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报告

2024-12-04

旅游业发展报告(精选9篇)

1.旅游业发展报告 篇一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xxxx等部门负责人一行9人,实地考察了无锡、杭州、西安、婺源等地特色旅游。通过7天的考察我们发现,他们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得到了充分挖掘和放大,年游客量和旅游收入都在逐年增长。虽然我们的旅游业发展与他们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旅游发展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娱乐,为此,我们旅游发展的规划不能只局限于本地发展需要,而要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充分调查研究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要求,了解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旅游目的地形象,而我们的旅游景点打造就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一切以游客的需求为规划发展方向,多层次、全方位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景点,这样的旅游景点才能吸引游客,才能真正留住游客。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山,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宏观发展目标,为此,我市旅游发展下一阶段就要紧紧围绕“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xxx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力求将我市建设成为旅游内涵丰富,景观风貌独特,配套设施 1

齐全,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加大投资,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旅游要发展,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最重要的是要打造能让游客驻足观赏的精品旅游景点,要让广大旅客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享受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不仅要让前来的游客流连忘返,更要通过他们介绍给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旅游。此次考察的无锡灵山大佛,该景点以花园式开发,虽然景观点并不多也没有我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但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亚太地区永久的佛教会议殿堂,并高标准打造,在“新、奇”上大做文章,不仅让广大游客有置身花海园林的惬意,也被新奇的景观所震撼。纵观我市旅游景点的建设,虽然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强有力的招商引资手段,引进资历、资金雄厚的社会团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深厚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品旅游景点,特别要从我市深厚的佛教和武术文化出发,让广大游客真正领会到我市的文化精髓。但就目前我市引进的旅游项目来讲,房地产开发项目占旅游项目比例偏大,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的项目引进中,一定要重点建设精品旅游项目。

三、挖掘地方文化,大力发展大型文娱节目

此次考察,给我印象颇深的是他们充分挖掘了地方特色文化,大手笔、大制作,推出大型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娱节目深深吸引住了广大游客,不仅给游客带来了震撼、精彩的文娱节目,还使广大游客进一步了解了广为流传的地方特色文化。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为的就是享受盛大的视听盛宴,仅杭州的宋城,年游客量就在350万人次左右。回头看我们xxx市,我们虽然有深厚的佛教、武术、茶文化,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引进资历雄厚的社会团体,把我市的优秀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不但要留住现有的,还要吸引更多的旅客自发前来。在搞好地方文娱节目的同时,还要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以佛教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观光体验旅游,开发佛教文化观光、佛教文化体验和佛教文化修学三大佛教文化产品系列,将佛教文化融入到“食”、“住”、“行”、“娱”、“购”、“游”等各要素中,营造空寂宁静、风格各异的禅境。二是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强身健体旅游,以峨眉生态健身文化为依托,结合峨眉道家与佛家的养生思想,打造峨眉武术健身产业基地。三是以茶文化为代表的静心休闲旅游,重点开发竹叶青生态茗园和仙芝竹尖高山有机茶庄,打造生态型特色茶园观光度假地。

四、强化管理,树立诚信旅游市场

纵观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导游和游客的矛盾,个别导游的不正当行为,不仅影响游客的观光心情,重要的是破坏了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让这种负面影响无限扩大,那不要说回头客了,原本打算来旅游的人也会改变行程,那将使我们的旅游业陷入困境。“诚

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与人交往最需要建立的桥梁。我们的工商、物价、公安、旅游、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对旅行社、宾馆饭店、购物店的管理,要建立诚信导游日志,如果发现欺诈行为从重处理;要加强酒店、饭店的日常监管,杜绝宰客事件的发生,还旅游业一个清净的空间,给广大游客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我们发展旅游,不仅仅是用精品的景点吸引游客,而重要的是要向他们展示我们峨眉人的热情、诚信。用景留人,不如用人留人,那我们的旅游业发展才能长久不衰。

2.旅游业发展报告 篇二

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 即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 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旅游经营活动。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同样, 在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提及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 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党和政府如此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延长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 使其真正走上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且整体发展并不平衡。尤其形式单一、规模狭小的农业观光园遍地开花, 名实不符等问题比较突出, 给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忧。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科学规划, 特色不明显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 突出其乡村特色, 保护其原生态性, 这是众多游客前往体验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开发者应当在规划开发时就充分考到这一点, 但是由于很多地方政府的决策者目光短浅, 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 加之资金缺乏, 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同时, 我国很多地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大部分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 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规划, 开发过程中只重规模, 不讲质量, 粗制滥造, 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由于规划的缺乏, 乡村旅游的定位也相对混乱, 开发过程主要侧重于对观光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 而忽视对民风、民俗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的开发。有些经营者只是盲目追随成功的乡村景点, 而不是根据自身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 无法形成“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 人工痕迹过于明显, 农村住宿设施建成高楼大厦, 城市化倾向过于严重, 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2.开发建设缺少资金, 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目前很多有钱的企业和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投资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和主题公园, 很少有人愿意去投资乡村旅游。大多数乡村旅游的投资主体主要为镇村集体、个体经营者, 投资主体较为单一,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资金来源。由于资金的缺乏, 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住宿、娱乐、餐饮等设施就无法得到改善, 给游客带来很多的不便, 不能全面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严重地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3.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功能比较单调, 缺乏体验项目

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说, 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除了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农业资源外, 还应该包括农村特有的生产形式和生产活动以及农村的民俗风情、乡村风光、农民居所、乡村文化等等。但是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 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还停留在旅游的初级阶段——观光旅游, 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 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体验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 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足, 难以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这不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更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要。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农业旅游资源的观赏、农产品的采摘、垂钓、狩猎等形式, 不少地方简单地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 把“农家乐”仅仅理解为到乡下的农民家去吃饭。这种单一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必然造成功能单调, 产品缺乏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

