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2024-10-17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共15篇)

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一

重庆大学研究生专业实验教学

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指导教师: 学

院: 专业及类别: 学

号: 姓

名: 实验日期: 成绩: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了解倒平板配制土豆培养基的方法与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学习习近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4、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二、实验原理

1、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根据培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与半合成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的不同又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记数等方面的研究常常使用的就是固体培养基。本实验就是使用的固体培养基。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培养基的原材料来源十分广泛,本实验采用的原材料为土豆。

2、接种方法与无菌接种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很多,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混浇接种与涂布接种是几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划线接种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以达到接种的目的。常用的接种工具为接种环、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三点接种是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研究霉菌形态时就常用此法。

穿刺接种是用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该法常用于厌氧菌种的保藏或微生物的动力研究。

混浇接种是先将待接的微生物放入培养皿中再倒入冷却至45℃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被稀释了。待平板凝固后,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就可以长出单个菌落的微生物。

涂布接种是将菌液倒入平板上,再用涂布棒在表面迅速的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以长出单个菌落的微生物。

本实验采用的是划线接种。为了防止接种时引入其它微生物,整个操作过程均需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还需对操作员的双手进行酒精消毒,每次划线前都需灼烧接种环,接种时才打开培养皿且不能全部打开,接种完马上关上。

三、实验器材

1、仪器

培养皿、量筒、滴管、吸水纸、烧杯、三角瓶、酒精灯、玻璃棒、接种环、15ml离心管、试管架、镊子、电磁炉、锅、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无菌操作台、酒精灯、天平、滤纸等。

2、材料

土豆、琼脂、蒸馏水、酒精、土壤样品

四、实验步骤

1、土壤稀释液的配制

① 在菜地用九点取样法取适量土壤样品,具体操作为:在菜地选取九个取样点,在每个取样点取相同量的表层土壤(10cm左右),然后将其混合均匀;

② 称取1g土壤样品与99ml蒸馏水,将其配制成100ml的土壤溶液; ③ 用移液管取9ml蒸馏水于15ml离心管中,再用移液枪取1ml前一步已配制的土壤溶液于离心管中,摇匀,即为10-3的土壤溶液;

④ 重复前一步,将土壤溶液稀释为10-

4、10-

5、10-

6、10-

7、10-8一系列稀释液。

2、土豆培养基的制备

① 用天平称取200g土豆,清洗干净后去皮切丁;

② 用量筒量取1000ml蒸馏水与电磁炉锅中,再加入已准备好的土豆,将其煮烂;

③ 从锅中取出已煮烂的土豆,用纱布过滤,滤液待用; ④ 称取20g琼脂与滤液中,再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⑤ 在制备好的滤液中加入0.1ml菌液,然后放入高温灭菌锅中,在121℃下灭菌20min;

⑥ 取出已灭菌的土豆培养基,待其熔化后冷却至60℃,倒入每付平板约15-20ml,待其凝固后便可使用。

3、微生物的接种与分离

① 将接种需要的所有器材均放置于无菌操作台上;

② 用浸泡在酒精里棉花给双手灭菌,点燃酒精灯,右手拿接种环,左手拿培养基;

③ 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烧灼,待其冷却后在10-6土壤稀释液中蘸取少量液体,打开培养基的一部分,采用划线接种,使之形成单菌落,一共划线3-4次,每划线一次就需在火焰上烧灼一次;

④ 重复上步,接种10-

7、10-8的土壤稀释液的微生物;

⑤ 接种完的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48h,取出观察。

五、结果与思考

1、实验结果

图1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采用划线接种土壤微生物的培养皿里有单菌落出现,这说明划线接种能达到分离培养的目的。

学习过微生物这门课程的同学都知道,真菌的菌落较大且疏松,菌丝细长,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孢子会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细菌的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由此可知土壤里既含有真菌又含有细菌。

2、思考题

⑴在平板划线法中,为什么每次都需要将接种环上的剩余物烧掉?

答: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以使下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自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使每次划线菌种数目减少,从而达到分离菌株的目的。

⑵为什么要把培养皿倒置培养?

答:①操作时培养皿盖上可能粘有水珠或者细菌,倒着培养可以避免培养皿盖上的水珠或者微生物落在培养皿上;

②培养过程中,细菌在代谢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于细菌生长繁殖的代谢物,释放热量及有水排出,如果不倒着培养会有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中,影响菌落的生长;③如果培养目标是收集细菌代谢物,而且代谢物易溶于水,倒着培养可能会方便收集。

六、实验总结 我本科所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本次实验是我高中后第一次接触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本次实验课里,段老师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微生物分离培养方面的许多理论知识,然后才进入了理论环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段老师一直在我们旁边观察我们的实验操作过程,一旦出现错误,会立即指出并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应该怎么做,我担心自己从来没做过微生物培养方面的实验会做不好,段老师还一直在旁边鼓励我,并给我讲解了许多微生物分离培养方面的知识,最后我独立完成了本次实验。此次实验课,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微生物分离培养方面的知识,十分感谢段老师。

