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名师教学设计(12篇)
1.少年闰土名师教学设计 篇一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猜猜猜
展示组: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我说句子,你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人物 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孙悟空)少年英雄,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哪吒)过渡:老师出一个,你们猜猜: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能说得更准确吗?板书:少年闰土。
师:你们真能干,是怎么猜到的呢?(抓住人物外貌中的典型特点)师:那从这里的人物描写,你读出这是()的少年闰土呢? 生:
鲁迅先生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
那在我和闰土的相处过程中,闰土又我留下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闰土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哪几件事呢? 生: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沙地看鱼。
二、探究学习:
那从这些事中,你读出了:
()的闰土
温馨提示:
1、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或者两件事来学习;
2、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等,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3、组内设计展示,形式不一。如:问答互动、分角色朗读等。(以自学、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三、小组展示,感悟闰土形象。
预设一:
雪地捕鸟
(第6自然段)
预设二:
海边拾贝(第8自然段)预设三:
沙地看鱼 第15自然段
预设四:
看瓜刺猹
9-13自然段 师:用心倾听
生:积极发言
师:我们有请xx小组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展示。
生:请大家看到第6自然段,请大家一起朗读。(雪地捕鸟)
这个自然段是闰土讲的雪地捕鸟的事。我们抓住“扫、支、撒、拉”这几个词语体会到闰土的(聪明能干)。能把那么难捕的小鸟,用一些简单的道具就捕获了,看出他很聪明。大家还有补充的嘛?
(点拨:抓住闰土捕鸟时的动作,我们感受到他的聪明能干。)
生:从“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句话,我读出了一个见识丰富的闰土。他说的这些鸟儿的名字,我们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见到过了。
生:后面的省略号,表明闰土知道的还有很多鸟的名字。师:羡慕闰土吗?(羡慕)那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吧!
(2)海边拾贝
生:请大家看到第8自然段,请听我们小组的朗读。
请大家看到“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我们知道了闰土知道贝壳有很多的颜色,还有很多不同的形状,鬼见怕,观音手,这些形状我们都没见过,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从而感受到闰土见多识广。(3)沙地看鱼
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 体会闰土的见多识广
(4)看瓜刺猹:
生:请大家看到:9-13自然段,请跟我们小组一起来读 抓住动词:捏 轻轻走
尽力刺
体会闰土的勇敢机智
生: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抓住猹的皮毛很滑,我们体会到面对这么狡猾的猹,闰土也没有害怕,一个人还用胡叉去刺,我们感受到他的勇敢。
师:体会得这么好,相信也一定能读好。注意轻轻的,不要吓走猹
(出示对话)
有哪两位愿意当这对小伙伴,来给我们读一读。(分角色读)
师:听着这对小伙伴的对话,你头脑中留下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描述
师:这是你们脑海里出现的画面,那在鲁迅的笔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景色描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美妙的世界,而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展示读
师:多么迷人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早已飞到了一望无际的西瓜地理,虽然我并没有亲眼看见,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早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对读;
(5)仿写片段 一说到辛苦、勤劳的农民,大家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出示烈日下劳动的农民,用上我们第一自然段学的环境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刻画勤劳的农民伯伯
师:通过孩子们刚才的描述,我想以后,有人提到勤劳的农民伯伯,大家的脑海里一定有这样的画面。就好像三十年后,鲁迅先生只要一想到闰土,这幅画就会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也让闰土月夜刺猹的勇敢,深深的烙在我们的心中。(读)
四、理解难句,领悟情感
(6)对闰土的羡慕、敬佩之情
师: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内心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16自然段)
齐读;你从这段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抓住一个字“啊”体会鲁迅对闰土的羡慕、敬佩
因为我过着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
(7)难句理解
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
(“我”和往常的朋友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8)领悟感情
闰土在()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
五.观看插图,想象表演
1、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却要分手了。
2、读一读17自然段。他们会怎样话别呢?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当时又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
3、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板书:难舍难分
六、拓展阅读
“我”和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课后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感受。
七、写法指导,迁移训练(谋篇布局)
1、今天我们认识了鲁迅笔下的闰土,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文豪鲁迅是如何写出闰土的特点?(一人多事,多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
2、我们以前也经常写人,一般都是写一个人的一件事,刻画一个特点。那今天那我们要用多件事去写一个人。以写“农村伯伯”为例,选取那几件事来写呢?
(烈日下劳动
编织农具
家里招待客人
帮助邻居)
板书设计:
事
闰土的特点
雪地捕鸟
聪明 能干 经验丰富
(详)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略)沙地看鱼
见多识广(略)看瓜刺猹
勇敢
机智
(详)
2.少年闰土名师教学设计 篇二
一、从异同中挖掘语文教学规律
1. 正确解读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语文学科缺少系统性特点, 又鉴于对教材解读仁智有别,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上, 存在贪多现象, 不善于选择, 结果是教学目标臃肿, 出现“意多则乱”现象, 正确解读文本则显得尤为重要。《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 编在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认识、了解鲁迅”, 共四篇文章, 第一篇就是《少年闰土》, 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 《少年闰土》一课意在从鲁迅本人的作品入手, 亲近鲁迅, 感悟鲁迅。从教材内容来看, 是通过“我”的回忆, 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教材表达特点来看, 这一单元课文重点是学习写人的文章, 写作手法上突出了外貌描写与通过具体事件描写人物的特点。
而《故乡》写什么?想表现什么呢?手捧鲁迅的《故乡》重读, 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浓缩了一个农民的一生。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 最后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从少年闰土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时的麻木、愚钝, 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精神是怎样被摧残的。《少年闰土》所描绘的内容其实是《故乡》中“我”“回忆中的故乡”里的美好世界, 但是《故乡》除了包含“回忆中的故乡”, 也包含了“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少年闰土》与《故乡》教材容量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年段不同决定了教学目标也不同, 为此, 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当然也不一。
2. 基于教材特点, 确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立不仅要考虑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年龄特点, 更要突出教材的特点, 突出学科本体性。没有童心是无法亲近鲁迅的《少年闰土》的, 鲁迅撒落在此文文字中的“童心、童趣”是随处可见的。《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理应突出一个“趣”字,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把教学落点定位在“月夜瓜地刺猹”“雪地捕鸟”等神异画面, 体会闰土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他的机敏勇敢, 从“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外貌刻画中感受闰土的可爱。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鲁迅塑造的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从初次相见时“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和见人怕羞”的土气外貌, 到后来的带有浓重乡土俗语讲述的“希奇故事”, 无处不透着少年闰土的纯真。
《故乡》一文显然不是一个“趣”字所能包容的, 它的内涵更为丰富与深刻。章老师在教学《故乡》时, 紧紧围绕着“我”和闰土“一气”与“隔离”表现在哪里这一主干问题, 聚焦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中内容, 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 探究他们之间隔离的原因与“我”面对隔离的愿望。教学内容的确立不再仅限于少年闰土这个形象, 而是将闰土和杨二嫂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置于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中, 更突显处于那个时代背景的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教学内容显然不局限于“少年闰土”这个人物, 而包容了更多的人物众相及宏大的社会背景与视野。
3. 聚焦语言特点, 习得言语形式。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说, 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应该立足学生原有的阅读起点, 更多地抓住那些有规律、有特色的语言文字, 从“知言”到“会意”, 从关注语言内容到关注语言形式, 挖掘词句的意义内涵从而习得语言表达。《少年闰土》和《故乡》其文本语言就颇具特色。例如:
“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文本的一大特色, 另外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同样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入木三分。《少年闰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这位农村少年的性格特点, 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出人物这些特点的, 从课文人物外貌的描写中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外貌从而刻画人物灵魂。同样, 《故乡》一课教学,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小说人物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特点变化, 从外貌、语言、动作等刻画深度表达特定时代的人物意义。
二、从异同中准确定位语文教学
1. 把握教学深浅。
