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2024-09-23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精选11篇)

1.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一

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思路分析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务实”相结合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特色小镇创建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小镇规划”)的编制框架上,可围绕“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五个主要内容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小镇创建期的各项规划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选择特色主题

“特色主题”是特色小镇冠以“特色”之名,并实现小镇产业定位“特而强”目标的根基,也是小镇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浙江省为例,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万亿级的主导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即“7+1”产业体系)。从规划角度看,“特色主题”包含了两方面的概念,一是大方向上主攻“7+1”产业体系中哪个门类;二是在大方向下,某个特色小镇所具有的“独特性”细分领域。

一般而言,确定某个特色小镇的特色主题,可以从小镇所在地、更大尺度范围的区域角度入手,立足“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底蕴”这三个要素,梳理、提炼、总结小镇具有的特征,再将其与“7+1”产业体系进行综合考量确定;这一阶段中,主要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进行对接。

其中,特色优势产业因素应是最核心的要素,浙江现有列入创建名单的79个特色小镇,其主题选择多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或是以过去具有影响力的历史经典产业,如“文房四宝”中的“湖笔”之于南浔善琏湖笔小镇;或是以当前优势主导产业,如“皮革服饰设计”之于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亦或是以未来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之于余杭梦想小镇等。特色主题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是通过差异定位和细分领域,来实现错位发展,比如同为信息经济类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前者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主题,后者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

确定小镇选址

小镇规划在特色主题的确定阶段,实质上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小镇所属区域具有建设特色小镇的必要性;二是小镇今后总体发展的方向性。而“小镇选址”则是回答“小镇建在哪里的可行性”问题。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进行“区位比选、周边影响、多规衔接”等三类分析,综合研究确定规划小镇的合理位置与具体范围。其中:

(1)“区位比选”分析,侧重于考量因小镇开发建设可能形成的正向效应,即该选址对本区域特色优势的发挥程度。

(2)“周边影响”分析,侧重于考虑小镇建设对周边区域整体发展的负面效应,即该选址对周边地区发展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程度。

(3)“多规衔接”分析,侧重于考量该选址在3至5年内实施开发建设的可行性,主要通过将3平方公里左右的小镇规划红线范围,与已有涉及此区块的法定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等之间进行合规性比对。

研判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基于小镇特色主题的深化与细化,是小镇长远的目标愿景,目的是实现特色小镇功能叠加“聚而合”要求。这一阶段,可考虑结合《指导意见》中对特色小镇概念的定义,以规划小镇为对象,从“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个不同维度,采用“先分项、后整合”方式,确定小镇具体细化的目标定位,并提出相关功能建设的发展策略。其中:

(1)进行多角度的分项研究和分析,提出不同角度下,小镇可能具有的相关功能内涵,及其可实现的作用地位。

(2)将多维度的分项结果进行整合,保留可共存、可融合,并能产生叠加效应的部分,完成小镇的规划功能定位研判。

(3)立足确定的功能定位,分别对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建设,提出相应发展导向、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等内容。

组织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塑造特色小镇特色主题和功能定位的空间组织手段,目的是实现小镇建筑形态“精而美”要求。在空间布局整个过程中,可考虑遵循“风貌控制、功能组合、场地拟合、形体设计”四个步骤来实施。其中:

(1)立足特色主题,针对小镇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未来主导发展方向,筛选、提炼并确定相适宜的建筑风格、环境风貌,作为空间布局的设计导则。

(2)立足各项功能定位,进行功能空间形式的细分,并按照复合集约利用的导向,将其中可整合、叠加、聚集的功能空间类型进行归并设置,采用复合型建设方式,以期达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3)立足场地环境特点,围绕场地自然环境与开发现状,布置各类功能空间,构建内外交通联系便捷,功能区块呼应紧密的功能布局总平方案。

(4)在三个步骤基础上,按照小镇风貌控制要求,落实总体性的概念设计方案和重要节点的意向效果,塑造完整、连续、有辨识性的小镇形态风貌。

制定实施计划

特色小镇注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强调有效投资和可实施性,因此“实施计划”是小镇规划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实施计划应包括建设项目策划、确定建设主体、安排建设时序、制定运营方案等四个部分。其中:

(1)建设项目的策划,依托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导向,结合空间布局要求,确定创建期内各具体项目的内容、规模、选址和建设意向。

(2)建设主体的确定,按照目前招商引资引智的实际情况予以明确,并应区分政府性和市场性的投资主体。

(3)建设时序的安排,主要考虑建设主体的投资意愿和土地供给的可能性等因素,安排每个项目的年度投资和供地计划。

(4)运营方案的制定,可围绕开发模式、资金平衡、效益分析等方面展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结合每个小镇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运作方案。

2.发展特色小镇最核心的是产业发展 篇二

要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新一轮投资的重点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这表明,特色小镇建设是“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小城镇特别是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但不能忽视的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二是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三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四是城镇建设贪大求洋,缺乏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

解决“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化速度、质量、效益和影响明显提升。特别是一些地方,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小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路子。

以浙江为例,浙江自古是鱼米之乡和富庶之地,人文历史厚重,自然资源多样,小城镇发展基础好、起步早,建成了一批包括水乡乌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等风格多元、风情浓郁的特色小镇。浙江在特色小镇发展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笔者还了解到,今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每个小镇3年内完成5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集中精力和财力,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这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当城镇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起步加快发展;达到50%时,进入快速发展期;达到75%时,进入平稳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城镇化发展重点从数量提高向质量转移的关键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速6.9%。从经济数据分析看,整体经济运行仍是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呈现下行走势。在消费和进出口短期难以有效改观的情况下,要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城镇化带动投资。长期以来,小城镇是投资的薄弱环节,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要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新一轮投资的重点。以特色小镇稳定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小城镇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一产基础扎实,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丰沛,农村转移劳动力充足,具备发展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一些地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立足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打造新的产业升级版和经济增长极。特别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四化同步”推进。这样也可以特色小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小城镇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特色,有极强的人口聚集和市场发育能力。小城镇具备土地费用、投资门槛、交易成本低等优势,聚集了大量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济组织,创业和就业潜力巨大。特别是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为全民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此外,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和生活成本低,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实现城镇化。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可以避免高房价、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大城市病”。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让城市公共服务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解决小城镇和农村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特色小镇发展,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以特色小镇改善民生。

突出特色

加快中国特色的小镇建设,首先要立足自身环境和资源禀赋,把握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和把握小城镇发展的特色并且要突出特色。