4.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现代营销手段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不长, 开发、研究都处于较低的层次, 针对乡村旅游的专业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无论是乡村旅游管理者还是其他从业人员的从业经验都不足。在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操作中, 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存在严重的不规范, 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形成矛盾, 使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模式。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 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 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同时, 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等特征, 加之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 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营销意识不强, 无法从事全面的市场营销活动。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 不能够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型的营销手段, 落后的营销手段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加快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长远规划, 科学策划, 增强乡村旅游的特色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提前做好科学系统的规划, 有机整合乡村的各种旅游资源, 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 尽量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 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 不能“一窝蜂”不顾实际情况发展乡村旅游业。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和具有浓郁乡土味、民族味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应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较小、农业文明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的地域, 选择那些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近乎土气而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 并时刻保持其宝贵的原汁原味, 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 不做城市旅游规划的低级翻版。

2.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 资金缺乏严重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 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 如各地地方政府可以整合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等, 这些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可以形成相当的规模。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外资, 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等手段筹措资金, 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 充分地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增强产品综合功能, 增加旅游体验项目

乡村旅游资源, 不等于乡村旅游产品。农业项目、田园风光、特色植被、经济作物、民俗风情、古村古镇等等, 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是把形成旅游资源转化为综合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广泛研究乡村旅游市场动态、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旅游消费行为, 然后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功能, 有效地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功能——“体验功能”, 乡村旅游, 应该是以体验为主, 观光为辅的旅游。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功能, 也是留住客人, 延长客人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农事活动、名种节庆活动, 使旅游产品项目贴近农家生活, 让旅游者体验到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 通过收获农产品果实等形式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

4.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底子薄、经营者素质低, 要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就必须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 农村基层政府或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计划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 可以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 端正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 强化服务意识, 最终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对于人才的选拔, 乡村旅游目的地可以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 可以从当地的农民中挑选一批真正优秀的人员担任基层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 同时也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可以借助引进旅游业人才的“外脑”来实现。除了选用优秀的人才外, 还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加强监督, 逐步推行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 重点进行卫生管理、安全经营管理、价格管理, 保证乡村旅游的优质服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光有优秀的人才和管理方法还不行, 还必须综合运用有效的营销策略, 这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比较适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式主要有:网络口碑营销、节假日宣传、网络营销、绿色营销等。此外, 乡村旅游企业还应加强与旅游中间商的合作,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互宣传促销共谋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近年来, 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 然而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尝试着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杜江, 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 1999.

[2]王旭.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当代贵州, 2005.

3.发展延边旅游业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延边;旅游业;跨界民族;韩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6-0031-05

一、前言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北有山清水碧、清幽多姿的镜泊湖,南有色彩神秘、气势雄伟的长白山,东有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防川岛。不仅可以领略“昼看三国界,夜闻异国情”的边寨风貌,还可以浏览起伏的长白山脉、浩瀚的原始森林和奔腾的图们江水。近年来,延边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跨入中国国境的跨界民族。所谓跨界民族,是指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而跨国界居住的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集地,朝鲜族人口81.6万,占全州人口58.8%。由于与韩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延边与境外民族国家韩国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中韩建交后,延边的旅游业也因韩国游客的增加迎来了鼎盛期。1991年,光顾延边的外国游客共达12930人,其中韩国游客为11748人。1996年韩国游客达115946人,2000年达117198人。随着来访游客的增多,延边的旅游收入有了大幅增加。1996年是延边旅游收入最多的一年,总收入达2.2亿元,这些旅游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韩国游客,因为这一年韩国游客占全部外国游客的96.6%。可见,延边旅游业的发展与韩国息息相关。

本文拟从跨界民族的视角出发,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发展延边旅游业作一思考,借以探索延边旅游业发展的途径,促进延边旅游业的发展。

二、延边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

作为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由于与韩国的特殊关系,延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特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源优势

韩国为延边提供稳定的客源市场。朝鲜族与韩国本为同一民族,具有血缘关系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关系。中朝边境的长白山,相传是朝鲜民族的发源地,许多韩国人视其为先祖栖息繁衍之地;延边各地分布着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朝鲜军队的抗日旧址;现代的延边地区展现着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面貌,可引发韩国人的怀旧情感。这些人文关系,使韩国人对延边地区有一种神秘感、亲切感、好奇心,希望前来观光、寻根、探友。每年前来旅游的韩国人接踵而至,长白山线的旅游者90%是韩国人。韩国成为延边地区最重要且相对固定的客源国。

(2)接待优势

自1984年延边建立旅游局以来,随着旅游业在延边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集食、宿、行、游、购、娱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体系,餐饮娱乐业尤为发达。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朝鲜族与韩国相同的语言文字和一致的文化习俗,为接待韩国游客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首先,语言文字相同,便于沟通和了解。海外旅游最大的障碍是沟通问题,但是,韩国人前往延边旅游,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次,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大体一致,易于增加信任和安全感。朝鲜民族素来讲究卫生和热情好客。朝鲜族的高度卫生意识会使韩国游客食宿放心,减少文化距离带来的疑虑;朝鲜族的好客及同一民族的亲切感会让韩国游客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无疑,这些一致性大大便利了韩国游客在延边地区的旅游,这种接待优势对建立良好的客地互动关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区位优势

