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精选8篇)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一
清流县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汇报
清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2008年,现有干部职工27人,设有办公室、传染病防治科、免疫规划科、卫生监测科、结核病防治科、检验科、健康教育科等科室。健康教育科现有工作人员1人,佳能单反数码相机、索尼高清摄像机、专用电脑等仪器设备各一台,工作场所60平方米。在清流县卫生局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按照《福建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闽卫疾控„2005‟200号)(2005-2010年)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2010被三明市健康教育协会评为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现将近三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为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县爱卫会、卫生局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街道社区、医院、学校、乡镇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均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以下简称“行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网,全县现有由防疫、妇幼、计生、学校、街道社区居委会、乡镇等组成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300多人,为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骨干水平
为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实行分类分级培训,县妇幼保健院负责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县疾控中心负责卫防疫人员的培训,县卫生进修学校负责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村医和村妇幼保健员的培训。县妇联负责全县乡镇妇女干部的培训,计生局负责全县计生干部的培训,县教育局负责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街道负责对社区居委会、单位的培训等。近三年来,我县先后举办了“中老年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流感”、“人禽流感防治”、“控烟”、艾滋病干预、食品卫 生、计划免疫、“母婴保健”、“手足口病”、“结核病防治”、“消防安全”、“艾滋病防治知识”、“夏季传染病防治”等培训30多期,参加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卫生防疫、计生助理员、妇女保健员、教师等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围绕宣传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1、结合各种卫生日、宣传周开展宣传活动。结合全国计划免疫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全国科普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母乳喂养周、世界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日及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卫生节日,围绕宣传主题与宣传口号,与有关成员部门相配合,组织医务人员上街下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内容有发放宣传资料、图片展示、健康咨询、义诊、测血压等。近三年来开展各项宣传活动40余场,健康咨询11170多人次,义诊8203多人次,发放内容有流感、结核病、艾滋病、控烟、爱眼护眼、食品安全、计划免疫、高血压、狂犬病、手足口病、精神卫生等宣传单、小册子、彩页10多种26300多份,展出各种健康知识宣传牌60多面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疾病预防和科学生活知识,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制作宣传资料,抓好阵地宣传。为广泛宣传和普及卫生知识,2008年来我中心制作《健康教育》简报每年12期以上并发放了《结核病防治小册子》、《健康知识》读本、“传染病预防”“计划免疫”“手足口病”等彩页,宣传资料共2.5万多份,并指导学校、医院、街道社区、乡镇等单位充分利用宣传栏、健康教育专栏、墙报等广泛宣传健康知识,目前已刊出禽流感、结核病、控烟、计划免疫、手足口病、健康生活方式、各种慢性病防治等宣传栏50多期,不断提强了全县县民的健康意识与健康水平。
3、搞好大众传媒的卫生宣传。发挥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作用,继续办好 “健康与生活”、“健康清流”等栏目,定期播出与“行动”相关的健康知识,做到每周二制作播出一次,全年共播出42期。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都积极投稿。
4、抓好街道社区重点人群的卫生宣传。指导街道社区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工作计划,积极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重点抓好以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疾病预防保健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以流感、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为主的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与公民健康素养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知晓率超过80%,健康行为形成率超过70%。并加强对街道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放了由疾控中心制作的社区健康教育处方6种1800多本。同时利用学生暑假,与县科协、关工委、教育局联合举办清流县老少牵手夏令营活动,以分营为单位组织我县中、小学校优秀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大力宣传健康四大基石等健康知识,发放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议书2000余份,各类健康知识小册子1000多份,通过学生夏令营活动,有力提高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保健水平。
5、督促中小学校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抓好控烟宣传。督促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督导中小学校是否按照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目标和基本内容,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中小学生相应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与县卫生局与县教育局联合组织、动员全县中、小学校在每个世界无烟日前后积极开展“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新一代”签名活动,截至目前,共有4个学校4820名学生参与签名活动。同时围绕今年世界无烟日宣传主题,各学校还利用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文体活动、广播、知识讲座、倡仪书等形式开展控烟活动。
6、配合医院开展宣传。各综合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宣传栏、咨询室、发放宣传资料、学习培训、观看录相、出院随访及单病种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县立医院通过开展“健康之友”联谊会全年组织各社区患者举办健康知识讲座5次,受训人数达600余人次,在门诊室、导诊台发放健康教育处方6000多份。组织观看卫生保健等录相人数达1200余人次,口头宣教约3000多人次,出院随访300余人次,电话咨询1000多人次,还组织各科室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和测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卫生监督所通过观看专题录像、学习培训、授课等形式,对食品经营场所、公共娱乐经营场所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受训人数达4600余人次;妇幼院利用“母亲节“、“三八节”、“六一儿童节”、“母乳喂养周”等节日先后到凤翔、渔仓、长兴、翠园等四个街道社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并深入龙津、灵地、嵩口、等乡镇进行妇科普查和开设妇女保健知识讲座,发放保健手册200余册,各种健康处方3000余张,赠送VCD 60余片,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
7、抓好企业健康教育宣传。抓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教育。围绕 “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组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深入东莹化工公司、红火水泥厂等厂矿单位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和咨询活动,通过法律咨询、图文展示、专家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接受劳动者投诉、义诊等形式。受到了企业职工的普遍欢迎,使《职业病防治法》更加深入人心。
四、开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宣传和普及《健康66条》