资源环境方面,小城镇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开发的土地、淡水等后备资源宽裕,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供给充足、价格低廉。特别是在当前资源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约束越来越紧迫的形势下,小城镇独特的资源环境特色,正在转变为发展的竞争优势。

产业优势方面,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优势,小城镇选择适宜的特色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的小城镇毗邻城市,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工业。有的小城镇农业资源丰富,加快建设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一乡(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有的小城镇环境优美,主要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旅游农业。这些产业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大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了乡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从小镇的历史文化特色来看,文化历史,是城镇的灵魂。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文明历史悠久,许多历史文化都发源于农业农村,集中展现在村镇。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相比,小镇建设大多保持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彰显区域特色、体现村风民俗、传承优秀文化,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要坚持和突出小镇的历史文化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实现个性化发展。

此外,从小镇的管理制度特色来分析,小城镇以血缘、亲缘和族缘为纽带结成的区域共同体,在小城镇发展和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一些地方积累和形成了较好的乡规民约,倡导互帮互助、注重邻里和谐,这些优秀的乡村治理传统和管理制度要继续坚持和发扬。

以产业为核心

发展特色小镇,涵盖内容丰富多元,但最核心的是产业。发展特色小城镇应从产业抓起,依靠产业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提供服务。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实现产镇统筹和协调发展,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从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为中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

一是从资源优势出发,确定主导产业。产业是人口合理聚集、城镇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小镇的自然资源、人口结构、产业基础等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确定小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充分考虑区域定位,做好小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依托主导产业,形成拳头产品,引领市场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聚集,提高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发展,通常指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和融通发展。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推动形成产业聚集,可以畅通产业信息、增强产业活力、节约交易成本,形成产业抱团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效应。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代表,是产业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在一定程度上,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在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用地用电、产品流通等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产业链条上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各相关主体,建立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和经营主体发育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是发展配套产业,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一、二、三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要结合各自条件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特别是要立足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产业功能拓展,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三次产业综合发展能力。

五是突出特色优势,创新品牌市场。建设特色小镇,主要体现是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发展特色产业,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千篇一律,要加强创新和品牌建设。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用特色品牌占领市场。

六是产城融合共建,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产城融合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产必有城,有产则城立则城兴,有城无产则城衰则城空。产业自身发展,不仅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各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城乡市场供给,还能推进城乡资源平等流动,带动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要把产城融合共建摆在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位置。树立“以产立城、以产兴城、以产聚人”的发展思路,实现产、城、人的融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等同于“房地产化”,忽视了产业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应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化,以“产城一体化”破解“城镇房地产化”困局。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正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速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面临一些发展难题,如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产业城镇化,造成了城镇就业难、农业转移人口融入难、城市公共服务难等相关问题。

各地应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大力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产兴城,最终提高城镇化的吸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3.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三

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逐渐成为休闲度假游的主流。健康小镇,是康养资源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产物,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优势环境,从健康检查、医疗机构、慢病疗养、休闲养老角度入手,并延伸发展与健康相关的中药、养生、运动、有机农业等产业,形成相关业态聚集和消费聚集,带动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健康小镇将成为未来特色小镇发展的新走向,迎来黄金发展期。绿维文旅通过分析健康产业市场、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六种形式,基于大量案例研究,从环境体系、项目体系、服务体系、居住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了健康小镇的开发要求,提出并分析了健康小镇的四大开发方向及打造要点。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幸福,也与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2015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告中,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6年8月19-20日召开的世界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健康中国”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下,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20年,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大健康时代已全面来临。

大健康时代下,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及精神追求的崛起,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其核心是自我健康管理,通过排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达到身体、精神、心理、情绪、社交、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健康。随着大城市病的不断涌现,小城镇以其环境好、水质好、空气优、氛围静的优势,成为了城市人群追寻健康与宁静的首选之地。因此,康养资源、休闲度假与镇域发展推动下的健康小镇,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

一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增速快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我国大健康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仅占GDP的4-5%,不过未来的发展空间极其广阔。主要体现在:第一,我国存在大量的病人及亚健康人群。数据统计,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5%,与此同时,有20%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5%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第二,老龄化人口将达到高峰。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5%。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健康消费群体。

第三,中等收入阶层崛起。201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1.09亿人,财富总值达到了7.3万亿美元,占全国财富的32%。调查显示,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是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费对象,这一群体人数的持续攀升,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增量。

综上,在庞大的潜在市场驱动、国家政策支持、互联网+等技术突破、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转变下,我国健康产业必将迎来黄金发展期。2015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规模为2.8万亿元,2016年预计达3.2万亿,《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二健康与旅游相结合,为健康小镇发展奠定基础经济收入及中等收入人群的增长、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原来以观光休闲为主体的旅游市场逐渐向以度假居住为核心,结合观光、休闲、体验、养生的度假市场转变,大众度假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度假时代下,人们不再追求赶景点、忙拍照,而是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停留下来,沉淀心灵、享受生活、体验“闲情逸致”,最终带来身体的放松与心灵的愉悦。可见,旅游度假的核心价值也是游客身心的健康,因此旅游与健康有着天然的耦合性,两者的结合发展,为健康小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生态养生:即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海岛避寒养生、湖泊养生、矿物质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体系;

第二,与养生养老结合发展健康享老: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业态,打造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等综合开发项目,带动护理、餐饮、医药、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产业的共同发展。第三,与体育运动结合打造运动康体:依托山地、峡谷、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户外露营、户外体育运动、定向运动、养生运动、极限运动、传统体育运动、徒步旅行、探险等户外康体养生产品,推动体育、旅游、度假、健身、赛事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第四,与文化休闲结合打造文化养心:深度挖掘项目地独有的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化的手段,打造利于养心的精神层面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获得文化体验的同时,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心、陶冶情操。如依托宗教资源,打造文化度假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国学体验基地等。

第五,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打造健康饮食养生:药食同源,是东方食养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养生可以说是健康旅游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健康食品的开发,可以与休闲农业相结合,通过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同时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链的综合发展。

第六,与中医药及现代医学相结合打造康疗养生:康疗养生产品的构成主要是以中医、西医、营养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人体生理行为特征进行的以药物康复、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配合一定的休闲活动进行的康复养生旅游产品,包括康体检查类产品。它是医疗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七,与度假居住相结合打造居住养生:居住养生是以健康养生为理念,以度假地产开发为主导而形成的一种健康养生方式。这种养生居住社区向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除建筑生态、环境良好、食品健康等特点外,它还提供全方位的康疗及养生设施及服务,并为人们提供冥想静思的空间与环境,达到在恬静的气氛中修身养性的目的。