图2 如图2所示,本次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中,有些培养皿里菌落很少,只有一个,有的甚至没有。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划线接种时,未等接种环冷却就开始接种,微生物可能被高温杀死;在接种时,酒精灯火焰太大,进行接种操作的全过程又离酒精灯火焰很近,这也可能将微生物杀死。

2.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二

一、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师生实验课重视不足。重视不足,既是说学生,也是说老师。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成了娱乐课,一部分学生穿着白大褂来实验室玩手机、聊天。对于实验目的这些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实验方法一问三不知,顶多就是对着实验步骤看一步做一步,完全不会去深思为何这么做,怎么才能做得更好。而有些老师也同样对该实验课程重视不足,不提问,少指导,不去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导致学生对实验室中老师的定义就是做完实验的签字者,老师没能起到指导作用。

(2)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与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将学生进行分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有时让人哭笑不得:每个组中肯定会出现基础好的一到两个人,而这一到两个人往往会独自完成这个组的整个实验任务,其他的组员则在一边旁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组员实验不积极,二是组中基础较好者不习惯团队合作。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虽然一直强调实验器材试剂从哪里来放哪里去,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做不到这一点,直接影响整个实验室的实验效率。

(3)实验结果有时虚假,一人写完全班照抄。在实验报告的填写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对实验结果来由不熟知,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方法掌握不到位,导致生搬硬套。更有甚者,为了取得一个良好的实验结果,直接修改原始实验数据。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同一实验组内一般只有少数同学能认真独立地自己完成实验报告填写、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其余同学多是借来直接抄袭。这种情况,导致有的学生思想懈怠,忽视实验教学,学不到相关的实验知识与技巧。

二、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针对师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实验课考查力度。要扩大实验课在总学分中所占比值,增加实验课思考分析抽答频率与字数,增加期末实验现场测评。

(2)针对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与技巧的情况,灵活采取应对方法。一是采取实验分组随机化的方法,即每次实验前都进行随机分组。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对班内实验基础较好的同学存在依赖性。二是采取实验流程具体到人的组内细分化的方法。每个实验组内的同学需在自己的实验报告里写上自己在该实验内所做的任务与贡献。三是采取计时加分化的方法,即对能提前完成实验内容且实验结果很优秀的小组予以考评加分。

(3)针对实验结果虚假,一人写完全班照抄的问题,我们老师要做好以下的事情。首先,要多设置实验分析题。争取每两到三个同学能分到一个分析题,而不是像传统实验报告分析题那样一个班只需要解决2个实验分析题。其次,要求实验数据处理分工明确化。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必须在自己的实验报告内写上自己承担的那部分实验详细的数据运算与处理过程。

三、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1)多动手多操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实验教学前,我们把实验操作整个流程的PPT发到每个学生手里,让学生课前就对实验流程与操作要点有个熟练的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学到实验技能、操作技巧。

(2)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筹备中来。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药物配制、试剂量取、培养基制作、实验用微生物繁殖与分群。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教学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结论

:兽医微生物学是一门兽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必须教好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它的独特性质,要求我们把实验教学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要勤勤恳恳、高标准严要求地教好这门课,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生物学的学科类目中,微生物学因其极强的实验性与应用性的结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而兽医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动物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必须教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教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说千百遍不如做一遍,只有通过有目的性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了解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方法及步骤。实验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实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除掌握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能力。

3.学生生物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增强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的认识

很多学生看了课本或实验指导书上的目的要求,没有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做完了实验,认为就完事了,并没有对实验加以分析。

例如,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目的要求是这样写的:“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学生看了这样的目的要求,就认为:只要自己知道怎么做,也确实自己动手做了该实验,就完成任务,也不管结果怎么样,没有真正认识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首先就应增强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的认识。实验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本质和活动规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

在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多鼓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意识:“我能行。”学生有了信心,就会更认真、更专注地做实验,并会不断提出疑问,有疑问,就会有分析,有分析,就更加敢于创新。

比如,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的层析液,由于石油醚易燃,所以配制时比较困难。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用93号汽油,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结果,我们用了CCL4作层析液,效果就比较明显了。所以,我觉得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就应该不怕“有”问题,相反,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认识。

三、指导学生分析实验

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

(一)取材分析

生物实验取材的原则:1.符合基本的目的要求,具备基本条件;2.结构较简单,便于操作;3.取材方便;4.成本较低。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

又如,分析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的作用的实验,选用的材料必需具备还原性糖,在生活中容易找到,价格不要太贵,而且颜色近于白色。有同学如果不理解这一点,用了颜色比较深的材料的话,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颜色反应就很容易被遮蔽。如用苹果作材料,就很合适了。

