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辛亥革命》影片有感

2024-10-22

观《辛亥革命》影片有感(精选11篇)

1.观《辛亥革命》影片有感 篇一

观影片《女王》有感

摘要: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以往从电视报刊上所看不到的事件另一面,让我们反省媒体的公义性和功利性的矛盾,让我们反省民意的非理性和不稳定性的危险,让我们反省政治的虚伪和现实,让我们反省当人类将自己的命运交托给了媒体、民意、政客之后,人类的前途会是怎样? 关键词:媒体民意政客女王

电影《女王》,主角演技之精湛、情节安排之巧妙、电影内涵之深刻,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让我们从和以往不同的角度来看戴安娜事件,并看出意想不到的东西,很有意思。

戴安娜死前媒体曝光率很高,以其慈善事业、离婚、绯闻、接受采访等最有效的现代炒作方式,迎合了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从而赢得人民的爱戴。在其死后,英国上下群情悲痛。布莱尔很乖巧地冠之以“人民的王妃”博取民众好感,媒体更是尽其煽情的能事,将矛头指向了与戴安娜对立的王室,而此时只有王室保持沉默。女王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保护两个孙子,尽量让他们少受刺激;二是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室的人,王室不宜作出反应。但是,在媒体的煽动下,民众很快就对王室的沉默表示了愤怒,并提出了不理智也不合法的要求:为非王室成员的戴安娜举行王室最高规格的葬礼,白金汉宫降半旗,女王对事件表态,等等,并有失控的趋势(民意出现了取消君主立宪制的倾向)。迫于民意的压力,布莱尔紧张斡旋,最终女王作出重大妥协,接受了人民的所有要求,危机圆满解决。

在这次危机背后,我们看到了布莱尔、媒体、查尔斯王子、民众和女王真实的一面:布莱尔的做法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尽管在片中他也同情女王,也为他不得不对女王提出的要求而向幕僚大发脾气,但他毕竟是改革派的政治领袖,支持率才是硬道理;媒体的作为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头版头条怎么好卖怎么来,怎么煽情怎么来,完全不顾戴安娜死前已经不是王室成员,完全不顾王室家庭和小王子们的感情,将矛盾直接引向王室,要求本来就不升旗、四百年都没降过半旗的白金汉宫降半旗,并要求按王室最高规格安葬一个平民,并且女王要向她的灵柩致敬;查尔斯王子则胆小怕事,主动讨好政客和民众,把自己的母亲当挡箭牌,连布莱尔都看不过去,说:“Let her mother take the bullet, not him.What a family!”;民众的反应更多的是感性而非理性,当他们心中充满悲伤、需要发泄情绪时,除了哭泣,对王室的愤怒则是最好的发泄方式;只有女王,她是最正直、最理性、最顾全大局、最坚强的,她只是做了一个女王、一 1

个奶奶应做的事,按她从小受教育的“责任第一,个人第二”的信条来做,按她就职时向上帝所立的誓言而行,戴安娜葬礼的安排也是完全尊重她家里人的要求来办,整件事情她除了回避媒体,基本没做错任何事,但,这也许就是她的悲剧所在。

对于女王,我觉得她很可怜,但却很伟大。在片中,她的权力仅限于指挥她养的那几条狗,她孤独地驾着汽车驶在旷野,她“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判断”,但她的人民却背弃了她,连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也出卖她,旷野里的那只孤独而优雅的大麋鹿就是她的化身,她也明白那只麋鹿的死也许就是她王权的归宿。于是,我们看到女王务实地妥协了,就像布莱尔说的:“That is the way she survives.”(那就是她生存的办法),她似乎明白了传统规则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她接受了modernize(现代化)。她的妥协,表面是王室向人民的妥协,实质是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妥协,这种妥协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是,谁能说随波逐流就是好事呢?但有一点应该是好事,那就是有些东西她还是放下了,显得很大度。在葬礼致词之后,当画面上万众起立,掌声雷动,悲情一泻千里的时候,我却看到一个默默承担了人民所有痛苦的高贵的女王!就像那头屹立在旷野之上孤独而优雅的麋鹿!

