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

2024-12-06

发展中的(共12篇)(共12篇)

1.发展中的 篇一

六上《品德与社会》课前准备

发展中的城市

杭州“创模”十年,颁布实施了大量环境保护政策文件,进行了数十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时至今日,环境到底好不好,最后还要市民群众们说了算。最为典型的是,杭州市从“创模”以来一直深入实施的四大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将蓝天碧水重新带回人们的生活。

工业脱硫、尾气整治、烟扬尘控制

“蓝天工程”让杭州的天更蓝

2002年启动的“蓝天工程”,其实就是近年来杭州的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改善杭州大气环境质量,也是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从2002年开始,全面开展杭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大气环境整治第七阶段(灰霾天气专项整治阶段)。

工业企业原来是大气污染的大头,但在“十一五”期间,杭州大力推动工业企业脱硫改造工程,全面推进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正在逐步降低。

机动车正在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杭州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此外,通过高污染车限行和淘汰、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等措施,全面推进尾气治理。截至2011年底,累计淘汰高污染车辆45200余辆,473家加油站、8座油库、196辆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和改造。2011年,全市检测车辆将近135万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达89.58%。

西湖水透明度提高了近一倍

“碧水工程”提升山水城市形象

“十一五”期间,西湖水透明度从70多厘米提高到了123厘米;西溪湿地从“污水滩”变成了国内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200条总长约451.59公里的河道得到整治,打通断头河15条,新增、改造和提升绿化面积近875.3万平方,形成了全长559.48公里的沿河慢行系统,城市河道水质得到全面改善提升。

杭州是一座山水城市,地表水的质量关系杭州的形象和百姓的健康安全。以上这些令人自豪的数字和变化,将杭州的碧水生态环境展露无遗。

从2011年开始,杭州每年还投入1个亿,全面启动“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计划用3年的时间对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两岸的生态景观进行全面提升。

“清静工程”面面俱到

交通、社会、工地、工业噪声一个也跑不了

有了蓝天、碧水,杭州还积极给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杭州全面实施《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强化区域环境噪声管理,建立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公安、城建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广泛监督的管理体制。对全市的交通噪声、社会噪声、工地噪声和工业噪声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是“清静工程”。

严格控制交通噪声。完善城镇道路系统,实施“十纵十横”等道路整治工程,在噪声敏感路段采取声屏障、绿化防护带、隔声窗等降噪措施建设;实施机动车“禁鸣”,加强航运船舶管理,夜间禁止挂桨机船进入市区。

严格控制社会噪声。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体育场(馆)、集贸市场、餐饮业的噪声值达标排放,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

严格控制工地噪声。严格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倡导文明施工,推广使用低噪声建筑施工设备和工艺,每年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行动。

严格控制工业噪声。实施长效管理,确保厂界噪声达标率100%。对噪声严重扰民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整改,不能达到整改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搬迁或关停。

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

“绿色工程”给杭州市民营造了绿色家园

2009年,杭州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并且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现在,当你来到杭州,郁郁葱葱、鲜花飘香的场景几乎是随处可见,这与杭州大力开展“绿色工程”密切相关。

根据全省两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结合杭州工作实际,以钱塘江和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为重点,深入开展了“1278”环境污染整治工程。通过整治,“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化工、造纸、电镀等重污染行业403家(生产线);同时,对103家重点危险化学品单位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并建成相应的环境应急设施。

第四单元第二课

六上《品德与社会》课前准备

美丽乡村名气在外

生态乡镇数量全省最多

杭州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但在城市,也在农村。

2011年6月30日,首个“浙江生态日”就选定在我市桐庐县阳山畈村启幕,这是对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大肯定。

从2005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1250”工程。全市共完成“1250”工程4650个,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建设项目302个,农村连片整治项目154个,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农民群众的认可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美丽乡村正在越来越多。

目前,我市辖区内的桐庐县、临安市已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县、淳安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核查;余杭区获联合国“生态和谐环境美丽”最佳城区,桐庐县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此外,全市还建成“全球500佳村”1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点2个、亚太环境保护协会命名“中国绿色村庄”1个,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9个、省级生态乡镇127个,位居全省前列。

“创模”工作全民参与

绿色家园遍地开花

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环保局牵头成立了由18个部门组成的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协调组,充分发挥统领作用,全面开展创模宣教,做到了广播有声、报纸有文、电视有像。“十一五”期间,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相关报道近2700余篇(条);在《中国环境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发表专栏、专刊、专题节目600多期。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绿色学校165所、市级绿色学校251所;国家级绿色社区5个、省级绿色社区132个、市级绿色社区251个;创建各级绿色医院90家、绿色工地898个、绿色家庭397户;创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2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3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30个。

西气东输

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道管,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自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宝鸡、西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地区。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

我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2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87%。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有8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塔里木北部的库车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有2万多亿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具有形成世界级大气区的开发潜力。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发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之后的天然气大国。

安居工程

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大电网(国家电网公司)

简称国家电网、国网,成立于2002年(壬午年)12月29日,是经过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员工总量超过186万人。公司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连续三年,公司名列《财富》世界企业500强第7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就是把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因其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该工程也被部分人反对。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

第四单元第二课

2.发展中的 篇二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出台以后,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努力求解, 各路专家纷纷献计献策, 再次翻开了“教师流动”的一页。

然而, 综观媒体披露的许多建议, 包括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需设岗、优化组合, 把教师流动率作为地方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把教师流动作为晋升职称、评选优秀的必备条件等, 让人产生了“水中捞月”之忧。试想, 一个区县动辄几千名甚至上万名教师, 教育行政部门怎样做到个个了解清楚?既然不能了解清楚, 又怎能优化组合?把教师流动率作为教育均衡的标志, 究竟意在引导人们追求流动还是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把教师流动作为晋升职称、评选优秀的必备条件, 是否意味着职务晋升要看“政治表现”而不是教学和学术水平?是否意味着要剥夺未流动教师的职务晋升权和评优权?是否意味着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不想评优的教师就可以不流动?到头来, 很可能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乱点鸳鸯谱”, 而流动的教师都是初级和中级教师, 优秀教师缺少前进动力, 地方单纯追求流动率等尴尬局面。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是学生“有学上”之后希望“上好学”的一种新要求, 既是教育发展的问题, 又是教育发展的显著标志, 更是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机遇。应该立足教育的根本职能和学生的根本利益, 统筹考虑教育发展与教育均衡, 认真对比多年来各种教育流动方式的效果和代价, 扬长避短, 除弊存利, 综合优化, 争取获得教育发展与教育均衡的双赢。

