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2025-01-27

浅谈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共5篇)(共5篇)

1.浅谈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篇一

浅析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论文提纲

1、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2、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3、陆游诗歌中爱国主题的表现方法。

4、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5、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的独特特点。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陆游 爱国主义 忧国忧民 舍生报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陆游的诗歌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因而享誉千古。

陆游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有的感时伤怀抒发感情,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也有的反映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或凄美爱情等。这些作品或气势恢宏或感情炽烈,然而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

一、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出生时,正值女真大举南侵之际。靖康之难后,为避兵乱,随家人逃难,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时期。“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惨痛经历,及家族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产生了抗敌御侮的爱国理想和“少小遇伤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于是从儿时起,陆游便发愤立下了英雄誓愿:“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壬子除夕》)。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父亲陆宰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个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他以国愁为念,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谈论国事,斥责祸国殃民的昏君赃官。这对陆游的爱国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

总之,陆游的一生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自记事起,目睹的是金兵对中原的践踏肆虐,百姓无奈的背井离乡;耳闻的是父辈们救国救民的爱国言辞,使得陆游的思想较早的定格在忧国忧民、舍生报国之上。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生于宋徽宗赵估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冬(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葬送了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陆游的父亲陆宰,曾任直秘阁,京西路转运副使,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陆游少儿时代跟随父亲辗转逃难,饱经战乱,耳闻目睹的是金人兵马的肆虐践踏,人民流离,山河破碎,父亲及长辈们的慷慨陈辞。国破家亡的耻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烙印,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国思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陆游所处的时代,金兵侵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人民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出现后,必然要反映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来,于是,慷慨悲歌的爱国热情,代替了酣歌醉舞与柔靡香艳的诗歌情调。陆游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呼吸着时代 的气息,以独特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幼年流离失所,四处漂泊,受到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熏陶。成人后他在政治上受到了种种挫折,这些经历更加激发了他的壮志爱国热情,他66岁退居山阴,过着近20年的清贫生活,写了许多闲谈的诗篇,但他笔下的草木山水,梦昔抚今,都寓意着爱国、爱人民的深情。

三、陆游诗歌中爱国主题的表现方法。

1.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意,或含蓄寄意。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的“抱负”,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 ?(《长歌行》);到“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这些诗句无不显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歌含蓄寄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诗中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

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陆游还多次歌咏情调浪漫的海上遨游,《航海》云:“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饥鹘掠船舷,大鱼舞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风光的激情描绘中,征服了时空,昂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风光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很显然,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倾情描绘,是陆游爱国情愫在另一方面的寄意表达。有时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诗人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诗人触景生情,情调低沉,曲折地抒发自己赤子爱国之情,从“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到“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溪上作》),无不说明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

2.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在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荣辱人民生活之中去。

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是其他的古代诗人无有可比的。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基于对一己思想行为的自审自视,陆游在扰攘不宁的人世间,寻找自我的对应体。他把目光投向了百姓,主要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

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对普通劳动者的颂扬,是陆游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又一大表现。他歌颂故乡《渔夫》的顽健,“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他写农民的勤劳简朴,“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春晚即事》);他写农家小姑的爱美,“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岳池农家》)。对普通劳动者的歌颂源于陆游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是其“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

诗人与人民的感情是浓厚的,也是真挚的。他关注百姓,愿与百姓同忧乐:“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村饮示邻曲》),“野人易与输肝肺”(《睡起至园中》),“老农能共语,真率会人心”(《雨后至近村》)。诗人与百姓共命运、同呼吸,为百姓医疾、送药、互赠礼品,这些诗中都有记载。他忧百姓之忧,喜百姓之喜。比如单单一个“雨”,他就写了无数诗。有久旱逢雨的喜悦,有大雨成灾的忧虑,有雨夜不寐的感叹。试举其中一首:“嘉古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舜天子的“韶乐”也不及“虚檐”的泻雨声,可见诗人对农民的一片深情。

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

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他的诗作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如《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诗中人文精神的表现。《游山西村》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稽山行》诗又云:“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写民俗民风的还有《社日》中的社戏,《赛神曲》中的祭神等。淳朴的民俗民风开拓了陆游美好的心境,同时,也丰富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内涵。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又如何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呢!

