5

四 秋

Metabolic Engineering

(3)实践教学环节

4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088080

认识实习

2.0

二 短

Field Trips

09188040

生产实习

2.0

三 短

Engeering Practise

(4)毕业论文(设计)

1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120380

文献阅读

2.0

四 冬

Literature Reading

09189010

毕业设计(论文)

10.0

四 春夏

Dissertation Project

4.个性课程

12.5学分

学生可跨专业自主选择修读全校其他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本专业建议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建议修读年级 学期

09590020

计算机辅助生物过程设计

2.0

三 秋

Bioprocess Design

07192190

基因组学

2.0

Genomics

071B0032

生态学及实验(乙)

3.0

三 秋冬

Ecology and Experiment(B)

09191170

生物制药技术

2.0

三 秋冬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09590040

生物有机化学

2.0

三 秋冬

Bioorganic Chemistry

09191190

酶工程

2.0

三 春夏

Enzymology Engineering

09193500

过程控制原理及应用

2.5

三 春夏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Process Control

09193150

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

2.0

三 春夏

Genetic Breeding of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

09193260

环境生物技术

2.0

三 春夏

Technology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5.第二课堂

6.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六

专业代码:09040

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需要,系统掌握农业资源与

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应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

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农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具备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基本知识;

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

施肥与科学灌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5.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使用计算机;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7.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四、主要课程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总论、土壤农化分析、土地资源及评价、农

业环境保护学、环境监测、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主要专业实验

要求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普通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

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0-38周,学分35学分。

要求完成计算机实验课32学时、物理实验课18学时、化学实验课84学时、基础课实验102、专业基础课实验100学时、专业必修课实验80学时。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农业化学研究法、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

源与环境信息技术、测量学、气象观测等。

六、学制和学习期限

学制4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限为3-6年。

七、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

八、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要求完成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38.5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10.0学分;基础课21.5学分;专业基础课14.5;专业必修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29学分;实践性教学34.5学分。

九、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时学分分配

理论教学1618学时,占总课时的64.7%,理论教学总学分125.5学分,占总学分的78.4%;实践教学34.5学分,占总学分的21.6%。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时学分分配表

十、教学进程及课程设置表(见附表

一、附表二)

附表

7.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七

1培养目标和能力需求

文献[5 - 6]中对综合课程进行了定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提炼能力需求,本文设置了综合课程的开设内容,体现“目标 - 能力 - 课程”的基本思路。

1.1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区域环境保护一线,具有解决城市、区域和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扎实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能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1.2能力需求

要实现以上培养目标,该专业学生除了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

1.2.1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 (1) 具备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性污染问题的能力; (2) 能够根据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 (3) 掌握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1.2.2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能力

具体包括: (1) 能够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艺的设计; (2) 掌握环境工程施工技术,具备一定的施工能力; (3) 具备一定的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

2综合课程内容设置

针对以上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资料搜集、专家咨询、集体研讨、实地调研等形式,确定了专业综合课程的具体开设内容。

2.1“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

2.1.1环境工程综合实验

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主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污染治理工艺流程,掌握污染治理的基本能力,实验项目涵盖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等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

2.1.2污染治理方案的设计

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污染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环境污染的机理、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污染源排放情况等,通过资料查找、模拟实验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

具体的污染案例包括: (1) 水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治理、企业废水处理等; (2) 大气污染,如工厂锅炉烟气治理、汽车尾气治理、教室粉尘污染等; (3) 固体废物污染,如日常生活垃圾治理、锅炉煤渣处置、废电池的处理等; (4) 物理性污染案例,如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工业企业噪声和日常生活噪声等。要求一人一题,独立完成方案的设计。

2.1.3环境监测与评价案例分析

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业企业项目基本资料,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项目的基本情况、可能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实地的布点取样和监测,预测项目建成之后周围的环境状况,同时提出降低影响的可行对策,完成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2“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