向下交流不如向上交流。教师向下交流, 即从优质学校选派教师到薄弱学校, 可能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办法。然而, 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的差别, 主要不是教师基本素质的差异, 而是成长环境使然, 是办学思想、教育设施、文化氛围、信息资源、生源构成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否则, 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学校品位往往与区域经济文化发达程度相一致, 为什么薄弱学校多出现于城市边缘和广大农村。指望优质学校派几名教师到薄弱学校呆上一两年, 就大幅度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变学校的整体面貌, 恐怕没那么简单, 至多是传授一些教育教学技艺, 和选派优秀教师进行短期示范教学不会有太大区别。更不用说这种交流的代价之高:派出教师的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动力问题、交通问题, 派出学校的教师编制问题、经费问题、管理问题, 接收学校的工作安排问题、管理问题、生活照顾问题等。教师向上交流, 即由薄弱学校派教师到优质学校任职、上课一两年, 派出学校和被派出教师有动力, 接收学校有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症”。优质学校所提供的正是薄弱学校所欠缺的教育文化, 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向上交流模式, 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接收学校学生家长的反对和接收学校的担心, 但只要让那些流动教师先见习、后担课, 少担课、多学习, 阻力就不会很大。

交流教师不如交流管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薄弱学校之所以陷于薄弱, 经济文化基础是个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缺少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是更重要的原因。薄弱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往往是管理, 各种教育资源不能优化配置, 教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与交流教师送去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艺不同, 交流管理送去的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如果用经济发展作比的话, 教师送去的是“生产要素”, 管理送去的是“经济发展思想”。“经济发展思想”不改变, “生产要素”的活力必定受限。因此, 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交流管理比交流教师更具根本性。可以从优质学校选派优秀干部到薄弱学校担任主要负责人, 也可以派出一批干部“包”办薄弱学校。如果再从长计议, 由薄弱学校选派年轻干部到优质学校任职一两年 (不要挂职, 也不要只任职几个月, 挂职不能参与管理决策难以真正体会管理理念, 时间过短只能学些皮毛) , 效果肯定更好。

交流不如“联姻”。无论交流教师还是交流管理, 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端, 那就是短期效应和任务观点。所以交流不如“联姻”, 即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 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 中心学校和边远学校, 由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 制定相应的扶持和导向政策, 采用学校“自由恋爱”为主、教育行政部门“搭桥”为辅的方式, 在自愿基础上互相“联姻”。一旦“联姻”, 非特殊情况保证至少五年不变, 共同考核、共同评价,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样, 既可以使之形成利益共同体, 克服“任务”、“包袱”情绪, 又可以放大“名校效应”, 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教育集团, 实行统一领导、分头办学, 合理配备教育资源, 使“宝塔型教育”变成“适宜教育”。

3.发展中的流变 篇三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高考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也经历了重大变化,从命题的形式到写作的要求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一、30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变迁

纵观30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引领了当时语文高考作文的发展方向。

1.直接命题

直接命题就是由命题人直接给出命题,要求考生依题写作。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8年这21年中,直接命题作文大致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比如1977年北京市语文高考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1991年的《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的《尝试》。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自主命题,直接命题又强势出现。尤其是2007年,在全国18套作文题目中,直接命题有6个。而上海市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高考作文都是直接命题。

直接命题这种形式比较传统,也是中学生练习时间最长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题目对考生的限制性,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否则,一旦出现跑题、偏题情况,作文成绩将不堪设想。从这个角度来说,直接命题的作文难度较大。其次,所有学生同写一篇作文,具有可比性,容易甄别较好的作文。

然而,直接命题同样具有明显的缺点,一是不利于学生发挥。不少考生在考场上面对陌生的考题,一时调动不起记忆,加之时间有限,只能临时瞎编以应付了事。这类高考作文难以出现上乘之作。二是直接命题多少会助长老师、学生的猜题、押题之风,这也与高考作文的初衷相背离。三是评阅教师把握评分标准比较困难。因此,改变或改善直接命题这一形式势在必行。

2.材料作文

它是由命题人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材料作文根据提供材料所凭借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响材料和实物材料。高考材料作文主要是提供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考生依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按要求进行写作。从1978—1998这20年中,语文高考材料作文占了80%左右。形式也先后经历了缩写(1978年),改写(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写读后感(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自主拟题写作等。

与直接命题相比,材料作文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提供了一定的材料,解决了考生“无米下锅”的窘境。其次,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避免了考生因审题不当而出现跑题的现象。第三,为阅卷老师提供了一定的评阅标准,避免了因个人好恶而影响考生作文成绩的现象。

但是,材料作文仍然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考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仍然受到较大的钳制。在材料作文中,材料是依据,考生必须使用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这样,考生的思维基本上都被束缚在材料中,考生想要进一步发挥自己思考、想象的空间比较困难。也正是由于材料作文的这一缺点,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便应运而生。

3.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指由命题人提供一个话题,考生根据这个话题展开想象和思考从而完成作文。从1999年正式登上语文高考试卷以来,话题作文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不论是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试卷,话题作文都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1999—2007这九年中,语文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的比例高达100%。

相对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在立意、选材、文体方面都更加开放。话题作文虽然也提供材料,但材料只是一个话题,只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考生在作文中可以引用这个材料,也可以抛开材料。因此,话题作文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开放性。考生在内容、形式上都具有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由于话题作文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写作的自主性,近几年,各地涌现出不少考场佳作。比如《赤兔之死》《东坡的选择》《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等。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话题作文也有自己的弱点。首先,话题的范围容易流于宽泛。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一些考生往往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乃至胡编乱造,大大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其次,难以考查考生对基本文体的掌握情况。由于话题作文在形式方面过于开放,考生对于一些文体的基本格式不够熟悉,写出来的作文成了“四不像”。

4.题意作文

题意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命题形式。其特点是有材料无话题。考生需要首先理解材料的立意,然后将它转换为话题作文,自己定出合适的话题。比如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就采用了题意作文。其中所提供的材料是“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结果由于能力不够,反而被牧羊人抓到了。”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标题,但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题意作文的优势在于不限制话题,让考生自己确立话题,自己立意。这样考生的自主性更大,但同时这也正是它的缺点。相对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的难度大了一些。有些考生由于存在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无法确定出适当的话题,进而无法立意,难以写好作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题意作文在高考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

