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处世名言

2024-06-28

名人的处世名言(精选16篇)

1.名人的处世名言 篇一

1) 一人有任何正当理由信任自己的人,永远不在别人面前炫耀,以使别人信任他。——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2)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3) 不贪最先,不恐独后。——刘安《淮南子》

4)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论语·述而》

5) 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只会使一个人心胸狭窄,使一个人变得非常多疑,非常无聊。——泰戈尔《沉船》

6) 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狄更斯《德鲁德疑案》

7) 一个人不应该与被财富毁了的人交接来往……——居里夫人

8)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9)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 一分钟的静默是一场令人晕眩的交响乐!这个乐曲包含的内容比生活的本质更为丰富。——罗曼·罗兰《母与子》

11) 利已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12)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13)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应该把我们生命中过去与将来间的关系、时间全用在人生方面的活动,不用在兽欲方面的冲动。——《李大钊选集》

14) 仁者寿。——《论语·雍也》

1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6)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7)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8)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19)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20)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21) 不要过分的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寓言》

22)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命。——罗曼·罗兰

23)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台是表演生活的场所》

24)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__:《可爱的中国》

25) 混迹尘中,高视物外。——陈继儒

26) 不要急于谴责人吧!谴责人是极容易的事,您不要专门去谴责。要冷静地观察一切,要记住: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变好的。——高尔基《我的大学》

27) 居心要宽,持身要严。——清申居郧

28)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29)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30)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2.名人的处世名言 篇二

【名言解说】

未知的世界好比大海, 而良心则是未知世界的指南针。纯洁的良心会把你的人生之船导向健康、快乐的港湾,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良心, 善待良心, 不要让自己的良心变质、变味。

【名人简介】

3.有关“教育”的名人名言 篇三

——William Butler Yeats

教育并非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

——威廉·勃特勒·叶芝

2. 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has been forgotten.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教育就是把所学的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3. Educ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which you can use to change the world.

——Nelson Mandela

教育是你可以用来改变世界最强大的武器。

——纳尔逊·曼德拉

4.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Albert Einstein

重要的是不停止质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5. Learning is not attained by chance, it must be sought for with ardor and diligence.

——Abigail Adams

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必须热情地去追求,努力地去获得。

——阿比盖尔·亚当斯

6. The person who is educated is the one who has learned how to learn and change.

——Carl Rogers

受过教育的人知道如何学习和改变。

——卡尔·罗杰斯

7.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prepare the young to educate themselve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教育的目的让年轻人作好毕生教育的准备。

——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

8. The roots of education are bitter, but the fruit is sweet.

——Aristotle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结出的果实却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9. An education isnt how much you have committed to memory, or even how much you know. Its being abl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what you know and what you dont.

——Anatole France

教育并不是指你记住了多少,或者你知道了多少,而是能区分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阿纳托尔·法朗士

10. Education is a progressive discovery of our own ignorance.

——Will Durant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威尔·杜兰特

11. Education is the ability to listen to almost anything without losing your temper or your self-confidence.

——Robert Frost

教育就是要使人具备一种能力,无论你听什么,都不会大发雷霆或丧失自信。

——罗伯特·弗罗斯特

12. A human being is not attaining his full heights until he is educated.

——Horace Mann

一个人只有当他受过教育后,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度。

4.名人名言之处世篇 篇四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上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周恩来

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冯雪峰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伊索寓言》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 ,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

如有着相当计划,鼓着勇气往前走,不要自馁,不要中途自弃。走曲线并不就是失败,在心境上用不着怎样难过。 《韬奋文集》

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即投入工作。 谢觉哉

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陈景润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寓言》

金钱的贪求(这个毛病,目前我们大家都犯得很凶)和享乐的贪求,促使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也可以说,把我们整个身心投入深渊。唯利是图,是一种痼疾,使人卑鄙,但贪求享乐,更是一种使人极端无耻、不可救药的毛病。 郎加纳斯

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给博特金的信》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也不会听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的,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 契诃夫 谨慎的选择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述而》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论语述而》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大略》

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好了,所谓与善者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坏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蚀,自己随着就坏了,所谓: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我们要知道择交;要交益友,不交损友。 谢觉哉:《交朋友的道理》《谢觉哉杂文选》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德谟克里特

5.待人处世的名言 篇五

2. 真正的大不敬是不尊重别人的神。

3.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4. 小的尊重老的,是尊重历史;老的爱护小的,是爱护未来。

5. 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6. 聪明的人尊重别人对自己的爱,愚蠢的人伤害爱自己的人。

7. 当自己抱怨别人没有尊重自己的时候,先思考自己是否有先自尊。

8. 礼貌建筑在双重基础上: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9. 和父母住不住在一起,和个人的独不独立是两码事。尊重父母和没有主见也不是一回事。

6.关于处世经验的名言 篇六

2.检讨是成功之母.

