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反义词(共12篇)
1.崇高的反义词 篇一
一、【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高尚、高贵、高超、尊贵、优良、优异、高明
反义词:卑微、卑下、低劣、低微、卑鄙
二、【基本解释】
[释义](形)最高的,最高尚的,着重指高尚、不平凡,多用来修饰精神、感情、职业等。
[构成]并列式:崇+高
[例句]崇高的敬意。(作定语)思想崇高。(作谓语)
三、【英文翻译】
1.lofty; sublime; high
四、【短语造句】
1.崇高的字眼从来就是命运的人质。
Lofty words are always a hostage to fortune.
2.自愿参加一个崇高的事业。
Volunteer for a noble cause.
3.因为了这一崇高的理念,我们最终必将获得胜利。
To that high concept there can be no end save victory.
4.崇高能给人宽慰和灵感,但也对政策制定造成了误导。
The sublime offers solace and inspiration, but it makes a poor guide to policy.
5.然而,将如此崇高的理想寄望于一个单一的衡量标准上势必引起不满。
But pinning such grand hopes on a single yardstick invariably leads to discontent.
五、【详细解释】
◎ 崇高 chónggāo
[lofty;sublime;high] 高尚;至高。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
(1).高大,高。《国语·楚语上》:“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宋 欧阳修 《游儵亭记》:“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元 虞集 《记梦》诗:“梦行 衡 庐 间,千仞过苍壁,崇高仰神明,深广下不测。”
(2).地位特殊;优越。《易·繫辞上》:“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玉璽戒诚信,黄屋示崇高。” 李善 注:“居黄屋,所以示崇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其所作诗,稍窥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輒能攀附。”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中:“庸人俗耳,见当世富贵崇高声名赫赫者,莫不震而惊之。”
(3).高尚。 唐 柳宗元 《哭张后馀辞》:“子之崇高,无媿三事。”三事,指事父、事师、事君。 巴金 《灭亡》第十一章:“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在她底心中燃烧着。”
(4).即 嵩高 。 嵩山 。《汉书·郊祀志上》:“﹝ 武帝 ﹞乃东幸 緱氏 ,礼登中岳 太室 。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乃令祠官加增 太室 祠,禁毋伐其山石,以山下户凡三百封 崈高 ,为之奉邑。” 颜师古 注:“崈,古崇字耳。以崇奉 嵩高 之山,故谓之 崈高 奉邑。”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一》“崇高”:“ 崇高 即 嵩高 , 师古 分崇、嵩为二字,非也。詔曰‘翌日亲登 崇高 ’,《志》曰‘以山下户凡三百封 崈高 ’,则 崇高 本是山名,而因以为邑名,非以崇奉中岳而名之也。”
2.崇高的反义词 篇二
雄放。《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纲,揭示了主题,奠定了贯穿全篇的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基调。“万水千山”极言长征途中所遇自然险阻之多。据统计, 红军越过最险峻的高山18座, 渡过最险恶的河流24条,其余不计其数。诗中“万水千山”表现长征之难,实际只是用自然险阻概写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军事、地理、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因为敌人正是利用自然和地理方面的险阻,围追堵截红军,因此其内容就不只是字面上的“万水千山”。面对千难万险、万苦千辛,红军等闲视之,表现了诗人的非凡视点。开头语调舒缓悠扬,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体现了主体的宽阔胸怀与客体的雄伟浩荡。
雄逸。颔联写山———“千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选择五岭和乌蒙为代表。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山脉绵延于赣、湘、粤、桂四省边境,峰峦迭起,横亘千里,蜿蜒曲折。然而,险峻的崇山峻岭在红军看来,不过同腾跃的微波细浪一般,诗人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展示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实是写人。先用“逶迤”“磅礴”扬之,极言气势宏伟,体积巨大;后以“细浪”“泥丸”抑之,言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精神的伟大,可谓豪气贯斗牛,浩气薄云天。这抑扬大小的艺术效果是通过飞动之势的描写营造的。诗人以雄视宇宙、气吞八荒的动感视野写山, 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象,因而有“腾”与“走”的飘逸美,展现了诗人的雄逸之气。
雄浑。颈联写水———“万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集中描写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战斗。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拍云崖”就是这种险峻地形的生动写照。一个“暖”字,就把江水沸腾、水雾迷蒙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恰当地表达了红军在征服金沙江天险后的欢乐心情和热烈场面。一个“寒”字,极有分量,不仅描写了大渡河急湍奔流、铁索险峻的自然环境,更显示了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刚毅品格。这一“暖”一“寒”,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强烈鲜明,从对比中展示了胜利的欢乐,也衬托出胜利来之不易的艰辛。
雄丽。所谓雄丽,是一种劲美。此诗的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追求。李白《战城南》有句云“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这是因为红军长征万里,历尽险难,“过了岷山, 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更喜”和“尽开颜”与之前的“不怕”和“只等闲”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着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崇高的职责 篇三
——记英山县环卫局环卫工人李汝容 她叫李汝容,家住东门口,2007年选择了平凡而崇高的环卫清运岗位,成为英山县环卫局1名环境卫生清运工人,在环卫战线上一干就是5个春秋,她凭着对自己钟爱事业的追求,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怕脏和累,清运县城垃圾整整5个春秋,她不是党员,却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把美好年华无私地奉献了挚着追求的环卫事业,用真情实意、言传身教引导人们热爱自己的家园,用小小方向盘,在大街上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者之歌。
一、无怨无悔的选择
2007年1月,由于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原工具厂下岗女工李汝容毅然选择了工资微薄、工作辛苦的环卫工作,从此,便与垃圾收运结下了不解之缘。李汝容刚在街上干垃圾清运时,总是红着脸,把工作帽沿压得很低,低着头默默地作业,担心熟人遇见,亲朋好友也不赞同,劝说:“干什么不好,偏去运垃圾”。在以后实际工作中,她才亲身体会到垃圾清运工作的艰辛和其中的酸甜苦辣,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有时还不被市民群众理解,受一些不明不白的委屈。单位领导、同事及时地关心、帮助、支持她,以环卫工人的杰出劳模时传祥的先进事迹感染她,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教育她,使李汝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环卫工作虽然脏苦累,却与群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干,只是分工不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这样,李汝容当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城市美容师”,任劳任怨地工作在环卫战线上。