1、我县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以厅第3号公告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年)》,结合《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纳要(2005-2010年)》和当前卫生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全县以“健康素养,和谐清流”为主题的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举行“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爱卫办、县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龙津社区等主要领导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2、在启动仪式上县卫生局、爱卫办、县疾病控制中心发放《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66条”等相关宣传资料近万份,组织开展“健康素质、和谐清流”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社区居民200多人和参加启动仪的各级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23人、腰鼓队20人,共计200多人参加。
五、开展“健康一二一”行动,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1、“健康一二一”工程启动仪式。为贯彻落实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精神。于2011年5月13日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一二一”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发起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成立了由黄月珍副县长为组长的清流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下设行动办公室。同时由清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书,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为切入点,加强全民健康意识,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2、开展“健康一二一”大型科普讲座。在县政府多媒体礼堂,举办了以“健康是永恒的主题”的健康知识大型科普讲座,我县3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3、利用公益电影推动实施“健康121”工程。从2010年6月份开始,我中心充分利用公益电影等媒体积极开展“健康一二一”行动,制作并播放了影片前的“健康提示”30多条,向社会广泛宣传“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为内容的“健康四大基石”以及预防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等知识。此外,还结合我县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到余朋等边远乡村巡回播放,广泛宣传各种卫生知识,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六、分析存在问题和展望今后发展方向
这三年来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县健康教育资金不足,人力紧缺,基础设施有待完 善,城乡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各乡镇、街道社区、学校等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宣教阵地的向农村扩展延伸不够;大多数企业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广大群众的自觉卫生行为还没有完全养成等等。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将对当前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对下阶段工作做出以下部署: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将其作为领导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总书记也要求“要在群众中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因此,我们将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强化政府行为,明确部门职责,力争把健康教育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鼓励、支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保证健康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健教网络,建立健全政府负责、政策配套、各方协同、社会参与、卫生指导、法制保障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运行机制,完善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中心、以各医疗卫生单位为重点、社会各界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以提高健康教育机构执行全县健康教育业务目标的能力和水平。
3.继续开展健康素养行动,不断完善健康教育促进基地建设;继续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不断完善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把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提高我县广大县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而努力,为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
清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10.09 6
2.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二
关键词:职工医院,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企业的不段提升, 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这样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效益, 同时对企业职工的素质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包括工作能力素质也要求有着更高的身体素质的保障。作为现代企业要以人为本, 就要保证企业职工有着健康的身体, 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职工医院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广大职工和家属做好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现阶段在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下, 职工医院开展工作非常艰难, 只有改变职能才能发展。职工医院是企业的一个部门, 也处在企业和企业生活区之内, 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社区卫生服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健康为中心, 预防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服务。作为企业职工医院更符合这样的特征, 也更容易开展工作, 而且管理企业职工的健康也就是现在企业的要求, 也是职工医院开展工作的主方向。
(2) 服务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人的社会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和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需要人们“有病治病, 无病防病”。预防疾病和健康促进已成为当今人类获取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对人的生老病死整个生命过程提供连续、全面的卫生和医疗服务。建立在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 涉及个体及人群不同层次的服务是慢性病防治、同时也是各种传染病防治的最适宜形式和方向。
(3) 方便快捷和可及性。现代社会日期是十分有限的资源。“不方便”和“没有日期”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原因。人们在患病时往往有诸多不便, 特别是老年、妇女、儿童和重病人。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居住地附近, 人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获得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十分方便。
(4) 服务成本低, 效果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疾病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人们希望得到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而许多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费用只有当地医院门诊费用的1/2或1/3, 同样疾病情况下减少了卫生资源的消耗, 同时, 大多数患者的疾病是可以在社区可以得到解决的。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的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 它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 鼓励健康的行为, 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所以,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与政府行为改变2个方面, 并重视发展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对健康价值选择的潜能。
1986年首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指出:健康促进涉及5个主要活动领域:
(1) 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 创造支持环境; (3) 加强社区的行动; (4) 发展个人选择健康行为方式的能力; (5) 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对现代企业的要求, 是在领导重视, 多部门参与的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在企业而言, 不仅仅对每位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有帮助和长久的好处, 对企业也有着巨大的利益。
