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调研提纲

2024-08-19

新产业调研提纲(共10篇)

1.新产业调研提纲 篇一

舟山海洋新兴产业调研报告提纲

一、引言——舟山海洋新兴产业的鉴定(关于海洋新兴产业的简介如定义、分类)

二、海洋新兴产业:新世纪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典型例子,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

三、舟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一)地理概况

(二)资源条件

(三)市场条件(包括新兴市场的发展,其他市场方面的优势)

(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包括国家最近提出的战略海洋新兴产业)

······

四、舟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重点)

(一)近年来舟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附图表,包括近年来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占所有产业的比值、预测图······)

1、海洋生物药业(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企业及其发展状况)

2、海洋电力业

3、海洋化工业

4、海水利用业

5、海洋油气业

五、舟山未来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展望

六、制约舟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水平

(二)资金

(三)人才和观念

(四)灾害(包括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

(五)综合管理、法制

·······

七、加快舟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海洋高新技术为导向······

(二)战略目标(包括战略海洋新兴产业)

(三)建立产业园区······

·······

2.新产业调研提纲 篇二

近年世界经济复苏不均,国际市场波动和需求疲软明显,经济回暖有待时日。国内经济正转向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且伴随着深刻的结构和发展方式及体制变化。同时,新的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渐成型,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经济活力增强、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

许多行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和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需思路清晰地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在汕头潮南区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家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转型升级,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企业转升。

究竟粤东西北传统产业如何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地方政府如何作为,本文试图运用集群升级理论,利用近几年对粤东西北传统产业发展的观察,尤其是对汕头潮南区持续一年多实地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回答上述的问题。

汕头潮南区的案例

(一)传统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潮南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是粤东古邑和著名侨乡,侨资侨力、民资民力基础雄厚,拥有“百年商埠”的美誉,2003年3月从原潮阳市分拆出来的新设区,下辖11个镇(街道)232个村(居),总人口13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15万人,非农人口20.06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20多万人,是全国著名侨乡,在国内其他地方工作生活的潮南籍乡亲也达120多万人。

潮南产业发展于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初,众多潮南籍海外华侨纷纷回乡投资兴业,创办了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三来一补企业,开始承接海外订单,活跃市场并带动了内资企业的发展,渐成以非经济为主工业体系,基础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集聚效应凸显。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文教用品、日用化工、塑料制品、电子电器、印刷包装六大优势产业的区域经济特色并成支撑潮南经济发展主力,民营经济较发达,品牌经济较快发展。潮南区拥有5个中心城镇,3个纺织服装名镇,3个科技专业镇。六大产业分布均衡,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至2014年底,汕头潮南区列入预计范围的工业企业4,742家,从业人员16.3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708.54亿元,同比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8.04亿元,同比增长38.7%;完成外资出口总额8.45亿美元,同比增长1%;实现利税34.46亿元,同比增长8.6%。全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在潮南主行业中逐步占主导地位提升了地区工业竞争力。另潮南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电商产业不断壮大,一批电商平台崛起,“淘宝村”数量占汕头市70%。

潮南区峡山街道“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两英镇“中国针织服装名镇”、陈店镇“中国内衣名镇”称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个“国家级”专业镇称号的地区,被评定为“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据潮南2014年底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11个镇(街)中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镇(街)拥有纺织服装行业,共有纺织服装产业链生产企业1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7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

(二)潮南区政府推动集群升级的战略举措

曾与许多传统产业一样,潮南产业也面临劳动力成本和原料价升、土地供应渐缺、环保压力增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等压力。为助企脱困,区府实施产业集群转升战略思路是“三个转变”和“五个提质”:由靠要素投入转向靠要素组合优化;由靠二产带动转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由靠增耗物质资源转向靠科技、劳动者素质、管理提升。潮南区府主要实施了如下计划:

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与电商融合发展

一是企业技改创新促优势传统产业改升。2014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核准备案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1.6639亿元;40多家重点企业投资扩产8亿多元,新扩进厂房7万多平方米,引进先进设备400多台(套);新增三椒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培育“四上”企业16家,引导160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二是新一轮技改开展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调查,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313家,有技改投资意向的企业5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132家,有技改投资意向的企业35家;推荐12项申报新一轮技改,计划总投资达到14亿元。

组织企业参加“广货网上行”、“汕货网上行”发展电商产业,美莱顺内衣城、电子商务港获汕头市电商示范平台称号;芬腾、曼妮芬等企业在“双十一”单天网上销售额均突破4千万元;潮南简朴村等7个村入全国211个淘宝村行列,活跃网店达到1,106家。在实地调研时穿过潮南的324国道旁,一座14层高的美莱顺内衣商贸城已建成并专留电商楼层。

2.培育区域品牌

潮南的做法是将专业镇聚合成区域品牌。早在十多年前,实施名牌战略的潮南就有民企万余商标品牌闯市场的佳话。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峡山和胪岗精细化工、文具用品,两英针织服装,陈店文胸内衣和电子电器,司马浦人造丝花,井都水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区域品牌专业镇,渐显集群效应优势。素有“粤东第一品牌大区”之称的潮南区以品牌为经营核心,靠科技研发,打造出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如“拉芳”、“金万年”、“大印象”、“雅倩”等,其中既有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也有省名牌产品。同时,该区还引导知名品牌做好深开发扩效应,品牌优势转为行业和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品牌。

3.建构公共服务平台

有句老话叫做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搭的这个平台应有公共服务的特性,才能合力发展促产业振兴。潮南一是建区便民服务中心,设50个对外服务窗口,进驻单位38个,2014年3月试行6月正式运行,进驻行政审批、备案服务事项409项,累计办理事项2,500多项,限时办结率100%。二是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形成区镇两级网络提供技术、政策、法规咨询,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管理、信息等社会服务。三是架起从原产地到消费终端最经济、快捷、高效的互动平台,如美莱顺(国际)内衣城一期有近300家企业设展交易。

潮南为产业转升从2012年起开建一个总投资额达4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400亩的中国潮南纺织产业创新基地。该基地由国际轻纺城、纺织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物流中心和轻纺服装企业总部基地四大部分以及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构成,建成后将通过搭架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沟通及服务屏障。通过建设纺织工程设计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和信息发布中心,纺织品人才培训中心等,为纺织服装行业研发创新、质量检测、生产营销、电子商务等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产业联盟联合进行贸易接单、新品开发和品牌推广,形成创新开发的集约效应。潮南2014年还开建一个规划占地面积达3650亩的汕头市纺织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引导纺织印染企业入园解决工业排污达标促行业集序发展。

4.完善生产配套

以潮南文具产业为例,为产业发展辟绿色通道;规建一个立足国内、服务全球的文具及辅料一站式批发市场,使企业足不出区就可将产品打进国内外市场;制定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优惠措施促企上市融资。

潮南文具私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步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民营经济活跃,文具产业快速发展。现有文具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2009年文具产业实现总产值70余亿元,占据全国文具行业约20%的市场份额。目前潮南文具行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和“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2个产品分获“中国名牌产品”和“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4家企业获得“中国十大文具品牌”称号。文具已成为潮南专利申请量最多的行业。