其次,电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君主立宪制及其背后的东西。英国是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女王只是国家和英联邦的象征,并无实权,随着现代思潮的发展,她的位置越来越尴尬。片中改革派的布莱尔在走马上任时接受女王任命,一切显得那么扭捏和形式化,现代思想和皇权传统的冲突表露无遗。这时候我们不仅要问:英国人为什么还要设皇帝?这得从宗教和文化的层次找答案了。西方信仰上帝,皇帝是替上帝管理世间国度的人,她向上帝汇报工作,她必须是公义的、正直的、圣洁的、智慧的、勇敢的人格榜样,所以她是人民信仰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可以在人间被感知的上帝的代理人,有些类似主教的意思。所以,女王不仅仅是国家元首,她更是民族的精神领袖,民族团结的灵魂,大家可能不知道,连英国的国歌都是《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所以说,君主立宪制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更是宗教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妥协的结果,而且很显然这种结果对一些国家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美国在二战后接管日本时,也是出于对宗教和文化的考虑,才保留日本天皇的,日本民族也才得以留存其灵魂,也才有后来的国力迅速提高。世界上除了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还真不少。这些国家的皇权基本都跟宗教信仰的传统有关。

这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难理解,我也曾感到费解,但也许那些有国王的人反过来会对我们的很难理解感到很难理解:Why not?为什么不要皇帝呢?他们研究后就会发现:

一、我们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武装起来的头脑;

二、在我们历史观中,皇帝都是些奢华无度、2鱼肉百姓的暴君或昏君;

三、在我们的哲学观中,君主立宪制只是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妥协的结果,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产物,而没有一点精神层面的因素;

四、我们其实很现实,没有用(严格说是现实的物质功用)的东西就丢掉,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才保留。所以,要是问中国人:废除君主立宪制好不好?十有八九都说好。因此,大家世界观不同,我们就不好以自己的世界观去评价别人的世界观。

另外,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值得一提。多次让女王出现在卧室、起居室、书房、餐厅、厨房、自己开车等场景中,这样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贵族妇女,而不是一个政治象征;在花堆前和群众面前那段复杂的表情转换,演员拿捏得非常到位,把女王悲剧的命运和坚强的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戴安娜生前片断、媒体的报道、悲情的大众、布莱尔及其幕僚、查尔斯王子、王室家庭生活,这些场景的穿插,使得电影情节紧凑而冲突激烈,每个细节都是有用的。对于学习电视编导专业的我,也有很多启迪。

总之,这部影片不仅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打动了我,也在内容及思想深度上深深的吸引了我,绝对是一部值得看两遍的成功之作。

2.观《辛亥革命》影片有感 篇二

关键词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八一电影制片厂民族特色

中国共产党有着长期的革命斗争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们主要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些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为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从建国初期到“文革”时期。中国电影人创作出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多取材于历史,虚构人物,除了少数英雄烈士以外,很少表现党内领袖人物。直至70年代末,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许多创作禁忌被打破。党和军队的领袖人物。开始走上电影银幕。如《开国大典》、《南昌起义》、《大决战》、《大进军》等。这些影片被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剧本创作和影片拍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经中央批准,1987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由党史、军史、文献和影视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在1996年的工作会议上,该小组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内涵的界定更加明确:(1)、1921年我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以及解放后某些重大事件:(2)、描写党、政、军领导人生平业绩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电视剧(3)、描写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不是虚构的。三者缺一不可。