(1) 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效率。健康的劳动力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卫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才是企业的财富, 企业培养员工的支出也是巨大, 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 提高健康管理技能, 就是在给企业节能降耗。
(2) 加强安全生产, 杜绝安全隐患。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 特别要注意尊重科学, 探求和把握规律, 运用安全目标管理、事故预测、标准化作业、人体生物节律等安全生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 更为有效地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 提升企业形象, 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 人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保证员工的健康也就是保证的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企业才是中国社会对中国企业的要求, 也该是中国企业最鲜明的特点。
(4) 提高企业的双文明建设, 构建文明社区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开展, 必将带来医疗费用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一结果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改善工作技能和工作关系, 从而使他们具有饱满情绪、旺盛士气而获得的。
当然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不只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他需要很多部门的参与, 他是个系统的工程。在企业中, 首先要领导支持, 需要劳资部门主管, 安全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参与, 而职工医院只是来实施和管理。而且还需要跨行业部门之间, 卫生系统与工业系统间的相互沟通, 劳动卫生研究部门与企业系统职业病防治机构以及与企业领导层间的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
[1] 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三
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全球网民增加到9.7亿人,网络经济蓬勃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2003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9万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9%,预计2006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12.8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销售的18%。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商务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成本,促进了资金、技术、产品、服务和人员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业务转移额将超过6000亿美元。而服务业外包,正是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美国亚马逊、俄eBay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等公司在吸收投资方面取得的成功,说明电子商务在引导世界服务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人预测,50年后世界上最大的10家企业中,为首的将是类似于亚马逊和eBay组合成的网上营销公司。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陆续制定了一批相关的规划和法律法规。如联合国贸易与法律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及总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等。美国发布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白皮书》,欧盟发布了《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韩国制定了《电子商务基本法》……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9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商务网站、电子商务业务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取得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商务进入了务实发展阶段,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集思广益,落实4大重点工作,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普及和健康发展。
1、创造环境促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网上交易健康有序发展,我国商务部起草了《关于网上交易指导意见(暂行)》,已于2006年5、6月份上网发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关部门将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后争取在年内出台。为做好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商务部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了电子商务统计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目前标准和实施方案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并已经列入2006年全国年度统计报表中。
2、调研案例促推广:为此,商务部与教育部合作,委托高校进行课题研究,建立与高校的合作机制。目前,已经与1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研究领域包括电子商务对外经贸和国内流通的贡献、不同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企业等。我们将把大型展会的电子商务作为推动的重点,例如,努力把广交会办成“具有电子商务特色的广交会”——广交会网站的访问量和网上意向成交持续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新农村商网”,并把交易对接作为“新农村商网”的一项主要功能。
3、國际交流促合作:我们必须积极参与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目前,已经建立和开通了中俄经贸合作网站、中国新加坡经贸合作网站、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网站;正在通过积极参加APEC电子商务工作组的各项活动,跟踪研究电子商务的国际发展趋势。
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提要
●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新闻媒体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
舆论引导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神圣职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少舆论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舆论引导既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掌握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舆论引导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工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引导、激励、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舆论引导工作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能否有效地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解决社会矛盾,主要靠党和政府部门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宣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心声,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的重要渠道,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满活力,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断加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创造活力,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积极营造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承担的责任。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唯有发展,才能保稳定、促和谐。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凸显,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化解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为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和风尚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如何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积极稳妥地引导社会舆论,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需要新闻媒体不断增强判断复杂局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中央电视台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精神,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广泛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今年,中央电视台将推进频道品牌化改革,努力实现由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的转变,以频道品牌化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继续改进新闻宣传,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注重新闻价值,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突出实质性内容,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提高权威性、影响力。