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共10篇)(共10篇)
1.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 篇一
计算科学导论读写报告
一、引言:时间过的真快,眨眼之间我们已经过完了一学期的大学生活。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对计算科学完全不认识,也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的学习,但经过半年时间对计算科学的学习,我受益匪浅。老师循循善诱,让我渐渐的明白了该如何学习计算科学以及计算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对今后的发展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步认识
计算机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达到了现在的水平。1946年由冯诺依曼发明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的产生明确了计算机的五大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并使用二进制运算代替了原来十进制运算,对今后计算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随后又经历了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1951—1959)、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1959—1963)、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1964—1975)、第四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式微处理器1975—至今)的四次改革,使得计算机走进寻常人家,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的应用相当广泛,下到深海之下的蛟龙号,上到天穹之上的墨子号,无论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导弹,核弹:还是走进千家万户的微型计算机,手机······计算机已经无孔不入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的必需品。所以计算机在未来的应用是无法估量的,而我国在计算机的发展上落后了一段时间,我国的计算机人才依然短缺,与美国等超级大国在计算机上的差距依然较大,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面,我国的计算机发展依然是受到国家重视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不小的机遇。
那么,我国的计算机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据我看来,应该有一下所说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我们也要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还有,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它教会我们怎样才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面对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有一套怎样的科学细想方法:一个科学的认识,一套科学的方法,一个科学的程序。看问题要从本质出发,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样给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是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明显区别。
三、进一步的思考(1)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开设的任何学科都有其滞后性,在我们掌握了一门新技术同时会有更新的技术产生。而我们这一专业更为严重,更为突出,也许在校期间学习的东西在毕业后已经不适合用啦。正如我们现在学习的程序语言,也许在走出校门后又会出现新的语言。所以说,我们要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更需要创新,提高自学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为我们这一学科本来就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一门学科,更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2)面对我们这一专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既要对我们这一专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又要脚踏实地的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多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们更应学习好数学和英语两大基础学科,使自己能灵活驾驭专业知识,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我们计算机专业现在只学习了伪代码,微积分,线性代数,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科学引论,下学期还要学c语言,概率论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至少还要掌握汇编语言、计算方法、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检索与利用、JAVA语言、多媒体技术、分布式与并行处理、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图形学、面向对象技术、模糊逻辑与运用、嵌入式系统、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设计与分析、通讯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新技术专题等。我们的学习任重而道远。
在学习方面,英语是必须学好的一门学科,大部分语言都是由英语编译的,还有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对英语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英语。其次就是数学,记得程序设计老师说的,算法是程序的灵魂。而算法对数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在计算机科学上深入发展。接下来就是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了。这些虽然以前从没有接触过,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以后学习起来即使会有一些困难也会努力克服。总而言之,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4)、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大学期间的实验课程对以后我们的工作有很有利的作用。我们有时候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规划,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标。我们要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逐步上层次的问题,最优规划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应该是较好的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建立正确的思想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除此之外,实验课程能使我们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正确的设计实验,完成基本操作。因此,我们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课程。
四、总结
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有以下特点:(1)、课程全面地阐述了计算学科中的科学问题,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 与组织、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离散数学、社会职业问题等。并通过大量生动的 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计算学科中各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各 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科中具有共同的、本质 特征的内容。
(2)、其次,课程运用数学的公理化思想,将整个学科的脉络梳理得清 晰、透彻,构建了一个系统化、逻辑化的认知模型,将学科中一些看似 零乱、不相关的知识用一条线顺畅地串了起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 论课程系统全面地为我们介绍了计算科学知识领域划分的过程,涵盖的 问题,以及学科的本质。使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清晰、明确的方向和认 识,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困惑、茫然。
如今,我们经过数度寒窗,已经是一名入学不久的大学生了。大学是我们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基础的地方,所以千万不要荒度这几年的时光。老师授给了我们渔的方法,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有了明确的领导,我们也明确自己今后的方向。这本书也提供给了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的重要信息,学什么,怎样学,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五、参考文献
【1】 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5
2.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 篇二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首批批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到目前为止全国软件学院已经超过100所,这么多的软件学院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超过一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分支之一,这就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 现状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入校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1)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在选择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时,对计算机没有足够的认识,选择这个专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偏僻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刚上大学对计算机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基本操作也不会;一部分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计算机,但只会一些基本操作,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了解很少,他们将计算机专业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在高中时就选修过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些初步了解。
(2)对于从事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是严格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整个学期的教学按部就班,内容虽然丰富,但不够生动。并且,由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到软件工程专业后续学习的很多门课程,而每个教师的专业知识侧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很精通,就会占用比较长的时间生动地去讲解,有些内容不是很精通,这样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这门课,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了。
(3)对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2)
第一种是将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设置为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课程;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新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失去了本课程作为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
第二种是把计算机导论课程当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浓缩;内容广而散,概念多而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好把握,学生也很难理解。
还有一种是从方法论入手,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计算机及计算的本质属性,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这种方法过于抽象,很难理解。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都不适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很难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2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改革内容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大一新生的一门引导性质的课程,内容选取不能太具体,这样容易把该课程上成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课;内容选取也不能太广泛,这样就可能把该课程上成所有专业课程的浓缩课程,看似讲了很多内容,但一个也没讲透。希望学生从这本门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够真正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要学到哪些方面的知识,通过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2.2 改革目标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服务于专业的培养目标,(3)粗略地讲,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那么作为引导型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构建就应该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培养对复合型专业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开设,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就业岗位,了解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的专业方向有大致的判断,并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了解,对自己将来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初步的认识。