(二)分析药品和试剂的特性

让学生明确药品和试剂的特性,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的基础。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对药品和试剂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比如,要使用斐林试剂,使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发生颜色反应,就应知道NaOH和CuSO4会发生反应,产生Cu(OH)2沉淀,所以要现配现用。又如,要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就要知道用时先加试剂A即NaOH溶液,再加试剂B即CuSO4溶液。而且加CuSO4溶液时,是加入3~4滴,而不能加多,如果CuSO4溶液过多,就会对结果出现的颜色反应起遮蔽作用。目的就是要先让溶液呈碱性,因为在碱性的环境中,蛋白质才能与Cu+发生作用,形成紫色络合物,出现紫色。

(三)步骤和操作的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2.操作方法错误;3.操作不严格。

我觉得操作不严格是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等都会对实验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使用显微镜的分析

要用显微镜,首先要知道显微镜的使用原理。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象了。

其次,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总的来说,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获得成功;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科学,许多知识是通过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证实来的。生物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养和志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开展实验教学,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培养创新能力统一起来。

一、通过经典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实验教学很值得教师重视。经典实验蕴藏了很重要的科学实验思想和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载体。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中,孟德尔在发现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而且实验中所展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和技巧更是令人叹服。正是由于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精神才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

在经典实验的的引入方面一般有两种教学形式:一是使经典实验融入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的选用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述。例如,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感染和教育学生。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通过资料的查阅,专题讨论等方式了解一些经典实验背后科学家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提高意志力和认知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使用多种实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实验贯穿生物教材,由“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模型建构”、“实践活动”等组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的组合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例如,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一节中,教师就可以先通过模型演示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让学生形成DNA分子结构的初步印象,再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参与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考与动手实验中获取、理解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各种生态系统在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如何自身恢复的过程,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直观的体验。再通过让学生课后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并对生态缸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追踪记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另外结合实验,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有助于增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用于一些探究实验。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可以把学生自制的仪器作为实验室仪器的有益补充。不仅培养了师生的动手技能,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使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实验技能训练为切入口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包括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进行中的指导工作和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

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内容、目的、原理和步骤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关系到实验成败的关键之处,教师应做规范化的演示操作,给学生讲解操作要领并示范。实验进行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显微镜操作中有的学生观察装片时看不清晰,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会导致这个问题,实验操作中可能有哪些失误,通过什么方法去解决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深入,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好的.训练。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要能够做到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调动起实验的各方面因素,提高实验的质量。 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就是通过对实验过程、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将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撰写详实和科学的实验记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严谨细致的作风和态度。

四、通过实验设计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根源在于基础,而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牢固的知识基础,更来源于知识所体现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这些都为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验设计不仅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还要能够选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高品质的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良好的预见性,并有相应的对策。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所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结论都非常清楚。但是在日常实际中很难遇到这种相同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其他方面来进行设计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由于认知和能力水平的限制通常会中途而止。所以,教师不能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解为“完全放纵”,应当充分理解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有的放矢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化。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允许学生在实验中走弯路,走错路,但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出并纠正,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获得稳步提高。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来进行探究,然而究竟针对哪个问题来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探究的问题。例如,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教师可提出能不能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30%NaC1溶液、30%酒精溶液)来替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很多问题。如细胞失水时间过长为什么会导致质壁分离不能自动复原,如何来验证。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疑问,教师就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什么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以及如何判断植物细胞生死的方法等等。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在讨论、比较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5.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研究 篇五

莱阳市赤山中学生物课题组

摘要:1.生物知识具有真实性、应用性的特点,生物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价值,将生物教学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让学生亲身体验、感触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做到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互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践又进一步拓展生物学知识。

3.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物教学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素质教育观念上的矛盾。

2.初中生物被视为“副课”。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不愿把精力用到生物课的学习中来。

3.学生学习性不高,知识浅显,能力欠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不仅使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以此提高实验能力。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实验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

发学生的实验情感。因此,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生物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提出的。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生物课充满活力,我对《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其过程如下:

1.课题准备阶段(第一周至第四周)

进行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制定课题研发方案及方法,准备申报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第五周至第十四周)

(1)根据方案要求开展生物情境教学,写好中期读书笔记;

(2)课例研讨,写好教学案例;

利用学校例会,我校姜主任作了“个人课题研究例谈”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对个人课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把个人课题与教学研究有效的结合。

(3)进行调查问卷,反馈情境教学;

对学生的生物学习现状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对策。附1:关于生物课的问卷调查关于生物课的问卷调查同学们: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生物课充满活力,我将对《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 你对原先的生物课满意吗?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2. 你认为生物课程趣味性高吗? □比较高 □一般 □不高 3. 你原先上课能认真