二、爱岗敬业作表率
2007年6月,李汝容担任了环卫局唯一一部垃圾压缩车司机一职,每天负责城区大街小巷60多部板车和13个主要路段板车的垃圾收集运输。早晨四点半开始起床,五点种准时架车开始工作,从城北到城南,又从城西收到东门,再折回收集鸡鸣路,每天收集完第一遍后,已经是九点半了。等装满后运到垃圾场返回,已经十点多,这个时候她才有时间吃早餐。吃完早餐后,顾不得休息,她又开始第二遍的收集,不顺利的话,中餐也要在街上吃。下午三点还没到,她又要重复上午的工作,一天作业下来,经常使她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脚痛,但是面对困难她从未泄气、从未动摇。从业5年来她冬天从未穿过棉袄,因为她每收集一遍垃圾,要来回上下车需要上百余次,相当于走了10-20里路程,每趟下来,全身出汗、脚肢发麻、脚臂发肿,累得两腿抬不动。如果穿棉袄,人就显得笨手笨脚,影响装车效率。为了给单位节约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垃圾清运质量她经常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学习,特别是有关车辆节油、保养技巧,她更是苦心钻研。多年来,李汝容练就了一套清运作业又快又好的基本功。2010年7月英山突降强雨,城区新街、老街内涝,垃圾场道路多处被毁,为确保城区人民生活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环卫垃圾清运难度最大,他不得不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干,从每天早上4点开始直到晚上10点,清运城区里被洪水冲进的泥沙渣土和生活垃圾。在短短10多天时间里,她一共清除垃圾污物近130余吨。还给了群众一个洁净环境,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李汝容就是这样为了集体荣誉、为了改善环境,用辛勤的汗水、艰辛的劳动,换来了城市整洁的道路环境。有人为李汝容的工作进行了初步估计,5年来,她清除垃圾7200多吨,工作5年却干了10多年的工作量,她却说:“单位给了我一份工资,就应该尽心尽职把工作努力地干好”。
三、真情言传带动人
虽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但为了树立环卫工作良好形象,李汝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情和关爱引导人们自觉爱护公共卫生。她在干好清运本职之余,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文娱活动,把单位提出的“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城市不干净,我们脸无光”、“环卫是我家,搞好靠大家”等创建口号熟记于心,说服教育同事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深受市民群众的好评。在生活、思想上,像大姐一样关爱同事,经常教育同事上班一定要穿标志服,作业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谁家有困难,她积极帮助解决,谁生病在家,自己主动承担清运工作任务。
李汝容经常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大家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城市环境一定能搞好”。李汝容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感动市民,让人们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共同努力搞好城市环境卫生。
就这样,每天的晨曦中她第一个迎来阳光,暮色中她最后一个送走夕阳,风雨中有她弯腰上车的身影,烈日下有她开动汽车的突突声,正是有李汝容这样的辛勤劳作和任劳任怨,我们才得以有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才得以连续保持“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
4.崇高的母爱作文 篇四
我家住在翠屏苑,小学,我是在实验小学百荷分校读的,家离校很远。父亲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家中的大小事都得母亲操劳。在记忆中,母亲一直忙忙碌碌。为了生计,她不仅要赶去上班,还要接送我上学放学,而且,还要包揽所有的家务,辛劳可想而知!
一年四季,特别是在冬季,母亲每天早上5点来钟就起床了,开始为我准备早餐。饭菜烧好了,母亲才把我喊醒洗脸、吃饭。接下来,她又骑着电瓶车送我去上学。一路上,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遵守学校纪律,刻苦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途中,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难受,但母亲的关怀像暖流温暖着我的心!
记得一年级的一个下午,我像往常一样站在学校门口等母亲来接我,可是左等右等总不见身影。不知何时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夜色越来越重,我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眼睁睁看着其他的孩子陆续被父母接走,我开始害怕起来。“妈妈不要我了?妈妈路上出事了?”……思绪天马行空,我不敢想下去。恐惧和寒冷向我幼小的身躯袭来,终于,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突然间,透过泪眼,我看到一个模糊而熟悉的身影慢慢走近。啊!是妈妈,她正吃力地推着电瓶车,气喘吁吁地向我走来。我扑到妈妈的怀里,母亲愧疚地向我解释迟来的原因。原来,妈妈的车在路上坏了,她推着车走了很远的路!
转眼间,我已经七年级了,在十中读书。徜徉在无尽的母爱里,我却忽视了母亲也需要爱!每次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对母亲乱发脾气。可每每这时,母亲给我的却是最大的宽容,语重心长地给我讲做人的道理!
5.池莉:市井众生图之下的“崇高” 篇五
如果说革命现实主义写作,是在对苦难的叙述后峰回路转突出对希望的歌颂,那么,池莉的文字,则是叙述人们在窘迫的环境下,在多少次希望破灭后,对生存亦或继续存活的“艰辛的渴求”。而池莉这种对大众烦恼甚而苦难的书写更为贴近平民,能够走进人心且相对准确地去拆穿了“生存或活着”的生活本质,不得不使读者赋予崇高的思考。
在《你是一条河》中,池莉笔下的辣辣可谓经历了“人生三苦”。第一,丧夫之苦。“辣辣眼睁睁看着丈夫仿佛自天而降,坠落在大堂中央那口沸腾的开水锅中,像一条大鱼泼剌泼剌一阵乱翻不再动弹。”这一年,辣辣成了寡妇。第二, 养家之苦。丧夫之后,当她看见七张哭哭泣泣嗷嗷待哺的小嘴便晕死过去,再加之后来经常性的卖血赚钱,长年累月的浮肿已使她丑陋不堪。第三,母女关系僵化之苦,辣辣几次与冬儿的冲突尤为明显,以至她一直到临终时还在说 :“一定要坚持找回冬儿和四清,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但结果辣辣还是在冬儿饱含泪水的回忆中闭上了双眼,这年辣辣五十五岁。“你是一条河”,如此恰到好处的比喻,好比襄河孕育了整个沔水镇,辣辣在竭力直面苦难让这个家生存下来,生活起来。
作为一名作家,池莉完全可以尽情地“粉饰”家乡和武汉人,但她却选择了“仿真”的叙述,真实写作武汉的人和事。这种“仿真”的叙述,不去谄媚于生活中的希望,要揭示生活的本质就要在崇高处退场,因此她总是致力于描绘一副困窘而丰满,琐屑而真切的市井众生图,在这幅众生图中, 生活的本质就是烦恼和苦难,人们不是不想改变去生活得更好,而是在现实无情的浪潮下,并不是他们主观一味地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这样去走进人心,揭示生活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标榜理想和希望的光辉,不至于在人们执着于相信希望时,却迎来苦难而不知所措,这种关乎生活本质相对准确地揭示无疑可以赋予崇高的思考。
二、市民化的“时代英雄”
池莉小说也给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些人,他们平凡卑微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默默地促进着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他们是池莉的笔下那些市民化的“时代英雄”。 她抹平了过去的“崇高”,让英雄出现在市井生活中,使他们成为了为了“生活”而坚韧活着的人。
在《烦恼人生》中,印家厚的生活是恼人的,生活片段总是重复枯燥的。但他为了让儿子和老婆能够转移出“猪狗窩”,渴望并努力去获得每次的单位奖金,并把“一定要让老婆能够吃到一次西餐”作为自己的一种“信念”。这些简单现实的想法甚至堪称“印家厚的梦想”。而印家厚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上进的“生活的姿态”,他——亦成为了池莉笔下“时代英雄”。
三、仰望的写作姿态
郎加纳斯说过 :“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池莉的写作可以说是对“民声”的真实反应。她诚心诚意地以文学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挖掘小人物世俗化生活中的困扰和无奈, 以“仰望”的姿态去关照大众群体,就此写作行为的本身而言,也可以给予“崇高”的赞誉了。
