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周易的认识

2024-08-28

我对周易的认识(17篇)

1.我对周易的认识 篇一

人类似乎有一个癖好:但一个极具指导意义的重量级说发布摘一起人们的注意时,便需要提出一个类是与此说法的另一说法,已引起对这一说法含义的重新思考。“创新”的提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取得进步。“创新”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或刚从实验室发明的理论。创新其实是教你如何成功的学问,是指导和实现发展的学问。

就像牛顿说他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创新也许要基础,厚积方能薄发嘛!而这基础应该是对人类所创造优秀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糟粕的总结与反省自戒。

没有实践,便不可能有创新。这几年来“创新”一词用得很频繁。天天讲创新,人人要求创新,可是究竟这个社会是否因为人们在嘴上念叨着“创新”而进步呢?我看未必。任何成功都是实践者,相反地,任何夸夸其谈者的“创新成果”就想他夸夸其谈时嗓门中所发出的声音即刻消失一样而孱弱无力。

创新要有创新的敏感。这个敏感是可以建立的。多观察,而且要仔细观察,它能为“创新”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多思考,更要深入思考,建立在观察为基础上的思考为你提供创新的火花。

创新的结果需要实践来检验。变化不等于发展,改变也不能同改进划等号。若所创之“新”与客观规律是冲突的,那它注定是要被现实所抛弃。创新应立足当前现实并着眼于这一现实。披沙拣金,现实是一把筛子,实践便是执筛者,筛上所存留的便是“合格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驴是马,拉出去溜溜。

要创新,你 须接受别人的创新。别人的创新成果是一个你创新所需的最新鲜的基础,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所以更应加以关注。这就要求创新要与时俱进。

浏览本文章的人还查看了入党思想汇报栏目文章

您还可以点击查阅其他更多党团申请书范文

2.我对周易的认识 篇二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 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 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 细腻婉转, 青衣还有一个名词叫正旦。就是说在一个行当里, 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按照传统戏曲来说, 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 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 大多数是贤妻良母, 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 没有老年, 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功为主, 动作幅度比较小, 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 一般不念京白, 而且唱工相当繁重。典型的青衣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 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 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 《二进官》的李艳妃, 《三娘教子》的王春娥, 《春秋配》的姜秋莲, 《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青衣扮演的。这些戏基本上都是坐着唱, 没有什么繁重的表演, 是比较典型的、标准的青衣戏。当然有些青衣戏也是唱、念、做并重的, 比如像《宇宙锋》里的赵艳容, 《三击掌》里的王宝钏, 《汾河湾》里的柳迎春, 《宝莲灯》里的王桂英等。从服装上看, 青衣穿青褶子为多, 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 简称衫子。有的青衣, 虽然也穿女蟒, 或者穿宫衣。但不管穿什么, 除了蟒和宫衣是固定的式样花色以外, 一般的褶子, 色彩都比较素雅。在京戏里, 像《红鬃烈马》的王宝钏, 《三娘教子》的王春娥, 《汾河湾》的柳迎春, 《六月雪》的窦娥, 《五龙诈》 (即《井台会》) 的李三娘, 《二进宫》和《大保国》的李艳妃, 《铡美案》的秦香莲, 《宇宙锋》的赵艳容, 《别宫·祭江》的孙尚香, 《春秋配》的姜秋莲, 《骂殿》的贺后, 《法门寺》的宋巧姣, 《浣纱记》的浣纱女等, 都是属于青衣范畴的角色。在旧社会, 妇女的行动很不自由, 封建礼法要求妇女目不斜视, 笑不露齿, 甚至袖不露指, 走路也不能快走, 要稳重安祥, 所以过去在舞台上表演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 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 都要求一只手横着, 捂着胸口和肚子中间的一块, 另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边, 而且永远要慢条斯理地, 或坐, 或走, 经常要保持这样一种姿态。另外由于青衣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属于境遇不太好的, 有的遭受遗弃, 有的生活上很困苦, 穿的服装也非常朴素, 所以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作苦条子旦角。

我曾在京剧《二进宫》中扮演李艳妃, 这是一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剧目。李艳妃一个典型的京剧青衣, 她在剧中是一个悲戚的角色, 她的父亲篡位, 她不希望父亲做出大逆不道、万劫不复的蠢事和祸事, 她把徐延昭等忠臣召集在一起, 齐心协力, 平覆了自己父亲的叛乱。这个人物主要以大段唱腔为主, 唱腔特点高亢、嘹亮而又不失温婉动人, 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青衣唱工的基本要领。我在表演的时候, 着力把技术的力度放在行腔的高低起伏的处理上, 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她在规定情境内的心理变化。特别是二簧慢板中的“竟把我孤儿寡母当做了马牛”这句唱, 这是全折戏中我的最高腔, 尤其能够展示李艳妃这一人物在大是大非面前深明大意、沉着冷静,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玩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以民族前途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和坚韧性格。我在处理唱腔的时候也充分运用京剧青衣的演唱技巧, 把该段唱腔特别是这句唱词处理得符合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 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

3.我对GMP的总体认识 篇三

GMP是一项国际公认的药品生产基本准则,更是药品生产和管理工作者崇尚的一种理念,也是确保药品质量万无一失的崇高目标。本人潜心研究GMP多年,感悟了对GMP的一些真谛,愿与大家共同探讨、切磋,并企盼在实践中磨练。

我对GMP的总体认识是:

——GMP对药品质量的承诺,不是像传统生产管理中以每一生产批为质量保证单位,而是要确保每一支针、每一粒药都必须安全、有效,这就是推行GMP的终极目标[1]。 

——我国GMP是法规,是原则要求;它不同于技术规范或技术指南,更不同于操作规程,不必苛求它的可操作性[2,3]。

——对于GMP的各项规定,不应要求其有静止不变的主次之分,因为它们对保证药品质量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GMP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轻重缓急,但这并不意味GMP要求的主次,而且它将随着企业、品种、生产状况、实施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3,4]。

——“质量、控制、责任、进步”是GMP的基本元素,它应该有机地融合在GMP的实施中,事事、处处体现出它的存在 [3]。

——GMP中体现的药品生产观念是:生产质量必须万无一失,生产过程必须全程控制,生产环境必须全面净化,生产设施必须因地制宜,生产管理必须有序、有效[1,3]。

——药品生产企业是GMP的当然执行主体,但不应是唯一的执行主体。一切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与药品质量密切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单位和部门,都应自觉成为GMP的执行主体。执行主体的多元性有利于营造GMP实施的大环境[2,5]。

