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教案资料

2024-11-11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教案资料(精选7篇)

1.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教案资料 篇一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二节有效获取信息(2)》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2.了解几种常用下载工具的特点并学会使用,利用多线程、断点续传等功能提高下载效率。

3.学会在计算机中信息管理的方法,了解常见文件的类型,压缩与解压缩,使用文件夹管理文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需求如何分析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其中获取信息途径有很多种。我请一些同学来说一下。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2、进行新课

A、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迅雷”,并下载安装。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B、登录,下载一幅图片,并保存整个网页。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E、打开我的电脑,单击“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将“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前面的勾去掉,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F、找找看你下载的文件都存放在什么地方,观察他们的后缀名,如果使用“重命名”命令将他们的后缀名去掉,观察一下文件有什么变化。

G、将下载的文件使用压缩软件winrar压缩一下,对比压缩前和压缩后文件的大小。

H、在E盘上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再在这个文件夹里建立不同的文件夹用来存放下载的文件。如“软件”“图片”“音乐”等。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就上一节课讲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练习操作,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这样可以让我们养成规范使用计算机的好习惯。

2.第一章 VF数据库基础教案 篇二

一、什么叫数据:

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的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如:数字、字母、文字、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数据,还有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而最多、最常用的是文字数据。注:数据包括:描述事物特性的内容和存储在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二、什么叫数据处理?

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三、数据处理的目的(其中核心问题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发展阶段及特点:经历了五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数据和程序不具有独立性,无法进行长期保存,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冗余大。

2、文件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后期,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

3、数据库系统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特点:数据和程序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实现了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注:但并不是完全避免数据冗余)

4、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5、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20世纪80年代引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的程序设计技术模型 特点:就是按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习惯方法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对象进行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抽象和表达,同时又以各种严格高效的行为规范和机制实施客观事物的有效模拟和处理。注: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一、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DB):是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数据本身,而且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被多个和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2、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利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的。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对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进行管理。

4、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

注:visual Foxpro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DBS包括DB和DBMS。

二、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注: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2、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即称为关系数据模型)

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一、数据模型:

1、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实际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事件如:学生、课本属于实际事物;订货、比赛是比较抽象的;

2、实体的属性:描述实体的特性称为属性;如学生实体用(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若干属性的描述。

3、实体集和实体型:

属性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实体,而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同类的实体的结合称为实体集。

所以在VF中“表”用来存放同一类实体,即实体集。注:表中包括若干字段,字段就是实体的属性。

字段值的集合组成表中的一条记录,代表一个具体的实体,即每个纪录表示一个实体。

一、实体间联系及联系的种类:

1、一对一:指主表中的每一条记录只与相关表中的一条记录相关联。

2、一对多:指主表中的每一条记录与相关表中的多条记录相关联。

3、多对多:表现为一个表中的多个记录在相关表中同样有多个记录与其匹配

二、数据模型:

1、层次数据: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及其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层次模型;像倒挂的树,用树型结构表示;

2、网状模型:用网状结构表示;

3、关系模型:(非格式模型)用二维表表示)

三、关系数据库:一个关系是由一个二维表来定义的,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也就是说关系数据库是由若干表格组成的,在表格中:每行代表着每个记录,而每列则代表着该表存在的不同属性。

1、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通常将一个没有重复行、重复列的二维表看成一个关系,每个关系都有一个关系名。关系文件扩展名为.dbf,称为“表”

2、元组: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每一行就是一个元组,元组对应存储文件中的一个具体记录,一个元组对应表中的一个记录。

3、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都有一个属性名,在VF中属性表示为字段名,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宽度等在创建表的结构时就规定了。

在VF中一个属性对表中的一个字段,属性名对应字段名,属性值对应于各条记录的字段值。

4、域名:字段的取值范围:指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

5、关键字:属性或属性的组合能惟一标识各个元组(实体)

6、外部关键字:在本表中不是的关键字,而在另外一个表中是关键字,本表的这个字段(属性)称为外部关键字。

四、关系的特点:

1、关系必须规范,表中不能在含表;

2、关系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记录)存在;

3、关系中不允许有相同的属性名(字段名)存在;

4、关系中元组的次序无关紧要;

5、关系中属性的次序元关紧要; 注:实际关系模型:

一个具体的关系模型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

一、关系运算: 传统的关系运算:并、差、交;

1、并:两个相同结构关系的并是由属于这两个关系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如: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学生关系R1、R2,分别存放两个班的学生,把第二个班的学生记录追加到第一个班的学生记录后面就是这两个关系的并集。

2、差:设有两个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R差S是结果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即差运算的结果是从R中去掉S中也有的元组。

3、交: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是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既运算的结果是R和S的共同元组。1 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联接;

1、选择:从关系中找出满足条件元组的操作,是针对行的运算。如;forwherewhile等是选择运算。选择条件以逻辑表达式给出,使得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的元组被选取,即从水平方向抽取记录形成新的关系,其关系模式不变如:从学生表中找出某同学的的考试成绩;

2、投影:从关系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是针对列的运算,如:fieldsselect等是连接运算。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相当于对列进行垂直分解。如:从学生表中查询学员的所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的操作。

3、连接:将两个关系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是针对横向运算,生成的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其联接过程是通过联接条件来控制的,联接条件中将出现两个表中的公共属性名,或得具有相同语义、可比的属性,联接是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如:joinon等是连接运算。如:设有职工和工资两个表,要查询基本工资高于800元的职工姓名,性别,职称、基本工资、实发工资、奖金。

注:选择、投影运算对象是一个关系,而连接运算对象是多个关系。这三种关系运算的最终结果是关系(二维表)

自然连接:是指去掉重复属一的等值连接。

其义意为:在联接运算中,按照字段值对应相等为条件进行的联接操作称为等值联接,自然联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联接,自然联接是最常用的联接运算。1 程序设计的步骤: 设计原则:

1、关系数据的设计应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原则。

2、避免在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

3、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或基本数据元素。

4、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联系。

二、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2、确定需要的表;

3、确定所需字段;

4、确定关系;

3.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教案资料 篇三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

(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地理在显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可见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中习题

(2)谈谈你的居住地存在的环境问题

4、学习小结(1)知识总结

指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举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而且在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

5、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解开地理之谜

与生产建设

与日常生活

与风土人情

4.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教案资料 篇四

本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有:

1、技术的产生

2、技术的内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

对象分析

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来达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技术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2、进行新课

(1)技术的产生

师: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两个案例,并一起讨论: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指出案例中的技术产生。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生:造纸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飞机的诞生为了满足人类突破地球束缚的梦想。所以,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师:我们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技术的产生源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

(2)技术的内涵

师: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中,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这个词出现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所以技术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对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540~1620年,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17世纪初,技术仅指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技术就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人们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所以,随这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通常会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师:从技术的内涵看,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下面我们阅读课本“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永动机‟梦想的破灭”两个案例,一起讨论,填第6页的表。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所以,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我们要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使用的目的。

通过课件呈现下面两个案例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人于公元前256年后建造的一座运用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其主体工程规划学,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风车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之国”。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这两个例子典型的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师: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阅读第7页“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学生阅读)

之所以蝗灾那么快得到防治,是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社会个方面的配合。由此可见,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含义不同

2、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

3、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5.第一章 客房部服务员培训资料 篇五

部门规章制度

1、按时上、下班,严格遵守上下班打卡和签到制度,下班后无故不准在宾馆内逗留,上、下班必须走员工通道。

2、每位员工上岗前,对自己的仪容仪表进行全面的检查,仪容仪表过关后再上岗,检查不合格的,除整改之后部门每日进行考核,扣分制度,月底汇总;