在其中篇“三部曲”之一的《不谈爱情》中,正如标题所道 :“不谈爱情”,所以充斥全文的是一个男人庄建飞的性欲,一个女人吉玲对自己世俗生活的完美计划。池莉并没有标榜爱情到底有多么令人沉醉,令人着迷,只是踏踏实实的关注于夫妻两人如何地过好日子。文中这样叙述 :“婚姻不是单纯性的意思,远远不是。妻子也不只是性的对象,更是过日子的伴侣。过日子你就要负起丈夫的职责,要注意妻子的喜怒哀乐,要关怀她,迁就她,接受周围所有人的审视。 与她搀搀扶扶,磕磕绊绊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即使没有站在巅峰用华丽的辞藻赞赏爱情,但用这如潺潺流水般的叙说去浸入人心,就流成了一种朴实的感慨,仿佛一个母亲对于自己即将嫁娶的孩子的嘱咐与叮咛。
池莉就是这样,仰望生活,关照那些市井小人物,男人的性欲就是性欲,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担心是否会一个“俗” 字了得,反而却彰显了其对于小人物的世俗情怀。
四、“凡俗”向“崇高”的辩证转化
从辩证法转化的角度看待池莉作品“凡俗”与“崇高” 的关系亦不失为一种方法。老子认为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想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如是说,“凡俗”与“崇高”也会是作为一对相成相形的词出现,而至于两者之间的转化,就是一个零界点之差的问题了。
在漫长的文学史上,雅与俗,“崇高”与“凡俗”原本是可以互变的,但总的趋势是由雅转俗。而文学的这种转变, 只是当下社会转型的缩影,换言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正在整体地回归凡俗。由此,在这样宏观的背景下,“崇高”的标准会自发的发生转化。而池莉恰恰出现在这样的年代里, 她选定的叙述对象是那些生活在武汉的小市民,她运用的叙述语言是通俗化,平实化,充满着“汉味”的,她站定了“仰望的姿态”去叙述生活,并最终在不经意间获得了“崇高” 的高度。
摘要:池莉从步入中国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坛开始,就始终以一个书写“世俗人生”的角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许多学者致力于其“世俗性”研究,然而,纵观池莉笔下的世俗人生,在这一幅幅流动的市井图中亦隐约地闪现出一种内在的“崇高”。
6.无悔的选择 崇高的职业 篇六
崇高的职业
张春华
小时候我的崇高理想,就是当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仅仅在高考前我选择了师范类,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知道,一组普通的音符,倘若排列在同一音阶上,就谱写不出优美的曲调,只有处在五线谱的不同位置上,才能创造出动人心弦的乐曲。生活也是如此,倘若每一个人都只按自己的愿望向社会索取,那么生活的乐章只能是杂乱的,断续的,伟大的事业也只能是沙砾上的大厦,不摧自垮。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一脸稚气走进了费县方城镇中心初中,满腔热情地融入到与我年龄相差几岁的学生当中。望着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几十年的老教师仍孜孜不倦,看着他们青丝变白发仍两袖清风,我突然特别深刻地理解人们为什么总是这样描写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通过二十年的教育实践,我真实地感受到——当老师,能使我的人生充实,精神愉悦,使我感到高尚。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托起的是明天的希望。每当我看到自己与学生们一同成长,就有一种成就感。是的,我们甘为人梯,吃也清淡,穿也素雅,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心怀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有句话说的好,不是工作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工作,尤其是在课改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态度去学习,迎接挑战。在工作中,经常向其它教师请教,以及个人有针对性地学习,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家长满意、学校放心、孩子喜欢的老师。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虽然我们不指望能培养出多少“牛顿”和“爱迪生”,但也绝不能让“牛顿”和“爱迪生”在我们的手中埋没。是啊,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这里有我的追求,这里有我的爱。让我们守候在那方“黑土地”,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让我们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光!让我明白了教师这两个字眼的深刻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教学生涯里,我不断地努力奋斗,对教师的含义也有更深刻地认识。不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纯洁的眼睛,我就会感到“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在这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是多么神圣。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这些纯洁学生的一生。因此,我深深懂得,什么是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努力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正如一位名人说:“教学对教师本人,本来也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三尺讲台使教师照亮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
站在讲台上,我就会产生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这样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教师精神,铸成了教师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气度,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无私奉献 的精神,这就是师德,师魂。
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无悔的选择。我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我深深地知道:作为教师,光有奉献是不够的,振兴民族的希望是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特别是在教学课程改革之际,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我无悔我的选择。
“撑一支长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只要你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可以说你也就选择了平凡。在教师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不像商人,卖了商品,收获金钱;不像服装设计师,设计出新颖的服装……有句古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然而只有真正做过教师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幸福。是我的学生那天真的笑脸,童稚的声音给了我幸福的体验,是我的学生那渴求知识的双眼给了我勤奋工作的动力。
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全面发展,培优辅困;为了学生能共同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要飞进学生的心灵。“不热爱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这是我想的。无数优秀教师的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师生在心理上接近起来,能在师生间架起一座互相信任的桥梁。老师应用尊重、真诚、理解的心去热爱每一片绿叶,让每一片绿叶上都撒满阳光,让每一片绿叶上都有跳跃的音符。“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吧!”
飞向先进的行列、飞向课改的前沿、飞进学生的心灵,年轻的翅膀承负着一份份厚重与博大,因为年轻的翅膀只有飞翔才能寻求平衡的支撑,不飞,翅膀就会退化,不飞,生命就会枯萎。
翅膀不能停止飞翔,生命更不能停止飞翔。教育的领空为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空。让我们飞出蓝天白云的空间,飞出海阔天空的舞台,我们的生命将永远年轻而美丽!