二、30年高考作文命题题材变迁

1.题材更加丰富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这30年中,语文高考作文题材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从聚焦时代热点到关注个体人生;从注视外部世界到感受自我心灵;从政治到道德;由文化到哲学。这种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注政治。主要体现在1977年和1978年两年。如197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广东高考作文题《大治之年气象新》,197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刚刚结束了“文革”,人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一切向前看。命题者期望通过高考作文命题,让人们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国家在结束“文革”动乱后的命运。

第二阶段:聚焦环境。从1979—1989这十年中,全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将注意力集中到环境上来,包括环保和育人两个大环境,其中主要是育人这个环境。比如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3年的观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一个地方挖”写自己的思考、1986年的《树木 森林 气候》、1987年的《关于如何培养游泳运动员》等。因为这十年是中国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十年,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合适的环境。鉴于“文革”中种种迫害人才的恶例,探索培养“四个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成长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命题者希望通过这些材料,积极探讨如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阶段:道德反思。主要体现于1990—2001年间。如1992年的关于马路上玻璃罐的“命运”的反思、1996年的“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1997年的关于“助人为乐”的讨论,1998年的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2001年的《诚信》等。在这十二年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赚钱,一些人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横飞,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冲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建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就显得非常必要。命题者希望通过考生的思考、考生的声音来呼唤人们的良知、构筑坚实的社会道德防线。

第四阶段:感受心灵。从2002—2007年,语文高考作文命题题材有了很大的转向:命题所提供的材料从思考外界转向发现自我,感受心灵。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直接命题,题目都非常温馨,清新浪漫且富于诗意。如2005年北京卷的《说“安”》,2006年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江苏卷的《怀想天空》、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在耳边》等。这些话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各地考生的热烈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步入新世纪,人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讲究个性、追求多元的时代。面对着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观念的灌输和纪律的强化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提醒,在别人的提醒中进行反思、感悟。因此,高考作文命题也顺势转向,给考生提供一些可以让他们反思、体验、感悟的话题,让考生从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发现、去表达。可以说,高考语文作文题材30年的变迁是伴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一代代人对时代、社会、环境、自身的反思而前行的,反映了人们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点点轨迹。

2.取材更加广阔

从1978年高考作文开始提供材料以来,其取材来源越来越广阔,有报刊文章、漫画作品、寓言故事、广告词等。如1983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一个地方挖”,1996年的“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2007年全国卷Ⅰ的“摔了一跤”都取材于漫画;2003年全国卷、2004广东卷、2005年山东卷、2006年全国卷Ⅰ的话题都是取材于寓言故事;2006年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取材于唐诗;而2007年辽宁卷的 “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则是一句广告词。高考作文取材来源的多样性,反映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到宇宙,小至滴水都可以成为取材的来源。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考生生活,越来越能激发考生的思考,越来越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三、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文体变迁

1.文体全限

文体全限是指高考作文的文体是有明确规定的,考生只能按作文要求的文体写作,否则就不能得分。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文体限制,考生必须明确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文体全限主要体现在1977—1997年这20年中。在这20年中,每年的高考作文对文体都有明确要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无论哪种文体,都有明确的要求。如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而不能写成诗歌或其他文体。1983年的作文包括小作文、大作文两篇。在小作文中,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能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1993年要求考生为所提供的材料(梧桐树老皮剥落)写一篇记叙文。1994年要求考生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回顾这20年,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之所以非常严格,主要原因在于这20年中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其“工具性”上,而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必须系统地、科学地抓好语文的各项训练,包括语文作文的文体训练。

明确文体要求,能让学生明确不同文体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明确文体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发挥,抑制了别的文体。事实上,对于同一题材,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既能增加体裁的丰富性,也能够发挥考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

2.文体半限

文体半限是指在高考作文中对文体进行放开的同时,仍然有部分限制。从1998年开始,语文高考作文放开了对文体的限制,但是,诗歌、小说、戏剧仍在受限制之列。1998年关于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话题作文,在要求中,明确写到“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作文,其要求为“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直到2007年,文体半限仍然在使用。

文体半限,主要限制的是诗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诗歌难写,多数考生驾驭不了这种文体,而且诗歌也不在中学生练习的常用文体之列;二是对诗歌的评阅非常不易,标准很难把握。

3.文体不限

文体不限是指在高考作文中完全对文体不做任何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文体。文体不限出现在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此后一直到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均是文体不限。与此同时,参加自主命题的部分省份高考语文作文也不限制文体,比如2004年辽宁卷,2005年湖北、山东、广东、福建卷,2006四川、安徽、江西、湖北、天津卷,2007年宁夏、海南、山东、四川、安徽、江西、湖北卷。

文体不限放开了考生的手脚,让考生拥有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与此同时,也容易让部分学生淡化对文体的练习,掌握不了必要的文体规范。正因为如此,一些省份仍在高考作文中有意识地对文体进行限制,比如2005年北京卷就明确要求考生以“安”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而较多的省份则是限制诗歌进入写作的文体之中。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三十年的变迁。不论是命题形式的变迁、命题题材的变迁,还是文体要求的变迁,都是一代代语文工作者艰苦探索和努力的结晶,是我国高考作文考试的一笔笔宝贵财富。回顾历史是为了前瞻未来,相信语文高考命题的梳理和总结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些许帮助。

4.发展中的石坎中学 篇四

途经两合岩,地处庄子上,位居赤水源,沐浴扎西河的石坎中学创建于1973年,现有学生969人,13个教学班,教职工55人,其中本科11人,专科42人;高级教师2人、中职教师23人、初职教师20人。校园面积16008平方米,建筑面积7508平方米。

石坎中学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立足“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为每位教师的成功事业搭桥”的办学目标,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校训,注重“面向生活育人,面向社会树人”的宗旨,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养成教育,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38年来,以优良的校风、学风和辉煌的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县同级同类学校中出类拔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多次获市、县嘉奖。1997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5.体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篇五

体育教育与德育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不代替的。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给予学生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与智育

体育与智育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智力的增长和发展,要求体力也得到相应发展,而人体素质的提高又会改善智力活动条件,从而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成绩产生一定影响。

如何把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处理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已经给我们做出榜样,并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育与智育结合,走向全面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走的路。

体育教育与美育

关于美育的体育中的功能已不乏其研究,归纳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功能:培养身体美、培养精神美、培养技巧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体)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貌似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从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来看,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实施,正是为了使人类“在变易绝对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智育、德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德智体美联系,不可分割