延边地处东北亚经济腹地中、俄、朝三国接壤的图们江流域,“鸡鸣闻三国,犬吠达三江”;州府延吉市是东北亚经济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拟定的图们江流域多国开发“大三角”(延吉-清津-海参崴)三个支撑点之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交通上,不仅可以连接俄罗斯、朝鲜、韩国等国的滨海边疆区,而且是韩国东海岸和日本海西海岸海滨旅游和山地旅游的交汇点。因此,延边在东北亚国际旅游地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城市所不可替代的。陆、海、空三种交通方式是边境旅游的三根大动脉,州府延吉市的机场可以直飞韩国,为韩国游客前来延边提供了方便。

2弱势

尽管由于前述原因,跨界民族的优势对延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如同一柄双刃剑,延边旅游业也因此而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旅游客源市场单一

从客源市场来看,延边的海外市场主要是韩国和日本,占海外客源市场的75%以上,其他的客源市场,如俄罗斯、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游客较少,欧、美等国家的游客则更少。而在海外日韩两个市场中,又过分依赖于韩国,韩国游客最高年份的1996年达到了96.6%。国内市场由于延边地区距离我国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对较远,加上交通还不够完善,导致延边旅游的发展受到制约,游客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的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占70%以上。当地市场由于州内整体经济欠发达以及发展不均衡,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旅游时代”尚未来临,本地旅游需求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潜在的状态。从整体看,延边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显得过于单一。

(2)旅游时间局限性突出

由于对韩国客源的依赖,延边旅游时间局限性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延边旅游季节性强,主要客源韩国游客四季分布不均匀。延边客源主要依赖于韩国;而韩国游客主要集中在6-9月,这与延边长白山夏季旅游有密切关系。由于长白山天池湖面海拔2155米,无雪期短,封山期长,游览的季节性极强,一年当中,只有3至4个月的旅游旺季。而雪雕、冰灯、滑雪场等冰雪旅游资源的生存期也相对较短。这些使延边旅游在时间上存在较为突出的局限性,导致旅游旺季服务设施及服务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以至于延边旅游客人无房住、无车坐;旅游淡季,大量的服务设施闲置,旅游设施利用率低。其二,延边留客时间短,韩国游客的停留时间日渐下降。延边旅游以长白山旅游、边境旅游和民俗旅游为主。对于延边的主要目标市场韩国游客来说,前两者更有吸引力。但是,这两者旅游目的单纯、旅游产品的档次不高,旅游精品不多,造成韩国游客在延边的停留时间过短。目前,韩国游客在延边的停留时间平均为1.3日,在北京则达6.4日,影响了延边的旅游收入。

4.发展旅游业调研报告 篇四

一、XX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XX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XX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质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素有“黔蜀门屏、银杉之乡、XX故土、傩戏王国”之美誉。地处黔北渝南,与本省的正安、务川和重庆市的南川、武隆、彭水五县(区、市)接壤,为黔东北入渝入川通道,历史上经济文化与川渝地区交往甚密,现在更是成为黔北地区面向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XX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6℃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与重庆低湿酷热天气形成强烈反差,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最佳胜地。作为“银杉之乡”,我县拥有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原生态植被,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植物16种,有被称为“植物中的熊猫”的银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抗癌新秀红豆杉,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银杏、香果树等。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旧城一线天、仙女洞、仙米洞、黄泥洞、洋渡小山峡、淞江漂流、芙蓉江十里峡、三江河风光、白滩峡谷风光、三合口温泉、红关垭森林公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磨盘山风景区等。

2、文化旅游资源奇特

XX族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雄极一时的古夜郎文明的缔造者。全县XX族人口占全国XX族人口的1/3,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我县傩戏历史悠久,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傩技“煞铧”、“上刀梯”堪称一绝,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XX族居室、服饰、饮食、丧葬仪式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为一体,技艺高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三幺台、哭嫁歌、打篾鸡蛋、高台舞狮、傩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XXXX族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插旗山古寺院、城关万天宫、石桥观音阁、明真安州古城垣、天子坟、铧耳山崖棺、青球岩岩墓、县民族展览馆、“梦幻天城”、大磏三源民族文化新村、洛龙大塘XX民族文化村等。

3、旅游商品各具特色

特色食品灰豆腐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XXXX族人的主要菜肴;XX茶叶“XX银芽”曾荣获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获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活动指定用茶;鲜轶牛肉干品质良好,风味独特,是XX有名的风味小吃;中药材洛党、天麻、玄参、金银花等更是供不应求,远销海内外;傩戏面具做工精细,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此外有雕刻、绘画、书法等文学作品和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

二、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遵发〔20xx〕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结合实际研究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工作成效较为明显。20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2.1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打造精品旅游线做强做优旅游业作为实施“面向重庆长江、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明确县政协主席主抓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及时组建机构专抓旅游产业。20xx年将县旅游事业局从县环境保护局划出,单列为专管全县旅游工作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县XX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会。

2、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我县与重庆工商大学签订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合作协议,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设备搞好资源普查,制定开发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规编制初稿,编制了“梦幻天城”、冷水台和红关垭森林公园等景区详规,正在着手进行XX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百里示范长廊”、大沙河、华山林场、磨盘山、淞江温泉、双河仙米洞等景区的规划论证工作。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xx年以来,我县投入240万元扩建了县尹珍文化广场,投入40多万元成立了县民族展览馆,向省民宗局争取150万元建设“三源村XX民族风情一条街”,新修了“梦幻天城”旅游景区公路,完成红关垭森林公园路面改造9.3公里、公园内林区公路建设12公里,启动了三合口温泉景区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同时,抓紧实施绥阳至XX二级公路(XX段)改造工程,积极做好黔北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

