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

2024-07-23

读后感的写作(共14篇)

1.读后感的写作 篇一

一、“据研究, 人的第一语言习得的敏感期在幼年, 过了13岁就难以习得。”电视剧《下一站幸福》中的梁晓乐只有5岁, 一口气能说很多意思比较复杂的句子, 其智力水平超过了落后地区的成年农民。究其原因, 主要是妈妈梁慕橙每晚给他讲故事, 要他熟记梁氏家训, 锻炼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某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两个班中, 进行了一项基于网络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 目的是通过两年左右时间, 使中国儿童能读会写, 掌握2500-3000以上常用汉字, 并能写出800-1000字左右通顺流畅的文章。从第一学年结束时学生取得的成绩看, 试验班中的优秀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经过两轮试验的结果表明, 只用两年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2500以上的汉字是没有问题的, 要能流畅地写出上千字的文章,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会有困难。

二、“早期教育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 儿童期的生活和家庭环境对每个人所特有的行为反应模式与生活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下一站幸福》中, 幼稚园小朋友说梁晓乐妈妈的坏话, 怒不可遏的梁晓乐狠劲咬了对方一口, 然后跑回家哭诉给妈妈听, 妈妈梁慕橙教育他说咬人是不对的, 应该向人家道歉, 而身为梁晓乐父亲却并不知情的任光曦给她们母子俩讲了圣诞老公公的故事:圣诞老公公老是欺负别人, 大家不再跟他玩, 圣诞老公公被冷落后意识到自己错了, 就向别人道歉, 大家原谅了他……要梁晓乐勇敢地承认错误, 抬头挺胸, 像个男子汉一样敢做敢当, 同时提醒梁慕橙:这样一味地要求小孩赔礼道歉, 会让小孩形成胆怯懦弱怀疑自己的性格。梁慕橙作为单亲妈妈, 教小孩凡事忍让, 而男性任光曦介入后, 教小孩做游戏, 溜直排轮, 在运动中被撞击受疼痛, 跌倒再爬起。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爸爸妈妈对梁晓乐的共同影响, 阴阳互补才能和谐, 梁晓乐才能全面协调发展。

三、“马斯洛人本心理学认为, 早期体验过较高需要满足的人, 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日后就能为满足高级需要而忍受低级需要的剥夺, 为追求实现自己的潜能而奋斗。”在专制统治思想严重的农村, 只有爷爷奶奶才能给小孩足够的爱护和尊重。在爷爷奶奶的羽翼保护下, 胆小的孩子在完全放松没有任何压力和紧张感的状态下去玩耍去学习, 顺应天性去成长, 孩子既会娱乐又会学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小孩情感丰盈, 自信十足。笔者有一女学生, 她在恋爱中投入的感情很真诚, 结局并非大团圆。这女生有经商才能, 她不但养活着自己, 还供给男朋友上完大学。她如此强悍, 何必费力不讨好受制于人?她的回答出人意料:从小得不到父爱, 长大以后, 试图从异性身上找回这种东西。可是男朋友不是父亲, 她遇人不淑, 被骗后寻死觅活, 活过来后清醒理智, 回想当初寻求爱时耗尽心力, 蹉跎了岁月, 很不值得。她幼小时得到的爱残缺不全, 成年后情感始终处于饥渴状态, 导致她走了很多弯路, 根本无法顾及成人后追求的人生目标应该是高级需要, 即自我实现。

四、“反之, 童年时代缺乏情感审美体验和道德热情的儿童, 日后会成为冷酷冷漠贫乏的人。”《红楼梦》中的惜春就是例子。惜春从小没有父母教养, 养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在应付王夫人指使的对大观园的搜检时, 探春义正词严, 提出要搜就搜她自己的东西, 不许搜丫鬟的东西, 她通过维护丫鬟的尊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不仅冷嘲热讽奉命行事的王熙凤, 还打了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而惜春胆小怕事冷面冷心, 不但不维护丫鬟的利益, 反而将丫鬟推出去让细细地搜检。她对伺候她衣食住行的丫鬟入画如此冷酷无情, 自然无法从他人身上得到温暖的回报, 她没有热情, 情感贫乏, 最后只得遁入空门冷冷清清过日子。

五、“叶圣陶先生刚会说话的重孙女看见下雹子说掉豆豆了, 当代诗人许刚的小儿子看见火车排水说火车撒尿。”两岁小孩第一次被带到田野, 十分好奇, 问奶奶鸟儿会飞, 我为什么不会飞呢?孩子面对将要出国的母亲, 修改的唐诗是“慈子手中线, 游母身上衣”;一位母亲领着四岁的孩子来到宁大, 指着宿舍楼说这是妈妈当年上大学住过的地方, 儿子问你上大学时为什么不带上我呢?这位母亲霎时感到时空错乱, 无从回答。“说明这些孩子的语言学习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模仿, 而是积极的建构了。他们总是努力用自己已经内化了的结构去同化未知的外界世界”。可见, 儿童有儿童的思维, 儿童有儿童的世界, 儿童凭借他们的认识造出的句子, 是需要大人认真对待的。我们不可小看孩子, 不能忽视孩子, 孩子是我们的过去, 是没有长大的我们。

2.读后感写作指导 篇二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本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

二、读通文本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我们首先要读懂原文,准确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提炼感点

要对“读”进行一番感悟,既可对文本作分析,也可以做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深入挖掘。對思想深刻的材料,我们更要深入思考,然后提炼出自己的感点。感点必须是由原文生发出来的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感想。

四、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不要泛泛而谈,要围绕感点,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议论,这样“感”才能有针对性,让人产生共鸣。

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既可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列举相反的;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读后感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触动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五、升华感点

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题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或自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

3.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篇三

第二,“感”是核心,要真要实。它既不能离开原文空发议论,也不能对原文内容进行简单重复,它是感受者与原文产生共鸣,带来的认识上的飞跃与升华,或是在原文启迪下产生的新思考、新观念,新视点,新的观念。

总之,好的“感”或真,或实,或新,最忌肤浅、陈旧或无感而发。

第三,写作技巧。一般来说,读后感的文体,有其基本样式(但不惟样式):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篇名、作者、内容概要;为“感”做铺垫,这一段不宜长,注意简洁提炼。

2、阐明、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一段应求真,求实。

3、联系实际或借助联想。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借助联想,贵在新奇、独到、耐人寻味。

4、画龙点睛,归纳小结。这段可以提出建议,阐明希望;可以自我激励, 自我警醒;也可以发人深思,隐喻哲理。

第四,多看一些有质量的读后感;有感时要抓住,要勤于动笔,因为感觉易逝、易淡漠、易冷却。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 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把书读好,并从中有所感悟,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1、确定一个观点。读一本书可能有多方面的感受,因为有些书的内容很丰富,提供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可能性,但由于读后感的篇幅都太长,只能确定一个观点,你问的两篇读后感均如此。

2、介绍所读书目的大致内容。这种概括的介绍是为了说明感想从何而来,是为发表感想张本。要明确提出你的感想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论述。

3、内容的扩展。论述时,不能只限于你所读书本身的内容。

4、联系实际。“实际”的 内容可以是社会现实,可以是个人感想;可以是反面教材,也可以是正面体会。

5、标题。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4.读后感写作的结构分析 篇四

读后感写作的结构分析第一段:引出写作内容开头1:在寒

假里,我读了不少书,其中《》这篇文章(这本书)让我手不释卷,百读不厌。(直接开头法)开头2:读完了《》这篇文章(这本

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的情景(形象、画面)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眼前(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然后,我仿佛又跟着作者回到了书中„„(心情回忆法)第二段:简单地复述书籍的内容或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突出其中感人的、发人深思的语句,还可就这些语句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或看法。第三段:联系生活实际,从几个方面谈或者列举一个具体的事例,进一步谈自己的体会看法。第四段:点题呼应,总结全文。