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以改进对外宣传节目语态、提高外宣效果为重点,努力使“中国卫星长城(北美)平台”和“中国卫星长城(亚洲)平台”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营造对我国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搞好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加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着力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确保事实的准确,确保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适度、适量,做到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争取主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担当起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坚持人才兴台方针,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锻造一支善于引领社会舆论的高素质队伍。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靠人才、靠队伍。电视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电视宣传的水平,影响舆论引导工作的成效。应紧密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员素质,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坚定信念、政治可靠、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切实解决从业人员的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问题,始终保持电视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同时,抓住中央电视台“管理执行年”的有利契机,全面修订全台管理的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意识,努力做到“抓教育,思想认识到位;抓责任,领导责任到位;抓规范,完善制度到位;抓监督,工作机制到位;抓追究,组织处理到位”,切实提高电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社交平台微博、微信的兴起,网络舆情也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传播主体匿名自由、传播渠道开放多样等特点迅速成为舆情传播的主战场。一些负面舆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日益突出。因此,坚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同样是一个难题。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
舆论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信息反映,通常和社会价值观,和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紧密相连。在传统媒介中,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及时参与讨论,其舆论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载体的丰富,人们不仅可以借助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网络渠道,对社会热点事件,公开发表意见,表明态度倾向,同时还可以提出诉求和要求。当一些有影响力的问题及事件,通过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及发表,会引起网络受众的高度关注,形成舆论焦点。信息受众的个体相对于事件发展的主观意识,经过交流,形成了主体网络舆论的意见,并形成主体相对一致的主导意见,这就标志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形成。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传播快、时效强。
传统媒介的信息生产周期是以天或者以周以至以月来进行计算,广播电视的信息生产周期是以天或者以小时,而网络是一种数字信息传播,信息产生周期是以秒来计算,其传播速度之快可想而知,时效性很强。网络的动态信息,能使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发展变化,许多新闻特别是突发性新闻,都是由网络传播给受众的。这就极大增强了信息对受众用户的影响,也使得信息受众对事件转化成为舆论提供了必要保障。(二)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化。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垃圾信息。在网络中,受众有彰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从而使得传统媒介中缺少话语权的受众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但是往往由于受众的动机及目的不明确,又缺乏相对必要的监督管控,致使其情绪化言论相对偏激,内容上则往往感性认知多于理性认知,使得网络舆论内容呈现复杂化。(三)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和全球性。
由于网络是全球相连的媒介,传播的空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有限空间概念,从而实现了无障碍化传播。信息一经产生,所有受众都可以上网看到。任何网络信息受众只需要很短时间,就能将信息全部接受。这种速度是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也带来了网络上的不同信息之间的交互传播。网络传播使得信息受众的范围在第一时间迅速扩大,同时也扩大了舆论范围。三、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不够“新”。
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无线接入、手机上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微博客、QQ群等服务平台的应用普及给舆情监测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普遍采用的巡查手段是借助百度等民用搜索引擎,不仅对个人空间、QQ群等对象无法进行搜索,而且没有搜索结果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许多环节亟需完善,已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应用需求。(二)工作队伍不够“专”。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网络舆情管理专业队伍现有人员少,并且专业人才比率相对较低,专业技术水平有限,阻碍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三)法律监管不够“灵”。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标识性使得现实世界伦理道德观并不能完全指导、规范网络技术形成的生活形态。有些网民为了使自己的IP地址不被查到,有意到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发布信息,更有甚者采取跨县(市、区)、省或国家的方式发布信息,以免被监管、承担责任,法律主体难以确定使法律手段对网络违法行为失去有效的制约。四、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
主流网络媒体拥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其影响力、点击率都是其他网站无法比拟的。所以,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必须首先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一是要提高主流网站质量。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是公众言论表达的平台,也是政府智慧和能力的试金石,只有真正提高主流网站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做到去伪存真,获取真实的民意。二是要抓好议题设置。网络上的信息纷繁芜杂、源源不断,要想通过舆论引导统一思想,必须主动培育舆论焦点,把握舆论主导权。要善于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主题,突出传播正面信息,宣传正面内容,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接受引导。三是要完善网上交流沟通互动平台。既要以正面的新闻报道帮助群众理解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网民答疑释惑;又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有关领导或专家与网民在线交流,有效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性、建设性的轨道发展。四是要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要适时组织网上信息发布,特别是对突发性事件,更要注重抢占先机,做到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广大网民,以防止信息误读,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五是要搞好网络评论。网络媒体要主动培育一批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不仅要积极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还要及时发布那些真正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性的网络评论,以有效提升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六是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功能互补。不同媒体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加强联合,才能形成多重声音协调、互为补充,齐心引导舆论的局面。网络媒体要学会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主动联合,遥相呼应,从而取得正确引导舆论的效果。