4、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与重庆南川区永溢矿山机械厂签订了投资4500万元“梦幻天城”旅游景区项目,景区按照国家4a级标准建设,目前该景区完成投资530多万元;与重庆洪燕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800万元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协议;与深圳大山集团达成了投资1.3亿元开发大沙河灰磏河流域的旅游招商项目协议。成立了“梦幻天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XX方山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XX三力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成了冷水台休闲山庄、上坝青龙泉山庄、洛龙大塘XX文化村等农家乐。成立了XX自治县中黔傩文化工艺传承有限公司和XX自治县XX作坊食品厂,成功开发出傩戏面具和仡家傩酒。另外,我县还成功开发了灰豆腐果、鲜轶牛肉干、洛龙大蒜等系列食品,洛龙党参、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中药材产品,以及XX银芽等系列茶叶旅游商品。

5、区域合作,联动发展。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开发、互利互惠”原则,努力构筑跨区域旅游圈,争取在国家投入、旅游信息共享、宣传促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xx年,在重庆南川区举办的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经贸洽谈会上,我县与重庆涪陵区、万盛区、武隆县、南川区以及本省的正安县、桐梓县等七个区、县共同签订了黔北渝南地区生态旅游共同发展协议书。20xx年,我县又与重庆万盛区、南川区、武隆县、綦江县以及本省桐梓县、正安县共同签订了《统一标志标识、共推旅游线路,促进渝南黔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合作实施协议书》,为共同发展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6、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介XX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20xx年,我县成功举办了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组团参加了在重庆南川区举行的渝南黔北生态旅游推介会;20xx年,我县开展了“走进梦幻天城”旅游采风活动,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在《XX报》和《银杉文艺》开辟了旅游文化专栏,开发了XX旅游风光贺年卡系列产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展览、文化、体育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以XX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7、强化管理,完善机制。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全面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围绕完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宣传促销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和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源保护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力度,对万天宫、插旗山翠飞阁、明真安州古城垣等文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并制定了保护方案,争取资金对万天宫进行了修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不少景点受自然侵蚀严重,如明真安州古城垣。

2、基础条件有限。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改造了一批旅游道路,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基础条件。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如XX阳溪至武隆卡门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和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

3、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各种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导游人员以及专业饭店管理人员缺乏,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点开发再到旅游产品包装宣传推介,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近年来,虽然我县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等投入,但总量上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尚无三星级以上宾馆,住宿等服务设施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弱。

5、文化品位不高。我县虽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影响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如我县XX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民族特征恢复难度极大。

四、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关联作用强,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我县旅游资源颇具地方特色,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旅游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全国生态XX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着力打造“XX明珠”品牌,尽快与周边旅游线路对接,整合山水、乡村、XX三大资源优势,抓住景点建设、商品开发、宣传促销、服务管理四个重点,推进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城镇建设、脱贫攻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五个结合,坚持立足长远,高点起步,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发展区域格局,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为以神秘XX文化及珍稀植物银杉为代表的天下旅游目的地、以神奇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周边旅游必经地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重庆市民休闲地。

1、近期目标(20xx—20xx年):打基础、构建框架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大对西北三桥华山石林片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片区的开发力度,将两片区中的雷家坝、华山、三河口温泉、县城玉溪河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加以突破。借助本地区丰富的XX族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紧靠重庆主城区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芙蓉洞空间分布上形成的“金三角”的有利形态,着力打造“黔北XX东环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黔北高速公路开通前完成开发建设,打好基础,营造氛围,并以此带动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中期目标(20xx—2015年):大发展、初见规模

将中部县城及周边片区、东北洛龙大塘磨盘山片区、北部大沙河片区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区域,扩大文化旅游开发的覆盖面,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从而构建起“黔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框架。对于北部大沙河片区,充分利用其优良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原生态系统、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原始的自然风光,进行小规模、低强度开发。重点在于完善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加强通讯设施、安全监控和安全救护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驴行天堂”徒步旅游和科考探秘旅游基地。

3、远期目标(——):成体系、打造精品

以南部旧城片区和其他区域内的项目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同时进一步完善已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生态环境的旅游经济体系。立足精品旅游线路,强力打造以涪陵乌江画廊,XX芙蓉江文化长廊、长岩十里峡、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以武隆仙女山,XX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洛龙磨盘山等为代表的山地及观光农业景观;以南川金佛山金佛洞,武隆芙蓉洞、天坑地缝,XX仙女洞、仙米洞等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XX大磏三源、洛龙大塘民俗村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文化体验旅游精品,形成南川—涪陵—武隆—XX“一林二江三山”(“一林”就是指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二江”就是指乌江、芙蓉江;“三山”就是指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XX磨盘山)旅游经济圈。

五、几点建议

1、解决领导重视问题。领导重视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是抓好文化旅游业的最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抓好文化旅游业等于是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来,我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说到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召开专门会议解决这个问题。

2、解决思想解放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就要面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放弃工业发达了才能抓文化旅游、高速公路通了以后才能抓文化旅游的传统观念,抛开现阶段无钱抓文化旅游、抓文化旅游短期不能见成效的陈旧教条,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来抓。

3、解决观念认识问题。文化旅游业是一项产业,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必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打造成产业发展的支柱。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促进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树立大旅游的理念。要跳出XX看XX,鼓励并大力支持XX、正安、务川参与黔北渝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黔北渝南旅游经济带。

4、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争取省、市文化旅游投入,政府实行项目经费捆绑,财政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建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5、解决宣传推介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宣传推介至关重要。不宣传推介,XX缺乏知名度,客商缺乏投资信心。建议采取高端运作模式,专家策划,通过举办大型生态旅游节、XX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大手笔宣传推介XX,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形成文化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吸引和鼓励外商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我县文化旅游开发。