我国著名理论家邵牧君先生认为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邵先生在解释这个定义时。提出了类型电影的三个基本元素:一、公式化的情节:二、定型化的人物:三、图解式的视觉形象。这些基本元素包含了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视听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采用“我军”与“敌军”、“司令部”与“战壕“平行交叉的叙事结构:在风格上,全景式再现战争场面。营造宏大的视听风格,以黑、灰、褐、蓝等色彩为基调,确保现实主义风格和历史凝重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为指导,在艺术渊源上,受到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影响,一方面,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影片始终。以教育、鼓舞人民。社会宣传和思想教育是这类影片的首要任务。而娱乐价值和商业利益则是位居其后的。1991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重点资助主旋律影片,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由于从生产制作到发行放映都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因此这一类型影片的主题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国家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评判和对中国革命历史人物的评价。由此,根据内容和形式特点作为划分标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类型影片。

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中,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90年代是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黄金时期,全国共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35部,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共制作完成9部16集,为全国各电影制片厂或影视制片公司之最。新世纪,八一电影制片厂又相继推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太行山上》以及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我的长征》。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独树一帜。该厂在十几年的创作过程中,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类型影片的探索与革新,代表了这一民族类型影片发展演变,逐渐成熟的过程。研究八一电影制片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类型的民族特色对于研究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民族类型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族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突出的特点。自1987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八一电影制片共创作发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11部16集,这些影片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则的指导下。客观细腻地刻画领袖人物,如实地还原历史重大事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八一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影片的历史性、人民性和宏大叙事三个方面。

历史性

俄国现实主义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文章中说道:“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地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也是这样,它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代替物”。在八一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情节的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实再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强调历史事实对当代人的教育意义。为保证影片的历史真实性。创作人员必须全面、准确、辨证地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大转折》的剧本创作从90年代初开始,直至1996年才达到成熟和完善。《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三个系列8部16集的影片从剧本创作到史料的采集都历经多年的时间。在拍摄《大进军一大战宁沪杭》期间,主创人员查阅了上万字的文字史料,走访了几百名事件的亲历者以及当事人的后代等。影片历史真实性的特点并不等同于把电影拍成文献记录片,“若要忠实地摹写自然,仅仅能写,就是说仅仅驾驭抄写员和文艺的技术还是不够的,必须能通过想象,把现实的现象表达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的文献,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素材,但它们本身并不是一部电影,为了使之变成艺术,创作者必须借助思想之力,洞察全部素材的本质。“猜透促使人物这样行动的那秘密的灵魂行动,把握形成这些事变的核心要点,赋予这些事变以统一的、完全的、整个的、锁闭在自身里面的意义”。八一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人员善于跳出文献资料的圈圈,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设置情节,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艺术规律和历史规律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红线贯穿于八一电影制片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过程中,做到了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行动有根有据,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虚构情节,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人民性

八一厂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主要表现的是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些影片将战争放置在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战争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人民的力量推动了战争的胜利。影片对战争年代人民的

生活和精神状态都予以高度的关注。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自发组成支援前线的运输大队,解放军打到哪,运输队就跟到哪,路上也同样遭到敌人飞机大炮的打击轰炸,许许多多的群众就牺牲在解放军的这条生命补给线上。正如邓小平所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扁担挑出来的,用小车推出来的。组成运输队的有年迈的老农民,也有新婚才三天的新郎官和新娘子,这些根据真人真事虚构出的人物和情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优秀民族传统。在《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中,红军和新四军的遗孀手中拿着前面部队留下的欠条,站在路边。要求跟着解放军一起走。她们衣裳褴褛,雨水沾湿了头发。影片用一个长镜头表现了她们茫然的脸,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发人深省。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然而,战争也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广大军属和群众为支援我党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共产党不变的根本宗旨。

与国内外其他战争片或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相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党的政策和路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人民性原则决定了在这一民族类型影片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贯穿始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由文献史料专家、影视专家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这些党中央的领导和专家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剧本创作和影片拍摄过程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保这一类型影片的思想高度和历史真实度。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每个电影工作者,从导演到演员,在影片正式拍摄之前都要去中央文献资料室或中央书记处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记在心。当电影商品化、市场化风起云涌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中。采取了慎重而不盲从的策略。始终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宣教功能放在首位。为顺应人民群众审美接受心理的变化。八一厂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加电影画面的视觉冲击性,如影片《太行山上》特技效果营造战争惨烈场面,并聘请港台演员增加影片的吸引力。《我的长征》则是从观念和电影语言的革新人手,挖掘领袖人物的人性深度。增加影片的感染力。

