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精选6篇)
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篇一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理由。到底哪里最相像。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教学效益。
3.认识什么是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4.学生先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体征?
5.活动:在教材42页上,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
1.分别观察小狗、小兔、老虎、企鹅等家庭,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评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5.提问:有谁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吗?
6.学生讨论、猜测。
7.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
【评析】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查阅资料,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3.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等手段,得到肯定的答案。
【评析】这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请各组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现在请各组同学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交给我。
(学生混合照片并上交)
师:现在我把你们的照片与其他小组交换,看各组同学能不能为其他组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实物投影):我们认为这是陈晓荣的爷爷,这是他奶奶,这是他爸爸,这是他妈妈。
师:你们凭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陈晓荣的脸像他爸爸,都是长的,下巴比较小,他爸爸也是这样的,他爸爸像他奶奶,你们看,这三个人的脸都是这样的。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和气地制止)
师:观察很仔细,请继续说你们的理由。
生:陈晓荣的鼻子很挺,眼睛不大,这个像他妈妈。
生:陈晓荣的嘴巴有一点向上翘的,这个他的奶奶就是这样的。而且他奶奶的眼睛和他爸爸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很有道理啊,下面我们请陈晓荣自己说说,王芳有没有找对?
生:她找对的。
……
师: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在科学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突出一个“趣”字,只有学生感觉到了有趣,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2.《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篇二
关键词:生物实验,调查,遗传,相对性状
调查是生物探究活动中常见的调查方法之一。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调查类实验。本实验的主要的目的是: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3.通过实际调查, 培养接触社会, 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遗传病的发病率及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本实验的主要调查结果。
一、确定调查的目的要求
1. 通过此活动关注身边的遗传现象, 关注遗传的基本规律。
2. 通过此活动能够掌握基本调查技能, 为将来其他调查奠定技术基础和心理基础。
3. 通过活动的讨论, 能够有所延伸, 能确定几个研究新课题。
4.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接触社会, 增强交流能力, 增加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制订调查的计划
1. 确定调查小组, 确定组内人员。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 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对发现的问题有所讨论。分组的依据可以灵活, 并没过多限定。考虑到是周末的时间进行调查, 我建议学生以家庭住址划分小组, 靠得近有利于组织。对于个别特殊情况, 如一些住宿生住在较远, 难以成组, 可以以个人进行调查, 将其调查的数据与发现的问题融入大组内讨论。然后将四个大组同学调查的数据和发现问题进行汇总, 进一步研讨。然后再将班级的进行汇总, 最后将年级的进行汇总。形成由小组到大组, 由大组到班级, 由班级到年级的调查组结构层次。
2. 确定调查的相对性状。
人的脸和手上的相对性状比较直观, 便于快速统计。故选择有无发际、单双眼皮、有无耳垂、舌头能不能向中弯卷、大拇指能否弯曲、双手合拢左、右拇指哪个在上、食指与无名指哪个更长、小拇指能不能超过无名指第一关节等相对性状供学生参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和添加,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认为的哪些也是相对性状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不加以调查对象的控制。
3. 制订调查记录表 (略) 备注:
(1) “兄弟或姐妹”一栏是指与自己同父同母的; (2) 第“9、10”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调查一些其他的相对性状。思考: (1) 能否判断出各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2) 你的发现?