我们生活的目的,不在于荣耀和享受,而在于精神上的充实和事业上的成功。没有战士谁也当不了将军;没有水平,谁也当不了船长;没有各行各业的分工,就不存在国家和民族。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为了坚持信念,实现理想,就须孜孜不倦的努力。教师知识长流水,才能对学生灌溉。因此,学习上要执着追求,上下求索。不断的学习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故而不断地自我鞭策,努力努力再努力。
7.怀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队伍 篇七
4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3楼小礼堂内,中央政法机关光荣传统教育报告会在这里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孟建柱,中央政法委员会全体委员,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中央政法各单位局级以上干部,驻京部队政法单位负责人,中国法学会、全国律协和部分在京政法院校、科研机构负责人共700多人参加报告会。
9时,当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董占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戚发轫、江苏省信访局原巡视员张云泉和福建省龙岩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郭韶翔4位报告人步入会场时,全场与会人员为4位英模起立鼓掌。
台上,4位英模深情讲述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法机关继承光荣传统、坚持执法为民的生动实践;台下,听众们的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经久不息的掌声不时响起。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央政法委研究决定,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为期一年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司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法机关的新变化、新气象。
在认真听取4位英雄模范人物的精彩发言后,***发表了讲话。他深情地说,我们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光辉灿烂的90年,是艰辛探索的90年,是激情燃烧的90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董老等4位同志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虽然经历不同、岗位不同,但都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充满深情。正是有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革命者、建设者、劳动者,共和国的大厦才有了坚固的基石,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政法干警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90华诞。
牢记光荣革命传统
回顾我们党成立90年的奋斗历程,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有崇高理想的引领、有坚定信念的支撑。
今年88岁的董占林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是一位老战士,也是一位革命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我参加过的战斗,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百场。我自己也从一名地主家的小长工,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信念越来越坚定: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翻身作主人,我们可以吃天大的苦、受天大的累,可以流汗流血,可以掉脑袋,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就是不能让老百姓再过那样的苦日子,不能让国家再受侵略和欺辱。”董占林慷慨激昂地说。
董占林深情讲述了许多革命战争中牺牲英雄的故事,“在我心里,他们永远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说他们可敬可爱,是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争独立,为国家求富强。”
是什么东西支撑着这些英雄,让他们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铸成中国革命的万里长城?董占林语气坚定地说:“这个东西就是信念。就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一支怀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
“我是一个幸存者。我踏着战友们的鲜血,一步步迎来了新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目睹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东方和平崛起。现在和战争年代不一样了。但打江山不容易,保江山更不容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光荣传统,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事业,没有建立不了的功勋。” 在发言的最后,董占林现场清唱了《国际歌》中的一段:“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
会实现!”演唱结束后,会场上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这是一场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报告会,我内心溢满了对4位英模的敬重。敬重的背后是思考,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次洗礼。”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局长赵春光说,各级公安监管部门要通过广泛开展重温中国革命监管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公安监管民警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的认识,切实从党的伟大成就中受到激励,从党的优良传统中得到教育,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切实担负起公安监管部门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向党的生日献礼。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孙军工感触很深,他说,列宁曾经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传承光荣传统,才能实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科学发展。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一定要培养深厚的群众感情,才能使“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理念深深根植在每名法官的头脑当中;一定要养成过硬的工作能力,才能够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出贡献;一定要培养过硬的群众工作作风,司法工作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和理解。“4位英模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国家法官学院院长高憬宏说,作为国家级的法官教育培训基地,国家法官学院要把开展创先争优和“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法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受训法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联系群众更加密切,真正做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连日来,中央政法机关和各地政法机关,纷纷通过清明祭奠英烈、组织党员干警重温入党誓词、阅读红色经典著作、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走访先进模范人物等活动,引导政法干警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从警、为什么当法官检察官、为什么奋斗的问题和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使政法队伍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爱党报国信念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同样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伴随我国航天事业辉煌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我们几代航天人之所以能攻克一道道难关、实现一个个梦想,关键是‘爱祖国、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始终给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坚定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历史和实践深深烙在我们思想深处的,已经成为我们矢志不移、终身无悔的追求。”戚发轫的这番肺腑之言在礼堂内久久回荡。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戚发轫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导弹与原子弹结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的研制工作,组织过10多次卫星发射任务,1992年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1933年4月出生在辽宁大连,那时大连尚处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戚发轫最深的体会是:“没有国就没有家,有了国家但国家不强大也受人欺负;爱祖国,就是要尽快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戚发轫说,“爱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落实到“跟党走”的具体行动上;有了正确的事业观,就能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就能够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委屈。