2.2.1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设计

以前期所学制图知识、课程设计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要求开展相关的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绘制出施工图纸,并提供设计说明书,综合课程的设计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 更加接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单门的课程设计不同。

具体内容可包括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气治理工艺设计 (脱硫、脱硝和除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艺设计 (填埋、堆肥、焚烧)、噪声治理设施 (声屏障、吸声、消声器设计、隔振装置设计) 等。通过该模块的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设计、制图和识图能力。

2.2.2环境工程施工

通过影像演示、现场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熟悉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 (1) 污水管道系统施工,如沟槽的开挖、支撑、防护、管道铺设、回填夯实等,掌握施工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 (2) 池体施工,如沉井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等; (3) 大气除尘器的安装注意事项和施工要点; (4) 垃圾填埋施工,尤其是防渗施工,掌握其施工要点; (5) 声屏障的安装,吸声材料和结构的布置等。

2.2.3环保设施的运行与管理

该环节主要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进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熟悉常见设施的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3讨论

通过以上 “目标—能力—课程”的剖析,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能力,完善了综合课程的开设内容。环境工程就业能力和综合课程内容的关系矩阵见表1。

4结论

通过以上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学生能把各种单项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型师资、实践基地、实验条件是制约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其指导学生的能力, 必须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专业实践基地,保障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台套数必须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要。

摘要:根据应用能力培养设置专业综合课程内容,环境工程专业所需能力包括:解决污染问题的能力、污染治理方案设计和监测评价技术,以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和施工能力和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综合课程的内容包括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污染治理工艺设计、环境工程施工和环保设施的运行与管理。通过“目标-能力-课程”完成综合课程内容的提炼,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能力培养,环境工程,综合课程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69.

[3]胡天佑.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问题[J].职教论坛,2014(25):31-35.

[4]王志军.就业前景视阈下高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基于34所“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院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6):92-100.

[5]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5.

8.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八

关键词 职业素质能力 融渗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一、 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内涵及必要性

职业素质能力则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是构成职业能力的最基础的那一部分能力,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素质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八个方面。

随着现代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复杂程度的逐渐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而是更强调其在工作中吃苦耐劳、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信息处理等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发展后劲,强调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就涉及到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①。作为培养面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湖南省高职高专水利工程特色专业,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进入职场、立足职场,更影响学生在职场的发展。

二 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

由于素质能力的跨职业的属性,在一般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与之相应的专门课程,因此融渗式的教育培养方式显得很重要。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在改革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融渗式培养。

(一) 确定突出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目标

要培养职业素质能力,首先要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水利工程专业建设方案制定中,准确把握、理解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了“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专业人才质量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全国职业素质能力测评”这一具体标准。

(二) 创建突出职业素质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轻素质技能培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已经凸显出来②。为此,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秉承我院“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将职业素质能力的培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据此,把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归纳为四大能力平台,即:职业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并根据本专业的四大能力平台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出全学程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体系,即:职业素质能力课程平台+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平台+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平台+岗位迁移能力课程平台。水利工程专业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发展中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能力——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三)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职业素质能力的养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培养职业素质能力必须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既强调个人思考,又强调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在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③。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每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按照“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教师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学习,主动地为完成任务而搜集和应用信息、探索和体验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到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革新創新的能力。

(四)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依托具有“生产性”实训功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熟,是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或模拟的实训环境中,直接接触生产、实训项目,目的性明确,学习兴趣高,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如水利工程专业吸收部分学生参加水利工程设计所承接的实际设计任务,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实现了学做融合,使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行业接轨,缩短后熟期,同时锻炼了社会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及礼仪服务的技能,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五) 依托各类课外活动,结合“三教育”,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各类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展示才艺、课堂之外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水利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协会等,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专题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引导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生才艺开发相融合。