4. 明确调查方式。
为了使统计结果更准确, 更接近实际, 参加调查的人要尽可能越多越好, 为此决定我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参加, 共有8个班407名学生, 印表420份。由于是全体学生担任调查员, 因此, 为了保证调查质量, 在表印好后, 生物教师在调查前需专门用1节课的时间向学生进行动员培训和调查说明, 并且事先要争取得到学校、年级组和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 班主任起监督和保证作用, 生物教师起专业指导作用。考虑到一定会有部分学生不重视, 不愿意认真负责地调查填表, 因此, 教师在进行动员培训工作时, 要特别注意增强态度观念教育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 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告知学生, 若在回收的调查表中发现有弄虚作假或抄袭他人数据, 或内容前后矛盾者, 将要受到曝光批评。发放表后, 教师需要向学生具体说明的还有: (1) 讲清楚几对相对性状的特征和区分方法, 可借助图片和真人示范; (2) 调查时, 先记录每个调查对象的各种性状, 最后统计出多个数据; (3) 学会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克服困难找到每个被调查家庭的每个成员, 如实记录, 不能遗漏; (4) 调查时间要充足, 利用课外时间进行, 一星期之后交回表 (此为个人调查表) 。
三、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数据统计分三步, 第一步是每张个人调查表上多个数据的统计, 由调查员在调查时完成。第二步, 各班收回个人调查表后, 生物老师要逐一检查, 把数据不全或统计有错误的表清理出去, 把有效的个人调查表交给各班生物课代表, 每班另发一张表, 分别对全班个人调查表上的多个数据进行求和统计, 形成班级统计表。第三步, 各班上交班级统计表, 生物老师另用汇总表分别对班级统计表上的个个数据进行求和统计, 形成年级汇总表, 并向全体学生公布, 最后个人调查表发回学生本人。至此, 年级汇总表上的数据和所有有效的个人调查表上记录的实例成为全体师生共有的资料, 是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写调查报告的主要依据。结果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1. 根据年级汇总表上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各种性状的人数的百分率 (或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
2. 从年级汇总表上统计的各对相对性状的男女人
数可以分析它们与性别的关系, 进而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3. 根据大量的个人调查表上关于同一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实例看是否符合学过的遗传规律, 并运用遗传规律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写出每个被调查家庭成员可能的基因型。
四、调查报告的设计
教师利用机动课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写成之后提供给当地卫生保健部门, 达到科技活动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更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为了降低难度, 可以先让学生任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写成调查报告, 再综合几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写成“×××人类性状遗传调查报告”。
3.《遗传密码的破译》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2、说出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包括伽莫夫的三联体推断,克里克的实验推断,尼伦伯格和马太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思维过程并产生与科学家的思维共鸣。
(二)教学难点
1、克里克的T4噬菌体实验。
2、尼伦伯格和马太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莫尔思电码呢?它是由美国画家和电报发明人发明的一套有“点”和“划”构成的系统,通过“点”和“划”间隔的不同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请根据莫尔思电码表,将书本中问题探讨中的那段电文译成英文。
学生:where
are
genes
located
学生:基因位于DNA上
要破译一个未知的密码,一般的思路就是比较编码的信息,即密码和相应的译文。对遗传密码来说最简单的破译方法就是将DNA顺序或mRNA顺序和多肽相比较。但和一般的破译密码不同的是,遗传信息的译文——蛋白质的顺序是已知的,未知的都是密码。
(二)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的.探索
1954年,科普作家伽莫夫在理论上尝试了遗传密码的解读,他设想:若一种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那么只可能产生4种氨基酸,而已知的天然氨基酸有20种,因此不可由一种碱基对应一种氨基酸;若2个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4种碱基共有16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不足以编码20种氨基酸;因此他认为3个碱基编码一种氨基酸就可以解决问题。4个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就会产生256种排列组合。相比较而言。只有三联体较为符合20种氨基酸。伽莫夫是用数学的排列组合的方法在理论上作出推测的,后来的实验证实这一推测是完全正确的。
接下来,人们不禁要问在三联体中的每个碱基只读一次还是重复阅读呢?以重叠阅读和非重叠方式阅读DNA序列会有什么不同?思考P74的问题:
当图中的DNA的第3个碱基发生改变的时,如果密码子是非重叠的,这一改变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
学生:1个。
如果密码子是重叠的,这一改变又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
学生:3个。
当图中的DNA的第3个碱基T后插入一个碱基A的话,如果密码子是非重叠的,这一改变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
学生:将会影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
如果插入2个碱基呢?
学生:也会影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如果插入3个碱基呢?
学生:将会在原氨基酸的序列中多一个氨基酸
当图中的DNA的的第3个碱基T后插入一个碱基A的话,如果密码子是非重叠的,这一改变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如果插入2个,3个呢?
学生:如果插入1个碱基,影响3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1个氨基酸
学生:如果插入2个碱基,影响4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2个氨基酸
学生:如果插入3个碱基,影响5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3个氨基酸
(三)遗传密码的验证(克里克实验)
1957年,克里克设计了一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三联密码的真实性,他用T4噬菌体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通过原黄素处理可以使DNA脱落和插入单个碱基,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发现加入或减少一个或两个碱基都会引起噬菌体突变,无法产生正常的蛋白质,而加入或减少三个碱基却可以合成正常的蛋白质,为什么会这样呢?