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4. 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

5.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6.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7.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9. 灵魂的孤独是人生最可怕的,最难挨的。

10. 浮躁一分,到处便是招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11.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12. 凡事无论大小,只要和自己有些相干,便不免格外警觉。

13. 一个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气和;被别人打了,就非常气愤。

14. 自爆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5.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16.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7.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9.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论庄子的处世态度 篇七

据史书记载,庄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最为骄横的时代。其时思想界混乱不堪,儒墨二家既定方针“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再加上公孙等的诡辩,愈益使人迷乱而莫知所从。面对这种时代,这种环境,庄子发出了悲壮的感慨: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人间世》)

一、庄子的处世态度

庄子正因为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才知难而退,放弃类似孔子一族的功名追求,转而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个体的解脱。总体上说,庄子的思想是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道家思想的延续。下面详细地分析庄子的三种处世态度。

(一)超世的处世态度,“游乎尘垢之外”,摆脱人世的一切桎梏,以达到真正逍遥的精神境界。

作为乱世中的一位博学多才有思想的人,庄子理性地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种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存在整体“道”结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到个人的存在只是“道”的一种附属物时,胸襟自然变得宽广起来,在这个高远的位置上来审视人生与功名利禄,得丧祸福、穷达贫富也就不足萦怀了。因而庄子在世俗生活采取的就是一种超然世外的态度。例如:

神人……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也,孰肯以物为事!(《逍遥游》)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累。天下奋秉而不与之谐,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固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天道》

就是说有深远修养的人是和万物合为一体的,安然无系地神游于尘世之外,逍遥自在于自然的境地。他是厌烦拘守世俗的仁义礼节的,是不屑于治理天下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庄子的超世的处世态度是源自于对人间世务的鄙弃和对世俗道德的否定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理想人格的精神超脱。

人总是社会现实的存在。因为脱离了现实,庄子的“超世”具有某种幻想与理想性。《庄子》有大量相关的描述: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土。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天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庄子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这种理想的“真人”、“神人”上,以求摆脱人生困境的这种超越,只能算是一种企图上的精神的超越。从这里可以看到庄子的超世是他塑造的理想人格“真人”、“至人”、“神人”等在精神追求方面,在绝对关照自我、自处的情况下的人生态度。他以自我为起点,又以自我为终点,忽视了一切外在物在个人处世过程的影响,而不可能真正实现,因而他转向了避世。

(二)避世的处世态度,即“不与物撄,陆沉世寰”,以自我为主体的处世态度。

从《庄子》中可以看到,浪迹于山林,潜于人世也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处世态度,例如:

真人……居山林,食茅粟。(《徐无鬼》)

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樱,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攸然而往,侗然而来。(《庚桑楚》)

圣人……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则阳》)

如果说庄子的超世的态度是他追求自然、自由的人生理想的表征,那么避世的态度则更多的是艰辛的现实生活在精神上留下的烙印。有人说庄子的这种观点反映了没落、颓废的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大约就因为他对现实的敌视、否定和悲观。其实,对现实的否定,可以是对过去的眷恋,也可以是向着未来的。庄子认为自有亲疏、贵贱、贫富、穷达的差别以来,人性就被扭曲了。所以他眷恋着上古时代,希望回到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无何有之乡,或浪迹山林、隐逸自然。

在庄子的避世态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无用之用”说,这也是庄子出的处世态度的核心内容。“无用”可为“大用”,庄子通过对世态的冷峻的观察,认定正是在他人以为是“无用”的地方存在着“大用”,即得以全身保命。因为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生命之外,而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乱世中,人的唯一目标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求得生存。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避世实际上是避政治,避官场,避社会责任。“无用之用”也是当时社会挤压下的所造成的变态心理。