戚发轫在酒泉基地搞“两弹”结合的时候,刚开始连帐篷都没有,住的是“地窝子”。即使是后来在研究院时期,有一段时间也没有宿舍。“我是每天将铺盖带到办公室,白天工作时,将铺盖卷放在一边;晚上往办公桌上一铺,就睡在桌子上。我们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再苦照样出成果。”戚发轫的最大体会是,实现中国航天人的强国之梦,离不开党的正确有力领导,离不开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爱祖国、跟党走’的信念始终是我们一代代航天人强大的精神支柱,引领我们把‘强国梦’的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在推进伟大的航天事业中得到了升华。”戚发轫最后强调说:“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迈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愿和政法战线的同志们以‘爱祖国、跟党走’共勉,让我们牢记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为民宗旨,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白发苍苍但意志弥坚的戚发轫的一席话,让在场的政法领导干部对什么是“爱党报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听完报告后,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副庭长姜启波感慨地说:“董占林他们那种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永远不过时、不能丢;那种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革命传统永远不过时、不能丢;那种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永远不过时、不能丢。这些信念、传统和精神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战胜一切困难,全面做好司法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司法部政治部组织培训局副局长邵炳芳说,这场报告会讲传统,讲理想,讲亲身经历,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司法部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很重视,将教育范围扩大到了法律
服务工作者,同时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将结合实际,创新载体,确保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公安大学的干部教师是公安队伍的一支有生力量,他们既是人民教师,又是人民警察。公安大学的学生是公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程琳说,在公安大学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学校党委要求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以“忠诚、敬业、创新、表率、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为培养具有公安大学特色的“忠诚可靠、业务扎实、敢于创新、精于实战、一专多能、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合格公安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夯实执政为民基础江苏省信访局原巡视员张云泉做了26年信访工作,对于“执法为民”感触颇深。张云泉切身体会到,只有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忠诚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张云泉结合这些年做群众工作的心得,给自己提出了对待群众的“五心”精神:对来访群众要有热心;对群众的困难要有同情心;为群众解决问题要有诚心;遇到阻力和困难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有长期作战的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和老百姓将心比心,让他们安心、放心。”“我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信念,努力用真诚的心去化解一个个信访难题。我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一个不让人民失望的公仆。我一生的信条就是为人民服务,我认为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所在、幸福所在。”张云泉在“做事”、“做官”、“做人”方面这样要求自己。张云泉说,在解决老上访户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叫小美的姑娘让大家感到最棘手。小美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她母亲受到巨大刺激,得了精神病,带着小美从4岁一直上访到15岁。在这11年当中,小美不但没有上学,而且经常被她患病的母亲灌输错误思想,这使得她的性格扭曲,情绪对立非常严重。“为了解决小女孩的问题,我想尽办法,把她带到我家里来,为了和她沟通好,我在她身上花的时间比花在自己儿子身上的还要多。”张云泉说,“但是今天我很有成就感,小美从15岁带到我家,到23岁出嫁,8年的时间没有一次上访。更重要的是把她培养教育成了一个遵纪守法的好青年,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现在她是一家花店的插花师,还是一个5岁男孩的母亲”。小美多次对人说:“过去我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胡说共产党的干部不好,现在我要说,父母只生了我的身体,是共产党的干部给了我真正的生命,共产党的干部比生我养我的父母还要亲还要好!”张云泉介绍经验时说:“我用8年的时间化解了我们当地最难的一个上访难题,的确很难,但也不难,当你发自内心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信念,相信没有化解不了的社会矛盾!”回望自己的工作之路,张云泉深深感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就是享受人生的过程,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人民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让人民幸福应该是我们共产党人共同执着追求的目标。”4位英模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听完报告后,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启发,精神得到升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厅长彭东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共和国的检察干部,要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更要把他们的传统发扬光大,把他们的精神代代传承,落实到检察工作中,那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注民生,了解民意,听取群众的诉求,通过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国现有20多万执业律师,将近60%是年轻律师,通过深入开展光荣传统教育,可以让年轻律师更多地了解党的90年奋斗历程是来之不易的。”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于宁说,全国律协已部署在律师行业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律师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做贡献。执法为民服务群众政法队伍在革命烽火中诞生、在祖国建设中成长,是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能打硬仗、英雄辈出的队伍。30多年来,全国政法机关有上万名干警英勇牺牲,十几万名干警光荣负伤,涌现出了任长霞、邱娥国、单秀荣、宋鱼水、方工、张章宝、曹发贵、刘玉美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福建省龙岩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郭韶翔从警30年,始终坚持把百姓放在心坎上,他经常与战友们讲:“全世界只有中国的警察名称前有‘人民’两个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是人民的警察,人民警察就要为人民服务。”作为漳州110的创始人,郭韶翔说:“在推进漳州110工作中,我们将110报警台改为报警服务台,我还从自己的转业费中拿出600元作为报警服务台的宣传经费,进一步扩大110的社会影响。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探索出一条‘四有四必’的警务工作模式。”这“四有四必”为: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有险必救。“‘四有四必’的推行,使我们赢得了民心。一时间,110名声大振,警察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当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110被群众誉为‘人民的保护神’。”郭韶翔说。这些年来,在组织的培养下,郭韶翔由普通民警逐渐成长为一个地级
8.崇高的反义词 篇八
关键词:康德,崇高,距离
1 优美与崇高应作为什么而被讨论
我们首先要清楚, 我们在此讨论的崇高与优美到底是什么, 或者更具体一点就是我们在命题时, 在将此二者区别对待又试图并行讨论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在康德前批判时期的论文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 优美与崇高在对待上的差别一开始就是具有先天明见性的。在西方诗学、悲剧理论的传统背景下, 这样的明见性总是先于讨论本身。无论是朗基努斯的 《论崇高》还是伯克的 《对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 其概念在作者的论述中都具有不言自明的性质。对于东方中国来说, 学者们将崇高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风格理论结合了起来, 甚至将优美与崇高建立在阴阳辩证的方法论上。然而无论如何, 我们都没有说清楚源头在于西方诗学中的优美与崇高的基础到底是什么。[1]