《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目标无论从教材的编排意图, 课文语言的习得, 还是作品的人文性来说, 都不同于《故乡》一课, 应各有侧重。教学这一课的重点, 一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是初识鲁迅,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作者笔下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笔者则更多地是从具体描写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外貌特点和动作上引导学生阅读。比如,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 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 “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 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 没有让“我”感到快乐, 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 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但在《故乡》中, 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则变化得多, 也复杂得多。比如, “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我”怀念着闰土, 闰土也怀念着“我”, 他们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两个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当两个人重新见面时, “我”“很兴奋”, 闰土也很兴奋, 他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 逐渐压抑了他的生命力, 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极地忍耐。学生也自然理解, 为什么“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能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让一个纯真的少年从此不再敢主动地去感受世界, 思考生活、思考自己。教师在课堂上则把重点放在如何表现闰土与为什么表现闰土这一艺术形象的精妙上, 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需要把握得非常到位。
2. 锁定言语形式。
王尚文先生说:“我以为语文之外的其它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 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质言之, 其它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 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 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 以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少年闰土》一课, 笔者在课堂上注重引领学生聚焦在独特的语言形式点上, 运用朗读感悟、品读语言特色、尝试描写班级人物来习得课文语言学习表达。比如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情节, 围绕着作者是如何描写雪地捕鸟这一问题, 圈点出捕鸟的一系列动作描写, 谈谈你从一系列动作词语“扫、支、撒、拉”的“拉”字感受到什么, 学生说“担忧”“期盼”“惊喜”的心情都有, 学生从感受动作描写的特点中品味了闰土的生活丰富与聪明能干。从关注文本内容到重视文本表达, 这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标杆性的一种转向。课堂如何凸显“能力”目标, 实施教学“练能”转向呢?首先要锁定言语形式, 课堂讨论的问题指向要把学生的思考点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 例如《故乡》一课让学生圈划有关“我”和闰土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 说说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其次品读语言, 概括分析尽量少, 更多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语境进行对比体悟, 比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 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 可如今呢, 中年闰土的说话吞吞吐吐, 从话语表达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到他生活压力重, 反应迟钝麻木的人物性格特点, 从而闰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了解了不同时代的闰土是怎样的人, 同时还掌握了解读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课堂上锁定言语形式进行对话是有效的语文学习, 避免了形式热闹的“闲谈”, 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既得到了语感的训练, 又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愉悦, 沉淀下来的是语文的能力。
3. 突破教学模式。
“通过自己的独特体验, 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 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 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六年级的学生与九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特点与语文学习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再加上教师以往惯性的教学流程“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分层———段意概括———写作特色———练习讲析”, 这一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留下的诟病,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固有的一些教学模式, 方法上要更灵活, 突出语文性。在《故乡》课堂教学中, 章老师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对比阅读, 层层推进。通过圈划有关“我”和闰土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 推究“隔离”形成的原因, 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气、自主、开放。这堂课以对矛盾的评点作为处理教材的切口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发轫点, 用三个主干性问题“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着这种隔离, ‘我’产生了什么愿望?”串连了教学的全过程, 更难得的是这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思维链逐层推进, 呈现了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 且三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 发展了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融合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 有效打通语文课程的视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应努力地将课程视野、教材视角和教学视域融通起来, 将为什么教、为什么学, 教什么、学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 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合而观之。《少年闰土》对《故乡》来说是一个节选的插叙片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意虽好但往往只局限于节选。他们从文章开头安排的“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图景切入, 不仅凸现了闰土“机敏勇敢”的少年形象, 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然后慢慢地按照“盼闰土—见闰土—识闰土—别闰土”的顺序娓娓道来, 故事最后在一句“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无尽思念中悄然结束。如此教学很可惜的是只囿于教材的这个内容, 留给学生的仅是可爱的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没有更好地通过像推荐再阅读《故乡》、学生猜测地谈未来的闰土或把人物特定的时代背景引入课堂等方法来拓展教学视野, 没有在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闰土这一艺术形象的内涵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课程观的狭小显而易见。
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 是有对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说, 它写了一些人、一些事, 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人、这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 一个是现实的, 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当然“鲁迅先生是怎样表现闰土等人物形象的人性”是这堂语文课的本质意义, 文本的思想性决定了《故乡》一课教学视野不同于《少年闰土》。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写了什么”, 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这一人物对比的形象置于当时那个社会背景这一历史的长河中, 对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的感悟就不单薄, 而更显得厚重与丰满。教师的教学更关注了“怎么写, 为什么这样写”,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 少年闰土活泼可爱, 机灵能干, 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另外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 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 一对比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 这不仅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现实的深刻的思考, 也是对统治中国农民的思想的历史文化的不满, 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站在课程的视域解读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 不仅是关注“言语内容”, 关注“言语形式”, 关注“思维含量”,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更是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2. 适时打开无边界的交流平台。
回眸近年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不能不说是热火朝天。然小学归小学、中学管中学的画地为牢式的研究界限非常明显, 中小学语文教师间平日里缺少教学交流与沟通,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 存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嫌。甚至于在小学的第一第二第三三个学段里, 教师也存在着教哪个年级听哪个年级课的现象, 把自己圈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教学眼光不会前推后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无论所处小学还是中学, 首先要整体通读语文课程标准, 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 了解熟悉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用好教材落实目标, 完成好每一学段的任务。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与“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功夫上着力, 若把教学的精力过早地过度地放在对文本进行内涵深度挖掘上势必适得其反。其次, 着眼语文课程总目标, 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起点和文本特点, 寻找适切的教学策略, 落实学段目标要求。执教《少年闰土》一课, 很多教师能紧紧把握鲁迅天真烂漫、可掬可捧的童心童趣来撩拨孩子们的心扉, 让孩子们与文本的真情文字接触, 心底油然而生一种“久违的相遇相知”。但是, 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个童趣的层面, 那是远远不够的。就“闰土教闰土”, 不能站在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高度来教学《少年闰土》, 剥离了鲁迅精神和文化的教学, 显然是对鲁迅作品文学价值的缩水, “浅化鲁迅”和“膨化鲁迅”都是一样在削弱鲁迅文化的价值。很多时候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读中学语文教材, 用中学语文教师的眼光来解读小学教材, 这样才会避免教学浅化或过深。再次, 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 要适时地加强“中小学同上一堂课”这样的课堂教学交流与联系、沟通与合作等学科研究, 相互借鉴与吸纳, 正确把握和落实学段教学目标等, 做到不越位与不缺位, 而不是相互推诿与责备。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借鉴中学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厚度、宽度与课堂的大气, 关注语言的同时更关注思维的发展等;而中学语文教师同样要借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特色的细节处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等, 只有发挥中小学语文教学优势, 才能凸显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 实现教学“练能”转向,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让语文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凸显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 实施教学“练能”转向[J].语文教学通迅, 2012, (6) .