(二)借助商业网站传播能力,扩大主流媒体宣传阵地。
网络媒体出现后,一些发展较早的主要商业网站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拥有大量的网民和点击率,成为新闻信息和网络舆论的重要传播渠道。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商业新闻网站的管控与引导的基础上,传统主流媒体也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联动融合,善于借助社会知名网站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一条借助外力、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要广泛与有影响的重点商业新闻网站开展合作,更加充分地利用它们的受众群和吸引力,增强权威信息、正面声音在商业新闻网站的转发率,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宣传阵地,传播信息、发布言论,特别是加强对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的正面引导,通过影响网络舆论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三)建立舆情工作专门机构,完善应对舆情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和专门工作部门是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的重要保障。2010年,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决定,指出应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各地市也要明确相应机构,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舆情工作部门不仅要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信息和解答疑问,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和一支顾问队伍,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为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重要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及时发布重点、热点工作信息;二是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三是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四是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
(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和工作部门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及时在权威网站上公开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特别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适时组织网上信息发布,满足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在突发事件面前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和主动,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五)尊重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各级党政部门要在科学发展、少出差错的基础上,尽力保障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注意引导群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根据网上宣传形势的需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网民发言讨论,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向。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围绕时政新闻热点和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要大力建设透明开放的政务系统,以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做到政务公开,真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六)坚持“第一时间”原则,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
“第一时间”是政府应对危机的重要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出面应对,已逐渐成为惯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经提出“黄金4小时”原则,主要是指政府应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及时发布信息。4小时,这是第一时间,但这也只是一个概念问题,有的地方要求2小时,总之是越快越好。因为在数小时内,新兴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处置部门要善于利于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手机短信等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发布信息,可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掌握最新舆情动态。不仅是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突发事件应对机构还要在所有工作环节上坚持“第一时间”原则,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查明原因,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5.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五
为贯彻落实为贯彻落实《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x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和《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x行动(xxxx-xxxx)>的通知》文件要求,全力推进健康x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现将我局第一季度健康x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xxxx年以来,我局高度重视健康x工作,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的健康x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岗位职责,确保健康x各项目标任务工作高效推进。
二、有序推进工作,严格落实任务
(一)强化商贸流通领域疫情防控工作。向各大中型商超、加油站共张贴“一封信”、“倡议书”、宣传海报xxx余份,悬挂宣传条幅xx余条,通过商超向广大群众发放各类宣传品xxxx余份,电子屏滚动播放疫情防控宣传标语,店内循环播放疫情防控音频、视频等。采取分管领导带队包片,通过片区微信工作群,及时向各商超宣传疫情防控、疫苗接种信息摸排登记等。二是强化日常监督。xx家商超和xx家加油站均做到测温全覆盖、劝导顾客戴口罩全覆盖、场内消杀全覆盖、顾客个人信息登记全覆盖。三是强化员工健康监测。对商超员工逐个进行摸排梳理,对外出返宁员工均做到向社区报备并居家隔离。所有员工上岗需佩戴防护口罩,防止交叉感染;上班前和下班后均进行体温监测。
(二)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我局积极组织开展每月爱国卫生日活动,组织人员按时到所分区域清理生活垃圾、清扫卫生死角及无主垃圾废弃物,向商户、居民发放《x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的好处》《垃圾分类小知识》《使用公筷公勺倡议书》等宣传彩页,倡导广大群众从自我做起,从自家做起,做科学健康卫生知识的传播者,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整洁。同时,利用“x商务”微信公众号发布使用公筷公勺、垃圾分类、控烟等健康知识xx条,向广大群众发放宣传彩页xxx余份,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进一步营造健康生活氛围,助力健康x工作顺利开展。
(三)积极创建无烟党政机关。严格按照无烟党政机关创建标准,建立健全控烟规章制度,加强控烟工作制度保障。单位会议室、办公室等场所禁止吸烟,不设烟具,并在醒目位置张贴禁烟标志;组织干部开展控烟知识测评活动,提高干部职工对烟草危害健康的相关素养,大力宣传吸烟和接触二手烟雾带来的风险,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动员广大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控烟活动,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和办公环境的干净、清新、健康。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健康x建设工作中,我局还存在健康知识宣传内容不新颖、吸引力不大等问题,下一步,我局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开拓创新,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开展健康x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健康x工作的领导,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职责到位、措施到位。
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持续加强健康x工作宣传力度,突出宣传效果,确保宣传工作整体推进,及时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形成特色,为推进健康教育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6.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六