三健康小镇开发要求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决定了项目的具体开发形式。健康的消费群体包括医患群体、中年亚健康人群、老年群体及青少年群体。医患群体通常对医疗资源最为敏感,要求也最高,另外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更偏向于具有特殊气候环境的区域。

中年亚健康人群的消费偏好比较多元,更关注的是一些康疗设施及项目的配备,比如温泉、运动、美容养颜等。老年群体偏爱环境良好、医疗设备完善的区域。

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康养项目主要包括针对肢体疗养、运动健身、能量康复、皮肤健康、生活管理、营养膳食等。据此,在研究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对健康小镇从环境体系、项目体系、服务体系、居住体系四个层次,对其开发要求进行了总结。四健康小镇开发方向及打造要点1医疗型依托一定的气候及生态环境资源,重点开发或引进先进的医学设备设施及项目,形成能够满足疾病患者医疗前的检查、医疗中的治疗、医疗后的康复等全方位需求的产品体系。这一开发形式的特点在于,对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医疗专业人员、医疗服务的要求较高,另外还需将医疗与度假结合起来,为医患人员提供相对安静、生态、健康的度假方式,并提供较长时间居住的便利条件。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条件便利、距城市较近的区域适合这一开发形式。其开发结构如下: 2康体型借助一定的地势及资源、气候条件,重点打造运动设施、场所,为游客提供强身健体、放松身心的独特体验,通过身体的释放,达到身心的愉悦。与普通的运动休闲不同,康体运动要求实现健康管理、运动休闲和旅游度假的融合,因此,诸如运用先进的设备和视频分析技术对游客的运动表现进行分析,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调整等健康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开发形式,需要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比如山地、滨海、森林、冰雪等。其开发架构如下:

3康养型康养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养生方式,它将养生理念贯穿在旅游的全产业链中,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一般选址在空气优良、环境优美、安静私密的区域,配备较为齐全的康养设施及项目,构建养身、养型、养情、养味、养颜、养心、旅游度假的全产品体系。这一开发形式对环境和养生设备设施的要求都比较高。其开发架构如下:

4.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四

及政策

一、《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7.1)

发布部门: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

政策点评:该《通知》属于一般性、纲领性文件。

政策要点:

建设目标:2020年1000个。

原则:“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

领域:“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

培育要求:“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责任主体:县级政府,(镇政府负责实施工作)。

资金支持:发改委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给予奖励。

二、《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8.3)

发布部门:住建部村镇建设司

政策点评:该《通知》主要阐述特色小镇推荐流程及选拔标准

政策要点:

推荐数量:根据经济规模、建制镇数量、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及升级支持政策确定。

推荐材料(4样):1.基本信息表 2.工作情况报告及PPT(还可以提供视频材料)3.总体规划 4.政策支持文件。

推荐程序:省(区、市)组织专家评估、考核-报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住建部村镇建设司、财政部农业司复核+现场抽查。

候选要求:近5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

三、《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10.8)

发布部门:发改委

政策点评:该《意见》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

政策要点:

总体要求: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

分类施政:大城市周边重点镇:加强与城市发展的功能配套与统筹规划,发展成卫星城;远离中心城市的中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带动周边农村。

人才+劳动力吸引: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强化校企合作,依托职业院校等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人才。

商业环境:鼓励“双创”,吸引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以构建创新生态圈,深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原则,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

具体: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推进市域铁路发展,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公共

停车场、鼓励利用地下空间。

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医疗资源在小城镇的供给,提高质量和水平,超过10万人口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其他参照县级医院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小镇布局三甲医院,推动市县知名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联合办学。推进电网、宽带网络、快递网络建设,推进电商“快递下乡”。

生态环境: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协调绿地、河湖、林地、耕地,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小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标准建设。

建设主体: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参与。政府负责制度供给、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等,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激发社会资本活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户籍: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

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

投融资: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建设基金。研究设立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倾斜支持特色小镇开发。鼓励国开行、农发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发行债券融资。

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制”、赋予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县级管理职能和权限。

四、《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2016.10.10)

发布部门:住建部、农发行

政策点评:该《通知》主要阐述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围、模式、申报方案等。

政策要点:

支持范围:

1.以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为促进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的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建设;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交流中心、民俗传承基地等展示平台建设;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优先支持贫困地区,设立贷款绿色通道,相关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

设立贷款项目库:

地方住建部与农发行对接,落实承贷主体。小城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县政府批准→向农发行分支机构申请→省级住建部、农发行编制项目清单、申请报告→每年12月底前交住建部、农发行总行,相关信息录入项目库

项目管理:

融资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和采购、PPP。

主体:农发行各分行联合其他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贷款方式:银团贷、委托贷款

质押担保: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

五、《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2016.10.11)

发布部门:住建部

政策要点:公布了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除港澳台外每个省级区划都有特色小镇,详见元亨祥研究院2016年11月23日推送的微信文章。

六、《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2016.12.12)

发布部门:发改委、国开行、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

政策点评:核心在于将企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有机结合

政策要点:

创建模式:“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主要内容:

聚焦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和城镇功能提升两个重点。培育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简历“千企千镇服务网”,开发相关数据库。

搭建镇企合作平台:举办“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论坛”,召开建设交流研讨会、项目推介会。

镇企结对树品牌:依托服务平台,企业和城镇双向选择。

工作要求: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强化推进,积极引导

国开行、光大银行各地分行:重点帮扶带头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企业。

各地企业联合会:把企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

七、《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2017.1.13)

发布部门:发改委、国开行

政策要点:

1.加强规划引导:编制特色小(城)镇发展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财税、金融、市场资金等方面因素,做好系统性融资规划和融资顾问工作,明确支持重点、融资方案和融资渠道,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2.支持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开发银行各分行要加强协调配合;二是开发银行各分行要运用“四台一会”(管理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贷款模式,推动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以批发的方式融资支持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三是在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中积极推动开展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将“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资本化。

3.补齐特色小(城)镇发展短板。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科技馆、学校、文化馆、医院、体育馆等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4.开展试点示范,对试点单位优先编制融资规划,优先安排贷款规模,优先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多种类型的PPP 模式,引入大型企业参与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发挥开发银行“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基金”综合服务功能和作用,在设立基金、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6.强化人才支撑,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专员要把特色小(城)镇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帮助特色小(城)镇引智、引商、引技、引资,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地方干部培训班”为平台。