[2].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3].刘发建.触摸活着的鲁迅——《少年闰土》教学实况.
[4].王尚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立[J].语文学习, 2011.
3.从《少年闰土》谈塑造人物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少年闰土 塑造人物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06-01
人物塑造在学生习作中是占有很大比例的习作题材,但是往往由于学生缺乏恰当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至于学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过于空洞和呆板,達不到习作的要求,在作文写作上很难提高写作水平。鉴于这种状况,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文中领悟到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回忆录形式更能引人入胜
好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但在内容上具有独到之处,并且在形式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让人能够在第一印象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感觉到新颖,有能让读者阅读作品的吸引力,这就要在格式上独具一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想要深深抓住读者的心,不防采用回忆录的方式进行描写,这样就比传统的套式写出的作品具有新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人入胜。如《少年闰土》中他不直接先让闰土出场,而是先写景,触景生情,由此引出了对闰土的怀念之情,从此引出文章的主人公——闰土,这样的写作方法更能让读者感觉到新鲜,让读者怀着究竟闰土是怎样一个人的疑问去阅读作品。
2 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轮廓
要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一定的场景出场以后,作者就要给大家一个交代,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时就要先通过白描的手法刻画出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让读者对主人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具有个性的特征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虽然要突出具有个性的特征,但是一定要把握到位,不到位的或者不确切的个性特征不但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破坏主人公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反而会起到弄巧成拙的作用。如《少年闰土》中作者在刻画人物轮廓的时候仅仅用“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样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学生习作时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姐姐个子有一米多高,大大的圆脸,长着一双毛茸茸的大耳朵,后面扎着马尾辫”。这样的个性特征描写不但没有突出人物的鲜明特征,反而破坏了主人公的形象,虽然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留下的却是反面的形象,就达不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
3 利用记事方式体现语言、行为特征
仅仅刻画了人物的大体轮廓,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才是有了骨骼,要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还得给人物以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通过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才能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但是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的时候不能平铺直叙,可以通过记事的方式对人物的语言和形象加以渗透,这样的塑造方法才具有真实性。如《少年闰土》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是就通过叙述和闰土之间发生的事进行的,通过“捕鸟、捡贝壳、看西瓜、看跳鱼儿”这样四件事,体现出了闰土的语言特色和行为特色,并且折射出了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暗含了我对闰土的怀念之情和羡慕之情,真可谓是一箭多雕。如在描写闰土的时候第一件事“捕鸟”,闰土知道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第二件事“捡贝壳”,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第三件事“看西瓜”,猹吃西瓜,不知道西瓜竟然有这样危险的经历,而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电里出卖罢了;第四件事“看跳鱼儿”,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我们在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的时候,也要尽量通过叙述事件的方式进行描写,使自己的作品不至于因为过于直白而失去活力。
4 通过对比手法体现突出特征
要突出一个人物形象的另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对比法,对比法的使用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采用,就好像左拉的《陪衬人》一样,通过对比使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更加鲜明,优点更加突出,这样的塑造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作者也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描写鲁迅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写到鲁迅的鼻子的时候,作者说自己的父亲和伯父同是弟兄,但是父亲的鼻子又高又直,而伯父的鼻子又扁又平,鲁迅通过“四周黑洞洞的到处碰壁把鼻子碰扁了”的回答,不但让读者记住了鲁迅又短又平的鼻子这样一个特征,也从他的语言上看到了他的诙谐、幽默感。同样,在《少年闰土》这一课中,“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作者也是通过闰土总是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和我只知道四角天空这样的对比,显得闰土更加见多识广,使闰土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也更加体现出了作者对闰土的羡慕之情。对人物特征进行这样的对比描写,就更能突显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是印象。
5 以首尾呼应的形式完美写作结构
首尾呼应的结尾方式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美,也是对回忆式文章开头的一个照应,会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如《少年闰土》中开头以“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天空,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结尾也是“眼前又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样首尾呼应的方式就会使文章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和完美。
4.《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四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第二小学 游艳艳
教学目标:
1.学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初识闰土,进一步体会描写方法。3.背诵第一自然段。
4.能结合单元导读和资料袋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鲁迅先生。5.体会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并没有发刷子似的直竖着。他,就是鲁迅。
哪位同学能将自己收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给大家读一读? 生:展示
我们将随着第五组课文的学习更深入的认识、了解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鲁迅笔下的健康、活泼、勇敢、聪明的孩子闰土。
板书《少年闰土》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共用一本书,细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生词。在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圈点一下。(出示生字新词,请同学认读。)2.请同学将下面的词语与解释连钱。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读文后说一说你们桌对闰土有什么认识?(勇敢、见识广、天真、活泼、善良„„)
4.文中还有一个“我”,“我”又是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好奇„„)
三、初识闰土,重点研读。
1.找一找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①“他正在厨房里„„” ②“他见人很怕羞„„”
2.闰土的外貌是怎样描写的?(抓住特点描写)从外貌上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3.亲切地朗读这句话,突出重点词语 4.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闰土的外貌?