5.读后感作文教学的写作技巧 篇五

读后感、启示、观后感,是给定材料写作文的一事一议议论文。是小学阶段占有一定的比重文章体裁,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社会实用文体。在小学阶段属于启蒙作文阶段,在初中教材中会逐步得以完全体现。做好此类作文教学,会对学生将来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有积极作用。

着重训练和归纳了有关这类议论文的写法。有利于学生感悟生活,体会生活。对于读后感的写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先读后感,让学生多读,才会有体会。有了体会,才会写出感来。怎样写,我们要按着教材的要求来完成。

2、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课文要领。透彻地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由此领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

3、“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不论你是读了某一段或某一篇文章,还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好或坏,都会有“感”。如读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你会不自主的去思考伽利略其人所做的事,认真去体会和感受他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只有清楚的了解了事件的起始、结果就会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4、要善于抓住课文重点,激发学生谈出自己最深刻的真实的感受。读了原文后,得到的感受往往是多方面的。要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倾诉和发表,的确有自己的见解的感受来写。避免面面俱到或者泛泛而论。以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体会只

要深刻了。把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把感受集中在这重点上,中心论点就确定了。

5、联系实际,努力挖掘。写自己的感受,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就是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并且有代表意义的东西来谈,使学生学会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作对照分析。这样才能使写出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联系实际理解为自我总结,或者在文章末尾加一段简单看法的话。

以上几点是写读后感教学必须做到的,有关读后感的行文模式和写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引文。合理引用原文的精华内容,忌讳全盘抄袭。

2、教要有方法。找准切入点,针对班级情况,最好广泛讨论交流的前提下进行。

3、议论体现技巧。要以所引原文体现出的观点为基点生发开去。

6.应试写作的写作文化视角探讨 篇六

写作文化不是单层面的概念, 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 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的背景下的一种写作行为的时尚、规范以及这之上和规范背后的社会普遍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整体”[1]。其结构内容可用下图表示:[2]

整个社会的写作文化必然强烈影响到学生的应试写作, 但应试写作群体 (学生) 的特殊性 (年龄、学识、心理等) 、应试写作行为的特殊性 (命题限制、时间空间限制、环境气氛限制等) 以及读者群体 (主要是阅卷者) 的特殊性等多方面“个性”特征使应试写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品格。

一、应试写作文化心态分析及教学建议

表层结构的写作文化规范是深层结构的写作文化心态的表征, 写作文化规范的问题需要深入到写作文化心态去探讨。写作文化心态中, 时空情绪可谓写作文化的本体, 是写作文化的最终动力;思维方式是时空情绪到价值观念的中介, 价值取向就是思维方式的对象化生成。[3]

应试写作文化的时空情绪与一般写作文化的时空情绪并不很一致。应试写作群体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真实的生命感受, “对付命题”近乎成了最高目的, 社会的浮躁功利心态被放大了许多。但是从中仍能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气息。

在新的生存困境中人性扭曲, 尊严、自由受到威胁, 生命压力严重, 因而寻索生命自由, 向往自由的心灵空间, 这构成了新时代的基本空间情绪。这在学生写作中有强烈的流露, 写作消解崇高和庄严, 追求轻松感 (娱乐甚至玩闹、奇特甚至怪异等) 是典型表征。但应试写作因为种种现实担心又表现为故意割裂这些生命需求而装作一本正经, 因而作品虚假, 缺少青春活力。

新时代生产速度异常加快、生存竞争异常激烈, 社会心理普遍崇尚速度、时间、节奏, 这种时间情绪表现为作品形式的节奏感、时间感越来越强烈, 简洁明快成为时尚。应试写作文化更是包含这种追求。但由于浮躁功利和学力不足, 这种时尚在应试作品中严重扭曲变异, 成为一种机械和简单, 主要表现就是套搬和组装成风。

价值取向上, 顺应特定读者, 甚至“讨好”阅卷者, 是应试写作文化的又一特征。这很容易导致写作割裂真情实感。但公允地说, 顺应阅卷者实在无可厚非。当代写作学特别强调读者的意义, 认为文章因为阅读而产生意义。应试写作的目的明确而单一, 就是要“打动”阅卷者, 使之认可、肯定、赞赏自己的作文而给以较高分数。所以应试写作及教学应当研究这类特殊读者的心理。

阅卷者进行的是一种限定时间的高强度超大量高风险的任务性活动, “审美”疲劳, 排斥思考、渴求刺激、“应付”任务、中庸求全是其典型心理。针对这类心理, 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策略。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应该“求稳”, 以获得一个中庸分数;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应采取“使之眼前一亮”策略, 从而让阅卷者乐意去发现“千里马”的方针。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①写出一个清洁爽目的卷面。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在思想上重视而行动上没有落实的方面。其实, 卷面 (书写) 问题并不难解决, 态度和毅力是关键。教师手段稍“硬”一些, 就会有明显成效。②拟一个扣题而醒目的题目。朴素者要贴切有力, 如“诚信岂可丢”;新奇者要动人眼球, 如“1+1>2” ;意味者要厚重显学识, 如“忙兮忙兮奈若何”。③雕琢一个振奋人心的开头。简洁者要开门见山水, 灵动者要文笔溢光彩, 吸引人者要下笔设悬念。④设计一条清晰简明的思路。应试作文不怕思路简单, 就怕隐晦含蓄。要多些明的过渡, 少些暗的照应。机械的做法是每段段首设置中心句, 结构采用“总—分—总”。虽不艺术但很实用。⑤寻找几个新鲜而个性化的材料。新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大家不用你自己用就是新鲜。如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作材料、从所学课文中就地取材学以致用等。个性化主要体现为怎样用材料。同一个材料, 大家都从A角度运用, 你从B角度运用, 就产生了个性化, 也给了人新鲜感。

教学上, 应试写作读者意识训练应主要采用启发法, 即用分析案例的办法给学生一些启发, 从而激发其创造力。专项训练安排不宜多, 1—2次足矣;平时写作中附带训练应是主渠道。

扣题行文也是应试写作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应试写作是“遵命”写作, 即按题目要求写作, 所以行文中要有扣题意识, 要在行文中较明确地标明或体现出题目要求。不同题型扣题的方式不同:

(1) 标题作文一般需要直接点题, 其中“比喻型标题作文”必须直接点题。点题就是要用语句直接明确出题目的意思, 以表明所写文章符合该题目。机械地说, 点题的语句要含有题目中的词语。如2006 年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文章, 属比喻型命题作文, 符号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如果写一篇文章“谈老舍的作品代表了北京的文化特征”, 无疑是合题的, 可文中如果只字不提“符号”, 那肯定给人不大扣题的感觉。再如2005年辽宁卷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写作文, 是标准的比喻型命题作文。如果叙事, 必须把所写实际事物与“花”建立起比喻关系, 并明确点出“今年花胜去年红”才算扣题。

一般说来, 写议论类文章是直接论述标题概括的观点 (如“近墨者未必黑”) 或指示的问题 (如“战胜脆弱”) 或涉及的对象 (如“习惯”、说“安”、说“意气”) , 因而不存在不点题的可能。而写叙事类文章则是体现标题的意思, 往往需要有意识地点题。写作“实指型标题作文”, 点题的话不必刻意而为;而写作“比喻型标题作文”, 则必须要有意识地点题。