其次,应该培养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刚入校的新生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掌握得不系统,更何况由于各地区教育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落后地区的新生很少用计算机,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仍然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很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的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学得很轻松也很快又很透彻,还有一些人学得很辛苦又很慢,掌握得也不够扎实,究其原因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问题。前一种人通常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后一种人总是被动灌输式地学习,所以学习效果有很大差别。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改革的方法
2.3.1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首先,利用2~4学时采取讲座的形式,请资深教授、专家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应熟悉的软件应用和工具,应具备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等做全局性的介绍,使学生知道这个专业四年中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树立起学习的目标。
另外,介绍本学科的知识构架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作用、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训,为学生顺利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基本技能的培训利用《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完成。《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一是交互学习环境;二是有问必答环境;三是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四是评价激励的环境;五是统计反馈的环境;六是优秀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首先抽做整套试题作答,答题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分数,并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指明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已经掌握,哪些方面还掌握得不太够,哪些方面知识很匮乏,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一个定位,然后可以利用优秀的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果有些知识通过网上的学习资源任然不能解决,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老师或者一些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同学看到留言以后会给出解决的方法,能够回复问题并取得好评,系统要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点,那么就可以重新随机抽取试题,检验自己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3.2 考试的改革(4)
考试应分为计算机考试和掌握内容考查两部分,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采用计算机考试,《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相关知识题库,学生可以抽取试题,在线操作,做完后提交答案,系统直接给出分数及试卷分析;对于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采用考查形式,通过写报告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总之,我们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找到最适宜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一学生《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软件学院大学生入学第一门专业课《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的作用。
摘要: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分析了我校“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①刘利雄,李凤霞.“计算机科学导论”教育改革思路.ComputerEducation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2009.
②崔晓松,刘德山,孙美乔.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信息技术课,2009.
③赵生慧,陈桂林,计成超.“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滁州学院学报,2007.11.
3.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 篇三
海南大学“地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安排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讲授,3个学分,共6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第7-21周),实践教学12学时(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校和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授课情况,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先进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等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和受众情况分析
“地球科学导论”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领域众多,天文、地理、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充分适应了当今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3]但同时,又存在过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较为艰深的假说、学说等,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加深了理解的难度。
本门课程的教授对象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入学之初,军训刚一结束就开始授课。一方面,作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相关地理、气象学基础,接受相关理论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作为“90后”的年轻人,对于高新技术、社会热点有着本能的兴趣,而对于过多的概念、理论,易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实验技能,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原则
根据“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和受众对象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的以下授课原则:第一是系统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各学科、各章节的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并注意在逻辑结构和知识基础上的前后衔接,严格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第二是实践性原则,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安排一些与时代脉搏共通的内容,诸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等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科学导论”并非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启迪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进性原则,将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励学生的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学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学背景和实验技能,故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简易的地球科学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从基础的实验技能入手,培养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实习设计
实习教学环节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4]根据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处于从高中-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期,面对丰富而紧张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的现状,结合“地球科学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实习定位为环境科学专业进行的初次系统的认识性实习,即“综合环境实习”,其意义在于使大一新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有一次接触环境、认识环境问题的机会,除增加对本课程的理解,激发专业热情外,还可为后续的专业课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奠定基础。[5]
1. “热带典型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实践”——美万生态村考察
目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球科学导论(生态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主要内容是由教师及当地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并与参观海南典型文明生态村相结合。本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农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深入理解“山顶种树,山腰种胶,平地种果,水面养鸭,水底养鱼”等模式的环境生态学原理;对常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太阳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对海南生态文明村的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
2. “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野外实习考察
实习路线是由海南大学苗圃-果园-植物园-热带牧草种植资源圃-国家热带农业高新科技园区,通过步行,沿途可仔细观察农田、森林、草地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实地讲解溪流、集水区、湖泊等地球科学的相关概念。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实验课程设计
考虑到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进度和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学科前沿且操作简便的先进地球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以“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为例。其二是注重对经典环境生态仪器的运用,以及基本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统计分析技能的培养,這部分以“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为例。
1. “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现代设备的使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图片展示和资料片播放,使学生了解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领域、使用精度、局限条件以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操作示范和野外实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实验中分别选择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楼、课室、宿舍、食堂、植物园、云月湖,测定其地理坐标,描绘运动轨迹,并分别选择林内、空地、大楼前进行GPS测定,比较其地理坐标以及信号强弱。在本实验中除在理论层面GPS的一般知识外,还着重介绍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北极星系统的研制和进展及其背景,让学生在社会、经济、国防层面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对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加深理解。
2. “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 ——经典仪器的应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实验室操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样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主要仪器包括烘箱、铝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学仪器设备。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优缺点,分别测定不同生态系统(农田、草坪、橡胶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别,说明其原因。同时,根据测定的情况,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验讲评过程中,教师综合各小组的研究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就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着重于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或毕业实习等单一实践环节,而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地球科学导论”的实践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环境实习和实验课,各环节之间目的明确,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具体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这里仅仅是一个探索,希望能对相关学科、相近课程提供一个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顺兴,陈智熠,陈涣林,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 环境保护, 2005(4):35-39.