3.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上。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冷酷的现实使陆游笔下的诗歌,常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象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观一幅画马,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责”(《龙眠画马》)!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深刻表现,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以关注人民生活二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四、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敌人与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虽然没有亲自与陆游学诗,但是也深深受到陆游诗歌的熏陶。刘克庄自言:“初予由放翁入”。他非常推崇陆游,说陆游“南渡而下,故为一大宗”。他的诗完全继承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宋朝灭亡之际,遗民中不少爱国诗人更受到了陆游的感召,发生了共鸣。如:林景熙沉痛地写道:“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清代的谭嗣同,为了维新变法求得真理,不惜用鲜血作为代价,毅然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的壮语豪言。吉鸿昌烈士也是很好的榜样,临终前用树枝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恨不抗日死,留作近日恨。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首就义诗和大诗人陆游的《关山月》可算是一脉相承,都把国家、民族的危难视为自己的危险,真可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五、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的独特特点。

(一)、对封建士大夫来说,爱国和忠君是不可分的,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则包含更多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他认为:“食粟本同天下责”,“神州未复土堪羞。”着眼点不限于一朝一代,一君一姓,他在诗中还常常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更为可贵的是,他将祖国命运和人民生活联系在一起:“三军不征战,比屋困征赋。捶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他的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同样不能与其热爱祖国的思想分开。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都是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认为人民最爱国,“忠言乃在闾

里间。”他的许多诗赞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给南宋军人提供情报的北方人民,就是本于这种认识,他热情颂扬宗泽的联合农民起义军;“君不见昔日东都宗大尹,意感百万虎与狼。”

(二)、对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他不仅热情歌颂,而且要投身其中。他的诗不只抒写爱国忧国的情绪,以及表示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而且声明要把生命交给这场正义战争,“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的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其他爱国诗人中都更进一步,因此反侵略战争在他笔下就表现得豪迈,雄壮。

(三)、陆游较少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单纯报复情绪。他力主抗金是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侵略,只要求恢复“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赵燕,布帛来青徐”的国家统一安定,而不是为了开边、扩张。他希望各族政权互不侵犯,各守疆界,和平共处,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说:“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皇,”他也不主张民族报复主义,只要求赶出入侵者。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陆游的诗篇像一泓泉水,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关注国家统一的体系。他的诗歌对于后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游研究 》、朱东润、中华书局出版、1961 [2] 《陆游诗词赏析集》、陆坚主编、巴蜀书社出版、1990 [3] 《陆游年谱》、欧小牧.[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4] 《陆游诗集导读》、严修.[M].巴蜀书社,1996.10.[5]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浅谈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篇二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 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 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 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 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 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 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 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 “六十年间万首诗”, 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 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 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 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 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 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 陆游热爱人民生活, 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 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 梦中夺得松亭关”, 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 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 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 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 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 梦绕梁州古战场”, 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 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 一跃而起, 过关斩将; 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 披荆斩棘, 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 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 故诗中有闻: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 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夜闻雁声起太息, 来时应过桑乾责” ( 《冬夜闻雁》) 。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 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 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 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 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 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 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 深深查验自我, 对老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 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 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 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 “身杂老农间, 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 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 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 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 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 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 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 深深体现了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 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 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 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 忧人民之忧, 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 他就写了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 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 有大雨滂沱的忧虑, 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 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 草木虫鱼无孔不入, 纷纷被纳入诗中, 正所谓“村村皆画本, 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 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 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 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 虽然走向仕途, 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 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 挺身而出, 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 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坚持“雪耻御侮, 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 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 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 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 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 如“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 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 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

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 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 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 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 听我长歌歌镜湖”, 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 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 故傍碧山飞”, 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饱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四、结束语