7.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发改委和国开行要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确定重点支持领域,设计融资模式;建立特色小(城)镇重点项目批量开发推荐机制,形成项目储备库。

【版权说明】

5.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五

在步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外优秀企业大量涌入境内和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大市场步伐的加快,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步将市场扩大到整个国际市场。而作为现今的管理热点的物流管理,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国内企业也愿意加大在物流管理上的投入和实施力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物流管理包括外部物流和企业内部物流。人们对包括第三方物流在内的外部物流较为重视,而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则明显关注不够。企业内部物流包括生产物流和供应、销售物流在企业内的部分。一个企业只有在内部物流管理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才能够将内外部物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效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企业内部物流的概念和涵义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才把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要求,促使我国实业界和一些学者、专家开始了对物流问题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直到我国加入了WTO后,才真正引起国家的重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了国家标准的《物流术语》,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从全球一体化和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考察现代物流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企业内部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微观的物流活动。企业角度的物流,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其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益。宏观企业内部物流是指企业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经储存加工、装配包装到成品出厂这一全过程的物料在仓库与车间之间、车间与车间之间的每个环节的流转移动和储存以及有关管理活动,它贯穿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企业内部物流的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通过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降低经营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保证了基本的服务水平。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使订货的准确性、配送的高效性和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大为提高,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②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保证了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在权衡了成本与服务的关系后,使快速的物流配送伴随着高质量,增加了商品的价值,使产生的利润超过了发生的成本,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③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扩大了企业的成本降低空间。通过对供应链的协调,实行大批量的采购、规模运输以及合理配送,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有利的资源,尽可能多地降低商品进价和物流成本;④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有利于企业的优化整合。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对物流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合并,减少了不必要的物流劳动,消除物流中的作业浪费,提高了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物流多元化服务水平,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综上可以看出,企业进行内部物流合理化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三、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观念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只把生产、销售作为企业全心关注的焦点,而把物流作为生产和销售的附属活动,只是处于服务、铺垫的地位,甚至为了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不惜物流成本的剧增。在企业很少有人使用“物流”这个术语。物流这个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企业脚下的金矿”的领域,显然还没有引起企业应有的重视。

(二)运输配送的问题。企业在进行内部物流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运输配送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运输网络构建不合理,由于经销体系不规范,导致企业直接送货点过多,运输成本猛增;②运输路线的`设计不合理,运输路线全凭主观设计且随时更改,缺乏科学依据;③运输方式选择有不当之处;④车辆空载率高,采购运货中去程多为空载,销售送货中,回程多为空载。

(三)信息系统较为落后。置身网络时代,一些企业只靠电话、传真联系外部业务和指挥内部生产,即使采用了计算机,其使用效率也很低,这样的信息设施已显落伍,信息传递缓慢,信息渠道单一,不利于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

(四)对社会物流资源利用较少。企业在物流设施上投资巨大,各项设施应有尽有;在物流各环节上主要靠自身亲历亲为,而对社会上的运输、仓储等资源极少利用,这使得企业不能充分享有第三方物流在专业化、规模化上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和物流成本,影响物流效率和效益。

(五)内部物流管理水平有限。目前,企业内部物流上存在诸多问题。从职能部门的职能表象来分析,各部门和职能单元在运作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管理不力,尤其是原材料品质管理;②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不力,供应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③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不力;④企业回收物流管理不力;⑤企业废弃物物流管理不力;⑥部分部门、科室设置不合理,增加了协调、存储等成本。

四、企业内部物流发展策略

(一)加强物流观念的普及。企业的高层和中层管理者首先要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可通过自学或管理培训系统了解物流知识,要在厂部大会或班组会议上大力宣讲物流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使物流理念深入人心。对物流一线人员进行物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企业上下形成向物流要效益的氛围。

(二)加强运输配送系统建设。首先,要合理地构建运输网络。对送货点进行合并,取消一些销售量较小而较偏远的送货点。重视经销网络建设,充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可给予经销商补贴以完善他们的配送能力,并将即时送货为主改为定时送货为主;其次,要科学设计运输路线。要设计固定运输路线和紧急配送路线;再次,采用适宜的运输方法。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选择运输的方式;最后,制定周密的运输计划,统一调配运输资源,减少车辆空载率,提高运输效率。

(三)重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可大大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实现供应链的良好合作。企业要加大信息设施投入,在物流管理中实现计算机化。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网站,并尝试网上采购和销售。物流工作人员要学会用有关软件设计路线、选址、计算库存量或采购量等。

(四)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企业可把部分物流环节外包给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可把原料的采购委托给一两家信誉较好的中间商,一些重要原料由厂家自行采购,但可采用供应商送货的方式,其他的物流送货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五)加强物流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物流管理对象的管理,包括物流数量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时间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其次,加强对物流管理整体结构改进,包括流程再造和相应组织结构的优化、供应商管理优化与改进、推进管理制度化的建设、提升管理者素质和意识,重视物流管理中人的因素等。

五、结语

6.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六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面临的新的战略任务。如何在新世纪头 2 0年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本文仅以我国在总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为起点 ,作粗略的经济分析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小康社会 恩格尔系数 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所制定的宏伟蓝图,也是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宣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

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是89403亿人民币,人均7078元人民币,达到了860美元,实现了小平同志设想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6.5%-7.5%之间,人口总量如能控制在14亿以内,即使考虑到东亚国家发展中的货币相对升值因素,人均GDP依然可以达到4200美元,届时,我们就完全可以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经济方面实现小康社会,会给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将上一个新台阶,高速和高等级公路密度会提高,海陆空交通将更加方便快捷;二是工业体系的技术装备水平将大大提高,机械加工能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增强,人口的城市化将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容量;三是整个国家将会积累更多的财力用于科学技术和教育投资,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和高科技人才,使经济增长的后劲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上不仅仅是指人均GDP达到某一水平,还有多方面的目标:在经济结构方面,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下降到25%以下,农村人口比率下降到50%以下,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50%以上,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上升到75%以上;居民生活及生活工作环境方面,消费结构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等消费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吃住行穿用达到较高层次的水平,寿命延长,人们工作居住的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安全和公平方面,失业率最终降低到可以保障的水平以下,城乡建立起一个财力雄厚、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通过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财政税收的调节和转移支付,使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下;人力资本和公民素质方面,中等和高等教育毕业的公民比例大大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智能增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上升;市场