——营造实施GMP大环境的基本要素:政府是先导,社会是支撑,市场是动力,企业是关键。

——我国GMP需要与国际接轨,但首先应该在思想理念上,而不是在形式包装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最根本的是在对GMP认识上的差距[2,5,6]。

——新一轮GMP的实施重点应是强化管理,而不是提高标准;大跨度、一刀切的推进方式只会欲速而不达,走过场[2,4,7]。

——虽然GMP是国际公认的药品生产基本准则,但达到GMP目标的步骤、方法和措施并不存在国际模式。GMP的实施水平离不开综合国力,发展中国家不能全盘照搬照套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实施GMP必须结合国情 [2,4,6]。

——GMP认证的最终目的应是对药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确认。现行GMP认证制度尚未完成这个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4~6]。

——每项技术措施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可能覆盖所有领域。空气净化措施虽然对生产环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单纯的空气净化无法有效控制各种途径的微生物污染,不能把空气净化措施当作实施GMP和确保药品质量的主要依托[8~10]。

参考文献

1 缪德骅.纵论GMP引领药品生产观念的更新[J].上海医药,2006,27(3):102-104.

2 缪德骅.对新版GMP的几点看法[J].上海医药,2007,28(9):389-393.

3 缪德骅.论GMP元素[J].上海医药,2007,28(1):9-12.

4 缪德骅.我国新一轮GMP推行工作目标探析[J].上海医药,2007,28(11):487-491.

5 缪德骅.再读GMP[J].上海医药,2006,27(10):437-439.

6 缪德骅.对新版GMP起草思路的质疑[J].上海医药,2007,28(7):296-298.

7 缪德骅.我国医药工程项目建设亟需规范管理[J].医药工程设计,2006,27(3):57-64.

8缪德骅.正确认识空气净化措施在医药工业洁净厂房中的作用[J].医药工程设计,2007,28(5):1-4.

9 缪德骅.关于医药工业洁净厂房中的空气洁净度[J].医药工程设计,2005,26(1):21-24.

10 缪德骅.初论医药洁净技术的基本特点[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4,(4):13-16.

4.我对党的认识 篇四

尊敬的会议指导员,各位同学晚上好: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自1921年建党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将面临许多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件,首先是现在受关注度最高的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奥运会开幕式就将在中国北京隆重开幕。随着时间的一天天临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法分子都开始蠢蠢欲动,更有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横加指责,让人不齿。前不久,圣火传递在北京拉开序幕,一些不法分子更嚣张的扬言要破坏圣火传递过程。然而这并没有吓倒中国人,因为中国人认为奥运会已成为一项全世界人的体育盛会,它象征着健康和和平。任何妄想破坏奥运会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都将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的唾弃,他们是不会成功的。

与此同时,西藏**分裂集团利用此契机,又开始搞分裂运动,破坏奥运,发动叛乱。此次叛乱规模较大,波及重庆、四川、青海几省,人员众多。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已经蓄谋已久,这次是有备发难。虽说如此,中国却并没有手忙脚乱,他们迅速组织军队进行反击,并迅速将叛乱压了下去。在中国主权问题上,人的立场是坚定的,他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允许任何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心声。这次叛乱并不会就这样结束,他还会持续一些时间,也许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包括一些西方的势力,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然而中国面临的最大的主权问题,却是台湾问题。中国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却一直由于台独分子的阻挠而一再搁浅。很多人为,马英九的登台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会起到促进作用。虽说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但我们对此也不能一味的乐观,必须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台湾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至于何时解决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问题之外,中国今年的经济也不容乐观。随着全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国政府虽宣称中国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但粮食价格的上涨已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必然。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让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可随之而来的物价普遍上涨,却又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病。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抑制通货膨胀,中国政府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和个人所得税的额度,保证了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加大了补助的金额,使我们大学生也从中受益。

在不断追求思想进步的同时,我时刻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学生,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努力学习各门文化课,并在大一时担任了班干部的社会工作。工作中踏实肯干,与同学们一起共同建设我们的班集体。长期作为学生会干部,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良好。

我在以下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有三:

一、理论学习过于死板,虽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知识,但在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显得有些不足,就其原因,就是学习时比较死板,不能灵活运用。

二、做事时易自我满足,办事情、想问题不够成熟。

三、存在一个习惯性的问题,就是遇到事情总想要自己一个人去解决,缺乏与他人的商量和沟通。不过我会尽我所能尽快改正的,同时还请组织给与指导和帮助。

今天,我虽然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但我深知,在我身上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我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我,以便使我更快进步。今后,我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进而在组织上入党。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5.我对教育的认识 篇五

【论文概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探索,关于对教育的认识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通过自己的这几年的任教,我将从教育的来源、影响因素、分类来认识教育,并谈谈我对教育如何发展的想法。

【关键词】:教育

教育来源

因素

分类

发展

习惯培养 【引言】: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从古到今,我们不停的对教育进行探索,可是对教育理解,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解释。我想我们并不能明确的去规定什么是教育,我们只能说自己对教育有着什么样的认识。通过当老师这几年的学习,我也想谈谈我对教育的认识。

【正文】: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思维习惯、得体的处事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任务。

叶圣陶说:“什么事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单单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下面就谈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中的阅读习惯吧。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养成阅读习惯。得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指导,阅读时引导学生学会圈画。

(二)、教育的起源。恩格斯有句至理名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人的来源,也从本质上回答了教育是怎样的产生的这个问题。在原始阶段,人类通过劳动积累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传承这些生存之道。而这种传承的方式,我们可以看成是教育。只不过那时的教育只是简单的口头相授,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生产中,这使得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使得经济基础转向私有制,社会阶层阶级化,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不公平的社会关系必然导致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分为对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离培养。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开始与生产相分离。在奴隶时期,“学在官府”就是教育的典型代表,奴隶主注重对后代继承者的培养,垄断了整个教育。而奴隶却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他们只能通过生产过程进行经验的传授。随着社会生产的再次发展,私有制的崩溃,文化下移,私学得到发展。教育的作用开始受到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鼎盛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会或多或少受某些因素影响的,对于教育来说也不例外。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教育从产生以来就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的制约与影响。