6、解决旅游人才问题。人才是第一要素,要充实文化旅游部门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规范,不断提高旅游业管理人员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以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推动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

5.市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为进一步了解景区恢复情况,本文选取了10家重点景区,就景区经营、20xx年“7.21”损失、“十一”黄金周接待、政策需求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

一、调研景区的基本情况

20xx年1-9月,10家被选中的景区(以下简称:选中景区)实现营业收入7599.9万元,占房山区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收入的71.9%,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占房山区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接待游客的80.1%。

二、调研情况汇总

(一)景区经营情况

1.宣传方式:景区的宣传推介方式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车体广告、派发宣传品、与旅行社合作。

选中景区中,主要以网络宣传和与旅行社合作为主,分别有9家单位选择了通过网络和与旅行社合作方式对本景区进行推介;其次,选择通过电视宣传的有7家;有5家选择了通过报纸进行宣传;分别有4家单位选择了通过广播和派发宣传品进行宣传推介;另外有2家单位采用车体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

2.景区交通:选中景区中,有公交车经过的景区有8家,但由于到景区的路途较远、公交发车间隔长、班次少等原因,只有2家景区选择“游客以乘坐公交车方式到景区为主”,其余景区游客选择的交通方式均以自驾为主。

在关于游客到本景区游览有哪些制约因素的问题上,有6家单位选择了“交通不便”。

3.收入来源:景区的营业收入主要以门票收入为主,20xx年1-9月门票收入占景区收入的63%。与20xx年相比,选中景区的门票价格中有1家增长,1家下降,其余8家门票价格未变。除门票收入外,其他收入来源还有酒店住宿收入、餐饮收入、民俗收入、停车场收入、上级拨款收入等。

4.用工方面:7家单位员工人数与同期相比持平,1家单位员工人数有所增加,2家下降;人员报酬方面,5家单位员工工资与同期持平,4家单位员工工资增长,1家下降。

(二)景区“7.21”受损及恢复情况

1.景区损失情况:20xx年“7.21”暴雨,导致石花洞、仙栖洞、银狐洞等溶洞景区充水;十渡风景区、拒马乐园等沿河景区水上项目全部被冲毁;部分景区景观、设施、车辆遭受损失。选中景区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5.1亿元。10家选中景区中6家是季节性营业单位,营业主要集中在5月-10月,暴雨之后,游客大幅减少,20xx年下半年与20xx年同期相比,选中景区减少游客103.9万人次。

2.景区恢复情况:“7.21”暴雨后,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支持重建。选中景区中有6家得到上级部门的补贴,补贴金额8750万元,恢复景区经营投入金额1.1亿元,其中使用补贴金额2940万元。

云居寺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只有围墙、停车场的设施受损,对于经营影响不大,一直未停业;经过积极重建,除上方山景区外,其余景区均于20xx年10月底前恢复经营;上方山景区内云梯被冲毁,通往景区道路、景区内停车场、办公区受损严重,经过一年建设,于20xx年10月1日正式恢复经营。

(三)“十一”黄金周接待情况:20xx年“十一”黄金周,选中景区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数急剧下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2.7%,接待人数仅为同期的36.9%。

20xx年,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加强景区美化建设、网站宣传、进入社区、学校进行科普宣传、增加游客互动活动等方式招揽游客,黄金周期间更是增加了农产品展销会、蹦极表演、举办集体婚礼、有奖参与等特色活动,为景区经营增添了活力。20xx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选中景区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数迅速恢复到20xx年水平,实现营业收入2319.4万元,比20xx年同期增长1.6倍,比20xx年同期增长74.2%;接待人数29.9万人次,比20xx年同期增长1.7倍,与20xx年同期持平。

20xx年——20xx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选中景区经营指标

(四)关于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哪些政策支持

6.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旅游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培育成**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较大差距,但**县旅游业从发展机遇、区位优势、基础建设、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发潜力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旅游 发展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

劲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正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县作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初具规模和优势的县具有发展机遇好、资源价值高、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资源概况。**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素以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闻名于世。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的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是我国水电事业的摇篮。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寺内窟藏文物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文物遗产,是古丝绸之路南线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印证,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黄河呈“S”形流经县域107公里,形成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构成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其中,有以炳灵石林为代表的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是西北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造型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有以太极岛为代表的4000多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栖息着珍禽异鸟28种、2万多只,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有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座“高峡平湖”,水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60亿立

方米,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还有堪称当今世界之最的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有林海连绵、鸟语花香的吧咪山、抱龙山、松树岘万亩原始林区;还有文明灿烂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等文化遗迹。同时,**还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三峡被誉为“恐龙之乡”、“彩陶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水电之乡”。

(二)发展现状。**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走旅游兴县路,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县发展的龙头产业,全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2001年,恐龙足印群化石遗迹被命名为刘家峡国家恐龙地质公园;2004年,刘家峡水电站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刘家峡国家恐龙地质公园揭碑开园;2006年,黄河三峡被评为“甘肃十大旅游景区”;2007年,**县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进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500强,黄河三峡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2008年,**县被列为甘肃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傩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命名为“中国恐龙之乡”;2009年,甘肃省将**县列为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电力旅行社被评为“甘肃省国内旅行社十强”;2011年,炳灵石

林成功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29.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17.8%,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的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

