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

2024-08-15

人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精选7篇)

1.人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 篇一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默写题

(二)课内名句:

(一)《沁园春•长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

(2)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

(4)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5)《沁园春·长沙》下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别康桥》

(6)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

(7)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

(8)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三)《雨巷》

(10)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11)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

(12)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_________。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

(四)《荆轲刺秦王》

(1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4)_________,土皆瞋目,_________。

(五)《纪念刘和珍君》

(15)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

(16)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

(17)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

(18)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名句:

(19)_________,不仁;_________,不智;_________,不武。(《左 1

传·烛之武退秦师》)

(20)____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21)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_________。(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22)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毛泽东《七律·长征》)

(23)_________,岁岁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24)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5)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26)子曰:“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7)荡胸生层云,_________。(杜甫《望岳》)

(28)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0)子曰:“其恕乎!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

(31)破帽遮颜过闹市,_________。(鲁迅《自嘲》)

(32)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三)其他:

(33)被称为“___三部曲”的《家》《春》《秋》是巴金先生的小说。散文集《》是他“文革”后的重要作品,《小狗包弟》就选自其中。

(34)“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国作家”享有世界声誉,《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

(35)《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作者是.(36)从造字法看,“鹿”和“牧”分别是_________字和_________字。

(37)现代著名剧作家先生的《包身工》一文写于1935年,现在读来仍有深深的震撼。文中有一个被摧残得骨瘦如柴的小姑娘,大家就拿“”当她的名字。

(38)“四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部纪传体史书。

(40)《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本书合称为“四书”。

2.人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 篇二

一、整合课程资源

紧扣新课标, 恰当地使用和分析教材, 以主线整合相关课程资源, 为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教材乃师生中介。一般意义上, 教材首先是教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的主要内容, 自然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中介之一。笔者在授课之前,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 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确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并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把教材处理为“统一大业之问题由来”、“统一大业之指导思想”、“统一大业之成功实践”“统一大业之人民愿望”四个部分。本课内容反映当代的实际, 可利用的资料很多, 但课堂不能被资料所“堆砌”, 要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 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 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使课堂丰富多姿又灵动有序。

二、创设有效情境

设置悬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 以情境体验历史。

兴趣多由情境来。夸美纽斯认为,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 是后天习得的。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 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 又是学习的结果。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注重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营造课堂气氛, 也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 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 (注:邮票图案为工农兵手持《毛主席语录》, 背景中“革命委员会”的红旗汇成的红色海洋和工农兵群众热烈欢呼的场面, 上方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地图上除台湾省外全部绘成大红色, 上面印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金字) , 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 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 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 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 成为新中国邮票中著名的珍邮, 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接下来的教学再谈分离的现状和统一大业, 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一张小小的分寸邮票, 使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其求知欲。

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又十分感兴趣的当代重大历史事件或热点问题, 学生既是学习者, 又是见证者, 所以容易理解正在发生的现实情境, 更可以由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展望未来情境等, 以丰富的影像资料为依托, 给学生充分的加工和理解创造的空间。比如, 让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 模拟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创设的情境中, 使“演员”和“观众”都能受到教育, 让活动不仅能在知识生成层面上有意义, 更能在情感态度层面上发挥作用。

三、推进互动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建立合作小组,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以探究认识规律, 以交流升华情感。

互动催生历史情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互动, 努力把学生对每个知识要点学习的过程变成活化了的历史活动场景。在互动中学习,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环境, 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多样探索性活动。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课堂环境及具有探究性的各种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主动探究相关问题, 这种问题可以预设于课前, 也可以生成于课间, 更可以拓展于课后。如在讲到国共两党高层“再次握手”图片时, 笔者预设三个问题:该图片反映什么事件?为什么称“再次握手”?与汪辜会谈比较, 此图反映的两岸关系有何新发展?由此进一步引出探究问题: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的建议是什么?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综上所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当着力做到明确教学目标, 理清教学内容, 规划教学流程, 创设历史情境, 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环境, 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多样探索性活动, 以达到推进互动教学的目的。