(第一自然段,作者听过闰土关于看西瓜的描述,通过自己的想像所写出的描写)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这段话都运用了什么描写。2.交流汇报。
(1)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第一句话)(2)人物的形象特征描写。(第二句话)一个健康、可爱、勇敢的人物形象。
3.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环境的美,及月下的小英雄的勇敢。4.背诵第1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小英雄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了!你能闭眼想象出来吗?
六、当堂检测 读拼音,写汉字。
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初步感知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继续学习课文,深入品味人物形象,体会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情感,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与刻画闰土这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体会“我”的情感,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与刻画闰土这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入品味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情感,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与刻画闰土这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课文,深入品味人物形象,体会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
1.抓住文线,感悟人物形象,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2.理清感情线索,体会情感变化,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3.两线交融,揣摩表达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鲁迅
1.了解单元导读中的教学要求,初识鲁迅。
2.关于鲁迅,你了解了哪些?补充资料袋中关于作者的介绍。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刻画鲜明的人物呢?
(二)初读课文,反馈预习
1.纠正字音:扭、胯、厨、套、猬、畜、窜。
2.多音字组词:正、佛、供、畜。
3.词语解释: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希奇、单知道。
(三)梳理思路,训练归纳
1.读课文:出声读。
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2.读课文:默读闰土讲述的部分。闰土和“我”在一起时给我讲了哪些事呢?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件事,引导写出小标题。(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观鱼)
3.学生质疑,答疑归纳。
(四)品读事件,感受人物
这四件事作者在写作时还是有详有略的,那么他详写了哪几件事呢?(捕鸟、刺猹)
1.“雪地捕鸟”。
(1)变换角色,感受表达。
一读:我们先来学习雪地捕鸟,先来读读这部分吧,自由读。
二读:师生问答读书。(出示课件:课文插图)图中的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文中的我听得聚精会神,不禁产生了许多问题,小闰土们你们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我吗?
三读:闰土讲的事情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都入了迷,你们是不是也被吸引住了呢?快读读这一部分吧。
(2)师生对读,感受人物。
①师生对读并提出对读的要求。
听了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我也想读读这段话,不过老师读的和书上的有不一样的地方,你们可要认真听、认真看书,用你们的朗读强调一下,告诉大家我和书中的哪一部分读得不一样。
我们知道闰土是个能干的孩子,作者这样描述,你对闰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
②闰土能在雪地巧捕鸟,于是──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我是盼望下雪吗?
我盼望:_________。(看捕鸟;亲自去捕鸟;感受捕鸟时获得快乐、成功的喜悦;感受这多姿多彩的生活……)
文中的“我”有这么多的想法,在一个又一个的盼望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闰土讲述捕鸟的经历,让我又羡慕又佩服,他是怎么讲的呢?再看看插图,你能想象着他讲述的样子再读读这部分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角色的变换体验中,真正走进文本,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在与主人公闰土的对话中,既感悟他的特点又体会“我”的内心世界;把揣摩表达效果自然地融进阅读理解中。力图引导学生经历从初读到细读再到品读的阅读过程,不断加深体验,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用。
2.“看瓜刺猹”。
(1)品读文字,感受人物。
作者还详写了看瓜刺猹这件事,请你默读闰土这部分讲述的内容。想一想,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批注。
(2)体会情感,品味写法。
这部分不是写闰土看瓜刺猹吗?那你们读第十一段,这部分写了什么?没有行不行?
(3)揣摩表达,积累语言。
听着他的讲述,文中的“我”不由得产生了好奇、佩服的情感,闰土讲述的这些内容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样是看瓜刺猹这个内容,作者为什么写了两遍,是不是重复了呢?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
配乐范读。听我来读这部分内容,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意境美丽)
①课件出示:文中第十、十三段部分内容。
你们再来读读这部分,指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闰土的讲述刺激而惊险)
②小结:是啊,同样写看瓜刺猹,不同的表达方式,带给我们感受也完全不同,前者让我们感受到意境美,后者则是那样惊险刺激。难怪出于大文豪鲁迅之手啊,你们快读一读,也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来。
③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
开篇的意境真令人遐想啊,像一幅画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谁能给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文字的美妙吧!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勇敢的少年,构成了一副绚丽的画面啊!我们试着背诵一下这段,让这美好的画面记在我们心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通过品味文字感受人物的特点;通过联想画面,体会文字中传递的情感;通过比较内容,感受不同表达方式体现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联想画面,积累语言。
3.“海边拾贝”和“潮汛观鱼”。
作者还略写了“海边拾贝”和“潮汛观鱼”,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两生合作读。你们能感受到闰土在拾贝和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你们想在这里补充什么词呢?