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距离培育成**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每逢旅游旺季,游客流量激增,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旅游景点品位不高,无特色,文化内涵不深。三是管理体制滞后,无序经营和乱设摊点较多,多头管、管不住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没有做好“乐”字文章,娱乐场所较少,娱乐活动单调。五是旅游商品缺少特色,产品开发单一,纪念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

**县旅游业从发展机遇、资源价值、区位优势、基础建设、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发潜力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从产业培育、基础建设、市场引导、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

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设立黄河三峡、敦煌、麦积山三个旅游公司,全力打造三大旅游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做大做强**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同时,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多次到**视察指导旅游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领导对**旅游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临夏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中,州委书记冉万祥明确指出要拓宽旅游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参与旅游产业开发。为此,**县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洽谈合作,签订了旅游资源整体打包开发框架协议,成立了黄河三峡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有效解决黄河三峡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从地理位臵来看,**距兰州市和西宁市两个省会城市都比较近,在开发大西北和对外开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臵,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城刘家峡距兰州市43公里,距西宁市210公里,距兰州中川机场87公里。境内国道线与通往兰州、西宁的高速公路相连,特别是折达二级公路、兰州至刘家峡沿黄河快速通道等交通骨干道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路、铁路、航空运输为补的全方位旅游交通网,属兰州1小时都市经济圈的重要板块。因此,可把**定位于省会兰州的旅游之地,全力打造“兰州市的会客厅、后花园”。

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县城通往各景区(点)的道路,以

县城刘家峡为中心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重点建设交通集散地、旅游景区、住宿设施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景区中的引导标识、道路交通指示牌、旅游厕所、休息设施、观景设施和环卫设施,提升景区旅游服务功能。

四是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我国也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新兴龙头产业,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可观、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公众节假日的延长,旅游成为大众消费新的热点,必将迎来日趋旺盛的良好前景。

三、对**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县已经编制完成了《甘肃黄河三峡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还应编制完成《刘家峡丹霞地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刘家峡龙汇山商务度假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到规划“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立意要远、工作要细、措施要实”,形成县域旅游发展的规划体系。做到县域规划、景区详规与全州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统一,做好旅游规划与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另外,不能忽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

二是推动黄河三峡景区转型升级。按照国家景区评定标准要求,全面启动黄河三峡晋升5A级景区的工作,以不断提升景区品位,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外整体形象的提升。认真做好黄河三峡旅游股份公司的运营工作。严格按照规划,认真做好炳灵石林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黄河三峡旅游业。

三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县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扶持景区周边的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太极镇、刘家峡镇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淡旺季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重点是:一要开展现代农业观光、田园采摘、赏荷垂钓、农田认种、农家租住、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的农家生活体验游,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二要大力建设罗川台循环农业示范区、古城观光农业示范区等农业示范园区,完善游览观光配套设施。三要不断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用足用好农业信贷和妇小贷政策,支持有创业愿望、有就业技能的农户发展农家乐。四要出台农家乐管理办法,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标准、服务技能进行规范统一,实行挂牌上岗,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服务质量。

四是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旅游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多种文化的挖掘和再现。目前,**县许多旅游景点存在有景无点、有景无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游览兴趣。因此,要在提高景点的文化品味、做好黄河水的文章,打好黄河三峡的文化品牌。深挖黄河文化,在黄河投放羊皮筏子、木排、小木船等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让游客体验原始水上交通。充分利用**“恐龙之乡”、“傩文化之乡”、“彩陶之乡”的优势,建设主题特色鲜明的景点和餐厅,使游客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

五是加大黄河三峡宣传力度。仅仅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力度搞好宣传工作,采取电视、报刊、节会、网络、图片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大宣传,制作一批宣传黄河三峡的图书、图片、音像等精品资料,投放到景区公共场所、出租车、公交车上,宣传黄河三峡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还要宣传州情、县情以及**县旅游开发的进程和优惠政策,让游客阅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适时举办大型节庆促销活动,出动旅游“大蓬车”到周边省会和地区开展宣传促销,搞好对外旅游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投资旅游。

六是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来实现。因此,要把旅游管理和服务放到与旅游开发同等重要的位臵。对各旅游企业、旅游区的商饮摊点和旅游服务人员从收费价格、语言行为、服务态度、环境卫生、仪表着装、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形成文明经营、平等竞争的服务环境,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使游客满意而归。进一步加强旅游专业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从大中专院校、大旅

7.西安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 篇七

一、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尽管西安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而从文化贸易角度来考察,与国内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仍比较落后,距“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二、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大省,加大支持

陕西为旅游资源大省,不仅为西安提供充足客源,在旅游政策上提供支持。陕西在2010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565.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总收入983.99亿元,增长2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12.17万人次,增长46.3%;旅游外汇收入10.16亿美元,增长31.8%;在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为旅游大省,而且从客源上从旅游收入上都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西安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客源基础。

2.经济建区,强力推动

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为户县旅游带来更多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战略定位中,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西安则处于关天区的核心位置,这为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劣势分析

1.总量水平不高

西安旅游总量,每年都在增长。但相比较而言旅游总量相对不高,2010年西安接待旅游人数为5201万人,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而北京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767.9亿元。从数据看出,西安作为旅游城市,但旅游总量并不高,与一线旅游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2.战略意识不强

西安市政府虽然认识到旅游业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他们的旅游战略意识不足。因此要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好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要确定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协调好旅游规划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注重长期内旅游区产业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助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各省市区根据《意见》精神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从宏观上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一系列政策也都将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2.消费升级促进

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可望保持旺盛。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均GDP迈向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我国旅游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竞争激烈