结合书本74页有关句子中插入英语字母对语句产生的变化来理解。
当插入1、2个碱基时,会对后面所以的氨基酸产生影响。当插入3个碱基时,则可能对部分的氨基酸有影响,所以有可能合成正常功能的蛋白质。
补充遗传密码的特点:
(1)不间断性:mRNA的三联体密码是连续排列的,相临密码之间无核苷酸间隔。
(2)不重叠性:对于特定的三联体密码而言,其中每个核苷酸都具有不重叠性。不重叠性使密码简单而准确无误。并且当一个核苷酸被异常核苷酸取代时,不会在肽链中影响多个氨基酸。
(3)减并性。
(4)通用性。
(5)起始码和终止码:GUG作为起始码,到目前为止只在一种噬菌体蛋白质中发现过,在正常情况下,它是缬氨酸的密码子。所以说肽链合成的第一个氨基酸总是甲硫氨酸。
(四)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现
马太和尼伦伯格和克里克的方法和思路完全不同,他们采用的体外合成蛋白质的技术
(1)去模板:除去DNA和mRNA。在细胞提取液中含有核糖体、ATP及各种氨基酸。是一个完整的翻译系统。
4.《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篇四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教学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科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教学重、难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 导入人类的性染色体是怎么样的?有无区别?二、 新授课㈠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发现史19xx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19xx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2.观察与思考p37观察与思考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谓性染色体。②哪幅显示为男性染色体?哪幅为女性?③哪条是y染色体?与x染色体的区别?④就性染色体而言,在生殖细胞中,就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解析:①第23对染色体。②前幅为男性,后幅为女性。③前幅最后一条。y染色体较小。④1条染色体。精子为x或y,卵细胞为x。㈡生男生女机会均等。1. 阅读p38第一节,思考:① 女性何时排卵?男性排精数目?② 如何完成p38图解解析:1)女性在两次月经之间,男性一次排出上亿精子。 生殖细胞 受精卵2)父方: x y xy母方: x xyx xx2. 基因、性染色体、性别性染色体决定着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性别分化。3. 染色体异常47.xy,+21 21-三体综合症46,xy,5p- 猫叫综合症y 貌男,智能差,睾丸发育不全,无生育能力,乳房似女
xo 貌女,矮,智能低,第二性征发育不良xy 貌女,睾丸女性化三、 练习 p39练习1.2.3.4四、 作业
5.《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篇五
(六)—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案
课程名称: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Experiment Genetic &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学科类通修课程 课程学时:108学时 课程学分:3学分
教师姓名: 章
军
周涵韬
杨玉荣 ……
前导课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教学方式:实验及技术理论讲授
考试方式:平时考核+笔试+实验操作考试 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性质是一门研究生物遗传规律和分子生物学的实践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加深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的认识,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前沿和研究方法,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掌握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加强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训练,达到本科教育水平,为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认识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掌握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的方法和原理。在教学中安排了2个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开放实验,还充分利用录象、课件或多媒体做一些模拟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和综合分析实验能力,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化实验教学,主要知识点包括:
模块一:经典遗传学研究方法,包含3次实验课和一个果蝇诱变开放性实验 1.果蝇的饲养和观察
2.果蝇的诱变方法及遗传分析 3.细菌转导
4.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模块二: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包含3次实验课和一个植物RAPD鉴定开放性实验
1.真核细胞基因组提取 2.DNA纯化及鉴定 3.PCR技术
4.植物染色体提取及RAPD鉴定 模块三: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包含4次实验课 1.质粒DNA的制备
2.DNA片段从凝胶中分离 3.DNA酶切
4.DNA的连接及转化
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技术及理论讲授、实验为主,课件教学为辅;指导与学生的设计性实验、自主性实验相结合。
使用教材 :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自编)
参考书及其它: 1.刘祖洞等,遗传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1 2.彭秀玲等,基因工程实验技术(第二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3.林加涵等,现代生物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实验项目
模块一 经典遗传学研究方法 实验一 果蝇的饲养和观察 实验二 果蝇的诱变方法及遗传分析 实验三 细菌转导
实验四 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模块二 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实验五 真核细胞基因组提取 实验六 DNA纯化及鉴定 实验七 PCR技术