6.教学中的科学发展观 篇六

邹城市东滩煤矿学校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已经写入党章,成为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纲领性的理论,同时对我们的具体工作也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以教育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作为一名我们人民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创新,发展和可持续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自然就更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

“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概念,就是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不断研讨新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而且这种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是不断渐进的过程。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任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最 终都会是落后的。课堂教学的发展概念,除了教学方法本身的发展以外,我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空间。教无定法,因材试教,教学方法没有新与旧的区分,只有合理与否,科学与否的差别。

“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爱护,关怀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努力形成人性化的课堂氛围。同时要提出,教师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性化课堂的指向不仅仅对学生,也是对教师的。教师如果自己对自己缺少人文关怀的能力,也就很难真正经营好课堂的人性化。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科学的精神,充分依据最新的科学成就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争取学生整体素质,教师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强调的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各方面,但绝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在个性发展基础上共同提高。“协调”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合,强调教学的整体效果。“可持续”强调教学对师生智慧的启迪和智力的开拓。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大课堂的意识,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用开阔的视野,灵活和艺术的方法来安排课堂教学。其中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兼顾,师与生 的兼顾,文化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的兼顾,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兼顾,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兼顾等等,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和艺术,需要有大气魄和大胸怀。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也越来越顾此失彼,结果使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矛盾和抵触。

7.发展中的企业医院 篇七

在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大环境下,多数企业医院经历了艰难的岁月,有的消亡、有的新生、有的更加发展壮大,也有的至今还在为生存与出路而困惑,在进行着探索。

目前企业医院正经历着大的变革,有些归属地方;有些成为高校的附属医院;有些与地方医院合并;有些实行了托管;一部分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大部分医院仍留在企业。2002年4月26日国家六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意见》文件,要求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办的医院一般应在2~3年内从企业分离;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企业医院3~5年从企业分离,少数偏远地区分离时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我国企业医院数量多、分布地域广、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系统、情况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企业医院都在抓紧落实上级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

早在1995年,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富余人员的意见》文件,提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以来,有关部门都在积极落实文件精神,提出分离改制意见,有的地方甚至列出了改制的时间表。

2001年,北京市卫生局对辖区内企业医院进行调查,其中有对企业医院改制的态度一项,多数企业老总和多数院长对改制表示担心,这也预示着这项工作的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企业医院7000家,其中属国务院国资委的近1000家,属地方国资委的6000家。北京辖区有国企医院105家,其中三级医院11家,二级医院16家,一级医院78家。企业医疗机构数约占全国医疗机构数的三分之一。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企业没有改制,改的、没有改的大约各占1/3。还有1/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体制及运营机制的改革,改制工作进展缓慢,发展很不平衡。中央国资委系统进度较快,其他系统较慢,大城市较快,其他地区较慢。北京地区105家企业医院中改制的42家,占企业医院总数的40%,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5家。

改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形式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民营、重组、兼并、托管、联合经营等……。铁道部决定将铁路系统医院整建制交给地方,对政府、对企业、对医院都有利。国资委系统主辅分离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他们的分离、改制基本上是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医院模式、职工处于控股地位。中石化系统更是如此。

尽管分离改制工作困难很多,但是给企业医院带来了活力,使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

北京仁和医院(中建一局医院)2000年12月份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建立起股份合作制运行机制。改制7年来,总资产增长4.2倍,其中固定资产增长3.7倍,医疗设备投资6800万元,投资4500万元盖起了13647平方米的新住院大楼;引进了本科以上毕业生246名,学科带头人9名;病人门诊住院平均费用下降,患者满意度上升。

这是个别的案例,也是改制成功的案例。是通过运行机制创新,通过领导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通过管理,取得了突出业绩的典范。

但是,不能用仁和医院案例完全诠释内部股份合作制。

中石化系统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医院更多,其中,山东齐鲁石化公司中心医院改制最早,该院于2002年11月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成立了齐鲁石化医院集团,职工用工龄补偿金置换国有财产,成为股金持有者,全员持股,在医院股份构成中,职工股占了绝大部分,医院管理层股份额较小。改制后的前几年,医院的工作是蒸蒸日上,业务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国的企业医院改制的典范。当这个医院集团运作了几年之后,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已经到了影响医院进一步发展的地步。中石化系统不少股份合作制医院出现了类似情况,有些医院院长发出了要求第二次改制的呼声。

2005年北京燕化公司职工医院进行改制,改制为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医院,当时医院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医院整体水平下降。在此情况下,民营资本介入,通过第二次改制,凤凰集团和中信公司通过增资和收购部分股份,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使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跨上了新的里程,一座新型的、新体制的医院出现在北京西部。

此前,还出现了产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北大首钢医院;一院两制的北京朝阳医院,朝阳医院兼并中铁建总医院后,新名称叫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实行企业化管理。可喜的是不久前西院已纳入事业单位编制,改变了一院两制的状态,实现了真正的合并统一。

在企业医院分流改制的大潮中,有些企业医院根据企业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仍然留在企业,各行各业都有:如航天、航空、民航、电力、煤炭等,边远地区及油田、矿山更多。这些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实力日益增强。

大庆油田总医院、龙南医院两家核心医院、一所医学院校、9家成员医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的全国最大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发挥了利用科技、人才、设备及企业文化实现卫生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服务人口是大庆市的50%以上。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的管理与改革,促进了科技发展和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的区域,便捷、周到的服务,使老百姓受益。他们承担了一部分政府职能,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卫生支持。

平煤医疗集团将1所三甲医院10所二甲医院及23所其他医疗机构整合组建与平煤集团紧密型的医疗集团,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有利于平煤集团的安全生产和矿区居民、当地社区和农民的卫生保健,是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服务百姓的重要举措。促进了企业和本地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经过十几年企业医院分离改制,归属地方政府或大学的是少数;不改的是多数,部分不具备医院功能的一级医院关停撤消是必然;在改制的医院中多数是股份合作制形式。

究竟是改好、还是不改好,用哪种方式改好,要符合系统、企业、当地的实际情况。至今,有些单位还在探索,原因很多,主要的是,如果体制改了,机制没有改,观念没有改,在内部管理上将会困难很多。改制后,如果有关上级行政部门没有给予市场经济机制的环境和条件,仍将抑制医院的生存.发展。企业不管了,政府也不管,更难!