(三)顺世的处世态度,即“虚而待物”、“与世沉浮”。

超世是庄子在悲惨世界中幻想般的设想,而社会的现实的险恶使他的设想不攻自破,于是又想以避世来远离困境。这两种态度都未能真正站稳脚跟,因为庄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这两种处世态度都是以个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为前提的。但是,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无人之野”的想象天地里。于是庄子总结出:人伦世情都是人必须面对,无法逃避,也无法超脱的。既然无法逃避也无法超脱,则只有“安之若命”顺世罢了。《养生主》说: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依乎天理,批大穀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微碍,而况大瓜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这几段文字,不仅阐述了养生的要领,而且道明了庄子的顺世的处世态度:顺应自然,“缘督以为经”,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并且也说明人的生死是顺应自然的结果,不必太执着于生死。

“得道”是庄子精神追求的最终极目标,因而顺世也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简单地说,顺世态度可概括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安之若命”。显然这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如《庄子》写道:“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易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徐无鬼》)

可见,庄子顺世的处世态度是顺自然、顺时、顺命。这既源于对社会现实苦难的深沉透析,又是他的哲学思想“道”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的体现。不仅如此,超世、避世的处世态度也是这样,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因环境的不同而呈现的不同形态,都是在以其人生理想为核心,以其自然哲学“道”的观念为基础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的否定性洞察审视后得出的结论,通过“体道”达到“心斋”、“逍遥无所持”的中线。因而这三种处世态度分开来看似乎是矛盾的,但在庄子这里却在矛盾中得到统一。

二、庄子的处世态度的现实意义

借用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庄子就属于后者,虽然他死去已两千多年了,但那只是形体上的消逝,而在精神上,他却对后世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阮籍、陶渊明等。

撇开庄子超世、避世、顺世的三种具体的处世形态不说,总的来讲,庄子是以积极入世为始,以消极出世为终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无奈与尴尬,只有与之有共同情境的人才能深刻地感受到。

众所周知,庄子处世哲学的主旨在于人如何追求自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布万物与我为一之”,“与道复通为一”的自由境界,成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显然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而具有误导后人的消极作用。但辩证地来看,他的超世、避世、顺世思想中顺应自如、淡泊无欲的生活态度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比如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都是人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自然、不“顺世”的结果。另外,庄子主张“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和“不以好恶伤其身,常用自然而不益生也”,“芒然傍徨乎无为之业”。这种悠然自得,不受外物牵累,无心无情,一任无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当代人化解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纠纷,淡化物欲观念,淡化对名位的追求,摆正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树立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观念和和谐完满精神信念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与向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2]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史.东方出版社.

[3]孙以昭, 常森.庄子散论.安微大学出版社.

[4]雷仲康译注.庄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5]崖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6]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做人处世的哲理名言 篇八

2.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3. 能够微笑面对的事情就微笑吧,因为微笑总比哭更好。

4. 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的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

5. 不由自主只因刻骨铭心,不离不弃只因无法代替。

6. 也许有天你会懂忧伤其实不多,把泪擦干说不痛。

7. 你过得不开心,是因为还没有过滤掉他人的意见以及评价。

8. 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9. 没有人能一路单纯到底,但要记住,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10. 你要在我落魄的时候离开,就不要在我辉煌的时候回来。

11. 在生活的键盘上,始终要把一个手指按在“退出”键上。

12.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3. 浪漫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但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

14. 回忆是件很累的事情,就像失眠时怎么躺都不对的样子。

15. 不是人人都能活的低调,可以低调的基础是随时都能高调。

16. 人生最宝贵的并不是你拥有的物质,而是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17.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18. 其实蛮想和你聊天,不过你不找我,我也不想总是去打扰你。

19. 动了真感情的人都会喜怒无常,因付出太多,难免患得患失。

9.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佳句 篇九

2)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假神。

3) 生活的风风雨雨是一把无形的刻刀,在给每个人雕像。

4) 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5) 看别人骄傲,其实是自己自卑。

6)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7) 蒙住自己的眼睛,并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了;蒙住别人的眼睛,并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的了。

8) 最容易跌跤的地方不是高山而是平地。掉进深谷里的人,只有向上才能找到出口。

9) 要更多去探望处在危难中而不是正在走红的朋友。

10) 兄弟不一定是朋友,但朋友往往是兄弟。

11) 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2) 因为有利可图才与你结为朋友的人,也会因为无利可图而与你绝交。

13)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14) 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用心地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他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