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 他的充满着爱国思想感情的庞大诗篇给宋代的诗坛特别是给那些迂腐顽化、萎靡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激情澎湃的战斗气息。但是, 诗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 避免不了存在着许多时代性的、阶级性的局限。诗人虽然与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接近人民, 并且体会到了他们的痛苦和希望, 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 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 所以他的爱国情怀与抱负只是寄托希望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和决策上面, 还要依靠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建立自己为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他还把对抗外敌、舍命救国的志愿常与个人的功名成就紧紧纠缠在一起。于是, 当他一旦遭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厌弃和打击时, 便会顿感失去力量与支持, 而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悲观的思想感情。遂他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采取逃避的态度, 时而以“狂放”“旷达”“不羁”的性格从精神上将自己麻醉。所以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有不少消沉、感伤的情绪融入其中, 有时甚至在他写得那些慷慨淋漓的诗中也避免不了夹杂一些消极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直至终寝时候, 还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多么的深厚和挚烈。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 广泛真切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黑暗, 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 所涵盖的层面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 感情真挚、激昂、慷慨, 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 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 一旦激发, 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后人对其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研究和宣传, 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 是极其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摘要: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 具体论述了他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 2009.

[3]游国恩, 李易选.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4]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3.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篇三

1、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2、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4、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5、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6、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7、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8、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9、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1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1、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1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3、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4、宰和鑫夤,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15、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17、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1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0、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21、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2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3、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24、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5、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26、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温庭筠《过五丈原》

27、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28、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29、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0、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31、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33、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34、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35、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37、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9、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40、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41、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汪遵《咏昭君》

4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4、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6、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47、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48、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49、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岳鄂王墓》

50、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51、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52、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53、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54、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55、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56、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57、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58、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59、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60、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61、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谢灵运《七里濑》

62、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6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64、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65、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66、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67、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6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9、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7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1、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顾炎武《海上》

72、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73、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7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4.感悟古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 篇四

较早的代表人物要首推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却不被昏庸的楚怀王任用,反遭流放。坎坷的政治命运并不能削弱他对楚国的一片赤诚,在他的代表作《离骚》里,诗人写道:“岂余身之惮秧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不是害怕自身遭到祸害,只是担心国家会一败涂地。)“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泣涕长叹,只为人民的艰难。在《国殇》一诗中,屈原更是刻画了忠勇刚强,冒死迎敌进行惨烈搏杀的战士形象,讴歌他们英灵永在,浩气长存,写出了千古以来炎黄子孙所崇尚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深情,贯穿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

爱国诗一直在诗歌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辉。曹植在《白马篇》中唱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杂诗七首》中也表示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优”。晋代傅咸《左转诗》中也有“死而利国,以为己荣”的句子。我们初中教科书中的《木兰诗》,更是表现了女子为国杀敌的豪情。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爱国诗词也相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原得此身长报国,何须身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等。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统治阶级拓疆掠土,唐王朝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在这种背景下,立功边庭,名垂青史一直是文人最为向往的。这种豪情在李贺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南园十三首》中大抒报国立功之志,其中一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宝剑名;凌烟阁,唐太宗曾记叙功臣的名字,放在凌烟阁。)身体多病,一向羸弱的李贺也要拿起利剑,攻城拔寨,博取万户侯,名垂青史。

唐代著名诗人中,杜甫也写了不少爱国诗歌。但由于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中,所以他的诗总饱含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哀痛,如《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爱国诗词的大发展出现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一隅,尽管统治集团屈节求和,但人民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反映到文学中,就是爱国诗词的大发扬。陆游与辛弃疾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是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在嘉州(今四川乐山)知州任上所写的《金错刀行》。此前一年,陆游在南郑前线参加了火热的抗金斗争,心潮澎湃,久难平静,故作此诗。诗人以不能杀敌立功,名垂青史为耻辱,但这不是只为个人功名,而是一心报国。在汉水之滨的南郑从军,看到积雪如玉重峦高耸的终南山,更是豪情万丈,并情不自禁的高呼:“楚人能发誓虽剩三户也要灭亡秦国,难道我们堂堂大宋帝国就没有能人了吗?”把收复失地的信心和“中国”必胜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词中暗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表达了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祖国河山的热切愿望。