从历史的发展顺序上来看,文化是首先产生的。我国的人类文化发源地有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文化的发扬与兴盛都是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同时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影响着教育文化的发展。大约在夏、商、西周时期,文字就以开始产生发展:商朝的甲骨文在文字构造方面,会意、形声、假借等方面有了很多进步;大约从公元前十三、四世纪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青铜上刻字,就叫“铭文”“金文”或“钟鼎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字信息量加大了,这时就不能再用甲骨来记载文字了,于是便把文字都记录在了竹板上,产生了竹简文字;到了秦朝时,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便下令同意使用隶书;而后许多书法家将文字写法多样化,如后面出现了草书、行书、行书等。文字的艰难发展历程都始终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文字产生时,许多著作也相应出世,这些著作都对人们有很深的影响吧。相传夏朝有了历书——《夏时》,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从事农业,提高生产率,避免天气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其中民歌部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在黑暗统治下的困苦,揭露了剥削压迫的残酷,反映了人民的愤慨与不平;反映了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追求“乐土”的理想;反应了人民健康的爱情生活和对美满生活的歌颂,以及对婚姻悲剧的控诉。这些光辉的思想和它的艺术成就,三千年来教育了广大人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鼓舞力量。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废弛,典籍扩散,文化中心随之迁移,这些因素促成了私学的产生,教育的内容也深受影响。由于那时诸侯较多,每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学风,如《管子》说,“卫国之教,微傅以利„„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楚国之教,巧文以利”。在当时最著名的孔子建立了儒家学派,成就私学,主张因材施教。同时许多学派相继建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时的文化一片繁荣景象,教育事业逐渐独立起来。教育同样受到了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联系起来,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了,就会在教育领域有更多地投入,从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隋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统治者便把统治重心放在了教育方面,为了能够集中统治大权,团结广大的戍族地主,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便采取了科举制度。这种科举制度是专门用考试的方法来选取人才,许多平民百姓也有了能进入上级阶层的机会。这一制度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随后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确实影响了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样教育对经济也有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在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教育对于实现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及消费倾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教育是把人力转化成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权。统治者利用政权力量来加以控制,如政策、法令、办学方针和宗旨、监督等。各级政权机构利用其权利任务教育机构来领导人和教师。教育的教化作用决定了成为统治者政权统治的工具。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颁挟书令”、“禁游宦”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等,除了 使用法治政策,他还注意向人民进行教化工作,在每乡设置“三老”,担负这种教化责任,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能够统一治国思想,他还下令焚书坑儒,统一使用小篆来编写新书,教化万民。除了秦始皇,历史上还有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只是实行的程度,是否符合历史规律不一样罢了。而后汉朝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清朝时的“文字狱”、理学等都是这个道理吧。

(四)教育的教育分类。

从教育的场所来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他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三种教育。从孩子出生下来,他就开始受到教育的影响了,起初以家庭教育为主。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可以教会孩子生存的基本常识,穿衣、吃饭、走路、交流等,还会引导孩子做正确的决策,形成良好的习惯。当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并在学校得到一些独立自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任何人都会走进社会,所以孩子同时也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家教最为常见,还有一些社会案例也教育这孩子,以免孩子犯罪,可以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从接触方式来看,可分为面授、函授(包括刊授)和电化教育。在古代主要是面授、函授,而现在方式越来越多了。从教育对象来说,可分为集体教育、个别教育。

(五)如何来发展教育?

这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思考的问题。从古代来看,统治者总将教育作为统治手段,总认为能有利于统治就把教育做到了最好,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思想,创新更不可能。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汲取往日的教训,让教育有自由,有思想。在教育的领域里,我们应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没有什么高人一等,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发扬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孩子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结论】:

其实我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只是很热爱教育,我能够感受到教育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离开了教育,我们的社会将不会得到进步,我们将无法传承精华,我们也无法交流,整个社会还会前进吗?

我希望我以及像我一样有着对教育怀着感动与热情的我们能在认识教育这条道路上认真刻苦的潜心探究,尽自己的力量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用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真正的教育,因为我们是新一代的我们,我们有着属于我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教育史》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张仁贤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1

6.我对5S管理的认识 篇六

一、5S管理的来历

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5S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5S管理的概念及目的

1S-整理:区分要和不要的东西。要与不要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非其采购价格,对于长时间不使用或不再会使用的产品与设备要么转移要么折价出售,目的是为了腾出空间,空间活用。

2S-整顿:要用的东西依规定定位、定量地摆放整齐,明确地标示。如何标示一般分为定位放置、分类标示、颜色区分,目的是使物品整齐、有标示,不用浪费时间找东西。

3S-清扫:清除职场内的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目的是清除“脏污”,保持职场内干干净净、明明亮亮。

4S-清洁:将前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贯彻执行及维持成果,目的是不恢复脏乱差并且通过制度化来维持成果,并显现异常之所在。

5S-素养: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好习惯,目的是升华员工精神面貌,使员工养成工作规范认真与严守标准的习惯,最终形成企业文化。

三、5S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1、员工动力不足

人都是有惰性的,要想提高员工的动力,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员工了解大量的由于实施5S管理得到效益提升的案例和事实,让员工有所感受;二是要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也就是从思想认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两方面双管齐下。

2、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推动组织

最高领导层需要在充分认同5S管理的基础上,自负责任,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出公司的中长期计划,召集中基层干部展开方针并展开具体的可操作的

改善课题,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领导层需要以身作则,全程参与5S实施的整个过程,更需要关注过程而非单纯关注结果,需要做企业的领导者而非管理者。

3、没有真正了解现场实况

生产现场员工的私人物品、工作服装、手套、工具等都到处乱放,原因可能是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存放的地方或者是存放的地方非常不方便。所有认为应该清除掉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于实际操作现场。需要将现场存在的一切,认为是必须的,进行分类、清点,列出所有物品清单,再进行分析是否是必需品。

4、没有进行价值流分析

所谓价值流就是一个产品从概念到实际产生、从订单到交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其中包括了增加价值的活动,也包括了不增加价值的活动。现场摆放物品乱,员工感觉到习惯了,是因为它适应了固有的生产流程。这其中可能有生产不配套造成的、也可能是生产计划安排不合理、也可能是生产流程不顺畅等等原因。要对整个生产环节有一个全局认知,要有总的区域布置图、工艺流程路线图、物流路线图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流图析。通过价值流图析,分析浪费产生的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