10.名人的处世名言 篇十

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然而叶问为人极为低调,与世无争,对于不太了解咏春拳的普通民众来说,“叶问”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他鼎鼎大名的徒弟李小龙的声望,以及他的活跃于港澳影视圈的众多弟子及再传弟子,他的传奇故事也许要永远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叶问,本名叶继问,于1893年出生于广东佛山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叶问从小就受到家庭严谨的儒家教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上学读书之余,叶问爱上了传统武术,七岁时,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

陈华顺是“南海拳王”梁赞的高徒,与叶问的年龄相差几十岁。陈华顺对他极为喜爱,在教给叶问咏春拳时,他的大弟子、叶问的大师兄吴仲素常常在一旁协助,将咏春拳奥妙向叶问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16岁时,叶问奉父命离开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他认识了“南海拳王”梁赞的次子梁壁,跟随梁壁深造咏春拳近四年。梁壁将其父的武术精妙之处尽传给了叶问,叶问的武技得以突飞猛进。

叶问返回佛山后,长期从事军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他广泛结识佛山武术大家,经常与武术界各门交流切磋,又不断得到高人指点,使咏春拳技臻入化境,被誉为第二位梁赞。

在日军攻占佛山后,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闻悉,就准备邀请叶问担任日本宪兵队的武术教练。叶问不愿为日本人效力,更不愿因此成为“汉奸”,就拒绝了日本宪兵队的邀请。日本宪兵队队长在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事先讲明,如果叶问被打败就要听命差使。叶问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只好接受比武,日方派出的武术高手身材高大,叶问摆出咏春桩手,目视对方一言不发,诱敌深入,对方抢先出手,以箭标马进迫,叶问随即变前锋的桩手为耕手,耕去对方箭,并同时转身跪马,拿正对方前腿之后膝位,迫使对方突然失去重心。对方虽未中招,却是败相毕露,叶问也及时收招,说了一声“承让”跳出比武场地,真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寇,就暂时离开了佛山,暗中却帮助地下抗日组织开展各种抗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因身怀绝技,应邀进入县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追捕盗贼劫匪等工作,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坊之劫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亲擒劫匪,颇得上级赏识。以后,叶问又担任过广州市南区巡逻队长等职务。

1949年,56岁的叶问经澳门来到香港,在众弟子的协助下,叶问先后在香港创立了咏春体育会和叶问国术总会,奠定了咏春拳传播与发展的基础。

叶问个子很矮小,身高仅1.63米,身材瘦削,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颇注重仪容清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也从不喜欢像其他的武师一样,“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如果上街,人们往往把他当成是“当铺里的掌柜”或是“私塾的教书先生”,绝对不会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叶问。

叶问平时不喜多言,但他生性诙谐幽默,不喜欢打打杀杀,人也生活得比较闲适。他除每日随三五个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外,偶尔也会同好友打上几圈麻将,他还喜欢观看斗蟋蟀斗狗。

那么,叶问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呢?据叶问的外甥回忆说,1910年初,有一次叶问同他表妹等人一起参加秋色游行,当地军阀的一个排长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叶问无奈,只好出手教训对方,一招就把那个排长打倒在地。对方恼羞成怒,站起身就拔出了手枪,眼看一场血案就要发生,只见叶问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了对方的枪管,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压左轮手枪枪膛,竟然将左轮手枪的枪心压弯,使其无法发射子弹。排长见状大惊失色,知道遇到了高人,只好悻悻离去。

叶问70岁时,其功力仍不逊色于青壮年时代。当时香港的社会治安不太好,经常有人拦路抢劫。一次,叶问在夜间散步时,几名持刀劫匪拦住了他,他们看叶问是一个身材矮小的瘦削老者,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就准备对他抢劫,只见叶问以疾风式的蹬踢,同时连发数拳,瞬间就将两个彪形大汉打倒在地,持刀者更是被踢出数尺之外不能动弹。

叶问身怀绝技,武功精湛,但处世低调,言行举止均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儒者风范,武德人品在武林中都堪称楷模。所以,叶问去世后,咏春拳派同仁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佛山华侨志》有专文介绍他的事迹,美国俄亥俄州设有“叶问博物馆”,英国伯明翰的“叶问(海外)国术总会”设有纪念他的专栏,香港“叶问国术总会”挂有叶问的画像和他练功的照片。佛山市为了纪念叶问,专门在佛山祖庙建成了叶问堂并对外开放。

叶问为人心态平和,谦恭礼让,他从不与人争强斗狠,不恃武好胜,不主动与人争斗,不想开武馆赚钱,也不愿卷入江湖是非,在家中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的生活恬淡闲适。有人说,叶问可能是历史上最低调的武术大师,这话说的有几分道理。