领先的行业规模优势使潮南渐成全国文具重要生产基地和品牌集中地,目前已形成从产品原料零件包装到运销等专业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链。

5.技术标准战略

潮南牙刷产业得益于技术标准战略引进,这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成区域品牌。在广东雪洁日化用品有限公司,广东三椒日化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潮南有32个牙刷产品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增强了产品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潮南30家牙刷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省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拥有广东著名商标5件,涌现雪洁、三椒等牙刷名企。标准化生产更扩大潮南牙刷知名誉度,近年潮南牙刷产业异军突起,渐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牙刷产业基地,使得参导国标和行标准制订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潮南的广东金万年文具有限公司参与制订中性笔等6个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赢得文具行业“话语权”,潮南峡山另一家龙头企业广东美标服饰实业有限公司被国家有关部门选中参与起草了睡衣和针织家居服国家行业标准。

(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战略的效应

1.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带动

有一家潮南企业的转型升级走出了这样的创新路径,20多年前,潮南两英镇人陈少和与家人一起,靠着海外亲戚资助的一笔钱开了家庭制衣坊。经市场洗礼至今,睦隆制衣有限公司已是有近千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睦隆世家”是睦隆公司2004年自创品牌,已入选全国十大家居服装品牌。此前该企业靠生产男装再批发但利低,后来利用本地内衣产业集群优势创牌步入快车道,连锁专卖店6年来已遍布全国除台湾、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市区,总数近500家。在睦隆公司有专业的设计团队不少款式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潮汕文化重视家庭,睦隆家居服在设计中也就有意识地融入“家文化”观念,这一创意让睦隆取得了不小优势。陈少和的创新领先感悟是“人家生产时我们创牌,人家做品牌时我们重销售,人家做销售时我们推联营。”接下来两年争取网店销售额和实体店能做到1比1。在潮南区的两英、峡山、陈店等纺织服装专业镇,像睦隆等企业这样转升创新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还有不少,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如广东金荣华实业有限公司和广东康氏实业有限公司等构建了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正是有众多企业家的开拓才铸就潮南的产业不断创新发展。

2.对环境和城市化的影响

(1)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潮南抓住汕头特区扩围契机实施反哺工程推城乡建设,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保洁及垃圾填埋工作,建成了3个垃圾压缩站。还有供电交通项目溪河浚深和清淤等,现中心城区实现24小时内连续降雨100毫米“无内涝”。

(2)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潮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相当于给所在村引进一个让群众长期得益的工业项目。又如首期投资2.56亿元的潮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用10个月时间建成并正式招生办学等,潮南规划迎来海内外乡亲人心回归,资金回流参与家乡建设。走进潮南城区调研,一座座高楼拔地而建,一条条道路旧貌新颜,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让人感受到新型城镇快速发展的“脉动”。潮南区作为一个新设区,基础差、底子薄,且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比例大,城市化水平低区情杂,区委区政府做每件事情都实打实地推进见效,2011年提出的“城市提升、产业优化、民生为先、管理创新”四大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

总结与讨论

(一)潮南的经验是否有典型意义

首先,目前粤东西北的产业类型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潮南的纺织和文具等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次,粤东西北的产业组织形态集群化的特征明显。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绝非仅靠几大项目上马,而是战略新兴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比翼齐飞,是囊括一、二、三产业的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其中的传统产业应为重中之重,粤东西北拥有不少声震全国的传统产业集群,它们都面临着创新转升以赢得市场与尊重。传统产业分布粤东西北各地,潮南产业就是典型的传统产业集群。那么,潮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二)潮南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诠释

基于潮南的经验,对于传统产业为主又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而言,目前阶段转型升级比较合适的选择是实行集群升级,而非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的价值链置换的产业升级。从潮南的产业转升到商贸和时尚风尚,实际就是在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上的转升。

因此,借鉴潮南的经验,我们在考虑产业的升级转型时要扎根传统产业,像潮南以传统产业为主且已成产业集群化的地方,目前应将致力于集群升级创新路径上,转升即是在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上控制制造业的增长,投入人财物力研发和品牌建设,适时适度转移一部分生产环节转向发展总部经济,才能有产业发展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果没有当初充分发展的潮南工业产业,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商贸和未来的时尚风尚潮南,虽让世界着装关注时尚风尚潮南尚是一个梦,由于这个梦有潮南产业工业和商贸做基础,更有可能梦想成真。

(三)政府在集群升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政府首先要区分集群发展过程中企业需其它机构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分为私人的、准公共的和公共的三类。对于前两类产品或服务,政府应该引入和扶持赢利性的服务机构和支持行业协会或商会去提供。对于纯公共产品,如建设工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污水处理等主要应由政府直接提供。

据对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有关研究,人们发现,大多数集群是市场选择自发形成的,但集群升级却有赖于相关机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潮南区府意识到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制定了集群升级的战略,宏观层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微观层面出台各种措施帮助企业创品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服装和布料、辅料配料市场,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内衣家居服装节,设立汕头市纺织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和建设“中国潮南纺织产业创新基地”等等。

值得一提的,潮南区政府近年来的实打实各种做法,千方百计的推进办法,不是将近期得益作为最大化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将之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抓手,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就像集群的经营服务者,只不过它追求和获取的不是产销利润,而是区内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税收、就业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社会经济效益。例如潮南创新管理不走老路,着眼发展和管理前沿,创新了在全省成立了首个区级公益基金会的反哺工程以及土地统征、园区建设、信访维稳等方面的管理发展新路子,并且一件一件干出成效。产业发展转升无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越来越好的潮南环境能孕育出产业并不断创新发展。

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粤东西北产业转升过程中的政府服务须向珠三角学习取经。例如东莞几个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前茅的镇,如长安镇、石龙镇都形成了产业集群,石龙是电子信息产业,长安是机械制造和五金模具产业,这两个镇的集群产值都超百亿,都有在集群发展过程发挥引导作用的当地政府,如石龙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长安镇则通过经营现代化的工业园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设施。因此,政府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集群经营服务者的角色是值得借鉴的,他能经营出产业欣欣向荣的一方沃土。

(四)潮南创新产业转升路径的秘密

目前,潮南区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优胜劣汰的嬗变:从“三来一补”到自创品牌,从家庭作坊到全国连锁,从做产品到做市场、做标准……一条以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通过成功企业的实践而逐渐清晰。

集群升级的一个层面是从生产到自有品牌的功能升级。潮南的专业市场和上述介绍的潮南区政府创品牌的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推动潮南产品成功地从无牌到名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潮南产业转型依托国内市场也十分重要。有关研究显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之所以无法摆脱贴牌生产的命运主要是因其国内市场狭小,而我国有巨大消费市场且消费力日增。品牌一般需经地区到全国到国际的发展,没有经历国内市场的洗礼,想一步登天成为国际品牌难之又难。相反,长城集团是“瓷都”潮州的工艺陶瓷龙头企业。由于信誉好、客户稳定,金融危机对其出口影响不大,但他们仍然决定开拓内销市场。2012年以来,长城集团已在广东、广西等多个城市建起了50家“长城瓷艺”直销连锁店,并计划在5年内建成1000家,在国内打响“长城瓷艺”的品牌。