结合“三教育”,可在1、2学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加强学生基础素质的养成;在第3、4学期开展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强化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在第5、6学期开展就业教育、就业市场调研、职业资格考试等活动,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专业市场需求状况,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就业意向,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以参加比赛检验专业素质,提升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①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九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开发普遍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矿山生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对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近年来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具备公共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差,短期内难以独立胜任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因此,为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有必要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工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对国内相关高等院校调查表明(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第21届年会)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采矿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采矿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各高校近几年来普遍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学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各占总课堂教学学时1/2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占集中性实践环节2/5以上;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总教学学分中占15%左右。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性教学所占学时不足。

(二)专业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总体而言,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种实验设施设备陈旧,实习经费很少。因此,造成本科学生实验实习时间少、内容少、过程简单实验实习质量普遍较差。

(三)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又以青年教师居多。随着时间推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而在青年教师中,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另外,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据对国内13所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师资情况调查,总的生师比约为40I年级生师比约为10在本科教学以外,教师还必须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成人教育、培训以及各种科研活动。因此,许多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负担过重,又缺少必要的进修和培训机会。

(四)矿山实习普遍流于形式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矿山实习普遍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如前所述受实习经费限制,学校不能合理地选择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其二是矿山企业限于安全管理考虑,不希望学生去矿山生产现场实习,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到矿山生产现场的实习次数和持续时间严重不足。因此,限制了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矿山企业对采矿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矿山企业对采矿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技术管理能力

采矿工程专业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矿山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矿山生产管理人才。学生除掌握基本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外,还必须具备矿山机械设备选型能力,因为有的学生到矿山工作以后,主要从事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近几年来,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矿山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因此,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求不断更新。

(二)开采设计能力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而言,矿山设计、建设和开采是该专业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但由不同的单位和人员来完成。以前的行业技术政策规定,规模化矿山的开采方案设计、水平延深设计等是由专门的矿山设计单位来完成,矿山企业只完成矿山小范围的区域性设计采区、盘区、带区、矿块等设计以及单项采掘工程设计。目前,这种现状有被打破的趋势,即过去由专门设计单位完成的.工作,部分可由矿山企业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

2.专业设计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对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而言,过去完成专业设计所要求的能力是:基本的、独立的专业知识学习—→各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结合矿山地质资源条件的灵活应用。但是,当前进行矿山设计还要求结合市场、交通、投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当前对矿山设计要求更高。

(三)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主要基于以下3方面的原因:一是矿山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地温越来越高,矿山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地质构造越来越复杂。因此采矿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的工程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二是采矿行业和其他行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成果越来越多,如何根据矿山开采条件,利用他人成果解决本矿山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现有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以考虑的问题;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要求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即増大矿山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减少对矿山环境的不利影响,综合考虑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顺应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

三、采矿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探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过程应是:基本知识学习—→基本知识综合应用—→结合矿山地质资源条件和开采条件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结合交通运输、市场、投资和国家政策的灵活应用。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

具备矿山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矿山工程设计能力以及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等。前三种能力是直接面对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的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后一种能力是对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管理工程技术人才更高的要求,或专门进行采矿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四种能力都包含了采矿工程实践能力,即作为矿山设计、建设、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必须要有很强的对采矿工程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熟悉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全过程,在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教学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教学。

(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受教学条件、教学学时数、国家和社会要求等许多条件的限制。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中,通过适当増加工程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増加矿山工程实践的时间和充实实践内容,是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2.加强实践性实习基地建设

改进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方式,加强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针对矿山工程问题,利用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加强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性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基地建设,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増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通过加强矿山设计训练基地建设,増加结合矿山生产需要的综合性工程设计内容;通过加强矿山实习基地建设,将学期内集中实习改为假期分矿山分组实习,増加实习内容,尽可能延长实习时间。

3.利用政策保障工程实践性教学

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该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投入。采矿工程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而该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性要求高,各级政府应该増加对该专业的教学拨款,并在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捐助;由于矿山实习现场条件艰苦,政府应出台政策强制矿山企业为采矿工程专业各类实习提供帮助,包括实习场所、实习经费补贴等。