(2) 话题作文的扣题意识主要表现为在某些类别话题作文写作时的点题。“比喻型话题作文” ( 如2006 年广东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的写作必须用点题的语句建立起所写实指内容与比喻说法的关系。“主题型话题作文” ( 如2006 年浙江卷, 以“生无所息”为话题) 的写作如果用叙述事件方式来体现, 也必须有意识地用一些词句来点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应明确或体现出话题两概念的关系, 当以叙写一个事件的方式来体现对于这一关系的认识时, 也应当点题。如2004 年全国卷III, 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写作文, 通过叙写一个或几个一般看来是“痛苦”的事, 因为变换一下角度而感受到了快乐幸福, 即使事件本身蕴含了“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幸福”的道理, 也应用议论类的语句直接点题, 使所叙故事与话题建立起较明显的联系。

(3) 材料作文的扣题主要是指联系材料。其所论问题 (立意) 来自材料, 自然应该在行文中联系涉及材料。写记叙类作文, 是用叙述事件方式来体现来自材料的问题 (立意) , 因而必须有意识地用一些词句来点明与材料的关联。写议论类作文, 最好也要联系到材料, 比如把材料作为一个例子, 比如开头结尾涉及到材料。“引———议———联———结”的模式甚至把这种联系规定成文章结构中的一个起始环节。

总之, 扣题意识就是指在行文中主动自觉地把所写内容与命题的说法建立起联系, 让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所写内容是在命题要求中演进的, 让人明确地意识到写作是在“回答”所命题目。

据上述理解, 教学中应试写作扣题意识训练应通过整篇作文来实现, 一是安排几次专门训练, 二是在其他方面训练中作为一项附加内容来一并训练。专门训练的选题要体现扣题意识运用的必要性, 精心选择必须扣题 (点题) 的作文题目, 如比喻类、主题类中要求写记叙性文章的。

二、应试写作文化规范分析及教学建议

以下主要从表层来探讨应试写作文化, 即着眼于应试写作文化规范, 重点探讨应试写作时尚和写作禁忌问题。应试写作文化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 有些具体规范变化很快。要对应试写作产生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应该深入到应试写作文化的细微具体处作动态考察。

第一、写作立意的价值取向。

应试写作的立意的价值取向是在命题者作出某些暗示和明确的限定下, 写作者 (应试者) 群体感受到整个社会写作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与命题限定相适应而体现出来的。当代写作文化要求更加关注人性、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平、发展等主题, 命题者会从中感受到这些要求进而命制出与之一致的题目, 写作者与之相应也会体现这样的立意取向。所以, 应试写作立意的价值取向要体现时代精神。一个简单通俗的说法就是应试写作立意要关注时代, 应试写作要联系实际。换句话说就是应试写作的立意时尚是关注时代、联系实际。那么, 立意禁忌就是远离时代、空泛说教。

社会、命题者对学生身份的理解, 对教育应发展真诚美好人格的认识, 以及命题者、评阅者自身的人格特点, 又决定了应试写作立意价值取向的正面性、美好性追求。所以, 应试写作立意禁忌挑战道德底线、挑战敏感问题。

第二、写作题材的价值取向。

立意既定, 写作题材的选择应顺应立意而为。一方面, 写作题材要体现立意要求的人性、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平、发展等方面的精神, 直接选择相关的材料;另一方面, 写作选用的材料要有时代感。比如新近发生的事件、历史事件的当下新鲜解读, 等。归纳起来, 应试写作的选材时尚是材料新鲜, 关联当下生活, 或是虽是历史事件但作了当下意义的解读。选材禁忌是陈旧无味和流于众俗、人云亦云。

供材议论文时代曾一度流行经典名人材料;话题作文之初, 追求的是对材料的全方位解放, 解构经典材料, 重个性、重想象, 追求多样。走向历史, 寻取材料给以当下解读, 《赤兔之死》为代表, 一下涌出了苏轼、李白、陶渊明等众多相类材料。然而, 现在已走向泛滥, 机械模仿, 大量套搬, 只有历史而无解读, 时尚扭曲, 为人诟病。所以, 动辄套搬历史人物及事迹, 食而不化的堆砌, 成了选材禁忌。

走向当下, 选用新近人事, 是选材时尚的另一元素。但机械理解, 动辄“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材料也已泛滥成灾, 用不恰切反会成拙, 所以, 选材时必须引以为戒。

第三、应试写作的语言时尚与禁忌。

当代写作的语言追求似乎更加倾向于个性、特异、夸张、诙谐、速度, 而有意淡化蕴藉与味道, 规避朴素与大拙, 这与当下寻索生命自由、崇尚速度的时空情绪是一致的。应试写作的语言追求与此一致, 而更加企求打动阅卷者。追求文采是当然的时尚, 但很多学生误解了文采, 不知道也不愿意通过广泛阅读形成有表现力的语言, 而是食而不化地堆砌辞藻。其一就是堆砌套搬背诵的华词丽句。这类作文看起来似乎文采翩翩, 实则张牙舞爪吓人, 云山雾罩懵人。写古人叙古事往往东拉西扯, 随便堆砌, 前言不搭后语。仔细一分析是食而不化, 一知半解, 歪批乱解。如不写古事, 也是笼统空泛, 脱离生活;虚情假意, 矫揉造作;或故作沧桑, 迷失本色;亦有强词夺理, 逻辑混乱。一言以蔽之, “矫饰堆砌, 不知所云”, 有话非得不好好说。现在这种特点的文字已成为阅卷打击的对象, 是大禁忌。

清新、明快也是应试写作的语言时尚。语言简洁明快, 不是简单无味, 更不是粗糙不畅。其背后是追求速度感的时空情绪。相反, 拖沓的描写、冗长的叙述会让人生厌, 更为疲劳的阅卷者所不能容忍。

第四、应试写作的文体时尚与禁忌。

应试写作的文体时尚受到整个写作文化的影响, 但有其独特性。探讨文体时尚的问题, 我们不能不从教学思想变革的高度着眼。

长期以来, 应试写作要求写“教学文体类文章”。所谓教学文体, 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这是一种虚拟的文体, 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文体并不一致, 它独立于实际文体之外, 自有一套规范, 形成了一种“学生体”。如议论文则是一种简单逻辑堆砌事例的证明文, 记叙文是六要素突出的流水帐。这种“学生体”把教学写作与真实写作对立起来, 对学生写作的发展很有害处。时代强烈要求解放教学文体, 1999 年打破了“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限制, 应试写作文体走向多样, 走向现实。应试写作开始冲破僵化机械的“学生体”,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的文章。并且形成了以新奇制胜的时尚:天马行空的想象, 奇形怪状的故事, 所谓的报告、戏剧、寓言、童话, 等等。更典型的一种所谓的议论性文化散文。但当这些成为应试写作的集体大餐时, 很快沦为“为形式而形式”的怪胎。时尚堕落为流行风。2001年全国高考题即由“文体不限”改为“文体自选”, 意在纠正这种风气, 时至今日, 文体泛滥、文体虚无仍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 合乎文体规范成了新的时尚, 乱用新奇形式成了大禁忌。