朗基努斯在 《论崇高》 中对崇高的定义乃是 “伟大心灵的回声”, 他将崇高看作主观的努力, 这点在康德的 《判断力批判》中得到继承。朗基努斯试图厘清崇高的明确标准, 而不是像前人凯奇留斯一样只是盈篇累牍地罗列例子来展现崇高的性质 ( 康德在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中也是这么做的) 。但对于崇高本身的特质, 朗基努斯给出的说明较为暧昧, 他旨在说明崇高是可以通过训练创作技巧加以把握的天资, 并且将崇高解释得似乎只是高尚而富丽的一种优美。[2]
伯克在其 《对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 首次提出崇高是源于痛感, 他是根据不同种感觉的强度这一区别进行了划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崇高是一种感觉, 或是感受, 是对某种心理体验的归纳。毫无疑问, 优美与崇高这两种感受远比其概念更加清晰, 反而其因为有了语言的定格而更加陌生了。伯克认为, 语言总是比直接呈现的画面更能打动人, 他将既不指定图式与物又没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幅度的一类词定义为集合抽象词, 认为这种词最能唤起大量的观念, 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3]。但到了康德对判断力做说明的时候, 概念是一个先验的目的, 所以并不是只有图式、说明、情感可以包含在概念里, 模糊的概念是对经验的统觉, 所以概念有时完全可以是直觉或者感觉。
在 《判断力批判》里康德将话说得十分明白: “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 不是在自然对象里。” “心情在自然界的崇高的表象中感到自己受到激动。”[4]康德在讨论始终都将崇高落足点定在情调、情绪、情感或者心情上, 在心理感受上, 这是十分求是并且形而下的, 是符合实际的。因此, 崇高与优美之分主要在于感受, 如果将其理解作艺术风格的不同则是完全偷换了概念。审美并不指向某种普遍性的要求, 如果对一种风格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崇高感, 则是一个过度判断。
2 对崇高感产生条件的分析
2. 1 作为审美总判断的鉴赏力
关于审美体验的普适性鉴赏力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长期处在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 美似乎是不依赖概念而作为一个面对愉快的对象而普遍表现出来的; 另一方面, 审美体验又是极其私人的, 既然它不依赖概念, 那么每个审美的人只不过是凭着他个人的感觉进行着美的判断。在休谟的 《论鉴赏的标准》一文中, 作为经验来源的感性机制的一律性以及道德上的约定性可以成为趣味的普遍性褒贬原则, 可是同时他又说, 标准与标准间仍有差异, 它源于个人气质 ( 例如想象力的敏感程度) 的不同, 或者受制于时代与地域的习俗和看法。从经验主义学者的视角看, 这种先天感性的一致性和后天经验的差异性并不矛盾。康德的先验逻辑与此不同, 它旨在讨论那些既普遍 ( 就是不能从特殊中感受的) 又先天 ( 就是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的原理。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事物才能一般地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 也只有在这样的一种鉴赏力下, 我们才具有一些一般的标准。
康德认为, 只有纯然普遍的形而上原理才可被称作原理, 而成为实体的诸物在主观上一定具备一个超验的认识原理, 否则它就不具备一个被认识的前提条件, 这前提条件不可能是经验的 ( 自由的) , 只可能是先验的 ( 规定着的) 。判断力是与认识机能以及欲求机能结合在一起的, 而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就是判断力的原理。目的是必然包含在概念中, 始终为了一个概念的合法性而存在的, 总的来说, 合目的性是所有使合理性成为可能的一种必然的可能性, 而不是必然的可能。它是对象与主体均具备的一律性, 所以在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之外, 还有一个主观的合目的性, 它在主体中协调着诸认识机能。
对纯粹鉴赏判断的分析, 康德认为它是纯然的形式合目的性, 外在是有用性, 内在则是完满性。从先验逻辑上讲, 外在即是对概念变易的有用性, 内在则是在概念之下而产生的优劣感。而真正直接地对于对象的愉快判断不是有用性而是完满性。康德在文中为我们举了一例, “譬如, 我在森林里遇到一块草场, 周围树木环立着, 而我在此并不想着一个目的, 以为这草场可以用作郊外舞蹈场, 这就绝少会由于单纯形式而获得完满性的概念。”[4]这就意味着一个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个纯粹的鉴赏判断 “的规定根据不是一个概念, 而是那在心意诸能力的活动中的协调一致的情感, 在它们能被感觉着的限度内。”[4]
对于类似以上的纯粹鉴赏判断, 可以产生的美感便属于 “自由美”, 而在一定的概念的制约下, 或者诸欲求机能的意志下对象被认为是美, 则这个鉴赏判断是不纯粹的, 随之产生的美叫做 “附庸美”。而我们所要讨论的崇高, 显然是一个不纯粹的鉴赏判断所产生的产物。
2. 2 崇高感源于某种拒绝
康德首先提到崇高和优美都是一种愉快, 两者都不以纯然的感性或理性为前提, 而是以反省判断为前提。但是崇高和优美是不能和合的, 因为崇高的 “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 同时又不断地反复被拒绝着。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 更多的是惊叹和崇敬, 这就可称作消极的快乐”; “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 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 崇高的感觉产生了”[4]。然而在生命力的阻滞之后, 又须在内部强烈地喷射, 才会产生崇高, 崇高并不是单纯的阻力能够完成的。并非所有的审美中的拒绝都引起崇高。在崇高中其实我们并不能被对象拒绝, 崇高的对象在极力地吸引我们进入它, 但我们被自己的有限拒绝了。这种拒绝应是主体对阻滞的自我发现, 而不是来源于对象。我认为, 当我们真的感到对象在拒绝我们静观, 或者仅仅拒绝我们对它产生愉快感时, 审美是无法进行的, 不是任何拒绝都会将人引向崇高, 很多拒绝时常只带来不快, 而不产生愉快。这种面临拒绝的审美体验, 总以一种心理距离的形态呈现自身。
康德认为, 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 只涉及理性观念。这里的理性显然不只是先天实践理性, 而是包含了悟性的纯粹理论理性, 它不仅包含了理性的欲求, 也包含着先天的认识及判断力。[5]当然, 崇高不可能仅是先天的判断的结果, 判断力并不是纯粹的, 它一方面是先验逻辑, 一面是依赖实际处理的应用逻辑, 因此崇高感因人而异。
2. 3 基于数量思维的正距离感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 崇高感的产生是来自于一段特殊的拒绝与被拒绝的关系中。康德认为, 数学的崇高是因为对象具备一个无法较量的大, 即使我们有将任何大整合成一个单位尺度的能力, 也无法将崇高的对象化为一个尺度, 而只能在崇高内部寻在尺度。量化思维在康德看来是一种判断力的法则, 是普遍的, 我们甚至将很多感觉也分出了层级 ( 比如痛觉) 。但面对崇高感的不凡, 我们的量化思维变得无能。
这里需要提出一个新观点: 无论伯克说的痛感还是这里的无限感, 都不是引起崇高的, 而是崇高引起的。康德说, 崇高 “证实出了一个超越任何感官尺度的心意能力”, 所以崇高应不包含在这种感性尺度范围内。
当崇高的对象超越了我们的判断力, 超越了把握和想象力, 它就回馈以拒绝, 也首先产生不愉快, 但又回荡着愉快。这深层次的愉快就是在它与理性之大相较量的时候, 它让我们感到它的伟大, 而我们能感到并向往这不能把握和拥有的伟大本身, 又使我们感到自身的伟大。总的来说, 审美中的主体在心理的时间和空间上拥有一定级别的距离感时, 就会产生崇高感。距离感总体是间性、不满、历史感、缺失感等造成的。以我们观赏天空覆盖的云为例, 我们可以就此讨论引起崇高的距离感, 如: 天与云的美是恒久的, 而人生却短暂的; 天和云的美好让人心驰神往, 但同时审美主体又深深明白自己无法拥有其美丽本身。在审美时想象力趋向将主客体统一起来, 但实际由于主体终究无法冲破与客体的审美距离, 而感受到美的崇高。
需要澄清的是, 这里的所说的距离并不是一般性的, 不是指实际空间与时间的距离, 而是指能够在主体心理上构成时空距离的审美关系。一般的距离确实在审美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甚至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 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6], 有的实际的距离确实能产生距离感和新奇感, 但引起崇高感的距离必须是心理距离, 并且首先须是理性 ( 欲求机能) 引发的。
2. 4 基于力量包围的负距离感
早在康德之前, 伯克就已经提出了恐惧感可以引起崇高的说法, 同时也认为前提条件是这对象并不能伤害到我们, 我们在意识到自身处于安全中时, 才能对一个恐惧做出崇高的反应。康德将引发恐惧感的原因归于主体设想将自身的力与自然的力相较量而发现无法与之相应, 而我们之所以在这种不愉快里有彻底地愉快, 是因为我们在力的不足中又不屈属于它, 从而有一种对自然的优越性, 因为它在内心唤起我们的力量, 使我们感到我们使命自身的崇高性超越了自然。
这种强度感受, 归根结底仍在于距离感。只有我们设想自己处于对象之中, 被对象包围, 和对象相对抗或接触时, 我们才能感受到力量的强烈。我们明晓这力量的悬殊因此才愿意感受这自身不堪承受的力量, 并且因此使我们的能量得以充沛。力学感受必然需要距离的消灭, 主体与对象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 比如: 我们想象海上的暴风雨, 便设想把自己的孤身片舟至于其中; 我们想到群山深谷, 便设想将自己置于这雄伟的群山之间; 我们看到牛群, 便设想将自己立于狂奔的牛群中间……我们在确保自身万全的条件下进入到对象里面, 在一段负距离中承接着其作用于我们心灵的力量。这种负距离的产生仍始于拒绝关系中, 恰在主体渴望突破距离界限时, 一个正段的距离才会倒转为负距离。所以, 这种负距离感的产生过程与正距离感相似, 它利用的首先是一套感性机能, 在自己与对象相融合的想象里调动着自己所有的知觉和感受。然后才通过理性的目的, 体会到其中的意味, 并加强崇高的感受。
结语
康德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独有一章来讲崇高与优美在不同民族间的不同比重。对于中国人, 康德草草谈到, 中国人自古的艺术作品就怪诞不经, 与自然不符, 中国人的繁文缛节也包含愚昧和怪诞, 但是尊古的习俗却可以算得上是高尚。当时的康德, 无论对男女性别或是民族性的论断都被时代或古典主义思潮所局限, 并且显出了年轻康德理论水平的青涩。[7]以审美主体是否处在被审美对象拒绝的关系中来分析崇高, 同样适用于人对人的审美。无论男性或女性, 均不存在天然的优美或崇高的品质。因此应对康德早起的部分思想做出反思, 不应盲从。
参考文献
[1]王朝元.文学艺术与审美[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2]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上) [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3]陈志瑞, 石斌.埃德蒙·伯克读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4]康德 (德) .判断力批判 (上) [M].商务印书馆, 1964.