不过,叶问的低调处世却也成就了他。由于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与人争斗比试武功,使得他得以远离江湖恩怨,得以79岁的高龄寿终;也使得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武功,以及传授武术中去,不但武功得以精进,也进一步把咏春拳发扬光大;叶问的淡泊名利和低调处世,也使得他的武德人品在武林中有口皆碑,赢得了武林同仁的敬仰和尊重,他虽从未追求过要当什么武林宗师,但在去世后却被同仁一致推崇为一代武林宗师。

11.处世之道名言警句励志名言 篇十一

2. 好心有时不会有好结果,但不能因此而灰心。

3. 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4. 大方一点。不会大方就学大方一点。如果大方真的会让你很心疼,那就装大方一点。

5. 如果你觉得最近一段时间工作顺利的不得了,那你就要加小心了。

6. 少说多做。言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7. 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8. 在一个同事的后面不要说另一个同事的坏话。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要微笑。

9. 经常检查自己是不是又自负了,又骄傲了,又看不起别人了。(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没有别人的合作和帮助也是白搭)

10. 新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融入到其中哪个圈子里去。等到了足够的时间,属于你的那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

11. 尽量不要发生办公室恋情,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那就在办公室避免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包括眼神。(如果你或者对方已婚,——恭喜你,兄弟。你,死,定,了!!!)

12. 会拍马屁(这是和顶头上司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小心不要弄脏手。切忌用舌头去舔马屁。

13. 资历非常重要。不要和老家伙们耍心眼斗法,否则你回死得很难看的。

14. 如果你带领一个团队,在总结工作时要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把功劳都记在下属身上。当上司和下属同时在场时要记得及时表扬你的下属。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15. 如果你看到一个贴子还值得一看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回复,因为你的回复会给人继续前进的勇气,会给人很大的激励。同时也会让人感激你.

16.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如果自己没错(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一下对方的感觉。

17. 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即使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

18. 低调一点,低调一点,再低调一点(要比临时工还要低调,可能在别人眼中你还不如一个干了几年的临时工呢)。

19. 嘴要甜,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会夸奖人。好的夸奖,会让人 产生愉悦感,但不要过头到令人反感。)

20. 有礼貌。打招呼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长辈的称呼和年纪大的人沟通,因为你就是不折不扣小子辈。

21. 手高眼低。

22. 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 —— 富兰克林

23.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24.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 奥斯特洛夫斯基

25. 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 张志新

26.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 周文雍

27.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夏明翰

28. 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 —— 方志敏

29.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 西塞罗

30.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 —— 高 汀

31.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32. 人若是太幸运,则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少;若是太不幸,则终其一生皆默默无名。 —— 富 勒

33. 12. 人生是一场无休 无歇 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 罗曼罗兰

34.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 德谟克里特

35.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 高尔基

36.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 罗丹

37. 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们常叹人生暂短,其实人生悠长,只是由于不知它的用途。 —— 维 尼 人对快乐的感受有逊于对痛苦的感受。 —— 李维

12.为人处世名言警句 篇十二

2) 谨慎不惟诺,善良不懦弱,练达不草率,稳重不寡断,诚实不虚伪,忠厚不愚蠢,自谦不自卑,自信不自负,刚毅不固执,果断不冒失!

3) 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亲友要慷慨,对大众要礼貌。要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要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4) 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不听不传不信小道消息。订一条规矩,不背后说人,除非说好话。

5) 行为,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做人,一时一刻要自重!

6) 人给我抚慰,我还他热情;人给我亲切,我还他尊敬;人给我宽容,我还他真诚;人给我自尊,我还他高兴!

7) 鸟有树则栖,树倒则飞;鱼有水则活,水涸则亡;花有春则开,春去则谢;人有信则立,信丧则败。诚信是做人之本!

8) 容人助人是人际相处之良津;知恩报恩是人格追求之美德;宽厚诚信是做人处事之根本。

9) 好话,能引起别人善心;坏话,会激起别人恶念。多说一句好话,多添一分和气。为人就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结好缘。

10) 做人三要:一要恩怨分明敢作敢为敢拼敢搏。二要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心态平和。三要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

11) 知识与品德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静态与动态并重,智力与能力并重,人文与科技并重,慈爱与威严并重,做事与做人并重!