文体虽不是一成不变, 但某种文体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和法则, 对文章的语言、结构、篇幅、内容、构成等各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要求, 因而对写作起着形式规范的作用, 同时对文章阅读、文章批评也具有重要的“形式预期”和“评判标准”的意义。但当下学生应试作文写作中却大量出现了文体混杂、文体虚无的现象, 写出的文章不合体式、“四不像”, 其中典型情形是一种美名其曰议论性散文的东西:一两个叙述繁冗的胡编乱造的例子, 三五句不着边际的议论, 满篇张牙舞爪不知所云的华词丽句, 可能外加冗长的题记和后记、不知所云的排比开头。仔细一看, 是简单幼稚的强盗逻辑:某某“这样”就“怎么样”了, 所以要“这样”就能“怎么样” (如张三因为“自信”成功了, 所以自信就能成功) 。还有一种“说话体” (写文章不是用书面表达思维而是用口语交际思维而形成的文体特征淡化) 。另外的情形是几种怪异的僵化的玩意儿:“三幕剧”、“小贴士”、“对话体”、“××报告”、“证明题”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话题作文“统治”不无关系, 加之评阅作文时对这些现象的默许和人们对所谓满分作文的大肆宣扬, 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 反而更加泛滥, 形成了话题作文时代特有的一种体式———“话题作文体”:叙事缺乏生动具体和感染力;议论缺乏逻辑力量和思维深度, 一两个例子、三五句议论, 围绕话题泛泛谈论一番而已。“话题作文体”应该是为适应话题作文写作机械模仿所谓满分作文并扭曲变异而形成的, 这是一个丑陋的“杂种”, 必须消灭。

话题作文用来考试无可厚非, 但作为教学, 每次都是写话题作文则极为不妥。所以教学写作要重视文体规范, 要突出文体地去训练, 而不能大杂烩地训练。话题作文形势下的写作教学正是大杂烩式的训练, 这也是一种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简单机械的教学思维。

“话题作文体”的后续就是上面提到的美名其曰议论性散文的东西。这是为对付应试作文, 急功近利地机械模仿所谓满分作文并扭曲变异而形成的又一个丑陋的“杂种”。

特定文体是在长期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每种文体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功用和范围, 是实现特定功用的最佳的形式体裁, 并因之而具有了特定的美感。日常写作训练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章体裁图样, 应试写作训练也要强调文体意识。这就要求进行“文体自选”的写作训练时, 确实要帮助学生“选”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文体。虽然不同题目可能有特定的文体需求倾向, 但不同学生最好还是发展一两种优势文体。学生各有特点, 总是更擅长某一两种文体,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帮助他们确立出自己的优势文体, 使之重点练习和发展。

三、小结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应试写作文化的问题。写作文化对写作的制约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 还体现在视点、人称、时态的选用上, 句子速度感、节奏感的设置上、文章结构的生成上, 乃至文章标题的生成甚或文面布白安排上。此不赘述。

总之, 应试写作表层的很多看似杂乱难解的问题, 都能在写作文化深层找到答案;从写作文化视角看待应试写作问题, 能够得到更加深刻而条理的认识, 也更加有助于指导应试写作教学。

应试写作教学应当培养起学生相应的应试写作文化意识, 使之努力贴近当下的应试写作时尚, 力避应试写作禁忌。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既要讲清相关知识, 又要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可安排专项写作训练, 也可讲评、修改时训练。教学中要注意多举实例来分析, 重点是文体特征、立意时尚、选材时尚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马正平.写的智慧 (第2卷)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96.

[2]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91.

7.如何进行观后感写作教学 篇七

学生观看结束后,我立即让学生列提纲、写草稿。我先将草稿收上来,进行一一审阅,并给每个学生的草稿提出提高或修改、改进的意见。我发现不少学生将观后感写成记叙文,通篇在复述所观看的情节、场景或事情的过程,不仅将叙议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而且冲淡了感的成分,观而无感,文章体裁也变质了。不少学生的草稿中,我明确写作要求的第4点。之后,我再次在班上重申写作要求,把草稿再发给学生进行修改、完善。

学生W:她的题目是“用心灵演奏人生”,“有一种情怀叫伟大,有一种品格叫崇高,有一种感动叫让人泪流满面。———题记。”“空灵的琴声如涓涓细流,绵绵地从他的脚趾间流出。是的,是脚趾!因为黑色的礼服袖子是空的。灵活的双脚自如起落,仿佛亲吻着琴键,留下温柔的呢喃细语。全场默然,难以相信,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竟是一个无臂男孩用脚演奏出的……”文章题目就如人的眉目,眉目传情,小作者的题目“用心灵演奏人生”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开头往往是“凤头”,可以出彩的地方,但是往往又是“万事开头难”,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开头上下工夫。该文采用了“题记”格式,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文章开头对刘伟演奏的场面描写,显得形象、灵动、细腻、传神。既写出演奏者的精湛演技,也通过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一个无臂男孩的传奇色彩背后的艰辛与坚强。

学生S:她的题目是“心灵的震撼”,“看着荧幕上刘伟苦练钢琴的身影,我的心灵震撼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的坚强、他的自信,他的乐观无一不使我倍受感动,倍感激动。他的成功是我们的榜样。他说过:‘活着已值得庆祝。’所以,我们不要抱怨生活让自己失去太多,因为至少我们还活着。刘伟是一个残疾人,而我们有手有脚,还抱怨什么呢?”“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刘伟的坚强、勇敢,要从挫折中站起来;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刘伟的自信、从容,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当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刘伟的乐观、豁达,要从痛苦中看到希望!”作者由画面到心灵的感动,从感性到理想,由刘伟的身残志坚,联想到我们普通人。有叙有议,适当的抒情更显得动情。

学生Y:她的题目“这是怎样的感动”,“他们远离都市,来到高原当志愿者已属不易,待遇相差10倍,还要抛弃亲情。或许他们的确不孝,但他们却是143名学生的“父母”,他们同时担任着“老师”和“父母”这两个职责,这平凡的美德温润如玉,却犹如倾泻而至,深沉而又持久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师德’,一个很神圣的字眼。即使只有三尺讲台,他们也努力耕耘,付出一片爱心,却从不要回报。也许他们也曾经后悔过,但这份神圣的使命感让他们有坚守下去的信念。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教师,但当他们转身走向高原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让我们仰望。”“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平凡间的流露。正所谓‘师德’,就是指用心耕耘,将爱心播撒,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感动,点点滴滴挥洒的阳光点缀成了世界的大爱无疆!”

作者选取的感动人物是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高原的支教的感人事迹。伟大往往寓于寻常,感动天地,从他们平凡的支教行动中,挖掘出其精神的伟大,从他们爱生如子的点滴里,感悟到人性的光辉。

观后感,通过观看影像资料来写感想,这样比较直观与感性,便于触及学生心灵,再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就不那么难了。引导学生真正观而有感,写好观后感并不难。

8.初中语文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篇八

一、设计意图

1、读后感是初中生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写作规范的读后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

2、按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三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2——3部名著。能写出规范的读后感对学生巩固读书所得,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本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写作读后感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配以学生问题习作和范文,从反、正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的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性的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后写作读后感的好习惯。

3、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并能写出规范的读后感。

4、重点讲解读后感“引议联结”的橄榄型的一般结构。

5、难点是纠正“读后抄”和脱离原文的的错误写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导语: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感想,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便是我们常说的读后感。我们的同学中有很多人还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或者还不清楚该怎样写规范的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内容。

2、分发学生的问题习作、学生阅读并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1)读后抄——大量摘录引用材料中的原话。

2)脱离材料——没有“读”的内容或者不能恰当引用材料作为“感”的佐证

3、学生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讨论读后感的写法。

4、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读后感的一般写法。重点讲解读后感“引议联结”的“橄榄型”结构特点。

引——简要引述原文内容,尤其是要对材料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做简要介绍。

议——就原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写作特点等谈感受,要集中力量谈自己感触最深,能有话可说的某个方面来写。

联——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做深入的议论,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宜避免牵强附会。