在国内销售是潮南产品实现从生产到自有品牌发展的重要条件,正是有国内多家品牌专卖店做基础,品牌才得以走向世界。因此,贴牌为主对外依存度高的传统产业应借鉴潮南的经验,重视开拓国内市场打造品牌完成功能升级,对国内市场的辽阔肥美天地不可视而不见。

(五)完善产业配套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关键

哈佛商学院对全球八百多个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对集群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有生命力,发展势头好的集群有较完善的配套。整体上集群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要素和需求条件,但集群竞争力有强弱之分。关键看当地的配套条件、发展战略及服务支持,过分靠要素和需求的集群难以为继。在我们的调查观察中发现,粤东西北有的地方政府官员目前还较局限于关注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紧张等要素问题。要素和需求条件是刚性的较难主观改变,而其它条件如完善配套网络、形成竞争合作格局,引导企业长远发展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在这方面政府可做,也只有政府能做。

布料、辅料、配料专业市场、构筑公共平台、引进各种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信息、培训、产品展示等服务,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内衣家居服装节,引进扶持配套生产企业和物流、 仓储、配送、货运公司等具体措施,缔造了一个完善的生产网络和机构支持网络,为潮南的产业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这才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又如在2012年,已开业10多年的粤西湛江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将所有冻虾交易都迁移到了市区外围的宝满冻品中心。如今,一个集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技术、投融资、运输及相关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海产品产业平台正在新市场逐渐成形。这其中,地方政府大有可为。

3.新产业调研提纲 篇三

调研报告

我们常讲的以人为本,而经营企业实际上是经营人,企业要发展,人才战略要先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开展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强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准确了解和掌握全县人才队伍现状,我们成立x个调研组,自今年x月份开始,对全县人才队伍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认真总结我县人才工作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

我县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县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截止xxxx年底,全县共有各类人才xxxxx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从行业看,其中:党政人才 xxxx 人,占人才总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xxx人,占%;专业技术人才xxxx人,占%;农村实用型人才xxxx 人,占%;技能人才xxxx人,占%;社会工作人才xxxx人,占%。从学历看,研究生学历xx人,占人才总数的%,大专和本科学历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中专及高中学历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高中以下学历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从职称看,高级职称xxx人,占人才总数的%,中级职称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初级以下职称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

分类别统计:党政人才xxxx人。从职级看,县处级xx人,占%,乡科级xxx人,占%,科员及以下xxx 人,占%;从学历看,研究生学历xx人,占%,大

学本科学历xxx人,占%,大学专科学历xxx人,占%,高中及以下学历xxx人,占%;从年龄上看,xx周岁以下xx人,占%,xx-xx周岁xx人,占%,xx-xx周岁xxx人,占%,xx-xx周岁xxx人,占xx%,xx周岁以上xxx人,占%。此外,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中,女干部xxx人,占%,非党干部xx人,占%,少数民族干部x人,占%。

经营管理人才xxxx人。从学历看,大专以上学历xxx人,占%,中专及高中xxx人,占%,初中及以下xxx人,占%;从职称看,具有高级职称的xx人,占%,中级职称的xxx人,占%,初级职称的xxx人,占xx%。

专业技术人才xxxx人。其中正高职称的xx人,副高xxx人,中级xxxx人,初级xxxx人。从行业看,教育类xxxx人,工程类xxx人,卫生类xxx人,农业类xx人,乡镇企业(非公经济)类xxxx人,其它xxx人;从学历看,大学本科以上xxxx人(其中研究生学历x人),大学

专科xxxx人,大学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达到 %。

农村实用型人才xxxx人。其中生产能手xxxx人,经营能手xxxx人,村级管理人才xxxx人,能工巧匠xxx人,其他xxx人。

社会工作人才xxxx人,其中:男性xxxx人,女性xxx人;中共党员xxxx人,占%;从文化程度看,本科xxx人,占%,大专xxx人,占%,高中及以下xxxx人,占%。中专xxx人,占x%。从年龄结构看,xx岁以下xxx人,xx至xx岁xxx人,xx至xx岁xxx人,xx岁以上xxx人。

技能人才xxxx人。从职称看,技师xxx人,高级工xxxx人,中级工xxxx人。

我县人才状况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人才总量逐步增长。近年来,我县人才数量稳步上升。到xxxx年底,我县人才总数达到xxxxx人,比xxxx年的xxxxx人增加xxx人,增长 %。

二是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从人才职称看: xxxx年、xxxx年、xxxx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分别是xxxx 人、xxxx、xxxx人,年均增长率%。人才的高学历和高、中级职称比例明显提高。我县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x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功臣x名、科技企业家x名、拔尖人才x名;拥有市级专业技术人才x人,市级经营管理人才x名,市级农村实用人才x名,省级专家x名,市级产业英才x人。高层次优秀人才有所增加。

三是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从人才职称结构看,xxxx年,我县人才的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为x:x:x,逐步向x:x:x的“金字塔”式合理结构模式靠近。从人才的专业、行业分布看,我县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上。xxxx年,分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教育人才xxxx人,占 %;乡镇企业人才xxxx人,占 %;党政人才xxxx 人,占 %。这三部分合计占到xx %。从人才年龄结构看,人才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xx岁以下人员比重占到%,xx岁以下人员比重占到%,xx岁以上人员仅占%,均比过去有了质的提高和变化。中青年逐渐成为人才队伍的主体力量。

四是人才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在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基础上,相继开展了农村实用型人才、技能人才、社会管理人才等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了系列化人才工程。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

五是人才环境逐步优化。随着我县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初步形成,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落实市县各种人才扶持奖励政策,对各条战线涌现出的专业精通、成果显著、成绩优异的优秀人才的重奖,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同时我县不断加大人才资金投入,营造了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是人才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才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业新品研发、实用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近五年,全县取得科技成果xx项,其中xxxx年x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加快了我县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充分体现了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一大批党政人才已成为优秀领导者和管理者。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企事业单位技术与管理的“领头雁”。在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大多作为本单位中层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成为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培养实用人才等方面的排头兵,在企业创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完善

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教育培训,丰富人才工作载体,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统筹使用人才,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x.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管人才。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我县人才工作坚持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组和办公室,并由人才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人才工作的综合协调和联络服务。形成了县委直接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出发,先后制定了《平定县中长期人才发展实施意见》、《平定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xxxx-xxxx年)》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人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探索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县委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人才工作,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建立

了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及时掌握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个性特点及专业特长、思想和工作动态、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帮助解决困难落实政策和改善环境。把人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和支持。今年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开展争创“人才工作十强县”、“人才工作先进县”和“人才服务专员”等活动,印发《人才工作任务要点和分解及考核办法》,完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服务、激励的一系列工作制度,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x.创新方式,强化培训育人才。