宏大叙事

八一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主要指影片的“大人物”、“大事件”“大场面”。影片从全局视角表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主角,塑造完整、生动、有感染力的领袖人物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灵魂所在。领袖人物毕竟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是掌控全局,运筹帷幄的将帅,因此,对伟人的刻画不能将他们局限于生活琐事之中,影片注重表现他们的性格、思想以及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大决战》中的林彪、粟裕,《大转折》中的刘伯承、邓小平都是睿智冷静的军事家,《太行山上》中的朱德也是大智大勇的民族英雄。这些伟人们有着不同与普通人的气魄和崇高的人格,这些性格特征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塑造“大人物”时所必须的。然而。不能将大人物“小化”,容易使大人物的刻画走上另一个极端,即将领袖人物神化、符号化。伟人跟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是情感丰富的凡人,因此要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以小见大,在小事情上看到领袖们的高尚情操和伟大智慧。在《大转折》中,毛泽东跟身边的战士们同甘共苦,顿顿吃黑豆和野菜。由于营养不良,主席得了水肿病。一按一个坑,鞋都提不上。《大决战》中,创作者精心设置了一组镜头,来表现毛主席与儿子的感情。主席深深地爱着儿子,但无法像一个普通人家的父亲一样给儿子关爱。在影片《大转折》中,由于睡眠不足,刘伯承眼睛的旧伤发炎了。在结束了一天的指挥工作之后,邓小平一句“今晚就别熬夜了”的关切之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又非豪言壮志,简单的对白和琐碎的细节流露出两位领导人之间情同手足般的深厚情谊。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以表现1921年我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以及解放后某些重大事件为主要题材的。这些历史事件与中国的历史进程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上把握这些重大事件。《大决战》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场贯穿成一个大的战场体系。毛泽东等中央军委的同志是这个大体系的指挥者。各个战场从全局出发进行各自的战略构想并实施具体的战略行动。三大战场相距数千里却能呼应配合,大范围内调动兵员。《大转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关于从内线跳到外线的伟大战略构想的具体体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大别山方圆几百公里的山区,与敌人展开了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斗争。为了不削弱对“大事件”的表现,《鏖战鲁西南》中,对鲁西南战役一开始的曹县、郓城和定陶三战,仅仅用蒋介石的“八天连丢三城”的一句台词带过。

3.观影片《张思德》有感 篇三

昨天,我观看了影片《张思德》,影片中有一名八路军战士叫张思德,参军12年,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始终保持顽强的战斗作风,果断勇敢、不畏牺牲;始终保持高尚wenmi114.com的做人道德,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由于工作需要几经调动,但是无论把他安排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不讲条件、愉快接受。他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

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作为共产党的一员,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奉献。也就是这名普通的战士用他朴实无华,却又重如泰山的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走完了他短暂的革命生涯。影片从整体风格到细节描述都尽显大家风范。影片中增加了对张思德的人性化刻画,从亲情、友情等多条感情线上展开描述。影片也显现了警卫员张思德和毛主席的亲密关系,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对主席的敬仰和主席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影片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影片的结尾:“张思德”,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眼睁睁看着大雨中滚滚泥石将窑洞吞没,战友们的心碎了……在这张思德同志牺牲那一刻的悲壮场景,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张思德同志最后在执行烧炭任务中,因炭窑突然崩塌,为救战友的生命而不幸牺牲。张思德同志不善言词,却有着使不完的劲,他永远那么积极乐观,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张思德同志烧炭时微笑的情景。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年代,但是可以想象的到那时生活的贫穷、苦累、饥饿和危险。而张思德同志不管何种困难、何种艰辛,总是微笑面对。张思德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每件事都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地鼓励自己,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他深刻地知道每完成好一件工作就是对党对人民忠诚的证实,就是牢记职责为人民服务的体现。60年来,张思德精神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着无数人谱写着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历史。这一光荣历史,凝聚着革命老前辈和无数英模人物的汗水和鲜血,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过去,靠这些优良传统排除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今天,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张思德仿佛就是生活中你我周围的同事,他们普通,热情,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感到“为人民服务”其实很简单,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从点滴小事入手,去做好自己的事,去爱自己周围的人。影片中的张思德对待同志如春风化雨,爱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对老红军他就像一个孝子;对孩子他就像一位慈父;对待自己的工作更wenmi114.com是恪尽职守,干一样爱一样。因此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应届毕业生,我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事有困难自己要热心帮助,服从公司的分配,自觉为工作单位作贡献,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当一名合格的公司职员。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不仅成为一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正由于这种精神,才使我们在60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隆重的举行纪念,虽然英雄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没有忘记他,祖国没有忘记他,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他的名字永远闪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4.观影片地道战有感 篇四