实验八 植物染色体提取及RAPD鉴定 模块三 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实验九 质粒DNA的制备 实验十 DNA片段从凝胶中分离 实验十一 DNA酶切 实验十二 DNA的连接及转化
以上部分由黄磊从大纲或教学信息表转入,此处提供的实验项目可作为各模块填写的参考,请各位老师修改,下面部分由各课老师按照模板填入,根据课程模块内容替换红字部分,请在20日之前修改完回复
模 块1:经典遗传学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经典遗传学实验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技术、方法要求,2.掌握各实验的基本原理,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3.掌握经典遗传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学习方法。
4.掌握所学技术、方法在经典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拓展。教学学时:30学时 讲授的内容:
1.模式生物介绍、果蝇杂交实验方法、细菌遗传学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2.各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果蝇的饲养和观察;果蝇的诱变方法及遗传分析;细菌转导;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等。果蝇诱变开放式实验的介绍和总结等。实验项目: 果蝇的饲养和观察 2 果蝇的诱变方法及遗传分析 3 细菌转导 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应学习的技术和方法:果蝇的饲养方法,果蝇和细菌培养基配制方法,显微观察和拍照方法,细菌涂板和划线筛选法,遗传分析技术等。
应学习的仪器使用方法:解剖镜,普通离心机,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这是本院学生普通经典遗传实验的模块,所以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更新方面将会遇到困难。
2.讲授部分的难点是研究历史及进展,不同方法、原理的介绍。3.与理论课的对接。难点的解决办法:
1.该讲的讲深、讲透,特别是不同方法的原理、应用。2.细心进行现场指导。3.提供相关的阅读参考书。
4.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模 块2: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技术、方法要求,2.掌握各实验的基本原理,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3.掌握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学习方法。
4.掌握所学技术、方法在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拓展。教学学时:30学时 讲授的内容:
1.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进展介绍、实验方法演示; 2.各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真核细胞基因组提取,DNA纯化及鉴定,PCR技术,植物染色体提取及RAPD鉴定等。
实验项目:
1.真核细胞基因组提取 2.DNA纯化及鉴定 3.PCR技术
4.植物染色体提取及RAPD鉴定
应学习的技术和方法:真核细胞基因组提取,DNA纯化及鉴定,PCR技术,DNA电泳技术,植物染色体提取及RAPD鉴定等。
应学习的仪器使用方法:离心机,无菌操作台,PCR仪,紫外分光仪,电泳仪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这是本院学生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入门模块,所以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方面将会遇到困难。2.讲授部分的难点是研究方法新进展,不同方法、原理的介绍和应用。3.与理论课的对接。难点的解决办法:
1.实验教学录像的演示。
2.讲解实验要点,特别是不同方法的原理、应用。3.细心进行现场指导。4.提供相关的阅读参考书。
模 块3: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技术、方法要求,2.掌握各实验的基本原理,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3.掌握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学习方法。
4.掌握所学技术、方法在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拓展。教学学时:30学时 讲授的内容:
1.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介绍、细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2.各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质粒DNA的制备,DNA片段从凝胶中分离DNA酶切,DNA的连接及转化等。实验项目:
1.质粒DNA的制备 2.DNA片段从凝胶中分离 3.DNA酶切
4.DNA的连接及转化
应学习的技术和方法:质粒DNA的制备,DNA片段从凝胶中分离DNA酶切,DNA电泳技术,DNA的连接及细菌转化等。
应学习的仪器使用方法:离心机,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摇床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这是本院学生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入门模块,所以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方面将会遇到困难。
2.讲授部分的难点是研究技术进展,不同方法、原理的介绍。3.与理论课的对接。难点的解决办法:
6.浅析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问题 篇六
1.1 判断某基因所在的位置
(1) 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判断。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性状一致, 则该生物性状的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不一致且有母系遗传的特点, 则该生物性状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 (2) 常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遗传。两者都为细胞核遗传, 但伴X染色体遗传性状有性别差异, 而常染色体遗传性状无性别差异。可以用多组隐性的雌性×显性的纯合雄性, 若子代中的隐性性状同时出现在雌性与雄性中,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中的隐性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中,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 Y染色体遗传的判定。Y染色体遗传都为男患者, 由父亲传给儿子。