经济环境方面,居民遵守纳税信用,企业诚信纳税经商,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宏观经济方面,国家财力增强,金融体系安全,币值稳定,实际汇率稳中有升,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需要注意和避免的是,有时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看成是小康社会的惟一衡量指标。事实上,只注重人均GDP水平,忽视小康社会其他经济方面的指标,就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经济社会。比如,人均GDP可能达到了4200美元,但是农村人口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率较高、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交通拥挤、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薄弱、中高等教育比率较低,这样的社会不能认为在经济上实现了较富裕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不容置疑

国内外有的学者对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中国未来的20年中,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达到年均7%的速度。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中国人均GDP的基数小决定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经济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基数越小,增长的绝对数规模越小,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基数越大,增长的绝对数越大,增长的速度却越慢。日本和美国的人均GDP分别为30000和35000美元,年增长1%,就可每人平均增加300-350美元的财富;而中国人均GDP只有900美元,即使增长10%,人均只能增加9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增长的人均绝对数小,但总的经济增长速度快,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经济有着强劲增长的内在动力,具备高速增长各方面强有力的推动条件。除了上述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的完善外,一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21世纪的前20年中,大约有3-4亿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中留下来的农民,其劳动生产率要提高,进而收入也会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于物质生活要提高水平的阶段,其消费的高级化,将成为财富生产和供给的巨大需求市场。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公益设施、交通等大规模投资和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业体系完善包括制造业空前发展的过程,毫无疑问,GDP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强劲地增长。三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大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从与国外数据的比较看,我国每千人中中小企业数量不到6个,而一些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小企业的数量平均为50个,如果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从目前的700万左右发展到5000万个,每个企业增加10个人的工作岗位,将增加4亿多人就业,并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创造大量的财富和提供大量的服务。四是中国有丰富、规模化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有着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中国在今后的15-20年中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这种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工业化过程也将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国土辽阔的国家,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很明显。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关系较为复杂,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矛盾也较多。从主要的方面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是技术进步、信息化、结构优化升级与人口众多、需要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及发挥劳动密集和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竞争优势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国民经济的要素投入中,技术要素会替代劳动力要素,如果处理不当,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岗位。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是失业率提高,城镇贫困就会增加,就不能使城乡全体人民分享小康社会带来的利益。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加大基础科学投入,鼓励发明创造,增加专利,加速技术向生产的转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技术,争取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发展适度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抓住我国加入WTO、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大举转移的机遇,在东南沿海和内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劳动资本双密集的制造业,创出自己的品牌,把劳动力过剩劣势通过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的发展转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使一部分公民自我创业,绝大部分劳动者有业可就、有薪可进,绝大部分家庭生活富足有余,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

二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20世纪初20年的工作看,东部在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央财政和各部门要加大西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东部与西部的经济交流和经济合作,促使一部分投资、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西部流动,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模式。西部本身要用好、用活中央给予的各方面政策,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改革体制和机制、开拓进取,形成西部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与此同时,还应注意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税改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政府对农村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投入,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安居乐业和生活有安全保障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除了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和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人口增长转型外,要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并选择节约资源的发展和消费模式,使能源、矿产、淡水和土地等资源能得到永续利用。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和前期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发展与保护并举,这是不同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战略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我们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要有一个处处有草地树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空气清新、水体清洁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环境。否则,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但是生态环境因单纯追求发展而恶化,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本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问题和进行决策,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今后18年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在本世纪初叶全面建成一个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生活富足保障、生态环境优美的小康社会。(周天勇)参考文献:新闻报道

7.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力、张力以及承载使命、与时俱进的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光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反复强调了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深刻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从严”是关键,包括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可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 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要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提出“四个全面”,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宏图,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对“四个全面”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不可偏离和偏废。要统筹协调“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关联性、耦合性,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8.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八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成都市水城新津县,处于成都市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新津县距成都市区19公里,距西南航空港10公里,为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项目总规划区域面积约10700亩,总投资60亿元。

项目位置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二、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

项目地块位于新津县岷江北岸,西北至五津镇,东至杨柳河以东,南临岷江河堤。地块南侧对岸为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及“亚特兰蒂斯.黄金时代”主题公园。区域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

项目区位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交通条件

新津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川西平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成昆铁路、川藏公路(国道108线)、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大件路等4条快速通道与成都相连,成都到新津的交通线路有大件路、成雅高速,以及未来的成绵乐城际快铁;规划的轻轨(成绵峨)通过项目地块。

项目交通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3、自然环境

项目区域包含“白鹤滩生态湿地”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621亩,现状为白鹤滩滩涂湿地,属未利用用地,生态资源品质突出。白鹤滩为岷江成都段重要的湿地,湿地区域占据最好的地理位置,以及最好的自然景观。

白鹤滩湿地现状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4、水资源

从目前新津县城总体规划来看,项目地处城市发展的留白区域,紧邻岷江,聚水优势。该地块区域有“五水汇聚”的聚水文化优势,即新津五水(南河、西河、羊马河、金马河、杨柳河)在项目地块西侧汇入岷江,由此形成的五水汇聚的“聚水文化”与都江堰表现的“分水文化”遥相呼应。“聚水文化”是项目资源的一大亮点,也是新津水城区的文化之魂。

5、历史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天涯若比邻

“初唐四杰”王勃写给友人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五津是指岷江在川西河段上的五个著名的渡口,从都江堰以下到键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其中之一就是新津。新津的得名是因东汉年间,李严在此开凿渡口,古代渡口称为津,开凿一个新的渡口就称为新津。新津是以前南方丝绸之路止的一个险渡,有道是“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

“初唐四杰”王勃写给友人的诗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2)历史文化资源——飞虎队基地

新津机场始建于1928年,抗战开始后被指定为空军基地。是二战期间亚洲著名的大机场,有宽阔坚固的跑道,可供美军最新式重型轰炸机 B-29 的起飞降落。新津机场是新津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新津近代历史的一个标记。新津机场现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随着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的全面启用和城市的发展,机场的搬迁是大势所趋,整个区域将会形成真正的新津“城北新城”。

新津机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6、体育产业资源

四川省水上运动中心,地处本项目所处的岷江南岸。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岷江之滨的水上运动场,系国家级体育建筑,占地千亩,其间建有水域面积达700余亩的A级国际比赛标准型水上运动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俱全,该中心不仅国内居冠,在亚洲也堪称一流。

四川水上运动中心位置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7、经济资源

新材料基地位于成都市新津县。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高复纤维、硅材料、合成树脂、稀土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三、发展定位

项目以体育产业为切入点,以亲水运动休闲为核心、以水文化为主题的运动、健身、休闲、保健为特色,以商业配套为辅助,以新津的民风民俗为根,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现代田园风光和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集运动健身、休闲度假、生态居住于一体的亲水性白鹤滩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四、功能分区