忘不了:一条条深幽曲长的地道,七拐八弯地蜒向四方。它们,可能在你的脚下,可能在马棚里,可能在水缸下,可能在……入口总会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忘不了:地道里奋力挖掘的红军、老百姓。他们,有的是三、四岁的顽童,有的是十六、十七岁的少男少女,有的是三四十岁的妇女、壮年,有的是七、八旬的老人,有的是……全军民其参与!

忘不了:红军在地道中,如何把一千多名鬼子和五百多位伪军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鬼子、伪军们,各个吓得哭爹喊娘,鬼子军官,山田,更是吓得连营地都不敢住了,干脆搬到炮楼上过夜。不单如此,还在炮楼里挖了一个井洞,有事没事就趴在上面听听有没有挖地道的声音,只要一有,便马上转移。

这是什么战?地道战吗?不错,这就是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地道战!它发生于1942年,高家庄。这是由队长:王传宝、赵区长、武工队、区小队一起指挥的盛大“乐章”。

在这场战争中,红军、老百姓几乎是无一人伤亡,至于敌人,则是几乎击溃贻净。在这场战争里中国是赢家、是胜着。这让我想起一句歌词:“中华人民的智慧,是天上的繁星:中华人民的机智,是地上的涛水……”

如今,中国告别了贫瘠,生长出神奇。一片又一片的残垣断壁,成了一条条柏油大路、一栋栋世纪大厦、一个个天堂花园。

如今,中国告别了萎靡,生长出神奇。全国人民努力奋斗,把中国的经济拉上了高峰,与美国平坐、平起。

如今,中国告别了愚昧,生长出神奇。科学的今天,飞机播种、机器作业、电子智能……昔日的平原、戈壁,走上了丰收的坦途,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所以,每当红军击溃了一拨敌人时,同学们总会兴奋地鼓掌、叫好。我想:大家不是为了电影的精彩景象而鼓掌、兴奋,震撼大家的是事、是物,更是中华人民的智慧。

5.励志影片观《破冰行动》优秀有感 篇五

20广东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剧中的“塔寨村”就是案件发生地广东陆丰xx村。据公开资料显示,该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制毒贩毒,到年前后,这个占地面积仅0.54平方公里、人口一万四千余人的小村庄,制贩量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社会传播对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制毒产业的猖獗。《破冰行动》的初衷是呈现的危害和缉毒警们的不易。

年轻人警惕性低,而且大部分人不愿谈到,往往谈毒色变,这无疑助长了对年轻人的蔓延。我们对于这个危害性极大的自身应该如何应对,首先对于迷惑、引诱一定要留个心眼!谨防上当。不要放任好奇心.为了面子逞强等,吸毒极易成瘾,一试便无力自拔。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交友应谨慎,对于一些毒友、毒友圈,是必要回避。不要去一些容易染毒的场所,在娱乐性场所游玩时一定要特别小心。特别是吸毒场所!在吸毒场多停留一分钟染上毒的风险性也就增加一分。不要随意吃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为常常是掺和在食物中的。特别是饮料!现在很多很多是无色无味的,且很多都用新奇“潮流”的包装进行伪装。不要因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听信谣言,不要有炫耀和爱慕虚荣的心理,甚至产生有钱才吸的起毒的想法。吸毒不仅是一种愚昧的可耻行为,而且是一种应受惩罚的违法行为。