3.人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 篇三

一、用词不恰当

1P18,“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段内容中的“破碎”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破成碎块的;零碎的”,日常使用时更多地是指立体的大块东西变成零碎的小块的东西。而城市用地是平面的,用“破碎”一词来描述城市用地不太恰如其分。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往往比较零散,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2P20,“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一词使用不恰当。这是因为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CBD,但也可能会形成多个特殊的商业区CBD,例如上海就形成了陆家嘴、淮海中路、徐家汇、人民广场中心区、虹桥、南京西路静安寺、五角场新江湾城等七个风格明晰、个性迥然的CBD。建议将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修改为“一种”。

二、定义不确切

3P8,“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这一定义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内涵上缺少具体的明确的质的规定,造成了外延过宽,使“人口迁移”的概念等同于“人口移动”。建议把原定义修改为:“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长期性的改变。”

4P41。“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这一“农业”定义外延过窄。这是因为:(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不直接利用土地而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获得农产品;(2)现在人们已广泛通过栽培木耳、香菇、平菇等菌类作物获取农产品,而菌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而是属于微生物。因此,建议把上述“农业”的定义修改为:“人类利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三、概念不明确

5P4,“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减少,例如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根据前后语意,这里把“俄罗斯”作为了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形的典型代表,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从经济上来讲,俄罗斯不属于发达国家;再者,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和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减少原因不一样。发达国家的人口减少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人们衣食无忧,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愿意要孩子,所以生育率低。而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住房、医疗、教育等没有社会保障,人们生活比较紧蹙,养不起孩子,所以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再加上气候寒冷。酗酒成风,平均寿命短,离婚高等原因,造成生育率低。因此,建议把这段内容中的“俄罗斯”删除掉。

6P5,“阅读”中,文字说明有三句话,前两句讲的是“人口大国”怎样,后一句讲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怎样,前两句里的“人口大国”是属概念,后一句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是种概念,前后概念游移不定,易引起人们思维上的混乱。为了前后概念统一,语意连贯,建议在“所以,”后添加“人口大国、尤其是”。

7P10,“案例2”介绍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目前,在美国人口中,白人占82□,黑人占12.7□;华人有100多万,印第安人有100多万。”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因此,对于美国来讲,除去100多万印第安人外,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而P24“案例1”介绍到:“纽约市内约有1/4的人口是国外移民的后裔,……”言外之意,纽约市内约有3/4的人口是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据资料表明,纽约市现有人口1800万以上。据此推算,现在纽约市约有1350万印第安人。显然,P24“案例1”介绍的内容与P10“案例2”介绍的内容相矛盾。造成两处内容相矛盾的原因是两处“移民”的标准不同,即两处“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建议编者将两部分内容统一起来。

8P1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这段内容中,“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后表述概念不同,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概念外延大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事实上农民工在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同时,也在向其他沿海地区流动,尤其是环渤海地区。所以,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离开田地,走出家乡,源源不断地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9P50,“案例3”介绍到:“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1/10,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5。”这段内容中的上一句是“玉米带面积”与“美国耕地总面积”作比较,从逻辑上来讲,下一句就应该是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与全国粮食总产量作比较,但根据教材内容中的数据,实际上却是在与全国玉米总产量作比较。因为,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不可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由此可以看出,这段内容前后比较对象不统一、不清晰,易引起人们理解上的混乱。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建议编者将这段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0P53~54,“活动”的标题为“西欧的乳畜业”,内容介绍的也都是西欧乳畜业的情况,但在第一句中却冒出“和中欧一些地区”。为了表述上的清晰,前后概念的统一,建议把“和中欧一些地区”删除。

11P83,图5.7的标题“浙江嘉兴略图”语意表达模糊,所指范围不明确。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浙江省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所以,“嘉兴”有狭义的概念与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嘉兴”仅指嘉兴城区,广义的“嘉兴”除所辖城区的2个市辖区外,还辖2个县、3个代管县级市。因此,根据图中所绘内容,建议图的标题修改为“浙江嘉兴城市略图”

12P91,“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这句话表达不够明确。因为,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地关系,但是人类是不是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否对人地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四、判断不准确,推理不合理