[2]李顺兴,邓南圣.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92-96.
[3]翼国盛. 简评《地球科学导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01(6):46.
[4]马俊杰,曹明明,王伯铎.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2):87-89.
[5]曾正中,张明泉,赵转军. 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50):71-74.
[责任编辑:钟岚]
4.计算机导论学习总结报告 篇四
到现在为止也差不多上了半学期的课,也将近上了二十课时了,比起暑假时对这个专业的想像,现在自己也看的很现实,一方面是自己真正接触这门专业了,再就是老师说了很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或者说是思想引领。至少说让我觉得这个专业很有前途。说实话自己对这些计算机知识也并不是太了解,只是基于会玩电脑,而电脑里面的内部不为人知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对我来说是一无所知,谈不上是电脑高手。我也不知道将来毕业后我能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大概就是IT产业了。这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的一个亲戚介绍我学的,他也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就说这个专业就业很广,只要有过硬的技术在手,找个工作还是没问题的。而我本身对计算机也挺感兴趣,所以也就没想太多。我相信不管什么专业,只要学好都不错。人家都说这个专业很难,不好学,我也了解,但我还是会认真的学。下面我就说下这两个月的学习上面的一些感受。
我们现在学的叫《计算机导论《,导论无非就是一些了解性的、基础性的东西,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并不多。看看本学期的书本,都是关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一些相关的常识知识什么的,让我们从整
体上来看这个专业,了解这个专业。前几节课我也觉得没意思,认为这也不需要学啊,难道这个专业就是这样的?也就没怎么仔细听。但老师您讲了,这本书其实不是在教授多少知识,而是让我们来理解这个专业,调整对这个专业的学习态度,培养对这个专业的兴趣。也曾多次讲到说很多人最后都不愿意继续学这个专业,也是没法学。原因是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荒废了太多。所以这个学习态度和热情很重要。
听很多朋友说到大二的时候可能会改专业什么的,我不知到他们怎么想的,至少我现在还没有考虑过这方面。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不能退缩了。即使改个专业也并不代表就能学好,更不代表计算机专业不够好什么的。不管什么,成败在自己,而不是其他外界因素。
5.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篇五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有的篇目直切环保主题,如第四册《现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整篇文章讲述了“人口激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各国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的治理情况,高年级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而像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老师可以精心录制两段声音: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和小商贩叫卖声,及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上课时分别播放给学生听,大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一致认为,嘈杂的声音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对人体有害,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面。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二、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继我校被评为市级绿色文明学校以后,校团委和政教处又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开始为创设省级绿色文明学校做准备了。整个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借此带动相关环保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向学生的爸爸、妈妈及亲戚宣传环保意识,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
本次活动的内容有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三、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像“龙湾区上江河的水质调查与监测”“机场路绿化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于‘人民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调查丢弃的塑料瓶”、等等。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他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4.汇总课题研究结论。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收集丢弃的塑料瓶”课题组的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温州一年要丢弃45亿多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由此研究认为必须采取高科技或新方法切实加以解决,如采用可降解的塑料瓶或其他替代品。为此,课题组还给环保局的决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担忧,并请教环保专家有关解决“白色污染”的更好方法。通过调查与监测上江河水水质,同学们发现河水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为此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河水污染问题,并以全校广大师生的名义向上江河沿岸居民发出保护上江河的倡议。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四、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如何看待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谈如何解决当地实际问题?