另外,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等都是爱国诗的杰作。除陆辛二人外,曾巩,陈与义,范成大,张孝祥,李清照,陈亮以及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大都辉映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共同把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推向高峰。

到了明末和清末,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诗人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如明末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死”;清末诗人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煮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在明清诗人中,林则徐以禁烟强国,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让后人景仰,而从他的诗中,我们更能领悟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在禁烟受挫被贬伊利的途中,林则徐给友人陈子茂写了两首诗《次韵答陈子茂》。在其中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闻江东战鼓声。在《示家人》一诗中又写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此来表现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无所畏惧的爱国情怀。

5.浅谈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篇五

列宾 (1844-1930) 在参加过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十四人骚扰”行动的时候偶尔散步在伏尔加河畔, 突然发现远远的河滩上有一群黑黝黝的东西在蠕动, 走近一看, 他吃惊了, 原来是一群被套在绳索上的纤夫正在艰难地拖拉着一条笨重的平底大木货船, 在烈日下挣扎着, 他同情他们, 他憎恨非人的折磨, 决心把眼前的一切记录在画布上, 以示对社会不平的抗议。在当时,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强大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一再的农奴起义的压力, 不得不于1869年下诏, 宣布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废除农奴制。然而事实上并未真正触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 广大农民仍然在受着残酷的剥削, 所谓沙皇的德政和仁慈, 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到处仍是一片悲惨的暗无天日的景象。

为了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他对纤夫们的劳动、举止、谈笑、经历, 甚至每个人的性格和爱好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调查, 并作了大量的速写, 反复更改草图, 最后画出了震撼人心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颂扬这非凡的劳动, 控诉这摧残人的社会制度。作品中的11位纤夫, 犹如畜牲般的受着有钱有势者的剥削, 他们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却仍然有着一股无法征服的巨大生存毅力。有的不发一声, 有的隐忍着人世的不平, 有的沉重地踏着漫漫的艰辛历程, 有的对明天仍然抱有一丝希望, 但是今天都被拴在同一根纤绳上, 列宾在创作札记上将这些人从前、中、后三个小组做了详细介绍。纤夫们拉着沉重的货船, 擦着河床艰难地爬向望不到边的尽头, 这是人与自然的较量, 更是人与吞食他们血肉的制度的搏斗。

在艺术作品当中, 爱国主义永远是艺术的主题。列宾的《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就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这幅作品的题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7世纪土耳其苏丹写信要早将与俄罗斯融为一体的哥萨克人归化土耳其, 扬言若不应允就发大兵围剿。查波罗斯是得到俄罗斯承认的一个在乌克兰的自治组织, 成员大多为从地主那里逃到查波罗斯的彪悍的哥萨克农奴。他们阅信后大为愤怒, 马上集聚在首领赛尔柯的周围, 共同拟写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这幅作品列宾前后画了十几年之久, 尝试过多种构图, 重大的修改数十次, 为了这幅作品, 列宾曾到查波罗斯生活过一段时间, 对每个人物形象、性格、谈吐、服饰、用具, 都作了深入的了解, 包括他们头上留着一撮小辫的奇特的头饰。画家对这一情景进行了再现:英姿勃勃的大酋长叼着烟斗, 面容严肃。其他的部落首领性格各有不同, 有的强悍老练;有的机灵诙谐;有的憨厚顽皮, 但都为了保卫民族的自由, 同仇敌忾, 指向共同的侵略者。正中的小桌前, 文书正执着鹅毛笔伏在案上, 边想、边听、边写。周围的人们有的出谋划策, 有的默默沉思, 那位头上留着一撮毛发、赤膊的哥萨克显得十分风趣, 仿佛在说:“哈哈, 活的不耐烦了就来吧, 小子。”正中那位八字胡的老爹把手指向背后的远方, 仿佛在说:“嘿, 要给点颜色给这小子瞧瞧”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气氛立刻热烈起来, 整个画面掀起了英雄乐观主义的高潮, 列宾正是抓住了这一典型的瞬间, 使此作品达到了如此感人的效果。在构思这幅作品的时候, 列宾曾经说过吸引他的艺术形式, 就是人民共同生活和团体生活的情景, 查波罗斯这种自由的, 高涨的英雄主义让他情绪高涨。因此他在处理爱国主义的题材时, 总是透出乐观。