12) 人以待已为是非,我以待人为对错;人以利已为恩怨,我以利人为取舍;人以得失为得失,我以善恶为善恶;人以地位升浮为亲疏,我以感情真假为远近。

13) 做人要懂得报四恩:一报万物养育之恩;二报父母扶养照顾之恩;三报恩师提升智能之恩;四报夫妻互相照顾之恩!

14) 大海的浪花靠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人鼓起。做人应积极进取,挑战人生,使人格完美,使真情永恒!

15) 就事论事,这是用人的原则;通情达理,这是处世的原则;荣辱与共,这是交友的原则;生死无惧,这是做人的原则。

16) 做人不图虚名,讥讽随之消失;做人多干实事,荣誉不期而至。做人要自由自主自立,做人不要自我自大自负!

17) 温柔不懦弱,文静不造作,靓丽不妖艳,求异不求怪,贤惠不胆怯,热情不轻浮,自爱不自恋,机敏不多疑!

18) 做人: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二要谦和为美,多让少争。三要与人为善,切忌骄横。四要仗义疏财,扶危济贫。五要诚信待人,远离是非。

19) 失意不丧志,得意不忘形;挫折不气馁,失败不灰心;勇敢不鲁莽,自强不自欺;批评不中伤,赞美不奉承;自信不骄傲,矫枉不过正!

13.名人的处世名言 篇十三

关键词:小说,人物关系,人物自身言行,人物性格特点,生活经验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种和谐的人”。韩愈在《师说》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解答学生的疑惑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使之成为和谐的人。人是社会中的人,而小说正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引领学生学习人生经验。我在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单元(必修3和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小说)的内容时,除了和学生探讨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解答方法等基本技能外,还重点围绕小说用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百态这一点,引导学生对不同内容进行解读,使他们学到处世的智慧。

一、解读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学生如何与人相处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小说里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或线索人物。但根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我们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赏析、品读的往往是主要人物,很少关注其他人物,尤其很少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其实,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来品读有关文字,学生可以学到如何和别人相处的道理。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李小二和陆谦是其中的两个次要人物。文中对陆谦直接描写的文字并不多,但他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在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他从京城追到沧州,约见管营、差拨二人,设下火烧草料场的毒计要置林冲于死地,最后逼得林冲恶向胆边生,拔刀杀死了他。林冲最后走上梁山,陆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李小二呢?文中描写的文字也不多,文中写到他在路上偶遇林冲,在得知恩人林冲是得罪了“高太尉”被刺配沧州后,不仅热情款待和好生照顾林冲,而且当他在做生意时无意中听到客人有“东京”口音,而且在和沧州牢里的管营和差拨说话时小声说出“高太尉”三个字来便怀疑对恩人不利,及时把此消息传递给了林冲,提醒恩人加以提防,而后便有了林冲四处搜寻陆谦的行为。

从陆谦和李小二的行为来讲,都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主要人物林冲的性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呢?我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抓住这两个人物和林冲的关系去解读。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陆谦和李小二都可以说是林冲的朋友,但在与林冲的交往中,这两个朋友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陆谦陆虞候,用林冲的话说是“我与你自幼相交”,然而就是这个自幼相交的朋友,当林冲落难的时候,他不仅不提供帮助反而千方百计要害林冲,林冲最后也是被逼出手,杀死他了事。而李小二呢?在东京时,因为林冲的救助,李小二有了一条生路。当李小二在沧州偶遇被发配到此的林冲后,在得知林冲是罪囚后仍主动邀请林冲到自家去坐,“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请。”“……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除了热情款待,李小二夫妻二人还照顾林冲的日常生活,“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好心有好报,后来“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也“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陆谦死于林冲的刀下,李小二则得到林冲的眷顾,从这一结果中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与人的相处,尤其是朋友之间相处,身份不管高低贵贱,品质是关键;害人之心不可有,不能落井下石,否则是自寻毁灭。

《祝福》一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惨死在忙着迎接新年的鲁镇。她的死,文中的次要人物——鲁四老爷等鲁镇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来鲁镇做客的“我”有没有责任呢?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我”是祥林嫂命运变化的见证人。死的前天下午,祥林嫂曾向“我”“咨询”过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的回答重要吗?解读相关的文字,学生不难发现,“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应该是祥林嫂最关心的,可以说当时她是充满了和家人最起码是她一直惦念的儿子见面的希望的,但“我”却支支吾吾,没有给祥林嫂哪怕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谎言的回答,而第二天,祥林嫂就死了。虽然她的死与“我”没有直接关系,但“我”那模棱两可的回答可能就像最后那棵压死骆驼的稻草,足以打垮祥林嫂。由此学生就会明白,当别人有难时即使给不了物质的帮助,也可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哪怕仅仅是一句暖人心的话,也可能会给人以希望。