一,首先是侯马市区里,我们在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市”、“国家园林城市”,还应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打造晋南绿色名城、黄土高原的低碳城市。
1.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38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日处理生活污水2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市区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482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210万平方米,天然气集中供热126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80%;已有3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2%。
2.为提高交通道路服务功能,该市在全市78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2008年底开通了侯马、曲沃、新绛三地互通公交车。50%以上的公交车、出租车完成了“油改气”,大大降低了城市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3.地热泵中央空调,太阳能公用照明,太阳能生活热水„„位于侯马北环路的阳光青青家园住宅小区,主体工程刚竣工,就吸引了大批的居民来参观、咨询、购房。这是该市第一个节能环保绿色住宅小区。该小区利用地源泵热采暖,能源利用率是电采暖方式的3~4倍,比常规中央空调节能50%;同时,省去了锅炉房、冷却塔等设备,没有燃烧过程,没有了烟尘排放,节约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小区内,路灯照明、洗浴热水全部采用太阳能。
二侯马市的农村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积极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整治行动,侯马市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并以新农办为主成立了督查组。临汾市政府制订下发了《侯马市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实施方案》和《侯马市城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实施办法》,并与各乡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整治重点、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工作要求、考核标准等,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起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网络体系。同时,侯马市财政安排了专门的补助资金予以支持,各乡办也制订了整治方案,落实了相应的整治经费,确保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2.加大投入,长效管理。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落后的面貌,特别是解决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侯马市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形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首先,各乡(办)都设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由一名副乡长(副主任)兼任管理所长,并抽调3-5名专业管理人员;各村成立了环卫清扫队,由一
名副村长兼任队长。农村清洁队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生活垃圾清扫人员配额标准,每6000平方米清扫面积配备一名清扫、保洁人员,每月按300元标准发放工资,所需费用50%由财政列支,其余50%可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解决。其次,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并由专人负责清扫、清运至垃圾填埋场。每个村最少有一处垃圾填埋场,确无条件设立的,相邻的两个或三个村选择设立一处垃圾填埋场。再次,在农村垃圾清运车辆配备上,1500人以下的村最少配备一辆清运车;1500-3000人的村最少配备两辆清运车;3000人以上的村最少配备三辆清运车,清运费由市财政补助50%,其余部分由各村承担,也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广开筹资渠道,保证费用。
另外,14个城中村的垃圾由侯马市环卫处统一清运,所增加的清运费用由市财政支付50%,剩余部分由各村承担。在垃圾清运车的配置上,上马办通过山西省环保项目“农村连片垃圾无害化处理”,统一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项目投资总共280万元,配备垃圾清运车19辆,车辆统一配置为10万元的东风摇臂车;新田乡14个城中村的18辆垃圾清运车由环卫处统一配置,每辆车13万元,总投资234万元;乔村、香邑、张村、南上官等经济条件好的村由村集体统一购车,共购置9辆车,每辆10万元,共投资90万元;另外凤城乡、高村乡、张村办等剩余的村采取个人购车,集体承包方式,以农用三轮、四轮车为主,总共70辆,平均每辆3.8万元,总投资266万元。每年侯马市用于农村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费的补贴共计130万元,其中保洁员400人,每月150元/人,共计72万元;保洁车共116辆,每辆车5000元/年,共计58万元。
3.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各乡(办)村党员干部全部深入环境卫生整治一线,包片、包村、包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村主要街道整治为突破口,带动全村街巷和院落的整治;以发动党员干部为突破口,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以整治垃圾为突破口,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整治。
4.加强督查,奖优罚劣。该市抽调督查人员15名,每个乡办一个组,经常性地对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督查组人员按责任片区督查,深入到责任村庄,严格标准,严格考核,开展了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并把督查结果与保洁费的发放挂钩,一次检查不达标,扣发2000元保洁补贴,把扣发的经费再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获得环境卫生流动红旗的村庄,大大激发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全民动员,营造氛围。各乡(办)、村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宣传手段和方法,积极宣传文明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支持、参与整治工作。侯马电视台、广播、报社等新闻单位开辟专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整治的进展情况,积极宣传整治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做法,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上下联动、乡村齐动、全民参与的整治局面,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局面。
环境科学导论
6.《材料科学导论》的与时俱进 篇六
关键词:材料科学导论,与时俱进,优化,能动性
选修课程的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认真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完美运用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选修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更为重要,它不仅强化学生素质教育,而且拓宽学生专业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经途径[1]。目前各高校都积极地完善选修课的设计和组织,并对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为了更好地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应用意识、创新素质和宽阔视野的专业高素质人才,需要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及材料化学专业完成《材料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呈现一个多彩有趣的材料社会,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爱科学爱材料的学习热情。