结——总结全文。

以上四部分中,“议”和“联”是重点、是核心;而引和结为次要部分,可以形象的比喻为“橄榄型”结构。

5、下发范文,对照范文让学生深入理解读后感的“引议联结”的橄榄型结构。

6、补充其它注意的问题。

1)“引议联结”的结构只是一般的写法,不必拘泥,写成新的八股文。

2)“联”要联系自身或社会的实际情况,不要空发议论。还要避免联系自身时就一味检讨自己的呆板写法。

3)习作中应该集中力量写感触最深刻的那一点。不要千头万绪,面面俱到。

7、布置作业

以本单元所学或课外阅读的书籍文章为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参考题目: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散文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特色,都值得人玩味,所以,以其为对象写读后感还是有话可说的。

9.读后感的写作 篇九

写作和旅行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自从合上书,我就反复地在心中问自己这个问题。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经一直讨厌旅行,不为别的,只因为父母总要求每一次旅行后都要写游记,所以每一次出门,写作便成了旅行中的负担。

在这本书中曾经一度惊讶于它的体裁,有点像日记,大多数并不是围绕一个主要事件展开叙述或讨论,而是记录一些当天所发生的事情,不时在文段中掺杂着作者对此事的看法或一些场景的描写。书中还有一小部分是专门写他在旅途中的一些所思所想,每一个小话题都有一小段文字加以叙述观点,整个部分看起来就像是把在旅行中脑海中不时冒出的新想法一个个记录下来。

周国平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旅行的呢?我想,他必然是在一路上顺从自己心意去旅行的,他会每天细致地观察,通过把每天的经过用文字记录下来来锻炼自己“内在的眼睛”。同时,他在旅行中一定也不会停止思考,他会因为路上的所见所闻而触发他的一些感触和想法,然后他会及时的整理自己的思路,把一个个这样的思考记录下来。

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求的.旅行吗?同时,这恰恰也是最适合我们的旅行方式。在这样的旅行中,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在用我们“内在的眼睛”观察世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旅行的过程,也会因为写作由“负担”变为“享受”而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原来,写作从来不是旅行的负担。原来,在写作与旅行间,还有一种那么融洽的相处方式。

【《偶尔远行》读后感:写作不应该是旅行的负担】相关文章:

1.偶尔远行的散文

2.余光中:旅行不应只是观光

3.朋友之间不应该是欺骗散文

4.悲伤不应该是青春的主旋律作文

5.课业负担评论英文作文写作指导

6.背离、远行于六月-随笔写作

7.《爱不是负担》读后感

8.该是春天了作文

10.应试写作的写作文化视角探讨 篇十

写作文化不是单层面的概念,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的背景下的一种写作行为的时尚、规范以及这之上和规范背后的社会普遍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整体”[1]。其结构内容可用下图表示:[2]

表层结构:写作文化规范(写作行为和文体、

题材、立意、结构、语言的时尚)

深层结构:写作文化心态(时空情绪、思维方

式、价值取向)

整个社会的写作文化必然强烈影响到学生的应试写作,但应试写作群体(学生)的特殊性(年龄、学识、心理等)、应试写作行为的特殊性(命题限制、时间空间限制、环境气氛限制等)以及读者群体(主要是阅卷者)的特殊性等多方面“个性”特征使应试写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品格。

一、应试写作文化心态分析及教学建议

表层结构的写作文化规范是深层结构的写作文化心态的表征,写作文化规范的问题需要深入到写作文化心态去探讨。写作文化心态中,时空情绪可谓写作文化的本体,是写作文化的最终动力;思维方式是时空情绪到价值观念的中介,价值取向就是思维方式的对象化生成。[3]

应试写作文化的时空情绪与一般写作文化的时空情绪并不很一致。应试写作群体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真实的生命感受,“对付命题”近乎成了最高目的,社会的浮躁功利心态被放大了许多。但是从中仍能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气息。

在新的生存困境中人性扭曲,尊严、自由受到威胁,生命压力严重,因而寻索生命自由,向往自由的心灵空间,这构成了新时代的基本空间情绪。这在学生写作中有强烈的流露,写作消解崇高和庄严,追求轻松感(娱乐甚至玩闹、奇特甚至怪异等)是典型表征。但应试写作因为种种现实担心又表现为故意割裂这些生命需求而装作一本正经,因而作品虚假,缺少青春活力。

新时代生产速度异常加快、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心理普遍崇尚速度、时间、节奏,这种时间情绪表现为作品形式的节奏感、时间感越来越强烈,简洁明快成为时尚。应试写作文化更是包含这种追求。但由于浮躁功利和学力不足,这种时尚在应试作品中严重扭曲变异,成为一种机械和简单,主要表现就是套搬和组装成风。

价值取向上,顺应特定读者,甚至“讨好”阅卷者,是应试写作文化的又一特征。这很容易导致写作割裂真情实感。但公允地说,顺应阅卷者实在无可厚非。当代写作学特别强调读者的意义,认为文章因为阅读而产生意义。应试写作的目的明确而单一,就是要“打动”阅卷者,使之认可、肯定、赞赏自己的作文而给以较高分数。所以应试写作及教学应当研究这类特殊读者的心理。

阅卷者进行的是一种限定时间的高强度超大量高风险的任务性活动,“审美”疲劳,排斥思考、渴求刺激、“应付”任务、中庸求全是其典型心理。针对这类心理,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策略。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应该“求稳”,以获得一个中庸分数;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应采取“使之眼前一亮”策略,从而让阅卷者乐意去发现“千里马”的方针。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①写出一个清洁爽目的卷面。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在思想上重视而行动上没有落实的方面。其实,卷面(书写)问题并不难解决,态度和毅力是关键。教师手段稍“硬”一些,就会有明显成效。②拟一个扣题而醒目的题目。朴素者要贴切有力,如“诚信岂可丢”;新奇者要动人眼球,如“1+1>2” ;意味者要厚重显学识,如“忙兮忙兮奈若何”。③雕琢一个振奋人心的开头。简洁者要开门见山水,灵动者要文笔溢光彩,吸引人者要下笔设悬念。④设计一条清晰简明的思路。应试作文不怕思路简单,就怕隐晦含蓄。要多些明的过渡,少些暗的照应。机械的做法是每段段首设置中心句,结构采用“总—分—总”。虽不艺术但很实用。⑤寻找几个新鲜而个性化的材料。新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家不用你自己用就是新鲜。如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作材料、从所学课文中就地取材学以致用等。个性化主要体现为怎样用材料。同一个材料,大家都从A角度运用,你从B角度运用,就产生了个性化,也给了人新鲜感。

教学上,应试写作读者意识训练应主要采用启发法,即用分析案例的办法给学生一些启发,从而激发其创造力。专项训练安排不宜多,1—2次足矣;平时写作中附带训练应是主渠道。

扣题行文也是应试写作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应试写作是“遵命”写作,即按题目要求写作,所以行文中要有扣题意识,要在行文中较明确地标明或体现出题目要求。不同题型扣题的方式不同:

(1)标题作文一般需要直接点题,其中“比喻型标题作文”必须直接点题。点题就是要用语句直接明确出题目的意思,以表明所写文章符合该题目。机械地说,点题的语句要含有题目中的词语。如2006年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文章,属比喻型命题作文,符号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如果写一篇文章“谈老舍的作品代表了北京的文化特征”,无疑是合题的,可文中如果只字不提“符号”,那肯定给人不大扣题的感觉。再如2005年辽宁卷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写作文,是标准的比喻型命题作文。如果叙事,必须把所写实际事物与“花”建立起比喻关系,并明确点出“今年花胜去年红”才算扣题。