5、没有进行有效宣传和培训

公司搞5S没有充分的宣传和培训,就全面铺开让所有员工搞5S,急于求成。进行宣传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制度推行制度、以意识改变意识、一味强调员工意识改变的方式和做法;使员工掌握大量的公司期望员工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尽可能使员工站在与公司同样地高度和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会形成相同的意识判断,使员工自动自发的去按照公司的意愿和导向去做事。要对全员进行5S培训,让所有人都知道5S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好处,你准备怎么样推行,你的每一项要求是怎样的,要达到什么样子才算好。

6、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

没有进行监督检查用的标准化检查操作表,公司检查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检查标准。公司不管对哪个部门,都用统一的检查表,不适合于不同的部门或车间工序。

四、5S管理的效果

有一组资料,2001年11月日本东京委员会对东京地区所有推行了5S的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结论是:员工劳动量平均下降率35%,劳动强度平均减轻了61%,机器故障平均减少86%,而效益平均增加了17%。

最后希望宜耐在新的一年里做好5S,做优5S。

质量部

7.我对高考数学复习课教法的认识 篇七

一、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而学习是学生参与的经过练习或训练而形成比较持久的身心变化过程。学习定义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学习的本质是学生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不同的理念产生不同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渡”,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更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采用“聚焦”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我们应通过互动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

二、调动学生情趣,提高复习课教学的艺术性

在高考复习课上,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的智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动脑思维,动嘴说话,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心琢磨,动耳倾听……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兴奋,情绪高昂。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精心备课,讲究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大量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和收益要高。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呢?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

课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一节课探讨的重点。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我们要针对本套试卷中的高考重点和热点内容,把这一知识讲透、落实。因此,在设计主线上应重视回归教材,由基础逐步深入。在每题的讲评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说思路、析错因,然后讲评,或把学生的试卷中的错误解法、优秀解法作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学习,自我反思,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同时在题后练习设计中,应注重试卷中试题的变式或延伸的设计,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 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目前的高考,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注重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作为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需要分章节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渗透与总结,先认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再想法应用于解题。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讲座,集中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感性认识,提高数学兴趣。

8.我对赵俪生的认识 篇八

俪生从年轻到老脾气甚急,有时候暴躁,似乎是有周期性的,所以往往在对待外部事务上,不该忍的他忍受了,却又在该忍的时刻他又爆发出来,这样他便得罪了许多人,其中包括朋友和亲人。理解他性格的人宽容了他,不理解他的人却难免耿耿于怀。我常和他开玩笑:"换了我,谁也很难侍候你一辈子。"我这辈子也经常和他发生争执,但是我知道他这个人绝无害人之心,他的心地是善良的。说实话,我们不像夫妻,而像朋友、同学或兄弟,经常总是一块切磋琢磨问题,不会卿卿我我,这可能是我们从事的职业以及苦难的经历,铸造了我们这样的生活风格吧!到老来我哑他聋,在交流上增添了一些障碍。也经常因误会弄出些笑话,但彼此之间还是心领神会的。

俪生是个天生的自由主义者。说天生不是指先天遗传,而是生就他的社会时代氛围,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新思潮。千百年来钳制中国人民的封建专制,抹煞了人的个性自由,"五四"像决堤洪水冲刷而过,使觉醒的人们思想一日千里地奔涌。俪生憎恶烦琐的教条主义,并以自己学术不断的更新来予以抵制。尽管在客观现实面前,他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碰得头破血流,但他那个性自由分明的棱角最终也未被磨光磨平。

在思想上俪生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憧憬司马迁父子所理想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也真诚地拥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渴盼以学术思想带动起社会宽容、理解的气氛。人们在权、钱、物、欲面前的障蔽太多了,想凭着摇头摆尾的几首流行歌曲、撕胸裂肺的几部言情小说、玩世不恭的几出"痞子"电视、滔滔雄辩的几场现身说法,就想砸开这冷漠的链条,那是幼稚的,甚至是虚无的。俪生的人文主义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根植于中国大地,人际间和谐宽睦的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体系里就已具备了,到董仲舒"天人合一",更把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和谐平衡关系通过政治表达出来,而从孟子到王阳明更以调发本体良知良能,充分发扬人的自我主观能量去改良社会。这些线索应该就是我们东方中国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在这一点上俪生与"新儒家"观点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与梁漱溟、熊十力每有契合,而与他的授课老师冯友兰则相去甚远。尊重个性,倡导人们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体人在社会中的创造作用,并承认和尊重这种创造价值,这才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俪生又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毕生研究顾炎武,并以之为楷模,这不仅仅只是钦佩他学问"知"的广博渊大,更钦佩他为理想而终生执着于"行"的务实精神。俪生就是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孜孜不倦地开垦着一片又一片的园地,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化作理想事业,忘我地工作、认真地写作、卖命地教学,在实践中化作一种无私、自觉的敬业精神。他从文学跨入史学,又从史学涉向经济学、哲学,最终把自己融化在文化的海洋里,无有止境地前进,从未想到停下脚步去占领一座山头、一块阵地,来为自己树立门户、经营地盘。为此他受到讥笑嘲讽,但他依旧我行我素,不予理睬。道不同不相为谋,理想在前方召唤着他。

以上述三种思想为脊柱,构成了俪生的人格,如果套用中国哲学术语,把这人格称之为"内"的话,那么那个"外"又是什么呢?我觉得那应该就是俪生的学术风格。

俪生治学宛如一位上乘厨师,同样的材料一经他手烹调炮制,味道就是别有其风味。这种与众不同的根谛何在呢?那就是刀案工、火候、水温、油温、时间、佐料、调料等技术处理手续。你会说"这些我都知道",但操作调动起来却未必如此。人们思考问题,通常只调动起大脑皮层某个区域或部位的兴奋,却使另外的区域或部分处在休眠状态,故沉潜者往往有竭泽而渔的功力,然却无情;高明者往往有纵横捭阖的法术,然却无义。俪生对此皆不以为然,他于教学科研,既以现实主义的严谨去进行缜密的逻辑推演、高度的抽象思辨,又以浪漫主义的热情去调动活跃的形象思维、超时空的直觉感觉,从那些没有生命的材料符号中去捕捉"象"和"情"。即便是相像的思维程序,到头来俪生与人仍是不同,那只能归之于模式的不同,终结点上的模式便是支撑俪生的那条人格脊柱,上乘厨师终结点的与人不同,就在于他能全身心地去体验色、香、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刻意工求那是绝对办不到的。这就是俪生在学术上不畏扼制的底牌,同样这也是俪生在教育上无私奉献的底蕴。历史资料是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又都属于公众,不是某人某家所能专擅独揽的,只有思维灵感那才是个人的专利,也是任何人或势力所不能代替或抹煞得了的。因此他深信把金针悉数度予学生弟子,只能使百花园地更加斑斓多彩,百家之堂更加人才济济。而赵俪生也终归是赵俪生,像一颗流星一样,自有他闪烁、运行、陨灭的轨迹。我很拙钝,实不能传达俪生一生的业绩,拉杂写来,仅供大家参考。