13P83,“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至少有一个商店。”这一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可能是集聚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可能是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可能是法定性的城市中的区政府辖区共同体、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同体,也可能是世代繁衍、自然形成的小山村。现实社会情形是,这些小村庄小山村可能有商店也可能没有商店。因此,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一般会有一个商店。”

14P83,正文第2自然节介绍到:“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判断缺少前提条件,不够准确、恰当。因为,影响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因素有多种,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在人口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交通运输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但是,当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人口密度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的影响依此类推。因此,不好无任何前提条件地断定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者,这节内容从P84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与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的比较中,得出因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结论,推理上不合乎逻辑。因为从图中观察可以看到,山区与平原相比不仅“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而且人口少,因受地形、河流、耕地面积等条件制约,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还有,一般来讲,山区比平原地区经济落后,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购买力弱。由此可以看出,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不是造成“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唯一原因,而是还有其他原因,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所以,把“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原因归结为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未免以偏概全,牵强附会。建议编者调整图5.8、图5.9的绘制内容,调整到两图人口密度、可能具有的购买力等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再来比较交通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5P84,“……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这段表述不完整、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以偏概全。因为,自然是“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那么,一般来讲,商业网点就应首选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其次选择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然后选择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因此,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16P86,“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建议修改为:“大部分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由全称量项改为特称量项更符合集镇形成的客观实际。

17P91,“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段内容语序上存在问题。一般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所以,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五、文图内容不统一

18P8,正文介绍的我国人口迁移的时间是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即可理解为1949年10月1日以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P9图1.8绘制的我国的人口迁移是从“1949年以来……”(图的标题),即可理解为1949年1月1日以来,也分为两个阶段:“1949~1986年期间”和“80年代后期”。图像内容和文字内容表述不一致,时间有差异,容易造成人们理解和认知上的混乱和困难。因此,建议图像和文字上的时间规定和表述要统一,都统一为文字介绍中的时间划分和表述。

再者,图中把“80年代后期”人口的迁移仅仅认定为是“民工潮”,这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除了民工外,还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工人和大学生等迁移到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建议把图例的文字说明由“有组织和自发的人口迁移(1949~1986年期间)和“民工潮(80年代后期)”,修改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9P27,“案例2”介绍到“上海市能够成为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的原因时讲:“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但是,在P31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中,上海市并不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而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中间位置。所以,为了避免前后文图表述上的矛盾,建议P27“案例2”对上海市的位置表述修改为“上海市位于长江人海口的南岸、长江三角洲的中东部……”

20在P44、P46、P48、P49、P50、P51等多处文字内容中涉及“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P49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中也已经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种因素,但是,P42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中却没有“科学技术”。文字与图像、图像与图像之间内容不统一,显然不妥。为了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使教材内容前后对应、统一,建议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项主要因素添加在图3.3中。

21P58~59,教材文字内容“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中把“技术导向型工业”单独列为一种工业类型,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P59教材文字内容“工业区位的选择”中特意强调:“近年来,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工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同时,在P61还特意强调:“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但是,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没有标注“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教材文字中十分重要十分突出的内容图4.2中却没有对应标注,显然有失偏颇。所以,建议把“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标注到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4.苏教版必修五背诵默写 篇四

必修5背诵默写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2.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易安。,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景翳翳以将入。3.,亦崎岖而经丘。。善万物之得时。

4.寓形宇内复几时?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帝乡不可期。

,或植杖而耘耔。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5.,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7.,上出重霄;,下临无地。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8.披绣闼,山原旷其盈视。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9.天高地迥,;兴尽悲来。10.时运不齐。,李广难封。

11.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12.,扶摇可接;东隅已逝。1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4.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15.,凡在故老,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今臣亡国贱俘,,宠命优渥,有所希冀。16.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17.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18.,听臣微志,保卒余年。。

,谨拜表以闻。

1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5.人教版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 篇五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辞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3、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难点: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2、3、能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课文。了解“辞”的特点。

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二、作者回顾:

三、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四、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五、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 chàng

飏—yáng

眄—mǎin

岫—xiù翳—yì皋---gāo

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3、学生集体齐读。

六、梳理文义:

1、出示重难点字词义:

生生所资(第一个生当“维持”讲,“生活”讲。)..于时**未静(古义:指战乱。)

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叹息。)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以„„为愉快;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以„„为乐名作动;琴书,名作动,弹琴,读书。)...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2、学生初译课文。

3、教师指正并评议。

七、梳理线索: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1、学生反馈,教师评议。

2、师生共同明确:

叙事线索 抒情线索 决意辞归——归途 自责自悔 抵家——室内——涉园——外出 自安自乐 纵情山水

安度余生 乐天安命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设计:

(一)背诵课文。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十、板书设计: 见梳理线索

十一、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2、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

二、研读课文:

1、分组讨论问题学习,每小组探讨对应自然段中的问题。

2、分配任务:

第一小组讨论小序及第一自然段:(1)本文在序和第一自然段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做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3)归家途中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表现出来?(4)你能看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吗?

第二小组讨论第二自然段:(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三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第四小组讨论第四自然段:(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每小组思考并反馈。

4、师生探讨并明确:

明确:第一小组:(1)小序: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达出来出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4)实质:鄙弃黑暗污浊的官场,洁身自好。

第二小组:(1)“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2)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第三小组:(1)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2)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第四小组:(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3)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翻译下面几个语句。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2、整理并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着重把握词类活用现象及“而、之、以”等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思考问题: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学生反馈及师生探究。

3、师生共同明确:

1、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音韵和谐。(辞的文体特点)

2、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辞的文体特点)

3、语言浅切朴素、平淡自然。(语言风格)

4、寓情于景、于物、于事,触景生情。(抒情特点)

5、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表达特点)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3、词类活用:

4、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二)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2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3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4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5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6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三)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助词,取独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的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求之靡途 代词,它 公田之利 助词,的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以——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四)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四、全文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拓展作业: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六、板书设计: 见合作探讨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反思:滕王阁序

王勃

【教学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

3、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4、探究本文流传千古的原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文章写景的特点与典故的用意。【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王勃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2、能结合注释梳理文义。

3、了解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中国四大名楼导入

二、作者简介: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梳理文义:

1、出示难点字词义: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山原旷其盈视(视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窜梁鸿于海曲(使„„逃匿)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难点语段。

3、教师补充并评议。

四、梳理结构:

1、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梳理结构。

2、学生反馈。

3、师生共同明确: 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2、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3、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七、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感受《滕王阁序》的景美。

2、引导学生鉴赏名句的方法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交流探讨第一、二部分。

(一)、分组讨论:第一、二小组探讨第一部分。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二)、第三、四小组探讨第二部分。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翻译下列语句:

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五、板书设计:

色彩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

远近变化之美:鹤汀凫渚(近)山原旷其盈视(中)云销雨雾(远)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

2、理解文中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交流:

(一)第一、二小组学生探讨第三部分。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阮籍”(穷„哭„)→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2、怎样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明确: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3、小结:

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给予希望。两者交融,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二)、第三、四小组学生探讨第四部分。

1、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2、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3、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有关励志的名言警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抒怀:怀才不遇感伤失落

乐观旷达积极上进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要点】:

1、探究本文流传千古的原因。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讨: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原因何在?

明确:

(一)、完美的形式。

《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骈文的主要特点是:

1、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⑤****。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渔舟唱晚平平仄仄雁阵惊寒仄仄平平

3、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二)、充实的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三、文言小结:

(一)通假字

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二)古今异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多含贬义)

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势。(3)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贫穷,少钱(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放肆(6)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古义:远 今义:赊欠等(7)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意动用法。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2)名词作状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3)方位名词作动词。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4)形容词作动词。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5)动词作名词。山原旷其盈视(视野)(6)动词使动用法。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窜梁鸿于海曲(使„„逃匿)(7)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四)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2)连词,表转折。处涸辙而犹欢/怀帝阍而不见(3)连词,表承接。爽籁发而清风生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访风景于崇阿(2)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望长安于日下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极娱游于暇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倒装句:定语后置句