6.观影片忠诚与背叛有感心得1 篇六

我党先烈在那么严峻的白色恐怖中艰苦斗争,获得胜利。这样的精神和斗志,扪心自问,我不及先烈的万分之一。“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句话在烈士王荷波的口中说出,不断地回响在我的脑中。

革命先烈口中的“我们的事业”应该是指同白色恐怖的斗争,但“永远存在的事业”应该是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世纪代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生死存亡的一线之间。不断有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寻找道路。国民党建立的初衷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且取得了先机。但是国民党在和我党的斗争中,失去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机会,由我党带领我们民族逐步实现了民族的复兴。

纵观建国后,我党带领我国在一片废墟中,连一枚钉子都被称为是“洋钉”的环境下,取得的一项项伟大事业,内心中对我党的先烈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虽然在建国后,出现了各种曲折,但都最终被克服,中华民族还在不断发展中。

近十年来,祖国的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民族复兴有望,发展再次出现了曲折。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就像我们医疗工作一样,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工作的基石,不断受到不理性的伤害,社会充斥着对医务工作者的不理解,谩骂。这些现象不仅仅在医疗行业出现。这些曲折最终能否再次被克服?我抱着极大的期望。

人性向往着享乐,但是这些的取得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顶层设计,在《忠诚与背叛》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我党坚守的民族复兴的大业尚未完成,我仅能成为我党道路上的一颗石子,或许在我党前进的方向上,或许遗弃在路旁。虽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是伟人仍掌握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期望着我党能够始终带领我们民族实现复兴。

“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7.观辛亥革命有感 篇七

中国人民今天有了幸福的生活是因为什么呢?因为革命!因为了无数的革命,中华民族才能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民族中崛起!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一场伟大的革命,虽然从某些方面比如它并没有真正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人物!但是辛亥革命却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辛亥革命为的是中华民族为的是中国人民!论述一场革命是简单的,但又有谁知道这场革命背后真正的故事呢!在辛亥革命中发生了无数场的起义!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如,武装起义在表面上是一场失败的起义!但是我认为它在某个程度上来讲却是一场成功的起义!因为在广州起义中虽然牺牲了同盟会的许多骨干分子,但它却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在例如在辛亥革命中还有一场让我映像非常深刻的起义!它就是武昌起义!因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我们的革命先烈仍不放弃,半年后继续了武昌起义!结果这场革命成功了!

再说清政府的腐败,到处借款,并且为了能够苟活于世上,不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一切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为百姓考虑,哪怕只有一点点!所以在不断的索取过程中不断的牺牲自己的尊严当然包括了国家的尊严整个中国的尊严!是啊!孙中山先生早已经知道清王朝的命运,因为清王朝的腐朽与懦弱!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就像医生一样,医生医的是病人!而革命是要救治整个国家!在无数场革命中。革命领导人到处劳碌奔波,全为中国人民明天能够有一个光明的日子!而参加这些起义的每个革命将士都抛头颅,洒热血!在这些战役中无数的人牺牲!有些人死后尚能分清容貌,而有些人却是血肉模糊!每个人在每场战役以后都怀着无比的痛楚!我们的革命者是坚强的人!在忍受如此腐朽的清王朝的同时还要去冒着生命甚至打算舍弃生命的去为我们的人民的自由去努力,拼搏,奋斗!他们的执着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在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他们脸上仍然会有笑容!战争还在无情的进行着,很多人在为革命努力着!大家都在捍卫革命政权!因为捍卫革命的政权就是捍卫老百姓捍卫中国的政权!