为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合理的住房需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商有关部门研究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合理引导住房消费
(一)鼓励各市、县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对下述刚需购房予以政策优惠:1.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包括从省外引进的专家学者、总部经济企业派驻入闽人员、从省外投靠在闽子女的父母等人员(含境外人员)首次在当地购买普通商品住房;进城经商、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大学毕业生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成年子女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2.首次购买改善性普通商品住房(以下称首改房),包括增加住房面积、增加电梯功能、优化地段等级、购买“学区房”等。3.被征迁住户实行货币补偿后购买普通商品住房。
(二)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下(含144平方米)的住房属于普通商品住房。
(三)个人异地购买商品住房,本人及其父母、未成年子女可按当地户籍政策在购房所在城镇落户。鼓励长期进城经商、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依法转让其原有农村住房,在城镇购买商品住房落户。
(四)住房公积金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提取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公积金缴存职工首次利用公积金贷款的购房需求。落实公积金缴存职工在本省范围内异地购买住房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政策。公积金管理机构要合理利用“公转商”、财政借款等融资方式,缓解公积金信贷资金压力。
(五)对家庭购买首套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的,契税按1%税率征收;面积在90~144平方米(不含90平方米)的,契税按1.5%税率征收。实行货币补偿的被征迁户购买一套商品住房用于安置的,给予免征契税;购买多套商品住房的,与被征迁房屋相等面积部分,给予免征契税。各地对实行货币补偿的被征迁户,可以按货币补偿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六)发展二手住房市场,个人转让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个人购买房屋时间按房屋买卖合同订立时间确定。
二、实行分类调控
(一)福州市、厦门市可以根据本地市场变化情况,调整放开住房限购措施。
(二)在全省范围内购房办理签约(网签)、贷款、产权登记等手续时,无需提供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购房人住房套数认定不包括其自建房、房改房、继承房、征迁安置房和已偿清贷款的二手住房,其拥有的住房套数只在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机构查询。房屋登记机构出具的查询证明只载明购房人拥有一手住房的套数情况。家庭购买首改房按首套房认定。
(三)购房人偿清购房贷款后,再次申请贷款购房,按首贷认定。金融机构在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方面按照政策规定的低限执行。
三、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一)各商业银行要增加住房开发贷款供应,并向商业银行总行积极争取开发贷款额度,优先保障普通商品住房开发项目合理资金需求,进一步提高开发贷款授信审批效率。对达到授信条件的开发贷款,及时发放,促进增加房地产市场供应。
(二)各商业银行要努力配足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优先满足个人首次购买普通住房贷款需求。加快受理、审批、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不压单、不压贷。异地购房者可以在购房所在地商业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各商业银行应当支持。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纳入企业资金应急处置机制的协调范围。对在建或已预售的房地产项目出现资金风险的,建立政府、房企、银行、承建商的合作协调机制,按照“分类处置”原则,一企一策,通过重组等手段实施帮扶,促进项目建成销售,化解风险。对兼并重组的有关房地产企业和项目,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
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商品房预售许可部门对预售价格变动幅度不进行限制。物价部门对商品房预售价格及其变动幅度不进行备案。供电、供气、供水、通信等行业对房地产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主动配合,实施跟踪服务。
(二)对于房地产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在不变更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并满足停车位等公共配套设施的情况下,作出的户型调整,规划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审批。除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房地产项目外,其它房地产项目可以由开发企业自主直接发包,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三)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商品房预售许可条件中“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界定为:中高层及以下(即九层及以下)建筑主体施工形象进度达到地面二层,高层(即十层及以上)建筑主体施工形象进度达到地面一层,超高层(即建筑高度100米及以上)建筑主体施工形象进度达到地面±0.00。
(四)强化合同意识,严格履行商品房买卖合同。支持房地产企业适应市场形势,相应作出价格调整。地方政府和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坚决制止“房闹”,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社会稳定。
五、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坚持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以巩固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面向城镇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把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适当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面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石结构房屋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二)各市、县政府可以采取政府收储方式,积极稳妥收储商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由政府回购所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配建部分营业税按照政府回购价计算税基征收。
六、鼓励开发绿色住宅
(一)开发建设绿色建筑住宅小区,按以下规定计算,给予增加容积率奖励:一星级绿色建筑,按绿色建筑总面积0.5%计算;二星级绿色建筑,按绿色建筑总面积1%计算;三星级绿色建筑,按绿色建筑总面积1.5%计算。容积率奖励指标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组成部分。
(二)购买一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契税减按90%缴纳;购买二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契税减按80%缴纳;购买三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契税减按60%缴纳。
(三)鼓励开发建设、购买精装修商品住房,精装修部分对应产生的营业税、契税由本级政府财政予以全额奖励。具体办法由市、县政府根据实际制定。
七、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一)各市、县要根据当地商品住房库存量和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合理确定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避免商品住宅用地集中过度投放;并针对市场变化情况,不再将捆绑配建星级酒店作为出让条件。
(二)各市、县要建立交地跟踪服务机制,加强对已出让的房地产项目实际交地情况的跟踪,增强履约意识,及时解决交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时限全面交地,切实解决企业受让土地后发生的拖延交地问题。
(三)对于商品房库存量大、去化期限超过24个月的市、县,应调减商品住宅用地出让规模。
八、加强市场分析监测
(一)加大房地产市场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准确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完善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各市、县要建立市场异常变化、突发性重要情况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制度。市场库存压力大的市、县要及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
(二)要密切关注舆情,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形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九、本《若干意见》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优惠政策有效期1年。各市、县政府可根据本《若干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7.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七
一、中日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比较