企业医院改制缺乏规范。目前企业医院改制的模式、程序是参照企业改制的模式。医院和企业是不同的,医院带有公益性,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复杂,形式多样,争议较多。

企业医院被私人收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医院的资产评估后价格很低;如果是职工持股,这个问题就不显得那么严重,因为职工是以工龄置换股权的,他们原来的薪酬是低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的。医院无形资产不予评估,忽视了人才和技术的价值。在改制过程中,大多不考虑土地的转让费用,有些投资者的动机是为了取得医院土地使用权。

企业医院改制,多数是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成为非营利企业法人。这种全员持股的格局给管理造成一定困难,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可以,对股东就比较难,尤其涉及一些公益事业及医院发展的大事时,决策难!管理更难!对医院管理工作者来说,管理医院难度不亚于医院改制。

企业医院改制与否,取决于政府,取决于医院资产所有者。

本来企业医院分离、改制的目的,是为了搞好大中型企业。出台的“分离国有大中型企业办社会功能”初衷是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为了入世的需要、股份制改造的需要、上市的需要。当时企业医院的分离、改制是被动的,但是发展的势头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

通过企业医院改制,使多数企业医院受到冲击,增强了医院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激励起改革、改制的热情。

8.萧条经济中的发展 篇八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历史,通过理论或通过统计数字。”克鲁格曼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对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剖析,提出“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萧条,可能也不会在短期内进入萧条。尽管萧条没有来临,萧条经济学,即专门讨论三十年代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的经济学,已经重返历史舞台了”。事实上,进入二十一世纪,从网络泡沫破灭到金融危机再到欧债危机都昭示着克鲁格曼所提出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意味着凯恩斯学派的重新崛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自由主义占据着主流地位,但是经济大萧条挑战了这一学派理念,因此凯恩斯主义诞生,并提出萧条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解决危机问题主要依靠政府干预,这被称为“萧条经济学”。克鲁格曼提出了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在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时更是提出应该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措施,与自由主义学派背道而行。

经济的发展变化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会经历“高峰—衰退—低谷—复苏—扩张—高峰”的循环,经济的衰退与增长的不定期交替伴随了人类历史差不多一百六十年,萧条经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到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经济的崩溃、金融的崩盘和失业率的攀升使得人们对经济衰退记忆犹新。

对于处于危机的国家,克鲁格曼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富裕的发达国家,首要工具是利率杠杆,通过调整利率的上升和下降,引导货币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流向,使得经济逐渐步入增长。对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汇率政策和银行监管才是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因为发展中国家通常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在危机时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所以要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本国银行的监控非常严格且限制其发展,所以要改善银行监管,尤其是在危机出现时要实施紧急措施以缓解经济下滑速度,这也是凯恩斯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时的重点所在,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对中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预测,认为中国可能成为下一个陷入危机的国家,这个提法让人不寒而栗。“经济萧条”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回避的字眼和现实,虽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当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趋于高涨的时期,人们常常沉浸于增长的喜悦,萧条和低迷就被遗忘在角落。对萧条的认知不是意味着其必然会产生,而是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保持高度的重视和预警。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萧条的辨识和预防能够有助于保持经济状况稳定地发展下去。

在对危机根源的认知方面,克鲁格曼与凯恩斯如出一辙,认为既不是货币政策的失调也不是财政政策的失效,而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这也是凯恩斯学派的核心理念,指出“在一个没有足够需求的世界里,自由市场原则是难以运行的”。所以,经济萧条不是某一政策措施造成的后果或者不平衡经济结构导致的结果,只有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这一难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崛起。萧条经济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对自由主义的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意味着宏观经济需求管理不善,即有效需求不足以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通向繁荣的障碍。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强调了消费的战略性地位和重要性,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近数十年,主流经济学偏重于技术进步等长期发展,而忽略了需求要素分析。影响经济的所有因素都是重要的,但是“短期中的现实世界正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所有问题都一针见血地涉及需求不足”,所以“如何增加需求,以便充分利用经济的生产能力,已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内部需求是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动力,美国人的消费能力非常高,小到面包饮料大到汽车,美国人通过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出贡献了美国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反观中国国内,消费增长相当缓慢,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一直不高,落后于投资的贡献率,即使在实行了一系列的刺激消费措施之后,消费增长依然乏力,利息的数次下调没有产生应有的消费效应。

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经说过:“经济学不是具体的真理,而是追求真理的发动机。”萧条经济学回归意味着需求方面出现了问题,居民消费已经不能耗尽现有可用的生产能力。克鲁格曼认为:“真正短缺的不是资源,更不是美德,而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和提高了十几亿人民的生活水平,还避开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等数次世界经济的强烈冲击,中国的表现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奇迹和谜团,这种表征对克鲁格曼的预测和观念提出了挑战,同时也颠覆了人们的预期。但是每个国家在前行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风险,对萧条经济学的深入认识为我们规划经济结构和调节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未来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冲击保持警醒,才能避免陷入经济泥沼。虽然萧条经济与知识经济、新兴经济等相比更为悲观,但是对于现实中国状况更为适用和贴切。克鲁格曼曾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我们必须要这么做,光是愤怒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共同努力寻找一个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多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才是面对潜在危机的理智态度。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美〕保罗·克鲁格曼著,朱文晖、王玉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

9.发展中的甘肃防灾减灾事业 篇九

发展中的甘肃防灾减灾事业

甘肃省地形狭长,山大沟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地震、洪涝、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可以说,甘肃“无灾不成年”,每年受灾人口达1200万人次,需要救助的.灾民达400多万人.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近几年甘肃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作 者:田宝忠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政厅 刊 名:中国减灾 英文刊名: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10.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篇十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都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取决定作用。关键词:人民群众、唯物史观、创造者、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虽然不久,但是却深有体会。不仅仅是老师妙趣横生的课堂,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的思想让我感叹不已。通过这门课我懂了很多道理,这次我就说说我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体会吧。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中的作用。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些内容。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第一点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然财富,只有经过劳动群众使用一定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以自己体力和智力投入到生产中,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才能把天然财富变成社会财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物质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②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无论任何人,要从事精神活动,都要有物质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而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第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和依赖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明代著名的《本草纲目》,就是总结了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药物经验,而由李时珍经过27年艰苦劳动,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所完成的药物学巨著。