听讲吗? □能集中注意力 □一般 □不能集中注意力 4. 你的生物作业能在5-10分钟内独立完成吗? □能 □大多数能 □不能

5. 以前生物课你是怎么学的? □ 自学,不会的请教; □ 教师讲,学生听记。6. 你对生物课有什么建议吗? 谢谢!附2:问卷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实验研究的效果定期进行总结、对比,可以发现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对即将参与本实验研究的初二(1)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以便掌握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利于本实验的开展,共抽取40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8人。调查统计结果如下:85%以上的学生对原先的课堂教学感到一般,提不起兴趣,课上纯粹是师生关系,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与求知欲,更谈不上主动的学习了。70%以上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课后巩固率较低。因此,研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使生物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有必要的。后来我们把《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材料报送到教体局评审。

(4)写好阶段报告;(见阶段性报告,已写好)

(5)教学实录,进行观摩研讨,体验情境教学

2012.4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组所有成员全部参加,并对课堂的情境、实验研究进行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对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具有一定结构体系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份。课题论文或案例一篇。论文:《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研究》 案例:《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案例。回顾课题研究的过程,有几点体会:

1.对课题的研究促使我更多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以前的生物课堂中我也把情境融入了实验教学中,但大多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课题研究让我在创设情境时有了理论依据和指导,让我以后的生物教学有了方向。

2.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都有提高,2011年中考生物成绩稳中有升。

3.在做课题过程中把一些教学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在记录点滴的同时,能使自己不断丰满起来。

4.促使我发现与捕捉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高了对问题的反思和解决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总之,课题研究促我成长,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深度,我的实践与研究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准上,这与我自身的理论水平有关。所以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用理论武装自己是我努力的方向。最后,课

6.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六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及实验仪器微型化,可以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排废量,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并且安全可靠。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自学等多方面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强化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1、自制微型化学实验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加工制作一个微型化学实验箱,实验箱内的全套微型仪器都是利用医院或学生家庭中的废旧物品经简单加工做成。如把医用安培瓶、一次性输液管、一次性针筒、各种口服液瓶和饮料瓶收集起来,整理分类,代替烧杯、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试管、导管等。实验箱内的药品,一部分是学生动手从废旧物品中收集来的,如从废电池中收集到锌、石墨、二氧化锰等;一部分是由老师一次性为学生配备的。

2、人人参与演示实验。化学课中的演示实验在整个化学实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用微型仪器操作后,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机会。凡是微型实验能操作的演示实验都放手让学生去做,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重视学生实验。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可节约试剂用量,减少污染,可以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益。如“硫酸的性质”这节实验课,安排学生用微型九孔板代替其中多数试管实验,这样节省了课内实验时间,在多余的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把稀硫酸换成稀盐酸重复实验,结果学生多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为了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学生在试验前认真做好预习,教师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经历多次实践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和拓展。在复习课中、边讲边实验中、课外活动中等引入微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练习获得操作技能,强化实验能力。

二、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发展智力、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累积知识的基本方法。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 力和良好的记忆力。观察是思维外壳,要使思维得到发展,必须学会认真、仔细的观察,从而得到广泛的感性认识。

过去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一人做,全体学生进行观察,许多实验现象只有前排学生看得清楚,多数学生印象浅,效果差,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微型试验后,由于微型试验小巧便携,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实验箱,教师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微型试验后,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实验前教师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讲清观察方法和方向,提醒学生观察重点现象,实验中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观察目标、观察步骤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得出概念性的结论,使学生既增强了观察能力,又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以“氯气与水反应”这个实验为例,用学生微型实验替换教师的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及观察要素:

1.比较氯水与原氯气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2.用两支玻璃棒蘸取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

3.在氯水中滴加少量稀硝酸,观察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都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分清观察的主次现象,使其能观察、会观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得到的是感性认识,要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要借助于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把观察的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由于微型试验仪器精美小巧,尤其是学生自己做的仪器,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一看到小巧的 九孔井穴板、酒精灯就迫不及待地想操作,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听讲,按照试验步骤操作,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讨论、解释现象、证实结论。如在“氯气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教师结合学生观察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外圈变红?再引导学生思考,“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H2O 和HCl 均无漂白作用,那么是Cl2 与水反应后其他生成物有漂白性?怎样用实验证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各种方法,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给出一套封闭式微型装置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ピ诟聪翱紊希为了改变以往复习课难上、枯燥、沉闷的不良现象,让学生边复习边做几个微型实验,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复习课充满生机。如复习氧族元素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为主干的系列实验,且配以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提高了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微型实验外,还让学生不断改善实验仪器,自拟实验习题,自己探索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如针对废电池乱丢会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把废电池收集起来,进行“废电池中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不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变为抽象理论思维,使学习过程与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四、掌握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本领,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由于微型实验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讲课与学生实验同步。学生在实验中能观察到许多明显的现象,如物质形态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新物质的生成等,学生的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的亲身参与和成功的快乐,都会使他们欢欣鼓舞,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预习新课,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归纳知识重点,提出疑难点,同学之间相互进行讨论。一些学生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科普读物、参考书等,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巩固加深课内的学习,还提高了阅读能力,培养了阅读习惯和兴趣。教师平时还布置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去完成。