《材料科学导论》自2004年在安徽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开设以来,就备受青睐。正如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 “学生的学习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技能、技巧。”像很多教师一样,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我们积累了许多珍贵的教学体会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在这里,我们将汲取教学经验的关键因素,通过客观分析和归纳综合,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也为同行中人抛砖引玉[2,3]。
《材料科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四大材料即金属材料,无机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其中详述了各种材料的制备工艺,发展历程及其性能应用等。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内部微观结构和宏观组织与性能间的关系即结构决定性能,奠定了材料设计与应用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有:金属材料的晶体学、铁碳相图、钢铁冶炼与制备、热处理及强化、陶瓷材料的发展史、多晶多相体、高分子材料的认识和发展、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等[4]。同时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发展迅猛,材料已经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教学不能再固步不前,而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新型材料发展的脚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自讲,融会贯通。这样既让学生理解掌握性能优异且功能超常的现代新型材料,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1 研究内容
在《材料科学导论》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课程的教学中心,明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我们从以下五点进行归纳阐述。
1. 1 结构决定性能
首先明确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对材料使用性能的影响,为材料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建立材料合成———制备———加工———结构———性能的整体概念。结构决定性能,这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也是材料工作者的至圣宝典。例如,同为金属,铁和铝的性质差异甚大,前者强硬,后者轻软,这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原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息息相关。同为聚丙烯,可以制备用途大不同的丙纶纤维和塑料,这是由于材料加工工艺方法不同导致获得不同的结构材料。
1. 2 残缺美
让学生掌握晶态材料 ( 金属与陶瓷) 和非晶态材料 ( 聚合物与玻璃) 的结构和性能特点,理解晶体学中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和体缺陷,感悟生活中的残缺美。同时与现实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固溶强化、位错硬化、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四大强化途径,这四大途径广泛被应用于当前各种金属材料的强化。尤其四大强化之首的沉淀强化,阐释了高强度、超高强度钢材成功制备的原因。固溶强化,合金元素溶入铁素体 ( α - Fe) 产生固溶强化,强化效果达150 ~ 250MPa,贡献不大,这是点缺陷导致的; 位错强化即相变冷作硬化,相变后马氏体中有高密度位错强化效果达500 ~ 600 MPa,这是位错线增多的线缺陷导致的; 时效强化,弥散分布的时效相引起强化,强化效果达1100 MPa,起到主要作用,这是体系中有硬化相的体缺陷造成的。因此高合金超高强度钢的抗拉强度高达2300 MPa左右。
在铝合金的强化处理中,一般舍弃热处理强化而采用沉淀强化( 即时效强化) ,主要是因为低合金的铝合金热处理结构不变 ( α - Al) ,强度自然没有变化,高合金时降温容易形成强硬相的金属间化合物Mg2Si( β相) ,均匀弥散在铝基中从而大大改善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这就是典型的体缺陷引起性能的提高。如图1所示,铝合金在室温下变成铝的面心立方晶( α - Al) 和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二强硬相 ( β相) ,第二相的绕过机制和切割机制都增强增韧了铝合金[5,6]。
1. 3 理论指导实际
铁碳合金相图是钢铁冶炼、热处理和强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必须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在铁碳相图中将温度和碳含量间复杂的组织结构简化成“1图3线5单7双10点”,即一个相图中3条平衡线 ( 包晶反应线、共晶反应线和共析反应线) ,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是经典的铁碳二元相图,其中各个区域的组织和结构都有形象易 懂的金相 图。5个单相 ( F、A、δ - Fe、L和Fe3C) ,7个双相区 ( 相图规则: 两单相区必夹一两相区) 和10个重要点 ( 铁的同素异构转变点ANG,反应平衡点JCS,最大溶碳点HEP,渗碳体Fe3C的熔点D) ,把这些内容诠释透彻,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铁碳相图内容[4,5,6,7]。表1详细给出了室温下各种材料金相图的具体形貌分析,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1. 4 态度决定一切
要将中国悠久的陶瓷发展史和古老精美的陶瓷国粹展示给学生,熏陶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燃起华厦子孙的自豪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将陶瓷的用和赏结合,达到极致。同时古人十年磨一剑的敬业爱业精神和最终呈现出巧夺天工的美轮美奂,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 态度决定一切!
1. 5 一切皆有可能
近年来材料学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材料,掌握新材料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极具挑战而又现实紧迫的难题。在这一章节内容中,我们领略了比强度极高的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耐热性能极好的Si C陶瓷,形状可记忆的钛合金等。让学生查阅文献发掘新型材料,如金属玻璃,不锈钢,透明陶瓷等,自己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会感悟一切皆有可能!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次做好课中教学环节,最后做好课后批改考核工作。尤其是课中教学环节,学生安排选修课程的时间有限,必须抓住每一秒!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内容设计要新颖有趣,结合现实材料迅速的发展,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时数,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将材料的基本性能、金属材料的晶体学、铁碳相图、钢铁冶炼和强化、陶瓷的多晶多相和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列为讲授重点,巧妙贯通。不同章节不同内容要因“材”施教。如以直接感知为主来演示现实生活中的四大材料;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来讲授材料基本性能及晶体学; 以欣赏为主的陶冶法来引导探究中国陶瓷的悠久和精美绝伦; 在新型材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讨论和读书指导为主来完成等。
2 结 论
通过《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优化,使学生由基础知识的简单认知逐步过渡到掌握现实材料使用性能的设计和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晓友,李村,王来英.以问题引导法进行元素及化合物教学[J].大学化学,2012,27(6):15-17.