在革命中我特别的佩服孙中山先生,因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并肩战斗。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每个国家的每个人民都想要和平安宁的生活,当然更加的想要一个明智的领导人来带动民族的发展!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英明的革命领导人就应运而生了!孙中山顺应民意当过中国的临时大总统,但是那个时候他是没有私心的,只是为了袁世凯能够推翻清廷,还给百姓一个安宁的环境!而袁世凯却一直抱着私心!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怎一个贱字了得啊!袁世凯在推翻清廷上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他后来的统治却是革命党人都不想要的结果!当他掌权以后,他进行的不是民主主义专制,他进行的是独裁专制!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能够有今天的幸福是革命党人们的鲜血换来的!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或许会有无数的战争,会遗留下无数的光荣的残害和无数的废物但是战争留下的硝烟却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在硝烟中的精神(拼搏,坚持,奋斗)永远不会消散!但是今天的生活又是不幸福的,因为无数的让我们伤心的事情总是在发生,贪污受贿的,他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虽说无官不贪,但是贪得之厉害似清王朝之腐朽!作为一名青少年,内心是多么的愤懑但是却无法抒发!我不能说现在的生活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是时时刻刻关心我们的实事却是我们的职责,而时刻保持着我们内心对党的热情与忠贞也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尊崇革命,尊崇从古到今的革命领导人,尊崇共产党是我们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唯一办法。辛亥革命在我看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是我却不希望再遇上这样一场战争,而这种战争肯定不会再次发生了吧!相信在经过无数的挫折与困难成立的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的美好吧!我也会永远铭记在无数的革命中清政府外列强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努力看清现实,时刻记着党的不容易,所谓“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时刻为着党的号召作准备!像革命中的那些英勇的战斗在战争前线的革命党人永远坚持着做一个正直的人!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林利平

8.观电影《辛亥革命》有感 篇八

观电影《辛亥革命》有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9.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有感 篇九

中国从何时起没有了皇帝?中国从何时起剪掉了辫子?中国女人何时不再裹脚?中国何时开始公元纪年?中国何时开始有了民主投案选举?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虽只四个字——辛亥革命,但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带着参观革命胜地特有的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其旧址为一座西式两层楼房,因红墙红瓦,武汉人俗称“红楼”。我想它更深刻的是象征着红色的革命吧。红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南面是首义广场。

威武高大的孙中山铜像屹立在首义广场,那深邃的双眼似乎要引领着我们看向那个国势震荡的年代,那微启的双唇似乎要向我们传诵“三民主义”,那整齐的中山装也正向我们展示那个年代的风采。曾有人说:没有人能像孙中山那样,受到中华民族个党派、各民族、各地区的尊敬与爱戴。一位那手术刀的医生成为世界最古老民族中国的第一任民选总统,他的国际化视野具备广泛的影响力,为世界所瞩目。现在就让我们在孙中山的眸中回顾那改变历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1911年9月1日,清政府将湖北新军大部分调走,由于武昌城内局势瞬间万变,起义时机不断更改。10月9日革命者操作失误造成炸弹爆炸,起义的经手机关暴露,部分领导者被抓、杀。10月10日晚七点,新军第八镇工程因计划突变,在革命党人熊秉坤的带领下打响第一枪。枪声就是命令!各路起义部队迅速占领了武昌、汉口。武昌起义由此开始了!次日他们在此组建中华民国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了全国的响应,260余年的清朝政府顿时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告终。武昌起义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馆内有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鄂军都督府复原陈列、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有收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其中有孙中山签发的“李翊东前往赣州办理要事”的大元帅令和王霞宙、张善子绘制的刘静庵烈士画像等珍品。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内恢复原貌开放陈列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从而有幸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走进博物馆,我们看到许多那时作战的枪械,革命者的浮雕,英雄烈士的身影······

辛亥革命是一座历史丰碑,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历史过去了100年,而这场震撼东方的伟大革命所带来的博爱,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至今仍体现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辛亥革命在亚洲第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爆发,它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革命火种传到亚洲,同时也引导着亚洲乃至全世界民族民主的高涨。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亚洲和世界历史上结束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新曙光的出现,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更是对亚