都督阎公之雅望(“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宇文新州之懿范

2、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非谢家之宝树

四、小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王勃英年早逝,令为扼腕,为其写几句墓志铭。

六、板书设计:

完美的形式充实的内容

千古之绝唱

七、教学反思:

6逍遥游

庄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有关思想。

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3、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4、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品味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

⒈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⒉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教学难点】:

⒈体会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⒉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⒈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⒊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诸子百家导入

二、关于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三、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四、朗读:

1、听录音朗读。

2、读准字音:

坳(ào)堂 夭阏(â)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 翱翔蓬蒿(hāo)

3、学生朗读。

五、梳理文义:

1、出示难点字词义: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快速的样子;触,碰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穿过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联合;满意 ...未数数然:追求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难点语段。

3、教师补充并评议。

六、理清论证脉络: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七、课堂小结: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八、作业设计: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九、板书设计:

见论证思路

十、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⒈体会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⒉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研读课文:

1、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2、师生合作交流:

(1)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明确:先后例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2)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城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之类肖小的鄙夷。

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动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3)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明确: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率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元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4)如何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明确: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 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思考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精神境界?

2、学生反馈,教师评议。

3、师生共同明确: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课后第二题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⒈品味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⒉梳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交流探讨: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明确: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明确: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三、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

(二)、词性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异的事物)2.名词作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不过数仞而下(降落)3.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使……满意;使……信任)4.形容词作动词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议)

(三)、古今异义的词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腹犹果然 古:食饱之状 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 古:一般人 今:多数人。4.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今:虫子。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6.小年不及大年 古:寿命。今:时间单位 7.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今:野生之马。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9.定乎内外之分

(四)、一词多义

1、此小大之辩也(区别)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2、之二虫又何知(知道)小知不及大知(智慧)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圣人无名(声名)

4、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六、虚词积累 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取独)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取独)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取独)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代词,他,指宋荣子)(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代词,他,指彭祖)(11)穷发之北(助词,的)

2.而

(1)怒而飞

(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修饰)

(3)决起而飞(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却)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却)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却,但)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2)时则不至(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4.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5.于

(1)彼其于世(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鹏)

7、焉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语气词)(2)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2.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3.宾语前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 莫之夭阏者。/

彼且奚适也?/ 之二虫又何知? / 彼且恶乎待哉?

4.介词结构后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翱翔(于)蓬蒿之间

八、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2、奚以知其然也 ?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彼且奚适也 ? 你将到哪里呢?

4、彼且恶乎待哉 ? 他们还依赖什么呢?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深蓝,是他们真正的颜色呢,还是高远而没有到达极点呢?

五、作业设计:

翻译下面几个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六、教学反思: 陈情表

李密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于理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4.培养学生敬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串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难点字词含义。

3、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走进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三、解题:

陈是陈述之意;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情指情状感情。

四、朗读:

1、学生初读课文。

2、听录音朗读,学生纠正谬音。

3、学生练习朗读。

五、疏通文义:

1、出示重难点字词义:

生孩六月:指小儿发笑。.见背:用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期功强近之亲:穿一周年孝服的人。.乌鸟私情:乌鸟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2、学生结合注释初译课文。

3、教师补充并评议。

六、梳理课文结构与感情基调:

内容基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凄苦,悲凉;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感激,恳切;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真挚,诚恳;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忠诚,恳切,期待。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设计:

翻译下面几个语句。

1、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九、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中陈述的情感。

2、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

二、研读课文:

1、“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明确:陈述了孝情、忧情(进退两难)、惧情(担心猜忌)、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2、李密在陈请“愿乞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忠孝两难: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要尽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要尽忠)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先揭示孝情与忠情的矛盾,“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情深似海,“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圣朝恩重如山,接着分析矛盾,刘病日笃(晓之以情),尽孝之日短,陛下以孝治国理(动之以理),尽忠之日长,先尽孝,后尽忠,从而解决矛盾,合情合理。

4、消除武帝的猜忌也是他写这篇表文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是怎样做到做到的呢?