列宾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艺术成就, 不仅因为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才, 更得益于他对于本土社会的熟悉, 对人民生活的贴近。他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现了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的艺术效果, 则可以说是来自画面的真实再现, 以及画面传递出来的乐天派的爱国主义情怀;《伊凡雷帝杀子》的艺术成就则来自于艺术家对于画面人物内心的剖析。

列宾这幅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复仇与痛快》, 这幅作品在展出时立刻受到官方的斥责, 俄罗斯圣宗务院上书沙皇说:令人费解的是画家为什么要如此真实地描写这一事件, 为什么要选择伊凡雷帝呢?伊凡雷帝是第一个被尊为全国最高主宰的“沙皇”, 他少时就显现出惊人的才能, 并善于写作。从小经历政权斗争, 形成了他残暴和极为猜疑的性格。因此, 在他当权期间, 曾宣称:沙皇的权利是上帝所确立的, 全国的臣民都是沙皇的奴隶, 不顺从沙皇就是弥天大罪, 沙皇可以随意赏赐他们, 也可以随意处决他们, 限制沙皇权利的任何企图都必受到镇压。他执政期间, 成为了最为严峻的统治者, 以致于被人们称为“恐怖的伊凡”, 至今民间还有他严惩叛徒和贪官污吏的传说。他一触即发的暴躁情绪, 终于酿成了打死太子伊万这一在当时震惊世人的事件。而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便是这一事件的再现。

列宾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 对这一事件作了震撼人心的描述:在王室后宫的起居室中, 伊凡雷帝与太子开始是互不相让地争执, 后来演变称为激烈的争吵, 伊凡雷帝在震怒中, 挥举权杖猛然向太子劈头砸去, 岂知正中太阳穴, 他立刻倒在地上, 血涌如柱, 生命垂危, 伊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立马抱着孩子, 捂着淌血的伤口, 他向上直挣的双眼充满着自责的恐惧, 紧张的神情顷刻间表露无疑, 自责和内疚的情绪充斥着他的内心, 他希望得到儿子对一个粗暴父亲的宽恕, 但一切都晚了。这是所有政治上的分歧都不存在了, 有的只是尚未被“绝对的单一的理性”完全玷污的人的自然品格在忏悔与宽恕之间的重建。“父亲, 毕竟是父亲。”在即将咽气的瞬间, 儿子对父亲只有宽容和理解。整个画面处在红色的基调之中, 在昏暗的背景上突出了悲剧的惨烈, 使人久久难以入眠。

在画面上, 只有伊凡雷帝、他的儿子及浓重的红色, 描写的只是打死儿子的瞬间片段, 但, 却浓缩而集中地反映了当时进步与保守、改革与反改革努力斗争的巨大历史事件。改革,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面对历史前进的洪流, 反对是不能避免的, 而太子在改革上是个坚决的反对派, 伊凡雷帝未能说服自己的儿子, 并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 承受着双重的悲痛, 成为了悲剧的主角。

这正是艺术的体现, 更是列宾鲜明的艺术语言的展现, 他以敏锐独特的视角, 以关怀世人之心, 以爱国主义情怀, 创造了大量展示当时关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作品, 成为了不平等社会的控诉者, 暴行的揭露者。

摘要:列宾是19世纪下半叶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画坛的巨匠, 其作品在俄国艺术繁荣生长的沃土上得以充分发展, 他的很多作品即是写实的, 表达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又是批判的, 揭露出沙皇的专制, 批判其暴型。

关键词:列宾,写实艺术,爱国主义,批判

参考文献

[1]吴岩贤.浅析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J].青春岁月, 2013 (07) .

上一篇:《春从心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公司四强四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