3、上班时间不准接打私人电话,不准在宾馆内大声喧哗,不准睡觉,不准吃零食,不准串岗聊天。

4、上班时必须按规定穿着工作服,配带工号牌。下班前做好自己所在岗位的日常卫生工作。

6、不准用粗言秽语讥讽客人或对客人不礼貌不理睬的行为。不准与宾客争辩或聚众聊天。

7、不准借用宾馆内的任何东西。

8、爱护宾馆公共财物。

9、服从领导的安排和调度,按时完成任务,不得无故或终止工作。

10、部门会议不得无故缺席。

仪容仪表规范

1、上岗必须穿宾馆规定的工作服、工作鞋和肉色袜(男员工穿深色袜),不可出现破洞,钮扣脱落应在上岗前缝补好,工装必须保持整洁、挺括、袖口、领口、襟边必须保持干净;男员工头发要注意修剪,发脚长度以保持不盖耳部和触衣领为适度,男员工坚持每日剃须,不留胡须、鬓角;

2、必须扣齐所有的钮扣,内衣领口、襟边不可外露;

3、穿裙子时必须穿长统丝袜,丝袜应无任何破洞或跳丝,颜色以肉色为宜;

4、女员工头发以不过肩为适度,前不盖眼,留长发的女员工,上班必须按宾馆统一规定将长发盘好,戴上发网,发网应是黑色的;

5、严禁染色或烫怪异发型,保持头发干净无头屑,不可起翘;

6、随时保持双手清洁,不留长指甲、不涂有颜色的指甲油;

7、上班必须化妆,化妆以淡雅为原则,不可使用香味过浓的香水或化妆品;

8、上岗期间,不准佩戴饰物,装饰性强的手表不可佩戴于岗位上,不可佩带手机上岗;

9、着工装必须把工号牌整齐地佩戴于工装左上方袋口处,不可歪斜,口袋内不可装过多物品;

消防知识

1、三懂:懂本岗位火灾的危险性;懂本岗位防火措施; 懂消防基本常识。

三会:会报警; 会扑救初起火灾; 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2、着火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3、灭火的基本方法:①冷却法 ②隔离法 ③窒息法

④抑制法 ⑤工艺灭火法 ⑥破拆灭火 ⑦扑打灭火

4、灭火器的使用:

①拉出保险箱 ②解税喷管 ③按下把手

④对准火焰根部,站在上风向处,最佳灭火距离是1.5米左右,液体对准着火表面;

5、发生火警如何处理

① 保持镇静,不可惊慌失措。

② ②呼唤附近的同事援助。

③通知电话总机、消控中心,清楚地说出火警地点、燃烧物质、火势情况及本人姓名,并报告宾馆领导。

④在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就近的灭火器材试行将火扑灭。⑤切勿搭乘电梯,必须走楼梯。

⑥切勿用水或泡沫扑灭因漏电引致的火警。

⑦把所有火警现场之门窗紧闭,并关掉一切电器用具之开关。如火势蔓延,必须协助引导客人撤离火警现场。

6、报火警的内容:

①发生火灾的单位的详细地址

②着火物质 ③火势情况 ④有无人员被困 ⑤报警人姓名及所用电话的号码

⑥重复并确认有关内容。

7、灭火中注意的事项

(1)根据燃烧对象选择合适的灭火剂;

(2)掌握先救人,后救火,要救人的前提下,尽快把火扑灭;(3)阻止火势蔓延;

(4)防止爆炸,凡是能搬走的钢瓶,油桶等尽快搬走,不能搬走的,可烧水冷却,以防爆炸;

(5)堵截流淌水,火场上有液体流出,设法堵截,阻止火势;

(6)保护重点部位,火灾危险性,经济价值高的部位,发生火灾后首先把这些地方火灾扑灭,并阻止火势蔓延;

(7)灭火、疏散结合、火势较大、不能及时扑灭,要组织人员将火场附近物

资转移到安全地点,这样有利于阻止火势蔓延;

(8)配合公安消防队协助共同灭火,选择进攻路线,提供水源和火场情况;(9)维护秩序、保护现场;(10)注意人身安全;

8、消防设施

消控室及泵房

消防报警系统(手动、烟感)

水喷淋系统

消火栓

消防联动

消防电梯

疏散系统

救火系统

排烟系统

楼层服务员仪容仪表规范

1、上岗必须穿宾馆规定的工作服、工作鞋和肉色袜(男员工穿深色袜),不可出现破洞,钮扣脱落应在上岗前缝补好,工装必须保持整洁、挺括、袖口、领口、襟边必须保持干净;男员工头发要注意修剪,发脚长度以保持不盖耳部和触衣领为适度,男员工坚持每日剃须,不留胡须、鬓角;

2、必须扣齐所有的钮扣,内衣领口、襟边不可外露;

3、穿裙子时必须穿长统丝袜,丝袜应无任何破洞或跳丝,颜色以肉色为宜;

4、女员工头发以不过肩为适度,前不盖眼,留长发的女员工,上班必须按宾馆统一规定将长发盘好,戴上发网,发网应是黑色的;

5、严禁染色或烫怪异发型,保持头发干净无头屑,不可起翘;

6、随时保持双手清洁,不留长指甲、不涂有颜色的指甲油;

7、上班必须化妆,化妆以淡雅为原则,不可使用香味过浓的香水或化妆品;

8、上岗期间,不准佩戴饰物,装饰性强的手表不可佩戴于岗位上,不可佩带手机上岗;

9、着工装必须把工号牌整齐地佩戴于工装左上方袋口处,不可歪斜,口袋内不可装过多物品;

楼层服务员行为规范

1、遇到客人、同事、上级领导应点头微笑、招呼问候,遇见行管人员陪同客人一道时,应先问候客人,再向行管人员问候致意;

2、敲门时应先按门铃,再自报家门,再按第二次门铃,接着敲门三声,连续敲三次;

3、过道遇到客人时,应在离客一米左右停下,给客人让道并问好(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问好时注意时间场合,如老客知道姓名的,带姓称呼,晚上好某先生,如果在工作车上拿物品,看到客人应先停下手中的活,站在工作车一边,向客人问好;

4、抱棉织品或抹尘时,在过道上遇到客人,应先靠墙站立,向客人问好;在吸尘时,应先关掉吸尘器,站立向客人问好;

5、非急事不可超越客人,需超越时应先说声对不起,超过后再回头致谢;

6、在拐弯处要特别注意,拐弯时要绕大弯,以免冲撞客人;

7、两人以上行走时,不可并排行走,应分散行走,不可从一群客人中间穿过,应从其后面绕行;

8、在厅面等电梯时,应主动帮客人按电梯,进入电梯轿箱内无人时,自己先进去控制住门,再请客人进入,如电梯内客人有三位以上,不应进入,请客人先进,电梯内有客人要自己先进入,应向客人问好,如拿较多物品时,应选择电梯内无客人时进入,五个楼层以内不准乘电梯;

9、客人开门或来看房间时,应马上停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时间赶到要开门的房间,如客人暂时未到,应在门口等候;

10、同事之间不可在过道上大声喧哗;

11、不可在公共场合做有碍瞻观的动作(挖耳朵、鼻子、抓头发、挠头、打哈欠、手插口袋、斜靠墙、门、桌子作支撑、懒散的站立、化妆);

12、当客人来问询宾馆另一区域时,不可用手指,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带领客人前往;

楼层服务员工作职责

1、向上对部门经理和领班负责;

2、负责保管和使用所属楼层的钥匙,了解本楼层的房态情况,负责工作间的固定资产保管责任和清洁卫生,整理布草车,记录清洗间存放物品数量。

3、负责过道地毯的吸尘和楼层的公共卫生(包括工作间);

4、按派工单上的房态整理房间,按操作规程整理房间,并将整理好的房间报领班检查;

5、接受房务中心入住和退房通知,在住房报表中做好记录,并按服务程序

迎接宾客,VIP楼层更要以VIP程序要求接待宾客;