明确:“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三、讨论:

1、学生思考: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2、学生反馈,教师补充。

3、师生共同明确:

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四、拓展训练:

大家了解哪些有关孝道的典籍或故事名言? 提示:经典:《孝经》、《孝二十四》、《孝子传》

名言: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子孝父心宽。〖宋〗陈元靓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清〗王永彬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清〗王永彬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1.孝感动天2.亲尝汤药3.啮指痛心4.百里负米5.芦衣顺母6.鹿乳奉亲7.戏彩娱亲8.卖身葬父9.刻木事亲10.行佣供母11.怀橘遗亲12.埋儿奉母13.扇枕温衾14.拾葚异器15.涌泉跃鲤16.闻雷泣墓17.乳姑不怠18.卧冰求鲤19.恣蚊饱血20.扼虎救父21.哭竹生笋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 24.涤亲溺器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课后第二题

七、板书设计:

陈情思路:

揭示矛盾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圣朝恩重如山忠情

分析矛盾刘病日笃(情)尽孝日短

以孝治国(理)尽忠日长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八、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本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2、梳理并积累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分组探讨:(1)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的特点。(2)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2、小组反馈,教师评议。

3、师生共同明确: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2)①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于理;(“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②文脉畅达,照应联通;③骈散结合,音韵和谐;④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三、文言知识小结: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

2.常在床蓐。蓐,通“褥”。

3.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4.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

2、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

3、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报答恩情 ..

5、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

6、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 ..

7、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

8、则告诉不许:告诉,报告申诉。..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感情恳切。..(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急于星火状语后置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则告诉不许

3、判断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省略句:且臣少仕伪朝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写一篇联想亲情的文章。

6.人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 篇六

《边城》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小说部分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导学明确阅读小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本文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挖掘小说在时代变迁中的同步存在。

学情分析:

《边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明确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由赞美自然风土人情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小说的长篇幅在解读问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设计2: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解题

1.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小镇,是沈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苗族。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十四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有某种共通之处。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3.《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在这三角恋爱的种种纠葛中,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父子之亲、睦邻之意,生动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惊残楚,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青鸾痴心。”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给每节拟标题。讨论明确:

三、风情民俗(介绍、描写边城的社会环境)

边城四、往事如梦(回忆两年前端午节认识傩送)

五、心事谁知(回忆一年前端午节认识天保)

六、心头涟漪(看迎亲花轿引发情思)

2、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插叙,主体部分(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3、小说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二老的爱情、驻军官兵与百姓的军民情、爷爷与顺顺的邻里情、爷爷与他朋友的朋友情、爷爷与顾客的摆渡情、翠翠与大黄狗的人物情等。课文以翠翠与爷爷为主要形象,通过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的风俗民情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的美好生活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品赏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

1、祖孙情:爷爷关爱翠翠,翠翠爱戴爷爷。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现出这种浓浓的祖孙情。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P19面顺数4节)“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触动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说话很小心。先说顺顺好,再说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说“这一家人都好”。(P20面倒数2节)可见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多么细致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没有说二老,你认识二老吗?你光心动,你有行动吗?为什么不去提亲?可见翠翠说话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话,一则表现出少女的害羞与修养,二从对爷爷进一步采取准确行动的提示中,表现出对爷爷的信任与依赖。

(3)(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P20面倒数2节)懂得孙女的害羞与懂事,不主动袒露心迹。“不加检点笑着说”表现出爷爷心情的迫切,但为了考虑孙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带着玩笑的口吻来明确试探,可见爷爷用心良苦。“你疯了!”一则表现出翠翠对婚事的重视与掩饰心态,还表现出对爷爷乱点鸳鸯谱的嗔怪。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祖孙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2、军民情:官民同乐,军民一家。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P14面第1节)“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第三部分第3节)“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P18面第四部分18节)“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P19-20面第五部分第2节)其中“注重”写出了以民为本的慎重态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当,“既……也……”表现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从范围上、“极”从程度上写出了官民同乐的普遍现象,“好事”写出了军士的主动性,“必”、“照例”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抬”写出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诚之爱。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3、邻里情:有仁有义,爱心奉献。

(1)“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P20面第五部分第9节)“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并不是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装有贫困人家,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2)“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的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P20面第五部分第10节)称赞翠翠长得很美,表明了顺顺对翠翠的喜爱,“问”了“又问”,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关爱之情。这些都表现出顺顺的仁义慈善美德。

(3)“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P21面第五部分第17-18节)“赶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动迅速,主动为他人着想。“望着”、“上山了”写出了翠翠同祖父视邻里如家人,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真。

4、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怀视之。

(1)“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P16面第四部分第2、4节)“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真够朋友!