1.2 显、隐性的判断
性状甲×性状甲→F1出现性状乙, 说明甲是显性性状, 乙是隐性性状;性状甲×性状乙→F1全为性状甲, 则甲是显性性状, 乙是隐性性状。注意在动物杂交试验时要选用多对杂交。上述判定方法不仅适合常染色体遗传, 并且适合伴性遗传。
1.3 纯合、杂合的判断
(1) 自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则此个体为杂合体;若后代中不出现性状分离, 则此个体为纯合体。自交法通常用于植物。 (2) 测交法。测交法通常用于动物, 即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如果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出现, 又有隐性性状出现, 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体;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 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体。但有时候即使已知某个个体是杂合子, 该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交配也叫测交。
2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拓展
(1) 不完全显性:F 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称为不完全显性。在这种情况下, 显性纯合体与杂合体的表现不同, 杂合体的表现型介于显性纯合体和隐性纯合体之间, 所以又称为半显性。 (1)
(2) 共显性:在F 1代个体上, 两个亲本的性状都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成为共显性。P红毛牛×白毛牛→F1红毛白毛混杂 (自交) →F2 1/4红毛2/4红白毛1/4白毛。
(3) 重叠作用 (1:4:6:4:1)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决定同一单位性状, 当两对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 与它们分别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 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重叠作用, 产生重叠作用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
(4) “9:3:3:1”的变式问题
(1) 9:3:3:1变形为9:7 (3+3+1)
例1、香豌豆品种, 白花品种A与红花品种O杂交, 子一代红花, 子二代3红花:1白花。另一个白花品种B与红花品种O杂交, 子一代也是红花, 子二代红花:白花也是3:1。但白花品种A与白花品种B杂交, 子一代全是红花, 子二代9/16红花, 7/16白花。
解析:从子一代的表现型看, 白花品种A和B的基因型是不同的, 若相同, A与B杂交的子一代应该全是白花。品种A和B均有不同的隐性基因控制花色, 假定A有隐性基因pp, B有隐性基因cc, 品种A的基因型为CCpp, B为cc PP。两品种杂交, 子一代的基因型为Cc Pp, 显性基因C与P互补, 使花为红色。F2中9/16是C_P_基因型, 表现为红色, 3/16是C_pp, 3/16是cc P_, 1/16是ppcc, 均表现为白花 (如图1) 。进一步分析, 不难推出红花品种O的基因型为CCPP。
(2) 9:3:3:1变形为9:6 (3+3) :1
例2、南瓜的果形有扁盘形、圆球形、细长形。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圆球形品种杂交, F1为扁盘形, F2为9/16扁盘形, 6/16圆球形, 1/16细长形。
解析: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成杂交状态时 (A_B_) , 表现一种性状 (扁盘) , 只有一对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 (A_bb、aa B_) , 表现另一种性状 (圆球) ;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为第三种性状——细长形 (如图2) 。
(3) 9:3:3:1变形为12 (9+3) :3:1
例3、燕麦中, B基因控制黑颖品系, Y基因控制黄颖品系杂交, 纯合黑颖品系与纯合黄颖品系杂交, F1全为黑颖, F2中12黑颖;3黄颖;1白颖。
解析: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B存在, 植株就表现为黑颖, 有没有Y都一样。在没有显性基因型B存在时, 即bb纯合时, 有Y表现为黄色, 无Y时即yy纯合时表现为白色。B的存在对Yy有遮盖作用 (如图3) 。
例4、在家兔中, C基因是体色表现必需的。灰兔和白兔杂交, F1全是灰兔, F2中9灰:3黑:4白。有色个体 (包括灰与黑) 与白色个体之比为3:1, 而在有色个体内部, 灰与黑也是3:1, 这种差异是两对基因控制的。
解析:因为每一个体中至少有一个显性C存在, 才能显示出颜色来。没有C时, 即cc纯合, 不论是GG、Gg还是gg都表现为白色。也就是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 (cc) , 遮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 (Gg) 的表现 (如图4) 。
3 探究问题
3.1 基因型
如果遇到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 若要测定基因型, 应该一对一对地进行分析, 有了分析结果以后, 再对分析结果予以综合, 最终得出结论。分析一对等位基因遗传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根据性状比来确定最后的基因型。若为1:1, 则为测交;若为3:1, 则为自交。
3.2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生物性状影响
生物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 同时环境也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 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但基因在一般条件下不容易发生变化, 已表现出的性状则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如果要确切探究生物性状的改变是由基因引起还是由环境引起的, 则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遗传问题灵活多变, 但掌握其基本内容就可以由小见大, 解决复杂问题, 所以遗传题不可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总结、升华, 达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06-16
医学遗传学理论教案09-10
遗传性雀斑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10-14
遗传性精神分裂症06-30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遗传07-04
遗传学试题库07-16
复旦大学遗传学讲稿08-25
遗传学实验问答题09-01