4.理解难句。
(1)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潮汛观鱼,这些稀奇的事情你们经历过吗?一起去享受闰土做过的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吧。
师引读,师生合作读。
(2)出示课件。闰土在______时,我和我的朋友(看、听、感受)不到_____。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设计意图】努力做到以学定教,教师做好课前的预设,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落实单元读写点中,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方法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懂得学习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
(五)揣摩表达,关注情感
回顾全文,“我”与闰土从相识、相处、到分别的过程中,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我”还未与闰土见面,就盼望闰土的到来。与闰土相处,听了闰土的话,“我”是佩服、羡慕、向往。
引读第十七自然段,感受“我”和闰土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教师引读:相聚的时光是美好,也是短暂的,正月过去了,谁能读一读第十七段呢?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你体会到了文中的“我”是怎么样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依据教材的特点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对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一要求。努力使学生从名家名篇中领悟具体的表达方法,读中学写。
(六)回顾全文,体会表达
出示表格:
这一单元我们的学习主题是初识鲁迅,《少年闰土》是大文豪鲁迅的著名作品,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表格的第二列为学生所阅读的文章题目,现在所列出的都是单元教材中所涉及的篇目,空格有待学生自主填写。既可以是在学习本单元的同时读到的内容,也可以是今后学习时涉及的内容。第三列为学生读后的感受,紧紧围绕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展开,不同阅读内容,会有不同层面的收获。
(七)补充阅读,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从鲁迅作品的角度了解了文学家鲁迅,课后我们还要阅读《故乡》的片段,我和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再次相见,当年那个勇敢机智、充满活力的少年已经变了样了,是什么改变了他呢?请大家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接着我们会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随着更多课文的学习,我们逐步填写完“初识鲁迅”的表格,希望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能帮助你认识了解鲁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6.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六
这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采用先自读、后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注意:闰土讲的这些事,“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读闰土的话可以干脆利索,体现他的聪明能干;读“我”的话时,可以读出好奇和佩服、羡慕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是抓住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特点的,通过这几方面的描写,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读全文,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闰土和“我”的交往过程,想象少年闰土的形象。
?师: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名师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一等奖
★ 《少年闰土》教学课件
★ 《少年闰土》教学及反思
★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 少年闰土教案
★ 《少年闰土》说课稿的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反思
7.少年闰土名师教学设计 篇七
一直以来, 我和我的一些同行执教《少年闰土》一文, 都重在通过理解文本内容, “挖掘”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得出几个口号式的关键词:健康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识丰富, 即使新课标实验教材将此文编入六年级上册“认识鲁迅”单元, 我们大都还是这样教。文章写少年闰土, 认识闰土的特点是理所当然的, 但“继续学习写人的基本方法”根本未受到重视和仔细的琢磨, 定势思维常令我们难越雷池一步。
细细反思, 教《少年闰土》我们始终停留在“认识闰土”的层面, 教学仍停留在“内容分析”上, 这种“把握主题思想”式的阅读教学, 亲近于思想教育, 忽视“语用”学习, “吸收”的是思想元素, “吐掉”的是语言养料。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内容分析”式的教学, 都只走了一个单面, 没有回“家”, 当然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认识闰土”与“认识鲁迅”到底怎样处理?想明白了才做得清楚。
二、《少年闰土》只是一个例子
1. 立足课标看文本。
课标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多年来, 语文课程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怎样在《少年闰土》这样的老课文中落实课标的精神呢?教《少年闰土》是为了初步认识鲁迅的文学成就, 我首先想到的是淡化认识闰土, 突出认识鲁迅 (本单元主题) 。鲁迅是大文豪, 通过鲁迅作品来认识鲁迅, 认识鲁迅高超的写作艺术, 这才是“认识鲁迅”的核心。《少年闰土》不过是个例子, 它只为我们认识鲁迅的思想和表达艺术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 引导我们去读他更多的作品。相信选鲁迅的其他任何一篇作品编入本单元, 都应以此为目的。
2. 对话“编者”解文本。
为“立体”地认识鲁迅,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文章。揣摩编者的意图, 《少年闰土》一文就承载着上面的教学任务。
把《少年闰土》放在第一课, 暗示我们认识鲁迅就该从认识他的作品开始, 这也应了曹文轩教授说的“讲鲁迅, 怎么能不讲鲁迅小说的表达艺术呢”?
三、认识鲁迅, 首先要学习他的表达艺术
通过《少年闰土》, 认识鲁迅, 实质就是要认识鲁迅小说的表达艺术。《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确实能代表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在表达上主要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一是素描的笔法。作者描写闰土不是外形细节的精工刻画, 而采用的是传神的素描笔法, 以传神的轮廓勾画集中概括了闰土性格的诸多特征, 并且这样的外貌描写留有生活经历的烙印, 与后文的事件叙述互相映衬, 浑然一体。正如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所说:“人物的容貌、态度、服装等等是写述不尽的, 在写述不尽之中提出一部分来写, 当然非挑选那些跟他的思想行动发生关系的不可……”二是人物谈话的性格化。少年闰土的语言, 明显的特点是句子短, 连用了许多的动物名词, 活画出小孩子说话时绘声绘色的神气。对话文字既简练, 人物性格又活现。三是作者的语言也极富有声音和色彩, 而且这声音和色彩无一不表达着作者感觉上的情调, 因此语言带着深厚的抒情意味。例如:“月亮地下, 你听, 啦啦的响了, 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 轻轻地走去……”四是叙述的抒情意味。作者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 都有自己的感情在内, 因而叙述之中带着很浓厚的抒情意味。
四、学习表达, 从“平面滑行”到“有生长感”
1.教什么, 把握三个支点。
抓住一个重点, 即本单元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重点。本单元导读提示了读写训练点:“认真阅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很明显, “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本单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目标之一, 能很好地关照“学习作者表达”与“学会自我表达”。
找准一个起点, 即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不是本册才有的, 在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主题单元下, 已经提出“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通过该组课文学习, 学生已经明白了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这是知识上的准备。该单元习作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这是语用体验上的储备。明白这些, 我们就清楚了学生的起点。
明白一个增长点, 即促进语言文字运用的可能性。与五年级相比, “认识鲁迅”这一单元就写人的角度,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呢?其教学价值何在?有必要就两个单元的精读课文作比较。
通过比较, 就写人角度讲, 我们不难发现本课教学的增长点在“传神的外貌, 以事写人, 并写出作者感受”。五年级提到了神态描写, 《少年闰土》提到过神态描写, 为什么本课不把“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作为教学的一个增长点?我想是因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将对此作重点探讨 (课后“练习4”有指引) , 就把它作为下一课教学的增长点。
2. 怎样教, 让学生三次发现。
(1) 发现闰土外貌描写蕴含的诸多信息, 体会用词之精。
从认识人的常理上讲, 首先关注的是人物的外貌。学习时, 抓住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可以这样追问:“从这样的外貌描写, 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透过“紫色的圆脸”、“毡帽”、“银项圈”这三个词品味其蕴含的丰富含义, 体会鲁迅勾勒外貌之传神, 用语之精准。
(2) 发现“看瓜刺猹”两次描写的不同, 学习布局之巧。
文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而唯独“看瓜刺猹”在文章开头、中间两次写到, 为什么呢?这是学生学文时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现这两次描写的不同情景, 发现相互联系,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巧妙。
(3) 发现描写外貌与叙述事件浑然一体, 领悟立像之妙。
平常读写人的文章, 往往外貌是外貌, 事件是事件, 二者之间常割裂开来学习, 缺少整体观照, 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就大打折扣。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 鲁迅特别善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瞻前顾后, 发现外貌描写与事件讲述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有利于全面把握闰土的性格特点, 又能领悟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方法之精妙。
8.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篇八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我”对闰土的回忆,写出我与闰土相识、相处(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的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及分别的过程。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做到不断地运用。
2、让学生以自我体验的方式,深入感受闰土所讲的四件事的有趣,并从中学会写事及词语妙用的方法,并实现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记忆。
3、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来读课文。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还有四天就到十一长假了,老师想了解一下,假期中你们想干什么? 生:我想去书声城看书。
师:不错的打算,其他同学呢?
生:我想和爸妈一起去爬山,因为爬山可以锻炼我的意志。生:我想去钓鱼,因为我的妈妈说钓鱼可以修身养性。
„„
师:看来同学们的打算真不少,可见你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一百多年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了解。课堂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检查预习:(6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响亮地读课题。生读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能一眼认出这两个小伙伴中,哪个是闰土吗?(师出示闰土和“我”在一起的图片)生:我觉得脖子上有项圈的是闰土。师:他判断的对吗?