在人才工作中,我县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积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首先是明确培训规划。各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人才队伍培训计划,明确了人才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培训内容和工作要求。其次

是灵活施教。本着人才需求和创新工作需要的原则,以各级培训基地为龙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线学”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对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县委党校、县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村实训基地等发挥各自优势,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每年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xxx余个班次,培训人才xxxx余人次。其中党政人才基本得到普遍轮训。通过组织宽领域、多形式的培训,极大地拓宽了人才的视野,丰富了知识,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x.创造条件,丰富载体引人才。

我县不断丰富人才工作载体建设,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目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x个,先后接纳xx余名高学历人才进站工作,博士后工作站引才聚才的孵化功效逐渐增强。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x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x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x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家,市级创新型示范企业x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家,共计xx家。其中昌鑫生物研究所、平定陶瓷研究所、刻花瓷实验基地、煤炭气化实验基地、激光器应用研发中心、贝特瑞负极粉研发中心、长青陶粒砂科研中心等企业技术机构已成为我县人才聚集、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我县以实施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通过交流会引才、项目带才等多种途径,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聚。近三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xxx余名,及时为各行业补充了一批骨干力量。

x.营造氛围,注重宣传塑人才。

我县把人才宣传工作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进行了宣传。一是阵地宣传。充分借助报纸、电视、广播和专题专栏等阵地,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政策规定、工作举措、实践成果,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强化人

才意识。二是嫁接宣传。将人才宣传工作同经济工作的宣传紧密结合。在对外推介引进项目的同时,广泛宣传人才政策,吸引各地优秀人才集聚,投身到我县各项事业中来,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通过他们的典型事迹,弘扬人才奉献创新精神,塑造人才锐意进取、勇争一流的形象,在社会上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x.提升功能,优化服务留人才。

我县坚持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积极优化服务内容,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创新人才公共服务方式,科学规范服务程序,努力构建崭新的人才服务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服务保障。一是变“单一”为“多元”,实现由常规到特色的转变。按照人才服务信息化的要求,全面规范梳理业务职能,将各项业务职能纳入“平定”,将过去主

要提供人才招聘信息服务拓展为提供政策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培训、人才招聘等全面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办事群众和单位提供服务。二是变“坐等”为“上门”,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紧紧围绕全县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组织开展“送政策、引人才、送服务、解难题”活动,xxxx年以来共计下发人才服务政策咨询卡xxxx份,解答政策业务方面的咨询问题xx个,帮助昌鑫生物有限公司、大地石油压裂支撑剂公司等重点企业引进急需人才xxx名。三是变“求快”为“求好”,实现由重效率到重效能的转变。按照公共人才体系化建设标准,综合运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x项服务制度,加强考核,跟踪问效,力求各项服务又好又快。同时积极参与山西省人才服务合作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合作,与北京、河北、山东、深圳等地先进地区人才中心建立合作联系,推动了区域之间的人才服务合作、人才信息共享和

优势互补,为我县人才资源配置发挥了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

x.统筹结合,多措并举用人才。

我县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有效盘活人才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不断提高人才使用工作水平。一是做好人才选拔,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突出以能力和业绩为主的用人导向,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放到合适岗位用起来。二是完善薪酬分配形式,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使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保证人才既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将人才个人利益和单位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是紧密结合实际,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围绕我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壮大的新兴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使用好各类人才,积极用项目吸引人才,以人才领办项目,给他们压担子、定目标、定任务,在实践中锻炼人才,提高人才的本领。同时为人才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促使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竭诚尽力。

相关文章:

1.开展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4.关于产业工人队伍调研报告

5.产业工人队伍调研报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我县近几年来在人才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就全县人才工作整体而言,目前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

x.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

乏。

从人才总量上来看,我县现有的各类人才总量xxxxx人,只占我县总人口数的%,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县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创新型、复合型较少。如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而大专以下学历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适用人才、技能型人才紧缺。

x.人才分布失衡,结构不尽合理。从人才分布上来看,人才大都集中在县城和一些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企业拥有人才量过低,分布不均衡。如教育、卫生行业类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xxxx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工业类、农业类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占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与我县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很不相称。党政人才

xx%以上集中在县直单位,一些边远乡镇人才年龄老化,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年轻干部断层,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从专业结构上来看,一些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如我县农技人员中传统产业方面的人才多,而且知识结构单一,服务面狭窄,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不能很好适应农民技术多样化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x.人才开发的投入不足、力度不大。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健全。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开发、引进和培养投入不高,力度不大,对人才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人才层次提高慢。政府依靠政策导向、行政手段控制人才总量和布局,显得相对乏力。

x.人才市场基础建设较为薄弱,人才资源配置效应还不够明显。目前我县的人才交流平台主要是设在县人社局的人才交流中心,但场地、设施等硬件建

设滞后,业务开展广度不深,信息化程度不高,为各类人才供需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仍有差距,对各乡镇乃至全县的人才交流带动作用还不够。

x.人才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一些富余人员出不去,一些紧缺人才因没有编制进不来,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现行的考评考核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分配未能向优秀人才有效倾斜,部分人才外流,尤其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

(二)问题的原因

x.环境不够理想。一是硬环境不足。从我县整个经济来看,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速度还不快,缺少能牵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在人才报酬、福利、待遇、出路、激励机制等方面缺少吸引力,影响了我县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和使用,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本地人才的向外流失。二是软

环境不优。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

x.人才观念滞后。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只重视人才的引进,却忽视对其进行培养使用。二是人才本身的观念跟不上。相当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企业,更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认为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真正就业。

四、加强我县人才工作的建议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以更开放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更有力的措施,广泛吸纳和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平定发展靠人才”的思想,不断提高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的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长抓不放。由

县委组织部牵头,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各司其职,按国家、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县人才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电讯和专栏专版专题等传播方式,广泛宣传,让人才政策真正达到用人单位熟悉、组织人事干部精通、各类人才了解、全社会共同落实。在社会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二)积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人才工作目标责任。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定期进行考核。二是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尽快制定各类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办法或细则。如《党政人才能力建设实施意见》、《高技能人才开发实施意见》、《现代农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育工程实

施意见》、《招才引智奖励办法》,《乡土人才开发管理实施意见》、《盘活存量人才规定》、《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等。立足我县实际,着力加强煤电化工、种植养殖、医疗卫生教育、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急需人才政策的落实。三是完善人才竞争机制。不断完善竞争性选人用人制度,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应大胆破格提拔任用,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适合企业特点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用人制度,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管理纳入劳动合同管理、由编制管理为主逐步过渡为经费管理为主,人事关系实现社会化管理,变养人为养事,真正做到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改革分配制度,解决能高能低的问题,开展事业单