7.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七

一、建立“微生物无所不在”的概念

微生物是指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 如细菌、病毒等。由于肉眼看不见, 所以学生常常不太清楚外界环境和所有与环境接触的身体各部位均有微生物的存在。实际上, 它们广泛分布于室内外的空气, 水、土壤、桌、凳及身体表面的皮肤、黏膜、温泉、海底等处。可以说微生物无所不在, 无孔不入。因此, 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微生物学实验室时, 建立起“微生物无所不在, 无孔不入”的概念, 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消毒、灭菌, 无菌操作技术的必要性和防止外界微生物对培养物污染的重要性。

二、正确理解无菌操作内容

教材中只提到操作者用肥皂将双手洗净, 擦干, 再用酒精 (体积分数75%) 棉球擦手这一点内容, 主要强调接种的程序。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不够全面, 也引不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甚至会误导学生认为这些就是无菌操作的全部内容, 只要按部就班, 就会防止外界微生物对培养物污染了。对此, 实验前对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1) 一切用具和培养基要严格灭菌; (2) 操作环境要无菌, 最好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进行; (3) 时刻要注意用火焰封口; (4) 接种操作的同学要穿实验服、带口罩。因为一方面, 周围环境和体表都不同程度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虽然大多数属于正常菌群 (非致病菌群) , 但少数致病性菌进入破损的皮肤或传入口内或眼睛等处, 会引起感染;另一方面, 有些微生物在一定的部位是非致病菌, 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是条件性致病菌。还有非致病菌性向致病性突变的可能。因此,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也是提高环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三、注重实验的科学性

微生物培养的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 也是观察的过程, 教材仅提到将接种后的试管放入恒温箱内, 在25℃下培养5~7天, 或在37℃下培养24小时。对于如何观察, 观察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没有具体强调和说明。我认为,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微生物培养的科学性进行必要的讨论, 在实验课上发现, 实验小组在称量中有随意性, 天平、量筒使用不规范, 增大了误差。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 忽视灭菌环节的重要性, 灭菌后的培养基出于好奇, 随意接盖、取棉塞, 忽略了灭菌是否彻底的进一步检验。接种过程中, 不严格遵循接种程序, 手忙脚乱、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 污染率较高。培养和观察的过程中, 由于出于好奇, 随意接盖, 为了提高培养温度, 甚至放到太阳底下晒, 等到观察、记录菌落数时才发现部分培养基忘贴标签等等。这样会影响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形成。笔者认为, 以“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讨论微生物培养的科学性, 如除了温度外, 在具体的培养环境中还应注意哪些因素影响?观察过程中能否随便接盖后习惯性用手去摸或者用口去吹, 或者用鼻子去闻?实验结束后, 为什么要洗手?培养物、培养基、棉塞、试管及培养皿如何处理、洗涤等, 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验习惯。

四、注重实验的安全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如高压蒸汽灭菌过程、接种过程、酒精消毒、试管和培养皿的洗涤、实验结束后培养基的分类处理等等, 对于第一次进微生物实验室的同学们来说都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此, 实验前让同学们了解实验室规章制度、微生物安全手册等进行实验的安全性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摘要:本文以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为基础, 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8.初中生物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篇八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安全进行的保证,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模仿,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2、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相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实验的效果,为此,我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

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这样,就会大大地缩短了观察时间,其观察效果也很好。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比较容易掌握而且非常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例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个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花的每一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制作花的剪贴图。

2、运用比较的方法

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小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处理后的绿叶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液后颜色的变化,简要说明原因,并且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绿叶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又如在进行“绿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装有新鲜蔬菜和烫熟的蔬菜的塑料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现象的不同,简要地分析原因,并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好处。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的能力。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还是苏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都加大了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和原理。例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先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分别配制体积分数为5%、10%、15%、20%的酒精,再将水蚤放入体积分数为%、10%、15%、20%的酒精中,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的跳动,并记录心率,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实验结果,分析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什么是溶液的体积分数就不会配制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什么是心率就不会记录。当然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其次,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已的表达能力。为此,我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中都安排了小组间进行表达与交流这一环节。

平时教师应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鼓励他们利用橱窗,黑板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极大地调动学生撰写的激情和欲望。这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9.开放微生物实验室的实践与探讨 篇九

开放微生物实验室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加大实训实验投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如何节约开支、优化配置、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实训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本院开放微生物实验室、统筹安排实验、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的实践工作,对高职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作 者:吴丽民 刘美龙 胡巧云 WU Li-min LIU Mei-long HU Qiao-yun 作者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0(4)分类号:Q331关键词:微生物教学 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模式