二、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与他(或她)的个人修养有关。良好的修养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一张优质通行证。小说里也有很好的例子供我们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边城》和《林黛玉进贾府》的有关文字,通过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边城》里有几段文字是写二老和翠翠的,主要写的是二老如何把翠翠送回家的。因不知祖父去向,翠翠在周围看龙船的人散去后还在码头等祖父。晚归的二老得知原因主动邀请翠翠到自己家里去等,没想到却被翠翠误会他不怀好意,二老没有多解释也没多停留就回家了。后来就有一个人拿着火把来叫翠翠,并主动说明是翠翠祖父派来的,翠翠一听是祖父派来的就乖乖地跟那人走了。事实是怎样的呢?在路上翠翠才知道此人是二老家的伙计,是二老安排他这样做的。二老之所以这么做,肯定也是考虑到了翠翠的接受力。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二老亲自出面或者伙计直接说是送她回家的,相信有提防之心的翠翠是不会跟他走的。抓住二老的行为这一点分析,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提示:帮助别人一定要考虑被帮的人能否接受,不然好心也会做错事。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写到黛玉去拜见两个母舅的事,我们看看她是怎么做的。黛玉先随邢夫人回宁国府,贾赦因身体不适并未出来相见,但却让人传话回来。黛玉在听传话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课文写到“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当“邢夫人苦留她吃过晚饭去”时,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推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原谅。”邢夫人听后不仅不恼,还笑着说:“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在二舅舅家,当“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后来到了王夫人所在的屋子,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她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没坐,而是坐在了挨着炕的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通过分析学生不难看出,黛玉无论是站、坐还是说,处处都看得出她是很讲究礼仪的。正因为黛玉言语行为得体大方,使她在初入贾府后很顺利地被大家接纳。可见,良好的礼仪是成功打入社交圈的见面礼。学生也很容易就接受这一观点。

三、解读人物的性格特点,提升学生“强我”的意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老人与海》两篇外国小说分别塑造了别里科夫和桑蒂亚哥两个人物,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跟我们完全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自然跟我们也有区别。那么,这些性格特点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呢?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拿自己跟小说里人物进行对比的方式解读文章,让小说人物做他们行为的纠正人,实现他们的自我强大。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别里科夫封闭、怀旧,他的死与他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有很大关系。装在“套子”的别里科夫死了,今天的人有没有像他一样也生活在“套子”里呢?和别里科夫一对比,很多学生就发现:其实自己平时也有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动作或习惯性的生活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某种“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逃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席位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有别里科夫的警示作用,学生很快就明白;社会在进步,如果他们还因循守旧、封闭自己,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或习惯,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老人与海》一文中,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没有保住历尽千辛万苦捕到的大马林鱼,但却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最后成功回到自己的家。和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桑地亚哥相比,学生又会有哪些发现呢?一是优势:他们年轻,有家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二是不足:做事总怕失败,遇到挫折容易泄气。既然如此,那他们得到什么教育呢?人可以失败,但不能被打败。经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头栽倒去不肯爬起来,那样的话,是什么机会也没有了。正如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只要能鼓起勇气站起来,就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对高中生来说,毕业后要么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要么直接进入社会。但不管怎样,他们都要面临比初中小学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要想顺利地融入大学生活或走上职场,学习一点生活经验是很有必要的。美国著名学者博伊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多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外,应该尽可能地借助对小说的解读,让学生多学到些有用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人生多提供些有借鉴意义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意义,也更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王诚良《“套子”之我见》

14.为人处世名言 篇十四

2)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3)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时是好心就是时时好日,时时保持正念,任何方向任何位置都是吉祥的。

4) 一个人,如果守分地追求吃喝玩乐,整天沉湎于个人主义的小天地,那么他所追求的东西就难免有一天要成为沉重的负担,使自己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吴运铎:《让植根于现实的理想闪闪发光》

5) 感谢曾经爱过你的人,她祝福你的短信,一定要回。

6) 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不要次次都是忍让,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的权利,让他们知道你的想法,你所坚持的。

7) 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8) 头发,指甲,胡子,打理好。社会是个排斥性的接受体,这个星球所需要的艺术家极其有限,请不要冒这个险,就算你留长头发比较好看,也要尽量给人干净的感觉。