洲各国产生广泛的影响。诸如印尼共和国的缔造者苏加诺,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影西,越南民族运动领导人潘佩珠等都先后深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一位年逾九旬的著名近代史专家尚明轩说:“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不足,也就没有可能有今天的新中国,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华民族自由独立于世界’的国际地位。”

10.观《辛亥革命》影片有感 篇十

作者:高二理 金丽萍

听,枪炮声轰轰地响;看,志士们英勇无畏地前行;痛,生命悲惨地陨落……我的眼睛温润了,喜怒哀乐亦随《辛亥革命》的剧情一起起伏。?

孙逸仙意识到国家危在旦夕、任人宰割、早已困苦不堪的现状,召集了众多海外爱国华侨,发出了“华侨乃革命之母“的呼吁,牵动了一颗颗爱国之士的心,使华侨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为革命投资。他总是奔波在外。起义失败了,他并未退缩;起义胜利了,他激动万分。黄克强穿梭于枪炮之间,但他并未放弃生存的信念。在敌人几度轰炸下,他凭着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他们拥有的坚定不移的恒心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为之喜悦。

清王朝无法认清社会现实,一次又一次被帝国列强欺辱,最后被迫割让一块块领土。皇帝幼小,太后掌权却不曾考虑国家安危,只想着如何享受荣华富贵。百姓承受着土地被割让的痛楚,而太后高居皇宫却无动于衷。我愤怒于清王朝的统治,愤怒于封建专制制度,愤怒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七十二名于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战士,有的拿着炮弹冲进敌阵与之同归于尽,有的被抓进牢中却不与腐朽官员同流合污,有的宁死不屈、甘愿跳水自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自相残杀铸就了悲惨的结局,让更多的百姓饱尝了丧亲之痛。如果没有勇敢的革命者,是否还会有今天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中国?

在革命时期,众多的仁人志士积极投身革命。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庭优越,有的有妻儿老小……是啊,正是这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革命团体,为我们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使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但是他们的心中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中华崛起。他们成功了,他们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

11.观影片沂蒙六姐妹有感600字 篇十一

影片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做出的不屑努力.在这片追求自由民主的沂蒙大地上,她们无私的奉献着,默默的承担着.她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她们的精神让人振奋.

影片刚开始,当看到月芬与替代丈夫的公鸡拜堂时,让我们觉得她是那么的令人怜惜.自从嫁入这家门的那天起,能够看上丈夫一眼就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一种期盼.而这个心愿,她期盼了一生,终究没有实现.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月芬的大嫂春英同样是位伟大的女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她用自我的肩膀撑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她用笑容去应对着一切辛劳.然而命运就是那么的残酷,战争让她参军的丈夫无法归来,当把烈士证捧在手心的时候,这个坚强的女人哭的心都碎了,沉重的打击把她击倒在地,生活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可是她还要撑起这个家,坚强的她把眼泪咽下去,一个人来承受无比的痛苦,只在无人的夜里悲痛地哭着.是战争让她失去了亲人,可是她却始终如一地支持着这场革命,因为她明白,仅有革命胜利了,所有的人才不会再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最让人敬佩的是月芬与春英的婆婆,一位伟大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可是她那种无言的伟大,无时无刻地贯穿于整部影片.作为一个妻子,她在背后支持自我的丈夫参军,而丈夫牺牲后,她没有后悔,又将两个儿子送入部队,当一家只剩下几个女人的时候,她依旧用自我勤劳的双手为战士纳草鞋、烙煎饼,把自我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粮食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解放军.她默默无声地支持着革命,用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这种无言的伟大是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正是因为无数人用这种无言的爱做后盾,我们才过上了今日这和平宁静的新生活!

电影的另一个高潮是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的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了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电影虽然结束了,可是它所诉说的沂蒙精神没有结束,因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将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上一篇:会计实习自我鉴定参考下一篇:乡镇法治政府建设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