10.浅谈生物实验中的能力培养 篇十

关键词:生物学;生物实验;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发展和提高经历了不断的实践和理论过程,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才能得到更清晰的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验才能观察清楚,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写出预习报告,了解实验过程

学生在预习每个实验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解实验难点和要点时学生才能掌握要领,初中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经验不够,自觉性不强,布置的实验不一定都能按要求完成,所以必须对各班的学科代表和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去指导同学做。例如:在学生进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时,老师先对学科代表和学生骨干进行课前培训,并且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在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进行观察时应该两眼都睁开,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二、明确观察目的,提高实验效率

观察是我们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習性等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观察目的,仔细观察实验对象的特征并及时做好记录,在观察方法上可以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例如:在进行“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时,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让学生说明看不到血小板的原因,并注意要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观察的结果,可由老师通过提问来检查。

三、正视实验结果,加强探究学习

在实验中,常常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只满足于成功实验的,而不愿面对失败的实验,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致使实验失败,这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即使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或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失误,教师也要多加鼓励,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重新试验一次。

四、通过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安静,节约实验材料,爱护实验器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材料,树立环保意识,活的生物材料应及时放回大自然,并整理清洁实验台。

1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十一

一、面临的困难

学校缺乏相应的标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没有专职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教师,负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的教师往往担任几个班的生物课教学工作,针对这种现状,就要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教师根据现有条件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顺利完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

二、实验室

两个房间80 m2左右,一间用于玻璃器皿的清洗和贮存以及培养基的制备,另一间用做培养和实验操作,在清洗玻璃器皿和制备培养基时要分开进行,以免影响培养基的成分。

三、仪器设备

天平、冰箱、高压灭菌锅 (可用家用高压锅代替) 电炉、超净工作台、酒精灯、解剖刀、镊子、解剖剪、三角瓶、可调移液器 (10 uL, 200 uL) 、烘干箱、大细口瓶或塑料瓶、封口膜、pH试纸、培养皿。其中大部分可从生物或化学实验室中找到。

四、实验药品

干粉,1 mg/mL 6-BA, 0.5 mg/mL NAA, 10%NaOH溶液,10%的NaClO溶液 (可用0.1%升汞溶液或84消毒液代替) ,70%的酒精,pH试纸,蛭石,珍珠岩,无菌水。

五、实验的开展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3~5名,不宜太多,否则效果不好。

六、选材

这个步骤十分关键,需要选择一些容易成活、容易操作的草本植物,比如菊花、烟草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省略其中的一些步骤,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负担,节省时间,否则可能会出现将来移栽炼苗时成活率不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目的。

七、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以菊花为例。

1. 选材及处理

外植体如果是无菌苗最好,可直接接种。如果不是,需进行以下处理:选取菊花的茎顶端、嫩茎段或叶片,其中茎顶端可直接生根,其余生芽,现以茎段为例,取带1~2个芽的菊花嫩茎段若干,先用洗衣粉清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洗20 min (用纱布包住材料系在水龙头上打开即可) ,然后置于超净工作台上,用70%的酒精浸泡30 s,用无菌水冲洗2~3次,用10%的NaClO溶液消毒20 min (可用0.1%升汞溶液或84消毒液来代替) 无菌水冲洗2~3次,这样就可以接种了 (消毒的时间可灵活掌握,一般幼嫩的组织时间要少一些,老组织需要时间长一些) 。

2. 培养基的配制

建议直接购买干粉,这样可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把干粉加热融化后加入6-BA, NAA。以配制1 L培养基为例,外植体为叶时需加入1 mg/mL 6-BA 2 mL, 0.5 mg/mL NAA 1 mL;外植体为芽时加入1 mg/mL 6-BA 3 mL, 0.5mg/mL NAA 0.2 mL。诱导生根时加入0.5 mg/mL NAA0.2 mL,然后用pH试纸检测pH值是否为5.8,如果过小就加入NaOH溶液进行调节 (pH值过小培养基不易凝固,过大则培养基太硬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调好后就可以分装入三角瓶中,每个三角瓶中20 mL左右,盖上瓶盖或封口膜,放入灭菌锅或高压锅中消毒20 min后取出即可使用,如果缺少三角瓶可用广口瓶、罐头瓶或烧杯来代替。缺少封口膜可将剪成正方形的塑料纸对折两次,用烧热的铁钉在中央烫几个小洞,然后用牛皮纸或滤纸塞入塑料纸中,将洞全部遮住即可使用,这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任意大小的封口膜。