位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严格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积极推进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创新人才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流动管理机制。通过岗位责任考核、业绩量化评估等举措,建立起与人才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积极开展平定县杰出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企业家、创业之星等各类评选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政府给予表彰,予以重奖,创造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对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来往自由,不转工作关系,采取兼职等方式,用高薪聘请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签订协议或合同,以解决各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五是加大人才资金的投入。设立县人才基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奖励等。今后人才资金的投入要随每年县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同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等用人单位发挥要主体作用,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各类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助、定向培养等基金,用于人才资本投资。要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做到“编制、职责、人员、经费”四到位,为开展人才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六是切实关心爱护各类人才。要落实好联系人才制度、人才定期体检、津贴补贴的发放等制度。

(三)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

x、党政人才。一是以执政为民为主线,培养党政人才的政治品质,引导教育党政人才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保持执政为民的本色,体现立党为公的要求;二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党政人

才的业务素质;三是以教育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党政人才终身学习的体系。

x、经营管理人才。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资格培训,建立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梯队;二是加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自主、个人自愿”的教育培训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才的社会权益保障制度,对经商办企业的人才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x、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建立和完善在职学习、带薪学习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学术深造,骨干技术人员到同行业技术单位实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农村自主创业,引导人才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流动,加强科技成果

推广运用。

x、技能人才。一是加快短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批劳动力市场急需和短缺技能人才,缓解供需矛盾;二是积极开发利用现有技能型人才,提升现有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结构和层次,形成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的梯次配备;三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并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x、农村实用型人才。一是依托“新农村建设”、“三级联创”等,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把村干部培养成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实现能人治村;二是扎实做好绿色证书培训,培养一批新型技术农民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营销人才、田专家、土秀才;三是加强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行“订单培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农业技能人才。

x、社会管理人才。全面加强对我县各类社会管理人才的规范管理和引导

发展,抓好现有各类社会管理人才的职业规范、服务技能的培养提高。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和创优社会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管理中普法调解、社会救助、就业指导、婚姻介绍等各类社会管理人才。

(四)强化管理措施,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在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中,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我县人口文化科学素质。二是以我县各级各类人才培训机构为龙头,建立人才培训网络,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每年有计划对各类人才开展系统的规范化、制度化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选送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进修深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四

~ 26 ~

是选派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任职,鼓励他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丰富实践经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动知识转化,提高实际能力。

(五)克服区位瓶颈,不拘一格引才引智。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平定实际出发,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合过程中,要有选择地实行人才重点突破,广开渠道,简化手续,减少环节,开通引进人才智力的“绿色通道”,着力解决经济建设中的人才瓶颈问题。组织实施“千人百县”服务基层项目工程,将我们急需的人才引进来,用起来。要重点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适合行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对紧缺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高精尖人才,加大引进政策的刚性,敢于突破常规,舍得花钱,面向全国全省高薪聘用。积极推行“人才持

~ 27 ~

股”的股份制模式,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咨询服务、成果转让、参与收益分配等方式方法引进人才。实施“人才家园”工程。凡来平定兴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本人及家属子女、直系亲属的户口可以同时办理。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社保医保、子女入学、住房购置等方面给予常住人口同等待遇。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体现不同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机制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鼓励分配向富有实绩、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六)广泛沟通联系,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优惠促回归、亲情感召促回归、环境优化促回归”,实施“凤还巢”工程。对那些为家乡发展出点子、支持家乡发展的和返乡创业的平定籍人士,应大力

~ 28 ~

宣传,努力激发其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带回资金、技术和项目,推进平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七)拓宽资源平台,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一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以平定人才市场为龙头,县直主管部门和乡镇为骨干,用人单位和村为基础的三级络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做好与国家、省、市人才市场的衔接,在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构建起“金色桥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二是切实抓好我县人才库和高层次人才业绩档案建设,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抓好拔尖人才、科技带头人、优秀知识分子的选拔活动,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反映我县人才需求状况,为各类人才择业和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四是做好“人才服务专员”试点工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工程,充分利用晋京科技合作平台,加强外引内联,~ 29 ~

组织推动企业、农业基地与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对接,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进行多种技术合作,争取提高产学研合作引进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平定。

4.调研访谈参考提纲 篇四

一、乡村干部

(一)基本情况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计划什么时候脱贫摘帽? 答:我办自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贫困户共有1114户3092人,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140户581人,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153户597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19户432人,2017年新识别110户352人,现在档贫困户712户2292人(其中新识别110户352人),2017年计划脱贫631人。

2、全乡(村)共有多少易地扶贫搬迁户、多少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和实际完成了多少户、多少人?

答:2016年我办没有搬迁任务,2017年预计搬迁74户324人。3、2016年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怎么样?与前两年比有什么变化?

答:近两年贫困家庭外出务工较好,主要体现在县城务工和省外务工。与前两年前相比,部分劳动力回乡创业,参加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

4、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医疗有哪些保障措施?费用报销情况怎么样?

答:主要体现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由于大部分群众都是患长期慢性病,未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75%左右。

5、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是否有保障?(应开展双语教育的地区双语教育开展得怎样?)

答: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有保障。

6、乡(镇)里2016年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多少户?还有多少?下一步危改计划如何?危改补助多少?

3、答:2016年我办321户(其中:贫困户51户),精准扶贫户按危房一、二、三级补助资金3.5万,1.5万,1万等三个级别补助。困难户危房一、二、三级补助资金0.5万,0.3万,0.2万等三个级别。2017年我办已落实四类人员贫困户危房改造112户,现各村已经启动,工程进度50%。

7、贫困村集体经济情况如何?

答:民族村集体约20万元,主要要农业局、民宗局各拔5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另民族村有30亩树林,价值约10万元。岭岗村有一片林场,价值约42万元。许土村75亩树林、价值约25万元。

8、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哪一项难度最大,为什么? 答:医疗保障,由于合医报帐有额度限制及部分药品不能报销,因此医疗保障难度相对较大。

(二)主要措施 1、2016年以来,乡(村)里享受了哪些帮扶政策?有哪些资金支持?比2015年有哪些变化?

答:我办2016年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2个,完成通组路15.86公里,64236平方米,串户路5.67公里,11684平方米,庭院硬化594户20088平方米,太阳能路灯安装185盏。通过大户带动,贫困户主动参与的方式,许土村顺风养殖合作社向29户贫困户发放鸡苗1450羽,落叶新村永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23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凉水井养殖专业合作社10000羽的青灰鹅养殖基础正在申报中,将带动贫困户50余户;北口片区种植脱毒马铃薯涉及5个村,共计567户643亩(其中:精准扶贫户152户)。危房改造321户(其中:精准扶贫户51户),教育帮扶学生人数55人(其中:精准扶贫户55人),北口片区(北口、板王、许土、民族、岭岗)2016年初完成核桃种植6000亩,水果800亩,生姜3640亩,落叶新村完成种植葡萄300亩,现落叶、北口共有蔬菜基地5500亩。2017年,结合我办独特的地理优势及气候资源、根据群众的发展意愿,产业实行以短养长相结合的方式,现在已实施的种植项目有软籽石榴种植2330亩、马玲署种植460亩、天南星种植120亩、黄精种植80亩、头花蓼300亩,生姜种植6000亩,瓜果类蔬菜种植600亩,饲料玉米种植800亩,草莓种植200亩,商品鹅养殖100户,每户100只,建圈舍20平方米;龙潭惠农养殖场,规模300头。大户带动农户养鸡29户,每户免费提供鸡苗30只。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修建机耕道长30公里。主要有以工代赈资金,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教育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与2015年相比,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2、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答:在精准识别工作上,我办立足实际,把握贫困线,深入开展了大量的走访核实工作,并严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驻村工作组核实、村民民主评议会、两公示一公告”等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抓实我办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我办在精准识别方面不存在贫困户产生程序不合法、可支配收入高于贫困线、私自撤户分户、人口不符、信息错漏等问题,贫困户识别工作上切实做到了精准。3、2016年,有些贫困户已经脱贫销号了,他们脱贫主要靠哪些政策举措?