6、负责本班次的“退房”检查。按“查看有无饮料、食品消费、有无遗留物品、有无物品损坏”的顺序检查后,及时通知总台和房务中心,如有遗留物品要迅速通知总台,按规定处理,如有地毯、墙纸污迹、房间设备损坏应于第一时间报告总台;

7、检查饮料、食品的消耗量,凭酒水单到房务中心领取并及时补充;

8、随时向房务中心报告房间维修项目,若未能及时维修或无法维修要及时反馈回房务中心,负责维修房和洗地毯(打蜡)房的恢复及时报房务中心,及报楼层领班检查。

9、清点棉织品,并在记录本上做好记录,确保数字准确;

10、负责客衣送洗(仔细清点衣物件数,检查衣物有无特别污迹、脱扣);

11、报告一切有关住客的特殊行为或患病情况;

12、随时保持楼面卫生,不准动用任何客房用品,提供做夜床服务;

13、服从领班安排,认真完成工作;

14、对客要求做到“五有声、五服务”,五有声:客人住店有欢迎声、见到客人有问候声、服务不周有致歉声。客人帮助有致谢声、客人离店有告别声。五服务:站立服务、微笑服务、敬语服务、主动服务、灵活服务;

15、做好早中班的交接工作。

早班服务员工作程序 1、7:45(夏季7:00)报到、签到、领取钥匙,做房费报表,交班本,留意有关事项;

2、参加早会,领取备料盒;

3、清点工作间固定资产(如茶杯、平底杯、热水瓶等),并与交班本上核对;

4、做公共卫生:先倒烟筒、再抹尘、从1号小门、楼梯防火门、电梯厅窗轨、窗台、门框,电梯门框、消防栓、观景台、过道贴角线、壁画,过道小门、2号防火门、灭火器、阳台门、窗轨等逐步抹尘;

5、清点棉织品数,注意有污迹,破损的挑出,整理工作间卫生;

6、更换开水,按打扫顺序,打扫客房,并负责退房检查,凭饮料单到房务中心领取销售品补到房间里,和洗衣房员工清点棉织品;

7、下班前再次整理工作间,清点物品、做公共卫生和地毯吸尘;

8、与下一班做好交班工作,与领班核对房态情况,做房报表,备料盒归还班组仓库;

9、签名离岗;

中班服务员工作程序 1、16:15签到,了解当日工作安排,与上一班进行交班,留意有关事项;

2、检查所管楼层公共区域卫生是否干净;

3、领取、核对派工单及早餐券数量,并在本子上签名;

4、开夜床及发放早餐券,报纸并做好记录;

5、清洗工作间茶杯并消毒;

6、打扫夜间退房的房间,恢复维修房和洗地毯房间,并及时通知中班领班

检查;

7、倒吸尘器、并擦干净外壳、管子卫生、倒烟筒垃圾、清洗外壳;

8、整理工作间,并做好物品的清点及记录;

9、叠棉织品,注意有污迹破损的挑出;

10把过道灯和电梯厅灯各关掉一半,把交班本、报表、钥匙交回房务中心。

11、签退、离岗;

楼层服务员使用工具车的行为规范

1、做房间使用工具车,从工作间拉出来时,速度要慢而平稳,避免撞上门口墙壁和门框,做房间时,规定要工具车挡住房门口,但在推行过程,必须让工具车与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撞坏墙角和门;

2、工具车如不好使用,如轮子坏或其它原因,应及时报修;

3、因违反部门操作规定,将公共区域设施(包括墙纸、墙壁、门、门框、电梯)撞坏,一经发现,全额承担维修费用,并予以重罚;

4、每日由楼层各班组领班负责监督和检查,对于撞破的公共设施及时报房务中心,并追究责任人,如当事人拒绝承认的,部门将通过楼层监控协助查找,一经核实给予重罚。

楼层服务员接听电话程序

1、铃响三声之内接听,首先简单问候,自报楼层:“您好,五楼。”不可使用“喂”。

2、认真听清对方的说话内容,听不清楚的地方应该说:“对不起,我没听清楚,麻烦您再说一遍好吗?”如对方说话时间特别长时一定要有反应:“好的或是的或对的或我明白”。

3、通话过程中,如有客人走来询问,应向客人点头示意,尽快结束电话内

容。

4、通话完毕,需挂断电话时,另必等对方挂断后,自己再轻轻放下话筒。

5、住房内禁止接听电话,退房或空房,允许在10、12、16、18、05、07、09等房间转接服务台电话,其余房间任何情况下不可转接服务台电话。

楼层服务员收洗客衣程序

1、接到房务中心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客人房间。

2、按规范敲门三声,按门铃,自报服务员。

3、收取衣物时,首先问清客人衣物是水洗或干洗,水洗可当日送回,干洗需次日送回,但应明确告之客人干洗衣物送回时间,以免次日客人退房时衣物未送回。

4、收取衣物应做到七清:

①房号清;

②衣服质量清(有无破损、少扣子); ③口袋掏清(以免客人衣物口袋有钱物);

④客人要求清(记住客人所要求的一些事情,在洗衣单上写明); ⑤衣物件数清;

⑥差错事故清(应预先知道,客人要洗的衣物会产生什么后果如:羊毛衫缩水,旧衣物会洗破等,应向客人预先声明);

⑦洗衣房注意事项清(交待洗衣房员工送回的时间,在洗衣单上注明客人退房时间)。

5、送回时,楼层服务员应和洗衣房员工仔细核对衣物件数。

6、送回客衣时,如客人在房内,应说:“先生/小姐,您好,这是您送洗的衣服”,递给客人时,应将洗衣袋字的正面朝向客人双手托住递过去,如不是用洗衣袋装的,应将衣物领口朝自己双手托住递给客人。

7、如是早班客衣未送回的,应在交班本上登记清楚,移交给下一班。

楼层服务员检查退房程序

1、电话铃响,三声之内接起,听到房务中心通知退房,听清房号、并重复一遍;

2、第一时间开门进房查房;

3、查房顺序:

1)检查卫生间:棉织品是否齐全,有无特殊污迹,有无客人遗留物品,平底杯是否完好无损,设施设备是否完好;

2)检查衣柜:门有无破损,衣柜内衣架是否齐全,有无损坏,有无遗留物品;

3)检查吧台:是否有客人消费掉的食品及销售品,检查茶具是否齐全,完好无损;

4)检查行李柜:行李柜是否有损坏、烫迹;

5)检查长桌:台灯、电视机、冰箱是否能正常使用,有无破坏、烫迹,抽屉内物品:书、服务夹、服务指南、洗衣袋、是否齐全,有无破损、划痕等;

6)检查茶几、圈椅:是否有污迹、烫迹、破损,烟灰缸是否完好,窗帘,地毯是否完好,是否有烟烫迹;

7)检查床上用品:床单、被套、棉被、枕套、枕芯、床裙、毛毯等是否完好,有无破损,特殊污迹、血迹;

8)检查床头柜:床头柜、电话机、摇控器、便笺纸、服务夹等是否完好,有无烟烫迹;

9)检查完毕,第一时间报总台收银和房务中心,有无费用情况,有无遗留物品;

10)查一个退房规定时间在3分钟内;

客房卫生清扫程序及要求

1、敲门:按规范敲门进房(先按门铃、自报家门)