(2)“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个人……一面……一面……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P16面第四部分第4节)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赶回来的好意,反而“十分高兴”,表现出老船夫的乐朋友所乐!“推给”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位老朋友间的互相谦让,更表现出老船夫的豪爽与热情。“一面……一面……”,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老哥俩促膝交谈的无间场面,可听到觥酬交错、开怀畅饮的笑语喧哗。“醉倒了”,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须“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关爱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让城里的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P22面第六部分第17节)这里通过翠翠的口,侧面表现出老船夫对朋友的无比真诚,对友情的万分珍重以及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5、爱情:甜而美

(1)“但男子听去却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P18面第四部分第25节)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质朴,不朝坏里想,对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现出二老对翠翠误解人意的宽容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

(2)“那人说是二老告诉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P18页第四部分第26节)说明了二老“不见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专程护送翠翠回家,表现出二老对翠翠的爱护。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P19页第四部分第34节)“沉没”的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说明爱情已经在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展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

(4)“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P20页第五部分第2节)“但”表示语意转折,说明语意的重点在后面。“总不如”,是用比较来烘托爱情的份量最重,那个端午最珍贵,爱情的滋味因真而甜,爱情的价值因善而美,爱情的长度因甜美而难以忘怀。

6、人物情:和而谐

(1)狗随人行,尽保卫之职责。翠翠到哪里,狗也随到哪里。“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P16页第四部分第2节)

(2)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性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的声音被她发现了。”(P15页第三部分第11节)表现出狗的敏锐的感觉。

(3)人安狗闲,平等相处。“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簧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止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P23页第六部分第26节)这是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静而神圣。

7、手足情:坦诚率真。天保和傩送,都爱上碧溪岨渡口老船夫天真美丽的外孙女翠翠。两兄弟坦诚地互诉心事,相约按古***俗以歌声相比,谁能打动翠翠,得到应和,谁就赢得爱情。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倾慕傩送的实情,就毅然随船下辰州。这个“水鸭子”竟被竹篙弹到水里“淹死”了。傩送为天保的死难受,又被家中逼着接受中寨王团总的女儿的妆奁,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五、分析人物

1.概括翠翠的形象。

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

2.“爷爷”的性格特点。

明确:小说中的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翠翠几次三番地呼叫他回来,他也不理会,直到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对她无比关怀,尽力体谅。

六、欣赏品味

A、龙舟竞渡图(第三部分第3节)

这节文字绘声绘色的描绘了湘西边地健美多姿的龙舟竞渡风俗图,充满诗情画意。这是这幅画面背后,作者不露声色的是两位男主人公出场了。

B、元宵焰火图(第五部分第2节)

这是一幅充满湘西特色的民情风俗图,极写元宵放烟火的热闹,但翠翠总觉得“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映衬出翠翠情感。

C、环境描写作用:两幅画展示了湘西特有的原始自然的民情风俗图,表现出古朴淳真美,这些带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这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把一个美好的边城点染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八、课文总结

沈从文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边城》便是这种创作观念的印证。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这对现代社会中自私、虚伪、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边城

忠于职守

1爷爷古道热肠1祖孙情

深爱至亲2军民情

聪明乖巧3邻里情

人性美好的-2翠翠善解人意4朋友情人类之爱的说明

民风淳朴的-边城清纯质朴5爱情凡夫俗子的哀乐

真情相待的-腼腆多情6人物情(语言美)

风光秀丽的-3天保坦荡磊落7手足情

4傩送正直尚义8风俗情

a.龙舟竞渡图

b.元宵焰火图

惜缘

7.人教版必修五情境默写 篇七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上一篇:畅谈“共享”作文800字下一篇:2018四平市事业单位面试备考:如何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