3. 接种

超净工作台在接种前30 min开紫外灯,前10 min送风,接种器械和器皿可先放在灭菌锅或高压锅中灭菌20 min,取出后放入烘干箱中烘干备用。接种时接种人先洗净双手,换好专用实验服,上超净工作台后,点燃酒精灯,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特别是指甲处,然后擦拭工作台面;再将镊子、剪刀、解剖刀从头至尾过火一遍,然后反复过火尖端处 (如果镊子、剪刀、解剖刀和培养皿没有经过高压蒸气灭菌,可先用酒精棉球擦拭再将镊子、剪刀和解剖刀从头至尾过火一遍,然后反复过火尖端处,对培养皿要过火烤干) ,接种时,接种员双手不能离开工作台,不能说话、走动和咳嗽等。每次用过的器械都要重新进行消毒后再使用。

4. 培养

接种后放在光照培养箱或光照培养架上培养,温度控制在23~25℃。如果所用的菊花的茎带有顶芽,10天左右就可以生根,如果是其他部分则要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出芽,然后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生根培养 (如图1所示) 。

5. 浸染问题

若接种后1~2天发现被污染为细菌污染,若3~10天才发现被污染则主要是霉菌污染。发现有污染后需立即移走处理掉否则可能污染其他试管苗。如果一瓶中只在培养基中出现了污染,没有接触到外植体,可将外植体转移到其他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外植体有可能成功保留。

6. 炼苗

先在室温条件下闭瓶锻炼3天,再开瓶锻炼3天。

7. 移栽

当菊花的根长到3 cm左右比较发达时,就可进行移栽,具体过程是:去净琼脂,可先在灭过菌的珍珠岩或蛭石上培养再转移到土壤中。对于菊花来说,直接移栽到土壤中即可成活。

八、结束语

近年来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育种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在园艺学上应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如果能掌握这门技术,对自身发展十分有利,所以每位参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教学的教师需共同努力、认真研究、科学探索、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更多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教学成果,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接触到并掌握这项技术,对促进初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2.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十二

(广东省卫生厅2009年6月27日以粤卫〔2009〕73号发布 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与人体健康有关的一、二级实验室及其所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名录》中公布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其它未列入《名录》的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

本规定所称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含有或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本规定所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第四条 一、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辖区内一、二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第五条 省卫生厅成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组,负责全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相关政策与规范的起草工作,承担对一、二级实验室的设立与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负责制定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第六条 一、二级实验室所用设施、设备和材料均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等规定。

第七条 一、二级实验室管理制度要求:

(一)一、二级实验室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二)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责任,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建立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三)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对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标本及菌毒种的运输、接收、登记、保存、实验操作、废弃物处理、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安全保卫、生物安全柜和高压蒸汽灭菌器等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

(四)建立相关档案,记录实验室活动情况和生物安全监督情况,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五)建立工作人员上岗考核制度,所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资质,培训对象应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样本运输人员、废弃物处置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人员等。实验室相关人员应每年接受生物安全培训。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建立人员培训档案。培训组织机构应采取有效方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

(六)定期对实验人员开展与其从事实验活动相关的健康体检,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第八条 一、二级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

(一)一、二级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并有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除辅助工作人员外,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区工作,若出现疾病、过劳状态或其他意外状况时,不应进入实验区。

第九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所有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实验活动的一、二级实验室均实行备案管理。

第十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立一、二级实验室,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

第十一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一、二级实验室的日常备案工作,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卫生厅。一、二级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备案申报工作。

第十二条 一、二级实验室备案程序:

(一)自我评估,确认实验室级别。实验室设立单位应根据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生物安全防护原则,对本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等级进行认真评估,确认本实验室是否达到一、二级实验室要求。

(二)备案申请。实验室设立单位向所在地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提出备案申请,并提交如下材料:1.实验室设立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2.《广东省一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广东省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及其电子版、实验室工作人员经过国家、省、市或单位内部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三)备案登记。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对申请备案的实验室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对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的,办理备案手续,并发出《广东省一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通知书》或《广东省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通知书》。对材料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已备案的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实验项目、负责人等与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重大事项发生变更时,应于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备案卫生局重新备案。

因实验室变更达不到相应等级要求或其它原因需要取消已备案的实验室,应在取消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备案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四条 一、二级实验室可开展《名录》中允许开展的针对一、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必须在实验室备案同时对涉及一、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名称及活动项目进行备案。开展活动后5个工作日内填写《

一、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项目开展备案表》,报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备案;长期开展针对同一种一、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只需在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填写《

一、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项目开展备案表》,报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备案。

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每年1月15日和7月15日前汇总上报《20××年××市实验室涉及一、二类病原微生物实验项目半年度报表》。

第十五条 病原微生物分类管理按照卫生部《名录》执行。

第十六条 《广东省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通知书》仅作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的证明文件。

第十七条 现已建成并开展实验活动的一、二级实验室必须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备案工作。

1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 篇十三

一、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清除手部污染

1.处理完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离开实验室前都要洗手。

2.一般用普通的肥皂盒水冲洗就可以,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杀菌肥皂。手要完全抹上肥皂,搓洗至少10秒,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