生:对。
师:你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他就是闰土?
生:我可以从他那紫色的圆脸中判断,因为闰土生活在海边,风吹日晒脸就变成紫的了,而我作为一个少爷天天在家里,脸就白。
师:你能够从生活环境出发来判断,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觉得从他们穿的衣服上也可以判断,因为我作为一个少爷穿的好,闰土是农民的孩子穿的不好。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中,快速地默读课文,看一看闰土都给我讲了他在海边时的哪几件事?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划一划。
给生3分钟的时间来读书。教师巡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作一针对性的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读书习惯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师:老师发现好多同学的默读速度非常快,现在给你同桌说一说,闰土都给我说了哪几件事? 生给同位交流再读收获。
二、研讨深入,体会友情:(30分钟)
1、明确闰土给我讲的事(4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 师在生说的基础上随机板书。生:闰土给我讲过捕鸟。师:闰土都给我说的是在哪里捕鸟呢?谁能说的更具体些?
生:是在雪地中捕鸟。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说是雪地捕鸟。(师板书)谁也能象这样用简练的语言来说说闰土给我讲的其他的事?
生:闰土还给我说过到海边拾贝。
师:是的,还有海边拾贝,你能为大家读读这件事吗? 生读师板书。
师:还有吗?
生:还有到瓜地里去看小动物。
师:闰土具体给我们讲的是在瓜地里看什么小动物呢?谁再来说一说。生:管猹。
师:请你说的具体些。
生:就是到瓜地里刺猹。
师:对,还有看瓜刺猹,你能为大家读读看瓜刺猹是怎样一回事吗? 生读师板书。
生:还有潮汛来的时候看跳鱼。
师:是的,还有潮汛来时的沙地看鱼。师板书。师:闰土给我讲的事就这些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看跳鱼后的省略号知道的。生:我是从16自然段中的无穷无尽知道的。师:闰土所讲的这些事你们经历过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没有)
师:像这种听都没有听过,见也没有见过的事,我们可以说它是-----生:稀奇事(师板书)生:新鲜事。
生:有趣的事(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闰土所讲的这些稀奇事,想一想如果只让你挑一件来体验的话,你最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
生:进入本课的二次阅读中„„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26分钟)
师:在闰土为我讲的四件事中,你最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呢? 在生说的基础上来研究。A:海边拾贝:(2分钟)
师:说说看,你们想和闰土一起去干什么?为什么?
生:我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拾贝。因为我觉得贝壳很漂亮,我想捡些回来穿成手链带着好看。师:谁也想到海边拾贝? 点生。
师:说说看,你都想去拾些什么的贝壳?
生:我想去捡观音手,因为我对这个贝壳的样子很感兴趣。生:我想去捡鬼见怕,因为平时我很胆小。生:我想去捡些五颜六色的贝壳,做个漂亮的风铃。
师:这几位同学都谈出自己的想法,其他的同学,你们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呢?
B:看瓜刺猹(12分钟)
生:我想去体验一下看瓜刺猹的感觉,我想去看看猹这种小动物到底有多么地伶俐。师:还有想去看瓜刺猹? 喜欢的同学举手。
师:这么多的同学想体验看瓜刺猹,现在请你们再来读我与闰土关于看瓜刺猹的对话,看一看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猹来了吗? 生读对话。
生:当你听到西瓜地里有啦啦地响声了,就可以判断猹在咬瓜了。师: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该怎么做? 生:我觉得应该捏了胡叉轻轻地走过去。师:为什么要轻轻地走过去?
生:因为猹是种很伶俐的小动物,不轻点,这就跑了。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应该在轻轻地走过去后,特别在看到猹时,要非常快的刺,不然它也跑了。师:大家谈得非常好,你们能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吗?注意既不要惊动了猹,还不能让猹跑了。
出示:
啦啦地呼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看见了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生读并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师:看来大家都了解了看瓜刺猹是怎样一回事。在作者无数次地想象中,闰土月夜看瓜刺猹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注意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有许多的西瓜。师:你看到了美丽的月色,其他同学看到什么? 生:我还看到在西瓜地里有一个少年正在刺猹。师:谁看到更清楚?谁看到这少年在怎样的刺猹。生:我看到一个少年正拿着胡叉用力地刺猹。
„„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请大家想:作者在描述这画面时,为什么不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看西瓜,而是说深蓝的天空中挂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呢? 出示: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2)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西瓜。
生:这样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当时的情况。
生:这样定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好地体会要表达的内容。师:你可真了不起,能够从表达的角度来谈。
生:这觉得这样的细致描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觉月夜的美和闰土的勇敢,你想在这样的西瓜地里,一个人没有,夜深人静,他就能去看瓜刺猹多了不起。师:你说的太好了,你能试着读出月夜的美与闰土的勇敢吗? 生读。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谈得怎样?
生:我觉得读得还可以,如果将月夜读得更美些,会更加反衬出闰土的勇敢。
师:你的想法真好,那你来读读吧。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不仅谈得好,读得也不错,下面请同学也带着你们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完整地画面。出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生读。
师:这既是一幅画呀,更像一首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韵律来。(推荐生读。)深蓝的天空中 挂着
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
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
有一个
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尽力地刺去。那猹
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 逃走了。
(改变课文的排版样式,以诗行的形式重新排列第一段的内容)
师:这诗一样的画面在我的头脑中浮现了将近30年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读。
师:作者把这幅画面记在了心中30年,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你看你能把这画面记在自己心中吗?大家在记忆的时候,可以用我们常用的方法来读,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两种方法来记:1是可以利用文章插图来记,一种可以借助关键词句来记。生2分钟自由识记。展示:(提示:背诵的时候,把我们刚才体会的情感融进去!)师生共同评价记忆效果。师:沙地看鱼和雪地捕鸟这两件事,你最想和闰土一起干什么?
C:雪地捕鸟(5分钟)生:我想去雪地捕鸟。
师:还有谁也想去捕鸟?你想去捕鸟,你能说一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吗?(生读,师表扬: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本段中有这么多的生字,他都读准了!)在生读的基础上展示关于闰土捕鸟的文字。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面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闰土用这种方法捕到的鸟有什么? 生:有稻鸟、角鸡、鹁鸪、蓝背。
生:有稻鸟、角鸡、鹁鸪、蓝背还有很多。师:你从哪看出还可以捕鸟其他的鸟的?
生:我从后面的省略号看出来的。
师:你可真会读书,从一个标点中就读出了这么多,真好。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是不是也读出来了呢?