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农户收入。危房改造,改善村居环境。教育培训,外出务工,项目扶持、产业带动、医疗救助、教育帮扶、易地扶贫搬迁等举措。

4、驻村干部在村里主要做了哪些事?

答:

1、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了解村情民意。

2、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扶贫政策知晓率。

3、积极协调资金,为民解决实际问题。

4、切实履行职责,协助村支两委推动民族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支部亲和力和战斗力。

6、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提高农户的收入。

5、产业扶贫中,如何动员贫困群众参与?

答:成立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分红,引进大型企业,用土地入股,按股分红。依托“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政策,指导村集体组建养殖合作社,并建立起贫困户(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实现产业化发展。

6、乡(村)有没有小微企业?带动多少贫困户就业?它们的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答:

7、推进劳务输出有哪些举措?

答: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培训,引到外出就业,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正规企业联系,引导就业。

8、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答:能

9、在现有扶贫措施中,见效最明显的是哪些?

答: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危房改造补助,合医报销。

(三)意见建议

1、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实过程中,如何防止形式主义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答:

1、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2、按计划落实,3、加大督察力度。

2、如何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在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

1、建立扶贫资金专户,2,严格报账程序和要求,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跟踪。对于大额扶贫资金,通过会议研究,集体通过,才能实施,严格报账程序和手术,在项目落实过程中,请审计部门全程跟踪审计。

3、对中央、省、地(市)的政策有什么看法?有哪些改进的建议?

答:建议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的进入和退出可以不下指标,高于当年贫困线按程序退出,低于当年贫困线按程序进入。

4、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主要困难是什么?有什么解决问题的举措?

5.饲料调研提纲 篇五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饲料是对畜、禽、鱼虾类起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它直接影响其生产能力的发挥,产品的质量及使用年限,尤其是集约化的生产,畜、禽、鱼虾等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减少,饲料作用更为突出。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在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谱写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篇章。肉类总量连续21年世界第一,禽蛋总量连续26年世界第一。饲料总量连续19年世界第二,继2005年突破1亿吨后,2010年又突破1.5亿吨大关,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在饲料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已达93%以上,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年产5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企业由2005年的18家增加到2010年的30家,饲料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3%,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明显加快;饲料添加剂和饲料机械除满足国内市场外,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饲料行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一、中国目前登记注册的饲料企业约13000家,饲料生产总量1亿3千万吨左右,平均每家企业每年约1万吨,每月不足千吨。

二、以正大、希望、六和、温氏、禾丰、正虹、唐人神、双胞胎、海大、正邦等

10家集团企业占有30%以上市场份额,90%以上的饲料企业属于微型规模企业甚至作坊,以预混料企业最为突出,月销量5000吨以上预混料企业为大北农、天津正大、北京康地、广东旺大、北农大等少数几家企业,多数企业月销量100吨左右,人均销量不足8吨。

三、企业及产品定位模糊,产业短链发展,缺乏长期发展战略,且易变,执行不

到位。

四、产品品类复杂,单产品销量低,制造性浪费严重,规模不经济,服务客户结

构简单。

五、以产品为导向,通过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发展,研发与服务等环节较薄弱。

六、多数企业设备简单,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品牌忠诚度降低,无形中加大客户开发与维护成本。

七、普遍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仍处于简单推销阶段,以价格和促销为主要营销

手段;营销人员营销专业性程度低,数量偏多而质量偏低。

八、“三无”现象突出,无优势产品系列,无差异化营销策略,无专业化的服务

体系。

二、调研内容:

1、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企业的未来规划

3、企业的年产量,主打产品

4、企业的研发能力

5、企业运营模式

6.阳高养猪产业现状调研与建议 篇六

1. 养猪业的发展现状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 晋冀蒙三省 (区) 交界处, 煤都大同的近郊区, 历史上曾是中原粮区向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 属半农半牧区。全县辖7镇6乡, 256个行政村, 总人口2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全县国土面积1 668 km2, 耕地面积5.9×104hm2, 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2.1亿kg。

养猪业是阳高县的优势产业, 历届政府一直把生猪发展作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2004年被列入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县之一后, 阳高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 依托优势, 强化领导, 制定措施, 攻坚克难, 强力推进, 畜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 2011年12月底, 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64.1万头, 其中存栏量27万头, 出栏量37万头。纵观全县养猪业的发展历史, 该县养猪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养猪历史悠久, 基础好阳高县养猪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9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建设的十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1992年“五化”养殖模式在市繁改站的组织下在北徐屯乡示范推广, 涌现了以北徐屯范富、项学存为代表的养猪大户, 带动北徐屯成为全省养猪大乡。

2003年后, 一大批民营养猪场孕育云阳大地, 种猪公司、养猪小区、养猪大户逐年增多。到2012年底, 阳高县通过多渠道引资的方式, 按照养猪规划建成了七大种猪繁育基地。首先是大同基业畜牧有限公司的建成, 随后阳高守信种猪有限责任公司、龙泉畜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同智鑫养猪有限责任公司、军军养猪专业合作社、顺义种猪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相继建成投产, 转入正常运行。尤其是引进上市公司———北京顺义股份农业有限公司在阳高县投资1.9亿元先后建成两个存栏2 000多头基础母猪的鹏程、小店种猪繁育公司, 对阳高县养猪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 10万头阳高玉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之中, 并且与全国有名的养猪大集团有关养猪正在洽谈合作事宜。

这些种猪场的运营,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养猪小区的发展。各乡镇、县计委等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投资建成养猪小区, 小区内经常保持生猪存栏5 000多头, 最高时达到7 000多头。大白登镇张园村在养猪大户张守山的带动下, 全村都养猪, 户均60多头, 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猪专业村, 全村农民靠养猪脱了贫致了富。

(2) 生产方式向规模化迅猛发展纵观阳高养猪业, 全县主要有庭院式养殖、专业户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三种生产方式。虽然庭院式养殖仍在全县养猪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但是随着标准化养猪小区、养殖园区和大型养殖场不断兴起, 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方式逐步凸显出来, 占据畜牧业生产地位越来越高, 尤其从2001年该县被列入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县之一后, 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措施, 有力推动了全县规模养殖的建设步伐。目前, 全县已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6个, 圈舍面积36万m2, 投资近1.8亿元。成为全省生猪调出强县。