2、进房:将空调、灯关掉,拉开窗帘,打开窗户。

3、收集垃圾、茶具等,将大的垃圾(吸尘器不能吸掉的)拣到垃圾筒内,包括卫生间内垃圾收出,将茶杯、平底杯,收到工作车上,烟缸收到卫生间并顺便带进卫生清洁筐。

4、收出棉织品,将用过的棉织品撤掉,注意上面是否有特别污迹,是否有

破损,如有,将床单独放在一边,并将卫生间内棉织品撤出,一起抱到工作间,把干净的拿到房间里。

5、铺床规范:按要求铺,床单定位(第一条线居中,第二条反面向上),床脚外面90度,里面应45度,套被套四角要拉平整,枕头四角不能翘起来。

6、清理卫生间:冲一下马桶,将四块湿抹布洗净后放在一边待用,洗脸盆、浴缸四壁、大理石,擦门,按顺序将水冲掉,用专用抹布擦干净,并带出卫生清洁筐。

7、抹尘:从房门柜,门框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从左到右抹尘,销售柜是否完好,杯垫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抽屉内的服务夹是否物品齐全,洗衣单是否齐全。注:擦电视机要用干抹布,用湿抹布将窗台窗轨擦干净,用干抹布擦灯罩、灯泡、灯架和床靠板,注床头灯的位置和灯罩接缝朝墙,用湿布擦试电话机上的灰尘及污迹、电话机线不能打结,同时应检查电话是否正常及外线是否已关,用干抹布擦净放拖鞋处及夜灯,检查:“请勿在床上吸烟”牌等物品是否齐全,有无污迹或破损,并检查各种设施的开关及设备的完好,如有故障,应立即报修,注意在抹尘过程中,随着顺时针或逆时针将有关地角线抹一遍。

8、按宾馆规定将一次性消耗品及棉织品补入房间内,按指定地点摆放。

9、吸尘时应由里到外,须特别注意房间的四边、窗帘后、墙角等处,吸尘后要把家俱复位,然后关好窗户,拉闭纱窗帘,床底、卫生间地面、门后的吸尘。

10、离开客房之前,应自我检查一遍,环视家俱用品是否摆放整齐,打扫是否干净,清洁具是否遗留在房内,地毯是否有污渍,如发现有不妥之处及时处理。

11、关灯,只剩靠卫生间的一盏床头灯和过道灯,退出房门,轻轻把门关

上。,12、登记客房清洁整理情况,认真填写《客房清扫工作日报表》登记清扫的进出时间及布草的使用数量,各种客房用品的使用与补充情况,有无需要维修的项目和特别工作等。

住客房清扫程序

住客房的清扫规程,一般要在客人外出时进行,如果客人整天在房内,就要根据客人的方便,抽空打扫,也可以根据上级指示或有关部门的特别安排,决定何时清扫。

住客房清扫的程序和无客房一样,但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进入客房前先按门铃或敲门,自报家门,房内无人可直接进入房间清扫,房间有人时,应征得容人的允许,开门后礼貌说:“对不起,打扰您了,我是客

房服务员,请问现在可以整理您的房间吗?”征得同意后,方可进房,清扫过程中要做到三轻“操作轻、走路轻、说话轻。”不能与客人长谈,如客人有问话,应注视客人并回答,如客人不同意打扫客房,则应将房号和客人要求清扫的时间写在工作表上并告知楼层领班,以免遗忘。

2、整理客房时应把工作车挡住门口

3、将客人的文件、报刊杂志,稍加整理,但不要弄错位置或把书合上,更不能翻看。要特别留意,尽量不触动客人的物品,更不要触摸客人的照相机、计算器、笔记本、钱包之类的物品。

4、女性用的化妆品、可稍加整理,但不要随意挪动位置,即使用完了,也不得将空瓶或空盒扔掉。

5、除放在垃圾箱里的东西以外,即使是放在地上的东西也只能替客人作简单的整理,千万不要自行处理。

6、客人放在椅子或床上的衣服,外衣可挂衣柜里,内衣、睡衣简单折叠后放在床上,女宾住的客房,不要轻易挪动其衣物,擦拭衣橱、行李架时,不要将客人的衣物弄乱弄脏,不要挪动客人行李,一般只要擦去大面积灰尘即可,做卫生间时要随时留意外面不可将门关上,如有客人进来时要与客人核对身份,核对无误让客人进去,再问客人是否继续打扫,如需继续打扫的动作要轻、快,打扫完向客人道歉“对不起,打扰您了,房间已打扫好了,请问还有什么需要帮忙,如有请叫我一下,电话86789或85518,退出房间,将门轻轻关上”。

空 房 清 扫

空房是客人退房后,经过清扫尚未住进新客人的房间空房清扫俗称“简单清扫”其要求是:

①每天进房开窗,进行开窗通风换气。②每天用干抹布除去家俱、设备物品的浮灰。

③洗脸池、浴缸、恭桶的水笼头每天要放水冲一至二分钟。④连续空着的客房,每隔二至三天要对房间吸尘。

做夜床的操作规程

1、开夜床时间一般为18:00—20:00为宜

2、按规范敲门、按门铃,自报服务员,如客人不在开门进房如客人在先征求客人同意再进房。

3、把厚窗帘拉上,换上热开水,把垃圾收出包括卫生间垃圾,擦干净表面

卫生。

4、叠折床罩、开床,棉被对拆(如住一位客人,应开靠卫生间这一张床或开客人已动过的床铺,把报纸放在服务夹上,把早餐券夹在便笺夹上面。

5、把晚安卡翻过来,拖鞋拿出放在床前,鞋框放在长桌下面,放有洗衣袋的抽屉拉开一点(注意:拖鞋要分开放,抽屉如有客人物品放着,就不要拉开)。

6、清洗卫生间,把客人用过的洗脸池洗一下擦干,用过的小方巾铺一块在洗脸池边,恭桶水冲干净擦干,盖好盖子;浴帘拉开三分之一,靠恭桶一边把地巾铺在浴缸前面(注:地面要洗擦干净)。

7、查看一下,有无遗漏,再关门出来,如有设施设备没用,应及时请工程部人维修(空调开至3档)

注:如该楼有VIP客人,应先做VIP房间,再依次做其它房间,如有鲜花把鲜花放在翻角上面。

开房门程序

1、客人要求开门,必须询问客人姓名、房号、并请客人稍等;

2、了解客人之后,询问房务中心、总台、所要开的房间开房本人姓名、如是访客、再打电话询问总台是否有留言,如无留言,请来访客人到总台休息处等候,请开房本人打电话;

3、如姓名核对到,请客人出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押金单、房卡;

来访客人开门程序

1、若住店客人外出的,曾作留言告知,×××先生或小姐到时请允许其进房,则请来人报出姓名、并查验证件确认无疑后准许登记上访;

2、在住店客人未作任何关照的情况下,来人要求取用房内物品时,则请房客出示住店客人的委托证明或请其设法与住店客人电话联系,取得确认及征得

客人同意后,可由大堂副理陪同上房,取用物品并作详细记录(时间、名称及数量)并请取用人签名及复印有效证件后方可放行;

3、住店客人未作关照时,来人要求进入房内等候,应婉拒请其在大堂等候。

客房遗留物品处理程序

1、查房时,发现有客人遗留物品,在第一时间内报总台,归还给客人,若客人已离店报房务中心并将物品上交房务中心,不得私自带走占为己有,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不及时上报的,按私藏遗留物品处理。

2、在分不清是遗留物品或遗弃物品时,一律按遗留物品处理,不管物品大

小,一定要交给房务中心。

3、如客人送给服务员的也一律交部门统一处理。

干蒸房使用说明

1、检查干蒸房内,外通气孔是否已打开;

2、打开温度炉下的温度开关,开至2档,再找一保温开关,一般开至中间位置,往矿石上加1-2勺水,预热5分钟;

(注:如感觉温度不够可往上调但不得超过4档)

3、挂在内壁在左侧的沙漏指示器转180度,处于垂直状态干蒸时间可以从沙的高度中显示出来,一般5-10分钟根据人体适应能力而定;

4、门正对面挂有温度和湿度表、干蒸温度一般不超过60℃;

5、干蒸过程中须加温或增加温度可往矿石中适量加水;(注:木勺不能碰到矿石)

6、干蒸结束关闭温度开关到0档,保档开关关到最小档)