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即使作为精神财富生产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第三,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本身就是直接从劳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亲手完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产品的创造:中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近代英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英国电磁学家法拉第,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的爱迪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杰出的代表。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作者是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生,江苏无锡县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以悲愤激昂的音调,倾诉了对世间不平的控诉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探测器带入太空播放。在我国像华彦钧这样杰出的民间艺术家为数还不少。这充分说明: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由于物质前提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是劳动群众提供的,有些精神财富还是劳动群众直接创造的,所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说明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工农劳动群众始终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其意义或作用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都加速了历史向前发展,社会制度发生了新旧更替,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取得伟大胜利。其意义或作用是: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是继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一伟大事件。

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20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我国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紧密相联。其意义或作用是:改革是一场更深刻、更广泛意义上的革命,它使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高都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它说明我国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都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取决定作用。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会有一群和谐的人民群众来共同创造。我们不能忽视每个人的力量,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发展都同样重要。所以我们因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伟大的和谐社会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页)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修订版)》P126-P136

11.理性发展中的网吧行业 篇十一

中国的网吧行业,是一个政策性行业。

我国的网吧行业已经走过十余年,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经过几次调整秩序、规范经营,网吧行业已经由信息服务业转变成娱乐服务业。

在2007年,我国网吧行业最大的政策性变动是由文化部、公安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对网吧以及网络游戏管理做出一系列明确规定。如2007年政府不再审批新网吧、进一步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此《通知》主要是对网吧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取缔黑网吧,严管重罚违规网吧,“推进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网吧服务水准和行业形象”。

CBIResearch分析认为,此项政策不会对各主流IT产品产生根本性影响:一、2004年全国网吧总数为11万家,至今全国网吧数量超过12万家(不包括未注册网吧),两年的时间增长率很低。可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网吧数量是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二、加大惩治黑网吧,利于主流品牌。为了利润,黑网吧采购的IT产品大多为杂牌。而黑网吧的存在,直接扰乱了网吧行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秩序,出现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正规网吧为了利润和生存,会选择杂牌产品,以降低经营成本。可以说,打击黑网吧既拯救了正规网吧,同时也给主流IT厂商带来了网吧商机。

此则《通知》的发布,将带动网吧行业的良性发展。它不仅不会对各IT产品的主流品牌产生消极影响,反而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

进入2008年,曾在网上流传“2008年网吧牌照的申请将全面放开”,后经文化部证实此消息并不属实。政府对牌照的审批工作仍按2007年年初文化部等十四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政策执行,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牌照可能的新举措正在探讨中。

二、中国网吧行业发展现状

1、利好政策出台,网吧规模化

相比于2005、2006年,2007年中国网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业内期待已久的“康乾盛世”并没有到来,一是现有网吧数量基本能满足网民的需求;其二是负面事件报道不断,社会给予的不利舆论阻挡了部分网吧进入市场。

虽然网吧市场发展速度较慢,但却体现出更健康的一面。前几年网吧负面报道的不断出现,引起了社会及政府各部门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管理网吧,不断提高网吧的准入门槛,而且在管理方面更加严格。例如,很多城市都开始规定,申请网吧牌照必须符合100台电脑和200平方米面积的规模。另一方面,大力打击严重危害网吧行业健康发展的“黑网吧”,出台一些利于现有正规网吧的政策,如大部分城市取消网吧禁霄。

随着网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抢夺客源,网吧业主从两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提高电脑配置,提高服务质量,留住老顾客:二、扩大网吧规模,增加人气,吸引新顾客。因此我国网吧虽然在数量上没有多少变化,但网吧的电脑台数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网吧平均电脑台数,2005年是79台/网吧,2007年底增加到99台/网吧。

2、“网吧加盟”成为一种趋势

与2005、2006年连锁网吧占30%相比,2007年我国连锁网吧数量减少,连锁网吧数量只占网吧总数的11.4%。2006年联通、铁通相继退出连锁网吧行业,为我国连锁网吧业“雪上加霜”。但随着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网民对服务要求的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以加盟形式出现的网吧数量不断增长。

3、当前的国情利于网吧行业发展

网吧作为一个新兴服务产业,未来还会有较大发展空间。首先,中国上网人数持续增长必然导致网吧上网人数稳步增加,目前中国上网群体很大,但人口比例还很小。1/13的水平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差距很大,未来中国将有更多的中老年人成为新网民。

展望未来,在今后可以预见的十年内,网吧作为一个产业,依然会保持比较大的市场空间,虽然电脑的普及率正在不断升高,但网吧的地位暂时不可替代,由于国内特殊的国情,流动人口众多,而这部分人群则是网吧现在以及潜在的客户源。而在蓝极速火灾事件后,时隔数年,市场也放宽了网吧的准入,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网吧出现,而伴随更多网吧的出现,网吧采购也将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圈,而等待这个市场的,将是更为理性的采购行为。

三、中国网吧行业的采购与更新

1、网吧更新,采购理性化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网吧产业日趋成熟,网吧成为网民的重要上网场所。随着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的下发,中国网吧整体数量不再有变化,中国网吧行业逐步迈入“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连锁化”的发展阶段:网吧一方面扩大网吧规模,增加人气,吸引新顾客:另一方面更新电脑配置,提高服务质量,留住老顾客。

由于使用频率高、使用环境因素的影响,网吧电脑的更新周期明显比个人和其他行业使用的电脑更新周期短。根据CBIResearch调查显示,网吧硬件更新周期为1.5至3年,其中更新周期为2年的网吧数量占比达到72.3%。网吧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个宣传自身、吸引顾客的好机会。2000年,以“P4”为宣传口号的网吧,不计其数,但采用“P4”是否符合自己网吧的定位?网吧业主们则给不出肯定的回答,采用“P4”处理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竞争对手攀比使然,属于感性采购时期。

在2002年的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事件之后,全国网吧进入了冷冻期,许多网吧的日子都过得非常艰难,但巨大的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控制运营成本就成了网吧业主最关心的问题,由此也使得网吧的硬件采购由感性逐渐趋于理性。

同时由于电脑硬件的竞争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少。在此情况下,作为集体用户的网吧就成了电脑硬件厂商争夺的焦点。另外,网吧的硬件投资开始采用分客户群的方式。目前很多网吧采用分区域的方案,将网吧划分为普通区域、游戏区域、视频区域、炒股区域、商务区域等,分别采用不同的配置,在满足不同顾客需要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

2、采购模式的改变

经调查发现,网吧行业的采购仍然以非招标形式采购为主,达到85.4%,但招标采购的形式有所增长。该增长点主要来自于非连锁网吧的集体采购,即某一特定区域的非连锁网吧业主,自发地组织成一个团体,根据各自的需求,统一采购,以获得更好的价格和售后服务。2007年,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出