日益升温的旅游产业利益,无疑将成为各大旅游城市乃至各旅游区县竞相瓜分的对象。因此各地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战略规划。2010年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网络评选活动中,西安入选中国最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年的旅游总收入排16位,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到320.39万,旅游收入15.06亿,在全国排在第19位。以西安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处在下游地位,落后于发达城市。

2.经济危机冲击

国际经济危机为国内旅游业带来较大冲击。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国内旅游业带来了较大打击,目前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何时全面恢复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8.旅游业发展报告 篇八

[关键词]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贵州高原属于旅游条件好,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古老性和丰富性。加快发展贵州旅游业,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旅游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大有作为。

一、旅游业的本质属性和产业特征,契合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内涵

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本质特征。

(一)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的内涵。粗放增长以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量的增加为前提,达到外延式增长的目的,资本的聚集与投入虽然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但由于这种增长是由大规模的物质投入来支撑的,因而难以为继。而集约增长则是依靠技术、知识等力量,达到内涵式增长的目的,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越来越替代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现代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旅游业是最早对外开放、并与国际接轨的产业之一,是在现代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同时,旅游业本身的产业特征,适应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单项指标向多元目标转变”的内涵。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过分强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现在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综合的目标体系来考察经济运行情况,更加注重绿色GDP、人文GDP,并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在促进GDP增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有助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重增长速度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旅游业不仅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更是“综合效益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现代旅游业一直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超过石油、汽车、钢铁,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越来越走上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四)旅游业统筹作用突出,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重传统城市工业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的内涵。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不断加快工业化,才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化,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过分依赖工业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相适应,与参与国际竞争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其大规模的资源需求和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当今社会所难以承载的。如何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二次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旅游业广泛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很好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二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忽视资源环境保护向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之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不仅资源消耗低,而且其发展本身又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基础,通过保护资源和环境来生产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而不是把发展建立在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从而反映了“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使资源和环境双双呈现出再生性,从而体现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战略方针,按照转变的要求,贵州省在分析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投资拉动型特征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压力大、科教人才优势发挥不够等基本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六个坚持”。其中,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作用。旅游业又是适应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业地位和作用凸显,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旅游业为保持金融危机形势下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就业、满足人民需求、增加群众收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发了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形象、乡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一系列新变化,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一)旅游业带动了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2008年,我省旅游总收入创下了653.13亿元的好成绩,较2007年净增140亿元,增长27.50%,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接待总人数8190.23万人次,同比增长30.77%。2009年,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我省重点放在“加快精品建设、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方向上来”,力争在国内游和省内游上大做文章,深入打造温泉旅游、避暑休闲、康体健身等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休闲产品,并大力提升一批精品旅游区的档次,加快部分大中型旅游企业的改制工作,为国内外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接待环境。旅游业还很好地拉动了全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促进二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二)旅游业还有效促进了全省城乡经济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过程中,遵义、凯里、铜仁等一大批城市经济生机蓬勃,社会持续发展。在实施或跟进“1211”创建工程的过程中,一大批县区进一步壮大了县域经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步伐,使城乡经济统筹向前推进。

与此同时,旅游业积极承接“两个转移”,促进了全省经济省内发展和外向发展的有机结合。2009年,贵州省引进项目近100多个,总投资额1000多亿元,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充满活力。

(二)旅游业促进了人民群众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简便易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因之而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2009年,全省新增旅游直接就业5.6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十分之一;截至目前,全省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00多万人,旅游带动就业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依托景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工程,即景区+乡村文化+农家乐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找到了脱贫奔小康的新途径。

另外,全省旅游业所产生的综合社会功能也不容忽视。公民外出旅游越来越活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省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广大农村地区,旅游流带来了信息流、观念流,激发了农民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四)旅游业探索了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践表明,很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停止了乱采乱挖和乱砍乱伐,遏制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加强了植被恢复和维护,使山川得到了绿化和美化,当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过去靠砍树、卖树来维持,不仅经济效益上不去,而且资源大量消耗、环境遭到破坏;发展旅游后,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很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协调。

(五)旅游业在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综合前面所述,贵州省旅游业不仅实现了加快发展,而且很好地实现了“两个统一”。一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旅游业要素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明显优化,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断好转,带动作用、辐射功能、关联效应进一步发挥。二是旅游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统一。旅游业发展速度既大大高于全省经济平均增长幅度,又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文化环境的有效保护。可以说,旅游业已经发挥出示范带头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实现根本性转变。

三、重视和推动旅游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加快转变全省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认识旅游业的综合功能,为旅游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思想武器。旅游业能否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大作用,对旅游业功能和地位的理性认识是基本前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各地各部门对旅游业的认识正在逐步加强,但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化。首先,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发展潜力大,产业链条长。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改善社会就业和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再次,旅游业是一个覆盖广泛的综合行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能够发挥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推动一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旅游业是一项维系各方的战略载体,具有较强的兼容功能,能够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推动一个地区多元发展目标的实现。总之,旅游业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都必须在全省尽快达成共识,以提供思想先导。

(二)将旅游业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旅游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广阔舞台。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和效力,集中体现在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紧密度。首先,要把旅游业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是贵州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重大问题,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实现二次产业组成结构的优化。其次,要把旅游业发展与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紧密结合起来。变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是全省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旅游业是促进最终消费的有效途径、扩大社会投资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要通过发展旅游业闯出一条新路。再次,要把旅游业发展和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实现。最后,要把旅游业发展与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发展旅游业全面贯穿于社会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不断强化旅游业的引擎功能和带动功能。

(二)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行业联动机制,为旅游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条件。行业联动机制的建立,是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直接体现。一方面,要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要促进事业协作,使旅游业紧密切入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促进全省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各地各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是以旅游业为引擎,还是以旅游业为抓手,可以结合实际探索不同的联动之路。