退房多报、少报费用的处理方案

1、在退房时,因工作不仔细,少报了迷你吧的费用,必须有在当日打借条给房务中心,将所欠物品补回房内,绝对不允许欠在房内,并在三天内按内部价赔回,如超过三天,未赔回的,由房务中心将借条上交部门,从月工资内按客用价扣回;

2、在退房时,因责任心不强,多报了迷你吧的费用,所领物品,一律归还房务中心,不得私保存,如产生客人投诉的,以客用价的十倍价格予以罚款。如因私自保存,一经发现予以50元/次的罚示;

3、因少报费用而未补回房内,引起客人投诉的,一律按客用价赔偿,并开罚单50元/次;

4、因少报费用,所欠房内物品从其它空房或领班查过的OK房内拿来补进的,一经查实,处以100元/次;

5、一个月内如没有任何少报或多报费用的投诉的,该服务员将在部门内通报表扬并以一定的物资奖励;

6、因工作粗心,少物品房间(非销售品)未作交班,引起投诉的,处以20元/次;

借用物品制度

1.客人要借用物品,服务员第一时间到房务中心领取,楼层和房务中心分别在交班本上登记清楚(房号、借用物品的名称)如当班借用的物品未归还的,需做好和下一班的交接工作;

2、当班服务员在客人退房时,必须仔细查看交接班本,有无借用物品情况,以免被客人

带走,如因服务员责任心不强,未查看交班本,使借用物品被客人带走,当班服务员承担责任。

3、部门之间借用物品,需客房领班负责,必须凭借条将物品借出,仔细清点物品数量,并写明具体归还日期,如未及时归还的,当值领班应及时催借用人归还。如因当班领班责任心不强,致使部门借用物品流失,由当班领班承担责任,员工向上级汇报情况的程序

1、服务员遇到有客人投诉的事情,应及时向领班汇报,由领班向部门经理汇报,作出处理意见。

2、服务员对工作中的不满,不应在员工之间传播,不应在公共场所发泄,可直接向领班反映,由领班解决,领班无法解决的,上报部门经理解决。

3、员工寝室如有留宿(非宾馆人员留宿)、男女混居、物品被盗等现象,应及时向部门领班或经理反映,由部门经理负责向上级汇报,禁止越级向其他部门经理或总经理汇报。

早餐券处理程序

1、客人退房遗留或赠送的早餐券,禁止服务员拿到小吃对换有价餐券,必须上交领班或房务中心;

2、客人赠送或遗留的有价餐券,禁止服务员到小吃使用,必须上交;

3、服务员不准把客人遗留或赠送的早餐券或有价券转送给其他部门的员工

或亲戚,朋友到小吃使用;

4、服务员不论上、下班与否一律不准到小吃消费。

5、凡是服务员使用早餐券、对换有价券、一经发现轻者部门处以100元罚款,重则将开除;

VIP接待程序

1、检查VIP房间设备设施是否完整,特意为VIP提供的鲜花、水果、总经理名片是否已摆放,其它物品是否一应俱全。

2、VIP用房,将钥匙装进写有贵宾名字房号的信封,放在总台。

3、准确掌握VIP抵达时间,由大堂副理销售部经理持房间钥匙在大堂等

候客人的到达时,应主动上前迎接并作介绍,然后带领客人乘电梯到达所入住的楼层,必要时可由保安部负责安排专用电梯。

4、VIP进入电梯后,总台应马上通知房务中心做好梯口迎宾工作,倒茶水,递毛巾,并随时提供背靠背服务,每次VIP一出门必须打扫房间;做夜床时在翻角处放置巧克力、鲜花,床前铺上地巾,上放拖鞋。

5、客人在房间里填写入住登记表后,再交付总台。

6、前厅大堂副理将贵宾姓名、房号通知各部门,以便各部门能及时提供给VIP以相应的贵宾礼遇。

7、如VIP未做通知即到宾馆,事后须由前厅经理将鲜花、水果,总经理名片补送进房。

8、用餐时间由大堂副理致以问候电话。

9、凡住店客人住宿时间满三天者,前厅大堂副理须带鲜花、水果拜访客人,以示尊重,以后每日送水果至客房内,直到客人离开。

6.第一章 VFP基础知识 篇六

例题

1、在数据库技术的有关概念中,DBS、DB、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DBMS包括DB和DBS

B、DB包括DBMS和DBS C、DBS包括DB和DBMS

D、DBMS、DB和DBS之间无直接联系

2、若将关系看成是一张二维有,则下面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表中不允许出现完全相同的行

B、表中任意两行的次序可以交换 C、表中每一列中各数据的类型可以不同 D、表中任意两列的次序可以交换

3、Visual FoxPro数据表中的字段是一种()。A、常量

B、变量

C、函数

D、表达式

4、下列式子中,不是合法Visual FoxPro表达式的是()。A、[9999]-AB

B、NAME+“NAME” C、10/18/09

D、“教授”.OR.“副教授”

5、下列表达式结果为.F.的是()。A、“33”>“300”

B、“男”>“女” C、“CHINA”>“CANADA”

D、DATE()+5>DATE()

6、在下列函数中,函数值为数值的是()。A、AT(“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

B、CTOD(“01/01/96”)

C、BOF()

D、SUBSTR(DTOC(DATE()),7)

A类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数据库系统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2、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主要模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备的三种基本关系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在VFP中,为存储声音信息,应使用_________类型,为存储较长的简历信息,应使用_________类型。

5、字符型常量是用定界符定的一串字符,VFP中合法的字符串定界符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在逻辑运算符中,运算优先顺序是先_________,再_________,最后是_________,但可以用_________改变运算顺序。

7、在VFP6.0中,表达2*15+16/4-2^3的值是_________,ABS(16)SQRT(16)的值是_________。

8、在程序设计中,要说明一个数组,应使用关键字_________。

二、单选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一般来说,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适用于()。

A、文字处理

B、资料管理

C、表格计算

D、数据通讯

2、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不包括()。

A、数据库

B、DBMS

C、操作系统

D、用户

3、按照数据模型分类,VFP数据库属于()。

A、层次型

B、网状型

C、关系型

D、混合型

4、关系数据库支持的三种关系运算,不包括()。A、投影

B、连接

C、选择

D、混合

5、在VFP中,以下合法的数值型数据为()。A、1/2

B、36.8

C、.F.D、“23”

6、在VFP中,以下合法的字符串数据是()。A、{“计算机考试”}

B、[[小型计算机]] C、[“中型计算机”]

D、““巨型计算机””

7、若DATE1=“12/20/04”,表达式CTOD(DATE1)的结果的数据类型是()。A、C

B、N

C、D

D、M

8、以下各个表达式中,运算结果为数值型的是()。A、RECNO()>10

B、YEAR=2004 C、DATE()-5

D、AT(“IBM”,“Computer”)

9、下列表达式运算结果为日期型的是()。A、04/05/97-2

B、CTOD(“04/05/97”)-DATE()C、CTOD(“04/05/97”)-3

D、DATE()-“04/05/97”

10、在下列表达式中,结果为字符型是()。A、“125”-“90”

B、“abc”+“def”=“abedef” C、CTOD(“2004/09/01”)

D、DTOC(DATE())>“2005/04/01”

11、若有A=“B”、B=3*

5、C=“3*5”,则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A、A+B

B、B+&C

C、C+&B

D、A+&B

12、VFP内存变量的数据类型不包括()。A、N

B、Y

C、M

D、L

13、下面不能退出VFP的操作是()。A、“文件”→“关闭”

B、“文件”→“退出”