9.我对党的认识 篇九

今年是建党八十六周年,组织上让写点东西,写点什么好呢,就谈谈对党的认识,以及对入党的思考吧。

小时候党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崇高而神秘的,党员似乎个个都是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将士,个个都象刘胡兰、雷锋式的人物,党员就像高高在上的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那时家里包括亲戚没有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认识自然少得可怜。但我知道毛主席是党员,感人泪下的雷锋叔叔是党员。当时我们会唱的歌不多,最拿手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特别是每当学校排练大合唱时,更是唱得发自肺腑,直至声嘶力竭。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社会的了解,我渐渐明白了党不是神,它比神更亲近。她理智,坚强,宽容。对于她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当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时,总在我们身旁。抗灾抢险、边疆支援、保家卫国……冲在第一线的总是共产党员;九江大堤树起的“共产党员在,大堤就在”这条标语,时刻敲击人们的心灵。这正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名利淡似水,国事重如山,视民任为己任,置生死于度外。所以入党应该是在渴望奉献的精神驱使下形成的,是心灵的升华。我想入党决非是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我们从小看着英雄儿女,读着草原小姐妹长大,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红色信念自幼就根植于心灵深处,党在心中的位置是沉甸甸的。八十多年过去了,从当日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的十数人发展到如今的几千万,从饱受战乱饥荒困扰的过去到日渐富足强盛的今天。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将士艰辛探索,付出悲壮人生,今天的人们怎能轻易忘却?身为共产党员,更应勿忘自己入党的初衷和应尽的职责。

10.我对招聘的认识 篇十

开始工作后,还没真正接触招聘。年后,因为公司需求的新员工不多,所以只选择了跟智联招聘签了一个季度的合同。招聘信息挂上几天后,开始整理相对较合适的人员的简历,打印后让领导查阅,待领导觉得合适的,再通知过来面试。作为新手,只是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联络员的工作。面试及复试的事情自然而然是领导的事。也因为招聘的是公司的高层,所以直接影响面试结果的则是公司总经理。

既然没有实际的经验,那么就谈谈理解中的招聘吧。

在很多人眼中,HR工作中,招聘最容易:不外乎筛选简历、面试、通知来上班。而事实上,招聘或选才恰恰是最难的。招聘就像一场冒险、一场赌博,如果能够顺利选取最合适公司所缺岗位的员工那是最好的,但如果招聘到的是庸才、对公司利益有损的员工,对公司无疑是一种浪费、危害,也是招聘部门工作不到位的责任。所以这过程需要多一点技能,更专业一点,才能招到更合适的人选。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做正确的事。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是人,决策是企业最大的风险,解决风险的关键是有效招聘。

如何做好招聘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招聘计划,并在实际中加以调整。指导用人部门撰写拟招聘职位的职位描述和任职资格;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发布招聘广告以及筛选应聘简历;合理地涉及招聘流程,选择合适的面试或测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初试,综合应聘者各方面素质,向用人部门的录用提供建议;与候选人商定薪资待遇,并发送录用通知;主导招聘效果评估工作;循环进行面试技能培训工作。这就是招聘工作的一个大概流程,我想以后有机会真正接触到招聘的时候,体会才会更深刻。这过程中虽然看似只是简单的几个步骤,但其中涉及的方法,需要注意的细节,还很多很多。

以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慢慢成长吧。

11.谈我对学案教学的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学习方式 学案教学 研究 实践

我区部分学校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开展了学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一、学案教学的特点

为了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案教学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教师由准备“教案”转变为准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

对于学生来讲,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训练、当堂检测,能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师提供的学案能起到家庭教师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教师来讲,能及时了解来自学生的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不理解什么,清楚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哪里还存在困难。教师依据这些就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进程,这样教学会更具针对性,大大减轻了师生负担,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二、学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

教师在学案教学实践存在的困惑:一是如何设计学案;二是如何使用学案。

1.如何设计学案

学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导航仪”。要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给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的过程方法,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

(1)设计要适当:教师在备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任务后,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把适当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形成学习目标。

(2)设计要具体:学习的内容要指定、方法要指明,完成时间要规定,学习目标要明确,用内在心理过程和外在行为表现相结合的语言描述学生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3)设计要有层次:“学案”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精神。为此,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习题,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

(4)设计要有可测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接受和巩固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有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反馈,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学习进程。学案设计的内容要方便检测,易于反馈。也就是学案要给学生提供检测本节掌握情况的练习题,及时形成评价,达到落实学习目标之目的。

2.如何使用学案

美国某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学习、思考、阐述观点,动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曾经听了一节初中一年级的数学课。该堂课按照学案的设计,我们看到教学分四段进行:一是自主学习阶段,学案设计了关于概念记忆的题目,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合作共建阶段,学案设计了概念应用的训练题目,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并通过合作交流建构新知识;三是系统总结阶段,学案设计了回顾总结的训练题目,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四评价达标阶段,学案设计了达标检测题,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进行达标测评,同时在教师指导、点拨、引导下,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结构体系。凭借学案教师认真组织教学,课上始终贯穿着“学——导”结合的教学观。

教师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教学的具体内容,学校的现有条件灵活掌握。但是,必须掌握一条原则:学案的使用为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案教学在实践中需要完善

新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紧迫难题:教学主体怎样确定,对于教学方法形式化、模式化的超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超越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等等。尽管学案教学对上述难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

客观地讲学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停止在辅助,它仅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一些教师仍然认为信息技術用于教学是要开发课件。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光有课件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课件外,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