项目划分为四大组团:湿地高尔夫运动功能区、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亲水休闲运动商业功能区、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高端居住功能区。

项目功能分区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五、项目规划

(一)湿地高尔夫运动功能区

该功能区位于规划区南侧,占地约1843亩,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湿地高尔夫、健身步道、生态湿地公园、自行车道、高尔夫会所。

湿地高尔夫运动功能区规划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湿地高尔夫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生态湿地公园

健身步道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高尔夫会所

(二)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

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为配套亲水运动休闲中心,服务区域的体育、商务和旅游产业,承接商务、接待、会议、会展的功能。建设项目包括:豪华大堂、豪华客房、国际会议中心、大宴会厅、健身中心、顶级商务会所。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规划区域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国际会议中心

豪华大堂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三)亲水休闲运动商业功能区

亲水休闲运动商业功能区集休闲、运动、餐饮、商业功能于一体,该功能区位于规划区西侧,占地205亩,建设项目包括:亲水运动休闲中心,运动健身中心,服务中心,高尔夫主题酒店,集中商业配套区、网球公园,露天游泳池。

亲水运动休闲功能区规划区域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大型室内恒温泳池

水疗会所

室内网球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瑜伽房

接待大堂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室外露天泳池

露天网球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四)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

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由A、B、C三大地块组成,涉及教育、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配套功能,建设项目包括中学,综合商业体,风情商业街,商业裙楼和商务公寓。

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规划区域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综合商业体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风情商业街

(五)高端居住功能区—欧洲风情小镇

高端居住功能区欧洲风情小镇包括德式风格、英伦风格、地中海风格和简欧风格住宅区。

德式风格住宅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英伦风格住宅区

地中海风格住宅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简欧风格住宅区

六、项目思路

项目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水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体育产业资源优势等,以亲水运动为主题,围绕运动、健身、休闲20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和保健方向寻求突破口,打造现代田园风光和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运动休闲综合体。

9.07 从“平凡”小镇到特色小镇 篇九

——以浙江桐乡河山风情小镇为例

摘要: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浙江省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驱者,2015年1月21日,浙江省“两会”上,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描述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我们受到浙江桐乡市河山镇委托,共同为打造河山特色小镇贡献一点努力。本论文以桐乡河山风情小镇为例,探讨在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中落实特色小镇的建设,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探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河山镇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古代诗人如此描述小镇美景。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在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创造出人们认同的精神空间。如何从其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出发,尊重人的情感与文化传统,达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目标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2016年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明确提出总结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早在2015年年初的浙江“两会”上,浙江省即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描述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

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2016年5月26日,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10个特色小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

1、特色小镇的特点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

根据《意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

从历史渊源看,特色小镇的提出,源于浙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30多年的实践。但这些创造过辉煌的“块状经济”,一度落入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窠臼,如何变叠加为嵌入、变重量到重质、变模仿为创新,需要突破性的力量来冲击。

跳出旧体制,打造新载体,特色小镇扑面来。浙江省省长李强说:“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具有历史传承、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浙江实际的重大决策和行政创新。”

特色小镇,特色创建。目前小镇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政府做好大规划,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招商。

2、特色小镇的构建的技术路线

一个特色小镇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不仅仅需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对小镇发展的情况进行预计,并对道路、建筑、公共空间等给予规划预留,建设过程中逐渐落实规划理念,而且在建设过程、运营管理等阶段,不断协调、不断调整,逐步达到特色小镇的要求。一个集产业发展、商业繁荣、文化特色、环境宜人的特色小镇,需要小镇上级主管部门、小镇管理单位、规划技术人员、投资开发商、民众等多方面的协作推动。

根据时间先后以及每个阶段主体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可将特色小镇建设分为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各方协调控制,共同为打造特色小镇贡献自己的努力。1)规划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小镇产业规划等条件,梳理小镇发展的前景,小镇发展的模式,明确小镇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定位,挖掘小镇发展的特色优势,进而确定小镇合适的发展路线和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小镇的整体产业调整延伸、小镇风貌控制、小镇特色打造、小镇的旅游规划等。为设计阶段做好铺垫。2)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细节设计确保规划阶段的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尤其是主镇区街道、建筑(尤其是沿街建筑)、公共空间(滨水带、街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标识标牌、市政管道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对于其他地区以控制风貌为主,保证整个风格的协调统一。3)实施阶段

根据实施过程中不同情况,尤其是不同投资资金情况,制定不同的实施建造策略,并在产权、股份、分红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得规划设计的内容能顺利推进下去,使得项目得以实施运行。4)管理阶段

在具体工程施工建设按照规划设计完成后,对整个特色小镇进行统一管理,贯彻规划、设计阶段对小镇的定位、风格以及特色。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保障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3、“平凡”小镇构建特色小镇遇到的问题

3.1“平凡”无“特色”

无数的小镇,因为自身自然优势不足、产业落后、人气不足,十分“平凡”,缺乏自然水山、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的“特色”,这些小镇在大量特色小镇的包围下,只能是辅助其他特色小镇的发展,逐渐成为附属角色。这比将失去自身特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3.2因为“平凡”导致缺乏人气

“平凡”的小镇,自身发展是依附于城市或其他特色小镇的发展,导致大量的人才涌入城市或其他小镇,导致自身人气严重不足。加之自身缺乏各种文化设施、和良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使得小镇空心化。

3.3因为“平凡“导致招商困难

“平凡”的小镇,因为“平凡”导致招商吸引力不足。开发商面对一个人气不足,没有特色小镇,开发兴趣不足,缺乏发展的信心。导致投资资金不足,小镇更加难以发展。3.4上级指标的虚高

“平凡”的小镇受制于上级规划指标的虚高,建设用地的有些地块高达3.0,这种指标是需要建设高层建筑的,但是这又不符合小镇的发展。试想,这样的高层建筑,有谁会来买账? 3.5百姓改造意愿不足

在城市的改造过程中,尤其是小城镇中,百姓的意愿是跟随利益驱动,缺乏资金投入的“平凡”小镇,要通过百姓的自发改造,是十分困难的。

4.河山风情小镇的构建

4.1河山镇概况 1)区位交通分析

桐乡市河山镇地处地处桐乡市西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东邻石门镇,南靠洲泉镇,西临德清县新市镇,北接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位于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境内,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在河山设有互通区,距上海市中心120千米,邻杭州市中心45千米,离苏州市中心70千米。1.5小时交通圈内,交通便捷、气候宜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2)文化背景