3.洗完手后,应使用纸巾或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洗净的手。

二、如何应对菌毒种的溅出污染

1.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眼和面部,应立即到洗眼处冲洗3秒钟,当事人立即停

止工作,撤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

2.如果传染材料溅在地上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对室内用喷雾消毒,停止工作撤出,对当事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实验室封闭24小时后再消毒,间隔24小时后可继续工作。

3.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生物安全柜内,可用消毒纱布遮盖,可继续工作。

4.如果传染材料溅在衣服上应立即停止工作,更换防护服后继续工作。

三、感染性物质破碎或溢出的应急措施

1.应当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瓶子或容器等含有感染物的破碎物品以及培养

物等溢出感染物。在上面倒上消毒剂,至少30秒后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最后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2.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它们进行高压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 泡24小时。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污染物容器内。

四、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手套

1.所戴手套无漏损。

2.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室罩服或外衣的袖子

3.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4.手套为实验室工作专用。

1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篇十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老师的“导”,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和生物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

1. 在实验教学的引入上结合一些经典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发展史和著名生物学家奋斗的历程,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像光合作用的发现, 生长素的发现等经典的实验, 孟德尔植物杂交的实验以及他的生平, 邹承鲁等我国科学院院士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他们锲而不舍地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他们研究了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都是很好的实例。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 同学们大部分会热情高涨。

2. 结合当今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前, 可以介绍当代基因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以及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 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 就有可能为案件提供证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其中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可以加入糖尿的测定和糖尿病治疗上的一些前沿理论, 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课后他们大多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

3. 巧妙设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思维科学证明:思维活动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创新学习应从学会质疑开始。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 不要急着给结论, 甚至是一些没有结论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他们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究。如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时, 设计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在根尖长到5cm时取材?取材的部位是什么?观察的部位是什么? (2) 解离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解离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其他浓度或其他药品行不行?等等这一类的问题, 同学会带着问题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

二、注重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教材上的实验无论从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器材的使用, 实验药品的配置使用,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等都有较为合理完善的安排, 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但我们要告诉学生, 这不是唯一的, 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这恰好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不要把生物实验课上成实验验证课,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1. 实验材料多样化, 力求创新。

同一个实验, 各实验小组可以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 我们可以准备菠菜、甜菜叶、萝卜叶等。甚至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选用。再如: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 可以尝试用花瓣、白菜叶等。可见, 在选取不同实验材料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寻找多种实验材料, 得出多种实验结果和结论。在启发动员学生选取多种实验材料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 熟练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面对不同实验材料出现的实验结果时, 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与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离他们并不遥远, 自己也会做科学。对课本实验材料的再次探索, 可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观, 培养创新精神。

2. 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的创新。

在教学中, 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讲解可以改为让同学们自己另外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学生拓展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例如,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 要求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材料和用品, 自己选择适合的实验材料和用品。同学们会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 大量查阅资料, 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

三、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往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记录, 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 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 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 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1. 通过分析实验程序和现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作用, 出现的每个现象, 每一个处理的意义、处理的效果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 创造性的提出改进方案。

2.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 因各种各样的原因, 学生的实验结果有明显的, 不明显或失败的, 老师应指导学生分析结果出现的原因。例如, 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有的色素颜色过浅, 有的色素带分离不明显, 有的色素带弯曲等, 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查找原因, 提出改进的措施。

15.浅谈生物实验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应争取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如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例如,制作洋葱鳞片临时装片得经过擦-滴-撕-展-盖-滴-吸染这几个过程,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显微镜不能正确熟练使用,装片做得再好,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使实验前功尽弃。所以实验前,单独拿出两节课进行基本功训练,使每位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从镜头的安装,视野的调节,装片的安放到观察方法都能熟练准确进行。通过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在进行实验时,能很快在低倍镜下看到植物细胞,换用高倍物镜调节也较清楚。装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如在实验中训练学生怎样盖盖玻片才能使装片不出现气泡等。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验前,教师应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目的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认真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制作洋葱鳞片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选取的材料要薄而透明?2,为什么要用镊子把材料展平?3,为什么盖盖玻片时要倾斜着慢慢放下?4,为什么要用稀碘液染色?

在观察中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2,染色对细胞会产生什么影响?3,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三、在实验中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片,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是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洋葱鳞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通过分析,学生得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撕取的材料太厚,二是对显微镜的操作不熟练。在同一实验中细胞有时会出现颜色过浅,学生会分析出可能是吸染的方法不对。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今后的实验中,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每一步骤,主动提出问题,如某一步骤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不这样会怎样,对实验的某一部分进行改革,增强了学生实验的兴趣,也培养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染色时有的同学提出能不能用墨水,还有的同学直接动手试,结果发现不能用墨水代替稀碘液。同学们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并尝到了探究的喜悦。增强了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能力。

上一篇:打击乐《大中国》的教学反思下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