C、单击标题栏右端的“关闭”按钮

D、VFP为活动窗口时,按alt+f4

14、XJGL.MEM是VFP的()。

A、数据表文件

B、索引文件

C、内存变量文件

D、数据库文件

15、启动VFP6.0屏幕上出现两个窗口:一个是VFP的主窗口,另一个是()。A、文本窗口

B、命令窗口

C、帮助窗口

D、对话框

16、使用命令退出VFP的操作是()。

A、在命令窗口中输入CLEAR命令

B、在命令窗口中输入QUIT命令 C、在命令窗口中输入EXIT命令

D、在命令窗口中输入DO命令

17、下面关于VFP数组的命令中,错误的是()。A、用DIMENSION和DECLARE都可以定义数组

B、可以用数组变量名和下标访问数组中的每一个数组元素 C、一个数组中各个数组元素必须是同一种数据类型 D、新定义数组的各个数组元素初值为.F.。

18、在VFP中,用DIMENSION W(2,3)定义数组后,数组W包含的数组元素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5个

D、6个

B类训练题

一、填空题

1、两个不同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有一对

一、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联系。

2、在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中,从表中取出满足条件元组的操作称为_________,把两个关系中相同属性值的元组联接到一起形成新的二维表的操作称为_________,从表中抽取属性值满足条件列的操作称为_________。

3、SQL语言由_________、_________和数据控制语言三部分组成。

4、在VFP中,?ABS(INT(SQRT(16)-3**3))的结果是_________,?VAL(“2000”+“5.10星期二”)的结果是_________,?IIF(“aBC”>“aBB”,“3”+“5”,2**INT(LOG(10)))的结果是_________。

5、命令?AT(“is”,“This is string”)的显示结果是_________,命令?TYPE([2+3])的显示结果是_________,命令?IIF(7>3,7+3,7-3)的结果是_________。

6、已知AA=34,BB=“AA”,则命令?TYPE(BB)的结果是_________。

7、若要使两个字符串作精确比较,一种方法是采用精确比较运算符_________,另一种方法是首先使用_________命令来设置精确比较的工作环境。

8、现有内存变量PASS1,QB2,XYZ,BAS1,BBC2和BDEY,把除去后三个变量以外的所有变量用内存变量文件VAR.MEM存入磁盘,应使用命令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关系指的是()。A、各个数据记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B、各个字段数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C、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D、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二维数据表格

2、下面对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行与列构成的二维表,在数据库理论中称为关系 B、在关系模型中,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表示的

C、如果一个二维表构成关系,那么在这个表格中只允许嵌套一个二维表格 D、关系不但可以表示实体间一对多的联系,也可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关系模型可以反映实体之间一对一的联系 B、关系模型可以反映实体之间一对多的联系 C、关系模型可以反映实体之间多对多的联系

D、关系模型只能反映实体之间一对一和多对多的联系

4、一个关系相当于一张二维表,二维表中的各栏目相当于该关系的()。A、数据项

B、元组

C、结构

D、属性

5、在VFP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暂时用到的一些中间变量是内存变量

B、字段仍然是变量

C、变量包括内存变量和字段变量两类

D、字段不再是变量,而成为常量

6、IIF(LTRIM(“□ABC”)>“ABCD”,DAY({^2005-3-1}),7)的值是()。A、1

B、2005-3-1

C、7

D、.F.7、下列表达式错误的是()。

A、DATE()+30

B、DATE()-30 C、DATE()-CTOD(“01/10/96”)

D、365-DATE()

8、如果想从字符串“北京市”中取出汉字“京”,应该用函数()。A、SUBSTR(“北京市”,2,2)

B、SUBSTR(“北京市”,2,1)C、SUBSTR(“北京市”,3,1)

D、SUBSTR(“北京市”,3,2)

9、下面与表达式.NOT.(NL<=60.AND.NL>=18)等价的是()。

A、NL>60.OR.NL<18

B、NL>60.AND.NL<18 C、NL<60.OR.NL>18

D、NL<60.AND.NL>18

10、设学号=“2005”,姓名=“张三”,费用=150,则下列表达式不正确的是()。A、“学号:”+学号

B、“姓名:”+姓名 C、“费用:”+STR(费用)

D、“费用:”+费用

11、打开一个空数据表文件,分别用函数EOF()和BOF()测试,其结果一定是()。A、.T.和..T.B、.F.和.F.C、.F.和.T.D、.T.和.F.12、要检查当前文件夹是否存在数据表文件ABC.DBF,应使用函数()。A、FILE(ABC.DBF)

B、FILE(“ABC.DBF”)C、IIF(ABC.DBF)

D、IF(ABC.DBF)

13、连续执行以下命令之后(其中“□”表示空格),则输出结果是()。SET EXACT OFF X=“A□” ?IIF(“A□□”=X,X-“□BCD”,X+“□BCD”)

A、A□□

B、□BCD

C、A□BCD

D、ABCD□□

14、现有内存变量name的值为字符串“内存变量名”,当前打开的数据表中的一个字段名为name,其值为字符串“字段变量名”,则命令?name执行结果是()。

A、内存变量名

B、变量

C、字段变量名

D、name

15、在VFP中,下列赋值语句正确的是()。

A、STOR 12 TO X,Y

B、STORE 11,12 TO X,Y C、X=11,Y=12

D、X,Y=12

16、程序中有说明语句,DECLARE MA(3,2),则下列语句错误的是()。A、MA(1,1)=3

B、MA=3

C、STORE 3 TO MA

D、MA(2,3)=3

三、分析题

1、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逻辑表达式:

(1)闰年的条件:年号(year)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

(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有实根的条件:A0且B4AC0。

(3)判断一个数X是否能被2整除的条件。

2、设有如下一些变量及其值:年龄=25,性别=“男”,婚否=.F.,学历=“本科”,工资=1200,试求出下列逻辑表达式的值。

(1)年龄>20.AND.性别=‘女’

(2).NOT.婚否.AND.学历=‘大专’.OR.性别=‘女’

7.第一章教育基础 篇七

从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来看,考试类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20×2)、简答题(3×10)、材料分析题(2×20)、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二选一×4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二、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简单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走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实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是有的学生却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

问题: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 “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其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历史及其特点 【新闻链接】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路过黑人居 住的平民窟,见到的是到处充斥着垃圾、暴力,一群孩子互相追逐、辱骂、殴打,于是他预言: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人最终会走向犯罪。几十年过去了,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言,这位教育家再次走访平民窟,辗转找到了那些孩子,却惊讶地发现,当年那些孩子,大部分都生活的很好。甚至有的成为了律师、推销员、工程师,步入了中产阶级。走向犯罪的却寥寥无几,教育家甚是不解。经过调查他发现,原来这些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小学老师。小学教育有哪些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本章将对此进行阐述。考点

一、小学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 至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 础教育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大学”指“大人之学”,以成人为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小学”一般指 8 至 15 岁儿童的教育,也称为“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世的训练 【考题预测】

1.“小学”为学龄儿童()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A.5-11 B.6-12 C.7-13 D.7-12 考点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 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 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考点

三、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古代的小学教育

总之,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政权,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第三,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考题预测】

2.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C.重视礼乐教育 D.重视科技教育

(二)近现代的小学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1)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将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分别是初等小学 4 年,男女可同校,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高等小学 3 年,男女分校。学制规定学龄期为 6至 14 岁,在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应入校接受教育,指出“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 知识技能为宗旨”。

学制还对小学的教师、教法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与此同时,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并制定了统一的课程表。个别教学法、赫 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自学辅导法都是当时在小学比较盛行的教学方法。(2)袁世凯时期——国民学校和预备学校

袁世凯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中将初等 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另一种是为预备升学的“预备学校”。国民学校施行国家根本教育,以注意儿童身 心之发育,并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之普通知识技能为宗旨;预备学校,以注意身 心之发达,施行初等普通教育,预备升入中学为宗旨。(3)“五四”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课程设置注重儿童本位化和实 用化,教材也采用白话编写,这些举措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起了积极的作用。此时,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也开始在我国小学传播和实施。各种教育实验活动也此起彼伏地开展起来,如俞子夷在东南大学附小主持的“中小 学沟通问题的研究——算术”等多项实验,沈百英在江苏第一师范小学开展的作文教学法实验,教育实验虽只涉及小问题,但立足于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实验的效果也较好,对探索科学的小学教育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壬戌学制