河山镇历史悠久,蚕桑文化底蕴浓厚,遗址遗迹丰富,历史人文众多。(1)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桐乡河山镇与南浔区善琏镇交界处的含山上蚕花朵朵,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游人如织。石门、洲泉、河山、大麻、崇福等地的许多蚕农纷纷上含山争相轧蚕花,一方面是祈求蚕神保佑蚕茧丰收,另一方面则是借蚕“嬉春”,进行民间狂欢活动。包括拜蚕花童子忏、水上“拜香船”、水上“标杆船”杂技、水上“踏白船”竞渡、抬“蚕神菩萨出会”、水上“拳船”、摸蚕花奶奶等。

文化活动

(2)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

千年古刹--崇庆禅寺、桑阴鱼肥--俞家湾桑基鱼塘、漫画大师陵园--丰子恺陵园

崇庆禅寺丰子恺(3)规划设计范围

地域范围:为河山镇域范围,用地总面积39.2km2。

重点规划设计范围(规划镇区范围):北至现状道路、西至镇界、东至临杭经济区概念规划路网、南至现状河道,用地面积9.83km2。

规划范围

3)产业分析

河山镇正逐步形成以绢纺(织)业为支柱产业,建材为重点产业,化纤、服装、五金为依托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2011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2亿元,工业增加值8.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6.37亿元,实缴税金1.49亿元,利润2.02亿元。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在职职工14071人,以电气机械、绢纺织为主。个体经营户2429户,实现税收1781万元。2015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绢纺(织)名镇”称号。4.2规划阶段 4.2.1定位

以蚕桑文化基底,以卷纺(织)业、服装产业为依托的近现代风情小镇。

大力发展桑基鱼塘农村旅游,推动卷纺(织)业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服装产业向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研究等上游产业发展。建设以近现代风情为主要风貌的风情小镇。推进河山镇向传统产业延伸、文创产业、旅游产业发展。4.2.2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

镇区以新老结合的模式进行发展建设,新区严格控制风貌,老区逐步改造风貌,建设近现代江南风貌,营造良好生活、工作、旅游环境。

以各个行政村产业为核心,打造特色旅游,例如桑基鱼塘旅游、果园旅游、光伏旅游等,并结合镇域内的文化遗址活动,打造特色旅游路线。

旅游路线规划

2)特色风情

深度挖掘河山文化、产业优势,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近现代江南风貌。重点突出小镇的风情,在建筑建设改造中,严格控制风貌,建造骑楼、拱券等构建,营造一种复古的、具有近现代风格的街道。以风情吸引投资、以风貌吸引旅游、以特色吸引产业,全方位吸引人气。3)绿色生态

疏通水系,建立清水平台、水中木栈道等,形成水上交通体系。完善河山绿化网络,增加市民休息公园及公共活动广场,构建江南水乡风情。多用绿色清洁能源(光伏)、多用透水铺装,多设雨水收集池,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江南小镇。4.3设计阶段

鸟瞰图

4.3.1新区设计

河山镇向着南侧发展,新建地块以居住、商业、办公为考虑,重点打造沿慕仁港河的近现代风情商业街,并结合产业发展,提供文创办公、商业展示、商品销售等内容。以平安路和慕仁港河交界口为核心,重点打造河山新的商业中心。

新区总图

4.3.2老区设计

河山镇的河山大街为原镇主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山大街已显破败。街道两侧建筑多以老房、危房为主,无论从使用还是风貌上已经不符合现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经营需求。以近现代江南风情为主,打造一条集产业发展、文化展示、旅游目的地、市民生产经营生活为一体文化商业街。

改造效果图

4.4实施阶段

根据资金情况,将实施分为两种情况。4.4.1资金投入充足 以开发商整体开发为主,重点打造新区和老区,兼顾周边行政村旅游开发。政府部门着重打造水系、公共景观及其他公共空间。政府部门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4.4.2资金投入不足

以政府引导开发为主,重点改造河山大街等老区域,依靠有条件的允许建筑面积增加,明确产权等政策,鼓励现业主进行自我改造。政府有关部门控制审批及整体效果。公共部分由政府出资进行改造。

改造实施:原建筑鉴定为危房后,在整治范围内,政府无力出资回收产权,由原所有者自行原址重建,在满足建筑风格统一,建筑投影范围不扩大,骑楼宽度达到3m的前提下,允许加建部分一层,补偿一层的范围由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技术规定审核确定。

实施控制

4.5管理阶段

出资主体为开发商,具体管理在于开放商,政府有关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只进行行政管理审批。若出资主体为个人,政府有关部门成立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特色小镇进行统一管理,贯彻规划、设计阶段对小镇的定位、风格以及特色。无论管理方为谁,需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保障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5.问题解决策略

5.1缺乏“特色”

表面上看河山镇缺乏乌镇的好水,缺乏德清的好山,缺乏云栖小镇的高新产业,但是我们深入挖掘。发现河山虽然没有好水,但水资源也不差;虽然没有德清的山,但各类文化遗迹资源也不少;虽然没有高新产业,但只要把绢纺产业、服装产业加以延伸,发展以服装设计为主导的文创产业也是可以的。所以说是“平凡”仔细下挖,还是有很多“特色”可以发掘的。5.2缺乏“人气” 小镇空心化,核心是百姓收入不高,小镇设施不足。若以政府力量发展一条商业街,建设一批文化设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以政策优惠鼓励人才进行创业创新,先留下一批人,再吸引一批人,逐渐形成人气,逐步发展。5.3缺乏资金

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和强而有力的招商策略,依靠逐渐起来的小镇风情和人气,能让开发商看到投资的前景,投资资金会逐渐吸引过来。5.4自发改造的盲目性

前期依靠百姓的自发改造,百姓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时需要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改造方案,严格控制增加的建筑面积,严格控制立面效果。并引导百姓进行业态的逐步调整。

6.结语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需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协作,共同建设、共同开发,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慧意(上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10.三条不同的特色小镇之路 篇十