一般说来,写议论类文章是直接论述标题概括的观点(如“近墨者未必黑”)或指示的问题(如“战胜脆弱”)或涉及的对象(如“习惯”、说“安”、说“意气”),因而不存在不点题的可能。而写叙事类文章则是体现标题的意思,往往需要有意识地点题。写作“实指型标题作文”,点题的话不必刻意而为;而写作“比喻型标题作文”,则必须要有意识地点题。

(2)话题作文的扣题意识主要表现为在某些类别话题作文写作时的点题。“比喻型话题作文”( 如2006年广东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的写作必须用点题的语句建立起所写实指内容与比喻说法的关系。“主题型话题作文”( 如2006年浙江卷,以“生无所息”为话题)的写作如果用叙述事件方式来体现,也必须有意识地用一些词句来点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应明确或体现出话题两概念的关系,当以叙写一个事件的方式来体现对于这一关系的认识时,也應当点题。如2004年全国卷III,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写作文,通过叙写一个或几个一般看来是“痛苦”的事,因为变换一下角度而感受到了快乐幸福,即使事件本身蕴含了“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幸福”的道理,也应用议论类的语句直接点题,使所叙故事与话题建立起较明显的联系。

(3)材料作文的扣题主要是指联系材料。其所论问题(立意)来自材料,自然应该在行文中联系涉及材料。写记叙类作文,是用叙述事件方式来体现来自材料的问题(立意),因而必须有意识地用一些词句来点明与材料的关联。写议论类作文,最好也要联系到材料,比如把材料作为一个例子,比如开头结尾涉及到材料。“引——议——联——结”的模式甚至把这种联系规定成文章结构中的一个起始环节。

总之,扣题意识就是指在行文中主动自觉地把所写内容与命题的说法建立起联系,让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所写内容是在命题要求中演进的,让人明确地意识到写作是在“回答”所命题目。

据上述理解,教学中应试写作扣题意识训练应通过整篇作文来实现,一是安排几次专门训练,二是在其他方面训练中作为一项附加内容来一并训练。专门训练的选题要体现扣题意识运用的必要性,精心选择必须扣题(点题)的作文题目,如比喻类、主题类中要求写记叙性文章的。

二、应试写作文化规范分析及教学建议

以下主要从表层来探讨应试写作文化,即着眼于应试写作文化规范,重点探讨应试写作时尚和写作禁忌问题。应试写作文化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有些具体规范变化很快。要对应试写作产生最直接的指导意义,应该深入到应试写作文化的细微具体处作动态考察。

第一、写作立意的价值取向。

应试写作的立意的价值取向是在命题者作出某些暗示和明确的限定下,写作者(应试者)群体感受到整个社会写作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与命题限定相适应而体现出来的。当代写作文化要求更加关注人性、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平、发展等主题,命题者会从中感受到这些要求进而命制出与之一致的题目,写作者与之相应也会体现这样的立意取向。所以,应试写作立意的价值取向要体现时代精神。一个简单通俗的说法就是应试写作立意要关注时代,应试写作要联系实际。换句话说就是应试写作的立意时尚是关注时代、联系实际。那么,立意禁忌就是远离时代、空泛说教。

社会、命题者对学生身份的理解,对教育应发展真诚美好人格的认识,以及命题者、评阅者自身的人格特点,又决定了应试写作立意价值取向的正面性、美好性追求。所以,应试写作立意禁忌挑战道德底线、挑战敏感问题。

第二、写作题材的价值取向。

立意既定,写作题材的选择应顺应立意而为。一方面,写作题材要体现立意要求的人性、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平、发展等方面的精神,直接选择相关的材料;另一方面,写作选用的材料要有时代感。比如新近发生的事件、历史事件的当下新鲜解读,等。归纳起来,应试写作的选材时尚是材料新鲜,关联当下生活,或是虽是历史事件但作了当下意义的解读。选材禁忌是陈旧无味和流于众俗、人云亦云。

供材议论文时代曾一度流行经典名人材料;话题作文之初,追求的是对材料的全方位解放,解构经典材料,重个性、重想象,追求多样。走向历史,寻取材料给以当下解读,《赤兔之死》为代表,一下涌出了苏轼、李白、陶渊明等众多相类材料。然而,现在已走向泛滥,机械模仿,大量套搬,只有历史而无解读,时尚扭曲,为人诟病。所以,动辄套搬历史人物及事迹,食而不化的堆砌,成了选材禁忌。

走向当下,选用新近人事,是选材时尚的另一元素。但机械理解,动辄“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材料也已泛滥成灾,用不恰切反会成拙,所以,选材时必须引以为戒。

第三、应试写作的语言时尚与禁忌。

当代写作的语言追求似乎更加倾向于个性、特异、夸张、诙谐、速度,而有意淡化蕴藉与味道,规避朴素与大拙,这与当下寻索生命自由、崇尚速度的时空情绪是一致的。应试写作的语言追求与此一致,而更加企求打动阅卷者。追求文采是当然的时尚,但很多学生误解了文采,不知道也不愿意通过广泛阅读形成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是食而不化地堆砌辞藻。其一就是堆砌套搬背诵的华词丽句。这类作文看起来似乎文采翩翩,实则张牙舞爪吓人,云山雾罩懵人。写古人叙古事往往东拉西扯,随便堆砌,前言不搭后语。仔细一分析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歪批乱解。如不写古事,也是笼统空泛,脱离生活;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故作沧桑,迷失本色;亦有强词夺理,逻辑混乱。一言以蔽之,“矫饰堆砌,不知所云”,有话非得不好好说。现在这种特点的文字已成为阅卷打击的对象,是大禁忌。

清新、明快也是应试写作的语言时尚。语言简洁明快,不是简单无味,更不是粗糙不畅。其背后是追求速度感的时空情绪。相反,拖沓的描写、冗长的叙述会让人生厌,更为疲劳的阅卷者所不能容忍。

第四、应试写作的文体时尚与禁忌。

应试写作的文体时尚受到整个写作文化的影响,但有其独特性。探讨文体时尚的问题,我们不能不从教学思想变革的高度着眼。

长期以来,应试写作要求写“教学文体类文章”。所谓教学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这是一种虚拟的文体,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文体并不一致,它独立于实际文体之外,自有一套规范,形成了一种“学生体”。如议论文则是一种简单逻辑堆砌事例的证明文,记叙文是六要素突出的流水帐。这种“学生体”把教学写作与真实写作对立起来,对学生写作的发展很有害处。时代强烈要求解放教学文体,1999年打破了“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限制,应试写作文体走向多样,走向现实。应试写作开始冲破僵化机械的“学生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的文章。并且形成了以新奇制胜的时尚:天马行空的想象,奇形怪状的故事,所谓的报告、戏剧、寓言、童话,等等。更典型的一种所谓的议论性文化散文。但当这些成为应试写作的集体大餐时,很快沦为“为形式而形式”的怪胎。时尚堕落为流行风。2001年全国高考题即由“文体不限”改为“文体自选”,意在纠正这种风气,时至今日,文体泛滥、文体虚无仍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合乎文体规范成了新的时尚,乱用新奇形式成了大禁忌。