[5]康德 (德) .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 2004.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9.描述崇高理想的好句 篇九
2、我唯一的理想就是为人类服务。——戴维
3、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郭小川
4、5.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歌德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那怕是一个最英勇的人,一经夺去了他珍贵的理想,都会落到一个境界里去,这是生活空虚的结果。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雨果
7、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8、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9、进步是目的;理想是标准。——雨果
10、可能,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可能,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艾特玛托夫
11、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爱因斯坦
1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13、理想是具有冒险性的。——雨果
14、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苏霍姆林斯基
15、启发我并永远使我充满生活乐趣的理想是真、善、美。——爱因斯坦
10.《坚守崇高的信仰》观后感 篇十
通过观看《坚守崇高的信仰》,感触颇深。我党作为新时代的政党,具有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特征,而党员也需要有与时俱进,不骄不躁,保持党性的理念。
纵观古今,国家的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都维系着执政方针的进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更加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我党历经国家发展的诸多转变,党的作风教育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发展,在新时期,我党强烈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双八”的具体内容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为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事实证明,一直以来,我党出现的诸多作风不正的党员分子,都是在执政过程中逐渐的迷失信仰,逐渐迷失了党员的责任与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本次观看的教育视频中,出现的反面人物包括丛福奎、郭生贵、黄永华,他们都是我党的资深党员,政府的高级公务人员,然而,都先后在执政过程中,被“金钱”“赌博”“权利”等个人私欲行为所腐朽,迷失掉党性,失去对我党的崇高信仰,不但不一心维新百姓疾苦,还通过我党赋予的权利去剥削人民,压榨人民,是党的耻辱,也是党的不幸。庆幸的是,我党仍然培育出许多坚定信仰守护者,“雷锋”“杨善洲”,他们也暴露在社会的大染缸里,但是他们却时刻坚定着对党的信仰,未被腐化,一心维系着人民,他们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一直被传颂。
11.林伯渠的崇高品质与革命精神研究 篇十一
一、政治上追求真理,坚定“革命一生无愧怍”
学习是获取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接受经验、知识和文化的手段。林伯渠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努力学习,牢记党的誓言,忠诚于党的事业,以彻底的革命精神顽强拼搏,历经重重考验,形成了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成为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体现出伟大的革命精神。
林伯渠青年时期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体验了世间冷暖,立下振新中华的志向。在日本留学中他接触了传播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书籍,深刻认识到国运的危急,加重了他挽救国家的责任感。于192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苏联学习时,部分中国学生受大革命失败的情绪,有的转为右派和托派,还有的搞小集团活动,而他在这期间,坚持正确的立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举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革命转入低潮,蒋介石派程潜当说客,劝林伯渠投降,他还是坚定站在革命人民一边,坚信革命事业终将取得胜利。在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林伯渠总是能正确同各种错误倾向斗争,坚定维护党的正确路线,
抗战初期,当王明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并企图向中央闹独立性时,他又起来捍卫党的正确路线。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让年岁大的老同志东渡安全地区,林伯渠认为他是边区主席,应当留了下来与陕北人民共渡难关,并充满必胜信心地说:“撤离延安是暂时的,撤离正是为了保卫。将来不仅要收复延安,我们还要打出去,解放西安、南京、北平,解放全中国。延安的天时地利都对敌人不利,蒋介石进攻延安之日,也是他走向彻底失败之时,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正如陈毅所评价林伯渠“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
二、工作上实事求是,做“人民的勤务员”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林伯渠的一生坚持行重于言,忠于人民,为民竭力的赤子情怀,坚持亲民爱民的政治本色,时刻把最大多数群众的最高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被称为“人民的勤务员”。
林伯渠对边区政府和工作人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真学习和实行调查研究”,1940年12月25日,在延安出版的《团结》第2卷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指出“人民是政府力量的源泉”,“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他把调查、研究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每到一地,就走家串户,了解人民疾苦,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1941年12月,年过花甲的他,亲自率领工作团,深入甘泉、富县一代进行调查,让群众给政府提意见。1942年8月,延安、安塞、延川、绥德等县发生特大水灾,立即受灾各县迅速抢线救灾,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在转战陕北期间,每到一地详细了解群众生活,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群众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向来自实际、基层的同志了解情况。建国后,他还经常不辞劳苦地深入群众去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光是一九六○年年初一个多月时间,他就去七个公社了解情况,他了解情况总是非常耐心细致,许多时候还戴起眼睛亲自作记录。”
林伯渠特别重视发展边区的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进而解救人民疾苦,提高人民政治觉悟等的局面。为了改变陕甘宁边区生产落后,他亲自筹建了光华农业实验场,同时还领导边区政府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大大增加了人民收入,边区呈现一派丰衣足食的景象;为了改变旧社会给边区留下的愚昧、迷信、缺医少药等落后状况,林伯渠提出利用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和乡村俱乐部进行不脱产教育,中西医相结合的医疗方针,建立健全卫生机构和卫生制度等,使落后的陕北,发生了根本变化,使边区政府形成良好风气,成为进步的榜样,对其他根据地乃至国民党统治区起着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三、生活上艰苦奋斗,做“没有官架子的百姓青天”
艰苦奋斗历来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林伯渠的生活一贯简朴,他时时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享受与地位,以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没有官架子的百姓青天”。