新生事物的出现,只能是对传统事物的发展和完善,决不能全盘否定传统事物。教师设计学案,不等于教师可以不设计教案。学案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会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导学必不可少,而导学过程一定要有预设(设计)。因此,教师制定的学习方案要体现出教师导学的预设,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

学案教学是“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观念和时间是推行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要保证学生的时间,是一个关系到学校的教学体制都要发生变化的问题,这无疑是对学校原有体制的挑战。另外,由于师资队伍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要编好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学案,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更新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12.我对风景速写的几点认识 篇十二

一、风景速写的取景和构图

面对纷繁复杂的景物, 初学者往往不知道画什么好, 无从下手。因此, 如何取景便成为画风景速写的第一个问题, 取景是对繁杂景物的梳理和取舍。作画前, 先在现场周围多观察一会, 为自己感兴趣的景物选择不同的视点, 景物视点选定之后, 可采用手势取景法或自备的卡纸取景框在眼前进行远近移动, 截取画面, 进行构图选择。这两种取景方法有一个优点, 就是视线集中, 排除其它景物的干扰, 可以迅速获取画面。

取景是构图的基础, 通过取景为构图做了铺垫工作, 但取景所获得的画面由于环境的限制也有其局限性, 并非尽如人意, 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景物搬到画纸上, 因此, 还要根据作画意图进行构图处理。

(一) 要注意突出中心景物

主要物体要放在画面重要位置上, 每幅画只能选择一个或一组中心景物, 与体现作画意图无关的物体要减弱或删除, 对构图不利的物体要做适当的位置移动。为了表现中心景物, 除了将其放在画面重要位置上, 也可以把中心景物的面积扩大, 把陪衬景物的面积缩小;还可以将中心景物拉近画实, 对其背景进行简单概括处理, 并通过线条、明暗等手段强调中心景物, 使其在画面上更突出, 中心景物一般放在画面近景或中景。

(二) 要注意主次呼应

与中心景物的突出相对应, 要有其它次要景物的呼应, 相托相衬, 每一景物的布置若无其他景物的呼应, 就会显得孤立。主次呼应一是形状上呼应联系、转折过度;二是线条、明暗上的对照、映衬。一组景物出现在画面上, 务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此呼彼应, 整个画面协调一致。

(三) 要注意画面布局

布局指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安排及其分割关系。布局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要注意画面的平衡。平衡可以形成画面的稳定感, 但等量平衡会使画面呆板乏味。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 在不对称中求得对称, 这才是绘画中的平衡原理。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作画过程中主动多景物的位置关系进行调动, 体积大的物体与体积小的物体形成面积对比、左右呼应, 合理运用点、线、面的分割以求得视觉上的平衡。二要注意画面的分割。天空与地面景物在面积上不能等量分割, 视平线不宜放在画幅的二分之一处, 那样构图太呆板, 一般安排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贯穿画面的直线不宜在对角线上或正中的分割线上, 画面上所形成的平行线或垂直线要有相应的点面相破。景物在组合上要注意重叠交错, 形状上形成大小、高低、方圆、宽窄对比, 在对比中求统一。

二、透视及其规律

透视在风景速写中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风景构图还是景物描绘都涉及到透视。因此, 掌握一定的透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天与地的交界线称为地平线, 它随视线高低而变化, 又称为视平线。与视平线不平行的物体向视平线消失, 视平线上正对着眼睛的一点叫灭点。由于画者位置不同, 就会出现不同的透视现象。景物速写常见的透视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散点透视。

(一) 平行透视

画面上凡与视平线平行的物体始终平行, 与视平线垂直的物体近大远小, 最后消失于灭点。它的消失点只有一个, 就是灭点, 画面上所有物体的透视倾向都相交于灭点。如平直的公路和街道及其两旁的树和建筑物就出现这种透视现象, 其特点为公路和街道在视觉上产生近宽远窄, 树木和建筑物近高远低, 近大远小的现象。

(二) 成角透视

景物不与视线平行, 画面上有两个消失点——做消逝点和右消逝点, 位置在视线中心点两侧, 而原来垂直的始终垂直。它与平行透视不同的是画面出现两个消逝点。消逝点不是在画面的中心点, 而是在视线中心点两侧。如建筑物或其它方形物体就会出现这种透视现象。

(三) 散点透视

画的对象可受多个视点限制, 一张画面可有几个视点, 包罗几个场面, 只要求画面视觉舒服, 景物协调即可。如果几个场景的景物需要同时展现在画面上, 可打破一个视点的限制, 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 景物进行多视点组合。散点透视在表现大场面中运用的很普遍, 视点多利于场面的展开。如长卷山水画、人物画以及壁画等多采用这一透视方法。

以上三种透视不是彼此孤立的, 根据特定环境和表现不同场景需要灵活运用。这几种透视现象的基本规律可归纳为:近大远小;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消失于一点;相互平行的水平线消失点都在地平线上;地平线以上的物体越近越高, 越远越低, 反之, 地平线以上的物体越远越低, 越近越高。

三、把握环境特点

自然景观各有其特点, 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除了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外, 还要留意观察不同地域, 不同景物的特点, 表现出某地特有的景观面貌、环境气氛和意境。把握环境特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注重典型性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 东西南北中的景物形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平原与山区、热带与亚热带、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以及少数民族地区, 在动植物、山川、房屋结构、生产工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二) 注重环境气氛

13.我对教师师德的认识 篇十三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美誉,,教师的职业,也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罗曼.罗兰说过,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师德正如“阳光”一样,普照万千学生,使其成为我们国家、民族所需要的“四有”新人。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劳动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光辉形象,更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当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就立志做一名师德高尚的老师。我对师德的践行:

1、依法执教。本人从教以来,一直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法律精神。

2、爱岗敬业。只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关爱学生。“师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尊重,我既爱“听话”的学生,更爱“后进生”。对学生我总是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心心相连,我总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以长善救失。

4、严谨治学。做为一名人民教师,重要任务是教学工作。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尽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不同的程度都得到发展。

5、团结协作。把学校当自己的家,把同事当家庭成员。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6、尊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我也特别注重及时与家长沟通,尊重家长意见,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努力使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学工作形成共识。

14.我对审计专业的认识 篇十四

审计本质具有两方面涵义:其一是指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 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其二 是指审计具有独立性,独 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