(3)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阳高县畜牧部门一直围绕建设“种猪繁育基地、精液代理点、技术服务站和繁改队伍”的繁育体系来开展工作, 现已建设良种繁育基地7个, 猪人工授精点36个, 依托6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技术服务站, 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仔猪, 形成“纯种公猪、二元母猪、杂交肉猪”的良种格局。2012年10月, 全县猪人工授精率已达到85%, 良种的覆盖率已达95%以上。

(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经过多年来的投资建设, 全县基本建成县、乡、村 (场、小区) 三级防疫网络的动物防疫体系。一是县级防疫体系建设, 县防治站现有人员8人, 其中高级兽医师1人, 中级兽医师4人, 2007年争取省级投资80万元, 建成动物疫病监察实验室, 购置各类先进仪器设备30多台件;二是乡镇防疫体系建设。全县乡镇中心站共有6个, 全面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 每站配备了冰柜、冷藏箱、喷雾消毒机等防疫设备。全县基层站现有在职技术人员72人, 2008年以来发放全额工资;三是村级防疫体系建设, 全县选拔村级防疫员265人, 落实了工资补贴, 做到了行政村1人, 养殖量大的村2人。

在动物防疫工作中, 全县严格按照“加强领导, 密切配合, 依靠科技, 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 果断处置”的工作方针, 坚持季防月补的防疫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 做到边防疫、边发证、边上标、边登记, 一畜一证一标识, 家禽一户一证, 确保了防疫高标准、高密度、高质量, 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 抗体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

2. 存在问题分析

(1) 散养方式仍占有一定比例阳高县养猪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 逐步步入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方向发展, 但是, 专业户养猪和工厂化养猪方式占全县饲养总量不足70%, 传统的庭院式养猪仍然在我县养猪业中占有三成。

(2) 养殖户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全县大多数养猪户多以中老年人为主, 文化水平比较低, 初高中毕业生占极少数。多数人缺乏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 只是模仿别人跟着干, 即使是在村里公认的养猪能手对现代养殖技术也知之甚少, 这样从事养猪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3) 种猪繁育体系仍不完善2011年底, 全县已建成种猪场7个, 猪人工授精点36个, 年可出栏二元、三元杂交仔猪40多万头。但是, 品种混乱、盲目引种问题普遍, 品种退化、血液混杂等问题依然存在。

(4) 市场应对能力低阳高县养猪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 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薄弱, 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还未充分发育, 养猪者在产业链中仍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同时市场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对市场信息不能做出客观预测预报分析, 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反应滞后, 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普遍, 养猪业发展波动性很大。

(5) 疫病防护意识差在疫病防治上“重治轻防”的思想比较严重。有的把疫苗当作灵丹妙药, 认为一旦疫苗打好就万事大吉, 把疫苗当作药物用, 缺乏持久有效的免疫制度化管理措施;再加上疫苗市场管理混乱, 个别兽药销售部对疫苗质量、贮存以及使用知识缺乏, 冷链条件简陋,

(6) 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与养猪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 我县各乡镇中心畜牧兽医站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改善了办公条件, 落实基层兽医人员工资, 但是面对日益繁重的畜牧工作任务, 基层站设备简陋、疫苗保管和运输的冷链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少、素质低等问题突出, 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已满足不了养猪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建议

(1) 加快种公猪站和人工授精站点建设提高种公猪站和人工授精站点建设门槛, 规范资质化管理, 对全县现有站点进行注册登记, 取消不具备种公猪饲养条件的养殖场或养殖户, 培植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技术过硬的的种猪生产企业, 提高生猪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 同时做好猪人工授精点的合理布局和建设水平, 加快生猪良种推广的数量和覆盖面积。

(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培植猪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延长生猪生产的产业链, 提高产品加工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 扶持大型规模养殖企业, 建立养殖基地, 成立养殖协会等生产经济合作组织, 推行订单生产, 提高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

(3) 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全县畜牧市场信息监测体系, 要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价格波动规律, 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 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进行适时预测预报, 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 规避市场风险。

(4) 转变养猪生产方式充分利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项目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利契机, 积极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改变传统的庭院养猪方式。

(5)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技术讲座和技术咨询、科技入户、送技术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 积极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 推行健康养殖、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 提高养猪户、场的饲养管理水平, 增加养殖效益。

7.培训调研提纲 篇七

一、调研目的获取第一手信息,了解企业真实现状,构建以课程设计为核心,以持证上岗为基础,员工技能与企业凝聚力同步提升的培训体系。

二、调研对象

各企业培训工作负责人、各层级领导干部、员工代表。

三、调研内容

(一)、培训现状

1.培训职能组织机构设置

2.专职培训管理人员姓名、工作年限、数量

3.2013年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额度及2014年职工教育经费计划。

4.各公司高端人才的名师带高徒实施情况。

5.各公司借助集团J11和M8X开展人才培养的情况介绍

6.持证上岗情况介绍

7.新员工上岗培训(职员、操作工)

8.企业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后备干部、一般职员、班段长、复

杂技术工种、一般操作工培训开展情况

9.公司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介绍

(二)、上半年培训工作盘点

1、培训项目(具体项目)

1)培训需求分析情况

2)培训方案制定情况

3)培训实施情况

4)培训评估开展情况

2、培训计划与经费预算执行

1)培训计划完成率

2)培训计划调整率

3)季度、分析完成情况

3.制度、流程与标准建设

1)执行情况

2)建设情况

(三)、培训发展建议

1.系统间培训交流机制建设建议。

2.培训资源共享的方式方法建议。

3.挂职轮岗等培养手段建议。

4.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建议。

5.对供应商及经销商(如存在)如何加强培养建议。

8.赣州市养蜂产业调研报告 篇八

1.1养蜂历史悠久

赣南养蜂由来已久,赣南山区素有饲养中华蜜蜂的传统习俗,养蜂在安远、会昌、信丰、寻乌等地是农民群众一项重要副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2养蜂遍布全市

赣州18个县(市、区)都饲养蜜蜂,山区主要饲养中华蜜蜂,平原地带饲养意大利蜜蜂。中蜂主要分布在安远、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寻乌、于都、会昌、崇义、上犹等10个县,意蜂主要产区分布在南康、宁都、瑞金、石城、赣县、大余、兴国、章贡等8个县(市区)。

1.3养蜂初具规模

2015年,全市蜜蜂饲养量100 645箱,其中中华蜜蜂大致60 000箱,意大利蜜蜂约40 000箱。全市蜂蜜产量2 077t,养蜂业产值15 000元。全市建立了信丰金盆山、会昌站塘、石城屏山、瑞金京都、全南乌梅山等15个养蜂生产基地,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18个,有饲养100群以上的养蜂专业大户180余户,有职业蜂农2 000余人。还成立了赣州市养蜂学会和4个县级养蜂协会。