4.师资队伍建设

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很重要的。对于专业教师而言,既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熟悉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全过程,把握采矿行业科技进步成果和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也应该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进修、培训、学术交流以及到矿山进行短期的工程实践等多种形式,可以不断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教学能力。

实施专、兼职教师结合制度,对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保障措施之一。很多矿山工程技术管理、设计和专职研究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应聘请他们来兼职授课,他们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能引入大量工程实例,可活跃教学环境,很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10.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十

一级学科代码与名称:200323,交通运输工程

有关二级专业代码与名称: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一、学科优势与特色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物流工程都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技术等问题。通过对系统的规划、综合评价、运作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交通运输和物流现代化。

该两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且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加上与经济、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其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手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这些研究方向上,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与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交通运输业,特别是铁路行业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在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与本两学科相邻的学科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硕士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等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工程硕士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交通运输规划和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正确地撰写论文摘要。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二)物流工程专业

01交通运输营运管理及系统优化

02物流技术与管理

03交通运输技术经济

04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05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与交通流理论

06交通运输营运管理及信息系统

07货物运输技术与管理

08运输企业管理

09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10交通运输发展政策

11特种货物运输

12物流系统优化

13物流规划与设计

14物流管理

15物流经济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脱产的课程学习时间应在20周以上,要求修满的总学分在33学分以上。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分两阶段完成学业,在学的最长年限为5年。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修满的学位课必选课学分在17学分以上,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按学期选修课程。但每学期选修的总学分不超过9学分(不包括《学术研讨》)。

五、课程设置(表见下页)

六、学年总结和筛选考核

在第四学期,组织研究生对入校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

七、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查阅40篇以上文献资料(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基础上作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首次选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6个月内补做。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应填写《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严格执行。

八、学位论文工作检查与考核

为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每年的10月份,由科研所(教研室)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检查考核。

九、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取得科研成果)的要求

在学习期间,工程硕士生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刋物上(增刋例外)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方可申请授予学位。以上发表的论文必须以中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其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未达到要求者,可准予答辩,但必须等到达到以上要求后才能申请授予学位。

取得1项科研成果或专利(排名前3位)等同1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十、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也可以是研究论文,其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己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主要参加专家:)

11.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8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1]。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专业硕士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虽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处于同一个培养层次,但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学术型硕士偏重理论和研究,侧重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而专业硕士重视实践及应用,侧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

食品工程硕士是培养从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检测与分析、食品分离与重组、食品化学及应用、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食品机械与包装、功能性食品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探讨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进行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 国内相关院校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研情况

首先调查了国内食品工程专业领域内,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环节,尤其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课程设置、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环节、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情况。经调研发现:江南大学拥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个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平台,在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中突出应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关研究领域结合食品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实行校内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拥有良好的实践条件。中国农业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方面着重审核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华中农业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济南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与学位论文相结合方式,应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双导师制”,并与生产企业挂钩,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三者的密切结合。

2 沈阳农业大学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实践环节的优势及不足

对照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具体情况,结合目前社会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找出本校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2.1 优势

1) 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食品学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在职食品工程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硕士。

2)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研究方向齐全,包括果蔬精深加工、动物性食品加工新技术、粮油深加工与转化、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等。食品学院设有农业部东北野生猕猴桃资源异位保存圃、农业部果蔬贮藏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安全决策咨询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科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验条件及设备完善。

3) 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10余家。食品学院先后与沈阳辉山乳业集团、沈阳康福食品有限公司、沈阳新大地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依云贝尔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盘锦市盘山酒业有限公司、沈阳耘垦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和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加强了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科发展。

4) 师资力量雄厚。食品学院现有专兼职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5名。指导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75%以上的指导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

5)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非常重视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6个月;论文选题应结合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解决食品加工及贮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食品企业的技术水平。

2.2 不足

1) 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重视学术研究而轻视实用技术,受该理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硕士比学术型硕士更容易考、专业硕士学习时间短(学制2 a)或没有被学术型硕士入取等原因而就读专业硕士的。虽然全日制专业硕士同时拥有学历和学位证书,但与学术型硕士相比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可度仍有待提高。