审计学培养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审计技术、具有扎实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具备注册会计师(CPA)、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审计实务、会计鉴定、资产评估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审计专业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它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审计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审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审计学专业划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和工程技术方面延伸。为此,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审计学原理、审计方法与技术、企业财务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案例、政府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社会审计等;还包括根据经济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需要新设置的财务造假对策、经济凭证鉴别学、审计法规、内部控制设计、国外审计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

审计学学生毕业后可在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可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司法机关从事审计检查与鉴定工作,也可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从事审计服务与咨询工作,还可以在学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5.我对聋生语文背诵的再认识 篇十五

一、聋生背诵的作用

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 激发聋生背诵课文的兴趣, 教给他们背诵的方法, 培养背诵的习惯, 提高其背诵的能力, 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越性。

1. 有利于理解课文

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不但要靠教师的讲解和指导, 而且要通过读文章领略、体会和理解。在读的过程中, 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有时也只有通过多次的读、反复的读, 才能逐渐领略到文章的主旨和精髓。因此, 指导学生读课文也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诵的首要条件和做法就是读, 是读的多次重复和积累的过程。背诵课文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读课文和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过程。。所以, , 背诵有利于聋生理解课文。

2. 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一个人学习、思维、交际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聋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言的贫乏, 也决定了他们语言实践机会大大不如常人。聋生在读课文、理解课文、记忆课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 可以有效学习和积累大量的词汇和不同句式, 有利于学习和积累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 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读的过程也是聋生对语言的应用和实践过程。所以, 背诵对丰富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 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 思维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阶段逐渐深化到理性阶段。聋生思维局限性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聋生语言的匮乏、贫瘠,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物质依靠。语言和思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或制约的关系, 聋生背诵的过程就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过程, 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 所以, 背诵有利于聋生的思维发展。

4. 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聋生作文能力的高低是对其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强弱的直接反映, 是对他们读题、审题、立意、选材和组织运用语言能力好坏的直接反映。因而常常有人说, 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 直接反映了他的语言水平, 此话不无道理。聋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 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及记忆能力, 大大有助于他们对作文题意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合理地构筑作文的框架结构, 有助于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 同时, 背诵也为聋生的作文提供了许多名词佳句, 提供了作文的参考和范本。因此, 背诵有利于聋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背诵课文的好处和优越性除上述几点之外还有很多, 譬如背诵有利于聋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聋生集中注意力的养成和提高, 有利于聋生“双语” (汉语和手语) 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等等, 不一而足。

二、聋生背诵的类型

聋生的语文背诵能力和聋生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识记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 并在头脑中留下某种印象的过程。保持是识记的延续, 是把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加以巩固。再现是对曾经识记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感到熟悉, 在头脑中又呈现出这一事物的印象的过程。所以, 聋生的语文背诵实质上就是聋生对课文的识记、保持、再现, 以及用语言再度重现的过程。

根据聋生识记、保持和再现的特点, 聋生的背诵类型大体可分为意义背诵法和机械背诵法两大类。

1. 意义背诵法

意义背诵法是建立在意义识记基础上的背诵方法。意义识记是在对实际材料理解基础上的识记。如对课文、定理、法则等记忆材料, 人们总是对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这就是意义识记。意义背诵法就是建立在对课文基本理解、逐渐理解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一种背诵方法。意义背诵法常常和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通常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识记, 所以, 意义背诵法对课文的识记较为容易、便捷, 保持的时间也长, 而且容易回忆和再现, 意义背诵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背诵方法。

2. 机械背诵法

机械背诵法是建立在机械识记基础上的背诵方法。机械识记是记忆的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 或不记材料的意义, 只依靠多次重复来记忆的一种识记。机械背诵法也就是聋生对课文不理解或不太理解, 靠多次重复和死记硬背来记忆、再现, 从而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一般说来, 机械背诵法的识记比较困难, 容易遗忘, 记忆保持的时间比较短促。但机械背诵法是聋生常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特别是在聋校的低、中年级, 聋生的机械背诵法多于意义背诵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 聋生的机械背诵法逐渐才减少, 同时, 意义背诵法也逐渐增多。

这两种背诵法应在聋生背诵活动中经常使用, 相互补充。所以, 教师在指导聋生背诵课文时, 不可硬性规定采用哪种背诵方法, 不过, 我们应该提倡意义背诵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聋生知识的不断积累, 他们也会越来越多地采用意义识记背诵法。

意义背诵法和机械背诵法是根据聋生的记忆类型来划分的。当然, 也有其它的一些划分方法, 如从聋生语言的表现手法上, 还可划分为手语、指语背诵法、口语背诵法和默写法等等。不过, 从根本上看, 还是意义背诵法和机械背诵法这样的划分比较得当。

三、怎样指导聋生背诵

背诵既然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对聋生的背诵加以认真指导和帮助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1. 激发聋生的背诵兴趣

积极的兴趣是聋生对学习活动投入的有效性的认识倾向, 是推动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动力和支撑力。那么, 怎样激发聋生的背诵兴趣呢?笔者认为, 在范读课文和讲读课文时, 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 激发聋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指出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和精彩的段落, 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和经典入微的讲解, 让聋生神往, 引导学生懂得背诵这些妙词佳句和段落对自己写好作文大有好处。同时,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模范和带头作用, 教师能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 学生自然会受到启发, 这也是激发聋生背诵兴趣的重要一环, 教师的背诵常常会让聋生羡慕不已, 对激发聋生的背诵兴趣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外, 对率先背诵完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这些都是激发聋生背诵兴趣的有效措施。

2. 把背诵真正纳入教学过程

聋校要切实把背诵纳入语文教学过程, 教师要认真指导, 教给学生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认真检查。因为背诵不同于复述课文和简说大意, 聋生要背好每句每段, 精确到词, 可以结合具体的背诵材料, 运用手语、指语、口语相结合, 书面语来补充,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背诵的效果, 才能对聋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减少机械背诵, 不断提高背诵的效果, 适当地运动延时检查 (延时背诵) 和二次背诵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 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背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要指导聋生学会和掌握必要的背诵方法和技巧, 除了意义识记外, 还有很多背诵方法和技巧, 在此略举数例于后, 以供参考。

(1) 结构提纲法

通常, 文章都是有一定的结构提纲和线索的, 我们可以教学生通过分析, 找出文章线索, 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再按照课文的结构进行朗读、记忆、背诵。