[2]苏碧云,李磊,刘祥,孟祖超.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优化[J].大学化学,2012,27(2):34-37.
[3]顾雪凡,郑莉,张群正,等.浅谈分析化学教学之抽象概念形象化[J].大学化学,2012,27(2):20-22.
[4]顾宜,赵长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0-120.
[5]戴起勋,陈晓农.金属材料学[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5:7-42.
[6]吴海荣.“铁碳合金相图”的教学探讨[J].内江科技,2005,38(2):38-41.
7.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 篇七
翻看了一遍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觉得内容十分不同于国内其他科学哲学的编排。这也许是国外大家的个性吧。全书分成六部分:
《规律,解释与概率》
“在人类行为的每一带有深思熟虑的选择的活动中包含有预言。没有预言,科学和日常生活将是不可能的。”这种预言与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有类似。
提出了概率与概率的估计的差别。
讲明了现代科学所推崇的“实验方法”的特点,对于做研究是有着纲领性的指导与借鉴。《测量与定量语言》
定量概念的约定性本质。广延量与非广延量的区别。
定量的重大意义:“乃是定量概念使我们可以表述定量的规律。哲学规律无论作为解释现象的方法,还是作为预言新现象的工具都具有比较强大的威力。甚至用了丰富的定性语言,即使要表达最简单的规律也是极端困难的。”
《空间的结构》
赖辛巴赫为简化物理理论提出这样的规则:无论何时的物理学系统,只要由指明在什么条件下有什么数量的作用出现的规律断定,在其中有某种普遍的作用,则这个理论可以变换为这样的理论,他使这种作用的数量化归为0。
爱因斯坦:“只要数学定理是关于现实的,他们就不是必然的。”用康德主义的术语讲,这意味着,就他们是综合的而言,他们不是先天的。“只要他们是必然的,他们就不是关于现实的”用康德主义的术语讲,他们若是先天的,他们就不是综合的。
虚拟的逻辑世界(必然的世界)与现实的物理世界(或然的世界)如何沟通呢?
阿基里斯与乌龟的问题,是将先天必然的逻辑强加到现实世界产生的。问题出在二者的沟通中。是先天综合知识的虚妄。
《因果性与决定论》
反对强因果性带来的决定论,承认弱因果性的普遍性,是世界存在的根基。一切都是有因才有果。但是这种因果性并不代表事件系列的必然性!所以承认因果性并不能否定自由意志,不能推出决定论。从某种角度看,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是有一定哲学基础的!
因果业因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果因报应的必然性却不是普遍的!不能错误夸大。《理论规律与理论概念》
理论规律与经验规律的差别,连续统的划分问题。我们只能依照现在通行的划分来讨论。新的经验规律怎样从理论规律中导出。
《超越决定论》
8.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篇八
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
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吴良镛先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人居环境问题,并且指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关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五大原则中的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人文等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终究
不能等量齐观,而是面向实际问题、有目的的、有重点的依据问题的性质和内容的各有侧重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及若干可能性,即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进而针对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因素的侧重,提出了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这一人居环境科学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指出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尽管考虑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努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总之,无论是吴良镛先生在看待人居环境的构成层次和处理原则,还是在选择人居环境问题的主导专业上都是采用系统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就环境论环境,也不是单纯的就专业论专业。最后使得每个建筑师、规划师、甚至是一个建筑行业以外的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最终目标,需要的是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从小范围的交叉到大范围的交叉,进而把人居环境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围解释得非常的清楚。因此,系统论是一种全面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水利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工程,从古至今,古代大的水利工程自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到都江堰再到京杭运河,各朝各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立国根本,小的水利工程像水车,水排,坎儿井,都影响着人民的劳动效率。现代水利工程像葛洲坝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等等许多,水利的建设一支没有停止过,也不断的在影响着人居环境。在生活中,人们喜欢临水而居,喜欢一片水域带来的清爽与宁静,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说水利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吴先生所说的理念,事物都是要综合的,联系的去看,一种事物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水利也不能例外,水利的建设使用中也存在许多影响人居环境的不利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中怎样从整体进行调整,以降低不利影响。例如兴建一个水利设施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种对人居环境作用的两个方面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在自然环境方面首先是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其次是对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还有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对泥沙的影响;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的影响;水利工程对人群健
康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水利工程在这些方面造成的影响都是利弊难以衡量的,虽然说水利工程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更为正面重要的是带来了许多社会效益,水利工程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水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取代化石燃料,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水运是天然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 ,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 ,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像吴先生书中所倡导的思想,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 ,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是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对人和社会都会起到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动力功能,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在于大众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可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综合认识,当一种理念被大众所接受而内化为价值观,将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水利系12级于文洋
9.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研究 篇九
《计算机导论》 (双语) 课程从学科整体出发, 综述性地、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学科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起导向的作用。它是从事计算机专业学习学生的“引导图”, 是对整个计算机学科有一个鸟瞰式的纵览。它没有先修课要求, 也无直接的后续课, 但它是所有后继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其目的是认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 对计算机学科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进行阐述, 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使用方法, 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理论的认识。在学完本课程后,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所必须的所有核心概念和内容, 并为后续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一个绪论性的介绍, 不求深度优先, 但求广度优先,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 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在教学中, 主讲教师主要采用双语教学, 让同学逐步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和表达能力, 熟悉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术语, 培养国际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教学内容和特点