2) 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相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型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研究性工作;而专业硕士是要培养具有职业背景、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发展[4]。调查中发现仍存在个别导师将专业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情况,结果导致少数专业硕士成为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压缩版”。

3) 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环节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通过了解国内高校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发现本校相关课程设置上部分存在不够合理的现象,个别课程只是削减了一些学术性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增加了一些形式上的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环节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很好地针对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学生研究方向的特点,距离全面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化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nlc202309090941

在实习环节,虽然本校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也将“双导师制”引入到培养环节中,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但在办学中仍然感到企业对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承担不够。一是目前对专业硕士的指导仍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及校外导师并未真正参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计划没有反映企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校外导师的指导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实践环节的指导上,在前期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后期毕业考核方面的参与明显不足。

4) 校内导师队伍偏向学术性。许多专业硕士的校内导师是学术型指导教师,或同时招收学术型和专业硕士,他们虽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但相当一部分人因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在指导专业硕士职业提升的实践环节感到力不从心,造成专业硕士培养中学术型与实践型导师失衡。

5) 专业硕士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专业硕士在选题和课题完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导师研究方向或实践条件的限制,课题不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部分研究生虽然也有校外指导教师,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校外导师未尽到义务,甚至存在个别校外导师只挂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硕士毕业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现象。

3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针对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整意见,通过改革形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如下。

3.1 增设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及实验课

根据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专业与学院特色,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面向食品生产、服务食品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设置适用于食品工程专业领域和研究方面的课程[5]。在原有理论课程基础上,增设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如食品分离技术、现代仪器分析、食品物性学、新产品研发等课程,同时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综合实验等课程。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根据课程设置选择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经过1 a的试用,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能力。

3.2 增设学术报告培养环节

增设学术报告为食品工程专业的必修环节,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听取5次以上校内外组织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并撰写3 000字以上的报告。学院在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报告的同时,还注重邀请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题报告。通过学术报告环节的培养,促进了研究生对本专业知识及在实际中应用的深入了解,拓宽其知识面,为其今后从事食品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全面落实“双导师制”

导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水平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导师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专业硕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在其培养中各自发挥着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仅采取“双导师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落到实处。改革后的具体做法是: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校内校外导师各司其职,共同把关培养专业硕士,并贯穿专业硕士培养的始终。经过1 a的改革,“双导师制”在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显著。

3.4 改革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管理及考核方式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应突出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7]。首先,在研究生入学前的面试中增加了实践操作考核环节,在专业课的笔试环节侧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确保入学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其次,研究生入学后在校学习期间,侧重考核各门课程中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在中期考核过程中对论文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在实验期间要求导师定期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检查。最后,采取毕业论文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将研究生撰写的实践总结报告纳入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同时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评价,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学习、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3.5 严格执行论文盲审制度

建议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同学术型硕士培养一样严格执行论文盲审制度,且学位论文至少由2位专家评阅。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合格后再进行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通常由5名以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为来自企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食品专家。

3.6 通过引进及培养的方式提升校内导师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校内导师的理论水平及科研素质,食品学院从2010年开始先后派出10余名中青年导师到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深造。2015年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从省内外高校引进具有教授职称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名,并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3名。同时,结合辽宁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工程需要,安排10余名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导师到相关食品企业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培训职工和培养科技人才。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加深了研究生导师对企业的了解,同时提升其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妹裙.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育人机制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 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

[3] 张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分析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4(6):107-109.

[4] 王辉,王云峰.以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2):47-48.

[5] 申辉,张清安,张晓莉.提高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1-372.

[6] 陈祎鸿.论导师下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24-26.

[7] 谢蕴江,刘雁红,任海霞.关于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1):63-6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mand for talented person of the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specialized. The paper did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mode of master in food engineering major, on the basis of i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step in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raised the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training mod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creasing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for those masters in food engineering major.

Key words: food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master; training mode; practical ability; reform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职生自我鉴定小结下一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