师:看来捕鸟的确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难怪大家这么喜欢!请大家再读读看:作者是抓住闰土捕鸟时的哪些动作来写的呢? 生:有撒。生:有拉。
生:有还有扫和支。
师:谁能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说一说表示闰土捕鸟动作的词。生说。
师:大家找得很准。作者就是抓住闰土捕鸟时的扫、支、撒、拉这几个动词将捕鸟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捕鸟的乐趣,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写作方法呀,你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着用一用。
3、感受闰土的与众不同(6分钟)师:大家看,(师指板书)我们听了闰土的这些事都想去体验体验,当时的我作为一个每天只能呆在家里,连上学都不用出门的少爷,在听了这些事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16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自由读16段。
师:谁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生读: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一说闰土这位新朋友与我、与我往常的朋友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生:闰土是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孩子,而我们都生活在城里的高墙大院里。
生:闰土的生活丰富,他可以到海边干许多的事,可是我们却不能,我们连家门口都很少出去。
生:闰土的知识很丰富,他在海边认识到了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的小鸟和贝壳。
生:闰土的到来,还让我认识到我们生活差别很大,我们有点像井底之蛙,很少看到外面的天空。
师:大家体会到太深刻了,你们能带着自己的这种体会再来读读文章的16自然吗? 生试。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你想带着什么感受来读这一段? 生:我想带着对闰土生活的羡慕读。师:那你读吧。生读。
师:你想带着什么感受来读这一段? 生:我想带着对闰土生活的向往来读。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的感受一起来读吧!
师:最啊,就如同学们所言,正是由于闰土与我生活环境的不同,才让我们对彼此的生活感到新奇与快乐,才让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惜正月马上要过去了,闰土需回家去。面对着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分别,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我哭是因为„„
生:因为我不想让闰土走。
生:因为我还没有听够闰土的新鲜事。
生:因为闰土这个新朋友太与众不同了,我不舍得他走。„„
师:闰土也哭了,他哭是因为„„ 生:因为他也不想离开我。
生:因为我也带给他快乐了,课文里说我也让闰土在上城之后见到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师:是啊,我们是那样的不想离开彼此,这样的不舍,可闰土还是被他的父亲带走了。
三、拓展延伸,感受友情(5分钟)
师:就这样我们在泪水中分别了,这一别,就别了将近30年,在这30年里,在这两个小伙伴的心中又藏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请看老师课前找到的资料:
在我离开故乡的这么多年,只要一想到闰土,我的脑海中就会忽地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当我回到故乡时,母亲对我说:“闰土他每次到我们家来的时候,总是问起你,说很想见你一面。”
师读红字,生读蓝字。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他们在这30年里,他们没有把彼此忘记而是想着对方的。
生:我体会到闰土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在这30年中,我只要一想到闰土,就会想到他看瓜的情景。
生:我体会到我给闰土的印象也是深的,因为他每次来我们家的时候,总是对我的母亲说他也很想我,也很想见我一面。
生:我体会到这30年里,他们都在思念着对方,都想见对方一面。
师:在这30年时,他们是这样的彼此想着对方,可就是苦于无法相见,请同学们放飞想象: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如果他们见面了,一定会拥抱在一起。生:他们一定会拥抱在一起哭诉对彼此的思念。
生:他们一定有说不完的话。
生:我肯定还想让闰土带我去经历一下那时闰土给我讲的稀奇事。„„ 师:同学们把他们的相见都想象得很富有诗意,是不是象大家所想的这样呢?请同学们自己看。出示:
我与闰土见面后却发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厚的、可悲的、无法逾越的屏障,让我对故乡,对故乡的一切不再感到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而那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少年,却在我心中忽地变得模糊起来,使我感到了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悲凉。师:如你们所想吗?
师:看到大家眼中闪动的泪花和摇动的头我知道这种结局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
9.《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篇九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作者和闰土的深厚情谊。朗读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初步理解课文以后,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讲述的四件事。经过朗读之后,再让学生用小标题去概括就简单多了。
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并且从不同的地方表现了闰土的特点。在捕鸟中,闰土是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看瓜刺猹中,闰土是机智勇敢的;拾贝、观鱼,闰土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教学之一个部分中,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品读,为什么会喜欢这个部分?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一部分不愿意学的孩子投入其中,而结果确实如我所想,基本上都动起来了。
10.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篇十
1.(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描述画面后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一提起少年闰土,在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中这样一幅神秘的画面(出示多媒体图片):在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三十年过去了,在文中我的记忆里面闰土的印象还是这么深刻,相信你们也会和老师一样。打开书我们边读边标记,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事情,边读边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我们共同来学习少年闰土。
板书:少年闰土
2.快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资料。
师:讲了几件事?
生:讲捕鸟,拾贝壳,管西瓜的事。
师:什么是管西瓜?说准确一些。
生:就是看西瓜。
师:为什么要看西瓜?
生:因为瓜地里有刺猬,有獾猪。
师:讲了三件事,还有没有补充。还有什么事,你说说?
生:还跟作者捉了跳鱼儿?
师:海边的时候,还能够去看跳鱼儿。闰土讲了四件事,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搞笑。比如说捉鸟,以为把鸟打过去就能够捉,他捉鸟的时候是扫出一块空地来,给鸟来吃秕谷,远远地将竹筐一拉就能够捉到了;拾贝壳也很好玩,虽然只是讲怎样拾,但贝壳有红的,绿的,十分搞笑。
师:谁再来说说?
生:我对第四件事跳鱼儿十分感兴趣。在沙滩退潮时,有些地方会留下小动物,但我从没见过什么是跳鱼儿?
师:还有谁想说说。老师看出来了,大家对闰土的四件事都很感兴趣。这样吧,每个小组选取你感兴趣的一件事来讨论。谁来选取捕鸟?这组。谁来拾贝壳?你们组,老师在笔记本里还准备了许多贝壳的资料,一会你们能够来查一查。好,你们组第三组选取跳鱼儿,这件事需要咱们想象力丰富才行,你们行不行?