三条不同的特色小镇之路

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已经公示,浙江省的国家级特色小镇数量为15个,仍然领跑其他省份,其中宁波市有三个小镇入选,分别为江北区的慈城镇、宁海县西店镇和余姚的梁弄镇,这三个小镇分布都各自有哪些“特色”呢?动力小镇-慈城镇 慈城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慈城镇完好的保留了县治背山面水、公共建筑左文右武及街巷双棋盘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规划者的传统风水布局。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古县城也创建成功国家4A级旅游景区。慈城镇位于江北区西部,是宁波市的西北门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慈城镇距离宁波市中心仅有15公里,距离宁波栎社机场有25公里,距离宁波-舟山港40公里,未来还将有城市轻轨4号线穿越境内。慈城镇距离上海也仅有1个班小时的车程,杭州湾大通道进入宁波市区的两个出口也都在慈城镇,慈城正在成为宁波乃至整个浙东地区的交通枢纽。慈城镇是宁波市首批卫星城,开发前景广阔,是“宁波市人居黄金区域”。慈城的魅力根源于其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但慈城镇并没有将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而是打造了一个动力小镇。在慈城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之前,动力小镇已成功入围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根据规划,动力小镇将以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以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中船(宁波)装备产业园、联东国际企业港为载体,集聚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都市工业,打造产城联动、人口集聚的特色小镇。在古城,孔庙、古县衙、校士馆、冯俞宅等历史建筑透露着历史人文气息;在新城,宁波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慈城中学、高档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彰显着品质新城魅力。这些,都为动力小镇增添了浓郁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气息。目前,慈城镇的古县城景区和保国寺景区已经联合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慈城古镇在新时代将焕发新姿彩。光电小镇-西店镇宁海县西店镇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在当时的西店附近打造兵器,并将该地称为“铁场”,之后看见铁场以西的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像一张垫子,于是就称之为“西垫”,最终演化为现在的地名“西店”。西店镇是宁海县的北大门,是宁波南部三县的交通要塞。作为宁波市卫星城之一,西店镇的经济水平处于中上水平,其痛点在于城市建设。因此西店以“宁北门户”为目标,启动了占地面积4.3平方公里的新城建设,努力把西店打造成为“世界品质,中国气质”的海湾星城。与宁波其他几座卫星城不同,西店镇的新城建设将完全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在4.32平方公里的新城规划区域内,有4200亩、呈C字形的区域目前仍是一片海湾。要在这么大一片区域里完成填海造城,光靠西店镇自己开发显然不现实,要创新融资和开发模式,西店选择了同中信合作签约。西店镇的特色产业是“手电筒”,作为中国最大的手电筒生产地,西店镇将打造以“光电”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光电小镇坚持规划先行,根据规划,小镇占地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约1.2平方公里,打造以一个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智造基地。此外,在编制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该镇还编制了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不仅画出空间布局图,还画出了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等,确保特色小镇从蓝图变为现实。据悉,光电小镇预计到2018年建成。红色旅游小镇-梁弄余姚市梁弄镇是杭州-绍兴-宁波-舟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颇有特色的城镇,素有“第九洞天”、“洞天福地”等美誉。相传由于梁冯二姓在此聚居,被称为“梁冯”,之后在唐朝时期因为街弄多,“人烟辏集,亦一巨镇”,遂成“梁弄”。梁弄是全国重点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浙江省和宁波市的中心镇,区位优势明显:省道浒溪线纵贯全镜,南连奉化溪口风景区,北出十多公里与沪杭甬高速公路相连,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80公里,距宁波国际机场仅40公里。近年来,围绕***提出的“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康样板镇”的指示精神,梁弄镇计划建设一个“会议教育培训中心、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宜居宜游风情小镇”。抗日战争时期,梁弄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有“浙东小延安”的美誉,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等党政军机构都驻在这里,2005年初梁弄镇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数十年前,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数以万计的热血儿女曾会聚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曲抵御外侮、寻求真理的感人乐章。如今,硝烟散尽,遗址犹存。黑色的瓦楼、高耸的马墙、纵横交错的街弄,革命胜迹依然熠熠生辉,永远焕发着红色的光芒。2006年,国务院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群包括浙东区党委旧址以及周围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同时,旧址群还先后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梁弄镇,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境内以四明湖、白水冲瀑布为代表的山水风光与五桂楼、孙子秀墓、羊额古道、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等一批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乡村游、果园认知采摘和山野风光等农家乐特色休闲旅游成为梁弄旅游的新亮点。旅游度假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走进位于四明路上的尚六合梁弄大糕店内,只见店里顾客盈门、店外车水马龙,生意十分红火。30岁的店主黄翀说,作为镇上第一个让梁弄大糕“触网”的创客,“尚六合”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客户遍布长三角以及辽宁、广东等地。如今,梁弄镇上的大糕店从2014年前的几家,迅速增长至如今的92家,2016年总销售额近千万元。除了旅游产业,梁弄镇其他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这里是中国绿茶之源,现已形成了以中国家业博览会金奖名茶“瀑布仙茗”为龙头的茶叶经济。而且梁弄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灯具之乡”,灯具块状特色经济明显,全镇共有灯具企业近500家,在全国开设灯具门市部1400余家,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室外照明灯具生产基地。纵览宁波市的这三个特色小镇,无一例外都是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虽然这三个小镇都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并非千篇一律的创建旅游型特色小镇,而是各自抓准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但前景光明的特色小镇之路。

11.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十一

支持以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各分行要积极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和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看,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必须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精细规划与策划,方能准确定位,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城市运营模式+PPP模式也许会成为特色小镇一剂良药。全文如下:

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6】2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北京市农委、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总行营业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切实推进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各地要充分认识培育特色小镇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申请和使用,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明确支持范围

(一)支持范围。1.支持以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为促进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的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建设;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交流中心、民俗传承基地等展示平台建设;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优先支持贫困地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以贫困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优先支持对象,统筹调配信贷规模,保障融资需求。开辟办贷绿色通道,对相关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在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三、建立贷款项目库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项目培育工作,积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级机构对接,共同研究融资方案,落实建设承贷主体。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小城镇需要编制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应分支机构提出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应编制本省(区、市)本已支持情况和下一申请报告(包括项目清单),并于每年12月底前提交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同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小城镇建设贷款项目库。

四、加强项目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织、推动全国小城镇政策性金融支持工作,建立项目库,开展指导和检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进一步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信贷资金。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协调县(市)申请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贷款,解决相关问题。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切实掌握政策性信贷资金申请、使用等相关规定,组织协调小城镇政策性贷款申请工作,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分行要积极配合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工作,普及政策性贷款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各分行要积极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和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并联合其他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努力拓宽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小城镇建设实施主体提供重点项目建设基金,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不足部分。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可作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质押担保。

通知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联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林岚岚、贾一石联系电话:010-5893443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基础设施部 周斌、傅卫华联系电话:010-6808227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上一篇:学校禁毒教育工作汇报下一篇:高中开学第一天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