现多次非连锁网吧集体采购行为。

随着竞争的加剧,网吧业主的运营模式正在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型,采购模式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由于多家网吧统一采购,在流通过程中极大地节约了厂家的销售成本。厂家这些节约下来的成本将部分让利给网吧,网吧得到了更多的优惠。同时,买家联盟的形成和壮大,使厂家不得不在售后服务环节下更大的力气,借以保住这些客户资源。相应的,网吧所得到的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也将大大提升。

这样的模式还有另外的优势,网吧与厂家的交流将变得更为直接,不仅使网吧在采购设备上得到优惠,也为厂家了解网吧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渠道。使网吧的需求和特点更鲜明地摆在厂家面前,这不仅为网吧与厂家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为厂家量身定做网吧产品做出了重要的铺垫。可以预见,由于这种采购形式的助力,会有更多专门为网吧定制的专门产品不断问世,丰富网吧设备的更新需求。

3、网吧如何处理更新后的配件

随着整个IT市场硬件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网民对网吧配置要求的提高,网吧更新速度也随之提速。对需要更新的电脑,网吧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种:

1)更换部分配件之后,继续使用;

2)将还可使用的配件更换到其他电脑使用:

3)卖给有需求的人。

在卖给有需求的人时,各网吧业主根据自己的资源不同,处理方式各异。其中,通过二手市场整体销售的占比’最多,达到64.7%;其次是以单台销售的形式,卖给有需求的人,占比为28.4%;再次是整体销售给有需求的人,占比6.9%。

在处理旧电脑的时候,有近20%的网吧业主对价格是没有强烈意识的;对处理旧电脑有价格意识的网吧业主中,23.7%认为不应低于购买价格的40%:67.3%认为不应低于购买价格的30%;9.0%认为不应低于购买价格的20%。从上面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吧业主在考虑到折旧和产品市场价格下滑等因素之后,对旧电脑出售的心理底价是购买电脑时价格的30%。

在决定交易价格的时候,网吧业主往往根据买家的出价,结合自己的心理底价,最终对需要处理旧电脑进行报价、出售。对于最终的出售价格,53.5%的网吧业主认为合理;46.5%的网吧业主认为不合理。网吧业主认为二手电脑价格不合理的首要因素则是情感。

4、2008年中国网吧行业采购需求

根据此次调查发现,兼容机依然是网吧电脑中的主流,市场占有率为84.1%;品牌机的市场占有率只有8.5%;品牌机和兼容机都有的网吧占比为7.4%。而计划在下次的采购中,采购兼容机的比例为81.4%;采购品牌机的网吧有所增长,占比达到10.3%;既采购品牌机,又采购兼容机的网吧数量为8.3%。

更新的配置,主要以键鼠、主板、显卡、内存、显示器为主要更新配件。其中,在2008年将更新键鼠的网吧占到了整个网吧行业的74.6%。

由于使用环境恶劣、使用频率较高,网吧电脑配件使用寿命大大降低,每台电脑损坏时间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网吧采购的时间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调查发现,根据需求随时采购的比例占到了78.8%。

虽然没有确定的时间表,但采购计划依然有。在此次调查中,未来三个月内会更新配件的网吧数量占比为14.8%;计划在未来半年内会更新的网吧比例为18.7%;44.1%的网吧计划在1年内会更新配件;有22.4%的网吧在2008年是没有采购计划的。网吧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明显的采购特点:

价格看低,但更注重性价比

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行业,对产品的采购价格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低端产品或杂牌产品,能有效地控制成本的初期投入,但产品的性能得不到保障,对于没有良好售后的产品,损坏后的维修更是让网吧业主费心、费力、失财;对于采购高端产品,固然能够提高网吧形象、吸引新顾客,但前期投入大,对于资金稍微薄弱的网吧来说,是没有这个实力的。有实力的网吧,也会再三权衡成本的付出与回收,大部分网吧最终选择了售后服务较好的品牌,并选择其中端产品。

低功耗受欢迎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功耗的大小一般会被消费者所忽略;而作为网吧用户来说,功耗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内容。网吧用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开机时间短则4、5个小时,长则20来个小时,甚至24小时全天开机。而且网吧电脑数量大,因此哪怕一台电脑一天省1度电,对于处在微利时期的网吧行业,那也成了“救命的稻草”。需求产品设计人性化

网吧对人性化设计的产品逐渐亲睐。针对网吧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具有防盗功能。网吧是一个公共场合,人多、流动性大,各种人物都有,为了防止配件的丢失,具有防盗功能的产品自然受到欢迎;

二、产品使用方面的人性化设计,如键盘采用防水设计、鼠标的人体工程力学设计、PC摄像头的夜视功能等。

注重服务

好的售后服务,可以让损坏的机器闲置时间缩短、提高机器的使用率,降低损失:好的售后服务让网吧业主省心、省力,不用经常奔波于网吧和电脑城之间。在2008年初,CBIResearch对全国网吧行业的抽样调查中,网吧对产品的售后服务需求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对售后服务的及时性普遍比较关注,因此选择电话回访占比最高;

2)选择上门服务占22.1%。希望能获得比较圆满的解决方案,是网吧业主选择此服务方式的主要原因:

3)希望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态度更好;

12.发展中的 篇十二

关键词:东亚奇迹,发展型政府,政府角色

一、发展型政府与东亚奇迹理念区别

随着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发展, 约翰逊为了区分苏联中央计划型模式与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最早提出了“发展型政府”概念。

而“东亚奇迹”的提法来源于世界银行1993年的报告, 东亚各国都经历如何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 其中产生了许多相同的做法及独特的经验。用经济发展模式, 或者制度模式来定义“东亚模式”, 都不准确。因为它是从一组临近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出发, 目的是为了方便区别于“拉美模式”、“欧美模式”而提出的。在保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的同时, 通过有效的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 使得经济长期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 是世界银行对“东亚模式”基本特征的总结。