作为导论性课程, 本课程既介绍了计算机软硬系统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介绍了数据存储、软件工程、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本课程尽可能地将最有用的信息综合起来提供给学生, 因此, 课程具有如下特点:覆盖面广, 几乎包含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所有核心概念和内容;弹性大, 作为进入大学学习的一门导论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必然面临很多问题和难题, 对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为此需要在教学中灵活处理。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握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和技术。该课程定位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一个绪论性的介绍, 不求深度优先, 但求广度优先,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 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主讲教师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 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故事, 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和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帮助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和任务是认知与导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 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故事, 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和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帮助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 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 同时, 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大量的疑问和问题, 为后续课程的教学留下“伏笔”, 真正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起到初步认知与正确导学的作用, 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学习。计算机导论实验是计算机导论课程课内实验, 通过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利用双语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中英文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体系结构, 操作系统, 网络计算, 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 信息系统, 软件工程, 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 智能系统, 离散结构等。
3 教学条件
选用《Computer Science An Overview (计算机科学概论) 》, (美) J.Glenn Brookshear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为理论教材。同时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书和一些网站。该教材是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一本经典教材, 全书对计算机科学做了精彩的百科全书式的全面阐述, 全景式地展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教材首先介绍的是信息编码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进而是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 接着探讨了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开发, 然后探索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方面的问题, 通过图形讲述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 涉及了人工智能, 阐述了计算机抽象理论。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由具体到抽象推进这样一种很利于教学的顺序, 每一个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一个主题。此外, 书中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 增强了读者对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该教材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 也可以供有意在计算机方面发展的非计算机专业读者作为入门参考。
《计算机导论》 (双语) 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基础课, 历来得到学校及学院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制定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互动”的教学方针, 对《计算机导论》 (双语) 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范围改革试验。采用整体、交互式教学模式, 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研究, 观察了“任务型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效果。以上改革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图书馆有很多可利用的网络电子期刊和国内外几个大型的数据库, 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Elsevier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LexisAcademic数据库、AIP&APS期刊全文库、IOP期刊全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总站 (高等教育期刊) 、中国知网总站 (基础教育期刊) 等。学院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 藏书丰富, 有许多关于计算机专业的中外文图书和中外文期刊, 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 业务水平高, 为教师的科研、教学提供了高质量、热情的服务。这些不仅确保了“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 而且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创造了宽舒的、有利的环境。目前该课程可以进行网络共享的教学资源有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计划、习题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参考文献等。利用多媒体教室, 以英文电子讲义为主用双语讲授所涉及内容的基本观点、技术、理论和新概念, 以有关章节的历史故事为主线将人, 内容和实践统一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 技术和工具, 并和学生同时分享。
4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后继课程内容相关性, 在原版教材中选择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并适当补充后继课程所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为学生指定了大量阅读资料 (网上下载、资料室、电子图书馆、相关参考书) , 设计了大量的案例, 布置了操作性强的项目设计。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在“知识够用”的前提下, 强调技能的培养。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 把枯燥的计算机理论转化具有实际意义案例教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 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 建立多渠道、获取式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 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通过班级QQ群发布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通知, 学生可以登陆教学交互平台, 阅读下载资料、掌握教学难点与重点, 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 教师批改完毕通过网络回传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课前学生可以中文教材为基础进行预习, 大致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及专业概念的母语表达;课上教师以英文电子讲义为主用双语讲授所涉及内容的基本观点、技术、理论和新概念;课后学生又可详读英文教材和推荐的英文网站将课上内容进一步扩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在适当的时刻利用中文提示。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含义, 由于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且课件以英文表达为主。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中文含义, 必须采用中文提示。中文提示采用两种方式:静态方式和动态方式, 静态方式中两种语言同时呈现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 采用两种不同颜色) , 动态方式则动过标注及动画的方式实现。过多的采用静态方式可能让学生麻木而疏于记忆, 过多的采用纯英文表述可能让学生感到疲劳。我们在课件中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特别难以理解以及难以表达的部分, 还采用中英文混合讲解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双语表达能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验以及课程设计项目,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法的本质,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10.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十