(2) 关键词语法

有些重要的关键词语能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有些关联词在课文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教师列出这些关键词和关联词, 有利于聋生的朗读、记忆、背诵。

(3) 提问法

有些课文可以分别转化成一些问题, 按照课文顺序列出这些问题, 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回答的内容实质上就是要背诵的课文。提问法有利于聋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朗读、记忆、背诵。

(4) 表演法 (演示法)

根据聋生视觉比较敏锐、直观思维比较丰富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课文内容进行编排, 安排两个或几个学生来表演, 或用一些特定的画面与教具来演示, 通过表演或演示, 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 帮助聋生记忆、再现, 从而帮助聋生背诵。

以上是我们帮助聋生背诵的一些常用方法, 特别是指导中、低年级聋生练习背诵时常用的一些方法。除此以外, 还有绘画法、填空法、表情和体态语言指导法等。近年来,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也有利于帮助聋生理解课文、记忆课文、背诵课文。聋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 不论是借助于哪种方法, 总不外乎意义背诵和机械背诵两种, 借助这些方法, 不仅能帮助聋生背诵, 而且能促进聋生意义背诵能力的不断提高。

其实, 背诵并不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他各种教学如数学、化学、物理, 甚至音乐等科目也常用甚至大量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事实证明, 背诵对提高聋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作文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也是上千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我们应该在充分肯定这一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升华, 使背诵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敦清主编.听力障碍与早期康复.华夏出版社, 1994.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16.我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 篇十六

关键字:多媒体;优点;不足之处

中国分类号:G434

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最终导致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诞生,并会引发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当前教育中的问题是:把现代化教育技术简单化,把多媒体教学复杂化、万能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几年前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上课时都要利用班班通的手段去进行教学。实际上我在这之前已经在利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对多媒体也有了一些清醒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多媒体与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前上课,经常要自己抄题目或者把题目抄在小黑板上,现在可以把题目事先写在PPT上。既节省时间又比抄在小黑板上清楚。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许多学科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斯宾塞曾说:“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所以应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而非直接浅层次地呈现。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动手动眼动脑本领。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在黑板上不好画,当借助几何画板却能轻松完成,不仅形象直观,而且还能看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学生更能够学好。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入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网络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经常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堂当成了放映厅。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地方,有的老师虽然用了多媒体,但是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教学,讲究“一言堂”。同时为了讲究题量设置了大量的题目,为了节省时间,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特别是数学中几何题,全部用多媒体打出,没有教会学生书写过程,很多学生不会写过程。一堂课下来,老师变成了放映员,学生当成了看电影。

二、照抄照搬无创新。很多老师用PPT教学,但是不是自己设计的,是从网上下载的。有的老师还能适当的进行修改,有的直接使用无丝毫改动。这样的PPT难度也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吗?这样的教学只能说是敷衍了事,毫不负责任。笔者曾经听了一节公开课,使用的PPT居然是三年前的,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已经改变了,这不是笑话吗。

三、教学过程呈现出机械性。因为多媒体课件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都是按照课件设计进行,一堂课教师一直都是坐在多媒体操作台前授课,眼睛看着屏幕,按照课件的顺序操作,无法观察学生,课堂的气氛死板,师生之间的沟通减少,整个过程不能随意改变,出现了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教学效果非常差。

四、许多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一旦电脑异常,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青年教师对多媒体很熟悉,也很快能熟练掌握,但在教学中的依赖性也很大,有很多的年轻教师离了电脑就不会教学了,这样不利于年轻教师的培养。笔者就经历过,公开课上到一半时停电了,结果一位年轻教师就不知怎么办了,很好的一节课半途而废。

五、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板书,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新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具以及肢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教师,必须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而利用多媒体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17.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篇十七

我叫伊尔凡,是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名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一方面是因为妈妈最大的心愿,她希望她的孩子能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来感受东方的文化,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好奇心,从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那一刻起,中国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怀着对一颗好奇心,我立志要来中国留学。如今,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在巴基斯坦和中国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已在中国学习了两年。在这两年期间,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还有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的过程当中,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地谈谈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一、餐桌文化

“民以食为天”,因此,自古以来,餐桌文化是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文化当中,受儒家道德礼仪至上的观念的影响,餐桌文化有一套严谨的程序。

例如,邀请客人就有一套程序:主人要折谏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席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讲究,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人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餐桌文化中也融入了一些西方的因素。例如,借西方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的右侧,而且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而且酒斟八分,不可过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餐桌文化中有许多因素已经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是仍然以传统的礼仪为主。

二、语言交流文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礼仪道德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故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中国人说话非常含蓄,很委婉。例如,在两个人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会直接说出“我喜欢你”“我爱你”之类非常直白的话,而是主动的一方会一次一次地邀请对方去吃饭,看电影,去公园游玩等等,借此创造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并且细心地照顾对方,让其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并依赖自己,进而增进感情。而且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去看电影,本来就是自己买的票,但总会故意说是朋友送的,或者是中奖得来的等貌似合理的理由,总之不会直接表达出我请你之类的话。不过,这些也无形中为谈恋爱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气息。谈恋爱的含蓄还表现在,如果是男生先追女生,女生即使很喜欢这个男孩也不会立即答应他,而是会说要多沟通,多了解。如果她对这个男孩有好感的话,就会答应他的各种邀请,其实这就暗示着他们彼此情投意合。

中国的语言交流的文化还体现在谈话的顺序,一般在比较正式谈话当中,谈话的双方首先会互相问好,寒暄一阵,拉拉家常话之后才会进入主题,之后会围绕着主题说说其他次要的话,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后的部分来压轴,这就是所谓的绕着圈子说,没有西方人那么直率。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就很讨厌。

三、性格特点

来中国的这两年当中,我在不同的场合认识了不同类型的中国朋友,在于这些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我的口语表达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与贯彻。当然,也学会了与不同性格的人的交往之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仍然发现了一些中国人独有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这应该也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发现,中国人特别能忍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忍字当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这些古语,都是一些很真挚的劝告,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下来的处事之道,我们应该多学习,多领悟。

还有一点是,中国人特别谦虚,这是世界公认的。但是,在这个新兴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表现出非常自信的一面,有很多人总是自以为比别人聪明,而且不习惯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或建议,这都是现在一些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我想这应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日趋举足轻重有关系吧。

上一篇:数学听课评课总结反思下一篇:黄永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