二、政府干预机制讨论

近百年来, 对于政府干预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学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东亚国家富有特色的政府干预机制的作用分析, 主流部分可以分为三种。新古典学派的“亲善市场论” (market-friendly view) 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 是“东亚奇迹”出现的原因。C.Johnson和R.Wade的“国家推动发展论” (state-development view) 是一种与前者相对立的观点, 它提倡政府制定发展计划促进东亚经济走向繁荣, 政府干预能弥补市场失灵。在这种观点中,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金融管制计划, 实现经济发展, 达到保护国内的企业的目的。这种观点中的政府是“强政府”, 对经济具有干预的能力。而第三种观点, 则认为政府的政策是兼具上述二者的, 例如:政府职能在于促进民间部门的职能, 政府和市场不是互相排斥的产物, 这是青木昌彦 (1995) 提出的“市场增进论”。他强调政府工作应该是改善民间部门、解决失灵问题同时克服其他的市场缺陷的一种机制。除上述三种观点外, 还有人提出:采取何种机制不是重点, 只要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能够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上是本文研究内容的简单概括, 但由于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工作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动态的, 不同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的不同是变化的主要因素。比如:在经济起步阶段, 东亚市场远未达到正常运作的程度, 然而这些国家的发展面临如何摆脱不发达市场的渐进过程问题, 而非简单的“亲善市场”的问题。此时, 政府主导、直接参与市场、替代市场运作显得更重要。

对于发展中的后发型经济体而言, 发展型政府主要依靠产业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 倡导“经济立国”的经济优先主义, 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在经济的起飞阶段, 发展型政府如果要部分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必须运用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 积极干预经济前进方向。而在转型和成熟阶段, 发展型政府若需要保证市场有效运转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那么就得在处理外部性和进行公共投资方面发力。

强调发展型政府概念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干预现代化过程。所以, 政府应该通过利率、工资水平、税收和工业机构来规范私有化因素, 达到经济增长和干涉工业化事务的目的。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典型政府推动型, 它包括产生东亚奇迹的主要因素, 如:稳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重视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实行干预相关产业政策等。, M.列维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提到发展型政府主导经济发展适用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后发型”国家, 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后发者可以省出许多不必要的经历, 就能够达到与早发者对现代化认识的程度。;二、后发者可以借鉴早发经济体已经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甚至是制度设计;三、后发者可以发现早发者不足的发展道路, 并跳过;四、后者能够评价“早发国家”发展水平并预测自己现代化前景;五、后发者有机会接受“早发式”现代化国家在资本和技术上提供的帮助。其后, 发国家面临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的问题, 这是个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中往往有存在组织不发达, 技术水平低, 信息闭塞的不利条件。要克服“落后者劣势”, 而非去继承“先进国家的优势”, 发展型政府在此可以大有作为。在后发型国家中, 政府理性和政府的能力对在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影响更大。政府处在经济中的作用就是为经济体中的个体提供合作条件, 降到阻碍合作的因素, 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东亚模式”的成功之处:一是倡导经济立国和经济优先理念。具体表现就是以快速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 国家优先战略和中心任务是高速额经济发展;二是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出口导向。具体而言就是, 通过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利用国际比较优势的原则, 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面向国际市场扩大产能, 组织出口, 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三是政府主导结合市场经济共同运作。政府不会作出类似计划经济政策控制微观经济, 更不直接干预经济, 而是充分利用市场在组织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宏观调节来修正市场缺陷, 从而形成一种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同时, 政府干预经济的有利条件还有东方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儒家浓厚的英才统治准则, 主张在等级秩序下规范人们行为, 强调对团队的忠诚, 重视同一组织内各个成员的合作与意见的一致, 对纪律的强调的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 为东亚人提供行动的指针。

三、发展型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干预从来不会是完美的, 也未必具有改善经济绩效的效果。问题不应该是在不完美的政府和完美的市场之间做出选择, 二者应该成为互相检验的工具。它们应该是互补性的, 在这里需要取得一个平衡, 要通过制度设计促使二者有效互动。

学术界对于经济增长的共识是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多样化和收入增长加速 (Kuznets, 1996;Maddison, 2006) 。对于每个国家而言, 在每个特点阶段对应的生产要素都是特定的, 受制于国家用以分配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总预算约束。正是这些要素禀赋结构的存在决定了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 进而决定了最优产业结构。要使一国产业结构最具有竞争优势, 则必须要符合该国要素禀赋结构。当一个经济体中的所有企业都选择进入与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的产业、采取与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相符的技术时, 经济是处于最优竞争中的。这时企业才能占有最大可能的市场份额, 并以利润和工资的形式创造最大可能的经济剩余。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 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人力资本, 可使该国在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更高方面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对于企业个体而言, 促使其作出符合所在国要素禀赋特征的产业进入的动机是要素相对价格, 要保证其取得行业平均利润, 必须要有价格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因此, 在动态发展过程, 有效的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制度性保障。

政府型政府要与市场发挥互动作用, 为产业升级和多样化提供便利。政府的角色应有以下方面。首先, 产业升级和经济多样化过程是一种有高代价的“试错” (trial and error) 练习, 在竞争市场中要实现成功, 企业就需要了解哪些产业符合要素禀赋结构。这个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成本巨大, 但完成后却缺乏很好的保护信息手段, 因为保护信息代价高昂。所以政府需要将有关新兴产业的信息以低代价传递给企业来给企业提供便利。其次, 产业升级始终伴随着企业资本的变化, 同时伴随着市场范围变化, 它们对基础设施需求也会产生变化, 同时对金融制度、上下游企业的配合等方面也会有要求。最后, 要解决信息存在的外部性问题, 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创新的成本极高且成功的可能性小。一旦失败,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市场上其他企业的有用参考, 说明该目标产业不合适, 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必然会导致亏损的结果, 如果没有政府等来源于外部的扶持, “试错”的先驱企业会给自身带来损害。结果率先进行尝试的先驱企业用其自身巨大代价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相反如果他们取得成功, 那么他能够证明了新技术新产业符合要素禀赋结构, 这时会导致其他企业的后来进入, 其原有利润会被摊薄, 最后降至行业平均利润, 尽管是他们首先付出代价进行新尝试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就需要政府能对先驱企业所创造的信息外部性进行适当补偿, 否则, 先驱企业的创新动机会被大大削弱。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 需转型到下一步的新产业在国际上往往已经成熟, 行业升级和经济多样化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在国际市场上, 可以过渡到下一步的行业已经形成, 这时政府更有必要对愿意冒险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做出鼓励性支持。

在经济学界有这样一个共识, 政府在促进结构变迁并维持改革变迁在发达国家的持续性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里,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充分发挥发展型政府职能就要通过引导和促进结构变迁 (包括产业升级和经济多样化) 、扶持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的作用, 重新回到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尽管市场机制在把资源配置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和产业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政府干预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四、总结

上一篇:婚后协议书范本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优秀教案详案《小兔采蘑菇》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