1922年,民国政府制定了新的学制,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 年学制”。该学制参照美国实行“六三三”学制,将小学学制改 7 年为 6 年,仍分两级,初级小学 4 年为义务教育,高级小学为 2 年。幼稚园也被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该 学制有两大进步:一是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缩短了学制,初等小学和高 等小学都不同程度减少了年限,对我国普及小学教育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另外还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地方办小学的灵活性。“壬戌学制”

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 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1949 年。(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立即着手制定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开始进行“党化教育”。此时常用的教学方法除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以外,还有李廉方始创的廉方教学法,陶行知所创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以及导生传习教学法等。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它由“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生活”三部分组成的

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同时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倡导在小学中施行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还创立了小先生制,通过让小学生来充当教师为劳苦大众服务,对普及我国义务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1927 年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深刻体现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1)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在 1934 年 2 月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将苏区小学一律统称为列宁小学,规定苏区施行统一的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分为初等小学三年和高等小学二年。列宁小学为了适应农村情况,采用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方法办学,以复式教学为编制组织班级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有国语、政治、数学等科,小学教育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身体健康的抗战建国的劳动者,除了政府办学,还推行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边区的小学招收 8 到 14 岁的适龄儿童,修业年限定为五年,小学以识字和算术(珠算)为主要课目,同时配合战争生产的需要,也教一些关于战争或生产的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力求精简和实用。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二节 学校组织与管理

考点

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常规模式

学校组织机构是按照学校发展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组织的职责、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地组合和分配,形成结构合理,权责清楚的协作系统。

学校组织机构模式是指学校组织中权力和职责关系的结构方式,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 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1,直线型

直线型组织.机构模式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上下级关系明确,责任分明,联系简捷。其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职能都由一人承担,往往难于应付。2.职能型

职能型组织机构模式是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管理的业务,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其优点是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缺点是容易破坏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3.直线-职能型

直线-职能型(亦称直线-参谋型)组织机构模式的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又称直线指挥部门),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直线部门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决定权,对其所属下级的工作实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而职能部门和人员被称作直线主管的参谋,在特定的范围对下级机构提供建议和 业务指导,或者受直线主管的委托在特许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指挥权。4.矩阵型

矩阵型组织机构模式从两个维度设置部门,一个是任务部门,一个是职能划分。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矩阵。考点

二、学校主要职能部门

(一)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是校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校长办公室的职责包括:负责学校的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和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管理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报表统计;收集和分析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反馈信息;安排校长的重要日程;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二)教务处

教务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教务处的职责包括: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同时兼管学校中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

(三)政教处

政教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的职责包括:组织和设计各种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各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等。

(四)总务处

总务处是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 经费、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总务处的主要职责包括:安排和管理学校各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维护校舍和各项设施,组织和安排教职工的福利,配合校长办公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兼管学校食堂、宿舍、医疗室和校办工厂,等等。

(五)教研室

教研室是由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组成的学校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研室的职责包括: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学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安排教学培训,等等。

(六)年级组

年级组是由同一年级各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年级组的职责包括:协调班主任与各科任课教师间的关系,组织本年级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组织本年级学生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等。

考点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 活动。

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对象是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考点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包括制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计划;抓好班主任工作;上好政治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及校外教育机关的联系,并要求他们密切配合。

教务行政管理是指教导处的具体业务工作,主要有招生、编班、排课表、学籍管理与成绩统计、管理图书仪器和编制教务表册等。

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抓好教学组织工 作、领导好教研组工作、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总务工作管理包括校舍建设、维修和设备的购置、管理;生活福利工作和财务管理作。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 考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专业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真题再现】

1.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A.培养能力 B.传授知识 C.依法执教 D.教书育人

(一)教师专业化的定义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 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 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从教师个体专业化来讲,教师专业化着力强调两点:漫长性和生长性。

1.漫长性教师专业化是个长远而动态的个体社会化历程,从职前学习到在职培训,从见习到实习,从实习到正式任教,从经验少到经验丰富,教师始终在缓慢地成长着。

2..生长性 教师是在学校大环境中的个体,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成长,充实自己,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能够保存活力,减少不适感和倦怠感。考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 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态度是教师 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1.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知识等。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4.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所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起点和终点,并对教学诸要素(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进行优化安排和策划的行为方式。2.教学语言能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等)。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学口语,它是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口语表达能力、教态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所必需的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是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氛围则是根本。

5.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问题即 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教师的教育研究源于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6.创新能力

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补充知识点: 教师考核内容

教师评价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工作实绩等进行检查、衡量和审核。其目的和作用在于:

(1)为教师的使 用、培训、评薪定级、评定职称、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客观依据;(2)引导教师按 教育规律办事,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四个方面。

1.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考核教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以及遵纪守法,思想品德,师德,等等。

2.业务水平方面:主要考核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业务能力包括教育、教学 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等。3.工作态度方面:主要考核教师的责任感、工作积极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4.工作实绩方面:主要考核教师所完成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

考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造成有些新教师 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 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二)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 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三)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 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 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法

考点

一、教育研究的概念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的考察,从而探索教育规律,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考点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一切科学研究工作均是从选题开始的。选择了研究课题,也就意味着确定了主攻方向,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二)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三)提出研究假设

理论假设也叫研究假设,它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事实及其规律 提出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验证的设想与推测。假设是科学研究的焦点,假设是搜集材料的 向导,是探索客观真理的桥梁。如果最后的研究结果难了研究假设,我们把它叫做证明,如 果结果否定了研究假设,叫证伪。

(四)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取客观、可靠的研究结论而制定 的周密、科学的整个研究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制定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下面内容:所要研究 的问题及其范围;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范围与方法;确定需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时间进度、日程安排等。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就是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资料,最终获得结论。调查、教育实验等是获得科学资料的有效方式。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对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使其逐步趋于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目的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意义解释。整理资料包括资料的核实、资料的简单分类与汇总两项任务。

(六)作出结论

在得出研究结论时,应当始终以唯物辩证法为工作指导,做到全面、综合地考虑与研究 有关的数据与资料,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果。作出结论要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造,不能歪曲事实,同时要以正确的理论分析为指导。

(七)撰写成文

撰写成文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后一步。所谓撰写报告,就是把科研的全过程及取得的结 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一般有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等几种形式。考点

三、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体例的教育研究成果,其结构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别就其中主要表现形式进行简要讨论。

(一)教育调查报告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 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题目 用一句话点题,反映主要研究问题。可加副标题,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补充,用来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2.前言

调查报告前言必须开宗明义地交待清楚调查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首先,简要说明调查的是什么问题,调查此问题的缘由和背景,调查的筹备过程,主要调查的内容,国内外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此次调查的意义和价值。第二,要说明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调 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的方式方法。第三,对此次调查的有利因素和不 利因素作简单分析。3.正文

正文部分即调查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揭示出来。调查报告正文部分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不同写法。一种是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另一种是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 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4.结论和建议

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提出的观点、建议要谨慎、严肃,观点要从事实中引出,同时要考虑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全面衡量理论或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不要轻率地下结论和提建议。

5.附录 必要时要把调查工具或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

这不仅是使正文内容集中,更主要的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人分析鉴定搜集调查材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的研究人员参考。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附录的编制要防止杂乱和过于简单。

(二)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学术论文范围不仅包括论述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或学术专著,也包括某些实验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某些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验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总的特点是学术性。具体表现为创新性(在自己所研究范围内,理论上要有所发展,方法上要有所突破),科学性(论据确凿,论证清楚,言之有理)和实践性(在各种 社会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学术论文按研究目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

对教育发展及学科建设需要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运用有关原理,或以大量的观察实验结果为依据,或以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实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剖析现象与本质,推理论证,从而提出新理论、新看法,或论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自己的研究论点。(2)综合论述性论文