文体虽不是一成不变,但某种文体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和法则,对文章的语言、结构、篇幅、内容、构成等各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因而对写作起着形式规范的作用,同时对文章阅读、文章批评也具有重要的“形式预期”和“评判标准”的意义。但当下学生应试作文写作中却大量出现了文体混杂、文体虚无的现象,写出的文章不合体式、“四不像”,其中典型情形是一种美名其曰议论性散文的东西:一两个叙述繁冗的胡编乱造的例子,三五句不着边际的议论,满篇张牙舞爪不知所云的华词丽句,可能外加冗长的题记和后记、不知所云的排比开头。仔细一看,是简单幼稚的强盗邏辑:某某“这样”就“怎么样”了,所以要“这样”就能“怎么样”(如张三因为“自信”成功了,所以自信就能成功)。还有一种“说话体”(写文章不是用书面表达思维而是用口语交际思维而形成的文体特征淡化)。另外的情形是几种怪异的僵化的玩意儿:“三幕剧”、“小贴士”、“对话体”、“××报告”、“证明题”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话题作文“统治”不无关系,加之评阅作文时对这些现象的默许和人们对所谓满分作文的大肆宣扬,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更加泛滥,形成了话题作文时代特有的一种体式——“话题作文体”:叙事缺乏生动具体和感染力;议论缺乏逻辑力量和思维深度,一两个例子、三五句议论,围绕话题泛泛谈论一番而已。“话题作文体”应该是为适应话题作文写作机械模仿所谓满分作文并扭曲变异而形成的,这是一个丑陋的“杂种”,必须消灭。

话题作文用来考试无可厚非,但作为教学,每次都是写话题作文则极为不妥。所以教学写作要重视文体规范,要突出文体地去训练,而不能大杂烩地训练。话题作文形势下的写作教学正是大杂烩式的训练,这也是一种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简单机械的教学思维。

“话题作文体”的后续就是上面提到的美名其曰议论性散文的东西。这是为对付应试作文,急功近利地机械模仿所谓满分作文并扭曲变异而形成的又一个丑陋的“杂种”。

特定文体是在长期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每种文体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功用和范围,是实现特定功用的最佳的形式体裁,并因之而具有了特定的美感。日常写作训练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章体裁图样,应试写作训练也要强调文体意识。这就要求进行“文体自选”的写作训练时,确实要帮助学生“选”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文体。虽然不同题目可能有特定的文体需求倾向,但不同学生最好还是发展一两种优势文体。学生各有特点,总是更擅长某一两种文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确立出自己的优势文体,使之重点练习和发展。

三、小结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应试写作文化的问题。写作文化对写作的制约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还体现在视点、人称、时态的选用上,句子速度感、节奏感的设置上、文章结构的生成上,乃至文章标题的生成甚或文面布白安排上。此不赘述。

总之,应试写作表层的很多看似杂乱难解的问题,都能在写作文化深层找到答案;从写作文化视角看待应试写作问题,能够得到更加深刻而条理的认识,也更加有助于指导应试写作教学。

应试写作教学应当培养起学生相应的应试写作文化意识,使之努力貼近当下的应试写作时尚,力避应试写作禁忌。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既要讲清相关知识,又要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可安排专项写作训练,也可讲评、修改时训练。教学中要注意多举实例来分析,重点是文体特征、立意时尚、选材时尚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马正平.写的智慧(第2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96.

[2]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1.

[3]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9-179.

11.读后感的写作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认识事物, 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 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写作, 写作能力才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

1. 写真情, 抒实感

让作文成为“真实的”写作, 成为学生书写心灵的园地, 联系社会的纽带。启发学生认识“我口说我心, 我笔写我志”,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 大家都很熟悉。车站里送儿子的事, 许多人都经历过, 一千多字的文章, 许多人也写过。可是朱先生就是在这短短的篇幅里, 把这件最最平常的事情写得催人泪下。究其原因不外乎“情真”, 父亲对儿子是真心关怀, 儿子对父亲是真情流露。有了真情, 感受自然流露。有时, 即使你的观点是肤浅的, 甚至是错误的, 但总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更易于接受。所以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学会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去体验生活的真情趣, 你会发现你的眼界与心胸会随之宽广, 文章也会因此而更深刻。

比如我班一个同学在参加校运会1 500米赛后的一篇日记里, 是这样写的“以前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就会讲到‘行百里者, 半九十’, 当时对这句话很是不解:一百里的路程, 怎么走了九十里才是一半呢?在我这次参加了学校运动会1 500米比赛后, 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真谛。当时我很轻松地跑了大概1 000米之后, 还不时与观看加油的同学逗趣呢, 可就在最后冲刺的那两三百米路段时, 后面的运动员一个一个地赶超了我, 我有点慌了, 想要尽力地把他们追回来, 而我的双脚却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去了, 我好累啊, 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周围的同学们以及他们的加油声, 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模糊甚至有点缥缈起来。此时的我, 感觉身体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我多想就此停下来, 只想躺着, 即使是地板上也有多舒服啊!此时此刻, 近在咫尺的冲刺线, 却离我是多么遥远啊!可是如果我现在停下来了, 我之前的努力付出不就付诸东流了吗?不行, 我要坚持下去, 潜意识让我不能就此放弃。坚持才能胜利, 我在暗暗给自己打气……最后, 我得了第四名。‘行百里者, 半九十’, 原来如此!”这就是真情, 这就是实感, 我们都有, 只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同时, 在作文指导课里让学生互相交流、构思,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所写内容, 交流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事物的感受, 通过对生活认识或写作角度的交流,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把作文指导课变成讲故事课、口头作文课, 增长学生所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让学生写作时思路更开阔, 思维更敏捷, 材料把握得更精准。

2. 给学生成就感

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写作欲望。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 在班级, 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少不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加这些活动, 当然都有所见所闻所感, 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机会, 如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或“运动会”或参加什么公益活动等, 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撰写消息报道, 向学校广播室推荐, 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同时, 还要经常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 供全班学生学习;每学期办一两份班报, 定期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 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等。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泛的传播, 这对于启发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写作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注重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 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 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 吐露自己的心情。”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得法, 写作能力随之增长。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有利于学生从读学写,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就强调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阅读是吸收借鉴的过程, 更是感悟社会与人生的过程。《新课标》要求阅读总量不少于200万字, 学生写作能力的差距, 就是阅读的差距, 也是感悟力的差距。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的,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是很必要。

2. 寻找读写结合点, 拓宽训练途径

(1) 阅读教材, 学习教材写法。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本里的每篇文章, 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佳作, 是学生习作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了解, 对事物的认识、感受, 把对课文感知的形象说出来, 让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引导学生抓文章重点, 如何围绕中心思想, 用词造句, 布局谋篇。比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后, 我就让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让学生同样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景物, 或者站在同一地点观察周围景物来做一篇小文, 效果不错。

(2) 以读悟写, 以写促读, 课外拓展, 形成能力。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必须多读多写, 这是共识, 也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为学生创造读写的条件, 促其能力的提高。比如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 里面有多种读物, 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我每周都不定期地到学校图书馆或外面的图书馆去帮他们找书籍, 为我们的图书馆补充更新血液。同时也鼓励学生, 有看到的好书也推荐到我们的图书馆里。我们的图书馆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兽, 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 从武侠小说到科幻探案等, 虽不能说包罗万象, 却也丰富多彩。在写作训练时, 让学生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 巩固读的效果, 让阅读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这样以读悟写, 以写促读, 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以良性循环, 形成能力。

为更好地做到读写结合, 背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丰富写作知识, 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 我们应十分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背诵的指导。 (1) 课内为主, 加强对背诵的指导、训练、评价。课堂上提出背诵任务, 教给记忆方法。 (2) 课外为辅, 以大量阅读为目的, 拓宽背诵内容。鼓励学生从健康的课外读物中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诗歌、童谣等作为背诵内容。 (3) 制定具体的背诵目标, 要求学生能背诵本学段该掌握的古诗、美词、篇章等。

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和语言, 拓展思维, 进行个性化写作的重要途径。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实践证明, 凡是热爱生活, 善于阅读的学生, 作文都思路开阔, 文彩飞扬, 见解独到, 富有个性特点。