通过1995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和日本文部省学校保健统计调查报告比较显示,在形态发育方面,我国7~17岁男、女生身高、体重均落后于日本同龄学生。2005年根据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和日本文部省2005年体力及运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男生身高7~10岁和女生7~9岁年龄段比日本同龄学生高,日本男生11~17岁和女生10~13岁年龄段比我国高,女生14~17岁又高于日本同龄女生。体重则是男生除了7~9岁比日本重以外,10~17岁均比日本轻,女生7~17岁均比日本轻。
在运动能力方面,根据我国2000年、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日本2000年、2005年体力及运动能力调查报告对比显示,7~17岁男、女学生50m跑、握力均慢于、低于日本同龄学生。立定跳远除了2000年10岁男生和15~17岁女生高于日本以外, 其余年龄阶段的数值和2005年的数值均低于日本学生,2010年的情况与前类同。
二、中日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法 规和政策
(一)战后恢复阶段(1949~1962 年)
我国在50年代中期全面实施了《劳卫制》,实意是“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1957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发表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讲话,把体育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据195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200余所学校实施了《劳卫制》预备级,180余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推进体质健康起到了促进作用。1959~1961年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及中苏关系恶化,粮食与副食品严重短缺,广大学生营养严重不良,学校的体育运动大多减少或停止。
日本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学校体育就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全面的改革。1947年日本政府便制定了《学校体育指导要领》(约10年修订一次), 着手重视体育活动。战后虽然经济困难,但在1954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学校营养午餐法》,学校提供午餐以保障学生的营养摄入。在午餐时提供200~ 300ml的牛奶,并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几十年以来日本人的体质健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从战后恢复期看,虽然两国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但日本比我国较早开始重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通过立法保障青少年儿童的营养摄入和体育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我国这个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与三年自然灾害,营养不良、减少体育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初步探索阶段(1963~1978 年)
在1964年原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将《劳卫制》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草案)》,这本该是一个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契机,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教师被批斗、学生闹革命、学校场地器材严重破坏,学校被迫停课。为促进体育锻炼,1977年12月, 经国务院批准颁发了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体质教育论”逐渐形成, 并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日本在1964年举办了东京奥运会,在各种竞技比赛中日本政府发现日本青少年儿童在体力上与世界各国差距很大,甚至低于战前体力水平。因此,日本政府公布了“增强国民健康和体力对策”,并且成立专门机构,高度重视。在同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实施国民“体力测试”(1998年进行修改,实行“新体力测试”),检测分析体质状况。还把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10月10日定为每年的“体育节”日。1968年至1970年期间日本文部省先后颁布了《小学指导要领》《初中指导要领》《高中指导要领》,还在《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专门描述和强调了体育的重要作用, 用“体力”代替了此前“活动能力”的说法。1972年文部省又出台了《关于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策略》,说明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性。随着1977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概念产生了。
这个阶段是两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拉开距离的关键时期。日本借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契机,经济为快速增长期。通过奥运会也看到了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因此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 颁布的“增强国民健康和体力对策”及开始实施“体力测试”,标志着日本把发展体育的中心转移到了国民体质健康上来。而我国在这个时期则基本上还在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处于停滞或是倒退的状态。
(三)蓬勃发展阶段(1979~2002 年)
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家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重视没有改变。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 《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 1984年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重点是抓好学校体育,从娃娃抓起,在增强体质健康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通知》。条例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每周应安排3次以上课外活动,每次保证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结果显示,1964~1975年期间,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在各种法规的保障下,运动能力显著提高。而从1975~1985年呈现停滞状态,自1985年开始出现了与身体形态发育发展呈相反的趋势。200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出台的 “体育振兴基本计划”是日本今后十年间体育政策的行动纲领,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依旧没能改变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
在这一阶段我国开始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两手抓的策略,从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28枚金牌,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据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从1995年开始,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开始呈持续下降趋势。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诞生,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日本在这一时期虽然在努力制止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也制定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在1985年后,还是开始呈下降趋势。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
由于200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显著下降,2004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保证中小学生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调查显示,有76%的学校没有按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而且体育课除整队点名、示范、 小结外,45分钟的体育课,体育锻炼时间只有18.3分钟。体育运动的时间和强度都达不到促进体质健康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2005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强调各中小学要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好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同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与健康促进活动。2007年“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该运动走进了中小学校,行动计划提出了“每天锻炼1小时”的口号,倡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即便这样也还是没有能够阻止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的持续下降。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11年我国出台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同年教育部又制订了《切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对没有认真执行规定的单位,将取消所有评奖评优资格。