张洽
光信息(1)班
3111008695
光信息科学和技术是光学和光电子学的一个分支。从光学与光电子学的发展即可看到该学科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现的激光和激光科学技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至今光电子(光子)技术的应用已遍及科技、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光电子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近年新设这样的一个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光信息
激光
光学
前景
问题 专业研究对象以及应用
光电子技术主要是研究光(特别是相干光)的产生、传输、控制和探测的科学技术。通过光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以及在各种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产生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如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医疗与光子生物学,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检测与计量技术,激光全息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子学,激光化学,量子光学,激光(测污)雷达,激光制导,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可控核聚变,激光武器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及向其它科技领域的渗透,形成了许多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包括光纤通讯产业、光显示产业、光存储-光盘产业、光机电一体化、激光材料加工和合成产业、办公自动化与商用光电子产业、激光医疗器械产业、激光器件产业、激光全息产业、光电子材料产业、光电子检测产业和军用光电子产业。预计未来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光(电)子产业有:光子计算与光信息处理产业、全光光子通信产业、光子集成器件产业、聚合物光纤光缆产业、聚合物光电器件产业和光子传感器产业等。
综上所述,光电子产业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光电子材料与元件产业、光信息(资讯)产业、传统光学(光学器材)产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与激光应用(能量、医疗)产业。原子、电子、光子都可作能量的载体。特别是激光出现后,更是利用其作能量载体广泛应用于工业加工,这比电子束用于材料加工的应用要广泛得多。光子学的发展除极大地推动它的嫡系——信息光子学外,还辐射到其他科学领域而形成一系列其他分支光子学,如包括量子光学、分子光学、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学等在内的基础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等。在21世纪,光学和光子学将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将成为诸多学科中的“领头雁”。
光子产业的发展前景
像20世纪的电子学一样,一个强大的光子产业必将在未来10~20年内形成,驱动着第五个经济长波的发展。而且几年来的实际证明,光电子的潜在大市场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激光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起步不晚,几乎与世界同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以及积极利用投资环境和消费市场的优势,中国的光电子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势头。国家“863”计划为我国发展信息光电子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已成为光电子产品的重要市场,为今后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目前,建立和健全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体系,实行国家、企业、个人风险共担,有利于促进涉及我国创新光电子技术产品项目的开发。金融部门的积极投资,可使我国先进光电子产品迅速达到规模生产,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地位。面对中国在WTO及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均把发展光电子技术产业列入今后重中之重,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光电子技术产业基地。这是我国迎接21世纪国际经济竟争和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光学与光电户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还是显著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具有国际水平成果的只在少数学科点上,尚没有一个学科领域,全面进入国际竞争行列。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我们一 般仅占3-4%.而且只分布在少数几个专题中。在一般以上的学科领域.拿不出可到国际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在高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元器件的研制水平较低,例如,发展光电子技术的关键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而与国外相比.在器件性能指标如波段覆盖、域值电流.输出功率、寿命,器件可靠性、互换性、封装以及工艺、测试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光产业方面,国内生产的光学与光电子产品,档次低,产品质量相性能价格比差。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光学与光电子元器件与仪器。光学仪器虽也有出口,但还是以低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科技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有此人基本训练不足,理论根底不深;不少人知识老化.知识面不广,学术上缺乏开创性,掌握实验技木不全面.难以胜任技术复杂的科学实验。加之科技人员待遇低,影响队伍稳定。(2)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经费短缺.有些虽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课题无法开展;已有课题难以维持或开展深人一步的工作。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室仪器设备不配套,仪器性能不先进,在实验条件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的情况下,很难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应用研究部门的技术改造不及时.设备陈旧。缺乏高精度加工和进行现代化装配与检测的条件。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有关部门的一项研究预测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六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六大技术可以形成9个高科技产业: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海洋产业。
一项测算显示,如果一个区域的光谷要达到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那么相应的人才则需要20万。然而,我国目前光电子从业人员仅为十几万,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这一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为我倾向光学设计的方向,所以顺便在这里介绍一下激光的起源。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
[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郑光昭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激光原理=Principle of laser/盛新志, 娄淑琴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光电信息实用技术/雷玉堂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推荐阅读:
计算机导论考试重点11-28
计算机导论试卷及答案10-21
计算机导论试题及答案12-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见习报告06-16
计算机科学09-16
计算机科学技术10-22
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12-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范文08-02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请假条12-12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