生:行。
师:有没有对其他小组感兴趣,能够迅速调整座位。
无人应答。
师:看来大家都对自己小组选取资料感兴趣,老师还给大家带给了一些学习方法,谁来给大家读读。
多媒体出示:
选取适宜的方法学习喜欢的段落。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感受。
一、读一读谈谈感受,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
二、读一读,查找有关资料,把查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三、读一读,根据画面想象画一画,把你的想象讲给同学听。
四、读一读,交流感受或想法,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师:好,各小组先读课文,再读的基础上再互相交流感受。
小组交流,师各组指导。
师:接下来汇报各组学习成果,这组已经做好了。这组还没做好,咱们稍稍等他们一会儿,请稍稍快点。好,请坐好。请组长组织好本小组,准备好。先从捕鸟说起。
生:我们做了一个搞笑的实验,透过实验了解怎样捕鸟。
师:这组不错,不但自己动脑还能想出实验的方法来学习捕鸟。请到前面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生:首先,在雪地找出一块空地,然后找竹匾和小木棍,在木棍上绑条线,撒个秕谷,鸟来吃的时候就拉绳子。
师:拉开绳子就怎样样?
生:就捉住了。
师:拉绳子的同学离多远?
生:大约在十米之外能够拉,怕被鸟发现。
师:透过实验的方法讲捕鸟好不好。
生:好。
师:闰土讲捕鸟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生:他会很自豪,因为闰土生在乡村,城里人不明白,他会说我告诉你……
师:你体会得很好,能不能读给我们听。边听边看,老师给你们播放画面。
生读:我们沙地上……
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师:读得多神气,尤其是鸟撞到竹匾里,这么容易就捕到那么鸟,让我们像他那样读一读。
师生同读:我们沙地上……
师:听了他的讲述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他说,说什么了,我们之后读读。
生读。
师:闰土的生活多搞笑,老师在电脑里面也准备了资料,透过电脑展示给大家。谁来介绍一下?
生:透过查电脑资料明白了贝壳的颜色多种多样,红,黄,蓝,金,等
师:贝壳这么多颜色,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师:谁来再介绍一下?
生:贝壳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
师:形状也是千奇百怪的。还有什么?
生:样貌很多,有的像……有的像……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贝壳DD观音手鬼见怕。这种贝壳已经被人们认识的就有二百五十多种,看,这就是其中一种。
师:贝壳还有什么作用?
生:能够做手镯,能够做小食品,让人爱不释手。
师:这组同学多了不起,能够透过网络查找资料,还能够四人合作学习。透过他们的介绍,让我们明白在海边的生活丰富多彩,白天捡贝壳,晚上看瓜,刺猹,一齐说说,
生:看瓜,刺猹。我们从课文中找出这样一些句子,明白他晚上要到地里看西瓜。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生: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好,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四人分主角读。
晚上……
师:这小组分主角读,合作学习,也值得我们学习,谁来评评他们读得怎样样?
生:XX读到西瓜地停了一下,好像把我们带入了闰土看瓜的地方。
师:仿佛把我们带到月下刺猹的情境中了,我们也一齐来读读这一段,自己练习读一读,看能不能超过他们。刚才的那一组也要好好的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把你的阅读感受读出来,看看能不能读得更好。谁愿意读,请你来读。
生读。
月亮地下……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感觉刺下去很滑,十分的灵活,敏锐,如果你慢慢地走过去,就不会被发现。
师:这个捏还体会得差一点,还能换成什么词?
生:握。
生:拿。
师:还有吗?
生:抓。
师:抓也行。
生:我想换成拎。
师:有这么多词语,可不能够换?
生:不能够。
师:为什么?
生:动作要小一点,捏的动作很小,很轻。动作大一点了,猹就跑了。就要轻轻走过去,就不会跑。
师:好,用捏我们能够体会闰土蹑手蹑脚的样貌。谁还有不同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真不错。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因为猹很灵利,要轻手轻脚走过去牵,才不会被发现。
师:他反应是那么的敏捷,都是文中的我所不明白的,他还不明白海潮退的时候还有许多跳鱼呢?来,你们组来展示一下跳鱼儿这一段。
多媒体展示学生画的跳鱼儿。(一张一张展示学生作品)
一张
生:这是我们根据想象画出来的。
师:多可爱的跳鱼啊!
二张
师:画了这么多跳鱼,这个跳鱼怎样感觉像小白兔啊。
生乐。
三张:
师:跳得动作这么可爱。
四张
师:这是小鱼还是小鸡?
五张
师:这是谁画的,你来讲讲。
生:因为书上说跳鱼长两只青蛙似的脚,我就画了青蛙似的脚。
师:同学们,闰土有着无空无尽的希奇事令我们难忘,更令文中的我难以忘怀,让我们一齐朗读这一段,做为这一课的结束吧。
师生共同读。
师:老师相信这幅画必须会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把一段背下来,还有一些难以理解深刻的语句我们回去读一读,下节课再讨论。
11.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篇十一
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我的初衷是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想象,让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在他们眼前。然后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学习,让学生用简单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来概括文段的小标题。以此来完成我的教学活动,达到我最初设计的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结束后,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就开始了,而且萦绕着,挥之不去。为什么无法上出自己预计的效果?感觉自己也能够以学生为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是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否真的掌握了呢?静下心来理出几点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借鉴。
一、学会用教材教。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
就像听课老师们给出建议那样,应该将课文讲授的内容再删减点,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应该对学生包办的再少点。整节课都应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三、以读促趣,发展想象。
12.少年闰土 教学反思 篇十二
南溪大观中心校 覃先江
这篇课文,我是按全新的教学理念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主动、探究、合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初步学会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的转变,由单纯意义上的传授者,施教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这些目的我达到了,而且落实得较好,应该说是成功的。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总的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敢于在读中开放语文课程,展开探究式语言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只做引导者。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是从哪件事中怎么读懂的?然后再全班交流。通过合作探讨与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读懂了课文。整堂课中,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既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思路也比较清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学生能理解到“井底之蛙”,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应该是成功的。
二、以读为本,深化理解,强化训练。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读”来完成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读,读通了才能说,读通了,才能交流感想,读通了才能与闰土对话。这读的过程便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更能为小学生所接受。“书 1 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明白,多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理解了再读,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思。多进行练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起立读等),效果比较好。
三、情境表演,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人文精神出发,让学生敢于重新审视课文的文本价值。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懂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知道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我们”成了好朋友后,面对离别,学生能感受到那种舍不得之情,感情自然能流露出来,甚至是迸发出来。这样,及时让他们演一演,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会更深刻些。
四、评价不足,理解不够。主要表现在:①、并非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优生表现积极,少数学生则显得无所事事。②、每一个小组完成组内任务,对其他组内容研究很少,在他组汇报完后,很难提出自己的意见 ③、课文知识只落实到组,学生难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以完成课程目标。
【少年闰土名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少年闰土 教学反思11-13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参考12-20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12-14
少年闰土09-21
少年闰土教案11-22
《少年闰土》12-22
文章《少年闰土》续写06-09
少年闰土的词语解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