林伯渠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身居要职,本应享有高级别的特殊照顾和待遇,但他从不搞特殊化,不讲条件待遇。住着土窑洞,睡的最简陋的木板床,枕的是书,穿着朴素。在边区经济发生好转的形势下,尽管患有痔疾,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意花掉公家一辆汽车。转战陕北中,紧张的行军和繁重的工作,林伯渠有段时间身体十分虚弱,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贸易局的同志送来些水果,可他执意不收,坚决地说:“前方的同志比我们更加辛苦,首先应该慰劳他们,并指示今后要废止对领导机关的任何馈赠。”
林伯渠总是以普通服务员身份出现在人群中,任劳任怨为党工作。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常常拄着拐杖步行几十里,深入群众,老百姓和他无话不谈,有难敢讲,有苦敢诉。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他还抽空扛着锄头在延安南川开了一片荒地,像普通农民一样挑粪种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比纯粹的道德劝诫更有说服力,他的增产节约计划和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战胜困难的士气。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有力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觉悟,树立起“艰苦奋斗光荣,怕苦怕累可耻”的观念,自觉同好逸恶劳、贪图舒适的不良习气作斗争,养成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涌现了一批“勤劳奉公,公而忘私”的模范干部。
四、作风上崇廉拒腐,坚持“公正廉洁、奉公守法”
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从政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林伯渠一生崇廉拒腐,始终坚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作风,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上。林利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指出:“辛亥革命后,他做官不像官,摈斥旧官僚的一切特权、享受,不要钱,不受贿,甚至于把自己的部分薪水用于扶危济困。”
林伯渠把“公正廉洁、奉公守法”作为政务人员应有的品质。1917年,任湖南省财政厅长时,求事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他都痛斥行贿者,卸任时不但弥补历届厅长离任时的亏空,还有结余。1953年底,他去广东休假并视察,他告诫同志们要按规定办事,不许接送。1956年临澧县两位同志来看望他,他热情招待长谈,了解家乡近况,当他们提出请林老帮助买两辆汽车时,林老说:“汽车时国家计划分配物资,不顾国家计划,乱批条子,这个权我不能用,请你们向乡亲们解释清楚。”
林伯渠对子女要求也一向严格,教导子女要努力学习、力戒骄傲、平等待人、谦虚今生,要做革命的后代好好为党为人民工作。1938年,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特别地叮嘱秘书、警卫员,不让他们违反制度给孩子享受特权,让子女过着和一般青年学生同样的生活。林伯渠最小的儿子相持(林用三),小时候就让他自己拿着碗到大灶和一般战士一道用餐,还要求相持看戏不抢前排,在大街上不许吃群众的东西。1947年初,胡宗南进攻延安,当时正在小学住读的相持希望父亲把他接回去,但林伯渠却让他跟着老师们一道转移,并嘱咐说:“孩子,要记住,不要以为你爸爸是干部,你就可以不同些,要和大家一样,懂吗?”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林伯渠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热爱祖国、人民的壮歌,他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脊梁,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坚定不移地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下去,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续磊,穆青.续范亭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郭林,阎树声.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共临淄县委.怀念林伯渠同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涂绍钧.林伯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5]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革命先辈后人的回忆1[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1.
12.践行崇高志向 做真实的自我 篇十二
做真实的自我
今天晚上很高兴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以“践行崇高志向,做真实的自我”的演讲。
其实说实话,在初赛中,当看到各位虽风格不同但同样精彩的演讲后,我觉得想参加决赛都难,但奇迹还是出现了,所以我要谢谢给我再一次演讲机会的评委,及给我支持的同学。在今天的演讲上,我虽然不像其他选手一样文辞华丽、谈吐不凡,但我会用我质朴的语言来诠释我的感想;我虽然不像其他选手一样气势磅礴、激情四射,但我会用我真实的情感谱写我的壮曲;我虽然不像其他选手一样侃侃而谈、游刃有余,但我会用属于我的方式与大家交流我的思想。。。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接下来认真的听一下我的心声。
践行崇高志向,顾名思义就是以实际行动朝着既定的方向踏实的行进,当然既定的方向就是崇高志向了,那么崇高志向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不同人的理解肯定不同。我认为崇高志向是我们某一时期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的核心精神。好比现在,建党90周年这一特殊时期在加上我们身处江苏警官学院这一特殊的情境所形成的核心精神便是追寻红色足迹践行红色精神。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就要时时刻刻与党马首是瞻,党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党不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不做什么,我们完全是党的仆人,唯一要做的便是忠诚呢?
我认为不是,因为这种思想过于保守化。我认为这一时期的红色精神只是我们在这一时期行动的指导或是准则,他要我们在遵循它的同时不要忘记自我,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真实的自我,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真正的效益,达到真正的效果,最后营造的当然是真正的和谐。从而才能从本质意义上践行红色这一崇高志向。而不是一味的服从,离开了党你就无所为最后也就无所谓。毕竟党需要的还是有脑子的人。
由此大家应该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做了吧,没错,就是在崇高志向的指导下做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我们各不相同,所以在相同的志向指导下我们所做的贡献自然也不一样,也许我的行动对你而言是无聊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己喜欢又无损于党、人民这才是最重要的。但反过来说,当今真正能做到真实自我的又有几个呢?你能说没听到过人喊累、喊无聊、喊辛苦?你能说没看到人闲的发慌、忙的不知今昔?你能说没想过人应这样做这样过?所以,真正做到做真实的自我是很不易的,更何况要在崇高志向的指导下呢,那我们应怎么做呢?
就我个人而言有以下几点我们要注意的,这对我们践行崇高志向,做真实的自我是有帮助的。
一:要学会屏蔽掉他人的讽刺语言,坚守心中的信念。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你的行为的,如果你一直在意别人的眼光,那么你心累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碌碌无为,更别提崇高志向了。
二:要意志坚定。意志的坚定与否,往往与你志向是否明确有关,没有志向,你又何谈行动,没有行动你又何谈自我,没有自我你又何谈价值,没有价值你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要不怕辛苦,学会苦中作乐。世上没有不辛苦的事,即使像猪一样除了吃就是睡,如果你的心还在跳动,那么你就会累,因为你的心会时不时的跑出来告诉你,它累了,它不会安于永无止境的动,同样也不会安于永无止境的静,它就像小孩子一样遇到新鲜事也是会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