针对现实中或学术界提出的问题,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课题,从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目前现状)两方面加以系统和综合概括,说明来龙去脉及前人研究情况,分析症结 所在,指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3)预测性论文

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根据科学和事实,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预测今后发展的可能。无论哪一类学术论文,形式规格基本上要遵循“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顺序。

规范性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六个主分: 1.标题 2.内容摘要

3.序言 序言(引言、前言、绪论)4.正文(本论)5.结论与讨论

6.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真题再现】

【简答题】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五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

考点

一、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考题预测】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 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 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3.教育影响 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 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4.教育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考点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 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 统和特点。二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 点和教育内容上。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 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 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考点

三、教育的起源

在教育史上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主张: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考点

四、教育的发展

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来划分,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无阶级性、公平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 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教育内容以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控制,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子弟,教育内容主要是寓剥削 统治术于其中的圣人之言、祖先遗训。教育的等级性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处于不同社会 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这种分离,一方面加速了文化的筛选、整理与 保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3)古代学校教育形式是个别教学。

它使教育具有了完备的条件,即专职教师、固定学员和专门的教材。

(4)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具有刻板性,倾向于自然、对辩和死记背。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解决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1)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2)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3)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社会主义教育的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2)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考点

五、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 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的现象。2.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社会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的课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特点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学记》:传说是乐正克所作,中国古代、世界古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其具体主张 为:(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4)“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 德标准;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认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 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 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不到真知;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过程中归纳;第三步是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 的最高目的;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 的原则。

古罗马的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 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补充知识点: 关于学习过程

(一)孔子的学习过程观 孔子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1.孔子在谈到“学”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做到博学。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论·治学》。

2.孔子不仅强调博学,而且重视思考,把“学”与“思”相提并论。他说:“弗学何以行? 弗思何以得?小人勉之。”

3.孔子所说的“习”有温习、练习、实习的意思。他不仅重视学,而且重视习,主张“学 而时习之”。

4.孔子还重视“笃行”,主张学以致用。他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二)荀子的学习过程观 荀子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把学习过程分为“闻见”、“征知”、“行”三个阶段。他把通过感官反映外界事物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即闻见阶段。学习的第二阶段,即征知 阶段。征知是指对感官获得的印象进行审查,它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认识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荀子把“行”看作是学习的第三阶段。他认为行与闻见、征知相比,行尤为重要。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 儒效》。(三)王夫之的学习过程论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继承了《中庸》的五段(学、问、思、辨、行)学习程序。王夫之把学、问、思、辨、行看作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五者之中“行”是首要的。这些观点都是应当充分加以肯定的。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六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

考点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特点。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这是注意的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注意,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有关联的亦即符合自己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而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意的、无关联的亦即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或活动。

2.保持功能 这种功能使注意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直到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3.调节功能 可以调控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使偏离目的的活动得到纠正。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 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同时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 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例如:边听边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等。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例如:第一节课听语文,第二节课听数学,就需要注意的转移。考点

三、感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位置的不同,把感觉分为两类: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2.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 能力;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前者是感受性的问题;后者感觉阈限的问题。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①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 应。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②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 皮肤觉得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 化。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①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②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考点

五、记忆

(一)记忆的主要类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2)短时记忆:也叫做工作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 1 分钟。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7±2 个组块。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 1 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1)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 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它表现 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 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 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如打篮球。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二章第六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

(二)记忆过程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②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 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①机械记忆: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②意义记忆:是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1)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抑制说 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动机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主张: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 提取线索。如果有恰当的线索提示,个体就能够很快将信息提取出来。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 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 地遗忘。用于解释有意义学习的保持与遗忘,他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者的学习是前 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2)遗忘的规律19 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回忆与再认 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验

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补充知识点:

系列位置效应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 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三)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持久性:指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3.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培养记忆的准确性,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 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增补预测区别开来。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 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 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的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 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第二章 教育基础

第六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讲

考点

六、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们说的“思 考”、“考虑”、“揣度”、“反省”、“设想”等都是思维活动的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2.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三)思维的类型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 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1)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而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再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补充知识点:

思维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 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2.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 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迁移。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 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五)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人脑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 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2.判断: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 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大都是借助于语言、词汇并用句子形式来实现的。

3.推理: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例如: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够导电”的结论。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例如: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所以得出结论:虎是胎生的。

(六)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 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1.分析和综合

(1)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将一棵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

(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比较和分类

(1)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要考察两种学习方法的优劣,就要分别从学习时间、成效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人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2)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 维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 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3.抽象和概括

(1)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 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 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

(1)具体化: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概念或原理,学生运用已学会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具体化。

(2)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 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第三章 教育基础

第六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四讲

考点

七、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二)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 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2)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 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考点

八、情绪过程

(一)情绪概述

1.情绪的概念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喜悦、爱慕等情绪体验;相反,那些妨碍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等不快之感。2.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

(2)调节功能 情绪的调节功能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绪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

(3)感染功能 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影响和产生共鸣。人们常说的“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4)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在肯定性、动力性、强度、紧张性上存在着的对立状态。从性质上说,有肯定的情绪情感和否定的情绪情感。构成肯定-否定两极的情绪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在同一事物中同时出现。情绪情感的动力性表现为积极的增力性和消极的减力性两极。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紧张与轻松。情绪的强度方面,表现为强与弱对立的两极。情绪的紧张性表现为激动和平静。甚至可以在同一事物中同时出现。情绪情感的动力性表现为积极的增力性和消极的减力性两极。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紧张与轻松。情绪的强度方面,表现为强与弱对立的两极。情绪的紧张性表现为激动和平静。

(二)情绪的分类

按照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以下三类: 1.心境

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心境体验 会使人的情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它具有感染性、弥散性的特点。弥散性: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 切事物。(2)长期性: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应激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考点

九、情感过程

(一)情感的概念

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5)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第四章 教育基础

第六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五讲

考点

十、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 目的是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第一,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第三,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第四,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人在行动之前,先要在头脑里考虑为什么要行动,怎样去行动,这是意志的准备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轨迹。(1)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 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3)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4)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既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目标确定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同时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水平。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远大,它对行动的动力作用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越大。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目标确定后,应该考虑如何实现这个目的。为了实现目的,必须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法和制定适当的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行动计划制定后,执行计划、采取有效行动,便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困难。因此,执行决定,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必须依赖 以下心理条件:

(1)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2)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

(3)对行动胜利的美好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 战胜困难;(4)执行计划的坚定性。这决不意味着机械刻板地行动,而是要实事求是,当机立断,调整计划,继续前进。

(四)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易受暗示性的人,行动缺乏主见,没有信心。容易受别人左右,因而会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独断性的人则盲目自信,拒绝 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正确的认识,分不清是非曲直,而去遵循盲目的倾向。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 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草率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负责任地做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 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意志的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或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见异思迁者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容易发生动摇,随意更改目标和行动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庸庸碌碌,终生无为。

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 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为情绪所支配。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情况突变时惊慌失措,畏缩不前。考点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 等方面。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例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又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 里“勤劳”的品质,就是中国人共同的独特人格特征。

(2)稳定性;例如: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整合性;例如: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4)功能性;例如: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的功能表现。

社会性。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人格更加独立。3.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 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 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例如:感到很饥饿又没有钱去买食物。本我:抢夺别人的食物来满足自己填饱肚子的欲望;自我:想些别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压抑自己的饥饿感; 超我:认识到抢夺他人的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饿死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原则。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1)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 因素关系更密切; 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①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②放纵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 失控。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唯我独尊等。

③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 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 全的孩子。

(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 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学生 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 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 “弃恶扬善”的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 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第七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

十、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 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考点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验收的作用。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 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 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 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更是人性养育的 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 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 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 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考点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考点

十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 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 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 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师应做到教学相长,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5.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上一篇:关于印发《深圳市福田区关于支持城中村下一篇: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