2005年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饮食教育基本法》,为了更好的实施该项基本法,还制订了《饮食教育推进基本计划》,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民运动开展。2006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进行修订,明确提出要抑制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下降,以“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为体育振兴计划的第一目标,并且制订了促进综合对策。2006年3月第三次发行了《日本体育白皮书》(自1996年5年修订一次),书中有关体育振兴计划中,写到了200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日本青少年体力下降、肥胖、生活习惯病的增加等社会问题出台了“促进青少年体力的计划”。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计划,2005年预算经费达到4.9亿日元,比2003年增加了1.2亿日元。2007年日本审议会提出“提高青少年儿童体力”的目标,并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环境,学校、家庭、社区开展有益的健康体育活动。加强宣传普及有益健康知识,得到社会的重视;挖掘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功能,提供更好的条件。
上个世纪末中日两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我国已经上升到威胁整个民族发展的高度。教育部虽然制订了《切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但是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校还是不能保证青少年儿童的每天锻炼1小时规定。
我国在这一阶段推出了很多制度、文件、通知, 但是落实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下降没有得到好转。日本政府自1954年出台了《学校营养午餐法》,在2005年又颁布了《饮食教育基本法》。学校营养午餐实施近60年,对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饮食教育基本法的颁布,在保障营养的基础上,又在饮食教育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
三、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的启示
(一)加强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工作的立法
法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般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且具有法律效应,而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往往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日本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立法方面做得比较好,注重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障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工作的贯彻和落实。比较而言,我国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方面的政策、意见和办法很多,尽管这些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就其效力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立法工作,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对法规、政策和办法的监督与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加快体育的法制化建设、 为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也颁布了各种法律法规,但在这些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宏观规定多、具体实施的措施少、监督惩罚不到位、操作起来有困难等问题,使得颁布的法规难以实施。虽然我国颁布了很多关于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法律法规,但依然存在着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倾向,我国可以称之为是竞技体育强国,但不是体育大国。从国家层面更要重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要监督好颁发的法规。
(三)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国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和“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束缚,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中家长很无奈、学校很无力、社会组织难以渗透。日本为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倡导开展全国性的提高体力的宣传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身体活动的动机;为学生在社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环境;学校加强提高体质研究和创新, 并积极与社会和家庭相配合。以上的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来研究制定和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系统工程。
(四)探索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示范点
8.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篇八
一、正确把握思想品德和人格标准
一个拥有良好人格的人,一般的说往往是一个能接纳自我,又能接纳他人的人。他能协调控制情绪,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充满自信,满怀责任;他积极向上,充满活力。
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他目光远大,境界高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社会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人格与思想品德在判定标准上存在明显区别,但二者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往往会给他人、给社会、给国家、甚至给时代创造出自己带来的幸福。而一个人格存在缺陷的人则有可能带来危害,甚至是灾难。所以,正确把握二者判断标准,努力塑造美好的灵魂,对于小到个体,大到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良好的教育中不可缺少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使每个家庭富裕了起来,和平发展为孩子们成长提供了便利,独生子女政策使每个孩子得到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家庭溺爱又助长了他们某些自尊、自娇。可以说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喝着蜜水长大的,他们的生活缺少磨练,最终形成了一些不良人格。然而我认为绝大多数孩子即便是在某些方面存在一点心理障碍,只要我们正确引导,还是容易纠正的,孩子的生活是充满阳光的,他们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
2005年5月,距离高考仅剩20多天了,一名被师生普遍看好的同学突然宣布要放弃高考。是他出现了什么生活困难?是家里出现了什么变故?还是……怀着满腹疑惑我找他了解情况,答案却出乎我的意料:“我怕考不上,让人笑话”。而对他这样有实力的学生,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我现在开始给你放假三天,你尽情放松,如果考不上大学,我负责任”。结果自然在预料之中。
无独有偶,2008年高考前夕,一位尖子生满脸疲惫的来找我:“老师,我简直要崩溃了,晚上睡不着觉,如果考不上我怎么办啊?”“没事,以你目前的实力只要你正常发挥就能轻松考上,从现在起,你可以轻松一些,调整好身体是你的第一任务。”
其实,对于这些懂事又要强的学生,我们不需要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就知道自觉学习。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找到自信。
然而,对待另一种类型的学生我认为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压力甚至是磨练。
我们学校每次为安置学生就业都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每次安置就业后不久就会有一部分学生离开岗位,究其原因,他们会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个厂子条件可不好了”,“不如XXX挣钱多”,“XXX都走了”……
如果抛开这些似乎说得通的理由,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还是存在很典型的心理因素的。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推荐阅读:
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总结10-29
2.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07-03
无烟广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06-23
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总结10-31
市优生促进和母亲健康工程自查报告08-14
正确认识“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健康发展08-19
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教育工作总结11-02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1-03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9-12
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第一季度健康总结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