1.4养蜂蜜源丰富

赣州有10万hm2果园,15.3万hm2油茶林,20万hm2水稻。一年四季都有蜜源植物,春季有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等;夏季有柑橘脐橙、乌桕、山乌桕等;冬季有野桂花、枇杷、菊花、茶叶花等植物。赣州蜂农还可以就近到福建、广东采龙眼、荔枝蜜。

1.5养蜂产品独特

赣州蜂产品主要有蜂蜜、蜂王浆和蜂荷花粉。其中,蜂王浆年产量20000kg,蜂荷花粉年产量60 000kg。赣州蜂产品特色鲜明,由于生态环境优美,生产出优质生态土蜂蜜;由于蜜源植物多样性,生产出独特百花蜜和品质超群的野桂花蜜;赣州是世界脐橙主产区,可以开发生产独特的脐橙蜜;赣州石城县生产的蜂荷花粉畅销市场,销量全国名列前茅,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1.6养蜂效益凸显

蜂产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养蜂效益显著。赣州市场蜂蜜可卖到50~60元/kg,高的可达160元/kg;蜂王浆600元/kg,蜂荷花粉180元/kg;蜂农养10箱蜂每年可获利万元以上。

2前景

2.1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美容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给今后养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赣州养蜂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更具备人口多,消费群体大,蜜源植物丰富等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优势条件,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2.2可助力精准扶贫

由于养蜂业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其他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等优点,使得养蜂业短时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成为精准扶贫的好产业。发展甜蜜事业,可以助力精准扶贫攻坚。

2.3能够促进主要农作物显著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蜜蜂授粉是一项很好的农业增产提质措施,而且对于保护植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油菜增产18%,蔬菜水果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发展养蜂业能够显著促进赣州市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

3主要问题

3.1对发展养蜂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国家到地方,对养蜂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市、县农业部门一直没有专门的蜂业生产组织机构,缺乏鼓励发展养蜂业的扶持政策,缺乏养蜂专业人员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普遍不了解蜜蜂对农作物增产和对生态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2养蜂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虽然组建了地区养蜂学会和18个养蜂专业合作社,但是蜂农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现象严重,养蜂生产依然处于传统养殖状态,缺乏利益联结机制,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知名品牌的影响,产品质量难于保证,产品的价值效益与抱团合作创业能力没有得到体现。

3.3产业规模小,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山区农民贫困,连基本的养蜂机具蜂箱也不舍得购置,蜂箱破烂,蜜蜂受严寒酷暑影响,受药、病、虫、饥威胁,容易飞逃,权当副业。养蜂靠天吃饭,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养蜂人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缺乏养蜂技术指导,养殖水平低,规模小。

3.4蜜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由于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造成无法采集独特的赣南脐橙蜂蜜,每年有50万kg以上的脐橙花蜜白白流失。同时夏季的主要蜜源植物山乌桕、园株树,尤其是冬季的主要蜜源植物野桂花,都曾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利用,从而影响了赣州养蜂业发展。

4对策与建议

4.1把养蜂业列为精准扶贫的主要产业来抓

切实提高对养蜂业的认识,将养蜂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养蜂机构,充实养蜂技术人员,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推进措施,大力发展养蜂产业,使养蜂业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好产业。

4.2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完善中蜂良繁体系

由于中蜂同场同群兄妹之间交配遗传,特别容易发生品质退化、分蜂性强、个体变小、采集力下降、抗病能力弱化的现象。建议以安远三百山、信丰金盆山、黄泥蜜蜂山、崇义阳岭章江源和全南乌梅山、石城洋地贡江源为选点,设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防止外来蜂场进入放蜂。完善中蜂良繁体系,开展中蜂本品种选育与提纯,建设种蜂场,培育优质中蜂种王。

4.3大力培植蜜源植物,为养蜂业大发展打牢基础

结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林下经济、公路绿化、新农村建设,在山地、房前屋后、冬闲田广种既可以供人们观赏又能让蜜蜂酿蜜的油菜、红花草、山乌桕、园珠树、板栗树、油桐树等蜜源植物。同时,制定脐橙等农作物花期农药使用规范,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尽量避免花期喷施农药,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通过对农药的减量替代和使用控制,减轻对蜜蜂的伤害,促进蜜蜂进脐橙园采蜜,大量生产赣州特色脐橙蜜。

4.4普及蜜蜂授粉技术,建设蜜蜂授粉生态农业示范区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发展生态农业。选择油菜、草莓、柑橘、枣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明显的农作物品种,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加强蜜蜂授粉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在蜜蜂授粉主要区域,将蜜蜂授粉技术列入农技推广示范的主推技术,加快普及应用步伐,建设一批蜜蜂授粉生态农业示范区。

4.5注重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

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打造赣州蜂产品的品牌,不断提高赣州蜂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制定蜂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养蜂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商标。建议赣州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报注册区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赣南富硒土蜂蜜。要创新蜂产品营销模式,实施“互联网+”养蜂行动,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微商,开拓赣州蜂产品销售市场,加大营销力度,让广大蜂农的产品能够好卖、价高。

4.6加强养蜂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提高养蜂技术水平

要高度重视对蜂农的技术培训。市、县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市养蜂学会组织开展养蜂生产技术的培训工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请蜂业技术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班、选拔有提升空间的蜂农或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省养蜂所的技术培训,到蜂业生产先进地区学习观摩,或采取结对子以老带新开展养蜂技术传授,组织养蜂专业技术人员巡回现场指导等,帮助广大蜂农尽快提高养蜂水平。

4.7创建赣州中华蜜蜂主题博物馆,宣传普及蜜蜂文化和养蜂知识

9.种粮调研提纲 篇九

一、被调查人情况

姓名:年龄: 文化程度:祖籍:住址:

原来干什么工作,年收入多少:电话:

二、种粮有关情况

1.承包时间:

2.种植面积:

3.每亩产量:

4.每亩成本:种子元;肥料元;租金元;设备投入元;其他元。

5.每亩净利润:

6.销售情况。销往哪里:销路好不好:

7.每亩补贴元

8.与土地流转前相比每亩增加收入元

9.为什么选择种粮食:

11.现在种哪几个品种:

12.你认为种粮前景如何:

13.今后有什么打算,有扩大种植的想法吗?

10.调研提纲 篇十

被调查人姓名:年龄性别所在单位(或社区)职务:

1、目前您所在社区网格是如何划分的?是何种网格管理模式?

2、您认为社区网格怎样划分、实行何种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实现管理服务的便捷高效?

3、您心目中,民政部门工作进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履行职能职责,与街道社区的互动是怎样的?

4、社区居民群众及家庭目前普遍急需的社区服务有哪些?

5、您所在社区目前有哪些社区社会组织?他们目前组织开展了哪些社区服务活动?

6、现在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怎样?在发展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7、社区还需要培育发展哪些社会组织?社区需要社会组织开展哪些社区服务活动?

8、您心目中,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街道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该怎样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9、你是否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本单位是否有人参加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10、您认为本单位、本行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具体改进措施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支教网汇总下一篇:李浩寨卫生院基药实施情况自查和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