9.加快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九

制作人会展三班 冯达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大力发展,近几年更呈激烈竞争的态势。云南的会展业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尽如人意,有必要在分析云南会展业的主要优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我市会展业发展,在“群雄角逐”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云南会展业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的主要优势

云南建改革开放以来,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拥有一座单体建筑体量大、设施较为先进的国际会展中心,培育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品牌,全市约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展览会80个,共约2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平均每年开展3000多个展位。1992年至2001年的10年间,共举办220个各类展览会,展览数平均年增长11%左右,总展位规模超过10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尤其是云南国际会展中心启用后,展位规模在1000个以上的中大型展览每年达8~10个。其中,2010年共举办各种展览22个,全市展览公司经营主体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参照国际业内统计口径,会展业投入与拉动GDP的比率为1∶5~1∶10,可见十多年来会展业给云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云南发展会展业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东南亚联系紧密,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云南地处闽南金三角,内联东南13地市,外接东南亚,旅居海外侨胞众多,是东南亚进入中国主要口岸之一。云南是国际花园城市,自然风光优美,会展资源丰富,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周边城市具有会展资源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具备发展会议会展的良好条件。

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货集散比较方便。

云南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空港、信息港初具规模,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国道齐全,空港年吞吐量位居列全国前列,与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光纤、微波、卫星通信等电信业务,城市人均道路占有量居全国前茅,星级商务酒店具有较大的接待能力,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社会治安良好,这些都为参展商、采购商人货集散、信息传递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三、市场架构初步形成,外向经济特点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云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架构基本形成。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周边影响力不断增强;商业氛围比较浓厚,市场秩序比较稳定;经济规则逐步与国际接轨,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敏捷;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对外会展比较发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大批外企在厦落户,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厦发展良好,外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以上,其产品与客户群为云南办会办展提供了厚实的市场基础。

四、创立了“国字号”品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市会展业经17年精心培育,创造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品牌效应,具有举办300多个各类会展的成功经验,拥有全国及海外12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客商的产业信息。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发挥好带动效应,可以为云南会展业做强、做大、做优、做特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云南会展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发展会展业,云南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行政资源不充分,与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二是云南不具备全国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地位,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无法比拟。

三是云南的经济地理位置不甚理想,不处在国际主航道上,城市知名度不太高。

四是城市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力不够强。

除此之外,云南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办展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程度不高。

云南会展业近年发展不快,重要原因首先是缺乏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政府该干什么,怎么干,由谁去干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直接操办虽可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上看,却制约了市场的发育。多年来,云南为了办好展会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宣传推介、后勤保障、展位补贴等费用。从云南2001年展览举办数与展位面积来看,全年办展22个,展览面积27.6万平方米,由政府名义主办的展览5个,面积占全年的49.7%;公司、社会办展8个,面积约占25.3%,其余为各级商会、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展和行业例会,可见政府办展在会展业中占主导地位。

二、会展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秩序不规范。

目前云南会展业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市贸发局、贸促会、会展协调办多头管理,造成职能交叉,分工不明,权责不清。2010年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市工商局的会展审批登记制度,而行业监督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跟上,行业协会管理也没及时补位,造成市场管理真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

三、行业协会作用不大,中介组织力量薄弱。

社会中介组织职能不到位,是我市会展业市场化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云南对会展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法规和行业规则,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也不健全,没有统合社会的办展力量,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乏力。其他行业的中介组织也与会展业协会配合不够,未形成整体合力。

四、从事会展的企业弱小,会展品牌培育不力。

会展业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云南注册从事展览业的公司不足20家,实际有办展能力的只有4~5家,迄今还没有一家公司有能力举办国际展。而深圳市政府举办“高交会”迄今只有3年,经注册的专业展览公司达200多家,日常运作较好的有80家,其中还有2家能举办国际展。而云南2001年举办的大中型展览仅有22个,还不到全国总展览数的1%,多数展览面积不及1万平方米。除少数几个专业展外,多数不具品牌效应。相比之下,深圳2001年共举办大中型展览68个,大部分展览面积都在1.5万平方米以上,并已培育出“高交会”“住房交易会”、“光电博览会”、“首饰展”、“家具展”等20多个专业品牌展。

五、专业会展人才匮乏,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会展业要兴旺,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然而我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经营层,高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引进的制度严重滞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从商务展览五大环节看,项目策划、组展单位、展览场馆、设计布展、配套服务都缺乏一流人才。就是对现有的业内骨干也重视不够、使用不当,导致内行人才转行或外流。

六、展城设计尚存缺陷,经营模式值得商榷。

会展中心单体建筑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功能布局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二楼是餐饮区,一楼实际展位并不多;居中大门只有一个,难以分隔分区同时举办若干个展览;展馆与会议

区连成一体,会议区的设备养护和其他费用摊进展位,提高了办展成本,增加了组展商和参展商的经济负担。

会展中心由政府投资建成后,交由建发集团管理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企业若将11.5亿的固定资产通过包装、增发上市,会展中心的产权将实现转移,政府将失去对会展中心使用的前提条件,失去对经营者的必要制约,无法正确处理会展中心的收益与全市整体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由于会展产业链有可能在展馆这个环节断裂,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市会展业的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云南会展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办的工作力量

2、加快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结合云南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经济人才

5、以打造会展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会展总体规划

6、建议组建云南市会展集团,提升我市会展景区和会展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7、加快会展大项目的建设,抓好会展产品的开发

上一篇:2015河南烟草局招聘申论:从严治党下一篇:中药学z第2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