三、讲评修改

叶圣陶在作文教学中就很明确地提出, “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他认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人。我在作文教学中, 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往往也采用一稿多改的方法, 让学生在改的过程中, 准确把握文体的特点, 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得更快些。同时, 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评估能力, 品评鉴赏能力。郭思乐教授也说过“学生是教育对象, 更是教育资源”, 而我们老师则是挖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潜能的过程, 也正是这样的过程, 把老师们从堆积如山的作文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为我们“减负”, 从而凸显“学大于教”的原则。

古人云:“教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叶圣陶也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 要多鼓励, 多指出优点”。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态度积极, 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因此, 对学生作文的评讲要正面激励, 让学生对以后的写作充满信心, 怀有热情。即使对一些文不对题的文章, 在指出他们的不足的同时, 也要尽量地找出表现他们智慧的一词一句, 加以鼓励。我深信, 教师批改时一句鼓励的话, 同学们交流时赞赏的眼神、热烈的掌声, 都可能成为激励他们努力提高写作能力的动力源泉。

12.读后感写作讲解 篇十二

长清五中王斌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感”,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是读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受;有的是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有的是弄懂了某个道理;有是的受到启发、教育。徐特立老爷爷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经常动笔,写批注,做摘记,拟提纲,写感想。写读后感,是巩固读书收获、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怎样写读后感呢?

一、要认真读懂原文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首先要认真地读懂原文。可以逐段阅读,从读懂每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思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感情,这样,就为你写读后感打下了基础。

二、要写体会深的部分

写读后感不要面面俱到地叙述,处处写心得体会。要抓住文章中最令你感动、体会最深的内容写。

三、要联系实际谈感想

写读后感,重点应在写“感”,千万不要写成原文概要。你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和你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你的心得、感受,发表你的见解、议论,谈出你所受到的启发、教育等。

四、掌握基本的写法

1、一般的写法是先写你读了什么文章,简要地概述主要内容、中心,然后用主要篇幅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一篇读后感可以拟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只有一个正题也可以)。如:

朴实之间彰显人间真爱

——朱自清 《背影》读后感

3、开头可以总括全文,可以点明中心,也可以渲染环境。

同学们,只要你认真阅读,有感而发,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读后感。

(五)基本的结构方式

引——简要引述原文内容,尤其是要对材料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做简要介绍。

议——就原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写作特点等谈感受,要集中力量谈自己感触最深,能有话可说的某个方面来写。

联——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做深入的议论,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宜避免牵强附会。

结——总结全文。

以上四部分中,“议”和“联”是重点,是核心;而引和结为次要部分,可以形象的比喻为“橄榄型”结构。

几个注意事项注意

一,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

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 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忌:

读后抄——大量摘录引用材料中的原话。

脱离材料——没有“读”的内容或者不能恰当引用材料作为“感”的佐证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只是人们读书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记住并使用所读的内容所作的笔记,勤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克服边读边忘的毛病,避免重蹈熊瞎子掰苞米的覆辙。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广义地讲,读后感也是心得笔记之一,但人们一般都把读后感独立地提出来讲解和练习。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13.读后感写作要点 篇十三

1、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读后感写作要点

。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真实自然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总结:如果做到“弄懂原作”,“认真思考”,“抓住重点”,“真实自然”,就能写到一篇好的读后感了。

其他人还看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美德花园》读后感范文

14.读后感的写作 篇十四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 、写、译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这是《新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规定。从应用语言学理论方面来看, 这是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的。但是,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全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整个过程中, 既要强调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时的流利程度和得体性。以适应我国全面对外开放, 与国际接轨的形势的需要。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大学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过多地注重精读和听说的能力培养, 英语写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虽然“写”是“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和要求之一。但很多公外学生毕业后开口不能说, 提笔不能写, 不能进行口、笔头交流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 其整体语言能力极不完整或严重残缺。教学双方在应试教学的压力下, 又不得不重视写作技巧。但写作又并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设, 而是附带在精读课中讲解。由于课时有限, 能分配给写作教学法的时间就更有限, 加上缺乏一本切实可行的系统的公外写作教材, 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就更大。教学没有计划、没有进度, 从教师方面讲还存在教学方法、批改作文的方式及重视与否等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讲, 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语篇把握能力较差, 思维混乱, 逻辑性不清, 内容平乏、空洞, 语法错误花样百出, 词汇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思路狭窄、对题目认识挖掘不深, 就事论事。对写作缺乏热情与兴趣, 畏难情绪较重, 对评改后的作文缺乏正确对待。这样的教与学的现状迫切需要改革。

三、大学英语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写好作文, 首先要从词汇入手。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生词的热情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有效的记忆方法。除机械记忆外, 也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多认识、多再现生词, 从而达到巩固词汇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展词汇, 找出一些词语的内在规律, 从而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有丰富的词汇基础, 再加强五种简单句型及常用句型的操练, 定能学以致用, 大大地调动学生记忆生词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来讲在写作文前最好拟订一份提纲。提纲是文章写作的计划, 也是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 是执笔行文的依靠, 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有了一份详细的提纲, 在写作时思路就更加清晰, 有条理。最后, 从审美的角度, 规范文章的书写格式。从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定进行书写练习, 使学生写得一手好字。上述的英文写作的技巧如能应用于实际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 势必会提高当今大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应用

切实将英文写作技巧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 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写作教学实践方法, 做好教学过程三个环节方面的工作。

(一) 抓好语言的基本功训练。

语言的基本功的训练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应有针对性地通过单句汉译英练习, 切实抓好英语基本句型的训练, 汉译英练习不失为巩固对已有英语基本句型的掌握, 从而达到训练写作技巧的目的, 使学生在语言上做到“文字通顺、连贯性较好, 无重大语言错误。”

(二) 读课教学坚持以篇章为主。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坚持以篇章为主, 重点放在讲解中英文在语篇层次上的不同衔接方式、语义上的差异,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字、词、句方面引向对英文篇章的理解上来, 做到见树见林。要充分结合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最直接和主要的手段, 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心胸、拓展视野。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增加信息量, 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增加对英语多种文体的认识并增加语感以便写出地道流畅的英语, 不至于面对题目才思枯竭。理工科学生尤其需要把教材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台。多看、多想、多观察, 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

(三) 加大语言信息的输入, 保证学生的语言信息存储量。

要从真正意义上加大语言信息的输入, 保证学生的语言信息存储量远远大于语言输出量, 促使学生对语言的内化机制 ( internization) 的形成。一是学生的阅读量也不算少, 但由于受四、六级考试题型束缚, 对整篇文章或长篇文章及其它读物的阅读量相当有限, 甚至没有。应让学生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一些英文原版出版物, 包括报刊、杂志或文学作品的原文简写本, 从阅读过程中形成用英文思维的习惯。二是课外学习同样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英语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上保证语言信息的输入量, 如组织听英语专题报告, 听英语录音、英语广播, 看英语电影或录像。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必将受益匪浅, 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和领会。三是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总体结构是将英语写作教学的各种方法融于一体。教与学一体化是实现双向信息传递的保证, 在信息转换过程中, 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应当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 在思维方式、衔接方法上多加以指导。

当然各种写作技巧如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主要还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无论采取哪种写作技巧, 都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结语

当前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并应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以完善。随着应用语言学家和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不断探索,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也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探索。毋庸讳言, 师生都应对作为基本英语技能之一的写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认清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质, 有计划地进行教与学, 切不可为应试而学, 忽视基础能力尤其是写作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媛, 罗茜.大学英语写作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学习, 2011

[2].白杰, 赵秦.在写作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J].大家, 2011

[3].高健, 傅克玲, 赵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效果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上一篇: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下一篇:销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