9) 牌局可有可无,那不是年轻人该干的,除非工作需要,否则不要培养这种兴趣。

10)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 《别林斯基论教育》

11) 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以报。

12) 每学期给自己写总结,上课认真学习,所谓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了,就是最管用的绝招。机会常常伪装成麻烦,从你身边路过,也只会留给做好准备的人。上班的朋友同理。

13) 不要整天把国家大事摆在嘴上,去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无法改变的。

14)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台是表演生活的场所》有了手机,尽量少上网,就算你仅仅是看新闻,读文章,大把时间也会不经意从你身边流失。

15) 享有极端的自由——这是一件危险的和有害的事情。没有纪律,就既不会有平心静气的信念,也不能有服从,也不会有保护健康和预防危险的方法了。 —— 赫尔岑

16) 说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对朋友,也应当有所保留。对她,不要把她和从前那个相提并论,谁都受不了。

17)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应该把我们生命中过去与将来间的关系、时间全用在人生方面的活动,不用在兽欲方面的冲动。 —— 《李大钊选集》

18) 选一个生日陪你母亲过,那也是她的受难日。不要年年都和同样一群人过。到头来,全心为你的,只有她。

19)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崐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 —— __:《可爱的中国》

15.做人与处世的名言 篇十五

二、 忍辱残喘,生不如死;养儿不孝,有不如无。

三、 自身创造的价值如果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那他(她)发挥(反映)的只是个人价值;如果是为了与他人分享(共享),分享的人越多他越开心,那么他发挥(反映)的就是社会价值。

四、 人生如梦,何必当真;在生活当中,如果对身边的事物看得太真就会影响自己的视线;如果把事物看得太重就会让自己产生压力或受到伤害。

五、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六、 一个懒惰的少年将来就是一褴褛的老人。

七、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八、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九、 活在昨天的人失去过去,活在明天的人失去未来,活在今天的人拥有过去和未来。

十、 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若都像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对待,人生定会更精彩。

十一、 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上帝不会给你一张返程的票。

十二、 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十三、 背负着过去的痛苦,夹杂着现实的烦恼,这对于人的心灵而言是无任何益处。

十四、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十五、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十六、 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十七、 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十八、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十九、 天道酬勤。也许你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回报,但不付出一定得不到回报。

二十、 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二十一、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二十二、 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

二十三、 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二十四、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二十五、 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别人。

二十六、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都是自己内心制造的。

二十七、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二十八、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十九、 你把周围的人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你把周围的人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三十、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三十一、 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著!

三十二、 两个人共尝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两个人共享一个欢乐却有两个欢乐。

三十三、 人一生下就会哭,笑是后来才学会的。所以忧伤是一种低级的本能,而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三十四、 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必须排除一切干扰,特别是要看清那些美丽的诱惑。

三十五、 还能冲动,表示你还对生活有激情,总是冲动,表示你还不懂生活。

三十六、 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

三十七、 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三十八、 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三十九、 学的到东西的事情是锻炼,学不到的是磨练。

16.浅议中庸思想及其处世原则 篇十六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中庸的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1. 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2.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3. 至诚尽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三、中庸的处世之道

孔子认为能具备这种中和之强的品格的人很少,中行者难求,狂者或狷者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不合中道。孔子在得不到中行之人打交道时,只得求其次,交往狂者和狷者。因为狂者虽然“志大而言侉”,但毕竟不失为有志者,可以有所作为。如果得不到狂者,孔子就愿和狷者打交道,他们虽然无济事之志,亦无损于人。孔子最痛恨的是蝇营狗苟,无所操守的乡愿人格。孔子欣赏的是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在这里,孔子把中庸与乡愿作了严格的区分,中庸讲究原则,操守;而乡愿却无原则,无操守,貌似中道,而有本质的区别。乡愿圆滑处世,不肯承担责任,自然是“没有肋骨”的。他们都很听话,但是不要希求他们有任何的成绩,因为他在这世上处世只求过得来,混世而已。这种人自己处世没有原则,人云亦云,做事不求进取开拓,还要对狂者狷者品头论足,嘲笑他们不和群。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所恶,能恶人,并且要立场坚定,爱憎鲜明,当仁不让,绝对不能人云亦云,曲意逢迎,处世必须有原则。

上一篇:地下城冒险2作文150字下一篇:的大学生西迁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